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孤獨李嘉誠:清教徒般的生活 鄒沂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7ae40102ex7z.html

李嘉誠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創業至今六十多年,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

   但此時,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場「撤資」風波。接連拋售內地和香港的一些資產,掀起軒然大波,被輿論認為是一個「風向標事件」。

   2013年11月22日,南方週末記者探秘風波的最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的辦公所在地。

   14:30,門打開,85歲的李嘉誠滿面笑容地走進來,步子很快,沒有任何攙扶。他和每一個人握手,微微彎腰遞上名片,微笑著,認真地看著每一個人,近乎多餘地用帶潮州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李嘉誠」。

   李嘉誠,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外人都將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成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關於工作習慣,最為著名的細節是李嘉誠的作息時間:不論幾點睡覺,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後去辦公室。

   熟悉李嘉誠的人士表示,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佈。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家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對於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誠常常一再強調。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的瞭解,並不遜於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台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據一位跟隨他十餘年的人士透露,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據另一位員工透露,以前,李嘉誠看新聞喜歡紙質版,iPad出來之後,他就只看電子版了。李現在用的是iPhone手機。

   這些習慣,讓李嘉誠始終站在資訊的最前沿,也讓這個老人投資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最近這兩年,投資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項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這個團隊總共不過8個人。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一位下屬透露。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匯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屬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李嘉誠非常善於問問題,遇到一個新事物,他總是會想,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麼關係?他總是會將自己的問題交給專業的人去尋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李嘉誠曾經問過旗下公關團隊一個問題:怎麼看待其和平面媒體以及網上媒體對集團公關的影響?

   為了回答李嘉誠的這個問題,公關團隊專門召開最高會議進行討論,形成專題報告向李匯報。有趣的是,最後這個團隊甚至開發了一款軟件,專門用以評價不同渠道的公關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誠的一位下屬感嘆,「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熟悉李嘉誠的人,也常說他們看不懂他。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他真的沒有生氣過嗎?他會因為什麼事情而難過?他發過火嗎?」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幾位跟了李嘉誠十年以上的下屬一臉迷茫,想了很久,他們實在回憶不起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問起李嘉誠強勢的一面時,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餘年的高層反問:強勢怎麼定義?

    在她這麼多年的印象中,李決斷非常之快,但並不是個咄咄逼人的人,他很會傾聽下屬的意見,「如果你是對的,他會聽你的,而不是堅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裡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週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據一位接近李的下屬透露,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李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另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透露,李嘉誠喜歡看電影,而且,看電影時,他的「代入感」很強,每次都會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後隨著劇情起伏,「過他們的生活」。

   在這位下屬看來,李嘉誠其實是個感情很豐富的人,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20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時他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語氣平靜,就像是在講述一段別人的歷史。其中的驚險和錐心之痛,似乎全都煙消云散。

    李嘉誠將這種冷靜歸於他喜歡看書,「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而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將這種冷靜歸結到他少年的成長經歷上。

   李嘉誠出身於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後一科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還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而李的父親,則是小學校長。但因為二戰爆發,故鄉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沒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更沒想到,貧困抑鬱的父親染上肺結核,半年之後就去世了。14歲的李,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核。

   「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便只能用自己發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價值……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他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歲就逃出來,一路上都是一個人在奮鬥,他老和我們講自己縫衣服,到現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的襪子都是不能見人的,因為他自己縫補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於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十年的西裝皮鞋勝於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每週在這裡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孤獨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態。」那位熟知李嘉誠經歷的高層如此評價道。在她看來,經歷過少年磨難的李嘉誠,早已習慣了孤獨的感覺。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李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李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扎,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說,「他現在的習慣,就是來自於此。」

   在創辦長江塑料廠時,李又開始訂閱英文《當代塑料》及其他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與此同時,李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李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公司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李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李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這位友人看來,經過幾十年的磨煉,李嘉誠早已學會了和孤獨相處,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後,少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而李的豁達和樂觀,也皆來自於此。李的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發生罷工事件,工人們在長實門前紮起帳篷,拉起橫幅抗議,李嘉誠的照片被畫上魔鬼的紅色雙角和白色獠牙,額頭上還被寫上了「奸商」兩字。因為要從門口進出,李嘉誠看到也非常不高興,但幾個小時之後,他就開解了,李和他們開玩笑說,哇,這個上面,把我的頭畫得還是笑的。

   「工潮的衝擊大,還是逃難到香港的衝擊大呢?」這位友人反問,在她看來,早年的經歷,早已讓李嘉誠練就了百折不撓的心態,「他找到了平衡內心的秘訣」。

    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有兩塊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寫的兩段話,一段是:求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業帝國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相比他內心的隱秘世界,普通人更感興趣的是他的財富帝國。

    一個地產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李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國際化道路,許多人就因不適應而鎩羽而歸。

   但李嘉誠不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屢戰屢勝,幾乎從無敗績。

   而今,李嘉誠的商業版圖遍佈全球52個國家,從事的產業,橫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個領域。集團員工超過26萬人。而員工中,中國人只是少數,大多都是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誠身邊一位高管脫口而出。

   在李嘉誠身邊的高管們看來,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誠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這麼多年其能夠馳騁全球的秘訣所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選擇,為什麼要跟著你?你給我很多錢,但需要犧牲我的尊嚴,我不會跟著你;但如果你因為我有能力,尊重我,給我空間和舞台,我一定會跟著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李嘉誠旗下公司,員工的離職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數員工都是跟著李打拚了數年的,這裡當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們能留下來,更是因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中,李嘉誠時時處處都表現出這一點。李認真地傾聽每一個人的問題,生怕沒有回答清楚,約好了用普通話採訪,李就一直用普通話,雖然潮州話對他來說更自如。李會照顧每一個人的感受,聽問題時,專注如小學生;回答時,一定會看著對方。

   李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名片,但輪到攝影師時,名片派完了。讓人意外的是,採訪進行到一半,李突然向遠處的助手要了一張,補給了攝影師。他的舉動是如此自然。

   李嘉誠不希望別人稱呼他為老闆,他更願意以「領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的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在一次接受訪問時,李曾這樣自我解答:「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據高管們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經不管具體業務,他的時間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標」上。

   比如說,負債率。李嘉誠對這一指標的控制,近乎偏執,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旱時,要備船以待澇;澇時,要備車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產,一家公司的現金流是正數的話,便不容易倒閉。」

   李嘉誠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長實2013年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位於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12%。李對此深以為豪,「我從1950年開始做生意,對負債和貸款問題,我一直非常小心處理,雖然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但也一路走了過來。」

    工廠是最好的課堂

   與重視定坐標一樣,李嘉誠對細節也很重視。

   李嘉誠基金會負責具體項目的羅慧芳女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做的一個醫療方面的項目,李對每一個數據都很清楚。他甚至也會自己打電話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個香港打來的電話,對方開口就說「我是李嘉誠」,把他嚇了一跳。

   「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卻忘記了他是做工廠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誠十幾年的下屬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是解讀李嘉誠的另一個密碼。

   「做工廠的人,對細節要求非常嚴格,李嘉誠開始做錶帶,後來做塑料花,這都需要對細節的把握。」據這位高層透露,即便到現在,李依然有著工廠情懷,他看到一個杯子,就拿起來研究說,這個可以怎麼做怎麼做。

   對李嘉誠來說,早期的工廠經歷,是他最好的課堂。對做一個塑料花,原料怎麼來的,怎麼出口,怎麼辦手續,他瞭如指掌,而其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認識,最早也來自這裡。

   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則,也形成於此時。

   據李嘉誠的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誠的英文並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麼蹩腳的英文去說服別人,對李嘉誠是個很大的挑戰。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最有說服力的理由——貨真價實,「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價格,而且,我永遠是這個價錢。」

   「李嘉誠就這麼找到了一個詞典,就這麼應付世界了。」這位友人說,李的這種原則,幾乎貫穿始終——做人也是一樣。

   和李嘉誠同時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難處理的政商關係上,但李卻從未因此而煩惱。「他對官員的態度也是始終如一,無論遇到什麼事,別人都知道,李嘉誠會怎麼反應,所以,也不會為難他。」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則,這讓他在政界也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處理政商關係上,李曾給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政治和經濟,根本上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是很難處理的。」李嘉誠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門來,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則是「不參與政治,但關心政治」。

   李嘉誠不喜好交際,在一些朋友看來,他很悶,有時還有點不合時宜。這位友人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一次,一個官員在李嘉誠面前誇耀他們投了多少錢搞環保,李突然來一句,「不浪費就是最大的環保」,差點沒把人噎死。

   另一個細節是,在2012年的特首選舉中,李嘉誠支持的是梁的對手唐英年,選舉結束後,有人勸他與梁重歸於好,他回道:「我們本來就沒有怨,何來的和好?」

   「李嘉誠是有點不好玩,但是有一點,所有人都很喜歡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說。李嘉誠自己也經常說,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後,都會和客戶變成朋友,有的更成為知己和事業的重要夥伴。有時候,「李嘉誠」三個字就是金字招牌。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2013年11月22日,李嘉誠如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這是這位華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李充滿誘惑。因為李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李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所以,在創業成功之後,李也曾享受過金錢帶來的快樂。

   據媒體公開報導,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後來回憶說。

   至少在半年的時間裡,李嘉誠一直鬱鬱寡歡,晚飯後,常一個人駕車到西環半山上的寶珊道發呆。李說,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李突然領悟到:「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李已經52歲,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首先,李在故鄉成立一所大學——汕頭大學。辦學是個無底洞,李此舉曾引來一些朋友的擔憂,但李志氣堅定,少年失學的痛,轉化成他對汕大的濃郁情感。李說,雖然他沒有大學學歷,卻能創造一所大學。「就算汕頭大學一夕之間被摧毀,我也會把它重建起來!」

   而今,這片昔日的農田上,已經培養出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經進入社會工作,採訪中談及這一話題,李嘉誠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李逢人便稱,基金會是他的「第三個兒子」,然而,外界同樣很少知道的是,這一稱呼得來同樣不易。

   據李嘉誠透露,2003年的某個夜晚,為基金會的未來,他再次徹夜難眠。因為他日漸體會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會停止運作,而基金會無止境地運作,就需要投入大筆大筆錢,他擔心,這是否剝奪了原本該屬於子孫的財富權利?

   彼時,李嘉誠也被家族財產的傳承所困擾。一端是自己的親骨肉,一端是自己的夢想,到底該如何取捨?

   突然,李領悟出一個道理:「我現在有兩個兒子,如果我不是(有)兩個兒子,而是三個兒子,我是不是也要給第三個兒子一份財產?」只要將基金會視為第三個兒子,財產分三分之一給基金會,就理所當然。

   心念一轉,豁然開朗。李嘉誠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透露,這個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讓他開心了很多天。「那種安慰、愉快的感覺,實在用筆墨難以形容!」

   事實上,李嘉誠做慈善,很多時候,也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李曾開啟了一個針對癌症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著他要他坐在床邊,後來朋友睡著了,拉著他的手也沒有放開,「我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李說,他不喜歡「臨終關懷」這個詞,所以改為了「寧養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41

我的老板黃光裕:孤獨後的悲劇是他不知道“我是誰”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67.html

