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拖延VS效率:待辦清單的秘訣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25953.html

你身上的責任越來越大,每天面臨沒完沒了的工作,而且都是必須盡快完成的任務。於是,你成了救火隊員,不停地忙這忙那,但一天到頭,你卻發現連一件重要的事情都沒有完成。

在絕望之中,你求助於只好制定一個待辦清單。但這個工具不適合所有人,可能每天早上你看著清單上那些困難複雜的重要任務,讓你只想逃避。結果待辦清 單沒有發揮積極作用,反而把你壓垮,引起巨大的愧疚感。結症就在於,你過於在乎完成全部任務, 對事情的輕重緩急缺乏合理的先後安排。

制訂計劃也可能是拖延

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提摩西·皮齊爾指出,很多人在一天裡最大的工作成果就 是列出了一個待辦清單。做計劃讓人感到做了一些有用的事,但實際上什麼實事也沒幹。這其實也是逃避任務,自欺欺人,是拖延的表現。不停地做準備,卻遲遲不 能開始,浪費時間繞圈子,只會讓你感到更糟糕。

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逃避、拖延工作的另一個方式是忙碌於大量瑣碎的小事和急事,從而逃避 更有挑戰性的重要任務。皮齊爾說,拖延者總是喜歡做不重要的事情,而待辦清單對這種人的幫助很大。如果一件麻煩棘手的事情長期停留在待辦清單的頂部,說明 你要做出選擇:要不著手搞定它,要不放棄它並一筆勾銷。

如何用好待辦清單這個工具?專門研究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與對付拖延的專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列出具體行動和細分目標。研究發現,缺乏明確行動計劃、結構不清的任務是最難對付的。為了讓自己容易開始著手做貌似嚇人的大事情,可將它分解為具體可感的活動。這會使你的待辦清單長很多,但對你的幫助更大。你甚至把待辦清單畫成流程圖,明確告訴你任務該何時開始以及何時結束。

給每項清單任務附上優先度。心理學家尼爾·費奧稱,待辦清單的好處是讓你變得現實,意識到作為一個凡人,在有限 的時間內是不可能把所有計劃都完成的。這時你只好做出艱難的決定,捨棄相 對不重要的事情。其實這是最佳的時間利用方式。像項目經理一樣把握全局,你就不容易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或者為急事疲於奔命。

定時輪換任務調動積極性。花1個小時在最重要的任務上,然後換著做一項容易而優先度較低的任務作為對自己的「獎賞」,做上30分鐘再啃「硬骨頭」。

保持對重要任務的關注度。如果你正在做一件重要而艱難的事情,卻不時想著另外一個事,請把那件事隨手記下來,以便忙完之後再去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8

關於貧窮和拖延的天才發現

 
2013-09-09  NCW
 
 

 

□ 安替 文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 :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研究的主導者是哈佛大學

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 Mullainathan) —— 他29歲 時 就因出色的行為經濟學理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50 萬美元獎金 ;主要合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沙菲(Elda Shafir) 。研究成果最早在美國阿斯彭論壇上演示,論文發表于美國《科學》雜誌, 新書《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在9月3日發佈,尚未出版就進了《金融時報》年度必讀十本商業書籍榜單。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

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

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里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一般人遇到這個問題,會去找各種時間管理“聖經”反複研讀,但“天才”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繫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 ,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 。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 ;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 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啓示。以下試

舉幾例——

例一:美國共和黨認為窮

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 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 :時間不夠怎麼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我們每天都處於信

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

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作者為專欄作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8

拖延二十年 電業法修正有望 新電價公式 開啟電業自由化契機

2015-01-26  TWM
 
 

 

新電價公式出爐,台灣終於得以作廢用了五十五年的舊版電價公式,改用與國際燃料價格連動的浮動機制,讓電價能實際反映成本。有了新電價公式作基礎,將登場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應將《電業法》修正列入重要議程,進一步推動電業自由化。

撰文‧何欣潔

歷經五十五年,跨越半世紀,台灣的電價費率公式,終於趁著國際燃料價格下跌、電價可望調降並發放回饋金的契機,在立法院完成朝野協商,即將進行大幅度修正。

不同於現行版本、一九六○年代的舊公式,僅將總成本加成定價、再除以售電度數的作法;新公式則將每度電價成本項目攤開透明,讓電價利於外界監督,並加入燃料成本浮動機制,未來電費可望如實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漲跌,但協商結論也同時納入緩衝機制,訂出調漲上限,避免電價大漲衝擊民生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價公式修訂的朝野協商內容,附帶「行政院必須於半年內將《電業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如果行政院版本草案未在半年之內送達立法院,則逕行審查民進黨版本,將電價公式審查與電業自由化同時進行,可望推進台灣延宕已久的電業自由化進程。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電業法》修正草案曾五度被送進立法院,均因台電內部大力反對民營化,而無法完成與電業自由化相關的修法程序。

