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暴利轉移到銀行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0861.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王金】房地產調控歷時一年半,房價拐點開始顯現,然而在五次加息、取消七折利率的基礎上,購房成本不降反升。開發商的暴利時代終結了,暴利轉移到了銀行。總之,目前看來,離「還利於民」更加遙遠。

萬科再現房價拐點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這些城市中新房價格環比下降的有12個,包括天津、南京、三亞、成都、廈門等。 持平的有14個,包括北京、杭州、合肥、無錫等。其中,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成交量持續萎縮,成交價雖有小幅上漲,但環比漲幅沒有超過 0.2%。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19個,包括北京、天津、南京、三亞、重慶等,持平的城市有12個,包括深圳、杭州、長沙、青島等。其中,北京、 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企穩乃至回落的跡象更為明顯。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房地產調控已經初見效果,大多數一線城市房價環比下降或漲幅收窄,隨著下半年限購範圍的擴大和保障房的大量入市,一線城市的房地產調控效果會更加明顯。

本刊5月13日發表的《房價拐點臨近》已闡述過,在房地產調控這場持久戰中,力量的對比瞬息萬變。只要中央政府的決心不變,開發商的實力將被不斷消 耗。以目前的情形分析,如果流動性持續全面收緊,導致外部融資切斷,需求真實萎縮,旺銷窗口遲遲打不開,存貨又不斷堆積,那麼開發商真的要歇菜了,降價拐 點即將來臨。

而且,如果名義房價停止上漲,CPI又保持在5%以上,那麼實際房價已經下降。

現在看來,名義房價的拐點正在顯現。

佈局全國的房企龍頭萬科(000002.SZ)一直以開盤首月去化率60%作為制定價格的標準。雖然自本輪調控以來,萬科從未提及「降價」,但在這 種根據市場行情浮動以保證快速周轉的定價機制下,我們可以看到:萬科2011年上半年累計實現銷售面積565.5萬平方米,銷售金額656.5億元,均價 11600元/平方米。而2010年全年,公司累計實現銷售面積897.7萬平方米,銷售金額1081.6億元,均價12050元/平方米。上半年均價較 去年全年下降4%。可見萬科上半年的業績建立在以價換量的基礎上。近年來萬科銷售均價一直勻速上升,這是自2007年王石提出拐點論降價以來,萬科的第二 個價格拐點。

其他大型開發商、名樓盤打折的個案近幾個月層出不窮,不勝枚舉。

不少開發商在下半年結束觀望,重新制定價格策略。北京本地龍頭公司首開股份(600376.SH)董秘王怡表示,下半年將在提高去化速度的基礎上, 採取有競爭力的定價策略,比之前有一定幅度的下調,主要是隨行就市地制定價格。這也是開發商普遍採取的策略。據瞭解,目前首開股份開發的樓盤打折力度不 等。其中,中端產品打折力度較大,如7月8日開盤的首開常青藤均價24000元/平方米,1居減14萬元,2居減18萬元,3居減19萬元,複式減33萬 元,打折幅度超過10%。

可以預見,由於5月份的傳統地產旺季沒有如期出現,開發商對「金九銀十」不再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下半年大面積主動降價出逃的情況幾乎已成定局。

二手房市場的反應更為靈敏。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北京 90-144平米的兩居與144平米以上三居的價格指數都環比下降了0.1個百分點,上海144平米以上的三居價格指數也環比下降了0.1個百分點。同 樣,一些重點二線城市如南京、鄭州、福州等,其二手房價格指數也出現了下行趨勢。

房價降20% 購房成本方持平

房子降價固然大快人心,這是經過一年多的持續努力打下來的,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初步成果。然而,先別盲目樂觀,房子降價和購房成本下降是同一回事嗎?

假設一種情境,一位擁有北京戶口打算購買婚房的首次購房者,在東五環看中了一套標價200萬元的房子。在2010年4月調控之前,當時的首套房貸款政策是,首付最低兩成,貸款利率打7折,按揭基準利率執行2008年12月23日調整的五年期以上為5.94%。

按此標準貸款30年,需繳納首付40萬元,貸款總額160萬元,月供7785元,還款總額約280萬元。該房總成本約320萬元。

調控之後,最新的首套房貸款政策為,首付最低三成,貸款利率一般執行基準利率。經過2010年10月19日、12月25日,2011年2月8日、4 月6日、7月7日五次加息,每次上調0.25個百分點,基準利率上調1.25個百分點。調整後五年以上按揭貸款基準利率7.05%。

按照北京市目前比較狠的折扣,如果上述房子降價10%達到180萬元,那麼貸款30年需繳納首付54萬元,貸款總額126萬元,月供8425元,還款總額約303萬元。該房總成本約357萬元(參見表)。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調控後100萬元的按揭貸款,利息成本較調控前大幅上浮。月供由4861元上升至6687元,上漲38%。

因而,歷時一年半之久的調控之後,即便在房價下調10%的情況下,仍不能覆蓋利息成本,反而帶來的是首付成本上漲35%,月供成本以及還款總額上漲8.2%,購房總成本上漲11.6%的驚人局面!

所不同的僅僅是,利潤由開發商轉移到銀行的錢袋子裡,而購房者需要承擔更高昂的購房成本。

另外,相當多的剛性需求者,購房權利還受到了限制!

上述例子雖然是情景假設,然而由於利率政策各地差異不大,這個模型目前具有普適性。那麼,房價究竟要下調多少,首貸購房者的成本才能回到調控之前的水平呢?

答案是20%。

房價需要在調控前基礎上下降20%,首貸購房者的購房成本才和調控之前持平。只有房價下調30%,首貸購房者才能夠得到13%的優惠。如果房價未降,則購房成本上漲24%。

利潤向銀行轉移

如果房價不下降20%,那麼這之間的利潤差額全部轉移到銀行。

儘管四大國有銀行、民生銀行等部分銀行的信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國家緊縮房地產貸款的窗口指導下,按揭貸款額度不多,發放困難,有的支行甚至出現階段性的停貸,但按揭貸款仍然總量巨大,且呈現較快增長。

央行報告顯示,上半年個人購房貸款新增9323億元,6月末餘額同比增長49.6%,比上年末高6.5個百分點。

這筆近萬億的新增貸款是一塊肥肉。

回顧歷史可發現,2009年初的樓市小陽春是如何形成的?是在降息和優惠利率的推動下,相同額度按揭貸款的月供額分別下降了24.2%,多數城市的月供收入比下降到50%以內,部分城市甚至降至30%的水平,老百姓的購房能力實際上升了。

既然是執行差別化利率,為什麼不更徹底一點,保持首貸購房者的利率折扣,真正的還利於民?

如果上述購房者因此放棄了購房,選擇繼續租房,又將如何呢?

