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認購現代教育 上了寶貴一課( 2013/6/13) 林本利


2013-06-13  NM  
 

 

香港學生補習成風,家長在這方面支出頗大。根據2010年港大民意研究調查,小學生每年的補習費平均達到8,500多元,中學生更高達9,200多元。以全港八十多萬中小學生推算,每年補習費支出超過70億元。家長付出金錢,學生付出時間補習,結果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術水平,以及他們的考試成績呢?

香港的補習市場每年營業額至少70億元,市場分門別類,各適其適。有單對單補習,小組補習,小班和大班補習,甚至過百人排排坐一起看錄像,真人show則額外收費等不同形式。整個市場以應付公開試所佔的份額最大、市場參與者最多。其中較具規模的補習學校,包括現代教育、英皇教育和遵理學校等。

補習學校隨處可見,在報章雜誌和巴士車身,經常可以見到它們的宣傳廣告。但隨着學制轉變,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A-Level)二合為一,中學畢業生只需要面對中學文憑試,市場已大幅萎縮。加上中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大量學生為逃避文憑試前往海外升學,或者減少選修科目,大型補習學校的業績已大不如前,甚至可能被迫結業。

去年四月,曾經發生過多次導師糾紛的補習學校康橋教育便突然停學。當時康橋教育創辦人決定「離場」,將旗下五間分校轉手至另一教育機構。但分校卻沒有開門營業,學生未能進校補習,要向康橋教育追討賠償。康橋教育在2008年創立,創辦人是劍橋護老院集團董事陸艾齡,由開老人院轉戰至補習社。陸氏無懼學制轉變,豪擲過億元重金禮聘多名補習天王加盟,但經營不到四年便宣布結業。

相反,另一大型補習學校現代教育,創辦人吳錦倫(人稱Ken sir)的市場觸覺遠勝陸艾齡,一早部署「離場」,賺取最後一筆大錢。早於2009年《壹週刊》已報導有關現代教育向聯交所申請上市的消息,卻遭到否認,並指週刊報導失實,強調學校財政狀況穩健,資金充足,毋須股東集資。直到2011年,現代教育終於公開招股,招股價1.3元,集資1.5億元,當中近四成是用作償還債項,變相「抽水」預派股息給一眾舊股東。現代教育上市不到兩年,業績便出現大倒退,股價由1.3元下跌至兩、三角的水平,跌幅達八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的上半年(截至去年12月)的收入和學生報名人次大幅減少兩成多,稅前溢利只得400多萬元,較之前急挫六成多。溢利當中包括一筆2,000萬元的可換股票據公平值變動的收益,若扣除這筆收益,現代教育實際錄得1,600萬元營運虧損。現時現代教育的市值跌至只得一、兩億元,但向外發放的通告卻多多。一時說公司要改名叫「香港教育」,一時又說要將集資所得款項改為投資於非教育業務。大股東吳錦倫多次減持股權,持股量由接近四成跌至不足5%,兼且辭任董事會主席。從公司年報可見,即使現代教育溢利大跌,但一眾關連人士依然可以透過提供顧問服務、教學服務,收受董事酬金、承包費和出租商業單位,收取巨額費用。還記得當日現代教育上市時,不少評論提醒小股民不要沾手。那些最終相信Ken sir而認購的人,就當作交學費,上了寶貴的一課。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50

天使投資第一課:獨立決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153.html

這個原則如此之簡單可我還是要把它在第一天提出來,就是因為絕大部分人都無法獨立做出決策,尤其是在投資這件事情上。事實上,在投資決策前,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還有誰確認了投資這個項目」,如果已經確認的人是大佬,或者身邊的一些人都確認了,自己也就更有信心了。

所有的人類都有某種程度的從眾心理,這不奇怪,不過在投資這件相對比較嚴肅的事情上,我認為90%的人都有嚴重的從眾心理,可能只有10%的人可以獨立做出投資決策而不受他人的影響。這裡提到的他人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

A君投了我就投;

B君為什麼沒有投?

C君還在猶豫什麼呢?

D君為什麼臨時退出了?

E君為什麼只投了那麼點錢?

F君為什麼要在這一輪退出呢?

G君為什麼把全部家當都賭上了?

這些信息卻是需要瞭解,但是應該在你的投資決策之後,而不是之前。也就是說,你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原則和依據,而這些是基於你的投資目的、資金實力和職業背景而定的,跟別人如何看待這個項目,如何決策這個項目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些信息只是你決策之後的FYI,而不應該是你決策依據中的某個Data input!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某個項目,A大佬投了1000萬;而另一個項目,B小弟投了50萬;你覺得那個更靠譜?

如果您認為A的項目靠譜,那你錯了,因為事實上A大佬只是用自己的1000萬零花錢扶持一下當年對自己有恩的某位領導的親戚;

如果您認為B的項目靠譜,那你也錯了,因為事實上B小弟雖然拿出了全部家產,但是他確實有點盲目自信了,未必他敢賭就一定成!

那麼A和B到底哪個靠譜呢?

事實上,「胸大的那個更靠譜」。。。(這是一個冷笑話,說A君的媽媽給了一筆錢,讓他考驗一下現在的三個女朋友,然後做出決定到底娶哪個,他把錢分成三份給了三位女友,看她們如何支配。第一個女友給自己買了衣服,說穿的漂亮才對得起他;第二個女友給他買了禮物,說他開心才是真的好;第三個女友給媽媽買了禮物,說孝順父母最重要。。。最後,A君選了那個胸大的)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是否明白我說的「獨立決策」的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18

用人:初創公司的生死一課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28.html

一說到創業,你的腦海中很可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場景:滿腦子創意的年輕人在昏暗的車庫或者學生宿舍裡利用高科技讓創意成為現實。這樣的固有印象往往讓我們更重視創意,而忽視了提出創意的人。然而,在採訪了許多企業家之後,我逐漸認識到,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創意、產品、甚至創始人。一家新興公司能否成功,關鍵要看與公司一同成長起來的團隊。

通常來說,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先見之明,並能開發出基於這種先見之明的產品,比如說蘋果電腦、亞馬遜網站,ebay和臉書。這些人雄心勃勃,意志堅定,不成功誓不罷休;而且ta(們)還都有所謂「背後的故事」,儘管真假難辨(ebay那個佩玆糖果盒的故事就很可能是假的)。

【譯者註:傳說ebay的創始人最初是為了方便未婚妻和別人交換收藏的佩玆糖果盒(Pez dispenser)才創建ebay的。】

在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能量爆發期後,創始人要花大力氣向後加入的員工闡述ta(們)的理念,並學會設置目標,儘管目標常隨著情況發展而變化。Ta(們)必須學會逐漸適應。