在世界各先進國家中,台灣是極少數尚未啟動電業自由化進程的國家,由台電一家國營事業同時壟斷發、輸、配、售電等業務。由於台電長期壟斷國內電業,並負擔諸多政策責任,社會對其績效並不信任,卻也無法尋求其他廠商取而代之,導致電業市場、電價制定無法正常化,亦無法合理反映生產與外部成本。

本次電價公式修正過程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朝野立委均質疑,台電的經營無效率、績效令人難以放心,無法信任台電提出的新版電價公式,一度出現新公式難產危機。

應將發、售電業務開放民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3

德國欲拖延希臘問題談判 以獲得更多籌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44

彭博社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德國希望推遲與希臘方面的會談至本輪債務援助月底到期之後,而且準備采取拖延戰術,直到4月或5月,屆時希臘會面臨更為嚴重的資金短缺。

該消息人士還稱,希臘不會在本輪援助月底到期後馬上破產,默克爾希望等到局勢對於希臘更加緊迫的時候再進行談判。目前為止,德國總理府內還沒有任何人與希臘總理Alexis Tsipras有過正式見面。

盡管希臘此前已經提出一些新的債務方案,默克爾日前在柏林拒絕對任何方案做出評論:

希臘政府還在鞏固自己的地位,畢竟這只是一個剛剛組建幾天的政府。我們將等待一段時間再和他們進入商討階段。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到,希臘政府不會再要求減計3200多億歐元的外債,而是要用“債務互換清單”(menu of debt swaps)緩解債務負擔,用新發債券交換債權人目前持有的希臘債券。第一種新債券與希臘的名義經濟增長掛鉤,用它來替換歐洲國家救助希臘的貸款。第二種新債券被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稱為“長期債券”,它將替代歐洲央行持有的希臘債券。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Varoufakis已到達德國,準備在本周三與歐央行行長德拉吉會面,尋求歐央行對債務互換清單的支持。除此之外,他希望說服歐央行在歐盟的援助協議本月底到期之後,繼續維持希臘銀行系統的流動性。

歐央行早些時候曾表示,一旦協議到期,將大幅削減給予希臘的流動性。而希臘方面希望延長這一協議,為希臘和歐盟雙方達成新的協議贏得時間。

德國國會中支持默克爾的保守派領導人Volker Kauder表示,希臘政府不值得信任:

每天都是關於希臘的新提議的報道,全歐洲,甚至全世界都屏住呼吸關註此事,但希臘政府並沒有因此得到任何人的信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67

拖延交屋、產權不清不楚、超收服務費…… 海外置產頻頻踩雷 政府管不到?

2015-08-17  TCW


近年打出「三年五%高額投報率」的海外房地產投資,透過名嘴與台灣仲介公司強力促銷,去年交易金額就高達七四○億元,但仲介非法賺差價問題嚴重,訴訟案件激增,已經成為房市亂象。

撰文•梁任瑋

海外置產亂象連環爆,消基會日前就接到近年第一宗海外不動產申訴案。多位消費者一同購買英國不動產物件,一戶四萬英鎊,保證一年投報率一○%,共保證十 年,此外建商提供買方可以預收租金四年,一年租金保證四千英鎊,共一.六萬英鎊,預收的租金可從售價扣除,等於一戶價格為二.四萬英鎊(約一二○萬元新台 幣)。

開發商告知,因預收四年租金,所以要等到第五年才開始收到租金,租金起算日為契約日起算四年後開始。

由於申訴者與開發商是在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簽訂合約,不過,卻直到一四年八月一日才拿到產權,與當時給的銷售簡介內註明只需兩周明顯不符,且到一五年四月底時,仍有部分合約文件尚未取得,本應在兩周內完成過戶手續,卻拖了將近一年。

亂象》證照沒人管

無法令規範、也不取締非法直到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開發商才告知此物件分為第一期與第二期,第二期要等到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才完工。然而,去年都已經付完房 屋的錢,去年到今年不算租金,等於租金起算日為一五年而非一四年,租金要從一五年起算四年,損失一年存款利息約一.五萬至二萬元新台幣,台灣開發商也沒有 做到把關。

