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58.shtml


  PIPE(A 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也就是公开上市的公司把股份卖给私募投资者。这种投资属于PE私募股权投资的一种。这种投资形式在金融危机,增发困难的今天非常流行。巴 菲特也利用这种方式投资了几家公司。这种投资的关键就在于PIPE的投资结构,包括对潜在风险的防护,一般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并收取固定股息来保证; 还有认股权来充分利用股票的上行波动盈利。      早在2005年,世界上最大的PE私募股权 投资基金TPG对联想集团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的PIPE投资。联想集团是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而TPG入股后并没有控股联想集团(但是通过撤换CEO间接 控制了公司),只占了12.87%的公司股份。随后,TPG通过卖掉股权,成功退出。      这个典型的PIPE投资案例在PE私募股权 极少能够完全控股,或者进行杠杆收购的亚洲非常有借鉴意义。      投资结构:    2005年3月30日,联想集团宣布TPG 投资3.5亿美金。投资的结构为:      A.273万股可转换优先股,每股价格 1000港币,固定股息4.5%/年,按季度支付。优先股随时可以转换为普通股,2012年5月17日后可赎回。      这个部分就是对潜在风险的防护。首先,固定股息能够有收入。其次,即使股价一直低于2.725港币的转换价格,7年后还 可以收回3.5亿美金的投资,保护了本金。即使联想的风险进一步扩大,走到破产的境地,优先股也可以优先偿付,尽量保护本金。      B. 237,417,474认股权,免费获得。      这个部分就是充分利用股价的上行波动,在优先股外获得额外的盈利。优先股相当于投资10.24%的普通股份,通过认股 权,又可以扩大到占公司12.87%的普通股份。如果股价超过2.725港币,这部分认股权也能获得回报,可谓无本万利。      C. 优先股可以转换为普通股,认股权可以行权,转换价格都是2.725港币      TPG当时的转换价格为2.725港币,这比联想当时的3个月平均股价 2.247港币高了21%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股价,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但是,这个价格被证明是低于联想的内在价值的。这个转换价格对于投资的总体 回报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TPG派3人进入董事会      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公司,投资10.24%的股份,但是董事会有3个人,占董事会11人的27%左右,从而达到不控 股而控制公司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随后,TPG安插了自己的CEO,从而全面掌控公司。这是本次投资的一个关键点。        以下就是TPG最初投资联想集团的投资结构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2007年11月,联想股票狂 涨,TPG顺势转换并卖掉了一部分可转换优先股。可以看出,原来价值1亿多美金的优先股,转换后倒手卖掉,立刻变为3.67亿美金。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就在泛海入股联想控股的同一 天,TPG再次转换并持减联想股票。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PIPE 公募私投 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现金流在不同年份,而且有 进有出,现金流的计算只能用IRR来计算,而不能简单的用利润比上本金来计算。根据IRR计算,5年来这个投资的平均每年内部回报率为33%左右,已经是 非常好的投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3

公募基金:誰是裸泳者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8031&time=2011-09-03&cl=115&page=all

司法機關正在徹查一些公募基金的老鼠倉行為;專戶理財中的親屬購買問題紛紛曝光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冰

 

  當牛市的浪潮退後,公募基金也迎來了慘不忍睹的業績低潮期。

  截至8月29日,61家基金公司2011年半年報披露完畢。根據銀河證券統計,2011年上半年,國內的814只基金中(不含貨幣和QDII),有622只未能取得正收益,佔比高達76.4%;有521家跑輸了大盤,佔比高達64%。

  與此同時,基金公司新基金的發行步伐並未停止,數十隻基金同時開售,但新基金成立規模越來越小。

  「作為一個基金經理,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業績這麼差,還在忽悠投資者購買基金。」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伴隨著公募基金褪去光環,公募基金經理的誠信問題也被市場質疑。曾經的公募基金明星經理、後轉投私募的李旭利、鄭拓均因老鼠倉交易被同案調查,並移交司法。兩人涉案金額均是千萬元級別,將超過此前查處的所有基金經理老鼠倉案。

  「惟有如此震懾市場,公募基金才能一步步走向規範。」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如此認為。

收網在即

  陷入老鼠倉案醜聞已久的基金經理鄭拓,正被司法調查。

鄭拓:2007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銀期間,管理的交銀穩健證券投資基金,取得晨星兩年期和三年期五星級基金評價
2009年9月,鄭拓正式離開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創立上海好望角投資公司
2011年5月後,好望角投資公司基本解體


  據知情人士透露,鄭拓一案與原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投資總監、上海重陽投資合夥人李旭利同案,案由均為其擔任公募基金經理期間的老鼠倉行為。「這個案子終於開始收網了。」知情人士說,「涉案金額是千萬元級別的。」

  早在2011年3月,財新《新世紀》即查證,鄭拓其時已被限制出境,名字已在公安機關的邊控名單上。之後關於鄭拓的調查進展一直沒有任何公開信息,而鄭搨本人也斷然不接受媒體詢問。

  8月28日晚,《證券時報》報導稱,鄭拓已被司法機關抓捕歸案。不過,次日鄭拓在電話中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證明自己並未被捕,但之後,鄭未回應其他求證的短信和電話。

  據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鄭拓、李旭利案早已完成在證監系統內的調查,稽查局也給出了定論並移交司法。「鄭拓被邊控就是發生在移交司法之後,證監會是沒有權力邊控的。」知情人士說,「但進入正式逮捕,檢察院需要充足的證據。」

  2010年8月,市場傳聞原交銀施羅德基金投資總監李旭利在接受調查。10月,李宣佈從其加盟15個月的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離職並退股。隨後,鄭拓被調查的消息開始在坊間流傳。鄭拓曾與李旭利在交銀施羅德期間共事,任該公司投資副總監。

  2011年春節前後,市場風傳鄭拓被調查。5月,鄭拓創立的陽光私募上海好望角投資公司宣佈,旗下所有私募基金清盤。其中「深藍1號」在存續期間淨值下跌了近40%。好望角的公司網站自此無法登錄。

  「調查對他肯定有影響,怎麼還會有心思管理,加上投資者贖回,導致產品清盤。」一位與鄭拓相識的人士表示。

  鄭拓生於1968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學習法律,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進修MBA。歷任黑龍江省進出口公司業務代表、君安證券有限公司 投資經理、廣達投資管理公司投資經理、貝爾德投資銀行分析師、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票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2007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 管理有限公司,2009年9月創立上海好望角投資公司。

  「李旭利確實已經被移交司法了,並且肯定已經被警方帶走。一說是在四川老家被帶走的,一說是在上海被抓。」李旭利的一位朋友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同案老鼠倉

  在業內,上海的李旭利與北京的王亞偉曾經齊名。李旭利為人熱忱敢言,在業界的人緣頗好。

李旭利:1998年至2005年,任職於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05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交銀穩健基金和交銀藍籌基金經理,後出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2009年7月,加盟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0月,正式離開重陽投資


  資料顯示,李旭利1998年至2005年任職於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交銀穩健基金和交銀 藍籌基金經理,後出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2009年7月加盟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開始私募基金運作。2010年10月,正式離開重 陽投資。

  鄭拓2007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銀期間,鄭拓管理的交銀穩健證券投資基金,取得晨星兩年期和三年期五星級基金評價,並在《福布斯》2009中國基金排行榜中,被評為十大最佳股票型基金之一。2009年9月,鄭拓正式離開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

  2006年6月14日到2007年7月3日,李旭利擔任交銀穩健的基金經理,基金淨值增幅超過138%;同期上證指數上漲186.78%;之後 鄭拓接棒,從2007年7月4日到2009年8月21日擔任此基金的基金經理。基金淨值跌幅近13%,同期上證指數跌幅24%。

  而李旭利擔任基金經理的交銀藍籌基金,2007年8月8日成立,淨值1元;2009年5月27日李旭利離職,該基金淨值0.7190元,跌幅28%;同期上證指數跌幅43.39%。

  目前,市場上關於李旭利、鄭拓老鼠倉的版本比較多,其中包括稱李旭利用他妻子的賬戶炒作工行(601398.SH)股票,但李否認這是老鼠倉。

  交銀穩健基金的2006年年報顯示,交銀穩健當期持有工行1億股,佔基金淨值比例為7.13%,是交銀穩健的第二大重倉股。但到2007年半年 報披露,工行已被拋售一空。2007年底,鄭拓操盤的交銀穩健又買入了3400萬股工行的股票,2008年中賣光,2008年底又買入4800萬股。

  工行素來是機構的重倉大盤股。其2006年年報顯示,機構持股佔據工行流通A股比例為36.31%,其中交銀系有2只基金在當年持股,交銀穩健和交銀成長,兩隻基金各持股1億。

  眾多基金公司與交銀施羅德基金投資工商銀行的手法一致——每到年底,工行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就升高,而到了季報和中報,機構投資者比例就突然降低。

  「這個問題可以解釋,因為每年年底基金抱團做業績,但是工行的盤子特別大,單只基金重倉效果不明顯,因此形成羊群效應;與此同時,基金追求的是 相對排名,如果大家都配置了工行,其他基金是不敢脫離團隊的。」一位基金經理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當然,這裡面還可能存在託管行和基金公司之間的 利益交換。工行是託管大行,各家基金公司都有求於它。」

  「基金經理如果有老鼠倉,純屬個人行為。基金管理公司深惡痛絕,是想管而不一定都能管得住。出了這樣的案子,能夠推動基金管理公司和管理層,對類似違規行為進一步規範、震懾。」一位基金管理公司人士認為。

  李旭利、鄭拓案的詳情,究竟算不算老鼠倉,目前還有待司法機關進一步調查和披露。

大成風波

   公募基金的業績差已經層出不窮的老鼠倉事件,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對於公募基金的信心,公募基金新基金的發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8月24日,信用增利發佈公告再次延長其募集結束期,成為今年以來首次兩度延長募集期的基金。而這只是當下基金發行市場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今年已經有10只新基金延長募集期。

