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企業壯大非要購併嗎?

2010-06-21  商業周刊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 湯):國外研究,企業購併的失敗率高達七五%,原因不外乎購併對象錯誤、購併價格太高、購併後整合失敗,但在金融業,花旗集團前董事長威爾(Sandy Weill)卻靠著購併,建立了花旗帝國。你覺得從對外購併,跟內部自行有機發展,哪一條路比較好?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答(以下簡稱 蔡):在台灣,其實金融業你真正要壯大,除了購併大概別無他途。

台灣是一個over banking(過度競爭)的市場,五○%是在公營部門,這些公營銀行幾乎是沒有辦法可以撼動,剩下這些民間的銀行(約三十家),只有五○%的市場可以爭 食。你說你要真正靠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我都很欽佩有些到現在還打定這個主意(的銀行),扣、扣、扣(手做敲榔頭的樣子),一步一腳印,這些人真的是很值得尊敬。

你 要靠有機成長,我看,很難,很難真正壯大。我們是上市公司,畢竟真正的老闆是這些廣大的股東,CEO的天職就是要創造股東價值。

危機入市是 好的購併策略嗎?

湯:你認為金融業有經濟規模,也相信「金融超市」的概念,加上你認為台灣市場過度競爭,所以只有用購併來達到成長目的。那 你的購併策略,是像威爾這樣趁人之危、危機入市嗎?反正金融市場在景氣衰退中總會有人犯錯,仔細看花旗的歷史,哪個被購併者不是因為自己犯錯,而被威爾撿 回去的?

蔡:我覺得,他購併花旗不見得是趁人之……,說危機入市就一定是撿便宜貨,這個講法也不盡然公道。我覺得像威爾是選擇最好的時機, 做一個最佳的選擇。

湯:那富邦的購併策略,是伺機而動,等機會?還是在一個金融超市的主導思維下,看集團還缺什麼?再購併什麼?

蔡: 等機會的同時,還是要做準備。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看有沒有好的標的。當然,做事情還是要乘勢而為、順勢而為,就是要選到好的時機。

比如說大家 常常在講,(富邦)怎麼有辦法兩個禮拜就買到ING安泰?為什麼荷蘭人打電話給我?它覺得我們兩個禮拜內可以做決定。為什麼全世界它沒去找別人?為什麼台 灣它只找我們?因為我們跟它談兩年了。

湯:你事先已經做兩年的準備工作?

蔡:對。我們兩年中間,各式各樣的方式,怎麼跟它策 略聯盟、入股我們銀行,或者入股我們的人壽保險公司、或者我們換股,各式各樣的這個花招,都演練過。所以我們基本上有個了解、互相有信任。不然,它也知道 兩個禮拜,六億美元,我也沒辦法憑空天上掉下來給它。

決定購併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價格?

湯:你的購併是不是有個指導原則,例如 告訴你的購併部門,最高指導原則是要做金融超市,怎麼樣的標的,我們考慮,價格對了就出手?

蔡:我們的grand strategy(大策略)就是金融超市。富邦比較其他金控,比較不一樣的是,我們本來在其中的各事業,都有一定的市場地位。所以金控有的子公司或產業, 我們都有能力去購併。因為我們自己都有經營能力,我不會買一個對我來講,完全新的、我也沒辦法經營、也沒有綜效。

很多人講綜效,一合併的時 候,想到規模、就想到削減成本……。我們會更積極的來看,我會增加多少營收、多少獲利的積極綜效,不是消極綜效。

金融超市講的綜效就是交叉 銷售(cross sale)。所以我會算說,如果我這兩個合併,除了自己一加一要大於二外,對於我整個金控來講,有沒有辦法創造比一加一大於二還要大的綜效?我有沒有辦法 把我買來這個公司的產品,賣給我既有的客戶?或者把我的產品,賣給我買來的客戶?

何時應該出高價競標?

湯:以台北銀行的案 子,為什麼你願意出最高價?是不是相對其他銀行,富邦銀行相對小,所以台北銀行對你的價值跟對別人不一樣,所以你願意出比較好的條件?

蔡: 當時去競標是五家嘛,我們、國泰、中信、元大……。

湯:元大也應該出比較高價啊,因為他比較小、也沒有銀行?

蔡:但是你要出 高價,要忍受股權稀釋……,對一些持股比例比較低的人,可能會有股權稀釋問題,出不了高價。我們跟國泰兩個家族,持股比例比較高。所以台北市政府變成我們 的大股東,我們也禁得起這個稀釋。

湯:那可不可以說,你的購併策略就是小吃大?

蔡:沒有啦,我們都比我們併的對象還要大。

湯: 可是個別來說,台北銀行比富邦銀行大,ING比富邦人壽大?

蔡:你要這樣講是沒錯,但是我們整體金控是來得大。

湯:在產品線 上,你是用小吃大的想法?

蔡:(笑,不語。)

併一堆小的不如一次併大的?

湯:這樣才有重要性。你不喜歡蠶食, 一個個小的去併。對你們來說,太累了。只要風險控制的好,購併大公司其實對富邦是很大的加分?

蔡:我覺得我們在看的時候,都沒有在看大小。 還是回到我剛剛講的,我們買進來以後,對我們整體金控、對個別子公司,到底能夠創造多大的綜效。

湯:我們可以說富邦非常重視購併,所以從上 到下都有這樣的認知,有機會就要爭取嗎?

蔡: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笑)做跟人家一樣的事。我只是說,我們比別人有機會,是因為我們 overall(整體)的策略是金融超市。所以有機會的時候,看到我們好像無役不與。有機會我們都有能力去看購併。

湯:像南山人壽這些,你 都考慮過啊,你每次去參加以後,沒有拿到,也都墊高人家的成本啊?

蔡:這個……,我就不敢這樣講(笑)。我們如果說不去的話,人家(競爭對 手)就比較輕鬆。

湯:你剛提到你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這反映了你對於利用購併來成長的決心比別人強很多?

蔡:我不知道別人怎麼 樣。但是購併本來就是我們追求成長一個很重要的策略。

追求成長,創造更大的股東價值,本來就是我們上市公司老闆的天職。過去在台灣有這些購 併機會的時候,我們當然要無時無刻不擺在心上看啊。

當然不只是富邦,我們在台灣大也有很多購併。但那邊的購併比較不一樣是,我們是看到數位 匯流。我希望從一個電信公司,把它變成一個數位匯流的公司,變成台灣真正匯流的參與者。台灣當然有絕佳條件就是中華電,我只是認為在一個市場,不應該是一 家獨大,我們應該有機會提供另一個選擇給台灣的消費者。

我是覺得,你在某個產業要變成有主導性的參與者的時候,你說我完全靠有機成長,是長 不了那麼大的。郭台銘他也是靠購併壯大的。

湯:購併之後,富邦銀行這個系統還有自行的有機成長嗎?

蔡:當然。

湯: 如何不因購併而喪失了有機成長?在學理上,購併和有機成長是有可能衝突的。舉例來說,奇異的資產管理公司奇異資本(GE Capital),是用一百多個購併所堆積出來的。對經理人來說,購併比較容易,真正一磚一瓦建立分行太辛苦了。所以完全以購併為主,經理人就容易怠惰。

蔡: 我們現在還是有一大堆的performance KPI(績效指標)。購併之後,說不定績效指標訂得比購併前還要來得高。因為現在給你更多的客戶啊、更多的產品啊,所以購併對我們的經理人來講,是有更大 的壓力。

如何評斷標的價值、精準出價?

湯:你每次購併的出價都滿精準,為什麼?

蔡:每一個人對於價值看法都不 一樣,我們比較相信市場相信的價值。我相信價值不是你空口喊的,而是市場認同的價值。

湯:這會有什麼不同?

蔡:當然。比如說 股票,剛剛我們講ING,他當時拿我們股票是二十一塊,很多人會說漲到四十塊,被它賺到了。我從來不會這麼想。我想的是說,這是市場給它的,它沒有從我口 袋裡掏錢啊。反而是它給我這個東西,加在我裡面,被市場認同,才創造這個價值。如果我今天沒有ING,我可能還是二十一塊。所以大家有時候對價值的算法是 不一樣。

湯:所以相信市場價值,跟相信絕對價值不同?

蔡:很多老闆認為,「我比較厲害,我是高過於市場的(I place myself above the market),我覺得值一塊就是一塊,你憑什麼說兩塊?」

我是不跟市場argue(爭辯)的。我們一 直都認為,市場就是king(王者)。

湯: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維?

