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會成本(進階)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7.html

前天寫財經ABC,想想財經熱門詞彙,好友Foster提議,O 應該代表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這叫我想,機會成本何以這樣重要。 大概是因為機會成本是一件有趣的東西,經濟學初班必讀。再想,它不單只有趣,簡直是有趣得不能言喻。假設我到茶餐廳吃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好,那很簡 單,吃完,付錢,便走。不過,等等,還有一個成本要計算的,就是機會成本。如果我不吃那個早餐,睡多片刻,刊能我就不會累,不累就不會計錯數,連累公司輸 了一億元。換句話說,即使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它的機會成本遠高於二十元。

還有,如果我放棄了早餐,除了睡覺,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包括跑步、閱讀、早點返工等等,每樣都有其效益,有其機會成本,即是說,機會成本除了有機會很高, 而且項目可能數之不盡。如果我是基金經理,我買的股票的機會成本往往高於實際成本,原因是永遠有更好的選擇是我錯過的。如果我是單身,追女仔固然要成本, 買戲票、吃飯買單在所難免,更慘的是永遠有機會成本,可想而知。

我做每個決定,都有很多很多機會成本,而且無法預知,可能是很高很高。最後,最教人氣餒的,是機會成本從來沒有一個確實數目,可曾見過茶餐廳的餐牌上寫 到:奶茶售價10元、機會成本11.5元呢? 我未見過。機會成本的實數,別人無法告訴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不單只買之前不知道,享用的時候,以至之後很久很久,都沒有頭緒。

那麼,究竟我在說著的,是甚麼? 我在講機會成本嘛,機會成本就是機會成本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74

它從六艘船起家 進階資源概念股

2011-10-17  TCW




原本只是家族企業中年營收不到新 台幣二千三百萬元的最小事業,七年後,竟躍升為一門年營收十五億元的生意,不只成長破六十倍,也成了家族第一家上市公司。

演出「逆轉勝」的主角,是預計第四季在台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指第二上市)的星商馬可波羅海業。

它,最早從六艘運煤船起步,接連買新船、建船廠自己造新船,截至今年六月船隊規模已達一百零六艘,包括全球最大原物料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 澳洲第三大石油天然氣公司桑托斯(Santos)與印尼國營電力公司PT PLN等都是客戶。

人脈豐厚跟星國、印尼政要友好

切入船舶租賃、造船與維修等資源運輸領域,馬可波羅上半年營收新幣四千一百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九億七千萬元)、稅後淨利新幣九百四十三萬元(約合新台幣 二億二千萬元),躋身印尼市場前五大,可說是台灣極少數的印尼資源概念股。

馬可波羅執行長李云峰的印尼華僑父親過去白手起家,先在房地產市場賺到第一桶金,再朝礦業發展,握有不少當地土地與資源開採權,儘管鮮少在媒體曝光,不難 想像他家族在新加坡與印尼的政商人脈。新加坡馬可波羅執行長辦公室牆上,就掛著超過二十張李云峰與新加坡前總理、副總理、部長級官員與印尼前首富林紹良等 政要的合照。

一九九一年,為運出自家開採煤礦成立馬可波羅。「千島之國」印尼狹小河道多,噸位較大的遠洋船無法航行,煤礦等資源得透過拖(拖曳船隻用)、駁船(運輸貨 物用)運送到外海。公司成立時人在澳洲讀中學,李云峰每逢寒暑假,當澳洲同學放假都在玩,他卻回印尼,三個月有兩個月睡礦場,從挖掘、火藥製作、開工程車 等基層歷練。

二○○三年,父親將這個家族事業最小的船運公司交給李云峰經營。「當時他(李云峰)主動說要做大,想上市,大家都想才幾艘船,怎麼上市?」李云峰的大姊、 馬可波羅財務長李淓淓回憶。

嗅出商機買地蓋船廠,發資源財

不論新加坡或印尼,船運或造船業幾乎全是年過半百的經營者,當年不到三十歲的「毛頭小鬼」李云峰卻喊出要蓋船廠甚至上市,周遭多不看好。

「父親白手起家,什麼事都可以從零開始,已經證明在我面前,」想得到父親肯定的李云峰認為,凡事起頭難,一旦放棄,一切只有結束。

除了企圖心,學工商管理的他,也隱約嗅出了商機。二○○五年,他借助父親資源,在印尼巴淡島買地發展船廠;沒造船背景與人才班底,他用家族人脈當敲門磚, 說服新加坡第三大上市公司吉寶高層引薦人才,專業經營。

不過,馬可波羅這幾年的成功,除汲取家族資源,最關鍵的原因是受惠印尼「實物強權」的崛起。

澳洲農業與資源經濟局(ABARE)統計,二○○五年印尼煤礦輸出為全球之最,領先澳洲近三個百分點,二○○九年擴大到八個百分點,代表全球對印尼煤礦需 求居高不下。

事實上煤礦運輸只是其一,印尼的銅、錫、鎳礦,以及黃金等蘊藏量都排名全球前十;其他如石油、林木、棕櫚油等天然資源也無不吸引國內外業者搶進。

以拖、駁船租賃為主要業務,馬可波羅船隊最適合在上萬座大小島嶼遍布的印尼海域運輸。只要資源開採越旺盛,商機就越大。

而且「印尼(海域)航運要求特許權,馬可波羅船隊是新加坡上市企業中,唯一一家擁有印尼旗的船隻公司,」卓越中華財務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廖鈞德指出,為保 護國內業者,印尼航運業限制外國投資人持股超過四九%,印尼籍的林云峰,在地優勢勝過國際企業。

市場倍增石油探勘,下個新生意

乘著大環境順風前行,二○○七年,李云峰順利讓馬可波羅在星國掛牌,那一年,他二十九歲,是新加坡上市公司中最年輕的執行長。

展望未來,李云峰透露,印尼政府打算五年內在基礎建設投資二千五百億美元,其中兩年內建完三十五座火力發電廠,印尼現有兩千多艘拖、駁船,至少還要增加一 倍,才能滿足全市場需求。

寶來證券承銷部執行副總經理王永順補充,隨印尼經濟成長,電力不足與分布不均問題漸浮現,煤礦需求只會更多,和當地同業比,船齡多在五年以下的馬可波羅也 有優勢。

九月三十日,印尼巴淡島,占地三十五公頃的馬可波羅船廠,眼前,二○○九年建好的兩座乾船塢,停著毛利上看四成的維修船,不遠處,正趕建此次TDR募集資 金用途的第三座船塢。

另一端,一艘新完工、造價兩千萬美元的自家岸外補給船緩緩駛離,準備到西澳協助岸外石油探勘,這是繼拖、駁船租賃後,馬可波羅下個新商機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26

領導力進階的五個階段:從以權管人到以德服人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19755.html

第一階段:職位 關鍵詞:權力

在這個階段人們願意聽從你的話是因為他們非聽不可,你的職位比他高,他們拿你的工資,他們非聽你的不可。這個階段不是你該停留的階段,這是最低的境界!最遺憾的是,很多人以為這個是領導力的最高境界,把隨職位而來的領導權力與領導力混為一談。

怎麼讓公司更好呢?有人說想辦法加強營銷,或者是改變公司規範。大家想改的都是別的事情、別人,但是如果你想要改變的人是自己會怎麼樣?

領導力的第一個階段改變的重點就是你自己!去學習,去成長。領導成功的關鍵是要先能領導自己。領導力是非常視覺化的,關鍵就是讓下面的人看見領導在做什麼。說到做到了,這樣的領導才有效。

很多領導不喜歡改變,跟他下面的員工一模一樣。老實說,一個公司的組織不改變,原因都在於領導抗拒而不是員工抗拒。所以,你當領導時要把它當成一個自己可以成長的機會,如果把階段一當成是一個可以學習、培養自己的一個機會,那階段一是一個美妙的階段。

如果你永遠只是一個靠職位領導的人,下面的人盡的力、拿出的努力永遠是最少的,下面的人只做他該做的,要他多做不可能!這樣的領導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要想辦法從階段一爬到階段二來。

第二階段:允許 關鍵詞:關係

在第二個境界裡,大家聽你的是因為他想聽你的,活力等級提升,你帶的人願意盡更多的心力,工作更努力,他們想要儘量取悅你。當員工的活力、努力都增加了之後,公司整體的成績就增加,就可以看到正面的改變了。

在談領導力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高處不勝寒。領導不能孤單地待在高處。如果你發覺是一個人站在山頂的話,你不是領導,你只是很會爬山的人。領導該怎麼 做呢?就是趕快下山,走到員工的所在地,與下面的人建立關係,去關心、聆聽。成功不是一個人站在山頂,領導在上山的時候必須把大家都帶上,所以一定要好好 和他們建立關係。領導永遠不是在參加什麼賽跑,因為他在跑的時候一定是帶著一群人的,沖線的時候是帶著員工一起衝過終點線的。如果員工和你一起在山頂的 話,那你就是成功的領導,因為你讓他們提升了,你把大家都帶上一個更高的境界。

要能夠近距離地去觀察員工,觀察的目的不在於去控制他們,而是找到員工的長處,把員工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發揮所長。所以,在階段二里面,你要願意走進人群,必須有觀察能力,知道大家的長處在哪兒。此外,必須為大家服務。

身為一個領導最應該為員工做的事情就是讓他們覺得你重視他們。要不斷問自己:怎麼幫他們減輕負擔,怎樣讓他的工作更有效率,怎樣可以讓他成功?你要激勵大家的士氣,但千萬不要去利用他人,因為操縱一個人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在剝奪他的價值。

第三階段:生產力 關鍵詞:結果

如果在階段一和階段二里面你成長得非常完善,第三個階段裡面就可以把你個人的成長轉化成組織的成長,因為你行,所以公司就行。在階段三你要親身示範,給大家看到好領導是什麼樣子。階段三是要靠視覺化的方式來領導的。

怎樣去挑選一個領導人才,怎麼知道這個人是否具備領導的特徵?首先,這個人必須有拿出成績的能力,這樣才可能成功地領導別人。太多的領導就像旅行社 辦旅遊的人,他們幫你策劃旅程、購買機票、定酒店、蒐集很多信息,但是他們自己都沒有去過。領導就常常犯這樣的錯,要求下面的人員做自己都沒做過的事情, 這樣就沒有什麼可信度,會帶不動下面的人。所以你要當一個導遊一樣的人。這些人具備了你希望他們具備的經驗,而且他也做過他希望你做的事情。所以在第三個 境界裡面以身作則是成功的關鍵。

以身作則又能夠當好榜樣的時候,公司開始有動力了。動力是領導者最好的朋友。如果火車在鐵軌上面跑得很快,而前面有一堵鋼筋混凝土牆,火車現在有很 大的動力,撞到鋼筋混凝土的時候,會把它撞得粉碎,朝著一個方向繼續前進。而如果同樣一列火車在鐵軌上一動不動,停在那兒,哪怕在火車前放一塊小小的積 木,這個火車都動不了,問題是什麼?沒動力啊!所以,問題其實不是問題,癥結在於營造動力,所以在下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就告訴自己,問題在於我們的動 力。

會管理的人都想解決問題,但領導專注的是營造動力,兩種手法之間差別非常大。如果永遠都解決問題,而沒去營造動力,那麼要解決的問題會越變越多。但 如果領導很專注地去營造動力,讓組織能往前進,那大多數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所以,在境界三的領導會以身作則,創造動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好的人才進公司。

「領導力21法則」裡有一個叫磁鐵法則,就是我們吸引到的人是和我們類似的人,而不是我們希望得到的人。我們沒有辦法吸引到那種理想中的人才,我們 能吸引到的都是和我們類似的人。如果你心態正確你就可以吸引到心態正確的人,如果你工作不努力就會吸引到不努力的人,如果你是一個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就會 吸引到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

假設我是一個領導,從1到10打分數,如果我是5分,那我吸引到的人才就是4分、3分、2分等等,就不可能吸引到5分以上的人。如果我想要改善公司 的人員質量,應該怎麼辦?專注於怎樣提升自己的吸引力。領導成長之後就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在境界三里面,如果你拿得出成績來,公司能看到好結果,你就能 夠吸引到那些能拿出成績、創造出好結果的人。所以你要盡快地讓自己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會花一些時間,但是一定要盡快上到階段三來。

第四階段:培育 關鍵詞:複製

你們要不斷問自己:我該怎麼幫助自己成長?我怎麼去培養周圍的人?公司的表現基本上要取決於你的領導,如果公司平均領導力是4分的話,公司的表現大概也就是這個分數。所以,領導人才的能力一定要設法提升,培養人才有三個有效的方法:

