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運力過剩: 「二次探底」重壓船運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8/yMMDAwMDIzODgyMA.html

盛夏臨近,寒意未祛。這是眼下航運業的感受。

無論是國內外的大型航運巨頭,還是內河航運的民營船公司,都在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關:虧損又來了。數月前被盛讚的行業復甦正在被賬簿上的紅字一筆筆粉碎。「二次探底」預言一步步成真。

截至目前,中國沿海航運企業虧損面約30%,內河航運企業虧損面約40%。這是日前交通運輸部傳來的消息。

倫敦航運諮詢公司德魯裡(Drewry)在其報告《脫去面具的運價》中預測,亞歐線運價下跌將貫穿全年。鑑於成本上漲、東西向主航線運價(不包括燃料附加費)將會下降13.2%,船公司今年可能將重新苦撐盈虧平衡。

自年初起,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下稱「BDI」)至今仍在持續下跌,相比去年去年同期跌幅超過50%,遠遠低於航運業盈收的安全臨界點。按照行業的普遍成本測算,大部分航運企業在BDI跌到2500點以下就會虧損。

這一切,彷彿2009年重現。在經歷了那一場巨虧噩夢之後,全球航運業復甦的盛世到如今只維持了三個季度。

很多人把罪責歸結到瘋狂的運力擴張上。今年以來,行業巨頭馬士基不斷拋出超大型集裝箱船的訂單,早前,長榮海運也訂購了百艘集裝箱船。目前在亞洲地區,市場集裝箱船運需求約為2700萬標準箱,而實際上運力供給卻達到了3400萬標準箱。

又見虧損

去年11月,在廣州的國際海運年會上,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曾看好2011年的BDI將達3500點。當時復甦的聲音成為主流。

不過,被看作行業景氣風向標的BDI卻與人們的願景背離。今年以來,該指數一直大幅低於去年同期水平,並多次出現連日下滑,始終未能越過1500點。在第一季度裡,BDI平均1365點,較去年同期的3026點,跌幅近55%。

在談及BDI走勢時,波羅的海交易所首席執行官Jeremy Penn對本報表示,「全球航運業未能直接受益於經濟復甦,BDI從去年第4季度開始一直下跌,如果情況未能好轉,船公司將重陷虧損。」

當前,航運企業陸續出爐的第一季度財報證實了這樣的結論。

中海集運一季度虧損1.46億元;中海發展一季度純利同比下降16.7%至3.82億元人民幣;中國遠洋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70.2%至5.5億元人民幣;長航油運一季度虧損9590.97萬元。

以中海集運為例,其第一季度多條航線運價下跌,成為虧損主要原因。其中,中海集運的歐美航線運價全線下滑,歐線和地中海航線分別下降12.18%和17.96%。中信證券預計,隨著第二季度旺季到來,中海集運的收入有望出現反彈,但是前提條件是主要航線運價的恢復。

5月13日,東方海皇發佈今年首季財報,虧損970萬美元。與此同時,韓進海運也遭遇「開門赤字」,虧損9700萬美元。智利南美輪船則是在第一季度收入大漲的情況下,仍然虧損1.86億美元。

行業巨頭馬士基在11日發佈的中期管理報告中表示,儘管首季可以保持增長,但是運價下跌壓力巨大,預計今年的業績無法超過去年。

「其實現在的貨量是在增長的,但是運費卻在跌,再加上油價越來越高,收支很難平衡,」蕪湖吉運航運有限公司運輸部王興(化名)說。

「自殺式」擴張

「船隻供應數量巨大正在打壓市場,很多人開始把這稱為『自殺式』擴張,運價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Penn表示。

在第一季度,中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0.8億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4.3%。但受運力過剩、油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成本大幅上升,運價下降,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航運企業經營困難。

今年國際干散貨運力將增長14%,而需求增幅僅為5%~6%。與此同時,自去年10月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漲幅超過15%,船用燃料油5100元/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過剩的運力,始於2008年前後航運企業投向造船廠的大筆訂單。當時,國內外航運企業大肆購置新船,這些船隻多數已到交付時間。

在亞歐航線上,今年上半年將有49艘1.3萬TEU以上大船交付運營,總計達66萬TEU的運力將投入亞歐航線。

國內某大型遠洋運輸企業市場部人士表示,接下來亞歐航線運力過剩的局面將進一步擴大,運力過剩這個航運業的老大難問題在今年會達到頂峰。即使貨量復甦到經濟危機之前,運價壓力也很難緩解。

儘 管如此,馬士基、中海集運等航運企業還在添置新船。此前,馬士基已向韓國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新近訂造10艘全球規模最大、最高效的1.8萬TEU集裝箱 船。另外,消息人士透露中海集運、中遠航運等也在籌劃升級船隊。業內認為,一場大型集裝箱船的訂購高潮即將到來,在行業巨頭紛紛完成運力結構的調整之後, 運力會更加集中,小型公司或將倒閉,或將被收購。

「過剩的運力讓二次探底這個預言越來越真實了。」王興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5

土地財政重壓

2011-6-27  新世紀週刊



□ 本刊見習記者 朱以師 記者 李慎 | 文地方融資平台最興盛的地方,也是近年土地收儲最多的地方,現在成為資金最吃緊的地方北京從2009年到現在的土地儲備貸款超過2500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2010年北京市的財政收入才不過2353億元。

來 自《21世紀經濟報導》的一則報 道,將北京市架在了火爐上。報導援引接近北京市國土局人士消息稱,從2009 年至2011年5月,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從2011年開始,每月需還本付息100億元以上。該報導同時稱,今年1月-5月,北京 土地出讓總收入僅250.61億元,土地出讓收入難以支撐還債的險局出現。

北京市財政有這麼危險嗎?來自地產界和銀行的反應沒有這麼悲觀。 多位金融界人士質疑這一數字的可靠性,並表示銀行相信土地儲備貸款是銀行優質資產,總體上並不擔心北京市財政沒有還債能力。潘石屹亦以人大代表身份披露, 北京市2011年1月-5月的入庫土地收入為640億元。

但另一方面,北京市過去兩年間確實加大了土地收儲力度,加之今年以來賣地收入因調 控銳減,雖不至入不敷出,但還債壓力確實加碼。不愁賣不出去地的北京尚且緊張,一些近年來大搞拆遷和城市改造的二三線城市壓力更大。這些城市對土地財政的 依賴更大,在此輪地產調控衝擊之下,地比北京更難賣,也因此,資金鏈更為緊張。

一位從事土地規劃諮詢的業內專家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安徽、湖南、河北、天津和重慶等省市,是地方融資平台最興盛的地區,土地作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資產,被大量收儲,注入平台公司,目前它們恰恰就是資金最吃緊的地方。

