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破商圈框架 抓住長尾財

2011-5-23  TCW




Q:經營快速沖印店逾二十年,除沖印、照相服務外,店裡也銷售相關商品,全盛時期曾創下單月營收近百萬紀錄。然而,數位相機問世後,相片沖洗需求劇減,如今營收只能支付租金及薪水,一直苦思突圍的永續經營之道,該如何是好?(國寶快速沖印蘇店長問)

A:台北市中山北路有家創立於民國十七年的「林田桶店」,即使笨重的木桶早已被輕便價廉的塑膠桶取代,但因保有木桶製作的工藝,並努力成為該行業最後倖存者,現在生意依舊很好,賣的已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懷舊商品,甚至還吸引日本觀光客上門。

沖 印店很可能也會步上手工木桶這一行後塵,成為早晚要消失的行業。你必須自我盤點:除靠操作電腦沖印外,是否有獨特技術或能耐,如洗出特殊規格或絕佳品質的 相片;有無比同業更有資源和本事,打馬拉松式持久戰,成為方圓數十公里內最後一家屹立不搖的沖印店;願不願意跨出熟悉的街廓商圈,甚至前進網路市集開設線 上衝印店,擴大顧客群。

還好,比起木桶店,沖印店至少還有二十年生存光景,因目前五、六十歲的這群消費者,喜愛實體照片勝過數位相框,仍有沖洗照片習慣,就算便利商店提供沖印服務,他們還是相信沖印店的輸出品質。

換 言之,市場對專業沖印服務的需求仍在,只是總量減少。回到經濟學的供需原理,結束沖印店改經營其他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亦是理性抉擇;但若想繼續營運,控制 成本、經營熟客,成為倖存者只是第一步,因為,既然市場大餅未來只會更小不會變大,務必還要打破商圈框架,發動價格戰、提升服務品質都好,全力將鄰近商圈 的沖印店逐出市場,你才有機會承接更大分母的顧客群,從中抓住一定比例長尾商機,當作永續經營的目標市場。

但如同台北碩果僅存的木桶店,靠的是工藝和技術,最終,你還是要回到經營核心,是否具備同業所不及的獨特能力。多數快速沖印店仰賴自動判讀的電腦,不具技術含量,就算過去每月曾創下百萬業績紀錄,也只是證明當時賺的是機會財,犯了把客觀有利條件當作是自己能力的錯誤。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25

牛熊證分析的理論框架基礎(量子版) 思想花园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3401.html

今天信報羅耕的文章提到﹐用他的拼圖來看﹐大市將向萬四進發。以我的記憶﹐同樣的評圖﹐曾經在08年初拼出了恒指萬一底和道指六千底﹐所以這個論點也不能等閑視之。

如此﹐在漫長的萬四之旅之中﹐基礎分析不重要﹐反而一些技術性分析工具就應該很重要了。

以最近的觀察﹐牛熊街貨比似乎是測市奇準的工具﹐儘管專家會說這個數據毫無意義﹐不科學﹐誤導性高等﹐但也不能抹殺﹐兩者之間相關性很強。


然而﹐儘管有這樣的觀察﹐要從中歸納出規律﹐卻不是簡單的事﹐市面上也還沒有相關的理論。

要建立這樣一個理論框架﹐也許可以從以下這個基本觀察開始﹕

規律1﹕

“如果恒指牛熊證街貨比持續高企一段時間﹐大市向下的機會大﹐反之亦然。”

背後牽涉到很複雜微妙的市場心理和機製﹐不去說它﹐但單就這個觀察而言﹐起碼在今年內是成立的。

然而﹐什麼是“高水平的街貨量”﹐又要持續多久才能對市場造成影響﹐也是很難定義的。

直觀地﹐我先想了一個定義﹐假設街貨比為5就是高﹐只要高於5﹐大市就是在危險區﹐就等於如同海嘯警告般﹐響起了警號。

然而﹐這個設想很快被推翻了﹐因為可以看到相反的例證﹐在今年1月2月的時候﹐街貨比處於2到3水平﹐但大市也是跌跌不休。

我又想﹐街貨比的絕對數值並不重要﹐它的變化趨勢才能反應市場心理。因為在不同的時段﹐市場的風險偏好不同﹐大戶部署時﹐貼價策略也會影響到街貨量﹐所以在不同時段的街貨量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但如果只是以變化率做考慮﹐會遇到一個技術問題﹐如果在大市單日波幅很大時﹐會殺掉一些牛/熊證﹐令街貨減少﹐而同時發行商又未能及時補上新的牛/熊證﹐這樣出來的變動率會很劇烈﹐但卻不能反映市場心理﹐有誤導性。

於是﹐我做了另一個設想﹕

規律2﹕

“如果恒指牛熊證街貨比的三天平均線上穿十天平均線﹐並停留在其之上﹐則大市向下的機會大於向上﹐反之亦然。"

背後的設想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假想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之內﹐牛熊證街貨比應該是一個常數。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段內﹐宏觀經濟﹐資金﹐風險偏好等條件應該是不變的﹐在這個不變的設定條件下﹐牛熊證街貨比應該反應的是純粹的對衝需要。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固定的時間段內﹐任何實際牛熊證街貨比和上述比例的差異﹐反應的都是市場心理的變化。

由於牛熊證是衍生工具﹐變化得比較快﹐我們可以用十天平均線來假設這個“牛熊證街貨比常數”﹐只要當日街貨比高于此數﹐我們就可以說是過高﹐反之亦然。

然而﹐由於市場單日波幅也會影響街貨量﹐為了消除這個影響﹐不能用單日數據﹐而必須用三日平均數據來比較﹐這是假設了發行商會在原來的牛/熊證被殺掉後﹐最遲會在兩天內補回原來的發行量提供給市場。

當然﹐這個“XX天線穿XX天”的組合﹐是可以任意選擇的﹐可以是三天線配十天線﹐也可以五天線穿三十天線﹐如果有時間﹐可以每個組合都試﹐套入歷史數據來驗證﹐應該能找到最優的組合。

上述的推論過程﹐不知別人有什麼見解﹐或能否有更好的設想和建議﹖ 可以一起把整個理論框架充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0

我的投資體系框架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sqz.html

從讀書到工作,我接觸並從事財務工作已經17個年頭,之前雖然不時見到「股票」二字,但我一直都有意迴避它,因為我大體知道中國股市,歷史數據表明投資者 整體上根本沒有正回報,股票市場純粹是一場圈錢的遊戲。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及保薦機構、基金及政府等相關利益人,大家都不按財務和金融書上 寫的那樣,規規矩矩對待投資者,所以我覺得自己學的會計理論根本都不可能實際運用。而炒股就是賭博,一旦染指,可能就像毒癮一樣無法戒除,百害而無一益。

 

我常以為自己認認真真學習財務管理,幫人家老闆打理公司財務,我踏踏實實的工作,但收入卻很少,沒有財富積累,那完全是因為老闆剝削太厲害,給的工資太少,自己是懷才不遇。

 

有一天,我突然審視了一下自己個人和家庭的財務狀況,我發現損益表一年下來基本收支結平,所剩無幾;現金流量表,投資和融資活動一片空白,日常經營活動淨 流入甚少;資產負債表,雖然完全沒有負債(我從不主動向人借款,也沒有信用卡等超前消費),但資產裡邊,除了極少的活期資金外,其餘都是些沒法在未來帶來 現金或利益流入的低值待攤銷物品。天,我的三大報表簡直一蹋糊塗!我很惶恐,我根本就連自己的財務都沒理好,又憑什麼要求人家老闆花錢甚至給高薪請我呢? 我甚至覺得,我拿人家的這點工資,不但沒給他帶去利益流入,相反還很可能誤導了他。

 

按照《窮爸爸富爸爸》的理論,富人買入資產,中產階級買入貌似資產的負債,窮人只有支出,我自己的財報之所以一蹋糊塗,是因為我沒有買入資產,或者說我的投資是錯誤的。哪些東西是資產呢?能給你的口袋帶來正現金流入的東西,即是資產,比如說收息的債券及存款、有分紅的股票、租金回報大過按揭利息或者是一次性付清款項的出租房產、著作權之類的知識產權、不用自己經營管理的實業投資等等。

 

我工作起點很低,沒房沒車沒文化,單憑打工賺錢,那點微薄的工資,不要說實現財務自由,連解決溫飽小康都很艱難,我意識到自己必須開始做一些投資。但若想 投資一項生意,得有技術、有市場、有資金,而像我這種財務人員,一沒錢,二沒技術,三沒市場,我拿不出與人合夥或單獨投資的任何資本。

 

2005年,電視報刊到處都在討論股權分置改革的問題,我想,以中國的經濟規模和發展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後金融改革的加速推進,中國資本市場明顯已經 成為金融改革乃至整個經濟改革的瓶頸,股市必將被迫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非流通股東10送2.8左右的對價和分紅方面的承諾,以及股改成功後,股票的全流 通及股市擴容對國民經濟的代表性、老百姓和基金等機構對股市的參與程度及影響力、證券法的制訂和實施對三公的促進作用等方面,都會讓股市的遊戲規則,變得 接近價值一些。

 

