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財第一波:免費報紙是份單張 李兆波

1 : GS(14)@2011-09-24 14:51: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421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36

理財第一波:失敗房策拆毀家庭 李兆波

1 : GS(14)@2013-01-27 15:56: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126/18146902
自2002年孫九招起,香港的房屋政策全面倒退,表面上是穩定樓市,實際上是保護已有物業的一群,沒有物業的,近年想置業難上加難。有人認為有政府高層與發展商有利益輸送,這些懷疑肯定會揮之不去。
最近有位維修工人告訴我,他和妻子一家四口居住於租用的私樓,每月的租金近萬元,在數月後要面對加租的威脅。他未有申請免補地價的居屋,因為相信機會不大,而且樓價亦高。他反而想申請公屋,但入息超過了上限,除非其中一位辭掉工作,而且要確保在一段時間符合入息與資產的要求。
這些例子,在香港不知有多少,這位維修工人尚可以暫時租住私樓,但「命不久矣」。
當其中的一位不工作時,小朋友在上學,家庭的經濟將會面對很大的壓力。還有更多的是住在劏房,有例子是一家三口擠在200呎劏房,男方更是行動不便。
專家不是請來否定研究
十年過去,樓價狂升,有住宅或其他物業的笑逐顏開,沒有的憤怒非常,可以說連睡的地方也難求,不知拆毀了不少家庭的和諧。政府的收入十分依賴賣地、差餉與地租,但從來也沒有考慮引入或增加因為投資物業而賺取巨額利潤的稅款,情況於是一面倒。不少個人或公司持有甚多的物業,有空置的,有不空置的,目的是等待升值再把其出售。從政府的收入層面,理應開徵合適的稅款,令政府有多些收入作更好的房屋規劃,但有一批主管房屋或財金政策的官員卻常說研究不可行。
讀者應瞭解一個機構聘請管理人員是來解決問題,而且是要很快的那種,不是說這不行、那不行,或研究中等。他們不如把薪金退還予納稅人好了。
2 : cambo(29079)@2013-01-27 16:07:25

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02

理財第一波:工資有價 李兆波

1 : GS(14)@2013-04-13 16:34: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413/18226326

                  上星期我寫了「人是最昂貴的動物」以後,收了一些讀者的回應,有指出我很涼薄,因我說有些企業的薪酬支出很高,又詢問我如何計算出一位員工的薪酬支出有1,000萬元。
事情可以兩方面看,薪酬支出是企業的最大或首幾項開支,一方面顯示人工很貴,另一方面亦顯示企業願意以高薪酬予員工,來回饋他們的付出。既然企業願意以好的薪酬聘請員工,他們一定會有選擇及要求。不少打工仔想加入這些企業,因為工作相對穩定,有不錯的福利如醫療、牙醫,也有員工的活動,相比起工作極不穩定的環境,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企業要對股東負責,特別是上市企業。花了那麼多的開支於員工,當然希望得到回報。雖然我不太認同以裁員的手段來應付經濟逆境,但當員工的生產力追不上企業業務上的需要,其職位自然處於危險的境界。

員工生產力要增值

                有了最低工資,勞工密集的企業薪酬開支大增,現時亦討論最高工時或標準工時,我不反對最低工資或標準工時,但不少企業是現實的,當薪酬開支大增後,他們會找方法去減少,如利用機器(如洗碗機),或電腦化,又或要求員工有更好的生產力。
對員工的要求增加不限於勞工密集的行業,在其他職位也隨處可見。在銀行業,櫃位員的職能會慢慢被取代,從前這職位可以做過世,現在很難矣。秘書便是一個好的例子。
作為打工的,一定要有被裁的心理準備。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盡忠職守的,可是世事難料,公司改組,搬遷,模式改變,都會令職位不保。工資有價,打工的不要以為公司是欠了自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13

理財第一波:青年的失業問題 李兆波

1 : GS(14)@2013-05-11 15:20: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511/18256462

                早幾天《金融時報》報道青年的失業問題,聯合國旗下的世界勞工組織指出,未來五年全球的青年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到2018年達12.8%。
而在希臘及西班牙,更有一半的青年是沒有工作的,幸好在亞洲區的數字僅為9.5%。持續的失業將會令他們失去了工作機會及技能,更有可能引致社會動盪。
這次的影響較深遠,原因是從前青年人的失業率在經濟不景時突然上升,之後便隨經濟好轉而回落。可是在金融海嘯後,情況大大不同,青年的失業率是居高不下,情況並不樂觀。

