📖 ZKIZ Archives


超级大户黄木顺不再孤独 神秘资金尾随泛海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zldx/20080908/0809528153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

孤獨的劍客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6432


林 奇:前身早被建滔化工(00148)私有化的依利安達(00033),今天採用了同一證券號碼,現喚作十友控股(00033)的上市公司,其主席許坤華先 生早前出席了一財經講座,娓娓道出其成功的心路歷程。這位現年46歲,熱衷賽馬及足球運動的商人,從昔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會計師,從商後並一躍而成為上市 公司主席,又是一個香港的屋邨傳奇。

現在的香港,或者需要的是更多像許坤華先生,有志有識有謀的創業者。

林奇還是那一句,成功的創業者或投資者總是孤獨得可以,恰如一位孤獨的劍客:永遠是「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林奇曾撰寫有關「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此一理念的舊文:

成功的投資者孤獨得可以!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86

價值投資是主流音樂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397

李澤楷得力軍師鍾楚義:先買藍籌債伺機買股樓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3059

中國人壽──風物長宜放眼量!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251

世界末日逆市買入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582

白癡分析員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653


林奇 Vs 白癡分析員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2821

「買一送一」伊利蒙牛掀搶購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1845

大跌市下的逆市奇葩──先來國際(00933)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514


《頭條日報》
2009/12/15
文:潘麗瓊

「我 在九龍東屋邨長大,中學派了一所名校(拔萃男校)就讀,身邊同學的爸爸和阿叔不是運輸司,就是高等法院大法官。放了學,大家一齊趕去馬會,他入會所吃飯, 或坐包廂看夜馬,我是跑上15樓趕着返兼職。一星期總有兩三晚如此。那時我很沮喪,但我窮得連預科都沒法讀了。於是,我許下宏願,40歲前要當馬主,45 歲要當上巿公司主席。」

許坤華是黃國英財經講座的嘉賓。我站在荷里活廣場,和幾百觀眾聽他這個故事。商場一下子靜了下來。心想,這個貌似羅嘉良的人,怎麼連對白都和TVB台慶劇有點相似?

「結果,我在39歲零11個月當上馬主,45歲把公司上巿。」故事說完,全場起哄,他步下台階被觀眾圍住,像明星一樣索簽名。

許坤華首次在公眾面前演說,竟沒有怯場,想必見慣大風浪。他從理大畢業後,在安達信會計師行(受美國安然事件已倒閉)工作了5年。35歲,他創立十友控股,主要向美國一元店提供設計商品。最驚險一役是2001年,911事件後,消費意欲急降,但許坤華靈機一觸,趁萬聖節火速把大量美國國旗運去銷售,贏了漂亮一仗;2007年1月,他成功帶領十友控股於交易所主板上市。

他道出投資、投注或投機之道,是當一個孤獨的劍客。可以想像,當年他遠遠看到同學在富貴親戚的擁簇下看馬,他獨個兒在做兼職,心情一樣凄清,當他口出狂言,要造馬主做主席時,恐怕沒幾個人相信吧!

劍客要有一身好武功,還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心理質素,不容易!


十友未來一年重點拓金融

《文匯報》
2009/05/07
文:周紹基


十 友控股(00033)較早前斥資900萬元收購從事財務策劃的十友金融(Channel 8),十友控股主席許坤華表示,公司未來12個月會重點發展金融業務,目前十友金融有超過1000個客戶,公司更計劃招聘150人,因而將動用1000萬 至2000萬元作增加人手用途。他又透露,有關資金亦用作開設分區辦事處、改善網上服務平台及拓展服務範疇。該集團將於5月16日於會展舉行招聘會及投資 講座,作逆市擴充的第一步。

許坤華稱,十友控股除會發展金融業務外,也會作多元化發展,包括在珠三角的商務酒店及在遼寧發展商場項目,其中酒店業務方面,會於3個月內落實一間概念酒店的簽約,主要走中檔路線,但未有透露投資金額,只說涉及金額相對發展十友金融仍佔很小部分。

許坤華希望,三年後集團的三大業務,包括美國「一美元」業務、十友金融及商務酒店業務,要有平衡發展,當中又希望以十友金融對集團貢獻最大為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18

夏日里的“孤独波”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868




想着第二天的日历上写的是7月1日,后背开始有些发凉。下半年这么快到来,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就像一个人觉得自己尚身强力壮,却不得不悄然滑入下半 生一样悲怆。

从上海回来之后,世界杯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自己在写作上拖拉和偷懒的理由之一。我为自己是一个伪球迷而庆幸。伪球迷意味着绝不沉迷于足球技 术本身,而是享受“去伪”过程中的思考和类比,哪怕东施效颦,张冠李戴。

