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祭出補貼措施 日本採用節能方案 中日鬧電荒 點亮LED類股後勢

2011-5-23 TWM




儘管近期LED股價回檔修正,不過從中國考慮將LED納入「綠色照明工程」,將給予補貼;加上日本為因應可能產生「電荒」的夏天,紛紛採用LED燈泡,LED產業將再度燃起活力。

撰文‧吳美慧

日本7-ELEVEn公司在五月十四日公布,為因應今年夏天供電不足,先行採取自主節電行動,將耗資一百億日圓,把東京電力公司轄區內的店面照明設施更換 為LED(發光二極體)燈,此舉將使第三季用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二五%;日本調查公司GfK Japan公布四月第二周,關東和甲信越等計畫性停電區域的家電賣場內的LED燈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八倍,全國平均銷售量也增加約二.二倍。其 中,LED燈占所有銷售燈具的二七.一%,銷售金額則占了六七%,雙雙刷新紀錄。

場景從日本拉到中國。五月中旬,在中國上海舉行的「國際新光源、新能源照明論壇」中,中國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透露,發改委正在編製半導體照明產業 的「十二五規畫」,LED產業將是節能環保產業規畫的重要部分,在此期間,LED產業產值有機會出現「翻兩番」的目標。謝極強調,發改委考慮將LED納入 「綠色照明工程」,並在今年內將部分LED產品率先納入,換言之,半導體照明產品有機會享受到財政補貼。

中國補貼 國際大廠紛進駐早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已透過補貼,加快高效能照明產品推廣使用,從○九年迄今,中國在市場需求以及政府補貼的雙重刺激下,LED產業進 入快速成長期,並在揚州、蕪湖等多個內地城市,建立LED產業基地,鼓勵LED上游的晶片廠進駐,並且給予生產設備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系 統)每台補貼達八百萬到一千萬元人民幣,占設備價格的四成左右。優惠措施吸引包括三安光電、士蘭微、乾照光電等LED晶片廠,加大生產線投資。而在當地政 府補助LED設備,吸引全球大廠紛紛在中國設廠,未來中國在LED產業上的位置,不容忽視。

為了搭上中國政府鼓勵LED產業發展,以及將入圍「綠色照明工程」,業者台面下均積極展開動作。譬如,中國的LED照明大廠陽光照明,在五月七日公告募資 九億元人民幣,將用於高LED等節能照明項目時,也揭露了與台灣的晶電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達成「戰略採購合作協議」與「知識產權保證協議書」。

根據協議,陽光照明及其指定公司,向晶電或其指定公司採購LED晶片,在同等條件或類似條件下,應以晶電為首要供應商;晶電也承諾優先安排陽光照明的訂 單;在香港掛牌的雷士照明日前也與美國LED龍頭大廠科銳(Gree)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範圍包括照明應用開發、技術交流合作,以及推動市場發展等三 大方向。

從陽光照明或是雷士照明的動作,可以嗅到中國有意加快LED產業建置,且不排除會利用部分補貼的方式進行。在中國預期未來對LED照明需求會大幅度增加下,廠商立即加速對上游晶片的布局與掌握,才能在LED產業鵲起同時,抓緊商機。

儘管近期國內的LED相關公司因為產品價格下滑,股價跟著修正。但不可忽略,價格仍高高在上的LED燈必須走向平民化,需求量才會快速增加。日本的LED燈銷售量上揚,價格下跌功不可沒。

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前,日本松下預估,在節能環保意識提高下,會帶動LED燈的需求,當時就規畫今年LED燈的銷售量將比去年倍增,達九百萬個,如今電力不足幫了大忙,松下今年的銷售量可望提前達陣。

誰握有最上游原料 就是贏家從日本到中國,這些屬於缺電的國家,為了節省電力,以及即將來臨的「電荒」,開始儲備能量大量採用LED等作為節能的方案。倒是要觀察的,日本的 「電荒」還未解決,部分關鍵原料供應存有變數,攸關LED封裝產業與相關公司營運表現。但不可忽視,中國對LED照明祭出補貼措施,對推升LED產業具有 臨門一腳的作用。

其實,不少國內LED上游產業已經被中國企業「相中」,如新世紀與中國普天合作,到目前的陽光照明與晶電簽訂供料合作,全部都鎖定在上游的晶粒區塊。換言 之,在LED產業領域,誰擁有最上游的料源,誰就是贏家。令人好奇,未來跟中國LED廠擦出火花的,將是哪一家公司?

值得玩味的,五月十六日華興電子公告一則篇幅斗大的聲明啟事,說明和中國普天間的互動方式,是否透露兩家公司未來在業績上有更進一步發展?值得關注。

目前,國內生產上游磊晶和晶粒的公司,除了晶電、新世紀,還有光磊、泰谷、燦圓、鼎元與華上。從今年第一季獲利以及前四月營收表現,可以看出儘管都生產晶 粒,卻有很大的差異。在LED晶粒領域,龍頭廠晶電藉由跟多家公司進行策略合作下,成為國內最大的晶粒廠,也擁有價格的喊話權,讓新進者不容易再切進這個 市場。至於從藍光起家的新世紀,成功打入國際大廠的供應鏈後,並與中國普天有策略合作下,成績亮眼,今年第一季每股稅後盈餘(EPS)奪冠,達○.六四 元,前四月營收也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三一%。同樣營收出現倍數成長的還有泰谷,可惜第一季獲利出現虧損,加上陷入經營權之爭,短期觀望為宜。

太陽能產業,過去因為歐洲國家補助建置,造就了一波太陽能產業熱潮;這一次,是否會由中國需求帶頭,讓LED產業發光發熱?值得觀察。

國內LED晶粒生產廠營運概況公司名稱 代號 今年Q1獲利(億元) EPS(元) 前四月營收(億元) 比去年同期成長率

(%)

晶電 2448 2.48 0.41 61.40 9.06 新世紀 3383 1.27 0.64 14.77 131.79 光磊 2340 0.79 0.14 25.71 12.47 泰谷 3339 -0.87 -0.32 7.11 138.86 燦圓 3061 0.94 0.20 15.54 37.40 鼎元 2426 0.34 0.10 14.23 0.44 *華上 6289 -0.16 -0.05 5.12 -6.78 *表合併營收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2

計畫力+行動力= 富足人生 擺脫窮忙族的9個理財行動方案

2011-8-29  TWM




要擺脫窮忙一族,改變觀念只是讓 你踏出了第一步。還需要擬定計畫,發揮行動力,朝向目標前進。

《今周刊》綜合數位理財專家的意見,擬定九個行動方案,並針對每個方案可能發 揮的理財效果進行評估。

透過人生投資理財的「兵棋推演」,供讀者按部就班地朝向富裕之路前進。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楊卓 翰、林筱庭方 案1 :早10年展開投資「金錢躲在機會裡,機會則躲在時間的洪流裡。」這是德國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的名言,這句話也點出了長期投資所產生的複利效果,才是投資理財的最佳利器。

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果雖驚人,但人類的壽命 與能力有限,把理財時間拉得太長也不切實際。理財的困難之處,在於太年輕展開往往無財可理,等年老了,手上有點資本而覺悟要開始理財,人生也快到盡頭了。

世 新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郭迺鋒說,從生命週期的觀點來說,四十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不但不會太晚,也比較符合現實狀況。「二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 一來薪資不高,二來兒女年幼,開銷驚人,加上又得存錢買房,收入扣除種種開銷後,能存下的錢相當有限。」郭迺鋒分析說。

「四十歲到五十五歲 的壯年期間,正值一個人生命週期的巔峰狀態,他的職位與收入,往往是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階段。孩子也大概正在讀小學至中學,開銷反而相對較低。」「如果錯過 這時段,還不知覺悟要有計畫地進行投資理財,等於是錯過人生中最能有效累積財富的黃金時機。」郭迺鋒強調。

除了要把握住這段人生週期的黃金 時機,進行投資理財之外,郭迺鋒提醒,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要找到長期報酬率高於六%以上的標的,也是一大挑戰。

但困難並不代表無法做 到。《今周刊》委由基金評比公司晨星(Morningstar)對全球股票型基金以及全球股債平衡基金進行調查後發現,把匯差因素考量進去,經政府核備並 允許販售的全球基金中,仍有七檔的十年期年化報酬率高達六%以上。供讀者參考。但這樣的結果,仍遠比我們預期的少。

「一個不會投資理財的 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一個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經營高人氣「怪老子理財網站」,並著有暢銷書《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 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如此強調。

年化報酬率六%看似不多,在四十歲開始每月投資六千元,到六十五歲時資金將滾到四一五萬元,是原始本金的 二.三倍,更可以比你晚十年進行投資的人多賺一○一.四萬元。

蕭世斌

現職:怪老子理財網站站長

經 歷:長邑光電副總

不會投資理財的人,財富累積只能用加法;會投資的人,有了複利加持,財富累積就會以倍數成長!

多 存101.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0歲,兩人每月均可結餘6000元進行理財。甲君在40歲開始,每月6000元選定年化報酬率 6%的全球股票型基金,進行定期定額投資。乙君則每月6000元放在定存(年利率為1.3%),直到50歲才進行全球股票型基金投資。兩人到65歲時,甲 君將比乙君多存101.4萬元。

早10年開始 投資力量大!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0歲 72,000 74,013 72,000 72,431 1,582 45歲 360,000 418,620 360,000 371,750 46,870 50歲 720,000 983,276 720,000 790,370 192,906 55歲 1,080,000 1,744,912 1,080,000 1,355,026 389,886 60歲 1,440,000 2,772,245 1,440,000 2,116,662 655,583 65歲 1,800,000 4,157,965 1,800,000 3,143,995 1,013,970 過去10年來年化報酬率超過6%的全球股票型暨全球股債平衡型基金 單位:%英國保誠集團M&G 投資基金(1)英國保誠集團M&G全球民生基礎基金 -1.79 2.72 8.67 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 A2 美元 0.20 1.78 6.56 法儲銀漢瑞斯全球價值基金R/A USD -4.69 -2.35 6.43 木星全球管理基金 -4.44 -2.22 6.42 景順環球企業基金A股 1.94 1.57 6.31 安盛羅森堡Alpha基金-安盛羅森堡環球小型企業Alpha基金 B -6.61 -4.41 6.30 貝萊德環球小型企業基金 A2 美元 -2.75 1.40 6.03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2:避免獨居

獨居雖然自由自在,卻成本頗高。理財專家最常給年輕人的建議是:結婚前,如果情況允許的話,盡量與父母同住,因為省錢效果驚 人。

如果情況不允許與父母同住,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建議:「不妨和你處得來、信任得過的同學、同事或好朋友一起合租,不 僅可以住較大的房子,還擁有各自獨立的房間,同樣可以達到省錢效果!」廖義榮指出,與家人或朋友同住,單以成本考量好處多多,水電費、上網費、有線電視費 用都可達到分攤效果。如果與家人同住,每月適當拿一些錢補貼家裡開銷,可減輕父母負擔,還可孝順父母,一舉多得。

按廖義榮的試算,在大台北 地區單身獨居改為合住,每月至少可節省三一五○元,十年下來將結存三十七.八萬元,對購屋頭期款負擔的減輕,不無小補。

多存 37.8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剛踏出大學校園,服完兵役,年齡均25歲的社會新鮮人。他們預計35歲才能買房。甲君為了節省開銷, 與大學好友共租一間25坪的房子,月租1.6萬元。乙君則選擇獨居,租一間12坪、月租1萬元的單身套房,10年後兩人買房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37.8 萬元。

避免獨居可能省下的開支 單位:新台幣元每月支出 單身獨居 合住費用合計 合住費用每人分攤 每月節省

費用 10年節省

費用

房租 10,000 16,000 8,000 2,000 240,000 電費 800 1200 600 200 24,000 水費 200 300 150 50 6,000 上網費 1000 1000 500 500 60,000 有線電視費用 500 500 250 250 30,000 報章雜誌 300 300 150 150 18,000 小計 12,800 19,300 9,650 3,150 378,000 方 案3: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你是否曾經遇到這種狀況:每當領到一筆獎金時,就開始計畫要如何犒賞自己,導致每年好不容易拿到「意外之財」讓你成為過路財 神,守不住錢財。

