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筆論天下:今天應該很溫暖 陸日勤

2008-12-24  AppleDaily


 

各國政府救市方案涉及的天文數字,令人麻木。早前一份美國雜誌刻意將數字印在封面上──4,000,000,000,000,看來震撼,但相對美國全國總負債51萬億美元,政府的救市力量其實好有限。

4萬億救市杯水車薪

美 國政府以負債纍纍出名,不過相比以上總負債,8萬億元國債佔總負債不足六分之一;美國政府又以印銀紙見稱,但以流通貨幣加存款計算的貨幣供應(M2),亦 約為8萬億元。因此,面對龐大負債,政府的兩個重要救市板斧──發債和印銀紙──加起來的力量只是杯水車薪。要妥善處理沉重的負債,美國始終要靠生產力。 中國被視為世界經濟衰退中的重要火車頭,最近的經濟數據卻令人失望。工業生產倒退,雖然官方統計數據不可靠,但最簡單直接的電力銷售也倒退,顯示國內經濟 活動形勢急轉直下,經過幾年寬鬆的銀行貸款政策,貸款資產質素良莠不齊很難避免。錢易儲自然易使,即使沒有因此做出錯誤的投資決定,產能過剩也需時消化。 中美經濟差,香港金融服務業和貿易難免受衝擊。不過,香港有良好的基礎度過海嘯,金融業見慣風浪,由65年銀行擠提,到73年股災、84年信心危機、97 年及00年泡沫爆破,我們早已明白,股災風暴、金融海嘯,都是投資和經濟周期的一部份,並非世界末日。雖然東亞(023)曾經出現小型擠提,但沒有擴散至 其他銀行,說明普遍市民對本港金融體系有信心。

香港經歷風浪捱得過

見慣風浪而經得起考驗,對當時人來說,其實付出了沉重代 價,不過,如果不是當初付出沉重代價,今日後果更不堪設想。98年美國聯儲局協調下,避免了對冲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可能觸發的衍生工具災難,想 不到造成更大惡果。07年,香港沒有出現97年的瘋狂樓市和過度借貸,也是我們經一事,長一智的表現。如果興衰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能避免,香港這小島又像大 海上的孤舟隨波逐流,我們只好裝備自己。雖然前景不明朗,香港有較充足的準備面對挑戰,從這角度看,今天──平安夜,應該很溫暖。陸日勤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836

喜讯:今天上午SOHO中国成功摘取虹桥“临空15号地块” 潘石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kqx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3

鄭家華先生今天談的人是沒有的?

(為保護私隱,雖這批受益人在招股書中有地址,但我沒有披露之,以免被他人查訪,對你們的不便,在此說聲對不起。)

(1)

鄭家華先生的文章我幾乎每篇都有看,其中一篇在智庫周刊(iMoney)的文章,我忘了是甚麼時候,他寫他其中的一個文章來源是來自別人的文章的錯處,今日我特意做個示範給他看看他自己文章的錯處。

今日,他在東方日報和太陽報以潛行空間為例,談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如何利用宣傳,把廣大投資者洗腦,使其誤估某些股票的價值,從而做出買賣動作,不知不覺就中計。

 

 

當中,他有一段文章,無意中寫了一些例子:

 

 

 

筆者早前就認識了替去年上市某消費概念股的夢境設計師,這位三十 歲剛出頭的會計小子,過了九月份禁售期後,便可以把為顧問得回來的億元市值股份套現。

 

根據小弟的估計,一般購股權都有一年的禁售期,故估計這家公司在2009年9月上市。但為審慎起見,我把去年接近全部關於消費的新股幾乎翻遍,但都沒有發現,但在2009年9月上市的公司,最少有兩家有此動作,包括華南城(1668)及中國利郎(1234)。

(2)

根據華南城的招股書,其購股權的行使價是「發售價50%」,購股獲益人如下圖,其中財務職位有兩位。以當年的發售價2.1元計算,購股權的行使價是1.05元,以現價1.21元計算,兩位分別獲益約597.6萬及199.2萬元,但這批股份可在本年9月30日後行使。