2002年时我上大三,那时候我这个伪球迷,和宿舍同学一起,常歇斯底里地为所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有时嗓子都哑了,却乐此不疲——总觉得,作为世 界范围内受关注最多、冲击性最强的竞技体育运动,一定应该以最亢奋地形式参与其中,体会其魅力。

8年之后的现在,我还是一伪球迷,但是,每一场对抗,我从中读出的,除了孤独还是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指因语言的不同或客场的不适导致的表相上的孤 独,而是从球员个体到整个气场,由内而外所弥漫出来的一种冷峻。借用蒋勋先生《孤独六讲》中的一个概念来说,足球场上,放眼皆为“暴力孤独”。人与人的落 差太大时,暴力就会出现,而合法的暴力都假借惩罚的出现,看看葡萄牙狂灌朝鲜7球那场,朝鲜球员内心的那种绝艳的孤独无人能懂,但毋需同情,也不必憎恨对 手,因为人家只是在用合法暴力,呈现贵国至高无上的金将军中场放出总攻号令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已。之后,风水轮流转,当葡萄牙队在八分之一决赛被西班牙队 以一个越位的进球淘汰时,他们上演了另一种风格的孤独。

我非常认同蒋先生在谈到暴力孤独时的一种话:“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发扬。”同样,我们对孤独的感悟和思考越深,将来才有可 能演绎出奔放和凌厉。

7月1日的《南方周末》上我写了一篇人物报道,主角是6月在上海见到的夏草,这一被称为“财务侦探”和“最后的斗士”的打假揭黑者,其实早在半年前 加盟了华泰联合证券。夏草孤独惯了,以为离开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就能使原先的状态有些许改变,他错了,因为对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者来说,孤独的逻辑是 “1-1=2”,也就是说,就算你预期新处境有新孤独,它也只会是累积效应而非替代效应。

6月我还见到了另一位刚刚走出孤独的企业家——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到他办公室的前一天晚上,他和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陪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 访澳大利亚的行程刚结束回国。他很疲倦,但思维很清晰,尤其是他对当年TCL国际化过程中犯过的错,现在皆坦然面对,这也是第一次他表示愿意公开谈论当初 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过程中的所有细节。我想,个中原因不仅仅是TCL今年一季度的业绩乃2004年之后的首次正增长,更与李东生从几年前旋涡和舆论一齐 袭来时他坠落到的孤独深渊中完全走出来有关。他心平气和地回答一切提问,午饭时毫不掩饰和妻子魏雪的亲密无间。我问李,除了春节,平时会有其它出去旅游度 假的机会吗?“有啊,”李东生刚说了半句,魏雪甩出一句“你就听他吹吧!”

还有一位与孤独有关的人,是一位学生,给我印象深刻。6月24日晚我到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给学生们做了个关于财经写作和采访的讲座,后来的提问 环节,一个女学生说,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想去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但发现这个世界诱惑太多,我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呢?

我的回答是,1、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我一个上海的女性朋友,前几天来广州,远居郊外,她是宾利车内刊的市场总监,今次却是来跟一位宗 师练太极的,这不是刻意而为,而是一种生活常态;2、你现在想这个话题尚早,还没有人诱惑你,你就想着如何安静了,我觉得刚毕业,应当奔着最有诱惑的地方 去,多折腾,不是坏事,心有有根弦即可,等到“最危险的时刻”,你再想如何内心安静吧。

这就是围城,关于孤独的围城,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夏日里的“孤独波”,千姿百态,风月各异。当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43

孤獨的王亞偉:那些關於他的讚美與質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2/3MMzE5XzQzMTg3Mw.html

5月10日,告別晚宴上,王亞偉又再度被華夏員工圍繞在身邊,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走到了王亞偉身前,與他碰杯話別,許多人在晚宴結束後都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不久前,類似的一幕剛剛在華夏基金位於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的會議室中上演,用兩個半小時與在場40多家媒體告別的王亞偉,在發佈會結束後,也被記者們圍在了人群中索要簽名合照。

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在當時的現場,有一個華夏基金研究部的員工,也擠入了人群,走到了王亞偉面前,介紹自己的身份,同時表達自己對於他的敬佩。

同一天晚上,經王亞偉自己認真修改直到晚間10點鐘才完成的發布會實錄,由華夏基金官方微博在網上公開,當晚的輿論幾乎被他的離別淹沒。

從華夏人,到媒體輿論,再到整個市場的參與者,多年來,王亞偉總是被圍繞在人群的中心,猶如一個山峰上的神話,孤獨地被大多數人仰望,讚美的同時卻又被不斷地質疑。

質疑:重組股與小基金

經得起多大的讚美,就要承受得了多大的質疑,這點在王亞偉身上體現無遺。

毋庸置疑,王亞偉的投資業績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肯定,在中國A股裡有公開記錄的產品裡,傳奇基金華夏大盤的業績迄今仍傲視群雄。