根據勞委會統計,這筆被你視為「意外之財」的收入,在勞動經濟學的專業術語稱為「非經常性收入」(包含年終獎金、端午、中 秋與工作獎金等);它占國人年收入總額高達一三%,占我們的收入有相當的比重。不過,由於「非經常性收入」不是每月都領得到,很容易被不知不覺地花光。記 帳習慣是針對經常性收入所設計的一個存錢網;而為家庭或個人制定下一年度的家庭預算,則可以有效針對非經常性收入達到存錢效果。

「為自己編 列年度預算,是一種約束自己不當消費欲望的自我戒律,」《第一次領薪水就該懂的理財方法》作者蕭世斌說,「沒預算就不要花這筆錢,唯有這樣,才能存到錢, 進一步作投資,實現用錢賺錢的夢想!」一位四十歲、年終加其他獎金等非經常性收入一年達十萬元的上班族,只要存下其中的六成,即每年從非經常性收入存下六 萬元,六十歲時,即使這筆錢不做任何投資,也將多出一百二十萬元。

多存120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是 40歲,結婚有小孩的上班族。甲君在年底時,會為下一年度擬定全年度開銷預算,乙君則隨興而為。兩人的年終以及其他獎金每年均為10萬元,甲君因制定家庭 預算,得以把非經常性收入省下60%,乙君則全部花光,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120萬元。

方 案4:勞退自提增加至3%提高勞退自提有三大好處:一、強迫儲蓄;二、可以節稅;三、收益率比定存高。提高勞退自提比率,是讓自己退休時享受較優渥生活的 好途徑。

勞退新制規定,勞工退休帳戶除每月由企業提撥勞工薪水的六%轉入外,勞工也可以自行提撥,但上限也是薪水的六%。

假 設一位四十五歲、月薪四.五萬元的上班族,每月自提三%轉入退休帳戶,等於每個月為退休金儲蓄了薪水的九%,即四○五○元。如果你的手頭較寬裕,更可以將 自提部分提高至六%;如果你手頭吃緊,也可以降低自提比率,每年有兩次更改機會。

勞退新制基金過去幾年來平均每年操作績效為三.七%,假設 未來操作績效平均每年為三%,一位月薪四.五萬元的勞工,自提比率提高至三%的話,二十年後他的勞退帳戶將有一三二.九萬元,比沒有自提三%的人多出四十 四.三萬元,這還未把節稅的效果算進去。

多存44.3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上班族,兩人月薪均 為4.5萬元。甲君決定額外將勞退自提比率從零提高至3%,乙君則只維持雇主提撥的6%比率,不願增加自提比率。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44.3萬 元。

增加3%勞退自提,20年後多存44.3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年齡 甲君?(自提增至3%) 乙君 甲比乙多存每月9%(4050元) 勞退帳戶餘額 每月6%(2700元) 勞退帳戶餘額45歲 48,600 49,274 32,400 32,849 16,425 50歲 243,000 261,819 162,000 174,546 87,273 55歲 486,000 565,953 324,000 377,302 188,651 60歲 729,000 919,239 486,000 612,826 306,413 65歲 972,000 1,329,623 648,000 886,415 443,208 說明:甲君每月薪資4.5萬元,勞退新制中,雇主提撥6%,甲君勞工自提3%,相當每月9%薪資轉入勞退薪資帳戶,假設勞委會每年勞退新制操作績效維持 3%進行試算。

方 案5:養成記帳習慣

千萬不要小看記帳這回事,以為這是小家子氣人做的事;因為,過去兩個世 紀的全球首富,皆把記帳視為是累積財富的最重要基本功。

二十世紀的首富代表性人物,非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斐勒莫屬,他是全球第一位身價 超過十億美元的富豪。從小,約翰.洛克斐勒的父親就訓練他記帳,把每一筆零用錢收入與支出,清楚地寫在小本子裡。

二十一世紀的首富──墨西 哥電信大亨卡洛斯.史林赫魯更指出,從小他父親就規定所有的小孩都必須記帳,而且每周受檢,父親並會向孩子們分析每筆款項的用意。

「記帳最 大的好處在於,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因為,往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如果搞不清楚這兩者關係,金錢就會消失得莫名其妙。」台 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許多卡債族與月光族就是搞不清楚這種觀念,才會落此下場。」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總收入達 一○七萬元新台幣(平均每月收入為八.九萬元),如果善用記帳習慣,將有助於每一個家庭的經常性收入產生結餘。假設一個家庭透過記帳,每個月產生五千元的 盈餘,並把這筆結餘投入風險較高、波動性較大,年化報酬率七%的全球新興市場基金,二十年後,這筆因記帳帶來的結餘將為你滾出二六○萬元。

廖 義榮

現職: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經歷:合格理財規畫顧問(CFP)「記帳最大的好處,可讓我們了解『想要』與『需要』的分別。往 往你『想要』並不是你『需要』的。

多存260.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均為45歲,成家立業收入相當的成 年人。甲君養成記帳習慣,量入為出,每月可省出5000元作為投資理財之用。甲君決定把這筆省下來的金錢,投入年化報酬率7%的新興市場基金,65歲時, 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60.4萬元。

10年年化報酬率高於7%的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基金名稱 3年年化報酬率(%) 5年年化報酬率(%) 10年年化報酬率(%)安本環球 - 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7.03 10.55 19.40 霸菱全球新興市場基金-A類美元配息型 2.67 5.59 13.87 羅素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0.84 5.31 —CI資本國際新興市場股票基金 B -0.43 5.04 13.67 寶來全球新興市場精選組合基金 2.62 4.67 —荷寶資本成長基金-荷寶新興市場股票 D歐元 -1.76 4.61 10.80 貝萊德新興市場基金 A2 美元 0.72 3.96 13.98 摩根富林明基金-摩根富林明全方位新興市場基金 - A-USD -0.60 3.90 15.19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新興市場 A1 類股份 - 累積單位 -1.47 3.26 12.69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註:報酬率以新台幣計算,已把匯兌風險考量進去

方 案6:早5年買房

二十五歲出 社會開始奮鬥的你,在三十五歲結婚,結婚後小兩口共同努力打拚,終於在五年後,即你四十歲時存到了頭期款決定買房。即使在房價不漲的情況下,比別人提早五 年買房,將為你的資產額外增加高達五十一.九萬元。

台灣理財規畫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廖義榮指出,提早買房是難得的理財好習慣,尤其近十年大 台北以及台中地區房價漲幅驚人,晚五年買房的人可能要多付出一倍的代價,才能買到五年前同樣地段與同樣坪數大小的房子。

買房也是一種強迫儲 蓄的理財手段,因為所繳的房貸扣除利息後,其實是在累積自己的資產。經試算,提早五年買房,把租房的房租扣除貸款利息與自住房屋稅及地價稅,五年後可多存 五十一.九萬元。

多存51.9萬元

設想狀況:甲君在35歲時結婚,並租一間月租1.6萬元的房子。5年後即 40歲,決定向銀行貸款500萬元買房子;乙君則到45歲才買房。假設房貸利率為1.8%,甲君比乙君提早5年買房,可較乙君省下51.9萬元。

租 屋與買屋相比省下的金額 單位:新台幣元

年齡 租屋年支出

(註1) 買房貸款利息年支出 房屋稅與地價稅(註2) 每年結餘 累計結餘36歲 192,000 88,171 8,000 95,829 95,829 37歲 192,000 84,152 8,000 99,848 195,677 38歲 192,000 80,273 8,000 103,727 299,404 39歲 192,000 76,324 8,000 107,676 407,080 40歲 192,000 72,303 8,000 111,697 518,777 註1:租屋以每月1.6萬元三房計算 註2:每年合計8000元方 案7:逢低買進定存概念股最近股市大跌,即使沒錢買股票而空手的你,是不是心中也會油然生起一股遺憾:「早知道,就多存一點錢,現在進場撿便宜了!」如果 你能做到方案三,每年額外省下六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這種遺憾就不會發生了。用最保守穩健方式操作,趁股市大跌時,不買個股,只持續買進「寶來台灣卓越五 十基金」,就算平均一年只能買進一張,從四十五歲開始行動,到六十五歲時,你將擁有二十張寶來台灣五十,光靠配息進帳,等於多領了一份國民年金。

寶 來台灣五十是由台股中權重最大的前五十檔股票組成,換句話說,買一張台灣五十,等於一次買進五十家最大的台灣上市公司。這檔指數型股票基金成立六年多以 來,平均每年派發二.二五元現金股息,等於買進一張,平均每年可領到二二五○元新台幣的現金股利。過去六年多來,台灣五十的平均價位在五十五元,跌破五十 五元時,照往年配息紀錄,殖利率可達四%以上。

未來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動盪加劇的年代,台灣五十波動也將趨於激烈,跌破五十元價位時伺機進 場,以每兩年買二張的速度累積,二十年後,即使不算股價的漲幅,光現金股息每年將高達四萬五千元,二十年累積的股息則將高達四十六.一萬元。

多 存46.1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皆40歲,甲君因每年可額外存下6萬元的非經常性收入,他決定趁每次股市大跌時逢低買進台灣50指數基 金。以每年買一張的速度進行,60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因台灣50基金多領46.1萬元現金股利。

類別 累積買進 配息(元)

45 歲 1張 0

46歲 1張 2,250 47歲 2張 4,500 48歲 2張 4,500 49歲 4張 9,000 50歲 4張 9,000 51歲 6張 13,500 52歲 6張 13,500 53歲 8張 18,000 54歲 8張 18,000 55歲 10張 22,500 56歲 10張 22,500 57歲 12張 27,000 58歲 12張 27,000 59歲 14張 31,500 60歲 14張 31,500 61歲 16張 36,000 62歲 16張 40,500 63歲 18張 40,500 64歲 18張 45,000 65歲 20張 45,000 累計 461,250

方 案8:晚10年買車

投資理財最重 要的原則之一是:盡量及早買進會增值的東西,盡量延後買進會貶值的東西。因此,台新金控財富管理銀行副總蕭偉志建議早點買房,晚點買折舊速度快的汽車。

汽 車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依個人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位居住在鄉下地方的老師,住家距學校遙遠,當地公共運輸系統不發達,汽車對他而言可能是 需要的。相對之下,一個居住在都會地區,公共運輸網絡發達的單身族,買車只為了假日出遊或散心用,汽車對他而言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購 買汽車的隱藏成本多,不僅車價是一大筆支出,每年的停車費用、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保養費、驗車費用,林林總總加起來是一筆極可觀的開銷。即使 你買的是一輛陽春國民車,十年下來,包括購車費用及相關開銷,保守估計將達一一九.四萬元。年輕人要買車,最好三思而後行。

多 存119.4萬元

搭大眾運輸系統 10年省下百餘萬! 單位:新台幣元基金名稱 1800cc自用小客車 大眾運輸工具 10年節省購車成本 550,000/一次性 0 550,000 牌照稅 7,120/每年 0 71,200 燃料費 4,800/每年 0 48,000 第三人責任險 1,500/每年 15,000 保養費 15,000/每年 0 150,000 油資(費率) 3,600/每月 3,600/每月 0 停車費 3,000/每月 0 360,000 總計可節省 1,194,200 方 案9:早10年實施退休規畫如果你做到了方案一與方案五,並將勞退自提增加至三%,四十五歲時,每個月你將拿出一一三五○元投資。以雙薪家庭平均月收入九 萬元來說,月投資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為一二.六%,負擔不算太重。

假使你按照家庭理財的穩健原則,三成作為投資,意味著月收入九萬元的雙薪 家庭,每月應有二.七萬元可以投資。換句話說,四十五歲時,每月額外增加一萬元作為退休理財規畫,是多數家庭可負擔的範圍。

台新金控財富管 理銀行副總蕭偉志認為,低利率將持續三至五年之久,利率四%以上的分紅保單或債券型基金可作為退休規畫主軸。因此,你四十五歲開始每月投資一萬元的債券型 基金,即使年化報酬率以保守計算僅有四%,你將比晚你十年做這件事的人多存二一九.四萬元。

﹁九大行動方案線上測驗﹂請立即連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inwinsp/no766/