但據招股書高管一章顯示,超過40歲那位是先生,細於40歲那位是女士,但仍稱三十剛出頭小子,我真的找不到。

馮星航先生,44歲,首席財務總監。馮先生於2006 年7月加入本集團,負責制定企業財務策略、投資者關係及本集團的整體財務管理。馮先生畢業於英國威爾斯大學,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

謝文瑜女士,38歲,副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謝女士於2008 年2月加入本集團。彼負責協助首席財務總監進行本集團的整體財務管理。謝女士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財務學榮譽理學士學位。

(2)

再翻閱利郎(1234)的招股書,當中有多人受惠,當中只有一位屬於他稱的會計師,行使日期是上市一年後可行使30%,其餘70%則需分兩批在未來稍後時段行使,根據年報,這批股權行使價為3.12元,即全批購股權現時的價值約為240.2萬。

余致力先生,現年34歲,為本集團的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彼於審計、業務諮詢服務及財務管理方面累積逾10年經驗。.....彼於2001年10月20日成為美國會計師公會會員。


(3)

根據上市規則第15章稱:

15.02 所有認股權證於發行或授予之前,必須獲得本交易所批准;如屬可認購股本證券的認股權證,另須獲得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批准(如該等認股權證是由董事根據股東按照《上市規則》第13.36(2)條授予的一般性授權發行的,則屬例外)。

15.03 為召開《上市規則》第15.02條規定的會議而寄予股東的通函或通告,至少須包括下列資
料:
(1) 行使認股權證而可予發行證券的最高限額;
(2) 認股權證的行使期及行使權開始生效的日期;
(3) 行使認股權證時應付的款項;
(4) 轉讓或轉傳認股權證的安排;
(5) 持有人在發行人清盤時的權利;
(6) 就發行人股本的變更而更改認購或購買證券的價格或數目的安排;
(7) 持有人參與發行人的分發及/或其他證券發售的權利(如有);及
(8) 認股權證任何其他重要條款的概要。

....
15.06 如發行或授予認股權證後條款有任何更改,須獲得本交易所批准,除非有關更改是按照該等認股權證的條款自動生效,則當別論。尤其在發行人建議更改認股權證行使期或行使價時,更應盡早諮詢本交易所。

可以證明,在某一家上市公司發行購股權予他的顧問,必須通報港交所及作出公告,可能是我眼花,又或是自己查找資料不足,否則根本不能脫離細心投資者的追蹤。

 

總結而言,在這些例子中,並無一位會計專才套現一個億元的紀錄,那為甚麼鄭先生會寫這些東西呢,總的來說,一是我看錯,一是他說錯。

 

 

 

延伸閱讀:

2009年上市公司列表:

 

http://www.hkexnews.hk/reports/newlisting/2009_C.XL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74

今天是另一天 (Today is another day)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904

巴黎:

前車之履;後車之鑑。

這是一個很好的智慧。

在股票市場,無論是自已,或他人,我們總有機會看到蝕本之貨,履反之車。
在檢討過程中,我認為不要太著重一時的得失,別人的說話,而是去分析究竟自已的做決定時的思考有沒有不足之處。

不妨這樣想,如果有的話,假如從新做一次已經糾正思考的決定,在現價,你會否沽出這支股票?

我 記得年青時候有一次一早開車不小心,把車踫花了,不知為何,那日整天心情也不自在,當日有幾次幾乎再發生意外。那一次的經驗非常深刻,隨後我在回顧過程中 提醒自已,日後如果踫到一件做錯的事,儘量把懊惱的時間縮短,不要影響之後的心理,同時要騙騙自已,那件錯事是發生在昨天,此刻是另一天的新的開始。

呢 排在股票市場,有不少股票下跌,如果你組合中有一些股票,好像巴黎的超大大跌幾成,除了你自已,其它人不會瞭解你為何買你自已的股票的決定,亦只有你才知 問題所在,即使如此,也不要把懊惱時間延長。因為我相信此間的下跌,有可能出現很多洗錯牌的股票,即現在不是懊惱的時候,而應該是把握轉入一些價值被低估 的股票。

不掌握此間的機會,可能是另一個錯誤呢!