蔡:我們這幾年,比如說跟花旗的交手,學到很多。我記得 我們第一次去跟威爾見面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在跟他談,他秘書每十五分鐘就遞個條子、遞個條子。

你如果現在看我弟弟,他每十五分鐘手機就會 響、就會響(笑),他就在學威爾。為什麼呢?他每十五分鐘就要看他股票的價錢。所以我常說你做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你不可能心中沒有股價。因為你要創造市 場價值。股價對你來講很重要。

結論:對富邦來說,策略要先確定,富邦的策略就是建立完整的金融超市,提供消費者一次買足的服務,而台灣金融 業是過度競爭的市場,所以只有用購併來達到成長的目的。因此富邦就在等機會,在較弱的產品線上,購併大型公司,一次購足。至於價格和整合都是技術問題,購 併完成後再進行有機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5

林堉璘挺女婿 買金鼎證壯大群益


2010-7-29 TNM





多次招親未成的群益證,週一宣布與金鼎證大股東開發金、張平沼家族簽定協議,收購金鼎證股票。

本刊調查,宏泰集團創辦人林堉璘家族達成共識,考慮到林家女兒感受以及她在夫家的家族地位,且為留住唯一在集團打拚的二女婿、現任群益證董事長陳田文,計畫合併金鼎證、壯大群益證後,仍交給陳田文經營。

週一(二十六日),群益證與開發金、張平沼家族宣布簽定協議書,以現金加換股,每股十二.五元,收購金鼎證股票,總金額約一百三十五億元。紛擾六年的金鼎證經營權風暴,終於塵埃落定。

六年來,握有金鼎證四八﹒四七%股權的開發金,與金鼎證創辦人張平沼僵持,苦吞不下,去年股東會上,還鬧出董事會雙胞案;六月四日,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開發金勝訴,激勵開發金陣營不想賣,然而,劇情卻突然大逆轉,原來開發金發現局勢不站在自己這一邊。

賣安泰銀 併金鼎證

本 刊調查,「張平沼四處陳情,主管機關也跟開發金表達,『希望事情到此為止』,開發金不得不放手。」知情人士說,「上面(指金管會)的意思是,開發金四年前 以每股十三至十四元之間公開收購金鼎證,但是在這之前,有用較低的價格買進,平均價格大概是十二元左右,現在開發金要賣,就不要計較利息與相關費用成 本。」

而宏泰集團的群益證伺機出線,主要是林堉璘想幫二女婿陳田文拚江山版圖。本刊調查,此次併購金鼎證案,是由大股東宏泰集團創辦人林堉璘的三公子、目前擔任群益證董事的林鴻南,以及林堉璘的女婿、群益證董事長陳田文主導。

根據了解,林家成員對群益證去留達成共識,「把虧錢的事業賣掉(安泰銀)沒有問題,但群益證是賺錢的事業,為何連群益證都賣掉?就不考慮到女兒在陳家的地位。」群益證去年營收七十五.九億元、獲利二十五億元,每股盈餘一.五八元,是一家獨立經營的中型券商。

世家么兒 創群益證

林堉璘有四女,長女林碧玉在宏泰建設任職時,和地政課課長許東隆相戀,許東隆在宏泰工作二十五年,是老丈人得力助手,○七年他離開宏泰,自立門戶成立展悅建設;次女林碧蕙嫁給群益證券董事長陳田文;三女林碧華則嫁給牙醫博士李孔哲;么女林碧真目前單身。

唯一留在集團效力的陳田文今年五十二歲,戴金屬邊框眼鏡、長相斯文,笑容靦腆,喜歡游泳、潛水,擁有跆拳道黑帶。

陳田文出身台灣五大家族的高雄陳家,是前台泥副董事長陳啟清與第三任太太李阿雪的么兒,與父親年紀相差一甲子,在九兒四女中,最受父親寵愛,大哥陳田錨是前高雄巿議長。

陳田文取得美國南加大企管碩士後,進入美國大通銀行和美林證券工作。一九八八年,陳啟清過世的前一年,陳田文決定創業,自行向企業友人籌資三億元成立群益證券。林堉璘的二兒子林鴻熙就是股東之一,陳田文進而認識林堉璘的二女兒林碧蕙,成為林家乘龍快婿。

組國泰金 換股告吹

當時三百多家券商都設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邊,陳田文卻執意仿照國外投資銀行,將公司設在北市忠孝東路辦公大樓十五樓。那時同業、客戶都說:「唉!這家公司穩倒。」然而,陳田文就是有辦法吸引到法人客戶和中實戶,散戶也跟著進來。

陳田文把群益證從一家小券商,一度茁壯躋身前五名綜合券商,看在林堉璘眼裡,非常肯定陳田文能力,隨即加碼投資群益,宏泰從巿場買進逾四成股權,握有絕對影響性與主導權,林堉璘也放手讓陳田文經營。

二○○一年,財政部積極鼓勵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陳田文曾公開說:「群益這個名字是我取的、我父親給的,但不代表這個名字一定能永續,若它被時代取代掉了,我也沒辦法。…千萬不要說:『誰跟誰有親家關係。』群益是從零開始做出來的。」

意識到金控時代來臨,在陳田文主導下,群益證積極與同業接洽合組事宜,○一年,群益證、國泰人壽董事會通過合組國泰金;但談了五個多月,因換股比例談不攏,宣告破局。此後,群益證維持獨立經營,未加入金控。

土地致富 不諳金融

宏 泰集團金融版圖包括安泰銀行、宏泰人壽與群益證券等,林堉璘在金融業投資並不如地產順利。林堉璘早年與大哥林堉琪、弟弟林榮三開設米行起家,賺錢後,三兄 弟深信有土斯有財,轉進房地產。一九六四年,林堉琪創立宏國建設;一九六五年,林堉璘另立宏泰建設;林榮三則成立聯邦建設,通稱「三重幫」。

一九八一年起,台北市進行都巿計畫,林堉璘看準這股商機,陸續買進敦北民生、大直、信義計畫區等三大區塊土地,當時總成本不到二十億元,如今市價就高達一千二百億元,讓林堉璘立於不敗之地。

林堉璘考慮到房產業土地、建築融資、資金調度的需求,在一九九三年,成立安泰銀行;一九九九年七月,屬三重幫遠親的宏福人壽發行問題保單,陷入財務危機,瀕臨倒閉,林堉璘搬出四十億元資金吃下,正式接手宏福人壽,二○○○年,改名為宏泰人壽。

然而,林堉璘對於經營金融不在行,曾表示「我不會經營,甚至連聽都不想聽」,後安排二子林鴻熙經營,但因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虧損數十億元,二阿哥因此調離決策核心,目前看管林家在大陸的地產事業等,自此,三阿哥林鴻南接棒態勢明顯。

精打算盤 招親失利

二○○七年,原持股安泰銀行逾七成的林堉璘,不堪虧損,決心讓出經營權,引進私募基金隆力集團,以每股九.五元,入資二百三十億元,林家持股降至二成多,林堉璘從此積極處分非營建的金融事業。

隔年,春節過後,在林堉璘操刀下,群益證、安泰證金包裹出售,與元大、國泰、富邦等金控業洽談招親事宜,由元大金進入最後議價。林堉璘認為台股將因總統大選上看一萬二千點,而提高售價,元大因而作罷。

在金融同業眼裡,林堉璘與兒子林鴻南都算得很精,用一句閩南語「吃飽買饅頭」,形容他們父子商場買賣術,他解釋說:「吃飽了之後,才去買饅頭,自然斤斤計較。」

當年,某家要購併群益證的家族金控老闆,曾私下向友人抱怨:「一般購併是以過去一段時間平均巿價,加計經營權溢價。我們談了許久,他們(林家)卻要求以過去對他們最好的那段巿價計算,沒有這樣的啦!我們決定還是讓別家去買群益證吧!」

擴大市占 股價看漲

林 家老臣說:「後來,林堉璘改變策略,群益轉賣為買。他看到陳田文勤跑大陸,耕耘甚深,群益是第一家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的券商,老丈人一想何必把群益這個金雞 母賣掉呢?群益去年還出價二百多億元,參加台証證招親,但沒買成,被辜家老二辜仲橫刀奪愛;這次從辜老二手中買下金鼎證,未來仍交給陳田文主事。」