我沒有積蓄,沒法投資其它的生意,但每月工資可以買一手股票。我對自己做了個炒股的可行性分析,認為至少有三點優勢:

一、我是學財務的,能基本看懂財務報表,對數字也比較敏感,股價這東西就算再懸,最終總會和它的價值有關,而價值最直接最全面的表達方式就是財報了,我發現周圍炒股的人,包括媒體上的名人,很多都沒有什麼財務基礎,和大部分人對比,我應該有一些勝算;

二、我雖然不夠勤奮,做事也沒什麼恆心,但自己的經濟困境和內心的一點上進心,應該會推著我不斷的去學習股票方面的知識和積累操作經驗。我自認為自己的智商,應該能排到中上水平,所以,在信息收集和判斷方面,我應該不差於平均水平;

三、我的心智還算健全,很難被別人煽動和矇騙,不是那種容易走恐懼和貪婪兩個極端的人。雖然自己言詞經常很偏激,但骨子裡思想比較保守,所以心態方面我也應該有些優勢。

 

抱著這三點心理優勢,我開始留意股票有關的各種信息。但周圍認識的幾個炒股的人,都是搞技術分析的,而且經驗也不多。那時還沒有QQ群,博客大概也很少, 反正我不知道該從哪兒、從誰那學習。因為學過《經濟法》《金融理論與實務》這兩門課,我對證券規則略知一二,但實際操作就完全不懂了。我從朋友那看到他有 炒股的書,包括《炒股基礎知識入門》和《短線是銀》等技術分析的書,由於賺錢心切,我很快就把它們全看完了。

 

我實際去證券公司開戶,大概是06年7月份。開戶後買入的第一隻股,是600861北京城鄉,買它的原因大概有2點:第一它是奧運概念股,我認為它會受 益,並且之前漲得比較少;二它是消費股,在當時的百貨公司中,特別是奧運概念股中,看起來應該是最便宜的。我認為的便宜,主要是它的PB低,那時只知道看 PB和PE,並且嚴重傾向低PB的股,覺得買淨資產多的才划算。我的這種思想,一直延續了二三年,包括後來買鋼鐵股和高速公路股等,都是這個原因。(這幾 年我認識了一些財務專業的股友,我發現大家都有這個傾向,喜歡撿煙蒂。)

 

其後的兩年,我基本都是一個人閉門造車,生活中沒有找到前輩高人,網絡上也不知道看誰的東西(連啟蒙性質的博客都沒有關注過),正兒八經的價值投資類書大 概就是《聰明的投資者》了,但讀完後收穫不大,因為我覺得書上講的和自己學過的財務知識很類似,並且主要是些基礎性的概念(今天我再讀《證券分析》,感覺 已經完全不同)。在經歷了07年那波瘋狂的大牛市後,能符合格雷厄姆標準的股完全沒有了,07年下半年我開始買封閉式基金,並且推薦同事們買,主要原因是 它們折價高,在滬指過5000點以後,我逐漸清倉了全部股票和封基。

 

儘管07年我獲利300%以上,並且僥倖逃頂,但那時我對個股的估值很片面,看財報主要是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關注很少。雖然我能準確的背出 「資產」二字的概念,但我對它「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並沒有真正理解,沒有想過兩個同樣金額資產的公司,未來的經濟利益流入為什麼會不一樣。雖然我 知道杜邦分析,但我並不清楚ROE,特別是長期ROE和股票估值的關係,不知道公司的ROE為什麼會持續高或低。雖然我知道整個大盤大概是高估還是低估, 但我並不清楚GDP與指數之間的關係,不清楚股市歷史PE的概率分佈情況,我的倉位總是全滿或全空,沒有一個調節的標準(那時我知道格雷厄姆的方式是股票 與債券,按股票的市值變動而調整,以三七為底線,但自己並沒有這樣去做)。我知道有一個投資組合的問題,因為《財務管理》這本書上有,但書上的計算題都是 直接列出配置比例、利潤及概率、虧損及概率等數據,而實際操作時我並不知道幾個股組合比較科學,哪些行業相關係數小,哪些個股防守性好,而哪一些又進攻性 好。

 

08年滬指跌破4000點後,我抱著奧運行情的僥倖心理又進了股市,那會個股的PB都比較高,我只能儘量挑低PE的股買,比如601919中國遠洋,後來 這個股從33塊跌到8塊,慘痛的失敗,讓我積累了兩點經驗:一是週期股,經常都是低PE時危險,高PE時低估;二是熊市時,個股抗跌能力都不好,特別是 PB高的股,往往跌得最慘,而靜態PE在大的經濟環境下,變化會很快。

 

08年有兩個很重要的事,一是年初我建了一個「格雷厄姆」的QQ群,雖然剛開始時群員很少,整體水平和經驗也不高,但對開拓我的眼界有很大的幫助;二是 10月份我開通了港股,並且正好趕上了港股大底。我開港股的最初原因是看到A+H的股,比如1919中國遠洋,H比A明顯要便宜很多,當我進入港股市場 後,我發現1919還有認購權證,那玩意吸引力更大,所以後來我索性全倉了認購權證,一直到09年11月權證全部虧光,這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買過正股。 (我在09年底曾寫過一個《港股一年祭》的帖子,對於那段悲慘的經歷有詳盡的記錄。)

 

09年,在金融危機觸底反彈後,我的港股曾經盈利非常多(準確的說是權證),後來卻全虧光了,09年的失利與08年完全不同,08年幾乎所有人都虧,所以我虧也不奇怪;但09年幾乎所有人都賺,而我虧光,這對我的打擊完全是致命的,很多次我甚至想跳樓自殺。

 

09年的慘敗,讓我明白,一項投資最終由兩個因素決定:資產與時間,我看對了大盤趨勢,知道絕大部分個股嚴重低估,知道買入資產完全是物超所值的,但是, 我低估了時間的作用,而權證最大的缺陷是時間有限制。在大盤和個股瘋漲的09年,我倒在941中國移動和386中國石化的認股權證上,因為它倆完全逆大盤 不漲,這一冪今年再次重演,個股狂跌,但941、762、728三個電信股逆市上漲,762中國聯通更是瘋漲到90倍PE。

 

09年10月份,新浪搞了個港股論壇,我有幸做了版主,通過這個平台我認識了很多炒港股的朋友,特別是「天行健David」把我拉進他的港股Q群後,認識了一些水平很高的前輩。在寫了《港股一年祭》這篇帖子後,很短的時間內我的QQ股友增加了近100人。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雖然我虧了錢,但積累了經驗,結交了朋友,老天待我也算不薄。

 

09年底到10年中,我都沒有再買港股,這段時間我向上百位股友請教盈利模式,其中有部分股友的投資已成體系。在一些前輩的推薦下,我看了很多書及博文(過去5年,我平均每天睡覺大概只有6小時,其餘時間大多與股票有關),我開始思考適合我自己的投資體系問題。

 

感覺自己的投資初成體系,大概是10年6月份左右。那段時間,我連續看了股友「申木凡」的十來篇博文,其中主要是「申木凡」自己的投資感悟和「水晶蒼蠅拍」的《企業價值》系列,「小小辛巴」的《孤獨者生存》系列以及《三笑情緣》系列。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就像我學蝶泳很久都不得要領,全身始終無法協調好,突然有一次整個上身都衝出水面,頭部明顯有居高臨下、視野寬闊的感覺一樣。我想那幾篇文章,把我之前零散的觀點串成了一個整體,幫我打通了任督二脈上的幾個關鍵穴位。

 

我的投資系統櫃架大體如下:

一、個股選擇

 

我習慣自上而下選股,喜歡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評價國家的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根據自己對整個宏觀面的理解,來判斷國民經濟所處的週期,並據此來預測股市未來幾年的大方向。

 

行業方面,雖然我很多年不看新聞聯播,但襠的政策我還是基本瞭解的,楊百萬說:「炒股要聽襠的話」。所以像十二五規劃和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內容、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及具體的一些法律法規等,我都會認真閱讀,並且分析哪些是純忽悠,哪些可能是來真的。我判斷一個行業政策會否實施及實施效果 的依據,不是那玩意對老百姓是否有利,而是看它是否能方便棺員進行權力放租,看各級政府和相關利益方是否能達成共贏,否則,再好的政策,也不會有執行力, 這個是中國特色的。我會從中選擇一些未來幾年比較陽光的產業重點關注,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我會不時關注行業動態,包括行業網站和相關報導,以及每月或每 季公告的數據,比如產銷量之類的。

 

個股估值,從定性的角度來看,我的觀點是:長期看看生意屬性是否陽光;中期看看企業發展處於什麼階段;短期看看市場有沒有把風險全部體現。從定量的角度看:一是確定上漲的目標區間;二是確定下跌的可能位置;三是確定期限。

 

定性的東西,我一般看看各種相關報導和評價,並且查看過去幾年的財務報表,結合數據指標來進一步驗證。定性分析的方法,像「水晶蒼蠅拍」就有一系列優秀的博文,《企業價值》是其中之一,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也很不錯。定量我主要就是看財報和公告,以及行業和公司網站上公佈的運營數據,財報分析我會將縱向延長歷史和橫向同行對比綜合起來,並將三大報表勾稽對比,以求取一個模糊的正確。至於方法,曾有一次同股友聊天時簡單的講過,具體可見《3分鐘判斷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好壞》及關於DCF毛估的補充說明》

