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方搶建城市群

http://www.eeo.com.cn/2013/0630/245973.shtml
chengshiqun

城市群無疑是新一輪城鎮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新一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開始運作,城市群這一概念逐漸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關鍵詞之一。

6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會上作了關於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談到城市群,徐紹史表示,要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

此前曾有消息稱,未來國家級的城市群將增加到5個,即已有的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環渤海城市群,再加上有可能即將升格的另外兩個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有報導稱,為了爭取國家級指標,這兩個城市群群內的城市正抱團突圍。

除了爭奪國家級的城市群,各省級政府也在今年年初的省級城鎮化規劃中開始佈局省內的次級城市群。根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的採訪,各地已掀起了一番搶建城市群的熱潮。對此,專家提醒說,城市群的建設要尊重市場規律,避免新一輪的「圈地運動」。

地方發力搶佔先機

城市群是中國城鎮化的轉向,即從「集中優勢發展特大城市」到「以城市群為載體,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徐紹史表示,要用綜合交通網絡和信息化網絡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連接起來,促進各類城市功能互補、協調發展。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從2011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已會同國土資源部、住建部、財政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4個部委,研究制定面向2020年的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這一規劃計劃將在今年內完成公佈,其中將涉及數十個城市群的規劃。

其實,在2011年發佈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早就確定了21個主要城市化地區,這被認為是未來國家主力打造的城市群名單。此規劃提出,要推進這21個地區的重點開發,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區域性的城市群。

然而,在國家層面、地方實踐和學界,對城市群的表述不盡相同。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的研究,中國已形成了十大城市群,即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

肖金成透露,以2009年的統計數據為例,這10大城市群的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1%,承載人口是39.24%,GDP佔全國的比重接近2/3。他認為,未來中國還將形成湘東、江淮、北部灣、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部以及新疆天山北坡6個城市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2年完成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則描繪了另一個城市群圖景。報告稱,中國正在形成23個城市群,它們將呈現為「15+8」的空間結構格局,其中15個為達標城市群,還有8個是尚未達標的城市群。

而在地方的實踐中,城市群又是另一番樣子。城市群的範圍基本上為當地城鎮化率目標的現實體現,因此出現了與國家規劃或學界觀點重合,又有所不同的景象。為了完成當地的城鎮化率指標,地方已經開始搶建城市群。

《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稱,河北省將建設「兩群一帶」,以承德、張家口、廊坊、保定為主體構建環首都城市群,以石家莊、衡水、邢台、邯鄲為主體構建冀中南城市群,以秦皇島、唐山、滄州為主體構建沿海城市帶。

今年1月份,山東省政府也發佈了《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56%,並基本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黃河三角洲城鎮發展區和魯南城鎮帶一體化快速發展新格局。

提出類似計劃的還有其他省份:比如四川省提出了打造四大城市群的目標;湖北提出了以武漢為核心的「8+1」城市群規劃;湖南則提出了以長株潭為核心的「3+5」城市群計劃……它們的發力都是為了在新一輪城鎮化中搶佔先機。

打造省內新增長極

省級政府熱衷於佈局區域性城市群,市縣級政府熱衷於加入城市群,其外因無外乎城鎮化率的壓力。另外,在區域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中國的諸多省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佈局次級城市群,打造省內新的經濟增長極是讓區域發展重歸平衡的途徑。

根據去年召開的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目前四川省城鎮化的問題是城鎮化水平差異加大,有的城市城鎮化率已超過60%,但仍有些地區城鎮化率未超過40%。到2017年,四川省城鎮化水平的目標是城鎮化率要超過50%,實現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結構性轉變。

關於城市化空間佈局,四川省發改委主任唐利民坦承,四川省內的城市結構不合理。在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都有兩個及以上的大型城市,但在四川省,成都一家獨大。「除了成都外,四川還需要培育新的增長極。」唐利民說。

2011年的數據顯示,成都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6950.6億元,佔四川省當年GDP總額的33.1%。四川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漆先望表示,四川缺乏除省會城市之外的其他經濟增長極,這將難以帶動全省協調發展。

為此,四川省政府從今年年初開始編制建設「四大城市群」的方案。四川省計劃在省內佈局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東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根據規劃,四川省有意將川南城市群打造成省內的第二經濟增長極。

談到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的發展思路,四川省住建廳廳長何健稱,川南城市群與成都平原城市群一同被列入「優先發展」範疇;川東北城市群還在培育的過程中;而攀西城市群,仍在有意識地培育其成為城市群的條件。

四川省將此稱為「次級突破」。川南城市群有著成為次級突破先頭軍的潛力,因為川南城市群內城市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資料顯示,在1978年到1985年間,川南的總體GDP水平曾佔到了全省的近30%,而今這一比重僅為18%。

目前四川也開始按城市群分區監測。四川省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2月,四大城市群投資增長速度均超過20%。其中川南城市群發展速度領先,增速達到32.6%,高出四川省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認為,作為具有典型多中心城市群特徵的川南城市群,不到3.4萬方公里的空間範圍內存在4個地區性中心城市,這在全國都不多見。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委書記、廳長楊冬生此前擔任川南城市群內城市宜賓市市委書記。他認為,川南城市群完全能夠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曾擔任川南城市群內城市內江市市委書記的唐利民則表示,省發改委的著力點要放在除了成都平原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城市群上,比如川南城市群。

抱團力破塌陷困局

對於市縣級政府而言,除了來自於省政府的佈局規劃外,他們積極參與城市群建設的內因則是發展的困境。比如川南城市群內的四座城市——內江市、宜賓市、自貢市和瀘州市,均地處成渝經濟區兩大城市重慶和成都之間,已形成「中部塌陷」困局。

四川省委黨校曾對此現象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發現,只有重慶、成都的綜合競爭力得分大於0,成都平原城市群綜合競爭力平均得分為0.016915,川南城市群平均得分為-0.344982,川東北城市群平均得分為-0.136728。

研究稱,在成渝經濟區內部,城鎮分佈密集,但兩個核心城市呈現離心發展,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夠,而連接成渝兩大城市的四川中部地區一帶,缺少大城市的過渡和支撐,中部地區塌陷,存在較大的經濟低谷,川南5市競爭力下降嚴重。

這一點,時任內江市市委書記的唐利民深有體會。2008年4月份剛從綿陽市調到內江工作時,他曾跑遍內江114個鄉鎮,找過市裡300多名幹部,「90%以上幹部在談話中都流露出一種失落感。」唐利民說,被邊緣化的擔憂瀰漫整個內江。

