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正能吃的馅饼其实很少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in5.html

随便翻翻股价历史走势图,你会发现几乎任何一个股票都曾经出现过上涨数倍的时期,短时间内上涨几倍、十几倍股票也层出不穷,投资者会感觉机会无处不在,多 不胜数,很多人幻想能抓住所有机会。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机会象中彩票那么难,少数却跟从银行获取利息一样容易。数千只股票中投资者真正能吃到的大馅饼只有 极少数,要找出它们,就要懂得排除无处不在的陷阱。很多暴利事后看起来好象很简单,似乎唾手可得,投资者却没有意识到伴随着暴利的往往是数十、数百个同类 型企业的失败案例。不能看到暴利就不顾一切地押注,大部分机会失败的概率远高于成功的概率,长期赌在一些低确定性的机会,必死无疑。

    推动股票上涨的原因各不相同,或是企业长期稳定成长,或是业绩短期爆发,或是重组或概念炒作,或是低估值,或是不需任何理由。选择股票要有一个清晰的原 因,并清楚什么是股票上涨的驱动力,达到自己预期的确定性有多高。短期驱动因素、非业绩推动型的上涨通常都是高风险且难以真正获利的,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 上涨驱动因素比较明确、风险较低而且可持续性较强的机会。有的标的业绩大幅上涨和下跌的可能性同时存在,例如类似汉王科技这样的科技股;有的基本面不确定 性较高,股价一旦出现较大调整就会使投资者信心大幅下降,令投资者在持有与卖出之间无所适从,例如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行业竞争激烈,依靠行业阶段性机会 获得增长的中小型企业;有的可能大幅上涨后出现快速回落,投资者来不及卖出已经损失大部分利润,而且未来难以恢复,例如一些夕阳型的周期性企业,这些都是 我们要放弃的,大部分的重组、概念性炒作则与赌博相差无几,更不值一搏。

    不要为没有买入成飞集成而懊恼,也不要因为错失有色金属的快速翻倍而遗憾,更不要为没有在创业板中赌博而沮丧,因为那些不属于我们能赚到的钱,这是大师们 的经验,也是我实践巴菲特理论十几年的真切感受。我们只需要专注于确定而又能把握的少数机会,就能轻松稳定地获取高额的长期回报。

 

梁军儒201106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3

轉型海工:餡餅還是陷阱?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7/zMNDE3XzQxNTgzMw.html

在為期一週的調研中,記者發現,無論是造船廠還是當地主管部門,都在為船廠尋求轉型與升級的途徑。

中遠船務集團算是其中走得比較早的企業。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蔣玉生介紹道,早在2006年修造船市場異常火爆的時候,中遠船務集團便將目光瞄準了當時還不太引人注意的海工裝備製造。

2008年中遠船務抓住國家調整振興船舶產業的政策機遇,逐步確立了該集團各所屬企業海工業務定位,形成以南通、大連中遠船務為主,舟山、廣東中遠船務為輔,配套企業參與局部工程的海工建造格局。

該年,中遠開始投入近40億元在啟東籌建海工基地,該基地總體規劃使用岸線2030米,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投產。

明德重工則是一家以高端特種船舶建造為主導產品的船舶企業。經過8年的發展,該公司汽車滾裝船、不鏽鋼化學品船的手持訂單量均位列全球第三、中國第一。但該公司董事長季風華透露,該公司也開始嘗試接一些小型海工船的訂單。

道達重工集團業務以建造30萬噸以下油輪、散貨船、重吊船為主,但是這兩年也開始涉足化學品船、LPG、海工產品、海上風電開發等。

江蘇船舶企業之所以集體轉向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其中一個原因與國家對海工產業的力推密切相關。

自去年以來,國家為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相繼出台了《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等一系列規劃,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

按 照上述規劃,2015年,我國海工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 到20%;2020年,年銷售收入達到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

而 眼下,我國海工產業離這一目標還相當遙遠。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外高橋造船公司、大連船舶重工公司、南通中遠船務、中集來福 士、上海船廠、招商局工業集團等多家企業共獲得18座(艘)海工裝備訂單,成交金額近50億美元(未含海工輔助船和工作船),約佔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額的 10%。

可是海洋工程是否就像上述規劃所描述那樣,是個美好的大餅?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胡可一告訴記者,事實上這一行業的准入門檻更高,需要的資金更為龐大。

在胡可一看來,目前外界對海洋工程有認識上的錯誤,外界以為,如挖泥船、運輸船等海工輔助船和工程船也屬於海工領域,實際上,狹義的海工應該專指海洋工程平台。

這 些海工工程平台通常造價極高,如一個Seavan650海工平台,造價6億美金,而一個海洋石油981號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其總造價也 高達60億元人民幣。這些動輒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平台,不僅需要製造企業有技術水平,還需要企業有很高的資金實力及融資能力。

除此以外,由於海工產品都是量身定製,並非標準化產品,這類平台建造本身還需要企業擁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和製造能力。胡可一表示,造船廠如需轉型海工,一定要有重裝碼頭,需要把平台運出去。而一般造船廠則是使用船塢將船體浮出來,再運出去。

據悉,重裝碼頭的投資相當龐大。以中遠船務的海工基地投資為例,目前已經近40億的投資額,僅僅完成一期工程。如此投資體量,非一般造船廠能夠承受。

胡可一還透露,獲取海工訂單實際上非常困難,這一行比造船行業更講究既往業績。造船企業必須拿得出以往修建海工的業績經驗,方可接到新海工訂單。

蔣玉生坦承,當初中遠船務之所以能切入海工領域,是因為接到第一個海工訂單「SEVAN DRILLER」,與那時造船市場太過於火爆,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幾度找不到船廠來修建該平台,而被中遠爭取到手。這一案例此後再難重現。

(高江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67

美國精品投行只消化一塊「餡餅」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208/t20120821_345025.htm
 業務創新與業務聚焦是過去30年來華爾街發展的兩條主線,它們看似矛盾,其實相輔相承。沿著兩條主線,一方面形成了一批「大到不能倒」的超級投行,另一方面則崛起了一批具有鮮明業務特色的「精品投行」。
   如果說,大型投行以其「金融超市」的規模效應和範圍經濟吸引客戶,那麼,小型投行的生存之道則在於「只消化一塊餡餅」的業務聚焦策略,它們通常潛心於一 個專門領域,在相當狹小的市場範圍內專注於一項或幾項高度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從而成為投行領域的「精品店」。這其中的代表公司有折扣型券商嘉信理財,併購 重組專家拉扎德和格林希爾,以及以三、四板市場起家的傑富瑞集團等,在過去5年中,它們的股東回報率都成功趕超了「華爾街之王」高盛。
  幾乎與美國投行業經歷過的路徑一樣,今天的中國券商行業正經受著佣金市場化的痛苦錘煉,證券公司也正經歷著U型的業績分化,未來,綜合型的大券商和精品投行將成為市場主導,問題只在於,誰能成為競爭的「勝者」。


  併購重組專家:
  拉扎德和格林希爾

  拉扎德相信業務聚焦能夠使它保持更好的獨立性—其業務結構十分簡單,只有財務顧問和資產管理兩項核心業務,而這也使得拉扎德在全球併購重組市場 上的競爭力,毫不遜色於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如果未來中國的收購兼併額能夠與其GDP全球佔比相匹配,那將是一個每年2000億-4000億美元 的併購交易市場,足以撐起多個像拉扎德和格林希爾這樣以併購重組業務為核心的證券公司。

  拉扎德:簡單就是美的
  拉扎德(Lazard)於1848年成立,在過去160年中聚焦於以併購 重組為主的投資銀行業務和投資管理業務(2005年上市時,公司將經紀業務和證券承銷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Lazard Capital Market,使業務結構進一步簡化),最近10年來,拉扎德已累計為1000多起收購兼併交易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涉及金額超過1萬億美元;1999年以 來累計為250起債務重組案提供顧問服務,涉及的債權人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
  僅在2005年上市當年,拉扎德就為全球最大的5起併購案中的3 起提供了顧問諮詢服務,包括電信巨頭Nextel與Sprint總額43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三菱金融對UFJ總額41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以及意大利電 信對意大利移動總額29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在重組業務方面,2005年公司為當年全球最大的7起破產案中的6起提供顧問諮詢服務,並為意大利帕馬拉特集 團提供債務重組服務,協助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與通用汽車就養老醫療方案的重組進行談判,協助Chart Communication完成高收益債市場上最大的一筆債券替換交易—拉扎德在全球併購重組市場上的競爭力,毫不遜色於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
  目前公司每年財務顧問的客戶總數在400-600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長期客戶,2011年有241家客戶的顧問費收入在100萬美元以上。其參與的交易中,涉及標的額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有57起。
   在鞏固大客戶關係的同時,拉扎德也十分重視中小企業客戶拓展,2007年公司收購了在中小企業財務顧問方面頗具特色的GAHL公司,並由此成立了中小企 業業務部Lazard Middle Market。目前,前十大客戶對公司總收入的貢獻已從此前的20%下降到14%,有半數以上客戶是中小企業。
   在投資管理方面,截至2011年,拉扎德管理資產總額1400億美元,其中,83%是股票型投資產品,12%是固定收益類產品,5%是另類投資產品。公 司強調「擇股而非擇市場」的投資理念,以充分發揮其作為全球知名財務顧問多年積累的行業經驗和公司財務方面的研究優勢。因此,公司的投資管理業務實際上是 建立在財務顧問業務基礎上的。
  為鞏固在財務顧問方面的核心能力,拉扎德除了廣泛吸納人才和採用股權激勵機制外,還通過收購兼併或建立戰略聯盟 引入多家境外投行的優質資源,實現了全球化發展。2007年,公司收購了一家澳大利亞的財務顧問公司,強化了澳大利亞業務,同年還與Raiffeisen Investment AG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以拓展俄羅斯和中東歐地區的收購兼併業務;2008年,又收購了一家阿根廷投行(MBA)50%的股權,拓展中南美洲的財務顧問業 務;2009年,再與一家墨西哥財務顧問公司建立戰略聯盟關係,拓展墨西哥地區的資產買賣和債務重組業務。
  靠上述兩大業務的支持,公司每年的 收入達到15億-20億美元,人均創收60萬-80萬美元。金融海嘯前的2007年,公司總收入達到19.2億美元,其中,12.4億美元來自財務顧問業 務,貢獻了總收入的65%,7.25億美元來自資產管理業務(主要是管理費收益);金融海嘯中,2009年公司總收入下降20%至15.3億美元,其中, 財務顧問收入9.9億美元,資產管理收入6億美元;2011年拉扎德財務顧問收入維持在9.9億美元水平,資產管理收入上升到9億美元,總收入達到 18.3億美元(圖1)。


