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從「雨傘運動」學到的投資智慧 庫克船長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10/%E6%88%91%E5%BE%9E%E3%80%8C%E9%9B%A8%E5%82%98%E9%81%8B%E5%8B%95%E3%80%8D%E5%AD%B8%E5%88%B0%E7%9A%84%E6%8A%95%E8%B3%87%E6%99%BA%E6%85%A7/

呢期俾佔中洗版,船長無理由唔講埋一份,不過仲叫佢「佔領中環」已經out咗,話佢係一場「革命」又唔太準確,都係「雨傘運動」啱聽啲。

嚟個申報先,由9月26日學生佔領公民廣場開始,我每日都有去各個佔領區留守最少一小時(主要去金鐘),盡嚇綿力又好,緊貼事情發展又好,總算係見證住今次運動嘅演進。作為一個金融人,你問我驚唔驚再搞落去會影響經濟,長遠搞垮香港前景? 當然驚,但就算係咁,我仍然覺得要堅持落去,因為大家從day 1已經知道,今次係一場「不可為而為之」嘅運動,結果係點大家心中有數,但如果因為機會微乎其微就唔去爭取,咁香港先係真正玩完,未來只會任人魚肉。再者,要一個人、一個政府、一個國家進步,最有效方法就係俾壓力佢,無人話一定會成功,爛泥絕對可以扶唔上壁,但未試過又點知結果。

好似講得遠咗,返正題,喺今次運動,無論政府、警察抑或抗爭人士,都有好多嘢值得投資者參考,即管喺度列出四個我學到嘅投資智慧,如有補充大家不妨繼續寫落去:

1. 世事萬物皆不能預測,尤其係人心

有邊個會估到今次「雨傘運動」可以延續咁耐,規模又咁大? 就算佔中發起人戴耀廷,當初都只係估計得一萬人出嚟,最多搞佢一兩日就玩完。正所謂人心難測,佢真係可以話變就變,而股市係人嘅遊戲,幾時都要有認錯同修正嘅準備。

2. 不要用理性去分析非理性行為

係人都怕危險,如果用理性分析,9月28日放完催淚彈後,照計個個返屋企,警方成功清場,但事實係,之後幾日上街人數不減反增,大家唔係唔驚,只係被憤怒情緒支配,做出所謂嘅「非理性行為」。重大事情當前,感性永遠蓋過理性,正如牛市一樣有人大手高追,呢個就係人性。船長近期實在聽到太多分析員評論員,嘗試用理性角度分析呢場運動,大市又會點樣走法,我覺得全部都係bullshit,因為咁樣只會同警方嘅預測一樣,結果多數係錯。

3. Timing is everything,不要猶豫不決

佔中三子淪為大輸家,就算佢哋個plan有幾勁、願景有幾大都好,學者即係學者,無好好把握時機一樣要輸。已經唔好提之前傾到天荒地老都唔行動,淨係去到9月27日大家情緒高漲時,戴耀廷都話唔會提前佔中,已知佢哋難成大事,最後急急補鑊(28號又宣布啟動佔中),結果換嚟「騎劫」之名,實在罪有應得。成日都話炒股出貨係藝術,佔中三子就好似硬頸嘅投資者咁,一心死摣唔到目標價都唔肯沽(10月1日佔中啟動日),到發現形勢大變已經太遲,所以幾時都要識得靈活變通,千祈唔好猶豫不決。

4. 不要盡信專家/內幕人士

9月28號晚,船長喺金鐘不停收到警方即將使用橡膠子彈嘅傳聞,恐慌之下離開現場,事後覺得自己同被傳聞壞消息震走嘅股民無咩分別(當然一個講緊人命,一個講緊錢,但道理差不多)。究竟警方當日係咪真係會用橡膠子彈?無人知,但事實係,好多人聽完之後決定離場,如果真係有有心人發放消息嘗試控制場面,我諗算係局部成功了。之後一個星期,晚晚都聽到警方清場傳聞,更試過一大堆權貴密集式咁呼籲學生離開,情緒一時緊張起嚟,但結果就咩都無發生。我唔係喺度叫大家唔好理呢啲消息,相反我更加相信佢哋真係聽到某些「內幕」,真心叫大家離開,不過個結果只係話咗俾我聽,就算你收到嘅風有幾堅都好,一樣有隨時改變嘅機會,莊家話聽日炒上,你又點肯定瞓醒一覺劇本無變? 當然你做莊就另計啦。

「雨傘運動」其實仲有好多嘢值得探討,恕我今次講住咁多先,天佑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72

雨傘革命 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事

2014-10-06  TWM
 
 

 

「你們怕什麼,我們只有雨傘罷了」。這是香港「佔領中環」行動被英國媒體封為「雨傘革命」後,香港網友向當權者喊話的標語。

香港人變了,數鈔票的手,改握起傘對抗

香港人變了!數鈔票的手,現在卻握住雨傘,打算跟政府長期對抗。

雨傘,是用來抵擋香港警方驅散非法集會群眾常用的胡椒噴霧,但在這香港四十七年來最激烈的群眾抗議中,警察竟用了更傷人的催淚瓦斯。

溫和的香港人,於是再也不像從前那樣,規規矩矩的進行群眾運動。一夜之間,他們從佔領中環,延伸到佔領金鐘、灣仔等港島核心區域,遍地開花,由學生的罷課,演變為民眾罷工、大學教師罷教。

「佔中運動」所在的中環,是香港的政經命脈,三大地產商總部、十幾家跨國大銀行、外國領事館、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統統在這彈丸之地。只以雨傘防身的民眾,不惜以癱瘓香港政經核心運作來對抗,就是當權者害怕所在。

香港人讓一堆人都跌破了眼鏡。「經濟動物」、「政治冷感」,一向是他們最顯著的共同特徵,但現在香港因政治而沸騰。這是第一個改變。

他們為何改變?一波波思想箝制,經濟腦袋也受不了

觸發改變的近因,是香港人打從回歸中國以來就盼望的,寫在《基本法》裡的香港特區首長普選,卻在八月底中國人民大會常委會通過的框架下變成「假普選」,也就是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選出兩到三人,再讓香港人民從中挑選。

自由與開放,是香港這一百多年經濟運作的核心。香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最近以系列專欄文章分析,他認為香港歷來是自由港,政府對經濟一向「積極不干預」,使得香港擁有充分的經商自由和智性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中的核心」,一旦香港自主性因為北京一錘定音的絕響而大降,「經濟必將因而失色,因為港人將不由自主的失去自由發揮的活力,生產潛力無法發揮。」

北京的專制政權,撞上了香港的開放社會,而開放社會正是香港「經濟動物」們習以為常的活動領域。

香港人的第二個改變,是年輕人帶動了公共議題熱潮,而且年輕到中學生也集體罷課,成為示威主角,甚至十二歲的小學生也在街頭說得頭頭是道。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指出,香港回歸前後數年出生的年輕人,成長年代是在二○○三年香港重大轉折點之後,當時有基本法二十三條爭議、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訂,大量中國大陸遊客進入香港。

CEPA、陸客,都是中國在香港經濟低迷時,給香港的「麵包」,但大量陸客卻讓這群年輕人心裡反感。沒有人生籌碼可失去的年輕人,接受抗爭文化也比上一輩來得容易。

香港人的第三個改變,是對公權力專業中立的信心不再。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獨立記者胡麗雲感歎,過去香港的文官、警察等公務體系深受香港人信賴,認為他們專業、不涉入政治,是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基石。但特區政府裡的官員,現在好像沒有獨立思考,沒有捍衛香港的自由,只會聽命於共產黨。

香港人變了,是因為香港變了。一九八四年中國與英國簽署聯合聲明收回香港時,承諾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想不到回歸才十七年就變了。北京把手伸進了香港的司法、教育和新聞自由,今年六月更乾脆在一國兩制白皮書中明言,香港的高度自治是「中央給你多少權力,你才有多少」。

當年鄧小平可能認為,中國要花五十年才能追上香港的發展程度,想要借助香港來幫助中國經濟現代化,因此願保障香港的西方制度。誰料到中國經濟開放不到二十年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英聯合聲明在如今的中共政權眼中,大概就只是歷史文件罷了。

經濟自由需要適合的政治土壤,政治自由則有賴經濟的獨立自主。香港經濟高度「中國化」的結果,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一席話最是深深刺激香港人。李顯龍在九月十八日香港學運之前訪港,他指香港是「中國南方一個繁榮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則是「東南亞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兩地一起競爭,也彼此受益。

雖然他的語意重點應該是後段,但香港輿論更在意自己從「國際金融中心」被看成「中國南方的一個金融中心」,連亞洲中心都不是。

美國《時代雜誌》評論,香港成功的真正因素是「它不是中國」,而保有了言論自由和法律自主性。如果香港以北京的方式治理,香港就完蛋了,成為另一個中國城市,無法抵抗來自上海的挑戰,外資將逃往更值得信賴的環境。因此佔中運動也是為了延續這個城市的經濟優勢。

對於香港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北京固然不希望香港失序,但更會極力避免它的領土內出現造反成功的骨牌效應。

共黨研究專家、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觀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個有技巧的人」,他處理與菲律賓、日本的南海爭議,都是先採取強硬立場,但不致擦槍走火,後來才轉溫和。

他認為習近平沿襲鄧小平「鬥而不破」的做法,因此雖然不會接受香港佔中民眾的訴求,但他也絕不會忘記父親習仲勛在一九八九年時曾公開反對解放軍進入北京(鎮壓天安門學運),後來遭到當權派冷凍的事,所以不可能派出解放軍鎮壓香港。如果十月一日中國國慶前無法透過分化等方式收場,北京也只好忍受這沒面子的事態,多費時日解決。

