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哈佛商學院學子分享 華碩成為國際品牌的祕訣 施崇棠傳授年輕人 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2011-11-05  TWM




一場施崇棠在哈佛商學院的演講, 分享華碩如何從小公司成為全球NB第五大品牌,他又如何從小工程師到品牌領導人。施崇棠用六十歲的人生智慧,與年輕人分享創業前該做的五件事。

整理‧辛曉昀

華碩從主機板起家,打著「堅若磐石」口號的的筆記型電腦,到二○○七年掀起小筆電熱潮的Eee PC,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總是用產品力向市場證明,華碩堅持「精采創新、完美品質」的核心競爭力。

即使在蘋果iPad寡占平板電腦市場的情勢下,今年四月華碩推出的平板電腦「變形金剛」異軍突起,被《華盛頓郵報》推崇勝過第一代iPad,更被視為科技 業的「台灣之光」。

隨著華碩品牌名揚國際,市值逼近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施崇棠也成為全球科技業風雲人物,去年三月,他受邀前往美國哈佛商學院演講,與青年學子分享華碩如何 從小公司變成國際品牌,並建議年輕人創業前要做到的五件事。

施崇棠給準備創業的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是 Sharpen the sword(精益求精),「我的建議是,選對目標,不要朝三暮四。」施崇棠認為,找尋你的範疇領域、技術能力,和能夠盡其發揮所能的地方去精益求精。把大 學時期的電磁學念二十幾遍,就是要從基礎的東西,來決定這一切。

施崇棠出生於彰化的公務員家庭,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再進入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進修。二十七歲進入宏碁帶領研發部門,當時,以施崇棠為首的工程師團隊興起 創業念頭,「我們都對電腦技術瘋狂,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那種人。」華碩成立初期,施崇棠和另四位同樣是工程師出身的創辦者──童子賢、徐世昌、謝偉琦和 廖敏雄,就選定以主機板為業務,並製造出最快速、最可信賴的主機板,才讓華碩得以在○六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廠商,榮登股王。

在專精的領域發揮才能外,施崇棠認為跟對潮流(Ride the right wave)是第二個重要議題。華碩開始營運的資本額並不多,大約只有三十萬美元,其中施崇棠出了六○%的資金,至今他仍是華碩的最大股東。「即使我們沒有 強大的財務作為後盾,但是至少我們能有開闊的視野。」施崇棠和他的團隊在一九九○年即預見主機板模組將會引領潮流,且個人電腦都會使用標準化的主機板,勢 必能打造一個大市場。「我們就是有那個膽量,認為進攻主機板市場將會有一番作為。這對宏碁這樣的大公司而言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小公司卻很 重要。開拓你的視野並且抓住重要的機會。」有技術,看準市場抓住機會後,施崇棠認為年輕人下一步,應該要選擇對的工作夥伴(Choose the right partners),「別只看員工的工作能力,你必須去一一分析他們與生俱來的個性,他們將會成為你終生的工作夥伴,他們的個性與專業能力一樣重要。」施 崇棠相信,一個人的素質影響公司最後的體質,好的素質會帶領公司走向新的里程碑。但急需用人的時候,往往找到的人並不是那麼的適當。「華碩在招聘的時候, 首先看人,而不是看事情,因為人才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對的。」所以,越早找到最優秀的團隊(Recruit the best team leaders at the very beginning),是施崇棠給年輕人的第四個建議。施崇棠為了找到最優秀的人才,逐一打電話給台大的學生,說服他們到華碩上班,像華碩執行長沈振來、 和碩執行長程建中都是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施崇棠認為:「這對華碩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最後,施崇棠給年輕人的忠告是執行正確策略,正視殘酷的現實 (Drive the right strategy and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施崇棠屬於以策略為導向的規畫者,仔細研究市場、勘查差距,並想出華碩的解決之道。施崇棠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正視事實是典型的佛教經商 之道,他想了解所有事情,不論好壞。藉由直接面對問題,華碩能快速做出反應,在必要的時候改變路線。華碩善於嘗試,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繼續前進。

「那時只是夢想開創一家小而美的公司,沒想到現在搞到幾千億元的規模。」 當時施崇棠毅然決然地離開工作十五年的宏碁,轉戰有經營危機的華碩,但認為「困難就是機會」的他,至今仍是堅持創業要走困難的路,唯有遇到困難,才能磨練 真功夫。

紐約獨家專訪施崇棠語錄精選● 揣摩高手傑作 不要不好意思如果我們只是在蘋果的基礎上去做,這樣沒有design thinking(設計思惟)觀念,沒有從根做起。華碩一定要有自己的路,你要破、要理。我沒有exclude(排斥),像上次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去 買那個東西(蘋果產品),不要不好意思,好好地、大膽地用,這才是揣摩高手傑作。

●太會考試 拿不到諾貝爾獎為什麼丁肇中(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到台大物理系去演講,說他們都拿不到諾貝爾物理獎?就是你太會考試是沒用的,因為你們並沒有了 解,公式不是關鍵,而是第一步為什麼想到這個點子,那一步還是要靠右腦。

●連天才都要苦練 不須與別人比!

