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存貸比不鬆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2033_all.html

  銀監會正就2012年的差異化監管指標徵求意見。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其中對工農中建四大行2012年的存貸比(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的比值)監管指標,做了初步規定,「較為務實但又不失嚴厲」。

  他介紹,務實之處在於,2012年的存貸比監管指標承認了「既成事實」,沒有提出不切實際的目標;嚴厲之處在於,雖然在個別指標上有讓步,但也收緊了另外一些指標。

  按照前述正在徵求意見的指標,以工行為例,該行今年的存貸比目標值(即監管部門認為比較理想的存貸比狀態),略微上升了1個點至63%,而觸發 值(即一旦觸線,就會受到監管部門的提示和警告)則下降了1個點至64%。接近工行的知情人士稱,工行去年三季度的存貸比已經達到62.7%,超過了當期 的目標值,為了接受現實,所以微調至63%;將觸發值相應降低,則說明監管當局的立場不會輕易放鬆。

  與此同時,銀監會雖然已經提出要考慮日均存貸比,鼓勵銀行均衡投放,但鑑於要麼需要鼓勵投放,要麼受制於存款增長乏力,日均貸存比難以實現,對日均存貸比的問題一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某大行財務條線高管透露,目前監管當局雖然還沒有嚴格實施日均存貸比的考核,不會要求每日對表,但銀行每天都要向監管當局上報相關數據,如果監管當局認為當日的貸存比超過容忍範圍,就會打電話進行「窗口指導」。

  他並稱,從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的多次表態看,存貸比和流動性管理不會放鬆,而且可能更嚴厲。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亦透露,存貸比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底線,不宜也不能廢止。

  目前,存貸比均接近75%的中小型股份制銀行正在拚命遊說,希望監管當局能放鬆或廢除75%的存貸比法定紅線。

大行承壓各不同

  不同於對股份制銀行的單一考核要求,目前銀監會對大型銀行的存貸比監管主要有三個指標:目標值、觸發值和法定值。其中最低的是目標值,觸發值較目標值略高,而法定值則事關業務准入。75%為存貸比的法定紅線。

  之所以給大型銀行設定目標值、觸發值,是因為大行吸儲能力強,如工行、農行等,長期多為銀行間市場的資金拆出行,很少會像股份制商業銀行那樣,存貸比逼近法定值。

  除前述對工行的考核要求外,2012年建行的存貸比目標值也擬從65%上升至68%,觸發值從68%上升至70%。去年三季度,建行的存貸比同樣超過當期的目標值,達到65.1%。建行內部人士認為,為此,建行提出當年1.3萬億的吸儲目標,「基本不可能實現」。

  徵求意見稿中,2012年中行的存貸比監管目標維持不變,目標值依然是72%,觸發值則是72.5%。去年三季度,中行的貸存比曾一度超過 75%。中行因歷史原因,人民幣存款在四大行中不佔優勢,今年初中行內部再次提出「存款立行」、以存定貸的目標,可見其存款捉襟見肘之優。

  接近中行的知情人士透露,中行去年末的存貸比已經下降到70%左右,達到了監管目標。但他稱,這一目標的達成,是通過減少貸款的發放實現的。

  前述人士坦承,在存貸比觸線風險下,銀行通常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減少貸款發放,二是付出更高成本攬存,但顯然會對淨息差和利潤造成較大衝擊。

  徵求意見中的農行2012年存貸比指標則較上年的標準有所下降。目標值從59%下降到57%,而觸發值則從62%降低至59%。

  知情人士透露,農行存貸比壓力較低,首先因為上市前剝離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貸款餘額下降不少,短期內壓力較小;二是農行自身的機構網點較多,僅 次於工行,其儲蓄存款過去兩年甚至直逼工行,較建行和中行優勢明顯;三是在農村地區的機構網點較多,基本壟斷了農村地區的存款。雖然農行也在按計劃開展 「三農」業務,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存款仍回流城市業務,對沖了農行存貸比的壓力。

降低存准效果有限

  2011年四季度以來,央行提出要對貨幣政策進行預調、微調,但不少銀行稱因受制於存貸比,投放乏力,尤其是中小銀行。

  今年2月,央行通過小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至20.5%,向市場釋放了4000億元左右的流動性。但此舉對貨幣投放增加的實質影響,被認為非常有限。

  央行行長周小川則公開表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更多的是從流動性角度作出的決策,不代表貨幣政策的松與緊。

  中小銀行傾向於認為,存貸比的嚴格限制,使得中小銀行在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後,仍受制於存貸比,在存款無法顯著提高時,很難有效增加信貸投放。

  目前四大行的信貸投放仍佔到整個行業的一半以上。前述大行財務條線高管稱,存款準備金率的下降對大行增加投放能力也比較有限,因為這一政策的主 要作用是對沖外匯佔款。雖然存款準備金率有所下降,能引發市場利率的下降,但對銀行財務的影響有限,因為資金成本雖然有所下降,但資金業務收入也會減少, 結果是不賠不賺,除非大幅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中行人士透露,雖然他們「使了牛勁」,但從成本和合規的角度,又不能真的高息攬存,所以今年的存款增長依然乏力。其中,今年1月,中行公司存款 大幅下降,儲蓄存款雖然有所增加,但整體上增加有限。春節過後,公司存款有所上升,儲蓄存款則在下降,增長也沒有太大的好轉。由於公司存款是過去存款增長 的主要力量,而貸款減少導致派生存款增長乏力,所以今年的存款形勢亦不容樂觀。

  不過另外一家銀行的董事表示,銀行還是歡迎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因為上存央行的準備金收益率偏低,而市場籌資的成本偏高,存款準備金率太高的話,對銀行來說,顯然不划算。

流動性風險管理

  在不少人著眼於存貸比對銀行放貸能力的制約時,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條線,看到的是日益嚴峻的流動性管理難題。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尚福林稱,「銀監會高度關注流動性風險管理。」他近期在《求是》雜誌撰文的措辭更加嚴厲,強調商業銀行要「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

  工行首席風險官魏國雄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現狀,分析了宏觀緊縮形勢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風險。

  他認為,目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存在較大的問題和錯配,由此帶來的潛在流動性風險不容小視。比如,大量存款來自公司、機構和同業,雖然成本低,但穩定性差,一些機構甚至存在人為地通過虛擬交易派生存款的問題,都對銀行的負債質量帶來了潛在風險。

  在存貸比管理之外,魏國雄建議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比率進行監管。他直言,商業銀行資產量大,不等同於流動性沒有風險,有些看似短期可變現 的資產,一旦宏觀流動性發生變化,也同樣會出現變現難的問題;存款多也不等於流動性風險一定小,尤其是機構的大額存款可能恰是流動性風險的隱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3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工銀瑞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9zuv.html
銀行存貸中西差異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德克夏銀行的拆分命
 
    2011年10月4日,比利時、法國、盧森堡三國政府聯合宣佈了對德克夏銀行(Dexia)的分拆方案,這家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在遭受2008年襲來的金融危機重挫之後,終於頂不住第二波的歐債危機衝擊,成為歐債危機中倒下的第一家銀行。
   
    德克夏銀行從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總資產從1860億歐元飛快上升到6046億歐元,累計增長2.25倍,年均增速 達12.5%,保持著西方銀行少有的持續擴張,也曾在2010年「財富500強」中排名第49位,經營業績可謂輝煌。但為何又急速地轉為衰敗而被分拆呢? 這由其經營方式使然。
 
    德克夏銀行帶著西方銀行的基本特徵,在其存貸款業務的數據上表現得特別鮮明充分。其2005年至2010年期間的經營指標,在總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18%-23%之間;其他負債中,同業拆借佔18%-33%,債務憑證佔29%-38%,其餘有次級債等,除了危機的這幾年,各項負債基本穩定在一定的區間裡浮動,變動的幅度不大;第二,貸款不少,貸存比極高。從2005年至2010年,貸存款比分別達到197%、195%、191%、322%、293%、283%。這是一個極高的比率,甚至已成倍於西方銀行的一般控制額。
 
    截至2010年末,按照該行23%(存款比重)×283%(貸存比)=65%的計算,即該行65%的資金都集中用於貸款業務上。 問題在於,該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信貸資金並不完全通過存款資金取得匹配平衡,其流動性主要依賴於資金總量的平衡,命運也就系在市場融資上。一旦遭遇金融動 盪危機,必定首先衝擊同業市場,當各銀行紛紛捂緊口袋,借新還舊難以為繼,並使資金價格走高,這種高槓桿支撐贏利的經營方式就十分艱難。正是在資金成本高 企與流動性缺口雙重打擊下,德克夏銀行風險連連,不得不乞求政府的干預處置。缺乏存款或許正是西方銀行流動性脆弱之處。
 