蕭偉志

現職:台新金控財 富管理銀行副總25至45歲應將理財重心放在購屋上,45歲以後再來投資股票或基金也不遲。

年化報酬率超過4%的債券型基金基金名稱 成立年 10年收益率(年度化,%) 法儲銀盧米斯賽勒斯全球機會債券基金 2000 8.99 霸菱國際債券基金 1978 7.46 霸菱英鎊全球債券信託基金 1991 7.27 先機環球債券基金 2000 6.98 摩根富林明國際債券及貨幣基金 1979 6.86 CI資本國際全球債券基金 2001 6.84 百利達全球債券基金 1992 6.61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 - 環球債券 1993 6.46 註: 篩選條件為成立超過10年,過去10年年化報酬率超過4%

多存219.4萬元

設想情況:甲君與乙君收入條件一樣,甲君45 歲開始實行退休規畫,每月多提撥1萬元買入全球債券型基金;乙君到55歲才進行退休理財規畫。65歲時,甲君將比乙君多存219.4萬元。

早 10年規畫退休 就能多存219.4萬元! 單位:新台幣元

甲君 乙君 甲比乙多存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 累積投入本金 累積本利和45歲 120,000 122,225 0 0 122,225 50歲 600,000 662,990 0 0 662,990 55歲 1,200,000 1,472,798 120,000 122,225 1,350,573 60歲 1,800,000 2,460,905 600,000 662,990 1,797,915 65歲 2,400,000 3,667,746 1,200,000 1,47,2798 2,194,9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2

一份未出台的鐵路改革方案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69.html

  鐵道部既定的改革方案和步驟,遠遠落後於公眾的期待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谷永強
京滬高鐵於2011年6月30日提前開通運營。中國鐵路建設在過去八年「跨越式發展」,但鐵路改革卻八年停滯。王宙/CFP

 

  如果「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沒有發生,由鐵道部草擬的近八年來第一份改革方案或已浮出水面。

  但這不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方案。

  保持路網完整和調度指揮集中統一,確保鐵路安全和運輸效率,長期以來是鐵道部應對朝野改革鐵路呼聲的重要理由。但是,今年7月京滬高鐵發生一系 列運行故障,尤其是7月23日那場致40人死亡的特大事故,打破了鐵道部政企合一的行政壟斷體制有利於安全運營的神話。國務院對「7·23」事故的初步調 查已顯示,這次事故既暴露出信號設計上的缺陷,也反映出故障應急處置和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是一起「不該發生的、可以避免和防範的責任事故」。要求政企 分開乃至分拆鐵道部的呼聲再次高漲。

  事實上,以鐵腕著稱的前鐵道部長劉志軍今年2月因腐敗「落馬」,並牽出大批司局級高官之後,就引發各界對鐵路壟斷問題的反思。新任鐵道部長盛光 祖上任伊始,便提出要轉變鐵路發展方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12日乘坐海南東環高鐵後,做出的五點指示的第一點,也是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 式。正是在這樣的呼聲之下,6月9日,鐵道部正式向地方路局和合資鐵路下發了《關於加快轉變鐵路發展方式確立國家鐵路運輸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推進方 案》(下稱內部方案)。

  此時,距2001年傅志寰任鐵道部長時提出網運分離方案,已經十年過去。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國鐵路改革停滯不前,其間儘管也有很多業內外人 士,包括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等,為了鐵路改革出謀劃策,但這些方案從未真正獲得實踐機會。一位專家失 望之餘曾感慨:「改革就是過日子,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會改。」

  而中國龐大的鐵路體系,也終於在八年大躍進之後,走到了過不下去的當口。但從財新《新世紀》獲得的這份今年6月的鐵路改革推進方案來看,鐵道部 既定的改革方案和步驟,仍遠落後於公眾的期待。而「7·23」事故的發生,又使得這一內部方案被暫時擱置。未來的改革方向和具體實施方案,仍取決於兩大難 題:一是在未來市場化方向的拆分模式上能否達成共識;二是高鐵建設留下的巨額債務如何處理。這兩個問題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為中國已經遲到十年的鐵路改 革增加了難度。

權力下放

  財新《新世紀》記者拿到的這份內部方案顯示,鐵道部此次改革計劃的核心是擴大地方鐵路局經營自主權,確立地方鐵路局的市場主體地位。

  根據該方案,在具體職責劃分上,未來鐵道部將主要承擔政府監管、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行業管理職能,同時將部分權力下放,擴大地方路局的經營自 主權;地方鐵路局在服從鐵道部統一調度指揮的前提下,可以自行編制管內客貨列車開行方案,並根據國家規定的管理權限,享有一定運價浮動權和除部分部管「集 采專供物資」外的物資採購權。在財務制度安排上,鐵道部將確立「收入來自市場、客運及專業運輸承運清算、貨物運輸按票分段結算、提供服務相互清算」的財務 清算體系,以打破「統收統支」的舊制度。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此次方案是新一任鐵道部領導上任後在改革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嘗試,和以前相比有所進步,但突破不大,「方案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難以解決鐵路政企不分、高度壟斷的體制弊病。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使鐵路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是本次方案進步之處,但方案中關於調度指揮權的規定與方案的目的「自相矛盾」,實際上無法 達到預期效果。「目前鐵路線路、車輛是全路性資源,而調度指揮是鐵路運輸企業產權最核心的要素,擁有調度指揮權是成為市場主體的前提條件。」他說,「如果 線路使用權和調度指揮都要鐵道部來統一安排,沒有產權的鐵路企業怎能成為市場主體?企業獨立運營權又體現在哪裡?」

  他的同事榮朝和教授也強調,鐵路部門一直採用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鐵道部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特大型企業,地方路局只是其地域性分支機構,「地方路 局自身缺乏明晰的產權,本身既不能提供完整的運輸服務,也無法直接從市場獲取收入,且沒有完整的生產指揮權,並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榮朝和介紹,上世紀末鐵道部就曾嘗試權力下放,將年度運輸計劃編制權、管內運輸經營權、線路更新改造支出支配權等12項經營權下放地方路局,但 同時附加了路局必須服從鐵道部統一調度指揮的規定。由於缺乏清晰的產權制約,不久就發現存在地方路局挪用資金、路網整體效率無人關心的現象。

  「例如,當時把線路更新改造支出的支配權下放給鐵路局,但各地路局拿到這筆錢後,就花在建商業會所這些跟運輸主業沒有關係的地方。」他分析說, 由於全路網的效率由鐵道部負責,鐵路局拿到這筆錢後是否進行路網更新改造、路網的效率提高還是降低與己無關,「後來在審計中發現北京鐵路局違規挪用更新改 造資金,花四五億元修建高檔會所,這件事情很典型,也相當普遍」。於是,那些下放的經營權不久就被全部收回。

  榮朝和認為,真正的企業產權相對明晰,權利義務關係是清楚的,但鐵路局只是名義上的企業,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體制,鐵道部此次權力下放措施的真正效果和可持續性值得懷疑。

  多位曾參與2000年鐵路體制改革討論的人士認為,從鐵道部拿出的內部方案來看,目前鐵道部缺乏實現「政企分開」的改革意願。

  「內部方案中,鐵道部自我定位於承擔政府監管、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和行業管理的職能,這其實仍是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既當老闆又當婆婆。十年前 與鐵路一起開始改革的電信、電力、航空行業,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早都換成了國資委,工信部、電監會和民航局只承擔行業監管職能。」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 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餘暉評價說,「這個《改革推進方案》,甚至遠遠不如十年前鐵道部自己已經達到的改革進度。」

「豎切」與「橫切」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其目標其實非常清晰,就是通過政企分開,逐步放鬆管制,引入競爭。業內對鐵路改革的第一步政企分開早無異議,各種改革方案的分歧集中於選擇何種模式對鐵路進行重組。

  與電信和電力行業改革一樣,作為具有網絡規模經濟性和自然壟斷性的基礎設施行業,鐵路主要的重組模式可以分為「豎切」和「橫切」兩種。所謂「豎 切」,即根據路網、貨運、客運等不同業務類型分別組建獨立的路網公司和客貨運公司,歐盟國家實行的「網運分離」為「豎切」模式的典型代表;而「橫切」則是 按照區域或鐵路幹線分別組建不同的區域鐵路公司,不同區域公司彼此之間展開競爭。美國和日本的鐵路重組模式基本接近於「橫切」模式。

  日本和美國鐵路模式在「網運合一,局部分離」的基礎上,具體競爭方式有所不同。日本鐵路按區域劃分為四個區域公司,路網歸屬客運公司,全國統一 的貨運公司向客運公司租賃路網,貨運與路網分離,更多強調不同區域公司之間的競爭;美國鐵路則是路網歸屬貨運公司,客運公司向貨運公司租賃路網,不同貨運 公司在平行的鐵路線上競爭,被稱為「平行線」競爭模式。

  一般認為,榮朝和1996年6月在《北方交通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試論上下分離與鐵路重組的關係》,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以「網運分離」為核心的 「豎切」構想。榮朝和提出,未來國內鐵路行業的組織結構有可能是在「上下分離」(或「網運分離」)的基礎上,由若干大型客貨運輸公司在全國鐵路網上組織客 貨運營,從而形成不同鐵路公司之間的競爭。上述觀點引起了當時鐵道部高層的注意。1997年開始主政鐵道部的傅志寰比較傾向於網運分離。

  2001年初,原國務院體改辦牽頭組織國內有關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和部分企業,就電信、電力、民航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產業監管體制改革,分別組織 專家組進行研究。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銀國際、中金公司等研究機構的學者參與了鐵路體制改革的研究,同時根據國務院體改 辦的要求,鐵道部也派出相應人員參與,最終專家組和鐵道部各拿出一套改革方案。

  當年專家組牽頭論證上述四大壟斷產業監管體制改革總體框架的餘暉向財新透露,專家組和鐵道部的兩套方案其實差異不大,學者和鐵道部官員在改革的 原則上形成了共識,即按照「政企分開、網運分離、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原則逐步推進鐵路改革。鐵道部提出了一個為期十年的改革設想:第一步用大約三年時 間,將客運與路網分離,以當時的14個地方鐵路局為基礎,分別組建客運公司;然後再用三年的時間組建貨運公司,實現貨運與路網的分離;最後在客運和貨運均 與路網分離的情況下,組建統一的國家鐵路路網公司。

  為了搶奪鐵路產業重組後的上市機遇,當時國內的主要投資銀行也紛紛對鐵路改革建言獻策。中銀國際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鐵路改革方案,該方案和鐵道部「網運分離」思路基本一致,並在鐵道部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

  按照中銀國際的方案,鐵路改革第一步是在各鐵路局內部形成模擬法人運作的客運公司,一段時間後再將當時14個鐵路局的客運公司重組為5-7個大 型客運公司,然後推動客運公司改制上市;考慮到鐵路貨運運輸跨局運量較大,轉運環節多,收入清算複雜,中銀建議先從組建專業運輸公司入手,同時在14個路 局內部組建貨運事業部和路網基礎設施事業部,獨立核算;第二步再重組貨運公司,在全路形成3-5個大型貨運公司,然後推動貨運公司上市;而路網公司則在財 政支持下,實行一級法人管理,統一管理國家鐵路線路、橋樑、隧道、信號、供電設備和車站等資產,負責編制列車運行圖,必要時國家財政可提供一定的補貼。

  在切割完成後,整個鐵路行業將重組為5-7個大型客運公司,3-5個大型貨運公司,1-2個專業運輸公司,一個統一的路網公司和幾個機車租賃公 司,這些公司最終將脫離鐵道部。鐵道部將實行政企分開,負責對鐵路行業進行監管,同時逐步放開鐵路客貨運市場,對鐵路行業實行准入制度。

  中銀國際的方案得到了鐵道部的認可。按照「網運分離」的思路,鐵道部從2000年8月開始在昆明、呼和浩特、南昌和南寧四個不設分局的直管鐵路 局設立客運公司,進行改革試點,之後在全國14個鐵路局推廣。其模式是各鐵路局將下屬的鐵路總公司或鐵路分局裡與客運業務有關的客運段和車輛段整合到一 起,成立統一的客運公司。