黃光裕的宿命也或多或少代表了他那一屆企業家的宿命。i黑馬全文分享如下。黃光裕是我曾經的老板,這幾年他深陷囫圇。雖然我遠在非洲,卻一直對案件保持著高度關註。現在案件審判完畢,一切塵埃落定,上帝的回歸上帝,撒旦的還於撒旦。然而印象中的黃光裕在這個失眠的黎明時刻,輕輕地回到我的腦海中,並逐漸變得清晰起來。黃光裕是潮汕人,偶像是他的老鄉李嘉誠,作為生意人,把企業做大是他的終極目的。黃光裕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他應該知道自己是誰,適合做什麽,不應該做什麽。我是誰?――這是一個困糾每個人的哲學問題,尼采認為自己是太陽,結果他瘋了;黃光裕不是尼采,而他進了監獄。他沈默地觀察,猶如一只黑暗中的獵豹十年前一個春天的早晨,位於北京東北四環霄雲路鵬潤大廈28摟那個寬大的辦公室,我惴惴不安的站在門外。那時候鵬潤大廈剛剛竣工,招租率不到50%,黃光裕剛從電器連鎖行業涉足商業地產。過五關斬六將之後,24歲的我帶著簡歷,惴惴不安地推開門。黃光裕的辦公室非常豪華,足有兩百多平米,鋪著厚厚的地毯,踩上去感覺自己的腿發軟。黃光裕坐在紫檀紅木的巨大的辦公桌後面,一言不發地看著我。他的背後是巨大的書架,但只是稀稀拉拉放著幾個文件夾,書架上面是一塊大匾額,據說是啟功手書的四個遒勁的大字――商者無域!他沈默地觀察,猶如一只獵豹在黑暗中蟄伏,等待著撲向獵物最好時機的到來。這種觀察人與事物的方式成為黃光裕的特色。他等待商機,在等待的過程中思考、分析、判斷、論證,當時機成熟時就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並直沖要害。那天我感覺自己就是這個獵物,我帶著偽裝出的自信,向他亦步亦趨地走去。其實我心里非常清楚,我能得到鵬潤(中國)投資培訓部部長的職位,先前那些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完全可以忽略,關鍵就在於這20分鐘,在於這位老板的首肯。之前的幾年,我的職業經歷其實完全不足以支持我能走到今天的這步。得知最後的面試機會,黃光裕是個什麽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人際風格和喜惡,我都做足了文章。甚至見面後,該怎麽說話,第一句說什麽第二句說什麽,哪一句能引起他的興奮點,什麽樣的態度能爭取到他的認同和共鳴,我都反複地斟酌。我走到他面前,他擡了一下眼皮,只說了一個字“坐”。沒有微笑,沒有熱情,疲懶的語調中卻擁有無限的自信和毋庸置疑的權威,那天是怎麽開始的我想不起來,我一直在說,語速很慢,態度誠懇自信。我做過什麽,我能做什麽,我的優點是什麽,缺點是什麽……我不斷地說並時刻提醒自己,要放慢語速,不要誇誇其談。黃光裕一直保持著沈默,他躺在靠背椅上,單手支著下頜,冷冷地觀察著我,我感覺自己都要被他看透了。那天我強調,我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在大集團公司工作過的經驗,但經驗是經驗,更關鍵的是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靠的是思路想法、學習力、行動力、澎湃的激情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下屬的影響力。而這些,我認為我都具備,也得到了我前任老板的肯定。我甚至主動說,我擔任這個職務後如何進行組織架構、崗位設置以及與工作流程的建設,從宏觀架構到微觀工具表格,我盡量做到觀點鮮明,思路清晰,態度誠懇。這一段表述,我整整說了二十分鐘,期間,黃光裕只是偶爾拋出一兩個話題。我有足夠的經驗支持我的表達,我甚至期待他能問我更多的問題。可是我忽略了,我太年輕、太嫩,同樣的崗位,有幾百份簡歷,有國外回來的MBA,有名校的老師,有獵頭精心推薦的甲乙丙丁。憑什麽選我?黃光裕果然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我,然後他又不說話了,用手支著下頜。冷冷地註視著我。我也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誠懇地說:“黃總,我知道這確實是我的不足。”他依然一言不發,看著我。我使出了殺手鐧,說:“黃總,也許有很多人比我更合適這個職位,但是我只希望您能給我一個機會,而不要匆忙在這十幾分鐘時間里對我進行判斷。我不要求工資多少,只要能跟隨您工作的機會。我和鵬潤公司都一樣年輕,我希望能和企業一起發展、成長。您可以在這個崗位再聘一個人,我們分別工作,對我算是試用,這期間我不要工資,白幹活。兩個月後您再對我和他進行甄別和選擇。那時您再認為我不行,那確實是我能力不夠,我走人;您感覺我行,我再留下來。”我的誠懇和自信終於打動了他,我終於看到黃光裕笑了。他笑得很開心,好像一個小朋友得到了一件期待已久的玩具,我能看見他的酒窩以及潔白的牙齒。突然,黃光裕從座位上站起來,向我伸出右手,說了一句令我至今難忘的話:”孫部長,你準備準備,下周一準時入職報到。”我也咧開嘴笑了,很開心地站起來握住黃光裕的手,溫熱而有力。出門的時候,黃光裕還是坐在他的椅子上,我回過頭看了他一眼,他始終微笑著目送我,目光接觸時,他沖我點了一下頭。辦公室外還有七八個等著面試的人,秘書把我引向電梯間,問我,黃總怎麽跟你談了這麽久,足有半小時,他的面試很少有超過十分鐘的,很多人在他霸道的註視下都崩潰了。我笑了笑,說:“H小姐,下周一我們就是同事了。”從此,我開始了在鵬潤以及日後國美工作的日子。黃光裕商業上的成功與妹婿有著深厚的淵源鵬潤投資是集團公司的母公司,下面有幾個子公司。老大是大名鼎鼎的國美電器,總經理是何炬。黃光裕當時已從國美電器退居二線,很少去國美總部。他當時對國美具體業務基本不過問,全權委托給幾個經理人,但卻始終冷眼旁觀。老二是鵬潤地產。鵬潤地產當時只開發了兩個樓盤,一個是高檔住宅鵬潤家園,由鵬潤投資的一個物業公司負責物業管理。由於當時是新成立的公司,經驗嚴重不足,以至於物業和住戶關系處理不當發生鬥毆事件,鬧出黃光裕是黑社會的傳聞。鵬潤的另一個作品就是鵬潤大廈,那個座落在霄雲路,氣派無比的大玻璃盒子。老三是京華自動化。這個公司當時是從香港收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鵬潤借殼上市。京華自動化具體誰負責我不知道,估計是被譽為“香港殼王”的詹培忠。黃光裕跟隨詹培忠進入股票市場,亦步亦趨,短短一兩年時間便完成了知識積累,開始大手筆的獨立運作。國美在香港成功上市後,京華自動化就成功隱退了。老四就是之前提到的物業公司,由黃光裕的小妹黃艷紅負責。黃艷紅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誌銘,在何炬之前擔任國美電器的總經理。張誌銘深沈、帥氣、穩重、嚴肅、低調,他涵養極深,無論和誰說話聲音都是低沈的。很多國美的員工提到張誌銘都心服口服,懷著敬畏之心。張誌銘畢業於技校,幹過出租車司機,在黃光裕只有一兩個小店面,開著夏利車時,就是他的私人司機。黃光裕能在商業上取得成就,和這位妹婿有著很深的淵源,可以說是張誌銘幫助黃光裕打下了一半的基業。老五是建築裝修公司,總經理是職業經理人,平日里穿著西裝、帶著領帶,頭上塗著發蠟,開口閉口就是企業文化。黃光裕當時的想法很好,國美電器的市場、構架、人員、組織相對成熟,只要定下一個目標,一幫精兵強將枕戈待旦即可。而鵬潤投資不同,公司的架構以及內部子公司之間關系的平衡和管理都需要他這個集團主席來操刀。一切都是嶄新的,需要自己投資、自己建築、自己裝修、自己賣、自己物業管理。這是2001年時鵬潤的產業結構和組織構架,我在這個構架中和黃光裕有著多遠的距離呢?我們的物理距離並不遠,我的座位到他的座位只有20米不到,他在里面,我在外面;我們的組織距離也不算遠,只隔了一個行政總監,他是老板,我是中層;但我們的身份就相差太遠了,整整隔著一條銀河,他在彼岸,我在此岸。我入職時,鵬潤中國只有行政中心、財務中心和董事長辦公室,它雖是國美的母公司,卻起身在國美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國美賺錢後才有了後來的鵬潤投資。財務中心的總監姓周,四十多歲,行為貌似不羈,做事卻極其認真,他經常在黃光裕辦公室一呆就是一上午。行政中心的負責人是現在國美的總裁之一魏秋立。她是一位非常職業的經理人,把鵬潤的事業當作自己的事業去經營。她該說的話一句不少,不該說的時候一言不發,她懂得鬥爭卻從來不發起鬥爭,她以一個女性的溫柔內涵化解了很多錯綜複雜的矛盾。我從她身上學到了不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直到離開她多年,我自己也做了一個管理者,當我處理具體的人和事的時候,都要閉上眼睛想上半天:如果魏總遇到這個事情她會怎麽表態,怎麽處理。行政中心分為三個部門:人事部、行政部、培訓部,我具體負責培訓部的工作。行政中心三女一男,就是這三個部長日後跟隨魏秋立,直接下派駐點到國美電器,並在此基礎上整編整合,形成了國美集團的人事中心、行政中心和培訓監察中心。絕對的忠心和服從是黃光裕特有的考察方式國美發展最快最穩的黃金幾年,我參與並見證了。那段時間黃光裕很忙,年度計劃中國美要上市,第一次籌劃失敗,當時正在做第二次沖刺,每晚我加班到十點多,他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黃光裕是一個目標非常明確,行動非常敏捷的人,任何時候你都看不到他在辦公室里轉悠,見到他走出來,就是上廁所,步履匆忙,一臉沈思。有時候覺得他很孤獨,經常一個人在辦公室沈思,“TOBEORNOTTOBE”,當初他如果能多做點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就不至於今天的結局。他的思考和人生的終極精神無關,雖然他是個天主教徒,思考最多的卻是“商者無域”。黃光裕是老板,他將老板的權威發揮到了極致。他從來不會去別人的辦公室和工位,找你談事自有他的秘書去招呼,任何人找他,都需要和董事會辦公室的秘書先約時間。那時候的黃光裕還沒有後來那麽牛逼,但是姿態已經很牛逼了。每次與他狹路相逢,一聲“黃總好”,然後側身讓他先過去。過去後,只是點一下頭或者“嗯”一聲,或者看都不看你一眼。我常常自我安慰,他是在“沈思”。一次上洗手間,隔壁傳來黃光裕打電話的聲音:“嗯,哥,行。可以,沒問題。哥,我給你安排車吧,讓我的司機去接你。成,謝謝哥啊。我知道,我知道,理解,理解。嗯,明白,明白。好的,哥,一定一定,我記著呢……”時過境遷,電話具體的內容我想不起來了,但是他接電話的語氣卻讓我記憶深刻,原來,人人敬畏的黃光裕也有他敬畏的人。後來我突然開悟,在這個世界上,牛逼的人永遠知道在誰面前卑謙,在誰面前高傲;在什麽時候卑謙,什麽時候高傲。而那幫傻子們是永遠悟不出這個道理的,他們常常理解反了。當時有個哥們比我晚進公司一個星期,他的位置比我離黃光裕更近。哥們一米八五的身高,前國家拳擊隊隊員,他是黃光裕的司機兼保鏢。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他的工資,每個月1500元,這個工資還不如國美普通門店一個組長的收入,但他卻是整天貼身在黃光裕身邊的人。因為我們年紀相仿,這哥們常找我發牢騷,他一發牢騷我就勸他:“哥們,要麽離開,要麽保持沈默,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知道黃總第一任司機現在幹嘛的嗎?人家是鵬潤的副總裁,黃總的妹婿張誌銘。”說到這里,我裝作無心地問了一句:“前天晚上黃總安排你接誰了?”那哥們突然嚴肅起來,說:“我進公司之前是簽訂了保密協議的,不能透露黃總任何私人信息。是個大人物,是誰就不告訴你了。”司機守口如瓶,我也不好再刨根問底。這哥們幹了三個月最終還是離開了公司。他受不了,每天不僅要接送黃光裕,沒有周六日,還需要電話隨叫隨到,有時候甚至要在黃光裕辦公室外等到深夜。黃光裕給他了一臺電腦,他還需要坐在電腦前,一眼不眨地幫黃光裕看著股市曲線圖。哥們最終在崩潰之前,選擇了離開。黃光裕用人是有策略的,越是親近,越想委以重任的人,他就越是要打擊你,看你態度如何,有無怨言。態度是成就事業最根本的東西,黃光裕對此深信不疑。後來國美電器的核心人物陳雲峰,當時是營銷中心的總經理,不知道什麽原因,突然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再之後被委以重任,去上海分部做了總經理,一年後被宣回總部。陳雲峰是個很聰明的人,口才相當好,思維開闊、妙語連珠,被譽為“國美第一嘴”,他從天津分部一個店長做起,期間幾起幾落。黃光裕好像不怎麽喜歡口才好,過於外向的人,他喜歡那些沈默的人。有一次他笑著評價陳雲峰“有點油嘴滑舌”,是那種領導調侃下級的方式,在場的人聽完都笑了。跟隨黃光裕的自始至終都是那幾個人,不管是何炬還是李俊濤,哪個不曾幾上幾下。黃光裕的性格不喜歡褒獎人,他喜歡打壓,受得了的就會彈起來,受不了的就壓爆了。打壓下去之後,黃光裕會繼續關註,看你是否有怨言,是否衷心,這是黃光裕特有的考察方式,他要求的是絕對的忠心和服從。我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有些不悅在鵬潤工作一段時間後,我有了一些小成就,魏秋立對行政部長感慨過:孫部長有激情、有熱情、有思路、有想法,行動敏捷,不僅能做培訓體系的開發和管理,還能自己設計課題講課,是個寶啊。”這話是行政部長後來告訴我的,當時我很激動,畢竟自己的工作得到了上級的認可。那時候,我每天充滿了激情和夢想,如同一把火一樣燃燒著。選案例、找故事、找分析點、聯系企業自身,甚至要想好如何開場,如何破冰。當時,我提出我要解決的是企業四個問題:培訓什麽?誰來培訓?培訓了沒有?培訓的怎麽樣?而這四個問題,涉及到培訓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行政體系,組織構架,考核方式,跟帶著方方面面的權重設置,工具表格的運用。培訓的反響很好,很難想象,這麽大一個企業,在我到來之前竟然沒有組織過一次像模像樣的正規培訓,一切都是業務為大。想象一下這樣的企業,他的團隊文化和企業文化吧。一段時間後,魏秋立找我談話,說黃總有想法讓我去國美籌建培訓中心,以後從集團下去,就具體負責國美的培訓業務。接著她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她感覺我有熱情和激情,想做事也能做事,但畢竟閱歷經驗太少,鋒芒太露,又是新人,下去後和那些高傲的大員們很難溝通,難免死在那里。魏秋立的考慮也正是我的顧慮。國美作為一個大型連鎖企業,每年開多少分部和門店都有具體考核指標,而分部開門店,國美總部的政策措施、工作流程都必須100%的COPY。新招的總經理、人事經理、財務經理、配送經理、采購經理、門店店長、組長、收銀員、庫管等等如何能保證100%地貫徹總部設計好的流程,能不能直接上手決定能不能開業,能不能開業直接決定到集團公司一年的戰略部署,而這些都需要培訓部進行貫徹。培訓部太重要了,尤其對一個快速發展的連鎖企業來說,培訓部尤為重中之重。一夜又一夜的輾轉難眠之後,我對魏秋立說:“魏總,我要見黃總。”魏秋立說:“好,我給你爭取。”一爭取就是兩個星期,那段時間,黃光裕一直不在總部,眼看著我去國美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在廁所和黃光裕偶遇了。我感覺自己必須沖破障礙,和黃光裕好好談談。“黃總”,我一聲招呼,看見他一楞,因為我招呼的是“黃總”而不是“黃總好”,那就說明我有話要說。果然他側過身問我:“有事?”我說,黃總,您剛回來,本不該在這個時候打擾您,但是後天我就要去國美任職了,能不能您抽五分鐘時間給我,我有一些想法必須和您溝通。黃光裕笑了笑說:“10分鐘後你去我辦公室。”我迅速回到座位,整理了一下思緒,接著和魏秋立匯報了這一情況,她叮囑我說,想好自己該說什麽,一定要談好。10分鐘後,我走進了黃光裕的辦公室,他在抽煙。這次黃光裕很熱情,說:“孫經理,你坐。”他喊我孫經理,而不是孫部長,這讓我記憶深刻。“有什麽要說的,你放開了說,我給你10分鐘時間。”他笑著看著我,我明白,他的微笑其實是對我的鼓勵。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必須在短時間內引起他足夠的重視,我說:“黃總,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國美調查他們的培訓狀況,國美目前不是培訓管理混亂的問題,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培訓。培訓只是由人資部一個小姑娘負責的,如此構架根本不可能支持國美的戰略發展。人資部的培訓是配合企業發展的人才戰略的培訓,而我們國美的培訓根據我們企業的特色要涉及到市場、營銷、戰略部署的方方面面,他們的培訓離我們的企業發展要求還差十萬八千里。”黃光裕說:“你說的這些我也認識到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請你來的。你是做培訓的,這方面比我們都了解,說說你的想法吧。我馬上有客人過來,給你的時間不多。”黃光裕的說話風格就是一針見血,從不拖泥帶水。我說:“黃總,上次開會您提到取消所有廠家駐店人員。沒有廠家的促銷員,都是我們國美的員工,幾萬個崗位的促銷員馬上亟待的是轉崗培訓。我們培訓什麽?誰來培訓?培訓了沒有?培訓得怎樣?這四個問題是我一下去馬上就要解決的。”“好,繼續說。”他鼓勵我。“另外,下半年要開武漢和杭州分部,幾百個崗位要到總部來培訓實習。我和老總們談了,他們目前沒有思路,就靠人資部的幾個小姑娘了。我個人的想法是,光是分部的管理層到總部實習還是不夠的,總部只是宏觀的,他們要分部具體跟崗實習。實習完後,馬上要回他們的城市,各個崗位具體模擬操練,成熟後才可以試營業,原來定的半個月時間遠遠不夠,培訓預算也不足以支持這麽大規模的系統培訓。我雖然沒有下去,但是已經初步擬定了培訓進度表,一共54個崗位,我準備了54個崗位培訓進度。我們國美這麽大的企業,培訓是個系統工程,我現在就要下決心彌補自己的經驗來設計這個工程。”我談得興起,暫時沒管他的想法,讓他感到我有思路,而且思路明確。黃光裕在別人談話的時候,如果對你的談話有興趣,他會不說話,如果感覺不對路,他會打斷你,不會讓你繼續說下去。他的沈默我看成了是對我的鼓勵和默許。我繼續說:“目前國美沒有培訓部,局面是誰造成的?各個中心的老總。他們各管自己的一攤,沒有協調和組織。如果我下去,我的級別比他們低半級,事事向他們請示,我根本拉不動這個體系。”我擔心的事情果然發生了,黃光裕有點不悅,他的表情寫在臉上,我能猜出他的意思:按你這麽說,你是想升官唄。我沒有理會,繼續說:“我個人認為,我下去籌建培訓部也好,成立培訓中心也罷,都需要一個支持。我希望我能兼職下去,我的行政崗位還在投資,我還是國美上級公司的培訓部部長而不是國美的培訓部經理,那樣我和各個中心老總關於培訓的整體設計與考核方案的交流與對話就是溝通而不是請示,魏總也方便支持我的工作。我需要一個舞臺也需要一個支點,黃總,如果能這樣,我深信半年之後國美的培訓狀況能有大的改觀;如果不能,我還是會尊重你的安排和思路,努力去做。我是新人,難度系數可能會非常大。”這次,黃光裕思考了一下,說:“孫部長,你回去暫緩一個星期下去吧,把你的思路也跟魏總談一談。我們會重新考慮你的任命。”我舒了一口氣,這時剛好有人敲門,我站起來說聲謝謝黃總,走了出去。一個星期後,任命通知發下了,不過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整個行政中心:魏秋立:鵬潤投資總監兼國美電器行政中心總經理王小紅:鵬潤投資人資部部長兼國美電器人資部經理郭紅梅:鵬潤投資行政部部長兼國美電器行政辦公室主任孫家勛:鵬潤投資培訓部部長兼國美電器培訓監察中心經理“我永遠也不能全身而退”很快到了年底,一年一次的總經理大會要開始了。那次會議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們組織了一臺小晚會,那晚,黃光裕喝得偏高,顯示出了他的性情,說了一些過頭的話,不知道事後他有沒有後悔過。我在鵬潤工作期間,一共參加過三次規模龐大的全國總經理大會,隨著分部的擴張,會議規模一次比一次龐大。那次的會議開了三天,前兩天黃光裕一直列席,沈默地聆聽,身邊的秘書一直在打字,幫他整理資料。跟隨黃光裕一同列席的還有國美總部的各級部長級以上人員。會議分析了前一年的成敗,各個總經理把業績做成幻燈片,一一闡述,並上報來年的計劃預算。各個總經理都是人上之翹楚,有貌似忠厚內藏心機的,有口才絕倫壯心不已的,他們都在努力展現著自己。黃光裕不臧否一字,整個會議過程中一言不發,一直在聽。會議結束後,他離開了會場,步履迅速而矯健,偶爾和鵬潤的同事、魏秋立以及他妹妹說說話,很少見到他和個別總經理單獨溝通。會議結束的那天晚上,幾天的精疲力盡之後,我們搞了一臺晚會。周星馳那段著名的“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被各地的總經理們演繹成河南版、遼寧版、青島版、上海版……各位經理也是幽默非凡,顯示出自己平凡而可愛的一面。那晚,大家都很放松,黃光裕也坐在下面,全程參與,笑得很燦爛。他一直在喝酒,臉紅紅的。大家都希望他說幾句話,他也就上去了。印象中,他穿著一身白色西裝,白色皮鞋,很貴族,也很有氣質。他一站到場地中間,原本嘈雜的場子突然安靜下來。“你們今天在這里玩的都很開心,我也算開心,但是你們有誰想過我的負擔有多重,壓力有多大?你們每時每刻都可以從國美全身而退,而我呢?我永遠也退不了,退了也不能全身而退。”緊接著,黃光裕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你們這幾天的表現我都看在眼里,別以為我不說話就是好糊弄,你們那點小九九我心知肚明。別看你們喊我黃總,你們心里怎麽埋怨甚至詛咒我的話,我心里跟明鏡一樣。”我註意觀察了一下臺下總經理的表情,大部分張大嘴巴面面相覷,個別的面無表情如石胎木塑,正襟危坐。黃光裕喝高了,我是這麽估計,不然不會說這些話。但也許他是有意喝高,以酒遮臉故意說這些“醉話”。他不管不顧,臉上帶著譏誚的笑容繼續說:“你們現在翻翻口袋,哪個人口袋的錢不比我的多,我的口袋空空如也。你們口袋的錢從哪兒來?不要以為你們做了什麽我不知道,有幾個人能站出來拍拍自己的胸脯說:‘黃總,我的口袋是幹凈的’。”我身邊是沈陽的總經理,我去沈陽培訓檢查工作時,他對我招呼得很熱情。此時,他目光朝著窗外望去,一臉的不以為然。黃光裕繼續在說:“你們其實都比我強,你們老婆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而我有什麽?我個人的錢在哪里?都是你們的,都是國美的,都是社會的,我就是一個表面風光的人,你們在座的有幾個能理解我心中的苦?說完,他徑直從臺上走下去,場下響起了禮節性的稀稀拉拉的掌聲。那天晚飯吃得很沈悶,個別活躍的老總走上前去找黃光裕敬酒,他禮節性地站起來,碰下杯,然後就坐下。黃光裕和魏立秋、他妹妹以及幾個下屬坐在一起,象征性地吃點東西,更多的是沈默和思考。回憶寫到這里,我很想剖析一下黃光裕的性格。黃光裕在某些方面確實太霸道、太專橫,他對待下屬很少有人文關懷,說話非常一針見血,這也造成很多有個性的人離他而去。之前的分公司總經理們,至今還在國美的據我所知只有孫一丁和青島分公司的鐘殿理。企業文化說到底就是老板的文化。黃光裕的性格及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國美的企業文化缺陷――崇尚商業信息,摒棄人文價值。當然,這也與國美的企業和產業特點有關。連鎖企業,它的文化特色就應該重點體現在紀律、制度上,強調的是速度和服從。習慣決定思維,思維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今天的黃光裕令我扼腕嘆息,也一再給我們敲響警鐘,一個人,可以讓人敬畏,但是身邊必須要有一兩個真誠的朋友。沒有哥們的老總們,他們的命運是何其地孤獨!黃光裕的宿命也或多或少代表了他那一屆企業家的宿命。今天的階下囚曾經卻三年蟬聯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首位,而今天取代他的國內首富是萬達集團的王健林。回國後,我曾經數次被獵頭推薦應聘萬達學院總經理一職。他們財大氣粗,開出了120萬的年薪卻一年之中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崗位。作為應聘者,我誠惶誠恐,過五關,斬六將,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卻被他們那種資本新貴高高在上的不羈的混不吝所激怒,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資本對於人性的傾軋和傲慢。所以,我感悟到黃光裕面對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代人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同質問題――我們的資本家骨子里的那種跋扈和飛揚至少需要兩代人的沈澱,才能沈澱出比爾・蓋茨以及喬布斯的那種從容和優雅。我至今仍然經常回想起黃光裕第一次給我面試的場景,以及他的工作作風對我的影響。他是我曾經的老板,我的東家,他以獨立特行的方式,看重態度和能力,不以出身論英雄,給了我一次很好的機會。這麽多年來我一直關註著國美電器的發展,這個企業的每一點波瀾和得失還是能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神經。讓我值得欣慰的是,昔日我主持並創辦的培訓監察中心,現在已經跟隨著業態的發展成長為國美大學。在它成長的過程中,我曾起到關鍵的奠基作用,在國美發展的非常時期提供了良好的組織支持。黃光裕是天主教徒,他不可能沒有深刻的懺悔精神。幾年後他從獄中走出重掌國美大局也不過四十多歲,那個時候,我相信他的覺悟和行為一定能夠離“自我”更遠,而離“上帝”更近。祝福他!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孫家勛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46