等博文。

 

要對一個公司的財報進行綜合的分析,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相當高的 會計水平和經驗的,連基礎的會計理論都不瞭解的話,那根本就不要談什麼報表分析。像巴菲特這些大師,會計水平都是世界頂級的,而格雷厄姆更是很多現代會計 準則的制訂參與人,這一點只要你看過《證券分析》就會很清楚。所以如果不是財務及相關專業畢業的話,我覺得自學一下會計是很必要的,同時,可以儘量把定性 工作做到位,來彌補定量的不足。

 

雖然我喜歡自上而下選股,喜歡關注宏觀面的東西,但因為我是做財務工作的,所以實際上我對個股和細節的東西很關注,從去年起我開始大規模閱讀財務報表,目前1300多只港股,絕大部分公司我應該已經看過兩遍財報了,我從這1300多只股票裡,挑選了一百多只做為自選股池,大概包括穩定成長、快速成長、困境反轉、強週期、及殼資源等類型。

 

A股我沒有逐個逐個公司的全面閱讀,只是看自己感興趣的公司的財報,原因一是過去幾年我每天會把兩市所有的公告過一遍,對哪些公司質地比較好已經有了大概 的瞭解(但最近一年A新上市的中小盤股很多,絕大部分我不瞭解。由於上市時間太短,未經過幾輪年報的考驗,並且目前整體估值很高,所以我暫時不作重點關 注);原因二是我一直覺得A股同漲同跌現象很厲害,個股看得太多太細,基本是浪費時間,持續關注小部分比較好的公司的財務和公告,並不時閱讀博友們的分析 就可以了。

 

我認為自上而下選股和自下而上選股,並不矛盾,完全可以結合起來,最終會是殊途同歸。

 

二、組合構建及換股操作

 

將雞蛋分開到幾個籃子以分散風險,或是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然後全部精力放在上面盯住它,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一直有很多爭議。格雷厄姆的組合中,個股很 多。林奇在管麥哲倫基金時,組合內長期有幾百隻票,但是,他退休後寫《戰勝華爾街》時,強烈建議個人投資者集中投資。至於巴菲特,雖然他的資金規模巨大, 但重倉股一直都在10只以內。

 

「小小辛巴」的《銀河艦隊-組合構建》對 這個問題進行了生動而深刻的論述,辛巴兄從實戰的角度,將投資組合比如成一支足球隊,就像足球明星一樣,水平高的往往身價也高,所以投資組合除了要公司質 地好外,市場價格是重要因素,好業務還需好價格。同時,水平高的明星還要看他踢的是哪個位置,因為只有攻防兩端兼備,你才能持續贏球,所以投資組合的選配 很重要,因為個股的貝塔值是不同的,比如說貴州茅台這個股,就長期逆大市。

 

一個組合要分散風險,就必須選擇相關係數小的標的。股價漲跌與真實價值,往往有時間差,所以,根據股價的變化適時進行換股管理非常必要。辛巴兄對此另有一篇著作《建倉換股-三笑情緣》,辛巴兄的文章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實戰意義很強。

 

我自己也曾寫過一點投資組合的帖子,其中有一篇《關於投資組合數量的猜想》,我 用抽樣統計公式推導出,一個投資組合,7-12只股票為最佳。我再用凱利公式估算出單只股票,佔組合的比例以30%為上限較安全,除非是無風險套利的標 的,比如像攀鋼那種有現金選擇權的機會,否則都不應該超過這個上限,實際上攀鋼也還是有風險的,只不過概率很小而已。單只標的持倉比例過大,我09年港股 權證失利有切膚之痛。黑天鵝事件出現一次,就足以構成毀滅性打擊。

 

三、倉位和現金的比例

 

過去,我一直試圖根據大盤的估值水平,用變換組合內不同貝塔係數的標的的方式,來替代倉位或現金比例的調整,如果我覺得市場整體已經高估很多,我就選擇完全空倉。我很不習慣半倉操作,覺得漲也不是跌也不是,簡直要把人搞得精神分裂。

 

但是,以我這5年的經歷來看,A股同漲同跌現象很厲害,想找逆大市的個股不容易,08年是最明顯的,今年倒是還比較好找。我覺得未來A股的牛熊週期很可能 越來越短,在衍生產品特別是做空產品增多的趨勢下,震幅也可能增大,那麼,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風險會更小,而收益可能更穩健。並且,空出來的現金,可以 考慮參與一些風險極小的債券或是現金選擇權之類的套利機會。

 

港股市場裡,個股的波幅遠大過A股,雖然港股有很多做空類的衍生產品,但我始終對做空不放心,不敢嘗試,所以全倉股票的風險相當大。哪怕是在整體估值合理 甚至低估的環境下,個股仍可以在明顯低估的價位腰斬,甚至再腰斬。像今年就是這樣,雖然恆指跌幅不到3成,並且是從15倍PE這個估值中樞跌下來的,但個 股跌5成以上的是大部分,很多跌幅達到七八成。在這種情況下,死守手中低估的股票,不但相當難熬,而且會眼睜睜看著天上掉金子,卻沒有桶子接。

 

根據這些經歷,我計劃將自己的倉位控制方式進行改革。我設想的模式是這樣的:A股以滬指20倍靜態PE為估值中樞(未來逐年下降,一直降到15倍),20 倍PE時我倉位7成,18倍加到8成,16倍9成,14倍滿倉。相反,22倍我減到6成,24倍5成,26倍4成,28倍3成,到34倍時完全空倉。中間 我還可以按貝塔值的不同,對組合內的個股進行調整。

 

港股我以15倍靜態PE為中樞,15倍7成倉,13.5倍8成,12倍9成,10.5倍時滿倉,如果再跌,我考慮買購輪,加槓桿。同理,16.5倍時我減 到6成倉,25.5倍時我空倉,如果再漲,我可能買些沽輪。同時,我也會對組合內的個股進行調整,至於貝塔值的判斷,以個人的經驗和歷史走勢為主要依據。

 

這個模式的主要依據,是前不久我寫的《統計表明A股已經進入歷史底部區域》,裡邊有天相投資做的統計分析。如果有人能根據那些歷史數據,按點位和時間概率幫我做一個準確的函數,那就更科學了。辛巴兄的《玄鐵重劍-持有現金比例》也有類似的描述,而且形象生動。

 

四、心態及情緒控制

 

大家都喜歡提炒股的心態問題,很多人把賺錢解釋為心態好,而賠錢是心態不好,我覺得心態這個東西確實很重要,但如果僅僅是強調它,卻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方 案,那再強調也無用。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誰都會念巴菲特的這兩句經文,但怎樣去界定是貪婪還是恐懼,怎樣防止自己不從眾呢?

 

有人主張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比如看看《心經》《金剛經》,聽聽《大悲咒》之類的。或者搞多些戶外運動,鍛鍊身體,磨煉意志。我認為這些方法挺好,我自己 經常這麼幹,特別是在09年炒港股權證時,因為滿倉幾隻輪子(沒買股票),而輪子的波幅劇烈,我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儘管我無數次聽《大悲咒》,每天游泳一 二小時,我自認為我的意志是很堅定的,或者說我是相當固執的,但最終仍然情緒失控,所以我覺得心態應該是一個技術性的東西,情緒的控制必須建立在方法之 上。

 

有人說,倉位決定心態,這話有一定道理。和訊債壇裡有個叫「德隆專家」的人,他對情緒控制有系統性的論述。他的《三個知道》被奉為債壇聖經,大體內容如下:

 

投資獲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緒失控,等待對手情緒失控。情緒為什麼會失控呢?因為你「不知道」。不知道後面漲多少,不知道跌多少,不知道這筆投資什 麼時候才能結束。情緒怎麼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漲多少,知道會跌多少,知道投資的期限有多長。但實際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知 道一個或兩個就完全可以了。

 

能被奉為聖經,那肯定是相當經典的。我自己在進行操作時,一般也會先問問自己這三個知道再下手,只不過很多時候是自認為知道,事後發現其實並不知道,或者 知道得不夠全面準確,怪不得德隆認為股票屬於三不知道的品種。不過,他這個觀點我並是太認同,我覺得保守過頭了。投資就是個有風險的概率遊戲,所謂風險, 即是不確定性,風險管理,就是儘量減少不確定性,老想找無風險套利的品種,那機會太少,回報太小。如前文所述,通過倉位控制、組合配置、精選個股,我想完 全可以在不確定性下,長期獲取一個比較確定的收益。這個收益率應該多少合適,在我以前寫過的《跑贏指數的意義》有闡述。

 

投資最終由兩個因素決定:資產與時間。那資產又由什麼決定呢?我認為,管理得好的就是資產,管理得不好就是負債。管理又由什麼決定呢?我認為是由人的思想 決定的。所以,投資最終由思想和時間決定。這個世界上,天賦很重要,才華很重要,教育也很重要,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不斷學習、不斷 進取的毅力和決心。

 

如果說,企業的護城河靠的是低成本、規模效應和品牌的話,那麼我認為個人的能力圈來自勤奮、包容與謙虛。我始終相信,天道酬勤!同行的朋友,我們在路上。

 