足各位Blog友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07

今天有出門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653.html
1.麥當勞

麥咖啡的價格大約是Starbucks50%
甜品價格大約是Starbucks75%,但是甜點的量較小。似乎周轉率也不高。
問了小姐,好像上午生意不怎麼樣只有下午茶時間有些許生意。
似乎麥咖啡是針對咖啡因addiction的。環境比Starbucks差很多。國內去Starbucks多半是看環境很少人有addiction
貌似麥咖啡開了一年。所以我看不出一年應該要縮小。規模市場使然。

2.麥當勞兒童計劃
今天最大震撼是滿滿一屋子小孩子。在搞所謂社會實踐,每人都在學習自制漢堡包。兩片面包然後擠上番茄醬上生菜外加一塊雞排這樣成為他們人生第一個自制的三明治。太牛B了。還只是幼兒園!
恐怖!

3.家樂福
家樂福內推廣攝像機的都是山寨騙中老年人比較合適。不過一般而言攝像機已經沒有創新。這會是一個過去的世代。新技術都是從攝像機開始然後推演到照相機最後手機。

4.家樂福
所謂Big Data最後的結果是調整貨架。上週家樂福調整了。作為顧客的我內心是不爽的。畢竟我都記得產品在那裡調整後需要重新找尋。我相信在中國,每次所謂的調整背後都是所謂管理層個人的RS。絕非數據支持哈。
大家懂的。

5.優衣庫
進門是褲裝
怎麼讓我感覺這是一樓的化妝品。難道褲裝是優衣庫的暴利?
左右都是大幅模特照片。都是一樣的褲裝。
上衣有圍巾修飾。有范兒。
隨手摸了面料都很普通。看過標籤棉絲羊絨。估計羊絨才1%哈

前後門的佈局所以兩頭是男女裝中間是內衣和童裝
T-shirt玩的是Andy Warhol的pop art
回想起08年上海的個展
有段時間Ex的MSN頭像都是他的作品哈

So 當代藝術對時裝的入侵是結束的開始還是開始的結束?還是開始的開始?

話說產品過剩時代差異性才是核心。So藝術的玩意能帶來高毛利是必定的。
畢竟藝術是形而上的。
容易讓人穿上後有智力上的優越感。

沒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3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國家為何衰落?/WSJ今天的文章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krw.html
權體制下的經濟增長可以持續嗎?

這當然是政治經濟學的老問題。最近由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者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合著的書《國家為何衰落》(Why Nations Fail?),在英美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這兩人過去十年關於經濟發展、社會平等和民主的一系列研究論文早已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界必讀的文章,這本新書是他們獻給普通讀者的非學術性著作。

該書其實是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經濟增長,有些國家卻失敗?他們的研究結合了嚴謹的統計分析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從中世紀的威尼斯、殖民時期的美洲大陸、工業革命的英國到20世紀的非洲國家博茨瓦納,再到當代中國。

他們拒絕文化與地理的解釋,認為關鍵在於制度,尤其是要有好的政治制度才會有好的經濟結果。一個國家的繁榮必須建立在政治與經濟體制都是開放性的(inclusive)和多元性的基礎之上,如此才能釋放並且保障公民去創新、投資和發展的能力。

開放性的政治制度意指政治權力的廣泛分配和對政治權力的限制,如民主選舉和憲政保障;開放性的經濟制度包括財產權的保障、競爭性的市場、契約的執行、容易創立新公司、公民進入不同職業和產業的自由

一個國家的制度若是「汲取性的」,就只會保護那些掠奪人民財產的少數精英的政治和經濟權力,所以這個國家必然會沉淪。汲取性的政治制度會支持維護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制度,不讓新參與者加入市場,而特殊利益集團創造出的財富又會去尋求壟斷政治權力,使得威權國家機器更龐大、更具有壓迫性。

汲取性的國家雖然可以在一開始產生經濟增長,但很難有持續增長。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持續性的經濟增長需要「創造性的毀滅」,但汲取性的精英不會讓「創造性的毀滅」出現來消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例如,前蘇聯在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高度增長,但因為不能創新,所以在80年代陷入停滯,而終究崩解。

該書當然也關注中國──尤其「中國模式」對當下的現實與理論意義。作者認為中國在汲取性制度下的經濟增長,無法容許「創造性的毀滅」,所以目前的增長很難 持續。他們提到了2003年戴國芳的鐵本事件,指出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困難;但事實上,在2003年之後,國進民退的趨勢更為洶湧:在中 國企業五百強中,國企的營業收入佔82%左右,資產總額佔90%左右,然而,在技術創新方面,民企卻遠遠高過國企。