港大深圳醫院:孤獨的樣本

2014-02-17  NCW
 
 

 

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讓醫生廉潔高質應診,讓醫院財務收支平衡,這都是港大

深圳醫院尚未征服的挑戰

◎ 本刊記者 李雪娜 文lixuena.blog.caixin.com 深圳的春意日漸濃郁,從紅樹 林生態保護區西行500米,就是氣派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建築群。和人滿為患的大型公立醫院相比,此處多顯空寂。

建築面積達36萬平方米、政府總投資規模35億元的港大深圳醫院,作為全國公立醫院體制改革樣本而被寄予厚望。深圳市政府期望其從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價格機制等多方面發揮「鯰魚效應」 ,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突破口。

一年半時間過去了,這家試圖借鑑國際公立醫院投建模式的中國公立醫院,卻發現了太多需要本地化調整的地方——籌資渠道、業務模式、服務定價、人才招聘等,港大深圳醫院都經歷了諸多不順。她在不斷的調整中摸索前行,腳步蹣跚而孤獨。

願景是不做賺錢機器

隨著2009年新醫改方案推出,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的呼聲高漲。2010年,深圳被列入全國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之一,粵港兩地決定聯手開展醫療服務合作。 「基於這一背景,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產生了合作共建一家對 『公立醫院改革有所影響』的醫院的想法。 」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鄧惠瓊回憶說。

2012年7月1日,港大深圳醫院開始試營業,產權歸屬深圳市政府,由香港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管理。鄧惠瓊描繪當時的願景: 「我們希望用三年時間將港大深圳醫院建成三級甲等醫院的水平和2000張床位的規模,打破中國傳統醫療弊端,明確醫院收費只為維持運營,而非醫院、醫生甚至政府的賺錢機器」 。

這一投建模式和傳統的財政補償機制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政府建一家醫院,運營資金大多靠醫院自身營業收入,財政撥款方面缺乏清晰的預算。 「政府給多少錢基本上沒譜,財力好就多投,不好就少投。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種缺乏嚴格預算管理的辦醫模式,很容易因治理不善而導致公立醫院公益性質的異化。

而在香港,政府實行全額補貼方式,保障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由香港醫管局管理的公立醫院,每年會得到港府超過92% 的資金支持,香港市民到公立醫院看病只需付極少費用。

為保障公益屬性,借鑑香港及國外公立醫院經驗,港大深圳醫院從一開始就有清晰的預算設計。參照深圳市人民醫院、北大深圳醫院等醫院的運營標準測算,港大深圳醫院建成一家2000張床位、3936名員工規模的三級甲等公立醫院,開辦前五年所需總籌資約為101億元人民幣。

港大深圳醫院的籌資來源也不能像其他公立醫院那樣主要靠病人,而是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分攤。 「深圳市政府未來五年需投入20億 -25億元人民幣,其餘由個人和社會分擔。 」據一位瞭解港大深圳醫院預算設計的知情人士透露,個人和社會分擔部分以打包方式,通過社保、商業保險及私人捐贈完成。

「如果政府25億元財政補貼跟不上,或少個10億,從整體預算設計考慮,醫院必須想辦法從其他方面增收補充,這樣一來,醫院的發展也可能偏離公益屬性,出現變質甚至變性。 」上述知情人士擔憂的說。

在管理上,港大深圳醫院建立了獨立法人治理結構模式,推行 「管辦分離、政事分開」 。醫院設置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和監事會。董事會有17名成員,董事長由深圳市分管副市長擔任;其他16名董事會成員,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各半,雙方各持半數表決權。同時建立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由深圳市領導主導董事會工作,香港大學主導醫院運營管理事務。

據一位接近香港大學的人士透露,香港大學對港大深圳醫院寄予厚望,對其投資了2億元人民幣,並於2013年1月將其納為附屬醫院,在運營管理上更是全力以赴。

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主任羅樂 宣介紹, 「按照法人治理模式,政府給出預算總額,如何花是醫院管理團隊的事。 」董事會和醫院管理團隊的工作評估和監管由監事會完成,監事會成員包括院長之外的醫院員工和外部獨立人。

「我們希望由此形成董事會、監事會、醫院管理團隊『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模式。 」羅樂宣說。

高薪養廉高成本

在羅樂宣看來,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是人事制度改革。

港大深圳醫院首先是打破現有編制制度,實行員額管理,根據醫院的工作需要設定人員配置總額,由醫院自主招聘人員;打破傳統工資福利管理制度,實行工資總額管理,由醫院自主分配薪酬,對員工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和年金制度,打破傳統的職業「鐵飯碗」 。

中國傳統公立醫院裡,醫生的薪酬結構,三分之一來自財政補貼,三分之二來自勞動提成, 「多開藥」 「多收費」 ,是公立醫院和醫生獲得高收入的不二法門。而對於港大深圳醫院,據鄧惠瓊介紹,深圳市政府每年撥付醫院所需的工資總額,院長獲醫院董事會授權,負責 策劃及決定除醫院管理團隊以外的組織架構,自主設置崗位。 「招聘多少人,招聘過程,薪酬福利等由醫院自定。 」港大深圳醫院總規劃人數3963人,其中80% 是醫療醫技人員,管理層不超過5%。醫院所有員工均簽訂三年期聘用合同,在本院連續工作六年以上,或已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合同並服務至期滿的醫生,方可成為醫院終身制員工。

在薪酬標準方面,參照歐美醫生的收入標準,將醫生薪酬標準定為深圳年度全社會人均收入的9倍,按2012年深圳人均可支配年收入4萬多元計算,這一薪酬標準約合年收入40萬元左右,遠高於目前國內公立醫院執業醫生的水平。港大深圳醫院希望藉此實現「高薪養廉」 。香港大學在給深圳市政府的合作共管建議書中,特別提到了「廉潔文化」問題,廉潔文化還被寫入員工聘用合同。這裡不再提倡按件計酬,醫生對每位患者的就診時間不得低於10分鐘,不得收受紅包,一旦發現且沒有及時上繳的,將給予對外公佈及解聘處理。病人就診的服務質量,直接關係到醫生薪酬收入。

醫院還創新地實施了醫療服務打包收費制度,這樣一來,醫生與灰色收入之間建立起防火牆,藥品、醫用耗材等使用與醫生薪酬收入徹底脫鉤了。

但從一年多的實施效果看,港大深圳醫院人才招聘工作並不順利。鄧惠瓊說: 「大陸醫生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雖然高薪,但 『鐵飯碗』沒了,退休金的差距成了他們考慮的主要問題。 」港大深圳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醫生薪酬福利約佔全院成本支出的50%。

「考慮到2013年聘請的都是較為年輕的醫務人員,薪酬不太高,隨著醫務人員逐步完善,這個比例會進一步增加。 」 鄧惠瓊說。

在鄧惠瓊看來,如何既保持醫院的公益性,又能讓醫生廉潔安全高質量應診,並同時達到財務收支平衡,這是港大深圳醫院面臨的難題。員工薪酬標準遠高於同業,而醫院診療收費仍遵照物價局規定的統一收費標準, 「正是因為這樣,醫院承擔了太高的成本」 。

80億元從哪兒來?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港大深圳醫院運營五年後政府將停止補貼,醫院自負盈虧。根據 《2013年深圳市衛人委部門預算公開》 ,當年市公立醫院項目支出11.87億元人民幣,其中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項目支出10.5億元人民幣。

按照 「以收定支」財政預算,2014 年深圳市政府將撥付給港大深圳醫院9億元人民幣,其中固定設備支出3億元,其他支出6億元。

除去10億元固定設備投入,政府五年撥付補貼總計不會超過25億元,按籌資結構,個人和社會將分擔近80億元籌資,這筆 「大頭」從哪兒來?

鄧惠瓊說,目前所能想到的辦法,一是通過多層次的特需醫療服務的營收來彌補虧空;二是和深圳醫保支付掛鈎。

港大深圳醫院實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服務分開,其中非營利性服務(即基本醫療服務)收費按廣東省醫療服務收費指導價執行,營利性服務(即特需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並探索醫療服務分級定價制度改革和社會醫療保險付費制度改革。

2013年11月5日,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開通,以經營特需醫療服務項目為主,就診人數近50人。據鄧惠瓊介紹,該中心正在探索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支付模式,即與商業保險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吸引持商業保險的外籍人士和國內企業高層管理者等高端客戶。

為達到財務支出平衡,港大深圳醫院曾提出特需醫療服務佔比至少為40%,但這明顯違反了2009年新醫改的相關規 定——「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公立醫院過高比例的特需醫療服務,被視為醫院「小金庫」 ,因擠佔公共醫療資源而廣受社會詬病,被認為有悖於公益性。

這也是開業以來最困擾港大深圳醫院的問題。鄧惠瓊一再強調,港大深圳醫院是給老百姓看病的公立醫院,而非外界傳聞的「貴族醫院」 , 「特需服務佔到40% 是醫院暫時想法,不會影響到對一般市民的服務」 。

這一「暫時的想法」並未通過深圳市政府審議。羅樂宣強調,港大深圳醫院特需醫療服務佔比不會超過國家規定,這暗示香港大學管理團隊想借特需醫療服務提高收入的想法很難實現,醫院運營面臨相當的挑戰。

此外,籌資模式和醫保支付掛鈎,也意味著對港大深圳醫院開業前五年的門診量有著較高的要求, 「門診量高才能獲得較高的醫保支付」 。按深圳市政府的目標,港大深圳醫院2013年底前實現日門診量3000人次,開放800張床位;但醫院的現狀是日門診量僅達到2000人次,未達預期。

據財新記者瞭解,港大深圳醫院2013年的全院營業收入約1億元人民幣; 按2014年計劃門診量和床位數測算,2014年營業收入預計在2億元左右(不包含特需醫療業務部分) 。這些數據和80億元的非政府籌資缺口相比,顯得杯水車薪。

本土化調整

2008年港大深圳醫院合作規劃時,全深圳市有100家醫院,醫療市場供需矛盾突出。到其2012年7月試營業,五年時間內全市增加了十家醫院,加上多家市屬大型公立醫院改擴建,醫療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讓曾對辦醫前景樂觀 的香港大學管理層始料未及。

按原規劃,港大深圳醫院遵循「大專科小綜合」思路,建設一所專科技術突出的綜合性醫院,引進香港大學五大專科優勢。但進駐深圳後,港大方面發現亟需解決的是全科問題。鄧惠瓊表示,開業初期最難的是全科醫生培養。

全科醫生專注於常見病、常發病。

「從醫的人都知道,十個病人中九個是常見病、常發病。 」國外全科醫生也佔據醫生群體的最大比例。按照發達國家及香港的成熟經驗,患者90% 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全科得到解決。

目前國內還沒有專業醫生以個人或合夥名義開業,一般全科醫生都受僱於公立的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並且人數不多,同時社康中心的傳統重點還是在公共衛生方面的預防醫學,對疾病的治療配套還在發展初期。儘管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正努力打造 「社康中心看小病,醫院看大病」 ,社康中心建設有所成效,但在病人轉診方面還是無法順暢 銜接。

「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得想辦法解決。 」鄧惠瓊說。港大深圳醫院一開業便成立了國內公立醫院的第一個全科,實行 「先全科後專科」的分診模式,一年半來,患者86% 的疾病在全科得以解決。

港大深圳醫院的預約診療制度要求病人提前電話或網上預約就診,這對習 慣直接到醫院掛診的中國病人來說,也尚需接受過程。為了更快上量,港大深圳醫院近期開通了現場預約,羅樂宣將這些都稱為 「本土化的調整」 。

在規劃初期,參照當地同業近三年的門診平均費用測算結果,門診患者每次平均消費額為260元,港大方面提出全科門診打包收費標準為200元 / 人次,但這一標準並未通過深圳物價局批准,最終醫院將打包價降到130元。

「按130元是虧本的,虧到什麼程度還很難說。 」鄧惠瓊說,醫院目前的工作重點是擴大門診量和床位數,計劃2014年日門診量升至3600人次,床位開至1600個。

2001年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作為新建醫院,開始了深圳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它的成功讓深圳的決策層對港大深圳醫院寄託了 「十年後醫改再突破」 的期望,但問題是,現有體制環境跟十年前已截然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62

[轉載]聆聽一個神秘而孤獨的投機天才的教誨 投資人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w6v.html
大作手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將其歸納為九點,要點後的表述基本上是引用了利弗摩爾的原話,接下來讓我們洗耳聆聽七十年前大師的教誨!