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全國多個重點城市的房屋租賃價格平均漲幅超過10%,新華社、央視紛紛報導。

據鏈家地產公佈的上半年北京住宅租金情況顯示,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套均租金2792元/月,同比上漲18.5%左右。王府井等熱門商圈的房租上漲幅度達到40%。

上海市房地產經紀人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房屋租金上漲明顯,高檔住宅漲了6.4%,中檔14.4%,低檔8.8%。

據公開數據,廣州今年二季度漲幅近20%,部分區域一房難求,以至於租金漲幅達到近40%。

可見,上述購房者不但買房夢日漸飄渺,租房壓力也日益增大。

經過一年半的調控,開發商快活不下去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減少了,老百姓買房租房的成本反而提高了,目前這是一盤多輸的棋局。以提高首貸門檻,剛性需求限購來控制成交量,打擊開發商,這樣換來的房價拐點是虛假的,相信也和調控的初衷相悖。

調控政策合理性盤點

房價不合理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房子不夠。根據這一思路,可以檢視調控政策的合理性。合理的政策,或是增加房子的數量,或是堵住房子多的那部分人不要買,甚至把手裡的房子吐出來。

通過收緊信貸等手段,把開發商弄死,讓大批資金撤出房地產業,能夠增加房子數量嗎?顯然不能。

通過限購,堵住了一部分投機需求,但也堵住了大量剛性需求,短期內由於購買人數減少導致房子供應量增多,屬於掩耳盜鈴,需求在未來總有爆發的一天。

通過差別化限貸,效果同上,堵住了一部分投機需求,也誤傷了剛性需求,而且付全款的人管不著。

通過提供保障房,可以增加房子的數量,但要防止在分配環節流入房子多的那部分人手裡,不能提供有效供給。

通過房產稅,提高房子持有成本,可以堵住投機需求,還可以讓多餘的房子進入出售和出租市場,增加房子數量。

總之,政策的合理性和實施難度成正比,這也意味著一場真正的變革勢在必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4

延益--投資的風險轉移 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05r3.html
  駕 照考試有買保險一說,大概意思是:考試前交幾百塊錢。若過不了,教練或者駕校會幫忙疏通,但疏通不保證有效。若考試通不過,則退錢。這看起來是一筆合理的 交易,但其實已經把駕校學員當豬養了。原本我以為,「包生男孩藥,天價一顆,無效退錢。」只是一個笑話,原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這種事呢。

   「交了錢,卻沒有轉移風險,哈哈」

周立波說:現在社會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了。呵呵,我看還是不少的,特別是在股市裡。保險應該是我付錢,你承擔風險。

股市呢,我付錢,我承擔風險。投資者似乎和駕校學員一樣嘛,完全沒有轉移風險。

 

延益認為投資的勝負手是買。「轉移風險的程度,只取決於買入時刻的價格。」指望有人用更高的價格買走手中的股票,這個期望本來就不理性。因為這裡包含了比其他人聰明的假設。

   價值投資者往往把「市場先生」作為嘲笑的對象,但據延益觀察,其實很多時候,「市場先生」比大多數投資者都高明。比如,對於機構,大多數時候是「市場先生」撈基金的錢,而不是基金戰勝「市場先生」。「市場先生」出昏招只是偶爾罷了。

   大家都瞭解,決定投資能否盈利的關鍵是在於低買,但低買還不見得能保證收益。比如,最近港股博士蛙。

所以,延益仍認為,投資是「零和遊戲」。我們可以低買的前提是「市場先生」出昏招了。「市場先生」對於企業長期價值的報價出現了失誤,這裡邊一定是有人輸錢的,要麼是輸掉當下的錢,要麼是輸掉了未來。

   被大家熟知的安全邊際,其實只是「市場先生」昏招的一部分。

 

   最近,延益在思考,如何利用市場先生「1年的高手,3年的錯手」來捕捉盈利。「市場先生」過分看重未來1年的業績,是因為市場上大部分錢都是按照1年為期限來考核的。散戶則不受此限制。實際上,這也是散戶少數可以利用的優勢之一。 

   應該買那種,未來1年內預期很差,但3年內預期很好的股票,這類股票的低估往往是「市場先生」的昏招。

去年惠理便是如此,如今惠理已經很難再出現去年的低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3

延益--投資的風險轉移 延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05r3.html
駕 照考試有買保險一說,大概意思是:考試前交幾百塊錢。若過不了,教練或者駕校會幫忙疏通,但疏通不保證有效。若考試通不過,則退錢。這看起來是一筆合理的 交易,但其實已經把駕校學員當豬養了。原本我以為,「包生男孩藥,天價一顆,無效退錢。」只是一個笑話,原來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這種事呢。

   「交了錢,卻沒有轉移風險,哈哈」

周立波說:現在社會騙子太多,傻子不夠用了。呵呵,我看還是不少的,特別是在股市裡。保險應該是我付錢,你承擔風險。

股市呢,我付錢,我承擔風險。投資者似乎和駕校學員一樣嘛,完全沒有轉移風險。

 

延益認為投資的勝負手是買。「轉移風險的程度,只取決於買入時刻的價格。」指望有人用更高的價格買走手中的股票,這個期望本來就不理性。因為這裡包含了比其他人聰明的假設。

   價值投資者往往把「市場先生」作為嘲笑的對象,但據延益觀察,其實很多時候,「市場先生」比大多數投資者都高明。比如,對於機構,大多數時候是「市場先生」撈基金的錢,而不是基金戰勝「市場先生」。「市場先生」出昏招只是偶爾罷了。

   大家都瞭解,決定投資能否盈利的關鍵是在於低買,但低買還不見得能保證收益。比如,最近港股博士蛙。

所以,延益仍認為,投資是「零和遊戲」。我們可以低買的前提是「市場先生」出昏招了。「市場先生」對於企業長期價值的報價出現了失誤,這裡邊一定是有人輸錢的,要麼是輸掉當下的錢,要麼是輸掉了未來。

   被大家熟知的安全邊際,其實只是「市場先生」昏招的一部分。

 

   最近,延益在思考,如何利用市場先生「1年的高手,3年的錯手」來捕捉盈利。「市場先生」過分看重未來1年的業績,是因為市場上大部分錢都是按照1年為期限來考核的。散戶則不受此限制。實際上,這也是散戶少數可以利用的優勢之一。 

   應該買那種,未來1年內預期很差,但3年內預期很好的股票,這類股票的低估往往是「市場先生」的昏招。

去年惠理便是如此,如今惠理已經很難再出現去年的低價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6

台積電「防韓戰線」策略轉移 張忠謀「殺星」三招直逼要害

2012-4-16  TWM




三星電子切入晶圓代工並直接槓上台積電,是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受矚目的消息,張忠謀為了這場大戰已準備多年,如今三大策略更已浮上枱面,要在記憶體、封 裝測試及反三星的聯盟上,迎接三星電子下的戰帖。

撰文‧林宏文

農曆年前,台積電舉辦去年第四季法說會,會後,董事長張忠謀與記者聊天,有記者提問,「張董事長,您說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我想請問……」,話還沒說完,張 忠謀就馬上反駁,「我沒說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我說的是,三星是『可畏』的對手!」接下來,這位記者又提到一次,三星是可敬的對手,向來沉穩的張忠謀, 此時已有點不悅地說,「我說他是可畏的對手,不是可敬的對手,可畏的英文是formidable。請各位不要搞錯了。」沒想到,記者又提到第三次,張忠謀 當下很不爽地說,「我再三強調,三星是可畏,並不可敬,難道你是三星派來的臥底嗎?」一個小場景,充分道出台積電與三星水火不容的緊張關係,對於三星從下 游產品往上游晶圓代工布局,展開鋪天蓋地的攻擊火力;台積電也不是軟腳蝦,今年也悄悄擬定三大策略,要從上游往下游圍堵這位韓國挑戰者,甚至將直取對方的 要害。

第一招:直搗黃龍

跨足三星強項||記憶體

面對三星叫陣,台積電最優先要補強的,就是在記憶體部分。由於三星已是全球DRAM及快閃記憶體霸主,因此在爭取客戶訂單時,可以搭配出貨,這在爭取蘋果 A6晶片的訂單上占盡優勢。

為了吃蘋果,台積電決定踏入記憶體領域,而且要做最難、最好的記憶體,直攻三星引以為傲的強項。

據了解,台積電早在多年前就已針對下世代記憶體做深入研究,包括在磁性記憶體、相位轉移式記憶體等製程技術上,都已投入重兵進行研究,還與工研院做合作。 台積電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就曾說過,台積電在新的記憶體製程技術上,已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招:先到者全拿