  與此同時,眾多基金由於首發規模過小,難以達標設立底線,採用種種曲線手段完成任務。

  8月22日,網上有人士匿名舉報稱,大成基金公司總經理等眾多高管違規購買大成基金所發售的專戶理財產品,違背證監會關於利益輸送的規定。

  舉報稱,大成基金在銷售大成景瑞3號靈活配置3期專戶產品過程中,嚴重違背了證監會關於基金公司內部員工不得參與申購此類產品的法律規定,在總經理王顥的號召下,大成基金全公司上下申購此專戶產品,市場銷售部門和大成基金高管領導全部參與。

  舉報信稱,這些領導或以配偶、子女的名義,或借用親屬的名義,分別購買100萬以上的此基金產品。購買名單如下:王顥(總經理),400萬;劉 彩暉(副總),100萬;肖冰(副總),100萬;劉明(助總兼基金經理),100萬;曹雄飛(總監兼基金經理),100萬;吳朝雷(紀委書記),100 萬;周立新(總監),100萬;劉虹(副總監),100萬;畢有志(副總),100,萬;曾健(人事經理),100萬;騰旭(副總監),100萬。

  大成基金當日回覆財新《新世紀》記者稱,「我們強調三點:第一,此文所述事情是謠言;第二,我們已經第一時間向監管機構報告;第三,我們將保留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大成基金有關人士強調,公司高管沒有參與購買。但大成基金沒完全否認高管借用家屬名義購買,並強調即便是家屬購買,並不違規。

  據市場人士介紹,類似大成基金這樣的銷售方式,目前在基金銷售過程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

  「市場太弱,業績太差,怎麼能吸引人來買新基金呢?發動親戚朋友、關係戶都來抬抬轎子,等到業績坐上去就比較好賣了。」這位人士說。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規定,基金公司在開辦專戶業務之前,應「已經就防範利益輸送、違規承諾收益或者 承擔損失、不正當競爭等行為制定了有效的業務規則和措施」「基金管理公司應當主動避免可能的利益衝突,對於資產管理合同、交易行為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利益 衝突的關聯交易應當進行說明,並向中國證監會報告」。

  「現在的行情是這些關係戶們給市場輸送利益,而不是向他們自己轉移利益。現在哪有利益可轉?」某基金公司人士說。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目前證監會的對公平交易的規定非常細,要求信息、交易上公平,所有的組合都是受到實時監控的。「想輸送利益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位人士說。

  不過,當前熊市條件下的種種曲線操作,在市場出現反轉時,實現公募對私募、公募對專戶的利益輸送就變得非常容易,雖然目前私募、專戶規模小,不佔優勢,但其操作快速便捷隱蔽的特點成為其附加優勢。

  「為什麼不披露呢?親戚可以買,但是應該披露吧!下一步的舉動和持續營銷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些公開信息跟蹤研究。這樣才是公平的。」某券商人士說。

 

  李旭利

  1998年至2005年,任職於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05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交銀穩健基金和交銀藍籌基金經理,後出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

  2009年7月,加盟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10月,正式離開重陽投資

 

  鄭拓

  2007年,加入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交銀期間,管理的交銀穩健證券投資基金,取得晨星兩年期和三年期五星級基金評價

  2009年9月,鄭拓正式離開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創立上海好望角投資公司

  2011年5月後,好望角投資公司基本解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6

神秘的牛散:公募「影子」魏子鳳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0NMzA3XzM2NTQ0NQ.html

長江後浪推前浪。

作為A股市場上一群最為神秘的參與者,「牛散」們早已成為公募和私募之外的第三種力量,並廣受市場關注。

層出不窮的「牛散」面孔,往往都會因為自己不同尋常的投資軌跡,而引發投資者的瘋狂追捧。

儘管牛散並不鮮見,但在大盤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仍然能夠在短短兩個半月時間內,豪取近60%的投資收益,還是讓魏子鳳、魏文芳在牛散輩出的A股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

值得關注的是,魏子鳳所投資的每一隻股票,幾乎都是精準地複製了機構的腳步。

魏氏雙雄

與劉益謙等叱咤江湖多年的牛散不同,魏子鳳和魏文芳都只是牛散隊伍中的新兵。

魏子鳳第一次浮出水面還是因為其在2010年中期,進入*ST西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而魏文芳則直到2011年中報才分別出現在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的股東名單中。此前兩人從未在二級市場留下讓人察覺的痕跡。

同時出現在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則暴露了二人非同一般的關係,但外界還是很難獲得二人進一步的身份信息。

儘管如此,我們卻很容易計算出兩人的資產規模。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魏子鳳分別持有202.92萬股嘉寓股份(300117.SZ)、120萬股標準股份(600302.SH)以及53.92萬股鐵漢生態(300197.SZ)。

而同期魏文芳則分別持有96.65萬股鐵漢生態和58.37萬股嘉寓股份,二者全部為創業板股票。

不考慮兩人的其他資產和投資,僅僅結合上述多只股票最新的二級市場價格,魏子鳳和魏文芳所持股票的總市值高達2.03億元。

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資金規模甚至已經達到了證監會規定的,成立一隻公募基金所需要的2億元的最低首發規模限制。

實際上,海富通基金剛剛成立的海富通穩進增利分級基金的首發規模就只有2.2億元。

雖然擁有與公募基金抗衡的實力,但魏子鳳的操作並不頻繁。數據顯示,整個2010年,魏子鳳僅出現在了*ST西軸、澳洋順昌和江蘇宏寶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之中。

而2011年截至年中,魏子鳳也僅僅涉足過標準股份、嘉寓股份和鐵漢生態三隻股票。與魏子鳳亦步亦趨的魏文芳,更是只能看到其在鐵漢生態和嘉寓股份兩隻股票上的操作記錄。

儘管操作並不頻繁,但卻不妨礙魏子鳳和魏文芳抓住大牛股的能力,而2011年3月29日才正式登陸創業板的鐵漢生態無疑是二者手中最誘人的獵物。

公募「影子」魏子鳳

主營業務為園林綠化和生態修復的鐵漢生態,上市之初並不受市場資金的青睞,上市十天之後便一度跌破67.58元的發行價,在整個二季度也始終處於下跌區間,6月13日最低曾下探至58.80元的歷史低位。

甚至到中報披露前的6月30日,鐵漢生態的股價還只有66.50元,仍然處於破發狀態。

有趣的是,此前曾攜手操作大牛股成飛集成(002190.SZ)以及四川路橋(600039.SH)的「牛散」搭檔陳彩英和胡一帆,一季度末曾分列鐵漢生態前十大流通股東前兩位。但兩人在此後的下跌行情中被洗出局,雙雙在中報數據中消失。

與胡一帆、陳彩英的選擇迥異,魏子鳳和魏文芳卻逆市大舉建倉,魏文芳甚至一舉取代了陳彩英的第一大流通股東的位置。而鐵漢生態隨後的走勢,則證明了魏氏雙雄顯然才是更牛的「牛散」。

從二季度末開始,鐵漢生態迅速拉升,短短一個月時間便從70元下方上漲至最高時的127.30元。

對應二季度最低58.80元的股價,鐵漢生態此時的漲幅將高達116%,而魏氏雙雄有沒有趁機悄然套現則只有到三季報披露才能為外界所知。

實際上,即便按照上市至今58.80元的最低價計算,二者所持的鐵漢生態股票的建倉成本也高達8853萬元。而如果其所持股票至今仍未拋售,目前的市值也高達近1.60億元。

「作為一個資歷不深的散戶投資者,敢於一下子把這麼大的資金量投入到一隻創業板股票上的確不一般。」上海某券商營業部總經理對此坦言。

在「最牛散戶」的光環之下,魏子鳳和魏文芳究竟有何法寶?答案仍然與公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精準複製公募投資

雖然只有區區可數的交易記錄,但魏子鳳在二級市場的每一次操作,似乎都與公募基金的投資步伐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以鐵漢生態為例,該公司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幾乎全被散戶佔據,但到了二季度除僅剩的魏氏雙雄外,全部換成了各大機構,其中云信成長2007-2第十期集合資金信託等五家持股量均為31萬股的機構均為網下配售股東。

而排名第二的華富競爭力優選基金以及孫建波執掌的華商盛世成長型基金和融通新藍籌基金等三家機構都並非網下配售股股東。

對比鐵漢生態一季報數據可以發現,這三家機構均在二季度完成建倉,累計持有151.46萬股。這意味著魏氏雙雄與上述三家機構幾乎同步完成建倉,且持股量相當,並分享了此後的巨大漲幅。

事實上,類似的「巧合」並非第一次出現。

在對另一隻創業板股票嘉寓股份的操作上,魏子鳳同樣與各大機構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嘉寓股份2010年9月2日登陸創業板,截止到當年年底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中還只有中金短期債券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少數幾家機構,且持股數量最多的也只有20.96萬股。

但到了2011年一季度,嘉寓股份突然獲得了各大機構的熱捧,僅華夏系就有四隻基金介入,其中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和華夏策略精選靈活配置基金更是豪取200萬股和120萬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夏系大幅建倉的同時,魏子鳳也開始悄然買入,一季報數據顯示其持有86.31萬股,名列第四大流通股東,而魏文芳則直到二季度才以58.37萬股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同時出現的還有天弘精選混合型基金,持有245.75萬股。

有意思的是,這也並非是魏子鳳第一次「跟蹤」華夏基金和天弘基金,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標準股份身上。

2011年一季度標準股份一改此前前十大股東名單中無一機構的尷尬局面,一舉迎來華夏成長基金、華夏行業精選股票型基金以及泰康人壽—投連-個險投連三家公募機構。

記者發現,魏子鳳憑藉168.46萬股的持股數,與上述機構同時躋身前十大流通股東行列。

而在二季度,當魏子鳳和華夏系基金開始減持的時候,天弘精選混合型基金卻大舉買入543.9萬股,而這也是魏子鳳與天弘精選在嘉寓股份以外的第二次會合。

時間回到2010年,魏子鳳在二級市場的三次操作同樣與機構形影相隨。

2010年底,魏子鳳與泰信藍籌精選基金攜手進入澳洋順昌前十大股東名單,今年一季度,二者又同時消失。

同樣是在2010年底,魏子鳳還曾與中信信託—上海建行828、中信信託—上海建行806以及中信信託—餘杭新股01等私募基金同時買入江蘇宏寶。

實際上,據前述券商營業部人士介紹,類似魏子鳳那樣抱機構大腿的做法在散戶投資者中並不鮮見。

此前廣為市場關注的查銀樓便是一例。此人的操作策略就是緊跟機構步伐,有好事者統計,其截止到2010年三季度投資的26只股票中,有14只緊隨華夏系,另有5只則選擇尾隨易方達系基金。