北京土儲債務虛實

截 至本文發稿時,北京市國土局及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仍拒絕就土地收儲貸款數字作出回應,但地產界、銀行界人士普遍認為,「北京市及各區土地儲備部門這兩 年的確借了不少土地儲備貸款,但應該沒有2500億元這麼大的規模。」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披露,2010年北京市完成土地儲備開發投資為1470億 元,2009年這一數字為1165億元。

2011年上半年的土地儲備開發投資的規模,目前尚無官方公開的數據。但北京市國土局公佈的 《2011年度土地儲備開發計劃》顯示,今年計劃安排土地儲備開發投資為1000億元。據此估算,結合2011年信貸規模收緊的大背景,假設2011年上 半年北京完成土地儲備開發投資500億元,那麼2009年至今北京市累計完成土地儲備開發投資規模為3135 億元。

按照央行的要求,土地儲備的貸款額度不得超過所購土地評估價值的70%,且土地的估價要減去需要上繳的財政收入。以土地儲備貸款佔總投資規 模的70%計算,2009年至今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規模累計約為2200億元。

實 際數字可能比2200億元低。原因之一是整體貸款比例達不到70%。據財新記者瞭解,土地儲備貸款均由各區分中心與相關銀行按照項目「一事一議」「一地一 處理」的方式獲得。銀行根據不同項目評估,最高按照評估值的70%提供貸款,最低只提供20%-30%的貸款,商業用地的貸款尤其低。

另外,銀行可以提供的貸款額度與實際獲得貸款金額,一般都會有一定差額。一位長期在北京從事土地一級開發的開發商告訴財新記者,由於很多項目實際需要支付的收儲資金少於銀行可提供的貸款規模,收儲機構沒有將貸款額度用足。

同時,土地被收儲後,如果成功出讓,其收儲環節的貸款在土地成交後將獲償還。「土地成交後,競得方除了與國土局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還要與土地收儲機構簽署土地拆遷和一級開發補償協議,這一部分就是土地收儲的所有成本,包括貸款及利息。」上述開發商表示。

農行總行房地產信貸部相關人士也證實,有些項目在獲得土地出讓金後,貸款就還掉了。

北京市2009年土地出讓收入約928 億元,2010年為1636.72億元。高策地產顧問機構總經理車輪認為,一些儲備項目出讓后土地出讓金回籠,貸款能形成滾動,不能以累計總規模來計算。

但是,2009年至今收儲的土地有多少已經轉讓,有多少貸款已經償還,北京市土地儲備中心拒絕提供信息。

建行總行一位內部人士判斷,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目前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不大可能達到2200億元的規模。據他透露,建行北京市分行2010年的土地儲備貸款規模是100多億元,其他幾大行的土地儲備貸款也相差不多。

銀行方面對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的風險依然樂觀。「這一塊資產是銀行比較優質的資產,有財政擔保,而且北京市財政總體還是比較好的,銀行不擔心。」上述建行人士表示。

高盛高華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北京市土地儲備貸款總體上只是流動性問題而不是償付能力問題,由於土地儲備是土地供應的惟一來源,其利潤率比較高,如果貸款期限可以被延長,則銀行貸款不會遭遇大規模損失。

大規模收儲行動

這並不意味著北京市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擔心巨額土地儲備貸款的償付風險。在過去兩年,借「4萬億」和信貸松閘的東風,北京市獲得了大量土地儲備貸款,並進行了超大規模的土地收儲。

據《北京市2010年度土地儲備開發計劃》的規劃,北京市計劃在2011年度新增8000公頃土地儲備,同時完成開發8000公頃,年末結存1.4萬公頃土地儲備。

但實際上,到今年5月《2011年度土地儲備開發計劃》公佈時,全市土地儲備開發年初結轉達2.2萬公頃。也就是說,北京市的「土地儲備池」在2010年比原計劃淨增加了8000公頃土地。

一位熟悉北京土地市場的開發商分析,北京市加大收儲有自己的算盤,即「先期儘可能多收儲土地,以後的拆遷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但北京市通過土地儲備貸款購置了大量庫存、佔用了大量資金之後,遭遇2010年房地產調控,土地市場趨冷,引起外界對其償債能力的擔憂。

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土地出讓金收入為31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0%,創下過去八年的降幅紀錄。同時,北京市土地出讓的平均單價也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0%,其中居住類土地平均單價下降了45%。

高盛高華的分析報告認為,土地出讓收入的下降,使得土地儲備的現金流無法與貸款的還本付息週期相匹配,可能需要延長貸款的期限。

當然,北京依然存在自我調節的空間。今年以來,北京儘管也出現了一些土地流拍,但總體來說土地沒到賣不出去的地步。通過減少收儲和加快推地,特別是一些優質地塊,完全可增加土地出讓收入,緩解資金狀況。

更危險的地方

在 全國範圍內,那些財政實力和償債能力遠不如北京的城市,引發了更多的擔憂。上海城開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倪建達認為,地方政府財政危機正在來臨。在4萬億天量 投資拉動下,地方政府多繪製了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但接踵而至的地產調控使得很多本來預期能夠高價出讓的土地無法及時出讓,導致地方政府資金鏈的緊張。 「不僅是北京,其他城市更不樂觀,並且有不斷惡 化的可能。」2008年,河北省提出了城鎮改造「三年大變樣」的口號,隨後的三年時間,河北省經歷了城建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力度最強的時期。其中, 土地收儲是第一步。

在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市長艾文禮於2009年8月介紹石家莊市經濟運行情況時稱,2009年、2010年兩年,石家莊計劃投資1111億元,做146個城建項目,同時計劃收儲土地1萬畝,比去年

一個可能的

解決方案是

延長貸款期限,

從而使之與土地儲備的

現金流相適應

提高1.14倍。政府將通過土地儲備中心申請銀行貸款去做這些項目的土地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2009年計劃融資50億元。

與此相對,2008年,石家莊市賣地892.24公頃,政府土地出讓純收益18.78 億元;2007年石家莊賣地1054.66公頃,政府土地純收益25.86億元。即便在土地行情好的年份,賣地收入都難以覆蓋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投資總額。

到了2011年,情況就更捉襟見肘了。據財新記者統計,2011年1月初至今,石家莊市僅七塊土地成交,其中四塊是住宅用地,成交總金額為12.53億元,僅為2010年土地出讓金總收入99.25 億元的12.6%。

這種情況,在河北省其他城市普遍存在。為支持全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河北省國土部門制定了《支持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十條措施》。這十條措施,為該市土地收儲和三年大變樣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數據顯示,三年間,河北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7131億元,累計拆遷面積2億平方米。但政府沒有公佈與之相應的土地收儲投資數據。