Susie Kim Riley是一位曾多次成功創業的企業家,她認為打造高效的核心團隊至關重要。上個月在波士頓TechJam大會的講話中,她把這個過程比作一次軍事行動:「我的團隊中可能有人在倒時差,有人因食物緊缺而飢腸轆轆——而現在我們要開作戰會議。這時你必須拿出表演才能來,鼓舞士氣,調動起整個團隊的氣氛。」

「假如你是一個牛X的海軍陸戰隊隊員,正在執行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凶險異常,很多次你都是死裡逃生;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可靠的團隊,心中有著堅定的信念,那你就很可能順利地完成這個任務。」

Uwe Horstmann是柏林Project A風投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及常務董事。他認為發掘創始人團隊之外的人才甚至比打造核心團隊更加重要,因為創建公司是一回事,而向新人闡述公司的理念又是另一回事。「關於創始人,我們最看重的特質之一就是能向全公司清晰有效地傳達公司的願景和理念的能力。雖然聽起來不起眼,但這種能力確實極為重要。」

Horstmann進一步解釋道:「站在新員工的立場上,想像ta剛接觸公司內部彼此關係十分緊密的文化時的感受,這需要很強的移情能力(empathy)。早期的員工離創始人最近,消息靈通,業務熟練,處在食物鏈的頂端;ta們自然地形成了內部小圈子。但你需要所有的人都參與進來,積極地投入到公司的運作生產中,以獲得最大的產出,並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Kristina Prokop是柏林一家創業公司Eyeota的聯合創始人。她的公司獲得了Project A風投公司的投資。創業第四年,Eyeota已經有超過20名員工,並正在擴大隊伍。在這個過程中,Prokop與其他聯合創始人就致力於定義並向新員工傳達公司的目標和理念,以便ta們理解並執行。

「這是一件很嚴肅的工作。我們要先溝通,制定好公司的目標和理念,並落實到書面文件上,這樣才好與新員工交流。」她說道

Tim Wegner是另一家由Project A投資的創業公司Minodes的聯合創始人。他表示,創始人團隊必須要就公司目標和理念達成一致,並在員工面前保持與之一致的言行。「我們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如何與員工相處,並向ta們傳達這些理念十分重要。」

另一位波士頓TechJam的演講人Andy Miller也是一位曾多次創業的企業家;2012年1月,他將自己的創業公司CardStar出售給了Constant Contact。Andy將創業公司比作雲霄飛車,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一次瘋狂的旅行,而參與其中的人基本上都熱愛冒險。

「創業就是我們一生中最瘋狂的旅行。當有新人加入公司時,ta們也一同踏上了這次旅程。你如何去瞭解ta們?ta們的興趣點和動力是什麼?你又怎樣去管理ta們?」

Miller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具體建議。首先就是透明管理:你必須和你的員工開誠布公,如實地告訴ta們公司的情況;其次,要關注團隊和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要信任你的團隊,給ta們足夠大的權限,相信ta們能為公司帶來成功。

他甚至還把這些建議寫成了一個公式:用人+執行=成功

反之,如果你的團隊不健康,公司就很難完成目標,最終很可能失敗。

Horstmann也十分重視透明管理的問題。「涉及到內部敏感信息時,透明管理尤為重要。過去,公司對於信息洩露過分警惕了。如今,我們發現,創始人與團隊分享信息、數據和消息所得到的比ta們可能失去的要多多了。團隊成員更願意接受那些有數據支撐的願景,也更樂於接受這樣的創始人和ta們的理念。」

Prokop補充說,她的公司Eyeota採用了谷歌的績效機制來考察新員工對公司設置的目標的接受度和完成度。公司將一個大目標分攤成每個季度的小目標,以便於考察每個員工對完成目標的貢獻度

Prokop認為這個機制尤其適合Eyeota這樣的創業公司,因為績效機制使得工作過程更有紀律,也迫使ta們清晰地認識到公司的願景並制定出供員工們努力奮鬥的小目標。

這對於正處於創業初期的公司來說尤其有難度,因為在這樣的公司裡員工(尤其是早期員工)的工作職能往往並不明確。「早期員工工作時必須十分靈活,ta們就像棒球中的內野手,一個人負責好幾個職位,橫跨好幾個部門——工作太多,而懂行的人太少。」

Prokop和Constant Contact的Miller一樣,認為找到合適的員工十分重要。「很多人說ta們想在創業公司工作,但並不清楚在創業公司工作究竟是怎樣的——層出不窮的最新優先事項和常換常新的工作目標。並不是所有人都做得來的。」

Minodes公司的聯合創始人Wegner還強調說,在和創始人團隊討論公司願景時不要怕意見不一和爭執,但一旦得出結論,一定要在員工面前將這一願景貫徹到底,否則就會使員工產生疑慮和困惑。而且,一定要信任你的員工,給ta們機會在公司願景的大框架裡嘗試創新——但這個度有時很難把握。

「讓你的團隊瞭解公司的目標和未來。如果這個未來不夠明確,員工會困惑,會不知道該如何做好工作;但與此同時,你要給ta們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創業公司的生死存亡由很多因素決定,但很多時候,擁有好創意的公司最終失敗是因為ta的創始人團隊沒有選對和用好人才。提出好創意是一回事,拉扯出一支能執行好創意的團隊又是一回事。用人絕不簡單,卻是可能決定你的公司生死的關鍵因素,因此你必須做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70

YC創業第一課:什麽是好想法?如何做出優秀的產品?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8/146188.html

YC 與斯坦福合作開設了新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課程除了 Sam Altman 本人授予之外,還將包括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授予的壟斷理論,以及著名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Ron Conway 以及 Pinterest 的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的「怎樣融資」等等。

第一節課由校長本人和 Facebook 的第三號員工 Dustin Moskovitz 上陣。正如 Sam Altman 所說,他們在 YC,給創業公司的建議都非常具體,但這麽多的創業經驗之間存在著 30% 的共性。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記錄這些共性。

本文根據 How to Start a Startup Lecture 1 聽譯整理而成。
 

現今的媒體把創業描述成為一份非常光鮮、自由的工作,其中存在的誤解,讓不少人盲目地「為了創業而創業」。Dustin 根據自身經歷及經驗告訴我們,現實並非如此。

邊開派對邊工作?