    西方銀行在存款缺乏的情況下,依然熱衷於貸款,能將銀行的貸款功能發揮到極致,這種經營方式源於何種經營機制呢?依中國的銀行 看,德克夏銀行的風險本不該發生,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絕然不同,中國的銀行以存定貸、貸存比受限,無論如何生不出這類風險。問題的核心回歸到存款,而 揭開中西方銀行經營差異的鑰匙正是存款。
 
    存款一直是銀行最重要的負債之源,決定著經營規模、實力和方向,壘築起經營的基本平台。在中國,存款有多大銀行家的舞台就有多 大,也鑄就了銀行的命運,別無哪項業務敢與其重要性、基礎性爭高下。進入現代社會的銀行,依舊眼巴巴地盯著存款,恭恭敬敬地服務、守候著存款人,何況存款 背後牽連著一個數億國民龐大的社會呢。
 
    可西方銀行的經營方式不一樣,儘管西方強國財富比我們更多,但西方商業銀行存款卻不比中國的銀行更多,這是癥結所在,也是導致經營方式與監管政策差異的根本原因,經營風險與贏利模式就大相逕庭。
 
    商業銀行的基本功能是存貸匯,中外銀行同宗,大小銀行同源,差異不會過大。有人說,西方銀行不願意放貸,以服務為主。這是外行之見,或只從數字上做個想當然的推斷,並不瞭解銀行運作之門道與經營本性。
 
    從宏觀看,不放貸款何以創造貨幣乘數?何以資產證券化?從微觀說,不貸款何以滿足客戶信貸需求?西方企業同樣依賴貸款,信貸讓銀 行獲利,並派生存款,只是中外銀行創造存款的路徑、效果各異罷了。正是存款的種類、數量與比重不同,貸款方式、結構與處置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銀行不同的經 營方式,業務產品、贏利模式也就這樣形成了。
 
    當然,風險觀亦不同,西方模式下流動性風險最大,儘管對於個別銀行經營而言,資金平衡遠比存款平衡更容易,它有發達靈活的金融大 市場支撐。但是,一旦大危機襲來時,系統性風險的殺傷力更大,一榮俱榮、一敗俱敗,在美歐金融危機中充分地顯現出來,而德克夏銀行就是最先崩裂的最薄弱的 那一環。
    
西方銀行存款的缺失
 
    經營方式是資本對市場資源與需求做出的選擇,就銀行而言,存款起著決定性因素。存款的穩定性與結構、存款的規模與期限,賦予銀行不同的經營命運,形成銀行間經營方式差異的根源。
 
    個別銀行存款增量上不去,這是它自身的競爭力問題;當所有銀行存款都不多,就是市場方式本身特徵。在中國,無論中外資銀行都在拚命地追逐存款,否則一切皆空。
 
    不妨比較一下十家國際大銀行的存款餘額。據披露,截至2011年6月末,工商銀行20274億美元、匯豐銀行13190億美元、 摩根大通銀行10487億美元、美國銀行10384億美元、瑞士銀行10024億美元、巴黎銀行9726億美元、桑坦德銀行9569億美元、花旗銀行 8663億美元、富國銀行8536億美元、巴克萊銀行7366億美元。不難發現一個顯著特徵,工行與西方大銀行之間的存款餘額是一種倍數的關係。
 
    存款增量不多、增速不大,也是西方銀行的特徵。據對十家歐美大型銀行的數據分析,2006年至2010年五年中,半數銀行的存款年均遞增在10%以下,也有負增長的;少數銀行在15%-19%間, 主要形成於收購併賬因素。例如,巴黎銀行在2009年收購了比利時富通銀行,使得當年存款餘額增長46%,並一躍成為歐洲存款第一大行。對比之下,中國銀 行業從2006年至2010年間,存款餘額從30.0萬億元增加到73.3萬億元,年均增長28.8%,年遞增19.6%,每年都呈現兩位數的增幅,直接 推動了銀行規模的擴張。
 
    西方財富多而銀行存款不多,是銀行未重視吸收存款,還是客戶無意願存款?這是一個國情問題,更是市場本身的特徵:一定是存款被其他金融渠道分流之故,一定 是銀行利率不能滿足存款人需求之故。顯然,過大的中西方銀行差距表明,不同的資金來源必定形成不同的經營方式,中國銀行業負債的擴張由存款引發,而存款少 的西方銀行業務一定開闢金融市場。
    
存貸款資產佔比不高

    我們選擇歐美十家國際大銀行,對其2011年6月末存款、貸款比重的分析可見,在西方銀行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比重普遍不高,一般只佔25%-55%左右,而投資、交易類及衍生品資產的佔比不低。在西方銀行的負債結構中,存款比重一般也不高,也只有21%-55%左右
 
    在存、貸款難以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銀行的經營空間一定轉向投資交易市場服務領域伸展,從金融衍生品市場尋找出路,其他業務的比重就顯著提升。金融衍生品、回購款項、應付債券類業務的比重大,這是西方銀行在資本趨利下必然的市場選擇,經營也趨向複雜化、多樣化。
 
    對比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截至2010年末,存款佔總負債比重分別為88.2%、90.7%、77.1%、 89.8%;而貸款佔總資產比重分別為49.2%、46.3%、52.9%、51.1%。這樣的資產負債表結構中,業務種類自然單純,在嚴格的金融監管制 度下,銀行業務領域及經營模式反倒變得十分簡單,經營風險涉及的範圍更窄。
 
    應當清楚,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是社會金融需求與金融監管政策的縮影,儘管各家銀行有所選擇,但在市場規律面前首先是適者生存。對比之下,中西方銀行經營範圍 的差異在存貸業務之外,中國的銀行選擇經營空間的餘地不大,而西方銀行全方位介入市場,進入衍生品、證券投資領域,擴大了三分之一的業務市場。這可是個經 營大空間,既創造中間業務收益,也形成了各自差異化的經營特徵。
    
存貸比差異

    據英國《銀行家》雜誌披露,2009年世界銀行業的平均貸存比為87.35%,其 中,東歐最高為114.58%,西歐98.38%,北美79.45%,亞洲77.61%等,這是美國金融危機氾濫中的數據。而在2008年危機剛露頭時, 全球平均貸存比更高,達到103.74%,比2009年高出18.76個百分點,其中,西歐121.02%,北美100.29%,東歐111.71%,亞 洲85.04%等,更真實地反映出國際銀行業中貸款業務的重要地位,也表現出西方銀行強烈的貸款欲。
 
    金融危機中北美的銀行貸存比下降20.84個百分點,西歐的銀行下降22.64個百分點,降幅極為罕見,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必然收縮貸款,引起整個市場貨幣與信貸的緊縮。
 
    從對歐美十大銀行的貸存比分析可見,西方國際大銀行貸存比整體較高,尤其歐洲的銀行,如桑坦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巴黎銀行、蘇格 蘭皇家銀行等持續都在100%以上,早已固化成一種經營方式。如此高企的貸存比令人咋舌,貸款早已將存款透支殆盡,資金敞口很大。顯然,這種經營方式在中 國市場上不允許、行不通,在中國,《商業銀行法》規定了貸存比75%的上限,銀監部門依法進行嚴格監管。
 
    其實,貸存比只是一個中國概念,西方國家並無此項監管限制,存款準備金亦不高。銀行貸款只需資金的平衡,無需存款的配比,貸款規模不受制於存款,只受制於 資本充足率等風險內控制度。因此,歐美商業銀行具有充分的貸款自主性,它們更著眼於把握整體的資產負債表,在信貸市場上更加靈活,並與多種業務貫通起來, 沒少放貸款,也沒少收利息,更帶來了其他收益。
    
貸款的市場切入點差異

    簡單地從貸款戶類別作區分,中國的銀行多發放工商企業法人貸款,西方銀行多發放個人貸款,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這種鮮明的反差背後,有著極其深刻的市場根源。記得1992年,當我第一次聽說花旗銀行信用卡收入佔業務總收入過半時,大惑不 解,詫異得猜不出謎底。那時,中國的貸款姓「公」不姓「私」,沒有開辦個人貸款,銀行支持經濟發展等同於對企業放貸,教科書也如是說。如今走過了20年改 革之路,當中國的銀行個人貸款慢慢地提升到二成比重時,人們漸漸地認識了西方銀行。
 