今年,兩岸金融開放,金融機構規模變大是不可擋趨勢。群益證若順利買成金鼎證,壯大群益證,巿場占有率可由目前的第九名,躍為第四名券商,對未來的發展更是發揮助益,進可攻退可守,可說是招「活棋」。

一位與林家有交情的券商老闆分析:「大家(指券商同業)都是明眼人,凱基證併購台証證後,股價就上來了。群益吃下金鼎證,股價也會水漲船高。如果,林家想再賣掉,價格也會比單賣現在的群益證來得好。」

宏泰集團 各事業經營績效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林堉璘小檔案

.現職:宏泰集團董事長

.生日:1936.10.6

.學歷:力行高中畢業

.身價:《富比士》估計約630億元(20億美元),名列2010年全球第488名富豪

陳田文小檔案

.現職:群益證券董事長

.生日:1958.10.7

.學歷:美國南加州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曾任職美商大通銀行、美商美林集團副總裁及台北分公司代表人

開發金併金鼎證大事記

2004年底 開發金旗下開發工銀、開發國際買金鼎證持股,與金鼎證張平沼家族搶經營權。

2005.8 金鼎證推動四合一合併案,想稀釋持股逾10%的開發金實力,後遭破局。

2005.9 開發金化暗為明,以金控資金直接收購金鼎證股權。

至2006.3.1 開發金共買進金鼎證6.3萬張股,含開發國際原持有的3.5萬張,埋下違法併購等官司的惡果。

2006.5 金鼎證董監改選,在金鼎證持股逾25%的開發金落敗,公股不滿。

2006.11起 檢調疑開發金併金鼎證涉弊端,大舉調查。

2009.4 檢方以涉違法併購、內線交易等罪,起訴辜仲等11名開發高階主管。

2009.6起 金鼎開股東會遴選新董監,開發金持股逾48%,表決權卻遭金鼎證剔除,憤而另組董事會,與金鼎派興訟爭合法。

2009.10起 傳開發金與金鼎證大股東張平沼都有意賣金鼎證持股,群益證將接手。

2010.6 一審判開發金所組的金鼎證董事會為合法,開發金售股一度喊停。

2010.7 開發、群益證各開董事會,敲定群益證接手開發持有的金鼎證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8

小產險公司起家 五十年二代三人合力壯大 富邦王者之路的下一個挑戰

2011-7-4  TWM




從五十年前一家小小的產險起家,富邦集團創辦人蔡萬才帶領二個兒子蔡明忠與蔡明興,一路衝刺下,打造出富邦王國。

富邦金如何稱王?以及稱王之後的挑戰為何?眾所矚目。

撰文‧乾隆來

Sagarain:「一股四十元的股王?有啥好爭的!」baby710708:「比誰跌得少,誰就是金融股王。」duncan0331:「上海商銀(每股 四十五元),才是真正的金融股王吧!」六月二十三日,在富邦金控股價首度以「一角」之差超越國泰金控,引發報紙與電視大篇幅報導的當天,年輕人聚集的台大 PTT網站也熱烈討論著這個現象,相較於主流媒體一片歡呼與驚歎聲,年輕人顯然對「富邦超越國泰」這個現象不太買帳。

「蔡宏圖只是一個有錢的老帥哥,看來不太會做生意。」「老國泰,吃老本,毫無競爭力。」「國泰三一九鄉鎮都有大樓,我們鄉下家旁邊就有一棟,富邦有啥?」

「獲利都很鳥……」

……………………………

也對,金融業在台灣似乎已經變成老人的行業,對「富邦超越國泰」有感覺的,似乎也以中老年人為主,故事的主角「年輕的超越者」蔡明忠,今年四月二十五日剛過五十五歲生日,而被超越的蔡宏圖,今年就要慶祝六十歲的花甲壽辰了。

但PTT的年輕朋友們可能不了解,金融業真的是百年事業,不是像科技業新成立或者新上市就立刻一飛沖天,成了股價千元的「千金股」,金融業可是一步一腳印,進三步退兩步,經歷衰退與泡沫的磨難,才能逐漸累積、分辨勝負的。

蔡萬才、蔡明忠、蔡明興父子三人經營富邦集團,如果從一九六一年的前身國泰產險設立起算,已經長達五十年,即使從一九七九年國泰分家、蔡萬才父子正式脫離 老國泰起算,至今也已經奮鬥了三十二年,分家那年蔡明忠才二十三歲,蔡萬才帶著蔡明忠與蔡明興兩兄弟,要將富邦帶向台灣第一大金融機構的強烈企圖心,眾所 皆知,而他們的企圖心,沒有邊界。而且,三十幾年來從不鬆懈。

蔡明忠的戰鬥意志,除了大家熟知鉅細靡遺地管理,從兩件工作以外的小事可以看出來。例如打高爾夫,大多數的企業家都打小白球,有的是為了應酬與談判的需 要,有的是純粹為了休閒,但是蔡明忠打高爾夫,不只找最好的教練,用他考上台大法律系的精神來學,找謝敏男等國手級的職業球手當對手,設定最高目標來逼自 己不斷進步,成績最好時可以打到八十一桿,最近較少練習,打九十桿左右。五年前他開始練瑜伽,每周兩天,未曾間斷,練就出一身極為柔軟又富彈性的筋骨。

而蔡明興具策略思考與國際觀,據身邊友人觀察,蔡明興以前比較愛玩,但現在的他,賺錢的企圖心十分旺盛,跟朋友聊天時,談的都是如何布局與經營,「太愛賺錢了!」顯然今年五十四歲的他,鬥志昂揚。

但兄弟倆有今天的成績,卻得從三十多年前的分家談起。

蔡萬才分家分到小公司

靠著台股飆漲 賺到開富邦銀行的本錢一九七九年,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中風,他的兒子蔡辰男、辰洲、辰洋決定與叔叔們分家,蔡辰男分到國泰信託,蔡辰洲掌管國塑企業、並 且擔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主席,蔡辰洋管理百貨為主體的興來集團,而三叔蔡萬霖則獲得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泰醫院三個大事業體;最小的四叔蔡萬才,則分 到集團內最小的國泰產險。

當時蔡萬才剛滿五十歲,是四個兄弟當中最年輕、學歷最高的一位,蔡萬才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早在一九七二年就選上增額立法委員,前後做了三任十二年立 委。他的大兒子蔡明忠也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剛剛前往美國名校喬治城大學攻讀法學碩士,次子蔡明興也將從台大商學系畢業,會讀書的蔡萬才這房,與會做生意的 蔡萬春這房成了強烈的對比。

一九八五年爆發十信案,蔡辰洲遭收押,整個蔡萬春打造的國泰信託、國塑集團、十信合作社一夕崩潰,積欠債務高達兩百億元。兩年後,蔡辰洲肝硬化病故。

受到蔡辰洲的牽連,蔡萬春一房崩盤,長子蔡辰男到二十幾年後才繞道從大連房地產逐漸爬起來,實力至今無法恢復。

蔡萬霖、蔡萬才兄弟在十信事件中力圖自保,蔡萬霖在分家的時候,更名為「霖園集團」與蔡辰洲做了明顯的區分,蔡萬才創立的國泰產險,無法吸收存款,也不能像壽險公司那樣大手筆買土地,只能穩健經營。

受到十信案牽連,最後蔡萬才自掏腰包,拿出二億五千萬元代償部分債款,切斷與老國泰的債務關聯。這筆數字相對於蔡辰洲的債務雖是九牛一毛,卻能在台北東區買到一百多戶公寓,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一九八九年是富邦集團真正奠基的關鍵。當時台灣股票大漲,蔡萬才先在八八年設立富邦證券,八九年選在高點出清所持有的國泰人壽股權。根據媒體報導,當時蔡萬才持有一千六百多萬股,從每股一千五百元開始出脫,最高賣到一千八百元,共落袋兩百多億元的現金。

兩年後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蔡萬才就用這筆資金來籌設富邦銀行。富邦銀行成立的第一個十年,在十三家新銀行當中,經營績效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一九九八年 亞洲金融風暴帶給了蔡明忠兄弟第一個生死試煉。他們與國揚的侯西峰往來密切,富邦銀行對侯西峰的漢陽集團授信十八億元,證券的自營部與產險公司則持有國揚 股票三萬多張,成本也超過十億元,富邦建設與國揚的各項合作也非常密切。