實際上 CEO 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桌前度過的,他們或思考如何完善產品,或回複用戶反饋郵件,或幫助解決工程上的難題。創業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創業者的抑郁在最近甚至成為了一個話題,被《經濟學家》以漫畫的形式登上了雜誌。所以這不是危言聳聽,是赤裸裸的現實。

創業者的壓力,一來自於自身承擔的責任。誠然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害怕失敗,但創業者的失敗將牽連到跟隨自己的職員。有的職員以此謀生計,更多的人則是把自己的時間成本給了公司。創業者必然是希望能不要辜負這些信任的。

創業者的壓力,二是來自於工作變成了一個全天候的事情。當你已經就寢,或正在渡假,或一個平常的周末,一但有狀況發生,手頭的事情必須全都放下,一切以工作為先。 創業者的壓力,三來自於媒體的過分關註。適當的媒體曝光是件好事,但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喜歡媒體連自己的隱私都暴露。

創業者的壓力,最後還有一點來自於,創業者是不可以輕易選擇放棄的。一個員工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公司無可厚非,換做創業者這麽做是會受人指摘的。他需要跟公司共同奮鬥很長時間。如果公司發展順利,這個時間可能會是 10 年;如果不順利,也至少需要 5 年。前 3 年用來意識到公司的前景黯淡,後 2 兩年則是在收購公司度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離開,不僅自己利益受損,員工的利益也會受到牽連。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 CEO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可以享受老板的權力?

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認為老板將時間和經歷花費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自信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實未必。

Evernote 的 Phil Libon 說過:

創業公司的 CEO 並不如人們所想,是公司的頂層人物可以發號施令。實際上你需要對所有人匯報工作,你的員工,用戶,合作夥伴,媒體,他們反而更像你的老板,因為你需要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

員工會對公司的發展各執一詞;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當你覺得你的老板是個傻瓜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抉擇要如何平衡「老板們」的矛盾。

如果你當老板,或許周一來的時候還信心滿滿,胸中有雄心壯誌,第二天就可能因為有個重要的員工要辭職而被迫分散心力優先處理緊急事件。

工作時間靈活?

老板的工作時間很靈活,可以制定自己的行程。這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可實際上,你需要 24 小時待命,工作與生活已經沒有界限。這個工作的推動力不僅來自於你自身對產品的熱愛,也來自於與你合作的夥伴和投資人的期待。

有些公司聲稱一周可以只工作 4 天,甚至 12 個小時。如果你只是想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內做一個小生意,這也未嘗不可。可一旦你想要做些許擴展,即便只是招 2-3 個人,也需要全職工作才能應付得過來。

金錢、影響力雙豐收?

創立自己的公司能賺更多錢,同時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可實際上,你在初創公司擔任重要職位賺得也並不少。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計算: Dropbox 和 Facebook 的估值分別是 100 億美金和 2 千億美金左右。如果你在早期加入 (第一百名員工),獲得公司 10 個基點的股份,那就分別是 1 千萬美金和 2 億美金(當然你的職位應該是個很有經驗的工程師)。就算你在 2009 年加入 Facebook,成為他們的第 1000 位員工,那你也能獲得 2 千萬美金。這些數字已經非常高了。

那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能獲得多少呢? 我們假設一個照看動物的創業公司在創立後第四年,估值達到 1 億美金。通常來說創始人能獲得 10%,事實上的比例肯定有波動,但這個數據是較為平均和合理的。(如果創始人獲得的比例高於這個數字,或許你該考慮分更多利益給員工。)所以,作為創始人,你的身價能達到 1 千萬美金。 再假設有個非常了不起的太空旅行項目,在第四年達到了 20 億美金,則創始人獲得 2 億。

至於影響力,我認為這是與公司的市值直接掛鉤的。到一個成熟的大公司,你的影響力會擴大,因為有更加廣泛的用戶基礎(例如 Facebook 和 Google 都有上億的用戶),完整的基礎設施,可以隨時組成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Brett taylor 作為 Google 的第 1500 名員工,開發了 Google Map。JR 在 Google 開發了 Gmail 內的 chat 對話框,並在 Facebook 的 hackthon 中領導小組開發出了「點贊」功能。這些都是影響力非常廣泛的產品,他們都是借助大公司的平臺成功。

只有「這個產品不得不做」的沖動,才是正經的創業理由。你應該能感受到這股沖動,並且認為世界上需要這麽一款產品,它非得由你來完成不可。你的熱情能感染職員,你自己的潛意識里也能認識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件事。

重新衡量過自己的創業動機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你的創業想法是否優秀,產品是否完美,團隊是否出色,執行是否到位。在第一課中,我們先來談談想法和產品。

想法

想法重要嗎?

關於創業想法,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想法並不重要」。這個理念叫做 pivot,他們認為無論創業想法是否有價值,未來是否有市場,都可以先付諸於行動,再在實踐中快速叠代,最終找到正確的定位。這種做事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正確的,因為在實際上手之前,創業者想要準確預測未來每一步的動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 YC 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成功的公司在創業初期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便是那些采用了 pivot 而獲得成功的公司,產品每一次的轉變依然是在創始人的控制之中,並非漫無目的。想法很重要。

好想法能給為公司職員們亮起一盞綠燈。人們知道要向哪里前進,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好處。

首先,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很難讓一群人專心、高效地工作。

再者,一家優秀的創業公司需要十年以上時間耕耘。創始人本身也需要一個奮鬥的目標以使自己更加投入到事業中。如果創業者對這個想法缺乏足夠的認同感,很可能導致中途放棄。創立一家公司的痛苦,需要想法本身帶來的使命感抵禦。

最後,公司外部的組織也會樂於幫助這樣有遠大目標的企業。

好的想法是什麽樣的?

如果有很多創業想法在腦中徘徊,那就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個。因為那往往是你最愛的一個創意。

一個好的主意一開始看起來可能非常不靠譜。Google 提供網絡搜索服務,Facebook 提供讓窮苦大學生上傳自己狀態的平臺,即便現在聽起來這些想法也貌不驚人。當然,當人家覺得這個想法很瘋狂時,你自己心里必須對你堅持這個創意的原因如數家珍。

好的創意初始階段切入點要盡可能的小。

好想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清楚。

與市場上現有產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不是只在設計或所涉及的領域微創新。

從受眾的需求出發。

怎麽獲得想法?

獲得一個傑出的創業想法是需要練習的。Paul Gram 會在下周的課程中分享這部分內容。

關於市場

當產生一個創業想法,分析市場的重要性很容易遭到忽略。除了產品本身,產品面向的市場目前規模如何,未來有沒有拓展的潛力,以及公司將來的發展路線等等都必須考慮到。其中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尤其重要。包括很多投資人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太關註產品本身和市場目前規模,但卻忽略了產品在十年內可能的發展。一個規模雖小但在迅速擴張中的市場要好過一個規模大卻發展緩慢的市場。發展市場中的顧客,面對自己的需求急需一個解決方案。他們會因此願意容忍一個尚不完美的產品。產品和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同步發展。作為學生有一個優勢,就是對這種有發展潛力的市場有較高的嗅覺敏感度。

產品

有了一個自己熱愛並且有市場潛力的創業想法之後,下一步就是創造出一個優秀的產品。只要產品足夠優秀,滿足用戶的需求,融資、公關等後續操作就會水到渠成。

如何創造出優秀的產品?

