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額貸款公司請求政府鬆綁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t1vs.html

2011年8月4日,由中國金融學會和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辦公室組織的第二屆中國小額信貸創新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下面是廣州萬穗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張化橋的發言摘要:

各位同仁,我認為,我國銀行在貸款上對小貸行業的歧視和政府的過度限制,極大地制約了小貸行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穩定和平等的政策。我們強烈呼籲政府給小貸行業鬆綁。

今天,我想談談我們這個行業面臨著幾大問題。最大的問題當然是小額貸款公司的槓桿問題。有人說銀行系統不應該給小貸公司貸款,因為小貸公司太亂了,但事實 上,小貸公司一點都不亂。我們管自己的錢,非常小心。我訪問過七八十家小貸公司,他們大都做得非常好。即便有違規,也只是極少數。他們不吸收存款,也就談 不上系統性風險。整個小額貸款行業的貸款總規模也不過就相當於半個華夏銀行, 或者半個興業銀行而已。

現在銀行系統對我們非常歧視,他們給房地產公司貸款, 給化工廠貸款,給煤礦貸款,都沒有人為的上限, 但是給小貸公司的貸款卻不能超過我們的股本的0.5倍。而且事實上,很多小貸公司根本不能從銀行獲得任何貸款,為什麼?有些銀行的人害怕得罪某些對我們行業有抗拒的人。另外,銀行也會區別對待。允許我們從銀行獲得貸款, 不等於銀行就一定會給我們貸款。政府給我們規定負債率的上限,實際上小看了銀行的判斷能力; 這個上限對於好的小貸公司來說是一種不公平的歧視,而對壞的小貸公司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它們反正拿不到貸款)。

銀行可以把我們當成普通的工商企業,他們自主決定貸不貸,貸多少。退一萬步講,即使銀行不給我們貸款,政府把銀行的手捆住,但是把小貸公司的手也捆住,就 太沒有道理了!銀行不給我們貸款,我們應該可以發債,或者從我們的股東或其它工商企業獲取資金。現在銀行有十倍到二十倍的槓桿,能吸收便宜的存款,而我們 不能吸收便宜的存款也就罷了,槓桿率的限制非常不公平。我們不要政府扶持,不要優惠,我們只要減少歧視: 稍微有一些歧視,我們可以接受。

怎麼看待小貸行業的高利率?有人說我們是放高利貸的,其實絕大多數小額貸款公司,都嚴格執行了政府規定的利率上限(銀行基準利率的四倍)。那麼怎麼看待市 場的高利率呢?我覺得高利率是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如果通脹為10%,誰願意用7%的利率貸款給你?那不是明擺著的虧錢和補貼你嗎?

現在民間的借貸利率比銀行的基準利率高很多倍。這說明,我國的金融政策是有問題的,我們銀行根本沒有彎下腰來扶持中小企業才出現這種現象。如果金融政策沒 有問題,利率不應該這麼懸殊。低的利率只能鼓勵低效率的投資。人性就是如此:用高利率的資金跟低利率的資金是不一樣的,用別人的錢跟自己掙的錢是不一樣 的,用貸款跟用捐款也是不一樣的。就這麼簡單。所以我對低利率政策有很大的意見。這也是國內科技扶持資金、財政的各種補貼、農業補貼、西部大開發資金等 等,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原因。低利率鼓勵懶漢、低效率、特權和腐敗。市場總有一個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均衡利率。如果一部分資金的利率被壓低, 那麼另外的資金的成本就只能很高。有人必須付高息,只是因為另外的人沒付利息或者付了低息。有人借不到錢,只是因為另外的人佔用或者浪費了資金。

政府和社會應該讓小額貸款的人們賺錢,賺很多的錢,要讓另外的人嫉妒,並且都想進入這個行業。政府應該把門打開,讓別人衝進來,衝進來後市場資金的供求關 係就變化了。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有更多的資金扶持三農,扶持微小企業。現在我們的政策不是這樣。我們小貸行業的股本回報率(10%左右),遠不如那些官 僚主義嚴重和鋪張浪費的國家銀行(20% 以上),這說明什麼問題?小額貸款行業受到的歧視和限制太多。  
 

  
很多人批評我們這個行業,說我們很多小貸機構沒有長遠打算,只顧放大額貸款,不願做微小貸款。可是政策是如此的歧視我們,如此不可靠,人們當然不敢有長遠 打算。我們廣州萬穗公司專注小額貸款,那是因為我們喜歡微型金融,我們有很長遠的考慮,想把這個事業做紮實,但是政府如果希望每個公司都這樣做的話,光靠 政策、光靠鼓吹雷鋒精神是不行的,必須給業內人士一個做長期打算的商業理由。不能把政策建立在慈善和雷鋒的基礎上。

目前,絕大多數小額貸款公司不願意做長期打算。業內人都知道,做幾千塊錢的貸款、幾萬塊錢的貸款,太麻煩,工作量太大,要聘請很多人,吃很多苦;投資於基 礎設施和培訓,不值得。我們萬穗公司請了五十個員工,但是很多公司只請了五六個人,為什麼?現有的政策設計有問題。不要只是呼籲小額貸款公司"做細活,沉 下去"。

再說說單個股東持股的上限。當股權太分散時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股東們都不認真,因為不值得認真。沒爹沒娘的孩子被人欺負,沒人關心。小貸機構應該有一個 或者幾個大股東,他們非常在意這個生意,願意花時間和精力監控管理層。我在投資銀行工作了十八年,我看投資銀行在西方是失敗的,2008年基本上都垮掉 了,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股權太分散,每個股東只持有那麼一丁點兒,就導致沒人疼沒人愛,完全被內部人控制。那些銀行都破產了好幾回,他們的高管還拿著高 薪和獎金,每個人拿幾百萬美金甚至幾千萬美元的年薪還罵娘。所以我希望大家考慮,我們要有強有力的大股東監控管理層,同時,我們要讓這個行業非常有利潤, 這樣我們才有更多的資金長期支持三農和微小企業。

單一股東 20% 或者 30% 的持股上限很可笑, 因為大家明明知道代為持股很普遍。我們中國這麼多聰明人,為什麼偏偏要設計出一套明顯沒有道理的政策,然後又眼睜睜地看著大家違背它呢?大家把法律和政策都當成了兒戲。一項政策如果三令五申還沒有效果,你要看看政策是否合理。

最後一個問題,現在全國3300家小貸公司是否太多?我看一點不多,反過來太少。他們能夠收取24%的平均利率,而且大量的客戶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這說明 他們的資金太少。政府應該鼓勵更多小貸公司的設立,給他們平等待遇。另外,正如前述,整個行業的貸款規模還只相當於一個中型銀行(興業銀行)的一半,只相 當於中國國內信貸總額的0.5%。這個行業還太小,增長空間極大。改變資金的供求關係,才能把這個板塊的利率降下來。我們小貸公司希望降低利率,適度提高 槓桿率,提升貸款能力。 我們對目前的狀況是很不滿意的。

眼下,大談風險控制是一個很時髦和很酷的事情,它顯示出人們的老練和富有責任心。但是,風險控制不應該成為無知的藉口,不應該成為政府部門「管卡壓」的藉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93

反彈鬆綁?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2627

有新聞報導話,有位大學生哥哥投資股票失利,要返屋企問阿媽攞錢,低位再買搏回本,阿媽唔肯,於是企圖威脅自殺。其實呢單新聞只是冰山一角, 無論是坊間或是網上,大家都會見到好多花靚仔(女仕較穩陣),做大孖剪,借貸投機,並參與垃圾股與衍生工具買賣,只求極速致富,無視風險,結果當然事與願 違,最終輸乾輸淨,慘敗收場。

昨日恆指大幅反彈,重上兩萬點,之前聽財演老點,在低位「止蝕」嘅散戶,現在已經一殼眼淚,或是欲哭無淚,仲有一班高位買貨坐艇嘅散戶,手持大量股 票,不過財演現在又再發功,話現在正如2008年雷曼事件前夕,歐美債務危機會拖垮許多銀行,令全球金融市場崩潰,現時只是熊市中的死貓彈,建議散戶見高 位沽貨鬆綁,無論是「止蝕」或是「反彈鬆綁」,都是高買低賣,一年玩幾次呢類「廢招」,足以令散戶輸掉大部份本金,以致無力翻身。在散戶沽貨之時,大行紛 紛出報告建議調高新興市場之股票投資比重,並在低位密密收集,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散戶手上的財富與會生金蛋的雞,又再一次轉移到大戶手中。

