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快富》張真卿利用產業界SOP概念 將投資指標化 股海投資像出海捕魚 準備好就會豐收

2012-1-9  TWM

原本只會到處聽明牌買賣股票的張真卿,在金融、產業和授課三方面的經驗洗禮下,逐漸發展出自我一套成功 的投資心法,並利用量化和指標化,減少情緒影響買賣。
撰文•張弘昌 不少投資人可能都曾接觸張真卿的書,從一九九四年寫第一本書開始,至今已寫了六十餘本著作,範圍包括股票、期權、外匯等,最暢銷的書還曾賣到五、六十刷;此外,張真卿目前還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特助,以及台中科技大學和社區大學投資講師,可說是學理和實務並用。

初見到張真卿那天,正好是冬至,寒流一波一波的來,冷得讓人直打哆嗦,而台股也剛剛創下六六○九低點不久,投資人的心幾乎涼了半截,不過張真卿以他三十年的投資經驗、一副老僧入定的說:「股市的決戰點,就是在空頭,看誰守得住(獲利)。」早在一一年六月,歐債危機和美國債信降評發生前,張真卿就將股票獲利了結,當時指數還在八八○○點上下,不僅如此,他還通知親朋好友和授課學生一起出場,安全度過股災。而這一切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是張真卿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快富人生」。

擺脫人云亦云    鎖定台積電來回操作受到曾任證券公司董事長姑丈的啟蒙,張真卿很早就接觸股票。一九八四年 就讀大一時,向父母借了五十萬元,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台泥。那時張真卿什麼都不懂,聽人說什麼就買什麼,但 沒想到意外讓他賺了三成,而後繼續在股市橫衝直撞,在出國讀書前,資金增加到一百萬元,表面上看似賺了一倍,但如果對照當時台股從六百餘點漲到一萬點,只能說還是股市的「遜咖」。

拿到國外學位後,張真卿進入台中銀行國外部任職,在實務環境的訓練下,開始擺脫人云亦云的投資想法,不但 對外匯交易瞭若指掌,更對總體經濟開始產生觀念,「我那時最大的成長,就是可以從容抓到大盤的多空『拐點』
。」張真卿舉例說,像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他就發現中國崛起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外銷產生衝擊,於是開始有 計畫性的退場,後來真的發生了亞洲國家貨幣狂貶競賽。

在九○年代這段時間裡,正逢台灣電子股開始起飛,張真卿和專門從事放款的同仁交換心得後知道,科技業的放 款在急速增加,顯示產業景氣蓬勃發展,於是他不買金融和資產等過去當紅的股票,反而開始尋找電子股,後來鎖 定台積電這檔股票。

現在聽到台積電,很多人第一直覺就是「大牛股」,但當時它的股本不過一、二百億元,每年每股稅後純益︵ EPS︶幾乎在五元以上,是典型的成長股。張真卿抓到這個契機,從股價七、八十元開始來回操作,直到一七○元以上才不再追蹤,而這檔個股,總共為他賺進七位數的財富。

「我選擇台積電,有兩個理由,一是董事長張忠謀,他是IT出身,技術扎實;另一個就是晶圓代工是上游產業,景氣下來,受到影響比下游晚,容易察覺。」從晶圓代工成功經驗出發,張真卿再將資金轉戰台積電的合作夥伴日月光,從一九九六年的五十多元,抱到九七年的一三○元,直到亞洲金融風暴才全數賣光,身價一舉突破八位數。

每天注意要聞    剪報好習慣維持二十年事實上,張真卿能比別人早一步抓到電子股的浪潮,除了嗅覺靈敏外,自 身也相當用功研究。見面時,他拿出一堆泛黃的剪貼簿,裡面都是十年前每天看︽工商時報︾和︽經濟日報︾的重 要新聞,並在旁邊簡單註明一些注意事項,這個習慣至今維持超過二十年。

同時張真卿也認真研習基本分析和技術面操作,逐步在這段期間建立起自己的操作系統,後來演化成一套獨特的 成功心法,就是先用基本分析挑選出標的,再用技術分析掌握買賣點。他表示,散戶買賣股票常是憑「感覺」,但 懂得看基本面和技術面後,你才會因為「感動」去買股票。

○一年,網路泡沫席捲全球,投資人損失慘重,張真卿因為操作績效良好,名聲逐漸傳開,被社區大學延攬開課,傳授一些散戶如何進出股票的心法。原本張真卿客氣推辭,但後來腦中浮現「種福田」的想法,讓他決定全力投入,如今社區大學每周日都開課,分成兩班,人數超過百人。

同時間,張真卿也從銀行業轉戰產業界,看到更寬廣的投資世界。他比喻,產業界像廚房,而金融業則是端出來 的菜,以前只看到做好的菜,不知道過程怎麼炒出來,後來在產業界全懂了,他笑說,很多人是用一個角度看投資,自己則是用三個角度,包括金融、產業和授課,於是變得更清楚、更完整。

隨著視野愈來愈寬廣,張真卿的投資方法也更臻成熟,他利用產業界的SOP概念,將投資量化和指標化,並做 成流程和檢查表。例如先用十七項指標判斷大盤多空,決定增加或減少持股後,再陸續用基本和技術分析來執行投 資決策,其中基本面更分成「產業趨勢」、「公司財報」和「願景」(有無故事性)三大方向,技術分析也是用量 化後數目的多寡來決定買賣點,「這樣做能避免情緒主導投資決策」。


因為授課的關係,張真卿逼自己每周要寫新的東西與三、四百位學生和學員分享,無形中養成每天勤做筆記的習 慣,並裝訂成冊,往往一周寫下來,幾乎有○.五公分的厚度,前遠見科技董事李世有就深感佩服,「我們只知道 大量閱讀,但張真卿多了筆記分析和量化投資指標,這是他成功之處。」
量化投資指標    投資零失誤

○二年開始的 十年,張真卿的資產再登高峰,他察覺中國內地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展開,加上得知鋼價漲很凶,於是在中鋼十五至 十七元時分批進場,○四年的三十三元附近獲利了結;接著在○六年以平均三十元成本買進豐興,○八年在六十元 以上陸續出脫,加計其他如正新、全家、統一超的大大小小戰役,以及本業收入,張真卿在四十餘歲,身價就攀升 到九位數,成為少數成功的投資達人。「中鋼和豐興不但有基本面,而且產業趨勢往上,又有故事題材(中國的基 礎建設),最後再掌握技術面買點切入,就是一樁完美的交易。」展望新的一年,雖然歐債問題難解,但張真卿已 經在物色下一個投資標的。目前他持有約五%股票,專門「試水溫」,隨時準備出擊。其中他鎖定的一檔個股是統 一,因為不論從基本面(上游農產品原料成本減少、中國內需成長)和技術面(站穩所有均線)來看,都是一時之 選,只差大盤目前尚未完全翻多,而他也認同同族群的味全。至於康師傅和旺旺,因為來台是發行TDR,透明度 不夠高,因此暫時不予考慮。

