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柳传志:联想控股审慎考虑回归A股市场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311/21025963269.shtml


  联想控股或将考虑香港发债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王昊、桂涛、常璐)“联想相当大的市场是在中国国内,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国内的股市发行股票,但是在目前形势下,董事会会再做新的考虑。”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11日在两会新闻中心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

  今年2月,柳传志重掌联想。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IT企业,联想采取怎样的投资战略,如何稳住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这些话题是现场中外记者们的关注焦点。

  柳传志说,联想是否回归A股市场还要等待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他还希望尽早设立中国资本市场创业板。“创业板的出台越早越好,对风险投资而言同样是越早越好,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科(4.31,0.02,0.47%)技成果及时转换为生产力,更有利于支持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融资。” 柳传志说。

  他介绍,联想企业有两个投资领域,一是风险投资,二是私募股权基金。对于联想的风险投资而言,资金在投入项目之后的退出,主要选择在国外上市。

  “因此对选择对象,对投入资金都有极大的不便,创业板的出台越早越好。”他说。

  柳传志说,联想对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提前进行了布局和安排,提前募集到18亿美元和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柳传志强调,联想集团目前没有研究过在香港发行债券的问题,但是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可能有所考虑。

  “现在有一些相当不错的项目,如果有机会的话,联想控股还是很愿意在香港发债的,在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以选择。”他说。

  关于联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权衡国内和国外的电脑市场,柳传志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还不见底,但联想一方面稳定海外高端市场,另一方面满足消费类市场低档产品需求的战略不会有变动,只会加强。

  柳传志说,对于PC产品,国内出现了新的市场需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脑产品的国内市场自然显得比重更大,尤其是在“电脑下乡”方面有新的市场需求,国内市场的营业额也会更大。

  他说,“电脑下乡”对联想而言是件“不简单”的事情,需要做三方面努力。首先是要保证消费渠道畅通,“要让农民想买的时候能够买得到”;第二,服务网点要足够;第三,保证培训网点的普及。

  至于海外市场,柳传志誓言“绝不放弃”。他说,并购IBM之后,联想要巩固欧美国家大客户市场,要“高举”ThinkPad这个品牌的大旗,要保证企业毛利,要保证营业额不能下降。

  柳传志坦言,作为并购海外知名电脑品牌的国内企业,联想在海外市场的挑战首先来自维持国外大客户的品牌认同,其次是“买回来的员工队伍会不会稳定,中国员工能不能很好地和他们合作”,最后是“业务整合和文化磨合”。

  “西方人与中国人一起合作,怎样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和统一的价值观,这需要有耐心和高度。一个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若想实现成功,这个是最大的难题。”他说。

  不过,柳传志对联想的未来充满信心。“如果和同行业比,一年之内,联想就会有明显的进步。”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14

審慎投機者1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2614


 

我們將一些東西分類分派,目的不是去「一竹篙打一船人」,而是能令東西分門別類,有助系統性的吸收知識。

 

對於長揸死牛派的意見,我以下面作結:

 

要搞清楚長揸死牛派和價值投資者的分別。

 

一個價值投資者,不等於長揸死牛派。一個長揸死牛派,亦不等於價值投資者。

 

一個價值投資者有時會較長時間持有一項投資,但不是所有項目都會長揸。

 

一個長揸死牛派會長揸自己的任何一個項目(至少他聲稱自己會咁做),但那些項目未必是價值投資。

 

一個破產或者幾個破產的人以前是投機者,但不是所有投機者都破產。

 

-------

 

我們要用廣闊的視野多角度看一個問題,找尋達到自己目的最有用的途徑。

 

在此,我分享的是認為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和觀點。若果對其他人都有用,自然會有人接受。不用宣傳,也不用苦口婆心。

 

關於投機者的東西,是最多人誤解的。(那當然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很了解價值投資或者長線投資,其實不然。)

 

投機者--"Speculator" 源自拉丁字 "Speculari",意思是偵察、刺探和觀察。

 

一個好的投機者的投機行為必然包括觀察、理解/分析和行動。

 

然而,好的投機者往往會知道自己的局限,在操作上盡量去保護自己,然後去得到最大的利潤。

 

自己最大的敵人是以為自己洞悉一切,以為自己比其他市場參予者更聰明。

 

實情是,市場裏面充斥著大量無論在資金、 知識、資訊都比自己大大優勝的參予者--以為只是自己才懂得價值投資嗎?大把人識;以為自己才對公司有很深入研究?別人看財務表勁過你,人們有去拜訪公司 去廠睇,機構甚至有成team人去探公司做數據,cover 的公司範圍更廣,我沒有這個優勢。

 

因此,某股一定掂、某行業一定得、某國家必定爆升十年之類的東西......值得令人相信嗎?市場上沒有肯定東西,不肯定性才是最肯定的東西。

 

市場偶然會因為人性而有時失效,一切在股市賺錢的方法都是把握這些機遇而賺錢。

 

有人以為只有「人棄我取」、「尋找市場遺忘的『價值股』」才是把握市場失效的方法,而趨勢投資只是隨波逐流的羊.......