唔知點解,金融業呢行最唔重誠信,從年頭到年尾,各路財演可以老點無知散戶99次,都面不改容,仲唔會比人追究責任。就算是美國幾家評級機構,那些 有問題的金融衍生工具如CDO、MBS等等,全部都獲得三條A評級,到貝爾斯登以及雷曼兄弟相相爆煲,評級機構才後知後覺,調低各類金融創新工具之評級, 早前穆迪又發報告警告國內地方債問題,可能拖垮國內銀行,令一眾內銀股價大幅下跌,但出事的又是美國國債問題。昨日新聞報導,國內監管機構已經開始清理地 方債,銀行持有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狀況開始好轉,國內銀行依然穩如泰山,美國這類評級機構,又再玩多一次「狼來了」,跟財演與財棍老點散戶一樣,講錯 嘢事後無須負責,相反,CKM001擇善固執,6年來堅持叫人長揸優質股票,逢低買入,長線穩賺,結果在網上比人鬧足6年,你哋話公義何在? 唔怪得金融圈肯講真話嘅人愈來愈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5

券商資產管理鬆綁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8918_all.html

  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正在迎來監管的逐步放鬆。

 

  繼東方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資管公司獨立後,海通證券、光大證券亦上報方案,欲將資產管理部門獨立成子公司,目前方案已經上報證監會。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券商的資管業務發展緩慢。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受託資金2487億元,這一數據完全無法與公募基金管理的2.4萬億份相比。

  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業中的證券理財產品規模分別達到7萬億元和3000億元左右,甚至僅僅依託於信託賬戶的陽光私募基金的規模也已超過了1700億元,券商資管業務與之差距太大。

  在這一背景下,監管層釋放了放鬆監管的信號。9月中旬,證監會向各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下發關於修訂《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的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其中涉及擬取消集合計劃審批、產品創新、產品相關終止條件刪除等重要條款。

  最為業內振奮的是原《試行辦法》中關於「集合計劃審批」的相關規定已建議調整。

  「這是備案制即將成行的信號,意味著監管層已經加快推進集合計劃實行備案管理的改革目標。」第一創業證券創金資產產品業務負責人黃越岷表示。

從審批到備案

  雖然存量規模相差甚大,但券商資管的增量規模正在迎頭趕上公募、私募基金。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8日,券商資管的集合理財產品共計發行了83只,其中偏股型的產品(非限定)數量75只,公佈規模的69只,合計規模 482.77億元,平均每隻產品發行規模7億元;公募基金方面,除固定收益類的產品和分級基金,公募基金公司共計發行偏股型基金101只,合計規模 978.35億元,平均每隻基金募資11億元;而陽光私募今年以來共計發行555只,募資規模接近690億元。券商資管業務大有緊追公募、私募基金的勢 頭。

  對於起步較晚的券商資管來說,能夠在短短幾年之內在發行增量上迅速縮小與公募基金的差距,實為來之不易。

  2005年,光大證券成立國內首隻集合理財產品——光大陽光1號,使歷史上曾全軍覆沒、沉默經年的券商資管業務重新啟動。不過,除十來家試點券 商外,多數券商仍被拒於資管業務門外,到2007年底,券商資管僅有30只產品,規模不過600億元。2009年,監管層開始適當放鬆政策監管,產品審批 速度明顯加快。2010年,東方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率先將資產管理部門分立出來,單獨成立子公司。到2010年底,市場上所有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份額已近 1091.94億份。中信證券、中金證券和國泰君安在2010年底分列券商資管規模前三位。

  以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為例,一年之內,該公司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由90億元增長至現在的近200億元,管理的產品數量由7只增加至20只。接近國泰君安資管公司的人士透露,自子公司獨立以來,所獲取的利潤已超過上海某證券公司的全部利潤。

  今年以來,新獲批進行券商資管業務的券商開始擴延至中小券商範圍。中原證券、方正證券、紅塔證券、山西證券和西南證券等相繼開始涉足資管。資產管理業務的市場格局也發生變化,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宏源證券迅速擴張,擠入資管規模前十。

  根據2003年發佈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第二十三條,「中國證監會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本辦法的規定,對證券公司辦理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申請進行審查。」

  在此次意見稿中,上述表述已經消失。「這次僅原則規定證券公司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應當依法履行報批或報備程序。根據『放鬆管制』,鼓勵創新的 修訂原則,此次調整意味著監管層已經加快推進集合計劃實行備案管理的改革目標,備案制指日可待。」黃越岷表示,他瞭解到,配套《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備案管理指引》正在制定過程中,將釐清備案管理中的具體要求,此舉對券商集合理財發展意義重大。

  意見稿稱,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面臨基金、銀行、信託、保險等機構的激烈競爭,業務總體規模偏小,市場份額佔比僅為1%,與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和證券公司作為專業投資和服務機構的市場地位不匹配,面臨巨大挑戰。

  「這次修改,主要源於證券公司體量變大,立法環境、行業現狀和監管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黃越岷表示。根據意見稿,監管層希望券商資管能夠突出特 色,「在客戶適當性方面堅持面向具有一定金融投資經驗和較強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准入原則,與其他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進行錯位競爭。」

  今年年初,證監會在其制定的證券機構行政許可工作調整方案中即表示,作為證監會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將分期分批授權36家派出機構審核五項行政許可事項。同時,證監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擬取消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三項行政許可事項,改為事前告知性備案管理。

鬆綁關聯交易

  根據剛剛下發的意見稿,從投資交易、自有資金門檻、清盤條件等方面提出很多政策修訂內容。

  「解除了券商資管業務上的限制,幾乎每條都對行業有較大革新。」國泰君安資管公司人士表示,「尤其是關聯交易方面。」

  此次意見稿,對涉及指數化產品的「雙十限制」及3%關聯交易投資限制作出豁免規定。

  「雙十限制」,即指一個理財計劃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最高不得超過該資產計劃淨值的10%;同一管理人管理的所有集合理財計劃,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最高不得超過該公司發行證券額的10%。

  此前對券商資管投資作「雙十限制」意在防止券商資管操縱股價。「券商上一輪危機主要是倒在受託理財上,所以從保障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政策上 對券商投資規制較多。」北京前述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券商自身的風控能力有所增強,各種政策規制逐漸向理財大佬——基金靠攏。

  前述北京券商高管表示,以前在審批、規模、存續期、宣傳等方面,券商和基金差異較大。自2009年下半年券商放開存續期限制,審批加速後,券商與基金所受到的約束逐漸趨同。

  2009年,指數基金已開始放行「雙十限制」投資。多位資管人士表示,對於以跟蹤指數為特徵的產品運作,「雙十限制」會使得指數產品不能按照權重比例配置,失去其跟蹤指數的特性;同時,必須使得券商資管旗下其他產品進行大幅調整為指數產品騰挪出足夠空間。

  此外,在股指期貨出現後,「雙十限制」還使得券商資管的指數化對沖產品無法出爐,同時還使券商無法對擁有上市公司10%以上股權的大客戶開展資管服務。

  「現實中,有很多公司大股東,比如持有上市公司20%的股權,他不準備賣掉,但也需要對這些股權進行市值管理。」北京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表示,「雙十限制」導致券商資管無法對一些大型客戶進行服務,坐失市場份額。

  此次發佈的徵求意見稿認為,指數化產品實施「雙十限制」及3%關聯交易的限制,影響指數化產品跟蹤基準指數的精確度,擴大跟蹤誤差,影響產品的業績,不利於保護客戶權益。

  對於客戶贖回而導致的券商集合計劃被動減倉問題,意見稿表示,允許集合計劃份額在現有客戶間有條件轉讓。

市場化生存

  意見稿對券商資管的多項操作環節都進行了調整,內容涉及充實公平交易、信息披露、投資經理資質問題,總體方向是進行市場化監管,讓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設計產品、投資交易。

  修訂的限制性條款包括取消「集合計劃資產中的證券,不得用於回購」的限制性規定。

  「此前不允許券商集合計劃進行債券回購,主要是此前存在制度風險,現在隨著交易所債券回購交易制度的完善,集合計劃的資產託管制已基本消除制度風險,有了回購這一工具,有利於債券類產品提高收益水平。」黃越岷說。

  意見稿亦刪除了原「連續20 個交易日計劃資產淨值低於1億元」的終止條件規定。

  今年以來,A股低迷震盪,各類投資產品業績均大幅虧損。

  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246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累計淨值低於1元的產品共計165只。截至10月,終止清算的集合理財產品共計16只,其中8只因到期而清盤。除1只特例外,另外7只是由於資產淨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億元被迫清盤。

  黃越岷表示,今年以來市場上陸續有產品依據此規定清盤。此次取消資產淨值限制,是更為市場化的表現。「投資人可依據合同自主判斷和決定去留;對於管理人來說,當規模縮小到一定程度,超過運行成本,管理人自然會考慮是否終止的問題。」

  意見稿表示,理財產品是否因資產淨值低於一定下限而終止,應當由合同各方自主判斷和決定,由市場來選擇。從國內外監管實踐看,對於理財產品因資產淨值低於一定下限而強制要求終止的監管要求並不多見。

  此外,意見稿還調整《定向細則》關於同一客戶只能委託一家證券公司開展定向資產管理業務的規定。客戶根據其資金規模和理財需要,將資金委託給理財能力、業務特色不同的多家證券公司管理,有利於滿足客戶多樣化的理財需求,分散風險,保護客戶權益。