「股海投資就像出海捕魚,要先掌握季節變化和魚群習性,才會成功,而不是出海後才慌了手腳。」張真卿對於 他的快富人生,給了這樣的結論,值得投資人再三咀嚼。
張真卿 出生:1964年 現職:理財暢銷作家、台中科技大學暨社區大學兼任講師經歷:台中銀行國外部外匯交易員、美國CME期貨交易員
學歷:美國奧克拉荷馬市立大學MBA、成功大學統計系

投資經歷:30年以上 著作:《30歲前買對股票就像印鈔機》等60餘本著作 職場滾雪球黃金10年
張真卿累積上億身價

1984年? 1990年大向父母借50萬元,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台泥,大賺30%,身價百萬元。

1991年? 2000年1. 台積電:股價70至80元開始來回操作,直到170元以上才不再追蹤,單一股票賺進7位數財富


2. 日月光:從1996年的50多元,抱到1997年的130元以上出脫,身價突破千萬元。

2000年至今

1. 中鋼:在02年以15至17元分批進場,於04年中鋼33元附近獲利了結。

2. 豐興:06年以平均30元成本買進,於08年在60元以上陸續出脫。 張真卿的快富人生4心法
→在進出股票前,先判斷大盤的多空方向決定持股比率,然後根據基本面選出標的,再利用技術分析抓到買賣點
,交易完成後,再進行檢討,讓自己的投資功力日益精進。

1.持股比率要多少 對大盤看法(景氣、資金)2.持股標的選擇 基本分析 產業趨勢
公司財報 營收╱獲利    EPS    P/E    淨值    P/B    股息    股息殖利率 願 景 說故事
3.買賣時點掌握 技術分析(用量化指標決定多空,愈多技術指標看多就買進,反之亦然。)

4.執行╱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3

你聽都沒聽說過的PER指標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285e.html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保險公司的資金成本大概在3%左右,這樣保險公司只要將資金購買高一點收益的品種,如國債或者高股息的股票,就很容易獲得良好的收 益。進而我猜想,由於升息週期中這種產品的收益率不斷變高,是否保險公司在升息週期的業績要好於降息週期呢?由於我一直看不懂保險公司,對保險公司的歷史 沒有研究過,這個結論不知道是否正確,希望得到朋友們的驗證!
     但是今天這篇文章重點不是談這個問題,在想到上面的那些以後,我發現保險公司和別的公司也是一樣,需要依靠低成本進行競爭,老巴的GEICO公司的成功就在於其運營成本較同行要低得多。中國保險公司的兩個巨頭,有人說平安好,有人說人壽好,我倒想看看到底誰的運營成本更低,於是我就想到小熊之家的長期資本管理論壇(以下簡稱長投網)上去看看幾家保險公司誰的運營成本更低。
    不過保險業務的複雜性還是讓我十分頭痛,壽險和財險的收入和成本都不能直接對比,不過我打開了財務比率表之後,我發現了另一個指標可以避開公司的具體業 務,那就是淨資產收益率。不管什麼公司,這個指標是可以直接衡量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一家公司的好與壞需要用長期的運營效率來衡量,老是有人抱怨平 安的股價低,那麼平安這麼多年的淨資產收益率是多少呢?以下是平安2003-2010年的淨資產收益率。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根據最新的年報,平安2011年的淨資產收益率是 14.9%,九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平均為13.9%,竟然還不到15%,所以抱怨平安股價低的人應該知足了,以不到14%的淨資產收益率享有15倍的市盈 率,和有些公司比絕對不算低估了。如果剔除2008年因為投資虧損導致的收益下降,那麼八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倒是達到了15.5%,但是誰能保證未來的9年 內平安不會再出這檔子事呢!2011年平安公司的股東權益是2003年的8.58倍,但是如果按照13.9%的淨資產收益率增加的話,應該只有3.22 倍,其餘的大部分股東權益增加是依靠多次增發,中國平安的H股股價從2004年到現在增長了5倍,如果現在沒有高估的話,應該就是2004年的時候低估 了。再看看人壽和太保的淨資產收益率,這兩家還不如平安呢,這讓我對保險公司的興趣大減了。
    那麼我自己重倉的兩家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情況如何呢?首先看看持有時間最長的江淮汽車吧,下面是江淮汽車2001年-2010年的淨資產收益率。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按照業績快報,江淮汽車2011年淨資產收益率在10%左右,江淮汽車十一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為14.17,竟然還超過了明星股平安,這讓人有人吃驚 吧,不過差距是微乎其微的。從上面的數字可以明顯看出江淮汽車業績的週期性要比平安強得多,但是以目前江淮的價格大約也是去年盈利的15倍左右,估值倒是 和平安差不多,不過鑑於江淮汽車去年的淨資產收益率處於相對低位,因此如果要賣出江淮的話應該要等到相對高位的時候。
    下面再看看另一個重倉股江鈴汽車的情況吧。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這是江鈴汽車2001年到2010年的淨資產收益率,2011年江鈴汽車的淨資產收益率是25.6%,這樣江鈴汽車十一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 20.4%,遠遠超過了眾人熱捧的平安保險。考慮到江鈴汽車A股10倍和B股不到7倍的市盈率,不管A股還是B股,我認為都要比平安低估得多。江鈴汽車自 從2000年以後就沒有做過增發融資,2011年江鈴公司的股東權益是2001年的4.52倍,其股 東權益的增長完全是公司為股東創造的,而股價也基本反映了公司創造的價值,不計分紅再投(實際上江鈴的分紅相當多,分紅再投部分收益相當大)的話,B股股 價是2002年初的5倍,A股股價是當時的3.47倍,可以看出2002年初的時候AB股差價比今天更大。這個例子也可以告訴大家,如果你是希望賺公司的 錢而不是股價的差價,只要公司沒有問題,就算流動性很差,低估值任然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收益。這還沒有考慮分紅再投的影響,如果考慮分紅再投,由於B股股價 長期低迷,其增加的收益比A股也有多得多。去年國慶節在第一屆長期資本管理論壇上就曾經說過:B股市場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的樂園。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對真正價值投資者而言是樂園,二是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是真正的樂園。
    看了自己的倉位後,不由得讓我想看看最近幾年的牛股的淨資產收益率是否也很高呢,最近十年漲幅最高的十隻股票分別是:1、貴州茅台 2、張裕A  3、瀘州老窖  4、中聯重科  5、雙匯發展  6、格力電器 7、包鋼稀土 8、恆瑞醫藥 9、云南白藥 10、山西汾酒,我們還是從長投網上查找這10個股票2001-2010年的淨資產收益率吧。
1、貴州茅台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6.9%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2、張裕A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1.3%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3、瀘州老窖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19.6%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4、中聯重科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6.1%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5、雙匯發展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4.5%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6、格力電器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4.0%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7、包鋼稀土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9.9%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8、恆瑞醫藥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18.3%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9、云南白藥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23.8%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10、山西汾酒 十年淨資產收益率平均值15.7%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這十家裡面除了包鋼稀土其餘9家十年淨資產收益率 均超過了15%,包鋼稀土是由於產品提價、業績突增導致股價大漲,因此前六年的淨資產收益率都非常低,拉低了平均值。其實平均值在20以下四家都是前5年 的淨資產收益率較低拉低了平均水平。反觀江鈴汽車的淨資產收益率除了第一年以外,比這四家都要穩定得多,假設江鈴汽車現在和這幾家一樣享受30倍的市盈率 的話,A股也增長了10倍左右,如果35倍市盈率漲幅就是10.9倍超過了山西汾酒了。
    以歷史淨資產收益率來看,江鈴汽車起碼過去的經營要強於上面平均值低於20%的四家企業,而從價格上來看,江鈴汽車更是比這四家企業要低估得多,如果有這樣一個指標,把經營和價格兩個因素都包含進去,我們就可以輕鬆判斷誰更值得購買了。
    受PEG指標的啟發,我設計出如下指標,簡稱PER指標:PER=PE/(十年ROE均值*100)。PER和PEG的唯一區別就是用過去十年的淨資產收 益率乘以100,代替了未來企業淨利潤的增長。其邏輯基礎是過去的好公司未來依然是好公司,如果不存在增發和分紅等影響,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也基本等於平均 淨利潤增長率。
    那麼我們來看看上面這些企業的PER指標分別是多少吧,由於有些企業2011年業績還未公佈,我就不計算他們了。

