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美能源揭秘:巴菲特入股比亚迪浮盈10亿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81110/09235486683.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1

港股領先中美 東尼

2009-07-09  NextMagazine






香港股市不再下下跟隨市場老大哥的走勢,最近甚至倒過來帶領已迷失方向的美國道瓊斯指數,令人耳目一新。不單如此,港股還把中國股市從發展過急的漩渦中拉出,更是全球最快意識到股市不是一面倒向下的市場,率先重整旗鼓。

跌 市永遠是有限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市場會無限地收縮,亦沒有股票或指數可以跌超過百分之百。相反升市則可無窮無盡,在過去三十年,牛市的升幅往往超過一 倍:在八九至九四年,股市由二千點升至一萬二千點,升幅逾五倍;在○三年至○七年,表現亦不遑多讓,恒指由八千點攀升至三萬二千點。

衰退兩年內完結

普 遍人都認為負面經濟因素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惟買家如果等太久才入貨,有可能錯過了低位,所以在跌市時應開始吸納股份。一個有經驗的長線投資者,不會等到股 市跌至最低位才買貨,他亦不會嘗試在牛市最高峰沽貨。相反,只要他們覺得股價吸引便會入市,當發現其他股票有更佳前景時,便會沽貨換馬。

如果投資者能預見某公司可在兩年內增長逾五成,那還等什麼?今年三月,市場上便有很多類似股票;何況每年有兩成增長的投資,表現已相當不俗,一心一意等股市見底才買,博中的機會其實不高。

那些強調經濟衰退未完,認為股市未見底,買貨是愚不可及的經濟學家,我常與他們爭辯。儘管現時衰退未完,但有誰知道何時才見底?而且各國情況不盡相同。我有信心衰退可在兩年內完結,之後全球經濟將更勝現在,所以在低位買了貨的投資者,都作出了明智決定。

目標回報五成

當龐大的壓力把股市推到不合理的水平時,五成的增長目標,由可望而不可及,變成了合理回報,這樣的機會就算不是後無來者,也肯定是人生難得。惟當大市已經升了五成,儘管有潛質的股票仍然存在,但相對機會已較少。

如 果大家留意一些主流股票的股價變動,例如幾隻中資巨企,包括中移動、工行及中石油,在三月一日的股價分別為六十五元、三元及五元,它們的價格波幅一向被認 為較為遲緩,惟現在也升至七十六元、五元三角及八元五角。雖然中移動的升幅仍稍微低於五成的目標,但未來尚有十八個月時間,而我預期它的股價在這期間將會 升逾一百元。當然,工行及中石油的股價亦會繼續維持在高位,否則我的理論便不成立。

不過,若我堅持要買入兩年內有五成回報的股票,刻下已難以落注。我預期中移動在一○年的盈利能達一千四百億元,即每股盈利七元,預測市盈率十五倍,合理股價約一百○五元。現時七十六元的股價是合理水平,惟不是非買不可,工行及中石油的情況亦然。

待我看罷各大公司八月公布的中期業績,我的理據可能會有所改變。但無論如何,三月股市中的平貨,到七月價格升了一半後,吸引力驟降。現階段,我們可以做的除了重新估量經濟學家的論點外,便是耐心等待。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5

港投总商会答疑中美能源并购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4/HTML_GA50USGKS8S0.html


中联石化(00346.HK)主席许智明收购中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能源)消息传出后,对于中美能源是否拥具超过80万吨/月的煤炭产能、中联石化是否转型问题,市场瞩目。

本报7月31日《许智明神秘收购疑问》一文见报后,中联石化的归属商会——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简称“港投总商会”)来电答疑。

“我们已与许智明先生进行沟通,许先生证实中美能源确实有如先前公告中所言的储能和产量。”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秘书长潘德洪告诉记者。

记 者从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处了解到,中美能源于2008年整合成为控股相关煤企的母公司,是由河南桂圆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收购合并资产重组整合而成 的煤炭控股集团企业,因经收购合并和股份重组的控股集团成立时间不长,另外原所属生产和销售的业务均属通过桂圆实业等项目公司进行。