如剛剛爆出訂單醜聞的中恆集團(600252.SH),王亞偉執掌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精選以及華夏藍籌核心等數隻華夏系基金,在2009年一季度完成建倉,當年二季度查銀樓便迅速跟進。

對此,前述營業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散戶緊跟機構的做法都是在機構買入之後再跟進,中間會有一個季度的時間差,很少有魏子鳳這樣跟機構同時進入的。」

據上述營業部人士分析,牛散們通常採取的策略,除了類似查銀樓尾隨機構的做法,還有類似提前埋伏博重組的劉芳以及在各類熱門概念板塊廣撒網的瞿光坤等等類型,而魏子鳳的操作模式則並不常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68

今年是公募基金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客戶流失潮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nh.html

  大盤持續探底,讓靠天吃飯的基金行業哀鴻遍野。靠業績提成吃飯的私募基金虧損慘烈,今年陽光私募最大虧損達到48.72%,截至9月已經有110只產品淨值不足0.8元,瀕臨清盤紅線。而靠規模收取管理費的公募基金,面臨著史上最大的客戶流失潮,而 「求爺爺告奶奶」發行的新基金也不給力,平均首募規模低於2008年水平,一些基金掙紮在2億元的成立底線上。熊途漫漫,基金管理行業正面臨幾年來最艱難的時刻。 陽光私募坦言「太殘酷」     「打 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們私募就像是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拿一點點底薪,做一點業績拿一點錢。私募對股市的方向要判斷對,這還不夠,不能虧錢,而且必須讓業績創 新高,才能拿到業績提成。股市不好就沒有業績,公司就不掙錢,員工連獎金都不敢想。」北京某中型陽光私募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訴苦說。     陽光私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業績報酬, 即對超過淨值最高點的部分提取20%的報酬,多數私募採取按月計提。這要求陽光私募每個月的業績都要創新高,才有機會獲得20%的業績報酬。因此,最市場 化的激勵舉措,也帶來了最大的生存壓力。此外,陽光私募還有少量固定管理費收入,由於要分給信託和銀行等渠道,剩下的十分微薄,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因此, 這位負責人坦言,私募對業績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規模的重視,如果管理100億元但業績不好,其收入還不如管理10億元、但業績增長30%-50%獲得業 績提成賺得多。     而今年的股市,恰恰是不折不扣的震盪下跌市,別說是盈利,就是守住淨值不虧損都難。據好買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9月初,業績最差的陽光私募時策1期今年虧損48.72%,天星2號虧損 36.19% ,首信英選 1號虧損33.26%。843只陽光私募產品中,多達110只淨值不足0.8元,如果以最普遍的跌幅超過20%就達到清盤標準計算,這些私募基金都面臨清盤之憂。     在這種情況下,私募的壓力可想而知。今 年指數都跌了百分之十幾,私募業績差異更大。這位私募人士表示,如果一個產品虧損30%,那意味著要上漲近50%才能回到淨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有的私 募從2008年以來長期在淨值以下,由於業績無法創新高,也就賺不到業績提成。因此,有的私募內部規定,虧損絕對不能超過15%,否則就回天乏力。     這位人士說:這就是為什麼私募的設立門 檻低,因為市場的殘酷,自然會優勝劣汰。所以該公司行業研究員都不用打卡,只要看看他們研究報告的提交時間就知道,報告幾乎都是深夜提交。這就是市場化的 機構的生存壓力。對於今年,他表示「私募沒業績,就沒收入。如果市場繼續走熊,公司能打折發工資都算不錯了。」 公募爭規模迷失方向     與 私募的盈利方式不同,公募基金沒有業績提成,主要靠收取平均每年1.5%的管理費。顯然,資產管理規模越大,管理費收入越高。因此,公募基金天然對追求規 模感興趣。儘管監管層實施市場化改革,基金公司今年可以放開手腳發行。年初時不少公司提出要發行8只甚至10只基金。但大半年過去了,不少公司發現「耗不 起」,新基金發行的成本高,效果卻並不顯著。     上海某基金公司銷售人員感慨:「累,太 累了。求爺爺告奶奶,甚至找資金幫忙。其實沒啥宏偉目標,能達到2億元的規模,讓基金成立就行。」他坦言,在低迷的市場根本沒辦法賣基金,銀行今年自己都 缺錢,巴不得客戶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誰會給基金拚命吆喝呢?再說,基金今年沒賺錢,很多基金去年也沒怎麼賺,持有人火氣很大,銀行理財經理經常被虧錢的 客戶指責,都不願意推薦基金。     截至19日,今年已發新基金數量超過 159只,而去年不過154只。如果加上已經獲批還未發行的基金,今年的新基金數量有望達到200只。然而,密集的新基金發行,並沒有增加基金公司的管理 規模。一方面,新基金越來越難賣,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僅為14.8億份,比2008年平均18.2億元的首次募集規模還要低。另一方面,老基金 的客戶流失大幅增加,半年報顯示,公募基金目前持有人總戶數為9160.75萬戶,比2010年中期減少了804.87萬戶。而2008年金融危機減少的 數量不過346.72萬戶,今年是公募基金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客戶流失潮。     無怪乎,行業內的銷售人士都認為,今年的新基金發行戰一開始是想 「跑 馬圈地」——不發白不發,多募集一點是一點。可是到後來越發覺得沒方向:銀行作為渠道要收取很高比例的尾隨佣金,可以說是發一隻虧一隻。如果募集資金量 大,客戶持有時間長,基金公司可以慢慢把錢賺回來。然而,新基金的增量規模比不上老基金的流失規模,杯水車薪,那麼如此費勁發基金意義何在?還不如老老實 實做業績,吸引客戶主動回來。 基金賺錢才是硬道理     不 論是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業績都是其賴以生存的直接或間接因素。私募基金靠超額業績獲得業績提成,而公募基金靠業績提升來吸引規模提升,然後靠收取管理 費,從而間接受益。因此,儘管「靠天吃飯」是整個證券行業的特性,但基金依然需要提升投資水平,不斷給投資人創造回報。     此前,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得出一份數據:自2001年9月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設立算起,到2011年6月底,中國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金額約為6.18萬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而投資者在過去近10年間投資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收益為3487.60億元左右 (扣 除管理費和申購贖回費用)。於是,有機構和媒體以此得出結論:「兩者相除,偏股型基金十年累計的收益回報不過5.66%。而現在,目前一年期定存年利 3.5%,五年期定存年利5.5%。如果按照一年期定存3.5%的年利,依複利計算,銀行儲蓄十年的回報約為41.06%。」     對此,業內人士坦言,這一計算方法並不 準確。因為基民的投入並非集中於2001年,而是在近10年中不斷入市。在2007年之前,國內偏股型基金數量只有幾十隻,投資者對基金的認知也不充分, 直到2007年後基金規模才迅速擴大。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從最初的107億元擴大到如今的2.35萬億元。這意味著,前幾年基金業績再好,哪怕翻幾番,分 攤到擴大了200倍的基金規模上,再高的盈利也會攤薄。但必須承認的是,受累於2008年大熊市等因素,最近幾年入市的投資者獲利並不明顯。加之大盤在今 年6月徘徊於2600點,因此造成基金總體回報偏低。     每當步入熊市,那些管理不善、業績不佳的機構就會垂死掙扎。日漸寒冷的氣候、困難的生存狀態,催人反思。可見,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投資業績,是當下基金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6

王亞偉告別會: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tuw.html

    評註:王亞偉走了,公募界的投資傳奇結束了。不管外界或其本人承認與否,我認為,王亞偉肯定是當前中國基金業最接近彼得·林奇的基金經理人。國內的基金經理很少關注,但王亞偉卻一直是研究的對象。很少分析他的持股,我只關注其中閃耀的投資思路和理念。王亞偉堅持走「人跡罕至」之路,堅持提倡「尊重市場」、「獨立思考」,道理很簡單,但又有多少人真正領悟並靈活運用了呢?

    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擺脫公眾和媒體的視野無疑是一件好事。祝願亞哥卸下包袱之後,投資之路走得更順更遠。

    不知為何,我有一點點惆悵……

 

    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華夏基金公司會議室,王亞偉離職新聞發佈會14點正式開始。5月7日,王亞偉已經正式卸任副總經理和基金經理職務,這次是王亞偉主動提出和媒體見面的。

 

  5月7日下午,王亞偉決定在離開華夏的最後一刻召開「告別發佈會」,對於一向惜字如金的王亞偉來說,這次公開面對媒體讓業界也是出乎意料。媒體早早聚 集在華夏基金的會議室裡,人滿為患已不足以形容現場的狀態。王亞偉在告別會上表示,今後不再從事公募行業了。王亞偉稱,離職一事比較敏感,是我個人決定, 現在外面傳我去的那些地方,我能明確告訴大家,我都不會去的。目前我打算先休息一段時間,好好休養一段時間後再做去向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 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

 

  王亞偉表示,與媒體交流一直持有一種糾結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葉公好龍的心理。當前沒有人能離開媒體,我的工作也離不開媒體的資訊,媒體從業者的敬業 精神和態度也讓我敬佩,甚至我很想和優秀的媒體人有深度的交流,但是這些都比較難實現,因為我是個工作生活分得很開的人,但是媒體卻不是這樣,生活中的某 句話很可能就成為他們的工作內容。說是葉公好龍,是不想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我不希望成為媒體的焦點,不希望別人炒作所謂的「王亞偉概念股」。畢竟現在中國老百姓並不具備專業的分辨能力,對媒體有種盲目的信任。

 

  媒體問:為什麼現在辭職?  