你听都没听说过的PER指标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得到如下結果:1、PER和PEG一樣,越小越好,江鈴B果然是最便宜 的;2、任何指標都代替不了對行業和企業的研究。比如中聯中科PER也很低,但是這是因為大家判斷國家基礎建設會降溫,中聯中科未來的經營環境會發生惡 化,而且很難看到未來會有改觀的機會,因此目前的價格反應了預期,如果你不瞭解這一點,盲目地買進,也許明年他的PER就會大幅飈升了。雙匯發展由於去年 的瘦肉精,導致去年的業績很差,但是大家預期今年企業會恢復正常,所以即使其PER很高,但也未必是高估。
    由於PER指標我是剛設計出來,因此沒有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所以對PER到底在一個什麼範圍比較合適還不可知,具體能接受多高的上限,希望朋友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65

[轉載]銀行業的指標迷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4a1.html
原文地址:銀行業的指標迷宮作者:王大力

評:有時,銀行業指標有如迷宮,到處透出「管理」的味道,尤其是在高速增長的階段,那些光鮮指標的背後有有著各種考量。

 

 

銀行呆賬核銷步伐放緩意在撥貸比?
2012-04-06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唐曜華
 

  證券時報記者 唐曜華

  大幅減低核銷力度,是去年多家銀行提高撥貸比的做法。此舉雖然會導致賬面不良貸款相應增加,但卻有利於提高撥貸比,若今後將多餘的撥備計提附屬資本,更可 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建設銀行首席風險官黃志凌在業績發佈會上解釋去年不良貸款總額增加的原因時就曾表示,主要是由於核銷的減少。

  多家銀行減少核銷

  事實上,去年減少核銷的並不止建行一家。已公佈的上市銀行2011年年報顯示,5家大型銀行以及華夏銀行去年核銷力度均出現下降,尤以中國銀行、建行、華夏銀行減少的幅度較大。

  近年來中行、工行等銀行不良貸款核銷的金額持續減少。2008年、2009年時工行核銷的規模均達到百億,2010年降至69.04億元,2011年進一步降至45.46億元。

  2009年中行不良貸款核銷金額達90.38億元,2010年核銷規模則降至55.17億元,去年僅核銷18.09億元。

  按照銀行呆賬核銷的處理方式,不良貸款核銷的同時沖減相應的、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核銷不良貸款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的賬面數字,但減低核銷力度也可以將更多撥備放在表內,但易造成不良貸款餘額和撥備的「兩高」。

  從計算公式來看,除了撥備覆蓋率外,不良貸款率與撥貸比也存在正相關性。撥備覆蓋率為撥備與不良貸款的比值,不良貸款率為不良貸款與貸款總額的比值,兩值的乘積則等於撥貸比,即「撥貸比=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

  減少核銷力度後,去年建行和中國銀行不良貸款均有所上升。建行2011年年報顯示,去年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增加了62億元,與核銷減少60億元的幅度相當。中行去年不良貸款則增加了8.04億元。

  儘管部分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上升,但由於增加的金額不多,並且同時撥備進一步增加,去年上市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普遍繼續提高,其中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撥備覆蓋率突破400%,浦發銀行更是接近500%,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也均突破200%。

  提升資本充足率

  此前有消息稱,正在醞釀的監管新規,將允許將超額撥備覆蓋率超過100%以上部分所對應的資金作為超額貸款損失準備計入附屬資本。因此商業銀行通過減少核 銷的方式或是主動增加計提的方式來增加撥備,撥備的增加不僅有助於撥貸比達到2.5%的標準,而且還可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

 

這也不難解釋去年上市銀行通過各種方式來大幅增加撥備。據Wind數據顯示,5家上市銀行去年貸款呆賬準備金同比增幅均超過30%,分別 是民生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華夏銀行。貸款呆賬準備金大增助推多家銀行撥貸比大幅提升,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更是一舉突破2%,分別達到 2.19%、2.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1

證監會已草擬中小銀行IPO標準 量化多項指標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7/3MMzA4XzQyNTQ3Mw.html

停頓4年之久的城市商業銀行上市有望近期開閘。

記者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中國證監會已草擬中小銀行上市標準,並徵求了銀監會等相關部門的意見,有望在時機成熟之際發佈。

根據草案,證監會將對中小商業銀行的上市數量有所控制,近幾年擬安排中小銀行總數的20%上市。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148家城商行和43家農商行,其中在不同場合提及有上市意願的銀行機構已超過40家,接近20%的規模。