  相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紛繁複雜的業務結構,拉扎德的業務結構十分簡單,只有財務顧問和資產管理兩項核心業務,而公司也很強調 這種簡單而明確的業務模式—拉扎德相信業務聚焦能夠使它保持更好的獨立性,從而區別於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在這些投行裡,所謂的防火牆通常並不能 夠發揮真實的作用)。
  除了業務聚焦所產生的獨立性優勢外,公司業務模式的另一個好處是輕資本、低風險。與大型投行倚重交易業務的重資本運營模 式相比,拉扎德是典型的輕財務資本、重人力資本模式。截至2011年,公司30億美元的總資產中,60%是現金和應收款,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收購所形成的無 形資產,房屋等固定資產不到2億美元。輕資產模式下,拉扎德的財務風險很低,資本回報率很高,2011年淨有形資產回報率達到47%。
  此外, 收購兼併與債務重組兩項業務間的互補關係還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經濟週期對公司業績的衝擊。金融海嘯中,由於流動性緊縮,收購兼併市場萎縮,2009年全球 完成的收購兼併交易額從上年的28650億美元下降到17100億美元,減少了36%,但同期穆迪統計的違約債券總值從上年的50億美元猛增到2390億 美元,相應地,拉扎德2009年收購兼併業務的收入從上年的8.15億美元下降到5.26億美元,但重組業務的收入卻從上年的1.19億美元增加到 3.77億美元,從而使總收入的降  幅不到20%。
  相對平滑的收入表現和輕資本模式下的高回報,使拉扎德的股價表現優於摩根士丹利等多數大型投資銀行和花旗等大型商業銀行,公司過去5年的股價表現與高盛相當。

  格林希爾:聚焦財務顧問
  相比於國際大投行,精品投行的優勢在於其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和專業性。隨 著資本市場業務的發展,對於高盛、摩根士丹利、雷曼等大型投資銀行來說,傳統投行業務(承銷和併購重組業務)的收益貢獻度越來越低,大投行更熱衷於像對沖 基金一樣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於是,原來的企業客戶變成了今天的交易對手,諮詢業務與交易業務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日益顯現,而金融海嘯的爆發讓這些潛在的衝 突進一步暴露。金融危機後,大型投行的聲譽一落千丈,高盛等投資銀行飽受客戶質疑,並遭遇索賠。在此背景下,精品投行強調的獨立、客觀理念日益受到企業客 戶的歡迎。
  格林希爾(Greenhil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格林希爾於1996年由前摩根士丹利董事局主席Robert F. Greenhill創建,明確定位於財務顧問業務,其專業性和獨立性一直深受業界好評。作為一家獨立的投行,格林希爾既不隸屬於任何大型金融集團,也不從 事任何與財務顧問業務可能發生利益衝突的業務,從而保持了高度的獨立性。
  此外,對併購重組業務的聚焦,使得那些在大投行中日益受到交易部門排 擠的顧問精英們有了獨立的發展空間,從而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的加盟。截至2011年,格林希爾共有316名員工,其中,63名董事總經理和13名資深行業 顧問的平均從業經驗達到25年,這些經驗豐富、資源廣泛的「老手」為公司爭取到了大量客戶,尤其是在金融服務業、醫療產業、通訊傳媒業、消費零售業、能源 和公用事業領域,公司挖角來的專業團隊貢獻了總收入的2/3。2011年,格林希爾服務的客戶總數達到160家,其中年顧問費在百萬美元以上的客戶74 家,當年的顧問總收入達3億美元。
  除了財務顧問業務,格林希爾在2000年也成立了第一隻私募基金,主要投資於公司參與顧問諮詢的中小企業, 此後又發起多只基金,高峰時基金管理業務每年能貢獻8000萬美元的管理費收益和業績提成收益。2009年公司決定進一步強化業務獨立性,分拆出售了基金 業務,目前全部收入都來自於財務顧問業務。
  2011年,格林希爾的總資產僅4.6億美元、淨資產3.46億美元,但總市值達到11億美元;過去10年,公司平均有形淨資產回報率達到61%,顯著超越其他投行(圖2)。過去5年的股東回報率甚至超越高盛。

  併購重組市場的廣闊空間
  近年來,全球收購兼併市場的交易總額每年均達到數萬億美元,大型投行每 年的顧問費收入達到數十億美元,而以併購重組為核心業務的精品投行,每年的顧問費收入也有10多億美元(圖3)。即使在金融海嘯期間,收購兼併業務的交易 額仍能達到2萬億美元,另有數千億美元的債務重組市場(圖4)。而近年來,私募基金的發展更為併購重組市場注入了新的資本動力,加速了行業的整合,提升了 併購重組市場的活躍度(圖5)。

  
  未來,如果中國的收購兼併額能夠與其GDP全球佔比相匹配的話,那將是一個每年2000億-4000億美元的併購交易市場,足以撐起多個像拉扎德和格林希爾這樣以併購重組業務為核心的證券公司。


  傑富瑞:
  利基市場掘金者

  作為「中型投資銀行中的高盛」,傑富瑞圍繞著幾個核心利基市場的研究優勢,深度挖掘潛在的業務機會。過去5年和過去10年,其股東回報都與高盛相似,顯著優於摩根士丹利等其他大型投行,過去20年股價漲了40倍,是同期指數漲幅的近20倍。

  掘金三、四級市場
  傑富瑞集團(Jefferies Group)由24小時交易的發明人Boyd Jefferies於1962年創立,該公司一向被視為精品投行中的佼佼者,被譽為「中型投資銀行中的高盛」,2006、2007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最佳 中型市場投資銀行」,2008年在Vault Guide的《世界最著名的50家銀行》中排名第22位。金融海嘯後,其崛起為華爾街最大的獨立投行。
   傑富瑞集團起家於場外(OTC)大宗交易市場(三級市場)的撮合服務,最初,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但隨著機構投資人的規模壯大,機構投資人之間的場外 大宗交易量增加,到上世紀60年代末,以交易量計算,傑富瑞已成為華爾街第7大投行。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公司開始從三級市場向四級市場拓展,即電子交 易市場。
  在四級市場上,證券經紀的位置被機構投資人的組合投資系統(數量化交易系統)所替代,由系統根據電腦的測算自動進行資產配置,並把握 市場套利機會自動下單。1987年,傑富瑞成立全資子公司投資技術集團(Investment Technology Group),專門從事組合投資交易,1999年該業務被分拆為獨立上市公司,但傑富瑞仍保留了在組合投資和數量化研究方面的領先優勢。到1990年時, 公司大宗交易業務貢獻了總收入的80%,電子交易業務貢獻了總收入的20%。

  從「硬件優勢」到「軟件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傑富瑞開始強化信息技術之外的「軟實力」,即利 基市場的研究服務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的第5大投行、以高收益債(垃圾債)發行和交易著稱的德崇證券破產,傑富瑞集團把握機會,從其手中接收 了60名投資銀行家和交易員,這其中就包括了今天傑富瑞集團的CEO Richard B. Handler。這次收購,讓傑富瑞的業務線延伸進入了高收益債和投行業務領域,後來又拓展了可轉債的銷售交易研究。
  相對於藍籌股和投資級債 券,高收益債和可轉債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也因此被許多大投行所忽視,尤其是德崇證券倒下後,大多數證券公司都不敢碰高收益債。但傑富瑞集團相信,越是這種 「利基市場」,越是中小投行的成長空間,就像三級或四級市場,因為被忽視,所以競爭並不激烈,較少的投入就可以成為行業領導者。而且由於市場空間不大,一 旦有一家企業成為行業領導者,其他企業再跟進的發展空間就很小了—即使後進入者採用激烈的價格戰策略奪取了市場份額,但由於總體市場空間有限,跟隨者的收 益不足以彌補價格戰成本,從而令後來者望而卻步,形成天然的進入壁壘,使得先入者能夠保持領先優勢。
  到1995年時,傑富瑞已成為場外交易、 電子交易、境外存托憑證(ADR)、高收益債、可轉債等利基市場的專家,為400多只場外交易股票和境外存托憑證提供做市商服務,為300多只高收益債提 供交易和做市商服務。2003年,公司又專門成立了一個交易室,研究和把握陷入財務困境的危機重組公司的交易機會。當年,公司在美國中等市值(發行規模小 於1.5億美元)高收益債承銷領域排名第一,以交易股票數量計算,排名華爾街第四,以交易股份數計,排名華爾街第一,貢獻了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交易量的 10%,並為200億美元的高收益債和140億美元的可轉債提供交易和做市商服務。

  構建專注利基市場的研究團隊
  上世紀90年代末,傑富瑞又相中了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業務機會。隨 著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併,美國的金融分業經營法案被逐步廢除,歐美金融業出現了新一輪併購潮,而金融海嘯更是加速了大型投行與商業銀行的 合併,出現了更多的「大到不能倒」的金融集團。規模的擴張使這些大型投行逐漸遠離了中小企業—對於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來說,承銷一個中小企業上 市,並不比承銷一個大企業上市更省事,但承銷費要少得多,根本不足以覆蓋其越來越昂貴的人力成本。於是,中小企業成為被資本市場所忽略的族群,除了風險投 資人,很少有中介機構專注於它們的需求。但實際中,中小企業也有大量的投行業務(融資、併購、諮詢)需求;此外,那些對中小股票感興趣的另類投資人也同樣 需要研究報告和做市商服務,這些都使得針對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服務成為一個利基市場,為傑富瑞等中小投行帶來了機會。
  2000年以後,傑富瑞 正式定位於服務中型企業的綜合性投行。為了將三、四級市場的交易技術優勢轉化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優勢,公司十分重視利基市場的研究服務,包括對中小股票、 高收益債、可轉債和數量化組合投資策略的深入研究。到2009年時,公司的分析師團隊已擴充到175人(2011年達到230人),覆蓋了全球1300家 公司,其中,由140-150人組成的股票分析師團隊,覆蓋了全球800-900只股票(60%是市值小於20億美元的中小股票),另有一個20人左右的 高收益債分析師團隊,覆蓋了全球400只高收益債,共同覆蓋的還有100-200只可轉債。
  傑富瑞集團的股票交易部服務於全球2000多個機 構投資人,為6000多只股票提供做市商服務,為8500只股票提供交易服務,其日交易量佔到納斯達克總交易量的10%,在納斯達克的交易榜上排名第二, 僅次於瑞銀集團(UBS);此外,傑富瑞的固定收益部門還為250只可轉債、1000多只高收益債提供做市商服務。2011年,《金融時報》的問卷調查 中,傑富瑞的研究團隊排名美股推薦榜第一,公司每年定期舉辦的11場細分行業高峰論壇更成為其研究能力的標誌性產品。