北京不會對香港人做出顯著讓步,但香港人爭民主之路也已不可逆。吳介民認為,香港群眾運動「已到臨界量(critical mass,指有足夠動能自我維持,並為往後成長提供力量)」,亦即香港人將習慣處於一個常有群眾運動的社會。

過去香港人總自認是成熟社會的「公民」,其實,香港人現在才大規模補修公民社會的重要一課,就是為政治、經濟等權利而戰的公民運動。

至於公民運動年資較久的台灣人,這一刻從香港身上學到的,除了要珍惜已有的政治主權,更要警惕別讓台灣淪為李顯龍口中的香港,只是「中國東南方的一個商業中心」。

【延伸閱讀】一分鐘認識 真普選

就像端出香蕉、芭蕉、紅皮蕉,卻號稱任君選擇的水果大餐,中國人大常委會決議的香港特首普選框架,特首候選人名單由北京控制,再由港人投票。香港民眾要求「真普選」,希望符合基本法「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

【延伸閱讀】與中國唇齒相依?從SARS站起來,靠的就是陸客—中國、香港經貿關係

●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2003年6月,CEPA簽署後,減少關稅壁壘,強化雙邊經貿合作

●中國開放對港自由行:2003年7月,SARS期間百業蕭條,中國開放居民赴港自由行,10年來陸客比重上升至75%

●大陸居外來投資第1名:2005年大陸超越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為香港外來投資的第1名

【延伸閱讀】日子卻漸漸走調?搶診所、改課本,香港人越來越怒—香港反中大事紀

(1) 反對廿三、還政於民:2003年7月,50萬人上街抗議《基本法》23條所訂的叛國、分裂罪

(2) 反雙非孕婦:2011年10月,千名孕婦與家長上街,反對內地孕婦到港產子,壓縮本地人醫療空間

(3) 粵港自駕遊:2012年3月,計畫讓香港及廣東兩地車輛跨境行駛,引發強烈抗議後計畫延宕

(4) 反國教洗腦:2012年7月,9萬人抗議國民教育課程偏頗中共並忽略重要歷史事件

(5) 一國兩制白皮書:2014年6月,中共首次針對香港問題發布白皮書,主張兩制僅能從屬一國,特首人選必須愛國愛港,引發法律界上街

(6) 622全民投票:2014年6月,港大舉辦全民投票,超過十分之一的香港人表達爭取真普選

(7) 佔中與罷課:2014年9月,出現罷課潮,9月28日鎮暴警察放催淚彈,為47年來最大一次鎮壓

(8) 一國兩制動搖:香港人在回歸後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比率首次超越「信任」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38

「改變不會自動來!」來自中產家庭的他帶頭抗爭 17歲少年黃之鋒 讓外媒看見香港「雨傘革命」

 
 
2014-10-13  TWM
 

走在路上,你可能不會多看這名相貌平凡的大男孩一眼,但他是《華爾街日報》筆下,香港爭普選運動的靈魂人物;《紐約時報》更封他為「民運領袖」。

未滿十八歲的黃之鋒,憑著超齡思想與過人衝勁,激起香港人改變現狀的企圖心。

撰文‧鄭閔聲、何欣潔

「你要記住,你坐在這裡看似沒什麼作用,但梁振英見到一點一點的人群匯聚起來的時候、當民意在街頭匯集的時候,就是特首要懼怕人民的時候!」九月三十日深夜十一時,香港金鐘夏愨道上,一位身著T恤、短褲的瘦小少年,拿著幾乎和他手臂一般粗的麥克風,站上路中央的水泥分隔島,對著數萬名響應「和平佔領中環」的群眾發表演說。

從他口中吐出的字句,像是有股魔力,讓聽眾情緒不自覺地隨著聲調高低起伏,時而靜默屏息、時而情緒激昂。

這位充滿領袖魅力的演說者,是香港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即將迎接十八歲生日的他,外表比實際年齡稚嫩,但在社會運動這條路上,他已經走了四年。

二○一○年初的「反高鐵示威行動」,是黃之鋒關注公共事務的起點;一二年,因成功擋下港府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簡稱國教科)列為中小學必修科目的計畫,一戰成名;這波以爭取普選為核心訴求的「雨傘革命」,更成為各方公認的靈魂人物。但他的社運啟蒙,卻得往他的童年追溯起。

種子:關懷弱勢家庭

中產階級出身,六歲就受父親啟蒙黃之鋒來自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從事電腦工作的父親,是一位對社會充滿使命感的基督徒。他六歲時,父親就常帶著他探訪弱勢家庭,要他學會關心、不可以對他人的困頓置之不理;父親也常播放中國基督教家庭被共產黨批鬥打壓的紀錄片,在他幼小的心靈,悄悄埋下對抗中共霸權的種子。

「為何我的生活如此充足,但不少香港人的生活十分艱難?為何我在香港可以享有信仰和言論自由,中國就不可以?」為了替這兩個自童年起就烙印在心中的疑問找答案,一一年,還不滿十五歲的黃之鋒,一步步走上了抗爭第一線。

當時,香港政府試圖在中、小學強推「國教科」,眼見自己珍視的言論與思想自由面臨危機,黃之鋒忍無可忍,與同校學長林朗彥組成「學民思潮」,號召「九○後」學生走上街頭,反對洗腦教育。

一開始,沒什麼人把這群學生當一回事,第一次反國教遊行,只有三百多人參與,電視台記者採訪時也不客氣地說:「反正國教推定了,你們做什麼都是白費心機。」但黃之鋒立刻義正辭嚴地回答:「我們不會考慮後果,只希望表達聲音。」這股只要理想、不計成敗的衝勁,博得不少香港人的好評,黃之鋒也開始有機會上電視與支持國教人士辯論。

一二年七月,黃之鋒受邀參加現場直播的政論節目,在節目尾聲,他質疑同為來賓的國小老師余綺華是因有意參選教育界組立法會議員,才力挺國教,要求她闡明立場。

余當場拍桌駁斥:「你給我聽清楚,等我真的報名參選立法會,你再來問我。」黃之鋒並未被長輩氣勢震懾,也明白在鏡頭前失控一定吃虧,所以只耐著性子說:「希望老師不要用拍桌的方式教育我。」同年八月,有學生發動絕食抗議港府強推國教,能言善道的香港特首梁振英特地到場探視,並企圖說服學生進入國教委員會「交換意見」。但黃之鋒完全沒有被其刻意放軟的身段打動,始終堅持立場;就連談話結束前,梁振英主動想與他握手,黃之鋒也以鞠躬代替,拒絕被官方「摸頭」。

「我看過很多新聞,知道一握了手,照片就會大大地登在報紙上,被解讀成『同官方合作』,那我們一切的努力就白費了。」黃之鋒事後這麼回憶交鋒當時的念頭。

其實,從小到大,黃之鋒就是一個熱中發表意見、不怕與人爭辯的孩子,經常被視為「搗亂分子」,甚至被國小老師說「死剩把口」(只會出一張嘴強辯)。對此,他不以為意:「我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除了父母,每個人我都可以鬥嘴。」口齒伶俐的他,一點也看不出七歲時被診斷出有讀寫障礙,連一篇簡單的課文都背不好。

由於黃之鋒與學民思潮的努力,讓反國教這把火越燒越旺,催化了接下來的一二年「反洗腦大遊行」、十二萬人包圍政府總部。原本「推定了」的國教,就在此豬羊變色,香港《壹週刊》形容,黃之鋒與夥伴們「在一個暑假創造了一段香港社運歷史。」

戰鬥:最前線挺佔中

持續抗爭,做好被捕的心理準備「黃之鋒細膩的思考與優異的演說能力,讓人印象深刻。雖然私底下的他還是會露出小孩子那一面,但在面對重要場合的時候,一直非常成熟穩定。」作家張鐵志毫不掩飾自己對黃之鋒的欣賞;而他認為,雨傘革命裡的黃之鋒,又比兩年前更加成熟。

今年六月,中國發布《一國兩制白皮書》後,香港民眾爭取普選的決心逐漸強化,黃之鋒一直站在最前線,號召群眾參與「公民不服從」,為香港的未來挺身而出。

深受美國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影響,他相信「改變不會自動到來,而是通過持續不斷地抗爭。」更強調自己已做好被捕的心理準備。九月二十六日,黃之鋒果真因為衝進政府總部被警方逮捕,遭拘留四十小時。

「你必須把每一次抗爭都視為最後戰役,才會有戰鬥的決心。」這是黃之鋒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的發言,這句話不只是向國際社會解釋為何佔中行動不能中止,也說明他為何在「非暴力」的底線下,極力拉高示威規模。

雖然展現了不顧一切的決心,但黃之鋒絕不只是有勇無謀的「極端分子」。遭拘禁獲釋後,他在臉書發文:「香港市民是抱有自己的政治訴求,才選擇到街道集結……來參加集會,不應該是為了打卡上臉書的『自我感覺良好』。」希望所有人參與佔中行動前,都能經過深思熟慮,而非只是趕流行。

當「清場」傳言不斷,黃之鋒也呼籲群眾必要時暫時撤離:「我不同意有人說『怎麼樣都要在廣場留到最後一刻』,我們不是要做烈士,我們是來爭取民主。不要流血,不要犧牲。」很難想像這段穩重發言,出自一位「未成年學生」之口。