自2007年寧波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首批三家城商行上市後,城商行IPO已擱淺四年有餘,一大批中小銀行等著上市。

據 統計,截至目前,包括杭州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東莞銀行、徽商銀行、錦州銀行、重慶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及成都銀行等在內的11家城 商行已正式向證監會遞交了IPO申請。此外,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江蘇江陰農村商業銀行、常熟農村商業銀行、吳江農村商業銀行在內的4家農商行也在會審 核。

消息人士透露,按照相關草案,監管機構對於擬上市的中小商業銀行將重點考察四個方面:銀行資本構成的穩定性、資產質量對資本的影響以 及銀行補充資本能力;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性,監督、激勵和內控等機制完善性;銀行不良貸款變動趨勢、抵押貸款等管理現狀對銀行整體資產的影響;銀行所在 地的政治經濟穩定性以及當地外在風險對銀行經營的潛在影響。此外,監管機構非常關注銀行的監管評級指標,但對跨區域經營條件約束較為寬鬆。

與此同時,證監會也對保薦機構做出了相關規定。保薦機構需就中小商業銀行是否符合發行條件履行嚴格的核查論證程序。

據 悉,發行上市標準需滿足以下條件:最近三年銀行業監管部門監督評級的綜合評級結果為3級以上;最近一年及最近一期主要風險監管指標符合《商業銀行風險監管 核心指標(試行)》;最近一年的資產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高於銀行業平均水平;最近一年的不良資產貸款率低於銀行業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高於銀行業平均水 平;最近三年內無違反法律法規或監管規定受到銀行業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4

分析公司離職率的一個指標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r0.html
分析公司離職率的一個指標

最近寫的手滑,突然有那麼多人來看。好
既然有人看我就多寫幾個系列

早前思考的碎片系列寫過進攻收購和防守收購。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7438581.htm
這是傳統玩法。最近的玩法是人才型收購。FB 的小扎早前收購的企業不少是真對企業的團隊而非企業的產品。
So這是新時代新玩法。通過收購公司收購人才。

從這點上看出人才在當下高速發展行業中的重要性。

若干年前,曾經和友人探討過,什麼樣的IT公司是一家好公司。當時針對是外包類企業的探討。
其中一個結論是中層管理人員的離職率。
早前甚至和CNTF的IR專門探討過這問題。我還記得那個女生叫歐陽什麼,只是她沒有給我最後的答案。這句話是2005年前後。

到目前為止也沒任何一家listed company提供類似的離職率。

不過沒關係,上市公司不提供我就自己發明工具。

中層的離職率約等於option放棄的比例。

這點是年報中都會提及的。詳細可以參考2000.hk當時的年報。so我不提供經驗值,這是每個人收集整理後的心得。這裡我只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管理層的穩定度。對公司員工的吸引力。

我用這個指標7年,起碼到現在還沒見過其他人用這個指標分析公司。我託大的算作自己首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4

sosme:不考慮資金分佈的收益指標有很強的欺騙性 A股頭條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2210868
最近@mono 以雪球工作人員的身份拜訪了@sosme 老師,向他當面請教了近年來的投資心得。sosme注重實證研究,他提出資金分佈理論,認為不考慮資金分佈的收益指標有很強的欺騙性。

@sosme 我實證時最早的三家公司都買的是B股,剛好當年6月1日B股正式對境內普通投資者開放,實證就是從B股開始的。後來萬科B股的價格比A股還高了,我才把它 的B股全部換成了A股,中間實際上又有一個套利。萬科最終為什麼賺32倍,當中是有很多個環節的,而且B股沒有再融資,後來股價上漲後我並沒有在更高的價 格去參與增發、配股什麼的,實際成本非常低。後來但斌的一些言論就已經有點不實在了。比如十年前買入A股,在十年間反覆參與可轉債、配股、增發什麼的,實 際上成本會被拉高,不會像他說的那樣能賺那麼多倍。

我感覺,不管做公募還是做私募,他們所說的一些東西是言過其實了。我跟他們比,最大的優勢是我真正獨立投資者的身份,可以如實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無論基金還是銀行,都有一些銷售趨動的性質,正如《客戶的遊艇在哪裡》講到的,金融行業中真正把錢賺走的是服務客戶的中介機構。投資人在牛市中賺了錢,但在熊市時都加倍還回去了。市場上有很多宣傳和信息由於涉及到利益,實際上是華而不實的東西被無限放大,把很多人套了進去。

包括投資機構經常提到的投資收益率,我覺得也有一個誤區。我後期研究的一個重點會與市場的資金分佈有關。這個很有意思,可以揭穿很多資本市場的騙局。炒股的人都有感受,在牛市的高潮時期市場交易量是最大的,沉澱的資金也是最多的。比如股價從100元漲到了200元,但90%的投資者都賺不了一倍,因為很多人都是在接近高點時進入的。美國曾有研究指出,美國股市100年來的年均收益率大概是8%,我認為如果考慮(時間序列上的)資金分佈因素,實際不會有那麼高的收益率。因為股市總是在最高點積累了最多的資金,整個市場的加權平均成本實際是被抬升了的。簡單的統計結果(股指從多少點漲到多少點)只是一種幻覺,甚至是騙局。一 旦考慮資金的分佈,投資人的實際成本是顯著高於假設的。其實,如果蒐集了充分的歷史數據,這是可以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來研究的。我憑感覺看出這是一個 騙局,但需要實證。偏差程度有多大,涉及的資金大概有多少,需要一個定量的結果。當然,目前從定性的角度,做出這個判斷是沒有問題的。我覺得長期來看,實際情況可能比所謂的「7賠2平1賺」還要差,因為70%的人把70%以上的資金都集中在了牛市最高時期

所以我現在認為,如果2007年市場處於高位時,有基金經理能夠暫時封閉自己的基金,不接受新的申購,那就真的很有境界了,這在牛市中往往是做不到的。但斌在當時算是被我刺痛了一下,所以他對我也不是很「感冒」,主要就是他出版《時間的玫瑰》,以及基金的擴容。他現在的基金淨值大概是1.5倍多,但當時的投資人到目前應該有不少都還是虧錢的。就是資金分佈的問題,因為他的很多客戶都是在《時間的玫瑰》和當時的行情蠱惑下,淨值2倍左右時進去的。和基金最初的成本比較,看上去現在的確是漲了,但和加權平均成本比較,客戶的總體盈利是被虛高了的,其實還有部分客戶實際是虧損的