 

據我的觀察是,趨勢投資/投機其實也是把握市場失效的方法,透過觀察和分析,它在人性造成錯誤後的修正過程(例如股市由不合理偏低的水平升回合理水平)、在人性不理性亢奮的過程(由合理水平升到泡沫)賺錢;也在亢奮狀態修正的過程中沽貨、放空等保住利潤和獲利等。

 

反之,長揸死牛自以為是「低估」、「便宜」的股票以為市場不理性、愚蠢,兩三年後也是如此,甚至股價更低,就再講下股票的派息,是市場不懂什麼是生金蛋的鵝........我不再多評論也實在不敢恭維,大家自行思考。

 

而另一方面,一些估值「高昂」、「高追 (因為股票不斷創新高)」,被認為是市場不理性亢奮、羊群追逐熱點.........而事實上高處未算高的原因是投資者看不到公司的強勁增長點、行業的轉 勢以及新產品的重要性等。一面持有「便宜」的股票並無寸進,卻另一方面嘲笑別人是羊群。

 

又另一方面,長揸死牛若然選對股票,股票 由合理值移向高估值,然後爆破,仍然一直長持,boom-and-bust一直長持,幾年建立的賬面利潤幾個星期被抹掉、然後虧損,不以為然。這類投資人 認為,之前的大升,只是往後一個很大的趨勢的開始部份。事實上,所有沒有成功在高位沽貨的投資者當初也是這個想法。不管事後對不對,我實在無法認為看著幾 年利潤甚至十年的利潤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間眼白白流走(可能要多十年八載才能重新建立),不想辦法保著自己資產的價值,是一個理性的行為。

 

總括而言,如索羅斯所言,市場永遠都在極端與極端之間運行,equilibrium 並不是常態。市場參予者理應了解這狀況而從中獲利。

 

而審慎的投機者,是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局限,用操作的方法去保護自己;而另一方面正確觀察市場後,保護自己之餘,再利用機會幫助自己獲利。不會出現幾年後才驚覺自己一直長揸的項目原來出了問題,然後虧損了結/換馬。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5

審慎投機者2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2663


 

參予市場不論用什麼方法,其實主要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賺錢。將盈利最大化,並將虧損盡量減少,這是操作的主要目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意見是會經常會錯的,這是風險所在。自己看錯或者不知道的那個部份就是風險。認知風險並不是像證監會的電視廣告般唱幾支歌仔就會明白。

 

舉例:幾年前持有匯豐而不知道業績沒有轉好,股價低迷不知原因,而由希望主導自己的思想,那就是風險所在。

 

參予市場,而不明白市場,那就將自己陷入風險之中。學習什麼是市場,市場如何運行,是需要時間和用功的。而審慎投機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市場,觀察的目的是減低和避免風險。完全不觀察和了解市場,是漠視風險的行為。

 

投機是藝術,不是數學,市場沒有公式可以 導致必然的結果,不是1+1一定等於2。因為市場有無數的參予者,而每個人的認知均有偏頗和不足,亦有情緒和人性的影響。而投機是基於觀察,然後透過分析 觀察得到的事件並循結果出現的可能性來行動,即是在勝算較高(即勝的機會率高於敗的機會率)的時候行動。

在一個長時期,不斷重覆勝率高敗率低的遊戲,或者(勝敗機率差不多)贏就贏多多、輸就輸很少,長期進行那就必定能夠贏利。

 

因此,投機應該是靠觀察事物並分析計算勝算再行動的遊戲,是三步曲,即:一、觀察;二、分析/計算(廟算);三、行動。所以談論投機行為的問題時,理應知道自己關注點在於那一個部份。否則很易口同鼻拗,失去方向。

 

投機者最常犯的錯誤是時常去斷估、預測,卻沒有好好的觀察。投機最重要是看到市場在發生事情一、事情二、事情三......等等,客觀而實在地發生。不能跳step,還沒有好好看到事情一二三前就預測市場會點點點,這種情況在財演的亂up中表露無遺。例如我之前講技術分析,看完圖表應該是能告訴大家,突破了還是沒有突破,yes or no, 發生了叫做有,沒有發生或者未發生的叫做無。不能接受一些,「它將會突破」、「它很有機會突破」、「它下星期五會突破」,「它可能突破了」之類的東西。又 或者一件新聞令一只股票突破(breakout)或者崩盤(breakdown) ,我們就是要知道這件事--那新聞令那股票崩盤,這樣就夠。 Second guess 大戶借機殺羊殺豬、市場怎樣「非理性拋售」.....在「觀察」這個部份意思不大。

 

觀察了足夠資料,廟算,然後行動。

 

例如:市場已經對經濟的壞消息毫無反應,甚至上升,市場中有幾隻 leader stocks 已經整固完,並已經突破創新高,市場指數已經突破了上一次較重要反彈的高點,由一浪低於一浪的下降趨勢,已開始轉勢展視一浪高於一浪的上升趨勢。貨幣市場的資金達到高點,同時基金的現金數量已達到高位,另外交易所亦公布了大量的公司作股份回購以及公司董事和管埋層購買自家公司的股份,央行的利率達到歷史低位,聯儲局已經買入債券,貨幣寬鬆程度達到歷史高點等等。經廟算後,知道這種種一切是歷來幾十年恒常牛轉熊的明確訊號,認為在這個時候買進,勝率極高。然後行動:轟進。

 

任何時候都有錯的機會,當行動開始有成果,即市場已證明自己為對。成果的證明就是贏利。反之,若自己看錯,市場則以虧損作為警示。

 

現在連傻的都識講:一、不要虧損;二、不要忘記第一條。

 