「活得有意義、活得開心……,當然最好能成功爭取全民提名、全民普選。」這是去年十月十三日,黃之鋒在臉書寫下的十七歲生日願望。當時的他大概不曾想過,一年後的今天,會有這麼多香港人,正與他一同熱切地追逐這個夢想,或者創造歷史。

黃之鋒

出生:1996年

現職:學民思潮召集人

學歷:香港公開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班 (就讀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2

阿媽做唔住靠阿女「撐起雨傘」

2014-10-16  NM
 
 

 

來到金鐘示威區,看到兩母女正在派傘。阿媽立場中立,阿女支持佔中;阿媽肯來,因為她知道女兒:靠得住!這個阿媽叫蘇燕霞,開了一家小店「嘉欣屋」,包辦賣傘和修理。但為避貴租,由旺角搬到上環,再由上環搬到鰂魚涌,再搬到北角細商場。每月僅賺一萬多元。雖餓不死,卻是苟延殘喘。只要業主再加租,鋪頭命運只有一個:結業。女兒看到母親的生意每況愈下,拍拍心口,以工餘時間幫忙。她替母親大事改革,包括從外國引入不同形狀雨傘,甚至替客人在雨傘印上頭像。年輕人最擅長的網上宣傳,亦由女兒包辦,為這盤生意帶來了不少生氣。雖然生意前景仍然不明朗,就像香港現時寫照。但老闆娘還是要向女兒說:感激你撐起這盤生意。給嘉欣的信:

阿女,自你畢業後,每天夜晚和週末,都在為雨傘店打點。看到你如此熱心,我真的十分感激!你知道媽媽自小已莫名地喜歡雨傘,每次你公公牽着我的手經過百貨公司,我都會睜大眼,盯着櫃面形形色色的傘,生怕錯過哪一個特別花紋。年輕時,我甚至瘋狂到儲存不少「私己傘」,高峰時期有五十多把,放滿整個衣櫃。我覺得傘子外形很美,雖然外表弱不禁風,但把它撐開時,就像一隻厚實的手,溫柔地保護着傘下的人,為他們遮風擋雨。支撐着雨傘的是鋁、鋼枝,近年來則流行更耐用的纖維條。你們這一代,雨傘用壞一把,便掉一把,但只要維修一下,雨傘比你們想像中更耐用。我開這間鋪,除了賣傘,更為不少人修理他們的傘子。我會把顧客不要的破傘拆件,留起有用的支架、中軸、傘布。那些「斷遮骨」、「破傘布」,經我這雙巧手維修一下,就像新的一樣。但是換一支遮骨收費三十到五十元,大部分客人都寧願買一把新傘。

加租加到怕

我過去從台灣雨傘廠入口雨傘販賣,款式揀平實、耐用,加上替人維修,平均每月賺兩、三萬元,五至八月風季雨季的日子,更有六萬元盈利。但生意從不易做,當年由六百呎旺角一線鋪,搬到上環橫街。為避貴租,再搬到四百呎的鰂魚涌店。去年業主加租,我只好把雨傘店再搬到北角華禮大廈,僅二百呎小店。香港地產霸權日益嚴重,業主不是大幅加租,就是出售物業作發展,試過有業主已決定租鋪給我,但翌日有地產代理聯絡他,說有人願出更高價,我又要再搵鋪了﹗搬來搬去,流失了不少熟客,慶幸還有小量念人情的老顧客,一直追隨我。我出生於小康之家,你爸爸的建築工程生意穩定,婚後不曾為生活煩惱。你出生後,我便辭去工作,留在家中全職照顧你。直至九八年你開始長大,我便找「細藝」,於是花了十萬元開我最愛的傘店,並以你的名字命名。從小到大,你都非常獨立自主,不用我們擔心,從選科、選大學、獨自出國旅行,到出來社會工作,全由你自己決定,而你從來沒令我們失望。媽媽年紀大,不懂太多政治,一直沒有留意佔中是什麼,總之社會穩定就好了。但九二八之後,你向我提議為學生送上雨傘作為支持,我才開始注意這次集會的事。我相信你,只要你認為事情是正確,我都會無條件支持。如果中央對香港,像我對你那樣,能夠放手、信任,可能一切會更好。

給媽媽的信:

能夠和你無所不談,像朋友般相處真好。你會坦白向我分享你年輕時的愛情故事,我也不介意告訴你我的心事。知道鋪頭生意不好,想過叫你退休,但知道雨傘是你的第三生命(第二是我啦!),不忍心就這樣結束。我在金融公司工作,雖然很忙,也希望為你盡點力!你一向重視雨傘的質量,常提到防水的碰智布(Pongee)和狄龍布(Polyester)的分別,前者較防水,後者較便宜;又說不同的支架怎樣影響雨傘,總是講不停。店裡的傘多是淨色,以功能為主。但時下的年輕人只愛款式,我們賣傘的思維要徹底改變。我到外地旅行,發現其他國家的雨傘款式較香港多,歐洲流行把整幅風景名勝、名畫,又或者復古的重複圖案,印在傘上;台灣、日本則愛造奇形怪狀的傘,如結婚新人用的心形傘、有兩個傘頂的二人傘等。我一放假,就去不同地方旅行兼入貨,見到有合心水的雨傘,便一次過買入四、五十把放在店鋪賣。結果顯示,那些不規則形傘、蕾絲傘等,就算賣二、三百元,都能獲得年輕顧客的歡心。其實一把功能再好的傘,最多只能賣百多元,而且「襟用」,客人好少返頭買;阿媽,呢個咪係問題所在!

左下︰這款形狀不規則的傘,功能是擋風,但購買的人不多,所以店鋪亦只得三數把存貨,售$348。右下︰歐洲傘款多是把整幅圖案印製在傘上,嘉欣指這類傘銷量較高,因為大圖像搶眼,客人遠睇已被吸引,售$268。

因為一個「信」字

而且店鋪搬到華禮大廈後,人流減少,只靠同一批老顧客,太消極。我於是為店鋪設立網站,在facebook成立專頁,把漂亮的傘拍照,放上去予人觀賞,雖然暫時來說關注的人未算多,但至少有慕名而來的年輕客人呢。自從入口新款式的傘,及有了網站後,營業額增加了兩、三成。不過因為外國款式成本高,毛利相對低,對盈利幫助不大。未來我會再聯絡外國商戶,並從網上入貨,希望降低入貨成本,近日我更決定自行設計雨傘,拿到內地廠房印製出售。我要全方位打造一間年輕傘店,算新穎吧?從小到大,你們都放膽讓我試,又給予我良好榜樣。你和爸爸相處和諧,對事件有不同立場時,亦甚少吵架,就是因為一個「信」字。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和我一樣很支持雨傘運動,因為他們相信,學生在為大家民主的路打拼。作為上班族,我無法晚晚去留守,但見他們在戶外捱更抵夜,就想起「嘉欣屋」的傘,能否為他們遮風擋雨?所以集會第二晚,我抱着一試心態,向你提議送傘保護學生,怎料你一口答應,我十分意外!第二天在店鋪揀傘時,本打算「象徵式」捐三十把。反而是你愈執愈多,最後送出了近一百把傘和三十件雨衣。年輕人,明知希望渺茫也要試!這次為傘店做點事,要改善盈利未必即時見效,不過盡力嘗試,努力邁向理想,就是我想做的事。我也感激你支持我的決定,多謝!嘉欣上

一點意見

千之屋老闆Andy經營的雜貨店,現於全港有三間分店,劃一收費三十九元一件物品。他們亦有賣傘,但認為傘的需求性有限,要獨力撐起一盤生意,難度不低。1.搞批發:傘的零售市場較細,應擴展至批發,但要多綽頭,例如有特別款式,因為如不夠特別,客人自己在大陸也能訂到。2.引入精品:雨傘在雨季才好賣,在淡季應引入其他貨品如頸巾、披肩等,交替地賣,才能做得住。3.主攻女性:傘的女性市場比男性多,建議多玩款,如蕾絲、公主傘等當作精品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96

得而復失的雨傘






禪修結束,下山那刻,發生了一件怪事。

話說禪修期間下了好幾場大雨,難得一天放晴,我急不及待撐開雨傘掛在晾衣竹上曬。豈料,打坐回來後,雨傘不翼而飛!

是大風吹走了吧?但營地空曠,按理吹到哪裡都無所遁形。我遍尋不獲,往下望向山谷,也是空空如也。

好傷心。雨傘是中學同學送的。那年我到英國進修,「倫敦常下雨,該合用的」,我還記得她這麼說。幾年後,我把傘弄丟了,她又再送我一把:「你常去旅行,拿着傍身」。

她總是細心送我雨傘,我總是粗心把它弄丟。丟了錢我都不傷心,丟掉朋友送的東西我傷心死。身外物,不重要。朋友的心意,比甚麼都重要,不是嗎?

我沮喪得像個洩氣皮球跌坐地上。半天後,回過神來,心想,禪修所學的,能應用在此事上嗎?