金融風暴當中,國揚、新巨群、順大裕、國產以及東帝士等一連串的建商周轉不靈,富邦受傷慘重,原本退居第二線的蔡萬才重出江湖,將富邦的印信、地契等全部 收回,清理國揚的債務,並且將國揚重押在忠孝東路五段的南隆土地開發案盤給遠雄建設的趙藤雄,度過這個創業以來最大的衝擊。

度過亞洲金融風暴

蔡明忠兩兄弟合作 展開一連串大型購併或許也是這個經驗,使得後來蔡明忠對於現金流量穩定的行業特別青睞,二○○三年入主台灣大哥大,去年買下台灣最大的有線電視系統公司凱擘,以及全力發展momo百貨,都是其中佳作。

度過了亞洲金融風暴,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展開了令人驚訝的購併絕技,如果必須用一句話簡單描述富邦不斷爬升為台灣最大民營金融機構的成功關鍵,「購併」是第一個答案。

二○○○年,久經風霜的台灣金融業開始一連串的購併,當年元大證券合併京華證券,開創大型金融機構合併的先例;富邦則宣布和中日、環球、日日春等七家證券 公司進行史無前例的「七合一」合併,七家金融機構同時合併,展現出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既能夠靈活談判,在複雜的股東之間尋求最大共識的能力,又有極為細緻 的執行能力,能將合併後的整合工作,在最低衝突的前提下快速落實。

與西方企業合併的模式不同,富邦的合併強調「不裁員」,十一年前的七合一如此,而後○二年富邦金控合併台北銀行、○九年富邦人壽合併安泰人壽,案子一個比一個大,員工人數動輒破萬,富邦卻仍然每次都提出不裁員的承諾。

○八年十月,在金融海嘯最高峰的時刻,富邦突然宣布以總價六億美元,向ING集團買下安泰人壽,安泰人壽有六千多億元的資產,加上富邦人壽之後總資產達新台幣一兆元,當時全球金融市場風雨飄搖,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卻敢逆勢收購大型保險公司,讓市場驚呼連連。

今天回頭來看,合併安泰人壽奠定了富邦「股王」的地位,去年合併後的富邦人壽新契約保費收入超過三千億元,年成長五○.八%,壽險市占率提升近二七%(指 新保單),穩居台灣第二大壽險公司的地位,而總資產在兩年之內從一兆元增加到一兆六千億元,更成為最大的一台吸金機器。

逆勢收購大型保險公司

有耐心磨 以二百億超低價買到安泰人壽富邦人壽去年的獲利八十六億元,而在金融海嘯過後,後續成交的壽險公司,賣價都比海嘯時期要高出將近一倍,使得當初六億美元、 約新台幣二百億元的收購價格顯得極為便宜,收購安泰人壽,堪稱為台灣金融合併史上規模最大、效益最高的成功案例。

蔡明忠與蔡明興對於購併,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情。他們對台灣的大型合併案,幾乎每役必與,他們自己有專業的判斷,也相信專業幕僚給予的建議,而且極有耐性,絕不躁進。

例如安泰人壽,蔡明忠與ING接觸多年,鎖定這個目標已久,之前ING喊價遠高過六億美元,但是蔡明忠就是不出手,寧願花時間摸透ING總部的各個「眉角」,也對安泰人壽的經營階層有相當透徹的了解,才能夠在風暴最危急的時候出手。

最近盛傳要出售的統一證券,富邦更是「等」了超過六年。多年前蔡明忠曾經一度與台南幫的大股東們達成最後的共識,兩兄弟還親自坐飛機到台南統一總部,與台 南幫的決策大老們敲定最後細節。但是在最後的關鍵時刻,賣方突然加價,蔡明忠兄弟在最後一刻急踩煞車,在顧全禮節後,打道回府。

相對於蔡明忠兄弟對購併價格的堅持,○三年台南幫出售萬通銀行,經過比武招親的競標,最後中信銀行以每股十二.三元得標,台南幫還在決標的最後一刻再將賣 價往上加了十億元,比蔡明忠年輕了八歲的辜仲諒在接了高清愿的電話後,很爽快的同意加價。辜蔡兩人風格差異,由此可見。

戰略攻守得宜

持有近一○%日盛金股權 占到制高點雖然最近統一證券與國泰證合併被證實為謠言,蔡明忠仍然沒有輕忽,仔細探詢統一證出售的可能,繼續展現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一定參與的積極態度。

另外,日盛銀行的大股東新生銀行有意出售手中持股,雖然新生與另一個大股東建高簽有優先購買權的合約,富邦卻沒有因此就離場,而且大家赫然發現,富邦人壽 帳上已經持有將近五%的日盛金控股權,加計外圍更可能逼近一○%,蔡明忠再度完成進可攻、退可守的布局,取得既能賺資本利得,又有策略購併機會的絕佳戰略 制高點。

從○四年併入香港港基銀行,蔡明忠布局中國的戰略與戰術,讓台灣所有金控老闆羨慕不已。港基銀行原本是香港一家小銀行,○四年二月富邦宣布以四十三億元港幣、約新台幣一八○億元,向港基的兩大股東阿拉伯銀行集團與中國光大銀行收購七五%股權。

台灣金融機構買入香港上市銀行,賣方還是阿拉伯人與北京國務院的中資銀行,讓外界看得霧煞煞,蔡明忠基於香港與中國在○三年六月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 關係的安排),獲得中國給予超越WTO的優惠,其中香港註冊銀行准入中國的條款,更是開了大門。富邦以低於淨值的價格買入港基,再度取得進可攻、退可守的 戰略制高點。

登陸布局搶得先機

借道香港進中國 廈門銀行驚人大成長富邦借道香港進入中國的戰略,在台灣受到主管機關的高度關注,也被台灣的競爭對手不斷攻擊。但是入主港基四年後,藉著馬英九當選總統、 兩岸關係解凍的歷史機會,○八年七月二十日,蔡明忠與蔡明興從香港低調轉赴廈門,簽下台灣金融史上第一份中國銀行參股合約,以六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每股 二.二元),取得廈門銀行一九.九九%的股權,搶到了台資銀行登陸的頭牌。

廈門銀行在富邦進入之後,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八年十一月富邦派出高朝陽出任廈門銀行行長,當時銀行總資產是一七○億元人民幣,到了去年底,已經暴增到五 二八億元,是兩年前的三倍!廈門銀行每年進行大增資,開設福州、廈門兩個異地分行,還申請遠赴重慶設立分行。去年底,蔡明忠挖角之前中國信託銀行「小花旗 幫」的大將詹文嶽,準備接任將要退休的高朝陽,詹文嶽在離開中信之後加入新加坡淡馬錫,被派往成都發展小額消費金融,是五年級的新興戰將。

更妙的是,中國投資人對於廈門銀行的前景極為看好,富邦最近一次增資廈門銀行的價格是二.七元人民幣,但是去年與今年幾次廈門銀行股權拍賣,都拍出驚人的 高價,最近一次在今年六月,二四九五萬股、占股三.七%的股權拍賣,以每股五.一元人民幣成交;在股本較小的去年,還曾經有四十四.七萬股拍出每股七.四 元人民幣的高價。

蔡明忠高超的購併戰略,部分師承前任花旗集團的執行長魏爾(Sandy Weill),魏爾在華爾街有牛仔金融家的稱號,藉著購併將旅行家集團壯大成為華爾街的一軍。二○○○年左右,蔡明忠與蔡明興在紐約一個高階論壇與魏爾見 面,兩兄弟讓魏爾印象極為深刻,富邦金控成立之後,蔡明忠積極邀請花旗集團入股,魏爾帶了八億一千七百萬美元、高達二八○億元新台幣的現金,成為富邦金控 一五%的大股東,更創下台灣金融機構與華爾街龍頭「策略聯盟」的里程碑。

在花旗集團擔任富邦金控董事的那段期間,蔡明忠與蔡明興有如火箭般不斷完成大型的購併,包括○二年底以公開招標方式併入台北銀行;○三年六月六日連夜祭出 假處分,取得台灣大哥大的經營權;○四年完成香港港基銀行的收購。雖然最後魏爾在○三年十月,因為花旗內部的鬥爭黯然下台,策略聯盟並沒有持續,富邦卻因 此實力大增。

鮮少為外人所知的是,從不放過每個購併機會、又具有國際視野的蔡明忠,在金融海嘯之前還曾經「研究」過入股雷曼兄弟的機會,雷曼的前任執行長傅爾德還特地飛來台北與蔡明忠兄弟會面,並且提出投資十億美元的入股案,所幸蔡明忠在謹慎的態度下沒有簽署股權購買合約。

蔡明忠盼六十五歲「裸退」擴版圖、找人才、是否分家都是挑戰登上金融股王寶座之後,不少人質疑富邦的高點是否已經出現?是否安泰人壽亮眼的成績、廈門銀行高速的增長、金控集團每年兩百億元的高獲利,就是美麗但是短暫的煙火?