  關於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參與集合計劃的比例限制,意見稿將以往對證券公司參與一個集合計劃的自有資金,不得超過計劃成立規模的5%,且不得超過 2億元的限制,提高到「不超過計劃總份額的20%」。此外,還將刪除關於「限制參與多個集合計劃的自有資金總額不得超過證券公司淨資本的15%」的規定。

  「上述幾款都是一些大型的修改,是券商資管運行中遇到的比較現實的瓶頸,這次基本的調整使得券商有更大的自主權。」國泰君安資管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4

浙江:小額信貸公司有限「鬆綁」

http://www.infzm.com/content/71175

在資金鏈繃得最緊的浙江,小額信貸公司開始被「鬆綁」——此前牢牢捆住他們手腳的「資本金」規定,放鬆了一圈。

但工商局出台的這個新政能否真正「落地」,還是個問號。關鍵在於,接受銀監會監管的銀行是否承認與支持

沒錯,不是小貸公司數量最多的江蘇省,也不是最早試點的內蒙古、山西,最先試圖給小貸公司發展鬆綁的是浙江。

2月中旬,浙江省工商局出台了全國首個《浙江省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監管暫行辦法》,至此,浙江境內的183家小貸公司,超過10萬戶小微企業、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將因這項「新政」受益。

「都有一肚子牢騷」

「最有幫助的是小貸公司負債率提高了1倍。」永嘉縣瑞豐小額貸款公司的總經理潘獻勇喜滋滋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這意味著,瑞豐小貸公司原來2億的貸款額度馬上翻了一番。

在溫州這個浙江省小額貸款公司最多的城市,每逢季末,這些公司會召開碰頭例會,可近半年來,這樣的會議幾乎成了「牢騷會」,22家小貸公司的高管湊到一起,談著談著就會大嘆苦經。

小貸公司的生意也不好做。即使是在中小企業四處借錢,小貸公司供不應求的年關,「有些主要股東開始萌生退意。」談起新政實施之前的情況,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溫州小貸公司總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首當其衝的牢騷,就是過去管理條例中對負債率的限制非常嚴格。

根據銀監會、央行在2008年的有關規定,小貸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而小貸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資本淨額的50%。

這一條款直接制約了小貸公司的發展步伐,也大大降低了股東的資金回報。

「我們公司現在的資本金是8個億,銀行貸款也有接近4個億,差不多用足50%的上限了。」瑞安華峰小貸公司工作人員談到,相比同行,這家公司算得上實力雄厚,可依然時時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

2011年全國各省市小額信貸公司情況統計,數據來源:央行網站 (溫翠玲/圖)

「到處都是框框。」一位小貸公司的老闆說。在其看來,小貸公司約束過多。不能吸收存款,不能拆借資金,不能經辦委託貸款,負債率又受到限制。「普通 工商企業沒有負債率的上限約束,只要有人願意借錢就行。」他說,「如果以個人名義放高利貸,成本低多了,不受監管,更不用繳稅。」

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秘書長焦瑾璞更是在多個場合呼籲,「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槓桿率只有0.5倍,存在待遇不公。」

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8%到10%,也就是說,銀行的槓桿率在10倍以上,一般信用社的更高。典當行1倍,擔保公司10倍,小貸公司0.5倍,他們必 須主要依靠股本金。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全國小貸行業的淨資產回報率不到10%,遠不如銀行和信用社,雖然小貸公司的管理成本高,風險也更高——客戶一般 又沒有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

政府之手過緊,讓當初那些熱情洋溢的老闆們開始有些失望,有人後悔當初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申請牌照,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即便是溫州的小貸公司年回報率可以達到15%,但這點收益,在民間融資回報很高的浙江,簡直不值一提。

於是,一直以來,放開資本金上限限額、拓寬融資渠道、放大銀行融資比例都是本地小貸公司的強烈呼聲。

經濟危機改變了一切,2011年在以民營經濟活躍著稱的浙江,小微企業因資金鏈難題大批倒閉死亡,漸漸成為誰也無法忽視的現實。

要想扶持小微企業,扶持民營經濟,必須給小貸公司鬆綁,於是,新年伊始,這些反覆呼籲的問題終於得到了部分解決。

打折的新政?

在採訪過程中,南方週末記者發現,浙江省包括臨近的江蘇省、上海市的小額信貸公司從業人員都高度關注這一新辦法,但也有不少受訪對象表示,「這是一個打折的新政。」

根據新出台的《浙江省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監管暫行辦法》,除了融資比例上限提供了一倍,小貸公司的資金來源渠道得到拓寬,包括擴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 資比例、可向主要法人股東定向借款、本地同業之間可進行資金調劑拆借、可與銀行和地方金融資產交易平台合作開展資產轉讓等業務。

鑑於現在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來源主要依賴銀行,這條新規也讓不少小貸公司心存疑慮,由於新規的出台部門是工商局,而以銀監會為主要監管機構的銀行是 否願意為小貸公司增加融資,甚至在資產交易平台上開展資產轉讓業務。「這些目前都是問號。」潘獻勇說,「還需要等待進一步有細則補充。」

這背後隱藏著深層次矛盾。

依照2008年央行和銀監會下發的《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將小額貸款公司的性質描述為「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 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見,小額貸款公司在發起人和組織形式上和一般的公司相類似,但是貸款業務又是一 般的公司所不能經營的業務。

身份不明也導致了小額貸款公司也陷入了多頭管理的狀況中。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小額貸款公司日常監管和風險處置由地方政府負責,而地方政府在監管過程中涉及的有關部門包括金融辦、財政、工商、公安、銀監、人行等諸多部門,難以釐定職責分工,監管協調困難也由此而生。

「銀行未必同意借款。這存在銀監會向銀行落實的問題。倒是新增加的融資要向工商部門報備,增加了日常工作量。」一位小貸公司高管說。

浙江新政之後,小額信貸公司將迎來快速發展?這個想也別想。一位小貸公司的老闆向記者總結,主管機構的邏輯向來是,穩字優先,寧可發展的慢一些,也不能出事。

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282家,貸款餘額3915億元,全年累計新增貸款1935億元,平均下來每家新增也不到5000萬。

2011年,中國國內信貸餘額為58萬億元,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總和不及興業銀行的40%。

而在全國範圍內,在監管者的眼中,小貸公司的風險並不可小覷。

一位安徽省銀監局的官員在一份報告中總結了小貸公司存在的問題。他列舉到:

資金投向盲目。小額貸款公司存在趨利性、盲目性、隨意性、自發性和隱蔽性等特點,資金流入一些國家限制或禁止的行業,使部分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維持著生存,導致局部的無序競爭,制約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信貸結構的優化,削弱了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效果。

業務管理混亂。一是變相提高利率,惡意規避監管。部分小額貸款公司在計收貸款利息的同時,往往收取財務顧問費和手續費等,或強迫客戶接受與其有關聯關係的擔保公司為客戶擔保,通過收取擔保費用變相抬高利率。

典型調查反映,民營小額貸款公司實際月利率普遍超過3%,借款人負擔較重。

內部管理混亂。存在現金結算,或以現金形式收取貸款利息;或在客戶大額現金還貸時,當日直接將現金貸於他人;或指使客戶在節假日以現金還款,並截留作其他用途。

通過賬外經營,掩蓋不法行為。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小額貸款公司大量存在賬外經營行為,將非法籌措的資金從賬外高息放出,或掩蓋超過規定上限的利息收入。「這部分資金的進出主要通過個人賬戶流動,難以查實。」

但不少小貸公司的高管認為,這樣的擔憂過於挑剔,一位從業人員反駁說:「這些問題哪家國有銀行沒有呢?」

看來,即便在政府權力陰影最淡的浙江,一紙條文依然很難直接改變小貸公司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2

券商資管等待鬆綁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096_all.html

  2011年,對券商全行業來說是一場嚴冬的考驗,二級市場低迷導致券商經紀業務盈利大幅下滑,IPO估值的回歸對承銷保薦業務也構成挑戰。幾年前曾被寄予厚望的資產管理業務,卻未能實現令人滿意的發展。

 

  「我們的資管業務只能在二級市場打轉,能有什麼前途?」一位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直言。

  產品限制、門檻限制和營銷限制已經成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主要障礙,而比起同樣從事代客理財類業務的陽光私募、基金專戶,券商資產管理的規模也相形見絀。在最近召開的一次金融論壇上,券商資產管理的討論被定位為「破局之戰」,足見券商資管業務目前的窘境。

  據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證監會和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修訂已經完成調研,修訂後的試行辦法有望在「兩會」後推出,而券商資管從業人員對此也報有極大期待。

  「我們希望能夠至少達到陽光私募或者信託公司的監管尺度。」上述券商資管部門負責人表示。

限制重重

  「產品、比例都限制死了,如果不解除,我們的業務真的很難做。」一位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坦言。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起步較晚,2003年底,證監會推出《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下稱試行辦法)。根據試行辦法,券商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可以設立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