任職於房仲業二十餘年的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張欣民指出,這宗申訴案就充分點出典型海外不動產交易過程容易產生的風險。第一,拖延交屋時程,延誤出租時 間,「由於建物在海外,消費者無法自行掌握進度,幾乎都要依賴仲介轉告,一旦出事,容易發生交易糾紛。」其次,簽約後,海外建商才說明建案是分期開發,這 又產生第二個風險:開發商沒有盡到告知義務,律師在簽約時也未盡到審視合約內容責任,涉及買賣不實及詐欺嫌疑。

第三,建商打出十年一○%的高額投報率吸引消費者,還可以從房價中扣除,某種程度其實是消費者自行買單,建商很有可能墊高房價後再銷售,十年一○%的租金收益,只是分期撥還消費者購屋款而已,若事後建案空置無人承租,保證租金收益都是空話。

「消費者是和海外建商簽約,如果真的出現交易糾紛,買方很難要求台灣仲介負起責任。」一位房仲業者指出。萬一發生交易糾紛,或者投資報酬不如預期,消費者必須自己負責後續租售事宜,兩地奔波勞民傷財。

「海外基金公司要在台灣賣基金,也必須經過金管會核准才能上線,廣告上也會放警語,但金額比基金高出數十倍的海外房地產,卻毫無制度約束,讓消費者暴露在危險之中。」永慶房屋總經理葉凌棋直言。

目前市場充斥非法銷售海外房地產業者,嚴重破壞交易秩序,但業者之所以猖狂,正是因為地政司無具體取締動作,也沒有法令規範銷售海外不動產一定要有合法證照,才讓業者大膽遊走法律邊緣。

手法》一條龍銷售

五星飯店、名嘴、海外看屋根據《今周刊》調查,房仲銷售海外房地產已形成一條龍模式,三大必備元素為五星級飯店說明會、名嘴證言、海外看屋團。

以今年七月為例,由業者舉辦的台北市大小海外房地產說明會,就高達十五場以上,平均兩天就有一場,地點不乏選在下午場地費高達三十萬元的台北文華東方酒店,手筆之大令人咋舌。

房仲業者透露,「羊毛出在羊身上,」仲介業者既在五星級飯店辦高檔說明會,又打出送旅遊、送機票的宣傳,其實都是很高的成本,以帶客戶赴東南亞看屋,還包 吃包住計算,一位至少要五萬元團費,再加上打廣告、業務員獎金,一位客戶的行銷費用約十萬元,「這些其實都已算在房價內,讓消費者買單。」張欣民表示,目 前消費者購買海外房地產糾紛比例最高的,就是不肖業者賺高額差價,消費者明顯買貴,其中,又以房地產經紀制度尚未發展成熟的東南亞國家最嚴重。

記者實際參加一場由房仲公司辦在台北遠企的馬來西亞房地產VIP投資說明會,不到下午兩點,會場就坐滿不少投資人,開心地吃下午茶點心,活動上半場先由某 財經名嘴說明下半年全球景氣、股市與基金的投資展望;下半場則出現馬來西亞建商代表,以帶著東南亞腔調的國語介紹預售案,最後還舉辦抽獎活動,把氣氛拉到 最高點。

「名嘴介紹一戶成交,佣金是成交總價的二%,以一戶成交金額一千萬元新台幣計算,介紹費是二十萬元。」一位曾經被海外地產仲介公司邀請代言的房市名嘴透 露,目前海外地產幾乎都搭配名嘴代言吸買氣,雖然高額介紹費相當誘人,但他深知海外購屋風險不少,因而拒絕替廠商背書。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規定,仲介服務費收取上限不得超過六%,雖然很多房仲業者銷售海外房地產未另外收服務費,但內行人都知道,仲介已將這筆費用算在成交總價內,多數均超過一○%,而且仲介也未主動揭露說明,買方買貴而不自知。

「業者有無從中賺取差價?消費者其實很難查證。」前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吉家網總經理李同榮坦言,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完整的實價登錄系統, 買方沒有管道研究區域房價行情,更何況語言不通,消費者是處於資訊不對等的狀態,雖然有些代銷公司會提供中文譯本合約書,但他提醒,「中文合約是建商提供 的,律師也是建商代表,不見得是站在消費者立場服務。」

風險》差價難查證

東南亞國家無實價登錄系統事實上,連台灣都時有耳聞「一案建商」(建商為特定建案專門成立一家公司)因資金問題,無法將預售屋完工,而捲款潛逃的交易糾紛,在海外置產更得注意經濟犯罪,以及法律管轄問題。

世邦魏理仕前投資總監陳俊逸以親身遭遇為例,去年他曾打算購買一戶澳洲墨爾本預售屋與車位,都已經付了訂金,等到要簽約時,澳洲建商才告知沒有車位可以 賣,但成交總價不變,等於房價硬生生被調高二五%,「如果連墨爾本資訊如此透明的國家,都會發生這類糾紛,其他制度不健全的國家更難以想像。」幸好,後來 澳洲建商願意取消交易,並退還他全額訂金。