那麼,在足夠的觀察和廟算下,找最好的時機買進(即你在認為往後上升的機會極高的位置買進),仍然虧損,而虧損不斷擴大。那肯定是自己的計算出問題,不是市場的問題,唔好賴市場不理性。有網友的比喻十分精辟:
 假如有十個投資者, 當你唔理性,但其他九人好理性,你會輸錢 當你好理性,但其他九人非理性,你都會輸錢。 你要贏,問題不是你堅持企那一面,而是何時企邊一面。  買入後股價大跌,不斷溝貨 (average down),買完後勁跌仲話自己很開心,那並不是投機者認同的理性反應和行為。反之,那是一個警號,一旦發展觸及投機者在廟算時所定的「判定失敗」的條件 時(通常是觸及某個止蝕位,或者股價發展的型態和成交量和預期大為不符),那個投機就宣告失敗,要馬上終止部位,趁虧損還是細小的時候坦然接受。  長揸死牛派會話,傻的,次次都止蝕,十次有九次止蝕,唔輸死都難。或者話,大戶就係專睇住呢班羊來篤穿支持位殺哂你地。  實情是,審慎的投機者是會詳細廟算清 楚,在肯定的位置才會買進。Jesse Livermore 說,在一個絕佳的投機中,一買進就有贏利。我個人十分同意這句說話,因為我自己去年很棒的投機,例如買進德昌電機、匯豐、濰柴動力、鷹美等等,都差不多是 一買就有贏利。在一個小心選擇而肯定的正確買入點買入,是很少會觸及止損位的。很快就觸及止損位的投機,多數是很失敗的。不果斷止損,那只會承受更大的挫 敗。輸掉30-50%的「投資」,哪個不是這樣開始的?  審慎投機者以觀察、廟算和計劃來主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由希望來主導思想然後影響行動。Let your wish become the father of your thought,是失敗的根源。  當審慎投機者第一步行動得到市場的確 認為對,那麼它才會去進行第二步,第二步也走對了,它才會去進行的三步。那麼就能確保一步一步的往勝利的方面走。相反,第一步沒能確認做對,就加馬走第二 步,走了N步才知道自己搞錯,大錯就是這樣造成。自己看錯或者不知道的那個部份就是風險,一步又一步的往風險裏走,愈踩愈深,那只有死路一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6

審慎理財六招致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22.html
今次是理財六招, 止凡看透這類有關致富、理財、投資的列點 (節錄自書籍或文章), 都大同小異的叫大家從習慣入手, 先培養好理財習慣, 做好理財後就再學好投資, 錢搵錢, 一步步達至財務自由, 而這又的確是理財真理。

記得首次看這類「N招致富」、「百萬富翁的N個習慣」、「教你成為有錢人的N個法則」等書籍時已經是近十年前了, 現在無論中、港、台及外國作者出的這類書籍, 我都已經很少再有興趣看了, 但我還始終認為這類書籍有其市場。



原因很簡單, 當一個打工仔還未有建立正確理財觀念, 或未有足夠財務知識時, 這類書籍實在是快、靚、正的雞精讀物, 絕對救回不少人離開財務困難。

其實某程度上, 我也希望這個blog有這樣的功能, 就好像富爸爸系列, 作者出了這麼多本財經書, 說到底也只是概念, 當中並沒有太技術性的文章, 但卻能啟發無數人自發地去增值財務知識, 實在佩服。


source: 審慎理財六招致富

1)累積種子資金
其實很多時候投資的種子資金也是依靠儲起來的,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天便可以實現。

2)準備財務自由
你現在節約下來的每一塊錢,都是你將來的財務自由的每一塊堅固基石。要讓錢為你工作,擁有愈多錢,工作效率就愈高,收益就愈顯著。如果你當前有收入來源,那麼你就從今天開始積累財富,每一次微不足道的累積都將成為你實現財務自由之路的基石。

3)為自己將來打算
你當前的生活條件是由你過去所做的投資而決定的,所以不妨在此刻為你的將來做好準備!

4)買公司股票代替買其產品
有個簡單的儲蓄辦法,就是不再買公司所銷售的產品,轉而買公司本身的股票。美國對有錢人做的一項調查表示,富人會把他們全部收入的30%左右拿去投資或儲蓄。當你忍痛改變你的消費習慣,徹底擺脫做金錢奴隸,你就將成為富人。

5)錢多並不是關鍵
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時間,正常而言,愈早開始妥善的投資,便能享受到更佳的複息效應。

6)妥善理財、審慎投資
第一,嚴格控制你的負債,在你做任何一項投資之前,是否應該用這筆錢先還清債務;第二,把投資和財務儲蓄永遠放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這個就要看你持之以恆的韌力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79

能把命托付給手術機器人嗎? 國內方興未艾,國外審慎評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479

達芬奇手術進行中。 (張海濤/圖)

適合在狹小空間操控的機器人手術,幾乎已經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高年資醫生累積的手術經驗會因此貶值嗎?