涉足高階封裝||3D IC此外,在半導體發展過程中,製程技術不斷微縮進步,已碰到摩爾定律(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十八個月增加一倍)瓶頸,但是在高階封測領域,卻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因此,張忠謀已提出台積電將有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就是所謂的「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意思是將邏輯晶片和記憶體放在矽中介層(interposer)上面,然後再封裝在基板上。

這個作法,就是一般所指的3D IC,也就是不再是一顆IC包裝起來,而是許多IC包在一個封裝裡面,藉此提升容量並降低成本。

這個宣示,也代表台積電將切入日月光及矽品等大廠的封測領域,對原本的科技產業分工體系投下了很大的變數。

目前台積電把3D IC的作戰層次拉得相當高,不僅張忠謀非常看重,指示蔣尚義要全力開發,並派了資深處長余振華及廖德堆等人負責,而余振華正是台積電成功研發○.一三微米 的五虎將之一。當時五位團隊中已有兩位升任副總,分別是孫元成及林本堅,另外一位則是被三星挖角的梁孟松,至於廖德堆則擔任過台積電南科六廠廠長,對提升 製程技術貢獻很大,也是台積電優秀的高階主管之一。

據了解,日月光、矽品等公司目前不願意投資在高階封裝技術上,主要是因為這種高階客戶目前還很少,若只為了像蘋果少數的客戶準備,投資效益並不高,既然專 業封測廠不願意投入,台積電就自己來。

第三招:強強連手

立足產業界 廣結盟友

此外,在與客戶的合作上,台積電目前動作更為積極,而且範圍已不僅限於過去最大的客戶群IC設計業者,還包括很多的系統廠商如微軟、思科;品牌商如蘋果; 以及半導體上下游業者如設備商等。

因為,張忠謀很清楚,目前全世界反三星的企業越來越多。因此,只要台積電結合這些與三星競爭的勢力,聯盟的力量一定可以發揮出來。

三星上下游通吃,勢力如日中天,但左手供應零組件、右手出產品搶市場,造成利益衝突,索尼及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三星目前幫客戶將晶片做好,但未來也 可能會將技術學走,再推出類似產品與客戶競爭。

例如,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宣布調降該公司晶片出貨預測,主因是三星下單量減少了。黃仁勳還說,三星顯然有從與蘋果合作中學到一些東西, 因此才減少對輝達下單。

當然,黃仁勳也提到,台積電二八奈米製程良率低於預期,輝達面臨晶片供應不足的問題。根據業界指出,輝達雖然對台積電的良率有意見,但至今仍把大部分訂單 下給台積電,也是台積電前五大客戶之一。輝達目前沒有把代工訂單交給三星,當然是擔心未來要面臨與蘋果一樣的處境,冒著技術被學走的風險,未來再與其在市 場上競爭。

靠著「殺星」三招,台積電大軍出擊,從上游晶圓代工跨足中、下游戰場,打一場台韓高科技的堡壘保衛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3

投機只是風險轉移——論投機(三)


2012-7-16 TWM




除了股市,另一個最常被指責投機的,即期貨市場。有些人以為,石油、農產品、貴金屬的價格,都是被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炒作來牟取暴利。

這是不明白期貨市場功能所產生的誤解。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按每個人的意願分配風險。

例如,當前原油價格每桶約九十美元,石油公司預計在十二月要賣出一批油,但它擔心屆時油價會下跌而虧損。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石油公司現在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給張三,約定到十二月時,以保證價每桶九十美元賣給他。

不管十二月油價怎麼變,石油公司仍按每桶九十美元賣油,它的財富不會因油價而增減,這些油價變動所帶來的獲利與虧蝕,全部轉給想賺錢而願承擔風險的張三了。透過期貨市場,石油公司和投機客間完成了風險轉移。

日前有位知名的退休大學校長指出,期貨市場本質是讓人避免風險,但現在卻是投機客每天買進賣出,商品價格都被這些投機客操弄。

期貨市場只是讓人避免風險,這些風險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投機客身上。若沒有這些投機客,想避險的人根本無從轉移風險。一方面說期貨市場可避免風險,另一方面卻指責投機客,這是矛盾。

而且,商品價格若是被投機客操弄,那操弄之後也須買家願意買才行。如果商品炒高之後,對消費者不值那個價,他們不會花錢買。認為投機客操弄商品價格,就是說投機客不管把價格炒多高,消費者都照買不誤,天下沒有這麼容易賺錢的事。

事實是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的買賣,反映的是未來商品市場的供需。假如未來消費者對商品需求大增,或中東產油國將發生戰亂,或天氣嚴寒導致小麥歉收,投機客現 在就會買進石油或小麥期貨合約,以便將來賣出套利,這些商品期貨價格就上漲。當「商品價格未來會漲」的信號釋放出來,人們現在就開始囤積這些商品,或減少 賣出這些商品,以便將來使用或更高價賣出,這讓石油或小麥價格「現在」就會上漲。

因此,投機客乃是把未來將上漲的商品,其中一部分漲幅移來「現在」漲,到了未來戰亂或天災發生時,這些商品真的漲了,包括投機客在內的所有人,把事前囤積的商品釋出,市場因此有較充分的供應,反而減緩了漲價壓力。

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該漲的商品仍然會漲,因為造成這些商品漲價的市場需求、戰亂或嚴寒並沒有消失。而且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商品反而會漲更多,因為沒有 人事先囤積這些商品,以便在未來賣出。投機客預先提醒了人們要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掘井,這正是他們對人們的最大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3

管理會計(三)-「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 自言自語 - WYJimmy

http://wyjimmy.blogspot.hk/2010/06/transfer-pricing.html

前言

又係被各位讀者們email 催稿了 (未殺上催已給足面子,攪串我老友個場就無謂了),我呢個blog 變左季刊咁(三個月一篇),相比老齋半個月至少三篇,我呢度睇怕都可以執笠了。咁我努力d 寫多d 管理會計上既東西啦,都係果句,我都係隨心打及學緊野,冇點正式research 過至做,有咩寫錯寫漏,請各行家私下通知聲,另有問題討論,可以email [email protected],因為我睇唔到呢度既回應,謝謝。

引言

從前, 企業營運架構簡單, 內部資源及材料統一運用, 計成本亦都變得簡單, 但隨著現代化企業分工精細, 部門運作獨立(Decentralization)及自主(Divisional autonomy) 如因為方便運作而需要在部門間調配資源, 因考慮『發送部門』(下稱『發送』)在採購, 處理及倉存也引起一定工序,單純只以材料成本(Variable cost / Marginal cost)計算給『收貨部門』(下稱『收貨』),會對『發送部門』造成不公平。


tp-1
圖例一 「轉移定價」的利益衡突

舉例說, 部門甲需要某原料A 1000件, 部門乙因為大量採購(如每次 50000)以及運送上給予方便(如自行安排收貨) 而獲得貿易折扣(trade discount 即係訂多D 有著數) 本來 10蚊件可以減到 8蚊, 這樣用 8 蚊賣給部門甲, 可能對部門乙構成不公平。

但如果賣 10蚊, 在部門甲心諗不如出去市場自己買? 因為長久後可以為『部門甲』製造信貸紀錄,不過這樣對整個企業(group prospect) 未必有利 明明公司唔駛 10蚊買返來, 點解又要比$10 ? 而部門乙亦未必即時用得哂自己原料A 的存貨,重複貨物積存,造成管理企業資金上問題,資源未能有效運作。作為上層管理者必須要解決,所以『管理會計』便是需要有以上『管理』的考慮。