1、市場是有規律的,市場的規律性緣因於不變的人性!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華爾街不可能有新鮮事,因為投機就像山嶽那麼古老。股市今天發生的事情以前發生過,以後會再度發生。因為人的本性是從來不會改變的。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投機者真正的死敵。恐懼和貪婪總是存在的,他們就藏在我們的心裡,它們在市場外面等著,等著跳進市場來表現,等著機會大賺一把;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從根本上說,由於貪婪、恐懼和無知。人們總是按照相同的方法重複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數字構成的圖形和趨勢總是一成不變地重複出現的原因。

2、耐心等待市場真正完美的趨勢,不要先入為主,做預測性介入。

「時機就是一切」,在恰當的時候買進,在恰當的時候賣出。交易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那種認為隨時都要交易的人,忽略了一個條件,就是,交易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客觀的,適當的理由。除了設法決定如何賺錢之外,交易者必須也設法避免虧錢。知道什麼應該做,跟知道什麼不應該做幾乎一樣重要。

股票作手必須對抗內心中很多代價高昂的敵人。賺大錢要靠「等待」,而不是靠想。一定要等到所有因素都對你有利的時機。預測市場之所以如此困難,就是因為人的本性,駕馭和征服人的本性是最困難的任務。仔細地選擇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操之過急,是要付出代價的。我的損失完全是由於缺乏耐心造成的,沒有耐心地等待恰當的時機來支持事先已經形成的看法和計劃。不懂得15年後,有些事情讓我能夠等待長長的兩星期,看著我十分看好的股票上漲30點,才覺得買進很安全.這要有耐心,等著恰當的關鍵點出現,等著恰當的交易時機。耐心、耐心、耐心——這就是他把握時機,獲得成功的訣竅。他常常說:「賺錢的不是想法,而是靜等」。一個人需要做的只是觀察市場正在告訴他什麼,並對此做出反應。答案就在市場本身,挑戰來自對呈現出來的事實做出正確的解釋。

「時機就是一切」,在進入交易之前,最重要的是確定最小阻力線是否和你的交易方向一致。我的經驗是,如果我不是在接近某個趨勢的開始點才進入市場,我就絕對不會從這個趨勢中獲取多少利潤。原因是,我錯失了利潤儲備,而這種儲備對於一個人的勇氣和耐心是非常必要的,有了這種勇氣和耐心,他就可以靜觀市場變化,就可以在這次行情結束前必定不斷出現的小的回落或回升面前持股不動。市場會即時向你發出什麼時候進入市場的信號,同樣肯定的是,市場也會及時向你發出退場的信號——如果你耐心等待的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重大的趨勢不會在一天或一個星期就結束。它走完自己的邏輯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在很多時候,利弗摩爾是持幣觀望,直到合適地行情出現。他的很多成功就在於他能夠持幣觀望,耐心等待,直到「恰當的行情出現在他的面前」。當行情出現,有很多對他有利的機會出現時,在這個時候,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才像眼鏡蛇一樣,「噌」地一聲竄出去。「我後來的交易理論的一個關鍵是:只在關鍵點上進行交易。只要我有耐心,在關鍵點上進行交易,我就總能賺到錢。我還認為,一隻股票的行情的最大部分往往發生在這一次行情的最後兩個星期或更長一段時間。我再強調一遍,投機者必須有耐心,要蓄勢待發,要等待。定義是:進行交易的最恰當的心理時刻。利弗摩爾從來不在最低的價格時買進,也從不在最高的價格時賣出.他要在恰當的時候買進,在恰當的時候賣出。「但要記住,在使用關鍵點預測行情的時候,如果這只股票在越過關鍵點之後,沒有像它應該表現,那就是一個需要立即引起注意的重要的危險信號。只要我失去耐心,沒有等到關鍵點的出現,而是像輕而易舉地賺到錢,我就肯定賠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次行情快結束的時候,成交量大幅度增加往往是一次真正的分配,因為股票從強手轉給了弱手,從專業操盤手轉到了普通股民。一般股民認為成交量大幅增加是正常調整之後——不是向最高價格調整就是向最低價格調整——而出現的活躍和健康市場的一個信號,但是這種看法是沒有依據的。

我要向願意把投機看成一種嚴肅生意的那些人說清楚,而且我希望鄭重重申的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清除;指望每天或每星期都投機的人,不會獲得成功;你允許你自己進入交易的次數,一年只能有幾次,可能只有四五次。在交易之前,要等待,要耐心地等待,直到儘可能多的因素都對你有利的時候,再進行交易。耐心可以使你賺到錢。在市場呈現膠著狀態的時候,股票的價格實際上就停滯的,不要預測或估計市場將在什麼時候朝找什麼方向發展,這是很危險的。你必須等待市場或股票出現突破。不要估計!等著市場來證實!不要跟報價單爭論。現金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國王。(現金為王,持有現金者為主動。)「往往是那些持幣觀望,等到恰當時機進行交易的人才能賺到大錢。耐心,耐心,再耐心——不是速度——才是成功的關鍵。如果一個精明的投機者把握好這一點的話,時間就是他最好的朋友。掌握恰當的時機進入市場,時間不是金錢,因為有時候,儘管你早早進入了市場,卻不能賺到錢——時間就是時間,而資金就是資金,更經常的請開始,資金再等到恰當的時候進入市場才能賺到錢——耐心,耐心,再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千萬不要著急。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一個共同弱點的誘惑:每次出牌都想贏,我們當然願意每一手牌都贏。這正是我們大家都有的人類的弱點,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投資者和投機者最大的敵人,如果不加防範,它將最終導致投機的潰敗!有的時候,人們應該投機;同樣肯定的是,有的時候,人們不應該投機。優秀的投機家們總是在等待,總是有耐心,等待著市場證實他們的判斷。沒有市場的證實,不要預測,也不要採取行動。有很多次,我和其他許多投機者一樣,沒有耐心等待肯定要發生的事情。我想每時每刻都能賺到利潤。我是人,也屈從於人的弱點。和所有的投機者一樣,我也沒有了耐心,失去了正確的判斷。顛倒了它們的位置--在該感到害怕的時候卻充滿希望,在該充滿希望的時候卻感到恐懼。

讓我重複一遍,在一個趨勢真的出現時,肯定會同期出現一些時機,而且我堅信,任何具有投機天賦且具有耐性的人,都能夠設計出一種特殊的方法當作自己的原則,這種原則可以讓他在最初入市時做出正確的判斷。真正的趨勢不會在它們開始那天就結束,完成一次真正的趨勢是需要時間的。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要等待和觀察。這就是你解盤能力發揮作用的時候,讓你能夠判定開始的正確時機。很多事情成功與否,要看是否在完全正確的時機開始。我花了很多年才瞭解這一點的重要性。這一點也花了我好幾十萬美元。

3、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只做正確的事情,不要錯上加錯!

一位極具天才的投機家曾經告訴過我:「當我看見一個危險信號的時候,我不跟它爭執。我躲開!幾天以後,如果一切看起來還不錯,我就再回來。我是這麼想的,如果我正沿著鐵軌往前走,看見一輛火車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向我衝來,我會跳下鐵軌讓火車開過去,而不會愚蠢地站在那裡不動。它開過去之後,只要我願意,我總能再回到鐵軌上來。」這番話非常形象地表現了一種投機智慧,令我始終不忘。

奇怪的是,大多數投機者遇到的麻煩是,他們自己內心中的一些東西使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在他們應該平倉的時候平倉。他們猶豫不決,他們在猶豫當中眼睜睜地看著市場朝著對自己不利的方向變動了很多個點。顯然,應該要做的事是在多頭市場看多,在空頭市場中看空。聽起來很好笑,對不對?但是我必須深深瞭解這個一般原則,才能夠看出要把這個原則付諸實施。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根據這些原則交易。

解盤在這種遊戲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在正確的時候開始也很重要,堅持自己的部位也一樣重要。但是我最大的發現是一個人必須研究和評估整體狀況,以便預測為了的可能性。我不再盲目地賭博,不再關心如何精通操作技巧,而是關心靠著努力研究和清楚的思考,贏得自己的成功。我也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免於犯下愚蠢操作的危險。一個人操作愚蠢,就要為愚蠢付出代價。

4、市場包容和消化一切,它永遠都是正確的,順應市場是最明智的!

我的理論是:「在這些重大的趨勢背後,總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對價格運動背後的所有原因過於好奇,不是什麼好事。大眾應該始終記住股票交易的要素:只要認識到趨勢在什麼地方出現,順著潮流駕馭你的投機之舟,就能從中得到好處,不要跟市場爭論,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市場爭個高低。一支股票上漲時,不需要花精神去解釋它為什麼會上漲。持續的買進會讓股價繼續上漲。只要股價持續上漲,偶爾出現自然的小幅回檔,跟著漲勢走,大致都是相當安全的辦法。但是,如果股價經過長期的穩定上升後,後來轉為逐漸開始下跌,只偶爾反彈,顯然阻力最小的路線已經從向上變成向下。情形就是這樣,為什麼要尋找解釋呢?股價下跌很可能有很好的理由,但是,這些理由只有少數人知道,他們不是把理由秘而不宣,就是反而告訴大眾說這支股票很便宜。這個遊戲的本質就是這樣,大眾應該瞭解,少數知道內情的人不會說出真相。

簡單的事實是,行情總是先發生變化,然後才有經濟新聞,市場不會對經濟新聞作出反應。市場是活的,它反映的是將來。因此,企圖根據當前的經濟新聞和當前的事件預測股市的走勢是非常愚蠢的。貪婪和恐懼一樣,都會扭曲理性。股市只講事實,只講現實,只講理性,股市永遠不會錯,錯的是交易者。

5、虧損是交易的成本,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從失敗中得到足夠的教訓!

不管交易者多麼有經驗,他犯錯做出虧損交易的可能性總是存在。因為投機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所謂經驗就是教訓比較多,比較深刻,讓人心痛,讓人尷尬;不痛,記不住,不痛,不會反思。事情就是這樣。一個人犯錯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那就真冤了。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虧光一切更能教會你不該做什麼。等你知道不該做什麼才能不虧錢時,你開始學習該做什麼才能贏錢。要是有人告訴我,說我的方法行不通,我反正也會徹底試一試,好讓自己確定這一點。因為我錯誤的時候,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虧錢——能夠讓我相信我錯了。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找到錯誤的地方,會不再犯錯。只有賺錢的時候,我才算是正確,這就是投機。

6、交易就是理性與情感的對抗!

交易需要理性的計劃。我很早以前就認識到,股市從來都不是平淡無奇的。它是為愚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而設計的。股市上的兩種主要的情緒,貪婪和恐懼——貪婪和恐懼往往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我認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投機者真正的死敵,貪婪和恐懼總是存在的,他們就藏在我們的心裡,它們在市場外面等著,等著跳進市場來表現,等著機會大賺一把。希望對於人類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但希望與股市上的表親——無知、貪婪、恐懼和扭曲的理智是一樣的。希望掩蓋了事實,而股市只認事實。結果是客觀的,是最終的,就像自然一樣,是不會改變的。另外,還要永遠記住,你能贏一場賽馬,但你不能贏所有的賽馬。你能在一隻股票上賺錢,但你不會在任何時候都能從華爾街上賺到錢——任何人都不能。

貪婪、恐懼、缺乏耐心、無知和希望,所有這些都會使投機者精疲力竭。經過幾次失敗和災難之後,投資者也許變得士氣低落、沮喪、消沉,放棄了市場,放棄了市場所提供的賺錢的機會。投機者必須控制的最大問題就是他的情緒。記住,驅動股市的不是理智、邏輯活純經濟因素,驅動股市的是從來不會改變的人的本性。它不會改變,因為它是我們的本性。

投機客的主要敵人總是從內心出現。人性跟希望和恐懼無法分開。在投機時,如果市場背離你,你希望每天都是最後一天——而且你要是不遵從希望,你會損失的比應有程度還多——強烈到可以媲美大大小小的開過功臣和開疆拓土的豪傑。市場照你的意思走時,你害怕明天會把你所有的利潤拿走,因此你退出——退得太快了。害怕使你賺不到應賺的那麼多錢。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克服這兩個根深蒂固的本能。他必須改變你可以稱之為天性衝動的東西。他抱著希望時,其實應該要恐懼,在恐懼時,他應該要抱著希望。他必須恐懼他的虧損可能變成更大的虧損,希望他的利潤可能變成更大的利潤。照一般人那樣在股票上賭博,絕對是錯誤的。

記住,如果一個投資者沒有自律,沒有一種明確的策略,沒有一個簡單易行的計劃,他就會陷入情緒的陷阱。因為沒有一個計劃的投機者就像是一個沒有戰略,因為也就沒有可行的作戰方案的將軍。沒有一個明確計劃的投機者只能是投機,投機,再投機,終歸有一天不幸「中箭落馬」,在股市上遭到徹底的失敗。實際上,在所有生意人的一天中,都沒有處理最重要的事情的計劃。這就像戰場上的一個將軍,他的士兵的性命取決於他那周密的計劃,取決於對這個計劃的執行,在股市上,沒有錯誤和漫不經心的餘地。

7、控制你的交易,管理你的資金

除非你知道你要進行的交易在財務上是安全的,否則,絕不要進行任何交易。「沒有經驗的投機者面臨的困境往往是為每一筆頭寸付出得太多。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都想交易。為每筆交易付出太多,是不符合人性的。人們都想在最低價時買進,在最高價時賣出。心態要平和,不要與事實爭辯,不要在沒有希望的時候保有希望,不要與報價機爭辯,因為報價機總是正確的——在投機中沒有希望的位置,沒有猜測的位置,沒有恐懼的位置,沒有貪婪的位置、沒有情緒的位置。」

「最後,投機者在買股票的時候應該分幾次買,而且每次只買一定的比例。」

如果我在某種情況下買進一隻我看好的股票,但它沒有按照我所希望的那樣表現,對我來說,這就是賣掉這只股票的足夠證據,如果這只股票後來漲了,我也不責備自己,也不會有什麼痛苦的想法。我後來在實際操作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強調資金佔有時間在股市交易中的重要作用。在投機者管理自己的資金時,這種「總想贏」的願望是他最大的敵人,它最終將帶來災難。

8、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不是別的其他,而是投資者自己,大波動才能讓你掙大錢!

我想告訴你這一點:我的想法從來都沒有替我賺過大錢,總是我耐心等待替我賺大錢,懂了嗎?是我耐心等待!對市場判斷正確絲毫不足為奇。我認識很多在適當時間裡判斷正確的人,他們開始買進或賣出時,價格正是在應該出現最大利潤的價位上。他們的經驗全都跟我的一樣——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從中賺到真正的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耐心等待的人很罕見,我發現這時最難學習的一件事。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瞭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原因在於一個人可能看得清楚而明確,卻在市場從容不迫,準備照他認為一定會走的方向走時,他變得不耐煩或懷疑起來。華爾街有這麼多根本不屬於傻瓜階級的人,甚至不屬於第三級傻瓜的人,卻都會虧錢,道理就在這裡。市場並沒有打敗他們。他們打敗了自己,因為他們雖然有頭腦,卻無法耐心等待。

我開始瞭解要賺大錢一定要在大波動中賺。不管推動大波動起步的因素可能是什麼,事實俱在,大波動能夠持續下去,不是內線集團炒作或金融家的技巧造成的結果,而是依靠基本形勢。不管誰反對,大波動一定會照著背後的推動力量,盡其所能地快速推動到盡頭。

不理會大波動,設法搶進搶出,對我來說是致命大患。沒有一個人能夠抓住所有的起伏,在多頭市場裡,你的做法就是買進和持有,一直到你相信多頭市場即將結束時為止。要這樣做,你必須研究整個大勢,而不是研究明牌或影響個股的特殊因素,然後你要忘掉你所有的股票,永遠忘掉!一直到你看到——或者你喜歡說,一直到你認為你看到——市場反轉、整個大勢開始反轉時為止。要這樣做,你必須用自己的頭腦和眼光,否則我的建議會告訴你低買高賣一樣白痴。任何人所能學到一個最有幫助的事情,就是放棄嘗試抓住最後一檔——或第一檔。這兩檔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總計起來,這兩檔讓股友耗費了千百萬美元,多到足以建築一條橫貫美洲大陸的水泥公路。

一個人對自己的判斷沒有信心,在這種遊戲中走不了多遠。這些大概是我學到的一切——研究整體狀況,承接部位,並且堅持下去。我可以沒有半點不耐煩地等待,可以看出會下挫,卻毫不動搖,知道這只是暫時的現象。我曾經放空10萬股,看出大反彈即將來臨。我認定——正確地認定——這種反彈在我看來是無可避免,甚至是健全地,在我的賬面利潤上,會造成100萬美元的差別。我還是穩如泰山,看著一半的賬面利潤被洗掉(纏終禪註:如果知道級別,就不會迂腐地死守。),絲毫不考慮先回補、反彈時再放空的作法。我知道如果我這樣做,我可能失去我的部位,從而失去確定賺大錢的機會,大波動才能替你賺大錢。

9、投機是一場遊戲,更是你自己的事業,需要持續的努力、付出和總結。

我是在尋找比消遣和社會交往更大的遊戲。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股市上最優秀的人——這給我帶來了真正的愉快和滿足。炒股實際上就是玩遊戲,一定要在這場遊戲中獲勝。好的股票交易者不能不像訓練有素的職業運動員一樣,他們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沛的體力,如果他想使自己的精力總是處在巔峰狀態的話。體力與精力必須保持一致,因為沒有比股市更緊張,更令人興奮的戰場了。

驅動我的也絕不是金錢,它是一場遊戲,是一場解開謎團的遊戲,是一場把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頭腦搞亂搞複雜的遊戲。對我來說,激情、挑戰、興奮,都在打贏這場遊戲之中了,這場遊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謎語,是一個有著雙關語謎底的謎語,而這個謎底就是要由我來告訴在華爾街投機的所有男男女女的。在遊戲中,你的神經被推倒了極限,但獎賞也是非常高的。我的事業是交易——也就是遵循眼前的事實,而不是遵循我認為別人應當會做的事情。

讓我給你提個醒:你的成功將與你在自己的努力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心和忠誠成正比,這種努力包括堅持自己做行情記錄,自己進行思考並得出自己的結論。一個人要是想靠這個遊戲(投機)過活,必須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判斷。沒有人能靠別人告訴他要怎麼做賺大錢。股市是人類發明的最大的和最複雜的謎團,解開這個謎團的人是應該得頭獎的。一個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從他所有錯誤中學到所有的教訓。有人說凡事都有兩面,但是股市只有一面,不是多頭的一面或空頭的一面,而是正確的一面。讓這條通則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所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股票投機遊戲中大多數比較技術層次的東西。在投機上只有一條取得成功的道路,這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24

匪首唐岩:始做陌陌者愈富有愈孤獨

http://www.iheima.com/thread-5177-1-1.html
唐岩現在還在青春期

陌陌CEO唐岩上一次打架是在2013年底。凌晨一兩點鐘,天特冷,他裹著件羽絨服,哆哆嗦嗦在世貿天階門口打車。好不容易等到一輛,斜刺裡殺過來一個男人搶先開了車門。

唐岩急了,上去理論。兩個老爺們兒吵了幾句,對方一腳踢過來,他的拳頭也掄了過去。打了幾分鐘都覺得沒意思,嘴上罵罵咧咧也就散了。唐岩揉揉手,身上衣服厚,一點兒沒事,倒是揍人的拳頭關節有點不舒服。