小時候很多人都被制約,認為自己數理不行、藝術不行,這其實傷害很大。你何必跟別人比,現在最糟糕的是,你可以進步的,卻沒有進步。莫札特在第七號鋼琴奏 鳴曲創作出來之前,也不算大師,連天才都要一萬個小時練習,十幾年才能變大師。

●消費者無法告訴你真正的創新!

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是,把消費者的話當令箭,這是錯的。為什麼賈伯斯會說,他根本就不理focus group(市調訪談),他講的其實也對。消費者只不過iterate(重複),他沒有辦法幫你integrate(整合),當你要做那種真正的創新,有 時候消費者並沒有辦法告訴你。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0

投資者該做什麼? 李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2e1e6.html
博客有機械鐘停擺的嫌疑了。原因是只有旅行的話題而無投資的新內容,怕引起不務正業的嫌疑,不如不寫少寫。

   原以為大家都知道我在微博上,最近總有朋友不斷發現我轉戰微博,才知道許多朋友不知道我同時開有新浪微博。在此公告一次:以後不十分嚴肅的話題(其實投資中嚴肅的話題我已經老生常談幾年了,也無甚可說了),均在微博中進行。

   最近一直在看似不務正業的到處行走,並在行走中思考,一個普通股票持有人或投資人,究竟該做什麼?

   投資人應該是什麼外形的人?我想中國三十年前批判的資本主義食利階層,就是投資者最該成為的人:選對優質公司,買進,等待公司長大,享受分紅或股價向上帶來的收益。其餘時間,正業就應該是GCD曾批判的「吃喝玩樂」,享受人生。

    不管你是多小額的投資人,都該有董事長的氣度氣質,既然你選擇了總經理為你打工,那又何必對所投資的公司整天瞎操心?

    投資選擇如婚姻選擇,絕對不是越勤奮地選擇就越幸福的事。勤奮的應該是總經理,而不是股東。但大家往往將勤奮的對象混淆了。

    投資就是讓自己成為食利階級,如是而已。否則成為炒股客,絕大多數的結果是又累又輸錢,絕對得不償失。

    巴菲特和羅傑斯均說過,人的一生中沒有多少次大機會,抓住其中的一兩個就足以變得富有。其餘時間巴菲特只是說他總在等待。但等待時該幹些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三次環遊世界的投資人羅傑斯的生活方式,或許為等待賦予了更積極的含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14

主管該做的事 何飛鵬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yunying/226676.html

把所有的例行工作全部分派給同事,而主管本身只負責協調、溝通,應付緊急的狀況,平時有空喝茶看報,這是主管的理想情境。說起來挺另類,相信大多數組織的主管都不是這樣,而對於大多數身為部屬的人,如果你的主管平日喝茶看報,無所事事,你們一定會群起而攻之。

其實這說的是一個理想的組織環境,一個熟練而能幹的主管和一群訓練有素、團隊功能良好、向心力強的部屬,這樣的團隊一切都井然有序,完成任務,主管不喝茶、看報要做什麼?

只可惜,相信大部分的企業組織都不是如此,強的是主管,弱的是部屬,亂的是組織,而一旦能力強的主管花了很多時間把部屬訓練好了,把團隊作業能力凝聚了,也把組織績效提升了,很快的,他就會陞遷到一個更高的職位。

這裡要談的是主管是什麼?主管該做什麼?什麼樣的主管是好主管?問的很好,這是我最常遭遇的問題,一個小公司通常是把一個在某種專業領域有好成績的工作者升為主管,他擁有專業技術,可是沒有管人的經驗,也未必有好的部屬、好的團隊,往往一升為主管之後,就是悲劇的開始。

這時候,「喝茶、看報」就是檢查主管好壞的標準,如果一個主管每天忙的像狗一樣,連「喝茶、看報」的時間都沒有,他肯定不是好主管。主管該做的第一 件事是團隊管理,也就是讓每一個人各安其位,努力做事,並且能協調合作,完成公司所賦予的任務。相對的錯誤做法,就是自己努力做事,而部屬卻無所事事,甚 至「濫好人」似的把部屬寵上天,一個嬌生慣養的團隊是絕對不能打仗的。

主管該做的第二件事是建立制度、設計流程、訓練部屬、累積知識與經驗。你所接手的單位,可能已經不錯,那是你祖上積德;也可能混亂不堪,這是常態也是考驗主管能力的時候。

如何重新設計流程,改善制度,讓團隊達成最高的效率,決定了你是一個傑出還是平庸的主管,也決定了部屬對你的尊敬程度。

當然,喝茶、看報的境界,不會在你一擔任主管時就來臨。通常主管要經過半年到一年的調整磨合,當整個團隊都訓練有素、目標清楚,分工明確之後,主管才有機會喝茶、看報。

如果面對一個體制不健全、公司勞動環境不佳的團隊時,想達到喝茶看報的境界,恐怕要更長的時間,如果主管沒有能力創新工作方法,徹底打敗外在環境的不利,這種理想的境界恐怕永遠也不會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1

匯源果汁,該做減法了 icefighter

http://xueqiu.com/1622002697/21977382
匯源果汁的戰略,實在失敗。
果汁行業沒搞好,又開始搞大農業,搞葡萄酒了,主業都沒有做強,盲目多元化,有好果子吃嗎?