陳俊逸說,每個國家的不動產經營管理制度落差大,甚至連一個國家內,不同城市的法規都不盡相同,例如外國人不能買越南房地產的所有權產品,但很多業者根本沒有告知消費者這個情況,為了成交,未說明背後隱藏的風險。

對於海外房地產亂象,內政部地政司長王靚琇指出,房仲業經營海外不動產仲介業務,應該向買方充分揭露相關資訊,例如:當地實際交易價格、取得不動產產權性 質、持有期間的稅費負擔、轉售稅賦或限制條件等,如果交易過程使消費者權益受損,房仲業者應該負起連帶賠償責任,主管機關也可以依照違規情形依法裁罰。

專家:進場之前,先想出場當海外置產成為顯學,消費者跨海投資之前,最好掌握「看得到、養得起、賣得掉」三原則,才能降低風險。

「只要有一個環節不清楚,就不要去。」經常遇到民眾詢問海外置產問題的大聲行銷總監田大權說,很多人連去宜蘭、高雄購屋都會思考再三,卻只花一個下午的時 間,就決定去東南亞買房子,「看得到」絕對是投資房地產最重要的課題,畢竟海外距離遠,物業管理鞭長莫及,如果無法隨時掌控,最好不要亂出手。

此外,房地產買賣牽涉匯率、利率與稅率三率波動,尤其是匯率風險,沒有任何建商與代銷公司可以給消費者保證,但購買海外不動產,大多需要用當地貨幣交易,一旦匯率走向波動大,不但可能造成損失,甚至連利率大幅調升,都可能會面臨「養不起」的窘境。

最後,這波海外置產的買方,九成都是以投資出租為主,很少人會真正搬過去住,最終目的就是要獲利了結,以很多東協國家來台銷售的預售屋為例,不乏剛開闢的 新興重劃區,實際人口不足,買方都是無自住需求的投資客,將來若想轉賣,根本找不到買方接手,很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賣不掉」的套牢危機,消費者不可不 慎。 (梁任瑋)想當海外包租公,防踩這些地雷

項目 地雷

銷售業者 ● 非法房仲業者、無不動產經紀人證照,業者若倒閉,消費者投訴無門● 魚目混珠,假冒大品牌公司名號對外銷售交易安全 ● 海外預售屋無履約保證● 國外不動產稅費未說明清楚

● 業者從中賺取差價

● 預售合約「紅單」(預售屋接待中心

使用的購屋預約單)交易

● 仲介收取過高服務費

政策法令 ● 外國人買屋稅率較高● 房屋產權類別、使用年限限制● 無法在當地直接取得貸款資料來源:消基會 整理: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71

斯特恩: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低於拖延行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893.html

斯特恩: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遠低於拖延行動

一財網 任小璋 2016-03-19 09:47:00

據斯特恩計算,全球溫度每升高2-3℃,將造成全球經濟的GDP比重下挫5%-10%。

GDP的數值年年在增高,氣候變化、大氣汙染的挑戰也年年在增加。經濟發展與環境變化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曖昧”關系?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斯特恩的人已經通過研究揭示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3月18日,以“應對氣候變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為主題的“問學講堂”在複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做了主旨演講,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於宏源和上海社科院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馮琦參與了討論,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楊燕青主持了會議議程。此次會議還發布了斯特恩的新書《尚待何時?》。

斯特恩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因其2006年出版的《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的斯特恩報告》(下稱《斯特恩報告》)而在氣候變化研究領域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當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廣為流傳的一種論調就是應對氣候變化會影響經濟發展。對此,《斯特恩報告》用經濟學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做了分析並給予有力回應:采取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與拖延行動不作為相比,前者的行為凈成本遠低於後者的凈損失。

在此次會議上,斯特恩談到,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會增加空氣的濃度,而溫室氣體的濃度會阻礙太陽光進入或者接觸到地球地面,從而我們就有很少的太陽能源可供使用,這會造成氣候變暖,也會對氣溫帶來不利的影響。而氣候惡化如果沒能得到很好的遏制就會導致貧困的蔓延。

二戰後,我們的地球每年都有差不多0.5個PPM的增加,如果現在不采取行動的話,估計在接下來一百年中還會增加到750個PPM二氧化碳的濃度,這樣的話,地球的溫度就可能會增加4度到5度。在之前人類幾千萬年的歷史中都沒有看到如此大幅度的氣溫升高。