「男人嘛,很正常。」坐在寬敞的天藍色辦公室裡,這個瘦瘦小小,卻帶著股不管不顧氣質的湖南婁底男人,低頭思考了幾秒鐘「武力是不是毫無意義」,抬頭時聲音高了不少,語速也快了幾分,「他打我,難道我不還手?那才病態!總統他退了休,被人打也得還手。」

身為估值超過20億美元、用戶數超過一億的社交APP「陌陌」創始人兼CEO,事發地點離公司就一條街,他就沒擔心過被手下四五百號員工之一撞見?「撞見就撞見,這有什麼。」他挺了下脖子。

「唐岩還在成長,他要變成什麼人,可能還得十幾年才能看到。現在他還是少年狀態,青春期特別漫長,荷爾蒙還在分泌。」這是認識唐岩十幾年,把他從湖南小城帶到北京的老朋友黃章晉的評價。唐岩聽了,利落地點頭,「對。我也這麼感覺。」

從這一點上說,35歲的移動互聯網新貴和15歲時的叛逆少年沒多大分別。

那會兒是一群兄弟混社會,在婁底破舊的廠礦區裡,地質隊子弟唐岩混成了幫派中層,一大群人呼啦啦走在路上,都斜著眼看人,手勾來勾去地橫著,和對面走來的人目光對上了,立刻展開對峙。管制刀具、鐵棍、斧頭,甚至火藥、獵槍,都拿來使過。群架是家常便飯,他頭上也縫過二三十針,現在摸摸,疤還在。

陌陌運營總監王力說,第一年年會上,唐岩喝醉了,拉著他說:「你知道嗎?我最大的夢想,其實是當個古惑仔。」

古惑仔講情義,熱愛集體行動。

在網易時,唐岩和上司李甬、方三文,下屬陳萌滄、曾理等人,每週總有兩三天下了班就相約出去捏捏腳、吃吃飯,再鬥個地主、詐個金花。和十幾歲時浪跡街頭的那個少年相仿,做著組織裡的中層幹部,上有大哥,下有小兄弟,嘻嘻哈哈,歡樂度日。他甚至有點「英雄主義情結」。有個老鄉觸犯禁令被勒令開除。他覺得人家拖家帶口,比自己更需要這份工作,一紙報告打上去,把罪責都攬在了自己身上。結果被方三文臭罵一頓,「這不是胡扯嗎?」

2011年,方三文辭職創立雪球網,唐岩忽然意識到原來大家最終都逃不過天各一方的命運。這位網易門戶總編輯開始琢磨,不然自己出來幹吧。

不過「老毛病」還在,現在有了點錢,還是想著和朋友一起花。

比如投資老朋友黃章晉和羅永浩的創業項目,從不過問。大象公會(黃章晉創業項目)被微信封號還是別人告訴他的,他一句「我不關心」頂回去。他做好了投資就是送錢的準備。

「人家憑什麼叫你『天使』投資啊?天使就是你有錢了,身邊朋友想創業,你幫他兜兜份子。純看項目,你不就是屌絲投資人了嗎?我只在乎我朋友開不開心。」他喜歡用反問來強調觀點。

2012年,羅永浩想做手機,找不到錢,中途萌生過先做個網站賺錢的念頭。他找唐岩聊天,聊到一半,唐岩問他,你到底想做什麼?老羅老實:手機。

那錢太多,幫不了你。你先做手機ROM吧,我幫你找錢。唐岩說。

「你知道他投資我最擔心什麼嗎?」老羅嘿嘿一笑。「他知道我是個特別驕傲的人,做錘子把話說得又太滿。擔心要是這事兒黃了對我打擊太大,以後就很難再起來了。他跑去找黃章晉喝了一晚上酒,就聊這個。」

創業失敗到第四次就離婚

唐岩沒能吃上Yelp推薦的牛排,他被舊金山的高級餐廳拒於門外。因為,他穿了一雙運動鞋。

2014年2月8日晚上,他和一起創立陌陌的太太張思川的美國西海岸之行已近尾聲。餐廳服務生打量了他一會兒,這個留著平頭、身材中等,穿得像大學助教的男人,實在沒有豪富的跡象。唐岩和太太只能隨便找了家小館子。湊合吃完,他出門抽煙,站在舊金山的大街上,隨手拿出手機刷新了一下陌陌後台。用戶數剛好從8位變成了9位。

太太走出門來,他說:「等等。」抱起她,原地轉了幾圈,「用戶數過億了。」

2011年3月,唐岩創立陌陌科技。之前和太太商量,沒做成怎麼辦?太太說那就再去上班。他又問,創業了就不想上班,怎麼辦?太太答,那就再創業。他再問,再失敗能不能賣了房子?太太說,行,再試試。問到第4回合,太太說,那就離婚。他心裡有了數,起碼能試3次。

算算身家,加上股票,總共有一百來萬人民幣。他想,應該夠了。

陌陌在霄云中心一間100平米的辦公室內成立。前網易產品經理雷曉亮與高級技術人員李志威成了前兩名員工,他們都沒有開發過手機軟件,只能買來《iOS30天速成》這樣的教材,邊看邊寫代碼。第一名技術工程師,是他們在QQ群裡貼小廣告招來的。

懂技術的人每天還有活幹,唐岩對此一竅不通。大多數時候他只能躲在電腦後打《帝國時代》。只有開會時他才打開投影儀大聲地提意見,「這兒照片太多了,不行。」有時也會提出一些對技術人員來說不具備可操作度的要求——例如希望地理位置能夠在超過500米移動範圍時就重新提交——而這會為陌陌招致隱私問題,同時手機極度費電。

8月3日,陌陌正式上線。2012年7月,陌陌完成B輪融資,估值約為一億美元,用戶數不過千萬。去年11月13日,唐岩發了條微博,「我們不虧錢了,謝謝。」依靠遊戲聯營與表情等增值服務,陌陌實現盈利。

羅永浩特煩唐岩一點——他加班熬夜搞得面色灰白,唐岩卻幾乎從不加班,還總擠兌他,「沒有一家公司因為不加班而死掉。」他教育羅永浩,公司CEO應該只做三件事,一是正確融資,二是在關鍵位置找到關鍵的人,三是定好大戰略。其他事不該管的就少管,是為管理哲學。上線初期,用戶數剛到幾百萬,服務器宕機了,遲遲不能恢復。唐岩問了才知道技術人員竟然在家聯網搶修。老羅憤憤,「悠閒到這種程度,真可氣。」

不過那都是創業初期的事兒了。春節後,唐岩的發條明顯上緊了。從美國一回京,他連時差都沒倒就開始上班。他還是認同創業不能靠加班,不過階段不同了,「就好像拍電影,開始很鬆弛,快殺青時你會越來越緊張,接近成品時根本不存在任何節點。你就想著趕快跑,節奏越來越緊湊。」

換句話說,陌陌快成了。

所以,必要時CEO也要敢發火,拿出點大哥樣子,做出點恩威並施的架勢。春節後上班,原定上線的新版本因為節前的鬆懈而必須推遲,他沒為用戶數破億慶祝,而是召集管理團隊開會,結結實實發了次火,對陌陌創立時就在公司的老員工說,「你幹不好,我可以找別人。」
「不是吵架,」他糾正了我對這次會議的措辭,「完全就是老闆訓人。」

這一陣,他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7點半起床,早餐就在樓下吃,然後直奔辦公室。那頓牛排餐後,他和太太再沒單獨吃過一頓飯。
他要會畫餅,那還挺噁心的。

「土匪中的山大王,游擊隊的小首領。打仗時槍法絕對最準,隨手一槍燈就熄了,再來一槍就是滅保險絲。不說大道理,手裡有絕活兒。」黃章晉這麼形容唐岩。

陌陌創立至今,唐岩在公司沒發表過什麼鼓動人心的講話。2013年底,去桂林開年會,他站在台上,吭哧吭哧總結了20分鐘。王力評價:「他真不擅長這個。」更別提用「夢想」之類給員工畫餅了,幾名創業初期員工直搖頭,「這不是唐岩會說的話。」其中一個還補了句,「他說這種話,會挺噁心的。」

聰明,喜歡高效率的溝通,說話不繞彎子,是「匪首」唐岩的絕活兒。「這是很無恥的年代,如果還用虛偽裝扮無恥,那是狼狽為奸。」在網易工作時,每次開會別人做幾十頁PPT匯報,他用4個字概括:粉飾太平。提問環節就聽見他在說話,每個問題都尖銳、直接、不留情面,搞得人家下不了台。

業內有名的基金經理去拜訪他,問,你怎麼看互聯網形勢?唐岩傻了,這個三天三夜也聊不完啊,敷衍了幾句。對方又問,你覺得什麼會顛覆微信?他心想,我要知道我不早幹了。直接回答:「你來之前應該在百度搜一下。」

他的管理風格也是直來直去的。在網易時做專題策劃,靠著椅背,專注地看,時不時說一句:「等會兒,這兒不對。」有時也給編輯們撂句話,標題多個字少個字,流量就有大幅的提升。若干年後,曾理還語帶佩服,「唐岩懂人性。」

對朋友和身居高位的人,唐岩說話刻薄,喜歡擠兌人。前者是熟人間的放肆,後者純粹就是因為看不慣。他的微博沒加V,不聊工作聊八卦,嘲諷精英,例如雷軍和李開復。要是聽到某個看上去牛逼的人實際上齷齪的八卦,下次飯局上,他準會眉飛色舞地傳播。「那些人噁心別人十幾年了,憑什麼我不能擠兌他?得到萬人敬仰,沒有一兩個擠兌才不正常。」

下屬們喜歡他是因為他願意提攜,工作出了成績,升職加薪,毫不含糊。曾理和他認識9年,只在自己生日買過兩次單,其他時候都是吃唐岩的。羅永浩是暴脾氣,性子一上來就教訓下屬。唐岩奚落過他。老羅不服,偷偷觀察,唐岩真的很少發火。

和削尖腦袋往名利場鑽的人不一樣,唐岩不擔心不混圈子會損失什麼。「人脈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賣資源能賣出什麼,我不信。」做陌陌之後,他沒出席過一次所謂的行業論壇,只在投資方經緯創投內部開過一次圓桌會議。他說,所有要拿麥克風說話的會,都是傻X會議。實在推不掉的活動他就指派王力去。王力愁眉苦臉,他笑得開心,「這不就是老闆的福利嘛。」

微博上有用戶罵他。真犯了錯,就先道歉;但要是對方撂了髒話,一定針鋒相對罵回去。「我從來沒有什麼用戶是上帝的想法。我創個業辛辛苦苦,你罵我家人幹嗎?」

「人都想八面玲瓏處理每一個問題。但只有上帝才做得到。儘量實事求是,直接一點,很可能整體效果還過得去,自己也輕鬆。」

2001年,黃章晉第一次見到唐岩,飯桌上還有紅網一位領導。當時唐岩幹著一份推銷禮品的工作,當著兩個新聞界有頭有臉的人物,小城青年不但絲毫沒有畏畏縮縮,反而透著股瞧不大上紅網領導的架勢。「他無所畏懼。」黃章晉說。「我從那時起就覺得他有股勁兒,生命力蓬勃,以後一定會成功。」

也就是前兩年的事,朋友裡有個膀大腰圓的漢子,有人起鬨,讓瘦小的唐岩和他比賽掰手腕。話音剛落,唐岩就站起身活動筋骨。還是街頭邏輯那一套,明明心裡已經怯場,表面上卻絕不可能讓步半分。唐岩的發跡史,始終掙紮在青春期漫長的余稍裡,面對著硬梆梆的現實,準備好了,挨一記直截了當的悶棍。

最後,反倒是大漢怯了場。

毫不掩飾的得瑟

財富改變唐岩了嗎?

曾理搖搖頭,「財富釋放了他。換句話說,他現在表現出的樣子,一定是他原來就有的樣子,但可能原來沒條件,做不到而已。」

初夏的某個晚上,在St.Regis的酒吧裡,唐岩要了杯Whiskey,同行的人說起京城哪家酒吧的Whiskey有名,他說,「改天去我辦公室喝。尤里·米爾納(俄羅斯著名投資人,成功案例包括Facebook、Zynga和Groupon)專門給我拿了一瓶,說是特別好。」

身邊人複述米爾納的光輝戰績,他笑起來,眼睛眯縫著,往椅背上一靠,語氣愈發輕描淡寫,「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Whiskey,他專門拿了兩次才拿進國內,就說特別好。」

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描述在美國度假時住的酒店,就在懸崖邊上,有名,景色極好,8000美金一晚。「你要是……要是路過的話,一定別忘了去看看。」

他在得瑟。自己也知道,「我朋友都說我虛榮,我反而覺得你們幹嗎要藏著掖著。所謂裝逼,裝要裝在外頭,我不干錦衣夜行的事。」

出門一定要住頂級酒店,要是當地五星級酒店只有凱賓斯基這個序列的,他就有點勉為其難。上次坐非頭等艙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一次和老羅從成都回京,他硬把老羅的經濟艙也改成頭等艙,還教育他,創業重要,生活也重要。

在網易時,他沒多少錢,開輛明黃色的福克斯,特扎眼。有了錢就換了奔馳,Tesla在中國一上市,他就定了一輛。物質生活不對付,不過,對著裝還沒什麼品味。《智族》給他拍照那天,他自己帶了身西裝,穿了雙球鞋。見著我們呵呵一笑,有點不好意思,「就一雙皮鞋,找不著了。」他跟人打聽,能不能找個人,每個月幫他置裝一次。沒別的要求,買點Zara,合身就行。

虛榮這毛病不是有錢以後才養成的。「輸人不輸陣」,是每個街頭成長起來的小青年心裡的金科玉律。

他喜歡打網遊,去了國外,窩在酒店裡上線,閒閒補一句,「我在瑞士呢,網絡不好。」8個人聯網,打《帝國時代》。但凡在戰役中表現突出,就立刻存盤,看錄像,不管其他人還要繼續下一盤,先欣賞完自個兒的神勇表現再說。戰友們罵,他假裝沒聽見。別人電腦裡是高手們的錄像,他不。後來做了陌陌,打帝國的時間少了,他改下四國軍棋,電腦裡存了三四百盤錄像,一水兒都是自己贏的。

唐岩的價值觀是現代的,他不信攢錢那套。「我身上沒有口袋。」算算70歲就搞不動了,還剩30年,得花。他總覺得,現在還沒到自己最有錢的時候,生活向正方向滾滾前進。「我無權無勢,能掙多少錢肯定和我付出多少努力成正比。」

有時他會想起12年前剛來北京時的那個湖南傻小子。2002年12月1日,他帶著全部家當——一個姑娘、一捲鋪蓋和2000塊錢——上京。他不清楚未來,但毫不懷疑自己一定會發財的命運。清晨從火車站出來滿大街找住的地方,下午3點在三元橋找到了一個地下室,一個月330塊錢,雜七雜八住著好些人,木板糊了點兒紙就那麼隔開。除了1米2的床,還有一個特別窄的過道。隔壁床就是小區門口的水果販子。冬天冷得不行,想搬到地上,問問價,普通的合租單間,一個月900塊租金,付三押一,他足足攢了半年。

半年後,他帶著姑娘搬到了地上。轉正後工資一個月5000塊,姑娘也找了工作,月薪1800。某天晚上,他想買一袋栗子,10塊錢。因為姑娘不同意,吵了起來。冷戰了兩三天,他服了軟,許下宏圖大志: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咱倆一個月能掙一萬塊錢。姑娘罵他,真沒出息,在北京兩個人要掙兩萬塊才能過好日子。他心想,兩萬塊怎麼可能,掙到一萬,我就能想吃什麼吃什麼了。

這些過去的事他不避諱,但也不多想,沒意義。不過它們是底氣,在後面撐著,令他不那麼恐懼失敗。他知道,自己總能捱過來。

他喜歡錢,也喜歡賺錢。剛創業時,全副身家都在公司,手頭緊,他就呼朋引伴打德州撲克。他牌技好,腦子冷靜,又愛說話,總能擾亂對手。在圈子裡被稱為「搶劫犯」,意指和他打牌的結果基本是輸光身上帶的所有錢。說起這段光輝史,他嘴角一彎,抽口煙,得意得很。

現在他有錢了,一晚上輸贏幾萬幾十萬,都不在乎。要是去賭場放肆一回,也是個足夠讓人側目的「中國豪客」。倒是有點寂寞,身邊朋友能玩得起一把十萬的,少了。

黃章晉寫過一篇文章,講一個朋友,一年十來萬收入,也是當地首富。他告訴黃,他的人生夢想就是能在一家最大的賭場,帶著兩年全部的收入,一把押上去,不論輸贏。這是對生命力的恣肆。

唐岩轉發了那篇文章,說自己特別欣賞這種狀態。唐岩這小子,至少有一刻也這麼想過。黃章晉這麼說。

還有什麼比一個曾經的窮小子肆無忌憚地揮霍金錢更能證明生命力的?