然而,市場對他的質疑良多,首先是重組股和封閉式基金的投資操作模式。在前者上的多次押寶成功,使得市場質疑他涉嫌內幕交易、引導了重組股投機的市場氛圍;後者封閉式的小規模基金操作,成為同行質疑王亞偉「神話」的主要論據。

對於前者,王亞偉在5月7日面對記者時指出,「從14年的時間來看,投重組股是我投資生涯中一個很短的階段,而且我投重組股,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說從我投資的比例上,都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重組股對於我基金的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他一再強調自己的組合投資,實際上,這在業內人士中也得到了同感。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就對記者指出,實際上觀察王亞偉的組合,他的業績是通過分散持股而實現的,很多個股的持倉量都不超過總資產比例的3%。

數據也印證了這點,以2010年王亞偉與他當年最主要的對手孫建波做對比。

2010 年年報中,華夏大盤共持有103只股票。其中,ST類股票4只,佔資產淨值的比例最高僅為1.66%,最低的只有0.23%,四者加起來也不夠資產淨值的 4%。而當年王亞偉在基金年報和上市公司年報中呈現出來的持股是103只,而孫建波的持股是85只。但是前者規模為77億,後者為126億,也就意味著以 公開數據計算,王亞偉每隻股票上建倉僅為0.75億,後者則為1.48億。

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點,從2007年到2011年每年公開 數據呈現出的王亞偉在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的持股數量來看,依次是115家、60家、82家、103家和95家,平均數為91家。而這些年,華夏大盤的年底規 模依次為56億元、30億元、63億元、77億元和63億元。

這意味著,從2007年到2011年,以華夏大盤為例,王亞偉在每隻股票上的平均持股市值為0.49億元、0.5億元、0.77億元、0.75億元和0.66億元。而這僅僅是基於其在公開資料中所能查找到的數據而得出的結論,「非常了不起」前述人士指出。

而對於小基金的質疑,前述投研人士就認為,王亞偉是個交易感覺很好的基金經理,實際上小規模、封閉式的基金更適合他。他指出,王亞偉其實是業內很早就開始採用批量組合下單方式交易的基金經理,而且這方面的能力突出。

孤獨:王亞偉的「擠出效應」?

王亞偉投資的秘密,也許只有他自己深得奧妙,但是市場對於他的質疑,還緣於他巨大的明星光環下的「擠出效應」。

一是對於公募基金乃至整個市場,除了重組股之外的投資模式的擠出。對此,王亞偉則直言,他的風格是「尊重市場、挖掘市場中被低估的投資機會。」過去的重組股投資僅僅是他發掘了當時市場未被發掘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一哥」在他離開的封筆之作中,已經詮釋了他對於「投資強調與時俱進」的說法,華夏大盤一季度的重組投資特色已經大幅度減弱。

王亞偉說,這是因為「重組股現在整體來看沒有超額收益」,「調整背後是我對市場投資機會發生變化的判斷。」

另一方面,他對於華夏團隊其他明星投研人士的「擠出效應」也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質疑公司市場宣傳中對他的傾斜,是導致日後多個華夏出色投研團隊的離開主因。有人指出王亞偉擁有從券商到內部投研的單獨小組支持,別人無法比肩。

「除了業績出色,王亞偉在公司中表現出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有華夏基金人士對記者指出。而他更是辭去投委會主席,徹底離開投研團隊人士管理工作,實際上只管自己的兩隻基金,具體投研部門的行政事務,由投資總監劉文動主管。

而或許更為重要的是,華夏本身投研體制決定了王亞偉實際上在資源上能否得到超公平待遇的傾斜。

和部分投資總監擁有絕對權威的基金公司不同,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上擁有較大話語權,華夏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負責判斷一段時間內證券市場的基本走勢,決定基金資產在資產類別間的分配比例範圍,基金經理只有少數重大單項投資決定需經投委會審批。」

而投委會對於基金經理個人的影響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07年11月,大盤已經呈現瘋狂的時候,華夏基金投委會做出了歷史上第一次「強制性集體減倉」的決定,要求公司所有基金將股票倉位降低,積極抵禦市場系統性下跌的風險。同時,投委會對旗下各只基金不再考核在此期間的業績排名。

而事實上,這或是王亞偉在2007年成為「最賺錢基金經理」後,在2008年成為「最抗跌基金經理」背後的華夏團隊決策給予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3

Facebook讓我們更孤獨?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394.html
網絡在將人的視野變得更為開拓的同時,也使我們變得越來越隔離。過去30年的技術發展,已經使人類不再需要時刻與人接觸,但是在這個失去了空間與時間限制的世界裡,人們卻變得越來越被異化。