歲寒知松柏

寫於恆指暴跌破萬八的晚上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8

kk的股票價值投資分析框架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xyd.html

在中信做煤炭行業的行研實習已經兩個月了,雖然也只是打個醬油而已,但的確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這學期正好也在上光華管理學院 姜國華老師的《財務報表分析》,感覺啟發挺大的。關於價值投資,網上也有很多很不錯的博文,但是我感覺他們大多數都是從投資理念、投資原則的角度去分析 的,而並沒有告訴你具體要去分析哪些東西。我這個人就是好「衝動」,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想根據自己近期的思考勾勒出一個價值投資的分析思路。當然這只是一 個框架而已,事實上要想真正做好每一塊,每一點都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的。

一、行業

1,行業的經濟週期:我覺得拿到一個行業首先要瞭解這個行業的基本特徵,搞清楚它 是週期性行業還是非週期性行業(穩定成長型),這點非常非常關鍵。其實週期還是非週期也是一個相對概念,每個行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經濟週期的影響,但影響 的大小不同。像煤炭、石油、化工、房地產、證券這種行業就具有很強的週期性,而食品飲料、醫藥這種行業週期性就不明顯。巴菲特就很喜歡投資穩定成長型的企 業,比如可口可樂這樣的,因為投資週期性的行業風險比較大,你很難把握一個行業的週期變動規律,而且投資週期行業極容易被市盈率給欺騙,其實市盈率高的時候反倒說明這個行業已經到了谷底,是買入的最佳時機,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點。

2,行業的生命週期:生命週期就是說你要考察這個行業目前的規模有多大,未來成長的空間還有多大,說白了就是要考慮它是屬於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不要以為判斷是朝陽還是夕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你去做很多的功課的。例如我在實習之前一直認為煤炭行業應該是一個夕陽產業,但是現在卻發現自己錯了,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資源稟賦情況都是「富煤、貧油、少氣」,隨著石油資源的逐漸枯竭,煤炭資源將成為未來世界能源的主體(別跟我說新能源,新能源要想大規模應用還早著呢),現在中國的煤炭儲量還非常非常豐富,光是新疆昌吉自治區的准東煤田下面就有3900億噸煤,夠中國消費100多年。同時,新型的煤化工也將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前景的產業,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煤制烯烴未來必將大展身手。

3,行業的產業鏈:然後你就要去瞭解這個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位置。它的上 下遊行業是什麼?它的整條產業鏈又是什麼?比如說煤炭,作為我國最主要的能源,它處在整個經濟的最上游,然後根據煤炭的用途:動力煤用來發電、煉焦煤用來 煉焦,進而煉鋼、無煙煤用於煤化工等等,我們就可以知道它的下游是電力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水泥行業等。然後每個行業又分別延伸下去,比如鋼鐵用來 造船、造車、造房子,化工用來生產化肥進而延伸到農業等等。

4,行業的物流情況:我們還需要瞭解整個行業的物流情況瞭解產品是怎麼樣一步步從生產者手裡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比 如說煤炭,你就需要知道煤炭資源的分佈情況,哪些地方是產煤的,哪些地方是主要的中轉地,然後消費地主要是在哪兒,一般都是通過什麼交通工具,全國有哪些 重要的鐵路、公路以及海運航線等等。瞭解了物流,你才能夠對產品的價格變化有更加敏銳的判斷,因為很多時候各地的價格變化並不是同步的,很可能因為煤炭運 輸困難而造成局部地區的煤價猛漲(比如08年的南方雪災)。

5,行業的競爭格局:要瞭解這個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如何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 同樣是能源,我國的石油產業就已經高度集中了,中石油、中石化就是雙寡頭。但是煤炭行業就相對比較分散,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煤礦成千上萬。而我國煤炭產業未 來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要像石油靠攏,目前國家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煤炭行業的資源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

6,行業的政策環境:不同的行業受國家政策影響很不相同,石油煤炭這種資源行業基本上是掌控在我國政府手裡的,所以要想瞭解這個行業的動態,必須緊隨我黨的腳步。而像服裝、飲料這種消費品行業國家干預的就少多了。正如前面一點所提到的,煤炭產業的政策背景就是資源整合、併購重組,抓牢這個大背景對你以後的分析決策非常有幫助。

7,行業的供需分析:對以上的內容都有所瞭解後,你就要開始從供需的角度來分析整個行業的發展了。以煤炭為例,關鍵就是看煤價,而由於現在我國的煤炭已經是市場定價了,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供需來分析煤價的走勢。對煤炭這種資本密集型的行業來說,供給的波動要遠遠小於需求的波動, 因為投資建設一個煤礦要很多年,一旦建成開工了,就不能輕易把它關掉,所以煤炭的供給關鍵就是看固定資產投資,根據歷年的經驗總體來看還是非常平穩的,但 是需求就不同了,經濟危機一來,需求就徹底萎了,所以就會造成供過於求、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個時候煤價當然就會跌了。因此對煤炭來說,供需分析關鍵是分析 需求,而需求又可以從下游的電力、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分別去分析,比如說冬天來了,用電用煤高峰到了,電廠對煤炭的需求就會大增,動力煤價格就會大 漲,最近盛傳的「煤超瘋」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就是季節性因素,煤炭消費旺季到了,價格本來就應該漲了。

8,行業的宏觀環境:在分析行業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這個包括國內環境,也包括國際環境。比如說前段時間美聯儲又開動印鈔機發貨幣了,然後美元貶值就造成了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這樣國際煤價也就不可避免地漲了。

二、企業

瞭解完了行業就要看具體的企業了,我還是覺得先行業後公司這種分析思路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你對行業都不瞭解,那就不可能對這個行業中的公司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1,公司的議價能力:在對公司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說歷史沿革、主營業務、公司規 模、股權結構等等有了基本認識之後你就需要去瞭解這家公司在整個產業鏈中所處的地位,關鍵是議價能力如何,這點很重要。議價能力高的企業能夠把成本的上漲 轉移到上游或者下游企業,例如我國很多地方重點煤企的議價能力都很高,因為他們在當地都是煤炭的主要供應商,下游的電廠要想買煤只能從他們手裡買,這樣一 來煤企就能在談判中具有更大的優勢。比如說煤炭資源稅改革這個問題,一旦從價徵收資源稅,那麼煤企完全可以通過提高煤價來把成本轉移到電廠,而自己幾乎不 受損失,這就是bargain power的威力。

2,公司的競爭對手:其實就是說你要知道公司在整個行業中處在什麼位置,前面的議 價能力是從產業鏈的角度(縱向),而現在是要從行業的角度(橫向)來看待,以煤炭為例:神華、中煤都是央企,是絕對的老大和老二,山西的五大煤炭集團屬於 地方國企,排在第二陣營,而其他的主要產煤省份比如山東、河南、陝西也都有自己的龍頭企業,再剩下的就是那些小煤礦了。瞭解這些你才能對國家政策的影響有 更好的把握,比如說地方的龍頭企業更有可能成為資源整合的主體。

3,公司的財務狀況:這部分也是這學期的《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所要教給我們的核心內容。財務報表是公司的一張臉,優秀的分析師就像一個牛逼的中醫一樣,可以通過對財務報表的望聞問切查出公司存在的問題。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非常多,主要包括三大報表分析、盈利能力、投資風險、盈餘操縱、盈餘預測等等,事實上每一部分都是需要花很多功夫才能研究清楚的

 

財務分析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但不應該成為你投資決策的唯一標準,因為你會發現,實際上很多的非財務因素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會更大,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很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不過不管怎樣,財務分析能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是分析師的內功,所以我現在其實很後悔自己大二的時候沒好好學會計,這個學期要利用這門課程好好補補了。

三、價值核心

 

之 前所做的這些工作相當於是把一本書(就是你研究的這家公司,這支股票)讀厚的過程,但事實上做投資決策的時候你不可能把這些方方面面的東西都進行一次細緻 的分析,而且很多時候你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有利好的也有利空的,這個時候很容易迷失自我,從而造成盲目跟風的後果。因此我們還需要把這本書給讀,就是說要從如此眾多的因素中提煉出能夠決定公司價值的核心要素來,抓大放小,抓住核心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

還是以煤炭為例,根據我自己現在的認識,對於一個煤企來說,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在於它的挖煤技術怎麼好,財務報表怎麼好看,管理層怎麼優秀,而應該在於企業 的煤炭儲量!因為影響煤企的利潤的無非就是「量」和「價」兩點,由於煤價已經市場化了,任何一個煤企都無法決定市場煤價,因此在這一點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所以關鍵就是「量」,產量越高的煤企利潤就越多。而我們評估企業價值的時候不是看企業過去掙了多少錢,而是看未來能掙多少錢,由於煤炭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 源,挖完了就沒有了,所以煤炭儲量越大就說明企業的可持續性越好,折現回來的價值當然就更高了。

近來河北的冀中能源、開灤股份以及山西的各大煤企都紛紛到內蒙、新疆圈地圈礦,就是因為當地的煤礦已經快挖完了或者說採掘成本已經很高了,要想提高企業價值,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資源儲備!這才是王道!