  投行業務延伸:細分行業財務顧問
  對中小股票、高收益債、可轉債、危機重組企業的廣泛接觸和深入 研究,又為公司開拓了另一個市場空間,就是以發行承銷和併購重組為核心的財務顧問業務。隨著股票和債券研究的深入,傑富瑞發現了許多中型企業市場的收購兼 併機會,並開始借助股票發行、高收益債承銷、可轉債等結構化金融工具安排,以及私募市場融資安排等資本市場運作把這種機會變為現實,在助力企業成長和行業 整合的同時,拓展自身的投行業務空間。除了收購兼併,對高收益債和危機重組股的研究,也讓公司成為債務重組專家,金融海嘯中重組業務就為其貢獻了豐厚收 益。
  嘗到甜頭的傑富瑞開始擴充投行隊伍,在利基市場研究團隊的基礎上,又通過外部收購進一步強化了投行業務能力。與大型投行以規模擴張為主的 收購戰略不同,傑富瑞的收購目標非常具有針對性:2002-2007年,公司一直致力於將有潛力的小型精品投行收歸旗下(表1)。這些投行規模不大,但憑 藉合夥人的多年經驗,已成為某個細分行業領域的併購重組專家。這一系列的收購大大增強了傑富瑞的投行業務能力。


  2003年在收購科技投行Broadview之前,傑富瑞在中型企業併購市場(標的額小於5億美元)上排名第十,收購當年排名大幅提升 到第四位;而2007年對傳媒投行LongAcre Partners的收購,則推動公司TMT部門(科技、傳媒、通訊部門)當年完成了130筆交易(包括20項IPO交易),涉及金額300億美元,在當年 美國TMT股票承銷市場上排名第三。
  除了收購,金融海嘯中,傑富瑞還趁亂吸收了大批優秀人才,擴充了研究團隊和投行團隊的實力,如2007年公司招募了一個20多人的美國市場消費行業組以及一個20人的德國市場投行團隊,近期又從瑞銀集團挖角了一個35人的醫療產業投行團隊。
   同公司一直堅持的發展戰略一樣,在投行業務領域,傑富瑞從不追求「大」,而是追求利基市場優勢,即成為細分行業裡中型企業的發行承銷和併購重組專家— 2005年以來,公司一直保持著在科技產業、國防航天產業、能源產業等細分行業中型企業併購市場上的頭把交椅位置。到2007年時,公司投行部門總計完成 了470筆交易(含併購重組和發行承銷),在發行額小於1.5億美元的高收益債市場上排名第一,股票+債券合計為客戶融資430億美元。併購業務方面,當 年公司為180起收購兼併交易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涉及交易金額556億美元,在標的額小於5億美元的中型企業併購市場上排名第三。行業方面,公司在科技行 業,完成了120筆交易,涉及金額200億美元,排名行業第一;在國防航空領域完成了38筆交易,涉及金額67億美元(包括當年國防航空產業最大的兩筆併 購交易),排名行業第一;在能源行業完成了80筆交易,涉及金額300億美元,排名行業第一。
  金融海嘯期間,併購市場有所萎縮,但債務重組業 務得到發展,傑富瑞更協助多家公司在估值低點完成私有化退市,未來還將關注這些公司重新上市的窗口期機會。截至2011年,公司投行團隊達675人,貢獻 收入11億美元,在中小企業併購和細分行業發行承銷方面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並在中等市值高收益債承銷市場上連續多年排名行業第一(圖6)。


  從三、四級市場的交易優勢,到高收益債、可轉債、中小企業股票等利基市場的研究優勢,再到細分行業的投行業務優勢,傑富瑞沿「交易技 術」和「公司研究」兩條主線不斷發現利基市場新機會。到2007年時,公司銷售交易業務的收入貢獻比例已經下降到49%,而投行業務的收入貢獻比例上升到 48%(圖7),銷售交易與投行業務各自撐起收入的半邊天,都以利基市場為服務對象。

  資管業務延伸:另類投資基金的主經紀商
  除了銷售交易和投行業務,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末還拓展了資產管理業務。截至2011年,其管理資產規模22.8億美元,其中15.3億美元是可轉債和高收益債投資—傑富瑞將其利基市場研究優勢應用於直接投資領域。
   不過,與直接投資相比,傑富瑞更樂於發展投資服務業務。2005年,其拓展了面向私募基金的融資服務業務,收購了當時歐洲最大的私募基金投行Helix Associates。2006年,又進入了主經紀商業務(即為快速崛起的私募基金提供基金分銷、託管結算、融資融券、技術支持和研究諮詢等服務),但其 這塊業務仍聚焦於那些以中小股票和高收益債、可轉債為交易對象的對沖基金,對於這些基金來說,傑富瑞覆蓋了400只高收益債、200只可轉債和數百隻中小 股票的研究報告,給它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支持,其利基市場的做市商地位更為另類基金的交易提供了流動性。2008年,公司主經紀商平台上的客戶已達到 200家。
  金融海嘯期間,傑富瑞又相中了那些被大型金融機構迫不及待處置掉的「有毒資產」,希望能「變廢為寶」。2008年,公司取代雷曼成 為美國資產支持證券(MBS和CMO)的最大賬簿管理人;2009年2月,收購了美國著名的市政債投行Depfa First Albany Securities,使市政債交易數量達到5500只,交易金額達到6000億美元;2011年,公司又趁期貨巨頭曼氏金融(MF Global)破產之機,以低於有形資產賬面值的價格收購了英國保險巨頭保誠集團旗下保誠貝奇(Prudential Bache)的大宗商品集團,此次收購使公司資產增加了47億美元。未來,傑富瑞計劃把它在股票市場上的場外交易優勢拓展到外匯、金屬、貴金屬、能源和農 產品領域。

  業務發展邏輯:對利基市場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
  綜上,傑富瑞從大宗交易市場(三級市場)起步,進 入組合投資的電子交易市場(四級市場);然後把握垃圾債危機進入高收益債和投資銀行業務領域,此後又逐步拓展了可轉債和中小股票研究等利基市場的銷售交易 服務,並通過外部收購強化了細分市場的投行業務優勢,由此實現了以大宗交易和組合投資交易兩個交易平台為技術支持的硬件平台,和以高收益債、可轉債、中小 股票及細分行業研究為核心的軟件平台,最終把三四級市場的銷售交易服務能力轉化為中型企業和中型投資人的投研服務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投行業務機會及 資產管理機會。而對細分行業精品投行的收購則進一步強化了公司在這些細分領域的銷售交易和投資銀行業務能力,形成了圍繞中小企業及細分市場的資本市場和投 行業務架構(圖8)。


  不難看出,傑富瑞的成功就在於不斷挖掘那些被大投行忽視的利基市場,並利用市場低谷以收購或挖角的方式吸收優秀人才。但公司之所以能夠 在歷次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並把握市場機會,就在於它的業務擴張速度雖快,但擴張的主線始終不變,即圍繞著幾個核心利基市場(高收益債、可轉債、中小企業和 細分行業)的研究優勢,深度挖掘潛在的業務機會。實際上,無論是投行業務機會的發現,還是以可轉債為投資標的的資產管理業務延伸,或是服務於另類投資基金 的主經紀商業務,都是對利基市場研究交易優勢的具體應用。

  股東回報:20年40倍
  以研究服務和交易平台為支撐的利基市場戰略,降低了傑富瑞的擴張風險, 節約了風險資本的消耗,金融海嘯前,公司的財務槓桿只是大型投行的一半(圖9),這使得公司在金融海嘯中仍維持了投資級評級(金融海嘯前傑富瑞的評級達到 Baa1和BBB+,當前評級Baa2和BBB)。


  在股東回報方面,傑富瑞過去5年和過去10年的股東回報都與高盛相似,更顯著優於摩根士丹利等其他大型投行,過去20年股價漲了40倍,是同期指數漲幅的近20倍(圖10)。

 

  Stifel Financial:
  研究就是生產力


  借助研究的好口碑和收益能力,Stifel從個人理財市場逐步拓展進入機構客戶的銷售交易和發行承銷市場,並成為少數在金融危機中股價 仍大漲的投資銀行。Stifel一直保持低槓桿的運作,過去10年股價累計上漲700%,均顯著優於同行;而過去20年,Stifel的股價累計上漲了 16倍,是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的8倍。
  如果說傑富瑞是以中型企業(市值20億美元以下)研究服務著稱的話,那麼,區域型投資銀行 Stifel Financial則是小型企業(市值10億美元以下的股票)研究方面的翹楚,它覆蓋的小型股票數量居全美第一,並在2010和2011連續兩年戰勝眾多 大型投行,在金融時報與路透社聯合主辦的FT/StarMine分析師評比中排名第二。
借  助研究方面的好口碑,Stifel從個人理財市場逐 步拓展進入機構客戶的銷售交易和發行承銷市場,自1995年以來連續16年收入正增長,是少數在金融海嘯期間仍能維持增長的投資銀行,並先後收購了美盛資 產管理公司(Legg Mason)的資本市場部及瑞銀集團財富管理部的美國分支,2009年Stifel在福布斯全球100佳成長企業中,位列金融行業第二名,在美國本土企業 中排名第16位,在全球企業中排名第25位。

  拾起其他銀行丟棄的業務
  Stifel起家於個人客戶的證券經紀和理財服務,2000年以前個人 客戶部貢獻了總收入的80%。公司強調「拾起其他投行丟棄的業務」,即當其他的投行紛紛提高最低投資門檻、減少對低淨值客戶服務的同時,Stifel仍堅 持為這些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在投資顧問方面,Stifel也以更自由的管理政策著稱。在Stifel Nicolas,投資顧問被鼓勵「以自己舒服的方式」服務於客戶。公司並不強制投資顧問優先推薦某款理財產品,而是讓他們自由選擇自己認為最符合客戶長期 利益的產品來推薦。在收費方式上,儘管越來越多的華爾街投行偏好以管理資產額的提成來收取管理費,但Stifel給予投資顧問自主選擇收費模式的權利,從 而吸引了那些偏好固定佣金制的投資顧問(相比於資產管理額提成制,固定佣金制的收益更加穩定),公司只有12%的客戶是以管理資產額的提成來收取管理費 的,顯著低於同行25%-30%的比例。
  獨特的客戶定位和業務模式推動了Stifel個人業務的快速增長:1998年時公司只有262名投資 顧問和100多名簽約獨立顧問,服務於10萬名客戶,管理資產額117億美元;到了2011年,公司旗下的投資顧問達1833名,另有154名簽約獨立顧 問,服務於130萬名客戶,管理資產額達到1194億美元,並在金融海嘯期間收購了瑞銀集團的美國財富管理分支,譜寫了新一出華爾街上「蛇吞象」的神話。