實際上,從各種跡象來看,富邦的高點應該還沒有出現,原因之一是,蔡明忠與蔡明興兄弟正值盛年,該玩的玩了,可以犯的錯也犯過了,兩兄弟個性原本就互補, 而今全心全意在事業上,集團一級幹部兵強馬壯,成長的動能極為強勁;原因之二,蔡萬才的身體非常健康,過去十年全心全意做兩兄弟的後盾,蔡萬才掌控家族控 股公司,將兩兄弟的股權平均分配,誰也不多誰也不少,相對於其他家族,創辦人的身體大多已經走下坡,對於幾個兒子也已經無法掌控,富邦蔡家從控股公司到管 理階層的架構,仍然非常健康。

原因之三,金控以及電信集團還有將近五百億元的隱藏利益尚未實現,未來即使遇到全球經濟衰退的最壞狀況,光是實現這些利益,就可安度衰退,更何況上層控股公司的股權幾乎沒有質押,與其他金控公司背負龐大的質押債務相較,富邦能夠忍受不利環境的能耐最強。

事業不斷攀向高峰,富邦集團更在今年慶祝五十周年生日,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蔡明忠卻在今年四月在廈門兩岸經濟金融研討會後,對記者說他的目標是希望在六十 五歲就能「沒有牽腸掛肚、沒有垂簾聽政的『裸退』(指退休後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五十五歲的蔡明忠說十年後要裸退,據熟悉他的人士指出,蔡明忠並非真的 要在六十五歲退休。他會這麼說,主要的意義正是在為富邦集團未來十年的發展布局,富邦除了要做台灣市值、獲利第一大的金控公司,電信事業台灣大哥大、剛剛 購入的第一大有線電視系統凱擘,都是極為龐大的事業體,而富邦在中國的事業剛剛啟動,具有難以估算的成長潛力,金控、電信、媒體、以及中國事業,蔡明忠必 須引進更多的人才、採取更前瞻性的作法,這是他未來最大的挑戰。

還有,台灣所有的家族企業,不論曾經多麼輝煌,最終都無法避免走上分家的宿命,差別只在分家過程是否平和,以及會不會傷到事業的根本。有關分家一事,蔡萬才多次宣示絕不分家的想法。不過,雖然老爸主張不分家,但未來早晚還是得面對這一關。

在蔡萬才指導下,蔡明忠與蔡明興已持續三十年互補合作,未來在富邦事業快速壯大之後,彼此職掌與地位調整的空間的確存在,藉著金控、電信、媒體上層控股股權的布局,不論分家與否,兩兄弟必須協商出可以再發展三十年的新架構,這也是兩兄弟不能逃避的挑戰。

蔡萬才帶著蔡明忠、蔡明興,父子三人從小小的國泰產險起家,五十年打造出富邦王國,正如同富邦五十周年的慶祝廣告,兄弟兩人上山下海持續向前奔走,台灣的富邦,要怎樣成為亞洲的富邦,正值盛年的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心中肯定有張清楚的藍圖!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副總經理)

富邦兄弟連手擴張版圖

富邦集團在蔡明忠、蔡明興兄弟合力進擊下,透過不斷購併,事業版圖迅速壯大,集團市值高達6780億元!

版圖橫跨

電信、媒體與百貨業

2010年蔡明忠兄弟成立的大富媒體以700億元買入台灣最大有線電視系統凱擘2010年momo百貨與藥妝店成立2004年momo購物台等媒體事業成立2003年取得台灣大經營權2002年取得中華電信6.5%股權1997年參與創設台灣大哥大

富邦金控靠購併持續擴張

2010年金控公司獲利冠軍

2008年併入安泰人壽

2008年參股廈門商銀

2004年併入香港港基銀行2003年以700億元併入台北銀行2003年Citigroup投資富邦金控15%,新台幣280億元

2001年富邦金控成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67

中國市場日漸壯大 台商已錯失良機 中國證券表面開放 台資券商沒優勢


2012-02-27  TWM




因為法令的關係,讓一九九七年就到中國設點的券商苦等十五年,錯過黃金發展期,現在中國券商日益壯大,就算簽了ECFA(兩岸經濟協議),台灣政府也沒籌 碼與中國談判,台資券商商機何在?

撰文‧許瀞文

古有蘇武牧羊十八年,現仍在中國苦等開放的台資券商首席代表,幾乎快成了蘇武牧羊的翻版,而卡住他們青春的,卻是兩岸政府遲遲不開放的法規。大規模的台資 券商如群益、元大等,一年要燒掉上千萬元,來等待一個渺茫的希望。

目前幾乎所有台資券商的首代在中國蹲點都有五年以上資歷,十年之上的更不在少數,回顧台灣開放金融業投資中國發展史,券商最早登陸,但十五年來,保險、銀 行都等到進入市場之鑰,只有券商連門都沒有。

前總統李登輝時期提倡一邊一國,接著陳水扁上台後,○五年時更規定台資券商投資中國券商持股必須高於二五%,但中國早在○二年明訂,單一外資持有內地上市 券商股權不得超過二○%,多個外資共同持有不能超過二五%,兩條法令根本沒交集。

再者,中國規定的外資參股內地券商條件只是表面開放,中國規定中資券商承銷部門必須拆出和外資合併,但有外資最高持股三三%上限,和台資要求「全資全照」 的落差很大。且台資券商的強項──A股經紀業務,中國完全不開放,僅有全球配銷實力的歐美大型券商和中資合併,台資券商毫無競爭力。

在上海蹲點十三年的日盛證券首代成自龍說:「當年外派是一種榮耀,大家搶著來,現在聽到外派中國,沒人想來。」這群首代說,想回台灣工作也要有職缺才行, 想跳槽到中國券商,但中國只用自己人,左右夾擊下,他們已經被邊緣化,只能苦苦等待退休。

○八年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大幅修改兩岸政策法規,在同年八月廢除持股高於二五%的規定,但已錯失最好時機,「十多年前我們能拜訪到中國券商董事長,但現在 連一個部門主管都見不到,他們已經壯大了。」元富證券上海首代翁基能感嘆地說。

雖然台灣政府已放寬條文,但在投資中國證券上,仍使不上力,金管會證期局局長李啟賢就曾表示:「不是不努力,而是我們沒有談判條件。」等了十五年,還是一 場空,首代們逝去的青春或許事小,但台資券商提早進場的商機,已隨著中國證券市場日漸壯大,再也回不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2

"Kindle出版"壯大 傳統出版商被危險籠罩

http://news.imeigu.com/a/1354927602509.html

(i美股) 亞馬遜成功打敗實體書店,讓讀者習慣了不進書店就能購書的便捷;現在,它正在鼓勵作家們自助出版電子書,甚至直接簽約作者,甩開傳統出版社的束縛。

從合作到競爭,傳統出版商已經被危險籠罩

在過去10年中,紙質書的銷售幾乎沒有增長,並逐漸被電子書超過。全美共有大大小小超過8000家出版商,Penguin、Hachette Book Group USA、新聞集團旗下HarperCollins、Macmillan、Random House、Simon & Schuster,六大出版商,佔全美出版市場超過50%的份額。美國實體書店銷量於2007年達到頂峰後,每年都在下降,美國出版商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紙質書銷量下降17.1% ,電子書銷售增加117.3%。美國出版商協會基於對1189家出版商調查的數據而公佈的研究報告稱,2012年第一季度美國成年人電子書銷售額為2.823億美元,同比增28.1%;成年人精裝書籍銷售額為2.296億美元,同比僅增2.7%;大眾平裝書銷售額2.99億美元,同比降10.5%。對於眼下的衰退,傳統出版業幾乎無所適從。