对于中 美能源的身分来历。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人士称,中美能源才刚组建,大家对于中美能源的了解是从一些旧的资料上理解,“所以许多人都不知道”。事实上,桂圆 实业和中美能源为同一法人,过往曾计划在美国上市,“已在美国做了多次路演,因没准备在国内上市,故无必要在国内宣传”。同时,中美能源控股煤企股份不涉 及公众利益,使其控股企业和产销结构的详情不为公众所知。

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中美能源主要开发业务包括在河南、内 蒙、青海三地的五个生产经营的控股项目公司,所述五个煤矿现有探明的储量为20亿吨是经政府部门核发有关证照的,五个煤矿产量的生产规模是在现有的基础上 完成技改投资后,年度内达到平均每月80万吨的产量。

中联石化于7月3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兼大股东许智明,以总代价36.6亿 元,收购在内地有5个煤矿的Expand Wide Limited (EWL)全部股权,EWL则拥有中美能源95%的股权。其收购方式将以股份转让及现金支付完成,在该笔交易完成后,许智明对于中联石化的持股量将由此前 的56.4%降至36.8%。

为维护市场信心,避免巿场诸多不必要的猜测,中联石化最新发布的公告称,许智明决定维持在中联石化股份权益的51%或以上的控股权。

而 对于许收购EWL和中美能源100%股份权益以及其所属五个项目公司及其所属五个煤矿95%股份权益交易,许智明经与交易卖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共识并签订补 充协议:所约定交易代价36.6亿港元的付款事宜,除原协议约定所支付的3亿现金款项不变外,许智明则以其所拥有的中联石化股份其中的4.9%,折合 299559718股中联石化股票,每股作价2.8港元,合计总金额为838,767,210港元作价支付外,协议约定的余款2,521,232,790 港元,许智明将以其它付款方式作为支付股份交易余款的代价。

公告还称,在完成对EWL公司和中美能源以及上述五个项目公司和其所属五个煤矿项目相关数据的尽职审查并取得满意结果后,许智明其个人公司Best Project Holdings Limited与卖方的相关交易将如期于2009年8月7日或之前完成。

对于该收购与中联石化的关系,该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人士澄清,该收购仅为许智明个人企业的业务行为,目前与中联石化无利益关系。“事实上,中联石化一直是以能源为主业,90%为石油业务和油田资产,而且目前马国石油项目开发和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营发展良好。”

此前的中联石化7月27日发布盈利预警,称截至今年3月31日止12个月年度业绩将录得亏损,主要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而对马达加斯加的油田原油储量资产值与去年评估相比造成减值亏损。

不过该公司认为,有关亏损属非营运亏损,不会对公司现金流量构成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6

中美利港 林黃趙李──炒樓活動局外人不易參與(2010/08/14)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079

「炒樓」一詞又重新在傳媒大面積出現,筆者最近也收到某些電郵詢問炒樓之道。其實這是問和尚借梳──問錯人。雖然筆者知道炒樓的運作,但從沒有參與,難道一路住一路等升等跌玩財技也算是炒樓麼? 

一般人想參與炒樓,恐怕是對此種經濟活動欠缺理解。股票流通量大,又有交易平台,資訊透明度牌面上較高(但最重要的街外人卻不知),同質性又高,故一般人去炒股票,吃虧的總算有限;但物業市場,尤其是二手買賣,局外人實難知內情。比如有朋友問太古站某屋苑最近有一單$5,500的成交,為甚麼這樣低?筆者這樣答:D座。

除了資訊不平衡外,炒樓的另一難是人脈,因為無論貨源或客源,均是操之於該盤經紀之手,尤其是一些地區如北角,連中美利港四大代理也要讓路給當地的中小行,而他們也依附於當區的炒家提供貨源。筆者在網上找到一篇描述「美孚師奶炒樓團」的文章: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94

 

 