在 YC 我們是這麽做的:創始人每天除去吃飯睡覺、鍛煉身體,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不斷重複「與用戶交流」,「根據反饋改進產品」這一循環。創業者需要這樣一個把用戶的反饋轉化成產品的機制。首先,不要試圖通過 Google Ad Words 尋找你的目標用戶。請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對產品有認同感的人,將他招入公司。觀察他使用產品的習慣,詢問他是否喜歡,是否願意為此支付費用,是否會向朋友推薦這款產品。分析用戶的需求後,改進產品。新產品再由用戶試用,提交新一輪的反饋。這個反饋循環應該存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時註意,這項工作必須由創業者親自完成,不可借由員工之手,因為這是了解自己目標用戶的絕佳途徑。

先讓一部分人愛上你的產品。當有一批初始用戶非常熱愛你的產品時,他們會主動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樣不斷發散開來,用戶數就會飛快地增長。可如果一開始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表示還行,那他們後續也很難從這份「還行」,發展到熱愛。若用戶數沒有自然增長,說明產品尚不夠優秀。不要忽視這個現象,並抱著僥幸心里,只顧坐等合作夥伴的援助。

產品要簡單點再簡單點。產品日後的設計可以非常龐大,但在初始階段一定要簡潔易用。想想只有一個輸入框,兩個按鈕的 Google,你就能明白。簡單的產品還有一個好處,開發者能在一個領域將一個性能做到機制。這在日後會成為用戶愛上產品的理由。

CEO 的考核標準,就是公司未來的樣子。所以要用能衡量未來發展的指標,來評判公司的現狀,並對結果誠實。這些指標包括,活躍用戶數,活躍程度,用戶留存率,收入,凈推薦值等。

本次課程推薦的相關書籍: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Zero to One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27

投資第一課(一)期限配對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052899

作為價值投資者,有一句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叫做“買入並持有”。大師們也教導我們,除非出現“公司變壞,偏離了起初的預想值”、“有更值得投入的股票出現”、“股價明顯高估,偏離基本面”等等條件,否則就一直持有。誠然,堅持價值投資的理論,可以讓我們在股市暴跌的時候,看清自己;可以讓我們在股市跌跌不休的過程中,克服內心的煎熬,不在最低點割肉,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卻不得不面臨另一種尷尬。

在我們一生之中,有幾次大的支出,例如:買房、裝修、結婚、生小孩等等。許多支出是剛性的,到了那個階段,不得不把這筆資金花出去。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民俗,有錢就置宅,結婚前,也必須有套房才能滿足丈母娘。網傳中國首次購房年齡為27歲。根據某研究機構數據,2013年12月末百城房價已經突破10000元/㎡。按首次置業90平米,首付三成計算,加上規費等費用這筆支出接近30萬。如果30歲前結婚的話,結婚的彩禮錢以及各種花費,也在10萬元以上。房屋裝修以及家電家具的購置,也在15萬元以上。算下來,對於大部分白領來說,這些重大的支出很難在30歲前通過自身的積攢來實現的。

你可能在一個很好的價格,買入了一個很好的公司,甚至是偉大的公司。但是,買入後一年、兩年、甚至十年,就是不漲,這種情況在資本市場根本不是新聞。


例如,你今日買入10萬元的股票。但是一年後因為結婚不得不提取這筆資金。那麽,實際從你買入的那刻起,你並不是買入一筆價值投資的股票,而是買入一筆帶保證金的期權,或者說是對賭協議——賭該股在一年之內的漲跌。而該股很可能在一年後腰斬,再過兩年又漲5倍。

普通的價值投資者有一個常犯的毛病,就是看見便宜的股票就想馬上據為己有,對踏空的恐慌超過套牢,像“集郵愛好者”一樣,擔心心儀的郵票明天就買不到了。一個6倍PE,每年利潤穩定增長20%以上的股票,很心動了吧?可是熟料到,它竟然還能跌到4倍PE呢?別看這兩個數字都挺小的,要知道,從4塊錢漲到6塊錢,需要上漲50%!

在投資,或者公司經營中,有一個概念叫“期限配對”。仍以上例,如果計劃在一年後結婚,則那筆10萬元的資金應當選擇一年內到期的高等級債券,或者貨幣基金、定期存款等投資渠道。即便選擇期限較長的債券,也不是真正的期限配對,因為如果即期利率上升,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在你套現時未必獲得正收益。

如果把人看做一個企業的話,那麽一張現金流量表就出來了:工資收入減去日常開銷,相當於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爸媽的資助(欠的親情)相當於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而購買股票則相當於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人在30歲之前,相當於初創的企業。初創企業自己都沒站穩腳跟,反而對其他公司進行大把投資的,很少見。同樣的道理,不建議投資者在30歲之前,把過高比例的資產配置在股票上。

@東博老股民 @看好股市的新人 @T型骨頭 @處鏡如初 @雲蒙 @草帽路飛 @今日話題 @top_gun888 @耐力投資 @平淡平安 @南迦巴瓦1999@okok74@德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83

投資第一課(五) 股票融資的另類用法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765090

一般人理解的“股票融資”,大概率就是“加杠桿”的意思。主要目的是在股票上漲的過程中,能夠獲取加倍的收益。但是,硬幣正反兩個面,如果股票下跌,投資者會加倍損失。

實際上,股票融資還有兩類用法,雖然很簡單,許多人卻不常用。以下這兩類用法,都是不帶“杠桿”的!