唐利民在到內江後的全市第一次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三年要翻一番的目標。這讓場下的官員們深感不可思議,唐利民從此有了「翻番書記」的稱號。但在他看來,內江市必須主動出擊,才能不被邊緣化。積極迎合川南城市群建設正是突圍手段之一。

四川省住建廳廳長何健擔心,川南城市群的弱點在於四兄弟城市發展不均衡。他建議四個城市要注重加強協調,避免惡性競爭。「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應該合理分工,避免產業雷同,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協調機制、稅收分享機制等等。」

中國大多數省份與四川省的情況大抵相同,即除了省會城市及周邊城市,很難再找到第二個經濟增長極。為了發揮省會首位城市的輻射功能,縮小地區間差距,實現城鎮化率目標,在省內有條件的城市中佈局區域性城市群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這些區域性城市群內的城市也因各種資源集中於省會而日益邊緣化,要想重新突圍,抱團合力建設城市群是一個政治正確並且符合經濟利益的選擇。

對於如何建設城市群,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一個地區是否形成了城市群,需具備3個條件,第一,一定要有大都市;第二,要有一定的城市數量;第三,城市之間的聯繫十分密切,功能能夠互補。

儘管並不認同城市群可以通過規劃形成,但肖金成樂見城市群的出現,「任何推動區域一體化的行為都應該得到支持,不過城市群的發展要尊重客觀規律,要避免圈地運動。」肖金成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67

京津冀:打造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10

京津冀:打造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
文:任澤平、韋誌超



導讀
2月是習近平總書記布置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周年,將由頂層設計階段進入落地實施階段,啟動第二波,該區域未來幾年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摘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打造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京津冀有望改變過去北京一家獨大的格局,打造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重點在頂層規劃設計方案、區域功能定位、產業重新布局、城市群建設、北京功能疏解、交通一體化、公共服務業一體化、環保一體化、北京二機場等。

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二波的新突破。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啟動從頂層設計到推進實施的第二波,結合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的7點要求和1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上張高麗副總理強調的“加快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預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二波將在以下幾大領域率先突破:(1)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方案;(2)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四大功能分區:西、北部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覆蓋承德、張家口)、中部優化調整區(覆蓋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南部制造業與耕作業區(覆蓋石家莊、保定、滄州)、東部濱海臨港產業發展區(覆蓋唐山、秦皇島、天津、滄州)。“兩核三軸一帶三重點”:“兩核”指京津雙核, “三軸”指京津塘主軸、京-保-石拓展軸、京-唐-秦拓展軸, “一帶”指沿海經濟帶,三個重點開發地區包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工業區;(3)交通一體化先行;(4)產業轉移給河北帶來跨越式發展新機遇;(5)環保一體化。

受益區域和產業:城市受益次序是:廊坊、保定、唐山、滄州、天津、石家莊。產業受益依次是:房地產、交運、基建、建材、環保、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行業。

目錄


1.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打造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

1.1.第二波:從頂層設計到推進實施
1.2.必要性、目標和可行性
2.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二波的新突破
2.1.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方案
2.2.明確區域功能定位
2.3.交通一體化先行
2.4.產業轉移給河北帶來跨越式發展新機遇
2.5.環保一體化
3.受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和產業
3.1.受益區域
3.2.受益產業

正文
2月是習近平總書記布置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周年,將由頂層設計階段進入落地實施階段,啟動第二波,該區域未來幾年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京津冀有望改變過去北京一家獨大的格局,打造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重點在頂層規劃設計方案、區域功能定位、產業重新布局、城市群建設、北京功能疏解、交通一體化、公共服務業一體化、環保一體化、北京二機場等。 

1.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打造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

1.1.第二波:從頂層設計到推進實施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一直十分關心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在到北京市就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首都更好發展特別是破解特大城市發展難題進行考察調研。26日,他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北京市工作匯報,並發表重要講話,就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5點要求。一是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作者註:沒有經濟中心),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二是要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規模,增強區域人口均衡分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三是要提升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遏制城市“攤大餅”式發展,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高度負責精神,打造首都建設的精品力作。四是要健全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強市政設施運行管理、交通管理、環境管理、應急管理,推進城市管理目標、方法、模式現代化。五是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並作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以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大氣汙染聯防聯控作為優先領域,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合作重點” 習近平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7點要求:一是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二是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三是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四是要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五是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六是要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七是要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

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5年工作重點,強調“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爭取明年有個良好開局。”

2014年1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張高麗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聽取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情況的匯報,研究討論《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安排部署了有關重點工作。 張高麗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要把工作重點從總體謀劃轉向推進實施,優先啟動一批有共識、看得準、能見效的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項目,加快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抓緊確定2015年的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清單。

1.2.必要性、目標和可行性
(1)必要性: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北京集政治、經濟、公共服務資源、文化、科教等優勢於一身,不僅沒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而且“虹吸效應”明顯,北京交通擁擠、、人口過度集中、霧霾汙染等日趨嚴重,河北發展嚴重滯後,天津一度邊緣化,與珠三角、長三角形成極大反差。
(2)目標: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第三大增長極和城市群。
(3)可行性:
具備地緣條件: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具備主觀意願:三地都有強烈的協同發展意願,北京希望可以解決長期以來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惡劣的問題,宜居發展;河北希望可以通過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天津希望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創新發展。

具備推動能力:以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重視,成立了以張高麗副總理牽頭的工作推進機制。如果說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一體化基本上是以市場為基礎的、自發的經濟一體化過程,那麽,京津冀協同發展則是國內首次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前提下由中央政府主導推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一方面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另一方面破解北京“城市病”。

2.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二波的新突破


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啟動從頂層設計到推進實施的第二波,結合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的7點要求和1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上張高麗副總理強調的“加快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預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二波將在以下幾大領域率先突破。

2.1.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方案

預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方案有望出臺,為後續推進提供指導。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提出“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並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

2014年1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議研究討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張高麗強調,京要抓緊修改完善規劃綱要,加快編制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確保在一個目標下協同、一張藍圖下推進。

2.2.明確區域功能定位

發改委初步將京津冀區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分區:
(1)西、北部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覆蓋承德、張家口)
(2)中部優化調整區(北京、天津、廊坊、唐山)
(3)南部制造業與耕作業區(覆蓋石家莊、保定、滄州)
(4)東部濱海臨港產業發展區(覆蓋唐山、秦皇島、天津、滄州)