美孚……最著名有林、黃、趙、李四位阿太,佢地每人手上長期有幾十件貨。由於佢地喺大客,兼買賣多,在美孚冇地產敢唔賣佢地賬;如果有平少少嘅貨,而唔賣俾佢地,嗰位sales都 怕且要同佢地幾位好好咁講個合理解釋。久而久之,平嘢只喺賣俾佢地,就成為習俗。佢地入左貨喺會成間執靚先賣的,頭頭尾尾約需四個月,而每件貨基本都賺, 個市如果好唔就,唔得咪最多租一年。用『流水作業』四個字就最適合形容佢地。所以不論市好市差佢地都一樣入貨,如果唔入貨,條流水作業線就將會出現真空, 幾個月後冇貨賣。第二,就喺佢地辛苦建立的入貨出貨王國,金漆招牌,喺唔破得嘅。

美孚的物業投資者,著名的還有博客張大朋(http://dpz88.spaces.live.com/default.aspx),由一間自住的美孚單位開始,一間一間地複上去,到九七前清貨,之後再入過,除住宅單位外,更有美孚的舖位。張先生更有多本著作出版,其中一本是《股市投資實戰策略》,筆者看過,可算是樓股雙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看。

其實過萬戶的大型屋苑,如太古城、第一城、嘉湖,甚至未來兩萬戶的日出康城, 都有一群群這樣的人,與其簡單地視之為炒家,不如視之為小型的產業鍊。經紀賣筍盤給他們,然後裝修單位,再高價放租或放售,對像當然就是局外人,就像打麻 雀時「三娘教子」,三家數牌,輸的自然是街外人。

港台e線金融網85日 訪問著名炒家陳清白先生,當中最精彩的部份是講述如何用一間太古城翻身,靠的是陳生對樓盤合理價熟悉,而經紀亦自動報盤,平盤就入,入完放租或到價就放。 翻查陳生屢次接受傳媒的紀錄,差不多每一次都是睇淡,但並不阻礙其炒樓成績,只要參與其中,持續的升市對活躍的炒家是有利無害。

一般市民不應被傳媒報導吸引奢言炒樓,或者輕信樓市見頂爆煲之論,而出售自住 物業租樓等跌。如果只是希望置業解決居住問題,在市場低潮時買入乖乖地按時供款,大升浪後有可觀利潤,才去想換樓賣樓加按之類。如果希望投身炒樓一族,但 又無御用經紀,又無樓宇化粧團隊,就要看看自己有何條件火中取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90

兩岸三地:中美演好戲 Uncle Ray


2010-10-05  AD




 

9月下旬,總理 溫家寶出席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層會議,除了中日關係成為會議焦點,另一亮點就是中美貿易問題的爭拗。美國政府面對國內壓力,必須逼使中國加快人民幣升 值,以解決美國對中國長期貿易逆差的問題。中國仍堅持人民幣升值與否是中國內政,問題是,美國可以單方面把中國定為滙率操縱國,徵收懲罰性關稅。

頭盤人民幣主菜開放市場

兩 國在人民幣滙率上爭拗之餘,美國商界更加對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為藉口,實行保護主義十分不滿。早前美國貿易代表署投訴,中國禁止外商經營信用卡、提款 卡、預付卡等銀行卡的結算,但卻讓中國銀聯獨家經營此一業務。其實,除信用卡外,銀行、金融、醫療、能源、電訊、媒體等,無一不是獲地方或中央政府加以保 護的。筆者從來都認為,內地四大銀行可以成為全球最賺錢銀行,平保、中保可以成為全球500強企業,內地保護主義幫助不少。

溫家寶提到,中國經濟結構現時仍缺乏內需支持,依然依賴出口帶動。以香港為例,內需佔香港GDP約七成,這是因為香港有相對龐大的中產階級。相反,內地貪污兩極化,沒有中產,當然不能依靠內需推動發展。

人民幣爭拗相信只是頭盤,美國商界通過國會,一定會向中國施壓,開放國內市場,好戲還在後頭。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5