一些城市已不堪重負。一份2011年2月10日唐山市市委下的發文件顯示,2011年唐山市提出「六個提速,六大改造,六個攻堅,二十個重點項目」,共計121個項目,總投資3606.6億元。

但自2010年年底,房地產城投公司就陸續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2011 年,唐山市政府開始引進民營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目前,已有三個政府主導的大型項目甩出來,讓民營企業接手,出錢救急。

中原地產分析師劉淵向財新記者表示,地方政府大規模的城建計劃主要依賴城投融資和土地財政,前面欠的錢得靠後面賣地的收入補上,但目前由於開發商拿地熱情不高,土地成交溢價率很低,很多土地都以底價成交,因此地方政府現在十分著急,一方面希望儘量避免土地流拍,一方面資金鏈吃緊又要推地。

方正證券統計,1月-5月,全國128 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5%。北京、上海1月-5月土地出讓金分別下滑56%和37%。

截至5月,一線、二線城市房產商的土地購置行為仍較為謹慎。1月-5 月,一線城市土地成交建面累計382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63%;5月單月一線城市的土地成交溢價率回落至18.93%。

一位從事土地規劃諮詢的專家向財新記者表示,安徽、湖南、河北、天津和重慶等省市,是地方融資平台最旺盛的地區,土地作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資產,被大量收儲,注入平台公司,目前這些地方恰恰就是資金最吃緊的地方。

在 部分省市,土地收儲已經公司化運營,並且和二級開發、保障房等各種資產放在了一起,想要算清收支賬目十分困難。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如果下半年的土地市場 仍舊這麼冷清,地方政府日子將更加難過。高盛高華發表報告稱,預計地方政府將向中央政府「叫苦」,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延長貸款期限,從而使之與土地儲備 的現金流相適應,從結構性角度看,中國需要加速財政改革,包括減輕地方政府的財稅負 擔、允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2

漲薪10%重壓 中國軟件外包遭遇訂單掙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3MMDcyXzM2NDE3Mw.html

東南融通的財務醜聞,給了掙扎中的中國軟件外包一個說辭。

「我們要不斷地跟客戶解釋:我們跟東南融通不一樣。」9月9日,一位國內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軟件外包企業股價如此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東南融通事件的影響。

自 4月26日東南融通被Citron OLP與Global質疑財務造假,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股價就墜入跌跌不休的下滑曲線。在過去的52周裡,文思的最高股價為41.06美元,最低股價為 9.93美元;柯萊特最高為28.18美元,最低為4美元;軟通動力最高為22.63美元,最低為7.56美元;海輝軟件為34美元,最低為8.98美 元。中國在美上市的這幾家軟件外包概念股分別下跌了75.85%、85.8%%、66.6%、73.6%。

見微知著,一度喊出「超越印度,做全球辦公室」的中國軟件外包產業,尚未來得及嚥下杯中的慶功酒,就已被躥升的人力成本和人民幣升值壓得喘不過氣來。

打單難度大

早 在5月,中國在美國上市的軟件外包企業已經經歷了一輪集體下跌。文思股價從5月初的32美元的價位下跌至5月底的22美元,跌幅一度超過30%;柯萊特、 軟通動力的最大跌幅超過28%,海輝軟件的跌幅也超過20%。而到了8月,集體下跌遊戲再次開場。據Imeigu的數據,8月份,文思、軟通動力、柯萊 特、海輝軟件的股價分別大約下跌了40%、35%、56%、35%左右。

股價下跌的另一頭,則是數千公里之外的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的訂單煩惱。

「目前,老客戶會有一些疑問,新客戶會謹慎做決定。」軟通動力執行副總裁彭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東南融通事件使得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的聲譽大打折扣。

「我們要向客戶解釋東南融通只是個案,並且海外外包只是其很小的業務,主營業務是行業解決方案,我們和東南融通不一樣。」另一位排名前十的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則對記者抱怨,最近幾個月,他需要經常做出這樣的解釋。

一 位軟件外包企業負責海外業務的總監告訴記者,中國的軟件外包產業本來在實力上就不如印度,而東南融通時間讓這種差距更進一步放大。「打單時,我們的議價能 力變弱了,一旦碰到印度企業,尤其是拿大單子的難度就更大了。」這位不願公開姓名的軟件外包企業人士表示,在打單時,客戶會再三盤問東南融通的事,甚至會 被質疑自己公司的財報是不是也作假,「雖然將公司財報、過往的項目等材料準備齊全,但是目前打了幾單,都沒有成功」。

「現在,歐美市場已經形成了『做產品加工到中國,做軟件加工到印度』的印象。」彭強表示,印度軟件外包企業目前正在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強化歐美客戶的這種固有印象。

彭強告訴記者,印度的競爭對手利用這個機會來遊說客戶,他們會對客戶說「與印度相比,發包給中國企業的風險更高」。

人力成本重壓

外部需求受到東南融通事件衝擊的同時,中國軟件外包企業還普遍遭遇企業內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人力成本一直是「靠人吃飯」的軟件外包企業最大的一筆支出。從行業整體水平上來說,軟件外包企業的人力成本約佔其主營業務營收的60%-70%,有的甚至更高,達到80%。

「人力成本已經給軟件外包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文思總裁陳立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平均而言,整個軟件產業每年需要漲薪10%,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薪資漲幅更高,可能達到15%。」

根據記者對多位軟件外包企業的調查,目前企業要留住員工,一般對初級、中級技術人員的漲薪幅度要達10%左右;而對於能夠提供諮詢、實施等綜合服務的高級技術人員,一般漲幅需要達到20%,甚至30%;而那些總監級別的員工,需要增漲30%以上。

這樣的漲幅,軟件外包企業基本難以承受。「軟件外包企業的毛利率一般是30%,淨利率一般小於10%。」一位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軟件外包企業的利潤很薄,人力成本上升很容易擠走利潤,成為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從 幾家上市的軟件外包公司來看,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毛利潤率為36.9%、軟通動力的毛利率為36.5%、海輝軟件的毛利率是33.7%、柯萊特的毛 利率為32%左右。刨去運營支出和股權激勵支出等後,2011年上半年,文思的淨利潤率為10.4%、軟通動力為8.8%、海輝軟件為7%、柯萊特為 10%。

由此可以看出,一線軟件外包企業的淨利潤率基本在10%左右。2011年第二季度,文思的淨利潤為710萬美元,軟通動力為 590萬美元,海輝軟件的淨利潤為670萬美元,柯萊特的淨利潤為290萬美元。而目前,文思的員工數量為12000多人,軟通動力為9000多人,海輝 軟件6500多人,柯萊特為4400多人。