今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被提出20週年,最近幾個月,官方媒體發表十數篇文章力挺國企、批評西方媒體對國企的指責。比如,6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評就強調「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主體」。

其實,關鍵還不是國企所佔的高比例,而是一個非開放性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會造成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勾結,會造成普遍性的腐敗,會阻礙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

《國家為何衰落》這本書或許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週年的最佳獻禮。

(本文作者張鐵志,台灣知名政治與文化評論人,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今年於兩岸出版《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並擔任多個NGO的理事與董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和訊四月份也有一篇文站給介紹

http://opinion.hexun.com.tw/2012-04-08/140165662.html

 

達龍·阿塞莫格魯:國家為何衰落

 

你能想像一個20歲的中國大學生中途輟學,然後成立一間公司,挑戰得到國有銀行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嗎?

  答案是「不」,這種「創造性破壞」的狀況發生在中國確實很難想像。而這也正是我所思考的中國的增長不可持續的最主要原因。除非中國做出改變,讓它的增長基於創造性的破壞,否則其良好勢頭將不能長久。

  中國需要「創造性的破壞」

  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關鍵在於「制度」。若國家發展出「包容性」的政治及經濟制度,國家便會興盛。若制度是「緊縮式」的,權力與機會都只集中於很小一部分人身上,那國家便會衰落。

  包容性的經濟體製為財產權提供保障,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對新技術的投資,更有利於經濟的增長。相反,緊縮式的經濟體制則通過搾取大多數人的資源,把它集中到少數人的身上。

  包容性的經濟體制與包容性的政治體制互相支持。在包容性政治體制下,政治權力通過多 樣的方式進行廣泛的分配,只是為了建立法制和秩序,作為保障私有財產、市場經濟的基礎才實現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權。緊縮式的政治體制則相反,它把權力集中在 少數人手中,進一步加強了經濟體制的控制性。

  當國家建立起包容性的經濟及政治體制,釋放每個公民進行創新、投資和發展的一切潛 能,給予他們力量,保護他們,國家便會興盛。對比一下東歐國家,如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後蘇聯時期的發展;再對比一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或者庫爾德 斯坦和伊拉克的其他部分。它們的差別就在於體制。

  中國正在經歷的增長正是由於政府可以大規模地調動資源,從而讓經濟在很低的基數下快速增長。但由於它不可能孕育出「創造性的破壞」,而這對於創新和達到高收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這種增長可能是不可持續的。中國並沒有找到把管控和經濟增長結合起來的神奇公式。

  美國民主輸出南轅北轍

  9?11事件之後,有觀點認為,缺乏民主是困擾阿拉伯國家和阿富汗的癥結所在。這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輕易地向這些國家輸出民主。民主化的變革,要使之持續,必須脫根於基層的運動。

  話雖如此,但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比如,我們或許應該把用於對埃及這樣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的錢,集中投入到讓更多階層擁有政治話語權的活動中來。現在,我們對埃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援助,實際上變成了讓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停止幹壞事的贖金。我們應有所改變,使這些資金能發揮引導作用。

  我們給予埃及開羅政府的13億美元援助,不應只是讓埃及政府武裝它的軍隊,而是應該建立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委員會,讓這個委員會告訴我們,外國的援助應該流向何方——醫院、學校等等——並給出適當的建議。

  如果我們決定給予金錢,就應確保所有人都能分享這一成果,並使基層的力量得到強化。

  我們能做的只是一個放大器,當產生了希望建立包容性體制的基層運動,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助力。但我們不可能創造或者替代他們。糟糕的是,在阿富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由於我們貪圖方便而支持那些強人,我們的政策甚至經常壓制草根的力量。所以這裡並沒有任何的放大效應。把0乘以100,還是等於0。

  所以,仔細想想我們在阿富汗有多麼愚蠢,我們需要徹底改變對外援助策略。

  回到美國本土可以看到,日趨嚴重的經濟不平等也正在侵蝕美國體制的包容性。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不平等——當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時——向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轉變。當一個人能開出支票支付你所有的競選費用,在你被選上之後,面對不同聲音,你還能有多大的包容性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3