「轉移定價」四大法則

作為管理會計, 當然應以集團整體利益考慮合適的內部「轉移定價」,主要都係用Cost-plus (成本遞增法)market price (市場價參考)厘定, 亦會有negotiate price (協調價格) 至於幾時用邊個, 就會按以下四大法則:

法則一 如物品有售賣市場, 市場是成熟及完全開放(perfect market) 應以市場價格(market value)交易, 留意完全開放即係你去邊度買都咁既價錢, 並唔會有咩優惠, 做個比喻, 你去買份「信報」度度都係七蚊,個個都送紙巾, 除左舊報紙, 你唔可能用六蚊買到, 這便是經濟學上perfect market perfect competition 任何人都唔會有額外利潤, 只可以跟市場利潤決定, 所以『發送』賣給『收貨』部門應按市場價而定。而集團利益只係將存貨有效調配便達到目的。


tp-2


圖解二: 「轉移定價」四大法則

法則二及三:如物品沒有或不完全具備公開銷售市場, 所以並沒有市價可以參考,則要考慮『發送』供給『收貨』部門後, 是否影嚮『發送』部門生產條件 (constraint on production capacity)?

比方說, 『發送』與『收貨』兩部門自己都會售賣『物品甲』給外面賺取利潤, 如『發送』如果要提供『物品甲』給『收貨』賣, 變相『發送』部門要放棄自己盈利機會了。

如果咁樣, 法則二便應用了,『發送』部門的計價應以物品本身變動成本(marginal cost) 例如材料本身在外採購價錢, 以及所引起相關必需費用, 如運費等, 再加上因為供給『收貨』部門而放棄賺取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便是應計之「轉移定價」。

Optimal transfer price (OTP) = MC + OC

因為有AAT同學係度睇, 我又花多少少時間講下咩叫機會成本? 最基本經濟學上講你放棄呢個機會既最大成本,就係機會成本,比個市儈D例子, 男友甲請我去「香殺你拉」食buffet (可能麻麻地架咋..),唔好計我與男友甲感情發展與否的機會, 果一餐就當五舊水一位, 若你果晚要OT 咁個opportunity cost 就係五舊水! 好啦! 你話女仔去約會,著件靚衫,敷下mask 化下粧都要時間及錢? Sorry d 我地管理會計叫Sunk cost(又名『既出之物』) 因為靚衫,mask 化粧品你係唔係都買左架啦? not relevant to this dating!!!

所謂機會成本(Total opportunity cost) 有分Internal External External 就係指你生產佔用『發送』部門的放棄條件(capacity) 簡單講最大舊就係市值租金, 假設你租番來乜都唔做, 都可以轉租比人做倉收錢吧? 而家用左來生產材料給『收貨』部門, 咁即係你蝕左租比佢吧, 所以咪要加番囉?

同學最難明是Internal opportunity cost 睇書有什麼咩shadow price 其實唔係咩特別野, 簡單d 講, 因為企業資源唔會係無限, 當生產空間有限, 如果我唔做材料甲, 我都可以做材料乙, 亦都會有額外盈利供給『發送』部門, 但因為要供給『收貨』材料甲, 而放棄材料乙的額外盈利。

法則三很簡單, 假設『發送』唔駛考慮供貨問題, 長賣長有,供給『收貨』部門根本唔算放棄盈利機會, 所以只需要計變動成本(marginal cost) 如你買返來係$9 $9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這裡是不存在。

至於法則四情況, 係指產品未有完全成熟的銷售市場(imperfect market) 可能係一d 好冷門的東西, 舉一個怪怪的例子,唔知大家屋企有冇睇過風水? 睇完師傅sell你擺個什麼什麼? 話高僧開過光好值錢架? 拿, d 係個師傅話值錢既,如果你拎番呢舊野賣比我,我一毫子都唔比仲要攆你出門口,因為我唔信, 但唔代表外面冇人要架喎?

d 就係product market imperfect了, 這類特徵係產品市場是很浮動(fluctuate) 很難去厘定到產品公平價值, 大家看書會話視乎情況, 但呢d 在實務上即係等於冇答過野, 大膽一點, 我會建議大家無計可施時, 用番法則二及三去定。

「轉移定價」三大功能

實務上, 決定是否採用或如何厘定內部(部分/同系公司)間的「轉移定價」, 會考慮因素不外乎三方面上的功能: (1)內部業績考核 (2)部門運作獨立自主化 (3)稅務優惠等三方面,來達至提升整體集團利益(Goal congruence)

(1) 內部業績考核 (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公平的「轉移定價」計算機制, 可以容易比較是各部門實質業績,唔會有人啃哂d 豬頭骨, 但又有人坐享其成, 上層管理清晰地了解到各部門真正的效益, 從而對企業資源作出有效的計劃。

在實行時, 最理想係給各相關部門需要參予, 我們管理會計需要考慮各種情況, 如生產成本計算, 產品市場條件及趨勢等。

同樣地, 如配合獎勵員工計劃推行(reward system),更對有功績同學具鼓勵作用,可以有利企業整體前景發展。

(2) 部門運作獨立自主化 (Division autonomy)

按照前一段解釋,這更有助鼓勵部門間相互調配資源,良好的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及成熟的「轉移定價」機制 (Transfer Pricing Mechanism) 能有效地令部門達至整體企業利益, 減低因為不公平而對實務運作的停滯。

良好的「轉移定價」機制, 可以讓部門決定是否接受其他部門offer ,自主地作出internal sell 抑或 external sell decision making,理論上集團中央管理層可抽出時間去做更重決定(書本上吹下水者,考PBE/QP 咪拎黎答下囉…)

(3) 稅務優惠 (Global taxation planning)

由於各地稅制不同, 很多公司都會利用設立世界上唔同公司, book d profit 去一些低稅率地區, 以往BVI (英屬處女島)便是一個例子,我可以用以下例子解比你地聽便明。


tp-3

圖例三 「轉移定價」的稅務優惠

!! 重申一句, 以上情況純粹係解個effect 你地睇, 而家唔work 架, 你地唔好拎去propose 比老細仲話係我教!!

由上面睇, 好顯而易見你將本來$20 利潤抽走了 $13 [$(18-10)+$(30-25)]去其他地方, 變左計香港稅的利潤只有$7 假設BVI 係一個比香港低稅率的地方(唔解咩黎啦) 咁正路企業係交少左稅既。

的確, 如果你相熟各地稅例, 稍花心思就可以用「轉移定價」, 做一套好既稅務計劃,但點做就唔好請教我(如有意付款請email: [email protected] XD) 最好去諮詢你地相關稅務顧問,世界沒免費午餐的,我只是教管理會計而已。

以上例子情況在香港稅例是不容許,按香港稅務條例第20條的反避稅條例, 任何海外人仕(公司)與本地貿易, 而兩者有密切關係,而該貿易安排是刻意使無利潤,或低於本來利潤(如上例),則會被假定海外公司收入來源是香港,該全部海外收入必需計算香港利得稅。

而香港稅務局都發出『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第四十六篇 http://www.ird.gov.hk/eng/pdf/e_dipn46.pdf 入面appendiex亦有介紹五種可接受「轉移定價」的方法, 分別為:

(a) Comparable uncontrolled price (CUP) (即係我地講既market price 又稱arm’s length price)

(b) Cost plus method (上面提過, IRD 講明要reasonable)

(c) Resale price method (重售價格設定)

(d) Profit split method (利潤分拆法)

(e) Transactional net margin method (交易邊際利潤法)