四部曲。接收訊息:雨傘不見了。判斷:這是一件不幸的事。感受:有點難過。情緒反應:我怎麼這麼沒用?朋友對我這麼好,我卻辜負別人的心意。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下刪一萬字)。

然而,按大師的教導,這些情緒反應,都是「諗多左」。我們應該返回第三部,接受自己的感覺,然後用理性解決問題。唉,好吧。我悶悶不樂地向工作人員報失。

幾天後,要下山了。我不捨地四顧一下。忽然,呆住了!眼前一條矮木柱上,綁着我那皺巴巴的雨傘!我興奮得跑過去,撑起它在陽光下轉啊轉,尖叫着向工作人員報喜。

下山後一直下大雨,我打着傘,心裡很踏實。豈料,沒過幾天,傘骨忽然「啪」一聲,斷了。看來,這次真的要說再見了。

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世事本如此。失去了的會回來,回來的會壞掉,壞掉了會來新的。人生也如是。十天禪修,受教了。人生路漫漫,是雨是晴誰知道,勇敢地走就好。(禪修行/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19

共享雨傘也要"打仗"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867

2017年5月19日,廣東深圳,深南大道騰訊大廈門口放置的共享雨傘。(東方ic/圖)

近來,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充電寶等項目紛紛出爐,把互聯網創業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同時也遭遇外界非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創投圈浮躁、急功近利的表象,紛紛發出質疑之音,甚至大加嘲諷、戲謔。

80後沈巍巍是魔力傘項目創始人、CEO。在他看來,共享雨傘是一個嚴肅的創業項目,有著周密的商業邏輯。風險投資機構屬於民營企業,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盲目。

這是個嚴肅的商業項目

雨傘這種產品,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目前還沒有一個東西能夠替代它的功能,它是必需品,是剛需。我們的傘都是兩用的,可以當作雨傘用,也可以遮陽,這樣的話使用頻次會增加不少。

主要投放在沿海城市,陣雨說來就來,傘還是很實用的。早期機器擺在地鐵站里,人流量多,需求量很大。地鐵站也有他們的痛點,也想提升服務,比如說下雨天,乘客想借傘,還要先寫押金條,要有專門的人員服務,可是下雨天往往是乘務員最忙的時候,共享雨傘為雙方減少了很多麻煩。

不用專門下載APP,直接在微信、支付寶上就可以借。從目前數據來看,都不夠用的,因為是雨傘和太陽傘兩用,使用頻次很可觀,一把傘一個月使用個七八次,兩個月成本就回來了。以後還可以在上邊打廣告,添加簡單的場景。

傘的結構、外觀,還有整套設備,都是團隊自己搞。我們做雨傘還是比較上心的,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求也高了,大家會用一些有特點有創意的雨傘。晴雨兩用,太陽傘女孩子用得比較多,醜得要命的傘,她們是不會打的。

要讓人家願意用,我們還會做一些文化傘,走文化的路線、時尚的路線。雨傘也可以加一些文創之類的內容,要做就要把它做好。現在做互聯網,沒點逼格怎麽行?

除了地鐵站之外,還會在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這些公共場合投放,點鋪開了用戶才能養成習慣。即便是一畝三分地,也能賺錢。你想像一下,50%的人出門不帶傘,產值就已經夠了。沒有量化的估算,這個量級已經很大的了。

我是上海人,做這個項目絕對不是鬧著玩的,如果不能夠賺錢,是不會離開上海,來廣州一待就是幾個月。上海自助創業的人是少數,我小時候在西北長大,父母輩都是做生意的。

來廣州剛開始住酒店,一個月花費要四五千塊,想一下沒這個必要,還不如把錢省下來多租一間辦公室。所以後來都是住公司,剛開始還有個墊子,不過也破了,直接就是睡地板,支了一頂蚊帳,已經睡幾個月了,只要能洗澡就行。

風投可沒有那麽蠢

雨傘是比較穩妥的生意,即便最後沒做成,將來回憶起來,最早是我們在做,想想還是有一點成就感的,創業的一大樂趣不就是成就感嗎?

社會上有很多冷嘲熱諷,我心態很平淡。也不算是誤解,這個行業雖然小,但是競爭卻很激烈,如果沒人管,欄桿上立馬就會掛滿雨傘。大家太愛跟風,目前已經有十幾家了,大家都在往這邊靠。但是,做事情還是要有一個長遠的打算。

我並不是拿著PPT去找人,找錢的,當時是做出來東西以後,也就是有了我們的機子、雨傘,才有合夥人願意加入一起搞,設備內測已經出第三代了。合夥人是我朋友,也是做互聯網的,而且已經有一些積澱了,有自己的職位,比較有實力。

下一步我們很快要“打仗”,別看現在一窩蜂做雨傘,最多不超過半年,也就兩三家可以存活下來。互聯網太快了,尤其像我們這種事情。前期投入都是我跟合夥人自己的錢,“打仗”就要引入風投了,已經有幾家在談。

網上有很多“噴子”,說這說那,我們做這些東西(對社會)有哪里不好的地方嗎,有沒有?

吃瓜群眾可能都覺得,拿了多少投資,是在騙錢,風投的錢能夠亂用嗎?其實“大錢”進來,投資方會派財務主管過來,怎麽花會有監管。風投都是一部分一部分給錢,你要做什麽用,達到什麽目的,一點點批,不可能一步到位。每一步怎麽走,找誰來做,最終的結局會怎樣,都是算好的。

風投可能風格會不一樣,比如有個投資人是北京過來的,說我們這里不怎麽下雨,雨傘沒有什麽用。但是廣州、深圳的機構,看到產品就覺得這個東西是好的。每個人的看法不同,預估也不同。

人家是精英中的精英,聰明的很,做事情不會那麽笨、那麽蠢。之前錢多,項目也好做,確實有亂投的現象,十個項目中一兩個就很賺了,但是現在拿一個PPT騙錢基本不可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47

做共享雨傘是種什麽體驗?找不回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9/163515.shtml

做共享雨傘是種什麽體驗?找不回呀…
創業家 創業家

做共享雨傘是種什麽體驗?找不回呀…

傘到用時方恨無。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作者 | 劉開儉 

 整理 | 朱丹 

劉開儉是一位做共享雨傘的創業者,他創辦的oto共享雨傘目前處於早期試運營階段。5月31日,他在上海投放了100把免押金、免收費、不設密碼的“三無”雨傘,結果全部去向成謎。有人認為這給風口正勁的共享雨傘澆了一盆冷水,也有聲音表示共享雨傘成了檢驗國民素質的新標尺……

2222

創業家&i黑馬聯系上了劉開儉,讓他給我們講述做共享雨傘的體驗和思考。以下為劉開儉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傘到用時方恨無

我今年31歲,這是我的第四次創業了,前三次創業因為種種原因都未能成功。在創立oto之前,我在上海環球中心的一家金融機構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感覺心里很不踏實,還是想乘著年輕再闖一闖。正如馬雲所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為什麽會選擇做共享雨傘?記得2015年有一次突然下暴雨,我沒有帶傘,下班後要去離公司500米左右的停車場取車,為了應急,我跑去便利店買傘,發現一把普通的傘居然要買到45元。環球中心大樓人很多,當天很多人都沒有買到傘,當時我意識到為大家提供雨傘是一個很暖心的服務。

2016年6月份摩拜單車來了,共享單車逐漸被大家認可。我就在思考雨傘能不能也用來共享?

傘到用時方恨無。用戶由於懶或者疏忽經常忘記帶傘,需要用時不得不購買,這就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從使用場景來看,共享雨傘除了擋雨外,夏天高溫天氣頻發,用戶在戶外如果沒有遮陽傘很容易被曬傷曬黑。未來,如果滿街都是太陽傘的話,我想用戶應該會使用。因此,從需求上來講,共享雨傘是站得住腳的,並不是一個“偽需求”。

從使用頻率來看,隨著上海雨季來臨,我預估4月~11月共享雨傘平均每天使用頻率能達2~4次左右。舉例來說,雨天用戶從A地到B地,從家里出來到公交車站,如果家門口有一把共享雨傘,他用完之後可以放到公交車站,下車之後再拿一把共享雨傘放到單位門口,這樣來看共享雨傘的使用頻率其實並不低。多番考量之後我決定做共享雨傘。

“三無”雨傘

我們從去年6月著手籌劃,今年4月份我正式離職創業。離職之前我每天都在懷疑共享雨傘未來的發展,但我相信隨著技術發展和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共享經濟一定是個發展機遇,因為它可以幫助資源實現有效利用。雨傘私用只能為一個人服務,放在公共區域則可以幫助很多人。

為了試探用戶自主分享的可行度以及政府對共享雨傘的態度,5月31日,我們在上海陸家嘴、外灘公交站牌等地試投了100把雨傘。考慮到用戶的使用成本,我們投放的是免押金、免收費、不設密碼的“三無”雨傘。

這次雨傘投放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但是因為雨傘後續的分享難以追蹤,有很多聲音表示共享雨傘成了檢驗國民素質新標尺,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共享雨傘沒有追蹤到後續分享,或許是因為用戶將傘帶回家了,但雨傘是家庭必備品,每個人家中都不缺傘,用戶應該會帶出來分享。或許用戶分享給其他人使用了,而我們沒有發現,這都是有可能的。我們不能因此認定用戶將雨傘留作私用了或是對其進行了人為損壞。

傘

在投放之前我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三無”雨傘投出去,有可能被用戶拿走私用。但雨傘成本不是很高,即使用戶拿走私用也算是我們做好事了。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心態很平和,面對投放結果的心理落差也不是很大。我們之前只投放了100把,數量還是太少。接下來我們還將投放第二批共享雨傘,以便獲取更多的市場反饋。

目前,oto共享雨傘成本為15元,我們也在對其進行防曬等改造,預計成本為25元。在投放方式上,現階段我們采取的是無樁投放,將共享雨傘放置在公交站牌等地。下一步我們希望通過引進融資,量產“取還設備樁”,采取有樁投放,以便收集和追蹤共享雨傘的相關信息。