抑或,朱新禮對於果汁事業已經失去信心?

匯源果汁落到如今地步,責任在誰?
只能說,在匯源果汁自己。

果 汁本來是一個可以和牛奶,植物蛋白飲料,中藥功能飲料等並駕齊驅的超級飲料市場,可是,時至今日,果汁依然只是配角。中國人均年消費果汁不到1公升,尚不 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00年前後,中國的果汁行業幾乎與牛奶業同時起步,但十年時間,在蒙牛和伊利的拉動下,牛奶行業已經形成近千億規模,而果 汁行業仍然在數百億元間浮動。

牛奶,歷經三聚氰胺等這麼多次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國人卻依然趨之若鶩,難道僅僅是蒙牛當年「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忽悠的結果?

在我看來,最大的責任在於匯源自己

我在非洲生活過幾年,朋友們很習慣在那邊喝百分之百和中高濃度果汁,早餐喝,中餐喝,晚餐喝。難道是這些地方受西方文化影響,喜歡喝果汁而不是牛奶?

如果是文化影響,那麼為什麼西方的肯德基,麥當勞,燕麥片到了中國卻風行起來?

歸 根結底,我認為是中國的果汁行業特別是領導品牌匯源沒有能夠抓住機遇,把中國的果汁消費習慣培養起來。看看現在,超市的堆頭上數不清的各種牛奶,含果肉牛 奶,奶茶,營養快線,五穀飲料,涼茶這類中藥飲料,益力多,紅牛等類似的功能飲料,身影最少的就是濃縮果汁和中高濃度果汁。

國外也有很多濃縮果汁品牌,例如南非的Ceres,在非洲南部國家就很流行,人家不做中高濃度和低濃度的果汁。

匯源現在拚命的推果汁果樂,不倫不類的一款產品,果汁本來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結果又跟碳酸飲料這種非健康食品混搭到一起,市場能做起來嗎?

再看看其他不少小廠家,例如東北的林海雪原藍金,人家只做一款中高濃度的藍莓汁,都能做起來。

匯源,到了做減法的時候了。不要再做杏仁露等植物蛋白飲料,不要再做蘋果醋,不要再做果汁果樂,回歸你的核心產品百分百果汁和中高濃度果汁,將你的奇異王國,沙棘系列做起來,甚至也可以增加藍莓,蘆薈這些新品種。

努力去培養消費者飲用純果汁的習慣,讓中國人習慣早餐喝果汁而不是喝牛奶,豆漿,早餐喝,午餐喝,晚餐也喝,甚至當零食和功能飲料來喝,例如沙棘,藍莓這些高價值高營養品種,完全是個藍海市場,只有小廠家在做,你一個全國性的領導品牌為什麼不去做,為什麼做不好?

只要把濃縮果汁做好了,你的市場空間就至少還有10倍的成長空間。這個市場,匯源已經算是領導品牌了,你為什麼不聚焦產品,聚焦資源,把它做大?

市場領導者本來就有責任去教育消費者,去和牛奶,植物蛋白等其他品類抗爭。你不做這個工作,誰來給你做?

如 果匯源繼續現在這種戰略模糊,營銷混亂的思路,未來,匯源絕對是邊緣化的結局。小廠家憑藉藍莓,蘆薈,沙棘等高價值的新興果汁品種,可以做成局部細分市場 的全國龍頭,到時,說不定人家一款果汁產品的年銷量就可以超過你匯源的全部產品的年銷量,就如同營養快線和王老吉涼茶一樣,到時,匯源還能有容身之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0

創業者獲得融資後的100天裡該做的10件事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vcangle/235121.html

終於,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你獲得了新一輪融資。在欣喜的同時,你肯定也意識到了來自投資者的更多期待和壓力。那麼,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你該做些什麼呢?

VentureBeat的特約撰稿人、從事投資上十年的Matt Fates給出了以下10個建議:

1. 適當地慶祝

獲得融資對於整個公司來說都是個好消息,慶祝活動不需要鋪張,但必須讓每一位員工都感受到這份喜悅,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動力。承認並獎勵他們過去的努力,號召大家向共同的目標繼續前進。

2. 致謝

不僅僅是向新的投資人,還要向你的客戶和合作夥伴表達感謝。這些人將是公司後續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3. 團隊融合

新投資人的加入必然會對現有的董事會產生一些影響,你要做的就是讓新老成員順利接洽、融合,從而保證今後各方溝通交流順利進行。

4. 溝通

大多數人總是習慣通過會議來討論問題,其實開會並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你可以每個月不定期地發起聚會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集會,讓團隊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討論和溝通。

5. 快速行動

公司融資的消息還是由自己來公佈好些,確保這個消息不會在提交SEC文件的時候被洩露而讓媒體搶先公佈。必要的時候可以找公共關係專家為你出謀劃策。

6. 重新融入之前的工作環

之前你可能將百分百的心思都放在了籌集資金上面,現在你需要花時間瞭解並跟上整個團隊的工作進展,並保持與之前的合作夥伴的聯繫。

7. 團隊建設

在可能的情況下,聘用最優秀的人。很多創業公司都是靠技術發家,但真正的發展還得靠人才。你可以諮詢董事會其他成員或投資人,他們通常有著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幫忙找到合適的潛在員工。