資 金分佈理論至少能讓普通投資者清醒認識市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在進場,熊市都要離開。熊市的持續時間和下跌幅度是難以預測的,比如招商銀行現在跌到9塊 多,可是跌到15塊多的時候就有不少人認為是「熊市」了,大家對熊市的判斷都是很主觀、很武斷的。作為投資人都應該問自己,如果市場不是自己之前預想的那 樣,應該怎麼辦?如果經常這麼問自己,他的操作就會很平穩、謹慎,也具有了很大的主動性,從而很抗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99

淨利潤增長率是投資的核心指標 心靈與財富自由之路

http://www.ltkdj.com/news/gzyl/2012/919/12919238257AFEJI613ACAEHK2D1A2.html
  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企業股價的上漲,都是基於其淨利潤或者說每股收益的不斷增加。基本面優秀並且持續優秀的企業,股價會不斷創新高。買入此類企業並堅定持有的投資者,在股市中肯定持續的贏、持續的成功。
    當然,市場是多變的、不確定的,股價的上漲和淨利潤的增加很多時候並不匹配。作為專業的投資來說,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不僅僅要關注企業淨利潤的增加,更要關注企業淨利潤的增速。換句話說,淨利潤增長率遠比淨利潤增長重要!投資一定要極為關注投資標的PEG變化。
 
    下面兩張表是谷歌和百度自2004年以來,每股收益、股價和市盈率的對應情況。這種對應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絕大多數現象。美國股票市場是一個成熟有效的市場,對優秀企業的估值,市盈率可達50倍甚至100倍;而對垃圾企業的估值,市盈率可剩幾倍甚至1倍,直到退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67

林園:挑選公司的六大財務指標 阿笨

http://xueqiu.com/2564912466/22403997
阿笨按:與巴菲特一脈相承,沒什麼特別出奇的地方,記得2007年前後,林園是最火的時候,那時候就有這本書的吧,記得還有視頻的,今天剛好又看到這些「不合時宜的奇談怪論」,把以前的資料整理出來,再次溫習一遍,雖說這些東西現在選股中,已經深入到血液;

   對於追求那種迅速盈利的那種,一來是運氣,二來很難持續;做一些自己判斷確定性高的品種吧;

   大家都說不要損失本金,試問問,林園投入茅台、深發展的時候,浮虧甚至達到50%的時候,試問這句話又該怎麼說,所以,都是扯淡,別太聽他忽悠,至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一點可以肯定:短期內波動,不代表錯了,關鍵是要符合自己的品性,自己能做,股票的真正的做錯與對,在於股票真的跌了,但是再也漲不上去了,這是最大的風險;

   有人一直強調時間和效率,這句話是對的,如果你覺得3個月半年夠長了,那麼基本上一個月就是長期了;我的節奏是基本上三年的計劃,半年的算是運氣;

   有人覺得2年翻一倍,不滿意;那是他,不是我,2年翻一倍,如何收益率41.4%,還有什麼不滿的呢?!

   效率,有時候效率就是走向死亡的加速器,不要也罷,不要效率,還可以獲得長久點,要效率似的更快點;

   槓桿就是一個效率的例子,我爆倉的一些熟人多了,資本的本意就是冒險,冒險的意思就是風險,應對風險的秘訣就是四個字字:保守與穩健;

   而歸結點就是:耐心;

   著急有用的話,散戶都是億萬富豪了,所以做了股票就慢慢做;

   一、挑選股票,就是挑選公司

  挑選股票,就是挑選公司,要瞭解公司,就要瞭解它的財務指標。林園很少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一份詳細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擁有眾多的財務指標。林園只是認真審視其中的六大財務指標,而這種財務分析方法與巴菲特不謀而合。

  巴菲特常用投資收益率指標衡量企業的投資價值。一個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再強、成長性再好,那也是它自身價值的體現。當買進它們並長期持有後,如果不能依靠企業的獲利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複利收益,它就不是一個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就是直接給出了我們投資一個企業的投資收益率,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企業能夠給我們提供的長期存款利率。

  巴菲特說:「只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充滿希望並令人滿意,或管理者能勝任其職務而且誠實,同時市場價格也沒有高估此企業」,那麼他「相當滿足於長期持有任何證券」。

  巴菲特主要研究損益表、資本轉投資的條件和公司產生現金的能力。

  1. 把重心放在股東權益報酬率,而不是每股盈餘

  大多數的投資人藉著每股盈餘來判斷公司年度的績效,看看它們是否創下紀錄或較上一年度有顯著的進步。但是既然公司藉著保留上年度盈餘的一部分,來不斷增加公司的資本,盈餘的增長(自動增和的每股盈餘)就顯得毫無意義。當公司高聲宣佈「每股盈餘破紀錄」的時候,投資人就被誤導而相信經營者一年比一年表現更好。衡量每年度績效的一個比較真實的方法是:股東權益報酬率——營運收益與股東權益比,因為它已考慮了公司逐漸增加的資本額。

  2. 計算「股東盈餘」

  企業產生現金的能力決定了它的價值。巴菲特找出那些產生超過營運所需現金的公司,而將不斷消耗現金的公司排除在外。但是在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瞭解到,並不是所有的盈餘都在平等的基礎下所創造出來的。有高固定資產的公司,相對於固定資產較低的公司,將需要更多的保留盈餘,因為盈餘的一部分必須被劃撥出來,以維持和提升那些資產的價值,因此,會計盈餘需要被調整以反映一些產生現金的能力。

  巴菲特提供一份較為正確的計算方式,他稱之為「股東盈餘」。決定股東盈餘的方法是將折舊、耗損和分期攤銷的費用加上淨利,然後減去那些公司用以維持其經濟狀況和銷售量的資本支出。

  3. 尋找高毛利率的公司

  高毛利率反映出的不只是一家壯大的企業,同時也反映出經營者控制成本緊抓不放的精神。巴菲特欣賞注意成本觀念的經營者,而厭惡放任成本不斷擴大的經營者。股東也間接獲得那些企業的利潤。被不智花費的每一塊錢,都將剝奪股東的利潤。多年來,巴菲特已經觀察到有高營運成本的公司,通常會尋求維持或補貼這些成本的辦法。而低於平均成本的公司,則多半自傲於它們自己能夠找到削減支出的辦法。

  4. 對於保留的每一塊錢盈餘,可以確定公司至少已經創造了一塊錢的市場價值

  這是一個便捷迅速的財務檢測,它不只會告訴你企業的優勢,同時也讓你知道經營者如何理性分配公司的資源。用公司的淨收入減去所有支付給股東的股利,所剩餘的就是公司的保留盈餘。現在,再加上十年來這家公司的保留盈餘。下一步,找出公司目前的市價和它十年前市價的差價。如果你的企業在這十年之間的保留盈餘轉投資毫無生產力,市場最後將會把這個企業定出低價的價格。如果市場價值的改變小於保留盈餘的總和,這家公司便走上衰退的道路了。但是如果你的企業已經能夠賺得較平均水準為高的保留盈餘報酬率,企業市場價值的上漲利潤應該會超過公司保留盈餘的總和,如此每一塊錢都創造出超過一塊錢的市場價值。