薪酬升幅低 長遠目標成泡影

                青年人失業,沒有了數年的工資及經驗,再找到工作時才起步,一定是困難重重。薪金升幅肯定落後於人,於是不少人生的計劃也大受影響,包括結婚、生育及退休等。失業多是系統性的問題多於個別公司的情況,要解決並非易事。
香港的情況又如何?我們有豐厚的財政儲備,青年人又多會選擇升學,以及在畢業時再進修,情況不致太壞。我們亦有祖國的支持,最少十年來的自由行的確帶來了不少機遇。
可惜,不少青年人不是沒有工作,而是薪金不高,而且是往後的薪金升幅亦不高,長期來說,生活水平十年來維持同樣的水平,甚麼財務目標如置業、生育及退休等,統統化成泡影。
沒有合理的薪酬升幅,年輕時尚可以勉強應付,年老時身體不適,生活肯定艱難。還有的是祖國的經濟興旺,香港不會太差。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經濟出了問題,祖國都幫上很大的忙,當祖國經濟不景時,香港的情況會如何?我想可能會比現時歐美的情況更差,會有更多的人失業,而這情況應該會在我們有生之年發生。

李兆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86

理財第一波:年輕人上車的障礙 李兆波

1 : GS(14)@2013-06-08 15:18: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608/18288811

                有資料顯示,無論是公屋的輪候冊,或是置安心等計劃,單身的年輕申請者眾多,顯示了年輕人對有自己居所的需求相當龐大。有一點能力的,固然希望有自置的居所,無奈樓價高昂,望門興歎。沒有能力的,也希望租住一個合理面積的單位,而不是劏房。
可惜政府的政策與市民的預期有相當大的落差,像那個「港人港地」,市場預期在出售時要萬多元一呎,不是一般香港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市場上最缺乏的是上車盤,無奈政府在這方面的土地供應不足。沒有足夠的土地,那何來有相關的樓宇供應?沒有供應,樓價只會上升至市民沒有能力負擔的水平。
恒地(012)四叔主動捐地,以建築上車盤給年輕人上車,一針見血,看出了問題的所在。他的構思如免首期、約300呎的面積、樓價100萬元左右,都是過去典型的上車單位,當時的面積可以大一點。說真的,有關的構思應該是由政府想出來才是,而不是由發展商。

發展商觸覺快過政府

                                      由此可見,甚麼港人港地、限呎限價等不全然是沒有用的東西,只是四叔的方向顯示了市場人士的觸覺敏銳得多,怪不得政府在回歸後的房屋政策是如此的失敗。
另一主要的障礙是首期。香港的個人入息中位數約12,000元,100萬的樓價,每月供款約5,000元,一個人難以負擔,除非薪金有升幅,如升至15,000元或是兩個人一起供款。
要儲數十萬元的首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令初次置業的事情難上加難。從前有首次置業貸款,以資助首期不足的置業人士。如今計劃沒有了,當然置業的計劃亦只有在夢境才可達到。

李兆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02

理財第一波:香港的拉麵比日本貴 李兆波

1 : GS(14)@2013-07-14 11:46: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14/18333487

                近日日圓大跌,往日本旅遊的港人更多,大家常看見往日本各大城市的航班常爆滿,在香港其實也有不少日本師傅主理的拉麵店,在一些商場或是遊客熱點不難找到。大家有沒有發覺如果日圓維持在現時約八算的水平,日本普遍的物價比起香港的便宜。當然我指的是同樣在日本及香港可以買到的東西,而不是白菜或是車仔麵。
在東京或是大阪,一些知名拉麵店的拉麵只賣600至900日圓一碗,較頂級的約1,000日圓,反觀香港,同樣是拉麵,同一品牌,在新宿賣1,100日圓,在香港要70多元至100元,份量少了,而且要加一。
除了拉麵,港人愛好的日本電飯煲、薯條,以至名貴的手錶、手袋,香港的價格較高。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叫物價平價的定理,它指出同一樣貨品,在不同的地方的價格在計算滙率後應該是相等的。可是現實並非如此,因為同一件東西,要考慮運輸費,當地的經營成本如租金,工資等,而物價也會因競爭環境不同而有調整。
物價的差異可以利用一些幾乎全世界也有的產品來作比較,如星巴克的咖啡,蘋果手機或巨無霸漢堡包。前二者在世界各地方的價格差異不大,巨無霸漢堡包的價格卻大有不同,因此有巨無霸指數的出現。
香港的拉麵比大阪及東京的昂貴,多少與租金有關。租金高昂又與土地供求有密切的關係。當內地的旅客特別是中產的旅客發覺其他的城市如大阪等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同樣的東西,他們便會走往該地,香港高昂的租金難以維持。而港人往日本時帶着大包小包的回來,與內地人來港購物的情況分別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14