唐岩不否認自己幻想過在賭場走一遭,推個幾千萬;或者把所有好友都叫上,再找幾十個絕世美女,花天酒地,亂七八糟。但這已經不是他的追求了,對一個已經有錢的男人來說,這種夢想,因為唾手可得而不再珍貴。

他現在的幻想更天外飛仙,比如在倫敦買一支英超球隊,加入世界頂級富豪們的遊戲。「那多造錢。」可惜錢還不夠多,他認真算過,個人賬面有10億美元才能這麼肆無忌憚地玩兒。

他一以貫之的炫耀和得瑟在財富的金色光芒下,有時甚至有點可惡。不是沒人反感這樣證明存在感的方式,唐岩也意識到了,可他不在乎。「我生到這個世界上,不當偉人,也不當學習榜樣激勵後邊人,其他人怎麼樣關我什麼事?」

他和錢的關係不擰巴。「錢使人幸福,這值得懷疑嗎?」他一臉狐疑,覺得這個問題,簡直匪夷所思。「現在沒有任何人的電話是我必須接的了。」他說。「財富令我自由。」

他再也不是為了買10塊錢栗子而吵架的窮人了。今年春天他給妻子買了個40萬的鑽戒,換下了當年那個5000塊的。

始做陌陌者愈孤獨

財富令人幸福,創業卻並不一定只有幸福。

「我比以前孤獨了。」唐岩說。

多少是個悖論,唐岩創立了中國最大的陌生人交友APP,幫助上億人搭建了一個尋找朋友的平台。可他自己卻越發孤獨。能稱得上真朋友的人屈指可數。有沒有五個?他搖搖頭。尺度放寬點兒,能稱兄道弟的朋友,一年彼此也見不了幾面。曾經三不五時就和兄弟勾肩搭背逍遙快活的日子,已經成了回憶。

他成了大哥,但也發現,站在高處的人,往往並不能夠真正擁有兄弟。

他要在乎的東西多了,比如別人的感受。和老朋友吃飯,得先在心裡盤算下,這個一向得瑟的人,有時竟會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錯傷害到別人。有人開玩笑,當年網易那幫人都出來創業,別人活得也不錯,可跟跑得這麼快的陌陌一比,就顯得黯淡無光。他聽了,只能尷尬地笑一笑。

相交新朋友也變得困難,對他有所求的人漸漸多了,聊上幾句,話題就到了資源整合。他覺得沒意思,氣場不對,關係也就斷了。漸漸發現,自己和身邊所有人的社會關係都成了需求與被需求。父母、太太、同事,甚至朋友,都有求於他,需要他拿出精力、智慧、金錢和時間,去照顧他們的感受和需求。起初,這能帶來滿足感。時間長了,發現有些東西只靠自己扛太累了,再看看身邊,也已經不習慣向旁人傾訴。哪怕是屈指可數的那幾個真朋友,他也張不開嘴,不好意思讓人家看到自己的軟弱。

「我有時候特別特別累,有時候情感也很脆弱。可是沒法釋放,你絕對聽不到任何一個人說唐岩在我這兒哭了。只能靠自己消解自己硬熬。這個是很苦的。」

每個月他總要失眠幾天,大半夜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看書,腦子裡想事兒,全無睏意。再發展下去,動不動就有拋下一切、消失一個月的想法。天亮了,還是得上班,見投資人、開會,一撥撥人等著他拿主意,日程提前一個月就已經定好了,怎麼可能更改。

「我好想有個姐姐,你能明白嗎?」他只有一個哥哥,在他的想像裡,如果他有個姐姐,作為弟弟,他就會暫時退到弱者的角色裡,擁有傾訴的可能性。

為什麼不用陌陌?陌陌不就是用來滿足大城市寂寞靈魂相互間需要的嗎?他的確常常在上面和陌生人聊天,加群,吹牛。但到了這個歲數與地位,很難將這些關係延展到線下。「陌陌的典型用戶是過去的我。」他說。「今天的我可能並不是了。」要顧及的太多了,有時甚至只是因為麻煩。年輕時候,看到一個漂亮姑娘,就有原始衝動,現在潛意識就覺得麻煩。他得承認,慾望與能力永遠成反比。

也有例外,他在陌陌上認識了一個啤酒店老闆,離家近,有時想一個人待待,就去那裡喝啤酒。老闆忙的話,他就靜靜地喝;閒下來,兩人就扯扯淡,天南海北,什麼都聊,就是不聊工作。

他的微博頭像是桑尼·柯里昂,《教父1》裡黑幫大佬的長子。桑尼風流好色、花天酒地、魯莽衝動,可是重家庭、講義氣,一句話,「是個真流氓」。唐岩說,這是他最喜歡的電影,最喜歡的角色,滿足了他對男人的幻想。

一個人走在路上時,唐岩常胡思亂想,假如時光倒流,今天的他穿越到以前的某個節點,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修補過去的遺憾,能不能改寫現在的無奈。想想就笑,命運總有它的必然性,後悔無用。

假如今天功成名就的他與17歲時吊著膀子混社會的他相遇,年少的唐岩會喜歡現在的唐岩嗎?

會吧。他說。

來源:GQ雜誌
作者:馬李靈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742

職業炒股---孤獨者的遊戲 —— 記一位職業小散的成長和蛻變 我若為皇

http://xueqiu.com/9347296727/29418453
2007,本人經過高考順利進入一家經濟類學校,在若干的專業中毫不猶豫的選擇金融,滿懷憧憬的踏入校園。我以為這將開啟我一段美好的經歷,按照自己的設想加入學生會、成績前幾位、獲得助學費、留洋做海歸。然而曾經這一份遠大的前景就在我面前,我卻沒有珍惜,如果非要給這份經歷加幾個關鍵詞,我想那將會是女人,遊戲,股票。

    與股票結緣,源於一次失戀,一次刻骨銘心的被甩!(此段太過於嘔心瀝血不便贅述) 那段時間十分麻木,每天都感覺時光虛度,無法排解心中積苦。直到某一天,學到了專業課程《證券投資學》,正想找些事情分散情緒,本身也比較喜歡去賭,第二天便和同學去國泰君安開戶,找家裡要了3000塊錢練練手。2010年4月份入市,由於當時心態浮躁,賺錢就請同學喝開心酒賠錢就請喝悶酒,不到兩個月折騰掉一半,遂決定金盆洗手,遠赴上海做暑假工,現在想來那是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間,累並快樂著。

   暑假完工回來的時候,發現幾個同學都賺了不少錢,遺憾沒把握到時機,在同學的刺激下又將學費投入,在中聯重科、西部礦業、三一重工等機械有色板塊不斷的買賣來回中,開始賺的一些小錢又陸續賠掉。在頻繁的交易中逐漸對股票入迷,每天每時每秒的波動都感覺到很值得期待。於是經常目不轉睛的守在電腦旁,憋不住去廁所蹲坑則捎上手機盯著盤口,有時候完事後用手紙擦屁股到一半的時候下一半就忘了擦,提起褲子就往電腦旁沖。夢見股票漲停的次數比做的春夢還多,一邊騎自行車一邊看行情就更別提了。

   畢業後,懷著成為一個優秀基金經理的夢想,我進入了南昌一家券商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比較寬鬆,性格趨於內向,大部分時間還和以前一樣,每天都在緊盯著股票,沒有主動招攬客戶的積極性。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藉口做生意找家裡人拿了10W,全部打入賬戶中。當時知識比較淺薄,什麼都不懂,只知道盯著盤口看K線,不會看財報和消息,結合基本面做研究,加上行情比較慘淡,很快便虧去兩萬。在其後的縫縫補補中虧損有所減少,其後因為公司謀求上市條件苛刻而離職。

   離職後,便萌生了專業炒股的想法,自己做自己的老闆,想著每天小賺一點,便衣食無憂。固定了鬧鐘,每天9點醒來,足不出戶,收盤後就玩會電腦到睡覺。這期間投資理念漸漸的有些轉變,但浮躁的心態一如既往。從國瓷材料到新華醫療,從新華醫療到三聚環保,從三聚環保到ST寶龍,一路追漲殺跌,你難以想到,這些股票一路新高我卻一路虧損,直到我遇見了@老高悟道 ,此種情況才得以好轉。

   認識@老高悟道,是與雪球相識的開始。在閱讀了老高悟道的博文後,我被他在紅日藥業經典的操作所折服,知道了「戴維斯雙擊」這套經典理論,每天不斷的刷著他的博客以求得到更多的信息,也就是在他的博文中認識了@二線牛牛@老羅 兩位高手 。@老羅 在我看來更加專業,在一份博文中老羅提到了雪球對他的採訪,我好奇就在網上搜尋並註冊了。當時正好在做通化東寶,股吧裡有個「閃人老鐘」天天發帖唱空,才發現原來他是在模仿通寶八年投資者@閒人老鐘 ,很感謝@閒人老鐘 最初對通寶的釋疑,儘管我居然是虧損賣出的。

   在通寶上吃到敗仗後,便迅速轉戰華海藥業,當時華海藥業如日中天,自己也獲得了小小收益,但還是不幸被6-24和6-25大跌擊中,虧損慘重。出師未捷身先死,再連續折戟後自己陷入了迷茫。在深刻反思之後,決定學習老羅,從基本面入手,尋找雙擊股。在成功的操作了安潔科技和湯臣倍健後,自己逐漸明白了年報和季報的重要性。根據這一原理,終於在華平股份和紫光股份上實現逆襲,成功賺取豐厚的利潤。這兩隻股票代表著超預期和重組股,對我後面的蛻變影響巨大。

   真正讓我產生蛻變的,不得不提到一隻股票———002118紫鑫藥業。它徹底的讓我感到了什麼叫孤獨如我,坐吃山空。去年11月份去年的時候,我發現了紫鑫藥業,經過研究,覺得它的市值明顯被低估,於是在9.50-10元一帶悉數買入,並在下跌過程中補倉到滿倉。其後開始了一段煎熬時間,在這期間,我很想找朋友來分享這一隻股票,甚至在雪球上也不斷推薦,以此希望能更堅定自己持股的信心,不要和以前一樣被某天的波動而震出。期間,也嘗試遊說別人一起投資,或者融一些錢來繼續購買。然而,才發現,身邊根本沒有人理會我,無論我舉出多少理由,我的家人根本不信我能炒股賺錢,我的好友早已在我數年的獨自炒股生涯中被遺忘,我的同學畢業在哪工作我都不知道。從來沒有這樣重視過一隻股票,發現這麼確定的套利機會,而我卻只能自娛自樂,自苦自悲。

  由於我的滿倉,我的經濟越來越拮据,而我極度看好,捨不得賣出,不得不選擇借錢度日。但一隻股票的上漲週期難以明了,而我每個月必須有固定的經濟支出。不得不考慮的是,我已經畢業快三年了。如果還是這樣繼續下去,股票賬戶上的錢,估計20年後,都不會有所轉變,而我將失去我的青春,並將一事無成。再考慮了這一切後,我決定找一份工作,擴展自己的社交圈,同時開源為自己的未來謀劃。

   當時正好 @利弗莫爾一平  在招聘股票研究員,而我的女友也支持我來深圳發展,於是我在家給一平投了份簡歷便來到深圳。來到深圳我才發現,自己的簡歷是多麼的不堪,除了炒股這項技能,我居然沒有任何能讓我撐住的飯碗,甚至連普通交際都顯得緊張。由於對股票太感興趣,而深圳相關公司在招聘方面都比較嚴格,在數次面試碰壁後,我決定曲線就業。選擇了一家資訊公司,期間我在雪球上發表了兩篇菜鳥談股市的文章,很榮幸獲得了一些粉絲。

 在我工作的這段時間,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天天盯盤研究波動,而我的股票也如我預測的一 樣運行。隨著日子的逐漸充實,每一天我都有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種
滋味,即使累,也享受著。正如我現在所想說的,價值只會遲到,不會缺席,你盯著也不會改變什麼。

   而我之所以寫下今天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想告訴大家,不要輕易的選擇職業炒股,除非你確定你能規避以下這些:

1.炒股的心理波動會導致性格轉變。
 我曾經是個活潑開朗的男孩,在數年沉淪炒股後,逐漸變的封閉內向。如果心態不好,被盤中波動所左右,性格轉變將會迅速影響到自己的生活。

2.炒股久了會失去朋友圈子和技能。
迷戀炒股了,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固有的朋友圈子,你的朋友裡可能很少一部分知道股票,而當你的生活被股票所佔據,你很有可能疏忽對他們的聯絡。你可能會說你有股友陪伴,可股友們大部分也有自己的炒股心得,尋求的大部分都是認同感,能尋得到相同理念的知己很少。

3.炒股不一定能取得固定收入     
  股票的波動性很大,不是像你所想一樣能隨意的賺取固定收入。如果一開始就抱著賺錢的心態而來,那你後期承受壓力的心反而會變得更加脆弱。

4.專注炒股提防身理問題     
  每天坐在電腦旁,姑且不說電腦的輻射,生活規律被打亂,缺乏運動和久坐,長時間對著電腦對身理的傷害都很大。 很多人都說職業炒股吃的是青春飯,這樣拿青春賭明天,會不會比小姐更累?

@方舟88     @臭豆腐斑馬猴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本去實現財務自由,炒股致富,那麼和我一樣,選擇一份好的工作吧。

順便說一下,小弟目前在深圳wind資訊上班,如果有想試用wind資訊產品的公司客戶可以聯繫我進行試用,無需任何費用,功能很強大,包括股票、期貨、外匯等,舉手之勞,一個轉發可能改變一位屌絲的命運,望各位V哥們擴散,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04

“孤獨”的德拉吉 寬松到只有歐元一個朋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61

彭博專欄作家Mark Gilbert評論稱,可憐的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他告訴歐元區成員國政府,他們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拯救經濟,德國總理默克爾就給他打電話問:“你是不是要放棄財政緊縮?”他警告各國政府不能回避財政責任,法國就宣布放棄財政赤字目標。他暗示要啟動購債計劃,歐洲央行管委會就有人提出反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拉吉的好朋友只有貶值的歐元。他在周四晚上的發布會上表示,歐元區通脹下滑是因為未預見的能源和食品價格下跌。而從2013年9月至今年5月份第一周,歐元匯率升值了近7%。

所以從下圖看來,歐元匯率一戰,德拉吉完勝。

1

即便歐元匯率自去年7月份以來首次跌破1.30,德拉吉在發布會上也異常憤怒:繼將三大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後,他宣布將在10月份開始購買ABS,以促進信貸流動。

在被問及該決議是否是歐洲央行內部一致同意的,他回答了這個顯而易見的答案:“不。一些管委會委員支持采取更多措施,而一些支持更少。但是支持行動的委員占大多數。”

這意味著少數人反對昨晚德拉吉宣布的計劃。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寫過,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表示,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反對歐洲央行周四推出的降息以及ABS計劃。

鑒於歐洲央行不會公布會議紀要,所以我們也無從知曉歐洲央行在做決策時內部爭鬥的情況。

昨晚新聞發布會最大的意外是,德拉吉暗示資產購買規模有多大。他說,歐洲央行計劃購買私人持有的債券ABS,加之提供低成本的四年期貸款,這些措施將使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增加0.7萬億歐元,增至2.7萬億歐元。那是2012年年初以來從未有過的規模。

2

如果德拉吉是認真的,或者能勸服魏德曼,將表明歐洲央行將向經濟註入至多1萬億歐元。這可能足以讓德拉吉在歐元區外交到一些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09

在孤獨中,品味投資 柳文龍大道長

來源: http://xueqiu.com/4327900537/31505483

作者:小小辛巴

前 言、讓投機客猛醒的辦法就是讓資產損失至少一半
  
   
  一、我是如何走上投資的正道的。
  
  幾年前,我也對一些技術分析小冊子奉若神明,以為可以憑著自己對股價浮動的魔術般的預測力震住整個世界。不久,我遇見了老歐,開始我對他的投資理論不以為然,但是事實證明那時的我是多麽幼稚。
  1996年12月16日(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發表,大盤跌停了!第二天大盤又一個跌停!我永遠不會忘記當時散戶大廳中那些無助地盯著滿盤兼綠的絕望的目光。短短幾天工夫,大盤從最高點算起來,跌去400點,下挫30%,大部分股票跌去50%,我當時手中握的都是低價投機股,同樣被腰斬一半。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老歐的東大阿派在大盤的第一個跌停中只跌了2.88%,唯一一支沒有跌停的股票!!!他的伊利股份在第二天的大盤跌停中還逆勢飄紅!!!為什麽幾百只股票只有他手中這兩支能夠如此強大??如果找到其中一只,可能是靠運氣,而找到兩支就不僅僅是運氣可以解釋了。
  雖然沒有行什麽拜師禮,但從那時起我就把他當作我的導師,在他的指引下,我終於走上了長線投資的正道。是他教給我思考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是無價之寶,是我一生的財富。
  
  二、投資可以使普通人致富。
  
  投資可能使人害怕,但不去投資的想法更為可怕,正確的投資,不僅帶來財富,同時還帶來精神享受,成功的投資同人生的成功是休戚相關的。
  彼得·林奇在《戰勝華爾街》中曾說過:“未來30年有兩件事情是很肯定的:生活費用會越來越高;而股市及經濟情況會更好。你可能對前者無能為力,但你若學習如何正確的投資,便可從後者獲得不少利益,從而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你不用過於擔心股市的泡沫,股市不是因為人們的貪欲而上漲,而是眾多企業每年不斷推出數百種新產品、新服務及新發明,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長期來看,股市上漲是與經濟的發展相聯系的。
  投資者必須要有一個根本的信念:這一信念就是天不會塌下來,世界末日也不會這麽快就降臨,經濟也許會蕭條但不會崩潰,人們還得穿衣吃飯、休息勞作。所以,股市長遠來看總是一個向上的過程。那麽,投資股票還有什麽可猶豫的呢?如果真有一天經濟的車輪停止了轉動,你把錢存在銀行里也好,隱藏在椅子的座墊下也好,與投資在股市中的結果也不會有任何區別。”
  