我今天為什麼要來公司上班?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36157.html

在Opsware,我曾經給公司管理層上過一門培訓課。在這門課上,我告訴每一名經理,他們要定期跟手下的員工一對一見面。我甚至告訴他們這種一對一的見面要怎麼展開,這樣他們就沒有藉口不這樣做了。

然後,有一天,我高高興興地去上班,突然發現我的一名經理有六個月沒跟他的任何一名下屬一對一見面。儘管我早料到這些經理們不會這麼勤快,但是我沒 料到的是,這個期限可以長達六個月。我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思考管理的事,拿出自己的時間親自培訓這些經理們,結果就是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答覆?喔,作為一名 CEO,我的權威就僅是如此而已。假如我的經理們就是這樣在聽我的話,那我還費那麼大的勁來上班幹嘛?

難不成…是我已經在整個團隊失去民心?我想起多年以前,我跟父親關於Tommy Heinsohn的一次對話。那時候,Tommy Heinsohn還是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一名教練。他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練之一,不僅拿過「年度教練」,球隊也摘過兩屆NBA總冠軍。但後來, Heinsohn開始快速地走下坡路,整個戰績在聯盟中也是慘不忍睹。我問父親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告訴我說:「因為他的壞脾氣不再對球隊奏效了。 Heinsohn過去總是會衝著整個球隊大吼大叫,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會有回應,現在大家直接忽略掉了。」難道…我的團隊也開始無視我了?是不是我以前衝 著他們吼太多次了?

我越是這樣想,就越是發現了這當中的原因——儘管我告訴了團隊他們要做什麼,但是我卻沒明確地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很顯然地,光憑我作為CEO 的權威是不足以讓他們按照我的心意辦事的。因為經理們手頭有很多事,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所以他們有自己做事的優先權。很顯然,這名經理並不認為跟他手 下的人一對一見面有那麼重要,而我也沒有告訴他,這事為什麼就很重要。

那麼,我為什麼要強制我的經理們接受管理訓練呢?為什麼我會要求他們一對一跟下屬見面呢?我自己先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仔細思考,想清楚了這裡面的一個核心動機之後,給這個經理的上司打了個電話——在這裡我把他叫做Steve——並讓他馬上來見我。

當Steve走進辦公室時,我問他:「Steve,你知道我今天為什麼來上班嗎?」

Steve:「你這是什麼意思,Ben?」

我:「為什麼我要費勁起床、費勁來公司上班?假如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錢,難道我不能明天就把公司賣掉,拿到比我想要的還要多的錢嗎?還有,我也一點都不想出名,事實上,我想要的跟這個剛好相反。」

Steve:「那我猜…」

我:「嗯,那我為什麼還要來工作?」

Steve:「不知道…」

我:「好吧,讓我解釋給你聽。我之所以來工作,是因為Opsware是一家好公司,而這一點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得保證,那些把自己醒著的大部 分時間花在這裡,每天工作12到16個小時的人,他們有一個好生活,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要來工作的原因。」

Steve:「OK。」

我:「你知道一個好的工作場所跟一個壞的工作場所區別在哪嗎?」

Steve:「嗯…我想是的。」

我:「那區別是什麼?」

Steve:「嗯…嗯…」

我:「讓我來告訴你。在好公司,所有人都可以專心工作,而且他們也有這樣的信心:只要他們完成自己分內的事,那麼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對他們個人,各種 好事都會接踵而來。在這類公司上班,是一種真真正正的享受。每個人早上一睜開眼,就知道他們做的事是卓有成效的,能夠對公司,對自己都產生影響力。所有這 些都讓他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更強的動機,更大的成就感。

而在一家爛公司,相反地大家會花很大一部分時間與各種組織界限,內耗,壞死的流程做鬥爭。他們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職責範圍,所以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工作 到底做沒做。即便他們真的在工作上花了大把時間,把自己該做的事給做了——這已經是個奇蹟,他們也不知道這麼做意義何在,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對他們自己的職 業發展來說。而雪上加霜的是,當他們最終鼓起勇氣告訴管理層整個情況是多麼糟糕時,管理層會一口否認問題,否認現狀,然後…將這個問題忽略過去。」

Steve:「好…」

我:「那你知不知道,你的經理Tim已經有六個月沒跟他的任何一名下屬見過面?」

Steve:「不知道。」

我:「總結來說,你跟Tim正在阻礙我實現自己的一個,而且是唯一一個目標。你成了我實現自己最重要目標的一個絆腳石。所以,假如Tim在未來的24小時內沒有跟他的所有下屬一一會面,那麼,我將別無選擇,將他開除,也將你開除。我說得夠清楚了嗎?」

Steve:「相當清楚。」

有必要這麼做嗎?