理財第一波: 銀行債權人,股東與顧客 李兆波

1 : GS(14)@2013-09-08 13:59:1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908/18413501

                任何企業的資金都是由債權人及股東而來,銀行較特別,資金主要是由存戶(即是債權人)而來,股東出資的比例很少,銀行的負債相當高,錢都是存戶的。金融海嘯前不少銀行特別是投資銀行用了客戶的錢作炒賣,賺個盤滿缽滿,高層又分紅;海嘯來了,資本薄弱,要增加資本收場。
既然資金大多是由存戶而來,存戶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一定要把資金借給銀行,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選擇。銀行的經營也不容易,最少監管方面越來越嚴苛,而股東方面也希望銀行可以為他們爭取高的回報。
感謝讀者對我上星期文章的意見,匯豐銀行在看過當晚的閉路電視後亦有職員來電,期望它會更注重禮貌,例如清楚告訴「清場」的時間,平衡保安與客戶服務。

愛之深,責之切

                即使香港警察也十分注重禮貌,機場與主題公園負責清潔的員工也彬彬有禮,他們多是顧客查詢的第一目標。我不是等著拿支票套現,而是在推門進入櫃員機中心時被推出去,再被罵,詢問後再罵,相信任何顧客也不會接受。意見已表達,我亦向匯豐再三強調不想影響有關人士的職位。經一事,長一智。
我擔心的是匯豐接二連三困難重重,其他的銀行在進步,爭取不同市場包括高端客戶的市場,而它卻沒有以前般目標清晰,股東等了多年已不耐煩。現在的客戶要求不斷創新與高水平的客戶服務,長此下去,客戶會有選擇。為甚麼其他銀行如中銀香港沒有這些事情發生,偏偏會在匯豐發生?我也是(亦仍是)匯豐的股東、債權人與顧客。愛之深,責之切。

                  李兆波
2 : GS(14)@2013-09-08 13:59:24

死撐
3 : 鱷不群(1248)@2013-09-09 00:12:04

我今晚剛巧經過那個櫃員機中心,又剛巧護衞員在內面幫櫃員機入錢。其實護衞員明顯企在門後,有腦的人應會意識到不准進入,何解有人仍會打算強行進入?

從現場所見,護衞員未等清完場就入錢,這點我反而質疑。提款的人走了,護衞員立即上鎖,顯然不准進入有關範圍是保安程序的一部分。
4 : GS(14)@2013-09-09 00:24:28

我那邊都是咁,總之護衛員人錢通常都是封左成個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27

理財第一波:真窮與假窮 李兆波

1 : GS(14)@2013-10-13 11:16: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3/18461400

                政府定出了個人月入低於3,600元的便叫貧窮,這是真正的貧窮,因為可能連基本的開支也有問題,包括了居住及飲食。有病時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可以到政府的診所,但要等候很長的時間。

假窮源於金錢錯配

                假窮又是如何?這是口頭上的窮,不夠錢花費,而這些花費不是最基本的那些。最少他們手中也有一部像樣的智能手機,衣服方面也可以,「窮」的話亦只是其他方面如出外旅遊時鬆手了一點,或到想去的地方如歐洲、澳洲或北海道,又或是某天起床遲了,要坐的士上班,或是看私家醫生而影響其他計劃。
假的窮會令當事人在吃了一頓很好的午餐或晚餐後,要守住該月餘下的日子,才可以安然渡過,或是放棄很多的東西,才可以買一種產品。假的窮不是罪過,也只是生活質素方面作出調整。
可惜不少人就是錯配,有些是迫於無奈,如趕時間,但有些是有計劃的,舉例說,用上了超過半個月的薪金來買一部智能電話,便是有計劃的錯配。而其他錯配的包括吃喝玩樂方面,長期的錯配,就是導致窮的原因,與人無關。
世上沒有人會說自己富有,卻會說自己窮。假的窮也可以藉增加薪酬來解決,加強自己的技能,例如找一份兼職都是增加薪酬的好方法。花錢的時候可以不用思考太多,不會因為做了某個決定,便放棄其他東西。
假的窮不是問題,但假假吓便成真,那時再想解決,可能已太遲。當變成真的貧窮時,大家要回想自己如何不去好好管理假貧窮的日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18