    西方市場經濟的基本動力是消費,而中國經濟中生產投資驅動力更強,不同的動力源,導致銀行信貸對經濟的接入點不同,貸款品種、期 限、數額及貸款人各異。從中美大型銀行生息資產的對比中可見,2010年度美國大型銀行對公司類的貸款只佔17.23%,而中國的銀行對個人信貸業務只佔 15.07%,恰恰相反。貸款切入點至關重要,一方面反映了兩國銀行具有不同的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反映出銀行在經濟活動中發揮功能的差異。
 
    從一般市場原理分析,消費類貸款是啟動市場的重要槓桿。當信貸從消費端切入市場,資助了消費者購買商品,使產品得以完成向商品的 有效跳躍。其意義,使商店回籠資金,繼續向生產企業訂單,體現由市場需求推動企業組織再生產,形成良性的循環。在這種由消費決定生產行為的市場模式下,政 府總是慣用推動、擴大社會消費來組織推進經濟的發展。除了信貸功能,銀行還創造信用卡等透支工具來推進國民的消費需求,從中收穫到佣金等收入。
 
    而當銀行貸款從生產企業環節切入時,形成了另一種再生產模式。儘管企業向商店銷售產品,最終經由消費者購買後,完成生產到消費的循環,但生產並非直接決定 於市場消費。企業得到貸款容易盲目地擴大生產能力,形成產品庫存積壓,而當政策仍然不斷導向銀行放貸支持生產時,信貸效率必受影響。
    
西方銀行經營特色

    市場有神靈,天無絕人之路。缺少存款的西方銀行,貸款業務一樣順風順水,有滋有味;表面看貸款業務似乎溫存,骨子裡如虎似狼,顯露出銀行經營的本性。它們遵循著自己的遊戲規則,建立起西方銀行特有的經營秩序,幾百年傳承至今,自有經營之門道。
 
    不是銀行存款少嗎?監管當局從來不以貸存比設限,也不對信貸規模指標控制,於是,商業銀行貸款解脫了存款數量的硬約束,只需把握 住銀行流動性比率即可。儘管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嚴格的監管,但市場同樣創造出資產證券化工具及多種銷售渠道,能將貸款轉化成其他形式的金融產品,銀行隨時 將過量的貸款銷售到金融市場中去。
 
    金融市場有兩大服務功能:其一,為融資者服務。提供籌融資過程中的信貸、結算、發債、上市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企業再生產過程中 的種種金融需求。其二,為投資者服務。提供交易平台、渠道、產品和工具等各種金融服務,滿足分配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使存款人收穫利息,使投資人收穫紅利, 從生產中分得一勺羹,得到財產性收入。
 
    而金融機構也從服務中獲取各種利差及服務費收入,實現金融資本的增值。就銀行經營而言,前者主要是為實體經濟服務,提供對客戶的 貸款類服務;後者是為客戶提供存款及資產管理類服務,並貫通信貸、股市、債市、保險、信託及實體公司等投資市場,其產品自然離不開各類虛擬的金融衍生品交 易。
 
    只有保障融資者與投資者各得其所,互利共贏,才能保護雙方參與的積極性,形成穩定持續的金融循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繁榮,才有金融業的健康發展。缺少後者,難有融資;缺少前者,難以分潤。
 
    中外經濟都依賴銀行創造貨幣,商業銀行都在放貸中派生存款。信貸功能從來都是銀行基礎性核心功能,許多種類的中間業務出自於信用,源於信貸功能延伸出來的服務。因此,儘管西方銀行存款少了,銀行絕不會冷淡貸款這道主菜。
 
    沒有貸存比監管的限制,銀行貸款發放的更多。對照2009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巴黎銀行、桑坦德銀行和美國銀行等歐美貸款大銀行, 能夠得出一個鮮明的結論:它們的存款遠不及工行多,但貸款餘額都超過工行,使人不能不感受到西方銀行更強烈、更旺盛的貸款欲。是什麼機制驅動?一方面西方 擁有龐大的實體經濟,企業離不開強大的信貸槓桿支撐,銀行方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另一方面,在西方成熟的市場機制中,多元化的投資市場依賴於金融衍生品 等交易來維繫。只有持續不斷地將貸款轉化為金融衍生品,金融市場交易才能繁榮,得以滿足各類投資者需要,銀行的經營才靈通,作用與功能才靈現。
 
    運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等有效路徑,得以保障貸款業務的持續性。出售貸款或資產證券化是西方銀行慣用的、靈活便利的經營技法,也是一條有效減少貸款餘額的後門,並有效貫通了銀行與金融市場,使其在有限資本下得以不斷地放貸。
 
    第一,迫於對資本及風險等監管要求。一旦貸款額超過資本充足率、流動比率等風險監管指標要求,銀行可隨時將過量的貸款從多渠道有效地排放,拋向金融市場。 第二,迫於滿足客戶新貸款的需求。只有保持貸款流量,才能穩定留住客戶。西方銀行崇尚客戶至上,盡力地滿足客戶要求,不輕易說「不」。第三,迫於內控管理 的要求。例如,當對某行業授信額度已經用完,但該行業中有重要企業提出貸款需求時,銀行一般採取將現有貸款賣出,騰出額度來再發放該行業的新貸款。第四, 基於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需要。經營中常遇到高收益的市場新機會,當新貸款、新業務的比較收益更高時,自然會賣出老貸款去追逐新機遇,以求良好的財務收益。 另外,銀行也常採用打包處理貸款資產的辦法,將一些期限、質量不適合繼續持有的貸款賣出,以改善信貸資產結構。
 
    由於西方銀行具有便利的賣出貸款渠道,因此,不能簡單地依據資產負債表中貸款餘額的數量與比重,據以證實銀行對貸款的情緒,更應 當查看貸款累計發放額,以及通過資產證券化渠道及賣出貸款的數額。對以上三種因素進行綜合統計評價,才能真實地表明一家銀行信貸功能的強弱與偏好。
 
    許多銀行經營定位於投資與交易類業務,形成它們差異性專業經營的優勢。例如,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的投行業務在業界形成品牌特 色,它們的交易性和衍生金融資產都佔總資產的40%以上,成為各自經營定位的特徵。西方銀行賬戶少、存款少,無疑核算量少,銀行無需建立龐大的負債業務系 統架構,卻開闢出豐富多樣的業務功能。服務中介使銀行與市場的關聯度更緊密,在經營中更加關注金融市場,通過投融資等渠道,大力開展企業顧問、資產財富管 理等業務。
 
    這種市場敏感度表現在:第一,銀行自身的信用評級至關重要。信用等級直接影響其投融資業務交易成本。信用等級高的銀行,發債、融 資等成本更低、更易,銀行衍生品銷售價格相對高些,市場更信任而便於銷售,而信用等級低的銀行卻相反;第二,對資金市場波動極為敏感。正因為銀行存貸款資 金缺口依賴於市場獲取平衡,市場資金鬆緊度及利率浮動幅度,都將直接影響其流動性和經營利潤。
 
    這些西方經營的機緣特色,開闢出一個廣闊的經營天地,同樣的傳統銀行,卻有不一樣的靈性。當然,這種經營方式作為西方國家金融制度下特定的經營套餐,需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
 
    必須有一個發達而完善的金融市場,市場擁有豐富的產品可供選擇、參與者有資格認定、有公平的定價機制、有通暢的交易渠道和靈活的 交易系統;有強大的徵信評級的體系,能對銷售者評信,能公正合理地定價產品,為其進入市場創造基本的條件規則,市場信息透明,保障投資者的基本權益;有資 產證券化的工具與路徑,只有金融衍生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交易市場,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經營的興旺市場,使參與者各得其所;有多元化的機構來消納金融產品,包 括各種金融機構、投資渠道、證券基金等,它們既是承載者,也是組織推動者。
 
    當然更離不開嚴厲的金融監管者,以及律師、會計事務所等諮詢服務中介機構,需要嚴密的制度體系與誠信的市場道德基準。缺少這些基礎因素,市場一天都難以維持,這正是西方注重規則與誠信的原因。
    
中西方經營方式並軌
    
    貸款分為「發起-持有」、「發起-分銷」兩種經營模式。前者將持有貸款作為服務客戶的基礎,藉以擴展其他的各種金融服務;後者將 貸款當做商品,隨時可賣出以收取中介服務費。各國的商業銀行經營文化不同,美國的銀行更具有後者的特徵,歐洲的銀行傾向前者,而中國的銀行貸款則是完全持 有。
 