「區域合一」還是「網運分離」

  然而,據多位參與制定當年鐵路改革方案的人士透露,雖然當年體改辦和鐵道部牽頭的研究團隊都推崇「網運分離」的改革思路,但國內在「區域合一」 的日本模式和「網運分離」的歐盟方式之間如何取捨,一直存在爭議。現在正在重啟的鐵路改革,也亟需在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否則改革又將陷入新的模式之爭。

  由於美國「平行線」競爭的「橫切」模式,需要主要干線均存在平行的鐵路線路,而國內鐵路運力一直緊張,在絕大部分幹線上並不存在平行的鐵路線 路,因此以美國「平行線」競爭為代表的「橫切」模式並不適用國內鐵路產業重組。當年關於鐵路重組模式的競爭,主要集中於「網運分離」和「區域合一」兩種模 式。

  持「網運合一」觀點的人士認為,「網運分離」保留一張統一的路網,運輸公司與路網公司博弈的能力相對較弱,鐵路和航空一樣存在對路網時空資源的爭奪,在保持一張大網的情況下,路網公司權力過於集中,容易導致新的尋租空間和腐敗行為。

  而在長期關注鐵路改革的趙堅教授看來,「網運分離」模式最根本缺陷是交易成本過高,會高到鐵路無法有效運營的地步。「在網運分離情況下,運輸公 司使用路網公司的線路要支付使用費,但這個價格很難通過市場化渠道確定。如果定得太高,運輸公司成本太高沒法使用;如果太低,路網公司就要虧損,並且沒有 進行電氣化或信號系統改造等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他以實行「網運分離」的歐盟國家為例說,歐盟鐵路路網使用費按邊際成本定價,路網公司虧損後由國家財 政補貼,由於很難確定路網公司的虧損是否由於經營不善造成,路網公司一般的成本也要國家補貼,造成國家補貼數額過高。

  從2002年實施的電力體制改革來看,這個問題確實是影響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難題。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在實施「廠網分開」第一步後即陷入停滯,在業內人士看來,關鍵就在於電網壟斷,遲遲未能確立合理的過網費價格,以致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無法實現。

  而在持「網運分離」觀點的人士看來,路網本身具有網絡規模性和自然壟斷性,同時國內鐵路正處於大規模建設中,大量公益性線路需要由國家進行投資或補貼,保持一個統一的路網公司對推進路網建設有益,也避免了路網分割帶來的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銜接難題。

  對路網收費問題,持「網運分離」觀點的專家認為,路網收費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監管,確定不同線路的基本過路費用;另一方面,路網公司甚至可以對繁忙線路的列車時刻進行拍賣,最終確定一個合理的過路費用。

  除了路網本身的屬性造成不易對路網進行分割,「網運分離」支持者認為,由於目前鐵路特別是貨運在國內長途運輸中佔據的市場份額較大,短期內航空、公路難以取代鐵路運輸,如果採用「區域合一」的「橫切」方式,容易導致區域市場內部競爭不足。

  但趙堅認為,如果採用「區域合一」的「橫切」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區域公司之間引入運營模式的競爭。他認為,鐵路運輸企業在經營模式方面可以有很 多創新,比如鐵路重組之後企業可以通過大量減少編組作業來降低運營成本,充分發揮鐵路點到點的運輸優勢,進行整列運輸,減少運輸途中的編解作業。新的運營 模式出現之後,其他公司就會跟進。

  2003年劉志軍出任鐵道部長後,提出「跨越式發展」思路,認為國內鐵路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運力不足,因此應維持「政企合一」的體制,集中 資源辦大事。「網運分離」的改革被擱置,各鐵路局由客運段和車輛段組成的客運公司被重新拆解、打回原形,在經歷了短暫的「主輔分離」「減員分流」後,「改 革」被「發展」二字取代。

  之後發改委曾提出過政企分開,成立鐵路總公司的改革方案,亦未獲得回應。京滬高鐵融資時,中銀國際又曾提出將京滬獨立出來,單獨融資並獨立調度 的方案,希望鐵路改革能從邊邊角角改起,逐漸走向市場化。方案一度獲得發改委高層肯定,但最終並未落實。其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亦曾受託研究鐵路多元化 融資方案,建議做實鐵路投資公司,以吸引社會化資本,方案同樣被堅持一體化控制的劉志軍否決。

  經過八年沉寂,已退回到十年之前原點的鐵路改革再次呼聲高漲,但多年前的模式之爭並未終結。鐵路非改不可,這一點無論業內業外,還是中央地方都 有共識,如何改仍是難題。從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的情況看,鐵道部目前仍集中在體系內調研,由內部各級政策法規部門研究方案,還未引入外部人士加入改革 方案討論。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紅昌認為,不同的鐵路重組模式各有各的優點、缺陷,「現在亟需做的就是實現改革的第一步政企分 開,首先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路的債務和各項企業職能,而將剝離出來的政府管理職能併入交通運輸部,在破除鐵路行政壟斷方面邁出決定性步伐,也為理 順各種產權關係和未來的行業重組準備條件」。

債務待解

  高漲的債務壓力,則是鐵路推進改革的一大障礙,「如果要分拆鐵道部,誰來背這麼重的債?」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剝離可能是一個必須的解決方式,否則,鐵路公司化之後很難盈利,也很難吸引到業外資本。

  隨著劉志軍全力推動的「跨越式」發展在他的第二個五年任期達到高潮,中國的鐵路投資數額不斷加碼:2008年鐵路投資總額為3376億元,和 2007年相比接近增長一倍;2009年基建投資達到6006億元,2010年增至7091億元,2011年仍將超過7000億元。

  與此同步,鐵道部的負債規模也在大幅增長:2008年鐵道部負債總計8683億元;2009年1.33萬億元,負債率超過53%,當年新增貸款 3000億元;2010年負債1.8918萬億元,負債率57%;截至2011年上半年,鐵道部負債總額高達2.09萬億元,負債率達到58.53%。

  由於「跨越式發展」的幅度空前絕後,鐵道部欠下的巨額債務令人心驚。財新《新世紀》記者從鐵路內部獲悉,今年初,政府有關部委曾委託一些機構對 鐵道部債務問題進行測算摸底。一位參與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測算的結果是,鐵道部最近兩年債務償付「問題不大」,但「十二五」末到「十三五」, 隨著大量銀行貸款進入還本階段,債務償付壓力相當嚴峻,「預計2014年或2015年,鐵道部將迎來償債高峰」。

  「鐵道部在舉債時,顯然也考慮到了資金鏈和還本的壓力。」這位不願透露身份人士介紹說,鐵道部的策略是銀行貸款、鐵路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多管齊 下,借新還舊,「鐵道部一般要求銀行貸款期限為20年,項目投入運營後才開始還本,這樣償債高峰到來時,也正是新建客運幹線投入運營的時間,到時鐵道部的 現金流入應該也是最高的」。

  鐵道部的貸款以長期貸款為主,據業內人士介紹,其期限一般為10年-20年,主要來自國內四大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其中工行貸款最多,國開行相 對較少,但也達到1700億元。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銀行給鐵道部的貸款利率一般下浮10%至5.9%,且建設期內可將利息資本化,甚至最初運營的 一兩年內只還息不還本金,因此真正還本要在投資五六年之後。鐵道部發行的債券期限也多在10年以上,每年付息,到期一次還本,這也使得鐵道部有了相當大的 緩衝餘地。另外,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和票據,鐵道部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短融和票據的融資成本和銀行貸款相比「要低一半左右」。

  但輾轉騰挪的財技就像走鋼絲繩,進入2011年後風雲突變,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劉志軍的「落馬」,曾經備受銀行追捧的高鐵概念,變成了人見人躲的「高鐵折讓」。鐵道部原先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借款模式風險陡增。

  據上述參與摸底測算的人士透露,目前各大銀行對鐵道部的新增貸款已經取消了利率折扣優惠。根據銀監會的規定,一家商業銀行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 額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15%以上,即被視為超過風險承受能力。銀監會今年5月進行的「腕骨」監管體係指標測試結果顯示,鐵道部在國內幾大銀行的授信額度 均已逼近這一水平。隨著監管政策趨嚴,未來鐵道部通過銀行貸款籌措資金的空間餘地也在收窄。今年7月21日,鐵道部招標發行的一年期200億元高信用等級 短期融資券招標未滿,顯示外界對鐵道部的償債能力已有疑慮。

  一位投資人士介紹,從今年開始,鐵道部的到期債務負擔將驟增,經營現金流支付債務本息可能會越來越困難。目前鐵道部的經營現金流主要來自客貨運 收入,但增長速度相當緩慢。2009年鐵道部客運收入為1090億元,貨運收入1647億元,雖然當年客運量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客運收入僅增加160億 元,當年鐵路運輸收益為584億元,比上年減少124億元,扣除財務費用,鐵路2009年盈利僅為27億元,而在經濟不景氣的2008年,鐵路還虧損 130億元。

  上述投資界人士指出,從現金流來看,2009年全國鐵路系統經營現金流大約為1139億元,包括27億元的盈利、566億元的稅後鐵路建設基金 以及546億的折舊作為非現金支出加回。此外根據中國會計準則,還要加回153億元的利息支出,則經營現金流總計1292億元。可以看出,鐵路系統現金流 的大頭來自建設基金和折舊,而非盈利,這兩項都相對固定,增長緩慢。由於集中上馬的高鐵和客運專線運營虧損,未來運營現金流實際上可能呈下降趨勢。

  據他測算,今年鐵道部經營現金流約2000億元(包括鐵路建設基金約700億元、折舊約900億元、利息支出約400億元),而還本付息的壓力 則有2500億元。由於今年債券到期明顯增加,「2500億元債務是保守估算,這包括債券還本1210億元,債券利息238億元,貸款本金1000億元, 貸款利息100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只有300億元的債券到期」。在他看來,從2012年起,鐵道部的現金支出壓力將會更大,因為從2008年開始高鐵新 增貸款大幅上升,2009年、2010年投入運營的高鐵將在2012年進入付息階段。

  另一位熟悉高鐵投資的人士認為,鐵道部未來資金需求可能比想像中更大。根據會計準則和行規,車皮等固定資產一般按20年折舊。但高鐵速度快,設 備壽命可能沒那麼長。「一個真實的例子是,某條線路開通後才兩三個月,白白的車皮已經變黃。因為開得太快,打進了沙子,一停車就得清洗,這樣的車皮壽命肯 定比預期的短。」

  鐵道部因此面臨兩難:如果不借更多的債,全系統的經營現金流很難支撐大幅攀升的還本付息;如果借更多的債,必將進一步惡化債務結構,而且當前的借貸融資環境對鐵道部相當不利。

  一旦要分拆鐵道部,誰來背這些債務將是一個大難題。如果將債務分解到拆分後的各個公司,無論橫切還是豎切,很可能意味著公司成立之日在財務上已經破產,而每條線路的建設進度和運營狀況更是千差萬別,好的即使如京滬也難以短期內盈利。

  在上述參與摸底測算的人士看來,債務問題對鐵道部來說並非無解。「盛光祖上任之後,提出鐵路建設應遵循『保在建、上必須、重配套』的三原則,同 時先後兩次降低高鐵線路的運營速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緩未來的資金壓力;另外,鑑於鐵路貨運盈利能力較強,鐵道部可通過擴大貨運線路在新建線路中的比 例,提高盈利水平;此外鐵道部還可通過推動優質運輸資產上市,緩解債務壓力。」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剝離債務應該是鐵路改革的一個必須步驟,關鍵在於怎麼剝,以及債務如何償還,比如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即是選擇之一。據知中信證券此前曾向鐵道部建議將其債務證券化,或將京滬高鐵和上海鐵路局捆綁上市,通過上市融資解決債務問題。

  從國外經驗看,很多國家的鐵路改革之始均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中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也同樣承受著來自於國家財政破產的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償債高峰的到來,或許會倒逼鐵路改革打開那道生鏽的閘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33

康師傅聯姻百事:交易方案是這樣敲定的

http://www.eeo.com.cn/2011/1112/21561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麗 王芳 李蕊 第一瓶由康師傅生產的百事可樂就將走上貨架,只等「證婚人」商務部一點頭。