第一,關鍵是人要先挑對,如果挑的人真的有才的話,他成為領導的機會就會比較高,質量比較好。

第二,把人放對位置。教練要觀察球員在哪兒投籃最準,哪一個位置最適合這個球員過去?境界四的領導能夠找到最好的位置讓這個人能成功,讓公司也能夠成功。

所以要招募對,還要放對位置,放對位置之後,好好培育他們,這樣他們才能發揮長處,這一切都在境界四會出現。

第五階段:做人 關鍵詞:尊重

在第五個境界裡面最高的境界就要看你這個人領導的境界了,這個關鍵詞就是尊重。大家願意跟你,因為你長期下來表現這麼好,大家已經把你當成是一個值 得他尊敬的人了。如果前四個階段你能夠長期做好的話,組織裡的人會自動把你升到第五個境界。多年把境界一、二、三、四做得好的回報就是讓你上升到境界五, 如果境界四的時間待得夠久,那你上到境界五隻是時間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4

【問對管理】工作技能進階:企業中層PPT速成法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397

升到中層管理級別的職場人士,工作離不開PPT。一般PPT文檔用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演講或者匯報時的輔助工具,幫助更好的傳導信息;另一 種則是直接作為閱讀材料,如工作總結、匯報材料等等。就作為演講和匯報的輔助工具而言,PPT起到的作用是:幫助用戶理解演講的邏輯、利用文字、圖表或者 視頻更好的傳遞信息、吸引用戶注意力並且減輕演講者記憶負擔等等。

製作一個好的PPT文檔,首先要明確文檔的創作目標,另外,還需要注意PPT寫作的結構順序、語言以及圖表使用幾個環節。

(問對網/圖)

1、結構順序:首先需要突出重點,演講中的其餘部分都需要圍繞這個重點展開,讓聽眾很容易抓住邏輯脈絡。至於重點突出的位置,可以選擇開門見山,也可以選擇推導式的方式,當然這種情況通常僅僅適用於方案有爭議、需要反覆論證的情況。

2、語言:每一頁PPT都需要在主題上清楚表達核心信息,讓人一目瞭然,儘可能用文字,內容則可以輔以圖表等。文字一定要精練,要記 住PPT不是簡單的把word拆成好幾頁。另外每個要點描述不要超過兩行,儘可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同時每一頁PPT中的字體大小應當儘量控制在三種以 內,否則容易顯得紊亂,讓人覺得不夠專業。

3、圖表:PPT中有相當豐富的圖表功能,圖表的使用目的一定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而不是讓聽眾耳暈目眩,所以要儘量簡潔明了,不能太華麗,更需要注意在投影之後不能太小,不能期待聽眾都帶著望遠鏡。

此外,在使用PPT時也有不少注意事項,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切莫本末倒置,主次顛倒,讓PPT成為了會議或者演說的主角,使用人反而成了個放映幻燈片的角色。其中包括:

1、姿勢儀態方面:PPT使用者絕對不可以背對著聽眾面朝著PPT投影片自言自語,除非需要特別展示一下後背的著裝,否則很容易讓人缺乏耐心繼續聽下去。面對聽眾,當且僅當需要強調PPT中無法用語言說明的圖表示例時可以側身指示——以提醒聽眾注意,否則都應當讓聽眾看到你的眼睛。

2、配合演說方面:既然選擇了使用PPT作為輔助工具,自然需要將工具用的恰到好處才行。除了可以便於暫時走神或者離開的聽眾連貫地 聽你的演講,更重要的是可以更生動、更形象的將一些語言難以表述的東西展示出來,所以使用PPT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演講的進度合理的翻頁,過快、過慢都會影 響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56

投資進階 賺「中財」一定要懂的四個數字「雙十法則」讓破產小資賺回千萬身價

2012-6-4  TWM




學會技術分析訣竅,掌握股市多空脈動,是賺「中財」最方便的管道之一。

原本在股市賠掉九成財富的退役職業軍人陳璨瑋,形容自己靠著「瘋狂」般地學習技術分析,打贏了個人財富逆轉勝的漂亮戰役。

撰文‧謝富旭

因為一場與「股神」巴菲特邂逅的美麗誤會,讓陳璨瑋一度瀕臨破產!

陸軍官校畢業的他,二○○六年還在工兵部隊服役時,就曾以一七○元價位買進鴻海股票,隔年鴻海漲到三百多元,帳面獲利一度超過七五%,讓他自以為有當股神 的天賦。○七年他從部隊退役後,在保險與投顧業任職時,陳璨瑋勤讀投資理財書籍,尤其是巴菲特的相關著作。「不管是他的書還是漫畫,我總計看了十六本,有 一段時期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八年年初,這一年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市場彌漫一股藍營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大解凍,台股將於選後重返萬點的樂觀氣氛。 他認為機不可失,把多年來累積的積蓄,以及靠買進小套房的投資獲利,重押在跌深的「好股票」上。當時見獵心喜的他,卻不知這個舉動,已經開啟了他生涯最驚 心動魄的災難序幕!

金融海嘯的可怕不必多作形容,但是,從陳璨瑋口中道出那段時期的投資「成績單」,仍然令人感到怵目驚心。「國泰金,八十二元買進,二十九元賣出;皇翔九十 元買進,約九元賣出;台肥一三三元買進,三十八元賣出;中鋼五十四元買進,二十二元賣出!」「最痛的莫過於綠能,二五○元買進,八十元賣出!」

金融海嘯吞噬九成積蓄

資金所剩不多 仍花錢學技術分析「短短不到一年,我的資金賠了近九成,超過一千萬元!」他懊惱地說。這一千萬元損失的教訓,只讓陳璨瑋學到一件事:「我的個性根本不適合 價值投資法,與巴菲特理論的邂逅,根本是一場美麗的誤會!」讓陳璨瑋重新站起來的,是已過世的父親送給他最寶貴的人生禮物:用不斷地學習,衝破人生的難 關。「小時候,父親一度失業,但父親並沒有失志,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一直在家裡苦讀,甚至年屆中年,還跑去大學進修房地產相關的課程。最後,父親在營建 業做得有聲有色,賺了不少錢,還買了一幢大別墅!」陳璨瑋回憶說。

因此,金融海嘯的投資挫敗,並沒有擊垮這個年輕人的鬥志。陳璨瑋學習的方向轉向技術分析。「金融海嘯後,我身上能運用的資金已所剩不多了,但我還是決定花 數萬元去上技術分析課!」○九年迄今,陳璨瑋靠著學來的技術分析,不但把虧損的錢賺了回來,因操作績效斐然,還成為許多理財講座邀請分享經驗的常客。陳璨 瑋認為,靠技術分析在股市要賺「中財」,致勝關鍵有三:趨勢的判斷、資金的配置,以及停利與停損點的紀律落實。要掌握這三個致勝關鍵,則可以透過以下四個 數字力的修煉。

數字一:六十日線

判斷多空 運用三大戰術順勢而為季線=過去60個交易收盤價的總和÷60=多空的分水嶺季線代表過去六十個交易日,市場投資人的平均成本線,也是衡量法人、主力與散 戶平均成本最重要的指標。大盤跌破季線,代表市場上極可能一半以上的投資人都處於賠錢狀況,這可能導致投資人對市場轉趨悲觀,而使後續的賣壓更加沉重。因 此,季線又稱判斷股市多空的「景氣線」。

陳璨瑋指出,所謂順勢而為,就是市場(大盤)走多,你要作多;市場走空,就要保守,甚至作空。大盤的季線一直是他操作上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擬定好戰略 後,接下來就是運用以下三個戰術:第一:大盤站上季線時,選擇率先站上季線的股票介入。站上季線,代表主力又開始活躍,選擇領先大盤率先上漲的股票優先介 入,從中選到強勢股的機率較高。多頭趨勢來臨時,強勢股有主力照顧,漲個五○%到一○○%都不稀奇,落後補漲的落後股可能漲一○%至二○%就拉回!「因 此,大盤在季線以上,我只專注於強勢股,假使連年線也站上,即使是追高也在所不惜,落後補漲股完全不考慮。」第二:大盤跌落至季線以下,即使手上的個股仍 在季線之上,也要大幅減碼。陳璨瑋解釋:「市場主力非常精明,看到大盤苗頭不對,一定會想辦法開始撤出資金;有些甚至還會製造個股續攻噴出的假象,引誘散 戶接手。」所以,一旦大盤季線苗頭不對,手上股票一定要大幅減碼,不要戀棧。

第三:如果大盤不只跌破季線,連年線也失守,手上籌碼則要全部出清,甚至還可找尋放空標的。陳璨瑋認為,年線可視為大股東成本線,如果連大股東都開始虧錢,市場信心將動搖甚至崩潰,後市還有得跌。

根據這樣的技術分析戰略與戰術運用,陳璨瑋○九年在台股展開跌深反彈行情時,逮到許多大飆股如揚明光、禾昌、天翰、華園、皇翔、士紙等,一年多的時間就大賺八倍出場。

數字二:倒金字塔加碼法

先投二成 賠錢賣一半 賺錢加碼至五成技術分析投資致勝最重要原則之一在於,操作時要大膽,但資金配置要謹慎。落實這個原則,陳璨瑋運用的是先買二成的「倒金字塔式加碼法」。

「找到一檔好標的時,我會先投一○%到二○%的資金,走勢不如預期的話,則先賣出一半退場觀望,如果再轉弱就全部賣出!」「如果做對方向,賺到錢了,我會 選擇加碼至五○%;再做對,則再加碼,把資金分三份進場!」這種資金配置法雖然會導致持股成本持續墊高,不過,卻是給自己留活路的重要思惟!」陳璨瑋自 承,剛開始學技術分析操作時,總是先重押五○%,如果方向做錯,常常自亂陣腳,不知所措;把持不住的話,則再把其他五○%押下去進行攤平,犯下技術操作者 的大忌。「利用倒金字塔式加碼法,其實是一種用小錯換取小勝,進而達到中勝的思惟。」「選擇一開始就重押,可能的結果是大勝,但也可能是大錯,完全沒有迴 轉餘地,這與賭博沒什麼兩樣!」

數字三:虧損不逾三○%

失血過多就修養生息 把損失賺回再出發懂得運用季線制定股市操作的戰略與戰術,並不代表你就從此穩操勝券,因為,大盤與個股出現「假突破」與「假破底」的現象屢見不鮮。陳璨瑋 雖在○九年大盤從三九五五點急彈至一○年初的八三九五點波段獲利豐碩,卻在八三九五點急挫至七○四八點,再反彈至九千點的劇烈震盪過程中,遭遇重大挫敗。

陳璨瑋回憶說:「從○九年三月開始,加權指數站上季線後,一路沿著季線往上攻,每當指數拉回碰到季線,就出現強勁支撐再度攀高。」在這種慣性下,順勢操作的直覺告訴陳璨瑋,加權指數於一○年一月再度拉回至季線,是一個好買點。

於是陳璨瑋用融資方式,買進太陽能股如新日光、昱晶以及茂迪。豈料買進後,大盤短短五天內摜破季線,並大跌五百多點,他只有賣出因應。沒想到,才過兩個 月,大盤又站回季線之上,陳璨瑋又重新介入太陽能股,豈料買進後又告大跌。這一來一回折騰個兩次,讓陳璨瑋損失逾四成的資金。

從這次操作失利經驗,陳璨瑋訂下鐵律:本金絕不虧損三○%以上。「你損失三○%,要回到原有的資金水準,要賺四三%才行;如果損失五○%,則要賺一○○% 才能回本!」如果本金損失三○%該怎麼辦?陳璨瑋說:「那就休養生息,靠工作或其他收入,把損失的三○%補回來,重新出發!」

數字四:雙十法則

停損設在一○% 跌破十日線就停利陳璨瑋從歐洲明星級股票投資達人傅利克(Markus Frick)的著作學到很實用的一招:一○%的移動停損法。

他舉例說:「如果你以一百元價位買進,首先就把停損設在一○%,股價如跌破九十元,就認賠出場。」如果股價上漲每一○%,就把停損點往上調高一○%,設在 100 × (1+10%) × 90%=99元。如果股價上漲二○%,就再把停損點往上提高一○%,設在100 × (1+20%) × 90%=108元。」用這種移動停損的方法,比較容易抱得牢上漲的股票,尤其是股性較活潑的小型股,而賺到波段行情。

陳璨瑋遵行不悖的「雙十停利停損法則」,另外一個「十」是指十日線。這主要運用在中、大型股上,理由是十日線通常是主力進貨成本的重要考量。如果你根據起 漲訊號買進股票,很幸運地股票開始攻堅,這時陳璨瑋就會以十日線作為操作依據,股價上攻的過程中,跌破十日線就停利出場。

從○八年金融海嘯大虧後,陳璨瑋花了三年多鑽研技術分析,並摸索出一套資金配置與風險控管竅門,終於嘗到反敗為勝的滋味。他的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都值得有志靠技術分析在股市賺錢的人學習。

陳璨瑋

出生:1975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職業軍人

學歷:陸軍官校

著作:《當股神來敲門》(聚財出版)

讓陳璨瑋反敗為勝的

4個數字力

60日均線

(季線)

定義

過去60天收盤價總和/60天=多空分水嶺=景氣線

應用心法

季線以上,作多為主;季線以下,作空為主。

倒金字塔加碼法

定義

鎖定標的後,先以10%到20%資金試水溫,賺錢後,再加碼至50%。

應用心法

用小錯換取小勝,再求中勝。避免犯下大錯,導致操作節奏被打亂。

最多虧損30%的保本法

定義

本金絕對不虧損超過30%。

應用心法

本金虧30%後,暫時退出市場,等工作或其他收入補充至原來本金水準,再重新進入市場。

停利停損的

雙十法則

定義

虧損10%或跌破10日線,兩者擇一停損。

應用心法

虧損10%應用在較活潑的小型股;跌破10日線停損運用在大型股。如果兩個停損皆觸及,則應轉為保守。

投資進階班隨堂測驗

回答以下四個問題,看看本篇四個理財數字力,你真的了解嗎?