逆襲!中美晶吞下日本矽晶圓大廠 盧明光十五次跨國收購的不敗魔法

2011-8-29  TWM




有一個人能締造十五次跨國收購, 都不失敗;有一個人敢在全球股市大跌出手,砸一三一億元吃掉日商;有一個人能在最短的時間重新改造失敗企業,用「共利」與員工同享盈餘,收服人心,這就是 「購併天王」盧明光的實力。

撰文‧林宏文

頂著一頭白髮,臉上掩不住的興奮神情,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緩緩地開了 口:「我們從沒想過中美晶也可以做十二吋晶圓。」這是中美晶宣布收購日本矽晶圓廠Covalent Materials半導體矽晶圓事業群︵簡稱CV︶的第三天,盧明光談到這個案子,滿是藏不住的笑意。因為這個案子,不只對他、對中美晶、對台灣整個半導 體產業,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老將出手 再添成功戰績一個跨國收購過十四家公司的人,選在全球股市大崩跌時刻,逆勢收購日廠,讓CV成為他購併紀錄上的第十五個印記。更讓人驚嘆的是,購併後迅速 獲利的成績,這就是「購併天王」盧明光的實力!

八月十日,一場收購案,再次為盧明光的購併紀錄添上一筆:中美晶收購日本矽晶圓廠CV。人前 盧明光笑得開心,但人後他知道這一仗打得不容易,因為他很清楚,中美晶能吃下CV,絕對不是偶然,更不是機運。

CV要出售,對盧明光來說早 就不是新聞,一年多前耳聞CV找買家,他就曾逐一分析過,中美晶手上的矽晶圓產品線,僅限於四吋到六吋晶圓,即使二○○八年吃下美國矽晶圓廠 GlobiTech,有了八吋晶圓的產線,卻不甚完整,更何況始終欠缺十二吋晶圓這一角。而CV的前身是日本東芝集團旗下子公司Toshiba Ceramics,四十餘年的技術與製造經驗豐厚絕不在話下,如果能拿下CV,中美晶就有八吋與十二吋晶圓的技術跟產線。

這算盤敲得精細, 但盧明光心底更清楚的是,一年多前的中美晶,出不起這個價位,「時機不對,我們的口袋也沒這麼多錢。」他知道CV在找買家,○六年兩大私募基金凱雷 ︵Carlyle Capital︶與Unison Capital用管理層收購︵MBO︶方式,將CV從東芝獨立出來後,私募基金要「抽身」是遲早的事,但價碼合不合理又是另外一碼子事。

不 過,這不代表盧明光就放棄吃下CV,他的雙眼始終緊盯這件購併案的進展,就像在暗處觀察蹬羚的獅子一般,直到今年五月,凱雷委託的投資銀行瑞德 (Lazard),透過中華開發找上了中美晶,盧明光明白:機會來了!

購併不敗 聚焦主力產品「這個案子,我們從五月底就開始密集評估。」盧明光找來合作二十年的老戰友花旗,他要吃下CV,且勢在必得。

對於中美晶來 說,CV是零負債經營的公司,又可補足中美晶的大尺寸晶圓生產線,更何況台灣是全世界消耗十二吋矽晶圓最多的國家,拿下CV,中美晶就成了掌握半導體製造 業咽喉的上游關鍵供應商,台積電、聯電、力晶、華邦電都需要這項材料。

靠著一三一億元,不僅讓中美晶一次補強過去最缺乏的大晶圓(指八吋、 十二吋晶圓)產品,從四吋到十二吋產品線也全部齊備,更別說這個購併案將讓中美晶的半導體晶圓產值規模暴增三倍,市占率更一舉從一%躥升到五.四%,躋身 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晶圓廠。