    王亞偉:不適應的感覺雖然一直存在,但是這是有個時間的積累的過程,一開始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能不能扛過去,能扛多久。這是其一,其 二是之前股權轉讓的問題,當時我沒有跟公司提出這個問題,是出於對公司的考慮。現在公司股權轉讓已經落定,公司也有新的發展規劃,我個人覺得已經不再適合 公司的發展需要,本著對公司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原則,在此換屆之際(應指證監會換屆)我決定離開公司。雖然在公募、在華夏這麼久,那麼多同事感情很深,但是 既然已經決定離開,還是堅定地執行下去。我本人是個市場化的風格,是以市場為基準的,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我不覺得有什麼不適合。

 

  媒體問:您是彼得林奇的粉絲?怎麼看王亞偉神話這個定義?

  王亞偉:我不是彼得林奇的粉絲,只能說我接觸投資的早期他的幾本書對我比較有影響。但是隨著自己的經歷慢慢豐富,他對我的影響正在逐步降低,我希望博采眾長,在我自己的思考中形成我自己的風格。

  中國這麼多年來有很多經典理論,比如黑貓白貓理論,其實最好這些理論都反應了一個道理:尊重市場,敢於創新。

  我比較看重市場當前階段有那些機會,而且不喜歡空談理論。很多事情在歷史那個階段看,他的操作和行為沒有問題,但是用現在的觀點看就不合理。要尊重歷史的客觀條件。

  至於業績的好壞,並不是說有多麼過人之處。我一直覺得躲在人群中會有一種安全感,但是對投資而言未必理想,要有獨立的思考。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市場。

  中國的老百姓只知道我買了這只股票,不知道我為什麼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並且他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改變對這只股票的判斷。另外我購買一隻股票, 最多佔淨值的10%,而他們很可能傾囊下注。此外,風險控制的手段不同。我購買一隻股票的同時,可能會用其他的股票投資去對沖這種風險,但是他們不會這種 方式。

  這如同一個老中醫開了一個方子,不同的藥之間有相互制約,不是單一利用那味藥。道理是一樣的。以至於我現在買一隻股票,都會想想散戶會不會盲目跟從,會不會導致他們的風險太高,這掣肘了我的投資決策,也是我這幾年中面對的最大的投資困境,是我離開的最主要原因。

  我建議媒體不要針對基金經理購買的股票做大肆報導,這種報導方式不利於中國的散戶投資者。當然,我也面對很多其他困境。比如我和別的機構的人交流討 論,很多時候這些討論都源自我並不成熟的一些想法,我的意圖是拋磚引玉,但是每每被媒體急速報導了「磚」的一面,「玉」的成分被忽略。以至於我最好都不敢 拋磚了。

 

  媒體問:你如何看待中信的邀請?

  王亞偉:和中信的淵源比較深,從職業生涯來講,幾乎一直沒脫離中信的背景。這次離職,中信證券董事長也對我進行了挽留,很感謝董事長對我的器重。現在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考慮,但是如果以後也有其他可以和中信合作的方式,也不錯。

 

  媒體問:去年的年報中您沒有新的重組股出現,為什麼?

  王亞偉:我投重組股其實並不是很多,只是我投的時候市場沒有什麼人投這個,所以我顯得比較突兀。其實我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投資的比例上,都不算大,對我的業績的貢獻也不大。我比較熱衷挖掘被市場低估的東西,可能是我挖掘這個機會的時候,別人沒關注沒挖掘,或者發現了但是覺得投資意義不大,於是這個機會就凸顯給我了。現在重組股已經沒有更多投資機會了,風險更大,所以現在我不再更多關注重組股,而去關注其他領域了。我覺得投資還是應該挖掘一些別人沒有關注到的領域。

 

  媒體問:能不能談談你的繼任者,談談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

  王亞偉:繼任者的人員今天已經公告了,我相信他們能夠管理好這兩隻產品,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靈魂人物這個是歷史定義的,不是現在能確定的, 如果真的說靈魂人物,可能5年10年之後你能看出來。有人問是華夏成就了王亞偉還是王亞偉成就了華夏,我現在可以明確告訴你,是華夏成就了我。確切說,是 全體華夏人成就了華夏基金,而華夏基金同時成就了所有的華夏人。離開這麼優秀的一個團體,對我而言也算是個損失,那麼多同甘共苦的經歷和精神,不會因為我 的離去而渙散。


    (來源:鳳凰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07

「最牛基金經理」是如何煉成的——王亞偉離職,「公募時代」落幕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426

股權分置後新的市場土壤、基金公司為其「量身定做」的制度安排,共同成就了「最賺錢基金經理」王亞偉。但數次衝擊原有體制結構無果之後,王亞偉和他的上司都選擇了離開。

「一個時代的落幕」,這是對「最牛基金經理」王亞偉離職的普遍評價。

2012年5月7日下午,王亞偉神色平靜地參加了在華夏基金的最後一次媒體見面會。此時距他的離職公告發佈不到18個小時,公告稱他「因個人原因」正式離開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及相應基金經理之職。

從1995年進入華夏證券,到1998年掌控第一隻封閉式基金,此後的14年中,王亞偉親身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風起云湧和基金業的迅速崛起,也見證了公募基金經理們一個個離開。

2007年之後,這位早期基金經理中碩果僅存的「元老」之一突然大放異彩,在奪取了當年「最賺錢基金經理」殊榮之後,旗下基金連續多年收益率奪冠,更以極具爭議色彩的「王亞偉概念股」成為了基金行業娛樂化的「形象代言人」。

與此同時,由於華夏基金自身的股權變動等問題,身為基金經理的王亞偉與公司總經理范勇宏早在2009年之後,便多次傳出離職消息。

在數次衝擊原有的體制結構無果之後,對現有市場機制的失望,決定了王亞偉今天的選擇。這也折射了過去十餘年裡,中國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在市場結構和制度變化中,始終難以迴避的某些深層矛盾與衝突。

身為基金經理的王亞偉,始終就是這些矛盾與衝突的聚焦點。

娛樂化的明星基金經理

在基金持有人整體虧損的十多年經營期間,各基金公司卻為其股東們創造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資回報。

在最後一次的媒體見面會中,40歲的王亞偉一改「惜字如金」的沉默習慣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喝完了三瓶礦泉水。

這位「被娛樂」的基金經理嚴肅而溫和地強調著自己的角色與職責:一名基金經理要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這意味著在其職業生涯內,首先要為投資者「創造絕對收益」。

對於整個基金行業而言,這是一句很不客氣的批評。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1到2011年的11年內,投資者在股票基金上累計投入6.3萬億元,為此而支付了近1645億元的管理費用,而最終收益僅 為754億元,平均年收益率僅為1%-2%,遠低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從投資角度而言,不如銀行利率的投資回報即可視為虧損,中國基金業的十年投資業績可 視為「整體虧損」。

而在這一堪稱微薄的收益中,包括華夏基金在內的四五家基金公司就貢獻了行業利潤的一半。其餘六十餘家基金公司中,又有超過一半以上陷於真正的虧損。

從某種意義而言,王亞偉以這句話劃清了自己與傳統基金經理的「角色界限」。

私募基金追求「絕對收益」,公募基金追求「跑贏指數」,這是過去數十年中基金業內公認的「遊戲規則」。

在王亞偉看來,「跑贏指數」是公募基金經理的基本價值所在。更以私募基金的「絕對收益」理念公然與行業規則「決裂」,其背後的變化令人深思。

在媒體見面會中,王亞偉為自己的投資生涯算了一筆賬:在14年基金經理期間,他為其管理的基金投資者將1元錢變成了28元錢;而與此同時,華夏基金以2.38億的投資成本,在14年中為歷任股東創造的復合回報率卻高達兩百多倍,遠遠超出了王亞偉自身的投資業績。

這並非華夏基金所創造的「奇蹟」,而是整個基金行業的共同現實:在基金持有人整體虧損的十多年經營期間,各基金公司卻為其股東們創造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資回報。

這才是中國基金行業迄今為止所創造的最大「奇蹟」,相比之下「最牛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只能算作「浮云」。對此王亞偉選擇了更加堅定地說「不」,那就是退出市場,「王亞偉模式」亦成江湖絕響。

無跡可尋的「迷蹤拳」

在2005年的市場變化中,股權分置改革啟動,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股市「同股不同權」的雙軌制結構,也創造了近20年來最大的「制度機會」。

作為市場關注焦點的王亞偉,被認為2005年是其職業生涯的「分水嶺」:在2005年之前,他所掌管的基金雖然業績不凡,但遠未成為市場焦點;而在2005年之後,他所掌管的華夏大盤精選及華夏策略混合兩隻基金,成為了屢屢奪冠的「最牛基金」。

這一轉變如此清晰,以至於業內傳出他到美國撿了本「投資秘籍」之類的八卦消息。

在回顧這段經歷時,王亞偉表示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跳出基金經理的侷限,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去尋找企業和市場中的投資機會。

一位曾供職於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即使對於像他們這樣接近王亞偉的人來說,王的投資風格也「像一個謎」。走進王亞偉的辦公室,沒有堆積如山的研究報告,也看不到日程緊湊的企業調研計劃,只有琳瑯滿目的報刊雜誌。

「我們天天在外邊跑才能搞定一單投資項目,不知道為什麼他在家裡看看報紙就能發現那麼多投資機會。」王亞偉的前同事將其投資風格形象地比喻為「迷蹤拳」。

就在王亞偉「迷蹤拳」風格大成的2005年,在這一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至998點的十年底部,包括王亞偉在內的早期基金管理者大多陷入了失去方向的茫然之中。

在2005年的市場變化中,股權分置改革啟動,這從根本上改變以中國股市「同股不同權」的雙軌制結構,也創造了近20年來最大的「制度機會」。在這場變革中,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作為流通股東的「天然代表」,在制度博弈中獲得了空前巨大的話語權與豐厚收益。

這讓開始跳出原有的市場思維侷限,開始從系統和制度層面把握投資機會的王亞偉找到了新的機會。此後多年中形成市場口碑的股改與重組「王亞偉概念股」,也正是發端於此。

王亞偉沒像「券商時代」那樣把某隻重組概念股進行「莊股」式的重倉操作,而是嚴守分散投資的邏輯,以大量的股票種類來對沖單只股票的波動風險。

媒體統計數據顯示,在2005年前所管理的兩隻基金裡,王亞偉先後投資了近500只股票;而在2005年之後的兩隻基金裡,他所投資的股票卻高達九百餘隻,接近前者的兩倍。

海量的分散投資加上靈活的換倉操作,使王亞偉形成了不依賴於任何重倉股的飄逸風格,在市場週期轉換時能更加迅速地把握機會和規避風險;同時他從系統和制度層面尋找投資機會的思路,也因大大有別於傳統基金經理「看研報、跑現場」的調研方式而被視為「無跡可尋」。

但在「莊股時代」思維慣性下,王亞偉在某些個股上的成功投資,卻被市場解讀為「押重組」、「找題材」甚至暗箱操作。

誰的基金經理?