大約在2009年,亞馬遜和出版商之間的關係開始由合作轉為競爭,Hachette和HarperCollins兩大出版商推遲了Edward Kennedy和Sarah Palin回憶錄Kindle版的出版時間,希望引導讀者購買價格更高的精裝紙質版;之後,出版商做出更激烈的回應,要求從亞馬遜手中收回電子書的定價權,Macmillan曾因定價權之爭,撤下亞馬遜所有的電子書,亞馬遜也憤怒的從網站下架所有Macmillan出版的紙質書。電子書市場的繁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競爭,包括巴諾書店的Nook閱讀器及蘋果的iBookstore,也將軟硬件結合的電子書服務渠道打通,而Kindle卻無法阻止出版商將版權同樣授權給他們。然而,出版商相當樂意看到Kindle有了強大的競爭對手,出版商開始具備了與亞馬遜談判的籌碼,以Random House為代表,出版商紛紛提出機構自行定義電子書價格的要求,亞馬遜也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優勢---低價。

經過這場戰爭,亞馬遜開始意識到控制出版過程和版權的重要性,並於2009年推出AmazonEncore服務,幫助作者自助出版新書或已經停止印刷的舊作品,並允許作者自己定價;去年,亞馬遜開始直接簽約大量明星作家,向傳統出版業發起更嚴厲的挑釁,最具轟動性的一次簽約,是以超過80萬美元的價格獲得了演員兼導演佩妮·馬紹爾(Penny Marshall)回憶錄的獨家版權,馬紹爾由於美劇《拉維恩和雪莉》而知名。挖走出版商的明星作家,無異於搶他們的飯碗。

Melville House 的員工Dennis Loy Johnson 之前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出版商已經遭到威脅,不知道如何應對這場衝擊。」 不僅如此,其他電子出版機構、出版中介機構也某種程度受到威脅,亞馬遜為作者提供的直接出版途徑,正在將這些出版中介擠出局。亞馬遜的高管Russell Grandinetti稱,「你可以開始倒計時,這一天早晚要到來,未來的出版事業中,將僅剩下作者和讀者兩個核心參與者,介於二者當中的已經被危險籠罩。」

Kindle出版為什麼能夠一下子籠絡眾多作者?

事實上,看似平靜的出版業,很早就經歷著潛移默化的變革。在Kindle、Nook 等線上出版渠道被打通之前,已經有各種各樣的自助出版機構誕生,如果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可以通過這些機構自費出版,完全不必浪費口舌向出版社的編輯推銷自己的作品。這種自助出版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90年代,美國知名作家E. Lynn Harris的成名作Invisible Life ,這部作品就是通過自助出版方式面市。在數次遭到傳統出版商拒絕後,Harris沒有失掉信心,他堅信自己是個天生的作家,於是找到自助出版機構Vanity Press,自費出版了Invisible Life ,然後再自己想辦法賣給書店,並巧妙的找到目標讀者---非洲裔美國婦女聚集的場合,進行介紹和推薦,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這些非洲裔婦女輕易就被這本書故事征服了,很多人直接衝去書店,購買並讀完整個故事。當 Bantam Doubleday Dell 出版社的銷售代表注意到這本書時,Harris已經賣掉了1萬冊。傳統出版商也因此開始接納Harris的作品,Harris很快成了紐約時報評選出的最暢銷作家。

之後出現的包括Kindle出版在內的電子書出版公司,則利用了互聯網渠道將自助出版的優勢放大,無論是否名聲在外,才華出眾的你在這裡,可以將自己的創作成果,不受時間、地獄限制的分享給全世界的讀者,在這裡,你獲得的認可將直接來源於這些讀者的網絡評論。尤其是通過Kindle出版,你利用的不僅是Kindle出版的便捷性,更分享了Amazon龐大的讀者資源和軟硬件為一體的渠道,Kindle設備、iPad、iPhone、以及其他Android系統設備上運行的Kindle Store,則成為最強大的載體,將你的作品呈現給最廣泛的讀者群。

以往,圖書出版是一個效率極低的產業,按照傳統的出版流程,你需要先說服出版社的編輯,你的選題有能力吸引讀者,但通常一次性被接納的選題實屬少數,多數作者都是在經曆數次碰壁,才有可能獲得出版社的認可,又或者一個潛在成功的作品,直接在這一關被出版商給斃了;書籍出版了,但作者們往往又不滿足於獲到的微薄的版稅,約為20%,因為他們所創造的價值遠遠高過於此,出版商、中介代理、分銷商一層層分食了作品的價值。相反,通過Kindle,雖然電子書的定價相對紙質書低很多,但作者獲得的70%的版稅卻遠遠高於傳統出版途徑,而且由於定價較低,往往吸引更多的人購買。因此,高版稅、高銷量,作者通過網絡出版有希望賺到更多的錢,何樂而不為。

除了較高的版稅、被打通的硬件軟件渠道外,最重要的是,通過Kindle這一平台,作者和讀者間建立起了直接的信任關係,這層關係是線下出版商不可企及的,他們只能通過簽售會等途徑實現小範圍的作者與讀者溝通。這層關係有什麼用?在Kindle上,一個草根作者通常可以邊創作,邊與讀者交流,知道讀者喜歡的是什麼,什麼類型的作品更容易暢銷,交流本身就激發了作者創作的靈感;如果這部作品有能力吸引讀者繼續往下追,讀者的反饋則慢慢積累成為人氣,在沒有任何專業批評家的點評下,成為一部相當暢銷的作品。從推廣方面來看,亞馬遜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通過對購買記錄、購物車商品分析、以及貢獻的書評內容等數據分析和挖掘,亞馬遜幾乎知道每一個用戶的興趣或喜好,準確的將不同類型的電子書準確的推薦給潛在消費群體,從而有助於作品銷量的提升。

從成立至今,亞馬遜與出版商之間,經歷了從合作到競爭的整個過程。在開拓線上圖書市場時,亞馬遜和出版商建立了愉快的合作關係,二者實現了共贏;2007年,Kindle閱讀器出現後,他們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較低的網絡版權定價,一度令部分出版商和亞馬遜的合作關係破裂,試圖收回亞馬遜手中的電子書定價權;定價權之爭,則使得亞馬遜意識到控制出版過程和版權的重要性,開始進軍出版界,甚至簽約明星作家,向出版商發起更大的挑釁。亞馬遜在出版界的影響力將在未來幾年逐漸放大,紙質書雖然不會消亡,但傳統出版業不可逆轉的經歷著衰退。(i美股 李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49

手作品牌壯大秘訣:小題大做

2013-10-21  TCW
 
 

 

你我正處於被在地故事包圍的世界。除了微熱山丘和阿原肥皂外,果醬品牌在欉紅,清潔用品薑心比心,賣米的掌生穀粒,一時,在地品牌在台灣各鄉鎮點亮了一盞盞燈。

旗下通路販售台灣兩、三百種在地產品,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稱此為「微型文創」,特色:資本額小、連結在地情感、懂得用故事行銷。

歷經九二一、金融海嘯到八八風災,人心對於「真實」、「幸福」的渴望,手感品牌正好迎合這股心靈商機。

肯默設計總監黃信彰認為,在經濟越被壓迫時越想找出以前的味道。這些品牌賣的是消費者對於土地的謙卑與尊重,吃鳳梨酥、果醬不是在吃食物本身,而是吃一口手做的人情味和懷舊。

社會風氣也支持這股微型創業潮,最明顯的是在企業伴手禮市場,專門販售台灣在地品牌的「台灣好,店」,來自企業購買禮品的營收,五年內由二%成長到二五%。

然而,有理念顯然不夠,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觀察,新台幣一億元營收是這些文創品牌的成長門檻。

文化部統計數據反映這個現實,二○一○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家數為五萬二千多家,在八年間成長約一七.四%,但其中,年營收能達新台幣一億元以上者只占總家數的○.七%,說明成立容易,成長難。

但現在有一群人卻開始由鄉間走入國際。

微熱山丘將前進甜點一級戰地東京、阿原肥皂賣入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還有國際生意「不請自來」,讓觀光客走進來購買。世代陶瓷公司創辦人周奕成開設民藝埕,則把改裝的大稻埕老屋引入台灣在地陶器品牌──台客藍,讓賣南北雜貨的大稻埕出現不少自由行的年輕日本面孔,現在,民藝埕有兩成營收來自這些日本客。

成功者如何結合生活信念與生意點子?