CV就像一幅畫的最後一塊拼圖,補上了它,中美晶的半導體矽晶圓江山也隨之完整,只是,公司買進來了,令人頭痛 的整合問題才要開始。

抿了抿嘴,台上的盧明光正用一張張投影片,講解著他的購併哲學,台下坐的學生多半是中階經理人,聽得津津有味。而盧明 光從來不需要課本,因為他豐富的購併經驗就是教材。

從德州儀器(TI)的生產線課長、電腦中心主任,做到企畫部副理,進入光寶集團,再從生 產部經理、廠長,一路升上副總, 完整的工作經歷,被光寶董事長宋恭源賞識,指派他負責國際購併的業務,開啟盧明光輝煌的紀錄。

整併旭麗、 恩寶、七能,收購和寶與光達,盧明光購併經驗日益厚實,所涉及行業也從橡膠、機械、塑膠、連接器,延伸到整流二極體,「當時光寶集團內哪個廠不賺錢,我就 去接哪個廠。」戰功彪炳的盧明光,厲害之處不是他能併吞別人的公司,而是他讓被購併公司起死回生的魔法。

「沒有別的,只有一個大原則:賣掉 非核心事業,聚焦主力產品。」盧明光說。

以去年底他入主的汽車活塞廠正道為例,一家扎著四十年機械營運根基的公司,禁不住長年虧損,讓正道 大股東起了收掉不做的念頭,但盧明光卻看到正道的價值,於是透過旗下生產汽車電子的朋程入主正道。

進入正道後,盧明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 分土地資產,入帳一億餘元,重新聚焦轉投資到汽車電子本業,結果,連虧三年的正道,今年上半年居然交出獲利成績!

可能很多人納悶,聚焦本來 就是企業經營的哲學,但關鍵就在盧明光如何讓被收購的公司迅速轉虧為盈?答案很簡單,其實在於他找問題的功力,改變遊戲規則及獎勵措施,換上好的經營團 隊,再進行材料及製造成本的降低。這些作法,不論是○五年入主中美晶,或是三年前購併GlobiTech,以及去年入主正道,都有脈絡可循。

經 營模式人人可複製,盧明光有一招獨到的過人之處,卻不是每位老闆都學得起來,叫作與員工「共利」。

捨得分享 讓員工更拚命當一樁收購案發生時,被收購公司員工最怕裁員、減薪。基本生計問題都顧不好,更別說要他們效忠異主,且這個異主還是個外國人,然而,這些心 情,盧明光比誰都還清楚。

出身在九人的大家庭,盧明光從小看著父親開卡車賺錢,收入非常微薄,為了一包米四處奔波是常有的事,家裡還有七個 小孩嗷嗷待哺。所以,從小他就明白父親的薪水對家裡有多重要,就如同基層員工在乎那份薪水一般。

當多數收購案首要裁員、重新分配資源,中美 晶收購GlobiTech時,縱使碰上金融海嘯,顧不得公司還虧損,趕在聖誕節前夕,盧明光特地飛到美國,宣布每名員工加發一千美元獎金,讓那群很久沒拿 到獎金的美國員工大為感動。

但,這還不夠擄獲員工效忠他這位異主的心。盧明光開始動手擬定新的獎懲措施,承諾公司只要有賺錢,就提撥盈餘的 一○%當員工分紅,大行「共利」之道。果不其然,政策奏效,老外員工樂得努力工作,分紅比重甚至向上提高到三○%。結果,過去賠九年的 GlobiTech,竟然在盧明光手上第二年就轉虧為盈,去年盈餘更大增超過十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正道,盧明光入主正道後,就著手調高 員工盈餘分配比率,從一○%增加到一五%。反倒是董監盈餘分配率,從原來一○%大砍至剩五%,這個舉動讓許多習慣傳產作風的老員工士氣大振,開始更認真工 作。