2013年前11個月,美國FDA共接到3697起機器人手術的不良事件報告。目前國內機器人手術通常由主任以上醫師操刀,以此控制手術風險。

2015年6月28日,八個月大的妮妮安靜地躺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外科手術臺上,等待手術開始。

這場手術有些特殊,妮妮的主刀醫生不僅有兒外科專家、北京和睦家醫院外科主任鄭偉,還有他的“小夥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下簡稱達芬奇)。

國內第一臺達芬奇早在2006年就落戶解放軍301醫院,但直到2013年底,國內(不含港澳臺)達芬奇的總數只有17臺。不過手術機器人配置潮正在迅速升溫。根據國家衛計委規劃,近三年內將有36臺設備獲得審批。

能把外科手術這項關乎人命的事托付給機器人嗎?如今,中國的醫生和患者都在審慎地評估它的神奇和風險。

最具天賦的手術者

手術室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經調試完畢。更準確地說,它叫“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外科手術系統”,是一款可以輔助醫生進行外科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它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臺、三維高清成像系統和配有四條機械臂的手術系統。

換上無菌服的鄭偉進入了手術室。這是他做的第三例機器人手術,為了這場手術,他準備了近10天。

影像報告顯示,妮妮有重腎癥狀,在她的身體一側,多余的腎和輸尿管不但沒有正常機能,反而成了“細菌大本營”,讓她的尿道反複感染、發炎。鄭偉打算切除它們。

如果按照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在腰部開一個比腎還要大的切口,外加一個取輸尿管的切口,8月齡的妮妮顯然承受不了。即便采用微創腔鏡手術,嬰幼兒狹小的腹腔也讓操作難度大增,效果難料。

只能召喚機器人醫生“達芬奇”了。

“達芬奇”的外形像章魚。四條“手臂”中的三條負責握住手術器械進行微創手術,另一條負責攝像和照明。

與人的手臂一樣,達芬奇也有肩、肘、腕三個關節,能完成上下、前後、自由運動與仿真手腕的左右、旋轉、開合、末端關節彎曲共7種動作。它的前臂可脫卸,能根據需要安裝剪刀、鉗子、持針器等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關節比人的手腕更加靈活,不僅能自由旋轉540度,還能在手腕向下彎曲90度後,再自由旋轉540度。

妮妮的肚子上被切開四個直徑0.5-1.2厘米的微創小口,助手將達芬奇的“手臂”一一“送”入腹腔。兩三米外的控制臺前,鄭偉將雙眼置於3D眼鏡上。從這里望進去,妮妮的組織結構被以10-12倍的比例放大,高清的三維手術視野,讓他更有信心。

鄭偉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靈活地掌控著指套式操控桿,遠程操控機械臂和立體腔鏡。只不過,手上的動作通過計算機系統過濾顫抖後,經過1∶5的比例調整,被縮放成了機械臂上更精細的操作。

他的雙腳也沒閑著。操控臺下方有4個腳踏控制板,最左側的是離合器,踩下就切斷了操縱桿與達芬奇“手臂”的聯系;左側的另一個踏板負責調整攝像頭的焦距;右側的踏板分別是雙極和單極電凝刀的開關,它們產生的高溫能在結紮血管的同時起到止血作用。

10個小時後,妮妮的腎和輸尿管被成功切除。她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接受達芬奇手術的患者。

按照傳統手術,妮妮起碼需要住院10天,但3天後,她就康複出院了;一周後,傷口全部愈合。

有了機器人還需要老教授嗎?

“你看過木偶戲嗎?”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泌尿外科教授王國民將達芬奇的操作原理比作提線木偶。1997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泌尿外科進修時,這位複旦大學的老教授第一次見到了手術機器人。18年過去了,繼第一代單臂手術機器人“伊索”和第二代三臂手術機器人“宙斯”後,屬於四臂機器人“達芬奇”的時代已經到來。

“它特別適合在人手難以施展的狹小空間里工作。”王國民這樣歸納達芬奇的特點。而這一優點也讓泌尿外科成為使用達芬奇最多的領域。

他介紹說,例如前列腺,位於尿道和膀胱接口處,部位很深,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很大的切口,但機器人手術只需開幾個1cm左右的小孔,“出血量一塊紗布就能搞定”。在美國,目前超過90%的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由機器人輔助完成。

在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血管外科專家張強看來,達芬奇將微創手術做到了極致,它的精準性是腔鏡不可想象的。

“手術機器人對於精細化手術是非常有利的。”張強說,過去縫合細小血管時,醫生手部容易顫抖,血管一旦縫合不規整將導致閉塞,而“手術機器人克服了人工手的這個缺陷。”

如今,機器人手術幾乎涵蓋了外科所有科室。泌尿外科的膀胱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胃腸外科的胃切除、結直腸切除,婦產科的子宮切除,五官科的咽部腫瘤手術,都能看到達芬奇的身影。在韓國,達芬奇最受甲狀腺患者的青睞。它通過雙側腋窩或乳暈進入切除腫瘤,脖子上的疤痕再也不見了。

不過,達芬奇的精準也引發了擔憂:高年資專家累積的經驗會不會就此貶值?

王國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在操作機器方面,我確實‘玩’不過年輕人,但臨場判斷仍然需要積累的經驗,這方面我肯定比他們強。”他說,機器人手術歸根到底由人主導。

新舊技術的博弈讓張強想起十多年前腹腔鏡剛被引入中國時的情景。那時,他所在的浙江邵逸夫醫院邀請美國醫生來做培訓,不想卻遭到一些老專家的反對——腹腔鏡的手感不如開腹手術;屏幕顯示的是二維圖片,操作時很難精準定位。最重要的反對意見是:如果年輕醫生都做腹腔鏡了,以後沒有開腹手術的經驗怎麽辦?