入面都有詳細例子,因為這是稅務學的範疇,在此不贅。

總結

「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 連香港稅局都發出特別指引, 證明在現實已非常廣泛應用, 這除了是公開試(PBEACCAQP)常考的課題外,我以上所講係以公平公正去處理好管理會計事宜,達至公司取得最大效益,不過「轉移定價」技巧雖可幫你,也可害你,如果應用不善,如上面例子會令你陷入逃稅的嫌疑, 所以應用時,必需要清楚各地稅例規定,以及行業內如何應用習慣等。

另一個問題是涉及管理層面,凡由人執行的工作,便會有人性既問題,唔同部門都會存在唔同觀點,當然個個都想以自己利益做依歸,而作為上層管理,決定亦唔可能是非黑即白, 厘定「轉移定價」的標準亦唔可能單純係數字上考慮, 好簡單做個比如, 什麼是『集團最有利』? 現實上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此外, 在設定「轉移定價」的準則, 亦都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 內部的, 如『發送』部門的生產容積限制(constraint on production capacity) 盡量希望為企業計算出最大的邊際利潤(margin / contribution) 另外market price 如何決定? 因為世界上未必有絕對的perfect market market price 在現實上是浮動(你睇地股票的價格便知) 決定更準繩的market price 會涉及很多複雜的經濟學及市場理論 (Dr. Eugene Fama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所以如何厘定transfer pricing basis 都要考慮cost vs benefit – 不能太複雜亦不可太輕率。

另外, 在不同國家貨幣轉換, 會因為匯率變動而會令「轉移定價」設定出現頗大變數。最近「歐元風暴」中便可見一班, 由早幾個月歐元兌港元一對接近十一, 跌至最近一兌九, 這些匯率上的風險, 在管理會計人員制定「轉移定價」機制, 應去如何處理及回應? 這些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下次我會試下講公司項目投資的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基本的常識,請多多支持。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34

老公放水十月剖腹產子黎姿資產大轉移

2012-9-27  NM




今年十月,對大肚黎姿 (Gigi)別具意義,除了是四十一歲生辰,也是她的第二胎,BB出世大日子,一直想為老公追個仔的Gigi,今次得償所願佗到慈姑椗,可以封肚收工。距 離生仔唔夠一個月時間,但肚大如籮,體重升至百六磅谷行奶的Gigi,這段時間依然堅持帶孖女返學同出街玩,還挺住個肚返公司打理美容院生意,難怪老公馬 廷強再加碼注資,支持老婆擴展業務。成功追仔

十月底,黎姿將會入院剖腹生第二胎,雖然老公馬廷強講到明,生仔生女都無所謂,家有孖女家蔚、家鎂已經好滿足,但Gigi深明老公祖籍潮州,傳統家庭觀念 重視男丁,就算去到四十歲,都堅持繼續生,誓為馬家添個慈姑椗。「Gigi好神秘,唔肯透露生仔定生女,每次問親佢係咪仔?佢都笑得好開心,又講到明生埋 呢胎收工唔再生,見佢咁講,我哋成班friend都估佢佗仔。」Gigi友人說。早兩個星期(九月十五日),大肚Gigi同老公帶埋孖女到中環文華酒店 Cafe Causette食晏,由於當日天氣相當熱,Gigi穿上低胸碎花吊帶裙,再用圍巾護頸,肚大如籮的她,腰圍比例拍得住當年佗孖胎,有過佗B經驗,著住平 底涼鞋的Gigi行動尚算敏捷。巨肚出巡加上臨盆在即,本身擁有導彈身材的愛美神,在這段谷奶時期,上圍顯得特別偉大。

五億慰妻

三年抱三,黎姿將為馬家添男丁,老公送遊艇送樓慰妻,禮物票面已超過五億,黎姿肚皮好值錢。

佗得舒服

在酒店大堂會合孖女後,Gigi拖住細孖家鎂行入餐廳,大孖就由工人抱住,十五分鐘後,馬廷強放工趕到餐廳會合三母女,一家人食了個半小時,孖女由工人照 顧先行離開返屋企,Gigi同老公則留低,同其他人傾公事。一傾又個幾鐘,一行人離開餐廳行去酒店大堂,由於車未到,馬廷強擔心老婆佗B怕熱,自己行出門 口等車,讓Gigi繼續留在室內涼冷氣,非常體貼。據知,Gigi今胎佗得好輕鬆,除了頭三個月出現作嘔易暈等大肚婆徵兆,之後身體已好快適應。由於上次 細孖出世唔足磅,Gigi今次更加重視BB營養,由懷孕開始,每日根據營養師餐單進食,加埋老公安排補品,BB媽咪營養十足,Gigi肚圍達五十吋,體重 升至一百六十磅。雖然BB就快出世,但Gigi仍堅持親自湊女返學,每日早上七點鐘起身,陪老公及孖女食早餐,十點陪兩個囡囡返學,湊完放學食埋晏,才會 返美容院打理生意。「其實Patrick(馬廷強)唔想老婆咁辛苦,想佢做少啲,不過間公司始終係佢細佬(黎嬰)嘅心血,Gigi點都唔會放棄,加上佢一 直相信細佬會好番,到時佢就可以親手將間公司交番俾細佬打理。」Gigi身邊人說。

起死回生

全心全意為屋企人的黎姿,05年打本給胞弟黎嬰,在銅鑼灣金朝陽中心開設的cosmax激光美容中心,07年黎嬰車禍重傷,腦細胞受損導致行動說話不便, 昔日美容中心客仔紛紛踩上診所要求退錢,大量熟客流失,導致陣腳大亂,一度要裁員幫公司止血。到08年,黎姿宣佈退出娛樂圈,結婚生仔同時,亦以老闆娘身 份日日返細佬診所主持大局。除聘請多名外援皮膚醫生駐診,她更親力親為打理行政,睇住盤數,再做埋代言人招攬生意,一年之後終穩定軍心,每月營業額達 300萬,即使遇上金融海嘯,Gigi亦咬緊牙關度過。近年進一步推出自家品牌美容產品系列,更將原先只有千呎的診所,擴充到七千多呎,備有十六間治療 室、超過二十多種國際級水準醫學設備,經常邀請外地名醫到港作交流,提供課程教護膚,稍後將會在國內開分店。

老公注資

為了全力支持老婆心願,又方便照顧大肚婆,馬廷強特別在自己位於灣仔新鴻基中心的寫字樓內,開闢一個地方給Gigi做辦公室,又大幅加碼再注資入美容院, 助她開拓大陸及海外業務。「做生意一定係Patrick強項,佢幫Gigi換咗班勁人幫手打理,而家公司開始重組,會成立唔同部門,逐步擴展業務,除咗香 港,仲會喺大陸同其他海外地方發展,甚至推出自家品牌護膚品。」一名美容院職員說。Gigi的美容院Cos Max於今年七月起開始進行大變動,原本是股東的黎母陳婉,七月九日正式辭去董事一職,Gigi於八月將Cos Max Limited全數五百萬股,以及G Max Group Ltd全數股份,轉去一間BVI海外註冊公司Sunny Bright Group Holdings Limited。生意愈搞愈大,Gigi大住個肚,都要返公司睇住盤生意。

豪門慈姑椗

入得豪門,為家族繼後香燈責無旁貸,好運如李嘉欣可以一索得男當然安樂,但城中唔少富豪太太、女友,為添男丁,不惜生完再生。

徐子淇

先後為李家誠誕下兩女,至去年第三度懷孕,終於成功追仔。有指徐子淇根據「清宮生男生女圖」,計算行房時間,配合改變飲食習慣,多吃含鹼量高食物,如鹼性礦泉水及寶礦力,終成功佗「慈姑椗」。