在四大功能分區的基礎上,京津冀的總體布局也已具雛形,即“兩核三軸一帶三重點”:
  (1)“兩核”指京津雙核

(2)“三軸”指京津塘主軸、京-保-石拓展軸、京-唐-秦拓展軸

(3)“一帶”指沿海經濟帶

(4)三個重點開發地區包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工業區

圖1 京津冀區域發展示意圖

數據來源:《南方人物周刊》、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2.3.交通一體化先行

交通問題是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瓶頸,也是政策率先推動的重點。京津冀地區交通發展程度不平衡,交通一體化卻嚴重落後,尤其是在河北境內,公路技術和路網密度較京津地區差距較大,存在斷頭路、瓶頸路等問題,京昆、京臺、首都地區環線、京秦等高速公路均未全部打通。三地間話語權不對等,市場機制欠缺,缺乏區域發展的觀念,三地交通部門各自為政,港口、機場、軌道交通等全部都是屬地管理,城市交通體系相對封閉。

2014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目前,國家部委、省市政府以及各省的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正形成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機制。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部長楊傳堂在2015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表示,明年將抓好《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的實施推進,楊表示將盡快啟動實施一批示範性強、作用顯著的重大項目,加強城際鐵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推動港口和機場協同發展,推進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運輸服務一體化進程,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

預計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突破口,機場、軌道交通、港口、公路等互聯互通的一體化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北京二機場已經啟動建設,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已經設立,天津港、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四大港口迎來發展良機。

2.4. 產業轉移給河北帶來跨越式發展新機遇


圖2 京津冀一體化產業輸送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北京疏解非核心首都功能。北京是主要功能和產業輸出方:除了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其他必要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之外,將要調整、轉移大批產業項目,對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產業和企業將提出關停或轉移。

天津是橋梁,承接北京部分功能,同時向河北轉移部分產業:

(1)承接北京部分產業:2014年6月,6月28日,天津市西青區政府聯合天津卓爾電商城舉行“商戶入駐簽約儀式”, 推出多項優惠政策,表達對天津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大力支持。
(2)新中關村合作項目:2014年8月,京津雙方簽署了《共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合作框架協議》、《關於共同推進天津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範區建設的合作框架協議》等六項協議。其中,在天津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將成為京津合作的重點項目。

河北是產業主要承接方。2014年上半年河北省重新規範和整合開發區布局,形成196個升級開發區平臺,分門別類,承接需要落地的產業。河北省工信廳與北京市經信委對北京擬轉移產業項目進行分類,了解每個擬轉移項目的情況和擬轉移地區,在此基礎上繪制北京產業轉移地圖,標明園區所在地、功能定位以及將要承接的產業。河北的計劃是,作為京津水源地的張家口、承德地區側重於對接綠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秦皇島、唐山、滄州沿海地區特別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區,側重於承接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廊坊、保定地區側重於承接新能源、裝備制造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冀中南地區側重於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產業制造環節和一般制造業的整體轉移。

目前,河北省關於產業承接的主要進展還包括:

(1)2014年4月,出臺《關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以保定和廊坊作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
(2)批發零售業:2014年4月,《西城區與廊坊市合作發展框架協議》中永清國際服裝城成為動物園批發市場產業轉移和功能疏散的承接地。2014年5月,豐臺與保定簽訂大紅門落戶白溝的意向協議。8天後,大紅門的八大市場簽約廊坊永清。
(3)制造業: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表態支持首鋼產能為1000萬噸的二期項目;除此之外,曹妃甸計劃聯合首鋼集團共同建設北京產業園,用於吸引其他生產功能外遷的北京企業。北京淩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2014年也決定遷往河北邯鄲武安市
(4)其它:2014年3月,首農集團河北三元工業園落戶新樂;2014年10月,中國動漫集團80億元建設城市文化樂園項目簽約正定

2.5.環保一體化


京津冀地區環境汙染嚴重,水資源緊缺,大氣問題嚴重,生態建設發展不一。京津冀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京津冀生態問題的主要矛盾在於各地生態環境的問題程度、治理、檢測、防護標準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不能做到統一管理,協調發展。

環保一體化作為京津冀一體化重點突出項目,對區域治理,協調發展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到目前為止,京津冀三地已經先後結成環保聯盟和協調小組。未來,生態協調發展的總體方案有望落地,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統一標準的設立將成為京津冀發展的重點項目,與之相關的環保產業也將迎來政策的支持。

3.受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和產業
3.1.受益區域

從四大功能區和“兩核三軸一帶三重點”判斷,城市受益次序:廊坊、保定、唐山、滄州、天津、石家莊。
從四大戰略產業功能區看,曹妃甸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帶動唐山發展,新機場為廊坊、保定提供機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促進天津產業結構升級。

(1)曹妃甸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
(2)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
(3) 張承生態功能區
(4)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北京:疏解功能,提高品位(位於中部優化調整區)
(1)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2)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3)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規模,治理交通擁堵、霧霾嚴重等“城市病”。

天津:雙星閃爍,創新發展(位於中部優化調整區、東部濱海臨港產業發展區)
(1)承接部分北京的非核心功能。在北京去非核心功能的過程中,底子較好的天津必然將承接北京發展程度較高的產業。
(2)創新發展。吸收資源、科技、人才等優勢,創新發展。其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就是此方面的重點項目。
(3北部的經濟中心、航運中心。成為環渤海地區的重要經濟、交通、物流發展中心。而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是目前我國北方唯一的自貿區。

廊坊:“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受益最多(位於中部優化調整區)
(1)位於新機場臨空合作經濟區,依托新機場,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對外交通網絡,通過臨空合作,發展物流倉儲等產業。
(2)人口流動,帶動當地房地產和居民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3)憑借與北京、天津便利的交通條件,接受兩地部分產業,推動尤其是以商貿批發為主的專業批發市場和現代物流園區建設。

保定:產業轉移,接力科教(位於南部制造業與耕作業區)
保定,受益於便捷的交通環境、較好的發展底子和離北京較近的優勢,將成為主要受益區。
(1)接手北京部分科教、醫療功能。在河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保定將承接北京部分行政、科教和醫療等功能。
(2)完善保定交通網絡,通過便捷的交通條件,承擔部分批發零售、物流倉儲的功能,例如白洋澱接手北京西紅門服裝批發城的部分商戶。
(3)大城市建設,保定在制造業、科技園區建設、高等教育底蘊較好,通過承接北京功能,有助於迅速提高城市發展建設,樹立城市形象。