斯特恩指出,人類已經處在非常危險的邊緣,一些冰川熔化的現象已經出現,我們必須認真來加以對待,加快行動的速度。我們要去實現溫度的穩定化,盡可能把溫度控制在2度或者2度以內的升高。

要實現2度以內的目標,必須要很好地控制好這個排放,盡快實現零排放,改變我們目前高碳的生活方式。如果要實現這一點,可能在2015年前或者2016年就需要采取這樣的行動。

然而,實際行動中會有故意性的延遲,人們想要去等待新科技的出現,或者想看到到底有什麽樣後果會出現。可是等待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政策,因為我們采取行動越滯後,結果就會越糟糕。所以,我們要盡快做出改變,溫度的穩定化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紅利。

據斯特恩計算,全球溫度每升高2-3℃,將造成全球經濟的GDP比重下挫5%-10%。

斯特恩認為,市場本應通過價格告訴人們,消費某種產品應該花費多少,但如果消費某種物品會給別人帶來損害,而市場又沒有發出正確的信號,人們意識不到消費這種物品也讓他人付出了代價時,便會過度消費這種物品。這便是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氣候變化是嚴重市場失靈造成的,與溫室氣體有關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沒能反映出因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損失。因此給碳定價可以矯正這一市場失靈,有利於為低碳技術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如果決策者能解決這些市場失靈問題,市場可以成為強大的工具,以最低的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很多氣候變化風險可以通過一些強有力的減緩政策來降低,減排行動的花費要比針對影響所做出應對措施的成本低得多,是一項具有高回報率的投資行動。

然而,現在很多政府都給化石燃料提供很多補助,如果排放很多的二氧化碳氣體,但卻不付出什麽代價,那麽溫室氣體的排放就不能得到遏制。斯特恩指出,我們必須考慮到成本問題,不應該在這方面給他們任何的資助。

在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底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全球195個締約方國家通過了歷史上首個關於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協定。該協議協定,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並繼續努力、爭取把溫度升幅限定在1.5℃之內,以大幅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同時,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斯特恩表示,在此次氣候變化大會上,他看到了中國政府在這方面體現了很強的責任感,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82

連鎖餐廳、優衣庫,只能靠降價吸買氣 安倍拖延加稅 也救不了消費力

2016-06-27  TCW

日本消費稅提高至一〇%的時程,再次延宕,安倍雖力求脫離通縮,但統計數據提示「還差得遠」,若無法根除民眾對未來的不安,活絡消費難上加難。

六月初,日本首相安倍晉

三公布消費稅增加到一〇%的預定時程,將延後至二〇一九年十月才開始實施。

「有關再次廷後消費稅加稅時程的這項決定,是我『全新的判斷』,和之前與民眾的約定不同,如果有人批評我違反選舉政見,我也會虛心接受。」安倍說。

原本預定於二〇一五年十月實施的加稅措施,安倍第一次宣布延後到二〇一七年四月時,他曾經斷言「絕對不會再次延期」,之後也不斷在各種場合中表示:「只要不再發生像雷曼風暴,或東日本大地震等級的災害,就會照預定時程加稅。」

然而今年五月底在日本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伊勢志摩高峰會期間,安倍力主「以新興國家為首,全球經濟正面臨巨大的危機,」似乎試圖替他將再度推遲加稅時程,提供一個合理的理由。

政府說就快擺脫通縮

但餐飲、零售業不敢漲價

本次的再次延期發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力求不和過去的發言互相矛盾的各種說明。六月一日公布再延期後,當天東京股市的日經股價指數下跌二百七十九.二五點,以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五.七三點作收;隔天六月二日的收盤價,則再下跌三百九十三.一八點。加稅再次延期的題材,早已提前反映在股市中,這兩天的日股下跌只反映出對日圓持續升值的擔憂,幾乎沒有人認為消費稅再次推遲加稅時程,可以活化略顯疲弱的消費力道。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四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顯示,扣除價格波動劇烈的生鮮食品後,綜合指數為一〇二.九(以二〇一〇年為基期一百),比起去年同期下跌〇.三%,為連續兩個月下跌。安倍宣布再次延期加稅時,雖然強調「就快擺脫通縮了」,但是消費第一線仍陸續祭出應付通縮的營業策略。

日本最大連鎖家庭餐廳集團雲雀集團(Skylark),旗下的主力餐廳「Gusto」本月將大幅調整菜單,調整方式是價位相同但增加分量等,實質上就等於降價。這是因為今年三月起,該餐廳連續三個月的來客數和營業額表現,都比去年差,所以希望經由增加低價位品項等,爭取更多的客層,避免顧客繼續流失。零售業也一樣.今年四月起,優衣庫(Uniqlo)開始修正以前的漲價路線,針對部分長銷商品的降價措施奏效,五月在日本國內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成長七.六%。