    當然,美國的金融危機,正是過度地分銷而聚成泡沫。隨著新金融監管制度的實施,這種以結構性產品和衍生型產品為主,不斷追求高利 潤率的經營模式也在改變,資產證券化的速度在減緩,信貸流向前者回歸。危機的教訓深刻地影響著全球銀行業的發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金融衍生產品屬於中性 的金融工具,危機並未改變其屬性與功能作用。銀行經營方式從來不按傳統與現代劃分,只有各國監管政策、市場化程度之區別。
 
    中國的銀行在境外設立機構,當然按照所在國的監管要求與範圍經營,如同西方銀行進入中國,本土化之後才有生命力、競爭力。
 
    例如,外資銀行在中國一定會大抓存款、大設機構,因為豐富誘人的存款是經營貨幣最重要的資源,2009年存款餘額增長 25.35%,2010年增長高達44.71%,不少銀行存款翻番。又如,據披露的30家外資銀行的平均存貸比,2009年時高達149%,2010年降 為102%,2011年達到75%的監管限定。這就叫入鄉隨俗,適者生存。
 
    西方重要的資產管理、投行、衍生品等業務,其市場要素在中國尚在形成過程之中。例如,資產證券化之路仍坎坷難行,問題卡在宏觀調控指向的信貸規模上。由於貸款嚴格受到貨幣政策控制,銀行不得隨意突破,資產證券化等渠道具有避規模之嫌,自然難以興起。
 
    這就出了個經營難題:在銀行經營貨幣的範圍、渠道及產品有限的金融環境下,何以增加利潤?在一個缺少金融衍生品市場渠道的格局 中,信貸之外的富餘資金,只能進入債市及同業市場,購買企業債、金融債及國債等,更多存款資金被存款準備金、各種央票等吸納,因此,銀行頭寸反倒緊張,時 有周轉之困。
 
    簡言之,在西方是存款少的經營方式:市場機制強一些;在中國是存款多的經營方式,政策機制強一些,銀行與監管總是隨著存款起舞。
 
    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中,有多種因素必將改變現有模式,第一,假如存款規律改變了,存款增量變得少了,以至不足以維繫貸存比的底 線,影響到了信貸支持經濟的功能,貸存比控制的經營模式勢必隨之動搖和瓦解;第二,商業銀行發展中資本金短缺之困境,也將促使監管政策的調整改變。打開這 條溢出貸款的關鍵通道,便可從容地紓困;第三,金融國際化進程將推動銀行進入衍生品交易市場。中國銀行業在這個巨大的全球市場中,不能兩手空空,總做局外 人。這事關一國銀行的職責,你不去創造並將本國衍生品推向國際市場交易,就只能去交易國外的衍生品。當然,改革需要時間。發展中國未來金融衍生品市場,不 會採用管制貸款的消極方式,定會採取開放渠道的積極措施,來啟動市場。
 
    中西方銀行的模式何時會並軌?近期很難,但在未來五年到十年定會啟動,金融市場環境是決定性因素,創造完善的市場機制不易。當然,外部的市場因素變動很 快,例如,銀行存款多的狀態不一定能持久,這由存款人說了算,銀行說了不算。原先美國銀行業存款也不少,20年後變了,它的改變並非因利率市場化驅動,而 是國家向金融化演進所至。
 
    作者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4

銀行存貸款業務的挑戰——阿里巴巴理財產品和小微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228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將於本週五推出首款理財產品,餘額寶用戶可以參與預約和購買該款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並承諾保本,期限為一年。截至本週二,已有超過140萬用戶預約了這款理財產品。

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斷向金融服務業進軍。去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了餘額寶服務,用戶將支付寶資金轉入餘額寶就相當於購買了貨幣基金,可以隨時用於消費支付和轉出,相當於貨幣基金贖回。天弘基金借助與餘額寶合作,成功逆襲國內基金業霸主華夏基金。上個月,天弘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2600億元。另外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百度也推出了類似餘額寶的產品。

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挑戰。理財產品類似存款,但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比銀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報。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設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存款利率最多上浮10%,也即銀行提供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為3.3%,與本次支付寶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差甚遠。

野村證券表示,阿里巴巴在小額貸款方面的優勢也超過中國銀行業。小微企業大多沒有足夠的抵押物,銀行不肯給它們貸款,但阿里巴巴可以通過它們在支付寶平台的交易數據,來決定是否給它們貸款。

下表為阿里巴巴主要的小額貸款產品:

中国, 阿里巴巴, 银行业

阿里巴巴推出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這是由於市場資金稀缺,還是由於與大型商業銀行競爭?金融時報David Keohane認為,或許兩個因素都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2

存貸比鬆動

2014-06-16  NCW  
 

 

分子分母的調整幅度或略低於外界預期,更重要的變化方向在一些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尚未計算在分母中的會考慮計入分母◎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劉彩萍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liucaiping.blog.caixin.com 活期存款流失明顯,貸款擴張 受限、同業監管靴子落地,今年銀行對存貸比壓力的感受更為深刻。

存貸比(又稱貸存比)是指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 《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銀行貸款應遵守存貸比不超過75% 的要求。 「75% 的紅線是不能突破的。 」6月6日,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為了更好地盤活存量,增加對企業資金的有效供給,會根據情況相應調整存貸比的內容,具體辦法不久將會對社會公佈。

據財新記者瞭解,調整辦法由銀監會研究局牽頭制定,在具體分子分母的調整中,將有幾套不同的辦法做比較,調整幅度可能會略低於外界預期。王兆星也指出,據銀監會調查瞭解,存貸比並不是制約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包括給小微企業貸款的主要因素。

具體而言,專門用於支持小企業的貸款來發行的金融債券,既不能進入分母存款中,其發放的貸款也不能計入分子中。對小微企業、 「三農」的專項貸 款,不再計入貸款分子中。

更為重要的變化方向在分母。王兆星表示,一些其他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過去可能沒有計算在分母中,也可能考慮在保持資金穩定性的情況下,計入分母。市場意見認為,這意味著部分同業存款或將計入分母。

「目前對公對私存款有七八十萬億元,同業存款有10萬億元,已佔相當大比例。存貸比調整方向實質上是放鬆,銀行可運作資金多一些。 」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徐宏表示,存貸比的調整也有助於減少時點效應,遏制銀行短期攬存行為。

對於金融脫媒大形勢下的銀行而言,存貸比的略微放鬆都將是利好消息。

據財新記者瞭解,建行高管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該行存款沖時點現象比較嚴 重,3月最後五天新增8400億元,而在4月初三個工作日就掉了5600多億元。

部分同業存款入分母

王兆星指出,整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目前的存貸比水平在65% 左右,離75% 紅線 仍有一定距離。

目前,存貸比公式的分子(貸款)範圍包括一般貸款、貿易融資、貼現及買斷式貼現 ;分母(存款)範圍包括企業存款、儲蓄存款(包括銀行承諾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 、保險公司的協議 存款等。目前除保險公司外,銀行、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等的同業存款都不計入存貸比分母。

5月11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指出,通過修改《商業銀行法》調整存貸比限制的進展太過於緩慢。目前能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將同業存款視作一般存款,其中期限為三個月以下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可不視作一般存款;期限較長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銀行的同業存款,應視同一般存款,對其徵收存款準備金,納入存貸比公式中。

「把同業存款視作一般存款,計入存貸款的分母,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吳曉靈指出,商業銀行為了繞貸款規模,融資鏈條做得很長,先做成理財產品,再做成回購, 「雁過拔毛」 ,每一道鏈條都有利率,社會融資成本就上去了。

5月16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外管局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 (下稱127號文) ,界定了諸多同業業務。其中,同業存款業務是指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同業資金存入與存出業務,其中資金存入方僅為 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業務按照期限、業務關係和用途分為結算性同業存款和非結算性同業存款。

市場對於「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有不同解讀,但傾向於認為,監管將期限較長的非結算性同業存款納入分母。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未來非結算性同業存款將被計入貸存比分母。據其測算,截至2014年3月末,上市銀行同業存放規模10.5萬億元,保守假設其中50% 為非結算性存款,若計入一般性存款可降低貸存比4.6個百分點至65%。

但中金公司發佈研報指出,可能將同業結算存款和客戶存單計入貸存比。

據中金公司估算,這類存款約2萬億元,如果按照75% 的貸存比上限計算,將增加可貸資金約1.5萬億元 ;不過也需繳納 存款準備金約0.4萬億元。因此,通過存款分母的調整,最終將增加可貸資金近1萬億元。