8. 資金利用

在做資金使用計劃的時候,記得將借貸考慮在內。而且剛剛完成融資的創業公司也比較容易從銀行獲得貸款。

9. 精簡節約

每一筆投資都來之不易,儘量花久一點。該花的時候別省著,但要杜絕浪費。

10. 執行

制定短期目標並完成它們,比如銷售計劃、開發或招聘。總之別讓投資人對自己的投資決定產生質疑。

Via V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47

決策粗糙 冠軍米產區農夫被迫放「無薪假」 別再遇旱就休耕 政府該做的兩件事

2015-01-19  TWM
 
 

 

一四年降雨不足,導致今年春季水情吃緊,政府再度調撥農業用水以供應工業所需,卻犧牲了不少用心栽培優質好米的農民。農業與工業用水如何分配?專家指出,善用大數據預測旱情、發展廢汙水利用系統,才是雙贏的不二法門。

撰文‧何欣潔

二○一五年一月上旬,上屆「冠軍米產區」得主之一田守喜(代表新竹竹北參賽)扛著農具,緩緩步入田裡,仔細地除草、照顧田地,一如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秋季,他卻無法享受豐收的喜悅。

為工業犧牲農業

對台灣精緻農業傷害大

一四年十二月底,經濟部「旱災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宣布,除翡翠水庫外,全國主要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為確保一五年上半年民生及產業用水供應,決議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

這項粗糙的休耕政策,不但讓農民無語問天,更與政府的農業政策相衝突,傷害台灣的精緻農業,也虛擲國家資源。

農委會於一三年起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計畫」,鼓勵復耕具有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可維護農業永續經營之有機作物,及產銷無虞之「地區特產」等作物,預計至一六年活化農地四.五萬公頃,創造七百九十億元產值,計畫總經費需求高達四一六億元。沒想到,政策上路不久就遇上旱情,決策單位再度犧牲農業、轉讓工業用水。

二○一六年復耕狀況若不如預期,投入的四百餘億元經費與預期效益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也嚴重打擊青年農民配合政策、復耕稻田的士氣。

雖然農民團體聲聲怒吼,引用《水利法》第十八條規定:「用水標的之順序: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要求政府貫徹法律,還水於農;但該條文後段開了後門,明定:「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劃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循此後門,《水利法》主管機關經濟部在過去十五年內曾六度宣布休耕,唯今年的休耕面積達四萬一五七六公頃,影響面積為史上第二高;估計補償金額超過三十四億元,更打破往年紀錄。

由於停灌範圍過大,當中不乏與田守喜一樣的「全國經典好米」產區,回顧過去三年的得獎米名單中,一二年有三位、一三年有二位、一四年則有兩個產區受到波及。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出現的灣寶資深農民洪箱,也受停灌政策影響,損失慘重。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優質好米產區,今年被迫停產,優秀農民放無薪假,甚或轉作口感平凡的抗旱品種,對於台灣的精緻高端農業,是一大損失。

休耕區當中雖有零星案例,如嘉南灌區以「節水」妙方成功度過休耕危機,但因其成功關鍵之一,在於改栽種可用「節水栽培」的品種,與桃竹地區的明星米種香米桃園三號品種不同。有些風味較佳的水稻品種,例如池上便當長年採用的台?二號,難以使用節水栽培,經台東農改場實驗證明出現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反而是口感平凡的台東三十號抗旱能力較佳。倉促要求濁水溪以北的產區改種節水品種,而不損及優質稻米生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嘉南經驗」恐難複製到全台灣。

「外界說農民放無薪假,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無薪,但沒有放假。」田守喜一邊整理田間雜草,一邊解釋:「就算被迫休耕,我還是要天天去田裡除草、除蟲、施肥,不然等到明年復耕,怎麼可能種出好米?」同樣到田裡辛勤勞動,卻無法獲得對等報酬,田守喜估計,今年的停灌政策,將讓他損失四十萬元,直到今年十二月二期稻作收成為止,收入才會再次進帳。

解方一:引入大數據

旱情預先示警 農民可轉作「預先警示、提早告訴農民應該轉作,不失為一個方法。」田守喜舉例,若政府於去年十月、二期稻作收成時便提早公布,提醒農民可準備轉作,他便可準備種植較不需水灌溉的小麥,不必枯等補償,「十二月底才宣布,已過了小麥播種期間。」水利署明明已知十、十一兩個月的累積雨量創下六十七年來最少紀錄,卻仍未及早與農委會進行橫向聯繫,導致休耕政策匆促宣布。

農委會農試所研究人員指出,台灣已累積數十年的農業氣象資料,應有能力建立大數據(巨量資料庫),透過資料整理事先預測旱災,並考量各產地特性,預先規畫氣象災害的因應措施,制定作物栽培計畫。