  根據規定,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資產應當主要用於投資國債、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債券、其他信用度 高且流動性強的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投資於業績優良、成長性高、流動性強的股票等權益類證券以及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資產,不得超過該計劃資產淨值的 20%。

  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範圍由集合資產管理合同約定。

  但2008年5月出台的《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下稱集合資管細則),卻明確規定,集合計劃募集的資金應當用於投資中國 境內依法發行的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券商的集合資產管理業務以前出過事,監管機構此後就加強了監管,對投資範圍是嚴格限定在二級市場的成熟品種。」一位券商資管資深人士表示。

  與之同時推出的《證券公司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下稱定向資管細則),亦明確規定,投資範圍包括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金融衍生品以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與此同時,試行辦法還對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設立了門檻。根據規定,設立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數額不得低於5萬元;設立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接受單個客戶的資金數額不得低於10萬元。

  對於投資單一產品的比例,試行辦法和集合資管細則都有明確規定。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按證券面值計算,不得超過該證券發行總量的10%。一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計劃資產淨值的10%。這也就是業內所說的「雙10%限定」。

  定向資管細則也規定,證券公司將其管理的客戶資產投資於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發行總量的10%。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推廣也頗受制約,試行辦法和集合資管細則都規定,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不得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及其他公共媒體推廣。

  「營銷限制是目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最大障礙之一,券商資管的投資範圍和公募基金類似,卻不能通過公共媒介推廣。」上述券商資管資深人士認為。

  南京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王挺秀在前述金融論壇上坦言,券商資管業務發展,遠遠落後於經紀業務和投行,「券商錯過了2007年的一輪大牛市。」

  「產品限制、投資規則限制,以前的單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上限,這些障礙使得券商資管在2007年牛市中錯失良機。」一位公募基金經理直言。

期待突破

  「我們希望減少管制,投資範圍不要僅僅限於二級市場的股票和債券。」一位知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

  他提出,券商資產管理的監管標準應該與陽光私募看齊,投資範圍應該包括大宗商品、黃金等品種。

  另一位中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部門負責人則表示:「證監部門已經來我們這裡調研,投資範圍可能會有一個實質性的突破。」

  這位中型券商資產管理負責人指出,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投資範圍應該包含期貨品種、大宗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以及結構化產品。「這些產品已經很成熟,我們從人員到風險控制管理的儲備和積累也已經很到位。」他表示。

  對於「雙10%限制」,上述知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而上述中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則認為,比例的限制應該根據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如果是對個股的投資,不限制比例,組合風險可能會提高。」他指出。

  但上述中型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同時也認為,目前雙10%的限制的確過於嚴格,對比之下,陽光私募個股的投資比例可以達到20%-25%。

  「試行辦法的修改稿主要是增加了可投資標的,像之前券商呼聲較高的結構化產品、黃金、期貨,甚至紅酒等另類投資標的,都會在其中。」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

  券商資管一直呼籲的「保本產品」和「分級產品」此次又在調研中提出。「保本產品是最簡單的,公募基金已經玩了十年,我們完全可以做。」上述知名 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表示。對於分級產品,他則認為,分級產品即使放開,如不能上市,其流動性也會受到限制,未來如何發展還不能確定。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公佈的2010年資產管理業務統計情況,包括中信、中金、國泰君安、光大證券在內的前20家受託管理資金總額的券商,合計管 理資金1753億元,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排名前20位的證券公司,其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總額僅為20億元。這一規模與公募基金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即使與陽 光私募相較,也是後者出現反超。而對於日益火爆的銀行理財產品,不止一位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我們的規模上不去,很無奈」。

  「我們很期待這次修訂在產品、監管等方面能夠放鬆,也相信修訂後的試行辦法能夠在年內出台。」多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對此翹首以待。

風控先行

  由於試行辦法從2011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廣泛徵求券商意見,不少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都表示已經在做產品和內部管理方面的準備。

  「限制放開後,可以上新產品了,但你的風險控制跟不上,是絕對不行的。」上述知名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

  一位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人士表示:「香港市場資產管理業務是需要機構獲得牌照,拿到九號牌就可以從事資產管理,並不是按照機構的類型分別監管。 所以在香港做資產管理,既有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又有證券公司的資產管理部門。」他認為,香港市場對機構的合規性要求高,按照業務類別統一管理,對投資產 品則放得很開,這種模式很值得內地資本市場監管借鑑。

  香港證監會官方網站數據顯示,在香港取得資質的資產管理公司、註冊機構和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6.84萬億港元,較2009年增長19.5%。而投資人當中,香港投資人佔資產管理規模的32.4%,境外投資人佔管理規模的67.6%。

  「能夠拿到九號牌,對公司的資質、人員專業性、風險控制能力和投資經驗要求都很高。這種對機構資質的事先控制,對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控制管理值得借鑑。」一位券商資產管理行業資深人士認為。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資深人士認為,香港和境外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很好,機構實行資質審批和註冊,產品實行備案,這些模式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很有好處。

  「券商資產管理無論從人員還是風險控制管理等方面都已經做好準備了,改革時機沒有問題。」他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4

鬆綁創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17.html
胡祖六

  最近,中國政府把經濟增長目標正式調低到7.5%,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一味片面地追求GDP成長高速度,不顧效率、質量與生態環境,不可取,也不可持續。但是,如果中國經濟從此真的進入慢速軌道,也決非一個令人安慰的前景。

  中國人均GDP剛過5000 美元,與發達國家仍相差甚遠,經濟模仿與追趕的潛力仍巨大。低成長意味著中國沒有能夠發揮自身潛力,很難在一兩代人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收入差距並實現超 越。中國每年新增就業的壓力,民眾對於收入水平與生活品質不斷上升的預期,也意味著低成長將帶來巨大的不可預知的風險,有可能動搖中國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 的基石。

  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難題,應是既要速度,又要質量,二者不可缺一。

  那麼,中國如何才能維持既有高速度又有高質量的增長呢?

  傳統增長模式主要依靠大規模的要素投入,即勞動力增加和固定資產投資。

  由於人口結構變化與自然增長率的下降,勞動力隊伍在總量上將難以顯著擴大。但勞動參與率特別是婦女與老齡人的勞動參與率仍有上升空間。

  據筆者估算,勞動力投入每年可為GDP增長貢獻最多 1個百分點。儘管中國較長時間維持了罕見的高投資率,但人均資本存量偏低,仍然有巨大的資本積累與深化的空間。

  中國城市化人口剛達50%,城市化進程將繼續刺激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可為未來GDP增長每年貢獻3個百分點。

  因此,即使實現7.5%這樣一個平庸的GDP增長率,中國也必須取得3%以上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如果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模式更有效率、更高質量也更可持續, 提高生產率將是關鍵。

  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與跨國實證研究發現,生產率增長因素包括技術進步與創新、勞動力隊伍的教育水平與技能和制度環境。後者主要是指法制的健全 性、司法的獨立公正性、對於私有財產包括知識產權的保障、政治架構的穩定、市場競爭的充分與公平、金融體系的效率、合理的稅賦、政府的廉潔與透明度等。

  中國正面臨著制約生產率改善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政府與企業雖然重視科技研發投資,但總體而言創新能力不足。政府一些不明智的產業政策與規章,如 3G國標、對於Google與Facebook的限制,妨礙了創新,妨礙了中國對於國際最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模仿與採納。中國對教育體系的死板行政控制、 填鴨式教育模式,不利於激發年輕一代的創造力。尤其是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和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法治的不健全與政策的不透明,鼓勵了尋租與腐敗,嚴重壓 抑了市場競爭和創新。制度因素是中國未來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障礙。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從人民公社集體制改為家庭責任承包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從而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過去三十 多年,中國積極引進外資、國際技術、管理經驗與營商模式,通過加入世貿組織而推行的貿易與國企改革,顯著促進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整體效率改善與競爭力的提 高。這些都是通過制度改革帶來生產率提高的成功案例。

  但令人憂慮的是,近年來中國出現了改革疲勞症,經濟體制問題積重難返甚至變本加厲,制度瓶頸制約日顯。不改革,生產率難以提高,經濟潛力無法發揮,將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之虞,中國未來的社會與政治穩定也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只有加速與深化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進程,打破國有壟斷,壯大私營企業,保障公平競爭, 鼓勵研發創新,中國才能充分釋放出固有的巨大發展潛力,保持有質量有效率可持續的高增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資深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6

茅台難鬆綁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13/100379434_all.html

在某些投資者眼中,貴州茅台(600519.SH,下稱茅台)是A股惟一具有投資價值的國企,即便全球最賺錢的中石油、中移動和工商銀行都很難與之相比。4月10日,這只A股兩市最高價股交出了一份超預期的靚麗年報,以及一份創紀錄的分紅方案。