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則指出, 目前已發行的同業存單(NCD)及將要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也應該納入分母端,因為存單透明度高、穩定性較強、交易對手信用度更高,提前支取罰息也提高了穩定性。

據此前財新報導,央行已下發了《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 ,規定提前支取將按活期利率結算。

曾剛認為,這種規定是過渡性的,目前並沒有活躍的二級市場,為保持CD 的流動性,短期內有此條件實屬正常,類似定期存款。因此,與定期存款一樣,納入存貸比分母亦屬應當。

「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應該是指有固定期限的、非結算類的同業存款。 」農發行計財部劉聯認為,由於目前同業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所以不管多長期限的同業存款,其穩定性都不夠,納入貸存比分母也沒有意義。對此,他建議,應按照同業存款的結構來分,不同機構多大比例的同業存款作為穩定存款來源值得探討。

中信銀行某分行行長指出,大中型銀行間有很多大額長期的協議存款,信用度高,期限長達一年,鮮有提前支取的事情發生。這類同業存款最適合計入貸存比分母。

但一位大行人士表示,對於四大行而言,同業存款的穩定度低於其他銀行,同業負債基本上為短期行為,因為成本較高,為保持一定的流動性而做;在同業資產端則多扮演資金融出方,主要解決當前中間業務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也是賺快錢。

2月底,中國銀行業協會要求各行嚴格遵守監管規定,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存款利息計息或收取罰金。但這只是銀行對待「餘額寶」們的「價格同盟」 ,並不具有監管效力。

業內普遍認為,同業監管文件下發後,後期將有相關政策緩衝,而存貸比的微調則是一種。如國泰君安債券分析師徐寒飛指出,127號文約束了商業銀行通過同業業務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 (下稱非標) ,但貸存比指標是約束非標入表的一個重要因素,顯然提前放鬆貸存比指標的必要性上升。

但一位銀監會相關官員明確告訴財 新記者,即使部分同業存款被計為一般存款,納入存貸比分母,也未必能與前述同業監管文件發揮很好的協同作用。

同時,多位銀行人士都指出,如果比較穩定的存款來源計入存貸比分母,而相應的同業資產不計入分子,可能產生資金空轉的情況。一位農行計財部人士舉例稱,比如某機構將1000萬元存入A銀行,A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接著 A銀行將資金投入B非銀機構如信託,B 非銀機構再將錢存入 A 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如此往復,A 銀行可以輕易調節同業存款的規模,整個存貸比就會完全失效。

「這個閘不會放開,監管肯定會有期限等限制。因為銀行體內循環產生負債是很容易的。從邏輯上講,不會開這 個口子。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指出。

一位中行人士也認為,如果將同業資產 納入分子,很可能會提高存貸比,反而加劇了資金緊張。因此,監管機構不會簡單將同業存款納入分母,一定會有一系列的限制條件出台。

存款去哪兒了

每到月末、季末,沖時點拉存款已成為銀行常態。 「監管對這一塊要求很嚴,快超就要通知你的。 」一位沿海大型城商行計財部總經理透露。

一位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人士坦言,總行的存貸比一直比較緊張,2013年交行北京分行都在幫總行發行算作存款的理財產品, 「就是為總行賺錢」 。

央行數據顯示,5月人民幣存款餘額109.82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3個和5.6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37萬億元,同比少增1108億元。4月存款增速僅為10.9%,為八年來最低水平。使銀行的存貸比壓力更大。

「所有人都在問:存款去哪兒了?」一位銀行計財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據瞭解,目前各家銀行都在談論、研究存款流失現象,這不僅是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更涉及脫媒大勢下存款結構的改變。

交通銀行副行長於亞利曾於業績發佈會上表示,造成存款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存款競爭非常激烈,價格持續推高,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影響; 另一方面,銀行自身主動調整負債結構,適當壓縮 季末或者月末的虛高存款。

中信銀行人士也指出,微觀上看,由於經濟形勢不好,企業資金回籠能力下降,流動性資金沉澱為存貨、固定資產等,現金流「疲態」導致了存款下降。

但在經濟下行時期,存貸比問題更為複雜。前述銀行人士坦言,現在存款上不去,貸款端信用風險不斷爆發,又因諸多政策指導,風險定價上不去,銀行貸款壓力也比較大。在銀行靠放貸做大規模的模式下,存貸比就更成問題。

青島銀行經濟學家趙建認為,在派生存款上,由於經濟下行,低效的債務存量耗散了大量的存款增量。

目前,各家銀行都推出類「餘額寶」的理財產品,雖可防禦客戶流失,但提升了存款成本,且活期存款經過此類產品,以同業存款形式回流,更加劇了存貸比壓力。同時,銀行也開始調整存貸比考核方式,比如建行強調要求,不再以存款時點指標論英雄,各級機構也不要再為時點指標糾結,而是大力抓客戶,提高貸款戶的基本結算戶比例等。

存貸比工具爭議

諸多銀行人士認為,存貸比在分子項上調整空間不大。劉聯指出,目前對小微企業界定已較為明朗,對其專項貸款從分子中扣除相對易於操作,但也存在一定的監管套利行為。比如某企業為了達到小微企業的標準,將企業分拆為兩個或多個小企業。而「三農」貸款的口徑非常寬泛,應有更詳細的標準。

據財新記者瞭解,短期內監管部門不會完全放棄存貸比。王兆星在前述會上指出,存貸比一方面抑制信貸過熱盲目擴張,另一方面保持商業銀行一定的流動性,使其貸款和存款保持期限總量上的匹配,保持適當的支付能力。所以存貸比有貸款規模和流動性兩種指標意義,這種功能仍將繼續發揮作用。

在貸款規模管理上,一位股份制銀行計財部總經理指出,最重要的貸款規模控制來自於央行的合意貸款。央行根據各家銀行狀況,設置參數,調整合意貸款公式,計算銀行貸款增長規模。 「對於貸款規模,這是最為嚴厲的一項監管指標。 」一位監管人士指出。

一位資深銀行業觀察者表示,存貸比、存款準備金、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都是監管貸款規模的指標,四個指標疊加,很難說沒有過度。 「如果沒有存貸比的死線,降準會有效嗎?」前述城商行計財部總經理說。

吳曉靈曾指出,大銀行通過結匯能得到較多存款,而中小銀行得到的存款比較少,通過同業吸收存款是中小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吳曉靈表示: 「我們應該放開這條來源,而且應該給它以正道,把它計入能夠貸款的範圍之內。 」招商證券研報指出,存貸比沒有區別資產負債的結構性差異:在負債端,沒有區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穩定性差異,也沒有看到同業負債佔比不導致的應對流動性衝擊的能力 ;在資產端,沒有考慮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對資產流動性的影響差別,也沒有考慮銀行在央行存款、同業資產、所持債券佔比不同帶來的資產流動性差異。

2014年2月,銀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 ,仍將存貸比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由於此辦法中流動性風險監測分析框架及工具維度增多,存貸比功能略有弱化。

諸多市場人士認為,隨著資產負債 多元化,存貸比弊端日益暴露。國泰君安研報指出,存貸比嚴重影響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人為製造了銀監會和央行之間監管的不協調,加劇了銀行之間在存款市場的惡性競爭。

有銀行人士認為,作為銀行來說,存款要高於貸款,目前存款仍多來自企業主體,如果更多存款來自於同業市場,系統性風險便大大升高。一位股份制銀行計財部人士坦言,就算取消存貸比,內部也會作為一個指標來監測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852

存貸比鬆動放水幾何

2014-07-07  NCW
   
 

 

理論上釋放貸款額度可能近2萬億元,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財新記者 霍侃 文huokan.blog.caixin.com 執行19年後,存貸比終於鬆動。

6月30日,銀監會宣佈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從7月1日起實施。包括調整存貸比計算的幣種口徑,只對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 ;調整存貸比計算公式分子(貸款)和分母(存款)的計算口徑,分子扣除六項、分母增加兩項,即縮小分子、擴大分母。

銀行和市場較為關注的是第四項扣除,即商業銀行發行的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債權人無權要求銀行提前償付的其他各類債券所對應的貸款。

在具體操作層面,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稱, 「三農」專項金融債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與第四項會有重疊,所以,第四項是扣除「三農」和小微企業專項債之後的「其他」各類債券。

對於哪些債券可以扣除,市場上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債券有用於支持資產業務的金融債、充實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和補充二級資本的二級資本債。