未來,我們計劃在大廈門口、小區門口、公交站點、地鐵口等在人流量聚集的地方安置設備樁。用戶從A地到B地,從B地到C地都可以獲取到共享雨傘。共享雨傘采取有樁投放就不會為城市管理帶來困擾。

oto未來也會建立信用平臺,通過收集用戶的借還數據,建立用戶信用模型,促進用戶分享。

6月1日,我們在外灘投放雨傘時,遭到外灘相關工作人員的制止,最後只好放棄。接下來,我們在投放前會聯系相關部門,就共享雨傘的投放方式和地點進行溝通。

公益OR商業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麽要投放“三無”雨傘?這樣做毫無商業價值。我的回答是oto不單是將共享雨傘作為一個商品,我們還想把它做成一個有“溫度”的商品。

很多家共享雨傘企業一開始就要求用戶付費、下載APP、付押金,我們則反其道而行。在傘面上我們印了logo和標識語,提醒用戶這是一把共享雨傘,用完之後盡可能放到其他人方便使用的地方。

我認為共享雨傘以公益+商業的方式更易讓用戶接受,同時也能更好地釋放其價值。共享雨傘采用免費投放如何獲取盈利?我認為廣告是一種變現方式。

鑰匙

我們也在探索共享雨傘到底是免費好還是付費好,投放“三無”雨傘究竟能不能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如果共享雨傘免費投放的結果是所有的雨傘都不見了,分享的下一個點我們也沒有發現的話,我們會考慮采取收押金的方式。但沒有前期探索就冒然收費,我覺得缺乏思考。

未來,我們想將oto打造成一個萬物共享、萬物互聯的平臺,共享雨傘只是一個切入點。在平臺上,除了妻兒父母,身外之物都可以拿來共享。舉例來說,用戶買一部新手機新鮮感只有一兩個月,但如果他在我們平臺購買後,當他不喜歡用了,他可以把手機放到平臺上,其他用戶支付一定的押金和使用費就可以使用。

手機屏幕有限,用戶不可能安裝很多共享APP,這就需要一個平臺來整合。未來oto共享平臺會接入其他共享經濟的商家,為他們提供信息流的服務。當一個共享平臺匯聚多方2B和2C交互在一起,用戶就能以最低的價格交換到喜歡的東西,商家也能獲利,這是我們未來預期的結果。

我們想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從品牌到制造再到用戶,通過平臺就可以實現共享,對接有限的資源。但因為我們也看不清楚未來的盈利方式在哪里,所以還沒有接受任何一家機構的投資。

起初,我們團隊有8個人,分別負責軟件、硬件、機械設計等。但由於發展沒有達到預期,結果流失了3名員工。

但哪怕團隊只剩下我一個,我依然有信心面對共享雨傘的未來。

共享雨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26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618/163664.shtml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王利陽 王利陽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請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創業者呆,還是投資人傻?

如今世道選擇圍觀吐槽指點江山的聰明人太多,所以我們自媒體行業才會盛況空前,這似乎導致了現在很多創業者都容易被當成“呆子”或“騙子”看待,進而那些投了“呆子”或“騙子”的投資人被當成傻子。對於共享雨傘這件事,到處都是反對的聲音,但還是有人做了,也有人投了。

195545528485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創業者呆,還是投資人傻?

放在兩年前,共享雨傘這個事,沒有人敢做,更沒有投資人敢投,但如今市場環境變了,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不斷刺激著整個共享市場,所以現在才有人敢創業挑戰這件99%的人都不看好的事情,同時也已經有投資人參與進來,而且市場中的共享雨傘項目還不止一家,投資機構也不只一家。

創業本就是高風險的選擇,而共享雨傘更像是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不過既然有投資人選擇了共享雨傘,肯定也有他們的考量,早期天使投資做的是以小博大的事情,如今有好幾家共享雨傘公司都拿到了數百萬的投資,說明投資人對這個市場很有期待。如果投資人都是盲目的搶投熱點的共享項目,那共享籃球也早該出現多家創業公司和投資人了。

共享單車早期沒人願意投,現在卻有巨額資金搶著投,共享充電寶至今也沒被主流輿論所接受,但仍不妨礙有更多的資金在加註。創業與投資本就有許多不確定性在,創業者不呆,投資人也不傻,既然他們願意嘗試做共享雨傘,而且又不影響大眾利益,反而給一些有需要的人帶來方便,這也沒什麽不好的。

195551370027

雖然市場很難買賬,但不妨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

當然,回到市場層面,共享雨傘是否有未來還得看市場買不買賬,目前來看,這個需要看天吃飯的項目暫時還不能獲得主流輿論的支持。大家不看好的基本原因很簡單,市場需求小,使用頻次低,產品易丟失,設計不實用,管理成本大,盈利能力差,競爭門檻低,押金設置高,收費不合理,融資難持久。

這麽看下來,共享雨傘確實不怎樣,但就如我前幾天寫到的《共享經濟創業:造風者與追風者》,若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他們中有些人會在追著風口跑的過程中尋找機會,也有人會選擇“等風來”,等待下一個適合他們的創業機會,而在共享經濟這個風口上,共享雨傘確實是一個還算不錯的選擇,至少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確實偶爾會出現這樣的需求,而且技術門檻也不高,還有資本願意參與進來。

如果從自媒體的角度,我肯定也不看好共享雨傘,因為在基本面上不符合市場分析的邏輯,但作為一個同樣在共享領域創業者,我必須要支持這個項目,機會就是在別人不看好中出現的,另外若是以一個出門不喜歡帶傘的普通用戶看待這件事,我會給共享雨傘一點掌聲,沒準哪天真會用到它。

195555158744

輿論不認可是好事,過渡融資只會毀了共享雨傘

其實,主流輿論不看好共享雨傘反倒是好事,我在前幾天《共享經濟風口上的創業者,需如履薄冰般》一文中就討論過類似問題,如果大家都看好這個市場,反倒會短時間吸引大量資本聚焦,這就必將導致市場競爭迅速升溫,而各公司為了爭奪份額,會無所不用其極,用不了多久就會透資市場的認可度,並讓用戶養成惡劣的使用習慣,如此反倒會毀了共享雨傘的發展潛力。

共享雨傘市場還處於初期探索期,過早的湧入大量資本將是共享雨傘市場創新的毒藥。可共享雨傘這件事,沒有資本加入,也無法產生規模效應,所以各家公司也都在積極的尋找投資,其中有些公司也努力的在輿論媒體中刷存在感,例如雨傘當拐杖,為雨傘加入MP4功能,一天之內丟失了多少把雨傘等,這些都是在炒作吸引輿論關註。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點公關意識的共享雨傘創業公司都懂得制造話題來博取輿論媒體的關註。這麽做雖然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不看好共享雨傘的項目,但同時也可讓一部有想法進入這個市場的人望而卻步,更主要的是投資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不會被被媒體的判斷所影響,只要被投資人關註到了,而且自身的數據好看,輿論看不看好沒那麽重要。

共享雨傘未必是一條死路,只是市場價值被高估

共享雨傘真的就一點機會都沒有麽?不見得,得看我們怎看這個市場,忘帶傘的情況確實存在、不習慣帶傘的人也有,在沒有共享雨傘的時候,他們可以選擇等雨停了或者雨小了再走,也可以蹭別人的傘一起走到公交或地鐵站。這麽看的話,共享雨傘對它首要的目標用戶而言都不是剛需的存在。

但這並不能表示共享雨傘就一定沒人用,如果有共享雨傘,對於下雨天沒有傘的人也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可以隨時自在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從基本面來看,中國市場的潛在用戶足夠多,每年擠出上千萬的市場規模還是有可能的,可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就需要逐漸培養更多的用戶養成出門不帶傘而選擇共享雨傘的使用習慣。

從媒體報道的內容來看,確實有共享雨傘的創業公司抱著讓更多用戶以後出門不帶傘的願景(幻想)在做這件事,因為只有達到這種程度共享雨傘才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可即便如此共享雨傘的市場空間也不會太大,因為用戶對雨傘的痛點需求根本不夠痛,共享雨傘更適合作為一個補充者的角色存在,而是不是主導者。

區域化變點域化:讓無序變有序,讓失控變可控

共享雨傘不適合模仿共享單車“區域化”的經營思路,在某一塊區域投入大量的共享產品,共享雨傘前期更應該選擇“點域化”的經營方式,在定點借就到定點還,讓無序的產品流動變得有序,讓業務在可控範圍內。

如果是點域的經營思路,就只需先在用戶每日有來有往的辦公區、學校等場景布點,第一天走時“借”,第二天回來時“還”就好了,這種經營方式更加有序,更節省人力成本,經營方只需定期檢查雨傘質量,及時維護更新就可以了。至於模仿共享單車的無樁共享雨傘,會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共享項目的成本一定要低,不能為了讓用戶絕對的方便,就不斷增加自己的經營成本,需要根據發展階段做權衡。

最關鍵的是,共享這個事情,不只是在選場景,同時也在選用戶,不是每一個場景都有價值的,更不是每一個用戶都是必要的,在共享單車市場就有很多不理性用車的人,處於初期階段的共享雨傘承受不了那些惡意用戶。

此外,由於是低頻非剛需,共享雨傘的市場回報周期會比較長,這就要先做到控制成本最低化,共享雨傘沒有共享單車命,千萬不能得了共享單車的病。

共享經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08

共享雨傘,資本棄兒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9/163855.shtml

共享雨傘,資本棄兒
鉛筆道 鉛筆道

共享雨傘,資本棄兒

吸引10余玩家入局,共享雨傘是一樁多大的生意?