唐山:產業承接,港口建設(位於中部優化調整區、東部濱海臨港產業發展區)
(1)曹妃甸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接受來自京津的制造產業,以首鋼為代表,建設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成為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2)唐山港建設,推進京津冀地區航運發展,物流建設,發展臨港產業。
(3)交通網絡建設,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唐境內投資建設的張唐鐵路、唐山客車線等重點鐵路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通過唐山路網交通功能來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和輻射力。

滄州:(位於南部制造業與耕作業區)

(1)產業承接,制造業先行。2015年1月,北京市經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廳在石家莊共同簽訂京冀醫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合作協議,北京首個生物醫藥產業園正式落戶河北滄州。
(2)臨海產業。發揮滄州臨海優勢,發展無水港,物流、倉儲等配套建設。

石家莊:搭建城市新框架(位於南部制造業與耕作業區)
(1)區劃調整,城市擴容。石家莊借助京津冀一體化,重新進行了區域調整,擴大了城市面積,土地可分配面積增多,促進經濟發展。
(2)產業轉型。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特色主導產業,承接京津,帶動產業升級,結構調整。
(3)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化。通過石家莊經濟發展,帶動周邊區域城鎮化建設,提高就業。

張家口:生態環保(位於西、北部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
(1)生態環境改善,隨著生態環保建設的推進,作為北大門的張家口,將繼續以生態發展為主。
(2)聯合申奧,促進城市建設。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將帶動張家口地區在生態保護、基礎建設、旅遊資源等方面發展。

承德:(位於西、北部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
通過生態環保建設,交通一體化發展,帶動區域旅遊、文化產業。

3.2.受益產業

1.房地產:轉移北京非核心功能,疏散密集人口,帶動北京周邊地區房地產發展;在產業轉移中,帶動產業園區建設;土地重估
2.交運基建:軌道交通、港口、機場、公路等。
3.建材:交通一體化促進當地建材、鋼鐵的需求上升。
4.環保:生態一體化,著力解決三地汙染問題。
5.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行業。公共服務一體化。
(來自澤平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10

關註 | 五大城市群GDP占全國一半 發展面臨三問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47

關註 | 五大城市群GDP占全國一半 發展面臨三問題
文/蒲曉磊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有專家表示,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城市健康發展的問題。城市群能否順利從口號到落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這種機制既要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要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可以讓城市之間以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共同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4月初,國務院發布《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長江中遊城市群的範圍和定位,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複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至此,我國已形成了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要真正從口號走向現實,必須解決當前城市群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沈雲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前城市群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城市產業同質化問題、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地方保護問題。

  “這些問題的背後,實質上是市場化所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

  9年形成5大國家級城市群

  在中央於2006年3月發布的“十一·五”規劃中,“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規劃稱“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幹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中央關於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傳遞出了這樣的一種信號:中央確定了城市群的空間戰略方向,21世紀將迎來中國城市群大發展時期。

  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這樣的部署。

  經過9年的規劃發展,如今,我國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遊、成渝、珠三角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對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務院在對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批複中寫道。

  可以預見,《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獲批,只是一個開始。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我國的城市群規劃已進入正式編制階段,初步確定打造20個城市群。包括5個國家級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區性城市群。

  對於未來城市群的布局,2014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遊、哈長等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進一步明確,今年將“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

  5大城市群GDP占全國一半

  對於長江中遊城市群的定位,國務院在《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四個“打造”:第一,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第三,打造內陸開放合作示範區;第四,打造“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從國務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來長江中遊城市群無論是對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還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國務院對於長江中遊城市群寄予厚望的“底氣”,來源於幾大城市群在近些年的GDP成績。

  2014年,全國GDP達到了63.6萬億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總和占據了半壁江山。

  長三角僅核心區16個城市GDP總量便達到了10.6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的15%。

  珠三角9個僅占全國面積0.57%的城市,即以7.8萬億元的總量創造了全國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萬億元大關之後,在2014年再次達到6.6萬億,占全國10.4%。

  已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的成渝城市群,以3.7萬億元的GDP占到了全國6%的份額。

  剛剛獲批的長江中遊城市群GDP達到4.5萬億元,占全國7%。目前長江中遊城市群人均GDP超過6500美元,城市化率超過50%,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進行測算,2015年中三角GDP將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區),2020年超越京津冀。

  沈雲昌認為,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夠提升到國家級層面,有很多內在規律上的共同點:

  一是產業集群相互依賴程度高。各城市群的產業配套緊密,絕大部分都是在集群內實現近距離專業分工,集群發展的內部成本低、專業分工的效率高。

  二是城市功能互補性強。相較其他區域的城市發展而言,產業雖有同質化但程度較低,城市功能分工較為明確,服務業中心、制造業中心各有不同,功能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在區域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是共同市場程度高。雖然區域之間不存在關稅,但是由於區域文化相似、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產業需求客戶相同,五大城市群通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相對屬於自己圈內的共同市場。

  “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集群效應打造新增長極。通過城市群的規劃協調,能充分促進城與城之間的關聯發展,加速城市群空間組織的演進,進而實現城市群內部功能高效互補、專業分工深化、制度創新協同等目的。”沈雲昌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

  發展面臨三大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城市群迅猛發展之余仍然存有一些隱憂,而這些問題能否得以順利解決,是決定城市群從概念到落實的關鍵。

  沈雲昌認為,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一是產業同質化問題。以成渝城市群為例,在產業分工上,迄今成渝兩地在多個方面仍有直接競爭,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在IT產業上。成都曾制定“到2015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將形成5000億元產值的IT產業集群”的發展計劃,而重慶則希望“在2015年達到1萬億元規模,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

  除了“群主”中心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市往往都產業同質化嚴重,這在城市群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競爭過度、資源不能優化配置的問題。

  二是財稅利益分配問題。在城市群統一規劃協調後,對每個城市適合發展什麽、應該發展什麽才能實現群內最優化發展,涉及到各城市的產業調整、主體功能調整,進而影響到各城市的稅收變化,發展利益的變化。

  三是地方保護的問題。從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長期辛苦養大的“親兒子”,地方保護是阻礙市場相互深度開放形成城市群的障礙。

  馮俏彬分析後認為,在產業同質化、利益分配等突出問題的背後,是市場化要求的一體化與行政權力分割之間的矛盾。

  亟需新型區域協作機制

  對癥分析後發現,頂層戰略設計在城市群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是實現城市群優勢共振強化和功能互補優化的關鍵之處。