現在將人類帶入這種境遇中的則是Facebook,Facebook體量的增長讓人難以置信,地球上每13個人中就有一個是Facebook用戶,在18-34歲的年輕人中,有一半會在醒來的第一時間查看Facebook。

人類其實一直都在創造各種方式來進行自我推介,這是Facebook成功的基礎。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發現,Facebook的使用頻率和和自戀之間 有顯著的相關性:Facebook的深度用戶往往自戀心態也相對較重。然而孤獨和自戀是緊密相連的,自戀只是孤獨的反面表現而已。

Facebook其實很好地利用了人類的本性,它的吸引力主要來源於孤獨和親密的完美融合,但卻將我們對於獨處的需求和孤獨感相混淆,孤獨感從來是 自我反省的良好時機,現在Facebook表面上使人們有了充分的時間獨處,但人們用來真正思考自我的時間反而更少了。社會化媒體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限 拓展的同時,而我們自己卻選擇了孤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8

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神祕功臣 頁岩氣之父 探勘新能源十六年孤獨路

2013-01-28  TWM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9

台灣先驅》出走台大 自掏一億元投入冷門領域 蘇怡寧 專注基因醫學二十年的孤獨路


2013-07-01  TWM
 
 

 

去年以前,他是人人稱羨的台大醫師,是擁有崇高學術地位的台大醫學院副教授。

然而,一份公文、一個對理想的堅持,讓他決定出走台大,拿出一億元資本額,投入基因醫學。他是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

撰文‧賴筱凡

在台北車站附近,一家開業才半年的婦產科,名聲卻快速在台北傳開。負責看診的是他──禾馨婦產科執行長蘇怡寧。許多媽媽認識蘇怡寧,是因為他在台大醫院婦產科一待就是十九個年頭,找他做產檢、高危險妊娠的媽媽,不計其數;但最讓蘇怡寧聞名全球的,是他一頭栽入就不回頭的基因醫學。

去年十一月,蘇怡寧醫療團隊的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技術,還讓紀錄片權威的Discovery頻道找上門來拍攝。然而,風光的背後,是他累積二十年的努力,「基因醫學這條路,在台灣,真的很苦。」蘇怡寧嘴角漾起的那抹微笑,再苦澀不過。

說起台灣基因醫學,多半都會談到蘇怡寧,他在台大基因醫學部改制第二年就成為主治醫師,在中研院分子生物所攻讀博士班的論文,做的也是與基因遺傳相關研究,還一手創建台大基因醫學部的分子遺傳實驗室。可是,除了蘇怡寧之外,其他深耕基因遺傳領域的醫師,屈指可數。

一位媽媽的無助讓他投入基因醫學台灣之於基因遺傳醫學,就像是一片沙漠,但蘇怡寧毅然投入,還一做就是二十年,原因來自一位無助的媽媽。這位媽媽與前夫生了一個小孩,罹患裘馨氏肌肉萎縮症,這是一種性聯遺傳隱性疾病,帶有這個基因的男嬰才會發病,約莫三歲時開始不良於行,最多只能活到二十歲。

「她會離婚,就是因為婆婆指責她,『就是你家帶有這種病』。」蘇怡寧說,她就像是背負十字架的無助媽媽,當她再婚,步入新的家庭,「她不敢讓再婚的夫家知道她帶有這種基因;儘管他們催著她生小孩,她也不敢生,因為她知道,有五○%的機率會再生出患有裘馨氏肌肉萎縮症的小孩。」這是一個十年前的故事,「當時,我們已經知道是基因造成這項疾病的遺傳,可是我們卻無法幫她什麼。」這場衝擊對蘇怡寧之大,「你會覺得,身為一個醫師,為何我們什麼忙都幫不上?」但無助媽媽的故事,最後有一個快樂結局,靠的不是醫學科技力量,而是上天的恩賜──「最後她生了一個女兒,即使是帶基因者,也不會發病。」不過,這場震撼教育,奠定了蘇怡寧走向基因醫學這條路。

「真的走進這條路,才知道困難好多啊!」蘇怡寧笑得無奈。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被稱為「傳統四大科」,壓力大、風險大、工時長、糾紛多,幾乎所有醫學生都迴避,其中又以婦產科的人力最缺乏。「以前在台大,一年可以新進七、八位婦產科醫師,現在剩下三、四位,願意投入基因遺傳領域的,幾乎沒有。」蘇怡寧坦言。

台灣基因醫學不只人才荒,連資源也枯竭。「原因很簡單,這不是一個賺錢的部門。」於是,當蘇怡寧只有自己一個人,加上兩位國科會計畫的助理,他草創的分子遺傳實驗室就這麼開始了。