煤企的併購重組說到底也是一個資源儲備的問題,你一旦獲得了併購主體資格,就可以打著國家政策的旗號去兼併收購煤礦,擴大自己的版圖,因此,煤礦多了比任何的利好都要好!

當然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核心要素,比如白酒行業可能品牌才是王道,這就需要你對這個行業有深入的瞭解,抓住核心要素就能夠使你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不會被市場上的各種小風小浪的利空利好牽著鼻子走。

 

結束語:想要 真正瞭解一隻股票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是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功課的。這個功課的工作量非常龐大,一般的散戶也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當然最重要的還 是沒有這個耐心去進行如此細緻的分析,這些工作一般都是交給專業的分析機構由專門的團隊來完成的,比如說券商的分析師。但很可惜的是,眼下中國的情況是行 研氾濫,分析師氾濫,真正優秀的分析師卻是鳳毛麟角,分析師們恐怕也沒有動力去踏踏實實地做好這些功課,因為決定他們的收入水平的是《新財富》排名,是基 金經理的選票,這其實是一種制度的悲哀。

 

一年365天,用364天去做功課,去享受生活,然後用一天的時間去決定該買什麼股票。別天天盯著大盤,漲的時候洋洋得意,跌的時候哭爹喊娘,你沒那個資金,沒那個信息,沒那個技術,做短線就是找虐找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3

[轉載]閒話投研之二:投資標的研究框架 朱曉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c7951c010147k3.html

一、研究框架

 

[转载]闲话投研之二:投资标的研究框架

我們可以瞭解的產業

 

1為何要堅持這一標準?

 

我們在尋找投資標的時,評判標準必須要涉及的兩項內容分別為: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否優秀以及股票的市場價格是否較低或合理。評價這兩項內容,需要對其商業運 營與財務結果進行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從過去到未來的外科手術般地分析與研究,為使最後的評估結論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被評估的對象顯然需要具備如 下三個基本條件,而只有「簡單易瞭解」產業中的公司,才能最大程度的滿足這些基本條件。

 

A、產業的可知性

 

對於一個複雜的、不容易被瞭解的產業,投資者如何去評估它的內在價值(主要由其企業剩餘經營期的現金流所決定)?如果不能對其內在價值給出一個準確的評估,又如何對其股價給出高或低的判斷?

 

正如彼得.林奇所說的:「如果你對基本業務有一些瞭解,要追蹤一家公司的故事就容易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寧可投資絲襪公司而不碰通訊衛星,要汽車旅館而舍 纖維光學。越簡單的東西我越喜歡。如果有人說:任何白痴都能經營這個公司,那麼我便給它添上一分,因為恐怕遲早真會有個白痴來經營它。」

 

B、經營的穩定性

 

首先簡單的產業才是企業穩定經營的基本前提;其次,一個不簡單、總有劇烈變動從而不容易被瞭解的產業,其獲利前景也將會變得異常不牢靠;最後,一個複雜的、變來變去的生意不僅不會讓企業長期獲取高額利潤,而且通常會適得其反。

 

C、未來的確定性

 

由於價值評估是「估算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那麼顯然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確定性就是價值評估是否可行與可信的一個基本前提。而通常來說,簡單易瞭解的產業公司容易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在變遷快速產業中的公司,未來的確定性會打個折扣。

 

2、普通的產業與不普通的回報

 

 「簡單易瞭解」產業的長期回報有這樣的一個特徵:普通的產業,不普通的回報。

 

按照不少人的思維定式,那些長期生產簡單商品的公司應當不會產生持久的高額回報。似乎只有在那些不斷給人們帶來技術創新乃至技術革命的產業裡,人們才真正 能找到可以持續高增長的公司。如果這是對的,那麼過去100年大規模技術創新潮中的弄潮兒,相對其他「平庸」產業裡的公司,就應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投資回 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表1:1950-2003年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股票

[转载]闲话投研之二:投资标的研究框架

         資料:《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在技術改革風起云湧的20世紀後半葉,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四家上市公司裡,除了標準石油或許涉及到了一些技術創新外,其他3家都出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滿足「口腹之慾」的產業。這三個產業,按照巴菲特的說法,他們賺錢的方式與幾十年以前是一樣的。

 

讓我們把視野再擴大一些:

 

表2: 標準普爾500原始樣本股業績最佳(前20名)公司的行業分佈(1957-2006)

[转载]闲话投研之二:投资标的研究框架

資料:根據《Stocks for the Long Run》整理

 

我們看到,在過去的50年,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前20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有關的。同時,在這一份名單上,我們幾乎看不到技術革命相關公司的任何蹤跡。這再次說明普通的產業的確產生了不普通的回報。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表3:普通的產業與不普通的回報(2000-2010)

[转载]闲话投研之二:投资标的研究框架

說明:1、七匹狼的回報區間為2004-2010;2、上海家化的回報區間為2001-2010。

 

上表中列出的幾家上市公司,其所屬的產業都理應屬於可以被投資者瞭解的類別。只要投資者肯作一些研究功課,上述公司都應當可以被加以識別與跟蹤。給出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10年,儘管大盤的回報不那麼盡如人意,但這7家上市公司卻均取得了遠高於大盤的回報。

 

有長遠的經濟前景

 

1對公司歷史的定量觀察

 

儘管歷史不能代表未來,但在公司一組組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數據背後,其實反映了諸多「質」的要素。例如,如果公司的某項重要財務數據表現出了歷史的穩定 性,那麼在它的背後肯定會有一些「質」的要素最終影響或促成了這種穩定性。如果影響公司財務數據的所有質的要素還繼續存在,投資者就可以對公司的未來做出 判斷。以下是我們會去考察的定量指標,需要注意的是,考察時間最好儘可能的長。由於中國證券市場開立的時間較短,很多公司上市時間也不夠長,但儘管如此, 我們建議也至少要考察5年以上經過審計的歷史數據。

 

需要考察的指標包括:營業收入/毛利率/淨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資產負債率/資本支出/股東利潤(非限制性盈餘)。這裡對後兩項做出說明。

 

A、資本支出

 

考察資本支出是為了檢驗公司每一元錢利潤的背後,一共投入了多少資本。投入的越少,說明公司的利潤質素或含金量越高。反之,則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之所 以要進行這項考察,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會計準則一直忽略了這個問題,使得投資人不能從一個公司的會計報表上直觀地看到他所關注的這一情況。

 

更低資本支出的公司通常會獲得更高的長期回報,下面一組數據可以說明:

 

表4:標普500按資本支出/銷售收入比率排序(每年調整一次)的長期回報(1957-2003)

[转载]闲话投研之二:投资标的研究框架

資料:《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有一個簡單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利潤背後對資本的使用情況:淨利潤增加幅度/股東權益增加幅度。這個比值最好是要大於1,而且越大越好。