申銀萬國債券行業分析師陳康和羅雲峰測算,商業銀行金融債存量約3600 億元,以及約1萬億元次級債,樂觀估計此次貸存比調整可能降低貸存比2% 左右,釋放貸款額度近2萬億元。

當然,2萬億元只是理論上可能釋放的貸款額度,是銀行的放貸能力,最終到底能轉化成多少新增貸款,還受多重因素影響。

理論上,這將緩解75% 的存貸比監管紅線對銀行信貸投放的約束,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但是,最終會有多少資金轉化為實際的新增貸款,還受其他監管政策和銀行自身風險偏好的影響。

除了短期內的寬鬆效應,更值得關注的,是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的政策導向。

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次改革並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把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狀況和金融改革所面臨的歷史節點結合起來,兼顧多個目標,包括大額存單的發行、跟巴塞爾協議三的銜接和鼓勵銀行通過金融市場獲得穩定資金來源。

減輕存貸比約束

此次調整的出乎市場預料之處是幣種口徑的變化,將目前按照本外幣合計口徑存貸比的監管考核,調整為對商業銀行人民幣業務實施存貸比監管考核,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

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只有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硬性要求、是監管紅線,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主要用於監測風險,有一定的靈活性,如果超過,沒有處罰性措施。

銀監會認為,這一調整符合現行法律法規,也符闔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 》關於對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單獨管理的要求。同時,對本外幣合計和外幣業務存貸比實施監測,可以防範通過本外幣轉換進行監管套利等問題。

對於這項調整的影響,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指出,目前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分別佔本外幣存款、本外幣貸款的比例為3% 和6%。根據央行《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測算,目前金融機構外幣存貸比高達150%。因此,若改為人民幣口徑進行考核,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貸比,外匯存貸比越高的銀行,受益越大。

分子扣除的六項中,支農貸款對應 的貸款和「三農」專項金融債、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對應的貸款,以及村鎮銀行使用主發起行存放資金髮放的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此前已經允許扣減,這次調整是再次確認,並擴大至所有銀行。

支小再貸款是今年的新業務,此次也納入分子扣減。商業銀行使用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外政府轉貸資金髮放的貸款,預計規模不太大。

一位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的疑惑是,次級債、二級資本債已經算作資本,不知道能否扣除,按道理,資本也可以對應貸款投放。

對此,一位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可以扣除的債券應該包括金融債、次級債和二級資本債,因為發債用於補充資本是負債和權益方的調整,但資金總要用出去,對應相應的資產。

照此理解,目前市場上金融債約 3600億元、次級債約1萬億元,再加上二級資本債,合計約1.5萬億元的債券,只要剩餘期限不少於一年、且無要求提前償付的條款,均可以扣除。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測算,總體看,分子的調整項涉及貸款規模在2萬億元左右,佔貸款餘額的比例約2.6%,按5月存貸比約70% 估算,可降低存貸比約2%。

此外,有分析人士擔心銀行之間可能通過互持金融債,增加穩定資金來源。

對於金融機構互持的金融債是否要從第四項統計中剔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解釋,這次沒有考慮金融債的持有方是誰。從國際慣例看,一般也不考慮債券的持有方,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因為在交易中債券持有人是不斷變化的。

但上述銀監會人士說,其他監管政策已經對同業互持金融債作出限制,例如「127號文」規定同業負債不能超過總體負債的三分之一。此外,1月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披露指引》 ,要求13家銀行從2014 年起披露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指標包括金融機構間資產和負債, 「這也會對互持有限制」 。

分母的調整明顯低於市場預期,連此前市場保守預期的非結算性同業存款也沒有加入分母。分母只增加了兩項:銀行對企業或個人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外資法人銀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淨額。

同業存款分為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財新記者獲悉,監管部門經過反複研究和測算,最終決定不把同業存款加入分母。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銀行之間的同業存款資金穩定性不高,而且很容易通過銀行間互存增加同業存放的餘額,因此,不適合放入分母。而非銀行機構同業存款也沒有放入分母,是考慮到在「127號文」加強同業業務監管的大背景下,如果存貸比作出這樣的調整,設計不當的話,可能引發監管套利,干擾對同業業務的規範,影響「127號文」的實施效果。

而且,監管部門擔心,如果把非銀行同業存款簡單地納入分母,可能出現銀行和非銀行之間的監管套利。

一位農行計財部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舉例稱,比如某機構將1000萬元存入 A銀行,A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接著A銀行將資金投入B非銀機構如信託,B 非銀機構再將錢存入 A 銀行,增加1000萬元同業存款,如此往復,A 銀行可以輕易調節同業存款的規模,整個存貸比就會完全失效。

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銀行人士都指出,如果同業存款來源計入存貸比分母,而相應的同業資金運用也應該計入分子,這樣,存貸比的約束力可能反而更強。

基於同樣的理由,去年12月已經開始試點發行的同業存單也沒有加入存貸比的分母。

不過,財新記者瞭解到,此次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的整體方案出台後,監管部門正在研究、考慮在上海自貿區先行試點,設計方案把穩定性高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加入分母。根據試點情況分析,如果覺得方案可行、不會有監管套利的可能和通道,再決定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

寬鬆效應幾何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各方期待「微刺激」的背景下,短期內市場關注的是,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帶來的寬鬆效應幾何。

從監管政策看,影響貸款投放因素,除了存貸比,還有存款準備金率、合意貸款規模,資本充足率等。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存貸比為65.9%,較年初下降0.18個百分點,與75%的上限尚有距離。

從一季度上市銀行季報來看,存款規模在10萬億元以上的中、農、工、建四家大型銀行,存貸比離75% 還有相當距離。接近75% 監管紅線的是中信、交通、民生、浦發等,招商銀行甚至超過75%,但這幾家銀行的存款規模都不足5萬億元。

因此,光大證券首席經學家徐高認為,現在存貸比並不是信貸發放的緊約 束,不應高估這次口徑調整的效果。

多數小銀行的存貸比都明顯低於75%。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城商行和農信社人士指出,對他們而言,目前貸款投放的最大制約因素並非貸存比,而是合意貸款規模。

一位浙江農信社的負責人認為, ,央行合意貸款規模並不合理,而且規定四個季度的信貸投放比例分別為 3 ︰ 2 ︰ 3 ︰ 2,但實際上,三四季度是企業最需要用錢的時候,應該是1 ︰ 2 ︰ 3 ︰ 4, 「限定貸款規模是最官僚的事情」 。

部分銀行的銀行信貸投放面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優先股補充資本。

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制約貸款增長。儘管央行已經兩次定向降准,但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20% 的高位。這意味著,按照75% 的存貸比算,剩下80% 的存款中,實際上可用資金的存貸比已經接近94%。

從商業銀行的自主選擇看,每家銀行有其發展戰略、信貸政策和風險偏好。

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放貸會更加謹慎。

前述上市城商行相關部門人士說,從今年上半年銀行的體驗看,實體經濟很差,沒什麼好項目,合適的客戶其實很有限。

存貸比計算口徑的調整,鼓勵銀行通過發行「三農」 、小微專項金融債來 加大相應的貸款投放。但是中信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鄧海清認為,資金利率過高影響銀行發放專項金融債的興趣。

2013年下半年,隨著債券市場的整體走熊,專項金融債融資成本也上升近100 基點,融資規模大幅下降。

鄧海清說,若不降低專項金融債的融資成本,就無法實現政策當局所期盼的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且重點是降低小微和「三農」企業融資成本的目的。

流動性風險管理演進

1995年7月1日開始執行的 《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貸款餘額與存款餘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彼時,中國銀行業的負債主要是存款、資產主要是貸款,存貸比作為監管指標,可以較為有效管理流動性風險,並控制貸款的作用。

但是,隨著資產負債多元化,存貸比監管覆蓋面不夠、風險敏感性不高的弊端日益顯露。2013年6月末的 「錢荒」 ,凸顯了存貸比在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的捉襟見肘。

今年2月,銀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 ,根據巴塞爾協議三的要求,引入了新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流動性覆蓋率(LCR) ,同時,仍將存貸比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

LCR 要求優質流動性資產與未來30日現金淨流出量的比率大於或等於100%。有分析人士認為,引入 LCR 之後,或能淡化甚至取代存貸比。

對此,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指出,LCR是關注短期流動性風險的指標,而存貸比是長期指標,並不能替代。