Q1 你屬於技術操作者。大盤轉空處於季線之下,而且持續轉弱;但很幸運地,你手上有一檔持股強勢整理,仍處於季線之上。如果依照陳璨瑋的觀念,你應該對該股持 股做:(A)加碼 (B)減碼 (C)按兵不動Q2 某檔市價100元的股票,出現買進訊號。謹慎的小明有100萬元的投資本金,先拿20萬元出來買,但不幸買進後股票下跌10%,讓小明被迫停損手上一半的 股票。請問小明已實現的損失占本金比重多少?

(A)10% (B)5% (C)1% Q3 如果你有100萬元本金投資股票,很不幸地虧損50%,請問未來你要獲利多少%,才能回復至原來本金100萬元的水準?

(A)50% (B)100% (C)80% Q4 你採用10%移動停損法來進行風險控管,意即隨著股票每上漲10%,就把停損點也提高至10%。如果你以100元買進一檔股票,這檔股票上漲至160元,請問這時的停損價位應在哪裡?

(A)150元 (B)90元 (C)144元

解答

1. B。季線轉空代表市場空頭力量大於多頭力量,大部分股票下跌的機率大,主力拉抬股價意願降低。因此,即使手上有強勢股也應減碼。

2. C。小明投資20萬元、虧損10%,即20萬× 10%=2萬元,認賠殺出10萬元部位,帳面損失為1萬元。1/100 × 100%=1%,所以小明只虧損1%本金。

3. B。100萬元損失50%,即虧損50萬元,本金剩50萬元。要賺回100萬元,則需獲利50萬元,故50/50 × 100%=100%。

4. C。160元 × 90%=14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5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上)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42935
看過某位專家的文章《京東方盈利是喜是悲》,感覺甚是不可思議。由此也想寫寫我理解中的中國家電業,尤其是黑電產業。

一、

我前段時間,用「TCL 戰略失誤」二個詞搜索,看到了二篇文章。第一篇是《TCL的戰略失誤》http://wenku.baidu.com/view/000d6629bd64783e09122baa.html 講的是過去二十多年裡的大的戰略失誤;第二篇是講2010年的,題目是《高庫存趕上壞時候,李東生承認戰略失誤》,http://www.docin.com/p-542946589.html 講的是一個小的失誤。看了這二篇文章,蠻是感慨。二篇資料都不長,大家有心都看看。

黑電業,至少在中國,總體是個高槓桿產業,盈利完全是辛苦錢。比如:

1、不大的固定資產:比如tcl以前就20億級別的固定資產;

2、不是很多的賬面現金:康佳現在,或tcl以前,也就30來億的現金,海信也是;

3、很低的毛利率:大致16%~20%;

4、很高的應收款應付款:導致資產負債表規模很大,負債率也很高,有息負債倒還可以;

5、要求高質量的周轉率: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算計仔細的原材料備貨,規模龐大且有效率的渠道;

6、巨大的開支:TCL有七萬多人,今年一季度給員工的工資是10億。康佳去年收入183億,工資一項是15億。

7、稅收很高:康佳去年在現金流報表裡,稅收一項是23億。TCL今年一季度繳納7個億。

8、……

所以,黑電企業,聽上去一個個似乎是大品牌大企業,但其實沒有多少底氣多少實力。效益完全靠經營,幹著幾百億的營業規模,在每一項環節搞得好的情況,才有那麼幾億淨利潤。我上面提到的第二篇文章就很典型,一個產品方向失誤,就需要被動去庫存,這樣毛利率就會下降,費用會上升,年終業績就只能難看了。海信這幾年,算是乾的不錯了,250億的銷售,淨利潤有16億,相當於6%的銷售淨利率,但是這種勢頭能持續多久,還是有疑問的。

二、

毫無疑問,從投資的角度,黑電業肯定不是一個好選擇,沒有任何「高價值」的特徵嘛!但回到國際上,看看三星,人家去年賣了五千萬台電視,淨利潤就有100億人民幣。說明這個業務也並不是毫無錢途,對吧。再往回看,以前日本人從電視業賺走了多少錢!

現在TCL再努力二年,估計銷量也有2500萬台,可以到三星的一半。但未來盈利會怎樣?在大家的心目肯定不樂觀。那麼,這種差距究竟差在哪裡,又如何去改觀呢?我們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先看看中國家電業的另一個分支白電業,來做一番比較。

中國目前最為成功的行業之一,白電業肯定是候選。在冰空洗各個領域,格力美的海爾,在規模的角度,都是在世界上可以坐二望一的。不單規模,白電業也已經展示了很強大的盈利能力,無論銷售淨利率,還是淨資產收益率。從財務的角度,看看格力報表,就知道他是多麼的強勢,僅僅從早收貨款遲付材料款中獲得的財務費用一項,就超過了長虹的全部淨利潤。那麼,我們就會有個疑問,我上述所列的黑電業各種情況,其實白電業也一樣有,為啥差別那麼大呢?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原因,我想大家可能都比較清楚,即白電業的技術更新換代慢,而中國的白電工業已經建立起絕大部分的「相關與支持產業」,從外殼的基礎化工原材料,以及各種金屬零部件,到內在的壓縮機,或加熱器,或變頻器或其他控制器件,都很健全。有極個別環節,即使國內不還那麼強,比如變頻,但是外資也都在國內建立了配套廠,仍然是處於強競爭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情勢會對終端強勢廠家非常有利。看看紡織業就知道。通常說,工業企業的階段有三個:製造、技術和品牌。那麼可以說,中國白電產業已經可以進階到品牌的層級。其中做得好的企業,已經容易解決前面所列各項問題的困擾,甚至獲得品牌溢價。

三、

黑電業之所以混得不如白電好,以及tcl和三星又有多大差距,最為核心的原因,用直白的話語表達,就是:黑電有屏幕,而屏幕很難搞。當然,黑電業在過去苦逼的原因,還有其他幾個。

搞投資都喜歡投資漲價的行業。上游資源漲價,中游製造漲價,然後下游終端也漲價——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全行業得利。有眾多的案例,從小的鈦白粉、釹鐵硼、小金屬、氟化工,大到房地產。最好當然是需求大漲,但供給有瓶頸的。但是黑電不是,他是倒過來的。過去十年,他一方面是降價的行業,另一方面又是需求沒有增長的行業。

七年前,一台32吋的LCD需要8000元,42吋的可能要1.5萬。我假設42吋的屏幕成本要一萬,然後進了10萬塊,花了十個億。假設三個月內,沒有把它做成產品,鋪到渠道,賣給消費者,那麼很可能這個時候,屏幕價格會變成八千。這意味著什麼?庫存減值。你看,這行業好做麼?

另外,在過去七八年,黑電業的需求一直沒有改善。空調是翻番了,但是黑電保持4000萬的級別上下浮動。中國還有類似的行業麼?居然在這樣一個時代,需求沒有增長。看圖:
查看原圖
當然,上二個問題不是主要的。核心還是屏幕。在華星光電投產以前,國內的電視屏都需要進口。有無數新聞或事件,可以證明中國黑電企業在「缺芯少屏」的情況下受到的各式困難。這裡我就不提了。過去三十年都是這樣。顯像管上受了二十年委屈,差不多可以自給了,時代換平板了,於是又受了十年的苦。

四、

所以,中國當然是應該投資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但我很好奇的想問一下這位專家:按您看,中國應該怎麼投資oled呢?

不可能讓黑電企業來投資吧?讓海信創維長虹康佳對oled,投什麼?怎麼投呢?向三星買一塊來做做測試?這樣的事,十年前他們就會做,也一直在做的呀。投市場?向LG買十萬塊屏,一塊屏19萬,做成電視,推向市場,賣20萬一台?沒毛病吧。

所以,要投,還得讓京東方,或華星,或南京中電熊貓來投,對吧?尤其是京東方,明顯是老大哥。問題是您對京東方的發展和努力吹毛求疵、冷嘲熱諷,如今終於難得盈利了,而且盈利得很可觀,還這麼打擊人家,這究竟是什麼的心理和立場呀,中了OLED的邪,還是想賺OLED的錢?反正我都不好理解,好麼是恨鐵不成鋼,激將法?看上去不像哦。

不過,這個專家有一句話,我是認同的:「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中國彩電企業至今尚不具備影響全球產業方向的能力——這是由中國企業在全球的行業影響力及技術地位決定的。止於目前,中國彩電企業仍是全球彩電技術的追隨者而非領導者。」

有朋友會問:現在國內能夠量產屏幕了麼?為啥還低能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當然,絕對不是因為OLED。

(見下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606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中)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56645
五、

先說說京東方的故事。

N年前,京東方上了一條5代線。不管是當時,還是二年前,這類業務都可以被比喻為「進口國外的設備,進口國外的原材料,生產出國內的產品」,基本是不受人待見的。京東方長期虧損,也幾乎是必然的。你想,規模不大,就一條線,首先沒有什麼規模效應;也沒有地位,原材料商都不正眼看你;產品做出來,大牌不會用,只能低價賣給雜牌或白牌的終端。而市場競爭的對手,卻要面對的是韓日台已經成型的巨頭,同時關稅僅僅5%。所以,說起那苦日子,眼淚……

後來,在08年初京東方上了成都4.5代線。第一條線大致是給顯示器或筆記本做產品的,新一條就是給手機服務了。4.5代線投資很小,三十億就可以了,產值也很小。後來在2011年擴產了50%。這時,局面仍然沒有改觀,報表上經營現金流經常都是負的。

接著上了合肥6代線。六代線可以做電視機屏幕了。這條線在09年4月份開工,第二年9月份投產,2011年中基本爬坡滿產。合肥項目其實是具備劃時代意義的。因為之後不久,也就是當年下半年,TCL就開始謀劃上8.5代線項目。京東方自己,也緊接著在北京籌建8.5代線。這二條線一上,基本上為顯示產業確立了一個趨勢:全產業鏈終於發現,新增產能還是放在中國,對大家都有利。

8.5代線和4.5代線有多少差距呢?這麼說吧,深天馬有很多條線,但是加起來只有華星光電的一半。所以,買賣的大小很明顯。可以說,從合肥線開始,中國面板業終於開啟了「大買賣」生意時代。(備註,是規模的差別。代線按玻璃基板的尺寸來劃分。)

但是到了2012年中報前,京東方的報表仍然是很難看的。中報虧損8個億,營業收入96億,經營現金流金額才一個億,年報盈利只是因為非經常性項目的功勞。從歷年財報,和各條產線投產結合起來看做個分析,會有些概念。第一條線,由於價格不斷下跌,在09年,產值是60億。第二年,是80億,加上了成都項目。2011年,由於合肥線的貢獻,增長到127億。2012年,北京八代線爬坡和成都項目擴產,營收是257億。今年一季度營收是80億,預計年末大致是350億強。

那為什麼盈利那麼困難呢?核心之處,我想依然在於「相關與支持產業」。因為面板業也有上游,從玻璃基板、液晶,到濾光片、偏光片、增亮膜等等,這些全部需要進口。而且上述部分材料有些還是寡頭壟斷的。你所有的材料需要進口,成品的關稅僅有3%~5%,所以,與韓國台灣企業相比,國產化的成本優勢與成品內銷售價優勢都不明顯。初創時期,各項費用是明顯的,你要進入大品牌的供應體系,認證需要時間和金錢。同時在品質口碑沒有建立前,價格方面還得有所優惠。而大量的資本開支、折舊也是亞歷山大,不斷擴張導致人工的費用就不提了。最後還有不得不說的是,與面板的供給週期,也有相當關係。

看一張圖:
查看原圖
以上分析表明,市場或媒體對以前京東方「越投越虧」或「六年五虧」等等的傳統看法,其實是只看到了表面。這裡有一些是產業客觀因素存在的,本身企業殺出一條血路也會有個過程。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京東方的道路,是基於「公開市場、自由競爭」的,和一些純政府示範性的、扶持項目或面子工程完全不一樣。比如十年多前打造中國芯,試圖用在電腦上,這種項目幾乎沒有市場意義。未來的中國芯,還不得靠展訊或海思這樣的市場公司?