兩年前,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0322.HK,下稱康師傅控股)董事會主席魏應州透露過風聲要做最大的飲品工廠,很多人當時以為,康師傅也要做碳酸 飲料了。直到今年11月4日恍然大悟,原來跟百事可樂的案子談了兩年。在中國飲料市場掀起軒然大波的這起合作案,雙方捂了兩年之久。

這是一次充分吸收了可口可樂併購匯源案例的教訓和經驗之後的成果,此次康師傅控股決策層與顧問團隊透徹研究,最終達成另類併購模式——百事將其在中 國24家裝瓶廠的間接持股移交給康師傅飲品,換取在康師傅飲品5%的間接持股(包括以商定條件增持至20%的權利)。根據規劃,康師傅與百事的原有渠道短 期內不會做任何整合,堅持「兩條腿走路」。

11月4日,魏應州與百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共同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的年會。據陳功儒回憶,當時案子磨合得差不多了,法律文書也準備齊全,又恰逢雙方董事長都在,乾脆決定簽約。陳功儒系康師傅控股總裁室公關部協理。

這亦是一個平衡了消費者、政府、股東、公司本身每一個層面考量的方案。陳功儒稱,把中國飲料市場當做一個準備起跑的馬拉松賽事好了,能不能按照這樣的方式起跑,就要看商務部和股東。

緣起

當兩年前,魏應州說康師傅要做最大的飲品公司,有人就會拿碳酸飲料對其進行質疑,沒有碳酸飲料這一塊談什麼最大呢?然而兩年後與百事的聯盟似乎讓很多人回過頭來聽懂了這一句話的含義。

康師傅是台灣魏氏四兄弟創辦的一家餐飲企業,1988年來到大陸,依靠方便麵這一品類的產品一炮打響,從而慢慢做大變成中國的食品飲料巨頭。2010年,飲料市場,康師傅份額達到了11%,與第一名的可口可樂16%相比,位居第二。

進入碳酸飲料的路線是一個多項選擇題:聯盟、新創業務板塊或者併購等等。

用康師傅品牌來做是一個選擇,「但是你會去喝一個做方便麵的廠家做的可樂嗎?」閆強稱。閆曾經在可口可樂公司工作過五年,現系正略鈞策諮詢機構合夥人。可樂飲品的特殊性是背後的文化價值,不是所有的廠家都能做可樂,中國本土食品飲料集團娃哈哈也做過可樂,但至今並未成功。

這樣的選擇,康師傅方面的回應是:如果用康師傅做,品牌認知就會錯位。

聯盟是康師傅進軍碳酸飲料更優途徑。事實上,如果要在幾個飲品巨頭之間做一個排列組合,百事和康師傅可能是最佳組合。競爭對手可口可樂的產品線齊全,而且每個產品線都很強大。

「我們的重疊部分很少。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機會促成大家繼續往前談。」陳功儒稱,如果說雙方不是互補而是很重疊的話就會涉及到雙方在未來如何做很直接的調整,而現在是「你有我沒有的,我有你沒有的」。

不過,百事被認為是在「甩包袱」。百事灌裝廠虧損嚴重,與合作夥伴之間糾紛消息不時傳出,甚至不少合作夥伴出售股權。

據公開資料,今年年初,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產權交易所轉讓其持有的北京百事15%的股份。福州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中方股東,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全部11.1%股權。

根據康師傅控股的此次公告,在2010財年,百事全資控股的FEB(For Fast Bottles (Hong Kong)Limited)持有的百事在華的瓶裝業務稅後虧損1.76億美元。

不過,百事的品牌運營能力得到了認可。品牌營銷專家李志起稱,百事在品牌運營方面非常有想像力。

對於康師傅而言,渠道就像自己修建的高速公路,路一旦修建起來,賣產品就不成問題,因此與百事合作之後,百事可樂的產品放在自己的「高速公路」上。

這最終形成當下的合作策略:康師傅飲品將與百事現有的在華裝瓶廠合作,負責生產、銷售和分銷百事的碳酸飲料和佳得樂品牌產品,百事繼續擁有品牌和負責其市場推廣活動。在交易層面,康師傅接手百事在華的灌裝廠,同時百事將會向康師傅出售自己的濃縮液以及品牌營銷。

康師傅飲品將通過百事的授權,開始將其果汁產品在純果樂品牌之下進行聯合品牌經營,康師傅飲品和百事的現有裝瓶企業將有權分銷百事在中國的飲料品牌產品,此外,百事將把此聯盟納入其全球飲料創新計劃。

方案設計

方向已不是問題,關鍵是雙方聯盟在持股比例、核心資產置換,以及渠道整合方面的操作。「大家從五個方向來考慮。」陳功儒稱,這個方案綜合了消費者、合作夥伴、股東、行業和政府的考量。

最終的方案是:百事全資附屬公司FEB將百事在中國的非酒精飲料的裝瓶業務出售給康師傅,來換取康師傅飲品9.5%的直接權益。FEB將間接持有康 師傅飲品控股5%的權益,以及FEB將獲權發行期權,以按攤薄基準將其於康師傅飲品控股的權益擴大到20%。FEB無需對發行期權支付任何溢價。

此項交易中,發行期權要在2015年年底行權,如果在2013年前行權,行權價格按照康師傅飲品控股目前估值的150億美金計算,之後的2014年和2015年將會按照康師傅飲品控股的估值上調15%進行行權。

對於百事可樂而言,它的收入主要是濃縮液和股權增值收入。

根據協議,濃縮液的價格將會參考康師傅飲品及百事裝瓶商在中國向客戶(批發或零售)出售所有碳酸飲料產品的淨批發價總額的某一百分比計算。

股權收益方面,百事將會持有康師傅飲品5%的間接持股,並有權在2015年增持到20%。

為什麼是5%?陳功儒說:「這是雙方經過衡量的,有人也算過說5%賬面值是5500萬美元,但其實這不是一個看短期價格的交易,看的是長遠的價值。所以這是雙方『共生存』,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併購。」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就涉及康師傅控股其他股東對此次交易的看待。陳功儒稱,「我們會考慮這樣的合作對於我們的股東來講會不會是好的」,參與到這個合作中來的都是上市的大公司。

11月7日,康師傅控股在港股市場恢復交易之後,股價當日收盤上漲9.38%。不過,在經歷了幾天的交易之後,截至發稿,康師傅控股股價回頭接近了停牌之前的位置。

此間,國際多家投行調低了康師傅控股的目標價格,原因主要是短期內百事業務會拖累其業績表現,而協調效應的發揮需要時間。

利益相關者的考慮

對於那些跟康師傅一起做生意的合作夥伴而言。這樣的合作,實際提升了服務。這家供應商能夠供應更齊全的商品。如此,則服務比較容易到位,消費者的選擇比較容易滿足。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康師傅的通路合作夥伴來講是正向的。

在裝瓶廠方面,百事在中國的裝瓶廠有合資,也有獨資。康師傅方面稱,方案的設計,必須考慮到這些裝瓶廠股東的想法,這樣的安排會讓這些合資股東的權益也不會受影響。

根據當前的方案,瓶裝廠相關合作方的股權比例不會因為這樣的調整而變動;其次,他們合資的工廠還是按照往常的方式在運作。

康師傅方面儘量避免這樣的交易對整體市場格局造成顛覆性影響。對於整體方案的設計,陳功儒稱:「我們應該是有把大眾在這個事件上的觀感考慮進來。」

飲料行業也有類似的案例出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的可口可樂和匯源的併購案。

當時可口可樂試圖購下匯源。可口可樂本就在果汁市場上有話語權,而匯源的業務也是圍繞在果汁上。由此,併購可能會對果汁領域產生較大的影響。併購案最終流產的原因複雜,眾說紛紜,但對行業格局的影響是導致這個併購案沒有獲批的重要因素。

此次合作中,百事可樂它之後還是會叫百事可樂,百事可樂的份額上基本不會有很大的調整,所以碳酸飲料格局不會有很大的變動。未來百事可能還是會負責 這個品牌的操作和市場的營銷及推廣,康師傅負責生產製造。「康師傅這邊也不會因為和百事的合作我們的茶就變得多出很多種。」陳功儒稱。

在此方案設計中,交叉持股是康師傅的新「玩法」。

交叉持股既規避了前述對市場份額的衝擊,又達到了協同合作的效應。不過,這次合作依舊存在不確定性,其中商務部的審查將是這次合作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

據這次公告稱,這次合作協議將經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核,審核通過後再通過股東大會表決。

對於股東大會的投票,康師傅控股的股東之一三洋食品已經表示會將自己持有的33.2%全部贊成這次合作,而頂新集團佔康師傅控股的33.3%,因此,一旦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批,此次合作將不會在股東大會上有所阻礙。

但是,康師傅僅僅只是做可樂那麼簡單嗎?

相關公告發佈後不久,康師傅控股主席魏應州在出席分析師見面會之後表示,正考慮分拆與朝日啤酒的合營公司康師傅飲品控股上市,但此為長遠目標。

這又引起了投資者對康師傅的另一猜想,如果僅僅依靠康師傅目前的飲料業務上市仍然缺乏想像力,但是一旦引入百事可樂,又為上市加重了砝碼。而且從公 告上來看,康師傅給予了百事發行期權的權利,很像在上市之前引入戰略投資者,而且印度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本身就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高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1

上市-私有化-再上市:中介机构推销中概股退市转板方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3/3MMzA3XzM4NTM3MA.html

中概股被勒令停牌或退市的风潮让中介机构嗅到了这一波资本市场契机。对于中介机构来说,中概股私有化、转板或者通过其他途径重新上市,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今,41家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展开了合计12.76亿美元的回购行动。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中介市场规模。

“还是回来吧。”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行并购负责人徐翌成的话道出了许多国内中介机构的心声。

在日前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主办的中国概念股海外上市退市与投资并购策略研讨会上,与会者多数来自国内各类中介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财务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基金等。

会上,全国工商联并购工会执行会长、上海并购俱乐部秘书长费国平手里拿着历经三个多月组织各方中介机构写就的《在美中概企业问题分析及退市转板策略报告》,不断向与会者传达这一庞大的市场信息。

“我们希望以正视听,为中国概念股正名,同时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出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被妖魔化的中概股

在中介机构看来,“中国概念股”群体正在被不断妖魔化。

在42家被勒令停牌或退市的企业中,已经被证实存在财务问题的有10家,因为其他程序问题被迫退市的达到12家。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因为退市遭到集体诉讼的企业已经达到30家。

中国概念股的“寒冬”并没有消退的迹象。目前,在美国市场上,股价低于2美元的中国公司有82家,其中处于1美元以下的公司有34家。后者中,已经有10家因为连续30天以上低于1美元,而收到来自交易所的退市警告。

是继续留在美股战场等待出头之日,还是转移战略移步其他融资市场?中国概念股有没有在美股市场翻身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相比身陷漩涡中心的中国概念股企业来说,中介机构更有一些“旁观者清”的味道。

费国平戏称自己是“阴谋论”者。他表示,尽管机构做空股票是正常的市场操作行为,但是30多家企业遭遇集体诉讼是“不正常的”。他认为,在这一场做空机构与上市公司的游戏中,美国政府机构一直在背后若隐若现。

2009年3月到2010年1月,全球经济回暖,全球各大指数有一波反弹行情,其间中国概念股整体上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指数涨幅达到98.96%。

更引人瞩目的是,彭博中国反向收购指数涨幅达到239.02%。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价格暴涨,占据涨幅200%以上的中国概念股票的六成。

于是,反向收购逐渐成为做空机构的目标。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在这期间涨幅前40名的中国概念股票中,四分之三遭遇了市场做空机构的打压。

与此同时,美国监管方严厉打击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警告市场,这些公司存在财务欺诈和严重治理缺陷,同时对财报递交时间表的要求更为严格,驳回不少公司要求继续交易的请求。

“事实上,按照被停牌的原因分析,被质疑企业公开承认有问题的只是少数。”费国平说,“我们希望以正视听。”

不过,也有中介机构人士认为,做空只是市场正常的操作手段,中国概念股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了解。

中介机构遭遇“株连”

在如今这段观望期内,由于中国概念股问题而遭遇“株连”的中介机构不在少数。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在2010年7月12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本土大约有40多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出具审计确认函,这些事务所的合伙人多数在五人以下,专业审计人员在十人以下,其资质受到质疑。

在被勒令停牌退市的中概企业中,聘请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审计师的有14家,Frazer Frost(飞腾)和Malone Bailey(龙昌)的客户各有4家,DBO(德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了3家。

同时,PCAOB更是将矛头指向了为以上这些事务所承接外包业务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称他们存在问题。

PCAOB主席James R. Doty试图

打压所有的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他在今年10月4日表示:“如果境外的审计师从事工作的环境,他的商业文化是不鼓励挑战权威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境外的审计师保持了适度的怀疑态度呢?”