B、股東利潤(非限制性盈餘)
股東利潤的具體含義是指企業年度利潤中真正能屬於股東的那部分盈餘,或者也可以稱之為非限制性盈餘。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上市公司平均每年有1億元的稅後利潤,但如果它每年都需要「被迫」從中拿出5000萬元來去進行設備的更新與維護(注意這些支出並不會令到經營收益增加),那麼剩餘的5000萬元才是真正屬於股東的利潤。
將股東利潤概念應用到價值評估上,它要求投資者應儘量迴避那些資本密集型的上市公司以及沒有什麼品牌優勢、憑藉資金的大量投入才能賺取微薄利潤的公司。對於那些總是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入的公司也要予以特別注意,因為在無時無處不在的通脹環境中,持續的新資產購入無疑會吞噬掉大量的公司利潤,使公司的報告利潤像海市蜃樓般地虛幻。
考察這項指標的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是考察公司折舊攤銷的金額佔息稅前收益的比率,我們傾向於關注這一比率長期低於30%的公司,並且越低越好。
2、對公司現狀的定性評估 
A、城堡是否美麗?
這個要素描述的是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究竟有一個怎樣的生存與發展模式。市場上的公司通常分成兩種類型:一般商品型企業和市場特許型企業。
特許型企業通常具備三個要素:第一、市場對它確有需要;第二、被顧客認定為不可替代產品;第三、有定價權。看一家公司是否具有以上三個特質,可以看它是否具有以下能力:通過不斷地給產品與服務重新定價,從而賺取更大的資本回報。此外,特許型企業比較能夠容忍不當的管理。無能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特許事業的獲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再進一步看,這類企業的清晰投資價值鏈條式: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市場需要的產品——這種產品市場惟此一家並難以替代——因為難以替代乃至不可替代,公司可以隨時定期或不定期調高產品的價格——產品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利潤邊際——公司由此始終有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股票市場為公司出色的經營模式給出較高的定價——投資這家公司的股東持續獲得較高的「經營回報」和「市場回報」。 
B、護城河是否又寬又深
在美麗的城堡下,還必須有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否則當我們一覺醒來,城堡的主人可能就已經換成別人了。什麼是護城河呢?按照現代企業競爭理論,可以把它理解為企業的一種「綜合能力」。
關於如何去評估一家公司是否具有一個有效的護城河以及要注意哪些問題,可以有幾個基本元素:多樣化的護城河;清晰可辨的護城河;可以持久的護城河;難以踰越的護城河;並非仰仗某一個人的護城河、並非需要不斷挖掘的護城河。(具體可見《奧馬哈之霧》誤讀十七護城河) 
3、對公司未來的綜合預期 
對未來的綜合預期總的來說有兩個方面:1、能否持續給股東帶來高於產業或市場均值的回報;2、護城河能否一直較寬較深且難以踰越。當我們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對公司的「肌體」進行了全面和徹底的「診斷」並確認公司有一個非常健康的體魄後,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公司的這一體質難以在一夜之間發生巨大的變化。當我們把這種對公司的「體檢」常態化以後,我們就可以對一家公司的未來有一個相對準確的把握。 
四、 由德才兼備的人所經營 
德才兼備主要意味著兩點,一是有忠誠,二是有才幹。 
1、忠誠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管理者是否忠誠: 
A.管理目標
這一條讓我們去觀察公司管理團隊的經營目標是什麼,是「管理版圖」的不斷擴充,還是股東價值的不斷增加。作為前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首先是自己管理的權力範圍是否能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充而得到不斷擴大。作為後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則是當公司資產規模需要擴充時,它是否有利於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動機不同,行為的最終結果也就會不同。 
出了從公司高管的言談話語中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目標外,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綜合考察公司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和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如果後者的表現只是差強人意或者乾脆不如人意,而前者則顯得生機勃勃,我們就要注意了。
B.成本開支
如果有企業的經營者把企業的所有開支都能視作是在花自己的錢,這家企業的所有成本開支一定會始終保持一個節儉的風格,從而也會同時在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上維護了股東的利益。 
C.善用股東資金
這一項考察進入了公司決策領域。與成本開支不同,觀察企業經營者是否能善用股東資金不只是看他對股東資金是否花得「省」或花得「簡」,還要看錢是否花得「有效益」。
如何考察管理層是否善用股東資金?我們可以觀察企業每年的現金分紅偏好和集資偏好,然後和其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進行對比。如果後者一直比較令人滿意,則公司追逐資本的偏好無可厚非。否則,就要另當別論了。 
2、才能 
由於在判斷一家企業領導人是否具有足夠才能上,考核的要素比較多元和複雜,為了能讓這個問題得到相對有效的解決,我們可以採取「經營結果說話」的評估方式。至於要考察哪些經營結果,我們認為只看兩條就可以了,一條是量化指標,一條是質化指標。
A.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和每股收益的年複合增長率
對於那些上市時間較長的公司,我們考核其連續的滾動5年期均值。如果考核的結果顯示出企業的相關指標好於市場和行業均值,或者說能一直位於所有這些可比公司的前列,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公司的管理是稱職的。 
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最好用加權淨資產收益率這項指標,否則那些不斷處於股本擴張狀態的上市公司其指標會出現誤導;2、在淨資產收益率背後是否有對債務槓桿的過度使用;3、所有年度的每股收益數據都需要做出復權處理。 
B.公司的原有護城河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
對於那些「城堡」既不美麗,也沒有任何「護城河」的上市公司,本就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而對於那些已經進入我們視野的公司,在考察其「管理才能」時,我們可以借鑑巴菲特的標準:看一看公司既有的護城河是否一直能得以維持或加寬和加深。如果這個被考核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對企業經營者的才能給出一個較高的評價。 
五、 有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傾向於用簡單的方法來評價價格是否吸引人,畢竟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要好上太多。 
1、簡單貼現模型
如果一家公司的當年利潤為100萬元,折舊大致等於資本支出,未來的成長可以維持在平均大約5%-6%的水平上,並且這種水平的增長基本不再需要投入新的資金,貼現率定為10%,則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大約就在20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5%])至25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6%])左右。
2、階段回報預估

假設某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來5-10年可以在很高的確定性上(這需要做許多定量和定性分析)平均增長20%,如果我們能在20倍市盈率上買入,未來20倍賣出,則階段性的年復合回報則是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6

閒話投資之二:投資標的研究框架(下)朱曉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637466

下表是投資標的研究的大致框架,上篇談的是「我們可以瞭解的產業」和「有長遠的經濟前景」兩個方面,今天把剩下的兩個方面說完。

 


 

四、 由德才兼備的人所經營 

 

德才兼備主要意味著兩點,一是有忠誠,二是有才幹。

 

1、忠誠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管理者是否忠誠: 

 

A.管理目標

 

這 一條讓我們去觀察公司管理團隊的經營目標是什麼,是「管理版圖」的不斷擴充,還是股東價值的不斷增加。作為前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首先是自己管理的權力 範圍是否能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充而得到不斷擴大。作為後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則是當公司資產規模需要擴充時,它是否有利於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動機 不同,行為的最終結果也就會不同。 出了從公司高管的言談話語中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目標外,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綜合考察公 司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和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如果後者的表現只是差強人意或者乾脆不如人意,而前者則顯得生機勃勃,我們就要注意了。 

 

B.成本開支

 

如果有企業的經營者把企業的所有開支都能視作是在花自己的錢,這家企業的所有成本開支一定會始終保持一個節儉的風格,從而也會同時在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上維護了股東的利益。 

 

C.善用股東資金

 

這 一項考察進入了公司決策領域。與成本開支不同,觀察企業經營者是否能善用股東資金不只是看他對股東資金是否花得「省」或花得「簡」,還要看錢是否花得「有 效益」。 如何考察管理層是否善用股東資金?我們可以觀察企業每年的現金分紅偏好和集資偏好,然後和其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進行對比。如果後者一直 比較令人滿意,則公司追逐資本的偏好無可厚非。否則,就要另當別論了。 

 

2、才能

 

由於在判斷一家企業領導人是否具有足夠才能上,考核的要素比較多元和複雜,為了能讓這個問題得到相對有效的解決,我們可以採取「經營結果說話」的評估方式。至於要考察哪些經營結果,我們認為只看兩條就可以了,一條是量化指標,一條是質化指標。 

 

A.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和每股收益的年複合增長率

 

對 於那些上市時間較長的公司,我們考核其連續的滾動5年期均值。如果考核的結果顯示出企業的相關指標好於市場和行業均值,或者說能一直位於所有這些可比公司 的前列,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公司的管理是稱職的。 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最好用加權淨資產收益率這項指標,否則那些不斷處於股本擴張狀態的上市公司 其指標會出現誤導;2、在淨資產收益率背後是否有對債務槓桿的過度使用;3、所有年度的每股收益數據都需要做出復權處理。 

 

B.公司的原有護城河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

 

對 於那些「城堡」既不美麗,也沒有任何「護城河」的上市公司,本就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而對於那些已經進入我們視野的公司,在考察其「管理才能」時,我們可 以借鑑巴菲特的標準:看一看公司既有的護城河是否一直能得以維持或加寬和加深。如果這個被考核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對企業經營者的才 能給出一個較高的評價。 

 

五、 有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傾向於用簡單的方法來評價價格是否吸引人,畢竟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要好上太多。

 

1、簡單貼現模型

 

如 果一家公司的當年利潤為100萬元,折舊大致等於資本支出,未來的成長可以維持在平均大約5%-6%的水平上,並且這種水平的增長基本不再需要投入新的資 金,貼現率定為10%,則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大約就在20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5%])至25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 %-6%])左右。

 

2、階段回報預估

 

假設某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來5-10年可以在很高的確定性上(這需要做許多定量和定性分析)平均增長20%,如果我們能在20倍市盈率上買入,未來20倍賣出,則階段性的年復合回報則是20%。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8

閒話投資之二:投資標的研究框架(下) 朱晓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637466

四、 由德才兼備的人所經營 

 

德才兼備主要意味著兩點,一是有忠誠,二是有才幹。

 

1、忠誠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管理者是否忠誠: 

 

A.管理目標

 

這 一條讓我們去觀察公司管理團隊的經營目標是什麼,是「管理版圖」的不斷擴充,還是股東價值的不斷增加。作為前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首先是自己管理的權力 範圍是否能隨著企業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充而得到不斷擴大。作為後一個目標,經營者關注的則是當公司資產規模需要擴充時,它是否有利於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動機 不同,行為的最終結果也就會不同。 出了從公司高管的言談話語中可以看出公司的管理目標外,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綜合考察公 司資產規模的擴張速度和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如果後者的表現只是差強人意或者乾脆不如人意,而前者則顯得生機勃勃,我們就要注意了。 

 

B.成本開支

 

如果有企業的經營者把企業的所有開支都能視作是在花自己的錢,這家企業的所有成本開支一定會始終保持一個節儉的風格,從而也會同時在主觀和客觀兩個層面上維護了股東的利益。 

 

C.善用股東資金

 

這 一項考察進入了公司決策領域。與成本開支不同,觀察企業經營者是否能善用股東資金不只是看他對股東資金是否花得「省」或花得「簡」,還要看錢是否花得「有 效益」。 如何考察管理層是否善用股東資金?我們可以觀察企業每年的現金分紅偏好和集資偏好,然後和其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進行對比。如果後者一直 比較令人滿意,則公司追逐資本的偏好無可厚非。否則,就要另當別論了。 

 

2、才能

 

由於在判斷一家企業領導人是否具有足夠才能上,考核的要素比較多元和複雜,為了能讓這個問題得到相對有效的解決,我們可以採取「經營結果說話」的評估方式。至於要考察哪些經營結果,我們認為只看兩條就可以了,一條是量化指標,一條是質化指標。 