  用研究為成長鋪路
  不過,只靠投資顧問數量的增加並不足以推動證券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的穩定增 長,尤其是在證券經紀領域,證券公司之間的價格戰日益激烈,以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為代表的中小投行紛紛開始轉型「折扣券商」,即通過網絡等IT平台為中低淨值的個人客戶提供「廉價」的交易服務。相應地,這類投行通常提供 較少的研究附加服務和較少的人工服務,以降低單客戶運營成本,支撐低價策略。
  但Stifel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強調投資顧問的個性化接觸, 更強調不斷提高研究服務的品質。1998年,公司只有7名分析師,覆蓋以金融、地產業為代表的144家公司,只為場外交易市場上的149只股票提供做市商 服務。此後,Stifel開始不斷加大研究投入,2000年拓展了研究覆蓋的行業範圍,在金融地產之外,增加了電子商務、能源、耐用消費品、信息技術、通 訊等行業,並開始以推薦股票一年內的業績表現考核研究團隊。考核範圍不僅包含了買入評級股票是否真能創造超額正收益,也包含了賣出評級股票是否真有負收 益,從而保證為客戶提供真實、有價值的研究服務。
  2004年,公司旗下的註冊分析師已增加到31人,覆蓋了306家公司,為場外交易的329 只股票提供做市商服務。2005年,Stifel從花旗集團手中收購了美盛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本市場業務,研究實力進一步增強,覆蓋的公司數量達到537 家。截至2011年,公司的註冊分析師已達到86人,加上研究助理,研究部總人數達到223人,覆蓋了1200家公司,為3000多只股票提供做市商服 務,在當年FT/StarMine的分析師評比中,以11個行業的15個單項獎(包括9個行業第一)位列總排名第二(圖11)。


  目前,金融地產行業仍是公司的核心優勢,佔研究覆蓋公司總數的35%,此外,TMT行業和醫療產業各佔覆蓋公司總數的16%和10%。這三大行業也是美國經濟中最具成長性和競爭優勢的產業。

  用研究報告打動CEO,突圍機構客戶
  強大的研究團隊增強了公司對個人客戶和投資顧問的吸引力。在Stifel,投資顧問既可享受相對獨立的業務政策,又可以共享公司的交易清算和研究服務平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小投行缺乏專屬理財產品的財富管理劣勢。
   研究能力也為機構客戶的開發奠定了基礎。1998年,Stifel的佣金收入中只有5%-6%來自於機構客戶,當時,公司資本市場業務的主要內容就是為 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分銷市政債,其公司金融部(併購承銷業務)只有10名專業人員,而負責市政債分銷的公共金融部也只有8名專業人員,當年參與了8起中 小企業股票發行,總融資額4.42億美元,作為聯合保薦人只分得了幾百萬美元的承銷費收入。2000年,Stifel憑藉研究優勢終於在發行領域有所突 破,旗下研究員的一篇關於軍用設備製造商Engineered Support System的深度研究報告打動了飛行電子設備製造商IS&S(Innovative Solution & Support)的CEO,其相信Stifel是其上市的最佳合作夥伴,2000年該公司在Stifel的幫助下成功上市並被評為當年的50項經典IPO 案例之一。
  此後,在研究團隊的支持下,Stifel的資本市場業務穩步增長。2005年,收購美盛資產管理公司(Legg Mason)的資本市場業務後,Stifel開始加速拓展面向機構客戶的資本市場業務,並選定「機構客戶的銷售交易」業務和「中小企業的發行承銷」業務為 拓展重點,因為在這兩個領域裡,研究優勢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在發行承銷業務方面,Stifel希望能夠憑藉自己強大的研究實力吸引企業客 戶,並通過與其他中小投行的聯合承銷來擴充分銷網絡,共同推動TMT行業的IPO熱潮,最終,使這種中小投行聯合體成為中小企業的上市首選,創造類似於上 世紀90年代風險投資領域的「四騎士」聯合體(「四騎士」是上世紀90年代由漢鼎投資、蒙哥馬利證券、羅伯遜·斯蒂芬斯公司和埃裡克斯·布朗公司四家中小 投行組成的聯合體,專注於為科技型企業尋找風險投資和安排上市計劃)。實際上,1998-2010年,公司參與的342起IPO中,96%都是作為聯合承 銷商出現的,同業聯合與資源共享是彌補中小投行發行渠道缺陷的最有效途徑,而高品質的研究服務則是吸引企業客戶、聚合同業機構的核心動力。
  在 機構客戶的銷售交易方面,研究服務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競爭激烈,美國機構客戶經紀業務的佣金率越來越低,經紀商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做市交易中持有一定 的風險頭寸,並從中獲取價差收益,但在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中,風險頭寸的暴露可能帶來巨額損失。與多數券商以風險博收益的策略不同,Stifel機構銷售部 的半數收入都來自於以研究報告和股票推薦為基礎的銷售交易佣金,個人和機構客戶的佣金收入合計貢獻了總收入的40%,持續增長的佣金收益顯示了客戶對公司 研究服務能力的認同(圖12)。與之相對,Stifel代客戶交易的股票頭寸通常會在交易當日就平掉,這樣做顯然會降低交易收入,但也降低了交易風險的承 擔,使公司能夠在經濟週期的波動中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成為少數在金融海嘯中股價仍大幅上漲的投資銀行。

  用研究收益支撐低風險套利擴張
  Stifel的主要收益來自研究服務,而非交易頭寸,也因此公司 成為少數在金融危機中股價仍大漲的投資銀行。2008年,Stifel的核心資本充足率達49%,是監管要求的12倍,股價上漲31%,而同期標普500 指數下降37%,證券行業指數下降了62%;2009年,公司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仍達41%,當年股價繼續上漲29%(圖13)。2006-2011 年,Stifel股價累計上漲84%,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僅上漲1%,證券行業指數下降66%。


  穩健的財務基礎使Stifel成為金融海嘯的大贏家:2008年,公司通過收購和挖角不斷充實專業隊伍;2009年,又收購了瑞銀集團 財富管理業務的美國分支,增加了495名投資顧問、14.4萬個新賬戶和162億美元管理資產,加上其他收購,當年個人客戶部共增加了645名投資顧問、 27.3萬個新賬戶和402億美元的管理資產額;2010年公司收購了TMT行業裡的投行專家Thomas Weisel Partners Group(TWPG);2011年又收購了市政債分銷領域的領導者Stone & Youngberg。
  截至2011年,除226 名研究人員外,Stifel還有185名股票銷售交易員,以及232名固定收益的銷售交易員,服務於2500個機構客戶;投資銀行部的員工總數也增長到 258人,參與了190筆公開市場發行,融資總額392億美元;公共金融部員工總數達到103人,參與了600只免稅債的分銷,總融資額達到420億美 元。機構客戶的收入貢獻已從1997年的2000萬美元上升到5億美元,對淨收入的貢獻比例也從20%上升到40%(金融海嘯前達到50%)(圖14)。

  
  研究就是生產力
  以區域性個人客戶的證券經紀和理財服務起家的Stifel Financial,在發展經紀業務的同時,十分重視研究實力的增強。強大的研究團隊不僅為個人客戶提供了附加價值,更為機構客戶的業務拓展奠定了基礎。 未來,公司期望以研究品牌為核心吸引企業客戶,同時聯合其他中小投行,共同拓展TMT等行業的IPO業務,最終成為中小企業的上市首選。
  過去10年,Stifel股價累計上漲700%,均顯著優於同行;而過去20年,其股價累計上漲了16倍,是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的8倍(圖15)。

 

  Ares Management:
  另類投資領域的機會

  自上市以來 ,Ares Capital的收入從2006年的1.2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3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9.5%。而且,作為股票、傳統債券之外更靈活的投 資融資渠道,另類投資的崛起無法抵抗。未來,隨著商業銀行的退出,像Ares Capital這樣的投資銀行將在另類投資市場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投資公司+投資銀行
   除了中小企業、中小投資機構、高收益債、可轉債等利基市場,隨著另類投資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專業服務於另類投資的機構,這些機構通常介於投資銀行與投資 公司之間,它們既通過多樣化的投資手段獲取投資管理收益,也在投資的同時完成企業的私募融資或結構化融資安排,獲取中間費收益。
  Ares Management(以下簡稱Ares)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在1997年由另類投資基金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兩位合夥人與美林證券槓桿融資部的高管共同創立。由於管理團隊有著20年以上的高槓桿融資(高收益債、夾層貸、槓桿併購貸)市場經 驗,因此,從成立之初,公司就定位於信用型另類投資產品和投資服務的提供商。截至2011年,公司債權投資的平均利率為12.1%,顯著高於低息環境下傳 統固定收益產品的回報率。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因此,信用風險的控制、結構化融資方式的安排成為Ares的核心競爭力。
  為了更靈活的安排融資 結構,Ares通過私募股權、私募債權和資本市場三個平台進行投資管理活動。其中,私募股權部門為中型企業提供股權資本;私募債權部門除了直接投資各類企 業債權資產外,還為Ares自己發起的私募基金提供投資管理服(包括子公司Ares Capital的投資資產);而資本市場部則主要投資於其他基金和投資公司發起的流動性較好的高收益債、重組債、抵押貸產品。
  截至2011年,三大平台覆蓋了超過30個行業的1100多家公司,並服務於大型養老金、大學捐贈基金、主權基金、銀行、保險公司和高淨值客戶等眾多投資人,管理的承諾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
   在投資管理之外,子公司Ares Capital Corporation(ARCC)於2004年以BDC( Business Development Company,一種公開上市的私募企業,類似於封閉式投資基金)形式分拆上市。作為Ares的全資子公司,Ares Capital在滿足投資人需求的同時,更關注針對中型企業的資本市場服務,強調以自身強大的投資平台為後盾,通過對外部資源的整合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多 層次的私募融資安排—公司借助循環貸、優先貸、次級貸、夾層貸、私募高收益債、優先股等投融資方式為企業提供槓桿收購、收購、資本重組、債務重組、危機救 援和風險投資等交易活動的資金支持。
其靈活的投資通道、結構化的融資安排、股權/債權全方位的融資服務、對中型企業的聚焦定位和自主投資平台支持 下的長期投資策略吸引了不少企業客戶,同時也擴充了公司自主投資平台上的目標投資對象。截至2011年,公司累計為141家公司提供了投融資安排(包括直 接投資和代理融資),總資產規模達到54億美元,並掌握著150億美元的協議資本。