王儷橋

原名王富信的王儷橋,93年下嫁李澤鉅後專心為李家開枝散葉,可惜肚皮唔爭氣,分別在96、00及03年誕下三名女兒,至05年,獲高人指點改名王儷橋後,翌年才成功誕下男丁。

甘比

08年已為大劉誕下女兒劉秀樺的甘比,一直深得大劉歡心,今年初,甘比證實成功懷有男丁,與已有一子一女的大劉女友呂麗君打成平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35

資產配置大轉移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197

諗Sir . 你好, 觀看了你的文章獲益良多, 謝謝你的指教 本人及太太現年同是45歲, 育有一子12歲。 我現職公營部門, 月入7萬, 將被指定於55歲退休, 退休後會有長俸。太太在私人機構工作, 月入3.5萬, 但來年欲退休全力照僱小兒學業。 現居於我僱主提供的市區物業約1400呎, 市值租金約3萬, 我月付特惠租金予僱主3000元, 但要放棄僱主提供之購買居所津貼(每月2萬, 如申請僱主會共付120個月的津貼, 但只在退休前每月發放, 55歲退休後剩餘未取用的將作自動放棄, 並必需購買有按揭之物業自住並遷出僱主提供之物業, 因2萬元津貼的最少一半必需用作供樓之用, 即最少1萬元作供樓, 1萬元當額外收入), 但如在50歲才申請, 只可取60個月津貼, 每月仍是2萬。 現有資產如下:

1)     於2011年尾購入一物業放租, 購入價700萬, 新樓1000呎 實用率不高約75%, 現市值800萬, 租金收入2萬, 管理費2000元。現用 mortgage-link deposit plan貸款, 貸款400萬, 貸息2.15%, 供20年, 月供20500元。
2)     港幣定存: 450萬港元 (3個月及半年期 平均收息1.2%)
3)     Mortgage link deposit: 200萬港元 (收息2.15%) (可隨時提取)
4)     人民幣定存: 125萬人民幣 (半年及一年期 平均收息3.1%)
5)     港股(ETF及藍籌股):50萬
6)     流動資金港元60萬將欲再增持港股  

個人及家庭開支連菲傭及小兒費每月28000元 我和太太現無需供養父母。   請賜教以下問題.
1)     應否放棄僱主提供的現有居所, 提取購買居所津貼, 買樓自住? 如是,應該購買市值多少的物業及應於何時購置?
2)     應否放棄購買居所津貼, 繼續住現居, 再買樓出租? 如是, 應該購買那類呎數物業, 將來易放租, 可保值 及應於何時購置?
3)     因工作繁忙, 沒多時間投資, 請提供資產配置的建議及持有物業的比重。
現況: 讀者Albert 年近45,正要決定好冇「比特惠租金每月$3000去住市租值三萬蚊既1400呎物業」,定係「收取$20000一個月為期十年的租金津貼」。大家有咩諗法可在facebook專頁留言討論一下。幫諗樣答下此問題。

另外諗樣特別整左個圖,等大家睇下Albert資產分配情況。可見如樓市大跌,「一半(46%)身家係樓市」既Albert實在十分之傷,當然大部份香港業主都一樣。而股票只估3%,定期及cash加埋多及51%。放開Albert關於樓宇既疑問,其實albert真係應多諗股票及債券投資。如果諗樣有呢個朋友,可能會有此對話:

因為cash已多至超過albert 100個月入面要用既家庭開支,所以albert可以將部份cash變做長期而保本的純債券,留意發行人風險。一般和黃、東亞銀行都係4.5%年回報以上之選擇,唯需放約5年年期。以albert大量現金黎講,放二百萬係港紙債券真係濕濕碎。人仔可以定期,其實可以物色更高息人仔債券,6.5%可期。原因係albert以45歲年紀實在可在有風險投資,而佢到中年都買咁少股票可見佢對股票市場興趣不大,或早已戒買。將人仔放係新世界類似既人仔債券,應該冇問題。

多改動後albert有15%總資產係港元債券收約4.5%年息,9%資產變做人仔債券,另15%放係2.15%mortgage link。仲有淨現金8%(38%-15%-15%),可以連同4%(cash allocated for shares)加碼買入股票,完成後股票佔總資產約20%。最終分配為24%債券,20%股票,46%樓房,10%cash,債券為albert提供$190000年派息。樓房不用急加碼,現時有屋住又有cash在手者宜等一下。

Albert確實要買多間樓,咁可以退休後至少一間屋住一間收租,可惜係政府多重加壓下,買樓投資既贏面不見多。當然albert可以有一個諗法,就係工廈投資。冇SSD而又可由現時活化中尋寶。當然由買賣住宅到工廈買賣,確實又另一個學問,希望可以解答到albert疑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97

中國富人資產海外轉移:現狀、趨勢與對策

2013-03-04   NCW
 
 

 

資產海外轉移的主要原因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安全性和私密性需求、以養老和醫療為訴求的移民及子女教育要求、方便海外業務發展、 通過全球資產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等,對此是宜“疏”還是宜“堵”?

◎ 黃河?彭泷陽 文中國富裕階層 / 高淨值人士(定義為不包括自住房產的可投資資產超過600 萬元以上的人士)向海外轉移資產近年已漸成趨勢。

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和中國建設銀行(建行)過去兩年的調研,這類群體擁有33萬億元資產,已經轉移了約2.8萬億元,約相當于中國2011年GDP 的3%。201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和社會衛生總支出也不過各為2.4萬億元。轉移的資產中,絕大部分是房產、債券和股票,實業投資僅占14%。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趨勢在明顯加快,兩三年內預計將翻番。這已經成為一個值得國家和各界關注的問題。

中國富裕階層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原因何在?如何看待這種趨勢?對此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海外資產轉移進行時

過去六年,BCG 每年都深入開展中國高淨值客戶的調研。2011和2012年,BCG 與建行合作,在全國範圍內獲得了具備廣泛代表性的4000多個私人銀行客戶(即高淨值客戶)的數據,並在2012年12月下旬發佈了《2012年中國財富報告》 。2012年高淨值人群加速向海外配置資產。在調研人群中,擁有海外資產者的占比達到28%,比2011年大幅提升了11個百分點。同時,資產規模越大的客戶使用海外金融服務(等同于向海外轉移部分資產)的比率越高。總可投資資產600萬 -5000萬元的高淨值客戶中有海外資產的比例為24%,資產 億元的這一比例提高到47%。

更 值 得 關 注 的 是, 資 產 在300 萬 -600萬元的入門級高淨值客戶也在加速轉移資產。他們擁有海外資產的比例在2011年幾乎為零,2012年卻增長到6%。資產在600萬 -5000萬元的群體這一比例則從11% 增長到24%。這一龐大的入門級基礎富裕群體的增長進一步推動提升了向海外轉移資產的總人群。

在尚未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人士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群表示在未來三年內肯定或有可能會這麼做。

對進行資產海外轉移人群的教育背景、職業和財產繼承情況的分析發現: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士中擁有海外資產 的比例較高。在海外大專和本科學歷人群中,海外資產的比例達45%,海外碩士及以上人群中此比例達58%,遠高于國內大專和本科學歷人群中24% 的比例。另外,專業投資人士、 專業人才(如律師和會計師等) 、演藝明星以及體育明星等自由職業者是投資海外比例較高的群體,海外資產分別達到40%、31% 和27%;而在富裕階層中占比56% 的企業主群體中,其海外資產比例達到24%。