“對新生事物早期的質疑是有意義的,會促使各方不斷改進技術,”張強說,“但博弈的結果往往是新技術勝出,這種方向是無法改變的。”

達芬奇也在不斷更新換代,由最初的S型升級到了擁有兩個控制臺的Si型,Xi型也已經出現,機械臂被直接吊在了天花板上,和老機型動輒占據幾平米相比,手術室也變得寬敞了不少。

達芬奇的四條機械臂。 (李鴻波/圖)

高昂手術費

從2006年引進第一臺達芬奇到2015年5月,國內累計開展達芬奇機器人手術15358臺;而達芬奇制造商、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以下簡稱直覺外科)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開展近50萬臺達芬奇手術。從數據上不難看出,這項應用在中國的起步才剛剛開始。

“達芬奇在國內推廣難的原因之一在於價格太貴。”幾位受訪專家均表示。

達芬奇的“手臂”只有10條“命”——裝在機械臂遠端的手術器械在使用10次後就需強制性更換。機械臂的每一次使用都會被系統記錄在案,10次過後,機器將自動鎖定,無法操作。

“不換也得換,確實有點浪費。”王國民認為,這雖然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卻也意味著患者必須為這份國內醫保報銷尚未覆蓋的費用埋單,“如果能增加使用次數,耗材費應該能降低不少。”

在上海,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加3萬元,這構成了達芬奇手術的基本價格體系。在南京,患者需支付約為1.9萬元的開機費,外加術中實際耗材費,一般約為1萬元-3萬元不等;一些新開展該手術的醫院為了支持達芬奇手術,最初的手術全部免費,有些會半價收取耗材費。

在王國民接觸過的患者中,經濟能力可以承受的一般會選擇機器人手術,但仍有不少人選擇做開放手術,“畢竟自己掏錢少。”

達芬奇手術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在於它的技術和市場壟斷。1999年,直覺外科研制出達芬奇,並於2000年通過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審批,開始生產和銷售。很快,它便取代了“伊索”和“宙斯”,確立了近乎獨霸市場的地位。

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中互利)是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據其外科產品部總經理劉雨介紹,一臺達芬奇Si型設備進口到大陸市場的價格約為200萬美元。因為沒有統一的定價,醫院買進的價格各不相同。

作為甲類大型醫用設備,達芬奇的采購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什麽樣的醫院可以配置、全國配置多少臺,國家衛生計生委都有著明確的標準。

2006年底,國內有了第一臺達芬奇;兩年後,它獲得了原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但直到2013年底,國內達芬奇的總數只有17臺。根據國家衛計委《2013-2015年全國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配置規劃》,三年內將有36臺設備獲得審批。2014年以來,國家衛計委共3次批複多家大型醫療機構手術機器人的配置申請。在2015年2月的最新一次審批中,共有12家醫院獲準配置,其中大多是大型公立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成為唯一一家民營醫療機構。截至2015年3月,中國大陸共有37臺設備,而美國和日本的數字分別為2254臺和194臺。

手術有風險患者需謹慎

在達芬奇手術開展最為成熟的美國,熱潮之下,隱隱湧動著一股對於安全風險的擔憂。

FDA醫療器械報告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1月至11月,FDA共接到3697起達芬奇手術的不良事件報告,而在2011年和2012年,這一數字分別為511例和1595例。

“絕大多數不良事件報告是由於人為操作失誤導致的,但也有少部分是設備本身的故障導致了患者的受傷甚至死亡。”FDA醫療器材和放射健康中心新聞官埃里克·帕鳳告訴南方周末。

不良事件報告的增長引起了FDA的註意。2013年1月至4月間,FDA通過醫療器械檢測網絡(MedSun)在美國外科醫生中了解達芬奇的使用情況;同年4月至5月,FDA還對直覺外科的設備進行了調查。帕鳳表示,目前FDA對達芬奇安全性的監測仍在持續。

此外,一些專家對手術機器人的有效性也提出了質疑。2013年,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與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相比,機器人輔助手術的並發癥並沒有降低,每例手術的平均花費卻要高出2189美元。

“綜合成本和並發癥,至少在子宮切除這方面,機器人手術的優勢是不明顯的。”論文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婦科腫瘤研究室主任傑森·瑞特告訴南方周末。

“目前我還沒聽說國內有過不良事件報告。”王國民表示,“這也許是因為機器人手術醫生的資質普遍較高。”

在國內,達芬奇手術的主刀醫生一般從有腹腔鏡微創手術經驗的醫生中挑選,在網上學習並通過課程考核後,他們將會在美中互利的機器人模擬器上進行練習,隨後組成主刀、助手和護士的三人團隊,前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威爾士親王醫院的微創及機器人操作培訓中心進行實訓。這是直覺外科認定的亞洲唯一可以頒發操作上崗證的培訓中心。在這里,團隊成員將用動物進行模擬手術。

手術前,團隊成員一般還會在廠家或專家的指導下反複“彩排”。王國民記得2009年7月8日第一臺達芬奇手術的前兩天,他專門去菜市場買了點雞肚腸,還從食堂要了些黃豆,反複練習縫合和夾取。

據他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曾討論過達芬奇手術醫生的資質問題,按照技術難度、複雜性和風險性的從低到高,手術可被分為四級,“機器人手術屬於等級最高的四級手術,必須由經過專門培訓的主任醫師或相當級別的醫生操刀”,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器人手術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53