 

A.滾動5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均值和每股收益的年複合增長率

 

對 於那些上市時間較長的公司,我們考核其連續的滾動5年期均值。如果考核的結果顯示出企業的相關指標好於市場和行業均值,或者說能一直位於所有這些可比公司 的前列,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公司的管理是稱職的。 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最好用加權淨資產收益率這項指標,否則那些不斷處於股本擴張狀態的上市公司 其指標會出現誤導;2、在淨資產收益率背後是否有對債務槓桿的過度使用;3、所有年度的每股收益數據都需要做出復權處理。 

 

B.公司的原有護城河處於一個怎樣的狀態

 

對 於那些「城堡」既不美麗,也沒有任何「護城河」的上市公司,本就不是我們關注的對象。而對於那些已經進入我們視野的公司,在考察其「管理才能」時,我們可 以借鑑巴菲特的標準:看一看公司既有的護城河是否一直能得以維持或加寬和加深。如果這個被考核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對企業經營者的才 能給出一個較高的評價。 

 

五、 有吸引人的價格 

 

我們傾向於用簡單的方法來評價價格是否吸引人,畢竟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要好上太多。

 

1、簡單貼現模型

 

如 果一家公司的當年利潤為100萬元,折舊大致等於資本支出,未來的成長可以維持在平均大約5%-6%的水平上,並且這種水平的增長基本不再需要投入新的資 金,貼現率定為10%,則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大約就在20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5%])至2500萬元(計算公式:100萬/[10 %-6%])左右。

 

2、階段回報預估

 

假設某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來5-10年可以在很高的確定性上(這需要做許多定量和定性分析)平均增長20%,如果我們能在20倍市盈率上買入,未來20倍賣出,則階段性的年復合回報則是20%。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4

閒話投研之二:公司研究框架(上) 朱曉芸

http://xueqiu.com/8869718109/21610220

一、研究框架總覽

查看原圖

 


二、我們可以瞭解的產業

 

1、為何要堅持這一標準?

 

我 們在尋找投資標的時,評判標準必須要涉及的兩項內容分別為: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否優秀以及股票的市場價格是否較低或合理。評價這兩項內容,需要對其商業運營 與財務結果進行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從過去到未來的外科手術般地分析與研究,為使最後的評估結論具有一定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被評估的對象顯然需要具備如下 三個基本條件,而只有「簡單易瞭解」產業中的公司,才能最大程度的滿足這些基本條件。

 

A、產業的可知性

 

對於一個複雜的、不容易被瞭解的產業,投資者如何去評估它的內在價值(主要由其企業剩餘經營期的現金流所決定)?如果不能對其內在價值給出一個準確的評估,又如何對其股價給出高或低的判斷?

 

正 如彼得.林奇所說的:「如果你對基本業務有一些瞭解,要追蹤一家公司的故事就容易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寧可投資絲襪公司而不碰通訊衛星,要汽車旅館而舍纖 維光學。越簡單的東西我越喜歡。如果有人說:任何白痴都能經營這個公司,那麼我便給它添上一分,因為恐怕遲早真會有個白痴來經營它。」

 

B、經營的穩定性

 

首先簡單的產業才是企業穩定經營的基本前提;其次,一個不簡單、總有劇烈變動從而不容易被瞭解的產業,其獲利前景也將會變得異常不牢靠;最後,一個複雜的、變來變去的生意不僅不會讓企業長期獲取高額利潤,而且通常會適得其反。

 

C、未來的確定性

 

由於價值評估是「估算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那麼顯然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確定性就是價值評估是否可行與可信的一個基本前提。而通常來說,簡單易瞭解的產業公司容易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在變遷快速產業中的公司,未來的確定性會打個折扣。

 

2、普通的產業與不普通的回報

 

 「簡單易瞭解」產業的長期回報有這樣的一個特徵:普通的產業,不普通的回報。

 

按 照不少人的思維定式,那些長期生產簡單商品的公司應當不會產生持久的高額回報。似乎只有在那些不斷給人們帶來技術創新乃至技術革命的產業裡,人們才真正能 找到可以持續高增長的公司。如果這是對的,那麼過去100年大規模技術創新潮中的弄潮兒,相對其他「平庸」產業裡的公司,就應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投資回 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表1:1950-2003年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股票

查看原圖

資料:《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在技術改革風起云湧的20世紀後半葉,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四家上市公司裡,除了標準石油或許涉及到了一些技術創新外,其他3家都出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滿足「口腹之慾」的產業。這三個產業,按照巴菲特的說法,他們賺錢的方式與幾十年以前是一樣的。

 

讓我們把視野再擴大一些:

 

表2: 標準普爾500原始樣本股業績最佳(前20名)公司的行業分佈(1957-2006)

查看原圖

資料:根據《Stocks for the Long Run》整理

 

我們看到,在過去的50年,給投資者帶來最佳回報的前20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有關的。同時,在這一份名單上,我們幾乎看不到技術革命相關公司的任何蹤跡。這再次說明普通的產業的確產生了不普通的回報。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表3:普通的產業與不普通的回報(2000-2010)

查看原圖


說明:1、七匹狼的回報區間為2004-2010;2、上海家化的回報區間為2001-2010。

 

上表中列出的幾家上市公司,其所屬的產業都理應屬於可以被投資者瞭解的類別。只要投資者肯作一些研究功課,上述公司都應當可以被加以識別與跟蹤。給出的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10年,儘管大盤的回報不那麼盡如人意,但這6家上市公司卻均取得了遠高於大盤的回報。

 

三、有長遠的經濟前景

 

1、對公司歷史的定量觀察

 

儘 管歷史不能代表未來,但在公司一組組令人眼花繚亂的財務數據背後,其實反映了諸多「質」的要素。例如,如果公司的某項重要財務數據表現出了歷史的穩定性, 那麼在它的背後肯定會有一些「質」的要素最終影響或促成了這種穩定性。如果影響公司財務數據的所有質的要素還繼續存在,投資者就可以對公司的未來做出判 斷。以下是我們會去考察的定量指標,需要注意的是,考察時間最好儘可能的長。由於中國證券市場開立的時間較短,很多公司上市時間也不夠長,但儘管如此,我 們建議也至少要考察5年以上經過審計的歷史數據。

 

大體來說需要考察的簡單指標包括:營業收入/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毛利率/資產負債率/資本支出/股東利潤,這裡會對後兩項做出說明。當然,不同行業有一些需要具體跟蹤的指標,比如製造型房地產業的周轉率,還有消費品的存貨周轉率。

 

A、資本支出

 

考 察資本支出是為了檢驗公司每一元錢利潤的背後,一共投入了多少資本。投入的越少,說明公司的利潤質素或含金量越高。反之,則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之所以 要進行這項考察,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會計準則一直忽略了這個問題,使得投資人不能從一個公司的會計報表上直觀地看到他所關注的這一情況。

 

更低資本支出的公司通常會獲得更高的長期回報,下面一組數據可以說明:

 

表4:標普500按資本支出/銷售收入比率排序的長期回報(1957-2003)

查看原圖


資料:《The Future for Investors》

 

有一個簡單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利潤背後對資本的使用情況:淨利潤增加幅度/股東權益增加幅度。這個比值最好是要大於1,而且越大越好。

 

 B、股東利潤 

 

股 東利潤的具體含義是指企業年度利潤中真正能屬於股東的那部分盈餘,或者也可以稱之為非限制性盈餘。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上市公司平均每年有1億元的稅後 利潤,但如果它每年都需要「被迫」從中拿出5000萬元來去進行設備的更新與維護(注意這些支出並不會令到經營收益增加),那麼剩餘的5000萬元才是真 正屬於股東的利潤。 

 

將股東利潤概念應用到價值評估上,它要求投資者應儘量迴避那些資本密集型的上市公司以及沒有什麼品牌 優勢、憑藉資金的大量投入才能賺取微薄利潤的公司。對於那些總是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入的公司也要予以特別注意,因為在無時無處不在的通脹環境中,持續的新 資產購入無疑會吞噬掉大量的公司利潤,使公司的報告利潤像海市蜃樓般地虛幻。 

 

考察這項指標的一個可供參考的思路是考察公司折舊攤銷的金額佔息稅前收益的比率,我們傾向於關注這一比率長期低於30%的公司,並且越低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6

對投資框架的再梳理 金融蛋

http://xueqiu.com/1273453377/22228834
一,用輪迴認識論去認識事物。動態,整體,理性的的認識事物的外在表現特徵,包括財務特徵和企業文化,從而相對準確的確定其在輪迴四階段中的位置,這樣分 析公司的估值和成長情況的話,就有一個相對聚焦的框架。這種判斷主要是事後判斷,必然會有滯後性,但我們也可以從一些外在表現去試圖預測,這個預測主要是 趨勢性的,在定量描述上會有相對的模糊性。關鍵是追求正確性,在這個前提下不斷追求精準度,舉個例子,判斷企業未來的業績是向上的,這個推斷就有很大的正 確性,但是如果定位於專業的投資者就要努力去框定其大體的業績波動範圍,你能夠確定的這個範圍越正確,越小,能給實際操作帶來的作用也越大。這大概就是預 測的藝術吧。