財產繼承方面,完成財產和業務向子女轉移的富人進行海外資產配置比例占43%,高于近期無財產繼承方面打算和安排群體22%的比例。

高淨值人士海外資產總量占這些客戶總可投資資產的比例約為14%-15%,對應約為2.8萬億元,相當于中國2011 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2.4萬億元(包括財政的1.5萬億元)的1.2倍,是中國2011年社會衛生總支出2.4萬億元(包括財政的0.7萬億元)的1.2倍。根據我們的計算,未來二年至三年,這一數值將翻番。

中國高淨值人群在海外資產的配置偏向于購置房產、債券和股票,而實業投資比例偏低。前三者合計占到海外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三,其中房產占約42%,債券占約18%,股票占比約15%,投資到實業僅占約14%。房產和債券投資與他們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高度一致。

從使用離岸金融並轉移資產的滲透率來看,廣東和四川等地區的滲透率超過40%,顯著高于全國25%的平均水平。

廣東、江蘇、北京和上海是離岸金融市場規模最大的地區。北京地區高淨值客戶的絕對數目最大,約為17.1萬元,但是其中使用離岸金融的比例低於其它發達省市,約32%。

在轉移資產的渠道方面,高淨值人士主要借助于國外金融機構投資(約26%)和國內中介機構(約22%)的方式,其他主要渠道包括國內金融機構(約17%)和家庭成員移民(約13%)等。

總可投資資產在3億元以上的客戶轉移財產的主要渠道分別是國外金融機構投資(約32%) 、國內中介機構(約18%) 、家庭成員移民轉移資產(約18%) 、國外中介機構(約12%) 、海外公司貿易形式(約10%)和國內金融機構(約10%) 。

在資產轉移到海外的過程中,高淨值人士主要受稅務、法律、投資環境和移民政策等困擾,其中對稅務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45%,對法律流程不了解的占比約40%,對投資環境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37%,對移民政策不了解的占比約32%。

約28% 的高淨值客戶已經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而且移民是他們最喜歡探討的話題——很多人已經將子女送出國,這與社會上其他調查的結論相符。

但從高淨值人士自己的國籍分佈統計,僅有6% 移民,絕大多數依然是中國大陸公民。主要原因有: 1. 通過子女配偶,可以實現資產配置或保障家人的生活品質; 2. 中國的富人日益成熟,中國巨大的事業發展機會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對他們有足夠的吸引力; 3. 隨著國內法制和稅收日漸健全,外籍身份在國內經營獲 取設立、稅收等優惠待遇平等化。這些因素都驗證了高淨值人士對中國仍有信心或存在難以割捨的聯繫。由於中國富人成功在中國,因此他們仍傾向于將中國作為未來發展的主場。

高淨值人士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目的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有此目的者占比約45%) 、確保資產安全性和私密性(約38%) 、以養老、醫療為訴求的移民和子女教育要求(約38%) ,還有方便海外業務發展(約31%)和進行全球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約28%)等,概括而言即信心、高端服務和全球資產配置。

與之相對應,在富裕階層海外資產轉移目的地的選擇上,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主要集中地,這三地集中了高淨值客戶60% 的海外資產。中國香港、美國和加拿大占比分別為22%、21%和16%,緊隨其後的是瑞士(9%) 、新加坡(6%)和澳大利亞(5%) 。這三地同時也是海外移民的熱門目的地。當離岸中心同時也是良好的客戶定居地時,該目的地將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相較于歐美的離岸中心,亞太的香港和新加坡在文化和距離上更有優勢。

香港更是大陸高淨值家庭海外資產的最大集中地,距離近、語言互通是兩個重要因素。滿足高淨值人士在子女留學和移民方面的訴求,美國和加拿大成為中國海外財富第二、第三大集中地,但中國客戶對其法律和文化相對陌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客戶對資產配置的興趣。瑞士等歐洲離岸中心對中國客戶的吸引力較小,當地苛刻的移民政策使得國內客戶更傾向于北美。選擇瑞士的中國客戶更多的是出于資產私密性、安全性以及全球資產配置的考慮。

疏堵有道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高淨值人士資產海外轉移的態度和措施一般是 “疏”和“堵” 。就“疏”而言,主要可以增強富裕階層對本國政府保護合法私人資產政策的一貫性和連續性的信心,保障個人信息合法隱私權,多層次培育資產管理市場,優化國內稅收環境,提升多層次高質量社會保障和教育環境等。而海外常見的“堵”的舉措則包括:限制資產 轉移和對離岸理財產品進行更嚴格的審批,在全球範圍內對本國富裕階層離岸資產進行徹查和征稅,禁止在岸金融機構進行離岸銀行業務推介,限制離岸銀行的營銷和推廣活動以及加強外匯管制等。一般而言,每個國家或地區會根據實際情況及在國際上的實力和話語權兼顧“疏”和 “堵” 。比較有借鑒意義的是美國和台灣地區。

美國是超級大國,軟、硬件一流,不太需要更多的疏導。其居民向海外轉移資產的主要原因是合理避稅和逃稅。

美國對其他作為離岸中心的國家或地區以及離岸銀行而言有較大話語權,再加上近幾年國庫虧空、債台高築,該國正在逐漸強化 “堵”的措施,比如,從2010 年起美國政府加緊追查居民海外賬戶和海外資產的真實性和實際規模。

美國稅法規定,凡是在美國長期居住的人,在國外擁有5萬美元以上的資產,或者儲蓄在1萬美元以上都要向美國政府申報。這項法律早在1971年就有了,但以前並沒有嚴格地執行。按照美國海外賬戶稅收遵從法的要求,所有想在美國經營的外國銀行從2013年1月1日開始都必須向美國財政部提供客戶信息,否則就被視為與美國政府不合作。

美國已經成功迫使作為離岸中心之一的瑞士予以合作。

配合美國海外資產徹查和征稅這一強硬措施的是美國較完善的法律體系、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等扎實的基礎。特別是針對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 級,如專業人士、金領等,美國相對較 完善合理的個人所得稅體系對抑制其資產海外配置衝動的效果比較顯著。

是否公平、能否真正起到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調節作用是個稅徵收的重要出發點。美國個稅體系的主要特點是:按家庭、按年度計算徵收。由於制度比較成熟、稅收機關征稅方便、徵收成本低以及征稅面廣等,因此能夠確保政府獲得正常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中產階級稅率並不高,這樣能夠保證他們對 資產保留國內沒有過多顧慮,抑制了其資產海外轉移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與中國個稅體系的具體比較來予以說明:首先,中國實行的不是綜合所得稅制,而是分類所得稅制,以個人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將納稅人所得分成工資、薪金所得、稿酬所得等11個類別,相當于有11種個人所得稅。分類稅制不能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真實應納稅所得的水平,容易造成應稅所得來源多、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主要是企業主)不繳稅或少繳稅,而應稅所得來源少、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主要是金領、白領和工薪階層等中產階級)多繳稅。

過於苛刻的個稅,不利於培養中產階級,而這一階層正是擴大內需、穩定社會的最重要的階層。

第二,對比個稅的關鍵是各個稅率的帶寬。中國帶寬過窄,造成中堅力量的階層更容易被課徵更高稅率,如中國年應納稅所得額在5.4萬元以下的人群,稅負不到10%,與美國年收入不超過5.6 萬元(人民幣)的納稅人稅率10%相當。

但超過這個界限後,由於中國稅率帶寬 過窄,超額累進稅率都遠超過美國水平。美國單個納稅申報人2013 年前超373650 美元(約232.8萬元,按6.23 匯 率折算)才適用35% 最高稅率,近期由於財政懸崖問題調整完個稅後,單個納稅申報人超40萬 美元(約249 萬元,按6.23 匯率折算)才適用39.6%最高稅率,考慮到美國一般是家庭聯合報稅並且有大量抵扣(如房貸、車貸、養育子女的費用和教育貸款等) ,即使加上有限的州稅,其實際稅負低於中國。