升了七七八八, 一切宜審慎

恆指回至20,000水平,而不少基金和散戶在大升升穿19,000點時被迫追貨,而大眾情緒由10月初的極度悲觀轉為開始樂觀。

這正說明反彈浪已過了大半,不少大藍籌的upside不多(回升至100天平均線),而Smart Money亦開始於三四線股中揾食。

換句說話,一線大藍籌於未來一兩週的調整風險很高,而二三線股份可能個別發展,一切宜小心。不妨減持已累升不小的能源、地產、金融等大市值股份,持盈保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35

先披露後減持 大股東減持需“審慎”而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5997.html

先披露後減持 大股東減持需“審慎”而為

一財網 婁敏 2016-01-07 17:59:00

1月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以下簡稱《若幹規定》)。《若幹規定》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的股份減持行為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引導股東依法、透明、有序減持股份。

 
根據《若幹規定》要求,交易所需要規範大股東減持預披露行為,細化相關信息披露要求。為此,上證所制定了《第九十八號 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計劃/計劃實施情況公告格式指引》,規定大股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股份的,應當按照要求披露減持計劃公告和減持實施情況公告。對《若幹規定》明確的股東質押相關要求,上證所此前已經制定發布了專門的公告格式指引。
 
《預披露格式指引》主要內容有三方面:一是擬減持股份的大股東應當披露本次股份減持計劃的具體安排,包括擬減持股份的來源、數量、減持期間、價格區間等;二是大股東減持計劃公告中應當充分揭示實施減持計劃的不確定性,以及減持股份可能導致控制權發生變更等重大風險;三是大股東應當及時披露股份減持計劃的實施情況,包括實際減持股份數、減持比例、減持價格區間以及本次減持後股東及其一致性行動人的持股情況。
 
從近年來實際情況看,大股東減持60%是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進行的,有效緩解了對市場的壓力,大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金額占總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0.7%左右。另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滬市共有310家上市公司大股東進行過減持,減持比例僅占其持股總數的3.2%,減持金額僅占滬市流通市值的0.78%。即便在6月市場整體異動期間,也僅有166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進行了減持,減持比例也僅占其持股總數的1.26%,減持金額占滬市流通市值的0.15%。總的來看,大股東現實減持需求不大,實際減持比例不高,對市場影響有限。
 
上證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應當嚴格遵守《若幹規定》和上證所《預披露格式指引》的要求,審慎進行股份減持。上市公司股東在《若幹規定》發布前已經披露減持公告的,也應當遵守《若幹規定》的要求,相關減持安排與《若幹規定》不一致的,不得實施。上證所將加強事中監管和事後懲戒力度,對於違反減持預披露或者違規減持行為予以嚴肅處理,對股東及相關責任人采取監管措施或者予以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將對其實施六個月或者十二個月的交易限制。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87

要資金平衡,更要公平公正退休職工繳納醫保須審慎研究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759

(CFP/圖)

在退休職工是否應該繼續繳納醫保費用的議題上,最根本的問題不是國家基本醫保資金能否收支平衡,而是醫療保險這項社會政策是否公平公正,是國家是否要為公民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

2016年1月5日晚間,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常凱在研討會上表達了上述觀點。

由於2016年第一期《求是》雜誌刊發了財政部長樓繼偉的署名文章《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文章提出,“要改革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合理分擔、可持續的醫保籌資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一時間,退休職工是否應該續繳醫保成為輿論熱點。為此,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特別組織了一場研討會,多名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常凱指出,退休職工繳納醫保是重大的勞工政策,事關勞動者基本權益。勞工和一般市民不同,勞工問題涉及雇主、雇員等多方利益。盡管現階段,社會保險的外延已遠遠超出勞工政策,社保正在向去勞動化的全民保險趨勢發展,但在中國,社保、醫保問題仍然屬於勞工政策範疇。

目前,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共分為四類:公費醫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四類中,雖然城鎮居民醫保及新農合實行終身繳費原則,但那是因為兩項醫保的參保人沒有工作、不屬於勞工,同時由國家財政出錢進行了大量補貼。常凱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職工醫保與居民醫保、新農合針對的參保人群、制度初衷根本不同,所以後兩者終身繳費的規定對職工醫保並不適用。

人大勞人院教授潘錦棠認為,醫保要想公平公正,就要在頂層設計上處理好政府、企業、個人的關系,平衡各群體的醫療福利分配,同時,對於各群體的醫療福利水平也應公開透明。“比如網上曾經流傳醫療費用支出的百分之七八十花在黨政幹部身上,雖然後來有人辟謠,但這部分支出仍然不為公眾知曉。”潘錦棠說,讓各群體的醫療福利公開透明,應該是收繳退休職工醫保費用的前提之一。

尤其對於現有的退休職工來說,這部分人經歷過上山下鄉,回城後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上世紀末又趕上下崗。他們親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對國家做出的貢獻已經凝結在國有資產中,他們與政府間有著“低工資、高福利”的心理契約。“這部分退休人員認為年輕時沒怎麽生病卻逐月繳納了醫保,現在年老退休應該由國家對他們進行回報了。”人大勞人院教授趙忠表示,如果政府在此時單方面改變現狀,要求退休職工繼續繳納醫保費用,那麽就會打破政府與他們之間的隱性契約,會威脅到正常的社會管理和運行。“所以改革應該漸進,不能損害現有人員的利益。”