六、

那麼現在又為何盈利了呢?

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素。

1、自身因素。大量的積累以後,產銷研體系發揮了作用,開始進入正軌。前面回顧了京東方的歷年營收,從09年後開始快速上規模。

2、上游零部件企業陸續在國內佈局,開始為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配套。這是最最關鍵的因素,而且意義深遠。當然,國內的部分零部件也可以自給,雖然很有侷限,比如玻璃基板只能用在低世代,康得新只能提供相對簡單的光學膜,但至少這對局面的逆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樣,毛利率就逐漸可以出來了。

3、關稅提高了,32吋以上,也上到5%。以前32吋以下是5%,以上是3%。現在國內也可以做大屏了,所以關稅就相應提高。不過,我以為關稅的作用,目前看對盈利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促使國際上的「相關與支持產業」進一步轉移到中國。因為需要讓他們意識到,未來還會提高到8%,甚至更高……

4、供需逆轉。三國四地,就內地在危機期間,佈局了面板線,所以從全球角度,供需比較合理。尤其在內地,由於品質得到認可,全部進入大牌體系,所以內地的自給率只有二三成,導致盈利能力得到體現。(以前進不了大牌體系,供給相當於零,算國內的自給率沒有意義)

5、市場的良性循環。需求是受降價驅動的,國產化以後,平板價格下降很明顯。7年前,32吋LCD國產品牌也需要8000,但3年前,國產品牌的LED,只需要不到3000。今年,直接變為1500元。相信接下來,全球人們將享受到中國面板的福利。現在小屏已經很便宜,未來大屏也會很便宜。55吋只要4千,需求會如何?

6、整體產業因素。比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需求激增;比如現在中國的電視產量達到1.2億台;比如國產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無論智能手機還是電視等等。這些都對面板業產生了正面的作用,整體提升了品牌或價值。

……

所以,京東方的盈利,有多重因素,既有自身效能的好轉,還有行業環境的改善。但不可否認的是,京東方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京東方了,體量已經或即將躍升十多倍(二年後京東方的營收,和09年比,規模將擴大15倍)。

剛剛京東方的業績預告,重點提了中小屏。中小屏業務的好轉,作用當然不能忽視,本來是不賺錢的或虧損的,現在改為盈利了,意義自然很大。京東方的業務構成,中小屏可以參考的是深天馬,京東方規模大一倍多。電視屏,可以參考的是華星,大家都是一條線,京東方產量規模略為小一些。從盈利的比例看看,中小屏是有限的,電視屏才是重點。因為華星的盈利能力擺在那裡,遠遠強於深天馬。京東方這次大小逢源,規模助力,盈利是很自然的。

總之,無論從那個角度去看,京東方或華星光電的盈利能力,都不可能是該專家說的「末日輝煌」或「迴光返照」。因為如上所說的各條因素,不會消失,有些只會加強。本身,這詞就用的不當,小學語文沒學好。一個產業,就快走向衰亡,死前榮光了一下,可以用這二個詞彙。一個清晨的旭日,接下來只是要面對烏云考驗,怎麼會用這樣的詞彙呢?而且,斷章取義也沒有學好。為了支持上二個形容詞,文章末尾對公告進行瞭解讀,認為其主要靠小屏,大屏業務並不好。這樣明顯不符合現實嘛,京東方今年的營收將突破350億,按他的結論是大部分面板產能是中小屏,那麼該怎樣排產呢?即使合肥的六代線全部產小屏也不夠啊,除非北京八代線也大規模生產小屏幕。還有個問題是:中國的面板業做電視屏的,還有一個華星光電在。他又將如何打擊華星?才能說服人們中國面板廠做不好電視屏,而盈利將曇花一現呢?

(我小學語文也沒有學好,只想出個曇花一現,哈。)


七、

當然,話題有些扯遠了。回到主題:中國面板業,究竟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實力呢?或者,中國的黑電產業怎樣提升關鍵能力呢?

從我上面的一再強調看,顯然,功夫應該花在「相關與支持產業」上。所以目標就是和前述的一句話反過來,即「國內的設備,國內的原材料,生產出國際化的產品」。要實現這個目標,會相當困難,需要全產業鏈長期的努力。

從中期看現實,設備國產化的可能性很小,國內的原材料配套只有一定希望,但生產出國際化品質的產品,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台灣也不生產半導體成套設備,但是可以有台積電等一大批生產型科技企業。)

對於平板顯示產業鏈的上游,有一篇文字比較全面,《國內FPD上游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市場分析》,http://www.fpdisplay.com/news/2013-04/info-158681-384.htm 。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目前在這方面仍然是非常薄弱的。雖然一直在努力,也略有突破,但包括玻璃基板、TAC、PVA、導光板材料PMMA、棱鏡膜的市場其實已經具備一定寡頭壟斷的特徵。

日信證券,在去年11月發佈一篇研報,《探究LCD 產業鏈的發展邏輯》,對諸多問題,比如原材料、成套設備、工藝發展以及產業趨勢等等,做了很多探討。各位可以瞭解下,反正作為基礎信息看看,是無害的。尤其是成套設備這一部分,是比較好的,其他研報很少涉及。

我目前觀點是:

1、在多種原因下,高世代線的新建產能,未來基本上只會產生在中國。韓日台已有的產能,大致是往技術升級的方向改造,而不太會再繼續擴產能,如果他們未來有想法,也會擴在中國。中國目前規劃的產能,到二三年後,將有八條以上八代線(差不多自給率達到80%),其他地區已經沒有意義再和大陸進行大屏的產能競爭了,應該考慮差異化競爭。三星LG把新的8.5代產線落實在了中國,夏普用技術和南京中電熊貓合作8.5代線,友達有實力的話,可以在上海開工,但目前看有違約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從產能角度,大陸就是國際面板廠商的未來主要工廠。

2、內地高世代生產線大建設,是內地LCD 產業鏈發展的開始。上游材料的運輸成本多數具備「隨尺寸上升、產量增長而大幅增加」的傾向,比如康寧的玻璃基板,他必然要在國內設廠。華星在建設時,就和肖旭子談判了配套。這是一種傳導。因為終端產品電視機產業發展的還可以,所以面板業可以/需要國產化;因為面板業成了全球新中心,所以配套上游都會/也只能來中國。就好比中國引進國外汽車廠家來合資一樣,雖然以市場沒有換來直接的技術,但是畢竟幫你培養了無數的專業人員,整個配套產業也成型了。長城汽車的技術或人才難道都是自己搞掂的?肯定挖了大量的合資車企的高才,也肯定有很多的老外給他打工,更是離不開汽車行業過往二三十年整體能力的提升和積累。最終,對產業有決定性意義的也就是人。如今隨著產業向內地轉移,各地的人才,勢必也會來到內地。一個顯示專才,從發展的角度,留在夏普或友達,有啥奔頭呢?

3、以京東方和華星為代表的面板企業,將在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同時,也會加大研發的投入。可能很多人不會想到,三年後,京東方的經營現金流淨額會逼近150億的級別,TCL也會超過百億,他們都會長期盈利良好。所以,扣除還貸外,研發也必然會上一個台階。在中國,目前研發最牛的製造企業可能是華為,去年的研發投入是299億。未來,京東方和TCL也將是中國研發高開支的企業之一。中短期內,TCL研發的目標並不是攻克設備,或拿下核心的上游原材料,或搞出未來的顯示技術,而是能:把高級生產要素中最關鍵的人力團隊給建設好;把設備商和上游原材料商組織起來,把主流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摸透;把用戶的需求和產品的方向把握好;把面板的硬件技術和電視的軟件應用二方面結合好;為全球化經營服務;等等。簡單說就是加大投入為了站穩腳跟和兵強馬壯,還不是衝鋒陷陣的時候。

總是有人說,京東方和tcl不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藍籌,因為沒有創新力。難道,創新力是天下掉下來?是靠個別強人天才閉門造車出來的?它只是資本開支下的結果而已。投資固定資產是一種資本開支,投資研發也是一種資本開支。這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唯有搭建有現在的產能舞台,方能展示長袖,需要長時間積累,這道理我不需要再多說了。

就像我前面問該專家:既然您認為OLED如此重要,那應該怎麼投呢?平地起高樓?空中閣樓裡唱大戲?不可能嘛。你首先得成為產業中的一份子,然後是中堅分子,最後才可能是領頭羊,對吧?華為是怎麼一步步過來的?

那為什麼一定他們會加大研發呢?道理很簡單,投資面板業是一條不歸路,是單行道。投資面板業不是投高速公路,可以無限期收費,只要政策搞定。他是要逼著你不斷與時俱進的。京東方就不說了。以TCL為例,搞了面板業,那就必須與以前的經營思維說拜拜了。這是現實,一開始我小結過,黑電業是低固定資產高槓桿快周轉強渠道,很明顯,面板業完全相反。所以,華星的第二條第三條線是必然上馬的,研發也必須加大投入的,否則就變成打醬油了。所以,TCL集團從以前的只搞終端產品,必然要轉型向中上游發展,具備真正的能掌控或整合全產業鏈的實力,會變成唯一戰略。

說到這裡,歇一歇,下面談談該專家每天掛在嘴邊的OLED。這玩意兒究竟是啥?不搞清這一點,我前面說的三點就不靠譜,有威脅。一旦OLED降臨,不論面板產能、上游配套,還有現在的研發,不都成擺設或打水漂了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72

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下)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77233
八、

好吧,現在說說OLED。我不是技術專家,沒有顯示方面的太多知識積累,但是由於這方面的資料實在太多,看得多了,估計也大致可以說的明白。有不對的地方,歡迎賜教。

現在大家在商店所看到的LED電視,其實是LCD,也就是一直以來的所說的平板液晶電視,只是背光源是LED。這還是近三年的事情,背光用上LED後,電視就開始流行「窄邊框」了,以前還是比較厚的。現在京東方或華星光電做的面板,不論大的電視屏,還是小的手機屏,都是這種面板。

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OLED屏幕,三星在他海量機型裡有數不多的產品中已經使用,恰好我用的三星手機就是。蘋果和HTC等都沒有這種屏幕的手機產品。OLED在小屏看樣子已經有可能擴散普及的跡象,因為京東方已經在上量產線,即將投產,而華星光電也在試驗線上弄出了產品。大的電視屏方面,我只在報導裡看到過,說LG已經推出,價格幾十萬,又聽說三星即將推出,估計價格也要高得嚇人。真品我是沒有見過。

那麼這二種屏幕到底有什麼大的差異呢?