  馮俏彬認為,城市群要想將口號化為行動,需要在理念、規則、具體合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改變,“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區域協作機制,既依托於現在的行政區,又超脫於現在的行政區,能夠以合作的心態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設計具有剛性的協作規則、設立支持合作的機構、確定清晰的合作方向、制定政策手段、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吸取政府之外的支持力量……這些工作都是城市群規劃中亟需去做的。”馮俏彬對法治周末記者強調。

  沈雲昌同樣認為,新型區域協作機制可以起到“內外兼修”的作用:“內部要實現優勢強化、功能互補,解決好城與城之間的合作關系;外部要提升城市群競爭力,產業集群專業化、城市集群高端化、整體發展優質化。”

  沈雲昌認為,破除以上問題的關鍵是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績考核目標多元化。城市群統一規劃、綜合協調後,就要求各地分工有序、功能互補。這樣勢必會出現有些地方多發展(例如產業基地)、有些地方少發展(例如生態水源地),有些地方重點發展制造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服務業、有些地方重點發展農業……這種打破原來各地門門齊的局面。

  這就要求在政績考核上必須目標多元化,不同地區承擔的任務不同,就采取不同的政績考核目標,而不是統一標準的關鍵指標。例如,生態區域就重點考核生態優化,制造業區域重點考核產值、稅收、就業等。只有這樣,各地才會安心的各司其職。

  二是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既然在城市群大區域內合理進行城市分工,那麽在財政稅收的分配上就要合理化,這樣有些城市才會積極按照統一分工發展財稅少的產業,避免同質競爭。與此同時,財政稅收分配合理化才能促進城市與城市之間醫療衛生、學校等基礎設分布合理化,最終促進整個城市群健康發展。

  三是市場競爭自由化。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從市場經濟機制、行政管理制度、要素流動制約因素等各方面改進,實現更高程度的市場競爭自由化,才能進一步在城市群內打破地方保護主義。

(來源:法治周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24

東北四大城市群抱團取暖 共謀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458.html

東北四大城市群抱團取暖 共謀老工業基地再振興

一財網 王羚 2015-10-17 16:09:00

在東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降速的寒流中,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等四個東北重鎮正在抱團取暖,謀求在旅遊資源、市場開發、產業升級、對外貿易等方面協同發展的新途徑。四市主要負責人在17日召開的“經濟新常態下的東北振興論壇”上各自提出了具體構想。

今年上半年,遼寧、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長率分別為2.6%、6.1%、5.1%,在全國各省市中居倒數五名內。其中遼寧更是倒數第一。由此,各界對東北經濟衰退的擔憂彌漫。

以沈陽為核心的沈陽經濟區、以大連為中心的遼寧沿海經濟帶、以長春為核心的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以哈爾濱為核心的哈大齊經濟圈,經濟總量超過東北三省總量的近90%。四大城市群在地理、產業、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具備協同發展的優勢。只是過去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各自為政,資源整合的力度不夠。

而縱觀國際上,城市群協同發展已經有大量成功案例。比如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在國內,協同發展也已經為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帶來豐厚的發展機會。

沈陽市市長潘利國認為,當前對於東北四大城市群來說,打造命運共同體,共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已經成為共同的使命。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東北盡管擁有多所國內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但是創新對企業的驅動力遠遠不夠。在《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排行榜》上,東北沒有一座城市進入前十名。在全球100家創新型企業中,東北也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潘利國建議,應該建立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城市科技創新聯盟,整合創新力量,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占領中國工業制高點。同時,針對東北工業結構單一、產業趨同的現狀,變趨同為協同,基於各城市的資源差異和比較優勢,科學定位城市間的專業化分工,形成各有側重、互相補充、互為配套的產業布局,把單打獨鬥變成集團作戰。

近年來,不少東北大型企業將總部建在了外地,人口的外流也成為一個嚴峻的挑戰。為此,潘利國建議,在四城市中建立協同市場機制和利益協調機制,實現區域內市場主體無差別待遇,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無縫銜接,共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一切限制流動的因素。

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介紹了哈爾濱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對俄合作中心的一系列動作。他建議,東北四大城市應建立合作開放的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外接俄羅斯和歐洲,內聯國內腹地的貿易大通道建設,吸引內地面向歐洲出口的產業和資金向東北轉移,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東北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家發改委東北振興司副司長楊蔭凱表示,東北地區上半年經濟增速確實明顯落後,但是從目前數據看,增速出現企穩回升,下一步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東北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錯,農業、服務業、就業以及城鄉收入水平基本穩定。這表明,東北當前遇到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十年前的境況有本質區別。但是,如果經濟增長乏力的狀況不改變,就會傳導到就業等民生領域。

楊蔭凱強調,振興東北不只是要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而是提高東北經濟增長的質量,通過改革創新使東北經濟發展的動力發生新變化,不只是局限在過去的傳統優勢,而是培育更多新興產業。最終,衡量振興東北是否成功的關鍵應該落在人民生活質量是否提升上。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81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在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442.html