中國財政部一直沒有給出帶寬的依據,現在甚至還出現六個帶寬盲區,即收入在此區間內增收1元,要多交幾千至十幾萬稅款的技術性低級錯誤,也沒有披露納稅人在各個帶寬的分佈和中位值。這反映了制定個稅工作欠嚴謹,不僅可能有損形象,更不利於建立龐大的中產階級、擴大內需和穩定社會。中國今後個稅改革的重點不是起徵點,而是加大帶寬(不存在技術障礙) ,然後是按家庭為單位綜合報稅並抵扣(存在信息收集全面性準確性障礙,但逐步可行,並在現在擧動) 。個稅目前僅占總稅收的8%左右,國家沒有必要與民爭利。

中國台灣地區與大陸在富裕階層資 產海外轉移方面共性更多。一方面都是亞洲的華人文化;另一方面,台灣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富裕階層基於財產安全、保值增值、移民和子女教育等原因也進行了大規模資產海外轉移。對比台灣的做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台灣對其他國家、地區或金融機構的話語權較弱,更多是依靠“疏”而非“堵”來解決富裕階層資產海外轉移問題。

“疏”的主要措施集中在稅收方面,以調低遺產稅和營業稅 (即公司所得稅) 為主。

鑒於中國香港、新加坡相繼在2006 年和2008 年取消了遺產稅 , 形成 “財富窪地”吸引亞洲各地富人的資產流入,台灣在2009 年初顯著降低了曾被視為“富人稅”而造成資產大量外流的遺產及贈與稅率,遺贈稅由最高邊際稅率50% 調降為單一稅率10%。此外,遺產稅免稅額由779萬新台幣(1元 = 4.65 新台幣)提高至1200萬新台幣、贈與稅免稅額由100萬新台幣提高至220萬新台幣,分期繳納由12期延長為18期。為營 造更好的實業發展環境,台灣在2010年5月將營業所得稅由20% 降至17%。降稅後,台灣的營業所得稅在亞洲四小龍中僅高于中國香港的16.5%。由於台灣地區約70% 的高淨值人士是企業家,營業稅的削減有助于引導他們更傾向于將公司保留在台灣而不是轉移到海外,同時還增加了就業機會。

其 “堵”的措施主要是對離岸銀行業務採取更嚴格的監管。例如,除非客戶主動提出需求,否則禁止在岸銀行工作人員向富裕階層推薦離岸財富管理產品;離岸銀行產品在台灣的銷售和咨詢必須經過審批,否則視為違法,會導致罰款甚至監禁;允許在海外購買相關產 品但無法享受稅收優惠;離岸銀行不允許在台灣對離岸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進行營銷和推廣等。其效果是,中國台灣富裕階層的海外資產開始向島內流入。與2007年私人領域資產流出3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8年 -2010年三年資產流入分別是214億、207 億和101億美元。

中國應如何應對?

結合國內外的經驗和目前的民情、輿情,我們建議以 “疏”為主,適當堵住非法所得的轉移。中國高淨值人士資產海外轉移的主要原因在於資產保值和增值、安全性和私密性需求、以養老和醫療為 訴求的移民及子女教育要求、方便海外業務發展、通過全球資產配置以對沖國內風險等,概括而言即信心、高端服務和全球配置。中國政府可以相應在以下

方面積極開展一些工作:

首先,積極推進憲法中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相關內容的落實,並及時向社會傳遞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儘快消除當前人們對 資產安全性的後顧之憂,防止出現非理性、不正常的私人資產大規模海外轉移現象。這需要最高領導層在各種合適的場合多次重申憲法的相關內容以及中國是法治國家,任何政黨、組織、個人包括官員,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以增加大家對國家以及法治的信心。

同時,在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的前提下,確保高淨值人士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在嚴格的銀行保密條款保護之下,從而對客戶資產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提供更高保障。

其次,在以國家力量建立健全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和醫保制度的同時,鼓勵商業保險和民間資本進入並大力發展國際水準的中高端養老和醫療服務,大力改革教育體制,切實免除高淨值人士在養老、醫療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從而有效應對為尋求更好生活環境而移民海外的高淨值人士的訴求。

第三,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建設和完善,特別是泛資產管理機構的多元化發展,如證券、基金、保險和綜合性的私人銀行業務等,拓寬並提升除房地產以外的國內資產保值、增值的多元化投資渠道,使富裕階層對資產保值、增值的訴求在國內有更多的實現渠道和手段。

第四,儘快解決個人所得稅法一些明顯不合理規定,如帶寬、技術錯誤等,特別是要儘快消除目前個稅以白領和高收入經理人、專業人士等金領為主要征稅對象,部分群體有較多避稅手段的現象,避免中堅力量階層出現大規模向海外轉移資產的想法和行為。通過減低中堅力量階層的稅負,努力形成“橄欖形”的良性收入分配結構,非常有助于擴大內需的量級,同時通過消費質量的提升,有助于推動國內相關產業升級。

第五,與主要海外資產轉移目的地政府、監管機構(如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瑞士等)以及國際主要金融機構建立通暢的溝通和信息透明機制,從而有效瞭解中國富人海外資產情況並核查其合法性、完稅程度。這需要相關政府、機構大力配合,與中國綜合國力、經濟發展程度等關係密切。目前中國在溝通、落實方面的話語權還有待增強,短期內採取激進措施的條件還不成熟。

最後,在疏導工作沒有基本落實的情況下,簡單強調 “堵”不利於國家發展。一方面,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中國的外匯管制仍然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嚴格的,在疏導領域要做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鑒於目前的民情、輿情,現在強調 “堵” ,不利於團結社會各階層 實現“中國夢”的努力。

當然,應加強打擊明顯的不法所得向海外的轉移。去年年底至今不斷加強的反腐敗舉措,勢必造成腐敗分子加快其資產的海外轉移,應堅決打擊。

黃河是BCG 的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 彭泷陽是BCG 的項目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00

巴克萊再「轉移」4000投行職位以節約成本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89

巴克萊企業及投資銀行的聯席首席執行官Eric Bommensath在週五的投資者報告中宣佈,為了提高效率並削減成本,銀行計劃在2015年之前再轉移4000個投資銀行職位。

「我們將採用一個離岸外包計劃。我們將和其他同行一樣,採用更多的離岸外包。」

但他並沒有明確表示這些職位是否會被遷移到英國以外的其他地點,以及這些職位現在位於哪些國家。

Bommensath表示,銀行已經將超過2000個職位從成本較高的地區轉移至成本較低的地區,巴克萊將這一過程稱為「離岸外包」(right-shoring)。2015年年底之前再轉移4000個職位將為銀行節省將近2.5億歐元。

「在高成本地區減少員工之後,我們還可以理順過剩的辦公室產能,節省更多成本。」

巴克萊今年二月曾表示將在集團內削減3700個職位,其中涉及歐洲及亞洲的股票業務部門。集團首席執行官Antony Jenkins週五告訴投資者們,銀行股票業務規模的調整「沒有影響公司的業務表現」。

他還補充說:

「我相信我們的投資銀行部門將繼續保持為為數不多的成功全服務投行之一。」

截止2012年底,巴克萊投資銀行共擁有約23600名員工,企業銀行則擁有11200名員工。

德意志銀行、JP Morgan和美銀美林等也曾經做出相似的調整,將其職位從成本較高的倫敦及紐約遷至伯明翰和美國北卡州的夏洛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