1、回歸“融資”的原始功能

前面四節都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期限配對】。反複強調個人投資者務必使自己的資產負債的配置符合自己的凈現金流。但是,熊市中也充滿了低估值的誘惑,許多個人投資者采取比較激進的投資策略,較多的配置了股票(投資品種中期限最長),導致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開支時,才發現捉襟現肘(類似於資金鏈斷裂)。

股票融資回歸其本質,還是“融資”二字。在急需用錢的時候,除了找親戚朋友借錢,無非是信用卡分期、P2P網貸、“小額借貸公司”等借款途徑,個人投資者還有一條較為快捷的途徑——股票質押貸款,也就是常說的《融資融券》中的“融資”。

這筆“貸款”的期限為半年,半年後可以通過交易進行“續貸”。考慮交易傭金和印花稅,貸款成本在年化10%左右,低於信用卡分期15%以上的年化成本,且具有“隨借隨還”的特點。

首先必須要開通融資融券,這一般需要在券商開戶6個月以上(各券商要求不同),並對總資金量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必須是融資標的。操作方法也很簡單,先從普通賬戶劃入一部分倉量的擔保品進入信用賬戶,在信用賬戶融資買入相當於“貸款”的額度的標的,最後在普通賬戶中賣出等量的倉位。普通賬戶中賣出所得的資金,可以提現出來使用。

2、“融資”類似於一張看漲期權

如果個人投資者有一筆未來的現金凈流入(當然這個預期必須要準確),那麽可以提前投入一筆股票“融資”的負債,來與未來的現金流入做對沖。

之所以這麽做,而不是等到未來現金流入後再買入股票,主要是出於“看漲”的擔心,如此操作可以提前鎖定購買成本。

當個人投資者的現金到賬,在信用賬戶中直接還款即可,也就是融資接回。

融資的成本是10%,如果股票的ROE能夠超過10%,那麽未來融資接回的時點,與現在買入的時點相比,前者來說股票的即時估值是更低的。

例如,我現在在用的融資接回。以0.8PB的價格買進浦發銀行,半年後融資接回的成本就是0.76PB左右。(0.72PB的事先鎖定價格+0.04PB的融資成本)

如果股票的分紅能夠覆蓋一部分或者甚至全部的融資成本,那將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這樣可以使融資具備長期的可持續性。當然前提是這個股票能夠穩定盈利並派息,如果這只明年巨虧那又是另一番風景。萬科A的事業合夥人帶杠桿增持,就類似於這樣一種操作手法——一是今後年度管理層的經濟利潤獎金,可以將前期的融資接回,二是持有股票的市值分紅可以覆蓋融資成本。因此,我們也可以預估今後年度萬科A的派息率都不會低,至少會保持在2013年年度派息的派息率上(2014年年中分配)。

以上兩種方法,均為股票融資操作,但其實都不帶杠桿。保守的個人投資者也可以采用。但同時提醒個人投資者註意,必須預估好自己未來的現金流,否則就是“貸款沒錢還”、“融資接不回”。


==========================================================

更多好文可關註我的首頁:http://xueqiu.com/nysdy

投資第一課(一)期限配對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052899
投資第一課(二)如何配置投資倉位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147941
投資第一課(三)股票的期限配對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326696
投資第一課(四)債券的期限配對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509928

@Mario@DAVID自由之路@釋老毛 @青城山中鳥 @江南憤青 @黃建平 @東博老股民 @醒悟 @不明覺厲的小夥伴 @雲蒙@小宇闖天涯 @裝帥牛烏鴉 @萬佑希 @okok74 @張翼軫 @沃倫小巴@銀行民工 @潘潘_策略投資@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2

銀行股投資第一課(二)為何銀行不能充分競爭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869934

不同的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即使企業做得很好,也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利潤。他們的大餅被來自同行業的競爭者,有話語權的供應商,有談判能力的買家,虎視眈眈的替代品給撕得七零八落。

有一句話叫“男怕入錯行”,正是這個道理。如果入錯了行,企業利潤都無法實現,高薪酬又從何談起?

在本節,重點來回答上一節留下的一個問題:為什麽銀行之間不能做到充分競爭?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銀行的專用術語(指標),叫資本充足率。雖然在一存一貸的過程中,銀行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中間人),但是空手套白狼可不行。萬一右手邊的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那銀行拿什麽還給左手邊的儲戶呢?這中間產生的損失怎麽辦?

同樣的道理,如果儲戶不相信你銀行有這個兌付的能力,我憑什麽要把錢存在你這里呢?我不如找個塑料袋包好,埋在床底下?(註意防鼠防白蟻)。

為了防範這個風險,也為了打消儲戶的疑慮,全世界最精明的銀行家們坐在一起開會,開發出來“資本充足率”這個東東(可百度“巴塞爾”)。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右手倒騰出去了100塊錢,不能全是從左手拿過來的,你還得從自己口袋里拿出幾塊錢。

自己口袋里的這幾塊錢,有一部分真是自己的,叫做一級資本(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它一級資本),另外有一部分也是找人借的,叫做二級資本或附屬資本,主要是通過“包含減記條款的公司債券”來充當(以前是次級債)。

目前階段,減記債很容易就能發出去,所以根本的制約還是核心資本。目前普遍實行的權重法,就是將核心資本扣除掉扣減項以後的資本凈額,除以風險加權資產(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所得的數字。這個數字普通銀行不能低於8.5%,大型銀行不能低於9.5%。而其中核心一級資本分別不能低於7.5%,8.5%,也就是說其他一級資本(優先股)在核心資本充足率中,只能起到1%的作用。

 ======================================================
上一節中好多人說我那個沒講到,這個沒講到——你看為了講清楚這些東西,又把事情講複雜了。上面這些專業名詞,看不懂的童鞋,先把他們忘記吧,下面我們來講銀行這門生意。

=======================================================
繼續


假如說一家銀行想搶占市場——簡單說就是左手、右手之間倒騰更多的錢。那麽這家銀行很快就會發現,艹,資本金不夠啦~!就像汽車跑著跑著發現沒油了一樣,銀行這時也需要加油(也就是融資,增加資本金)。

很多人擔心市場利率化以後,會有多少銀行破產之類。又例舉了美國、臺灣等許多例子。只知道翻教科書,不知道分析具體問題是不行的哦~!各國的的經濟形態不同,監管政策不同,完全不能放在一起嘛……

假如存款利率完全放開,不管哪家銀行想從市場上搶存款,都得掂量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錢。等到自己口袋里沒錢的時候,自然就沒必要再繼續拉高存款利率。而且銀行還必須以更高的利率把錢放貸出去,這個貸款利率還必須覆蓋壞賬風險、運營管理費用等。所以利率市場化以後,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貸款利率拉動的。

我們對比券商。券商的經紀業務(就是開戶交易),由於沒有資本金的限制,券商可以不需要本金的保障就能把客戶數量做上去。也因此,券商用不斷下降的傭金來吸引客戶,最低已經達到普通客戶萬2至萬2.5的水平,這個在除去交給交易所的規費以後,幾乎是虧損的。

再反過頭來看銀行,銀行在搶客戶,搶存款的時候,一只叫做【資本充足率】的手,就會過來掐住脖子,高喊道:“別搶了,給其他銀行留點飯吃吧~!”

於是大家就都有飯吃了,而且還吃得不錯哦~!