此外,退休職工繳納醫保與現行《社會保險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相悖。該條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達到國家規定年限的,退休後不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趙忠指出,如果社保法實施未滿5年便面臨著改變,其消耗的成本遠遠大於退休職工醫保繳費帶來的收益。

常凱對此表示認同。“官方表達傾向性意見必須慎重、有依據,應該在取得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推進。尤其在法律未做修改的情況下,政府如果隨意改變基本原則會影響社保制度的嚴肅性,得不償失,”常凱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52

央行擴大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22/980080.html

對試點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試點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據央行1月22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6年1月25日起,面向27家金融機構和註冊在上海、天津、廣州、福建四個自貿區的企業擴大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對試點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試點金融機構和企業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

2015年2月上海自貿區開始試點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取得了較好效果,積累了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擴大試點的條件已經成熟。與之前的跨境融資管理政策相比,此次擴大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具有本外幣管理一體化、逆周期調節、總量與結構調控並重等特點,規則統一、公開、透明、市場化,有利於拓寬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融資渠道,在審慎經營理念基礎上提高跨境融資的自主性和境外資金利用效率,改善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狀況。

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政策構建了基於微觀主體資本或凈資產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約束機制,完善了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國人民銀行可根據宏觀調控需要設置和調節相關參數,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跨境融資進行逆周期調節,使跨境融資水平與宏觀經濟熱度、整體償債能力和國際收支狀況相適應,控制杠桿率和貨幣錯配風險,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擴大試點的情況及政策效果,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擇機在全國範圍推行,在有效支持微觀主體跨境融資的同時,防範宏觀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 中國證券網
  • 柴剛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63

上海試點房地產宏觀審慎管理 全國鋪開可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69.html

為實現上海市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6月3日,央行上海總部在官方網站發布了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在全國率先實施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其目的是完善房地產市場金融調控管理機制,促進上海房地產市場長期穩定發展。

同時,這也成為央行上海總部配合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強房地產金融調控,充分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支持上海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

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從人口、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金融、經濟與金融等四方面建立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監測指標體系,在綜合評估判斷上海房地產市場發展走勢的基礎上,構建逆周期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調控機制, 促進房地產金融業務穩健運行和上海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本輪房地產宏觀審慎政策中,上海央行將一些既有指標統籌成體系,試點成功概率大,有可能全國鋪開。本次政策是多了一個’尺子’,而不是多了一把’剪刀’。而且尺子比過去更精密,更超前,實現預期管理。 ”針對本輪上海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過去對於房地產的調控更多是通過各種限制,本輪房地產審慎管理與之前房地產調控結合,最重要的意義是分城試策,根據不同城市有“托底蓋帽”舉措。現在上海邁出第一步,是通過信貸方面對個別城市的微調來達到預期管理,以及對房地產的調控,但房地產是目前影響經濟穩定的重要方面,是否能現在就做到這一點,還有待觀察。

宏觀審慎“小試牛刀”

事實上,上海房地產宏觀審慎框架是央行MPA框架的“小試牛刀”。為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好地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2016年1月,央行已構建起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Macroprudential Assessment,MPA)。

此次央行上海總部率先推出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不僅有利於上海房地產市場和房地產金融平穩健康運行,對於全國範圍內MPA的進一步推進也起到先行者的示範作用。

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占較大的比重,同時房地產又是資金借貸活動的主要抵押品,是產業鏈長、影響廣泛的行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融資活動,從商務成本到金融杠桿率,從居民消費到大宗商品貿易,房地產行業幾乎涵蓋並影響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運行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前提。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張新表示,金融危機以來,主要經濟體逐步建立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並高度重視調控房地產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清算銀行(BIS)都在鼓勵各成員國根據本國國情實施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

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央行為了更加有效地實施貨幣政策,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積極推進宏觀審慎管理在我國的實踐。特別是,針對房地產區域分化明顯的特征,鼓勵各地結合房地產走勢、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投放以及資產質量等情況,建立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值得註意的是,自今年3月份上海實施“滬九條”房地產調控政策以來效果顯著,上海市房地產已趨於平穩。

6月2日,央行上海總部綜合管理部主任文善恩在上海市新聞辦舉行的“2016陸家嘴論壇”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表示,“滬九條”推進以來,上海房地產交易量目前已回歸常態,4月以來交易量趨於穩定,每天網簽交易量為900套,相當於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同比增速、住房價格環比指數、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額等都同比回落。

對於商業銀行與鏈家等房地產中介的合作情況,上海銀監局副局長周文傑表示,經走訪、核查,目前商業銀行已恢複與鏈家等企業的合作,有效遏制了房地產交易違規墊資等行為,規範房地產中介行為,凈化市場環境。周文傑表示,未來繼續督促商業銀行貫徹落實相關政策精神,建立長效機制。

從審慎管理目前市場的基礎來看,張大偉認為政策有出臺的必要性,“上海3月也出臺了一些調控政策,市場成交有些下滑,價格有輕微調整,但上海甚至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最近出現一些非理性的苗頭。即使是4月信貸額度收縮的情況下,房地產依然是超發的,所以這種定向的信貸約束是有必要的。”