首先:OLED屏幕是自己能發光,無需背光源。所以,在理論上,從成本角度,OLED會比LED屏幕低20%。當然這是理論上,因為真正的價格需要產業支持,要在市場中去形成。也由於無需背光源,所以OLED電視還可以更窄20%(小心被風吹倒哈)。

其次:OLED可以彎曲,所以可視角度會好一些,如果你喜歡在側面看電視的話。我疑心這個功能和上一條有關。因為在需要背光源的情況下,彎曲是難以實現的。如果面板本身能點亮,那麼柔性就有可能。這一優點,估計在某些特殊情形下,非常有用,比如可穿戴設備之類。

其他優點:沒了,我真的沒看不出來。屏幕的其他參數,無論大屏小屏方面,比如清晰度、色彩、智能、3D、觸摸等等各項,都和這個無關。即使有點關係,也不甚重要,因為其他技術路線也一樣可以實現。朋友們如果有看出來的,請告訴我。

所以,真非要說OLED是下一代顯示技術,在未來N年內,可稱作「特定領域裡的顯示革命」是妥當的,比如在需要彎曲的可穿戴設備上,這我沒有異議。但是在平直的顯示領域,比如手機、平板、顯示器、筆記本、電視機等等,要說他是未來唯一的發展方向,就實在難說是名至實歸。

因為本身這技術就是LCD技術的一個升級版,從生產的角度,70%的技術和工藝都是相同的。韓國現有的OLED產能,也是稍微花了點錢,就改造成了OLED產線。從原材料的角度,也很大部分是相同的。而作為現有LCD技術的升級版,其實有很多其他方向,並非僅僅OLED。

說到最後,任何技術升級都是為了滿足消費需求,這意味著具體的各種性能指標、功能選項和性價比。我如果客廳需要一台電視,要求55吋的,希望具備4K、智能、3D等性能或功能,窄邊框要非常漂亮,去賣場看,如果LED電視價格只要四五千,那我肯定選它。除非OLED電視的價格,已經降到接近的程度,以萬為單位肯定是不考慮了,比LED價格高10%,那還可以權衡下,以防萬一以後出現非得曲面才能看的節目,或曲面才能玩的遊戲,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就當趕個時髦吧。

另外,OLED屏幕還很不成熟,比如壽命可能只有二年,尤其在大屏方面,良率還比較低,要實現4K,良率就更難了。所以,想真正實現成本意義上的優勢,估計要猴年馬月了。

當然,該專家一直在強調一個預測,即市場認為OLED要十年後才會普及,他則堅信5~7年就能實現。這意味著5~7年內,OLED的滲透率要達到50%。我相信,這可能性倒有的,他很可能贏。因為OLED是在現有平板產業基礎上的一個升級,只要技術成熟,產業配套是現成的,普及真的有可能非常之快。而LED取代CRT,則是全新的體系,要全產業鏈拚命才得以成就。但:這又怎樣呢?依我看這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無論對產業角度,還是對三星本身。為什麼?請看下一節。


九、

既然談OLED,就應該聊聊三星。現在,三星有如日中天的感覺。但這是一種假象。

老杳有一篇文章,叫《三星手機憑什麼稱雄》,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386 大家可以先看看。

在我看來,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上,美國是最強勢的權貴,因為有IBM、蘋果、谷歌、高通、微軟等等企業;歐洲是老貴族無疑;日本呢現在看上有點像落魄貴族,他們都是貴族。那韓國是什麼呢?也就是個大富農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則是個中大富農,差別在於田地少一點點而已,農活都仍然是一樣要親自幹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假設日本和韓國絕交,貿易斷絕,那麼韓國估計就很煩悶了,而日本則問題小得多。以顯示行業為例,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四個環節:成套設備、上游核心原材料、面板製造、終端產品。日本擁有什麼?全部四項!,韓國有什麼呢?主要是後二項!沒有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幫忙,日本可以自行造出世界最高品質的終端產品來,而韓國沒有日本,可能生產線也建不起來,即使勉強搞出來,那原材料也成問題,即使勉強搞出來,最後的成品也類似中國五十年前的紅旗車,沒有國際品質。

我引用日信證券報告的其中一段,可以作為證據:
——————————————————————————————
傳統的CRT 的產業鏈結構相對簡單,關鍵零組件是顯像管。因此,對於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國家和地區,要想建立一套完整的垂直產業鏈結構相對容易。而LCD 產品是數百種半導體材料、膜材料、化工材料的複雜組合,整個製程跨越半導體、光學膜製造、生產線組裝、模具成型技術,因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橫向、縱向產業鏈配套體系存在極大難度。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僅有日本形成了一套包括基板、光學膜、LCD 設備、化工材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

TFT-LCD 的各段生產工序中,生產設備、管線設備特徵和無塵室等級有較大差異,存在很大的工藝跨度。業內往往生產設備按照工藝技術來源區分為四個類別:陣列Array 設備、成盒CELL 設備、模組LCM 設備、檢測及輔助設備。 陣列段主要設備包括:PECVD(等離子氣相沉積設備)、PVD(物理氣相沉積設備)、曝光機、顯影機、固烤爐、刻蝕機、清洗機等等。目前的國際TFT-LCD 設備市場幾乎為美國、日本、韓國的半導體廠商所完全壟斷,主要依靠AKT(美)、TEL(日本東京電子)、ULVAC(日本)、SEMES(韓國)和Canon(日本)等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供應。日本廠商在該市場份額巨大,原因包括:(1)日本廠商在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很高,例如日本在全球半導體塗布/顯影設備全球佔比達到98%;(2)本國LCD 產業的設備需求,促進了半導體設備向LCD 陣列設備的改造升級。

今年以來,國內半導體清洗、氧化爐、外延等設備相繼取得較大突破,我們認為,隨著國內半導體設備的晶圓尺寸和線寬的參數提升,數年以內國內LCD 陣列段設備實現實質性突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國產設備的導入值得期待。早在去年,國內廠商已經在供應清洗設備,例如七星就曾經為北京的8.5G 生產線提供過清洗設備。
——————————————————————————————————

看到了吧?所以韓國只是個大富農,台灣人都不怕他。台灣人說,韓國就三星和LG,台灣也有台積電、聯電、聯發科、HTC、鴻海等等,市值和含量加起來其實也差不了多少。這一點,有個最直接的證據是:蘋果的芯片一直是讓三星代工的。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意味著蘋果牛逼!也意味著三星就是我所說的檔次。三星相當於整合了台灣的這些公司,讓效率發揮到極致,又恰逢智能手機的盛世,於是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谷歌財經上看三星的股價走勢,03年到09年都是橫盤的,09年後開始攀升。不考慮匯率變動,最近高處去過二千億美元,之前則長期大約是600億美元。從現實觀感看,和股價走勢很匹配,三星確實就是近四年間爆發的。這說明三星在09年前的戰略結得了碩果。而日本則有點迷失,往上搞不過美國的創新,往下又被像韓國台灣那樣埋頭苦幹搞產業鏈的步步緊逼,弄得有點灰頭土臉,在電子領域變成了落魄貴族。

現在,韓國高舉OLED,給世人一種印象,就是三星有了質的提升,站著了電子產業的巔峰高度,已經引領世界潮流,日本的地位被取代。但從上面二節的分析看,其實這更多是一種宣傳造勢。OLED既不會對顯示產業全局帶來革命性的意義,三星也沒有打通全產業鏈的一切核心技術。三星的真正成功,實質是他整合產業鏈戰略的成功。從產業或技術的角度,如果OLED可以成熟地大規模地工業化走向市場,那麼中國和台灣也一樣可以掌握,原因就在於有日本在,日本仍然掌控中上游,從核心原材料到成套設備。

OLED如果技術成熟,用在可穿戴設備上,需求量又有多少呢?即使用在全部的智能手機上,又佔多少比例的產能呢?和龐大的電視機對面板的需求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對中國的面板產能有過剩危險的因素,從需求角度,只有二個:一是新興市場的電視需求能不能起來,二是大屏化的趨勢能否繼續。

三星的品牌現在很管用,明明他的電視和手機裡,有大量的屏幕是來自京東方,也有部分華星光電的產品,卻賣出了更高的價格,白白的賺了一筆品牌溢價的利潤。

所以,宣傳OLED,對三星很重要,其餘他並沒有什麼大亮點,都在新舊貴族的掌控中,仍然是個大富農,他的市值大,只是因為業務門類廣。僅此而已。現在國內廠家為什麼要跟進OLED呢?其實也有宣傳上的考慮。消費者和輿論現在被OLED蠱惑,會想:「OLED都出來了,你們現在上的都是快被淘汰的技術」。實際上,蘋果任何產品都沒有用OLED,產品那裡比三星差了嘛?

瞎猜一下,莫非該專家是三星的五毛水軍?很有嫌疑哦。



按上一節的比喻,其實中國在科技領域已經是個小富農,即便還有些勉強,那中農肯定有,真「不宜妄自菲薄」了。

在通訊領域,有華為;互聯網領域,有騰訊百度奇虎一大批;計算機領域,有聯想。手機領域,可能大家現在還看不上,但是未來肯定是中國的。有篇文章是老杳寫的 ,叫《中國手機將迎來黃金十年》,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4404,寫的很有道理。大家可以讀一讀。

那麼顯示領域呢?我認為是中國科技產業的下一個重點,是已經並加速在發生的。

前面說過日本很強,只是現在有點麻煩。但日本早就是貴族,他不可能親自來幹農活了。三十多年前,他就轉移造船業去韓國,成就韓國很多重工企業;三十年前把半導體加工轉移去了台灣,成就了台積電聯電。現在,顯示領域最合適轉移的,就是中國內地了。這對他有好處啊,可以賣成套設備,賣核心原材料,甚至還能搞點專利費,比如南京項目。不要為日本擔心,他會找回自己定位和出路的。調侃一下,他寧可搞優衣庫,也不會再幹這些農活。

前面說韓國其實沒有那麼強,但人總是要往高處走的,他也有這個資格。現在是大富農,未來就想要向貴族奔著走。他也不可能啥都親自幹了,一共也就那麼幾千萬人,還得拍韓劇搞美容醃泡菜弄汽車,業務多著呢。所以,他在蘇州的項目,拖了好多年,和華星合資的項目都爬坡完成了,仍然沒搞好。更絕的是,還把不大的項目分三期上。幾乎擺明了就只是想在中國放一把凳子,萬一需要的時候可以坐一下。試想一下,三星都二千億美元市值了,這條路走了那麼多年,總是要有點新追求吧?拼產能拼價格靠政府支持那些都是過去的事情了。

當然,我的描述太輕巧。實際上,所有的產業轉移,都是經過了殘酷或激烈的博弈競爭。當初,日本顯然也是想全吃顯示這塊肥肉的。被韓國開了個口子後,一發不可收拾,然後台灣也跟進,最後只能變成如今的三國四地的局面。中韓的區別是,過去三十年咱們的苦日子主要體現在做終端的被動經營上,而韓國人則苦在要突破日本統治下的面板及其上游。而今,當中國人要挺進面板業的時候,其實已經不復有當年之苦環境,這其中部分原因歸功於做終端的成就:龐大的中國製造;部分原因歸於產業體系的改變:從封閉系統改為開放系統。(這一點我在《探討市場對TCL偏見和誤解》裡重點闡述過)

現在中國上面板項目,真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具備。三國四地裡,只有中國政府還會大力支持補貼面板業。從經濟環境講,只有中國企業會為面板業產能投大資本。從行業角度,只有中國內地才需要新增龐大的面板產能去配套下游。對全球顯示產業鏈看,大勢顯然樂觀其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OLED怎麼會是致命的攔路虎呢?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無疑至少將是未來中國的群創和友達。因為各種因素,不論發展前景,還是盈利能力,都會遠遠地好於他們。現在中國做面板,面臨的挑戰已經不是所謂的液晶週期和各類技術了。

以上各節文字都類似宏大敘事,最後來點實際的,總結黑電業的進階之路,以及探討投資價值。

(詳見終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12

《股市進階之道》讀後隨筆——最厲害的武器是規律! 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sczr.html

這是一個老朋友的讀後隨筆,也是迄今為止我自己最認同和最喜歡的一個讀後感。由於這位朋友並未對股市非常投入和深入,所以在具體技術和知識點上未必是感悟最深的。但由於多年的相識和思維方式上的某種相似,並恰是因為並非完全盯著知識點的細枝末節,所以反而這篇讀後隨筆更加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到了我寫作的初衷和思維的核心。

——————————————————————————————————————————————

 

當收到水晶蒼蠅拍同學親筆簽名贈書的時候,我隨手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一句:一個不想做HIT的酒店服務生的影評專家不是好股神。一句話概括了水晶同學的頗有傳奇的經歷。

 

和作者李傑神交已久,大概都十多年了,但是見面次數可謂屈指可數。最早認識還是我和幾個朋友創立的Miform論壇上,十多年前我們醫療信息化行業的論壇還不算多,我們那個草台論壇還能吸引幾個業內的人來吐吐槽,評論行業時局。大家知道其實吐槽也是有技術含量的,比如一個叫水晶蒼蠅拍的仁兄橫空出世,對行業的點評和洞察頗有見地。當時彼此頗有惺惺相惜感覺,此後就交往起來。多年後,突然有天發現水晶同學被人稱呼是股市裡的帶頭大哥了,我心裡暗暗稱奇,傳說中的牛人就是周圍熟悉的人啊。

 

那時候他在一個瀕臨關門的HIS公司做市場經理,之後他給了個行業內玩命著稱的女人的公司打工,再後以合夥人身份去了個不靠譜的公司創業(很慚愧,我還把一個兄弟賣給他們公司了。)最後,他說要當爹了,於是隱退江湖全職做奶爸。不想卻步入股海,煥發職業第二春了。好了哩哩啦啦套了半天近乎,我之前就明說,不會對本書進行吹捧就是談自己的感受,一如既往的隨筆。

 

現在外界反應來看,且不說噹噹,亞馬遜網店了,連具有獨有獨立風格氣質文豆瓣網都給出了9.4的高分。當我向MBA同學推薦此書的時候,讓我稍感意外的是他們對我和作者的熟悉而稍感意外,顯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更加熟悉水晶蒼蠅拍。說真的,我個人對股票毫無感覺,如果不是為了MBA學公司財務這門課程,就不炒股了,開始還嚴格的看指標啥的,後來就淪落和絕大數股民一樣,都是投機性質的,自然屬於那種7個虧中的人,虧損也就是在10%左右,虧得他推薦的廣聯達,才讓成績不那麼難看。