前面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算是銀行間不能充分競爭的第一個原因。再來說第二個原因,就是“牌照”這個東東。

說到這里我就想起周星星電影里,奉旨乞討的金牌了。

簡單說吧,銀行不是你想開,想開就能開。這需要“牌照”!如果一家餐飲店生意非常紅火,那他旁邊不久就會冒出第二家餐飲店。如果生意還是很紅火,就會有第三家,第四家……最後變成美食一條街。美食街名字是好聽,但是相對來說,其中的每一家店,都只能獲取到平均利潤。

銀行不同,開分支機構,是需要銀監會批準的。完全開一家新銀行,甚至需要國務院批準。而新銀行的批設,已經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最後一家大點的銀行應該是1996年批準的民生銀行。此後有不少城市信用社升級為城商行,農村信用社升級為農村合作銀行,此外在大銀行參股作為條件,新開了一些村鎮銀行。最新說要放開民資開放銀行的門檻,批了幾家類似企鵝銀行的民資銀行。目前據說都還在籌建。不過,相對於目前160萬億的銀行總資產來說,這些新開設的銀行在短期內都無法沖破1.6萬億的總資產(不到1%的新進競爭者。)

最後,談一下第三個原因,做為結尾。不得不說,銀行間無法充分競爭,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銀行股股價低。

四大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只有廣發、渤海等幾家沒上市)基本都上市了,如果需要增加資本金,除了留存利潤,就只能通過股市。不管是定向增發,公開增發,配股,都要通過股東大會、銀監會、證監會三層批準。而在熊市中,一談融資大盤就開始變色。現在低於凈資產,要融資更是千古唾罵。每次融資後,“有關部門”的人員肯定要交代:這次批了這麽多融資給你,幾年內不要再來找著要了哦~!

所以呢,銀行的資本金都緊張,大家緊巴著用吧,別瞎搶存款!


超過兩千字了,補充幾句吧:
近年來銀行不斷融資,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   核心資本充足率由老辦法的4%提升到最新的8.5%至9.5%,相當於資本金要求增加了一倍多,因此而需要大筆融資;
2、  貸款減值損失覆蓋率由100%提升到150%以上,再加上貸款撥貸比不低於2.5%,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許多利潤,減弱了利潤滾存資本金的速度。
3、   新辦法加大了同業資產的風險權重,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下降了0.5%至1%左右。


只要銀行資本金規劃合理,按現有的速度(別腦殘,割肉搶客戶)發展,是可以做到不需要融資的。


下一節預告:銀行股投資第一課(三)神奇的利潤調節劑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幹得不能再幹,得就著牛奶豆漿吃。[笑]

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信銀行(SH601998)$ $光大銀行(SH601818)$ $北京銀行(SH601169)$ $南京銀行(SH601009)$ $寧波銀行(SZ002142)$ $平安銀行(SZ000001)$$興業銀行(SH601166)$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00

銀行股投資第一課(三)神奇的利潤調節劑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936186

經常聽大蝦們說,XX銀行隱藏利潤多少多少,XX銀行釋放了利潤。那麽到底怎麽回事呢?這算不算財務造假呢?
財務會計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財務造假】和【財務調節】的區別,前者是無中生有,後者是東廂挪到西廂,名字可能換了,位置可能變了,但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
本節,我們主要來看看銀行最常見的利潤調節方法——撥備。

撥備是企業運行中,對預估可能已經產生的風險和損失所作的一個準備。相當於你借了10塊錢給同事買早餐,明知道他“忘記”的可能性很大,又不好意思找他還錢,所以你已經做好了這10塊錢收不回的打算。反應到銀行的報表中,主要涉及兩個定義,一個是資產減值準備,一個是貸款減值準備。

資產減值準備包括貸款減值準備,還包括一些其他資產的減值準備,可以是同業資產,也可以是應收款項類投資,甚至可以是債券、商譽等。但對於銀行來說,其中的大頭,還是貸款減值準備。

前面的章節我們講到,貸款放出去以後,不會馬上變成壞賬,這中間存在一個滯後。一般來說對於一筆貸款,如果銀行發現有壞的苗頭,先是進入關註類貸款,然後次級、可疑、損失類(貸款),直至最後核銷。但是在財務上,不可能等到最後核銷的時候,才來處理這個壞賬。銀行需要預提一部分【準備】。但是具體提多少,各家銀行有一定的自主權。如果某家銀行的準備計提力度,大幅超出同行的平均水平,或大幅高於其以往年度,或者大幅高於不良資產生成速度——這種情況下,會被認為是“隱藏”了利潤。反之,則被認為是“釋放”利潤。

我們再來重新了解一遍【貸款減值準備】:
對於貸款的壞賬問題,銀行建了一個池子,叫做“貸款減值準備”。銀行每年都會把倉庫里的料(真金白銀),往池子里投一些,儲存起來“準備”應對未來的壞賬核銷。當這個真金白銀丟進池子里以後,就已經相應扣減了銀行的利潤。日後壞賬核銷的時候,是不影響銀行利潤增減的,只影響池子里料的多少。

價值投資者最喜歡的東西來了。這里涉及到【資產隱蔽】——這個池子里的減值準備,是直接從總資產和凈資產里扣除掉的,沒有體現在賬面上。對於一個凈資產1000億、每股凈資產是10元的銀行,假如減值準備有100億元,那麽相當於隱蔽了每股0.75元的凈資產(扣除25%所得稅後)。

這里簡單舉個例子,假如某銀行計提的貸款減值準備,比合理值多了100億,那麽相應“隱藏”了多少利潤和凈資產呢?答案是均為75億元。文後有關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說明,不怕費腦的可以看看。


最後再補充幾個銀行業的知識:(行文盡量簡練了哈[笑]
一、貸款減值準備,監管要求有兩條:
1、 一是撥備覆蓋率不得低於150%(已經在執行)。也就是貸款減值準備這個池子里的料,不能低於不良貸款的1.5倍。
2、 二是撥貸比不能低於2.5%(2016年前達標)。也就是不管你不良貸款多也好少也好,貸款減值準備這個池子的料,不能低於所有貸款總額的2.5%。

PS:第二條監管標準看似有點霸氣和蠻不講理。曾經某位德高望重的銀行高管,也曾有所微詞。也是哦,我家銀行資產控制好不良率低,憑什麽要我計提那麽多準備(會減少當期利潤,降低一級資本充足率)。但是回過頭來看,這條監管標準是非常穩健的。因為當經濟好的年頭,別家銀行的不良率是0.9%,你家不良率是0.4%,確實感覺不良控制不錯,不良率比別家低一半。但是等到經濟不好的年頭,這個不良率並不是等比例上升的。情況往往是這樣:一個跳升到2.4%,一個跳升到2%。如果前期按撥備覆蓋率計提準備,這個時候就傻眼了。