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這是一個只有市場冠軍才有資格玩的「遊戲規則」:具備品牌效應的基金公司「贏家通吃」,並將其競爭對手逼入死角,從而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在王亞偉遊學歸來的2005年,正值華夏證券破產重組,華夏基金股東和管理層波折不斷之際。原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推出一套為王亞偉「量身訂造」的制度設計,並以其獨特的投資理念和制度安排,令王亞偉所管理的基金在過去幾年中成為了「行業標竿」。

范勇宏獨出蹊徑,改造了原有的市場發展思路:不再走「靠天吃飯」,在市場高峰爭奪發行份額的道路,而是投資業績為品牌,依靠「品牌效應」在市場低潮期擴大發行規模。

但風險也顯而易見,如果基金公司的業績品牌不能打響,那麼市場低谷期發行無異於「自尋死路」。

為王亞偉量身訂製的基金管理制度便是這股「東風」:在吸收了封閉式和開放式基金各自的經驗教訓後,王亞偉在2005年之後接掌和創立的華夏大盤與華夏策略兩隻基金選擇了「半封閉」模式。

在這一管理制度下,投資者可以贖回基金份額,但是不能申購。由此形成了一個簡潔明了的激勵機制:由於可以贖回,基金經理便無時不處於業績壓力之下;由於不能申購,基金便不必因規模迅速擴大而陷入投資窘境。

正是在這一制度設計下,王亞偉迅速打造出了華夏基金的業績品牌:2006年華夏大盤僅衝到了行業前12名;而在2007年按照自己的思路創立華夏策略後,王亞偉便一舉創造了基金業的新「傳奇」。

在業內人士看來,王亞偉的傳奇之所以不可複製,並不在於其業績的出色,更在於其奇特的制度設計——按照這一制度設計,他所掌管的兩隻基金規模只能越做越小,而這恰恰跟基金公司「沖規模」的要求有著本質衝突。

但在范勇宏設計的發行體系中,由於王亞偉基金的「明星效應」,大量慕名而來的基金投資者被「分流」到了其他不限購的開放基金之中,因此基金公司的整體管理規模依然不斷擴張,並連續多年保持基金管理規模之首。

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這是一個只有市場冠軍才有資格玩的「遊戲規則」:具備品牌效應的基金公司「贏家通吃」,並將其競爭對手逼入死角,從而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然而,這是「中國特色」的證券市場——當大量的基金公司在虧損之餘,卻憑著規模衝刺獲取不遜於華夏的管理費用時;當基金行業像當年的券商一樣,憑藉 著「牌照壟斷」而非市場業績賺取超額利潤時;當大量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厭倦了制度保護下的「為股東服務」,紛紛投身私募以自己的投資能力「為投資者服務」 時。

最後艱苦維繫著這一理念的市場冠軍華夏基金,及其旗下的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也終於到了退場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55

公募基金也PE?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26/100452451.html
面對市場的不斷開放,公募基金如何應對?

  2012年11月1日,證監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下稱《辦法》)將正式施行。其中備受關注之處在於,《辦法》第九條規定,資產管理計劃資產可投資於「未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

  此舉意味著公募基金投資範圍將從傳統的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延伸,進入此前陌生的私募股權投資(PE)領域。

  在經濟下行趨勢未明、資本市場萎靡不振的時刻,公募基金行業政策從保守端驟然邁向開放端的變革,會否為公募基金帶來新的未知風險?在向財富管理公司轉型進程中,監管新政如何避免行業一哄而上的大躍進?開放浪潮之下,身負億萬資產重託的公募基金站在十字路口。

放行新領域

  9月26日,證監會發佈修訂後的《辦法》,並將於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據《辦法》,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資產可投資於「未通過證券交易所轉讓的股權、債權及其他財產權利,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這些特定資產管理計劃均稱為專項資產管理計劃。

  《辦法》規定,基金管理公司應當設立專門的子公司,通過設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辦法》對於專戶理財的客戶人數、單筆委託金額以及整體投資規模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

  對於「一對一」專戶,即為單一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辦法》第十一條規定, 「客戶委託的初始資產不得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中國證監會另有規定的除外」。

  「一對多」專戶,即為多個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辦法》第十二條要求,投資者必須為「委託投資單個資產管理計劃初始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且能夠識別、判斷和承擔相應投資風險的自然人、法人、依法成立的組織或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特定客戶」。

  與此同時,《辦法》第十三條還對客戶人數以及委託資產規模做出規定:「資產管理人為多個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單個資產管理計劃的委託人不得超過200人,但單筆委託金額在3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者數量不受限制;客戶委託的初始資產合計不得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但不得超過50億元人民幣;中國證監會另有規定的除外。」

  由此推算,公募基金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時,單筆委託金額在3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者數量最少10人,最多可達到1666人。

  清科研究中心張國興表示,這次《辦法》對於投資者人數的限制相較於私募股權基金要寬鬆一些,增強了公募基金的募資彈性,公募基金運作多年,有相當的客戶資源,對投資者人數限制的放鬆更容易使公募基金發揮這一優勢。

  對於公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基金規模方面,《辦法》限制為「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不超過50億元人民幣」。張國興表示,這點可能出於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限制的考慮。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5月底,在72家已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共有71家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特定資產管理業務資格,其中40家基金管理公司開展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賬戶527個,管理資產1018億元。

  「這一政策本身出發點很好,監管層主動放手,拓寬領域,讓基金公司在可能範圍內發展,是好事。」華泰柏瑞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韓勇說。

  不過,華泰柏瑞基金公司暫時還沒有太多動作。韓勇表示,受資產規模等種種因素限制,公司對設立子公司從事PE的總體思路尚為中性。

  同行的部分先行者已經開始行動。目前已有部分基金公司開始著手準備設立子公司事宜及進行招募人才、尋找項目等方面的準備。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在項目和人才方面之前已有所儲備,目前正在等待具體操作細則出台,屆時便可籌備具體事宜。

嘉實另類探索

  公募基金行業內部,早有先行者在另類投資之路上進行過諸多探索。

  2011年6月3日,嘉實基金在香港地區註冊成立了子公司——嘉實另類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嘉實另類投資)。該公司註冊資金1萬元港幣。成立一年多來,在文化、地產領域屢有動作。

  2012年2月6日,嘉實另類投資集團與陽光紅岩投資事業集團宣佈,合作成立一隻名為「嘉實七星媒體私募股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嘉實七星)的私募基金。該基金初始籌集目標為8億美元,致力於併購、營銷及內容三大領域投資。當時媒體評論嘉實基金「試圖進軍一級市場」。

  半年後,嘉實基金牽手英國高富諾基金管理公司,組建投資於大中華區的私募地產基金管理平台——嘉實地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嘉實地產)。

  嘉實基金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的一篇報告中表示,「對於嘉實基金而言,早在兩年前已經認識到行業存在的問題,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這些探索,有的成功、一般,也有的失敗。」

  今年嘉實基金關閉了2010年末成立的大中華對沖基金業務(JT Capital),原因是全年業績不佳,經營虧損較多。

  一位接近嘉實基金的從業人員直言,嘉實基金在多元化之路上佈局較多,收益難測,前途無法預知。「攤子鋪得太大了,有些大躍進趨勢,像投資什麼地產、文化產業PE,都不是很靠譜的事。」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嘉實另類投資運營的文化、地產兩個項目,募集資金尚未到位,其初期計劃的部分文化類股權合作亦難言順利。

  一位嘉實基金傳統渠道的銷售人員表示,雖與客戶溝通過多次,但客戶普遍對兩個大型項目投資無法認同。「一個地產投資,從找項目、談地、蓋樓,早則六七年,晚則十來年。到時地產市場是什麼狀況,我們與客戶都無法預期。」

  前述從業者表示,嘉實基金之前從沒有過PE投資方面的經驗積累和投資業績。最初另類投資公司設立時,思路比較簡單,試圖通過併購一些成熟的產業公司實現發展。「他們想利用嘉實基金現有渠道,幫他們賣項目。但好的公司不會被併購,不好的公司風險又大。畢竟是新領域,考驗挺多。到現在快兩年了,還沒募集到資金。怎麼投、怎麼發,都不知道。」

  一個未經證實的數字是,嘉實基金對嘉實另類投資的初始投資額2億元,已臨近底線。如果募集資金無法到位,嘉實另類投資前景堪憂。

大躍進質疑

  公募基金發展14年來,正行至規模縮減、銷售不暢、腹背受敵的當口。低迷市況下,嘉實基金在公募基金投資PE方面的探索當為創新之舉。不過,詳細瞭解嘉實另類投資發展之路,恐怕難言樂觀。

  南方一家基金公司高管表示,目前PE行業的發展已經成熟、飽和,甚至出現泡沫,「在這個時點進入這樣一個擁擠的市場,我不知道公募基金的優勢在哪裡?另外,PE這個巨大的泡沫肯定是要破的,難道公募基金去接盤嗎?」