從市場走勢來看,張大偉認為,這種政策第一次明確了房地產發展中信貸一直是重要杠桿。房地產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已經比較小了,這種情況下,對房地產定向審慎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市場基礎的。從信貸角度來說,如果房價過快上漲或高額運行,是不利於經濟發展和人才引進的。

宏觀審慎“三位一體”

此次央行上海總部率先探索實施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方面為推進上海市房地產市場金融調控系統化、制度化進行有益嘗試;另一方面也為全國其他城市房地產市場宏觀審慎管理探索、積累經驗。

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並沒有完全照搬國外經驗,而是從我國的國情以及上海市經濟金融的特點出發,使用的調控政策工具主要有:最低首付比例要求;房貸利率要求;借款人償債能力要求;評估結果與MPA激勵約束工具相掛鉤以及窗口指導等。

具體而言,央行上海總部此次發布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由“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基礎數據庫”、“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監測體系”、“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和“政策工具箱”四部分組成。

其中,“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基礎數據庫”既考慮了人口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又考慮了宏觀經濟與金融因素(如經濟增長、融資規模、利率、匯率、股市等其他資產收益率、跨境資金流動等)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既有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測,又有對房地產金融運行的關註,是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基礎。

“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監測體系”是基於“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基礎數據庫”提煉出來的綜合性指標,包括房地產市場景氣綜合指標、房地產市場系統風險指標、銀行經營穩健性指標和房地產金融秩序指標,是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

“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主要用於評估轄內金融機構房地產金融業務情況,涵蓋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穩健性、信貸結構、資產質量、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執行情況、借款人償債能力、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決議執行情況、壓力測試等方面,是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工具箱”主要包括:一是定期開展審慎評估,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調控要求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調整轄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與國際上通行的貸款價值比LTV相對應)和房貸利率水平;二是將評估結果納入貨幣政策宏觀審慎評估(MPA)以及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中,依此對金融機構實施差別化激勵約束政策;三是定期對社會發布《上海市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評估報告》,引導市場預期,促進上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上海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的率先推出,標誌著上海已建立起覆蓋金融各領域的“三位一體”的風險監測與管理系統。

一是自由貿易賬戶監測管理信息系統。這個系統的著重點是跨境金融活動,其功能是對上海地區的跨境金融活動進行7*24小時、逐筆、逐企業的實時監測,對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動態進行實時監測。

二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會同相關部門建立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綜合監管監測分析系統。該系統的著重點是上海地區的日常金融活動,其功能是覆蓋上海各行業、各市場的金融業務活動,既包括傳統的銀證保金融行業,也包括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

三是最新啟動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系統,將對占上海信貸總量三分之一的房地產金融活動實施全方位監測與管理。

張新強調,“三位一體”金融風險監測與管理系統的建立,可以對上海的各類金融風險進行全方位監測,對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維護上海金融長治久安具有深遠意義。

“建設金融風險監測與管理系統是基礎性工作。有了這套系統,我們才敢放手推動深度金融改革,才能放心實施簡政放權和事中事後監管。”張新說道。

MPA金融改革蓄勢待發

對於實施效果,張大偉對本報記者稱,還有待觀察。

“是否能夠審慎,是否能夠做好經濟機構轉型,還要看後續的落地,(目前)只是明確調控工具,工具如何用還不是很明確。”張大偉說,“數據統計,從目前全國金融活動來看,與房地產直接相關的活動是三分之一,直接間接與房地產相關的大概有60%左右。”

此外,張大偉認為,政策實施效果還需要看政府如何定位和定義房地產。“ 要看政府對房地產的定義是什麽,調控房地產的目的是什麽,”張大偉說,過去十幾年在做的只是為了抑制暴漲,又在經濟下行時維持房地產走勢運行,這次宏觀審慎政策確實可以超前發現房地產暴漲苗頭,但如果只是為了調控房地產暴漲,或者為了將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引擎,房地產調控的作用不會太大。

“其實我國的房地產調控一直不缺工具,只是一旦經濟走勢有變化,政策就不執行了,目前來看,房地產的核心問題,是沒有理清其在經濟中的作用和定義。對於經濟過分依賴房地產,金融審慎的著力點只是工具,還要看附加在工具上的更多東西。”張大偉說。

實際上,今年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亦指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構建貨幣政策與審慎管理相協調的金融管理體制。

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實際上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各方形成共識的觀點,在2010年G20首爾峰會上進一步形成了基礎性框架。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如何防範系統重要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以及如何逆周期防範系統性危機的發生,即預調、微調和事中、事後的有效管理。

“具體而言,就是總書記說的三個統籌: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這些合起來以後,就能夠實現‘事前有效識別和防範風險,事中有效實行逆周期管理,事後有識別系統性風險能力’的機制。這些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和經驗,也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著力點。”陸磊說。

據央行公布,MPA保持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核心關註的基礎上,從七大方面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多維度的引導。包括: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情況、定價行為、資產質量情況、跨境融資風險情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上海房地產宏觀審慎框架只是央行MPA框架的一個方面。

MPA繼承了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的核心關註,保持了逆周期調控的宏觀審慎政策理念,在此基礎上適應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借鑒國際經驗,將單一指標拓展為七個方面的十多項指標,將對狹義貸款的關註拓展為對廣義信貸的關註,兼顧量和價、兼顧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由事前引導轉為事中監測和事後評估,建立了更為全面、更有彈性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引導金融機構加強自我約束和自律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