二、不良貸款率,是一個比較人為的指標。我更喜歡【重組+逾期】貸款率這個指標。也就是將重組貸款和逾期貸款,去除以總貸款,然後再各家銀行橫向比較。

人家明明已經還不起款了,可是你家偏要說人家有能力還款,就不劃到不良貸款里——那我也沒轍啊。所以建議大家用貸款減值準備/【重組+逾期】貸款,這個指標來橫向比較各家銀行。同時註意逾期貸款里面抵押和質押貸款的比重。這個問題,如果有機會,我會再分兩節分別闡述。



下節預告:銀行股投資第一課(四)為何說銀行【一季報定全年】?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幹得不能再幹,得就著牛奶豆漿吃。[笑]
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信銀行(SH601998)$ $光大銀行(SH601818)$ $北京銀行(SH601169)$ $南京銀行(SH601009)$ $寧波銀行(SZ002142)$ $平安銀行(SZ000001)$$興業銀行(SH601166)$








+++++++++++++++++++++++++++++++++++++++++

這里插一個題外話,是關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唐朝,有點費腦。初學者可以直接忽略,繞開不看。
去年年初曾發過一篇《貸款減值準備是否隱藏了銀行的資產?》,各位大俠也在下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當時我自己也被繞暈了。關於當期撥備計提,究竟隱藏了多少凈資產,我腦袋現在還是暈的。但是這個遞延的所得稅資產,無非是稅收的早交與晚交罷了,時間拉長了看,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2801158

這里簡單說幾句吧,也不一定正確,歡迎各位指正:
雖然銀行在計提減值準備時,有一定的自主權利。但稅務並不100%認可。稅務會說,你一直猛計提準備,豈不是永遠不用交稅啦?
所以其中必須“預繳”一部分所得稅,這部分預繳的所得稅就形成了遞延所得稅資產。
以招行的報表為例:

上圖看出:2014年上半年,貸款減值準備共增加107.84億元。


上圖看出:2014年上半年,因此而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變化為10.95億元。低於107.84億元的25%。也就是說,稅務只認可了大約一半。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31

銀行股投資第一課(四)為何說「一季報定全年」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963214

投資銀行股,經常聽大蝦們說,“一季報定全年”。比如說,某家銀行一季報出來以後,同比去年增長20%,那麽今年全年業績的增長率很可能就是維持在20%的水平線上,出現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那麽,這是為何呢?

在闡述原因之前,首先要講講例外的情況。

前一節我們講了撥備對利潤的調節,一般情況下,銀行的報表傾向於將各期的利潤平滑,避免出現大起大落。這主要也是因為銀行與其他民企上市公司不同,掌舵的董事長或行長都不是實際控制人或大股東。像這類【職業經理人】掌舵的公司,掌舵者傾向於獲取平滑的業績增長。

具體原因,我想在集團公司工作過的應該都知道——業績增長過快,下一年就會面臨更高的業績任務指標;而如果業績大幅滑坡,又會面臨相關部門(XX委)的考核責難,各種檢討、報告等是免不了的。所以管理層傾向於在好的年頭將業績壓低,存點余糧;而在壞的年頭把余糧拿出來,度過難關。

市面上,除了某兩家有強烈融資沖動的銀行以外,大部分銀行都希望自己的業績排名在同行中排名中上即可,不挑頭不冒尖,也不落後。博大精深的【中庸】思想。


然而,兩種情況下會出現例外:

一、“洗澡”。這種情況主要是銀行換了董事長或行長,就會發生財務洗澡的情況。主要手段也還是加大撥備力度,給自己以後經營存點余糧。同時加大核銷力度,把前一任的PP擦幹凈,從此輕車上路。

二、新監管指標實行,為達標不得不臨時加大撥備力度。歷史上撥備覆蓋率的監管要求曾經從100%提高到150%,為了達標各家銀行不得不臨時大筆核銷,同時加大撥備計提,導致業績單季下滑明顯(由於指標通常年末考核,所以該事件也往往發生在第四季度)。因為這個原因,某家銀行在2008年年報就不得不大筆核銷,致使當年凈利潤同比減少77%。就目前來說,還有一條撥貸比(貸款減值準備/總貸款)不低於2.5%的指標,是要求2016年年底達標的。因此各位親可以看看自己手里的票,距離達標還差多少。

講過意外情況之後,再來談為何銀行股【一季報定全年】。不過大家要理解,這個一季報定全年,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所以千萬別往絕對的方向去理解。

原因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管理層平滑業績的需要,不再贅述。當然,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

銀行利潤增長的幾個途徑,開源方面一是資產規模(包括但不限於貸款)的擴大;二是各項資產息差的提升;三是中間收入(包括但不限於手續費、顧問費)的增長。節流方面,一是管理費運營費的降低(也就是“成本收入比”下降),二是撥備減少(建立在不良下降的基礎上才是健康的,否則可以看做是“釋放”利潤)。

我們來看第一項資產規模。首先是占銀行資產大頭的貸款,在放貸當年,在報表上是基本不產生收益的。以招行2014年半年報為例:


上圖可以看到,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差約為4%。如果扣除營業稅,再除去約25%至30%的管理運營成本(成本收入比),只剩余連3%都不到。而撥貸比(不低於2.5%)要求2016年年底前達標,目前各家也基本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說,要維持撥貸比不下降,就要求銀行當年【新增貸款】所獲得的【增量收益】,全部計提給當年的撥備了。第一年新增貸款的增量收益,要第二年才能體現在報表里。

這里告訴大家一個小訣竅,就是當年總資產增速較快的銀行,第二年的業績往往也不錯。因為總資產增速快說明管理層有心把業績做上去(前提條件是核心資本充足率得夠用),這個就不展開討論了。@處鏡如初 對這一點的理解應該比我更深。

在資產里面,除開貸款以外,還有兩個大類資產,一是同業資產,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資(主要為債券)。這兩類資產的特點,是基本沒有計提損失準備,監管也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所以在報表上看,當期就能夠獲益。

一般銀行的資產配置,貸款占大頭,資產增量基本要占到總增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再算上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留給債券、同業等資產的空間已經不大。假如某銀行當年總資產增長20%,那麽這個20%的增速能做到有8%至10%是同業資產和債券貢獻的,就很不錯了。因為資產配置是分攤到一年的12個月中(實際情況是年頭略多,年尾略少),一月份新增的能拿全年利息,12月新增的就只有不到一個月利息了,所以貢獻率還要打對折,也就變成4%至5%。

再來看第二項息差因素。如果遇上調息,那麽長期貸款的利率調整大多是從第二年年初開始的。當然也有部分貸款約定下月調整的。調息後,資產(利率)的重定價有較大比例發生在第二年的一月份。