  三、要學習大師的智慧
  
  投資股票這一行十分誘人的一點是:有時,一位一點不懂的人卻幹得很出色。很不幸,正是這一不需要專業知識也可以幹好的錯誤印象,成為你以後的大陷阱。要知道這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當你決定買賣一只股票時,你就開始了與那些以全副身心精力和熱情投入該事業的人們競爭。在許多情況下,那些專業人士常常與你的交易相反,總的來說,他們深深打垮你。那種認為“我傻,別人比我更傻”的搏傻主義是行不通的。
  俾斯麥說過:“每個笨蛋都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聰明的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這就是先理論後實踐的目的所在。雖然熟悉理論的人不一定能實踐得好,但是懂得一點投資方面的知識會增加投資成功的可能性,這比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所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了。
  股市已有百余年的發展,自巴菲特靠股票投資成為世界首富,就標誌著人類對股市投資實踐已達到顛峰,已有的各類理論與實踐以相當豐富完備,很多方面我們已無須長期探索,充分向前輩學習,集眾家之長,結合自己實際,創新成為自己的投資風格,是現實的選擇。
  正如古人雲“師法乎上”,要學就要學最成功的人。格萊葛姆、巴菲特、費雪、林奇等人無疑都是經歷長時間歷史檢驗的很好的老師。
  老手和大師的區別就在於:老手知道規則,而大師知道規則後面的真義。
  我們要學習大師的思想精華,尤其是我們可以在實際中運用的精華,對任何方法的生搬硬套都將是會走向失敗,我們絕不可能買到導致他們成功的一模一樣的股票,包括他們自己也不可能每次都買到與過去一樣的股票,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假設他們到了我們這樣的市場將如何成功的應對。
  在學習這個問題上,普通投資者或者是投錯了師門,將一些經不起長期歷史檢驗的方法作為學習的對象;或者是過於自信,妄圖自己找出股市獲利的秘決。這兩類人放著眾多非常成功的投資經驗不去學習與用心體會,浪費了金錢是小事,而浪費了時間才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四、年青人最有價值的資本
  
  大部分年輕人大多是一無所有的,他們唯一的資本就是時間,時間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誰也揮霍不起的,長時間的複利效應可以創造無比巨大的財富,時間可以創造奇跡。
  如果投資的時間夠長,一筆小錢最終會變成一筆巨額的財富,一顆小樹種細心栽培,會成長為參天大樹,但你要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或是連一件將樹種埋進土里的小事都不願做,你將無法收獲森林。
  
  五、對市場的思考
  
  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股市最迷人也最害人的一點就是看上去每天都有機會,但真正可以把握的機會卻極其之少!
  美國長期的證券市場歷史告訴我們,即使是在長達十年的牛市中,能賺到大錢的人也是極少數的,而作怪的就是市場的高效率。
  而中國的證券市場的確是越來越成熟而有效率了,對於希望通過股市長期投資獲得巨額收益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客觀理智地對待這個特點,除了磋砣了歲月以外,是不會收獲更多好東西的。
  筆者從長期投資的角度考慮提出關系到投資成敗的九個問題,大部分是針對我國市場的特點,綜合了巴菲特、費雪等偉大的投資大師以及老歐的思想精華,並在其中提出自己的一些很淺薄的看法,供大家商榷吧。
  

  第一章、人能戰勝市場嗎?
  
  “我能測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揣度人類的瘋狂。”
    --牛頓
  
  絕大部分投資者都認為自己能夠戰勝市場,大眾所依據的是在日常的操作中賺到了錢,並沒有對自己的方法進行科學的統計概率分析,也不在乎自己的方法是否長期有效。
  少數投資者,以及西方投資理論界的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人不可能通過持續穩定地對市場的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來獲利。
  
   
  四、人不能夠戰勝市場
  
  長久以來,大多數認為能夠戰勝市場的人所采取的主動型投資策略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們的實際投資績效並不如意。
  歷史記錄可以告訴我們:“人不能戰勝市場!”。
  從幾十年美國基金的操作紀錄來分析,大多數運用主動型投資策略進行管理的基金,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低於標準普爾指數。即便在最好的十年中,傳統的主動型共同基金也只有26%實現了優於指數基金的業績。從《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所收錄的45年歷史收益數據可以看出,在晨星雜誌所跟蹤的所有共同基金中,80%收益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益水平。
  從科學的統計概率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結論:顯然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包括共同基金、各種機構、投機資金、各路所謂的“莊家”都不可能持續穩定地戰勝市場!
  
  五、戰勝市場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小概率事件
  
  從長期來看,股票市場是一個效率市場,絕大部分人都將碌碌無為向平均收益靠攏,美國幾十年也就出了巴菲特、彼得·林奇、費雪幾個大投資家。
  從日常短期波動來看,股價服從隨機行走理論,誰也無法確定地進行精確地短期預測,如果誰能長期準確的預測短期市場波動,他的財富早就排在比爾·蓋茨之前了,證券市場一百年來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由於大部分人都無法戰勝市場,所以西方許多投資者選擇了指數化投資,力求使自己的投資盡量指數化,以獲得證券市場的長期平均收益。
  無疑這種方法不會輸,但也別想贏太多,不可能獲得超級利潤。
  難道沒有戰勝市場的方法存在嗎?有!但這種方法往往特別難,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只能是極少數人的小概率事件。  
  用龐格羅蒂的話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第二章、市場總是有效的嗎?
  
  “人們充滿了貪婪、恐懼或者愚蠢的念頭,這一點是可以預測的。而這些念頭導致的結果卻是不易預測的。” 
      --(美國)沃倫·巴菲特 
  
 
   我的思考基於三點:
  1、主觀判斷的大機會的實際結果往往是打了折扣的,你必須要留下一定的誤判空間。
  人總是過於樂觀分析機會而將風險拋在腦後,誰也無法避免這一點。所以經過仔細選擇具有諸多有利因素的大機會往往實際上只是中等機會,或者只是小機會,但多多少少還是能帶來一定贏利,而你所認定的小機會打了折扣就幾近於無了。
  2、不存在可確定的小機會。
  按照彼得.伯恩斯坦的言論,不確定性是市場永遠的伴侶。連那些深思熟慮認為的大機會都經常大打折扣,小機會就更加難以確定了。頻繁的抓小機會,就會趨同於投幣概率,向市場平均值靠攏;而耐心等待相對可確定的小機會,往往就幾近於抓大機會了;這個世界往往走向兩個極端,很少有人能夠作到絕對的中庸,在多變的證券市場尤其如此,與其在兩邊搖擺不定,不如專心於一個極端。
  3、大機會一定有,關鍵是耐心等待。
  人們總是深深地懷疑,自己能抓住大機會嗎,正是這種懷疑使得人們力圖去抓看上去經常有、似乎更有把握的小機會,到了真正的大機會來的時候,往往處於被小機會套住的狀態。
  我也曾深深地懷疑過,但多年的實踐後,我終於明白了一點:如果這股市每年不大幅波動一、兩次,就不是股市了;再好的股票,如果沒有大幅的上下波動就不是股票;你所要作的就是鍛練識別能力與耐心等待。
  
  (順帶說一下高價、低價股的機會比較問題:
  1、有人認為好的股票往往被高估,壞的企業往往被低估。而我們國家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這個市場是績優沒人理睬,垃圾投機盛行。
  2、又有人認為好的企業往往價高,壞的企業往往低價,高價機會少,低價機會多。但問題是高價未必高估,低價未必低估。事實上,好的企業只是有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敢買高價的投機客較少,反而處於相對低估狀態;相反,人們總是樂於在低價股中投機,反而是高估了。
  3、我國的高低價股價差遠不如西方成熟市場,西方的好股票幾百美元的比比皆是,垃圾股一、兩毛錢的也很多,而我們最便宜的也有幾元錢,最貴的也不過幾十元,證明了低價高估、高價低估的狀態。
  4、在我們這樣高市盈率的市場,根本不存在被低估的低價股,那些本身素質很差的垃圾在沒有真實的重組前即使被炒高了,最終還是跌回原位,而在浩如煙海的垃圾堆中,你很難知道哪個是真正有效的重組。
  5、如果垃圾處於被低估的狀態,好股票也同樣處於相對低估狀態;如果好股票處於相對高估狀態,那麽垃圾一樣股價高企,好不到哪去。
  6、高價、低價中都有機會,我從來沒有否認這一點,但只有能加以利用的機會才是大機會,對於我來說,由於高價股相對數量較小,有利於縮小研究範圍,我更善於到高價股中尋找機會。)
  
  那麽,最大的獲利機會存在於何處呢
  

 
  第四章、巴菲特是大猩猩嗎?
  
  “股票市場是有經驗的獲得很多金錢,有金錢的人獲得很多經驗的地方。”
    --(美國)朱爾
  
  有沒有可能存在擲硬幣的高手,可以連續擲三十次正面而不出現反面的情況?
  按照學術界的觀點,統計學家將這個高手的成功稱之為小概率事件,他的成功只能要靠運氣。有些經濟學家使用古典大猩猩類比法:如果你將足夠多的大猩猩放在一間屋子里,讓他們一起投幣,每一輪擲出反面的大猩猩淘汰出局,從統計學上講其中幾只一定能夠達到這個高手的水平。
  在投資界也同樣存在這種觀點,巴菲特、林奇等人的投資策略並沒有什麽過人之處,不過是少數幾只運氣特別好的猩猩而已,屬於市場總體機會中的小概率事件。
  
  一、巴菲特的反擊!
  
  巴菲特的老師本·格雷厄姆寫過一本書--《證券分析》,這本書是全球公認的一部經典著作,發表65年之後,至今仍被大量印刷。在這部著作發表50周年的紀念日,哥倫比亞商學院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紀念這部由兩位傑出的本院教師擔綱的作品的發表。
  巴菲特被應邀出席,並作了“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的演講。
  演講以現代證券理論的中心辯題開始:股市是高效的,任何打敗市場的人都屬幸運。
  他假設舉行一個全美2.25億人參加的擲硬幣比賽。猜中者的獎籌為1美元。每擲一次,輸者退出,贏者留下賭籌,進入下一輪。經過20輪擲幣比賽,剩下的215名贏者就掙得了100萬美元。
  巴菲特繼續說道,現在,商學院的教授們在分析了這場全國性比賽之後,會指出那些擲幣的人沒有什麽特殊技巧。他們還會爭辯,這件事情很容易被2.25億只大猩猩模仿。
  他承認,從統計學的角度,大猩猩靠運氣的確可能產生同樣的結果。但是設想一下,如果這215個獲勝的猩猩中有40個來自於同一家動物園,難道我們就不想問一問他們的管理員給那些大猩猩吃了些什麽嗎?
  巴菲特說,任何高度集中發生在某一領域的事件,都有可能是某些不尋常的事情,並值得我們去調查。他得出關鍵性結論:萬一這群獨特的獲勝成員靠的不是他們吃了什麽,而是靠向某人學的手藝呢?
  他說他所認識的一些人,他們的成功絕非是幸運二字所能解釋的。那天,他舉的例子都是圍繞著那些長時間持續擊敗市場的人的。這些人不是靠運氣,而是靠遵循同一個人所制訂的基本原則--“要充分利用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其內在價值的差異”,而這個人就是本·格雷厄姆。
  巴菲特堅持認為自己並不是什麽幸運的大猩猩!
  
  二、巴菲特是一只投機取巧的大猩猩!
  
  應該說巴菲特在這次演講中,並沒有說出他所得到幸運的本質,因為利用錯誤定價獲利的思想是大多數投資者所崇尚的方法,為什麽多數人沒有成功,而只有他及少數人成功了呢?
  因為巴菲特在舉例中,將自己的行為等同於其他人頻繁操作的行為,而實際上在他人反複投幣時,而他卻是冷靜地在邊上一動不動。
  筆者認為巴菲特成功的秘決有三個:
  1、超長期投資與極低的周轉率;
  2、只投資優秀的有競爭力的企業;
  3、在較安全理性的價位區集中投資。
  而決定巴菲特的擲幣幸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靠的“超長期投資與極低的周轉率”。
  同樣還是2.25億個猩猩擲幣比賽這個例子,總共要進行20輪,每輪的獲勝者才能進入下一輪,但是有1只大猩猩善於投機取巧,只參加了第5、10、20輪三次擲幣,其余時間它都處於等待之中,只有到了它有把握的機會才出手,而這三次它都對了,它一樣成為20輪的獲勝者。別的猩猩要20輪連續正確的幸運,而它只需3次就可以了。
  可以說,長期投資與低周轉率的策略,類似於在別的猩猩多次擲幣的時候將勝利的成功保持到下一輪的策略。無疑巴菲特是一只善於投機取巧,通過少投幣而將獲勝紀錄一直保持到最終的大猩猩!
  
  三、巴菲特給我們的啟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似的,絕大部分人在各行各業都是碌碌無為的一般人,優秀的東西總是少數派,他們的行為總是特別而且極少人能做到的,如何成為最優秀的一群人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
  巴菲特的特別突出的地方就是將一些極淺顯易懂的道理超長期地運用到投資生涯中去,他這些方法常人都能掌握,但沒有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恒地長期堅持下去。
  耐力常常是勝過頭腦的!
  
  四、彼得·林奇的轉變
  
  美國最著名、最偉大、最成功的開放式基金經理彼得·林奇早期也熱衷於短線買賣,他任經理的第一年換手率高達343%。但不久他就發現“很多我持有幾個月的股票其實應該持有更久一些。這不是無條件的忠誠,而是應該釘住那些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公司,提早放棄這種好股票,正應了”拔苗助長“的格言,這是我最喜歡的格言,自己卻成了犧牲者。
  人們總是到處尋找在華爾街獲勝的秘決,長久以來真正的秘決就是一條:買進有盈利能力企業的股票,在沒有極好的理由時不要拋掉。你不必在分析該買哪種股票方面是個天才;但如果你沒有耐心和勇氣去長期持有股票,你只是一個投機者。區分投資者的好壞的標準並不總是頭腦,而通常是紀律。
  通常,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公司業績與股票的價格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100%相關。這個差別是賺錢的關鍵,要耐心並持有好股票。”
  
  五、長線勝過短線
  
  (1)短線的缺點就在於頻繁買賣,它面臨了兩大問題:
  1、一次不謹慎的交易導致出局。
  如果將市場投資回報視為多輪投幣比賽,無疑投的次數越多,所得到的走運概率就越低,往往沒投兩三次就被淘汰出局了。當然市場沒有淘汰制這麽殘酷,但有時市場的風險的確可能將投資者淘汰出局,如選擇的投資對象突然破產摘牌等,這種情況很少,但遇上一次就死了,碰到這種情況,並不是投機者的運氣不好,而是他的不謹慎的頻繁買賣造成的。
  2、長期頻繁操作的結果反而低於平均利潤。
  有的人以為短線買賣可以回避遭到一次痛擊的危險,但即便回避了風險,他馬上將面臨第二個風險,判斷平均化。在股市中判斷對錯的概率與猜幣遊戲類似,最多只有50%,加上心理因素的影響、交易成本的存在,正確的概率還不到40%、甚至更低,從而導致低於平均利潤。
  用無知來控制風險,只能加大風險;靠麻雀戰術也許能夠生存,但永遠成不了高飛的大漠孤鷹。

  (2)長線投資的優勢在於可以利用股市的長期向上性特征獲利:
  1、長線投資同樣會遭到淘汰出局的風險,但是由於長線投資者在買入之前往往已對企業作了深入的研究,選擇的公司往往有長期價值,價位一般較理性,遭到滅頂之災的概率是極低的。
  2、就股市的發展局部與階段而言,股價呈隨機波動。但從五到十年來看,是長期向上的。短線投機是無法利用這長期向上性特征的。只有長期投資能夠做到。  
  市場幾乎無時不刻地被投機狂潮所包圍著,在市場中絕大部分人都是以短線為主,妄想一日暴福的念頭人人都有,但幾年下來累計利潤連市場平均漲幅也趕不上,效率市場證明了短線投機在股價隨機行走面前要想獲得超級利潤是圖勞的。
  策略的選擇本身就預示了成功的概率,大部分人以短線為主,所以大部分人賺不到錢,他們就是市場本身;極少部分人只做聰明的長線投資,所以這類人得到最多的利潤。
  所有的投資大師都是靠長線投資成功的,古往今來,靠短線投機得享大名者,至今沒有一人(除非是反面教材)
  