  另類投資市場的風險與機會
  自上市以來,Ares Capital的收入持續增長,從2006年的1.2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3億美元,其中,5億美元來自投資管理業務的貢獻,另有1億美元來自企 業融資服務的中間費收益,過去5年Ares Capital年均復合收入增長率達到39.5%;收入增長的同時,公司的息稅折舊前利潤(EBITDA)也從8000萬美元增長到4.1億美元,年均複 合增長率38.7%(圖16)。


  Ares Capital之所以能夠在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中仍實現持續高增長,其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另類投資市場(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地產基金等)的快速發展, 金融海嘯前,全球每年私募市場的融資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金融海嘯中,流動性的收縮影響了私募市場的發展,但目前每年的融資總額仍達到3000億美 元,存量資金規模更大,從而給證券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會。
  當然,金融創新總是風險與收益並存的,金融海嘯中高風險的對沖基金備受詬病, 為對沖基金提供交易平台的投資銀行也受到牽連,致使Ares Capital的股價一度大跌80%以上(目前已基本恢復危機前股價)。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監管機構計劃推行沃克爾法規,對商業銀行以自有資金投資對沖基 金的行為進行限制。但長期中,作為股票、傳統債券之外更靈活的投資融資渠道,另類投資的崛起無法抵抗。未來,隨著商業銀行的退出,投資銀行將在另類投資市 場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貝塔諮詢中心合夥人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精品投行的經驗借鑑

  業務聚焦與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
  成功的精品投行大多聚焦於一項或幾項核心業務,並一直圍繞核心業務進行研發投入和收購擴張,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使其在核心業務上具有能夠抗衡任何綜合性大投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優秀的企業再通過對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來拓展相關業務線,實現收益來源的多樣化。
   如格林希爾只從事併購重組的顧問諮詢業務,而拉扎德也只是在併購重組之外,利用其公司財務方面的研究優勢發展了資產管理業務;Stifel的核心優勢就 是良好的研究口碑,以此為突破口,公司集中拓展了面向機構投資人的銷售交易和面向中小企業的發行承銷業務;至於傑富瑞集團,雖然它的業務範圍看上去博而 雜,但成長的邏輯始終不變,就是圍繞高收益債、可轉債、中小企業股票等利基市場,拓展相關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包括做市交易、投行業務、資產管理等。
因此,業務聚焦與核心優勢的深度挖掘,是精品投行保持持續競爭力和成長空間的主要源泉。

利基市場的精準定位
  業務聚焦並不必然形成核心優勢,中小投行在資源上無法與大投行抗衡,在大投行競爭激烈的業務領域很難進行有效的人才和客戶的爭奪,要想獲得競爭優勢,必須精準的選取與自身優勢能力相符合的利基市場。
   以傑富瑞為例,其最初的業務就是大宗交易市場(三級市場)的撮合服務,以此來規避一二級市場的激烈競爭,後來又拓展了電子交易市場(四級市場),成為組 合投資策略的先鋒,上世紀90年代當眾多投行對高收益債談虎色變時,公司接收了德崇證券的60名員工,拓展了高收益債業務,後來又進入了可轉債業務領域, 並於2000年後明確定位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商。其成長歷程就是一個利基市場不斷延伸的歷程。
  除了傑富瑞,Stifel不僅服務於財富管理領域的中低淨值客戶,還通過研究優勢來聯合中小投行服務於中小企業。而那些被傑富瑞、拉扎德、格林希爾收購的某個細分行業裡的專業投行,則更是利基市場的挖掘者。
  綜上,利基市場的精準定位決定著中小投行能否打造核心優勢,而一旦形成壟斷優勢,有限的市場空間將有效屏蔽跟進者,從而使企業保持持續領先優勢。

  研究能力或技術平台的「一招先」
  最後,無論是業務聚焦還是利基市場的精確定位,目的都是要打造研究能力或技術平台的「一招先」優勢。
  精品投行很難具有資本資源、客戶資源或政策資源上的優勢,只能通過集中的研發投入來打造專業領域的優勢,而這個優勢通常是細分市場的研究優勢,或IT技術優勢——但只要能夠確實建立起一項核心優勢,精品投行就獲得了資本市場上的立足之地。
   當然,大投行可以通過人才挖角來攫取市場優勢,但由於這些利基市場的人才在大投行裡通常處於非核心地位,在研發投入和激勵機制上也常常被忽視,因此,很 多優秀人才反倒更傾向於獨立的精品投行。而且,精品投行雖然整體規模不大,但在細分領域的良好聲譽使旗下員工都被標上了專業領域裡最優秀人才的標籤,從而 擁有了某種專業自豪感。此外,中小投行更靈活、更具創新性和人性化的企業文化也成為其培育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優勢。
  總之,對研究和技術等專業人才的重視是中小投行的立足之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18

住宅轉商業:餡餅或陷阱? 王威_永正資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5d2501019wfd.html
永正資本有限公司總裁 王威

    載於2012年4月《新地產》

    近兩年來,有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住宅開發商紛紛轉型做商業地產,至少是宣稱要做商業地產。如果僅是做做宣傳或只是散賣些寫字樓和商舖,在住宅限購的背景 下,也未嘗不是合理的選擇。但如果擬大規模做大型商業地產的持有及經營,特別是購物中心,我認為,這很危險,少數新進入者能吃著餡餅,但多數開發商只是在 跳陷阱。(限於篇幅,本文重點談商業地產中最難的大型購物中心。) 

    首先分析這個行業特點。從需求來說,一直是穩定增長,購物中心就是滿足吃喝玩樂需求,不可能爆髮式增長,不可能今天吃三頓飯,明天吃十頓飯。反觀住宅,在 限購之前,因為有投資投機需求,需求是無限的,但商業永遠不存在無限需求,這是兩者核心的區別。因為限購政策,住宅只剩下剛性需求了,做一個不很恰當的類 比,商業地產過去、現在和未來一直都是剛性需求。

    從供應角度來看,供應總體是過度的,而且已經泡沫化,現在各種統計數據都說明這點,不再贅述。我舉個6年前的例子。我2006年加入凱德商用,做的第一個 項目是望京凱德廣場。當時我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望京已有200萬平米的商業供應量,今天大家去看,到望京轉一圈,真正能夠活下來的商業最多50萬平米,其 餘百分之六七十都已死掉。這是商業的一個真實的縮影,即使在北京和上海,只要留心觀察,關門的商場比比皆是。商業供應過度的現象早已存在,但之前不受關 注,因為大家專注於住宅,而且房價高漲,開發商在商業地產犯下的錯誤都被掩蓋和彌補。

  從商業本身的難度來看,王健林說:住宅是小學生,商務地產是中學生,商業地產是大學生。我絕對贊同,因為我原來也做住宅,到凱德商用後才做商業,在第 一年感觸特別深,就是一種小學生上大學的感覺。可能大家都知道難,但做過之後才知道它真的很難,超過你的想像。商業和住宅還有另外一個核心區別:商業做不 好會關門,變成負資產,但是住宅項目不會死,至少在過去十年,住宅做不好,打個折還是可以賣掉。對此,住宅開發商一定要有清醒認識。

    三年前做商業地產的開發商還屈指可數,為什麼這兩年突然有眾多住宅開發商紛紛宣稱轉型做商業地產呢?原因可以分成三類:主動、被動和盲目。主動轉型的少之 又少,近乎於無;被動轉型,是因為單純的住宅用地越來越少,現有的土地儲備中有數百萬平米的商業用地,因此不得不做,這是大型住宅開發商轉型的主要原因; 而中小型開發商則多為盲目轉型,以為商業地產很賺錢很容易做,一頭紮進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不管什麼原因,轉型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第一,這個行業裡已有眾多的強者;第二,商業不同於住宅,對地段的要求要高的多,優質的地塊和項目基本已經被 搶走,適合做商業的地塊已經越來越少;第三,規模是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強者更強,贏者通吃,後來者很難超越;第四,在目前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下,採用以住養 商的模式難度越來越大,住宅主業不穩,主動的從容的轉型實際並不存在。

    毫無疑問,商業地產的需求和機會是巨大的,未來也一定會出現新的成功的玩家,但對住宅開發商而言,特別是中小住宅開發商,如果之前根本沒做過商業地產,最佳選擇是不做商業地產,能不做就不做,如有商業地塊和項目,最佳做法是賣掉。

    如果非做不可,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長期資本,尤其是當住宅的利潤不足以養商業時。

  第二,運營能力,如何保證商業項目能夠真正活下來而非關門。

  第三,商業本身一定要掙錢,以商業或奧特萊斯的概念圈地,這是短期行為,靠運營獲取良好的租金收益是長期發展的真正方向。

  第四,規模,除非你能在西單或王府井拿著地,否則商業地產要麼不做,要麼就要有規模。

    第五,人才。一方面是人才很稀缺,另一方面則是住宅開發商老闆和高管對商業的認識、思路和心態,這也是屬於人的問題。住宅開發商不管住宅做得多好多大規 模,如果說根本沒有做過商業地產,你的經驗就是零,老闆和高管對商業地產一定要有謙虛和敬畏的心態,如果把握不好,結局會很慘痛。我做這樣的判斷是有根據 的,我至少接洽過兩百家住宅開發商,類似案例很多。

    第六、長期準備。即使解決了以上問題,依然要做好長期的準備,沒有5年時間,無法證明轉型是否真的成功。 

    商業地產的市場機會很大,新進入者中一定會有成功者,但如一窩蜂湧進,大多數人將發現原先期望的餡餅成了陷阱。如果一定要做,決策前,請不僅要考察成功的項目,務必重點考察失敗的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53

貿易金融業務的餡餅與陷阱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153

作為針對中小企業的一種創新型金融服務模式,貿易金融是近年來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在這一業務模式下,銀行通過整合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

從積極的方面講,貿易金融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小型貿易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無核心資產抵押、准入評級不達標的難題,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通過貿易金融業務的拓展,也能有效培育潛在客戶群體,增加交叉銷售機會,帶動中間業務和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發展,並進而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

不過,應該看到,作為一種新的業務模式,貿易金融在給商業銀行創造商機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貿易金融業務涉及鏈條環節長、參與主體眾多、操作程序複雜、成員關係動態變化,而且各個環節之間高度關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貿易鏈的正常運行。所有這些,意味著貿易金融業務的風險形態和風險特徵有別於傳統的信貸業務。在積極拓展市場的同時,商業銀行如果不能及時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必然會引發不少風險隱患。鋼貿業務目前的境況,多少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