解方二:回收汙水

開始「節流」 停止農工搶水由於農業用水量占全台需水量的六成,常被視為高耗水、低產值的產業。但根據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教授劉振宇估算,水田的「耗水」會循環回到地下水層,每年可補注二十億立方公尺的水量,等於六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若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單價每噸十一.一五元計算,水稻田蓄水效益高達二二三億元。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指出,台灣農業用水長期配合工業用水,但農業用水尚有循環涵養水源的效益,並非純然「浪費」;工業部門也應另外尋找農業回收水、汙水回收及海水淡化等替代水源,而非持續調撥農業用水。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也呼籲,台灣水庫淤積嚴重,「開源」是不可能的任務,工業區廢汙水回收再利用,刻不容緩。

解決農工搶水困局,創造優質農業與工業生產雙贏,才是當前政府的重要任務。

冠軍米產區也難逃休耕命運──近年冠軍米得主休耕地區2012年 台中大甲陳隆安、桃園觀音梁信琪、桃園市賴宗樹2013年 桃園八德呂理樹、新竹竹北陳發生2014年 桃園市、新竹竹北註:2014年更改比賽規則,比賽單位由「個別農民」改為「好米產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09

易綱:是否降息要看經濟走勢 該做的都做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29

20150303yigang

央行副行長易綱3月4日接受上證報采訪時表示,是否還需要降息等要看經濟走勢。

至於降息等還有多大空間的問題,易綱稱,要看經濟走勢,央行已經做了比較及時準確的反應,“該做的都做了”。

央行分別於去年11月21日和今年2月28日連續兩次降息,並於2月4日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

由於2015年最新公布的一系列數據表明經濟增長乏力,市場近期對於降準降息的呼聲非常高。春節期間,中國經濟數據表現疲軟,2月匯豐PMI、地產銷量、電力耗煤增速均表現不佳。

新財富最佳宏觀與債券分析師、海通證券姜超團隊在上周降息後認為,這是降息周期的延續,有利於降低金融機構貸款實際利率和企業貸款融資成本,也有利於刺激消費,降低經濟失速風險,且後續寬松仍可期待。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也預計,未來貨幣政策依舊寬松,降準降息PSL將輪番上陣。

此外,對於目前是否存在通縮隱憂的問題,易綱說,CPI不會為負,但PPI可能還會有一段時間持續的壓力。他認為有關通縮隱憂的話題可以討論,目前央行也正在研判這一問題。

今年1月,我國通脹指標繼續呈下行趨勢,CPI同比增0.8%,創逾五年多新低。PPI同比降4.3%,已連續35個月下滑,創2009年10月以來新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17

“萬眾創業”,政府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訪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教授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515

萬眾創業席卷中國。湖南衡陽,一對農民父子,憑借著創業的激情和動力,劍走“偏”鋒,利用廢舊汽車零件和網絡上下載的圖片,在鄉間廢棄的廠房內拼接起一個個體型巨大的“變形金剛”,年收入超百萬元。 (東方IC/圖)

政府支持創新當然是好事情。基本不賺錢的事情,都應該政府去做。

中國更應該強調大學和企業的自主和自由,因為政府已經夠強大了。

工業革命4.0後,大規模的制造業生產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那些工人以後怎麽辦,這真是一個人類面臨的史無前例的問題。

在“萬眾創業”的口號席卷中國之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教授,攜他與人合著的新作《MIT創新課:麻省理工模式對中國創新創業的啟迪》來到北京,向讀者介紹MIT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MIT是世界公認的頂尖研究型兼創業型大學,產生了80位諾貝爾獎得主,同時,MIT校友創辦經營的公司年營業收入已超過2萬億美元,若作為GDP,能在全球排到第11位。

黃亞生之前寫過兩本關於中國的書——《出售中國》和《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這一屆政府將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亞生的建議是,政府只管出資,保證大學和企業創新活動的自主、自由;不要學習新加坡,要學習以色列。

2015年3月24日午後,黃亞生接受了南方周末專訪。

可以出錢,但不可以主導

南方周末:就在昨天(3月23日),中國政府發布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力挺創業投資、科技創新,指出要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等,你在新書里著重寫的是麻省理工模式對中國創新創業的啟迪,不知如何看這屆中國政府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黃亞生:我還沒有看到你說的這個文件,總的來說,政府支持創新當然是好事情。

創新需要的必要條件有幾方面:首先要給創新者創造無後顧之憂的環境空間;

第二,高校創新的知識產權政府要讓渡出來,這樣才能形成創業,否則容易被束之高閣;

第三才是創業機制,比如風險投資,知識產權轉移制度等。

最核心的一點是,政府出錢,但不能影響學術機構的獨立性,不能幹涉學術研究。創新,從政府和大學的關系上應完全是大學主導。

中國更應該強調大學和企業的自主和自由,因為政府已經夠強大了。

南方周末:你觀察到的中國創新模式是怎樣的,能否與你說的MIT模式做一下比較?