你可能會爭辯說,不管你在管理一家公司做得有多好多用心,假如這家公司的產品沒法取悅市場,那這家公司到頭來還是會失敗。你也可能會說,有很多公司 的管理都一塌糊塗,但是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如魚得水,這些公司就照樣能成功。我認為,你說的這兩點都沒錯。那我還有必要講出上面這一番驚世駭俗的話,甚至 威脅我的一名管理人員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基於下面的這三個原因:

當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做一家好公司無足輕重。但是,當公司出現問題時,公司的好與壞就是公司活下去跟直接死掉的區別了。

公司太容易出問題了。

做一家好公司,不是某個中間態,是終點。

活下去跟直接死掉的區別

當一家公司順風順水的時候,你可以找出很多理由留在這家公司:

你的職業發展道路會很寬廣——隨著公司的發展,有很多職位會自然浮出水面。

你的家人和朋友會因為你在這家公司還籍籍無名時就選中這家公司,誇你是慧眼識珠的天才。

你的簡歷也因為你在一家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為其工作,而變得更加光鮮亮麗。

哦,還有,你變得越來越有錢了。

但是,當公司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所有上面的一切也都會變成你離開這樣公司的原因。事實上,這時候唯一讓一名員工繼續留在這家公司工作的動機——除了這名員工實在需要有份工作以外,這事也不太符合當下的情況——就是他非常喜歡這份工作。

公司太容易出問題了

就全世界來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是持續上漲的。在那些管理得不好的公司,當公司經濟開始衰退時,公司的員工也會一併退出。而在科技公 司,當員工退出時,整個惡性循環就開始了:公司的整個市值開始縮水,最優秀的那部分員工開始離開。然後,最優秀員工的離開又導致公司的市值進一步縮水,優 秀員工繼續離開…要逆轉這種惡性循環,則相當困難。

做一家好公司,這是終點

當我第一次見到我的朋友Bill Campbell時,他是Intuit公司的主席,是蘋果董事會的成員,還是整個行業裡面很多CEO的導師,包括蘋果CEO喬布斯和亞馬遜CEO貝佐斯。 但是,真正讓Campbell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還不是上面的這些頭銜,而是他在經營一家叫做GO的公司時的經歷。早在1992年,GO就試著做 iPhone 了。這家公司當時籌集的資金幾乎超過了歷史上所有靠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但在1994年被AT&T公司收購之前,它又幾乎賠得精光。

到目前為止,這事聽起來似乎並不光彩。事實上,這簡直就是一個可怕的失敗案例。但是,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中,我見過數十名GO的員工,這其中就包括 Mike Homer, Danny Shader, Frank Chen和Stratton Sclavous這批優秀的人才。神奇的是,我見過的所有GO員工都把他們在這家公司工作的經歷稱為他們最棒的工作經歷之一。儘管這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讓 他們的職業發展停滯不前,讓他們血本無歸,讓他們淪為了可怕的失敗者,但他們卻依然將自己的那段經歷稱為是「最棒的」。我不得不說,GO實在是一個值得賣 命的公司。

這也讓我意識到,Bill的CEO工作是做得多麼富有成效,多麼成功。顯然,John Doerr也認同我的這一點——儘管Bill在GO的時候賠掉了John的一大筆錢,當 Scott Cook需要為Intuit公司找一名CEO時,John依然推薦了Bill。而且,在這麼多年時間裡,每一個跟GO員工有過交情的人都知道Bill是做 什麼的——做好公司。

假如你不做其他的事,那就成為像Bill一樣的人,並做一家好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84

不要只看今天的盈利 艾薩 Isaac Sofaer


2012-11-08  NM
 
 