這位分析人士亦提到,這幾家企業都是上市公司,若人力成本給企業造成經營困難,可以通過融資等手段緩解,但是行業中的其他企業就很有可能「栽」在人力上。

「我們公司的毛利率是30%,純利潤不到10%。一旦漲薪,利潤就幾乎為零了。公司要進行原始積累,要發展,大規模的員工漲薪給公司的壓力很大。」一位中型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整個公司基本上只能維持現狀。

在採訪中,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一致表示,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讓軟件外包企業時刻處於走平衡木的狀態,必須時刻小心翼翼。

「軟件外包企業的人數與營收成正相關。」陳立峰表示,「賣人頭」的模式決定了軟件外包企業要增加營收,就必須增加員工,而人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

企業在「接不接訂單」上有了更多的徘徊。

陳立峰說,「很多單子都不接了,因為接了也賺不到錢。所以不接。」負責軟通動力海外業務的彭強也深有感受,但他表示,有時候為了拿到戰略性客戶,公司也只好咬牙將單子接了。

「不管盈利情況而接單,這會讓軟件外包企業處於很危險的境地。」某位行業人士分析道。

更 糟糕的是,即便漲薪,軟件外包企業也留不住人。軟件外包企業全年平均的員工流動率大約在30%左右,跳槽最頻繁的是在客戶一線服務的初、中級人員。對於他 們來說,跳槽是快速提高薪資的「捷徑」。有兩年工作經歷的初級員工,跳槽一般能夠漲薪30%,兩年跳一次,那麼薪資的增加幅度遠高於公司每年的調薪。

「一線員工的跳槽率高,對客戶服務的影響很大。」一位中型軟件外包企業的負責人對此很是頭疼,「如果能給員工漲30%的工資,我就忍了。但是漲了30%,企業就不存在了」。

難以釋懷的轉型

「如果人力成本過高,而中國的軟件服務企業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那麼這個行業終究會有扛不住的一天。」某知名金融行業軟件公司CEO表示。

彭強則對記者表示,以前中國的人力成本比印度低,而現在,中國的人力成本的比較優勢沒有了,「一直看漲的趨勢,終會給中國的離岸外包帶來影響」。

除了人力成本,人民幣升值也讓軟件外包企業「雪上加霜」。海外的軟件外包業務基本上使用美元來結算,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將美元換成人民幣會有不小的損失。

面對這樣「不可逆轉」的趨勢,眾多軟件企業都紛紛提出要轉型。陳立峰表示,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惟一的出路就是轉型,需要達到軟件外包、解決方案、諮詢為一體的「三項全能」。

具體來看,這些企業大都採取如下方式:一方面,將軟件外包中共性的東西升級為產品與解決方案,再通過對行業與業務的瞭解,逐步推出行業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總結實施與服務的經驗,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

目前,文思正在深入金融、能源行業,軟通動力在金融、電信、高科技,柯萊特在金融、石油、鋼鐵行業都逐漸積攢自己的優勢,從外包升級到解決方案與諮詢。

但 是,前路依然迷茫。「不轉型是等死,轉型風險極大,可能是找死。」前文所述的軟件外包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無論是轉型解決方案,還是諮詢,都需要軟件 外包企業前期有很大的研發、市場投入,這對軟件外包企業的資金實力是個大考驗。更重要的是,軟件外包企業的轉型還需要選對方向,如果方向選錯了,那一切的 前期投入都將打水漂。

「一個產品與解決方案項目的研究一般需要花費幾百萬美元,甚至幾千萬美元。」一位軟件外包企業中從事產品研發服務的 總監告訴記者,從資金的層面來看,淨利潤不高、每年積累不多的現狀,使得軟件外包企業要拿出幾百萬美元來研發一個項目是「毛巾裡拎水」,更別提還需要「多 面開花」。

對於轉型行業解決方案與諮詢,彭強覺得對於軟件外包企業來說「任重而道遠」。他表示,目前,在各個行業,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沒有開發大型核心業務系統的能力。在行業解決方案上,軟件外包企業的實力孱弱,「諮詢並不是就意味著高端,就意味著利潤率更高」。

對於軟件外包企業的轉型來說,兩難之處在於:目前,純粹的服務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比較弱,因為靠諮詢來驅動,而不能落實到產品上,那麼很難實現價值;而如果純粹是產品型的公司,要大量投入研發,並且客戶個性化程度又很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生存也很艱難。

多位軟件外包企業負責人一致認為,市場決定商業模式,目前中國軟件外包企業「賣人頭」的商業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7

拚下個百年 飛利浦換腦重壓LED

2011-10-31  TCW




九月二十七日,荷蘭安多芬 (Eindhoven)市,飛利浦(Philips)在其發源地舉辦創新展示大會,此時距其成立已一百二十年。

飛利浦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宣布:「飛利浦必須加速貼近客戶,積極獲勝(eager to win)。」而邁向下一個百年成長關鍵,就是LED照明事業的成敗。

為什麼這麼說?攤開該公司財報,可發現成也照明,敗也照明。去年,飛利浦稅後淨利大賺十四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七十億元),其中,照明事業部年成長約五 倍,是集團成長最高的事業。

但是今年第三季,照明事業部的息稅攤提前獲利(EBITA)占營收比重,由一一.三%跌到五.八%,這讓飛利浦股價過去三個月來下挫三成。LED 照明的成長能否趕上傳統照明營收衰退,成為最大挑戰。

拒絕亦步亦趨!一條鞭整合,改打服務戰

事實上,二○○二年,飛利浦因為在半導體、零件等電子製造業景氣疲弱,加上本身競爭力並非在此,連兩年總計大虧五十六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 決定退出電子業。更在○八年出清台積電股票,轉進集團前三強的照明、醫療和生活家電三大領域。

其中,以LED事業最被看好,過去三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都有五二%,成績最好。其重要性可從執行長萬豪敦自己身兼照明事業部總經理看出。

但,LED照明市場正面臨巨變,不僅有傳統的對手,奇異(GE)、歐司朗(OSRAM)、三星(Samsung)、松下電器(Panasonic),以及 東芝(Toshiba)都加入戰場。

分析對手策略,奇異、歐司朗都走分工模式,授權專利給台灣製造,但飛利浦二○○五年起決定做垂直整合,從上游磊晶一路做到燈具應用、系統照明。台灣區總經 理柏健生解釋,因為商用照明客戶,多得量身訂做,唯有從上到下一條鞭整合,才能加快服務速度。

新的營運模式,逼著這家百年老店開始改變。

變化一:換生意頭腦不賣燈泡,改賣照明方案

首先,做生意的方式不同。飛利浦設計總監范德海(Rogier Van der Heide)指出,過去飛利浦只在大賣場、水電行賣燈泡,現在他們面對的是政府部門、大樓建築師,他們不是賣燈泡,而是賣整體照明方案。