黃亞生: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

中國比較多的往往是政府要上一個大項目,要搞一個課題,然後組成一個學術和政府機構聯手的班子來攻堅。而歐美只有極少數創新項目是由政府直接推動的,即便資金是政府出,也是通過學術機構去推動。美國沒有科技主管部門,雖然美國有國家實驗室,但管理和資金的分配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或者說是完全獨立的。像MIT這種學校,如果政府的規定被認為是幹涉學術自由,它都不會接受政府的資金,創新成果的產權也不是政府的,產權歸學校和研究人員。這是第一點不同。

第二點不同,美國政府要求你做的基礎科研,你拿到我這個項目資金的一個重要要求是,信息必須公開,知識和成果全社會分享。甚至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項目,大學通常也要堅持這個基本原則。

第三點,美國政府出一筆錢,整個研發過程它都不管,到最後誰搞成功了誰得到這筆資金。MIT教授申請研究經費時,申請書里強調的是推動科研水平而不是政府哪個具體的政策目標。

南方周末:由於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可能更傾向於學習日韓、臺灣的東亞模式,或者新加坡模式,即政府在創新活動中起比較強的主導作用。

黃亞生:最近李光耀去世,新加坡模式又被熱議,中國學新加坡有確鑿的證據,新加坡這麽小一個國家卻是接待中國官員最多的國家。新加坡把自己管理得很好,我不否認,但你在世界上能找到第二個新加坡嗎?任何一個模式無法複制,本身就不成其為一種模式。

我老說,新加坡的飛機一起飛,就在跟國際航空公司競爭。新加坡就400萬人,一個大公司的規模,李光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經理人,他看到了市場信號,把新加坡轉化為一個產品。

同樣,你也可以說日本、韓國、臺灣早期的成功是市場經濟的成功,它們都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是海外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不是制定者,它們的政府幹擾不了海外市場信息。

而中國這樣大一個國家,發展主要靠國內市場。中國不是價格接受者,而是一個價格制定者。這和東亞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有本質區別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色列也曾搞過政府出資,由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大規模創新創業,它的創新活動是自由的、市場化的,創新能力比新加坡不知道強了多少倍,中國為什麽不學學以色列呢?

由政府從頭到尾主導開發的模式,在趕超國家可能存在,但日本、韓國、臺灣等趕超型國家或地區有腐敗,在政府權力缺乏約束的體制下,政府主導的趕超模式結果往往容易滋生腐敗。

南方周末:創新創業方面你認為政府應該做好哪幾件事?

黃亞生:我認為基本不賺錢的事情,都應該政府去做。

比如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大學教育政府應該出資,但保證大學獨立。

在科研方面,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首先是支持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支持大項目。現在中國很多的科研項目是為了“彌補國內空白”,花了很多錢,我對這種做法是有看法的,因為知識已經存在,基礎科學都是全人類共享的,完全沒必要自己再搞一遍。應該鼓勵中國的科研人員去搞一些世界前沿的研究。

在創業方面,政府的作用要體現在簡政放權和法治方面。

還要同時討論政府不該做什麽。比如對投資的審批要大規模簡化;比如在財政上為創業平臺的建立提供補貼,但不要規定方向;再比如科技知識的公開化共享,而不要把數據、知識封鎖在政府部門里。

黃亞生 (受訪者提供/圖)

“工業革命4.0”後,就業怎麽辦

南方周末:現在歐美很流行的“工業革命4.0”、“第二次機器革命”,對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會有何挑戰?

黃亞生:我覺得其實威脅挺大的。過去在人工智能里有一個定律,說機器做得好的事情,是人做得差的事情,對人容易的事,對機器是很難的。比如數學對人來講很難,對機器簡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機器很難,對人很簡單。

但現在有證據表明,這個定律已經被征服了,機器人已經能夠做出像人一樣的舉動。你想想這個對制造業的影響,美國現在的制造業在大規模地回升,大家都用機器人,機器人的崛起會彌補人力成本的劣勢。

所以好幾年前,國內有種看法是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非常擔心勞動力不足問題。我說這個根本不是要擔心的問題,最終擔心的還是失業的問題。那時國內還做了一些在我看來不正確的決定,把低端制造業通通換掉。當時有一些官員覺得,讓這些簡單的加工業到越南、老撾去。他們不知道,很多國家要獲得制造業的集群效應,是很不容易的,對中國來說能獲得集群效應,是很大的一個優勢。

從長期來講,要非常鼓勵中國人創業,不光是科技的創業,就算是簡單的創業也要。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說如果廢除城管的話,會增加非常多的就業,這些都是創業,街上賣碗雞蛋面,這是沒法用機器人去取代的,但大規模的制造業生產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那些人以後怎麽辦?

當下,美國制造業的指標回升非常好。機器人可以以很低廉的成本在美國生產這些東西,固定成本很高,邊際成本為零,老板、投資人最喜歡這個,而且福利、勞資矛盾等這些頭疼問題都不用面對了。所以這真是一個人類面臨的史無前例的問題。以後就業怎麽發展,我覺得真是應該提前考慮這個問題。

南方周末:歐美國家的哪些行業已經感受到了這種沖擊?