儘管基因醫學在婦產科裡是冷門領域,「可是,我很確定我們要走這條路,帶著我指導的研究生,沒助理就自掏腰包請助理,沒資源就想辦法寫計畫找錢,訓練、做實驗都自己一步一步來。」從只有一位主治醫師、兩位助理的實驗室,十年過去,也壯大成為三十人的醫療團隊。

一份省電的公文讓他決心出走台大問他這過程中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應該是『救命寶寶』的成功吧。」蘇怡寧說,這是二十年來最大的里程碑。

二○○六年,全世界都在做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蘇怡寧與團隊也投入兩年多,靠著基因檢測的高準確度,成功為一位帶有地中海型貧血基因的媽媽,產下健康寶寶,並將骨髓移植給患有地中海型貧血重病的哥哥。美滿結局的背後,蘇怡寧笑了,「我也懷疑過自己,萬一出錯了怎麼辦?」但救命寶寶的成功,讓蘇怡寧堅信,基因醫學這條路,絕對是一條康莊大道。

然而,一切就在去年有了改變。「我是一個喜歡做研究、教學生的人,所以這二十年來,從來沒想過會離開台大醫院。」在黑框眼鏡背後,蘇怡寧的眼神轉而沉重。他以為,學風自由、鼓勵研究是台大醫院身為教學醫院龍頭的宗旨,但一份要求醫師在平日晚上十點後關空調的公文,卻讓蘇怡寧難以接受。對此,台大醫院解釋,為配合節能減碳政策,假日除醫療作業區,會關閉中央空調;但為兼顧研究需求,會先調查假日有研究需求者,加裝可自行調節的空調設備。

蘇怡寧與家人商量後,拿出一億元做初期資本,重新成立慧智基因檢測實驗室,還額外開立禾馨婦產科診所做諮詢。「台灣基因醫學根本不是顯學,如果我們再不做,就幾乎沒人做了。」為了推廣基因醫學,他旗下實驗室還巡迴全台演講,讓更多婦產科醫師重新認識基因醫學。

從台大出走後,有不少人來找過蘇怡寧,像鴻海集團旗下的康聯生技。然而,蘇怡寧不急,旗下基因檢測實驗室與診所才剛站穩腳步,開業半年就開始賺錢;第二步他要進階做生殖醫學。「我們要證明,基因醫學這條路,有朝一日會是新顯學。」

蘇怡寧

出生:1968年

現職:禾馨婦產科執行長、慧智臨床基因醫學實驗室執行長經歷:台大醫學院附設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7

創造「集體狂歡」,孤獨者是可以形成聯盟的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37

不管你來自何方,什麼職業,什麼膚色,這個時代,集體狂歡其實可以創造的,孤獨者是可以形成聯盟的。

被稱為「手機裡的KTV」的移動互聯應用「唱吧」的走紅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它上線不到一週,就躍至App Store中國區總榜第一名。直到現在,也依然紅得發紫。想像一下,每天數百萬人擠進一家KTV唱歌的場景是怎樣的?

業界人士已經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唱吧」走紅的原因。用「唱吧」CEO陳華自己的話來說,他和團隊當初開發軟件前,研究了美國移動互聯網所有走俏的產品,發現Square依靠在手機的耳麥插孔插入一個讀取信用卡信息的小設備完成移動支付而成為美國最大的線上支付系統; Instagram利用了手機攝像頭的拍攝功能並輔助以各種美化技術創造了一個圖片社交傳奇, Foursquare利用手機GPS定位讓用戶分享所在地理位置附近各種商家信息……「智能手機上的每一個小部件,都可能開拓出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這是一個洞察力超強的產品經理的思路。

實際上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如今人和人的聯絡變得異常簡單,但人們的壓力和孤獨感也前所未有。他們懷揣理想,又總被現實敲打;他們也曾心生倦意,但又不能半途而廢。如果說「憤怒的小鳥」其實是讓都市人找到了一個發洩心裡壓抑和憤怒情緒之渠道的話,「唱吧」則是一種無拘束的集體狂歡,榜單這種中國式加冕程式的設置使這一狂歡達到白熱化。

我這樣說有些老生常談。現在許多好的產品,其實都是迎合了一種社會心態;需求決定供給。本文要討論的,則是另一個話題,供給可以創造需求嗎?