傳統照明強調燈光的均勻度、亮度,並不重視設計與創意。但現在,他們要賣的是「怎麼提高小孩的專注力?減輕病人疼痛?降低企業支出?」這些客戶可能不知道 的照明方案。

走入展示大會,在醫院病房裡,他們透過LED燈光,轉換清晨、黃昏、傍晚情境,讓病人提早治癒,降低醫院住房成本。在教室,他們透過控制燈光強弱,提高學 童的注意力。 飛利浦全球市場及創新執行副總裁杜德雷(Gottfried H.A Dutine)說,科學家發現透過燈光,會影響賀爾蒙和大腦的運作,接受強烈的冷光線,讓你更有活力;如果是溫暖的黃燈光,會讓你想睡覺。

「我們在德國一間教室實驗過,只要改變燈光,九個月後,有八成孩子可以因為情境燈冷靜下來學習,注意力增加四○%,閱讀活動增加二○%。」台大管理學院教 授李吉仁分析,LED照明是個分眾市場,醫院、商場、學校都有各自獨特需求,因此最有價值的不是在製造,而是在前端的設計,和下游端通路與客戶的掌握。

為此,飛利浦將燈泡工廠由二十間關掉剩下七間,更買下美國最大燈具公司Genlyte Group;今年,萬豪敦一方面宣布降低全集團共八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三十億元)的營運支出,,另方面又將斥資買下西班牙路燈照明公司Indal Group。

變化二:換成員與考核 用客戶滿意度當績效標準

另一個改變,集團的人才組合也不一樣了。兩年內,LED照明設計師幾乎從無增加到三百人,其中僅有兩成是照明背景,新進成員分別來自建築、心理學、行為學 等各界。

他們連績效指標都改變。

過去,設計師績效是設計圖件數計算,現在則考績標準,還以「客戶淨推薦值」衡量員工表現,只要設計師做完一個案子,公司就會向客戶詢問是否願意推薦飛利浦 服務給友人。滿分十分,若設計師的分數低於七分,就得提出自我評估報告,這成績直接和薪水、考績連動。

萬豪敦直言:「我要每個階段的人都去想,我們在客戶面前的價值是什麼。」

即便擁有照明龍頭五成市占優勢和垂直整合能力,飛利浦面對的挑戰仍很大。首先是價格問題。KGI凱基證券研究員盧怡慧指出,LED燈泡是省電燈泡的兩倍價 格,一旦經濟成長下滑,商用客戶就會縮手,這也是過去三年,飛利浦LED部門獲利可以一年暴增五倍,隔年卻下滑一半的原因。

第二個挑戰是,LED燈光設計技術,從美學到電機的組合很多,如何找出客戶需要的最適組合?比起過去在賣場賣燈泡,和消費者的關係僅止於付帳就結束,現在 是長期花時間跟客戶溝通,即便擁有三百名設計師,杜德雷仍認為,人才不夠永遠是飛利浦最大挑戰。

跨入LED照明,飛利浦不僅得快速購併下游燈具公司,掌握LED照明領域的訣竅,還得結合不同背景的人,朝向同一目標前進,未來,就如同杜德雷訪談最後所 言「生意,成因人,敗也因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0

月開支近100萬 「三座大山」重壓廣州經銷商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02701.html

近幾年以來,在地租、人工成本和財務費用都在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汽車流通行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尤其是廣州這個我國華南車市昔日的品牌和銷量高地,在限購之後的總量控制下,汽車流通行業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三座大山」不堪重負

經銷商通常將其主要的成本,地租、人工和財務費用稱作「三座大山」。按照一位經銷商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做的分析,如今這「三座大山」日益沉重,已讓其不堪重負。

對於大部分經銷商來說,建店的土地都是租賃的。在如今租金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地租成為了經銷商成本支出中日益活躍的一分子。上述經銷商表示,地租每年都在上漲,一般情況下,三年一漲,平均每年的漲幅都在5%以上。

在廣州經銷商圈裡,稍好一點的地段的租金大致在每平方米30元錢以上,甚至一些地段達到了50元以上,差一點的則每平方米10元錢左右。而一個標準 4S店通常在10000平方米左右。這樣,一個經銷商每個月地租的支出大致在30萬元,而這個額度並沒有將一次性建店成本計算在內,現在一個4S店的建店 成本通常在千萬以上。

對於一個4S店來說,人工開支才是大頭。一般一個4S店的員工數量在80~100人左右。按照平均每人月薪4000元計算,人工成本在30萬~40萬元左右。而隨著管理的日益規範,加上「五險一金」等等支出,人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財務費用是成本中的另一重要部分。如今在高庫位運行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庫存佔用的資金越來越多,佔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導致了融資成本的不斷增 加。現在2個月的庫存是比較普遍的情況,按照月銷100輛車、每輛車15萬元計算的話,庫存資金就在3000萬元以上。如果庫存資金全部依賴融資的話,那 麼按照7個點的月息計算,財務支出就要20萬元以上。

這樣,按照廣州一般的標準,不算千萬元以上建店成本的折舊以及水電等日常開支,僅「三座大山」算下來,一個經銷商只要一開門,每個月的支出就要接近100萬元。

而且,地租、人工都在不斷地上漲,財務成本也隨著壓庫成為常態不斷上升,「三座大山」也日益沉重。

好景不再

在廣州,經銷商也曾經經歷了瘋狂的黃金時期。如今成本的攀升和經營環境的不斷惡化,已經好景不再。

對於經銷商來說,盈利主要是靠三個部分,整車銷售、售後和衍生業務。整車銷量則是以廠家返利的形式來體現的,一般國產車的返點在6~7個點。同樣以 月銷100輛、每輛15萬元來計算,每個月的廠家返利在100萬元左右。不過,這所計算的是沒有任何降價的理想狀態。在如今的車市環境下,不降價車型已經 難覓。如果不降價促銷,庫存就會大幅攀升,造成財務成本的激增。就目前來說, 10%的降價幅度是正常的,那麼整車銷售每個月就會出現50萬元的虧損。

在整車銷售不賺錢的情況下,售後和衍生業務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售後則是需要保有量規模的積累,一般一個經銷商的保有量達到了6000~8000輛,則售後的月收入會在250萬元到300萬元之間,基本能夠支撐一個店的正常運營。

對於廣州的經銷商來說,以前也經歷了一段輝煌。經銷商對本報記者表示,在2007年之前,一年賺回一個店並不是什麼難事,特別是經歷過雅閣加價的廣本來說,一年甚至賺回四五個店都不是難事。