 

市場是向前看的,起碼理論如此。所以,投資時,你要對一間公司的盈利作出預測,尤其是那些今天面對無數問題和困難,但肯定捱得過的企業。如此一來,做預測時,方可得出一個更合理和平衡的看法。瞄準中石油

收入多少當然因公司而異,但按照我的估算,二○一二至一三年度反映了企業收入週期的谷底。至少,這是過去五年,上證指數下挫七成五的啟示。盈利需要時間回升,較低的投入成本、節流措施和精明的管理,為此打下基礎。我在美國、英國及部分歐洲國家見到這個情況,中國肯定也能複製西方的一套管理模式!中石油截至今年九月底的收入並不美好,但投資者還能要求什麼?中國政府為照顧十四億人民的生計,營造低通脹格局,必須壓低石油等燃料的價格。中石油被迫接受三百七十億元人民幣的煉油業務虧損,無法提高成品油價格,與上漲的成本同步。按照中石油「正常化」的收入計算,即假設煉油業務收支平衡,每股盈利隨時等於一元二毫,而潛在市盈率則低過十倍,兼有百分之四的派息。對於如此一間能源巨擘,這些數字低得可笑!假設石油及天然氣生產一如過去七年持續增長,今天的估值十分誘人! 中石油擁有三A評級,即使資本開支高企,負債比率亦只得百分之三十,而派息僅佔經營收入一成,描繪了一個美麗的前景。就算情況像今年般差,股本回報率亦有一成二。所以,不要因為中石油今年令人失望的表現,而對其敬而遠之,把目光放遠一些,趁今天低價入市。在每股九至十元的水位,你已撿了便宜貨,我懷疑今後中石油的股價能否再回到如此低的水平。

等待中國牛市

本週二,美國總統大選,希望勝出者張開眼睛,用腦袋看待中國,不要對其事務指指點點。全世界都向著中國,如果其經濟步入衰退,澳洲首先當災。許多國家致力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而不會為求安撫國內發瘋的少數團體,作出愚蠢、無理和不真實的指控。 中國做了他必須做的事,確保十四億人民不會重蹈過去瘋狂的錯誤,希望美國等國家明白這點。日本和中國各自擁有一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依我之見,市值高估了一半。如果兩國停止購買美國國債,美國將要為這些「垃圾」級產品支付四釐而非一點五釐的利息。最後,顯示中國牛市降臨的最佳信號就是,如果某天華爾街一夜間大跌市,而上海及香港市場翌日昇市,然後,情況再重演一次!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02

美國就業:製造業的今天 農業的昨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24

有些大趨勢被相對較小的趨勢掩蓋了。美國製造業就業穩步減少就是這樣的大趨勢。

經濟衰退以來,美國工廠的用工人數在回升。但過去十年製造業失去的就業崗位將難以失而復得。
 
有人會將這種趨勢歸咎於國外的競爭與全球化,但經濟與政治專欄作家Tim Fernholz認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生產力。
 
 
早在全球化形成各國就業競爭以前,生產力已經讓人們能夠用較少的人手生產更多的產品。
 
下圖顯示了1973-2008年美國等四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下滑趨勢。
 
 
換句話說,機器人在搶我們人類的飯碗。可那倒不一定是世界末日。
 
60年前,美國農業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也是這樣開始走下坡路。
 
 
1949年,大概每10個美國人就有兩人務農。後來,機器就開始奪走他們的工作。在工業化真正開始影響農場就業形勢以前還沒有這類數據跡象。
 
但50年代與60年代生人並沒有諸多抱怨,因為並非所有的農業勞動者為失業難過,經濟還在發展,工廠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這正是經濟學家希望的: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在某些方面減少了就業,但由於革新創造了新的價值,失業者找到了新的工作。
 
因此,Fernholz認為,今天的問題與其說是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越來越稀缺,不如說是沒有找到能替代這些崗位的地方,這實際上要問後工業經濟體的社會與經濟機制。
 
對於美國工人,確實需要多一些抽象思考,政府要集中發展教育,可能關係到提供一些服務,當然還有互聯網。
 
轉型對美國社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如果想一想當年農業勞動者曾經成功轉變,就會覺得這應該是值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