與父母一同去旅行 李兆波

1 : GS(14)@2014-08-16 16:49:04

https://hk.finance.yahoo.com/blo ... 1%8C-035940385.html

近日在電視看到一則內地的新聞,一位兒子與父親一起騎電單車在內地周遊列國,而父親的家裡貼滿了他與兒子在旅遊景點時拍的照片。

在香港,父母與子女一起旅遊的個案多不勝數, 惟多是父母邀請子女多於子女邀請父母。前者是在子女成長及在學的時期,而後者相信要待子女出來做事以後,收入穩定時才可成行。那時候父母的身體狀況如何,大家也不知道。可以說, 去的地方不會有太多的選擇,太長途的旅程,他們會吃不消。 因此我常鼓勵子女在可以的情況下,快快地邀請父母出外旅遊。

能與父母一起出外旅遊,表示這些子女的思想成熟, 收入不是很低的水平, 而父母的健康狀況也不錯。這些日子實在不多。試想想,現在不少的年輕人出來工作時的薪酬不算高,競爭激烈, 找到工作以後不代表薪酬有可觀的升幅,而面前卻是一大堆要花錢的東西:結婚、置業、生活…只要在工作上或思想上稍有差池,父母便與子女一同旅遊這事絕緣。 舉例說,子女連自己的生活也支持不了,或是可以支持, 他們卻時刻想著更高水平的生活。當有了伴侶以後,父母的位置被動搖, 他們可能會與伴侶旅遊多於與父母旅遊。

我仍然鼓勵子女要積極考慮與父母一起旅遊,一年一次似乎要求太高,兩三年一次是可以的。 也不一定要坐飛機,可以考慮往澳門或深圳等地。因為在長大以後,很難與他們一起生活數天。你可以這樣做, 代表你在理財、成長及禮貌方面, 都有不錯的水平。

相反,沒有機會這樣做, 不一定代表你不孝順,而是你的財政狀況不太理想,只要在工作上,生活上有些稍為大的變動,你便疲於奔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68

工作13年儲160萬元 李兆波

1 : GS(14)@2014-08-16 16:49:35

https://hk.finance.yahoo.com/blo ... 5%83-075839471.html

上星期與大家分享一個較平凡的儲蓄故事,工作10年儲蓄50萬元,而月入只是萬多元。這次與大家分享另一個例子,當事人工作了13年,儲蓄了160萬元,而不幸的是她沒有物業,正在等候入市的好時機,當然不是現在。

朋友T理財有道,首先她的收入算是不錯,雖然常常埋怨收入比其他同年齡的為低。 以13年儲蓄160萬元,每月要儲10,256元。 如果有投資而年回報有8%,每月只要儲5,862元便成事。 朋友其實不太熱衷於太積極的投資,因此每月的儲蓄額是介乎兩者之間。根據她的收入水平,每月儲約8,000元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朋友有相當好的財政紀律,但也不是不花錢的那些人,她仍然會購買合理價錢的衣服及鞋,也會有時往酒店與朋友用膳,但頻率不是很高。旅遊方面,只會在淡季往日本,台灣等地旅遊。 有需要時也會乘坐短途的士。

朋友不容易相信投資代理的銷售。 不是不買,而是謹慎地買。有一點朋友雖要留意的是有關醫療的保險, 因為只要她轉工,而新的公司與舊的公司的保險條款及保障不同,她便面對相當大的醫療開支風險。 還有的是她沒有物業,年紀大時無瓦遮頭,而百多萬元原來只足夠30年而每月有8,600元的退休生活,這是以現時的價值計,可以說是相當的一般。不過再過多25年, 朋友在此期間繼續儲蓄,連同原本的160萬元,總資產便一共有1,240萬元,撇除通脹後約是現在的466萬元。退休後可以維持現在每月20,000多元的生活水平,是不錯的生活。

讀者群中有憂慮也很正常,因為雖然在香港擁有百萬元流動資產的人為數不少,但更多的人沒有朋友的資產水平。他們的光景只會更差,更令人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