但自2008年之後,經銷商的盈利卻不斷地縮水。在今年這個車市情況下,對於經銷商來說,不虧錢已經是幸事。

在競爭越發激烈、市場難測的經營環境下,大部分經銷商都認為像今年這樣的日子可能將成為常態。如今,經銷商普遍採取的策略就是虧錢賣新車以快速提高保有量,通過售後和衍生業務來盈利。不過,這對三四年以上的老店比較適用,對於新店來說,痛苦的保有量積累階段則意味著虧損。

而廣州不久前的限購,總量的控制,加上置換的路也被堵上了,更是讓廣州汽車流通行業的前景越發不清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2

債務重壓:國電電力密集瘦身籌資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3/5NNDE3XzUyMDY5NA.html

此前四處吞併的國電電力開始付出代價。

9月12日,國電電力宣佈,將發行2012年度第三期規模為40億的超短期融資券,期限270天。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6、7兩月,國電電力就已經分別發行了兩期各40億的公司債券。

\

國電電力的融資之路還在繼續。

在一週之後的9月19日,國電電力還將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100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的議案。

事實上,國電電力連續發債融資的舉動是其資金鏈高度緊張的真實縮影。

本報記者瞭解到,至今年二季度末,國電電力的負債率已達到79.34%,瀕臨80%紅線。而不久之前公佈的半年報顯示,國電今年上半年財務費用(主要指利息支出及匯兌損益)則比去年同期增加42.09%。

「資產龐大,負債率過高已經成為火電企業的頑疾,這種局面如果不逐漸改變,即使煤炭價格趨於合理,電力企業的日子還是照樣不好過。」中電聯一位資深人士說。

密集出售資產

9月4日,國電集團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旗下國電豐城煤業有限公司持有的豐城市宏業煤礦和中興煤礦兩家煤礦96.36%及96.59%股權,掛牌價格分別為2053.15萬元和3373.34萬元。

三天後,國電集團下屬國電云南電力有限公司又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國電羅平煤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和6841.87萬元債權,掛牌價格為1.35億元。

同日,國電安徽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亦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發佈公告,擬以5748.24萬元的掛牌價格,將所持有的安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12.35%股權掛牌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連續虧損狀態是上述轉讓資產的三家公司的共同特點。

資料顯示,宏業煤礦、中興煤礦今年前6月淨利潤虧損分別為443.62萬元和568.68萬元,而羅平煤業2011年虧損38.79萬元,今年前7月的虧損額度則攀升至294.35萬元。

而相比上述兩家煤礦,安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狀況則更為糟糕,截至2012年7月31日,其淨利潤虧損則高達6792.39萬元。

「處理的這幾家公司情況各不相同。」國電電力一位人士對記者說,煤炭下跌是一個誘因,但並非最為重要的因素。「主要是這些煤炭企業都是收購而來的,比如宏業煤礦、中興煤礦規模不大,屬於被整合的對象,國電再繼續經營就面臨很多困難。」

事實上,國電電力此前的大肆擴張已然為如今「騎虎難下」之局面埋下了伏筆。而在上述轉讓資產中,羅平煤業面臨的債務問題則最為複雜。

本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國電羅平煤業共欠債務7000多萬元,除拖欠國電云南公司債務4400多萬元外,收購宏源煤礦的約500萬尾款也實為國電云南公司借款,而收購恩樂煤礦的1900萬元尾款也是由國電云南公司代付。

「現在國電云南公司本身資金鏈也緊張,無法支撐這麼大的資金壓力。」上述人士說。

相比出售煤礦的無奈舉動,國電對安徽電力股份公司來的掛牌出售則似乎更為現實。

「安徽電力股份本身是大唐控股的,國電只是參股,現在神華進入安徽後希望收購一批當地的火電企業,地方政府也在力推,國電退出可以回籠一筆現金。」中電聯人士說。

債務負擔沉重

國電電力發行百億債,資金用途為置換銀行貸款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對於國電電力來說,今年上半年的經營形勢在近幾年可以算得上是不錯的光景。

受 益於煤炭價格持續下跌,國電電力近日公佈的2012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267.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11.53%;歸屬於母公 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2.0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6.06%。就二季度而言,國電電力營業收入為138.43億元,同比增長12.93%。

然而,與利潤一起上升的還有負債率,自2011年三季度以來,國電電力的資產負債率一路走高,已從77.00%上升至今年二季度末的79.34%。

在瑞銀證券分析師徐穎真看來,「財務費用大幅增長侵蝕了國電電力的毛利增長 。」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國電電力的財務費用同比增加了42.09%,至31.65億元,這個數字是其利潤的2倍多。而資產減值損失數為5099.84萬元,比上期數增加了87.10%。

「國電電力發行百億債,資金用途為置換銀行貸款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目的主要是優化融資結構,我們也在致力把資產負債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國電電力證券部人士對記者說。

國電電力所面臨的情況並非其一家公司,而是電力,尤其是火電行業的普遍現象。

今 年以來,由於煤價回落,加之去年發改委上調火電廠上網電價,電力行業盈利出現回升態勢,包括國電電力在內的55家上市電力企業上半年共實現利潤 109.93億元,同比增長22.69%。然而,這55家上市電力公司的財務費用合計則高達270億元,高出其利潤的2倍多。而另一家央企華電國際更是創 造出淨利潤2.7億元、財務費用31.5億元的超高比例。

電企「減法」

在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之下,從來只進不出的五大電企已經在謀求變革。

「中 國的國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追求大,這在電力央企中表現更為明顯。五大電力集團前幾年比裝機量,四處跑馬圈地,後來又一窩蜂投資煤礦,投資新能源,誰都不 願意被落下。這些項目無一例外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也造成電企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但最後這些投資回報率究竟如何?」上述中電聯人士說,「對於電力企業來 說,加法重要,學會做減法一樣重要。」

事實上,在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之下,從來只進不出的五大電企已經在謀求變革。從去年起,中電投等央企就開始出售負債資產,而以神華為首的煤炭企業則成為最佳接盤者。

2011年10月,中電投將其旗下上市公司漳澤電力出讓予大同煤業。這成為五大電力集團出讓上市公司控股權的第一案。

而在安徽,神華與皖能集團合資設立神皖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後,隨即在當地攪起了一股收並風暴。大唐、華電及國電持有的馬鞍山萬能達、安慶皖江、池州九華等幾家電廠的股份相繼通過掛牌出讓,被神華收入帳下。

除此之外,清理非主業資產,回籠現金也成為電企的選擇。

近期,華電旗下華電能源連續掛牌出讓其所持有國泰君安及華泰保險股份。而中電投則叫價1.48億出售5445萬股福建海峽銀行股份。

今年8月21日,大唐發電宣佈掛牌轉讓渝能產業100%股權,估值約5.39億。資料顯示,渝能產業是位於重慶的一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當地曾開發多個地產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46