  該人士表示,目前,整體經濟下行,未知風險仍沒有完全暴露,如果公募基金的各種束縛完全放開,可能會引發較大的風險。「我們自己在這方面沒有儲備,也沒有計劃,現在的思路是只看不動。新業務肯定需要比較小心的探索。」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公募基金應該服務於大眾投資者,以大眾財富升值為己任。但是在公募基金這一嚴格受到監管的銷售渠道里銷售一些不受監管的產品,存在較大風險。

  韓勇告訴財新記者,向現代財富管理行業轉型為基金投資提供了較廣的投資範圍,公募基金公司投資範圍將會從傳統的二級市場投資向PE和創投業務擴張,可以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債權、收益權等資產。

  「這些業務都是基金公司不熟悉的領域,基金公司確乏相應的人才、經驗、制度甚至品牌。特別是對於有生存經營壓力的中小公司來說,尋求適合其公司發展的突破口尤為關鍵。」韓勇認為,新業務的開發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何在開發新業務的同時加強新業務的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將是個新的課題,否則基金公司在新業務開發中將付出較大的代價。

  清科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報告指出,公募基金參與PE投資本身蘊含著一定的風險,如基金公司在所投企業首次公開募股(IPO)進程中,一旦監管不力,很可能會出現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行為。

謹防創新極端

  在基金業轉型、創新大潮下,負擔萬千民眾投資重擔的公募基金如何面對新領域的挑戰,如何避免前行者如券商直投所遭遇的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種種非議,都是前行路上值得探討的問題。

  今年6月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會,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財富管理行業」的講話。郭樹清表示,我們的財富管理行業總體上還處於幼年時期,不僅遠遠未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而且自身也存在種種的缺點與不足,各個領域都遇到嚴峻的挑戰,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他指出,基金管理公司應當加快創新發展步伐,服務實體經濟,建立科學清晰的決策流程和管理制度,形成成熟穩定的投資風格,爭取能夠發揮對市場的引領作用。

  這次講話被業內視為基金行業即將進入創新發展新階段的標誌。此後,各基金管理公司紛紛撰文,表示將努力尋求轉型,在主動投資、量化投資、養老基金管理、現代財富管理等眾多領域展開積極的探索。

  此後,證監會基金部連續發佈新政,全面為基金業鬆綁。此次公募基金試水PE,為其中諸多舉措之一。

  不過,接受採訪的部分基金公司仍然呼籲,行業在保持創新熱度的同時,更宜保持冷靜。

  北京一位基金業人士完全反對公募基金投PE的政策,「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值得提倡。」他認為,VC、PE和上市公司屬於投資鏈條的不同階段,無法混合在一起由一個機構進行投資。

  當下PE行業的高利潤是發行審核機制下的畸形產物,因而吸引了多數的投資機構。「這是監管套利。在一個正常運營的市場,利潤率應該是接近的,套利機會轉瞬即逝。公募基金更不應該去趕這個集。」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寶表示,國內基金管理公司向資產管理公司轉型,並不只是對國外公司現有「模版」的照搬照用,因為具體條件不同,國外同行的某些成功之處或許是我們「搬」不過來的。

  何寶認為,國內基金管理公司在業務和產品設計上也不應一味地「貪大求全」,或者千篇一律。不然,整個行業又將陷入同質化競爭的不利局面。

  「雖然向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目標一致,但在轉型的策略和路徑上,各家基金管理公司仍可體現出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只有形成鮮明的個性和優勢,國內基金管理公司才有可能發展成為未來資產管理行業的標竿企業。」何寶介紹,在國際資產管理市場,各種類型的公司各有所專,齊頭並進。如成立於1937年的普信資產管理公司注重長期投資,它的業務範圍並不寬泛,只專注於美國本土公司的基本面研究和主動管理。

  相對而言,富達投資更注重全球性業務。他們瞄準若干重要的資本市場,建立起負責區域投資或資產類別投資的子公司,通過產品創新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先鋒集團則是另外一類標竿。由於成立之初的制度限制,先鋒既不能做投資,也不能做銷售,因此定下了發展不支付渠道費用的被動指數化投資戰略,終以被動化指數業務自成一派。

  相比前三家公司,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美國橋水公司的成功模式則更令人驚嘆。成立30多年來,橋水公司僅致力於一類投資策略的研發,依靠獨樹一幟的兩隻基金產品——Pure Alpha和All-Weather,他們掌管了約1200億美元的投資資產。

  「我們認為,在向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的過程中,國內基金管理公司不應丟掉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優勢,相反要憑藉久經考驗的一技之長,在競爭激烈的資產管理行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何寶表示,希望在未來的財富管理行業中,國內公司既有選股見長的,也有宏觀擇時精準的,既有做指數投資佔優的,也有做主動投資出色的,百花齊放,自成一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76

公募基金開閘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64.html
市場完全沒有預期到,公募基金市場的開放來得這樣快。

  2012年12月28日,修訂後的《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公佈,規定專門從事非公開募集基金管理業務的基金管理人,在多項指標符合規定條件時,可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兩天後,證監會發佈了《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下稱《暫行規定》),包括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均可以申請發行公募基金產品。

  放開公募牌照,對公募基金行業來說,短期內競爭加劇;從長遠來看有利於行業的發展壯大,是大勢所趨。但由於打破公募牌照的壟斷,會引起機構的重新洗牌,業界認為證監會需要考慮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生存問題,並未預期到新政策的出台如此迅捷。

  「證監會希望跳出公募基金圈子,把視野放大到財富管理行業,這對於監管機構、各類資管機構都是一次全面挑戰,未來的市場格局定會發生重大變化。」 一位資產管理行業的人士分析。「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亟需加快調整步伐,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面對變化,看到機會的機構摩拳擦掌,也有機構因未達指標尚未入圍,只能望洋興嘆。

挑戰公募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和產品的推出一直被嚴格限制,股東資格高標準,產品設計嚴控制,能獲得基金管理公司牌照,就獲得賺錢的保證。在這種壟斷經營現狀下,無論基金持有人賺錢賠錢,無論滬深市場是漲是跌,基金管理公司都能穩賺管理費。

  據中國證監會公佈的數據,現有73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有57家設立於2007年之前;之後證監會放慢基金管理公司的審批,從2007年到2010年,一共只批准了6家基金管理公司;從2011年起,監管層又加快審批步伐,2011年全年成立6家基金管理公司,2012年前11個月成立4家基金管理公司,正在申請過程中的基金管理公司還有6家。

  「原來牌照是非常值錢的,能成為公募基金股東花多少錢都願意,因為這個投資太容易賺錢了,旱澇保收。」一位券商高管說。2007年底,招商證券曾以63.2億元巨資收購博時基金48%股權。

  隨著監管層監管思路的轉變,公募基金牌照正在逐步喪失價值,而公募產品的放開,對公募基金的挑戰更加顯著。

  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不同公募基金對政策變化反應不同。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基金公司不擔心,中小規模的基金公司則非常擔心。

  剛剛辭去總裁職務、僅擔任南方基金副董事長的高良玉對財新記者表示,「公募基金本來就不是壟斷狀態,這次開放市場,未來的競爭會加劇,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容量很大,因此不會對現有公募基金造成很大程度衝擊。」根據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南方基金2012年年末管理有效資產淨值985億元,排名全行業第四。

  業內普遍認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盈虧平衡線是資產規模100億元,百億元規模以下的基金公司,基本屬於虧損狀態。南方基金並不在此列。

  「每個公司的產品結構不同,如果是股票基金,由於管理費高,80億元左右的股票基金基本可以達到盈虧平衡,目前中海基金規模在130億元左右,並且有大量權益類基金。因此財務狀況還是不錯,今年完成了董事會的任務,這幾年規模和淨值也還可以。」中海基金副總宋宇表示。

  宋宇認為,放開公募產品市場,基金公司受到衝擊是難免的,但公募基金經過這十幾年發展,公眾對公募基金公司有一定的熟悉度和信任度,未來財富管理行業中,公募基金還是主力軍。宋宇表示,「未來的蛋糕會更大,每個機構可以分得的絕對規模也就更大。」

  中海基金目前已獲得專戶管理資格,宋宇表示中海基金將並行發行公募和私募產品。「私募基金發公募產品有渠道問題、認知度問題,會比公募基金發公募產品更困難;而公募基金發私募產品,首先就有渠道和認知度優勢,還可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渠道。」宋宇說。

  作為小基金公司代表,紐銀梅隆西部基金董事長安保和也表示,其他各類機構真正發行公募產品,還需要一個過程。資產管理市場很大,即便感受到壓力,也不是來自於政策的變化,而是自身管理能力問題。

  「規模不會老是現在這個樣子,但也不是因一個政策就要面臨什麼挑戰。」安保和表示。

  按照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紐銀梅隆西部基金管理資產規模11.6億元左右,業內排名倒數第九,正是受到規模壓力的典型。

  「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要都做得好,其實不太可能,兩者管理模式相差較大。」江賽春表示。

放行券商

  根據《暫行規定》,證券公司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基本條件包括:

  三年以上證券資產管理經驗;治理內控完善;經營狀況良好、連續三年盈利;沒有違法違規行為;成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等等。

  管理資產規模不低於200億元;最近12個月各項風險控制指標持續符合規定標準;最近一個季度末淨資本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中國證監會分類評價級別在B類以上。

  據證監會相關人士的測算,目前有宏源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等11家證券公司符合上述條件。

  中銀國際研究員尹勁樺指出,對券商資管放開管制後,券商可通過通道業務迅速做大資管規模,具備資管資質的大部分上市券商,均可在短時間內滿足上述條件。

  「大放公募牌照,最大的獲利者是券商,資管可以開展公募業務。」一位資產管理行業人士認為。

  開展公募業務被認為對證券公司普遍利好。陽光私募源樂晟資產管理公司金融工程主管趙志俊指出,券商有較多的營業部,是僅次於商業銀行的第二大基金銷售渠道,「憑藉其渠道優勢,應該可以從公募基金手中搶奪不少的市場份額」。

  目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包括大集合、小集合、定向和專項資產管理四種形式,均屬「私募」性質,最低參與金額為債券型大集合產品亦要5萬元起。通過發行公募產品,能進一步降低投資者門檻,拓展其發行渠道。