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並報國務院審批。
5月3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文稱,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一定要站在新起點,取得新突破。為此要在六個方面深入開展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編制一批規劃,優化城鎮布局。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同時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規劃有哪些新變化
在全國多個城市群中,長三角區位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城鎮體系完整、一體化發展基礎較好,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目前正在實施的,是2010年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下稱《區域規劃》)。
相對於《區域規劃》,“此次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可能會有兩個變化。”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國家發改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郁鴻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變化之一,在於區域範圍可能發生變化,會有更大範圍的區域加入進來。
長三角是一個經濟區概念,同時又有行政區劃的概念,範圍到底劃定在哪里,一直存在爭論。
長三角合作起源於1992年建立的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辦主任聯席會議制度,1997年升格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此後,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多次擴容,2003年,臺州市被接納為正式成員。2010年合肥、鹽城、馬鞍山、金華、淮安、衢州等六城市“入圍”。2013年徐州、蕪湖、滁州、淮南、麗水、溫州、宿遷、連雲港等八城市納入,會員城市迄今已擴容至30個。
但是,不管是2008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還是2010年國務院批準的《區域規劃》,都將長三角的範圍確定為江浙滬,並未納入之外的區域。在《區域規劃》中,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江浙滬25個城市中16城市為核心區,其余為輻射區。
郁鴻勝說,長三角區域規劃不斷變化,一個原因就是長三角範圍有爭議,周邊省市也在不斷加入協調發展規劃中來。“規劃不是鐵板一塊,在發展中不斷調整,不可能一成不變。”
第二個變化,應該是隨著國際國內大環境的變化,比如“一帶一路”的推進、長江經濟帶的建設,長三角的區域規劃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比如長三角原來更多講的是發展,但長江經濟帶將更強調環境保護,不搞更大開發,這樣作為下遊的長三角,在功能上也需要和上遊、中遊形成聯動,就需要對長三角的功能做一些調整。”郁鴻勝說。
長三角一體化這些年
在長期的一體化推進中,長三角已經形成了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三級運作”的區域合作機制。
決策層即“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省(市)委書記、省(市)長出席,三省一市常務副省(市)長、黨委和政府秘書長、黨委和政府研究室主任、發改委主任和副主任列席。
協調層即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常務副省(市)長參加的“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
執行層包括“聯席會議辦公室”和“重點合作專題組”。目前共設立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環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務、城市合作、產業、食品安全12個重點合作專題。其中城市合作專題固定由上海市牽頭,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具體負責;其他專題由當年輪值方牽頭。
這些年的合作,《區域規劃》是否已完全實施落地?如何評估上一輪規劃的成效,以及這些年長三角一體化推進的效果?
《區域規劃》提出了兩個分階段的目標,分別是:到2015年,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這其中還包括一系列量化指標,比如到2015年,人均GDP達到8.2萬元(核心區10萬元),服務業比重達到48%(核心區50%),城鎮化水平達到67%(核心區70%左右),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核心區3%)。
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計算,2015年上海人均GDP超過10萬元,江蘇接近9萬元,浙江接近8萬元。而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上海超過67%,江蘇和浙江均超過48%。
僅從量化指標上看,不少指標都已達標,少數指標尚有距離。不過,具體體驗上,有常來往於滬杭兩地的人士還是向本報記者抱怨稱,一體化推進太慢,比如兩地交通卡不能通用,“坐個公交車還需要去買倆包子換零錢。”


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誌彪對記者表示,長三角的要素流動確實在加快,但政府層面的一體化推進還有待加強。所以建議在統一合作理念的同時,還是要從具體項目入手,這樣各地才能看到收益,才更有積極性。“比如新能源汽車,長三角內部可以合作,統一充電樁的標準,統一布局和規模,需要裝多少個充電樁,大家一起做一個規劃。”
郁鴻勝則表示,區域合作的模式是階梯式發展三階段,初級階段是城市的布局合作,中級階段是生產要素合作,高級階段是政府間的制度合作。而長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制度合作階段。
“長三角一體化也已經進入深水區,需要在機制上形成各城市合作的動力。”郁鴻勝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24

三大城市群和福建去庫存效果明顯 這20城房價上漲壓力仍大

2016年,在大力去庫存的政策指引下,哪些地方的去庫存效果更為明顯?

三大城市群+福建去化效果明顯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70城住宅庫存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上半年,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監測的70個城市積極去庫存,效果明顯,庫存規模繼續下滑、去庫存周期繼續加快。

這70個城市包括一線城市(4個):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二線城市(32個):長春、沈陽、天津、太原、濟南、青島、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合肥、南昌、長沙、福州、廈門、貴陽、南寧、西安、蘭州、西寧、石家莊、呼和浩特、大連、哈爾濱、鄭州、武漢、海口、重慶、成都、昆明、銀川和烏魯木齊。三四線城市(34個):淮南、馬鞍山、濟寧、煙臺、常州、南通、溫州、九江、荊門、茂名、北海、珠海、三亞、無錫、丹東、唐山、蚌埠、莆田、惠州、徐州、江陰、泉州、晉江、昆山、東莞、佛山、大廠、固安、燕郊、香河、宜昌、常德、景德鎮和滁州。

截至今年6月底,這7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43183萬平方米,環比減少0.3%,同比減少4.7%。相比年初45425萬平方米的規模,上半年庫存削減態勢明顯。平均計算,每個城市在半年時間削減了32萬平方米的庫存。

另外從同比數據看,這70個城市保持了連續10個月庫存同比下滑的態勢,體現出較好的去庫存導向。部分城市在今年第二季度快速從去庫存切換到增加供應的戰略上來,土地市場交易亢奮。

這其中,70個城市中,有44個城市庫存出現了同比下跌現象,體現出較好的去庫存效果。從排行榜中可以看出,庫存削減力度最大的五個城市為合肥、南京、大廠、蘇州和昆山,其庫存面積同比跌幅分別為66.5%、56.2%、49.2%、47.4%和41.8%。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總體上看,庫存削減力度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和福建等市場中。

有26個城市的庫存規模不降反升。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五個城市分別為茂名、濟寧、太原、淮南和海口,同比增幅分別達到69.2%、67.0%、56.2%、48.9%、40.0%。此類城市主要為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供應較大的二線城市,後續去庫存的壓力依然較大。這也說明目前樓市分化仍十分明顯。

表1 70城庫存面積同比增幅

城市

增幅

城市

增幅

城市

增幅

城市

增幅

城市

增幅

茂名

69.2%

珠海

10.0%

西安

-1.1%

天津

-7.3%

廈門

-23.9%

濟寧

67.0%

泉州

9.1%

南昌

-1.4%

北海

-7.3%

無錫

-24.7%

太原

56.2%

蘭州

8.5%

煙臺

-1.5%

莆田

-8.2%

惠州

-25.3%

淮南

48.9%

唐山

7.3%

寧波

-1.9%

江陰

-8.3%

上海

-26.5%

海口

40.0%

哈爾濱

5.1%

晉江

-2.0%

佛山

-10.9%

杭州

-26.5%

三亞

37.5%

丹東

4.3%

呼和浩特

-2.1%

南通

-12.2%

東莞

-28.3%

蚌埠

37.0%

銀川

2.1%

成都

-2.2%

景德鎮

-12.7%

福州

-31.7%

荊門

35.6%

常德

1.9%

長沙

-2.3%

宜昌

-14.0%

燕郊

-31.9%

大連

35.1%

石家莊

1.3%

重慶

-2.6%

九江

-18.1%

香河

-35.3%

濟南

34.6%

沈陽

1.1%

長春

-3.0%

常州

-19.9%

昆山

-41.8%

貴陽

28.3%

烏魯木齊

0.2%

溫州

-4.5%

固安

-20.1%

蘇州

-47.4%

南寧

28.0%

武漢

0.1%

廣州

-4.8%

北京

-20.2%

大廠

-49.2%

西寧

16.0%

青島

-0.2%

昆明

-4.9%

馬鞍山

-22.5%

南京

-56.2%

深圳

13.9%

徐州

-0.8%

鄭州

-5.3%

滁州

-23.8%

合肥

-66.5%

數據來源:各地官方房地產信息網、易居研究院

這20個城市上漲壓力大

從反映去庫存壓力的存銷比來看,6月份,7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銷比為11.0,這也意味著市場需要用11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消化完這些庫存。通常來說,14個月為存銷比的均衡值或合理值,因此存銷比小於14個月基本上就可以認為去庫存壓力不大。