黃亞生:美國現在甚至包括一些白領,比如律師事務所做簡單案例研究的人,幾乎都沒有了。因為美國是判例法,一個律師要找出以前怎麽判,過去都是研究助手來做的,現在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我在MIT,計算機的研究生給我寫了個找資料的程序。你給它一百篇文章,告訴它,找一百篇類似文章,它就去學了。這個側重動詞多一點,那個側重名詞多一點,機器都會學,真是不得了。我看了以後目瞪口呆,準確率達到85%,根本不需要人了。像以前我要做這種事情,我起碼得雇三個人三個月,現在這三個人就失業了。我跟計算機教授說:“哎呀你們這個真不得了啊!準確率達到85%。”他還說:“怎麽可能,肯定什麽地方搞錯了,應該100%才對。”

這是全球範圍的沖擊,可能有比中國更慘的國家,比如非洲。因為當一個國家形成了產業的集群,集群本身會使它具有強大的競爭能力,成本可能完全不一樣。非洲完全沒有形成集群,它的工人也剛剛開始學習技能,中國工人已經有30年積累的經驗,所以那邊的企業離開他們是最容易的。我覺得對於非洲、印度這些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的地區,工業革命4.0對它們的打擊最大,中國次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19

從該做、能做的事到想做的事

2015-03-23  TCW  
 

 

當兵退伍那一年,我找了三個月的工作,始終沒有結果。一直到十一月中,一個在國泰人壽上班的同學告訴我,國泰人壽要招考一批外勤輔導專員,基本上有大學畢業都會錄取,尤其我念的是說得出口的大學更沒問題,問我要不要去試試看。

我想了一天,就下定決心去報考。理由很簡單,我媽媽辛苦供我讀完大學,就是指望我早日就業,有一份工作、有一份薪水,好讓她安心,也貼補家用,這是我當時最「該做」的事。雖然保險業並不是我喜歡的行業,也不是我「想做」的事,可是這份工作卻是當時我唯一找到「能做」的事,因此在「該做」與立即「能做」的考量下,我去當了壽險公司的輔導專員。這是我暫時的棲身之地。

做了半年多的輔導專員,遇到《工商時報》創刊,我就去報考記者,並順利考上,我終於做了「想做」的事。

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從「該做」、「能做」的事開始,慢慢等待機會出現,再邁向我「想做」的事。我的人生中,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當「想做」的事還沒出現或尚沒機會成真時,我總是先做「能做」的事、「該做」的事,再等待「想做」的事出現。

人生的每一個時刻,永遠有當時「該做」的事,當我畢業時,「該做」的就是有一份工作、有一份薪水,讓媽媽安心。只要我一天沒工作,我媽媽就會擔心,在我找工作沒著落的那三個月,她雖不說話,但我能充分體會她的憂心,所以當時我最重要的事,就是有一份工作,這是做為「人子」必須盡的責任,為了履行「該做」的事,我幾乎毫不考慮就考了國泰人壽。

當然那份工作也是我當時唯一「能做」的事,那我還有什麼好選擇的?

如果我一味追逐「想做」的事,就要冒著長期失業的風險,因為我想做的事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會出現,可能是幾個月、半年,也可能是一年;而這漫長的等待,我除了憂心,情緒低落之外,還會消磨掉志氣,讓我喪失信心,那就更難找到工作了。

而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也常常歷經想做的事時機未到,只能慢慢等待。這時候我「該做」的事,就是做好眼前「能做」的工作,或許眼前「能做」的事效益不大,可能也很無趣,可是我不能為此怠慢,仍要全力以赴,因為這是我現在「該做」及「能做」的事。

「能做」與「該做」的事是學習,也是磨練,更是累積每個人的人生歷練。如果我們因為找不到「想做」的事,而自怨自艾、蹉跎時光,停在原地不做任何事,就只是浪費生命。

我見到許多年輕人找不到「想做」的好工作,就不做任何事,這絕對不是正確的選擇,應先盡「該做」的責任,從「能做」的事開始吧!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81

創業死角現象頻現,該做點什麽?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1/159158.shtml

創業死角現象頻現,該做點什麽?丨黑馬薦文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

創業死角現象頻現,該做點什麽?丨黑馬薦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新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這句話,如今看起來更像一句對時代的安慰語。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微信ID:qspyq2015)授權i黑馬網轉載,作者梁雲風、水姐。

四個創業死角現象

10月5日晚,互聯網醫療平臺春雨醫生CEO張銳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4歲。據說,張銳去世前曾因融資焦頭爛額,雙鬢斑白。創業者死去了,此為創業死角現象之一;

10月8日,京滬深等多個一線城市公布了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如市場上之前所傳,細則可以說相當嚴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謂網約車與戶籍掛鉤,即在上海運營網約車需要滬籍,在北京則需要京籍。此外,除了當地號牌,還有軸距和排放標準等要求,北京細則甚至要求車輛所有人同意車輛使用性質登記為“預約出租客運”,駕駛人駕照必須在北京取得。細則一出,輿論沸騰。共享經濟的共享者資格大大減少,此為創業死角現象之二;