從未來看,要實現貿易金融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商業銀行應從目前的實例中吸取經驗教訓。從簡單的市場份額擴張,轉向質、量兼顧的發展模式,並切實建立起與貿易金融業務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方法,需要強調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貸前調查。商業銀行應立足貿易金融業務特徵,加強對授信主體和交易信息的並重調查,在加強對主體承貸能力、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及還款能力調查的同時,還應深入調查貿易交易的基礎背景、核實購銷合同的真實性、分析交易的連續性,全面、客觀地反映客戶真實的經營情況。

第二,準確評估貿易金融業務風險。貿易金融業務通過交易結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將授信風險與企業主體信用進行了分離,以降低授信業務對中小企業資信或抵押品的依賴。但是,這種分離並不意味著實際風險的消除。銀行不能單憑其自償性和核心企業的信用增級而盲目地降低相關的准入要求,而應該將主體信用與債項評級相結合,通過綜合考察授信申請人的綜合實力、財務報表、經營效益、交易活動、自償程度,全面客觀地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

第三,注重對貿易背景真實性的審核。貿易金融的風險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貿易活動本身的自償性,也正因為此,在相關業務的開展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至關重要。在業務實踐中,銀行不但要審核買賣雙方交易合同協議及其提交的相關交易單據的真實性,而且要結合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客觀分析交易發生的合理性。切實防範授信主體通過偽造或虛構交易合同、交易單據或提交不實的稅務發票以套取銀行融資的風險。

第四,加強對抵質押資產的動態管理。抵質押資產作為銀行授信的物質保證,其變現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標。具體到貿易金融業務中,銀行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管理:一要注重對抵質押資產的選擇。特別的,應嚴格核實質物權屬,避免重複質押可能導致的權屬糾紛;二要加強對抵質押資產的價值管理。應建立質物價格實時追蹤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價補償操作要求,設置價格波動警戒線,等等,以及時、有效地控制抵質押資產價值波動可能產生的風險。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希望在基於目前實踐教訓基礎上的反思,可以讓貿易金融業務發展步入更為理性和健康的階段,在充分發揮這種創新模式優勢的同時,使風險得到更適當的管理和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10

【醫療】移動醫療專家劉謙:慢病管理,餡餅下面是陷阱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2/149578.html

黑馬說:4月11日,《創業家》主辦的第二屆黑馬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來自醫療、旅遊、教育等8個行業代表團參會,行業項目達965家,觀摩人數突破3000人。會上,移動醫療專家劉謙在分享時稱,慢病管理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餡餅,但這個餡餅下面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文丨 本刊記者 葉靜

 

剛舉行的一場醫藥互聯網創業大賽上,總共79個項目入選。27個跟慢病管理相關,差不多占1/3,其中糖尿病10個。不過很遺憾,沒有一個進入決賽。會上,一位總裁講,他特別想有一個移動醫療產品能把慢病管理做起來。然後我就講,正因為你們非常想,所以這個做不起來。為什麽呢?所有藥企想做慢病管理都是“黃鼠狼想給老母雞做健康管理”,你放心嗎?慢病管理是一個非常美麗的餡餅,但這個餡餅下面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餡餅

 

移動醫療是一個真正好的工具,把慢病防控提高到一個可執行的議程上。它有很多的優點:低廉、互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檢測、社區等,正因為有這些功能,才使慢病可防可控成為一個可能。所以圖像、策略、需求和能力都是有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實現。從市場來看,慢病管理也是移動醫療創業項目中最多的,而且即使像春雨醫生、丁香園這樣並不是做慢病出身的,也已切入到這塊。

 

具體來說,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純粹以App為主要界面的隨訪工具,是醫患的隨訪交流,它有患者的一些提醒、教育、監測、預約功能,但是它的線下活動很少,也沒有患者自主監測的指標功能,還需要患者手動輸入,同時不能指導臨床,這就成了醫生和患者大家私下玩的。還有一類是和可穿戴設備硬件相關的,它可以自動采集患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生理和病理指標,可以同步到雲,最常見的是智能血糖儀,這類產品非常多。但是同樣有一個問題,它的數據不能用於指導醫患,沒有哪個醫生敢用可穿戴設備采集的數據用於診斷,不管是在法律上還是臨床的精確度上都還是有欠缺的。

 

所以目前的現狀非常火熱,但實際上都沒有突破,叫好不叫座,如果你打開任何一個隨訪做慢病管理的App平臺,它的數據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慘不忍睹。所以移動醫療做慢病管理只是看起來很美。

 

陷阱

 

從患者角度:

 

第一,移動醫療看似方便實則不易,比如患者在手機上輸入這些數據時非常困難,因為很多患者是中老年人,大家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而這方面往往有很大缺陷,如果一個大夫不能在5分鐘之內全部完成的話,患者是沒有可能在半個小時之內完成的,是不可能堅持的。

 

第二,慢病患者不能被“管理”,因為懶惰、貪婪、好色,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要指望著這個事對他的健康有利他就一定會去做,這是不可能的。不能立馬看到結果你就沒法說服他去做這個事,更不要說讓他買單了。如果可穿戴硬件技術上成熟的話,也許會比較好的解決這一點。

 

從醫生角度:

 

第一,醫生參與動力不足,如果你的平臺上沒有三甲醫院的醫生是不會吸引患者的。前不久,一個移動醫療公司跟我們講,他們的平臺上一個醫生可以管理一千個患者,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沒法從中獲得收入。

 

此外,幹預太輕,患者習慣很難改變。我們目前的主要方式是通過App,App只是手機中的一個圖標,加上呼叫中心,再發一些垃圾短信,這樣真能影響患者嗎?你要假設患者他是小學文化,認識字不超過500個,不太會使用手機,這種情況他怎麽能夠完成你的工具使用,如果你的工具能夠過這一關他才有可能使用。舉個例子,有一個肝病管理運用,患者界面需要拉五層。如果需要點到第五層時才能輸入數據,患者能做得了嗎?

 

第二,患者的藥物選擇一共有57個,患者會選擇嗎?肝炎我們都是“大三陽”、“小三陽”,可是都是專業詞匯,患者能了解嗎?所以最終的使用數字非常低。上線大概三個月,只有幾十個活躍用戶,這是非常糟糕的。

 

解決思路

 

我們不光講問題,還要講講解決的方案。目前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解決思路。

 

第一,依托醫院。大家都知道,數據最難采集,但是醫院的系統里有大量患者數據,如果我們和醫院合作,配合醫院,這是一條可行之路。雖然醫院有動力問題、機制問題,但不是不可以解決的。

 

第二,如果你真要做,並且也不想跟醫院做,那一定要把線下做重,一定要有比較強的醫生指導,或者錄入要方便,要有患者社區,要有獎勵,患者之間要PK,要有線下活動,這些都能夠提高患者黏性和活躍度。我們看到這個方案已有公司在嘗試,在社區做物聯網的智慧醫療,既有家庭的可穿戴,又有社區的檢測亭,這些數據能夠同步到雲,嚴重的看醫生,普通的進社區,沒有問題的自我管理,這個可能也是一條路。

 

還有一條路,美國非常有名的糖尿病管理軟件WELLDOC,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得到了臨床實驗的證實,發表在醫學雜誌上,它作為醫療產品是收費使用的,每個月200美金,保險公司是報銷的。這點突破了之前很多大家做著玩玩的階段,所以這個我們很看好。碰巧我們也知道上市公司泰格醫藥也在走這方面,他們打算走臨床實驗驗證,真正支持醫生實現診斷治療的工具。

 

二十年前,我剛開始做醫藥的時候,那個時候誰有手機誰就很牛,當時我就想五年之內我擁有一個就不得了了,現在大家都有iPhone6了。未來所有的健康管理都會用移動,大家不要只追求概念,要把線下做踏實。

 

(本文未經演講者審核)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葉靜;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13

天上不會掉餡餅,手機也不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147

2009年7月28日,江西贛州,警方繳獲了20多部仍正在不斷發送信號的諾基亞手機。(視覺中國/圖)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防手機詐騙的使用者個人修養。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2015年,可能泄露的個人數據超過50億條,其中包括大量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用戶密碼甚至是銀行卡信息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泄漏的數據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您好!您已成功訂購XXXXX業務,標準資費XXX元/月。如需退訂,請編輯短信’XXXXXXXXXXXXXXX’回複到XXXXX。”

一條短信,轉瞬之間讓用戶損失了幾乎全部現金;而這個案例,就發生在半個月前。

手機詐騙居然可以危險到這種程度?

是的,有可能。

他們會給你上哪些手段?

從最初亂槍打鳥、願者上鉤式的轉賬短信,到後來讓人們在惶急間喪失判斷力的各種“急需錢”類短信,手機詐騙的方式也在快速進化。到了今天,向手機植入木馬、通過假通信基站偽造身份發送消息、配合泄漏個人信息的針對性詐騙正在迅速發展,作案方式也日趨精確成熟。

過去曾經在計算機上流行的盜號木馬病毒,早已向智能手機上轉移陣地。這些惡意軟件的目標是用戶的個人和財務信息,而植入用戶手機的途徑也多種多樣:掃描二維碼、在手機短信中點開網址、或者連上個不安全的WiFi網絡,都有可能引狼入室。這些入口有著各種各樣的名目:中獎信息、安裝應用、享受優惠、校訊通、聚會照片、交通違章……受眾明確,極富誘惑。

於是,在不知不覺間,用戶的通訊錄、短信甚至是銀行卡信息都被發送到騙子手里。這些木馬甚至還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刪除和轉發短信,以當前用戶手機為跳板,繼續傳染到其他手機中。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發布的手機安全報告顯示,在2015年,手機病毒感染人次超過3億,比2014年增長50%以上;而僅僅在2016年第一季度,病毒感染人次就接近1億。騙子們利用這些更有針對性的工具,甚至可以掌握被感染用戶的社交關系網,來實現詐騙短信與手機病毒協同作案。

流程越來越精細,目標越來越精準,技術越來越先進。這就是今天的手機詐騙。

本文開始的那個例子,則凸顯了另一種系統風險。用戶根據提示回複的一步步操作,其實是通過短信驗證來更換4G手機卡的服務。通過用戶發回的信息,將用戶的手機卡“升級”成騙子手中的4G卡,從而完全複制了用戶的身份——不過幸好,根據4月29日的《北京青年報》報道,這項遠程升級服務目前已經暫停辦理了。

在這個時代,手機號碼幾乎等於我們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身份。通過申請向手機發送驗證碼,騙子可以重新設定郵箱、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密碼,同時真正用戶的手機無法接打電話,也不能發送和接收短信。受害者只有在看到自己賬戶余額數字出現變化時,才能意識到上當受騙——然而為時已晚。