從70個城市上半年的數值看,去庫存周期最大的五個城市分別為唐山、丹東、北海、蚌埠和江陰,相應數值分別為30、30、29、28和28個月。這些城市均為三四線城市。而去庫存周期最小的五個城市分別為合肥、南京、惠州、燕郊和蘇州,相應數值分別為2、2、3、4、5(月)。總體上說,去庫存周期越大的城市,後續積極去庫存依然是主要任務。而去庫存周期偏小的城市,後續增加供應將是重點。

從區域結構看,去庫存周期小於14個月的城市,基本上位於三大城市群內。尤其是包括燕郊、昆山等四線熱點城市,去庫存周期甚至小於6個月水平,其增加供應迫切程度絲毫不遜於一二線重點城市。

具體來看,有20個城市存銷比小於或等於8個月,包括合肥、南京、惠州、燕郊、蘇州、昆山、鄭州、杭州、珠海、南昌、東莞、固安、濟南、上海、廈門、佛山、大廠、南通、武漢和香河。此類城市存銷比偏小,已面臨“庫存荒”的問題。後續增加供應,也體現了供給側改革的思路。

表2 上半年70城存銷比排序

城市

存銷比

城市

存銷比

城市

存銷比

城市

存銷比

城市

存銷比

唐山

30

晉江

21

貴陽

14

景德鎮

10

上海

7

丹東

30

沈陽

20

重慶

14

太原

10

濟南

7

北海

29

石家莊

19

常州

14

福州

10

固安

7

蚌埠

28

海口

17

成都

13

青島

9

東莞

7

江陰

28

三亞

17

徐州

13

滁州

9

南昌

6

銀川

27

西安

17

宜昌

11

無錫

9

珠海

6

西寧

26

呼和浩特

17

馬鞍山

11

廣州

9

杭州

6

煙臺

25

荊門

17

北京

11

九江

9

鄭州

6

烏魯木齊

24

長沙

16

深圳

10

香河

8

昆山

5

泉州

24

莆田

16

常德

10

武漢

8

蘇州

5

哈爾濱

23

大連

16

寧波

10

南通

8

燕郊

4

濟寧

23

昆明

16

南寧

10

大廠

8

惠州

3

淮南

22

茂名

15

天津

10

佛山

8

南京

2

蘭州

22

長春

15

溫州

10

廈門

7

合肥

2

數據來源:各地官方房地產信息網、易居研究院

部分城市急需增加供應

實際上,一些城市由於存銷比偏小,今年上半年房價大幅上漲。標準排名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均價萬元以上城市房價漲幅榜》顯示,上半年,在滬深等一線城市限購收緊後,二線“四小龍”和環一線城市大幅上漲,上半年這些城市的漲幅均名列前茅。

其中,合肥上半年房價上漲了39.57%,位居各大城市首位。廊坊、蘇州緊隨其後,半年漲幅分別為33.37%和31.43%。廈門和東莞分列四、五位,半年漲幅也都超過了20%。

表3:2016年上半年均價萬元以上城市漲幅排行

排名

城市

6月均價(元/平方米)

同比漲幅(%)

半年漲幅(%)

1

合肥

11854

49.88

39.57

2

廊坊

12057

48.39

33.37

3

蘇州

15503

50.69

31.43

4

廈門

31363

36.06

24.59

5

東莞

11008

33.01

21.68

6

北京

45400

22.32

18.63

7

上海

41865

29.25

18.53

8

南京

21320

21.69

18.25

9

珠海

18382

32.83

17.05

10

天津

18007

16.87

14.84

(數據來源:標準排名研究院、中國房價行情平臺)

相比年初,上半年末各個城市存銷比變動各有差異。其中有8成城市出現了存銷比數值減少的現象,有5個城市去庫存周期收窄幅度最大,分別是唐山、蚌埠、滁州、茂名和無錫,其在年初去庫存周期分別為59、40、18、24和18個月,而到了今年6月末,去庫存周期分別為30、28、9、15和9個月,分別減少了30、12、9、9和9個月。

這也說明不少三四線和庫存較大的二線城市,去庫存取得了明顯效果。例如。無錫今年上半年市場銷售非常好,部分月份甚至創歷史新高,這使得存銷比數值快速減小。再比如滁州,受南京市場持續火熱的影響,滁州樓市交易活躍,存銷比數值減少的幅度也比較大。

嚴躍進說,今年上半年,這70個城市上半年去庫存積極且富有成效,體現為三點:第一是庫存規模出現明顯下滑;第二是存銷比數值不斷探底,說明去庫存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第三是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速度甚至要快於部分一二線城市。

他預計,2016年下半年去庫存思路將有轉變。部分城市繼續落實去庫存政策,而部分城市則需要積極增加供應。尤其是對於三大城市群中的很多城市,下半年土地市場勢必會比較活躍,這也符合房企拿地或增加土地儲備的需求,而這些城市如何進一步加大土地供應亦十分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36

東北四市發布聯合宣言 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東北三省的四個核心城市日前發出聯合宣言,攜手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這份由哈爾濱市、沈陽市、大連市、長春市共同發布的《2016太陽島論壇暨東北振興論壇東北四城市太陽島宣言》(下稱“宣言”)稱,將強化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中心城市核心帶動作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公開資料表明,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內具有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條件,以一個或兩個巨型城市為中心,借助於現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達性,密切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

目前世界公認的大型城市群有五個,它們是:美國波士華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國中南部城市群。

同時,根據2015年1月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我國的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群。本月中旬,在上海舉行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論壇”上,主題之一也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這次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表示,從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至今已有10個年頭,期間,我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伴隨城鎮化進程,城市群發展速度舉世矚目,經濟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

但近幾年來,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我國經濟的發展步入了“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培育新的國際競爭優勢。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發布正是契合這一目標的創新舉措。

東北四市的“宣言”稱,東北地區四個核心城市擬通過實現四個方面新突破,探索新形勢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通過采取五個方面聯合行動,打造區域經濟共同體。