二,努力發現事物在該發展階段的關鍵驅動因素。主要通過不斷地思考和問為什麼去發現關鍵因素,並不斷的發現驅動關鍵因素的力 量,緊密跟蹤並試圖描述其方向和力度。關鍵驅動因素主要是促使公司形成護城河的關鍵原因,比如我們追問茅台的關鍵驅動因素的過程:茅台給客戶提供了很高的 顧客價值,那麼為什麼能給客戶提供這麼高的客戶價值呢?別的公司能不能超越呢?第一個茅台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並在其發展歷程中受到了政商界的一致贊同, 這個一致贊同,人們都認可其價值(能帶來身份感覺的提升),那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建國以來政府層面特別喜歡這種酒,從而拔高了這種酒在酒類之中的地位, 那麼這種狀況有可能改變嗎?也就是說它的護城河在什麼程度上會被破壞呢?當國家層面節儉成為趨勢的時候,也就是說政府不再為它的名氣背書的時候,它的護城 河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從而歸於一般的酒。別的公司有沒有可能超越呢?別的公司一直在試圖超越,這是肯定的,比如國內第一窖。從動態的意義上講,茅台之前 有別的酒,他是取代了別人的位置而佔據國內人心中的位置的,從這個角度講,他完全有可能因為別的重大事件被別的酒類所替代,這個不能提前預判,但我們可以 通過發現生活中的蛛絲馬跡去跟蹤(推理論據不一定正確,但是程序大體上就是如此,不斷地去問為什麼)。

三,對於中短期的股價波動,我們亦需要關注,因為對於當前中國不完善的制度和股民心態下,股價波動劇烈是股市的一個特徵,如果作為專業投資人的話,必須要對這種可能在短時間內影響投資收益的特徵予以重視。

中 短期股價波動因素主要是由於事件衝擊,造成人們對於公司盈利能力的質疑,我觀察到例子包括重慶啤酒,雙匯,伊利股份和羅萊家紡,這幾個都是因為突如其來的 事件的發生,讓市場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了質疑,從而引發長時間的劇烈的調整,最極端的是重慶啤酒,公司由於乙肝疫苗預期的破滅,造成人們對於公司前景的 極度不看好,也就是對將來的盈利能力的看法從一個高增長的醫藥公司一下子變成了啤酒公司。股價最大跌幅達74%,據說當時還有很多私募被清盤,如果遇到這 樣極端的事件,對於資金和信心都是嚴重的打擊,一方面我們要規避這種打擊,另外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波動,這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要對公司的基 本面正確的把握,這取決於對於公司在輪迴之中的定位和對公司關鍵因素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我們要適當的分散,規避個股風險。對於這種波動,我們要關注市場 對公司的不合理打擊,比如伊利股份,毒奶粉事件已經消滅掉一個公司了,國家的目的是通過打擊壞公司而讓整個行業變得健康起來,從這個角度講蒙牛,伊利,光 明不會全部破產,這時別的公司會因為三鹿的退出搶佔剩下的市場份額,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關注其中的生命力最強盛的公司,這當然是從後視鏡裡看東西了,但是 如果我們不努力的向以往的事件學習,以後碰到這樣的事情還是不知道怎麼辦。另一方面,我們或許也可以關注由於人們規避奶粉而轉向的消費品,比如經銷外國奶 粉的公司和生產替代產品的公司,比如九陽。

對於事件衝擊造成的影響,一定得小心應對,做對了資產可以在很短時間內上一個大台階,一旦做錯 玉石俱焚,後悔晚矣。一定要考察事件對於公司盈利能力的衝擊程度,如果能判斷出來是短期的,同時還要相關證據的證明,比如:公司絕對不會破產,公司的產品 需求不會衰退,公司的業績經過衝擊之後正在好轉,等等信號之後,才能介入。

對於事件衝擊對股票價格造成的影響,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利用,這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說短期波動是不值得關注的,因為很多知名的投資人也這麼說,為什麼他們說不行我們就不去做呢?這不算是赤裸裸的迷信權威嗎?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全部希望就是複製一個人那活的豈不太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14

巴菲特的財務報表分析框架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ahc.html

對於外部投資者,唯一能夠得到的公司財務信息是公開披露的財務報表。但是他們分析報表的目的是為了分析企業,預測企業未來的長期盈利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股票估值做出投資決策。因此投資者的財務報表分析必須和公司業務分析充分結合。

學術界提出的財務分析框架過於注重適用於所有企業,並不特別適用於少數具有強大競爭優勢幾乎壟斷行業的超級明星企業。而巴菲特進行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不是分析所有公司,而是尋找極少數超級明星:「我們始終在尋找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並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大公司。這種目標公司並不能充分保證我們投資盈利:我們不僅要在合理的價格上買入,而且我們買入的公司的未來業績還要與我們的預測相符。但是這種投資方法——尋找超級明星——給我們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機會。」請注意「我們買入的公司的未來業績還要與我們的預測相符」,對企業未來長期盈利能力的正確預測是財務報表分析的核心。

結合巴菲特過去40多年致股東的信中進行的財務報表分析,我總結出巴菲特尋找超級明星公司的財務分析框架是:第一步進行業務分析,確定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護城河;第二步再分析企業財務數據的真實合理性,把財務報表數據還原成真實的業務數據;第三步對報表進行財務比率分析,確定企業過去長期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第四步結合業務分析和財務分析確定企業是不是一個未來長期盈利能力超高的超級明星企業。如果是,就可以基於長期盈利能力預測進行保守的估值,對比市場價格確定企業是否值得投資。

第一步,持續競爭優勢分析。

巴菲特進行業務分析時,首先關注的是:「業務簡單易懂(如果涉及太多技術,我們將無法理解)。」如果你連公司的業務也搞不懂,就不要看報表了。

巴菲特對於自己認為業務簡單易懂的企業進行分析時,最關注的是持續競爭優勢:「對於投資來說,關鍵不是確定某個產業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或者這個產業將會增長多少,而是要確定任何所選擇的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更重要的是確定這種優勢的持續性。那些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企業能為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

第二步,財務報表數據質量分析。

巴菲特(1990)指出會計數據看似精確其實經常被企業管理層歪曲和操縱:「『利潤』這個名詞總是會有一個精確的數值。當利潤數據伴隨著一個不合格會計師的無保留審計意見時,那些天真的投資人可能就會以為利潤數據像圓周率一樣是精確無誤的,可以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好幾十位。可是,事實上,如果是一個騙子領導一家公司出具財務報告時,利潤就像油灰一樣,想要什麼樣子,就可以操縱成什麼樣子。儘管最後真相一定會大白,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大筆財富已經轉手。事實上,一些美國大富豪通過會計造假編造出來如同海市蜃樓的發展前景來推高公司股價為自己創造了巨額財富……這些會計操縱方法在美國大型公司財務報表中屢見不鮮,而且全部都由那些大名鼎鼎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保留意見。非常明顯,投資人必須時時提高警惕,在試圖計算出一家公司的真正的『經濟利潤』(economic earnings)時,要把會計數據作為一個起點,而不是一個終點。」

巴菲特告訴我們要看透企業管理層操縱財務報表數據就必須精通財務會計:「當企業管理者想解釋清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時,可以在財務會計規則的規範下做到合規地實話實說。但不幸的是,當他們想要弄虛作假時,起碼在一部分行業,同樣也可以在財務會計規則的規範下做到合規地謊話連篇。如果你不能看明白同樣合規的報表究竟說的是真是假,你就不必在投資選股這個行業做下去了。」

如果你發現企業財務報表中多處操縱歪曲甚至弄虛造假,這種公司離得越遠越好。

第三,財務比率分析。

如果前兩步確定公司持續競爭優勢非常強大,企業財務報表數據真實可靠,那麼下一步就是用財務比率來分析企業的報表。巴菲特收購企業的標準其中兩條是:「公司少量舉債或不舉債情況下良好的股東權益收益率水平」和「良好的管理」。可見巴菲特最關注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

巴菲特衡量盈利能力的主要財務指標是股東權益收益率,還包括銷售淨利率、銷售毛利率、股東權益營業利潤率等輔助指標。

巴菲特衡量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是資產負債率,還包括流動比率、營業資本、利息保障係數等輔助指標。

巴菲特衡量營運能力的主要指標是資產周轉率,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輔助指標。

第四,盈利穩不穩:未來長期盈利能力穩定性分析。

巴菲特財務報表分析只有一個目的,預測企業未來長期盈利能力,巴菲特選擇企業的標準是:「顯示出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我們對未來盈利預測不感興趣,我們對由虧轉盈的『反轉』公司也不感興趣)。」「我們的重點在於試圖尋找到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未來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後的企業經營情況是可以預測的企業。」

巴菲特(1996)說他尋找的是「注定必然如此」非常容易預測的優秀公司:「在可流通的證券中,我們尋找相似的可預測性……像可口可樂和吉列這樣的公司很可能會被貼上『注定必然如此』的標籤。」

巴菲特(2007)說:「一家真正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個具有可持續性的『護城河』,從而能夠保護企業獲得非常高的投資回報。」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