  國際大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韋公司的股票從來沒有分紅-拆股過,因此,對於長期持有,甚至終生持有伯克希爾?哈薩韋公司股票的人來說,是無法獲得任何現金流的。之所以沒有分紅,其實也非常簡單,因為巴菲特認為,如果利潤用於再投資,可以產生高於投資額的等價購買力回報,那麼這個投資就是成功的。

  在巴菲特眼中,利潤是複合增長的基礎。林園雖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但買入股票「貓著」後,也不希望它老是不漲,這樣,資金的時間價值就被抹殺了。林園會主動要求他「持有」的公司多分紅,提這樣的要求也是股東的合法權益,聽不聽是他們的事,只要他也是其中的一 分子,他就會不停地「吆喝」。當然,如果他的組合中有高派息公司,他就會建議「現金分紅」,這樣對一些低市盈率的股票非常有效,如新興鑄管,銅都銅業等。組合中有成長型的企業,林園就會建議以送「紅股」方式分紅,這樣可以通過反覆「除權」、「填權」來獲得收益。如雲南白藥、五糧液、招商銀行等。

  當然,企業的硬朗度,也是林園選股的基本指標。他說的硬朗度就是指企業的盈利能力,賺錢的絕對數量的大小,要選賺錢絕對數量大的企業,企業手上的現金越來越多,毛利率越高越好。為什麼紅燒肉、粉蒸肉這些傳統小吃,中國人都喜歡吃,因為它們是經過千百年市場檢驗的好東西,他選公司時很注重選擇這樣的老字號公司,它們的產品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他認為這樣的公司才是靠得住的公司,基本不受管理層變動因素的影響,這樣的公司才能夠做到輕鬆賺錢。他堅信茅台酒總有一天會賣到1000元以上的價格。要選擇產品價格穩定或趨升的公司,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夠給它算賬,才不會出錯。不買賬算不清的公司的股票,未來只有把企業的賬算清楚了,才能夠確定你的盈利,而不是拍腦袋去決定。要知道股價能否持續上漲,95%的因素是取決於公司的經營情況,以及發生在公司裡的故事,而只有5%的因素是股市炒作造成的。搞清楚公司的經營情況,調研和跟蹤是非常必要的,對你投資的公司要清楚到每個月的經營指標才行。

  二、林園挑選公司的六大財務指標

  1.利潤總額——先看絕對數從會計的角度講,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其金額表現為收入減費用後的差額。利潤總額由四部分組成,即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支淨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淨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利潤總額能直接反映企業的「賺錢能力」,它和企業的「每股收益」同樣重要,若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只賺幾百萬元,在林園看來,這種公司是不值得他去投資的,還不如一個個體戶賺得多。所以,林園對企業年利潤總額的定義至少都要賺1個億,比如武鋼、寶鋼每年都能賺上百億元,招商銀行也能每年賺數十億元,這樣的企業和那些「干吆喝不賺錢」的企業不是一個級別的。企業只有賺足了錢,才有不斷擴張的動力,才有在行業週期不景氣時抵禦風險的能力,而足夠數量的利潤才能保證企業有足夠的創新費用支持,企業的生命力才能長久,這也符合長期投資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企業沒有這樣長久生存並成長的能力,也就沒有必要去在它身上實踐價值投資。

  林園在挑選重倉股的時候,首先考察的是利潤總額絕對數量大的公司,然後結合其他財務指標,以及該企業的經營特色去決定是否值得投資。他之所以會看重這個指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投資者應該知道上市公司披露財務報告的時間與實際會計年度會有一定的時間差,而通過提前知道未披露的財務報告數據,就可以有效地對股價短期走勢做出判斷,這是很多短莊利用財報披露的時差,做短炒的依據。而知道了利潤總額後,就掌握了企業的賺錢情況,短時間內,這些企業的利潤不會有快速變化的,在披露報告的時間差內,可能有些指標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對公司的正確認識。因此,一旦知道了這些企業的賺錢能力,投資者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一些機構也是利用這個特性建倉的。

  2.每股淨資產——不要去關心股票的淨值又稱為賬面價值,也稱為每股淨資產,是用會計統計的方法計算出來的每股股票所包含的資產淨值。其計算方法是用公司的淨資產(包括註冊資金、各種公積金、累積盈餘等,不包括債務)除以總股本,得到的就是每股的淨值。股份公司的賬面價值越高,則股東實際擁有的資產就越多。

  這一指標反映每股股票所擁有的資產現值。每股淨資產越高,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多;每股淨資產越少,股東擁有的資產現值越少。通常每股淨資產越高越好。而且很多投資者,認為每股淨資產賬面價值是財務統計、計算的結果,數據較精確而且可信度很高。

  然而,林園對這個指標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能夠賺錢的淨資產才是有效淨資產,否則可以說就是無效淨資產。比如說,上海房價大漲之後,有一些人要對上海商業股淨資產進行重新估值,理由是上海地價大漲了,重估後它的淨資產應該大幅升值,但在林園看來,這種升值不能帶來實際的效益,也可以說是無意義的,最多也只是「紙上富貴」。

  因此,每股淨資產高低不是林園判斷企業「好壞」的重要財務指標,因為它總是被人為地進行修飾。費心思去判斷修飾它的動機,不如不去關心,反而不會擾亂自己的選股思路。

  3.淨資產收益率——10%以下免談淨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都是反映企業獲利能力的財務指標,是單位淨資產在某時段的經營中所取得的淨收益,其計算公式為:淨資產收益率=(淨收益/淨資產)×100%如果企業沒有發生增資擴股等籌資活動,淨資產收益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發生了增資擴股,公司的稅後利潤必須同步上升,才能保持原來的淨資產收益率水平。所以,在上市公司不斷增資擴股的情況下,淨資產收益率是否能維持在較高(>10%)的水平,才能反映上市公司業績成長性是否較好。為了讓證券市場上的資金流入獲利能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上市公司,證監會要求配股的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必須連續三年平均在10%以上。其中,任何一年都不得低於6%。

  淨資產收益率愈高,表明公司的經營能力越強。比如2003年,林園買入貴州茅台時,除去貴州茅台賬上的現金資產,其淨資產收益率應該為80%以上,實際上就是投資100元,每年能賺80元。林園對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的調研也發現其淨資產收益率也達53%。