上述四個城市市政府達成以下共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產業升級、產業培育上實現新突破;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在培育發展新動能上實現新突破;以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為重點,在全方位對外開放上實現新突破;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在補齊民生短板上實現新突破。

“宣言”提出,加強區域合作是東北振興的大勢所趨,共享新成果、共謀新格局、共創新未來,打造區域經濟共同體,四市政府將采取以下行動:創新合作方式,構建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個核心城市聯動體系。完善市長年度會晤機制,健全東北振興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交流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同時,要發揮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載體作用,整合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跨區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現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打造區域公共服務和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深化合作,加強金融、旅遊、會展、海關等領域合作,提升區域整體吸引力。強化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中心城市核心帶動作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以優勢互補、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為原則,借鑒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進經驗,促進遼寧沿海經濟帶、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哈長城市群等協同發展,共同引領東北全面振興,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4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44

湖北自貿區最全幹貨: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

從武漢市率先開始籌備,到武漢東湖高新區“先行先試”,再到將宜昌、襄陽納入,湖北省申報自貿試驗區歷時3年,最終形成《中國(湖北)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於去年10月上報。

根據總體方案,湖北自貿試驗區的實施範圍為127.7平方公里,涵蓋三個片區:武漢片區70平方公里(含東湖綜合保稅區5.41平方公里、武漢出口加工區2.7平方公里、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0.493平方公里),襄陽片區28平方公里,宜昌片區29.7平方公里。

武漢片區重點發展國際商貿、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和光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襄陽片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鐵路物流等產業;宜昌片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航運物流、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產業。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湖北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有較多自主研究提出的創新措施。

比如在降低外資準入門檻方面,提出改革探索推進在自貿試驗區內登記註冊的外商投資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

培育新型貿易方式上,自主提出要“積極培育新型貿易業態和功能,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積極承接軟件信息、生物醫藥研發、管理咨詢、工程設計、動漫創意等離岸服務外包業務,試點離岸服務外包全程保稅監管模式”,“在嚴格執行貨物進出口稅收政策前提下,允許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外設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

增強內陸國際物流服務功能方面,自主提出創新內河船舶登記制度,放寬船舶融資租賃登記地選擇,延長船舶國籍證書期限,簡化換證程序;大力發展長江航運金融,建設長江航運交易信息平臺,發展長江航運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等業務,推進組建專業化地方法人航運保險機構,鼓勵境內外航運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等航運服務中介機構設立營業機構並開展業務;推進集裝箱鐵水、鐵海、鐵鐵聯運項目和三峽翻壩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水水、公水中轉運輸;加快建設全國高鐵快遞轉運分撥中心、鐵路特快貨運中心。

構築對外開放平臺和通道方面,自主提出支持在條件具備時增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加強電子口岸建設,加快建設長江中遊通關中心,配套建設長江中遊海關物流監管中心和審單分中心,推動實現海關、檢驗檢疫等口岸監管部門信息共享。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自主提出最大限度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管理目錄制度,實行審管職能分離,建立綜合統一的行政審批機構,完善“一口受理”服務模式。

值得註意的是,湖北自貿區的主要功能是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總體方案中的相關內容均為該省自主提出,且含金量較高。包括:發揮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高地的綜合優勢,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轉型升級。支持長江中遊城市群政府以產業鏈為紐帶,共同在自貿試驗區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業轉移引導基金,共建電子信息、汽車、高端制造等世界級制造業集群,以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造船、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通過自貿試驗區的高度要素集聚,促進長江中遊城市群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旅遊產業提檔升級,推行國際通行的旅遊服務標準,統籌研究部分國家旅遊團入境免簽政策,建設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認為,設立湖北自貿區是加快體制改革促進創新創業,推動產學研結合實現價值鏈躍升,穩步擴大開放融合全球資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加快發展,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構建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推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貫徹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迫切需要;是深層次提高沿江開放水平,實踐經貿新規則擴大開放領域,進一步改革開放管理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迫切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50

國家林業局:“十三五”建六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19日透露,“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6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在城市之間著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濕地,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

在當日於陜西延安召開的“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張建龍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大型城市群正逐步形成,這些地區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分布密集,一方面對生態承載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生態碎片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通過推進城市群綠化,將城市之間散落的綠化區域和生態系統串聯起來,強化城市之間的“生態聯系”,充分發揮森林城市群的規模效應和帶動作用。

張建龍說,推進城市群綠化,關鍵是要依托山脈、水系、路網、林地等要素,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和城市綠化,實現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的互連互通。

根據國家林業局近日出臺的《關於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1000個示範森林村鎮。

張建龍表示,在國家層面,要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6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在城市之間著力打造成片的森林、濕地,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同時,各省區市也要選擇一些森林城市建設具有一定基礎、城市與城市之間距離較短的區域,著力開展城市群綠化。

“今後,凡是申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所轄縣市區原則上應該都是省級森林城市,以有力促進國家層面、省級層面上的森林城市群建設。”張建龍說。

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於2004年啟動。截至目前,已有118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有80多個城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有13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國家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僅2015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投入森林城市建設的資金就達700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於社會。

吉林省長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路告訴記者,長春市2013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每年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50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41.52%提高到45.06%。延安市市長梁宏賢介紹,該市自2012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活動以來,累計投入各類創森資金62.4億元,處在黃河中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延安,如今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

去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政府莊嚴承諾,我國2030年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把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到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14億立方米。

對於森林城市建設中的資金投入機制建設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國家鼓勵各地探索運用PPP(公私合營模式)和BOT(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城市建設,以及通過認建認養等形式,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森林城市建設。

19日上午,國家林業局還授予吉林省長春市、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江蘇省常州市、浙江省金華市和臺州市、陜西省西安市和延安市等22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2016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延安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6.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22

發改委: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等城市群規劃編制

9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7年擬啟動珠三角灣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等跨省域城市群規劃編制;擬啟動雲南滇中、新疆天山北坡等城市群規劃編制。

通知明確了七大主要任務,包括明確城市群空間範圍和發展定位,優化城市群空間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工,促進城市群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城市群重大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城市群對外開放水平,強化城市群生態環境保護,創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資料圖:廣州珠江

通知強調編制城市群規劃必須貫徹落實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從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出發,確定總體定位和發展方向。規劃編制要註重改革創新,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加強城市群一體化機制建設。

通知還要求規劃期原則上近期規劃到2025年,遠期展望到2030年。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編制,並報國務院批準後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