來源 | 鉛筆道(ID:pencilnews)

作者 | 鉛筆道 

記者 | 邱曉雅

導語

共享經濟高潮依舊。繼共享單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等新興共享產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熱浪。

據艾瑞咨詢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1家共享單車企業披露了融資消息,行業融資額已超60億人民幣。其中,ofo共享單車已完成D輪融資,摩拜單車已完成E輪融資。

共享充電寶也備受資本寵愛。據媒體報道,在兩個月時間里,共享充電寶行業對外宣布的融資總額已超12億元,入局者超22家。

相比之下,共享雨傘卻遭資本冷落。據統計,共享雨傘現有10余個玩家,只有5家獲得過融資,且均為天使輪。鉛筆道記者在報道魔力傘、JJ傘、共享e傘、oto四個玩家之後,特以此文解剖一下共享雨傘行業。

本文將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1、共享雨傘的市場規模及歷史由來;2、共享雨傘上遊供應鏈剖析;3、各共享雨傘平臺的優勢分析;4、共享雨傘盈利模式探索。

內容主要來自采訪,另根據部分媒體公開報道整理,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行業較早期 市場規模待驗證

今年59日,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此外,“共享經濟” 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市場規模將逐年增長。

共享雨傘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主要是企業在地鐵或公交站、商業區等提供雨傘共享服務。運營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樁”模式,另一種為“有樁”模式,前者可以隨用隨取,後者則需要找到固定借傘機。

盡管共享雨傘已有10余玩家,但由於行業處於早期,關於其市場規模,沒有相關權威數據。但根據采訪,記者搜集到兩種觀點。

其一、共享e傘創始人趙書平認為,共享雨傘每年的市場規模達200億元,雨天時用戶增速不低於200%,晴天時則不低於30%

其二、在春筍共享雨傘某高層看來,共享雨傘的市場規模是與出行市場掛鉤的。出行市場存在兩個選項,一是需要傘,二是不需要傘。前者同樣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帶了傘,二是沒帶傘。

而用戶在沒帶傘時的所處狀態同樣影響市場規模。比如白領出地鐵一般會需要一把雨傘,但有車一族沒傘可能影響也不大。這是一個存量市場,在滿足存量之後,玩家還需要做一些增量部分。但從存量市場到增量市場,該高層並沒有很成型的結論。

共享雨傘是否是剛需且高頻的需求?關於此問題,唱衰者居多。有人認為,北方整體降雨少,而南方雖雨量多,但當地居民本身已經養成了隨身攜帶雨具的習慣。

國外星星之火未燎原 國內四大因素促誕生

從行業邏輯上看,共享雨傘是從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衍生而出的。它是一個標準化服務的分時租賃商業形態。

從全球範圍看,其它國家也有一些類似的業態。

一、瑞典、挪威。瑞典受地中海氣候影響,挪威則受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某些季節下雨頻繁。於是,兩國便誕生了市政工程式共享雨傘,用戶可以通過刷市民卡的方式使用雨傘。

但這只是星星之火,並沒有形成燎原之勢。由於移動支付程度以及信任體系的不成熟,共享雨傘並未被商業挖掘。

二、加拿大。其共享雨傘項目名為UmbraCity,在大學試點運行。它打通了校園卡,用戶刷卡即可借傘,還傘也是通過設備自動歸還。

從國內看,香港也有共享雨傘的業態。不同於內地有樁或無樁式的兩種投放方式,香港的Umbrella Here則是通過與陌生人分享雨傘的機制,聚集陌生人從而擴大社交範圍。用戶只需發出一個信號,就能告訴他人自己願意分享雨傘。

而共享雨傘之所以在國內誕生,或許離不開以下四個因素。

一、經濟水平提高。艾瑞咨詢《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研究報告 》顯示,2016年國內GDP增長至74.4萬億元,經濟總量呈增長趨勢。

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據艾瑞咨詢統計,整體智能手機保有量穩步提升,2016年智能手機滲透率已達到 75.7%,智能手機成為多數用戶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居民移動支付的習慣也隨之逐步養成。

52.webp

 註:本圖片來自艾瑞咨詢

第三、降雨量。雨傘不像單車隨時隨處可騎,天氣影響其消費頻次。地理國情監測雲平臺結合2000-2010年各地區地面氣象監測站數據,應用氣候數據空間插值軟件Anusplin預測全國年降雨量分布數據成果,得出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降雨分布圖。

53.webp

 註:內容來自地理國情監測雲平臺

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東南沿海的廣東、廣西東部、福建、江西和浙江大部地區年降水量為2000~3150毫米;長江中下遊地區為1000~1600毫米; 淮河、秦嶺一帶和遼東半島年降水量為800~1 500毫米;黃河下遊、渭河、海河流域以及東北大興安嶺以東大部分地區為700毫米左右;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柴達木盆地降雨量最少。

而共享雨傘最初誕生於降雨量較多的南方。其降雨天數多超過100天,比如深圳的預計為136天,廣州為143天,珠海為146天。

第四、市場痛點。在oto創始人劉開儉看來,盡管每個家庭都有多把雨傘,但傘到用時方恨無。每到用傘時,手頭上總是缺的。再加上雨傘不方便攜帶,且即便是少雨之城,也有遮擋紫外線的需求。

上遊制傘企業多為OEM模式

54.webp 

共享雨傘產業鏈的逐漸發展離不開上遊供應商,原因是供應商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企業的產品量產能力以及更新叠代速度。據某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我國雨傘制造業存在以下特點:

第一、成品傘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80%,制傘企業超過2000,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有2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制傘企業30多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兩省。

55.webp

 註:圖中信息來源於網絡

第二、從市場競爭的格局來看,目前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中小型制傘企業占到國內制傘企業總數量的90%它們主要運用傳統工藝,使用傳統材料生產一般用途的晴雨傘,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效應不明顯,銷售手段普遍為低價傾銷。

第三、我國晴雨傘行業多采取OEM經營模式,少數優勢企業正提高自主品牌在業務格局中的比重,逐步由單純貼牌生產企業向品牌經營商轉變。

根據真格基金合夥人李劍威的說法,共享單車是將自行車從買賣關系變為了服務關系,即把傳統的一次性自行車銷售轉為持續的現金流。這意味著未來傳統的自行車生產商將成為OEM工廠。就像在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出現之前,人們對於自行車的印象在捷安特、永久、鳳凰等品牌商身上。

這一理論或許也適用於共享雨傘。有行業人士稱,未來為數不多的雨傘品牌商將退居幕後,沖在前方的將是共享雨傘等運營平臺。

無樁、有樁運營哪家強?

56.webp

 註:圖中信息來源於網絡

oto外,共享雨傘多以押金+租金方式運營。其中,春筍押金較高,為59元。押金不能用作使用計費,用戶需額外充值。關於收費方式,除了共享e傘,與共享單車類似,根據撐開傘的使用時長收費外,其它為從借到還的時長計費。

以上玩家中,只有共享e傘為無樁投放,其它的多與商城、寫字樓、地鐵等合作設樁投放。無樁投放能省去智能借還設備的成本,也為用戶使用提供了方便。但政府對此的態度並不明朗,6月22日,當5萬把共享e傘現身杭州街頭,卻遭到了城管執法人員集中清理。相關執法人員稱,共享雨傘在戶外公共區域投放時,存在占用公共設施的情況。

僅五玩家融資 且處於天使輪

57.webp

 註:圖中信息來源於網絡

如圖所示,共享雨傘領域已有10余玩家。其中,JJ雨傘、魔力傘、共享e傘、春筍、橙傘等五個玩家獲得過融資,且均處於天使輪階段。

相比於共享單車及共享充電寶的熱情追捧,資本對於共享雨傘相對冷靜。

誰用戶量多 誰使用率高

58.webp

註:圖中信息來源於網絡

衡量幾大玩家做的好壞與否的關鍵指標為:用戶量及使用率。就目前情況來看,共享e傘圈地速度較快,已有超過15萬用戶,並覆蓋超過4座城市。

一方面,這或許得益於資源優勢。就在不久前,本來打算投資JJ傘的大地走紅傘業有限公司,找到共享e傘,了解後表示願意投資,300萬現金,1000萬支雨傘,總價值為3.6億元。有了這樣的資源支持,共享e傘也便少了些後顧之憂,這也給快速複制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據共享e傘創始人趙書平介紹,他沒做過任何推廣。這與他投傘看天氣有關。一般他會在下雨的前一天晚上或雨天晚上投放,這樣子第二天一早,共享雨傘的吸引力很大,獲客便成了自然而然。

共享雨傘的盈利模式

如今,雖然合適的盈利模式仍需探索,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共享雨傘行業的盈利模式無非三種。

一、押金。在新華網的報道中,知名IT評論人磐石之心認為,押金是共享經濟企業看中的盈利點之一。“押金帶來的巨大資金沈澱,讓他們不擔心物品損毀、不還等問題。比如共享單車,只要一輛單車有5個人繳納押金,就夠了買車的成本。然後再把這些長期沈澱的押金用作理財,即可獲得盈利。至於共享物品使用的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二、租金。以共享e傘為例,租金為半小時0.5元,平均使用時長為1小時,單次消費為1元。

三、廣告。春筍高層覺得未來該行業一定是不收押金的。就像共享單車逐步取消押金一樣,共享雨傘亦然。接入芝麻信用後,用戶即可免押金使用雨傘。

在他看來,雨傘是一個天然的廣告媒介。相較於單車和充電寶,雨傘成本低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而廣告收益其實會有三個入口:用戶借傘時的自助設備、傘面或傘內、手機App或服務號頁面。

如今,共享雨傘行業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記者采訪發現,多數入局者對於市場規模有多大仍不明確。他們還在摸索中前行,比如oto創始人劉開儉,他還在嘗試到底是免費好還是付費好。

關於市場上爭議的點:共享雨傘是否是偽需求,還亟待市場驗證。

正如春筍高層所說,共享雨傘是一個無門檻的行業。玩家只有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跑馬圈地,才能成就贏家。這會掀起燒錢大戰嗎?