避免流於風潮賣故事也重量產能力

徐璐分析,這些品牌出發點都是熱血,如果要做大,光有行銷故事不夠,背後得厚植一定的量產能力。

微熱山丘營收新台幣十億元的背後是把賺來的錢投入打造唯一的台灣土鳳梨醬工廠,讓他可以控制成本;阿原則選擇做藥草萃取研究,擴展產品線,做為阻擋後進者的競爭門檻。

周奕成選擇大稻埕當作是民藝埕開店的地點,除了歷史背景外,另一個優勢是大稻埕老屋難以取得,也是其他同類型品牌想要複製時的門檻。

在熱血與善心外,必須要取得量產能力或特殊性,多一道門檻,否則僅流於一時風潮,例如,原本搭著海角七號起來的蜻蜓雅築,當競爭產品出現時就會很辛苦。

訴求在地情感溝通產品也溝通精神

智榮基金會微笑品牌發展中心執行總監陳柏憲指出,創辦一個label(標籤)容易但是做「品牌」很難。好品牌要跟導演一樣能換位思考,想到怎麼跟消費者從溝通「產品」到溝通「精神」。

阿原賣的不是肥皂,而是「洗滌心靈」,日月老茶廠賣的是有機不受農藥恐懼的安心感。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江明修觀察,這些品牌都有很強的抓地力,訴求在地情感,營造的是種國民幸福感。

黃信彰打趣說,就是要有「小題大做,強辭奪理」的能力。

原料、製程、精神都得沿著品牌精神說出所以然,徹底以品牌精神為每一步的取捨,阿原肥皂強調手工,因此即便能引入機器代替人工攪拌,機器作業兩天可解決,但是寧願雇用四到五人,為了符合品牌精神,須在效率上妥協。

打造品牌信仰分利照顧共生體系

他們都在營造共生體系,在別人眼中看似成本的投資,回饋的是品牌對於消費者的心占率。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認為,「品牌就是打造信仰,」微熱山丘打造村民市集就是把花了新台幣四千萬元的建設投資,無償給農民擺攤;台灣好基金會即便開了通路上架台灣商品,抽成比率是與品牌業者一起商量決定為一○%到三○%。

這種分利制度和過去科技業,不斷擠壓上游價格的邏輯大異其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指出,過去企業是以賺錢為目的,但是現在有股風潮,希望找出兼顧理念和利潤的經營模式,照顧生態體系的每個成員。

然而當國內市場飽和時,他們就得選擇是否走向國際布局?也將遇到兩種挑戰:第一是資金,這讓創業者徘徊於企業化或乖乖當個家庭手工業。

掌生穀粒剛談定了讓和通創投入股,也談了一年半,創辦人程昀儀認為,雖然一度告吹,但是要傳達在地的價值,他堅信企業化一定是得走的路。

第二更重要的挑戰,在地情感是扶植品牌成長的第一道奶水,能否被文化背景不同的國際市場埋單,增添不確定性。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別蓮蒂建議,解套方式就得像歐舒丹或美體小舖,他們萃取出普世價值,才可能打開市場。

微熱山丘到東京,一改過去都談八卦山土鳳梨的故事,日本味十足,將所有包裝,門店設計全都交由日本設計師。阿原每年都面對四、五個上門要求代理的供應商,仔細挑選適合者,一步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但是一塊在台灣原本賣新台幣三十五元的鳳梨酥,過海到日本得漲價到二百五十日圓(約合新台幣七十五元),一塊肥皂透過代理到中國,價格提高了二五%,是否能再次讓消費者跳脫價格,埋單品牌價值,將成為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80

多名官員支持提前加息 美聯儲鷹派開始壯大聲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073

雖然美聯儲仍是鴿派當道,但鷹派的聲勢開始壯大。

盡管包括耶倫在內的大多數聯儲官員仍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加息,但聯儲內部關於加息的爭論卻開始升溫。近日Plosser、George等有多位鷹派成員公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應該提前加息。(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堪薩斯聯儲主席Esther Geroge認為目前的經濟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現在是時候加息了。在對7月的低利率政策投下唯一反對票的費城聯儲主席Plosser也支持提早、緩慢地加息。

鴿派的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則認為,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信號顯示薪酬在增長,明年年中加息比較合理。

目前,鷹鴿兩派對勞動力市場和通脹好轉已達共識,分歧在於勞動力市場改善程度,以及貨幣政策的反應。鷹鴿勝負的關鍵,仍取決於更多的經濟數據是否能證實美國經濟在全面複蘇。

北京時間今晚22:00,美聯儲主席耶倫將針對勞動力市場的狀況發表演說,市場普遍預期她將釋放鴿派信息。

以下為華爾街見聞網站對近日發表講話的幾位地方聯儲主席觀點的整理:

鷹派George:是時候逐步加息了

堪薩斯聯儲是此次Jackson Hole央行年會的主辦方,該聯儲的主席Esther George同時也是美聯儲主席政策的最大反對者之一。她指出,投資者不應太相信美聯儲離加息還有很長的時間。George告訴CNBC:“我認為經濟已經展現出改善的跡象,我不希望在正常化利率上滯後。目前的經濟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穩定通脹,我認為是時候了,當然,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George一直都是堅定的鷹派,2013年時,她就表示應該在結束QE後立即升息。

鷹派Plosser:支持提早、緩慢地加息

周四,費城聯儲主席Plosser表示,支持提早、緩慢地加息,擔心貨幣政策不會對數據作出反應。Plosser認為,當前美聯儲貨幣政策相當危險,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美聯儲不應過度重視工資增幅,因為這並不能很好地預測經濟走勢,Plosser也不認為勞動力市場存在大量未充分利用的資源。

在7月的FOMC聲明中,Plosser對低利率政策投下了唯一的反對票。周三公布的會議紀要也顯示,Plosser的意見與大多數FOMC委員會成員的意見不同。大多數人認為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QE結束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宜升息,但Plosser指出,他們沒有認識到美國經濟已經改善的事實。

鴿派Williams:明年年中加息

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接受CNBC采訪時稱,勞動力市場廣泛提升,但仍然沒有令人信服的信號顯示薪酬在增長。通脹正重新接近2%的目標水平,但預計通脹只會循序漸進達到目標,工資增幅停滯影響通脹上行。Williams表示,基於當前經濟展望,仍然認為明年年中的某個時候加息是合理的,這與他此前在公開場合下講話時觀點一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20

業務壯大錢途無限?


2014-09-11  NM  
 

 

一葉知秋,片片落葉告知秋天已靜靜而至。初秋,市場的供股活動像停不了。以融資壯大業務,是現代商業社會慣常做法;然而,業務壯大了,是否就「錢途無限」?內房股業績巧合地接近

碧桂園(2007)8月中公布2014年中期業績,表現尚可,但巧合地與其他內房股同期公布的業績和數據很接近。碧桂園2014年半年收入上升42%至38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由34%跌至29%,利潤率由16%微跌至15%。單從時序分析來看,反映碧桂園業務壯大,而利潤空間卻在收窄。業績公布後,碧桂園股價翌日微跌1.3%。若與其他內房股同期業績比較,雅居樂(3383)收入上升14%至172億元人民幣,毛利率35%,利潤率14%;恒大(3333)收入上升51%至63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29%,利潤率15%。在內地宏觀環境下,內房股業績各有優劣,而一些數據包括利潤率巧合地接近,分別可能只是恒大的收入增幅較大。

大折讓供股進行小額集資

業績公布後一週,碧桂園突然宣布以每15股供1股,集資最多32億港元,奇怪的是供股價只2.5港元,較27日的收市價3.62港元,大幅折讓31%。過去一年,碧桂園的股價最低是2.82港元,最高甚至是5.75港元。碧桂園2014年半年利潤已達56億元人民幣,6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159億元人民幣,區區32億港元的集資額微不足道。供股價和集資額可反映企業需要融資的緩急,也可反映包銷商與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包銷商的審慎態度。

有錢賺卻無錢袋

業務和利潤有可觀增長下而進行小額集資,碧桂園的問題出自現金流。由2011年開始,碧桂園的經營和投資活動都是淨現金流出,換言之業務壯大有錢賺,但卻「無錢袋」;而且相關淨現金流出持續增加,由2011年51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14年半年已72億元,3年多總數達398億元。支撐經營和投資活動淨現金流出,只有靠融資活動,即是借!碧桂園票據和銀行借款在2011年初約200億元,到2014年6月底已達575億元,上升了接近2倍。借貸亦加重了碧桂園的利息費用,2014年半年已19億元,佔56億元利潤一個相當比重。或者大家會疑惑,碧桂園的收益表中,2014年財務費用只有3億元,2013年更完全沒有財務費用?原因在會計上,利息是可「資本化」,利息如與建造資產有關,將不在損益中扣除,可加在相關資產的成本中,直至出售相關資產時,利息才與資產成本,一併轉到損益中。分析利潤和現金流的關係時,大家要留意「資本化」了的利息多寡。