  這個指標能直接反映企業的效益,林園選擇的公司一般要求淨資產收益率應該大於20%。淨資產收益率小於10%的企業他是不會選擇的,因為任何公司都會增資擴股的,如果連證監會的10%的規定都無法滿足,那還有什麼可研究的呢。

  4.產品毛利率——要高、穩定而且趨升

  此項指標通常用來比較同一產業公司產品競爭力的強弱,顯示出公司產品的訂價能力、製造成本的控制能力及市場佔有率,也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產業間的產業趨勢變化。但不同產業,則會有不同的毛利率水準。

  林園選擇的公司的產品毛利率要高、而且具有穩定上升的趨勢,若產品毛利率下降,那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行業競爭加劇,使得產品價格下降,如彩電行業,近10年來產品毛利率一直在逐年下降;而白酒行業產品毛利率卻一直都比較穩定,例如:山西汾酒連續5年毛利率保持上升,從2001年的59.7%至2005年達到72.1%,中端產品的平均價位在50元以上,毛利率超過70%,高端產品的毛利率超過80%。但由於高端產品在公司產品銷售中所佔比例僅為3%~4%,因此業績並不是最好的。

  林園的標準是選擇產品毛利率在20%的企業,而且毛利率要穩定,這樣他就好給企業未來的收益「算賬」,增加投資的「確定性」。比如貴州茅台的產品毛利率驚人,高度與低度茅台酒的毛利率分別達到了83.28%和81.67%。這主要得益於產品漲價和銷售渠道的拓展。

  5.應收賬款——注意迴避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因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而形成的債權。應收賬款是伴隨賒銷而發生的,其確認時間為銷售成立。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同時滿足商品已經發出和收到貨款若取得收取貨款的憑據兩個條件時,應確認收入,此時若未收到現金,即應確認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的確認時間因具體銷售方式不同而有所區別,如寄銷、分期收款銷售等等。

  應收賬款的計價由於從應收賬款中取得現金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嚴格地說,應收賬款不能按其到期值(面值)計價,而應按未來現金的現值計價,但企業為了財務報告的美化,多數應收賬款按其到期可收回的價值計價。

  應收賬款是企業流動資產的一個重要項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信用的推行,企業應收賬款數額普遍明顯增多,應收賬款的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活動中日益重要的問題。

  應收賬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降低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使企業效益下降。由於企業的物流與資金流不一致,發出商品,開出銷售發票,貨款卻不能同步回收,而銷售已告成立,這種沒有貨款回籠的入賬銷售收入,勢必產生沒有現金流入的銷售業務損益產生、銷售稅金上繳及年內所得稅預繳,如果涉及跨年度銷售收入導致的應收賬款,則可產生企業流動資產墊付股東年度分紅。企業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產生的墊繳稅款及墊付股東分紅,佔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久而久之必將影響企業資金的周轉,進而導致企業經營實際狀況被掩蓋,影響企業生產計劃、銷售計劃等,無法實現既定的效益目標。

  (2)誇大了企業經營成果。由於我國企業實行的記賬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應收應付制),發生的當期賒銷全部記入當期收入。因此,企業的賬上利潤的增加並不表示能如期實現現金流入。會計制度要求企業按照應收賬款餘額的百分比來提取壞賬準備,壞賬準備率一般為3%~5%(特殊企業除外)。如果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超過提取的壞賬準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損失。因此,企業應收款的大量存在,虛增了賬面上的銷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企業經營成果,增加了企業的風險成本。

  (3)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賒銷雖然能使企業產生較多的利潤,但是並未真正使企業現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業不得不運用有限的流動資金來墊付各種稅金和費用,加速了企業的現金流出,主要表現為:

  ① 企業流轉稅的支出。應收賬款帶來銷售收入,並未實際收到現金,流轉稅是以銷售為計算依據的,企業必須按時以現金交納。企業交納的流轉稅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資源稅以及城市建設稅等,必然會隨著銷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② 所得稅的支出。應收賬款產生了利潤,但並未以現金實現,而交納所得稅必須按時以現金支付。

  ③ 現金利潤的分配,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另外,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的回收成本都會加速企業現金流出。

  (4)對企業營業週期有影響。營業週期即從取得存貨到銷售存貨,並收回現金為止的這段時間,營業週期的長短取決於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營業週期為兩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應收賬款的存在,使營業週期延長,影響了企業資金循環,使大量的流動資金沉澱在非生產環節上,致使企業現金短缺,影響工資的發放和原材料的購買,嚴重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5)增加了應收賬款管理過程中的出錯概率,給企業帶來額外損失。企業面對龐雜的應收款賬戶,核算差錯難以及時發現,不能及時瞭解應收款動態情況以及應收款對方企業詳情,造成責任不明確,應收賬款的合同、合約、承諾、審批手續等資料的散落、遺失有可能使企業已發生的應收賬款該按時收的不能按時收回,該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過法律手段收回的,卻由於資料不全而不能收回,直至到最終形成企業單位資產的損失。

  所以,對應收賬款應當儘量採取迴避的態度,因為你無法判斷這筆錢的未來究竟會怎樣。

  另外,應收賬款數量多,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可以收回的應收賬款,比如:新興鑄管,其應收賬款都是各地的自來水公司延期付款,自來水公司屬於市政基礎工程部分,就算其經營發生問題,但涉及民生問題,政府部門會用財政進行彌補,所以不用擔心他們還不上錢,新興鑄管多年來都能夠順利收回。再比如雲天化的應收賬款也是由於和用戶的貨到付款方式形成的,所以,基本不屬於賒銷等方式,只是銷售收入的確認「滯後」了,收回自然不成問題。而另外一種情況是產品銷售不暢造成應收賬款多,這就要小心了,說明企業的產品市場銷路有問題,只能採用賒銷來消化庫存,提高周轉率,因此不管其他財務指標變得有多漂亮也掩蓋不了未來前景可能變壞的信號。

  6.預收款——越多越好!