2009年的時候,美國作曲家埃裡克·惠特克(Eric Whitacre)的一位粉絲Lucy,清唱了一段他寫的曲子,錄成視頻放到了Youtube上。Lucy有些不修邊幅,頭皮很隨意披在肩上,唱之前很緊張。但歌聲一出來,埃裡克就被折服了。 「人不可貌相,一定有許多像Lucy這麼有歌者」,他想,他們富有感染力,有想法,有主見,但在人群中可能並不起眼甚至常被忽略,「為什麼不組織他們一起歌唱?」埃裡克萌生了辦「虛擬合唱團」的想法:來自全世界不同國家、成百上千互不認識的網友,將自己演唱的視頻放到Youtube,最後合成「在一起」放聲高歌的樂團效果。

z610ylGDNXkfq3t7n3dgtTl72eJkfbmt4t8yenImKBVaiQDB_Rd1H6kmuBWtceBJ令埃裡克沒想到的是,第一期「虛擬合唱團」的參與者是185人,第二期的時候,Youtube上收到的作品已經超過2000份,來自近60個國家。第三期的時候,參與者已經超過3700人。

無獨有偶。一部名為Life In A Day的紀錄片,也是在Youtube上完成的。由美國導演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發起,邀請全世界的網友,錄下自己在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的生活片段,並簡單回答一些問題。他們最終收到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近4500小時的視頻!這部紀錄片一出來就引起轟動,無論出現在片中的,還是未出現在片中的更多的參與者,抑或是以千萬計的觀眾,都一一被打動:任何時候你都不是孤立的一分子,所有人其實都是共呼吸,為生計、理想或是信仰而奔走,而最平淡的生活卻也是最有力量的。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及常拿「享受孤獨」來撫慰自己的作家或藝術家等專業人士。現在,需要重新思考的一個命題是:孤獨是創作的必要條件,還是擔心在喧囂中找不到同道中人時的一種逃避?埃裡克和德利們其實告訴我們,一切皆可以很酷很熱鬧很好玩!不管你來自何方,什麼職業,什麼膚色,這個時代,集體狂歡其實可以創造的,孤獨者是可以形成聯盟的!

美國著名的BigThink博客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個人的獨奏,就一定無法擁有與他人一起演奏時的那份喜悅心情嗎?看過埃裡克的『虛擬合唱團』表演後,我對之前的定論產生了一些疑問。就算所有的歌手他們都是單獨錄音的,但是他們仍然獲得了巨大的快樂。」

誠哉斯言。我們平時一說 「氛圍」,首先想到的是一個物理或說是空間概念。其實最重要的,是情緒氛圍。埃裡克「虛擬合唱團」的大獲成功,就得益於諸多獨立個體在投入演唱時的情緒,並不比參加一個真正的合唱團差多少,反而因為新鮮刺激和有所期待,可能更興奮。「唱吧」的走紅,和其異曲同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15

中國武器出口:孤獨的生意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39

在武器出口上,中國是一個孤獨的超級大國。根據聯合國2012年收到的常規武器出口登記表,2012年,中國只向孟加拉國、布隆迪、巴基斯坦、剛果、阿聯酋、緬甸、坦桑尼亞、摩洛哥出口了武器。

2013年9月的一筆大生意,讓中國武器出口生意再次成為世界焦點。

中國精密進出口公司(CPMEIC)的紅旗-9遠程防空導彈,拿下了土耳其政府遠程防空系統的競標,總價30億美元。但接下單的11月,由於美國與北約的阻撓,土耳其的態度變得不可琢磨。

六個月前,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公佈排名說,中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武器出口國。

「紅旗-9的成功競標,是一次出色的廣告公關,中國正向世界宣佈,在武器出口上與英美匹敵的決心。」俄羅斯智庫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馬諾夫說。

不過,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IIP)高級研究員山姆·羅格曼說,在國際武器市場上,中國客源單一,仍是一個孤獨的超級大國。

像偵探一樣探聽中國路徑

其實早在冷戰結束前,西方智庫就開始對中國武器出口進行研究。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從1966年起將中國武器出口列為長期監測對象。SIPRI曾評論稱,2008到2012年,中國武器出口量比2003到2005年增長了162%,這是20年以來世界武器出口的一次巨變:在此之前,出口額前五名都被歐美國家包攬。

兩伊戰爭結束之際,中國武器出口低迷,但蘭德研究者理查·畢青格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大膽推測,隨著中國和其它第三世界國家聯合研發進程的加快,中國的武器出口將呈現井噴式的增長。

智庫專家們對中國武器出口發展的推測一一被驗證,但SIPRI高級研究員彼得·維斯曼認為,對於中國武器出口的研究,西方智庫至今仍面臨許多困境。SIPRI每年都會評出世界前100名的武器生產和軍事服務公司,南方週末記者翻看SIPRI報告發現,中國公司的數據從未被包含在內。

「中國軍備公司的保密性一直很高。」維斯曼解釋,與歐洲、美國和俄羅斯不同,沒有一家中國武器製造公司會洩露自己的武器銷售信息。SIPRI甚至用括號將「排名中不包括中國」寫入標題,報告註釋中的解釋是:對中國的研究缺少準確的數據。

隨著中國網民群體的不斷擴大,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IIP)高級研究員山姆·羅格曼逐漸發現,他的數據採集變得不那麼困難。「有許多中國網民也是軍事愛好者,他們經常在網上論壇和博客分享有關軍事技術的圖像和數據。」