  2011年,茅台實現營業收入184.02億元,同比增長58.1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87.63億元,同比增長73.49%。每10股派現39.97元,創A股分紅紀錄。

  不過,相對於200多元的股價,茅台不超過2%的股息收益率在A股中僅屬中流。市場對茅台的質疑不限於此,更多的擔憂在其未來。

  在3月26日國務院第五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溫家寶提出「禁止用公款購買香煙、高檔酒和禮品」,次日茅台市值蒸發140多億元。

  一位政府採購部門官員對財新記者稱,明面上的「三公消費」與茅台關係不大。茅台真正的消費主力來自黨政軍各界、金融機構、大型國企等。而承蒙特 別垂愛,這一點對於茅台則利弊摻半,甘苦自知:一方面,茅台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來自這種黨政軍界的特別青睞;另一方面,特供與團購擠佔了茅台的部分供應,也 壓制了很多利潤空間,被權貴控制的銷售渠道則遏制了產品正常的提價動力。

  近年來,茅台也試圖通過直營模式和發展新的子品牌來掙脫這種捆綁,截至目前仍收效甚微。

「三公消費」雙刃劍

  在茅台鎮當地,紅軍四渡赤水、結緣茅台的故事經久流傳,這些故事也是茅台與黨政軍界千絲萬縷聯繫的註解。事實上,茅台也津津樂道於自身的「政治色彩」。在各種宣傳片上,茅台都在宣揚和各省部領導、軍隊以及各國駐華使節之間的故事。

  今年3月,茅台集團還獲得了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稱號。每年「八一」建軍節,茅台集團的領導都會親自帶隊赴全國部隊慰問。

  一位茅台酒收藏人士對財新記者介紹,到訪茅台者一般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聽茅台講述「在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工作中發揮的重大作用」;第二,參觀酒庫,那裡封存著一些特供單位的藏酒。他曾看到,在茅台的酒庫裡,不少500公斤一壇的陳釀都是為部隊將領封存的。

  在茅台酒廠內國酒文化城現代館,陳列著茅台的所有樣品酒,很多酒盒下方都黑底白字地印有「特供」字樣,標註的特定供應對象包括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中央警衛局、北海艦隊、成都軍區、中國移動、南方電網⋯⋯

  特供酒和市面銷售的茅台酒的差異主要不在品質,而在價格。特供單位的特殊身份,使得它們能以比市場低得多的價錢得到保真的茅台酒。這些特供酒從 不流入市場,到底佔整體銷售多大比例,外面無人知曉。大量投資茅台股票的深圳東方港灣投資公司董事長但斌估計,這一比例大概在7%;而市場上曾猜測達到 50%以上,不過這一說法遭到了茅台高管的否認。

  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是黨政軍各界的高消費,才導致茅台當前的「天價」。如若限制公務餐飲消費人均上限,茅台酒將難以維持現在的市場價。在今年上 海「兩會」上,包括上海市人大代表史秋琴在內的多位代表提出建議,公款消費不能喝茅台酒,理由是「動輒2000多元一瓶的茅台酒已經變了味,不再是普通白 酒」。全國政協委員林嘉騋也提交了《關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費茅台酒的提案》。

  不過,一位政府採購部門官員對財新記者解釋稱,政府採購目錄上並沒有煙酒茶,這些費用大多體現在招待費等項目上。「據我瞭解,在政府招待這塊, 到地方上基本是喝當地的酒。政府官員喝的茅台,多是通過別人請客、送禮等方式獲取,政府買單的部分很小。」他透露,訂購茅台比較多的是金融機構和大型國 企,其中國企在高端酒類消費裡扮演了重要角色。

  去年4月,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捲入「天價茅台酒事件」。也有央企老總對此表示不解,認為「團購茅台比單瓶買要便宜得多」。

  一些投資者則為茅台鳴不平,認為「三公消費」對於茅台是把雙刃劍,弊大於利,大幅減少了公司利潤。以53度飛天茅台為例,出廠價從2006年的 308元提高至2011年的619元,團購價一般接近出廠價,而現在市場價在1400-2000元左右,差價如此之大。「這是茅台被特供單位消費掠奪走的 利潤,茅台實際上是個冤大頭。」但斌說。

  「不可否認的是,茅台是好酒。說茅台是腐敗酒,是因為它和權力之間的隱性關係;而茅台的高價,也是正常的市場消費被隱性消費擠壓造成稀缺所致。但茅台的發展是畸形的、原始的,並沒有所謂的現代化管理體系。」一位酒業資深研究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在湘財證券一位分析師看來,「禁止公款消費茅台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個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只是看到了公款消費的表面,缺乏系統的解決方案,如果只是禁止公款消費茅台,那也會有另外的洋酒或其他高端白酒替代。」

  但斌則認為,「兩會」代表委員應該質問的是,「政府官員喝的茅台酒是以低於市場1倍多的價格買的,這對普通消費者是否公平?」但斌介紹,當前 53度飛天茅台酒出廠價619元,同類產品五糧液出廠價659元,國窖1573出廠價889元,但零售價茅台約2000元上下,遠高於五糧液和國窖 1573。

渠道突破難

  近期的茅台市場價在反腐質疑聲中大降,從此前2000元左右降到1500元-1600元,個別區域甚至低至1400元左右。

  酒類研究收藏者趙晨告訴財新記者,今年以來茅台降價幅度較大,除了反腐政策影響,還包括春節前庫存較高、而春節後消費趨淡的季節性因素,也是過 去一年價格漲幅過大後的正常回落。業界還有觀點認為,造假也是茅台價格回落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茅台達到3萬噸的量,而茅台實際年產能僅1.1萬 噸。

  一位熟悉茅台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的矛盾不在於是否買得起,而是能不能買到真茅台。「現在要想團購到茅台酒,必須是部隊、省部級以上的政府單位,以及中國移動之類的國有大型企業才有資格。」

  茅台終端價較高是因為稀缺,能低價拿到茅台酒的大都得有「背景」。因而,經銷渠道與權貴背景糾結,這也是茅台的一大特色。

  據業內人士介紹,早在五年前,茅台就已經停止審批經銷商了。「但經銷商隊伍也有調整和增加,大部分是有特殊背景的才能拿到資格。」該人士表示。近幾年新開茅台專賣店的經銷商以極低的成本就能坐收「暴利」,「前段時間,有位政協委員就批到了30多家茅台專賣店。」

  這位人士稱,如果沒有特殊渠道,要想成立一家縣級茅台專賣店很難,如想把已有的茅台專賣店轉讓過來,需要花錢活動,請客送禮、變更手續的費用可能高達1000萬元以上。

  茅台在縣一級的專賣店,一般有3噸的供應指標,縣級經銷商的指標是5噸。如果想要更多的計劃外指標,就必須去廠裡「活動」。該人士透露,經銷商首先要會三樣:能聽懂貴州話,能吃辣,會賭錢。茅台鎮地處偏僻,沒有其他娛樂活動,「(玩賭錢)其實相當於變相送錢」。

  「當前,茅台有1500家左右專賣店,這些店的經營者幾乎都是大富豪。茅台的經銷商大會堪稱世界名車展。」前述人士透露。

  一位在北京經營茅台十餘年的老牌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原則上,現在想要通過轉讓獲取經銷資格,「廠裡面是不允許的。不過,也不是百分之百地拿不到經銷資格,事情都是相對的,你讓普通的人去做特殊的事情當然很難。」

  茅台的行政級別近年來逐年攀登。十年前茅台集團為副廳級企業單位,五年前升到正廳級,現在已是副省級單位。隨著茅台行政級別的進階,經銷商們也開始利潤看漲。

  2007年前後,茅台通過提價拓寬了經銷商的利潤空間。開始時,一瓶普通茅台酒能給經銷商帶來100元到200元的純利潤,如是上年份的酒,利潤則可能在每瓶數百到上千元。

  經銷商們嘗到了甜頭,茅台的銷量開始擴張,零售價格也飛速上漲。隨之而來的矛盾是,出廠價相對較低的茅台,卻因經銷商的過高零售價而面臨較大提價壓力。2011年發改委約談茅台,禁止其漲價。

  在財經評論員陳寧遠看來,正是政府對非必需品的價格管製做法,讓茅台酒假貨橫行。因為茅台酒的價值發現,不是靠市場價格,而是靠某種看不見的權力——只有有權力「批條子」的人,才能拿到真的茅台。

  多位受訪人士都認為茅台在渠道管控上很失敗,但也很無奈。4月11日,茅台公佈了董事會通過的《關於投資設立國酒茅台自營公司的議案》。

  根據這份議案,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將分期、分批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國酒茅台自營公司。其中,首期投資不超過8.5億元,在全國31個省會(首府)、直轄市設立31家全資自營公司。這被市場解讀為茅台試圖掙脫被控制的營銷渠道,從隱性的權力佔有中奪回一部分利潤。

  議案提出,除首期的31個城市外,茅台還將在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發達的地級市設立自營公司。