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高島屋、大丸百貨母公司J.FrontRetailing、Sogo西武等日本四大百貨公司所公布的二〇一六年五月份營業額,也同步衰退,連續三個月減少,原因之一就是高價位口凹項的銷路開始出現隱憂。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

車市、房市需求不振

德意志證券資深分析師風早隆弘指出:「二〇一五年秋冬以來,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了。」顧客對於拍賣或促銷的反應極大,「不便宜就不買」的消費行為越發明顯。

需求不振所帶來的通縮陰影,也籠罩在其他業界。

因為日本政府推遲加稅時程,野村證券將二〇一六年度的日本國內汽車需求量預測值下修二十萬輛,至四百九十萬輛:二〇一七年度則上調十五萬輛至五百一十萬輛。這是因為原本預測加稅前會出現的搶購潮消失,再加上連續十七個月輕型汽車(排氣量六百六十c.c.以下)的需求減少,所以將兩年合計的需求預測值下修五萬輛。

房屋市場也不再熱絡。不動產調查公司東京Kantei巾場調查部主任研究員高橋雅之表示:「從去年入秋開始,(房地產)銷路就呈現疲軟,現在又喪失了消費稅加稅的賣方題材,市場上的供給調整,甚至是降價求售的動向將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在銷售第一線,已經看得到這種趨勢。

某大型不動產公司的業務員就說:「因為不能直接降價,所以就透過附贈家具等方法來促銷,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以前就算一次要銷售超過一百戶,當天搶購一空也很常見,現在只能減少每一次的銷售戶數,以創造當天搶購一空的假象。」

實質薪資連五年減少

民眾對未來不安,縮緊荷包

消費力道無法提升的原因,顯而易見。厚生勞動省公布的二〇一五年度實質薪資指數,比前一年度減少〇.一%,已經連續五年減少.安倍經濟學雖然提升了企業業績,但影響尚未及於個人。

再加上對未來的不安,讓消費者更是看緊錢包,不敢消費。

三越伊勢丹控股公司社長大西洋就對推遲加稅的效果存疑:「原本預計明年四月實施的消費稅加稅雖延後了,但站在確保社會保險制度的穩定財源,以及健全財政的觀點來看,最終還是不得不提高消費稅。除了社會保險的負擔增加外,對將來的不安也造成民眾消費意願低落。」

擔任財政制度等審議會(財務大臣的諮詢機構)會長,同時也是立正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的吉川洋就擔心:「提高消費稅是充實社會保險的必要代價,政府延後實施實在令人遺憾。如果連處於完全就業狀態的現在,都無法如期加稅的話,那可能就永遠都加不了稅了。」

自從二〇一四年四月日本消費稅率由五%提高到八%後,原本看漲的民間消費力道就開始停滯不前。加稅會影響消費,因此政府對於再次加稅,表現得猶豫不決,或許也就不難理解了。

提高消費稅率的目的,是要充實社會保險,消除民眾對於未來的不安。現在推遲加稅時程,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眼前民間消費不振的問題,但是國民對於將來的不安,也因此跟著延長,消費者只好選擇勒緊荷包以為因應。

由此看來,當局延後加稅時程的決策,也不一定是最佳解決方案。

(Nikkei Business (c) 2016 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68

非獨搶生第一案拖延四個月仍未宣判 法院稱等待上級批複

倍受各界關註的非獨搶生第一案今年4月28日在湖北省監利縣開庭後,法院宣布“擇日宣判”。快四個月過去了,這一案件仍未宣判。

8月18日上午,監利縣法院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回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詢問時表示,“現在案件還沒有結果。已經請示上級法院,批複還沒有下來。”據一位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人士透露,最快今年九月份此類案件可能會有結果。

類似案件全國並不少見

今年1月25日,監利縣法院受理了二孩母親馬麗雲狀告監利縣衛計局的案件。馬麗雲家住監利縣網市鎮碾橋村,於2015年5月生下第二個孩子。2016年1月1日,修正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生效實施,其中第18條規定: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全面二孩政策自此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實施。

新法實施十天後,2016年1月11日,馬麗雲夫婦收到監利縣衛計局的一張《征收社會撫養費決定書》,決定書中告知馬麗雲夫婦違反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8條,生育二孩是違法行為,對其征收社會撫養費98700元。

馬麗雲認為,監利縣衛計局的做法,違背了剛剛生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於是提起了訴訟。作為《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後的第一起非獨搶生起訴衛計部門的案件,此案從立案後一直受到各界關註。