羅格曼承認,非官方信息也可能是謠言和誤傳的源頭。「對智庫成員而言,在網民、媒體和中國專家的意見中尋求一種平衡很重要。」

維斯曼和同事們所分析的材料,大多來自購買中國武器的國家所提供的採購報告。「一旦他們從中國買了武器,這件事情就有可能會被國會或媒體討論,武器也有可能出現在遊行和軍事演習中。」維斯曼說,研究者們不得不像偵探一樣,通過各種途徑尋找並驗證一條條中國武器出口路徑。

但改變正在發生。維斯曼發現,很多中國軍火公司開始有了官方網站。他認為,中國公司開始意識到,適當的信息公開對於增加銷量很有好處。

為什麼買中國貨

高性價比是中國國防裝備的一大賣點。

蘭德公司發表的中國武器出口報告稱,殲-10出口價格不到4000萬美元,而與之功能相似的美國產F-16戰機的成本達6500萬美元。此外,中國053級護衛艦的價格僅為德國類似護衛艦的四分之一,卻擁有後者90%的作戰能力。

購買中國武器的吸引力還在於,中國願意提供更多的技術轉移。

據報導,紅旗-9的出口將以中國和土耳其聯合開發形式進行。美國《外交家》雜誌稱,美國軍工企業難以滿足土耳其技術轉讓的要求,因為他們「一直對技術轉讓不屑一顧」。土耳其比爾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阿蒂拉·桑德克勒在接受俄羅斯記者採訪時說,此前土耳其都是引進國外武器系統化技術,再由土耳其本國國防工業獨立修改,換用土耳其本國的次系統。

美國防部在《2013中國軍力報告》中曾分析稱,較少的政治束縛是很多國家選擇中國武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土耳其曾試圖購買美國的系統,但遭到美國國會反對;土耳其還想購買美國的捕食者無人偵察機,同樣沒有得到國會批准。

為了牽制中國,美國國會在1990年通過了《對外關係授權法》,對中國採取長期的武器和高科技禁令,規定凡是被美國政府認定為高科技的產品,一律不能向中國出口。

前布魯斯金學會高級研究員黃靖說,在這種情況下,土耳其仍然選擇中國,說明紅旗-9能夠為土耳其帶來與西方國家匹敵的安全保障。「美國曾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備是『巨大的博物館』,但現在,中國武器已經有能力走到世界前列。」在黃靖看來,贏得競標有利於提高中國武器在世界範圍內的聲望,因為沒有國家會拿自己的國防佈局開玩笑,花30億美金買上一個不合格的系統。

尋找老朋友之外的客戶

巴基斯坦從中國購買的武器,佔據了中國武器出口總量的55%,是中國常規武器出口中最主要的客戶。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武器轉讓計劃主任保羅·霍爾特姆曾對媒體說,大規模向巴基斯坦出售軍火,推動了中國武器出口的崛起。

伊朗、蘇丹和大部分北非國家都已購買中國武器很多年。但對這些「老客戶」而言,選擇中國,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選擇。比如,多數軍火巨頭都不向巴基斯坦出口武器。

在今後的發展中,中國武器出口不得不面對出口客源單一的問題:「在緬甸、蘇丹等更小的武器市場中,中國的銷售都非常成功,雖然價格是一個因素,但是只有很少國家願意賣給這些國家,這也是一個事實。」維斯曼說。

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編輯的《2013年武器出口年鑑》中,2003-2012年間,從中國銷往國外的常規武器中,有74%賣給了亞洲,13%賣給了非洲,剩下的13%中,6%賣給了南美,7%賣給了中東。

根據聯合國2012年收到的常規武器出口登記表,2012年,中國只向孟加拉國、布隆迪、巴基斯坦、剛果、阿聯酋、緬甸、坦桑尼亞、摩洛哥出口了武器。

「在武器出口上,中國是一個孤獨的超級大國。」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格曼表示,「即使可以克服技術障礙,生產出真正世界級的武器裝備,並且具備競爭性的價格,中國仍然會面臨外交和政治上的障礙。」

維斯曼認為,現在中國武器產業必須表明自己的可靠性,「它要證明自己能夠滿足任何客戶,而不只是盟友、貧窮國家或政治上被孤立的國家。」

黃靖說,「中國必須保證健康的供應鏈,因為導彈是需要不斷補充和持續供應的。也需要良好的售後服務、合理的研發合作。」

看不見的國家博弈

與美俄相比,中國依然是全球軍火市場中的小角色。SIPRI最新數據顯示,美國仍是頭號軍火商,佔全球武器出口量的30%。美國平均每年軍火銷售額保持在80億美元上下,而中國這一數字是11億美元。