 

翻閱這本書,我剎那間有一種恍惚,彷彿到了春節前在東單上島咖啡裡,我們點上一壺茶,很愜意的聊天。我斷斷續續地花了大概有一個月時間來看這本書,此書既不是精彩小說讓人一口氣讀完,也不是枯燥的教科書讓人危襟正坐去膜拜。彷彿就是朋友聊天的感覺,可以很隨性,可以突然的斷片,可以一段的調侃,一段的嚴肅,一段的激情。

 

他曾強力推薦我中國最好的沒有之一的科幻小說《三體》,此後閒聊的時候討論過整個宇宙最厲害的武器是什麼,是規律!不知道他是否潛意識受到《三體》的影響。從股市認識論的規律談起,關注「高價值企業的特徵」,抓住優秀或者即將成為優秀的企業的發展規律,剖析市場的演變規律。其實就是對股市認知、企業運營分析、市場理解的方法論和工具了(外企常來這套東東)。更重要的是用化繁為簡的方式進行表達,讓大家能夠快速地理解這些規律。可能這與他之前做售前顧問經常與客戶溝通的經歷有關係。相信很多人看這本書的時候,頗有點破一層紙的感覺,更加清爽。發出「哦。對,原來是這樣。」「這下子明白了。」的感嘆。在發現價值這一部分章節中,某種程度上可以不用股票成長的角度看待,而是對企業運營成長視角的解讀,更是幫助職業經理人更有遠見地進行企業管理。

 

如果是所謂的專業人士寫這類書就未必如此效果,他從自身經歷和散戶的心路歷程的視角出發,所以很大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鳴。還有一點,水晶也毫不避諱錯誤和股海沉浮中的彎路,錯誤的教訓有時候比成功的經驗更讓人領悟。比較時髦的話說就是很具有「同理心」。

 

這些讓我想起在我做實習醫生時候最受同學歡迎的臨床帶教老師進行外科示教手術,老師一邊操作,一般講解。為什麼這樣操作,這樣操作的優點是什麼?還有其他什麼術式?潛在的風險是什麼?重要的不是如何操作,而是思考如何去做,為什麼做?後果是什麼?更多是介紹思考的方法和途徑,不是直接告訴去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整體翻閱下來,我個人更喜歡第16章之看好未來的邏輯這個片段(他告訴我他自己也喜歡這段,果然是默契!),寫的相當大氣,從歷史的視角,其實已經超越了談股了。對歷史的把握,對時代的認識很有氣勢感。以前說的把個人命運和時代緊密結合起來,多少覺得有些遙遠,甚至當做很好笑的政治性口號。隨著自己的經歷和對生活、工作的感悟,愈發理解這話的內涵了。這裡真的要由衷地說:感謝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如此多的機遇,如此多的選擇。

 

按照我這個充滿處女座氣質的白羊座人風格(水晶也是白羊座!),必須進行挑刺。比如對於一些專業術語的英文縮寫在最後的16章節給了詳細的解釋,從閱讀的習慣上上應在書中前幾章就應該出現了,開始就做出明細的解釋,而且有些縮寫應用上並不是很規範,或許是小編的責任?

 

有些文中觀點我也未必認同,文中提到說他本人也會去其他論壇看看大家對股票時局的看法,當發現自己與所謂主流一致的時候就立馬質疑自己了,要」遠離大多數人「。就我個人觀點來看,我鼓勵和欣賞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甚至與眾不同,也承認真理大多數情況下確實是掌握少數人的手裡的。但是,並不意味著當你和大眾觀點一致的時候就是什麼從眾流俗了,你就錯誤了。精英與大眾的觀點並不總是對立,沒必要那麼絕對。

 

我相信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水晶蒼蠅拍同學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且涉獵廣泛,功夫全在身外。他儘管不是什麼名校畢業,但是堅持地勤奮學習(呵呵,好像小學生造句的感覺)。對學習真的已經成為一種信仰了。我更多的認可他對股市的內心感悟,更引申至人生的感悟。我們知道知識的學習相對容易,但是真正地領悟並學以致用,成為自己掌握和利用的規律,這是需要內功磨練的。

 

談到這裡,我想我和大家有個同樣的期待,就是至少5年以後再見到他出版新作,名字我都替他想好了《股市高階之道——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昇華》。我知道,這不是很著急活,都是需要歲月和實踐的歷練以及個人自我修養不斷完善。其實,我們每個人不是都在各自人生的道路上在修煉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79

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下):如何發掘賣殼股進階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02&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5 21:17 編輯

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下)
作者:格隆匯 Michael_Tsang

導讀:
9. 如何發掘賣殼股 (進階篇)
    9.1 主題觸發點
    9.2 擁物業投資或相近業務(例如建築)
    9.3 公司動作頻頻, 出現賣殼先兆
9.3.1 更換董事或主要要員因事務繁忙而辭任
9.3.2 發行可換股債券
9.3.3 清還可換股債券
9.3.4 削減股份溢價為未來派息鋪路
9.3.5 不缺錢卻無故發債
    9.4 造殼上市股
相關閱讀:


9.1 主題觸發點
炒股有主題有板塊,殼股亦有主題炒作。一直以來殼市場最大需求的是地產殼,皆因內地房地產發展商上市集資的需求最大。2012-13年熱炒的就是地產殼股(招商局置地978,中糧置地207,綠地香港337,萬科置業海外1036)。地產殼股潮之後,如果要從主題尋找熱門殼股,市場短期的主題會是配合滬港通開通熱炒香港本地券商殼,而中期的可能是醫療改革帶動市場對醫療殼的需求。

證券殼主題股: 跟進中國富強金融 (290)
券商殼方面,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滬港通會在十月某周一推出,內地券商藉買入券商殼股作集資平臺或擴展業務成為觸發點,造就券商殼股成為了市場焦點,如敦沛金融(812)獲西南證券旗下西證國際收購,南華金融(619)、景福控股(280)股東又證實獲洽購。 最新收購有時富金融(510)剛於9月22日與買方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一家中國國有企業)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訂立諒解備忘錄,買方擬收購510超過30%之投票權,買方主要從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業務。 預期證券殼於滬港通10月正式開通前後熱炒,估計證券殼股今年7-8月的升浪為大戶/機構建倉,第二波炒作將在正式開通前出現。 於510公告獲國企接洽收購後的下一個交易日,整個券商股板塊異動,敦沛金融(812)、華富國際(952)、信達國際控股(111)、第一上海(277)、中國富強金融(290)及申銀萬國(218)當日升幅介乎6-22%,第二波炒作一觸即發。 滬港通之後,不少內地券商都在考慮收購香港本地證券行以直接獲得港客資源開展滬股通,增加生意,屆時證券殼股的估值及股價將大有可能被推上新高。早前812獲洽購時,市傳與812接觸最多的是中資機構(後來812售予西南證券),而上海浦發銀行亦有意來港收購,加上上交所上市的國金證券也曾宣布要在本港收購一家證券經營機構,可見中小型券商萌生收購香港證券股之意。 雖然開展香港證券業務的較直接的方法是申請本港券商牌照,但複雜的交易系統和客戶資源非短時間能建立,故證券殼股確實需求很大。
290 為港股主板中市值最低的證券股,其股價0.162元對應市值5.54億元,只稍為高於主板殼價5億元(證券殼因牌照稀缺性,殼價理應更高)。


查看290年報得知290凈資產3.1億元,當中包括凈現金2億元,並沒有銀行及其他借貸(見上圖)。 以賣殼估值計算應值凈資產3.1億元加殼價5億元共8.1億元,對應股價0.237元,上升空間46%。 參考510獲洽購,510現市值已高達13.31億,扣除其凈資產5.84億元後反映510殼價或高達7.47億元,290肯定是被低估了。

290或已無心經營本業,等待出售
另外,細看290的企業動作,投資者亦不難發現290已無心經營本業:
(1) 290於2013/14年度竟不尋常地全數還清銀行貸款(見上圖),需知證券行業是極少不運用借貸及杠桿營運的,而且290 持有香港放貸人牌照,從銀行獲取低息貸款後向客戶放貸賺取息差是利潤豐厚的業務。唯290不只不向銀行獲取貸款,甚至讓2億現金留在賬上不運用,估計290不會無端白白放棄一年幾千萬元的利息收入的,合理推測290 還清銀行貸款是為賣殼準備的凈身動作,而把現金留在賬上則可以減低殼買家付出的成本,增加290這個殼的吸引力。

(2) 於2014年7月1日, 服務290 共3年半的張民先生辭任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張民曾任建設銀行香港分行及北京分行行長。290或擁有相當的國企背景,推測若290賣殼,買家極大可能為大/中型國企證券商。 張民辭任後,非執行董事黃錦發先生調任為290執行董事及主席,或許只是傀儡人頭,因其新董事服務協議只為期一年,極有可能黃錦發先生只是暫代執行董事及主席一職,290背後或已安排好賣殼計劃,此服務協議安排為方便未來買家入主執掌公司。(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620/LTN20140620554_C.pdf)

290持金融服務各類牌照
牌照方面亦是290吸引買家之亮點,290持有香港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訂明的10種受規管活動牌照的4個,包括: 第1類的證券交易,第4類的就證券提供意見,第6類的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及第9類的提供資產管理。 290於香港營運富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於天津市營運融佳(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從事私募基金、投資管理及相關咨詢服務。290於深圳及北京設代表辦事處。290亦為《香港法律第163章—放債人條例》持牌放債人,開設富強財務公司進行放債活動。 這個布局,使290可借滬股通開拓客源並為他們提供證券投資、資產管理及借貸一條龍金融服務。 這個牌照組合是一大亮點,國內資產管理公司要來港買殼的話,290無疑是非常吸引的選擇。 近期熱炒殼股510的買家正正就是一個國企投資基金管理集團。


290 於香港及中國內地業務廣泛
結論: 從企業行動觀察出290或正安排賣殼,牌照及整體金融服務布局為其最大價值所在,而其作為證券殼股,市值5億是極為低估,適合埋伏以搏其賣殼有進展,目標最少0.237元。如果反映510比凈資產高達7.47億元的溢價,290可見0.31元。



醫療殼主題股: 下一波的賣殼潮及萬嘉集團(401)的奇怪上市安排

醫療殼方面,證券界從業人士指出,最近市場做買賣殼的行家透露,開始有一些內地醫療企業查詢買殼的手續,這板塊或出現下一波的賣殼潮。 因內地正進行醫療改革,市場增長潛力大,加上要全面發展醫療服務網絡,資金需求龐大,上市集資乃最有效的擴張方法。去年底鳳凰醫療(1515)、中國先鋒醫藥(1345)、普華和順(1358)及金天醫藥(2211)上市,而今年則有綠業制藥(2186)上市,它們是內地醫療服務企業的先頭部隊,相信往後陸續有來。 買殼上市也是另一個上市渠道,既快捷又方便,相關股份有機會成為殼股尋寶熱潮的對象。投資者可以從市值低的香港上市醫療股發掘潛力殼股,其中市值低至只有3.5億元的主板股票萬嘉集團(401)極有可能成為醫療/ 醫院業務借殼上市的殼股。401除了是一個好殼之外,2013年10月11日上市的401也是待炒的半新股。
401奇怪的上市安排是為了賣殼?
萬嘉集團(401)由母公司華夏醫療(8143)分拆,華夏股東每持有5股華夏股份獲派1股萬嘉股份,分拆萬嘉股份不涉及發售新股,即是上市不涉及集資,所以明顯地分拆萬嘉不是為集資發展業務。 另外令人覺奇怪的是母公司華夏醫療是創業板股票,卻能分拆出401於主板上市,既然401資產及盈利足夠於主板上市,為什麽母公司8143不直接申請由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  8143這個操作,令人暇想8143大股東是想制作一個401主板殼賣掉,賺取殼價。

401的醫藥物流業務
401是中國福建省知名的藥品及保健品批發商、分銷商及零售連鎖店經營商,目前於中國福建省經營四個總面積約22,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並且於中國福建省六個地級市經營100間零售藥店。401將藥品批發、分銷及零售業務整合為各項業務營運帶來協同效益。即使行業高度分散且競爭激烈,401憑借分銷網絡仍能保持溢利增長。

401經營(1)藥品批發及分銷及(2)藥品零售:
(1)藥品批發及分銷: 401為國內制造商及供貨商的多種藥品提供批發及分銷、物流和其他服務。截至2013年3月31日止年度,401的活躍客戶包括744間醫院和醫療機構、367個分銷商客戶及2,821個終端客戶。 401分銷不同種類的藥品,包括約1,100種中成藥、約7,900種西藥、約3,600種傳統中藥、約700種保健品、約1,200種醫療用品及醫療器械及約1,100種其他產品。