  這些自營公司都將由貴州茅台的控股子公司貴州茅台酒銷售有限公司負責在各地設立,公司類型為法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為食品、飲料及煙 草製品批發與零售。據年報披露,201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茅台酒銷售有限公司已在全國設立13家自營公司,總投資金額2億元。

  世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茅台通過開設直營店可實現多重目標,包括減少中間環節、回收部分渠道利潤、控制市場終端價格等。

  同時未來茅台酒的新增銷量有望大部分供給直營,則可能緩解直營店與原經銷商的利益衝突。

  但一些業內人士對茅台自營渠道建設的前景並不樂觀。早在2007年前任總經理喬洪時期,茅台就已嘗試直營店方式,多年來進展緩慢,可想而知,「奪回」利潤的努力可能遭遇了重重阻力。

  「雖然推進直營店有利於保護省政府和投資者的利益,但影響了經銷商的利益。老牌經銷商曾經和茅颱風雨同舟,而權貴經銷商則惹不起。」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如何平衡經銷商和直營店之間的利益糾葛,對茅台來說無疑是大挑戰。

行業圍獵

  已經疲於應付各種壓力的茅台,同時還必須面對越來越激烈的行業競爭。近段時間以來茅台罕見的大降價,讓一些業內人士看法悲觀,認為一旦經濟持續 下滑和「三公經費」控制力度加大,茅台酒行業地位勢必將動搖。「飛天茅台」是茅台集團惟一的主打產品,新推出的漢醬酒根基尚淺,一旦主品牌受損,很可能被 郎酒、瀘州老窖等多品牌戰略的對手超越。

  同時,在茅台、五糧液等高端白酒紛紛降價的同時,洋酒品牌卻紛紛提價銷售。2月初芝華士、百齡壇提價,3月初軒尼詩XO干邑漲幅8%,人頭馬也在4月初提價,預計平均漲幅將超過一成,終端市場從4月1日開始執行新價格。

  有業內人士稱,白酒行業的「戰國時代」已經到來。投資湧入,國內外兼併收購潮起。去年就發生了多宗大型收購案,如聯想入股武陵酒業,持股比例達 39%,成為第一大股東;海航收購貴州懷酒並有意入股陝西白水杜康;中糧集團收購西鳳酒等。還有國際烈酒巨頭英國帝亞吉歐公司(Diageo)在今年3月 正式獲批收購水井坊。

  「團購仍是茅台銷售的一大重頭。茅台隨時面臨著各種批條子要貨的人,如何平衡地方和中央政府、消費者、經銷商、管理團隊、員工股東的利益,是未來茅台發展的關鍵。」趙晨向財新記者表示。

  當前,國內98%的白酒品牌都是濃香型,比如五糧液、洋河等,一年之內就能出酒;而只有不到1%是醬香型白酒,比如郎酒和茅台。

  醬香型白酒需要存儲,像茅台酒至少需要儲存五年。據趙晨介紹,當前中國白酒市場正處於「濃轉醬」的轉型期。很多濃香型白酒企業開始向醬香型白酒轉型;同時,醬香型白酒企業近些年的投資增長和擴張也很快。

  天津天士力就是一個代表。在貴州懷仁,天士力近些年來投資了近10億元建酒廠、酒窖等,推出的國台醬酒銷售火熱。「目前醬酒在國內高端市場只佔30%到40%,未來還有很大的前景,尤其在中層商務或政務接待領域。」趙晨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茅台的醬香型白酒複雜的生產工藝及稀缺性,決定了茅台難以通過併購實現外延式擴張,只能通過產能釋放增加銷量。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端白酒企業進入醬香型白酒的領域,茅檯面臨的生存環境更顯不易。

  多年前,茅台也曾經走過多元化之路,曾向保健酒、干紅、啤酒領域挺進,以及向包括生物工程、醫藥、食品、飲料、包裝、防偽在內的領域滲透。但是,有關茅台在透支其原有品牌的爭議也從未停止。有人提出過質疑:茅台牌啤酒,就像五糧液牌可樂一樣,你會喝嗎?

  茅台也曾推出過中低檔的醬香型白酒,比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賓酒等,但市場始終沒能打開。未來一到兩年,茅台表示將在這些中低檔領域淡化其茅台品牌。

  去年,茅台大力推廣次高端的漢醬酒(終端價699元),新上市半年收入近5 億元。漢醬酒經銷體系獨立於飛天茅台,80%的經銷商都不是茅台酒原有的經銷商。

  未來茅台還將推出仁酒等其他系列酒,也將參考漢醬酒的市場推廣模式。茅台寄望於通過培育新的子品牌,為其未來成長探尋新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6

招行行長田惠宇內部講話——創造獨特業務模式 總行要放權鬆綁 自在投資

http://xueqiu.com/1371970977/24203208
6月14日,田惠宇行長在聽取有關專題匯報的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對總行的管理、創新、風險管理提出了要求。現摘編如下:

  今天大家討論的兩個專題,本身並不複雜。對於新興融資業務,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如果要定調,我可以定這個調子;對於不良資產,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成預算,有很多途徑,也不是我們這個層面要討論的問題。我更想借題發揮一下,談談背後反映出來的總行管理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要求。

  一、總行要放權鬆綁,提高管理效率

  如果總行的各個部門擁兵自重,分行就會深受其苦,一線的人就會感到沒法打仗。總行的部門以後都要把手裡的權力大膽地放一放,減少各種管理環節。如果環節減不下來,就要減少部門。分行是經營主體,分行行長不是吃素的,能幹到分行行長這個位置上不容易,況且總行對他們都有考核。左一道右一道繩索捆著他們的手腳,他們怎麼幹活?總行的很多工作都是重複勞動,在做大量的無用功,就像剛才介紹的丙方業務,流程太複雜,似乎總行不止一個風險管理部門。當然,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是很好的,作為部門老總肯定要對部門所掌管的職責負責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整體來看,不管是分行的角度還是全行的角度來看,有很多地方是不合理的。為什麼現在分行都要到總行來營銷呢?為什麼分行要到總行來請大家吃飯呢?我跟分行的同志說,總行準備搞視頻會議系統,大家別大事小事坐飛機到深圳來,浪費錢,也浪費時間。分行說不行呀,有些事情你不當面說是不行的。我後來聽明白了,實際上要內部公關。這都成什麼了?哪有這樣的怪事?

  總行加強管理不是簡單的管住,更不是鎖上加鎖,而是要增強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幫助一線提高客戶服務的效率,提高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靈敏度。簡單的不出事很好辦,大家都睡覺就可以了。管理能力的高低不是簡單地體現在不出事情上,而是體現在管理效率上。要解決效率低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總行本部管理效率低的問題,總行自己的問題沒解決,就沒資格對分行發號施令。總行的管理效率要提高到什麼程度?要提高到不需要分行到總行來「營銷」的程度,提高到幾個人通過電話或者視頻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程度,提高到總行一個部門負責為分行把總行相關部門的事情都搞掂的首問負責製程度。讓分行的人來協調總行部門之間的關係,豈有此理!再也不能這樣了。

  管理能力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總行的管理與分行的發展兩者是一體的,總行的管理要順應業務發展,而不能成為業務發展的障礙。要從這個角度去看管理與發展,各個部門的管理都要這樣。目前的格局是分行在經營,總行在管理,總行的部門基本上都是管理部門,因此更要注重這一點。

  總行要離市場近一些,不管是業務營銷還是風險管理,都要強調針對性,少一些一般性的號召,多一些針對性的幫助一線解決問題的措施。這些措施必須在一線甚至和客戶作深入溝通後才能得到,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想出來的。我們要理解一線的工作。很多事情總行都沒招兒,你讓一線有什麼招兒呀?總行這麼多高人在那兒,都拿不出一個方案,你讓我去弄,我怎麼弄?既然這樣,那就互相將就點吧,你別對我有這麼高的要求,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比如,剛才審計部提到一些客戶經理為了完成小企業貸款任務突破風險底線,讓我想起五年前看過的一本書。書裡提到營銷有四個資源,由低向高依次是關係、產品、風險、服務,最低端的資源是關係,其次是產品和風險,最後是服務。關係資源是有限的,我們的小企業產品也不是最好的,而服務又是最複雜、最高級的資源。你硬要完成任務,其他三個資源都沒有辦法了,就只能用風險這個資源。這不能簡單地說是道德風險。