会计师事务所的遭遇仅仅是冰山一角。

由于监管日益严格,受到重点指责的反向收购操作上市的方法,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几乎不可能实现。而原先帮助中国概念股进行多次反向收购操作的法律和财务顾问,如今这方面的业务量陡然萎缩。

中介机构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在公开市场的业务流年不利的情况下,帮助企业通过其他渠道再融资和并购业务成为中介机构新的业务方向。

根据汤森路透基点今年第三季度的亚太地区银团贷款回顾报告,再融资活动占2011年前三季度贷款活动的45%,达到1090亿美元,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强劲势头。去年前三季这一数额为900亿美元。

而并购活动紧随其后,今年至今贷款额已达2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47.8亿美元增长67%。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得中介机构趋之若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财务咨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显然比企业更有兴趣和意愿。我们帮助他们找到出路,同时也为自己打开市场大门。”

另据媒体报道,有部分风投也希望募集一只“摘牌”基金,专注于在国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私有化退市。

“上市-私有化-再上市”良方?

国浩律师集团事务所执行合伙人李淳手里拿着一份详细的名单在会场上走动,试图和企业、投行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交流。

在这份名单里,开列着他们认为具备私有化后回本土上市的公司名录。

他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这些都是他们觉得特别适合回归本土重新上市的公司。李淳强调,转板上市,尤其是从美国资本市场撤退,是需要承担很大的退市风险的。一旦企业的基本面强劲,符合国内的上市要求,那么转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国内的证券交易所表现出谨慎积极的态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表示:“我个人认为,这对于上海、深圳和香港交易所都是个机会。”

他透露,尽管众所周知国内证券交易所的运作体系和国外差别很大,上市实质审核仍然把控在证监会手里,但是据他所知,证监会正在重视那些以前达不到A股上市要求的轻型资产--这些正是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考虑转板上市之前,更多的企业首先要完成私有化。春华资本集团不久前帮助康鹏化学完成私有化退市。

其创始合伙人廉洁表示,主营精细化学品的康鹏化学基本面很好,但由于该行业不属于主流中概股,因此在美国的估值仅6到7倍,企业的价值被极大低估。对于这样的企业,私有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主动退市,或私有化或随后转板。这成为如今还在美国资本市场摸爬滚打的中国公司的一种选择。

今年11月3日,哈尔滨泰富电气在纳斯达克市场停止交易,成功从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私有化退市。

自年初至今,累计从美国主板市场退市的中国概念股达到28家,同时近10家企业也宣布了私有化退市计划。

但是,中介机构们同时也承认,退市需要相当的成本。“美国资本市场有严格的退市制度,企业想要退出,需要做好诉讼应对。”周勤业表示。

道衡财务咨询有限公司香港与上海办事处资深顾问李德泰说:“上市-私有化-再上市”(PPP)的道路听起来是针对中国概念股的绿色通道,但这条路不一定走得通。

“退市时,公司必须谨慎注意其特别委员会的独立性,有经验的财务和法律顾问特别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7

認定標準嚴 連「桃姐」也無法申請理賠 長期看護險保費高聰明規畫替代方案


2012-4-16  TWM




在少子化加上平均餘命增長的趨勢 下,老年長期照護的確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然而,目前各家長期看護險的認定標準仍複雜不一,保費也不便宜,加入搶買潮前,不妨先冷靜下來,其實,你可以有其 他的替代方案!

撰文‧何珮郁

今年七月,保險市場即將有一輪新的漲價潮,許多民眾紛紛開始接到保險業務員的電話:「保單即將停售,未來新的保單只會越來越貴,趁現在趕快買比較划算!」 可預見的,接下來勢必又會帶起一波「搶買」效應。

在眾多將調漲的險種中,又以「長期看護保險」最受到關注。搭上政府宣布規畫推動《長期照護保險法》議題,以及人口結構老化的潮流,長期看護保險(以下簡稱 「長看險」)近兩年的銷售有大幅增長的趨勢。根據壽險公會統計顯示,二○一一年長看險的新契約件數和初年度保費,分別較一○年成長六七%、一一三%。

銷售雖有大幅成長,但若以一一年統計初年度總保費的占比來看,長看險占壽險業傳統壽險的比率只有○.四八%,占健康險的比率也僅有九.三%,可看出一般民 眾實際承保的接受度仍不高,顯得「叫好不叫座」。

保費昂貴

一百萬保障要年繳三萬 重要卻買不下手「理由很簡單,因為保費真的很昂貴。」錠嵂保經執行處經理江凱偉分析,以三十歲的年齡來計算,非帳戶型(不限給付總額,終身領取)的終身長 看險,每百萬元的保額,平均一年就要繳三至四萬元的保費,即使是帳戶型(領到保單帳戶額度歸零為止)的長看險,保費也要二至三萬元,保費偏高,也是讓大多 數人會覺得「這個保障很重要」,但還不到真正下決定去購買的主要因素之一。

若仔細拆解長看險的保障內容,你會發現,不只保費昂貴,在「長期看護狀態認定標準」,以及「理賠給付方式」兩個攸關保戶權益的層面上,都有其值得探討之 處。

首先,以認定標準來看,長看險的功能主要在照顧失去自主生活能力的人,而各家保險公司在認定「長期看護狀態」的標準就各有不同。在失能定義上,多數保險公 司會以六項標準來評估,分別為:無法自行進食、穿脫衣服、走動、自行起床、沐浴及如廁,有些保單規定,在六項中必須至少符合三項,才符合理賠標準;或是時 常處於臥床狀態中,且六項中至少符合兩項才達到理賠標準。

至於要如何判斷是否符合這六項標準,台灣人壽理賠部經理林士聘表示,保險公司審核理賠時,除了各大醫院專科醫師開立的診斷書、病歷資料外,檢測生理障礙通 常會以申請外籍看護標準用的巴氏量表、柯氏量表等專業量表,來逐一評估六大項,若為失智症,則以失智量表中度就可認定為需要他人看護狀態。

認定複雜

即使身體不適 但能自理起居則不給付以巴氏量表來看,有些保險公司在認定「保戶能否自行進食」時,會認定五分就符合,有些則是零分才符合(分數愈低,情況愈嚴重),言及 於此,我們不難發現,不僅各家保險公司在理賠的認定上,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同,要符合長期看護的給付標準的難度也頗高。

就以最近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桃姐》劇中狀況來舉例,桃姐在第一次中風後,日常起居、行動都明顯不便,需他人看護,除了劉德華飾演的Roger,桃姐並 沒有其他親人可就近照料,Roger才只好將她送到安養機構。

很顯然的,桃姐的身體狀況是需有人看護照顧的,但以她的實際狀況來分析,進食、起身、沐浴、如廁等,她都能自行完成,因此,即使桃姐的處境堪憐,但若她有 投保長看險,並想申請長看險理賠給付,恐將失敗。

除了認定複雜困難,在理賠給付方式上也有其難度。長看險的給付一般分為兩部分,一種為「一次金」,另一種為「分次金」。一次金又稱為療養金,在保戶被認定 為長期看護狀態後,會先給付一筆金額,作為初期緊急支付醫療或購買輪椅等器材之用,但只限一次;而分次金則有分成每月、半年、年度給付等不同方式。

然而,在給付前,保險公司都訂有「免責期間」,一般為九十天,也就是說,撐過了這段三個月的「觀察期」仍維持在需長期看護狀態,才能拿到給付。此外,患者 還須每半年或每年回到醫院診斷,若仍符合長期看護標準,才能繼續請領給付。「長期下來,不管對患者或家人來說,都是辛苦的考驗!」江凱偉認為。

保險暢銷書作家劉鳳和認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買保險最重要的考量仍是『保費』。」若長看險一個月理賠二萬元,十年頂多二四○萬元,但是年繳保費就要四到 五萬元,對一般家庭來說負擔太大。他建議,殘廢扶助保險金其實就可以用較便宜的保費達到類似的保障!

今年三十二歲的楊孝宇(化名),因為外婆罹患失智症,狀況時好時壞,無法符合申請外籍看護標準,只好雇用本籍看護,每月費用約七萬元。

替代方案

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有殘扶金條款「因為看到外婆這樣的狀況,才想到萬一我發生意外,不但沒收入,一千多萬元的房貸和看護費用還會造成家人嚴重負擔。」一 度,他的壽險業務員建議他投保長看險,但即使楊孝宇的職業是醫生,收入不低,仍不敢確定自己能長期負擔高額的保費。

所幸,在詢問專家友人之後,他找到了適當的替代方案。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原先已有八百萬元壽險保障的楊孝宇,改以十年期的定期壽險三百萬元,並含有殘廢 扶助金的保障,來補足風險和資金缺口,年繳保費約一萬元。

江凱偉分析,一般終身壽險或定期壽險中,有些會包含殘廢扶助保險金的條款,若因疾病或意外發生一至三級或一至六級殘廢,保險公司將會依照殘廢等級表給付保 險金額,或依約定比率每年給付殘廢生活扶助金,其平均保費也較長看險便宜。

雖然殘廢扶助和長看險定義領域不同,但對多數人「可能面對的風險」而言,殘廢等級表的涵蓋範圍仍較長看險廣泛,定義也較明確。

若仔細比較長看險和殘廢扶助金的保障範圍,仍互有補足之處,林士聘建議,兩種險種仍可作為互補,「但無論如何,看待長看險,都應該把它當作人生保險配置的 『最後一個環節』,要在財務無虞的前提下,才該思考是否透過長看險,將個人的長壽風險再進一步降低。」預算不足?

用殘扶金替代長看險

──殘扶金與長看險比較

長看險 殘廢扶助金

認定標準 失能定義:

1.無法自行起床

2.無法自行走動

3.無法自行進食

4.無法自行穿脫衣服

5.無法自行沐浴

6.無法自行如廁

(目前多數保險公司認定方式採上述六項符合三項者。檢測生理障礙通常參考巴氏量表、柯氏量表等) 依殘廢等級表認定殘廢等級,殘廢等級共11級75項,舉例來說,雙目均失明者屬一級殘(全殘),兩上肢肩、肘及腕關節均永久喪失機能者屬二級殘,雙手10 指均缺失者則屬三級殘。有些保單只保障一至三級殘,有些保單只保障一至六級殘,各有不同。

認知損害:

經診斷為「器質性癡呆」或認知障礙(例如:失智症)。

在意識清醒時,有時間/場所/人物分辨障礙兩項以上,需他人看護者。檢測認知障礙通常依據失智量表、MMSE量表等。

給付內容 保險金給付分為兩部分:1.長期看護保險金:依保單約定方式每月/半年/每年給付保額比率或倍數。(帳戶型設有給付上限)2.長期看護療養金:依約定保額 比率,領取以一次為限。 依保單約定內容,一次給付全殘保險金,或每年依約定比率給付殘廢生活扶助保險金。

免責期間 有(一般為90天) 原則上殘廢扶助金無免責期間,但依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不同,給付時間通常是自被保險人殘廢診斷確定日後之每一保單週年日,於被保險人仍生存時,依約定給付殘 廢扶助保險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0

證所稅方案出爐 有假公平沒正義

2012-5-7  TCW




證所稅,在贊成、反對、質疑聲浪 中,行政院版的方案出爐了。

證所稅,是馬政府繼奢侈稅後,縮小貧富差距的方案之一。財政部長劉憶如明確表示,課證所稅,就是要達到總統馬英九說的,「量能課稅、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 距」三大目標。

稅改落實公平正義台灣應該要做三件事

但,檢視目前行政院版本,除達到「形式上」的公平外,距離政策目標,還很遙遠。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批評,政院版只對「公平面」有交代,比 原來什麼都不做好一點,算踏出了一步。