  一家中型券商資管公司的副總經理說:「市場放開對券商資管公司來講是好事,尤其對於已初步具備投資規模及體系的券商資管來說,現在什麼業務都能做了,在佈局戰略發展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放開公募牌照對券商資管的影響需要區別看待,實力強大的券商資管公司也許會抓住這個機會,但對能力不足的小型券商資管意義不大。「小券商資管還是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傳統的通道業務上,畢竟這塊來錢快,又不耗費精力。」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說。

  多家管理資產規模低於50億元的券商資管公司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公募業務有所期盼,「但目前和我們沒多大關係,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亦有觀點認為放開公募牌照對大型券商資管的吸引力有限。自2012年10月放寬對券商資管的管制之後,目前券商已可通過發行集合資產管理產品,在較大程度上已實現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的功能。

  截至2012年12月底,券商合計發行430只集合理財產品,資產淨值合計約1968億元。從券商發行的部分集合理財產品來看,有些產品結構和運營特徵與公募產品比較接近,券商資管人士認為可將大集合產品直接轉化為公募產品。

  「但操作上其實比較困難,大集合的性質還是私募。如果要轉公募,需要和上千名客戶溝通,還不如清算了再單獨發公募產品。」上述券商資管人士說。

保險盼入場

  相對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保險公司是體量最大的。

  近年保險業保費增速放緩,放開公募牌照則可為保險公司帶來新的管理資金和收入來源。「保險資管業務單一,主要管理保險資金,資產管理能力沒有充分發揮,亟待轉型以求在泛資產管理領域與其他金融機構競爭。」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說。

  陽光保險資管公司的一位副總告訴財新記者,不存在保險資管不願意涉足公募業務的問題。「沒有風險,成本很低,就能多管理一份其他資金,保險資管公司都是有進取心的,何樂而不為呢?」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佈的第一批特別會員名單,中國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安羅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兩家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在列。

  按照規定,保險機構發公募產品,首先要成為基金協會的會員,並且其管理資產規模不低於200億元,最近12個月償付能力指標持續符合監管要求。

  一位保險機構債券投資負責人表示,在資產口徑上達到發行公募產品資格的保險機構,大概有20多家,其中有13家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除生命保險資管、安邦保險資管、光大永明保險資管、合眾保險資管4家因成立時間過短,其餘9家保險資管公司均可申請發行公募產品。

  這位人士表示,放開公募產品是個機會,尤其是債券基金的發行管理更是保險機構的特長。目前保險公司80%以上都是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例如平安保險1萬億元資產,其中約8000億元都是投資固定收益產品。

  與此同時,相比公募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大型保險公司在投研實力、營銷渠道、產品設計、人脈資源上也具備較大優勢。有些保險資金有協議存款,利率上佔有優勢,保險資管發行公募產品相應也會有利率優勢。

  陽光保險的負責人表示,如果將來發行公募產品,會單獨成立團隊。將公募業務單獨分離,一方面是可以將其過去委託投資的資金納入自己發行的公募產品中,節省給其他公募基金的管理費。「而且利用自己的資金,能讓保險資管的公募基金產品迅速擴大規模,只要不達到監管上限,就不會有利益衝突。」另一方面,單獨設立公募基金部門可以帶來監管便利,方便證監機構對其現場檢查。

  據接近監管層的一位人士說,這次給保險資管公司發公募牌照的前提,是保險資管公司接受證監會的功能監管並允許證監會現場檢查。「這是與保監會達成協議的。」

  「將來是個機構市場,買方和賣方捆在一起,散戶地位會下降,保險機構肯定是其中的大頭。」上述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說。

陽光私募門檻高

  放開公募產品的發行,對陽光私募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按照《暫行規定》,發行公募產品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需要實繳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最近三年資產管理規模均不低於30億元。由於陽光私募誕生比較晚,直到2009年才有大批的陽光私募出現,能夠達到連續三年管理規模超30億元的私募並不多。

  「是每年均要高於30億元,還是平均每年超過30億元即可?債券投資的管理規模是否可以算進去?」和聚投資負責人李澤剛提出疑問。和聚投資已成為基金行業協會的特別會員,成為協會會員是管理公募產品的第一個硬件條件。

  按照李澤剛的估計,能夠達標連續三年30億元規模的陽光私募基金,估計不到10家。

  趙志俊認為,上述資格條件對陽光私募基金來說有些苛刻,例如符合連續三年盈利的陽光私募也屈指可數,2011年陽光私募普遍虧損嚴重,2012年盈利依然未恢復,表現不一。

  目前陽光私募中,資產管理規模排名第一的是重陽投資,規模在100億元左右,第二是澤熙投資70億元左右的規模,原華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剛剛進入陽光私募行業,首期募集規模可能超過30億元,但存續時間不夠三年。

  轉向公募業務,陽光私募面臨著產品設計、投研能力的考驗,對人才儲備的要求很高。「陽光私募通過員工持股,解決了公募基金一直無法解決的人才流失的問題,所以放開公募對陽光私募是個大大的機會。」上海凱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繼武表示。

  星石投資首席策略師楊玲認為,星石投資如果發行公募產品,將在追求絕對回報領域深耕,延展產品線。

  除了人才,私募基金發行公募產品還需要面臨渠道的問題。公募產品目前依賴銀行銷售渠道,雖然大力拓展第三方銷售,但尚不成氣候。而本來品牌知名度就不如公募基金的私募基金,在發行公募產品上更受渠道的限制。

  「每個陽光私募都要琢磨出獨特方法,凱石有短中期的渠道規劃,一年以後這個趨勢會顯露出來。」陳繼武表示。

  過去幾年,眾多陽光私募均不斷鋪設銷售渠道,但也逃不出券商、信託、銀行、私人圈等範疇,其中信託成為陽光私募基金最常用的渠道。

  楊玲表示,私募公司以往都是通過信託通道來進行投資管理的,從來沒有作為發行主體發行過產品,私募公司必須先申請非公開募集產品資格,再考慮申請公開募集產品的管理資格。 ■

可申請發行公募產品機構名單

  ■ 券商資管

  宏源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東吳證券、西南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國海證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

  ■ 保險資管

  中國人保資管、中國人壽資管、中國平安資管、中再保資管、中國太保資管、新華保險資管、泰康保險資管、太平保險資管

  ■ 陽光私募

  上海重陽投資、上海澤熙投資、凱石益正、上海朱雀投資、北京星石投資、從容投資、淡水泉、金中和、上海尚雅投資、新價值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896

基金定投實證分析——公募PK私募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2843581
基金定投是個好方法!巴菲特曾經8次推薦定投指數基金,博格爾老頭的書我也看過,我非常認同他們的邏輯。邏輯和事實必然是一致的!為此我建立了一個基金實驗賬戶,定投兩隻指數型基金和兩隻主動型基金,起點大概是在上證指數2900點左右,約5年時間,期間沒有贖回過,在2100點低位還主動大幅加倉,但四隻基金同時同份額,不影響回報率。(2只指數基金是在09年成立後加入,點位和倉位基本一致。後來還加入一隻債券型基金,是做資產配置用的,也就是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裡建議的保持股債比例的資產組合:股票漲出泡沫了,按比例置換成債券;股票跌出價值了,按比例置換成股票)
查看原圖老毛我歷時5年,耗資50萬,做這個實驗,就是為了證明基金的有效性,印證大師的觀點,探索理財之道。由此勸導散戶,及早離開吃人的股市,通過基金理財方是救贖之道。基金定投的好處是簡單省事,不用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反面說,不好之處就是體會不到股海揚帆的樂趣。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親自操刀股票,股市的體驗驚心動魄,堪稱世界上最刺激的遊戲,在這裡能體驗到10元之下大買特買招行的衝天豪情,潛伏坐待150元茅台的心如止水,看中國建築的傻大黑粗怎麼練成重劍無鋒,看貼近1倍市涵率的平安等到泰國首富抬轎子的反諷……

基金實驗賬戶的結論如下:
第一,熊市中基金定投確實是一大法寶。目前已經把盈虧線從2900點降到了2400點,也就是說,我的基金定投跑贏了大盤500個點。套了5年,股市再漲漲,我的基金也就解套了,讓老毛欣慰啊!

第二,主動型基金跑贏指數型基金。主動型基金大都能跑贏市場,這個不可思議的結論和目前的普遍看法和美國經驗不一致,但這是中國股市的事實。老毛曾經寫過個帖子「忠魂依舊守遼東——被冤殺的公募基金們」,就是根據這個實踐。http://xueqiu.com/6146070786/22545330

第三,滬深300跑贏深證100。這個也是令人大跌眼鏡。大家都認為小盤股比大盤股好賺錢,成長股比價值股好賺錢,在2010年某段時間內確實如此,但5年的定投長跑表明,以大盤股、價值股為主的滬深300跑贏了以中小盤、成長股為主的深證100,跑贏6個點。

第四,交易型和價值型投資策略最終業績差不多,無論什麼風格,賺錢都需要有自己成熟的投資策略。兩隻主動型基金:嘉實服務的股票換手率較高,比較喜歡交易,每季公告的十大重倉股都有變化,也喜歡買一些高估值品種,如康美藥業,這也是嘉實基金的風格,經理陳勤自稱是相對價值論者;富國天益是典型的巴氏風格,低換手率,集中持股,十大重倉股幾乎數年不變,經理陳戈是位低調的價值投資者,茅台、蘇寧等大牛股都是他很早挖掘出來的,而且堅持持有很多年。嘉實、富國都是值得尊敬的公司,兩位基金經理也都是值得尊敬的投資人,很慶幸他們讓我的資金跑贏大盤(但很可惜,沒跑贏我本人)。在前期大部分時間,嘉實服務是遙遙領先於富國天益和其他指數型基金,但最近突然富國和指數基金暴漲拉短差距,以致業績趨同。就像雪球上一段時間茅粉兒嘲笑銀粉兒,一段時間銀粉兒嘲笑茅粉兒,其實無論誰保持長期領先是不現實的,風格輪換和均值回歸是鐵的規律!