節流方面,運營管理費和撥備核銷,各家銀行通常有一些季節性的差異。例如有些銀行喜歡四季度提大頭的管理費(年終獎?),有的喜歡一季度提。而撥備與核銷方面,多集中在四季度,也有年中年末分兩次核銷的。

因為這個原因,部分銀行用【1季報×4】來預估全年業績水平,是不大合適的,因為存在季度的差異。但是用【去年全年業績×今年1季報同比增長率】來預估全年業績,是略微靠譜的。




下一節預告:銀行股投資第一課(五)資產質量怎麽看?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信銀行(SH601998)$ $光大銀行(SH601818)$ $北京銀行(SH601169)$ $南京銀行(SH601009)$ $寧波銀行(SZ002142)$ $平安銀行(SZ000001)$$興業銀行(SH601166)$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85

銀行股投資第一課(五)資產端的奧秘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3107670

通過前面的四節,我們大致知道銀行是一門怎樣的生意。那麽從第五節開始,慢慢要開始燒腦了。

相信經過這幾節簡單的學習,您在每期銀行股報表後,也可以自豪地丟出自己的見解,然後默默迎來旁人【驚愕的嘴巴】和【贊嘆的眼神】。

歡迎加入新的世界!

++++++++++++++++++++++++++++++++++++++++++++++++++++++++++++++++

會計的三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對於銀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是資產負債表,其次是利潤表,而現金流量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本節主要來講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部分,兼談各部分資產的質量。




首先需要了解,一張資產負債表,是一個節點末的“定格照”。比如上表是招商銀行2014年半年報,指的是2014年年中時的資產情況。實際在2014年上半年,這個資產是不斷變動的。

一、最高安全等級資產

1、現金——這個很好理解,也就是現鈔。銀行為了應對每天的存取款,必有一部分資產配置的是現鈔。這部分資產的風險幾乎為0。但需要註意的是,現金資產無法收息,不產生收益,而且還受到通貨膨脹的侵蝕。

2、存放中央銀行的款項——就記住這是央行強制要求各家銀行存在他那的資金就行。對於銀行來說,希望存在央行的準備金越少越好,原因有二,一是存在央行的越少,可以放貸的資金就越多;二是這部分資金的利率比較低,招行2014年半年報是1.52%。

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百度【存款準備金率】、【貨幣乘數】等概念。

這里必須講一下的,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和貸存比的區別,很多童鞋搞不清的。加入存款準備金是20%,貸存比是75%,那麽100元的存款進來,銀行必須【最少】放20元到央行,【最多】放75元的貸款出去,這里還剩下5元,銀行可以配置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二、次高等級資產(大蝦們經常說的“同業資產”)

3、存放同業和其他金融機構款項——也就是存在別家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其他金融機構包括信托、保險、基金、財務公司、券商、期貨等),只要這家金融機構不倒閉,資產安全可保無虞。

4、拆出資金——跟存放差不多,但安全等級更高。拆放同業通常需事先對拆入銀行進行授信,或以票據進行質押(如逆回購),而存放同業則不需要。

5、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銀行自己(買入方)與資金需求方(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簽訂協議,買入對方的證券,同時約定對方在規定時間將這部分資產贖回。這里交易的金融資產相當於質押貸款的質押品,起到一定的擔保作用。同時,需要註意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可以繼續轉讓給第三方。

以上這三種資產,就是傳說中的“同業”,理論上說是銀行非常安全的一部分資產。但也由於過於神秘,加上抽屜協議、剛兌等等,被蒙上了“過橋貸款”“變相放貸”等名聲。這個就見仁見智了,畢竟沒有人能一筆一筆扒開來看。

三、相對較低等級資產

6、貸款和墊款——這個我相信不用解釋了。唯一補充一下,就是資產負債表中的貸款和墊款,是指的凈額。也就是真實的貸款和墊款總額,減去貸款減值準備後的凈額。換言之,貸款減值準備不計入總資產,也不計入凈資產。

7、應收利息——假如1月1日貸款1個億出去,利息600萬,約定年底一次收息。那麽在年中的時候,雖然還沒收到利息600萬,但是分攤到半年,就有300萬的應收利息。

這兩者的資產質量等級,可以說是一樣的,利息本身也是貸款資產的一部分。貸款和墊款,借款人可能倒閉破產,或者跑路,使得一部分貸款不能收回全部本息。所以該部分資產的資產質量等級較低。


四、混雜安全等級資產

在報表中我們還能看到幾類資產,比如
8、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
9、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0、持有至到期投資


這三類資產,【大部分】都是債券。其中的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等級最高,基本不用考慮兌付問題。其次是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債券,問題也不大。最次是其他債券(應該是以公司債為主),兌付問題要看企業質量和擔保品質量。

以上三類資產,在會計上的收益確認方式不同,因此而將債券分進了不同的類別。這個比較複雜,這里暫且別過不講。

五、應收款項類投資
繼同業資產後的又一個大染缸。招行這里有4686億元,約占總資產的10%左右。神秘的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主要包括未出表的理財產品(多為保本型),信托受益權、保險資產管理計劃等


六、其他資產(主要是經營類)


11、貴金屬——主要是庫存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本身也是無法生息的,但是貴金屬價格的波動會帶給銀行收益和損失。如果銀行看好貴金屬行情,是可以持有貴金屬凈頭寸的。同時,銀行出於紙貴金屬交易等理財業務,以及貴金屬衍生品金融等業務,需要持有一部分貴金屬,來對沖相關的價格波動風險。

12、固定資產——主要包括土地及建築物,在建工程(未完工的房地產)、電子設備、裝修費、運輸及其他等。這些固定資產主要為銀行為保持運營需要而持有的資產。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逐年折舊,變成成本消耗掉。如果固定資產升值,那麽會計上也不會產生任何收益。

13、投資性房產——經營出租的房產。銀行是不能買入投資性房產的,這里有少量的投資性房產,可能是暫未處理的抵債資產。

14無形資產——主要為土地使用權,軟件等。

15、商譽——主要指收購其他公司時,溢價收購部分。比如被收購的企業,凈資產是100億元,但是收購價出到150億元,這里就會產生50億元的商譽。
需要註意,銀行是不能持有金融機構以外的股權,也不能收購非金融機構的企業的,除非是抵債資產被動持有。但規定也應在2年內處置完畢。

16、遞延所得稅資產——已支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簡單理解就是預繳的稅收。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民生銀行(SH600016)$ $招商銀行(SH60003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信銀行(SH601998)$ $光大銀行(SH601818)$ $北京銀行(SH601169)$ $南京銀行(SH601009)$ $寧波銀行(SZ002142)$ $平安銀行(SZ000001)$$興業銀行(SH601166)$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