然而,從證所稅能否達到縮小貧富差距來看,全世界課證所稅的國家(見五十六頁表),如美國、英國,代表貧富差距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數字越大,代表貧富差距越大)比台灣高,但,同樣有證所稅的日本、韓國,吉尼係數卻又比台灣小,未有證所稅的台灣,吉尼係數介於 這些國家之間,顯示有沒有課證所稅,和貧富差距關係不大。

因此,透過課證所稅,達到縮小貧富差距,從各國經驗看來,實屬不易。

一個對縮小貧富差距毫無助益,卻得付出不小稽徵成本的方案,未來,還得經過立法院關卡,最後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一位學者憂心的說,證所稅再經過立法院 「馬殺雞」一下,最後核定版本,一定會進一步放寬,最後,兩年後正式申報的證所稅,將是一個財政部預估只有一百億稅收,只建立了「租稅公平」表象的法案。

證所稅大陣仗完成草案之後,卻未見財政部下一個稅改菜單,讓學者有些擔心。黃耀輝說,此次稅改,以大家共識度最高的證所稅先行,但是,房地產相關的稅改應 該要接著討論,政府要改善貧富差距,不是只有證所稅而已,土地問題更應該提出來討論。

應降門檻與稅率擴大族群對股市衝擊小

台灣稅改,要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應該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證所稅要公平,才能課到稅。行政院版打算針對證券所得四百萬元以上的大戶,課證所稅一五%到二○%,但,「稅率太高,大戶、大實戶不是跑掉,就是不 玩。」一位中實戶說,大家都跑光,市場如一攤死水,不但課不到證所稅,甚至連證交稅,都會流失。

因此,要達到公平、又有稅收、又不會影響市場太大,最好的課稅方案,應該將免稅門檻、稅率「雙降」。免稅門檻,應從四百萬調低為一百萬元,擴大課稅範圍, 因為,一年能在股市賺一百萬元,「已經很厲害了,」該位中實戶說;但稅率,應該降為五%,「賺一百萬元,繳五萬元所得稅,我願意繳。」中實戶進一步表示, 何況,所得淨額一百萬元,要繳十幾萬元所得稅,證券所得繳五萬元,並不為過。

此方案,因為稅率低,資金不會出走到國外市場,大戶也不至於將資金匯到國外,再以「假外資」回台灣,在低稅率情況下,大家甘心繳稅,政府一定課得到稅,股 市也不會因為資金外流,結構大幅改變,影響台股的高週轉率、高本益比,較其他國家股市具吸引力的特質。

應取消兩稅合一股利多的大股東逃不掉

另,基於公平原則,外資也要課稅。由於稅率只有五%,只要台灣高週轉率、高本益比特性在,外資沒有必要因為五%稅率,而捨棄台股。

二、取消兩稅合一。台灣實施兩稅合一十多年,政府每年至少流失上千億元稅收,而真正受惠者,以大股東居多。

所謂兩稅合一,是指上市公司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後,股東分到股息,可以在所得稅裡扣抵。

舉例說明,假設某一家上市公司已繳了一七%的營所稅,股東分到的股利,原本應該納入所得稅中課稅,但因為上市公司已繳一七%營所稅,因此,如果該股東的所 得稅率是二○%,那股利只須繳三%所得稅。

兩稅合一,對小股東影響不大,但對股利收入龐大的大股東而言,影響甚大,可減免的所得稅相當驚人,舉例來說,如某大股東適用的綜所稅率是四○%,但投資某 上市公司所領的股利,因為上市公司已繳一七%營所稅,因此,股利只需要繳二三%,至少省下一半所得稅。

當然,如果取消兩稅合一,為降低衝擊,則應有「落日條款」,即,逐年將扣抵的營所稅率下降,最後再完全取消。

應依市價課土增稅避免漲價利益全歸地主

三、土地交易市價課徵土增稅。房地產是貧富差距的元凶,立委曾巨威指出:「股市有漲有跌,但是,房地產幾乎一路上揚。」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土地交易,過去 由於養地不用空地稅,造成養地風氣盛。台北市決定民國一百零三年開徵空地稅,讓養地成本提高。

然而,「土地交易,更是暴利。」一位不動產業者說。土地漲價,是社會全體努力而來,但因市價與公告現值差距過大,造成漲價利益全歸地主一人,極不公平,因 此,實價登錄制度上路後,土地交易按市價課土增稅,應該率先實施。

不過,一位財經學者透露,要改善貧富差距,藍、綠兩黨心知肚明,房地產交易所得,才是首要改革標的,但卻都戒慎恐懼,原因無它,營建業是兩黨的政治獻金大 戶。敏感的房地產課稅問題,才是考驗馬政府改善貧富差距的決心。

【延伸閱讀】課證所稅無益改善貧富差距

國家:美國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78

國家:英國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45

國家:台灣是否課證所稅:否吉尼係數:0.342

國家:日本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29

國家:南韓是否課證所稅:是吉尼係數:0.315

註:吉尼係數為2010年資料資料來源:OEC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2

首份B股轉H股方案亮相 中集集團欲飲頭啖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89963.html

停牌一個月的中集集團 15日發佈公告稱,擬將已發行的B股轉換上市地,以介紹方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及掛牌交易。若此方案能順利實施,中集集團將成為首家A+B轉A+H上市公司。

將開創B股轉H股先河

中集集團方案稱,公司擬申請其已發行的1,430,480,509股境內上市外資股轉換上市地以介紹方式到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及掛牌交易。

中集集團表示,中集集團符合聯交所《上市規則》中對財務 、市值、換手率、股東分佈等內容的要求,公司符合向香港聯交所申請以介紹方式上市的全部條件。

中集集團表示,此次方案同時涉及變更B股股東的權利,為保護B股股東,此方案除正常股東大會程序外,同時須經出席股東大會的B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

同時,中集集團此次提出的方案還為除招商局國際 、COSCO及其關聯企業Long Honour之外的全體B股股東提供了高出B股現價5%的現金選擇權。此次方案中B股投資者可選擇中集B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前行使現金選擇權,將其持有的 全部或部分B股轉讓給提供現金選擇權的第三方,也可選擇繼續持有並保留至股票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現金選擇權方案實施後的全體B股股東的該部分股份,將 授權國泰君安證券作為名義持有人在國泰君安香港開立H股賬戶(該賬戶僅用於為投資者辦理代理交易和登記結算使用)並託管公司H股股份及辦理相關事項。

分析人士認為,若此方案能順利實施,中集集團將開創B股轉H股先河。

探索B股盤活之道

公開資料顯示,中集集團目前總股本26.62億股,其中A股12.32 億股,B股14.30億股。截至7月13日停牌前,中集集團A股二級市場價格為每股13.10元人民幣,B股價格為每股9.36港元。雖然中集集團的B股 發行流通量多於A股,但B股交易一直處於極度不活躍狀態,其成交額、成交量、換手率等指標遠低於公司A股。中集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融資能力的逐步喪 失及成交量的日漸萎縮,B股問題的解決勢在必行。

「相較於回購的方案,B股轉H股在戰略及戰術上更適合中集集團。」公司負責人介紹,中集集團B股股價和估值較低,而同類公司在香港的估值比公司B股 更高,若實施轉股對現有B股投資者更為有利;其次,B股投資者在投資風格上接近香港投資者,且使用同種貨幣單位,若能轉為H股,其後續投資亦能平穩過渡; 此外,對為全球市場提供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的中集集團而言,若此方案能夠順利完成,公司將成為同時擁有A股和H股的跨市場、跨交易所上市公司,國際影響力 會得到提升。

在中集集團看來,B股轉H股是進一步完善其融資平台和價值平台的重要步驟,此舉有望為公司帶來更好的資金支持。而且,公司還可以借鑑香港資本市場經 驗,建立起更科學的激勵機制和投資者回報機制,穩步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與綜合競爭力,在全球經濟復甦力度放緩的背景下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分析人士認為,對其他已發行B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若此次中集集團成功實現B轉H,B股改革的新模式有望由此展開,這不僅是對解決B股歷史問題的有益嘗試,而且也在對投資者利益充分保護的前提下,為該類上市公司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34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難產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24/100428079_all.html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一塊分外難啃的骨頭,從其最初被提出至今已逾十年,方案仍遲遲未出,今年仍然可能「難產」。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鏗鏘有力地表示,在本屆政府任期最後一年,一定要出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

  隨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制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列於2012年要完成的七項主要任務之首。方案牽頭制定者國家發改委出台《關於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抓緊制定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

  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今年5月,發改委代表國務院,曾拿出與全國人大會商的方案版本,原擬6月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討論, 「下半年有望出台」。但最後此方案未能得到討論,原因是其涉及多部門切身利益,國家發改委仍在反覆協調各方面的意見。另外,會議議程緊湊,沒有足夠的時間 討論此方案。

  剛閃露的曙光迅速黯淡下去。

  看過最新方案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阻力非常大,該方案反覆協調、修改過多次;現在的方案內容「比較鼓舞人心」,但和老百姓的期望可能還有較大差距。

  即便總體方案出台,是否就能有效改善中國收入分配現狀?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人士均表示不樂觀。「收入分配問題到今天這個地步,『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一位參與方案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本屆政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可以出台總體方案,給下屆政府指引方向、鋪平道路。

拉鋸戰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案早在11年前就已經著手,最初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負責,後改為國家發改委牽頭。

  一位長期進行收入分配研究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早在2001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就設計出了總體方案,但是由於涉及面太寬,當時的方案被無限期擱置。

  此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定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轉交給國家發改委。具體落實部門為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其它參與部委包括,人社部、財政部、稅務總局、國資委、商務部、農業部等。

  2004年開始,發改委醞釀改革方案,2007年起多次徵求專家意見。一位參與方案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最近一次討論是在2012年4月,發改委舉行小規模徵求意見討論會。此前一次向專家徵求意見是在2009年底,當時一度傳出分配改革方案將出台的消息。

  發改委當時透露,方案已上報給國務院,中央表態要對方案進行修改。但此後便歸於沉寂。「方案制定和修改工作一直在進行,並沒有停頓」,上述參與方案討論人士稱。

  一位參與方案制定的部委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這是一個概述性總體方案,「主要是指導性文字」,包括指導思想、現狀描述、目標、基本步驟、主要政策、組織領導等幾個部分。

  其基本原則是:抑制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解決收入分配當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壟斷部門收入過高、資源價格不合理帶來的暴利、政府部門權力過多地干預經濟帶來的部門利益等。

  上述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每個具體問題有一小段文字加以簡單闡釋。比如,在如何解決壟斷問題上,提到規範高管薪酬、保持壟斷企業內部合理差距等內容,不過,「沒有更細化的措施」。

難點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涉及面非常廣,既和收入分配體制本身不健全相關,也跟社會體制及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相關,需要多方面深層次的改革。

  方案多次提交又不斷被退回要求修改的重要原因在於,涉及的各個部門在某些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對財新記者介紹,發改委是方案牽頭者,彙總各部門意見,對具體內容統籌規劃;其他部委各自負責提出相關領域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具體建議。

  具體而言,人社部主要從各類職工工資分配、保險福利角度來就職工收入分配提出建議。財政部從財稅體制改革角度建議:新收哪些稅?怎麼對低收入者 實行稅收減免?如何對高收入者加大調節力度?對國有壟斷企業的稅後利潤怎麼調節?國資委對國企薪酬分配、工資分配如何加強監管,使其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等提出建議。商務部側重怎麼在外資合同中更好保護外向型企業勞動者的權益,改善外向型企業收入分配等提出建議。

  取得一致性意見的重要阻礙是如何調節壟斷行業收入。多位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關於要不要「調節壟斷行業高收入」,相關部門尚持反對意見。 「反對的理由是,那不是壟斷企業,因為有競爭」,一位知情人士稱,「如果被定義為壟斷企業,下一步就是找出哪些是壟斷企業,這對他們來說很被動」。