這個騙局複雜而精密,利用了先進技術、掌握了用戶心理,並且行動快速準確。雖然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是它已經足夠證明,目前我們生活中日益依賴的智能手機,已經成了各種複雜騙局的競技場。

這是金華警方抓獲攜帶“偽基站”設備進行群發短信的嫌疑人後,繳獲“偽基站”設備及手機、電腦等作案工具(2013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 金弓/圖)

防騙的自我修養

根據360互聯網安全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手機詐騙的受害者數量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少,但是60歲以上受害者的平均損失卻最高。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和警惕意識,是防範手機詐騙的重要基礎。

和其他詐騙一樣,手機詐騙的核心要求,是騙子會偽裝成你可信任的形象,或者幹脆是偽裝你的身份。因此,早期的騙子們冒充公檢法、冒充通訊運營商,現在則冒充正規的應用提供商、孩子學校的老師、同學同事等等。因此,在收到短信、微信或QQ等信息要求你匯款或者打開一個不明網址時,首先需要確認對方的身份。這可能只需要打個電話或者多說幾句話就能判斷,卻能避免之後的巨大損失。

而要想避免手機被植入木馬或者身份被盜用的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習慣性反應。在收到要求打開網址的短信時,仔細看看網址是否是通信服務商或者銀行的官網地址,還是僅僅是看起來有點類似;在不確定有可信WiFi網絡時,寧可使用手機流量上網;以及在看到二維碼時,不要貿然掃碼。粗心大意易上當,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套規則在信息時代依然適用。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計算機和手機等同看待,甚至更應該提高警惕:手機當中,可能存儲著比計算機中更多的敏感信息。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2015年,可能泄露的個人數據超過50億條,其中包括大量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用戶密碼甚至是銀行卡信息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泄漏的數據幾乎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遺憾的是,一般在受害者意識到自己資金被轉出時,往往為時已晚。騙子會迅速轉出資金,並且將其分散轉存入多個賬戶中,或者直接將其揮霍一空。這是和時間的賽跑,而準備充足的騙子往往能快上半步。

但如果能夠及時發覺,也並非全無機會。在這場賽跑中,凍結所有個人賬戶的資金流動是第一要務。在網上銀行中輸入幾次錯誤密碼,就可以凍結賬戶一段時間,或者讓賬戶在幾小時內無法登錄;撥打各個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客服電話,可以要求凍結個人賬戶,以防資金被轉出;之後再迅速報警,並且在銀行打印出賬戶流水單備查。

從古至今,所有的騙術都利用了人們的弱點:或者是各種貪婪,或者是各種想當然。雖然手機當中的財富真實存在,但人們卻往往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而掉以輕心。

今天的手機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載著我們的個人身份、財產和社交網絡,幾乎成了我們自己的分身。這樣集中而強大的工具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而它的重要性卻依然強調得不夠。畢竟,智能手機差不多是突然進入我們生活的,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

雖然政府、安全機構、乃至於通信運營商和銀行們都在努力提升安全性,但漏洞畢竟難免。更何況,在所有的安全事件中,使用者的人為疏失因素占據了絕大多數。小心謹慎、再三確認、不相信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些古老的防騙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用。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91

天上不會掉餡餅,手機也不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147

2009年7月28日,江西贛州,警方繳獲了20多部仍正在不斷發送信號的諾基亞手機。(視覺中國/圖)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防手機詐騙的使用者個人修養。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2015年,可能泄露的個人數據超過50億條,其中包括大量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用戶密碼甚至是銀行卡信息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泄漏的數據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您好!您已成功訂購XXXXX業務,標準資費XXX元/月。如需退訂,請編輯短信’XXXXXXXXXXXXXXX’回複到XXXXX。”

一條短信,轉瞬之間讓用戶損失了幾乎全部現金;而這個案例,就發生在半個月前。

手機詐騙居然可以危險到這種程度?

是的,有可能。

他們會給你上哪些手段?

從最初亂槍打鳥、願者上鉤式的轉賬短信,到後來讓人們在惶急間喪失判斷力的各種“急需錢”類短信,手機詐騙的方式也在快速進化。到了今天,向手機植入木馬、通過假通信基站偽造身份發送消息、配合泄漏個人信息的針對性詐騙正在迅速發展,作案方式也日趨精確成熟。

過去曾經在計算機上流行的盜號木馬病毒,早已向智能手機上轉移陣地。這些惡意軟件的目標是用戶的個人和財務信息,而植入用戶手機的途徑也多種多樣:掃描二維碼、在手機短信中點開網址、或者連上個不安全的WiFi網絡,都有可能引狼入室。這些入口有著各種各樣的名目:中獎信息、安裝應用、享受優惠、校訊通、聚會照片、交通違章……受眾明確,極富誘惑。

於是,在不知不覺間,用戶的通訊錄、短信甚至是銀行卡信息都被發送到騙子手里。這些木馬甚至還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發送、刪除和轉發短信,以當前用戶手機為跳板,繼續傳染到其他手機中。

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發布的手機安全報告顯示,在2015年,手機病毒感染人次超過3億,比2014年增長50%以上;而僅僅在2016年第一季度,病毒感染人次就接近1億。騙子們利用這些更有針對性的工具,甚至可以掌握被感染用戶的社交關系網,來實現詐騙短信與手機病毒協同作案。

流程越來越精細,目標越來越精準,技術越來越先進。這就是今天的手機詐騙。

本文開始的那個例子,則凸顯了另一種系統風險。用戶根據提示回複的一步步操作,其實是通過短信驗證來更換4G手機卡的服務。通過用戶發回的信息,將用戶的手機卡“升級”成騙子手中的4G卡,從而完全複制了用戶的身份——不過幸好,根據4月29日的《北京青年報》報道,這項遠程升級服務目前已經暫停辦理了。

在這個時代,手機號碼幾乎等於我們在移動互聯網上的身份。通過申請向手機發送驗證碼,騙子可以重新設定郵箱、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密碼,同時真正用戶的手機無法接打電話,也不能發送和接收短信。受害者只有在看到自己賬戶余額數字出現變化時,才能意識到上當受騙——然而為時已晚。

這個騙局複雜而精密,利用了先進技術、掌握了用戶心理,並且行動快速準確。雖然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是它已經足夠證明,目前我們生活中日益依賴的智能手機,已經成了各種複雜騙局的競技場。

這是金華警方抓獲攜帶“偽基站”設備進行群發短信的嫌疑人後,繳獲“偽基站”設備及手機、電腦等作案工具(2013年12月20日攝)。(新華社 金弓/圖)

防騙的自我修養

根據360互聯網安全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手機詐騙的受害者數量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減少,但是60歲以上受害者的平均損失卻最高。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和警惕意識,是防範手機詐騙的重要基礎。

和其他詐騙一樣,手機詐騙的核心要求,是騙子會偽裝成你可信任的形象,或者幹脆是偽裝你的身份。因此,早期的騙子們冒充公檢法、冒充通訊運營商,現在則冒充正規的應用提供商、孩子學校的老師、同學同事等等。因此,在收到短信、微信或QQ等信息要求你匯款或者打開一個不明網址時,首先需要確認對方的身份。這可能只需要打個電話或者多說幾句話就能判斷,卻能避免之後的巨大損失。

而要想避免手機被植入木馬或者身份被盜用的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習慣性反應。在收到要求打開網址的短信時,仔細看看網址是否是通信服務商或者銀行的官網地址,還是僅僅是看起來有點類似;在不確定有可信WiFi網絡時,寧可使用手機流量上網;以及在看到二維碼時,不要貿然掃碼。粗心大意易上當,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套規則在信息時代依然適用。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將計算機和手機等同看待,甚至更應該提高警惕:手機當中,可能存儲著比計算機中更多的敏感信息。

定時更改複雜密碼、不同賬戶使用不同密碼、盡可能多使用手勢密碼和指紋密碼,這些都是保護我們財產的有效方式。特別是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漏之後,第一時間更改密碼更是十分必要——畢竟,哪怕是大型網站也可能會出問題。2015年,可能泄露的個人數據超過50億條,其中包括大量郵箱地址、身份證號碼、用戶密碼甚至是銀行卡信息等。在騙子眼中,這些泄漏的數據幾乎就是待挖掘的金礦。

遺憾的是,一般在受害者意識到自己資金被轉出時,往往為時已晚。騙子會迅速轉出資金,並且將其分散轉存入多個賬戶中,或者直接將其揮霍一空。這是和時間的賽跑,而準備充足的騙子往往能快上半步。

但如果能夠及時發覺,也並非全無機會。在這場賽跑中,凍結所有個人賬戶的資金流動是第一要務。在網上銀行中輸入幾次錯誤密碼,就可以凍結賬戶一段時間,或者讓賬戶在幾小時內無法登錄;撥打各個網上銀行和支付平臺的客服電話,可以要求凍結個人賬戶,以防資金被轉出;之後再迅速報警,並且在銀行打印出賬戶流水單備查。

從古至今,所有的騙術都利用了人們的弱點:或者是各種貪婪,或者是各種想當然。雖然手機當中的財富真實存在,但人們卻往往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而掉以輕心。

今天的手機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載著我們的個人身份、財產和社交網絡,幾乎成了我們自己的分身。這樣集中而強大的工具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而它的重要性卻依然強調得不夠。畢竟,智能手機差不多是突然進入我們生活的,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

雖然政府、安全機構、乃至於通信運營商和銀行們都在努力提升安全性,但漏洞畢竟難免。更何況,在所有的安全事件中,使用者的人為疏失因素占據了絕大多數。小心謹慎、再三確認、不相信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些古老的防騙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用。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70

證券詐騙套路升級 監管提示“天上不會掉餡餅”

山東女孩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的案件引來全國人民的關註。而涉及證券的電信及網絡詐騙隱蔽性更強、讓人更加防不勝防,並且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追回的難度更大。

信息是資本市場最有價值的要素之一,違法犯罪分子自然也發現了這一點,並加以利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違法犯罪分子利用虛假信息獲利的手法正在不斷升級,從寬泛的造謠、到冒用金融機構身份造謠,如今已經開始攻入機構內部以公司平臺實施電信詐騙,“套路”越來越高級,危害範圍和程度也大大升級。

9月19日,網上有消息稱,近期某證券公司短信平臺系統被不法分子從外部攻入,不法分子破解了密碼強度較低的用戶賬戶,並使用該賬戶登陸短信平臺,向85萬客戶發送詐騙短信。相關消息再次引發市場參與各方的熱議和監管機構的關註。

非接觸式證券詐騙

證券市場的電信詐騙案例並不少見,今年7月份就有違法分子利用欣泰電氣退市事件實施電信詐騙,同時標註“申萬宏源”字樣,不少散戶中招接盤。當時有投資者收到短信稱,有可申購新股,代碼為“300372”,這實際上是退市股欣泰電氣。