(2)藥品零售: 401在中國福建省六個地級市,以「惠好四海」的品牌名稱經營100間連鎖式零售藥店。 惠好四海向零售客戶供應約1,600種處方藥、約2,100種非處方藥、約1,100種保健食品、約2,400種傳統中藥、約1,300種醫療用品及醫療器械及約400種其他產品。

401的收益/ 溢利持續增長
收益 (截至三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港元):
2011: 1,357.7百萬
2012: 1,712.1百萬
2013: 1,885.4百萬
2014: 2,096.5百萬
毛利/ 毛利率:
2011: 133.31百萬/ 9.8%
2012: 160.35百萬/ 9.4%
2013: 164.16百萬/ 8.7%
2014: 189.46百萬/ 9.0%
年度溢利:
2011: 3,284萬元
2012: 4,533萬元
2013: 4,831萬元(扣除上市開支640萬元)
2014: 5,383萬元(扣除上市開支476萬元)

410回到合理值要比現價升193%
港股可供比較之藥品分銷股票如下:
金活醫藥集團(1110) 市盈率27.42 倍, 市值16.56億
金天醫藥集團(2211)市盈率10.71倍, 市值60.40億
新銳醫藥(8180)市盈率20.71倍, 市值4.64億

於2014年8月,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10間獲準於2016年後進行向公立醫院及公共醫療機構分銷藥物業務之公司,而401之經營附屬公司福建省福州市惠好藥業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401未來的業務前景令人鼓舞,而401現價只是6.5倍市盈率,屬數一數二便宜股份。就以上藥品分銷股平均估值19倍計算,401值10.22億,對應股價1.58元,比現價0.54元上升空間193%。 目前401估值低企,主要是因為剛上主板不久,隨時間過去,大家漸漸發現這只股票之真實價值,股價自然會升回其應有的價位。

若401賣殼,應如何估值?
2014年6月30日,401凈資產2.78億元(已全數扣除商譽且沒有無形資產), 加主板殼價5億元共值7.78億,賣殼估值對應股價1.2元,比現價0.54元上升空間122%

401股權集中, 成交疏落
華夏(8143)持有401約63.53%權益,翁國亮私人持有10.98%,大股東合計持有74.51% 401由外人持有之街貨只有25%, 即8750萬元, 貨源是非常非常集中。

華夏分拆萬嘉計劃亦似經過精心策劃,當時按每持有5股華夏股份可獲分派1股萬嘉股份作出分派,因萬嘉每手股數是5000股,而母公司華夏醫療是4000股一手,分派時散戶會得到大量不足一手的萬嘉股份碎股。碎股在散戶手里價值極低,散戶無意亦難以沽出,故無論炒高或賣殼都不會遇上重大阻力。

另外,2014年4月以來大部分交易日401的成交額皆少於50萬元,甚至一天成交額只有數萬元,顯示貨源已極為歸邊。

401 未來或轉型醫療健康綜合產業
401去年11月宣布,與北京萬通立體之城訂立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探索西鹹立體城市項目的合作機會,料將帶來大量藥品網絡的潛在發展機會。雙方合作協議已承諾於西鹹新區之一部份,進行開發及興建土地面積約3.79平方公里,以及包括醫療健康等綜合性項目,總建築面積約5,380萬平方呎

401 未來或獲註入醫院藥品分銷業務
大股東家族私人持有福建惠好藥業公司,主要業務活動為向公立醫院(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醫院分銷藥品)分銷藥品。 401的主要業務活動則為通過分銷網絡及零售藥店向分銷商客戶、終端客戶及零售客戶分銷藥品。

福建惠好藥業乃優質資產,根據福建惠好藥業公司向董事提供的數據,福建惠好藥業公司於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三個年度錄得收益分別約人民幣22.87億元、人民幣25.16億元及人民幣3.11億元,並錄得除稅後溢利分別約人民幣9080萬元、人民幣9800萬元及人民幣970萬元。

不排除401將來獲註入福建惠好藥業公司,開拓向公立醫院分銷藥品之商機

結論: 401 是市值最低的香港主板上市醫療股,現價只是6.5倍市盈率,與同業市盈率看齊合理股價1.58元,上升空間193%。 401通過精心計劃分拆於主板上市,有醫藥物流背景的401擬發展醫療健康綜合產業,未來或獲大股東家族註入醫院藥品分銷業務,估值便宜,可攻可守。

9.2. 擁物業投資或相近業務(例如建築)
一間公司論到要賣殼給地產發展商,若然公司有物業投資的業務,就有一個優勢。 大家要知道,地產殼是最受歡迎,也最值錢的,因為地產公司最需要資金,所以也最需要上市,也就特別需要買殼。地產發展商來港買殼最直接當然是買入純物業投資及開發殼股,但此類殼股已買少見少,大概只剩下碩果僅存的鎮科集團(859)及永利地產(864)。 退而求其次,地產發展商或會轉各收購建築股,因建築和地產是互通的,建築股可以註進地產業務,因為這是相關行業。 早前,建築股新利控股(1240)已賣殼予內房發展商青建集團。 俊和發展(711)現獲洽購, 711亦是建築股,建築與地產業務相近,增加了711賣殼的機會。

市場上現有一建築股具備賣殼的潛力,此股是怡益控股(1372)

市值低於殼價的潛力地產殼股怡益控股(1372)
1372是一家向香港公共及私營部門提供土木工程及樓宇建造服務的總承建商,土木工程建造業務是集團的核心業務。客戶包括水務署、渠務署及路政署等多個政府部門、港若幹公用事業公司、非政府及私營機構。

1. 凈現金及資產大折讓
怡益控股(1372)持凈現金1.67億元,沒有任何銀行貸款(見下圖),於股價1.75元時,凈現金是市值3.5億的48%。 1372總資產凈值2.1億,加上殼價5億,賣殼估值為7.1億,對應股價3.55元,比現價1.75元潛在上升空間102%


2. 股權集中
魏振雄持有 75%;
公眾持有 25%
公眾手上的街貨只有8750萬,要炒要賣近乎無阻力。 1372 由盈信控股(15)分拆上市,當時每350股15可認購一股1372。 1372於2013年12月11日上市,經低位收集10個月後,相信大部分當時認購的股東已把持貨沽出,股權已極度集中。

3. 交投疏落、突然異動
1372自上市日起,大部分時間每日成交低於50萬元,其中不少日子出現零成交,顯示貨源或已完全歸邊。 1372於2014年9月15日起的連續3天異動,成交超過500萬,是上市以來最多,或已被聰明資金/ 內幕人士得知可能賣殼計劃。


4. 上市是為了集資嗎?
1372上市集資凈額只4780萬元,於扣除上市開支總額約為1400萬港元,上市過程只是得到了3500萬元。1372上市前卻宣派6000萬港元的一次性股息予當時的股東,可見1372從業務發展角度根本沒有集資需要。 這個上市動作,令人暇想15 是想制作一個1372主板殼賣掉,賺取殼價。


9.3. 公司動作頻頻, 出現賣殼先兆
大家都明白上市公司賣殼很有機會引發股價爆升,問題是,發掘了一個股權集中加上本身業務單一的完美殼股,但怎樣判斷賣殼能否於短時間內成事?

若一間公司動作頻頻,或許是賣殼先兆,這些動作包括:
9.3.1 更換董事或主要要員因事務繁忙而辭任;
9.3.2 發行可換股債券;
9.3.3 清還可換股債券;
9.3.4 削減股份溢價為未來派息鋪路;
9.3.5 不缺錢卻無故發債。
我們透過研究一些成功例子,希望可以盡早發掘賣殼成事率高的殼股。

9.3.1 更換董事或主要要員因事務繁忙而辭任
公司出通告提及更換執行董事或獨立非執行董事,或主要要員因事務繁忙而辭任,你適宜放該公司入觀察名單,一間持續正常營運的公司的董事局是很少出現重大變動的。更換獨立非執行董事的原因可能是新殼主想先派註自己的親信進目標公司做個審查,始終親自進入董事局可以查到的東西比起作為第三方進行買殼前的盡職審查可以看到的東西更要全面,大股東讓買家親自進內查數亦可大大增強買家買殼的信心,從而加快賣殼流程及增加賣殼成事機會。

9.3.2 發行可換股債券
要將「殼」賣走有兩個方法,一是原本股東直接將股權賣給新「殼」主,如果你見到有公司無盈利無突出業務但密密收集自己股票、或用供股型式供幹,你可留意是否大股東為他日賣殼鋪路。另一個賣法是複雜一點,就是原有大股東發行可換股債券或可轉換優先股給新殼主,有如新殼主下訂金。 他日新殼主行使可轉換優先股便一次過將自己股權加至30%之上,成為控制性大股東。 這樣做更可實時為殼註入新資產,避免直接購入股權後交易所禁止兩年內註入資產的限制。 使用這個手法賣殼的例子有豐臨集團(1152)。 1152於上市後半年,公司一名主要股東Premier Wise Limited向Billion MissionLimited(由鄭強全資擁有)出售1.04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25%。 上市後一年, 豐臨集團公布將股份一拆二,公司按配售價每股1元,配售合共3億股;以及配售本金總額9億元之可換股債券,配售股份占當時及經擴大後本各36.06%及26.52%。 上述本金額9億元的可換股債券,為期三年及零息,倘若全數兌換將發行9億股股份,連同上述3億股配股,占配股及經擴大後股本44.28%。 可換股債券認購人為山西焦煤集團,可視因1152已經賣殼了。值得留意的是:豐臨集團賣殼時市值超過10億的,而且買家從事鉆機系統設備融資租賃業務,與1152之本業時尚服飾之生產及貿易完全沒關連。 1152賣殼之路基本上走完。

9.3.3 清還可換股債券
有些公司因歷史原因種下巨額可換股債券, 如果一間公司已在逐步清還它在以前欠下的巨額可換股債券,我的分析是,大股東在把公司洗白白,洗得幹幹凈凈,是賣殼的先兆。 典型案例可以參考升岡國際(0485)當時的做法。 於2013年12月6日,485的一位股東轉換可換股票據,485發行349,038,461股之股份,占當時已發行股本21.18%。2014年1月2日, 485停牌, 1月3日485公布控股股東擬出售控股權。

9.3.4 削減股份溢價為未來派息鋪路
削減股份溢價是一項會計賬目上的變動,將股份票面值降低,令公司在賬目中的股本減少,轉撥至公司之實繳盈余賬,抵消累計虧損項目。而有關舉動除了需要輕微的開支外,並不會影響公司的資產、負債、營運及財務狀況或股東的整體利益。 由於有條例規定上市公司有累計虧損時,並不能派發股息,因此削減股份溢價將早前虧損撇清是為未來派息鋪路的舉動。說回賣殼,大股東賣殼很多時是同時宣派特別股息的,而殼股很多時都是一些長年虧損或業務很差的公司,實繳盈余賬不足以派息,所以要先削減股份溢價。 其實,一間從不派息的虧損或業務很差的公司是不會因為老板突然良心發現多年來虧欠了股東們而突然勞師動眾舉行股東特別大會只是為了派息 "回饋股東"的,削減股份溢價的一舉一動,只是為了方便賣殼時可以合法地向自己大派特別股息而已,所以投資者日後見到大股東突然建議削減股本,可以多點想象,這間公司有機會賣殼嗎? 當然,一個優質殼股還需要其他條件配合的,建議削減股本與賣殼沒有必然關系的。 近期有成功賣殼的公司曾於賣殼前削減股份溢價,聰明的投資者當時便開始押註它們賣殼了,這例子是永利控股(876)。

2014年3月19日,876建議削減股本,涉及將公司已發行股本中每股已發行現有股份之繳足股本註銷0.49港元,並將有關削減產生之進賬用於公司之繳入盈余賬或公司其他賬項。876在公告中明確指出 "提出建議削減股本是為了有利於日後在董事認為合適時派發股息。"2014年3月24日,876停牌,2014年4月8日876公布控股股東控股權獲收購,擬派特別股息每股0.30港元, 涉及9600萬。

根據以上思路,市場上有一股票華富國際(952)已做完削減股份溢價之動作,或隨時賣殼。 952於2014年8月7日股東周年大會上,股東批準削減股份溢價並將該金額轉撥至繳入盈余賬。削減於股份溢價賬之進賬款額1.2億港元。 952董事認為削減股份溢價及隨後將自其產生的進賬轉撥至繳入盈余賬之理由為令公司於日後可"更靈活地向股東作出分派"。 查看2014年年報, 952之現有股份溢價為1.85億港元,而 952一年盈利約3000萬元。 如果現有1.85億元都不足夠952作正常派息的話,這個 "靈活地向股東作出分派" 的派息應該是指特別股息了,極有可能952這個動作就是在為賣殼時的特別分派作準備。其實早於2013年1月10日, 952曾公告收到一名獨立第三方表示有意收購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華富財經有限公司(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110/LTN20130110387_C.pdf), 後來商議於2013年5月16日終止(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516/LTN20130516383_C.pdf)。可見952是有意出售業務的。