  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分配改革方案裡涉及到的國企紅利上繳問題,也遭到相關部門反對。他說,國資委未必要阻礙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作為整個國企的利益代表來說,需要他們反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魏眾認為,調節收入分配對經濟究竟會產生正面還是負面影響還看不清楚,這也是決策層難以下決心的原因。「控高」 方面,如果對富人徵稅過重,導致富人投資收益減少,富人或將資產轉走,或者減少投資,致使整體社會投資下降;「提低」方面,基本工資制度如果建立,將對勞 動者積極性產生抑制,「特別是會影響高收入群體的積極性」。

  參與方案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今年4月的討論會上,發改委提出一系列問題讓與會專家討論。這些問題包括:壟斷行業收入到底高不高,應不應該 調節,應該怎麼調節;個稅3500元起征點到底合不合適,還要不要再提高;遺產稅要不要徵收;如何整頓初次分配秩序,等等。決策層對收入分配改革難以下決 心,顧慮也主要來自上述幾方面。

先易後難

  雖然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遲遲難以出台,但很多阻力較小的相關措施一直在逐步推進。「能看見以前討論的方案裡涉及的多項內容,現在已經在做了」,魏眾對財新記者稱。

  多位參與方案討論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收入差距過大是長期問題,不可能一下全部得到解決。決策層的思路是,先解決老百姓最關注、最突出的問題。 這包括壟斷部門高收入、公務員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差距、城鄉收入差距、灰色收入等問題。「其中,『提低』相對容易,在漸進式改革中就先得到實施。」

  已經出台的措施主要致力於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蘇海南告訴財新記者,中國低收入群體主要包括農民、城鄉貧困居民、企業退休人員和低收入工薪勞 動者四部分人;已出台措施覆蓋了除低收入工薪勞動者以外的三類人群。具體措施包括:對農民實行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直接增加農民收入 為目的的補貼;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教育「兩免一補」等。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認為,各種對農民的補貼使得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從中獲益,使其收入快速增長,有效縮小了農村內部收入差距。

  一位方案參與者評論道,過去的改革推進了較容易推進的措施,「最難的留在了最後」。

拐點難期

  中國收入分配現狀如何?收入差距擴大是否到了危險階段?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收入分配差距由擴大到縮小的轉折點——庫茲涅茨拐點是否已經來到?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估算,2002年衡量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為0.45,2007年上升至0.48,2007年至今收入差距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按照國際衡量標準,基尼係數在這個水平表示收入差距較大。

  中國官方有兩個基尼係數,將城鎮和農村居民分開測算。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農村居民基尼係數為0.3897,較2002年的0.37上升近兩個百分點;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基尼係數為0.34,較2002年的0.32上升兩個百分點。

  官方統計的農村和城鎮基尼係數在近10年來漲幅雖然不大,但學者較為一致的觀點是,這並不意味著收入分配差距趨於緩和。

  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庫茲涅茨判斷,收入分配不均現象,隨著一國經濟增長先上升後下降,即「倒U型」曲線關係。收入分配差距由擴大到縮小的轉折點被稱為庫茲涅茨拐點。一般來說,劉易斯拐點到來會導致庫茲涅茨拐點的相繼到來。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中國在2004年跨越了劉易斯拐點。2004年以來,中國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普遍化,工資水平持續大幅度提高。按照庫茲涅茨的理論,在這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上,各種力量都傾向於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但蔡昉認為,庫茲涅茨拐點在中國還遠沒有到來,收入分配差距仍在繼續擴大。「在常規的收入所形成的差距顯示某種程度緩解傾向的同時,包含灰色收入在內的全部收入所形成的差距仍呈持續擴大勢頭」。

  李實告訴財新記者,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化趨勢確實有所放緩,但城鎮內部的實際收入差距在加速擴大,「未來收入分配狀況的變化趨勢並不令人樂觀,一旦經濟增長下滑或長期衰退,過大的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對社會不穩定的影響會更加凸顯」。

  馬建堂也承認,城鎮高收入階層不經常記賬,而且灰色收入也不會記到賬面上,城鎮基尼係數被較大程度低估。

  收入分配不公不但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矛盾,還成為調整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不利因素。

  世界銀行剛卸任的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今年6月回國後,多次提及改革收入分配製度的必要性,認為這已成為目前中國 面臨的最大問題。他認為中國收入差距擴大源於1979年開始的市場轉型。雙軌制轉型方式一方面繼續對重點領域提供暫時性保護,另一方面向私人企業和外國直 接投資開放勞動密集型領域。「這使中國實現了穩定和快速增長,但也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

  林毅夫認為收入不平等成為中國內外部經濟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動投資以及生產能力的增長,卻壓制了國內消費。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國未來五到十年內最重要的政策之一。他稱,收入分配對經濟影響非常大,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是否會出現硬著陸的風險,與現階段將採取什麼宏觀政策有很大關係。

不要期望太高

  即便方案能出台,多大程度上能改善收入分配?人們並不看好。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陸挺擔心,大而化之的總體方案可能沒有可操作性,「要防止看起來像是要改善收入分配,但實際上卻起到相反的效果,惡化了現狀」。

  蘇海南告訴財新記者,作為整體指導規劃,方案不可能很細。除了總體方案,還需要有相應的法規、政策、制度多方面的有效配合,和各方面共同參與,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效,「指望這一個方案出來,所有的問題就得到解決,是很幼稚的想法」。

  而且,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不具備法律強制性,只是為各部門和地方進一步按總體方案的基本要求,去制定解決本部門、本地區分管領域收入分配問題的政策提供基本依據。

  收入分配改革能多大程度拉動消費?張智威認為,除非是改革能真正擴大中產階級人群,「如果沒有一個中產階級,難以有效促進消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26

解析分眾傳媒私有化方案 hotashang

http://xueqiu.com/7062290132/22756577

2012年12月22月分眾傳媒公佈私有化併購協議。根據私有化併購協議,分眾傳媒將與Giovanna Parent Limited旗下的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合併。合併前分眾傳媒由江南春、復星國際及其他公眾投資者持有。其中江南春與復星國際的部分股份將自動置換成Giovanna Parent Limited的母公司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股份,其他分眾傳媒股份均以每股5.5美元價格收購。合併後分眾傳媒(Focus Media Holding Limited) 將成為Giovanna Parent Limited全資子公司,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公司實體將不存在。Giovanna Parent Limited由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全資控股。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最初由Carlyle、FountainVest及CITIC共同控股,各佔331/3%股份。並股後,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 由江南春、復星國際、Carlyle、FountainVest、光大及CITIC共同持有。下圖反映分眾傳媒私有化前後的股權變化

(一)   私有化前分眾傳媒股權架構

查看原圖
(二)   私有化前併購主體股權架構
查看原圖

(三)私有化併購後的公司架構圖

查看原圖
說明:

1.       併購後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公司實體將不存在,Focus Media Holding Limited將成為Giovanna Parent Limited全資子公司。

2. 依併購協議,除了江南春與復星國際持有的一部分與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進行股權置換股份,按特定方案支付的行使反對權的股東股份,及部分無需對價支付期權外,其餘股份均按每股5.5美元(或每份ADS27.5美元)予以收回。最終所有股份均予以註銷。

江南春、復星國際的股權置換方案

江南春在交易前持有分眾傳媒121,376,430股份(合24,275,286份ADS) , 816,220份期權ADS,2,690,001份期權份限售股。在本次交易中,江南春有1140834份限售ADS按每份ADS27.5美元收到對價,總金額約3100萬美元。另外,江南將其他的ADS與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權益進行置換,獲309,074份股份,佔Giovanna Group Holdings 30.91%權益。

復星國際在交易前持有分眾傳媒111,078,220股份(合22,215,644份ADS)。在本次交易中,復星國際7,670,189份ADS將按每份ADS27.5美元收到對價,總金額合2.1億美元。另外,復星國際將剩餘的ADS與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權益進行置換,獲174,084份股份,佔Giovanna Group Holdings 17.41%權益。

復星國際在此次私有化併購中,未花一分錢得了2億美元,並在分眾傳媒私有化後的實體中仍持有17.41%股份。顯然,比起其他的私募基金而言,復星國際顯然如其在公告中提到的,「通過訂立滾動協議,復星不僅得以鎖定先前於二級市場投資分眾傳媒之利潤,亦可依賴私有化機會獲得進一步潛在財務收益,並向本公司股東傳遞價值」。

私有化融資來源

本次私有化融資資金來源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權益融資,另一部是債務融資。根據權益融資承諾函,各投資方根據自身在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所佔股份,提供總計約11.8億美元融資額以支持私有化。(其中凱雷、方源資本分別提供4.52億美元;光大提供5000萬美元,中信銀行提供2.26億美元)。以美國銀行,國開行香港分行,民生銀行香港分行、花旗、瑞銀等組成的辛迪加財團將提供15.25億美元貸款給Giovanna Acquisition Limited以支持私有化。故私有化融資金額總計27億美元。

分眾傳媒股本包括普通股、限售股與期權合計6.6億份。扣除江南春與復星國際與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置換股份,需要支付現金收購的股份約4.6億份。若按每份5.5元計算,則所需資金約為25.3億美元。看來,私有化融資金額27億美元在扣除私有化收購金額、一些私有化顧問諮詢費及承銷費後,可機動的金額並不多。

私有化融資、置換、併購均按統一估值進行

復星國際在交易前持有分眾傳媒111,078,220股份(合22,215,644份ADS)。在本次交易中,復星國際7,670,189份ADS將按每份ADS27.5美元收到對價,總金額合2.1億美元。另外,復星國際將剩餘的14,545,455份ADS與Giovanna Group Holdings Limited權益進行置換,獲174,084份股份,佔Giovanna Group Holdings 17.41%權益。

其中凱雷、方源資本本次分別提供4.52億美元,分別佔Giovanna Group Holdings 19.68%股份。如果以凱雷、方源資本提供的私有化資金與最終佔Giovanna Group Holdings的比重為基準,去推理復星國際在Giovanna Group Holdings佔17.41%權益的價值。可以得出復星國際17.41%權益的價值約為4億美元。

如果將復星國際進行置換的14,545,455份ADS按分眾傳媒最新宣佈私有化價格每份ADS27.5美元計算,則復星國際這部分的權益價格也為4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分眾傳媒私有化方案中,各權益投資主體注入或者置換進入Giovanna Group Holdings資本是依統一口徑的。

私有化後公司組織架構

私有化後,公司董事會及執行層將進行重組。私有化完成後,Giovanna Group Holdings最初將由7名董事組成。江南春與分眾傳媒現任CFO為公司董事,凱雷、方源、復興國際、中信資本均可任命一名董事,另一名董事由凱雷與方源資本輪流任命,每屆任期6個月。董事會下設執行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江南春將擔任董事會主席兼CEO。一般性事務由董事會多數票通過,而修改章程、非IPO性融資、不按比例贖回及重購等則需董事會2/3票數通過。

私有化後,江南春在分眾傳媒新的權益主體由之前的19%上升至30%,仍舊是董事會主席兼CEO。但由於董事會重新改選,各私募基金在設定7名董事會有相應的席位,而以江南春為代表的管理層只有2個席位。以前分眾傳媒董事會席位由曹國偉、齊大慶等組成,基本上由江南春說了算。而現在由於各董事身後均代表有私募基金的利益,因此實際情況看,江南春很難做到一言堂。

私有化後重新上市

在私有化併購協議中提到,如果分眾傳媒私有化完成的第四年公司仍未重新上市,股東和Giovanna Group Holdings將按融資協議中的規定以及公司現金及公司持續運營情況,分配至少75%的利潤給股東。這意味著,分眾傳媒有可能在私有化完成四年內上市。同時未來公司IPO相關事宜只需董事會過半數票通過即可。如果一旦IPO成功,受IPO鎖定期和融資協議限制,各股東之間應相互協調與合作股權減值事宜,即各股東應同時按比例減值,直到每個股東在私有化實體的權益減少30%。之後股東可以自由買賣。

那些持股的小散們似乎還是期待奇蹟,而分眾傳媒們已在考慮身後事了。江南春贏了股東權益,卻受限於董事會,可謂喜憂均分;復興國際即得股權又兌金,可謂春風得意;其他私募基金按私有化價格同一口徑進入分眾傳媒,且還能在董事會佔個位子,看似沾沾自喜。而古板銀行家們已經在開始低頭數利息了。四年磨一劍,不知道四年後的分眾傳媒是否真的能載動大佬們的如許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