共享雨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474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82.shtml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青竹新消費 青竹新消費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來源 | 青竹新消費

作者 | Momo

本文為青竹新消費特別策劃的共享雨傘專題第一篇,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後續,我們會圍繞該品類持續產出高質量文章,敬請期待。

本文為6850字,閱讀約需7分鐘,建議先分享再閱讀。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去年,共享單車賺足了眼球。項目不斷湧現,投資人頻頻布局,媒體大肆報道,先是被唱衰接而是一片叫好。風波漸息,共享充電寶又一次神助攻,項目融資額拿到手軟,共享熱何等瘋狂。

但這一次,市場理性下來了,打著“剛需、高頻”旗號的共享雨傘爆冷,拿到的融資項目只有5個。總結各媒體的分析原因,主要有:

1. 服務被限制在特定地點,公司難以實現擴張

2. 需要看天吃飯,屬於低頻需求

3. 盈利模式模糊不清

4. 雨傘亂扔亂放,難以管理

低成本、低門檻、輕運作,似乎也不能阻擋大眾對共享雨傘的偏見,它還是背負上了“偽需求”的罪名,整個局面甚至有些失控,缺乏思考。有種未脫褲子就開始抓奸的即視感,當然我們今天不是來討論打臉問題,而是認真聊聊共享雨傘這事。

為什麽我認為,共享雨傘或許會成為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呢?

一方面,出行是強需求,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短途出行到長途出行,資本逐鹿,共享出行需求不斷拓展。2016年,光是共享出行這塊就吸引了700億元的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共享出行成了最重要的經濟共享方式。

而共享雨傘被賦予了出行的使命,它將共享效益最大化,也符合當下消費升級的特點。過去,雨傘資源多集中在小販、便利店、各大超市手上,一到雨天雨傘賣到斷貨,使用率高達300%。但傘買了回來對消費者來說,也存在不易攜帶、形成物品閑置等問題。

對於傳統的雨傘,共享雨傘的想象力更大,同時這種新型的租賃模式更能引發關註,甚至可能會成為共享出行時代的一個標本,不容小覷。

本篇文章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我們將按以下三點的順序來探討這一命題:

1.  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2.  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3.  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1.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從目前市場上的所有共享經濟項目當中,我們發現它們主要來自交通出行、金融(P2P、眾籌)、物流、硬件、房產、知識分享、生活服務等領域。

在這些項目當中,交通出行占比了27.06%,成共享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巴士、共享汽車、共享雨傘等不斷湧現,近百個玩家躋身共享出行領域,試圖爭奪這塊大市場。

2010年,共享出行開始起步,易到用車和滴滴打車等企業紛紛獲得巨額融資。網約車在補貼大戰中迎來了春天。2016年,共享單車熱潮來臨,資本追逐,不久共享汽車也進入用戶視野。共享出行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全球共享經濟十大獨角獸企業名單中,共享出行占據了4個,可見其影響力。

這也因此引來BAT的關註,阿里投資ofo,騰訊投資摩拜,共享汽車領域先行者易鑫金融獲得騰訊、百度、京東5.5億美元融資,共享出行巨頭Uber、滴滴加快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規劃。巨頭頻頻布局,出行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目前,僅是共享單車與共享汽車的玩家就有超50家,共享出行項目累計完成700億元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在中國,約2.5億用戶每周至少使用1次共享出行軟件。

共享出行正在不斷刷新我們的觀念,根據羅蘭貝格消費者調研情況,71%的居民表示未來願意為了優質的出行服務繼續增加支出,其中74%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0-50%,21%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51-100%。

從各行業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來看,共享出行站在領先位置,Uber滴滴的入局與爭奪將該領域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度。這無疑為共享雨傘提供了必要條件,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成為了其發展的助力。

75.webp

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趨勢圖

2.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這與剛步入市場時的共享單車相近,2015年共享單車整體用戶數量為245萬人,後以迅猛之勢不斷占領市場。而後浪者共享雨傘,也在奮起比拼,如今國內玩家十余個,主要陣地集中在深圳、上海。

一直以來,雨傘都是一個巨大剛需,一到下雨天小販們就搶先守在地鐵口販賣雨傘。有媒體報道,小販們雨傘進貨價不到5元,正常一把傘賣15元。尤其是在火車站地鐵口蹲守的小販,一晚一個小時甚至可以賺到2000塊,簡直暴利。

從近半年的阿里指數上看,今年2月初開始,雨傘的采購量逐步上升,需求也不斷被刺激。作為一個占據全國雨傘行業80%市場份額的品牌,天堂傘一年銷售額高達20億元,可見需求之大。

阿里一年的采購指數

73.webp

而國外早已有人窺見其商機。

據媒體報道,溫哥華一家公司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傘式共享服務,會員外出時可以借用,這是共享雨傘的萌芽階段。不久,島國在各大公共場所也為市民提供了共享雨傘,主要放置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如車站、商場、公交等,方便市民的出行。

日本雨傘販售機附帶及募捐

國外在不斷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尤其加拿大、瑞典、挪威顯著。作為代表品牌,“UmbraCity”是目前實施比較成功的,它占據了加拿大主要的大學市場份額,和大學的校園卡打通,用戶刷卡即可借傘,還傘也是通過設備自動歸還,極其方便。

UmbraCity雨傘圖

作為先行者,“UmbraCity”向市場證明了共享雨傘發展的可能性。而反觀發展緩慢的中國,如今仍是一片藍海,消費習慣有待培養,共享雨傘也迎來一場市場對它的檢驗。

首先,中國的降水城市仍舊占據大多數。如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區,據統計,2016年中國45座主要城市,10mm以上降雨的天數超過50天,深圳的降雨天數則為136天,廣州為143天。

其中,降雨最大的城市,一年的2/3都在下雨。作為我國最有名的雨城,雅安全年有230-260天都在下雨,年平均降雨量達1800毫米—2200毫米。

看似低頻,設想一個城市近半年時間都在下雨,且使用率高達300%,算一筆賬,保守估計市場投放量100萬把,一把傘帶來2個用戶,那總共帶來200萬用戶,用戶每月使用一次,單次使用費用1元/次的話,那麽月收益就是200萬,年收益就是2400萬。

光是布局中國的一小片城市,便可以分羹不少。從使用需求、使用頻次、使用習慣、降雨城市這些方面來看,共享雨傘不見得會是偽需求,或許它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只是還需要時間來見證。

3.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單從市場規模、體量的角度而言,共享雨傘目前的市場大小相比共享單車市場仍相差不少量級,但其增長動力十足,尤其是通過再分配增加產品周期,同時對用戶勞動力的自我解放,其增量想象空間巨大。

雖然,我們用以上篇幅論證了共享雨傘的規模和潛力,可市場存在往往並不一定代表著這個行業里就會有壟斷的寡頭產生——也有很多市場巨大的行業,例如中式餐飲行業,會由於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屬性導致其行業無法產生巨頭。

那麽,共享雨傘究竟能不能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這個市場最終將是分散還是集中?最後會不會有“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產生呢?

通過分析推論,我們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和以下四個核心要素相關:

a)   供應鏈(即雨傘體驗是否好背後的核心決定要素)

要打造像共享單車一樣火熱的出行工具,產品的使用頻次是否重要?非常重要。使用頻次決定了市場份額,它是資本的投資標準之一。

但和使用頻次相比,我們認為供應鏈才是共享雨傘穩定的真正壁壘。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1)   雖然下雨天的頻率不高,但並不影響雨傘的使用。如今雨傘兼具晴雨兩用的功能,尤其在南方地區。比如在廣州,有1/3的時候在下雨,2/3的時候是暴曬,人們對傘的依賴還是極強;

2)   使用頻次高用戶基數大,但也因此門檻低。而強供應鏈則能支撐起規模化的品牌,且供應鏈無法輕易模仿;

3)   和共享單車類似,共享雨傘從生產到送到用戶手上,是一個配件變成出行工具的過程。共享雨傘經歷了開布、拉邊、裁布、印刷、合片、加鎖等過程,雨傘的使用穩定性在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中完成的。

生產主要流程:

開布

絲印

合片

換言之,只有穩定的後端供應鏈,才能成就面向用戶時,穩定發揮的產品質量和體驗。

那麽,共享雨傘的供應鏈壁壘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1)   產能優勢可加速擴張

行業公開數據顯示,魔力傘自主研發設備,每臺終端設備成本約7000元,每把雨傘成本約30元;JJ傘的雨傘成本為30元;oto共享雨傘成本為15元;而共享e傘的傘成本加運營成本則高達90元。從雨傘硬件成本上看,oto共享雨傘成本比共享e傘的成本要低6倍,這意味著共享e傘造一把傘,oto可以造6把傘。