9.3.5 不缺錢卻無故發債
在殼價昂貴下,即使不同行業的內企對上市地位都有需求。 若然殼股買家缺乏財力,亦可通過某些安排,例如在買殼前要求殼公司先發債,「技術上」減低新買家入股所需現金。近日有一殼股宏太控股(1400)由上市至今的一切動作都非常可疑,不禁令人懷疑其上市地位已上市時已獲買家認購,且背後殼主背景極強,由上市至賣殼成功的道路上,股價上升幅度將十分驚人。 1400是2014年主板上市新股升幅最大的股票(當然註意到這個事實的人少之又少),1400現價1.82元比2014年4月25日上市招股價0.72元已上升153%。 1400當時招股異常低調,只有386人認購,當中不少或是人頭,自上市一刻股權已經十分歸邊。


查看中央結算持股紀錄(見上圖) ,可見股權基本上是在5間證券行(極有可能為5個個人)手中,已占總發行股本的97.79%,而頭十大持股證券行已持有總發行股本的99.59%,基本上股東中沒有散戶。 1400貨源歸邊情況乃百年難得一見相信背後應該有精心布局的故事等待上演。 除股價一直上升外奇怪的事情在2014年7月23日終於發生了,當日1400與配售代理訂立配售2億港元公司債券的配售協議,所得款項用途包括但不限於補充集團營運資金。 1400上市已集資1.62億元,剛滿3個月上市後禁止集資期後就馬上發債再集資2億元,而1400招股時卻明確在招股書的 "未來計劃及所得款項" 中寫明 "我們的所得款項凈額約60%直至二零一五年可能仍未動用"。 如果1400 招股時預計短期內沒有大量資金需要,又何需於上市後3個月又急急籌集2億元? 估計相關集資金額或是由人頭或金主提供,可以理解為未來殼主預訂了這個殼先付的一筆訂金。況且這次發債集資比上市集資1.62億元還要多。 發債集資後公司賬上現金多了,未來殼主凡到上市公司後自然可用各種財技拿取當中的現金,例如透過上市公司高價收購自己的資產,或一系列關連交易,總之現金放在公司跟放在大股東的口袋根本上就沒多大分別吧。通過這個安排,新買家入股所需現金就「技術上」減低了。

9.4. 造殼上市股
市場對殼股的需求日增,殼價於2014年飛升至5億港元,資本市場中,造殼上市成為一門賺錢的行業,股市中出現了大量的 "造殼工程",大股東往往配合財技高手買殼賣殼或造殼持有等待升值。 "造殼上市"可以分為2類,第1種是已上市的母公司將旗下一些業務架構簡單的公司分拆另行上市集資(如永利控股876分拆出永利地產864),另一種做法是大股東把一些身家清白的私人公司拿出來包裝上市。現時不少企業在安排上市時,已經部署賣殼,甚至有個案在上市前,其上市地位已經有買家垂青。 "造殼工程"既能集資,老板日後又可透過賣殼取得回報,一舉兩得,是發大財的方法了。 本來,這些私人公司一年才賺三、五千萬元,一上市,殼價就值幾億元,這是一次賺足10年的利潤了。

分拆上市賣殼的例子,有從事針織物產銷冠華國(539分拆出來的福源集團(現已改名為高銳中國物聯)(1682)。 福源集團主要從事買賣及生產成衣產品及提供質量檢定服務,業務簡單兼單一,又是新的上市公司,遇到問題不多,在上市不久,便被市場人士視為買殼對象。1682於2010年10月5日上市, 後於2013年7月24日公布控股股東獲接洽商討出售控股權。
私人公司包裝上市的例子,有現代教育(1082)、允升國際(1315)、新利控股(1240)及豐臨集團(1152)。 它們的上市集資額及上市時的市值極低,例如1082集資額1.5億,1315、1240及1152集資額更只有5000萬元。而1315及1152上市時市值竟低至只有2億元,比當時的殼價更低。

綜合分析,造殼上市股的特征包括:
1. 招股期間異常低調,它們不召開投資者推介會、不在報章刊登招股廣告、銀行/券商沒有提供融資認購服務及沒有財經演員撰文推介。 以上各特點都是為了一個效果: 盡量減少公眾認購以使股權盡量集中在大股東委派認購的人頭手上,俗稱"圍飛作歹"。

2. 上市集資額極少(比殼價更少)且發行股數極少,公司業務發展根本沒集資須要。

3. 上市時管理層或董事中有不少熟悉財技的人。

市場上造殼上市股不少,卻不代表它們全時借殼的合適目標。因上市規則限制新上市公司於上市一年內不得轉換控股權,所以接近或剛滿上市一年的半新股才是短期內借殼成事的合適目標,以下分析兩個優質造殼上市股: MEGAEXPO(1360)及香港信貸(1273)。
造殼上市股: 市值只有半個殼價之MEGAEXPO  (1360)


1360主要從事管理及舉辦展覽會,並為其他展覽會主辦機構或項目經理提供展覽會相關服務。 1360之收益主要來自每年10月在香港會展舉辦並將繼續舉辦之Mega Shows之管理及提供展覽會相關服務。來自Mega Shows之收益占集團總收益約90%。 集團分別自1992年及2003年起舉辦MegaShow Part I(當時名為香港國際玩具及禮品展暨亞洲贈品及家居用品展)及Mega Show PartII(當時名為ASIANA),統稱為MegaShows。根據行業報告,1360於二零一二年負責管理之Mega Show Part I,就參展商數目而言於香港名列第二位,而1360亦為香港第五大貿易展覽會主辦機構或項目經理,占行業收益總額約5.0%。除Mega Shows外,1360亦於新加坡、中國、美國、德國、俄羅斯及英國舉辦及管理展覽會,並提供展覽會相關服務。

招股書顯示1360之業務模式:

1360令人費解的造殼上市?
1360上市集資所得3610萬元,而根據招股書披露,其上市開支卻用去2590萬港元,可見1360上市只實際集得約1000萬元,比其一年利潤更少,1360明顯沒有集資需要。 更令人費解的是,招股書披露其股息及股息政策為自2014年6月30日止年度將可供分派溢利約50%用於派付股息,此做法於上市公司極為罕見。 2011年、2012年及2013年6月30日止各年度,1360分別宣派股息約3600萬港元、2700萬港元及3200萬港元。明顯地此公司將現金大派,並沒有心作長遠打算。 派息慷慨的大股東只為求財,估計極想把上市公司盡快脫手,屆時4-5億的殼價將平安落袋。 1360於本年11月6日滿上市1年,屆時控股股東可以出讓控股權,短線投機搏其賣殼值搏率甚高。

1360滿足其他的殼股條件:

1. 股權集中
李誌生 70%, 公眾30%
公眾手上的街貨只有7700萬元

2. 業務結構簡單兼單一
1360主要從事管理及舉辦展覽會,並為其他展覽會主辦機構或項目經理提供展覽會相關服務。 全年收入超過90%來自單一展覽會- Mega Show,業務穩定容易打理,公司非常輕資產,買賣容易。

3. 資產折讓, 公司持現金已占市值一半
截至2013年12月31日,1360持凈現金1.3億,占9月18日收市日市值2.58億的51%。 1360沒有借貸,而且是原有資產清理複雜程度最低的一種殼股,殼價亦會最高。賣殼估值為凈現金1.3億加殼價4-5億,共5.3-6.3億,對應股價2.65-3.15元,比現價1.3元上升空間103-142%

4. 領導階層熟悉財技
1360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朱國民先生曾(1)於2000年2月至2012年2月擔任達藝控股有限公司(997)(現稱為普匯中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及(2)於2008年4月至2011年8月擔任捷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776)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997於朱國民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期間成功賣殼,997於2011年10月7日暫停買賣,停牌前收報1.02元,市值2億,同年10月30日宣布獲收購要約,複牌日高見2.5元,市值升至5億,大升145%。 776同樣於朱國民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期間成功賣殼,776於2011年1月25日暫停買賣,停牌前收報2.01元,市值4.5億,同年 3月3日宣布獲收購要約,複牌日高見2.84元,市值升至6.3億,大升40%。合理預期朱國民將對1360賣殼起積極性作用。
結論: 1360上市或非為集資,其獨立非執行董事熟悉財技,曾協助2間公司賣殼。1360持凈現金已占市值一半,其業務結構簡單單一兼股權集中, 1360將滿上市1年,屆時控股股東可以出讓控股權,短線投機搏其賣殼值搏率甚高。


造殼上市股: 行業吸引且非常便宜的香港信貸(1273)
香港信貸集團主要於香港從事提供物業按揭貸款的放債業務,包括第一物業按揭貸款及第二物業按揭貸款。所有貸款均以客戶提供的不動產作抵押。 香港信貸主要收入來源為向客戶收取物業按揭貸款利息,貸款並未產生任何壞賬。 放債資金來源為上市集資、股東貸款、銀行貸款及發行公司債券。

1273令人費解的造殼上市?
1273上市真正目的或非為集資。 對比上市集資只是區區凈額7950萬港元, 1273大股東之後卻分2次共借出8000萬給公司放貸,若大股東能輕易提供比上市集資更多的資金, 上市目的是甚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1129/LTN2013112959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117/LTN20140117805_C.pdf)

1273滿足其他的殼股條件:
1. 股權集中, 交投疏落
1273 市值3.4億元, 比殼價5億更低
大股東陳光南持72.29%
公眾持27.71%
街貨只有9400萬元
香港信貸以每股1.03元發行及配售1億股新股上市,首日股份全日交投量達1.88億股,表明貨源已單日被歸邊,1273平日成交非常少,且長期被人為壓低股價,市場根本沒有貨源流出,若大股東啟動炒作,股價大升可期。

2. 業務結構簡單
1273主要從事向客戶提供物業按揭貸款收取物業按揭貸款利息,包括第一物業按揭貸款及第二物業按揭貸款。期內並未產生壞賬。1273在香港持牌放債人排名第10, 分行數目只有一間, 集團只聘有18名全職雇員。業務結構簡單至極。

3. 大股東表明出售之意, 憧憬中資外資並購
1273大股東陳光賢曾向傳媒表示上市目的,他說:「我想做大做強,想找一個強大的合作夥伴,如大型銀行之類。上市會有利於找到合作夥伴。」業內人士認為,永亨銀行(00302) 以及創興銀行(01111)均已賣盤,其控股權成為中資及外資高價搶購的焦點,之後本港尚余可並購的中小型銀行甚微。按目前的情況推斷,海外及中資銀行想搶占香港的物業按揭市場,唯一的跳板便是高價並購信貸公司。而好像香港信貸這類擁有完整的營商隊伍,業務架構以及超過10年的經驗,將會成為下一波的並購焦點。

4. 資產折讓, 公司持物業已占市值一半
集團合共擁有六個商業或住宅物業,為集團的大部分資產。
以上物業於2013年6月30日的市值1.6億, 相信一年後的今天已大幅升值。公司持物業已是市值的3.5億的一半。上市地位和業務近乎是免費送的了。

5. 賣殼估值
2014年3月31日如果我把1273清盤賣殼:
收回2014年3月31日應收貸款及應收利息 4.44億,
- 還清所有銀行貸款1.78億,
- 還清同系附屬公司款項 0.39億,
+ 出售物業1.6億 (實際市值可能更高),
+ 殼價5億,
= 共
值8.87億,對應股價$2.14,上升空間152%。 1273每股凈資產0.95元,現價0.85元是出現凈資產折讓,股價下行風險有限。
6. 市盈率估值便宜得驚人
於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3月31日向客戶授出的物業按揭貸款的未償還金額分別為2.2億港元、2.9億港元、3.2億港元及4.7億港元。

收益(港元):
2011:3,475萬元
2012:5,717萬元
2013:6,642萬元
2014:8,121萬元

凈息差:
2011:16.5%
2012:18.8%
2013:19.6%
2014:19.8%

盈利 (不計投資物業公平值上升及上市開支)(港元):
2011:1,963萬元
2012:2,719萬元
2013:3,340萬元
2014:4,320萬元

1273 剛公布發債集資1億,成本竟低至4.5%-6%,料其凈息差可擴闊。1億資金擴大物業按揭貸款組合,預期今年盈利仍有雙位數增長,追回同業靄華押業信貸(1319)的15倍PE為合理估值。以歷史盈利4300萬給予15倍PE計算值6.45億,對應股價1.55元,上升空間85%。



香港殼股投資攻略(上、中、下)全集.pdf

2.48 MB, 下載次數: 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