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巨人,有能力支撐僅次於美國的大型研發基地。這是一方面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來自武器市場外,看不見的國家博弈。

在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工作之前,羅格曼曾先後為澳大利亞國防部和外交部服務。事實上,外國智庫中活躍的許多中國武器問題專家,都曾任職於本國決策部門。「武器出口經常被看作是一種政治槓桿,用來建立一種供應國與使用國之間的依賴關係。提供武器,用來表示一種信任。」他說。

中國的武器銷售和其他安全援助能夠深化發展國與國的聯繫,平衡中國的能源進口,例如蘇丹;而向伊朗、巴基斯坦出口武器的意義,除了兩國間經濟聯繫外,更重要的是在地緣上進行國防合作,制衡西方國家。

前布魯斯金學會高級研究員黃靖認為,這次中國向土耳其出口紅旗-9,外交意義重大,因為土耳其有著特殊的國際定位:地理上人們認為土耳其屬於亞洲;從當今國際政治角度看,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其歐洲定位被普遍認可;而隨著中東局勢的不斷變化,土耳其的「中東角色」開始日益彰顯其重要性。和土耳其的「親密」,能夠為中國帶來更多的「朋友」。

「美國與俄羅斯的感受不盡相同,」黃靖說,「俄羅斯更多的是因為喪失了生意而沮喪,而美國的擔心來自政治上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68

孤獨的高頻交易監管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152

華爾街高頻交易的剋星——Nanex公司,業務之一是尋找違規高頻交易的跡象。Nanex是市場數據供應商,位於芝加哥郊區Winnetka,共8名員工,辦公室僅一間公寓大小,樓下是美甲店。公司創始人為現年51歲的Eric Scott Hunsader。

Hunsader向人們展示:三角形和點組成的迷幻圖形,代表美國股票的買賣報價,報價被分解至毫秒。公司的成果之一是用電腦鋼琴曲模仿ETF的報價。對外界而言,迷幻圖形是Nanex的宣傳畫;對Hunsader而言,迷幻圖形是高頻交易公司「利用」市場規則違規獲利的證據。Nanex吸引了從證券監管者到藝術畫廊老闆的注意。

Hunsader在網上開展了「探測違規高頻交易」的革命性運動:他的Twitter帳號共11000多粉絲,發佈了11500多條推特,大多包含圖片鏈接,顯示的是股票異常報價的圖形。Hunsader稱,異常報價時常由高頻交易公司的程序算法引起。此外,Hunsader發佈了約3000份相關報告。

如今股票報價的速度為每秒200萬次,而90年代僅為每秒1000次。當前期權市場的速度更是高達每秒1000萬次。

10月22日,政府公佈就業數據前,Nanex發現了可疑交易:10月16日,歐洲交易所開盤前,有一筆總價超過4億美元的E-mini股指期貨買單;然而,該交易在正式成交前被撤銷了。Nanex認為,這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處罰Panther能源交易公司的案例相似,Panther被指責為欺騙,進行「下單——快速撤單」的操作,偽造了潛在需求量。Nanex稱,監管機構只需1個小時就可以知道是誰幹的,花一天時間就可找出這麼做的動機。

9月20日,也即聯儲宣佈暫不縮減QE的2天後,Nanex發表了一份報告稱,一些交易公司事先得到了消息,用毫秒計算機下了超過10億美元的單子。根據這份報告,聯儲進行了改進,以加強發佈報告的保密性。

六年前出台的NMS規則,將22萬億美元的美國市場分散到13個交易所和40多個交易平台,使交易競爭更為激烈。Hunsader認為,一些公司利用不同交易中心/平台間短暫的差價牟利,目前對此類行為的監管不到位。此類操作產生了更高的數據處理費用,以及原因不明的異常價格波動。這醞釀著災難性風險,如2010年5月道瓊斯暴跌1000點。

Hunsader認為,SEC可以用MIDAS新的市場信息數據分析系統來探索現代市場存在的重要問題。一些公司接收直接數據流,速度快於市場其他參與者。

Nanex激怒了一些交易員,他們稱Nanex的結論是莫須有的,在傳播陰謀論。Hunsader對反駁者稱,如果你不能證明你的觀點,那麼請反駁我。

Tradeworx公司CEO Janoj Narang認為,Nanex與「質疑官方對911恐怖襲擊解釋」類似,Nanex所謂的市場操縱,其實都有很好的解釋。比如,當買單和賣單差價大於1分錢時,交易所會調整價格,交易公司的系統會因此自動撤單。Nanex公司散佈的言論影響了其他投資者的信心。

Tabb Group的CEO Larry Tabb稱,市場數據來自不同渠道,非常複雜,想簡化數據非常困難。

自營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稱,Nanex的研究存在嚴重缺陷,因為所依賴的數據是有問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