  二、創新要引領市場,創造獨特的業務模式

  創新是招行的靈魂,是我們存在的最大理由。我們招商銀行要以創新形象示人,而不能變成在別人屁股後面連滾帶爬地追。

  關於新興融資業務,我們是後進者,市場的先行者已經走了五六年了,大概從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就開始了,我們到最近這一兩年才開始做。後進者有後發優勢,關鍵是怎麼發揮出來。據我瞭解,迄今為止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上的思想還不是特別統一。我注意到,馬行長幾年前就開始講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的問題。銀行怎麼適應變化?新興融資業務就是舉措之一。對於入池資產、丙方業務或者乙加丙業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加強風險管理。要有統一的授信,每個客戶都要建立統一的客戶視圖。這是基礎工作,如果還沒搞起來的話要趕緊補課。另外,包括保函等在內的表外業務潛力巨大。我聽計劃財務部講,在調整預算的時候,中間業務收入要提高很困難。這一塊沒做起來,可不是就沒有中間業務收入嘛!不干活,收入從哪兒來呢?利潤也不是談判談出來的,是干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順應金融脫媒的大趨勢引領創新。監管的政策不斷在變,市場的需求不斷在變,有可能明天開始丙方或者乙加丙方業務又給叫停了。我們怎麼辦?我們是不是再等四五年以後,等別的銀行創新出一種新的模式後,再在這兒開會討論怎麼樣學習人家?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招商銀行應該做市場的引領者。要成為引領者,那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考慮大融資的概念,研究還有一些什麼樣的融資模式?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產品儲備?一旦市場形勢和政策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在第一時間推出新產品?能不能做到這些,我找不了別人,只能找你們在座的各位;我也找不了分行,分行比我們急。

  我們不能有這種觀點:一件事我們開始不做,過了兩年、三年監管叫停了,就證明我們當時是非常英明的,是有預見性的,是有前瞻性的,是有政策水平的,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是強的。這是謬論,極大的謬論!那過去這兩三年,我們沒賺的錢找誰要去?你來負責嗎?在過去兩三年中,我們的隊伍沒做這塊業務,能力在削弱,市場感覺在下降,而同業的能力在提升,這個賬找誰算去?不管出現什麼政策變化和市場形勢變化,我們隊伍的能力不能削弱。風險大的時候我們也要嘗試經營風險,否則這支隊伍的能力就萎縮了,就沒有狼性了,就不能打仗了,這是最可怕的。老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那兒天天說我在搞戰備,幾十年不動真的,這部隊還能打仗嗎?而且,這個銀行的市場形象慢慢地就不好了,客戶會說這一塊業務他們不做,就像剛才有同志反映企業說房地產項目別找招行。中國過去二十年是房地產大發展的時期,我們沒做,這一塊業務要重新找回來可不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一些的勞動嗎?什麼樣的行業都有好客戶,什麼樣的行業都有壞客戶,不能簡單地說它屬於這個行業就肯定是壞蛋,沒這個概念。我們現在的實力還沒有強大到、客戶基礎還沒有雄厚到可以對行業挑三揀四的地步,我們還沒有這個本錢。所以,做生意首先是看客戶,不是看行業。簡單地說這個行業我退出,那就是教條主義,是不懂銀行的人做的。就像鋼鐵行業,現在這麼困難,也有好的客戶。

  對於小企業業務,要在堅持既定戰略的同時研究具體策略。「兩小」戰略要堅持,我在第一次跟大家見面的時候,就表明過態度了,只是表的比較含蓄而已。戰略執行,我們不會搖擺、不會折騰、不會動搖。但我感覺到大家對小企業貸款,無論是在發展的問題上,還是在資產質量的問題上,都好像有點信心不足。這就需要我們下一步集中精力來研究小企業業務發展策略問題。當我們這支隊伍的能力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的時候,在我們找到很有信心的方法之前,步伐和節奏如何掌握,值得認真思考。但不管怎樣,要趕緊磨刀,要趕緊找,不能等、不能拖,因為這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對於小企業業務怎麼發展想清楚、搞明白之後,對於小企業業務的風險管理、資產質量也就有底了,這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經常講,風險管理是業務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細分客戶的基礎上,對一類客戶的風險看到底以後,就可以放手去發展,而不是採取下指標、壓任務、撒胡椒麵的方式推動。

  小企業業務發展問題,不僅僅是公司銀行部、小貸中心的事情,也是風險管理部門的事情,大家要共同做行業研究、客戶研究、市場研究、同業研究,在此基礎上,努力找到我們自己的業務模式。創造獨特的業務模式,這是根本出路。我們的零售業務已經找到了這種模式,希望其他業務都能找到。找到一個業務模式要經過深入思考,做大量的調查和市場研究,不是在報紙上看到民生幹什麼了,興業幹什麼了,我們就跟著學。只會跟在別人後面,長此以往,就會淪為二流;一個條線淪為二流,兩個條線淪為二流,最後整體就淪為二流。當年深發展的供應鏈是全國所有銀行中第一家推出,現在民生的產業鏈也是,這叫獨特的模式。那我們招行搞一個什麼呢?我們要創造自己的東西,同業的東西我們可以模仿,我不反對模仿,但是不能一直模仿,要在模仿的過程中把別人先進的理念學過來,不能固守我們被實踐證明是落後的東西。短期內把數字搞起來比較難,但不是最難,最難的是創造新業務模式,引領市場,讓市場眼前一亮,也讓全行員工眼前一亮。

  三、風險管理要有前瞻性,善於舉一反三

  在風險管理中,對於具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不管是區域維度、產品維度還是管理維度,一定要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我們現在信息傳導確實比較慢,怎麼樣讓信息傳導的效率更高一些,需要想想辦法。剛才審計部門的同志講得好,很受啟發。對於審計反映出的問題,相關的風險管理部門和業務管理部門是怎麼想的?有沒有引起重視?舉一反三,這是我們的老話了,老話也跟老藥似的,越老越管用,就像青黴素退燒最有效一樣。剛才審計部門講的這些,有的可能是產品設計有缺陷,那產品是不是馬上要作出改進?有的是產品沒有問題,但是執行過程中出問題了,那我們怎麼應對?要想辦法做到執行中不會出問題,不會變樣。總之,對於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引起我們所有同志的高度重視。剛才討論的過程中,我也有意識地問大家,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做過分析,原因找出來後信息有沒有共享,信息共享以後有沒有採取措施,等等。這就是總行管理部門的責任。風險管理不能大而化之,簡單歸結為形勢不好;別忘了所有銀行面臨的大形勢都一樣。

  銀行資產質量的管理既包括客戶選擇、貸前調查、授信審批、貸後管理等,也包括出現不良以後的管理。出現不良以後的管理至少有兩個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第一個方面就是怎麼處理不良資產。剛才大家提了很好的想法,包括和資產公司的合作,也包括我們內部加大清收力度、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等。第二個方面就是出現不良以後要舉一反三。這是容易被忽略、大家不太願意去做的事情,而往往這個又是最重要的。不良貸款生成後,要認真研究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分析,不良資產按照小企業、小微企業、個貸、大中企業分類,分別是什麼樣的生成率?是什麼時間段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是集中在一個行業還是比較分散?下一步對經營條線有什麼提醒?總行的管理政策和方式方法是不是要作出調整?不能把精力老是放在被動地消化不良上,當然這也很重要,而是要更多地關注不良生成的原因。比如,對於小企業信貸中心的貸款,我聽到的原因是體制未定,人心浮動,管理不到位,所以出現一些不良。是不是這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要認真分析。如果現在不認真,過了兩三年還沒分析透徹,而是簡單地說因為這個因為那個,到時候問題會越積越多。面對不良資產,沒必要做驚弓之鳥,但也不能麻木不仁。

  做風險管理必須瞭解和研究大形勢,從而作出前瞻性、預見性的判斷。中國現在一方面面臨自身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又面臨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支持國家的再工業化,製造業成本可能會下降三分之一,這樣的話中國就很尷尬。中國的尷尬體現在兩個方面,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現在很多產品都是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越南製造;中高端製造業回流美國,我原來在北京時有一個客戶叫卡特彼勒,搞工程機械製造的,現在一部分產品製造已經回到美國了。而我們自己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少之又少,太陽能、新型製造業有不少都是在忽悠。因此,考慮全行的風險管理政策,要對大的背景作深入研究。通常所說的「分析形勢」這句話不是虛話,可以為我所用。

  我還有一個觀點,中國所有的事情都是東部沿海地區先開始,「春江水暖鴨先知」,好事也先干,問題也先出。因此,這一波的風險會逐步從東南沿海到內地,從反應快的地區到反應慢的地區,從反應快的客戶到反應慢的客戶。現在東部沿海已經遇到不良資產的問題,我們要趕緊提示中西部地區採取防範措施,加強貸後管理。

  存量不良資產怎麼管理,出現類似之前由鋼貿事件引發的不良以後怎麼樣及時採取措施,後期的管理工作或者說亡羊補牢工作怎麼跟上,怎麼樣舉一反三等等,全行要有一個統一的政策或策略。過去不良資產的管理可能不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但未來三五年我估計會是一項重要工作。這方面做得好,也出生產力。甚至可再延伸一下,對於整個貸後管理的制度可以再梳理一下,存量貸款的管理、不良貸款的管理,零售業務的管理、小企業業務的管理等,都要分門別類進行統一安排。這裡我還要表揚一下零售部門,零售不光是業務發展做得好,資產質量的精細化管理做得也好,這兩方面從來就是一體的。審計部門的同事提醒我們處理好發展與管理、質量和效益的關係,是有道理的,希望對各部門都有所啟發。