宸鴻、大立光腰斬 他們照樣重壓

2012-12-10  TCW  
 

 

去年紅得發紫、被喻為台股三千金的其中兩朵金花——大立光、宸鴻(TPK),加上今年五月才上櫃的漢微科,是目前台股最高價的三支股票,也是這一波台股絕地反攻的急先鋒,十一月單月漲幅就超過二五%。

誰在買這三支股票?它們有什麼「絕佳美色」會被身價數十億元的實戶、中實戶所看中?這些股票的共同點,就是全球第一的地位,大立光是全球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宸鴻是全球最大觸控面板商、漢微科則是全球最大電子束檢測設備廠。

台股站上七千五百點,三支股票強勢表態,是拉升大盤的主角之一。從今年三月傳出復徵證所稅以來,大立光、宸鴻一度大跌逾三成,如今,高價股從低點回神,一群早已逢低進場布局的法人和中實戶,才是真正享受到波段漲幅的大贏家。

在一間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的操盤室,M先生和四位投資好友組成資金數十億元的團隊,常窩在這裡看盤。眼看宸鴻股價在十一月就大漲了二六%,M先生已準備出國休假,計畫到溫暖的南半球國家紐西蘭避冬。

回想這半年來,M先生娓娓道來,自己把身家財產全壓在宸鴻這一支股票的心路歷程(以下為口述):

他,宸鴻跌到四百元時大買「本益比才十倍,也太委屈了」

今年三月中旬,宸鴻股價低迷,從歷史最高價的九百五十六元,已經腰斬到四百多元。宸鴻為提振市場信心,首度廣邀媒體、法人前往廈門參觀工廠,我也是參訪團員之一。

看了工廠之後,我對宸鴻信心更加堅定。雖然宸鴻股價持續下跌,但我決定把去年投資在軟板的股票全部獲利了結,將資金轉進宸鴻。

當時我的想法是:同樣一檔股票,市場過去給宸鴻的評價是二十倍的本益比,但一年後,本益比只剩七倍到八倍,事實上,這一年來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不大,這怎麼合理?

在業績上,宸鴻一直交出好成績單,在技術競爭上,早已把另一家觸控面板廠勝華拋在後頭,而且深入了解in-cell(內嵌)技術(蘋果可能採用的新技術,會對宸鴻訂單產生衝擊)之後,發現對宸鴻的影響沒那麼嚴重。於是,從三月底開始,只要覺得宸鴻股價特別委屈時,我就持續加碼,最後把全部資金重壓在宸鴻。

這半年來,我一張都沒賣過,因為宸鴻今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可望達四十元,股價卻只有四百元,本益比才十倍,也太委屈了。

即使是十一月十九日,政府基金傳出要禁買F股(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小型股等,引發宸鴻股價重挫,我也一點都不擔心。買股票,最重視的是流動性,沒成交量的股,中實戶連碰都不想碰,只要流動性不是問題,我就敢重壓它。

況且,宸鴻供應的是電子業裡產值最大的關鍵零組件,已經大到不能被市場忽視,就算政府基金不買宸鴻,還是有很多人搶著要,外國機構法人布局台股,也一定要買它。

就這樣,賺錢機會總落在早鳥的身上。

「in-cell出來,TPK就會完蛋!」今年第一季傳出蘋果新一代智慧型手機iPhone 5可能會採用內嵌技術的觸控面板,而內嵌技術以日本廠商進展得較快,對iPhone原本的觸控面板供應商宸鴻可能帶來衝擊,造成宸鴻股價一路探底,今年四月底一度跌到三百多元的低位。

事實上,外資圈對宸鴻的前景看法分歧,一派認為宸鴻在蘋果供應鏈的地位日漸萎縮,今年獲利將大幅下跌;另一派則盛傳蘋果還是會回頭找老夥伴宸鴻做貼合,展望看好。

事後證明:原本飽受外資報告打壓的宸鴻,隨著內嵌觸控技術整體產能良率受限下,觸控產品仍以單片玻璃或薄膜式電容式觸控為主,宸鴻仍是最大受惠者,股價也獲得平反,到十一月底已經從低點反彈了五成,M先生也成了大贏家。

「如果眼光對了,時間會給你一個合理的報酬。」一轉一折間,讓M先生從宸鴻股價大壞時介入,到現在大好時豐收準備出場,再度印證危機入市的高報酬哲學。

另一檔今年五月才上櫃的半導體檢測設備商漢微科,也是市場主力看好的高價股,一些百億元身價的大戶也投資它。漢微科掛牌未滿一年,以十一月底收盤價六百三十二元來看,距離承銷價的二百零八元,股價漲幅已經超過兩倍,擠下宏達電成為新一代台股股后。

住在新竹市、曾有科技公司財務背景的中實戶羅先生,從漢微科還在興櫃階段就買進,一直抱到六百元才開始減碼,他分析對這一波行情的觀察(以下為口述):

他,漢微科兩百元抱到六百元「產業對、籌碼少,就一路長抱」

當初看好漢微科,就是因為它的檢測設備技術領先對手。漢微科是全球三家提供電子束檢測設備的公司之一,但價格只要美國同業的一半,而且,只有漢微科有能力提供多重電子束、矩陣式多槍的方案。

目前全球半導體大廠對電子束檢測設備的需求相當大,只要晶圓廠持續投資先進製程,漢微科就是直接受益者。這是對的產業,又是少數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所以一直看好它。

而且,漢微科籌碼少,每天成交量只要一、兩百張,股價就一路墊高。一般散戶只能看到財務面,很難了解產業趨勢,所以沒辦法像我們從一開始就敢投資它。從興櫃時兩百多元買進漢微科,我就一路長抱,沒有來回操作,因為看好一支股票,只要公司的本質沒有改變,就會一直抱到價格滿足點,才會獲利出場。

不過,今年漢微科EPS預計賺二十元,現在股價站上六百元,利多反映得差不多了,我在六百元附近開始獲利出場。

三支股票成為這一波台股多頭的主力部隊,除了中實戶等市場力量的追捧,也提供了贏家選股的秘訣:獨缺性、領先性、獲利爆發性。

「法人只要看好蘋果,就會買大立光。」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指出,大立光是純度最高的蘋果概念股,隨著iPhone 5強大的拉貨動能,大立光第四季營收及獲利可望創新高,外資積極加碼,讓大立光股價創二○一一年九月來新高。

林明謙表示,除了台積電和台塑四寶,大立光是外資挑選中型股的首選,因此,當台股吹起反彈號角,這家手機鏡頭大廠就會成為台股多頭的人氣重心。

在興櫃時買進漢微科,統一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楊凱智表示,早在掛牌前,就看好漢微科的基本面,認為股價會上看五百元,因此,從兩百多元就持續進出,用逢高出脫、再追漲的操作方式買賣,並在五百八十元附近出清。