馬麗雲的代理律師燕文薪認為,修正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8條規定了中國公民可生育2個子女,監利縣衛計局在新法生效之後對馬麗雲夫婦生育二孩做出社會撫養費征收決定書,屬於違法征收行為。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類似馬麗雲的案件在全國並不少見。主要是因為有一批在2016年1月1日之前生了二孩的家庭,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不服衛計部門做出的社會撫養費征收決定。

而到底對於搶生群體如何處理,目前從全國範圍內看並不十分清晰。全面二孩政策剛剛公布時,湖南曾經提出對於搶生群體“不做實質性處理”。此說法被衛計委叫停。此後,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在不同場合都表達過,對於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並已經依法處理的,應當維持處理。尚未處理或處理不到位的,由各省按照實際情況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目前絕大部分省市已經按照修正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完成了地方人口與計生條例修訂。根據其修訂內容,基本上都明確了對搶生人群采取繼續追繳社會撫養費的規定。一位沿海省份的衛計部門人士私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其實追繳的社會撫養費總量並沒有多少,他們自己也不願意做這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但是由於不願意做出頭鳥,也只得隨大流繼續追罰。

爭議何在?

山東省某市剛剛收到社會撫養費征收通知書的趙先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自己的第二個孩子在2015年12月25日出生,離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不到一周,因此就被征收二十多萬元的社會撫養費,他覺得很不公平。

“國家既然現在是鼓勵生育兩個孩子,就不應該因為我的孩子早出生幾天就這樣罰我。”趙先生說。

據多位法律界人士分析,非獨搶生第一案之所以遲遲沒有宣判,因為在適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爭議。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馮濤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訪時分析,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對沒有做出處理決定的行為,按照生育行為發生當時的法律法規規定,有關行政機關是有權利做出處理決定的。但是,由於行政機關沒有及時在《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改之前處理,導致在修改之後生效的法律適用期間卻適用已經被修正的舊法進行處罰,處罰依據上存在瑕疵,為以後爭端的產生留下了隱患。

曾經代理十幾個單獨兩孩搶生案件的浙江律師吳有水認為,當新舊法律沖突時,應適用有利於當事人原則,新法規定一對夫妻可以生育兩個孩子,就不應該在新法實施後繼續對搶生的二孩父母征收社會撫養費。他分析,從法理上,原告應當勝訴,但如果這樣判了,司法部門可能會遭到來自計生部門的不滿。因此,現在很多法官也在觀望中。由於此前各地都成立了由各部門領導組成的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即使是在新法實施後,司法部門在相關案件的審理上仍然受到計生部門的影響。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法律學者分析,非獨搶生第一案遲遲不宣判,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由於這個案件在全國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如何判決對全國其他同類案件影響巨大,因此就基層法院來說,可以說是左右為難。

據了解,吳有水代理的單獨兩孩搶生案件現在都處於停滯階段。而據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消息稱,此類案件可能最快九月份可能會有結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會持續關註案件進展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80

博鰲|註冊制呼聲再起:信披是核心,求穩拖延加劇時間成本

早在2015年,各界就預計註冊制或將在2016年初正式推行。然而,2015年下半年的股市巨震推遲了股票發行制度的改革,IPO由核準制到註冊制的過渡至今鮮被提起。

在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眾多業界大佬在題為“糾偏:讓資本市場回歸根本”的分論壇上一致認為,推行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未來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我記得2015年7月有個論壇,當時我認為註冊制的真正推出要到2020年,但大家說,不是說明年要推出了嗎?但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改革方面都會延後,這種情況我們要怎麽解決?還是要有魄力,”齊魯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時間也是一個成本,大家經常會看到改革的成本,認為一改肯定要亂、投資者要承擔損失、市場要大跌,所以要穩中求進。“但當你穩定了之後,改革就會延後,但時間成本卻很少有人計算。”

李迅雷

在李迅雷看來,“重點還是要去推行IPO改革,現在的新三板其實就是註冊制,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同時他也認為,需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引入外資競爭,倒逼改革。

說到資本市場改革,吳曉求可謂是元老級人物,他是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和證券研究所所長、證監會發審委委員。當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他也從頭到尾參與其中。吳曉求在論壇期間表示,股權分置改革是最難啃的一根硬骨頭,因此IPO改革一定可以推行,而核心則在於信息披露。

吳曉求也具體解釋了註冊制和當前核準制的差別。“核準制下,如果總共是10分的責任,那麽上市公司5分,中間機構3分,發行批準機構(證監會發審委)2分,加起來是10分;變成註冊制之後,證監會的責任就是0了,中間機構可能要承擔45%的責任,發行者則要承擔55%的責任。”