共享雨傘服務的本質是滿足大眾出行需求,而大眾看重的除了無樁共享外,更看重的是能否隨時隨地有傘可用,這時候就看哪個品牌能更密集覆蓋一座城市。當然,這還要看哪家品牌的產能更大、更快。

供應鏈產能方面,魔力傘的傘是由各生產廠家提供,共享e傘是由“深圳四野創投會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制造,據了解工廠仍未形成大規模。而oto目前是與中國第二大制傘品牌紅葉傘合作,占據著行業極大的產能。春筍雨傘則是家族傘企,具備完善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體系。

目前來看,魔力傘、oto占據更大優勢,可以更輕、更快的擴張,而共享e傘則是被重資產包袱拖累,且更多依賴資本的註入。

2)   上遊需要把控品質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中小型制傘企業占到國內制傘企業總數量的90%。它們主要運用傳統工藝,使用傳統材料生產一般用途的晴雨傘,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效應不明顯,銷售手段普遍為低價傾銷。

雨傘品質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且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需要對上遊進行品質把控。

普通雨傘結構流程圖

比如魔力傘,其功能與普通雨傘並無太大區別。但它在材質上與其他雨傘不同,傘面為纖維布料,傘柄是ABS柔軟材質,傘骨由玻璃纖維制成,玻纖雨傘往往比傳統鐵質支撐要好,更加抗風,有著塗層傘面的雨傘防雨防曬功能更強,整體來說雨傘的堅固度和耐用性不賴。

如此一來,與各大傘廠合作質量有所把控,風險性降低,可控性更強。這對魔力傘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3)  技術模式決定了門檻高低

如今,市面上的共享雨傘主要有兩種技術模式,傘架設備與鎖。傘架設備則是以魔力傘為主的有樁雨傘,借助機器通過掃碼來取傘。而鎖則分兩種,一種是智能鎖、一種是機械鎖,都是無樁使用。機械鎖是以共享e傘為主的無樁雨傘,用戶需要手動輸入密碼用傘,智能鎖則是通過掃碼支付便能開鎖使用,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代表品牌。

技術成了玩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開銷最大的部分。像魔力傘,一臺傘架設備需要7000元,可以放置55把傘,不算重複使用,一把傘耗費的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共157元;而共享e傘的傘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也達到90元。玩家們耗盡心思在雨傘智能化上,以共享單車之原理在共享雨傘上註入,定位導航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也因此價格遠遠高於買一把傘的價格。

但技術仍未滿足用戶需求,不少用戶吐槽現在的共享雨傘存在定位不準問題,再加上人工鎖只要記住密碼,就可以多次使用,存在巨大漏洞,長此下去並不利於企業實現盈利。

反觀市場,共享e傘開創了無樁模式,更看重共享雨傘商業模式本身,即無樁、聯網,意圖用足夠多的供給來覆蓋區域網絡,布局到比魔力傘更多的城市,但共享e傘硬件成本本就不低,再加上人工運營調度成本高,資金鏈有些重;而魔力傘率先進入城市,註重產品的引領,即發力傘架設備以及雨傘工藝以領先競爭一個較長的產品周期。其運營成本低,但硬件成本高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產能優勢力、上遊品控能力、技術能力,是判斷一家公司能否構築其雨傘供應鏈的核心要素所在。

我覺得,用摩拜創始人胡瑋瑋的一句話表示挺恰當的,“最重要的是產品,要讓用戶用得爽。”

b)  十傘爭鳴,何去何從

一個資本唏噓,不被看好的創業項目,出現在群狼環伺的中國市場,也不由得掀起一番波浪,前有百團大戰,後有十傘爭鳴。

僅媒體報道的共享雨傘後來者,不到兩個月就多達十余家。除了魔力傘、共享e傘兩大勢力,還有JJ傘、oto傘、春筍、來把傘、有把傘等眾多新生勢力單位。

這麽多共享雨傘迅速出現在這個市場上,留給大家的疑問是,共享雨傘是否存在區域性或者共存性的可能?

能圖資本創始人熊芬認為,“共享雨傘門檻比較低,這樣的項目更需資金去占領市場。但資本是否願意買單,還要看具體的項目及其切入點,而且不同的投資機構在投資原則和邏輯上也會存在差異,但不管怎樣,共享應該方便了百姓,並且對雨傘制造商也是消化產能的機會。”

有投資人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競爭非常充分,基本就是一家獨大,然後第二,第三就沒位置了。”

那麽,想要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玩家們的資質怎麽樣。我們從3個方面來看,並挖掘出其關鍵因素是什麽?

1)用戶

前面已提到,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如今,JJ傘已在廣東、福建的一些城市累計投放了3萬把雨傘,平臺註冊人數已達到16萬人,傘和用戶的比例大約1:5,其中有 30% 以上的借還行為超過 12 小時。

據了解,共享e傘目前用戶將近50萬,共投放了30萬把雨傘,用戶留存率高達80%。先行者魔力傘雖未透露數據,但其主要投放於廣州各主流地鐵站,人流之大不可估量。縱觀市場,保守估計,共享雨傘投放市場近百萬把傘,用戶規模已突破200萬。

由此看來,極高的用戶留存率也證明消費習慣正逐漸養成,但接下來玩家怎麽比拼留住用戶,這是需要思考的一大難題。

2)市場滲透率

如果說共享單車挑起了互聯網的下半場戰爭,那麽共享雨傘則是預示著共享出行新形態的誕生。

“雨傘相較於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以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說道。

如今為了爭奪這塊大市場,玩家不斷跑馬圈地,試圖把全國下雨城市都搶占完畢。根據最新公開數據,魔力傘目前主要投放廣州,鋪設點為地鐵、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等;共享e傘已在上海、廣州、深圳、南昌等11個城市投放,沿街投放;JJ傘在深圳、福建、海南等城市也陸續投放;oto傘主要投放於上海;春筍則是投放上海、北京。

據青竹君了解,共享雨傘目前主要投放了15個城市,多集中在沿海一帶,其中以深圳、廣州、上海為主。

與共享單車比較,共享雨傘遠沒有其滲透率高,但用戶轉化率卻不低。晴天,雨傘的使用率為30%,而雨天使用率高達300%,需求一旦被刺激,屆時百團大戰指日可待。

3)資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把資本此後的驟然堆積看做是一次次脈沖的話,共享雨傘算是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蟄伏,目前為止只有5家品牌獲得資本青睞,且都處於天使輪階段。

比起資本對共享充電寶的狂熱,共享雨傘顯得落寞不少。目前主要投資方是雨傘生產制造商,他們擁有豐富資源,能在供應鏈上提供幫助。從整個布局來看,大多數資本仍在觀望。

但現在給共享雨傘判死刑為時過早,畢竟共享雨傘接受市場的檢驗還需時日。昂若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磊認為,目前共享雨傘主流的價格標準,半天收費1元的價格還有提升空間,在初期需要開拓市場,優惠用戶。而雨傘的銷售也是一個收入途徑。

魔力傘創始人沈巍巍認為,投資人一方面肯定晴雨傘在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另一方面認可魔力傘終端設備式投放形態,更合規且丟失率低。

網約車之戰,阿里力挺“快的”,對抗騰訊支持的“滴滴”,最後因燒錢無數,被迫整合。共享單車之戰,仍然有阿里、騰訊的影子。摩拜的投資人中有騰訊,騎唄、永安行的背後有阿里,而ofo的背後是阿里、騰訊共同投資的滴滴。

這次的共享雨傘,巨頭們會否入局呢?我們拭目以待。

c)宏觀消費習慣的走向(用戶消費心理的變化,消費習慣往往能給產品帶來巨大的增量)

了解完資本對共享雨傘的態度後,我們還想探討最後一個問題:它的出現會是曇花一現,還是可以持續發展?

要論證這一問題,我認為最好的切入點是研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將走向何方,共享雨傘是否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個發展趨勢。

作為現階段的主力消費人群,80、90、00後群體成長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人們急於找到一種更新的、更好的解決之道。這些現實需求可能是省錢或省時、享受更好的服務、生活得更經濟、或者希望與某個人而非某個品牌建立親密的紐帶等等,這是一種協同消費方式,它更具有前瞻性。

從消費心理來說,從社會化大生產中脫離出來,成為分享經濟當中的“自由人”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都渴望的,而恰恰也是這種模式為共享經濟註入了大量活力。

1. 出門不想攜帶東西,花一兩塊就能解決一時之需;

2. 分時租賃習慣養成,消費者認為與其購買不如租賃,隨用隨扔,沒有任何負擔;

3. 閑置物品的堆砌,家里放著十多把傘,占據著一定空間,但又不能租出去,極為煩惱。

而共享雨傘則是依托共享經濟的誕生,以“對等供應者”的身份為用戶提供共享產品,使得使用價值最大化。

oto創始人曾聊到用戶的消費習慣,“傘到用時方恨無,用戶由於懶或者疏忽經常忘記帶傘,需要用時不得不購買,這就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從使用場景來看,共享雨傘除了擋雨外,夏天高溫天氣頻發,用戶在戶外如果沒有遮陽傘很容易被曬傷曬黑。未來,如果滿街都是太陽傘的話,我想用戶應該會使用。”

“拿來”時代,當所有人都可以把東西丟掉、輕裝出門時,這是共享盛世。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住宿有Airbnb,洗漱有一次性衛生用品,只有所有資產最大化,這才算是協同消費時代。

或許共享雨傘是這個時代下有抱負的實幹家,也許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若能成為共享出行里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本,也不失為一種偉大嘗試。而我們能做的,是給它點時間

共享雨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