此外,用戶活躍度下降,幾乎是所有app都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微博活躍度一度下降過40%;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從8%下降到5%;就連紅極一時的遊戲,Pokémon Go,近日也被爆出熱度下降,據 Apptopia 的數據顯示,Pokémon Go不管是從 App 下載次數、活躍度、還是玩家在遊戲上花費時間的數量都呈現快速下跌的趨勢。蘋果和安卓市場上的app下載排名,已經很多沒有結構性變動了。用戶活躍度持續下降似乎是這個“互聯網+”時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此為創業死角現象之三;

高企的房價、商業地產租價用了五年左右逼退了百貨大樓里的大部分業態,大部分人流只為餐飲和兒童遊樂場,如今連餐飲業也撐不下去了,2016年倒閉潮頻現。9月21日,黃太吉創始人赫暢確認關閉了一半的大型工廠店,平均每家500平米以上。新舊業態都逃不過房租壓力,其實不用討論,年輕人到底是買房還是創業,因為無論哪個,都要為房子打工,此為創業死角現象之四。

ea97f2c

黃太吉創始人 赫暢

創業的天災人禍,避無可避。令人扼腕嘆息。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新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這句話,如今看起來更像一句對時代的安慰語。

求人不如求己

在共享經濟被社會普遍接受的今天,地方政府出臺細則之嚴苛令人難以理解。新華社評論,給網約車細則要留出修改的“窗口”,而且這個“窗口”應該使網約車各利益相關方都能夠感受到清風的吹動。很顯然,這個版本的細則,至少乘客、司機和平臺沒有感受到清風的吹動。共享經濟在這里,被套上了緊箍咒,西天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滴滴是今年互聯網界的明星,先是獲得蘋果等中外巨頭的戰略投資,後是收購Uber中國,成為中國網約車市場占比超過90%的絕對統治者,一時風光無兩。然而,從賬面的收益來看,滴滴的風光是表面的,雖然目前部分城市開始盈利,但滴滴整體還是處於燒錢的階段。真正得到實惠的是使用平臺的司機和乘客。滴滴司機這個群體數量龐大,這也是滴滴為何針對各地網約車新政,第一時間發聲,直言“有幾點意見想與有關部門商榷,也希望與社會各界一同探討”的原因,因為細則的發布“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數億網約車用戶和千萬網約車司機”,對於那些專職的網約車司機來說,借助滴滴這個平臺,他們也在創業。而網約車細則,無疑將增添了他們夢想實現的難度。

網約車受限,首先影響的是司機和乘客。針對網約車需要當地號牌,在滴滴的回應中提到,網約車司機將大幅減少,如上海已激活的41萬余司機中,僅有不到1萬名司機具有上海本地戶籍,也就是說,這一細則如果日後真的出臺,結果只能是,要麽直接掐滅40萬滴滴司機的分享機會和創業機會,要麽他們又將轉入地下,成為黑車,過回擔驚受怕的日子。

北京細則草案公布後,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第一時間給孩子他媽說:老婆,咱們不怕失業了,失業可以去當滴滴司機,現在北京的滴滴、優步司機大概有七成要離開北京。他感慨,一個非京籍的人,可以在北京買豪宅,可以成為北京上市公司的CEO,可以在北京做一個媒體的總編或某所大學的專家教授,但是,你卻沒資格做一個滴滴司機。

和之前出租車對滴滴等網約車的大規模抵制相比,這也只是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更何況,對於這麽一個征求意見稿來說,後續改進的概率還很大,可我納悶的是,戶口究竟有多大的魔力,在附著了就業、購房、教育、社保、醫療等合理的不合理的利益之後,居然還能決定你又沒有資格當滴滴司機。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財政困難,物價高漲,公務人員的生活很困苦,情緒低落。嚴家淦時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有一次他去一朋友家中,見客廳有一幀奇怪的照片: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另一個人跪在他面前。仔細一看,跪的和坐的都是同一個人,就是朋友本人。嚴百思不得其解,問朋友。朋友答曰,這叫求人不如求己。創業本質上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生存還是毀滅?求人不如求己。這是一條曲折的路,每個人都要堅持自己並適度做出調整。

c450a6a

第一,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所有創業經驗、建議中,唯一一條正確的是:身體要健康。

第二,共享經濟發展到今年,已經走過了創業最艱苦的時刻,出行有滴滴、Uber,摩拜單車等;短租有小豬、Airbnb;吃飯有“餓了麽”、“回家吃飯”,但在接受度上,從廟堂到江湖都還存在著分裂,這種分裂如果不彌合,將導致更大規模的觀念沖突。創業者,要有高超的智慧去影響政策議程,不是關系網絡,不是政商相處法寶,而是思想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這個普遍平庸年代缺乏的東西。

第三,盡管大家都明白,抓住用戶痛點和服務用戶的思想成為發展壯大的鐵律。但是用戶是最易變心的群體,而創業創新者要做的是比用戶變得更快,變得更多。這就意味著,創業不僅僅是馬拉松,而且是加速跑的馬拉松,其壓力和動力可想而已,那一定是個艱難的遠征,時刻考驗著自己的能力。

第四,面向房租,永遠沒有春暖花開,這也是新常態。創新出附加值高的業態,是下一代創業者的主要任務。

創業死角 共享經濟 網約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