過去數年,碧桂園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是196%至256%,2013年底卻急升至348%。供股小額集資後,碧桂園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將微降至323%,仍沒大改善,長遠的路可以怎樣走?反觀其他內房股的權益對總負債比率,雅居樂是227%,恒大是330%,碧桂園的比率無疑較高;不過,同樣是業務壯大,碧桂園卻並沒有發行「永久資本工具」。假如將「永久資本工具」放入非股東借款來計算,以恒大為例,2014年6月底恒大的股東權益對非股東總借款將達690%!一葉知秋,恒大可會是另一篇分析的好題材?為什麼會發行「永久資本工具」?你懂的!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23

【方舟評論】民營經濟, 請安心壯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803

2016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

這三個“沒有變”,給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金融改革遭遇挫折,樓市去庫存任務艱巨,部分一線城市房價再度瘋漲,去產能又要面對多重阻礙。在這個大環境下,國際上聽風就是雨,危機心態容易傳導至國內。此時,最高國家領導人的及時表態尤為重要。

有些數據已經耳熟能詳,民營經濟提供了我國一半以上的稅收,解決了八成以上的就業,發明了七成以上的專利。在這些基礎數據之外,僅僅一個數據就頗能說明問題,按照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權威數字,2014年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達321576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4.1%。在中國外貿出口總體緊縮而消費沒有明顯擴張的當下,民間投資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居功至偉。

民營企業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尤其是兩塊領域的民營企業,一是互聯網領域,一是新技術產業。在互聯網領域,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像巨大的鮎魚激活了中國民間經濟的活力,互聯網革命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革命帶來的巨變想必中國人人都深有體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冒頭了一批新科技企業,主要出現在新能源、生物工程、電子科技等領域,這一部分幾乎仍然是民營企業的天下。

不誇張地說,這兩個領域是中國經濟未來的看點。互聯網革命不僅帶動中國物流、商貿等行業的變革,更提供了相當量的就業崗位,僅僅京東一家就解決了十幾萬的就業人數,而一千多萬的微信公眾號和數百萬的App市場又解決了多少人的就業。新科技產業則是中國經濟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的主要突破點,這些產業目前還沒有像互聯網巨頭一樣成長為超級巨頭,但毋庸置疑,他們是中國未來能夠與國際高科技公司一較高下的主力。

三個“沒有變”,表明最高層已經確立的共識不會改變。對於相當部分中國觀察者來說,對中國經濟可以看不懂,但對這一共識應當不必懷疑,中國經濟發展到當下這個程度,只會更加開放、改革更加深入,而決不會走回頭路。

民營經濟早就不是小媳婦兒,它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應有的地位。當然,民營經濟在實際經濟運作中仍然可能遇到一系列問題,比如市場準入存在壁壘,以及在土地使用、融資等方面存在諸多不便利。接下來就是把這三個“沒有變”的原則落實為可操作的具體措施,讓民營經濟為中國崛起做出更大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76

抓緊一帶一路、「中」字輩、二胎化 台商勝利組秘訣:越依賴越壯大

2016-06-13  TCW

景氣差時該做什麼?許多台商靠練內功持續開拓新市場,做好資源分配、強強合作,反成為L型經濟下的贏家。

連續二十年高度成長,中國經濟像一輛雲霄飛車,台商也隨著飛車衝上雲端,如今這輛車開始往下滑,在車上的乘客安全帶都綁好了嗎?

看好內需,升級產線搶賺下個三年做抗銹耐蝕新材料的、做水庫閥門的、做鮮果汁的,做月子餐的,問他們同一個問題,答案居然相當統一:現在正在做的就是練內功,調整體質。

三汰企業是抗銹耐蝕新材料全球最大領導廠商,為賓士、福斯汽車等獨家防銹產品供應商,也是Bosch包裝材料首選供應商。

在三汰半自動化工廠裡,董事長簡國濠請員工不範展開大小不一的抗?z 耐蝕塑膠包材,一個四方形、手臂長度的「口袋」,可以包進汽車零組件,一個口袋售價才人民幣〇.二元,相當於新台幣一元,比去大賣場買的購物袋還便宜,卻可解決客戶零組件生鏽的難題,大的包材甚至可以把整顆汽車引擎都包進去。

簡國濠說,目前正在擴廠,是目前廠房的三倍大,將會朝全自動化目標設計。不擔心中國走L型經濟?簡國濠說,說不怕是騙人的,但是他分析,中國一年超過兩千萬輛汽車的市場胃納量,經過這十幾年,國外汽車大廠幾乎全員到齊,建立的供應鏈不可能說撤就撤,這都是很穩定的客源,所以才敢大膽擴廠。

F鮮活董事長黃國晃在昆山的廠房裡,拿著一盒盒剛摘下的藍莓出來示範,隨著中國人消費習慣趨向於精緻化,生鮮果汁和鮮果粒的需求上升,目前鮮活與中國連鎖餐飲品牌業務合作,總計有近一萬家門市使用他們的產品。

最近這段時間,公司內部談得最多的都是,如果有三年苦日子,電腦更新、人力培訓都要改善,效率提升,產能是否可提高一倍?黃國晃說,利用這段時間,他還要把互聯網運用搞透,下一個三年才會有倍增的機會。

拉高門檻,靠執照讓中國官方埋單廣禾堂草本生物科技公司也是一個搭著中國內需崛起,國民所得拉升而獲益的台商,董事長鍾宇富表示,旗下的月子餐是中國明星味最濃的品牌,包括像《甄擐傳》裡演甄頰的孫儷、金馬影帝黃渤,都是他的客戶,「超過三百個明星、平均每天都有明星在使用我們的月子餐,」一開始創業,鍾宇富就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路,自己做中央廚房,他表示,在中國,月子餐不是想做就做,必須要有執照,配送也得符合國家標準,為拉高門檻,經過一年半的研發改造,成為中國唯一擁有中央廚房和冷鏈配送系統的月子餐業者。

鍾宇富表示,「二孩(即二胎化)市場一定會看好,過去黨政軍公教不能生,生了會罰錢,」像是名導演張藝謀就被罰過,一大群人解禁後,可想見有多大商機。

跟緊政策,小企業可把資源集中大陸森田面膜則是從台灣紅到中國的代表,其在上海的伸庭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周昭呈說,你可以想像嗎?去年新增了超過一千個牌子,擂台隨時都有新的牌子進來,這場仗要如何打?「大家都想做咖啡,誰能做五星級咖啡,價格親民,就比較容易成功。」周昭呈舉他之前在中國引進星巴克的一場仗為例子,說明森田的策略,「在中國,人口紅利就是我們的紅利,」這也是森田最大利基。

冠龍閥門則是先享受到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紅利的台商業者,董事長李政宏表示,中國走出去,一定會有國營企業,類似中鐵、中建、中冶,「我們是走在前面承接很多工程,就是隨著中字號向外擴展,」包括做基礎建設就會用到閥門,像孟加拉水廠、哈薩克的工程之類的。

這些台商都依賴中國的養分而壯大,包括人口紅利、二胎化、一帶一路、城鎮化等十三五計畫,都是他們下個布局重心。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分析,「很多人都說依賴很不好,但我們已在依賴了,(指出口)四〇%在依賴啦,」像來中國投資的這些中小企業,進來十年、二十年,營收、獲利至少翻十倍,沒有依賴,哪有今天的壯大?

劉芳榮解讀,所謂依賴,其實就是所謂的資源分配,台商資源這麼少,一年只有營業額人民幣五億、十億元的中小企業,不可能像大企業全球布局,也不可能中國壓一點,東協壓一點,而應該更集中,「如果你資源都分配錯,一定完蛋!」他分析,中國現在情勢不好是已知事實,我們要問的是,它三年後或五年後會不會好?而這段時間要準備什麼,才不會等景氣好轉時,你卻缺席了。

李政宏則是從台灣應該有的國際視野來分析,他舉自己在成都、重慶考察的心得,「從前我們看中國用沿海思維,重慶彷彿在邊陲,如今從渝新歐鐵路來看中國的歐洲大戰略,以及一帶一路,重慶在地圖上就變成中央了。」兩岸如果優勢互補,有機會「強強合作」開發東南亞及絲綢之路,這才是大家該利用中國整頓階段思考的大戰略。

撰文者張毅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