  六、在我們這樣高市盈率的市場長線投資有效嗎
  
  有人認為巴菲特買入的股票都是一些低市盈率的股票,他的長線投資理論只限於成熟市場。我不這樣認為。
  中西方股市都是股市,它的內在運行規律是基本一致的,都是由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在交易,只不過有不同的特點,中國作為新興市場是由高市盈率的市場過渡到低市盈率的市場,將面臨長期緩慢的過程,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產業都將面臨從無到有的高速發展歷程,無疑充滿著許多的機會。總有一些企業能實現高成長不斷較低市盈率,由於相對整個市場市盈率偏低,整體市場對它將會產生向上拉動作用而使股價長期上漲。
  在這種高市盈率的市場中,投資者的目的應該是適度的,即在整個市盈率相對基本不變,或整個市場市盈率的緩緩降低的過程中,找到盈利將會長期勝過大部分其它上市公司的企業,進行長期投資。
  研究與學習一個人的方法,最糟糕的就是機械地套用,買同樣的市盈率與同樣類型的股票並不能保證你能成功,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無論是你還是巴菲特都不可能做到永遠買入一樣的股票。
  順帶說一下:不能以巴菲特只投資傳統行業來否定無法在科技股中長期投資,他的理由是他不懂這些行業,但這並不能妨礙你將科技股弄懂,費雪就是一個成功的技術股投資者。
  我們既要堅持原則,也要靈活地運用原則,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度,但如果不知道什麽是正確的原則,就一切都談不上了。
  如果你把握住巴菲特的思想精華,巴菲特的三個原則在任何市場都可以靈活地運用。
  人類的智慧思想總是薪火相傳、悠悠不息,偉大是可以學習的!即便你學不成偉大,至少可以學成強大。
  

   四、過高的複利增長只能害了自己
  
  明白了複利作用的威力後是很容易激起人的貪欲的,會夢想以高複利迅速達到致富的目的,但是想要把握住更多的機會時反而失去了本應有的機會。過高的增長只會害了自己。
  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長率必定走向自我毀滅。如果這種增長的基數小,那麽在一段時間內這條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數很大,那麽當事人的結局將是:高增長率最終會壓扁它自己的支撐點。
  美國天文學家塞根在談及每15分鐘分裂一次繁殖的細菌時已經很有趣地形容了這一現象。塞根說:這意味著每小時翻四翻,每天翻九十六翻。盡管一顆細菌的體重僅有大約1克的一萬億分之一,但經過一天瘋狂的繁殖後,它們的後裔將像一座大山那樣重…..兩天之內,它們將會比太陽還重……不過,不必杞人憂天,塞根說:總有某種障礙會阻止這種指數式的增長。
  證券市場的歷史資料可以告訴我們,最傑出的複利增長者-沃倫·巴菲特,也只維持了24%的常年投資報酬率,大部分人都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千萬不要夢想通過短期暴利來加速複利的增長,這是誰也無法作到的,能保證一個長期增長的較高的複利就已經是相當成功的業績。
  
  五、複利對我們的啟示
  
  1、成為證券市場的王者,不是靠一次、兩次的勝利,而是靠長期穩定的複利增長。
  2、由於市場的高效率,長期獲得高報酬率的複利增長是不現實的,所以每當獲得一次極高的投資收益時,首要考慮的是如何保住成果,而不是夢想著乘勝追擊。
  3、不要對高成長的企業報著過高的期望,一個很簡單的數學依據:如果企業年年增長一倍,五年後整個企業將成長32倍,10年後將成長1024倍,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自認為發現了好股票,又沒有耐心等待逢低買入的人,不用擔心股票有一天會突然飛到天上去,而已經持有低位買入的好股票的人,既不要把短期獲利目標定得過高,也不要天天盼望著自己手中的股票快速上漲,最後失去耐心,過早拋出。
  4、基數小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較高的複利,但是正因為基數小,所以大部分人也不會很重視,不會從複利角度考慮問題,犯了過多的錯誤,反而防礙了資金的穩定增長,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更壞的情形是浪費了時間這一無價財富並且養成壞的習慣甚至死不悔改。
  
   
  三、巴菲特的觀點
  
  1、關於風險
  巴菲特認為:貝塔值的純粹主義者,不了解公司的產品與競爭力,而關註於價格波動史,來確定股票的風險,既不能區分某些內在風險差異,同時還經常會錯過價格波動創造的機會。
  他認為: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什麽。投資者通過有目的地將註意力集中在幾家有選擇的公司上,才更有可能對他們進行密切的研究,並掌握其內在價值。對公司了解得越多,可能遇到的風險越小。
  
  2、關於分散投資  
  沃倫·巴菲特多次強調:“多元化投資就像諾亞方舟一般,每種動物帶2只上船,結果最後變成了一個動物園。這樣投資的風險雖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時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資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則。我認為大多數投資者對所投企業的了解不透徹,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業而要作多元投資。但投資的公司一多,投資者對每家企業的了解相對減少,充其量只能監測所投企業的業績。”
  巴菲特認為:諾亞方舟是最牢固的船,但不是能跑得更快的船。
  巴菲特進而提出:“多元化只是起保護無知的作用。我們采取的策略是防止我們陷入標準的分散投資教條。如果你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投資者,能夠了解公司的經濟狀況,並能夠發現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長期競爭優勢的價格合理的公司,那麽傳統的分散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它只會降低你的收益率並增加你的風險。我不明白為什麽有些投資者會選擇將錢投到一家他喜歡名列第二十位的公司,而不是將錢投到幾家他喜歡的-他最了解的、風險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潤潛力的公司里。”
  顯然,巴菲特並不是完全反對分散投資,他反對的是過度分散,反對的是分散在不了解的公司里,他認為投資者應集中投資於5-10家最好的而又能以合理價格買入的公司。
  
  四、幾位投資大師的看法
  
  1、費雪
  善於挖掘成長股的投資大師-費雪總是說,他寧願投資於幾家他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於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他在1958年寫的《普通股與非普通利潤》一書中寫道:“許多投資者,當然還有那些為他們提供咨詢的人,從未意識到,購買不了解的股票可能比你沒有充分多元化還要危險得多。”40年後的今天,費雪已是91歲高齡的老人,他仍不改初衷,他還是強調:“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不然我寧願不買。”一般情況下,費雪將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內,其中有75%的投資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2、凱恩斯
  凱恩斯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宏觀經濟思想家,他還是一位傳奇式的投資家。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報中指出:凱恩斯作為一個投資者的才智要比他在經濟思想上的才智更令人敬佩,凱恩斯曾在1934年給朋友的信中指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的錢投入到一個他認為有所了解以及他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員的企業中。認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將資金分散在大量他一無所知或毫無信心的企業就可以限制風險完全是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里,很少有超過二或三家的企業,本人認為有資格將我全部的信心置於其中。”
  
  3、彼得·林奇
  應該說早期的彼得·林奇是一個瘋狂的分散投資基金經理,在他所掌管的基金投資組合1983年共包括900種股票,後來更增加到1400種。他就象一條巨大的藍鯨,吞食一切有利於它成長的東西。但隨著投資經驗的增加、投資精力的下降,他越來越崇尚集中投資。在他自己總結的25條黃金規則中他談到:“持有股票就象養育孩子--不要超過力所能及的範圍。業余投資人大概有時間追蹤8-12家公司。不要同時擁有5種以上的股票。”
  
  五、部分統計數據
  
  美國的萊格·梅森集中資產公司副總裁兼總經理羅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了一項統計研究,他將1200家美國上市公司進行隨機組合,時間設置為10年期。
  根據統計:
  1、在250種股票的組合組里,最高回報為16%,最低為11.4%。
  2、在15種股票的組合組里,最高回報為26.6%,最低為4.4%。
  3、在3000種15支股票的組合中,有808種組合擊敗市場。
  4、在3000種250支股票的組合中,有63種組合擊敗市場。
  結論:
  1、就單個集中投資組合而言,集中投資有更大的機會獲得高於市場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機會低於市場的平均收益。
  2、擁有股票數量減少,擊敗市場的可能性增加。擁有15支股票,你擊敗市場的機率是4:1,擁有250支股票你擊敗市場的機率是50:1。但是集中投資的成功與至關重要的英明選股是分不開。
  
  六、一些啟示
  
  1、一定數量的分散投資能降低非系統風險,但不能獲得超越市場平均值的利潤。
  2、要獲得超額利潤只有集中投資3-5家。
  3、普通投資者在資金達到百萬以上之前,應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因為在達到百萬以上之後首要考慮的是如何保住勝利果實,所以要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穩定獲利;而在百萬之前,應該有理智地奮進,爭取更大的勝利。
  4、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會有一個反複篩選的過程,有利於迅速提高選股能力。
  5、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使得你更能關註投資於你認為最好的公司,更能關註於它的基本情況。
  6、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從跟莊的角度考慮,你所鬥的只有一個莊家,而不是好幾個莊家聯手對付你,能夠提高成功概率。
  7、集中投資於一家公司,使得你經常從複利角度考慮問題,也便於計算複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8

週末考察記錄(拉夏貝爾、鴻福堂、卡賓) 孤獨者的遊戲:

來源: http://xueqiu.com/1893272003/33065948

一、拉夏貝爾:“百麗之下,達芙妮之上”
星期天的晚上,剛走進購物中心便看到中庭正在做拉夏特賣。印象中經常把大堂包下做特賣的只有兩個品牌,一個是百麗,還有一個就是拉夏。這兩家公司旗下品牌都很多,每個牌子剩點貨加到一起就是不小的量。
(應季的針織衫、毛衣已經清的七七八八,剩下主要是羽絨服、棉服和男裝。)


拉夏在這家購物中心有5間專賣店7個品牌。La Chapelle和Candies集合店、babite在女裝老大BESTSELLER核心品牌vero moda的隔壁。在幾年以前,vero moda的隔壁一定是同門的ONLY,如今only被商場丟到了次一點的非中庭位置,由此可見BESTSELLER的老大地位開始有些松動了。


少女裝sport、Modifier的位置相對較差,在商場的另一端。男裝不是拉夏的強項,就沒去看了。


之後還去了本地最高檔的一家購物中心,拉夏的兩家店在二樓女裝區扶梯口,由於另一個扶梯口在男裝區,拉夏的位置在女裝中應該是最好的。(5s室內拍照效果真不怎麽樣啊)





綜述,從各大商場給$拉夏貝爾(06116)$ 的極佳位置,可以看出這個品牌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但它與vero moda、Eland等其他大品牌是一種平起平坐的關系,這點跟女鞋市場有很大的不同。百麗在女鞋中是絕對霸主地位,遙遙領先於達芙妮、千百度、星期六等其他女鞋品牌。拉夏既不是“女裝中的百麗”也不是“女裝中的達芙妮”,而是介乎兩者之間。假如未來拉夏只是進一步鞏固其在少女裝的領導地位,則市值將止步於200億。如能在成熟女裝、男裝等其他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則可能看到300億,但在可見的將來都不太可能達到百麗的高度。

二、鴻福堂:形勢堪憂,或許賣盤是最好的選擇
順便去看了BHG精品超市,$鴻福堂(01446)$ 鮮制飲品(楊枝甘露等)已被下架了。感覺鴻福堂仍然把業務重心放在香港而不是內地,這樣下去發展空間將非常有限。也許鴻福堂最理想的結局是被某個國內飲料品牌收購,比如說娃哈哈,一方面可以借助鴻福堂銷售渠道打開香港市場,營養快線其實是很有競爭力的;另一方面還可以拓寬國內產品線,打入涼茶、草本飲料市場。

(這是夏天拍的照片,現在鴻福堂已經下架。)



三、卡賓:勢頭良好,值得留意
第一站還順便看了$卡賓(02030)$ ,在三樓男裝區正對扶梯的極佳位置。雖然商場相當認可這個品牌,但可能因為加盟商沒什麽實力,店鋪的面積很小,還不到隔壁JACK & JONES的三分之一。我來回看了兩次都沒見到一個顧客,這點跟拉夏比就差遠了。

卡賓基本全是加盟店,我這邊看到一般只能說明本地代理商沒實力。從網上看卡賓在湖北、湖南、福建、四川、江西等地發展勢頭很猛,今年在武漢江漢路、福州寶龍國際廣場等地開了很大的旗艦店(都是加盟商投資)。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看好這家公司的,今天差點就最高買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84

致「孤獨的投資者」的一封信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86r.html

“孤獨的投資者”:

       對於您的投資“八項原則”,我的態度是“基本上贊同”。不過,基本上贊同,並不表示完全的贊同。實際上,您的有些原則可能存在極其明顯的漏洞。並且,提出這些原則是一回事,付諸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價值投資難就難在原則經常與實踐相背離。
       關於第一項原則,“選取傻瓜都知道的企業或是該企業倒閉全中國都傻,在熊市低迷期選擇具備這種雙傻原則的股票進行投資組合”。既然連傻瓜都知道的企業或該企業倒閉全中國都傻,那麽這些企業一定耳熟能詳,比如一些銀行、保險、電力和石油公司。毫無疑問,這些企業肯定是中流砥柱,在各個領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企業只要經營得當,管理層坦誠,公司的內在價值又被市場嚴重低估,確實值得投資。
       關於第二項原則,“投資組合適當分散投資並以大中小盤且不同行業相配置,最少不應低於五只而最多不宜超過十只股票”。此處“不同行業”應該包括相關的行業最好也不要進行配置。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不只是技術,而且還是藝術。“分散”是為了更好地避險,但不僅僅為分散而分散。實際上當分散只限於五至十只股票時,仍然體現了“集中”。如此“集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控,這要比同時擁有四十個妻妾而到頭來誰也不識來得好。
       關於第三項原則,“牛市瘋狂時的未來若幹年所有股票都僅具有投機價值,而熊市低迷時的未來若幹年的那些低估值利潤高增長的優質公司股票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若牛市時所有股票僅剩下投機價值,那麽作為價值投資者是否應該參與呢?答案肯定是不應該,但是一定很痛苦。因為當著所有的人都在賺錢的時候,有人卻選擇逃離市場,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而熊市時所有的人視投資價值而不見,有人卻能夠選擇進入市場,同樣需要極大的勇氣。
       關於第四項原則,“對於熊市低迷期的優質股票的投資應本著無需止損的策略而只需在資產配置的大原則下,敢於越創新低越買”。“止損”本來就是投機的一種策略,價值投資不應該有這樣的“策略”。價值投資者面對優秀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往往會在其股票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之下出手,股價越低越合算,買的股份就越多,因此並不存在“止損”的策略。價值投資者在買進之前就會對投資標的展開仔細的研究,然後深思熟慮,不符合自己投資標準的則不予考慮,因此並不需要所謂的止損。若需要經常性地進行所謂的“止損”,那麽很可能就是偽價值投資了。
       關於第五項原則,“在股市處於牛市瘋狂時,賣出股票後轉而買入一百元面值以下的國債是理想的選擇之一”。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一個投資組合若只單一配置股票資產,並不是完好的配置,應該還有債券、房地產、林地等。這一點可以向耶魯捐獻基金的大衛·斯文森學習。大衛·斯文森以“資產再平衡”的策略聞名整個資本市場,他以出色的投資業績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資產再平衡”策略的可行性,現在這個投資策略已成為著名的“耶魯模式”。
       關於第六項原則,“投機機會多來自於持續下跌或短期暴跌到關鍵支撐位附近縮量後再分批買入,需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提前做好認賠出局和止盈的計劃”。這一項讓我很不舒服,因為其中充斥了投機術語。如何辨別“關鍵支撐位”?“縮量”縮到什麽程度?通過圖形指標研究?這應該就是典型的投機策略了。實際上,投資就是投資,投機就是投機,不可能將兩者合二為一,否則格雷厄姆根本不需要花了許多篇幅來區分投資與投機。那些聲稱既能“投資”又能投機的人,本質上仍然是投機。因此這一項應改為,“投資的機會來自於在市場的猛烈下跌之後,當股票的價格與價值呈現出巨大的缺口時分批買入,然後等待價值的回歸…”。
       關於第七項原則,“融資資金應本著投機的原則來操作,不可短期重倉頻繁交易更不可在歷史底部區域,因意淫牛市而將融資資金當投資資金來長期持有”。理性的投資者通常不會隨意采用“融資”的杠桿,這幾乎成為一條嚴格的紀律。大概只有投機者才會不惜一切代價進行融資。融資與不融資反映於投資心態上將導致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恰恰非常容易使得投機者勇於短期重倉、頻繁交易、只重趨勢而無視公司的內在價值的存在。

       關於第八項原則,“投機是耐心等待內心深處確定的的直覺待有極大概率把握後再買入,而投資是從大周期的角度在低估時不斷買入並耐心持有股票從而賺取人性恐懼與貪婪的差價”。這一項總算試圖將投資與投機區分開來。但僅此還不夠。若是投資,就要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若是投機,就要預判並下註於價格的變動,同時判斷市場走勢並采取相應的行動,即看漲時做多,看跌時做空,與持相反觀點並行動的人“對賭”。兩者涇渭分明。當然,不可否認,有時投資與投機的界限似乎很模糊,但是若不能區分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又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是投資還是投機呢?我的觀點是,若是投資,就應該按投資的準則行事;若是投機,也應該按投機的準則行事。投機就是投機,千萬不要說自己是投資。若想將投機與投資“有效結合”在一起,最終極有可能演變成純粹的投機。
       以您目前的情形看,總覺得您投機的成分要多於投資,但是考量您的投資組合,又不是這麽一回事。鑒於此,如果想讓自己的投資思路顯得更清晰一些,很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投機思維,對第六和第七兩項原則進行重新修訂。當然,欲改變一個人的思想絕非易事,畢竟這些原則是您多年思考的結果。因此,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僅供參考。至此,您應該清楚,我的“基本上贊同”,確實不表示我的“完全的贊同”。

                                                                                                                                                 2014.11.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