  預收款與應收賬款恰好相反,預收賬款是反映企業預收購買單位賬款的指標,屬於資產負債表流動負債科目。按照權責發生制,由於商品或勞務所有權尚未轉移,所以預收賬款還不能體現為當期利潤。但是,預收賬款意味著企業已經獲得訂單並取得支付,所以只要企業照單生產,預收賬款將在未來的會計期間轉化為收入,並在結轉成本後體現為利潤。

  因此,預收賬款的多少實際上預示了企業未來的收入利潤情況,對於估計上市公司下一個會計期間的盈利水平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

  特別是在我國經濟整體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下,「先收款後發貨」不僅避免了大多數企業面臨的產能閒置、營銷費用高企問題,而且規避了「先發貨後收款」中存在的壞賬可能。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企業或所屬行業競爭力或景氣程度的提升。

  預收款多,說明產品是供不應求,產品是「香餑餑」或者其銷售政策為先款後貨。預收款越多越好,如貴州茅台長期都有十幾億元的預收款,2005年末預收賬款佔公司主營收入的39.26%,2006年第三季度時預收賬款達到23.76億元,表明公司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談判力,這個指標能反映企業產品的「硬朗度」。由此看來,該公司在未來幾年要做的事情就是開足馬力生產,因為僅預收賬款就讓其賺得盆滿缽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6

指標越多,績效就會越好?

2012-12-03  TCW
 
 

 

如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所述,每個管理工具「學很容易,用很難。」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跟關鍵績效指標(KPI)為伍,但是,卻對KPI不一定有正確認知。

哈佛管理學教授柯普蘭(Robert Kaplan),就把KPI比喻為飛機儀表板,在儀表板上只會列最重要的指標,例如高度、速度、燃油量等,而非機內所有的狀況都列進去。KPI就是企業執行目標時,最重要的儀表板。

但,若不當使用「儀表板」,也可能讓人會誤判情勢。

小心指標達成背後的四大迷思

杜書伍就以實務角度,分享他看到的KPI使用迷思。

一,KPI沒異常,代表企業成長穩健?

錯!杜書伍指出,以為企業財務數字,或是員工績效達到KPI,就判斷企業正朝預定方向走,是很多企業最大的誤解。KPI的設定,只是要確認一個標準,但這標準多來自於平均值。「KPI只是給你一個約略的Signal(信號),」他舉例,若以六十分是及格分數,就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的員工要好,就是最大的誤用。

杜書伍從不會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要好,其實這兩個分數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正確的方式,應把KPI當成「參考值」,用「相對」角度而非「絕對」角度判讀。部屬沒達到KPI要視其與標準差距多少,未達標的理由是出自於個人、環境或者流程?

KPI是幫助企業找問題。相較於紅字,杜書伍也特別關切KPI低空飛過的黑字。因為這可能是下一個企業危機的前兆。「看KPI如果不能掌握到真諦,將面臨企業僵化,部屬為數字而數字,甚至造數字,因為差一點就是有獎金和沒獎金的差異。」

二,KPI很客觀,連結績效最公平?

錯!杜書伍強調,正因為判讀很重要,領導者不應該機械化的,直接把KPI對應到績效,否則員工只會做KPI規定的事,沒規定者就放棄。

此外,只以KPI連結績效的企業,主管容易怠惰,所有都看KPI為主就好,主管根本不需要有判斷能力,不需要去了解員工與任務之間,出了什麼問題。長久下來,組織會喪失最重要的競爭力——人才素質。

三,越多KPI就越能掌控績效產出?

錯!杜書伍認為,「重點是要選對,不是多,Low咖(指拙於KPI領導者)會用五十個KPI去衡量事務,每個KPI都衡量一點點,高手會用三個或五個去衡量。」

他以中醫針灸比喻,例如,中醫裡感冒相關的穴位可能有三十多針,全都扎針搞不好作用會互相抵消,真正高手會判斷病情,可能插三根針就解決病症。

如前文所述,最容易發生設立過多指標的,就是使用「平衡計分卡」的企業。

但企業要怎麼樣才知道KPI設立過多或過少?杜書伍建議,這要企業依據實行狀況調整,他觀察企業通常一開始意識到KPI項目不足,會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刪減,不可能一次就做對。

四,KPI會扼殺創新?

對也是不對,這是時間點的問題。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做創新第一階段,應該先塑造態度與環境,不適合用KPI衡量,第二階段,進入商用化的創新,才開始用KPI。

在創新之初就用KPI衡量結果,受害最深的就是3M。二○○一年3M因為創新產品生產週期過長,缺乏衡量績效制度,3M從奇異(GE)挖角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擔任執行長,上任後,他導入六個標準差,強調嚴謹的KPI,結果創新產品的生產週期由四年縮短為一年半。

但是五年後,3M的創新能力卻大降,原本五年內有三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到了後期僅有四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這讓3M重新修正,對萌芽期的創新不用KPI衡量,到具商業價值的創意時才導入管理流程。

一個工具用錯,帶來的傷害有多大,由此可見。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KPI

關鍵績效指標,是1960年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雷多(Vilfredo Pareto),所提出80/20的觀念延伸出。它是企業衡量與溝通績效時,最常用的指標,指標定義是由企業決定的關鍵性20%數據組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2

最佳中國PMI指標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1/pmi.html
近日維港上空再見久違了的煙霧,同時又有中國2012年12月急升14.10%的報導。不過Bloomberg的《China Export Surge Spurs Data Skepticism at Goldman, UBS》報導中,歐美大行均一致質疑中國的統計數字的可靠性。

盡信書不如無書,政府統計乃至投行推介亦然,中國在大躍進年代衛星田篤數之跨張更是經典!也許環境保護署的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可能是另類最佳中國PMI指標。根據環境保護署定義,所謂API「⋯是將環境保護署空氣質素監測站網絡錄到的空氣中可吸入懸浮粒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和二氧化氮濃度轉化為0至500的數字。指數100相當於空氣污染管制條例制定的香港短期空氣質素指標。⋯」由於香港懸浮粒子有相當比例由珠三角地區的工廠排放物經北風吹到香港,API理應同珠三角地區工廠開工現況有相當關係。
根據環境保護署數字,年中路邊監測站API超過100的日數由1999年51天上升至至2011年的172天後回落至2012年的142天。整體而言,API上升與中國入WTO的經濟增長是大致同步。不過其回落的高峰期是2012年而非2008年次按風暴之後,倘若API是另類可靠中國PMI(至少是珠三角),則珠三角廠佬最壞的時候應該是2012年。無獨有偶,中國A股亦是2012年環球股市表現最差的一年。
欲知中國出口的景氣,美國的銷售和存貨數據是另一個有重要參考價值指標。2012年11月,美國全國銷售達4,113.08億美元,扣除食物後的銷售是3,688.81億美元,早已超越2007年次按風暴前高位。2012年11月庫存/銷售比率畧升至1.29,顯示美國庫存僅夠一個多月用。由於美國聖誕銷售理想,令本已不高的庫存下跌,帶動中國血汗工廠必須趕工落貨。

由此推論,中國海關公佈的出入口數應該可信。但節節上升的A股,背後的代價是污染的環境,世事畢竟是沒有完美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