申萬宏源隨後做出澄清,稱“申萬宏源證券短信及相關業務平臺從未發布過上述虛假新股申購信息,此為冒用申萬宏源證券名義發送的信息。申萬宏源就上述冒用申萬宏源證券名義發布虛假信息的情況向公安部門進行報案”。

證券電信詐騙手段多樣,最常見的是“薦股詐騙”。此前陜西證監局便披露過一起非常典型的以證券投資為名的電信連環詐騙案。在該詐騙案中,犯罪分子郭某首先是給受害人推薦翻倍股,需要交納1.5萬的服務費,之後又宣稱手上有“原始股”,該原始股買入上市後能翻倍獲利。

為了加強騙局的可信度,在初步“釣魚上鉤”之後,犯罪分子通過“投資管理、財務顧問、上市輔導”等專業術語,加上加蓋公章股權資料,使受害人對證券投資建立了盲目的信任。

陜西證監局調查發現,犯罪分子通過打電話、互聯網上“推薦股票”、“銷售原始股”,表面上看都與證券業務相關聯,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到,其利用“專業炒股機構”、“可將資金翻一倍”之類極具誘惑性的語言吸引投資人、收取服務費,並進一步升級為推銷實際並不承銷或可支配股票的行為,實質上是打著“股票”投資的幌子,借助電話、網絡通通信工具實施的非接觸式的詐騙犯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現,目前常見的證券詐騙類型的一種是假冒證券公司網站,吸納會員騙取錢財。一種做法是,不法分子在網絡上采取“撒網釣魚”的方法,通過群發帖子及推薦牛股樹立起網絡薦股“專家”及資深“操盤手”的形象,從而吸納收費會員方式騙取錢財。

而隨著新三板擴容,參與者數量增加,電信詐騙已經從A股市場蔓延到三板市場。

全國股轉公司9月19日就專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投資者應核實相關機構的合法性,查證核實相關機構是否經過中國證監會批準,是否具有經營證券業務的資格。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掛牌公司信息,同時保持警惕,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對不法中介機構和人員宣揚的新三板股票投資“高額回報”,要冷靜分析;不要輕信不法分子的虛假宣傳、推薦和銷售信息,不被誤導。

防範詐騙問客服

記者也了解到,近期有不法機構和人員通過電話、微信、互聯網等方式虛假宣傳新三板掛牌公司擬IPO、轉板、並購或定向發行股票等信息,並通過提供墊資開戶,以原始股轉讓等方式向投資者高價出售掛牌公司股票獲取巨額利潤,導致受害人蒙受重大經濟損失。

可以看到,很多證券電信詐騙手段都是通過這種非接觸的虛擬手段,利用電話、QQ、微信等方式鼓吹所謂的高額回報的投資機會。但這些形式具有遠程性、虛擬性、非接觸性往往也給這些騙局增加了偵破的難度。

近日,一位投資者向本報表示,他收到了一條自稱是國內某大型券商的短信,該短信稱其身份證過期要求其到營業部更新。在該投資者看來,該信息有可能不是來自於券商,因此並未加以理會。

對於這種情況,本報咨詢了某大型券商的一位客戶經理。“身份證過期以後有可能會影響交易,老不更新可能會限制買賣,因為身份證過期相當於證件無效,暫時不會影響轉賬。”該客戶經理表示。

“幾乎每天都會發送短信給客戶,如果不能確認是不是詐騙的,就給我們客服或者營業部打電話。”一家中型券商北京地區營業部人士表示。

國都證券也在近期提醒:防止電信詐騙。其提示:“近期電信詐騙事件頻發,如果您收到以國都證券的名義發送的中獎信息和網址鏈接,請仔細甄別,切勿輕信點擊,防止電信詐騙!”

監管機構也發現,涉及證券的網絡、電信詐騙,總是讓投資者防不勝防。而且,由於網絡、電信方式具有非接觸性、虛擬性和隱蔽性,很多不法分子詐騙錢財後卷款潛逃給投資者追回損失造成很大困難。

實際上,非法假冒網站或短信的詐騙方法並不高明,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相似的特征,比如網頁會出現承諾高收益的類似字樣,有時候聯系電話是手機號等;而作為證券投資者來說,也要摒棄“高額回報”、“無風險利潤”等暴富心態的觀念,,樹立良好的投資心態,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82

銀行加碼住房按揭 “餡餅”還是“陷阱”

想到購置的婚房半年間就漲了一百多萬,郝帥(化名)感到有些惶恐卻又十分慶幸。“買房那時候就已經有恐慌了,一套房子好多人看,也沒啥好房源,賣家牛的不行啊,就趕快買了。”

從這一現象探究,房地產狂熱背後的邏輯何在?

瘋狂上漲的房價

2013年從名校碩士畢業的郝帥,在北京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做程序員,與女友感情穩定,眼看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買房自然是頭等大事。

郝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述買房的情形:“去年快過年開始看房,然後在鏈家上關註了幾套房源,然後過年期間就老發提示信息,說‘您關註的房源漲了10萬’之類的,然後過年回來立馬就開始看,看得差不多就定了。”

今年3月初,郝帥通過房產中介購置了位於北京西四環的一套84平二手房,房價4萬/平,全套下來340萬元。按照將近四成的二手房首付比例,郝帥通過某大行申請了200萬按揭貸款,利率是基準利率的8.5折。現在每月按期償還按揭貸款的劉浪已經裝修好房子,緊鑼密鼓的籌備著明年的婚禮。如今根據鏈家房價行情估算,郝帥所購置的地段房價已經轟然擡升至5.5萬/平。

郝帥的故事折射了千千萬萬名正處於奮鬥階段的青年立足於一線城市最質樸的願望——買房。現實情況是,畢業幾年之內,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真正能夠負擔起首付款購房的奮鬥青年們,已經算得上是幸運兒。趕上這輪房價的瘋狂上漲,縱觀北京近郊地段在300萬以下的房源已經難尋,買房變得越來越難。

如今,一二線城市房價正在上演著快速上漲的行情,且向三線城市擴散。最新數據顯示,8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1.3%,創出6年來最大漲幅,多地房價同比增速高達30%,全國商品房銷售增速同比回升。這輪房價上漲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年初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樓市最先回暖,房產新政刺激下,火爆行情延續至強二線城市。

大小城市兩級分化 加劇政策制定難度

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數據顯示,截止到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1.10萬億元,同比增長11.4%;狹義貨幣(M1)余額45.45萬億元,同比增長25.3%。

住房貸款已經連續兩月成為當月信貸新增貸款的“主角”。今年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636億元中,住戶部門貸款增加4575億元,在當月新增貸款中住房按揭占比高達98.68%。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487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55億元,占比盡管較上月有所下降,但比例仍高達71.2%。  

由於經濟下行實體企業不景氣,銀行信貸資產投放收緊,在金融市場領域,全球資產收益率走低,股票市場低迷,當市場寬裕的流動性遇上“資產荒”,大量資產在亟需尋找配置方向。

當然,銀行按揭大量增長的另一個因素取決於居民的需求。近年來居民購房需求旺盛,購房需求與銀行發展按揭貸款業務的動機結合在一起,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一拍即合,頗有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意味。

近來央行貸款住房貸款在當月新增貸款占比較高,一位市場人士認為,預計這些貸款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原因在於,一二線城市住房按揭存量規模大,且統一戶型價格是三四線城市的3-4倍,按揭貸款規模增長支撐作用比較明顯。

相較於一二線城市,絕大多數小城市房價上漲是溫和的。在標普評級金融機構評級資深董事廖強看來,小型城市交易量逐步提升,在價格沒有顯著提升, 這才造成了交易量的分化。他並不認為本輪房價上漲行情會傳導到全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表現為大城市和小城市兩級分化,這一局面使得問題更加複雜,掌握的政策預測手段不適用於全國,要因地制宜,這加劇了政策制定的難度。

銀行加碼住房按揭

據央行統計數據估算,今年上半年,國內個人住房貸款已經放量2.89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個人住房貸款的規模。截至2016年6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個人房貸規模已達到13.67萬億元,新增房貸規模高達2萬億。

對於銀行紛紛加碼住房按揭貸款的邏輯,一位城商行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風險可控範圍內可投放的優質資產不是很多,銀行對按揭貸款成數的要求,加之整體居民桿杠利率不高,做按揭貸款業務風險可控。

從收益情況上看,上述城商行高管表示,按揭貸款利率以基準利率定價,同業業務、金融市場業務以市場利率為基準定價,當前市場利率整體走低,銀行按揭貸款收益率要高於金融市場資產業務收益狀況,銀行在進行資產配置著力發展按揭貸款業務對自身而言是相對理性的選擇。當然,銀行按揭貸款規模的增加首先要有合理性的市場需求,有實際需求才有按揭貸款的實際投放,而這取決於很多因素:房價上漲是否快 、一二線城市限購限貸政策是否繼續收緊、土地和住房供應水平等。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講,銀行還會把房貸業務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重點。”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王偉在近期的媒體發布會上表示,從風險管控的角度,房貸由於房地產做抵押物,風險較低。再加上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處置和變現比較容易。

銀行加碼房貸業務,在上市銀行中期業績發布會各位高管口中已得到證實,五大行高管均表態將在下半年大力發展住房貸款業務。在上述城商行高管看來,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流動性相對寬裕,貨幣政策穩定環境,市場利率在未來保持在較低的水平,按揭貸款收益比較理想,綜合來看,按揭業務是風險收益相對平衡的資產配置領域。

作為主管風險管理的城商行高管,他認為房貸業務的風險可控。中國法律制度對於貸款的追索作出了安排,一旦發生不良銀行可對抵押物房產追索, 保證了銀行的按揭貸款相對安全;在內控方面,銀行在資產管理、資產保全制度有明確的手段 ;從需求方看,國人對於置業購房需求重視程度高,履約意願、履約能力意願較高,因此風險整體可控。

市場觀點認為,隨著房價逐步的推高,銀行按揭貸款風險有上升的趨勢,但不是持續向上的。

對於銀行加碼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判斷,上述城商行高管表示,由於銀行投放住房貸款須監管規定要求,加之行政管理的限購政策和首付比例要求,為按揭貸款提供了安全墊,住房按揭潛在的風險相對的國際次貸危機不同,即使未來房價有所波動和下跌,也不會出現1997年香港房地產負資產的情況。但需要註意的是,廖強認為,如果所有銀行加碼房貸業務的趨勢延續,將導致未來房地產市場泡沫化加劇,未來銀行在去泡沫中遭受的損失可能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