  最後,我希望我們形成一個好風氣,那就是不管出現不良資產還是別的什麼不良的問題以後,一定不能諱疾忌醫,一定要直面問題。否則,我們就沒法進步。有些同事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比如說涉及分行支行的前任,涉及有些責任人等等。我覺得首先還是要把眼光放在不讓招商銀行的資產受損上面。關於處理人的問題要謹慎一些,但是由這些事情引發的後續如何加強管理的問題,我們不能迴避,迴避了以後我們就可能永遠在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管理水平怎麼提高?有時候就是在總結教訓的過程中提高的。現在整個社會風氣都是這樣,大家都願意說好話,有了問題以後能躲儘量躲。問題是,我們是總行,能躲得過去嗎?這些問題就在面上,我們的年報要公佈,投資者特別是專業投資者要問你問題。我們以後討論問題,要實事求是,有什麼說什麼,對事不對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89

西進鬆綁 台灣石化廠卻腳麻受困

2013-09-23  TWM
 
 

 

高雄林園石化園區,最近悄悄矗立起高聳挺拔的石化廠,掀起了一波新投資,新工廠與新產能一路從林園延伸到大寮,一座座工廠燈火通明,照亮了南台灣的夜空。

這是投資金額達四百六十九億元的中油新三輕完成了,它最早被稱為「三輕更新計畫」,但實際並不是把舊三輕更新,而是再蓋一座全新工廠,按排序是中油的六輕、台灣的九輕,產能更高達中油最大的五輕一.六倍。

同時,中油下游的林園、大寮石化業者,也趁著這個假更新真蓋廠的計畫,有的用製程改善方式提高產能,有的新增投資,例如長春集團配合新三輕在大寮就投資超過百億元,掀起了石化投資潮。

其實,這是一九九○年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夜宿五輕後,中油體系在台灣最大的石化上游投資案。二十三年來,有東帝士七輕、國光石化等石化大投資案陸續登場,最後以失敗告終。

留在台灣,同樣投資受阻

所以嚴格算,它還可稱為小國光石化,因為它讓台灣石化產能達到了一個新高峰。然而,它卻可能是台灣石化業最後一波擴張了,因為自此之後,台灣幾乎沒有足夠土地與地方願意接受石化業。因此當新三輕試車投產的同時,政府宣布鬆綁石化上游投資中國。

開放的另一個理由是,在馬來西亞邊佳蘭投資的國光石化發生了股東意見不同,陷入停擺可能告停退出。原來,馬來西亞長期以來最大競爭對手新加坡,並不樂見於馬來西亞複製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園區。

新加坡亦不樂見已在裕廊島投資的石化業者,也同時投資馬來西亞邊佳蘭跟它打對台。於是國光石化內部股東對於怎麼在馬來西亞投資產生了歧見。

這也使得石化業衍生了兩大派系,前進中國派跟國際布局,其中,民間財團一窩蜂倒向中國,積極主張前進中國。

更殘酷的是,想在中國投資石化上游,其實是要看三中「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的臉色,想掌握絕對主導權並不容易,但二○一五年五輕要遷廠,這也代表新三輕此刻的燈火通明,成了攀登高峰後繁華落盡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7

金管會擬鬆綁 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評價改採巿價法 掛牌公司獲利波動大 投機風險拉高

2013-10-14  TWM
 
 

 

上市櫃公司財報正式導入國際會計準則(IFRS)實施不到一年時間,金管會日前拋出有意檢討不動產入帳規定和後續評價方式,讓原本交易冷清的資產股突然熱絡起來,包括士紙、新紡、南紡、勤益、黑松、農林、大同、台肥、南港、國泰、新光等坐擁大筆土地的公司,頓時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IFRS規定,企業對於帳上的不動產,在開始導入時,可選擇成本法或市價法入帳,前者是依照歷史成本,也就是當時的購買價格;後者則是經公正鑑價後,按市價入帳。

擁精華土地 增值空間大然而,過去金管會擔心上市櫃公司經營階層會利用市價法操弄損益和淨值,進而影響股價漲跌,因此對市價法給予很高的限制條件,使得二○一二年IFRS開帳日(轉換日)開始,僅有二十家公司改用市價法重新入帳,且只允許投資性不動產,自用性不動產不在許可範圍內。

而且金管會要求增值部分必須直接算入保留盈餘(不列在損益表),並限制股利分配,至於後續評價則一律採用成本法(即開帳日的入帳金額),和國際上慣用的市價法沒有接軌。

對此,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營運長周建宏表示,參考國外先前實施的情況,開帳日選擇成本法的公司還是多於市價法,台灣不是特例,只是後續評價方式台灣走自己的路;而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江美艷則認為,過去台灣鑑價環境不成熟,金管會怕經營階層操弄損益,才會「只做一半」,「先求有、再求好」。

如今金管會從善如流,決定完全和國際接軌,讓企業對於投資性不動產後續評價,可以採用市價法,持有大量不動產的上市櫃公司,將可認列增值利益,如果土地持有成本低、時間長,且坐落在精華區,估計每股稅後純益(EPS)將大幅增加,尤其是開帳日採用成本法入帳的公司。

據了解,金管會早在第三季就針對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問卷調查,詢問各財會主管對不動產入帳方式的看法和可能的影響。不過《今周刊》私下了解發現,這些問卷回函多半建議維持「不調整」的意願,顯示財會主管們對於市價法抱持著觀望的態度。

宜有配套 預防股價炒作一位上市製造業會計主管表示,實施市價法有三個「麻煩」,一是出具財報時,每次都要找鑑價單位評估,徒增作業時間;二是倘若土地上面有建築物,重估增值後反而會增加折舊費用;三是萬一土地價值大幅下跌,損益表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無法凸顯本業辛苦經營的成果。

這位主管認為,採用市價法評價意願很強且動機不單純的公司有三種,一是借款太多,負債比太高,達不到銀行團對財務結構的要求,透過不動產增值可以改善財務比率;二是準備要上市櫃的公司,用來粉飾財務報表,以拉高承銷價;三是老闆(大股東)想要操弄股價。

而不願具名的市場中實戶則表示,金管會打算接軌國際的想法值得鼓勵,但是就投資角度來看,資產股如果帳上土地都用市價評估,則該有的價值都呈現出來,反而「缺乏想像空間」,主力想要炒作股價的意願就會降低。唯值得慶賀的是,「現在的金管會對股市態度很偏多」。

未來一旦不動產後續評價實施市價法,市場該如何因應?周建宏認為,首先金管會應建立配套措施,防止經營階層炒作股價,而投資人除了關心EPS外,還要了解損益表的內涵和結構,尤其是不動產評價方面的財報附註內容。

江美艷則補充表示,投資人過去只看「損益表」的習慣,應轉換到「資產負債表」;從只計較損益的想法,改為重視企業資產和負債品質的觀念。她強調,由於市價法會讓企業獲利明顯波動,因此對短線投機客而言將拉高風險,中長期的投資者則不必太過擔心。

20家已採市價法入帳的公司勤益(1437)、程泰(1583)、大同(2371)、良得電(2462)、國建(2501)、新建(2516)、彰銀(2801)、台壽保(2833)、聯邦銀(2838)、新產(2850)、三商壽(2867)、富邦金(2881)、國泰金(2882)、台新金(2887)、新光金(2888)、三商行(2905)、欣陸(3703)、太欣(5302)、惠光(6508)、中鼎(9933) 坐擁金雞母!

——投資性不動產淨額占股本100%以上的公司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投資性不動產

淨額(億元) 股本

(億元) 比率(%)

3252 海 灣 15.16 2.00 757.8 4416 三 圓 30.51 6.00 508.5 1437 勤 益 73.1220.40 358.5 8913 全 銓 15.72 4.97 316.5 2035 唐 榮 104.50 35.00 298.6 2913 農 林 175.43 66.74 262.9 2905 三商行 174.10 68.12 255.6 2362 藍 天 177.16 70.10252.7 5607 遠雄港 37.59 17.00 221.2 2514 龍 邦 122.53 56.32 217.6 5601 台聯櫃15.59 7.20 216.5 5530 龍 巖 75.41 39.91 189.0 1903 士 紙 46.75 26.00 179.8 2420 新 巨 26.59 15.26 174.2 1503 士 電 84.40 52.10 162.0 1419 新 紡 47.5930.00 158.6 1234 黑 松 79.51 53.58 148.4 3051 力 特 46.47 32.53 142.8 5203 訊 連 13.07 9.44 138.5 3703 欣 陸 112.24 84.12 133.4 2923 F-鼎固 222.27 174.03127.7 1315 達 新 27.08 22.00 123.1 註:以上市櫃公司財報為主,未考慮各別不動產買進時間、地段和增值潛力。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TEJ)

撰文‧張弘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