吳曉求

他稱,從這里可以看得到,對於發行者和中間機構來說,他們的責任更大了。實際上就建立了一個市場的權責匹配機制。“因為核準制下,權責是不匹配的。比如對於IPO,發行審核委員會有七個人投票,如果七個人投了贊成票,公司就可以上市,但那個票是永遠封存的,如果事後發現存在虛假上市的現象則無從追責,因此我們一定要交給市場。”

在註冊制下,吳曉求稱:“上市企業虛假上市,發行者和中間機構就要承擔無限責任,這是有益的。我們本來以為註冊制下,發行責任變得輕松了,其實是發行責任更大了,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自律的市場,這是一種進步。”

眼下,股民對於註冊制可謂“又愛又怕”,“愛”是因為註冊制將解決IPO“堰塞湖”現象,但也始終有人擔心,這可能使得魚龍混雜的企業紛紛上市,同時可能會沖擊市場流動性。

對此,中國證券市場設計研究中心總幹事、《財經》社長王波明堅定地表示反對。“推行註冊制後,從市場選擇來講,很多公司在核準制下能發行的,其實到市場選擇的時候根本發不出去。例如,投行去路演,投資方可能對這個公司根本沒興趣。但是在現在的核準制下,排隊可能就要兩年,只要一批準,市場覺得有了證監會發審委的背書,所以100%可以成功發行。所以註冊制的意義非常之大。”

王波明也不認為註冊制就必定會對股市造成壓力或沖擊,“這都是對於註冊制的誤解,投資者根本沒有搞清楚。”

                              

王波明

當然,給予監管層“牙齒”始終是關鍵的一環。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席CEO、原港交所助理董事孫瑋表示,“希望中國最終市場能變得非常公開、透明、有序。要達到這一點,投資者要受到相應的保護,需要法庭制度,我並不是說中國要照搬美國現有的制度,但是最起碼如果給了監管者牙齒,即讓違法行為承擔後果,給受傷害的投資者投訴機會,而且還要拿到補償,這就需要法庭。”

孫瑋

在香港證監會任職期間,孫瑋當時協助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在1993年迎接首批中國大陸企業到港上市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她早年也是紐約州執業律師。她建議:“以後是不是投資者可以到法庭上來起訴那些用招募書撒謊的公司,並在最後拿到補償,我覺得這對於市場發展會有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無獨有偶,原中國基金業協會會長、曾任職於證監會國際部的孫傑也表示,“資本市場,或者是資產管理行業出了這麽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法律問題。”

孫傑

“我看了很多境外的經驗,我們也想市場化、國際化、法制化,不要幹預,不要扭曲市場,但是事實上,這在具體工作當中不現實。歐美國家花了200年,經歷了大量血的教訓才達到高度法制化的水平,而中國才20幾年。”孫傑分析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51

鄭家華:量寬前戲拖延時間

1 : GS(14)@2012-09-02 00:05:30

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827_00842_001.html
【on.cc 東方互動 專訊】 東方產經「搜財奴」專欄作者鄭家華:上週大市五個交易日下來,約較前週五收市跌200多點,個人角度看來,仍算是橫行。大市成交仍是乏善足陳,新股假若沒有融資顧問們在「圍飛作歹」,基本上無法完成融資活動。難怪,雖然傳過有幾家國內券商洽談,曾經吒叱於香港中小型新股市場的美資派傑證券(Piper Jaffray),最終亦於上週結束在港業務。
日前,在自己亦有執筆的財經週刊,看到最新一期有一篇的文章,食字式把現階段對QE3的憧憬,戲稱為「量化前戲」(Quantitative Expectation),覺得食字食得恰到好處。是否原創,筆者沒有深究。但現階段大市在沒有具體利好消息下,仍然沒有大幅度回落,主要原因是預期(Expect)有量寬,而非量寬正在進行中(Easing)。當然,我把「Quantitative Expectation」譯為「量寬前戲」,而不直譯為「量寬預期」,亦是玩食字。
不過,我認為自己「食」得有道理!因為,沒有在位的國際財金官員「調情式」配合,這輪對第三次「量化寬鬆」的熱切預期,情緒是沒有可能維持那麼久,而仍未減退的。正所謂,有郎情(投資者的期望),再加上妾意(包括伯南克在內的一眾大國央行行長的眉來眼去),前戲才會玩得如此如痴如醉。不過,若然只有「量寬前戲」,而不見「QE3」埋位,投資者一腔激情就會無從渲洩,最終就會因愛成恨,憤而沽之,大家要小心!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