第四,最驚人的發現,公募基金跑贏私募基金。私募的明星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業績遠遠趕不上低調的公募基金經理。其實老毛早就質疑過,在投研能力、團隊建設、制度保障等方面,公募顯然更具備優勢。私募大多是散兵游勇,所謂股神,發行產品之前,動輒幾百倍的,發行產品之後,個個顯出原形。私募骨幹就是一、二個包裝出來的股神,和公募基金比養不起太多的投研團隊,研究能力很弱,所以我們看到但、李等股神祇是微博上隻言片語的心靈雞湯,或者基本都是複製粘貼的研究報告,沒什麼企業分析和市場調研的第一手資料。最不合理的是收費,私募除了和公募同樣的1-2%管理費、申購費之外,還要提成20%的業績表現費。熊市來了,同樣一塌糊塗;牛市來了,傻子都能賺錢,提成憑什麼?

我以質疑過的私募兩面旗幟但斌、李馳的產品為標竿,與我選的兩隻公募基金較量一下。其中但斌旗下有兩款產品,李馳有多款產品,選取最早發行的同威1期、2期,也是他號稱08年抄了大底的基金。比較期間從私募基金發行之日到最新的業績公佈日,業績數據來自和訊基金和私募排排網。(私募成立後的建倉期不予考慮了,因為公募基金也要換倉,私募建倉期同樣面臨著風險和機遇的判斷,而公募資金規模幾十、上百億,私募只有幾個億操作更靈活。最近幾年都是熊市,私募比公募的約束少,而且熊市中業績表現費因為不能提成而不扣除,實際上熊市比較業績是有利於私募而不利於公募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我的公募基金PK李馳的產品:
2008-8-8——2012-12-20 同期公募大幅跑贏,嘉實服務竟然跑贏近70個點!
華潤信託-同威1期  -32.57%
嘉實服務                38.37%
富國天益                6.91%
2009-3-2——2012-12-20 同期公募大幅跑贏,嘉實服務照樣跑贏73個點!
華潤信託-同威2期  -25.05%
嘉實服務                48.01%
富國天益                24.3%

我的公募基金PK但斌的產品:
2007-2-28——2012-12-31 同期公募大幅跑贏,分別跑贏60個點和23個點!
東方港灣馬拉松  17.15%
嘉實服務             77.16%
富國天益             40.42%
2010-12-31——2012-12-31 同期公募跑輸12個點
東方港灣1期  -4.57%
嘉實服務       -16.85%
富國天益       -16.57%
但需要注意的是,2007年初成立的東方港灣馬拉松經歷過6年兩輪牛熊交替,結論更具有可靠性。2010年底成立的東方港灣1期僅2年,沒有多輪牛熊交替的考驗,而且成立後這兩年正好趕上普跌的熊市,喝酒吃藥的單一行情,重倉茅台的但斌僅僅暫時略微領先,但以目前茅台內外交困的境況看,但斌是靠選股能力還是偶然成為市場風格的幸運兒呢?我們拭目以待!

五年一覺基金夢,印證老巴教誨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8

公募基金首啖員工持股

2013-02-18  NCW
 
 

 

借道子公司完成員工持股, 但面臨利益輸送質疑和業務創新難題 ◎ 本刊記者 張冰 文公募基金期盼已久的員工持股終於在萬家基金子公司實現。

2013年1月29日,萬家基金管理公司(下稱萬家基金)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的子公司——萬家共贏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萬家共贏)獲得監管層批文,公司內部員工通過一家持股平台持股14%。

員工持股子公司的獲批,開啓了公募基金在股權激勵層面的新紀元,未來還將有大量公募基金公司通過子公司實現股權激勵夢想。

不過,對於基金公司的大股東以及公募基金持有人來說,成立子公司並進行員工持股後,誰來保障母公司利益?

員工終持股

2012年10月,證監會發佈《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 。

規定基金管理公司應當設立專門的子公司,通過設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

2012年11月,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暫行規定》和《基金法》相繼出台,明確放開了基金公司員工持股和基金公司子公司員工持股的限制。

截至2013年2月6日,共有13家基金公司獲批成立了子公司,包括華夏基金和嘉實基金這樣的大型基金公司,也包括方正富邦、長安基金、紅塔紅土等新批基金公司。這13家基金公司子公司中的11家都是基金公司全資子公司,只有華夏基金子公司華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夏資本)和萬家基金子公司萬家共贏引進了外部股東。

華夏資本是華夏基金和大唐合資的子公司,華夏基金持股51%,大唐持股49%。

萬家共贏註冊資本6000萬元,萬家基金持有51% 的股權;歌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35%;上海承圓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資14%。歌斐背後的股東是諾亞財富,而上海承圓則是萬家共贏的員工持股平台。

“證監會對我們的員工持股結構是認同的。 ”萬家共贏的總經理伏愛國向財新記者表示。伏愛國曾擔任萬家基金的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

而萬家共贏的特殊股東結構,伏愛國認為此舉裨益良多。

伏愛國認為,引進歌斐,優勢在於其控股母公司諾亞財富作為第三方理財機構,服務于3.7萬名高淨值客戶,具有很強的募資能力,對將來萬家共贏業務發展支持很大,歌斐主要業務集中于PE 投資和房地產基金兩部分。

2012年,歌 斐資產 管 理 規 模突破100億元,其中房地產基金約為70 億 -80億元。

伏愛國表示,萬家基金的股東對員 工持股持開放和積極態度,並未反對萬家共贏設計的員工持股方案。

“監管部門對此也持肯定態度,股權結構上報之後沒有改動過。 ”伏愛國表示。

規避障礙

基金公司在設計子公司員工持股方案時並非一帆風順,政策限制仍然存在。

根據2008年國資委出台的《關於規範國有企業職工持股、投資的意見》 (下

稱國資委文件)規定:

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及其各級子企業改製,經國資監管機構或集團公司批准,職工可投資參與本企業改製,確有必要的,也可持有上一級改製企業股權,但不得直接或間接持有本企業所出資各級子企業、參股企業及本集團公司所出資其他企業股權。

目前成立子公司的13家基金公司,股東背景多是國資控股或者參股,難以完成基金公司員工持股的計劃。

不過,根據萬家共贏目前公佈的持股計劃,採用子公司員工持股而非公募基金公司員工持股的方案即可規避國資委文件限制。伏愛國表示,國資委文件要求中層以上員工不能持有子公司股權,但參股的都是子公司萬家共贏的員工,在萬家基金公司不擔任任何職務。

利益輸送

既然可以規避法規限制,可以實現員工持股,但為何13家基金公司子公司中只有一家真正實現了員工持股呢?

一位大型基金的副總經理則表示,實現不了員工持股的原因在於監管層和股東比較“囉唆” ,擔心子公司員工持股後,會把母公司掏空。

這位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如此熱衷于成立子公司,都是為了安排員工持股。

不過當員工利益在子公司中體現之時,監管層和公募基金公司股東則非常擔心基金公司向子公司輸送利益。監管層擔心利益輸送會損害公募基金持有人利益,股東當然擔心自己利益受損。

“利益輸送的方法很多,主動投資可以做利益輸送,就連基金銷售也可以做利益輸送。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比如五糧液的銷售公司一直沒有裝進上市公司,五糧液低價給銷售公司供貨,這就是銷售上的利益輸送。

2012年2月,華夏基金旗下的子公司浮出水面。

成立于2011年9月的北京華夏人理財顧問有限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元,法人代表為華夏基金執行副總經理滕天鳴。兩大股東分別為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20萬元,占51%;北京匯通高華咨詢有限公司出資980萬元,占49%。一位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表示,華夏核心管理團隊包括總經理範勇宏間接持有子公司49% 的股權。

不過,對於這一安排,華夏基金大股東中信證券對此明確表示反對,範勇宏曾因此事與股東發生爭執,範勇宏在2012年5月的離職也與此有關。子公司創新目前,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已經完成了兩單業務,一單是小額貸款業務,另外一單是類房地產信托業務,採用分級產品模式。

嘉實基金人士透露,一些資產證券化業務未來也會放到嘉實資本名下。

順延萬家基金固定收益產品的特色,萬家共贏將著力固定收益產品,同時重點考慮類信托的房地產融資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財新記者接觸過的公募基金人士,目前都在關注信托業務,尤其是房地產信托。 “美瀾園”項目就是由嘉實資本和盛世神州共同推出。

嘉實資本 募 集1.4億 元的“優先級” ,鎮江恒福負責0.6億元的“劣後級” 。其中,嘉實資本募集的“優先級”將根據資金量情況享有9%、10%、11% 三檔預期年化收益率,認購門檻100萬元起步,產品期限為18個月至24個月。

產品在一天之內就全部預約賣出。

一位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表示,在信托業務上,目前看到的項目都在賺錢,子公司有股權激勵,做起來更容易。

一位有信托背景的基金公司副總表示, “基金公司也有風控制度,但絕對沒 有信托產品這麼多樣化和個性化。將來 我們子公司,將從信托公司拿一些風險不很高、收益穩健的產品。 ”基金公司子公司關注的另外一個業務焦點是通道業務。這一塊業務傳統上是信托的主戰場,後券商加入戰局,競爭者衆,到2012年底,券商資管規模沖上去,到了幾萬億元,利潤率卻在下滑,手續費萬分之五不到,甚至出現免費做通道業務的狀況。

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這裡面的錢看起來好賺,但兌付風險延後,一旦控制不好就會把幾年利潤都吃掉。所以需要謹慎,很謹慎。 ”伏愛國稱,曾研究過通道業務的各種變種,但更關注資產證券化,尤其是汽車消費信貸的證券化。業務模式是購買汽車金融公司的消費信貸,打包後轉讓給其他受讓方。

某基金公司高管也坦承,基金子公司的業務,能看到的機會,都是充分競爭行業,沒有等待開墾的處女地。所以各子公司必須依靠自己的特色,依靠股東,有選擇性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能力。暴利已無可能,期望每年盈利增長10% 到20%已是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