巴塞爾協議三還提出另一個流動性指標、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 ,要求可用穩定資金來源與業務所需穩定資金的比率要求大於100%,其分子包括存款、資本金和發行長期債券等可用穩定資金,分母包括貸款、投資,是關注長期風險的指標。

可以看出,NSFR 與存貸比的原理相似,只是分子分母顛倒。目前巴塞爾委員會仍在修訂NSFR,有望年內定稿。

銀監會相關部門人士說,NSFR 定稿之後,會根據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將其納入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中。

採納 NSFR 之後,存貸比的監管指標是否會弱化呢?監管部門相關人士說,NFSR 跟存貸比有一定的互補性,是更全面、風險敏感性更高的指標。但如果有更高的風險敏感性,也就有更多的套利空間。所以,還需要等NSFR 實施之後,進一步觀察其與存貸比的互補作用,以及對銀行的影響,再做決定。

一種可能是,NSFR 和貸存比兩個監管指標還是並行;還有一種可能是,NSFR 作為監管指標,存貸比作為監測 指標。但如果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還要待《商業銀行法》修訂之後。

此次調整中,分子扣除符合條件的債券,分母增加尚未開始發行的銀行對企業和個人的大額存單,超出市場預期。

上述國有大行財務部人士說,這體現出監管政策鼓勵銀行獲得更多穩定的資金來源,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思路一定會有影響,引導更多考慮市場化的融資方式。

鄧海清認為,這次調整,是政策當局推動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融合、使用橋樑連接直接市場和間接市場的政策意圖的重要體現。商業銀行將「國開化」 ,即通過直接融資部分取代存款,成為溝通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橋樑。

財新記者吳紅毓然對此文亦有貢獻

人民幣存貸比是監管的

硬性要求、監管紅線,

而外幣和本外幣合計的

存貸比作為監測指標,

主要用於監測風險

這次存貸比改革沒有侷限於存貸比本身的調整,而是兼顧多個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8

存貸波動


2014-09-08  NCW  
 

 

8月信貸規模較為平穩正常,但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而存款的持續減少

反映了流失大勢難擋

◎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截至8月31日,財新記者獲悉,四大行新增貸款近2450億元,比7月高500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工行新增約750億元,建行新增近700億元,農行新增約550億元,中行新增約450億元。

同時,8月四大行存款減少約1100 億元,其中工行新增存款約70億元;其他三家國有大行存款持續負增長,農行減少約60億元,建行減少近400億元,中行減少近700億元。

從8月數據變動來看,四大行在8月下半月,尤其在最後一周有所發力。截至8月17日,四大行新增信貸規模僅560 億元, 而四大行存款負增長近5300億元。

總體而言,8月信貸規模較為平穩正常,但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而存款的持續減少反映了流失大勢難擋。

市場多家機構預計,8月全行業新增貸款約為7000億元。中金公司將8月全行業新增貸款從6000億 -7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 -8000億元,略超市場預期。

銀行業的普遍感受是,信貸需求不旺, “大家面臨的情況是,符合銀行風險偏好的信貸需求下降。 ”一位股份制銀行計財部總經理對財新記者說。

9月1日,建行副行長章更生在2014 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全年信貸額 度“絕對不會剩餘” 。他說: “做生意不能按照‘月’來考慮,下半年還是繼續執行好監管部門按照既定公式算出的貸款規模(合意貸款規模) ,肯定會放滿。 ”一位央行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理財產品月末、季末到期,是存款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同時,基礎貨幣創造減少,貸款減少,致使派生存款減少。

需求不旺

當央行公佈7月社會融資數據時,市場嘩然。7月四大行新增貸款不足2000億元,全行業新增貸款約3800億元,是繼2009年12月以來歷史最低值,較市場預期縮水一半。盡管多數市場人士以季節性因素來解讀7月數據的斷崖式回落,但不少人已經開始擔心實體經濟回升乏力、有效資金需求不足、金融機構主動收縮信用擴張。

8月以來,除最後一周外,信貸投放乏力。截至8月17日,工農中建四大行當月新增貸款約560億元 ;截至8月24日,四大行新增貸款僅“破千” ,最後一周信貸投放“過千” 。從額度來講,該月信貸投放正常。

中金公司認為,這是由於7月信貸數據大幅低於預期,監管部門加強了窗口指導力度,部分銀行將確保信貸投放作為首要任務來對待。同時,部分銀行平衡監管與風險,調升了部分行業的限額,也有部分銀行壓縮了同業和理財非標業務的規模,將其轉為表內貸款。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新增貸款中,公司類法人貸款收縮明顯,而票據融資增幅很大。比如工行8月750億元的新增貸款中,票據融資占到85%。 “說明信貸明顯不足。 ”前述計財部總經理表示,股份制銀行體量小,資產配置較易,信貸不足的時候,增量非標回表即可,而工行體現了全國性的信貸情況。

中金公司等多家市場機構也認為,信貸需求依然不旺。據財新記者在長三角、大連、內蒙古實地區調研瞭解,在目前經濟環境下,正常經營的企業貸款需求不旺,呈“審慎經營”的觀望狀態,制約銀行信貸投放; 而過度融資的企業,可能更願意向銀行借貸。銀行出于防範風險的考慮,對後者又有惜貸情緒。

9月2日,農行高管在業績發佈會上也指出,從目前上報的信貸審批項目來看,項目數量有所減少。目前,發改委31條相關的調控文件均已獲中央批准,接下來幾個月的信貸需求不會比上半年有太大變化,適度減少信貸投放的現象還是存在的。

一般而言,為了將利潤體現在當年,銀行在上半年信貸投放積極性較高,從下半年甚至二季度起,就逐步減少信貸投放。

“就算8月有所恢複,但預計社會融資規模比去年同期還是少,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仍在萎縮。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財新記者指出,目前銀行新投放的貸款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以付息或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以維持現有貸款,因此實際新增的投資類貸款並不多。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財 新記者指出,由於銀行往往不會抽貸,從貸款額度上看,很難反映出銀行有“惜貸”現象, “雖然壞賬不斷增多,但問題在於,如果立刻不放(貸款)了,就是現實的、立刻的壞賬” 。他認為,監管層及地方政府要求銀行不抽貸,同時只要企業有還款意願,即使銀行處於壞賬上升的隱憂之中,也會理性選擇不抽貸,維持企業現有貸款。

這意味著,雖銀行信貸投放正常,但仍有大量的“僵屍企業” ,以嚴重過剩產能行業為主,其高負債的情況在經濟下行期更現資金鏈緊張,只能靠銀行信貸維持, “借新債還舊債” ,佔用了銀行大量的信貸資源,也加大了不良隱患。

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就業、社會經濟穩定等,往往對出現信貸違約的企業進行救助,甚至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

“這種企業難以盤活,相當于把銀行貸款一步步拖成不良,銀行很為難。 ”一位銀行風險部人士說。 (相關報道見本刊2014年第33期“鋼企債務連環爆” )

銀行惜貸

“惜貸情緒不是體現在額度上,而是體現在久期上。 ”景林投資首席策略分析師倪軍認為,從長遠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長期貸款有下降趨勢,體現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一位中國銀行江蘇分行人士也指出,部分銀行對於鋼企等嚴重過剩行業的貸款趨於短期化,比如鋼鐵行業近萬億元的短期貸款,最長在一年內都將到期。

“風險還是風險!”申銀萬國在8月底的調研報告中指出,不良貸款加速暴露,向西部地區蔓延,新增不良超年初預期,銀行的信貸投放和結構優先考慮風險因素。根據央行3:3:2:2的投放節奏,下半年是信貸投放的淡季,新增額度較少。但風險偏好的下移,疊加了需求結構上的不足,信貸額度相對寬鬆。

今年信用風險事件頻發,蔓延至鋼貿、地產、礦產等多個領域,傳統的信貸投向重點領域基本都產能過剩,新的增長點尚不成熟,符合銀行信貸投放標準的“好項目”難尋。 “我們行也是貸款放不出去,擔心風險、惜貸情緒濃厚,支行行長不願放、不敢放。 ”一位山東地區城商行人士表示。

因此,信貸額度不變,但期限與結構有所調整,比如光伏行業就是多數銀行謹慎維持、壓縮退出的領域。一位光伏企業董事長對財新記者表示,就算是行業內最好的企業,近兩年銀行信貸也非常緊,拿不到新增貸款。

9月1日,交行高管在業績發佈會上指出,上半年在重大領域的風險把控比較到位,對“兩高一剩” 、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都採取限額管理,信貸比例都有所下降。8月19日,中行行長陳四清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指出,下半年將繼續加大重點在建項目、現代信息業、服務業等支持力度。