事實上,大立光、宸鴻和漢微科這三檔高價股的共同點,都是台股獲利王,大立光前三季已賺兩個股本、宸鴻今年有機會賺四個股本、漢微科可能賺兩個股本,在強勁基本面和獨步全球的技術支撐下,一直是許多口袋深的法人和中實戶的最愛。

一旦台股熱絡時,這三檔績優股就會超漲,成為外資、投信、自營商不約而同加碼的標的。不過,隨著這三檔股票股價已創新高,短期內利多已經反映在股價上,隨時可能面臨獲利了結賣壓。

那些早先一步逢低布局的法人和大戶,已成功熬過股價盤整期,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眼看高價股驚驚漲,還沒上車的投資人,若想要追高,可能要謹慎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076

西方重壓不無代價 俄羅斯將如何反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974

周二,美國和歐盟宣布了對俄羅斯的新制裁。面對制裁,俄羅斯政府暗示,正準備把在俄羅斯開展業務的西方公司作為目標,從經濟上予以反擊。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的銀行、國防和石油工業都將受到影響。歐洲也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制裁,覆蓋行業相同。 對此,一些俄羅斯議員呼籲制定一項法律,禁止來自“侵略國”的頂級會計師事務所在俄羅斯開展業務。俄羅斯還以衛生問題為由,可能在下周一對進口自歐洲的水果及美國的雞肉實施貿易限制。目前,俄羅斯正對麥當勞的芝士安全進行調查。 據俄羅斯媒體周二報道,該法案所附的註釋稱,為了保護憲法秩序、國家防衛和安全,以及保護國內市場和本國經濟的發展,俄羅斯聯邦政府應該被賦予批準侵略國名單的權力。 據報導,這項尚未提交給國家杜馬的法案將明確把提供審計服務的公司作為報複目標。該法案若獲得通過,則四大美國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畢馬威、普華永道和安永及其他會計師行將不可能在俄羅斯繼續開展業務。 Wolfe Research的董事總經理Paul Sankey說, 事實上,我們過分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而全球都依賴俄羅斯石油。如果你把對伊朗的制裁和對俄羅斯的制裁進行比較,這些制裁根本不算什麽。 盡管Sankey對最新的制裁不以為意,很多歐美公司已經感受到了制裁帶來的影響。 英國石油(BP)在其財報中宣布,盡管公司利潤高於預期,該公司可能會受到制裁俄羅斯升級的影響。BP在財報中稱, 如果歐美進一步針對Rosneft,或者更多俄羅斯個人、企業采取制裁,這將對我們在俄羅斯的投資、與Rosneft的關系以及我們的財務狀況造成負面影響。 BP擁有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20%的股份。 而法國汽車制造商Renault的股價已經下跌超過4%,因其今年上半年在俄羅斯的銷售額有所下跌,而更糟糕的情況正在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58

監管重壓 摩根士丹利考慮出售壓縮天然氣出口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22

0718-Business-MorganStanley_full_600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消息稱,摩根士丹利正尋求出售旗下天然氣出口業務,或者尋找合作夥伴以共同經營該業務。

摩根士丹利希望通過出售壓縮天然氣出口項目,來規避耗資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法律問題。當前,美聯儲對運輸壓縮氣體到加勒比國家的風險憂慮日益增加。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的銀行面臨著政治敵意和監管機構對於他們參與大宗商品現貨領域的質疑。美聯儲就曾引用英國石油(BP)於2010年發生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及其他事故,以此考慮對銀行們插手天然氣、原油和其他大宗原材料領域進行新的限制。

實際上,鑒於監管和政治壓力,近年來不斷有華爾街公司宣布退出大宗商品現貨運營。

根據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通過的一項法律US Gramm-Leach-Bliley banking reforms,摩根士丹利可以擁有現貨商品資產,而不像多數華爾街競爭者那樣不得持有此類資產。

該公司高管曾預計,這項代號為“委內瑞拉工程(Project Venezuela)”的天然氣出口項目一旦投入運營,將帶來至少數億美元。

上述天然氣出口項目預計將在未來20年每年運輸60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受益於國內頁巖繁榮和高產出,美國天然氣價格較海外相對低廉。

摩根士丹利於今年5月以旗下分公司Wentworth Gas Marketing的名義向美國能源部提交了申請。至今,這個商業項目仍停留在提案階段。

知情人透露,摩根士丹利曾考慮過建造儲存設施和裝載設備的基建空間,選址地點位於德克薩斯州自由港(Freeport)附近,甚至還曾擬定過一些建造協議。

但是,摩根士丹利沒有向客戶提供相關商業合同,也沒有提供相應的儲存設施或者基礎設施,更沒有運輸液態天然氣的合同。

昂貴的資本投入,對該項目長期策略的質疑,以及美國銀行業監管部門對摩根士丹利在現貨大宗商品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擔憂,這些都是這家銀行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也最終導致了該行做出如今的選擇——出售或者引入外部運營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20

烏克蘭局勢緊張 歐美重壓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72

hi-obama-putin

隨著烏克蘭局勢日漸緊張,歐美對俄羅斯的壓力也在加重。

美國和歐盟周六警告俄羅斯稱,攻擊烏克蘭港口城市Mariupol的行為將讓其受到更多懲罰。北約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稱,烏克蘭叛軍向Mariupol發射了火箭炮。烏克蘭國防部稱,叛軍對Mariupol的炮擊已經造成了至少30名平民死亡,100人受傷。

新年以來,俄烏局勢再度緊張。烏克蘭政府軍和分裂武裝圍繞頓涅茨克機場展開激烈交火,而此次火箭彈襲擊讓局勢進一步惡化。歐美指責俄羅斯使用其影響力鼓動叛軍挑起爭端,但俄方對此予以否認。

據彭博,美國總統奧巴馬周末在馬德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將采取和過去一樣的措施,對俄羅斯保持壓力。”

德國政府公開的郵件顯示,默克爾也於周日在電話中敦促普京不要激化沖突,並利用其影響力讓反對派遵守去年9月簽署的停火協定。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周日則表示,分裂武裝正展開全線進攻。

烏克蘭軍方更是表示,已有俄羅斯正規軍進入烏克蘭境內。烏克蘭軍方發言人Andriy Lysenko上周二稱:“烏克蘭部隊正在受到攻擊。自周一有兩個營俄羅斯士兵進入烏克蘭之後,又有三個營部隊入境。”

而俄羅斯則表示,烏克蘭政府正在向自己的國民開戰,並歧視俄羅斯族人的呼聲。烏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主要以俄羅斯族為主。

北約表示,自去年4月以來,烏克蘭沖突已經導致了超過5000人喪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0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