大行高管也都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對地產行業採取限額管理,比如工行高管指出 : “房地產仍處於去庫存的較長過程中,開發貸還是做好流量管理,絕對額不會增加。 ”一位銀行人士也指出,該行今年對房地產業貸款實行審慎的管控策略,將房地產業由去年的適度介入類,下調為維持類。

建行董事長王洪章則指出,對於房地產行業,總體還是有信心的。他認為,目前房地產行業出現回調,建行沒有刻意地調整信貸政策 :第一,嚴格執行監管部門要求 ;第二,堅持好項目,在目前相對有風險的情況下,對大的央企地產公司,好的企業地產項目才放貸款;第三,對一二線城市較為寬鬆,限制三四線地產項目。

對於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嚴重過剩產能行業,銀行的基本態度是維持,對於不具備競爭優勢、發展前景不樂觀的企業和項目,採取主動壓縮 退出的策略。 “三農” 、小微企業是政策鼓勵的信貸投放領域,但這兩個領域的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客戶需求受經濟影響更大,也難以實現積極的信貸投放。

“新的增長點還未找到,市場觀望情緒濃郁。 ”溫彬指出,為業績考核達標,銀行早已對貸款投放下達指標,但這基於尚能正常維持經營的企業,出于風險防禦,銀行對個別領域惜貸屬正常。

存款難留

8月四大行存款減少近1100億元,較7月的1.5萬億元暴跌回升較多,但難掩“出逃”之勢。 “雖然貸款是正常的,但是來自表外的擴張速度變慢,銀行存款同比增速下降很多,對某些銀行的時點存款增長也有壓力。 ”倪軍指出。

2014年以來,銀行存款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存款流失趨勢已現,不過,此前只有4月、7月出現存款負增長。其中,3月全行業人民幣存款增加3.67萬億元;4月減少約6500億元,其中前兩周少增近1.2萬億元 ; 5月增加1.37萬億元; 6月暴增至3.8萬億元 ; 7月又銳減近2萬億元。個人居民存款與整體存款呈正相關。

前述央行人士表示,由於經濟形勢不好,企業資金回籠能力下降,流動資金容易沉澱為存貨、固定資產等,低效的債務存量耗散了大量的存款增量。

銀行人士認為,存款下降的原因還包括,負債端競爭激烈、利率市場化提前演習、價格持續推高、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

同時,銀行自身也在調整負債結構,適當壓縮虛高存款。據申銀萬國前述報告指出,銀行紛紛降低結構化存款的門檻吸收存款,比如由1000萬元降至100 萬元。部分股份制銀行也主動控制負債 成本,下調了結構化存款的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報價。

一位大行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今年年初,銀行存款超常波動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近期,財政部及銀監會要求,將存款偏離度納入績效考核指標,實施較為嚴苛的扣分規則。存款偏離度指標是指各項存款餘額/ 日均存款餘額 -1,用來測算存款的波動性,屬於銀行主要經營狀況指標之一,但銀行很少用到。

據財新記者瞭解,監管高層在銀行業二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制度源頭上遏制存款“沖時點”的衝動。銀監會表示,對期末、期初指標波動過大,或與日均指標有明顯差異的,可採取高管談話、限制准入、降低監管評級、罰款等監管措施,以降低“沖時點”意願。

同時,銀監會將進一步研究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落實日均存貸比監管,完善監測通報制度。嚴禁銀行表內外業務互轉、甚至直接調整會計科目等弄虛作假行為,並且堵截“沖時點”通道。

一位大行高層指出,幾個大行的時點波動現象較突出。這其中固然有部分理財產品到期的影響,但是“沖時點”(特別是季末)甚至“買存款”也是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有 :第一,部分分行經營思想仍然是“面子工程” , “季末、年末臨時抱佛腳,搞一錘子買賣”;第二,客戶基礎較差,很多貸款戶的基礎戶並不在該行,存款自然未能沉澱下來。

“重時點、輕日常,重存款、輕客戶” ,前述人士指出,這導致的結果只能是銀行搞短期行為“沖時點” ,加劇了經營波動,也給流動性管理、成本管理帶來了影響。 “過去各家行把存款立行的大旗舉得太高,以至於在存款領域競爭過度,出現時點數與日均數偏離過度的情況。 ”建行副行長朱洪波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如何解決存款時點問題?朱洪波指出,強調以日均存款為主,不再強調時 點數,對理財產品和存款做了平衡。 “最後三五天抓存款是要花高代價的,不如抓日均存款的成本低。 ”朱洪波說。

“存款波動較大,核心存款沉澱較少,這就倒逼銀行在產品服務方面的提高,以留住存款。 ”溫彬說。

監管約束

理論上,風險攀升必然要求更高的利率來覆蓋,但當前國務院的政策著力點是,採取多重措施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據財新記者瞭解,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採取行政手段控制融資平台的融資成本,導致資金成本難以覆蓋風險。

一些長期觀察銀行業的專家也指出,衆多的監管約束也會間接抬升資金成本,比如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求、資本充足率要求、存貸比要求、對一些領域和行業的限入控制等。

魯政委曾撰文指出,目前16家上市銀行中已有5家的存貸比超過73%。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存貸比,即使用結構性存款等手段勉力維持,也早已全面大幅度超過2009年時的水平。在存貸比緊張 的情況下,銀行要麼選擇貸款之外的方式為企業融資,要麼採取提高成本努力增加存款。 ”但這些都增加了社會的融資成本。

在負債端,也有銀行人士認為,存款偏離度的要求類似存貸比指標, “過於機械” 。倪軍指出,存款的波動並不全來自于“沖時點” ,也有來自于財政周期的波動,受到企業繳稅多少等影響。

前述央行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銀行存款“沖時點” “沖規模”的現象仍然突出,這是中國商業銀行很大的經營特徵, “規模在銀行心中” ,即使監管層有規定,在未來幾年或將主動慢慢調整,但短期內仍難有效遏制。

部分市場人士預期,四季度貨幣政策或將變化。目前外匯占款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四季度經濟不行, (央行)會有實際動作” 。交行高管則表示,目前看不出有全面降息和降准的跡象,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巨大,進行全面降息和降准的政策條件沒有完全具備,央行會繼續用定向的調控方式。

財新記者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54

國務院十措施緩解融資難題:增加存貸比彈性 抓緊出臺註冊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10

201303211511417268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

李克強指出,要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

會議提到,今年7月國務院推出一系列措施以來,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融資難、融資貴”在一些地區和領域呈現緩解趨勢,但仍然是突出問題。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差異化信貸政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緩解融資成本高問題,以促進創新創業、帶動群眾收入提高。

以下是國務院解決融資難的十大舉措:

一是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合意貸款管理,完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核銷稅前列支等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三農”等貸款的能力。

二是加快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支持銀行通過社區、小微支行和手機銀行等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鼓勵互聯網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農”提供規範服務。

三是支持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發展,推廣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發揮保單對貸款的增信作用。

四是改進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防止信貸投放“喜大厭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費用。

五是運用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盤活資金存量,簡化小微、“三農”金融債等發行程序。

六是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

七是支持跨境融資,讓更多企業與全球低成本資金“牽手”。創新外匯儲備運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中國裝備“走出去”。

八是完善信用體系,提高小微企業信用透明度,使信用好、有前景的企業“錢途”廣闊。

九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虛高”的貸款利率。

十是健全監督問責機制,遏制不規範收費、非法集資等推升融資成本。用良好的融資環境,增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底氣和能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35

央行再出手!明年1月起非銀同業款項或納入存貸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56

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央行考慮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從“同業往來”調整至“各項存款”。

報道提到,央行初步考慮明年1月1日實施此項調整,此外,上述考慮或存在變數。

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民生解讀認為,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或納入一般性存款,通俗來說,就是余額寶會被納入。理論上這最多可以釋放7.4萬億人民幣信貸。

其實,此前就有消息指出,央行或將調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統計口徑,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存款納入了各項存款,而相應地,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拆借納入了各項貸款。

但伴之而來的是,存款準備金將陸續補交。

媒體引述一位銀行間市場人士表示:“本周周一開始,市場上資金面明顯開始緊俏,今天民生銀行帶頭提高全線資金價格,浦發、平安等股份制銀行都跟進調價,可能正與傳言的明年1月1號非銀要繳準密切相關。”

8DSHAV)C3GKOYUGFAN{G4~J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相關新聞


實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