盧明光樂於分享,不限於公司盈餘,還包括分享權力。從盧明光與中美晶副董姚宕梁、中美晶總經理「拚命三娘」徐秀蘭,還有朋程副董謝台寧 的相處,就知道他是位授權的人。

姚宕梁是當年盧明光在光寶集團子公司旭興的老部屬,徐秀蘭是盧明光找來的女將,謝台寧則是早年盧明光德儀的 老同事。盧明光都能充分授權與信任,讓他們發揮職能,這也難怪盧明光談起十五次購併不敗,他不居功,而是將光環讓給專業經理人,「我不過是找到優秀的人 才,然後授權給他們去做。」所以,購併不敗沒有魔法,一樁大購併案要在全球股市驟跌之際出手,也要夠沉得住氣;購併後,重新整頓再聚焦,最後使出收服人心 的招數。

十年前,盧明光開始念佛和參禪,更皈依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每年將所得的兩成拿出來捐獻。盧明光說,在精舍裡,每個人都可以完全 「放空」,這樣的經驗放在公司管理上,展現的就是公正、公平。學佛對他來說,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原來,有﹁購併天王﹂稱號的他,骨子裡不是禿鷹,而是 菩薩!

盧明光

出生:1948年

現職:中美晶、朋程、正道、

中陽光 伏等公司董事長

經歷:德儀企畫副理、光寶集團副總、

敦南及旭興總經理

學歷:大同大學電機系、政大企家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2

中美銀行盈利比拚--《證券市場週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we9h.html

中美銀行盈利比拚

2011-8-22    文章來源於《證券市場週刊》

  •  
  • 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更強,並擁有稅率優勢,但中國銀行業的成本優勢顯著,中美大型銀行ROE打成平手。未來,在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接軌過程中,上市銀行ROE將略降至14%-17%。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杜麗虹郭懿】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期末攤薄淨資產回報率(ROE)為17.1%,這樣的高回報可以持續嗎?利率市場化的衝擊、未暴露的信用成本以及更嚴格的資本監管,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銀行業的回報率?

比較中美銀行業ROE的構成可以發現,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的貢獻使美國銀行業擁有更強大的收入獲取能力,長期中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 300個基點;儘管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更高,但營業稅的免繳使其實際稅率較中國內地銀行低6個百分點;但更高的信用成本、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結 果,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10年平均的有形資產回報率(剔除無形資產後的ROA)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15個基點,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中美銀行業的 ROA水平相當。

美國銀行業頻繁的併購使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內的商譽溢價,淨資產的增厚導致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16倍逐步下降到 金融危機前的11倍,危機後進一步降低到9倍,即使是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混業以來的總資本槓桿率也只有13-14倍,顯著低於國內上市銀行 18倍的平均槓桿率。但在核心資本槓桿率和有形資產槓桿率方面,中美大型銀行一致。

剔除併購所帶來的商譽溢價後,金融危機前10年,美國大型銀行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均值在23%左右,行業平均為17.6%,與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的均 值水平相當;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降至14.2%,大型銀行的平均回報率降至15%-20%的水 平,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

所以,當前中國上市銀行的回報率與美國大型銀行的長期回報率相近

 

未來,隨著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接軌,在非利息收入佔比上升15個百分點、成本收入比上升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信用成本上升63%,才會使行業平均的 淨資產回報率低於2010年水平;而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0%,則行業平均的淨資產回報率下降到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行業平均的淨資產 回報率下降到13.8%。

 

因此,從長期看,中國上市銀行的平均ROE在14%-17%之間,略低於當前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但仍維持在15%左右。

 

盈利能力的較量

ROE:中美銀行業打成平手

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期末攤薄淨資產回報率為17.1%,剔除無形資產後,有形淨資產的平均回報率為17.3%,高於1997年-2010年美國 銀行業的平均水平,與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國際大型銀行相當。高ROE的背後有哪些支撐因素?長期中,隨著信用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ROE的水平能否維 持?

ROE是由總資產回報率與槓桿率的乘積決定的,總資產回報率又可以分解為收入因素和成本因素,其中,收入因素包括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信用成本、業務管理成本和稅率成本(圖1)。

分解後的逐項比較顯示,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更強,並擁有稅率優勢,但中國銀行業的成本優勢顯著,結果中美大型銀行在有形淨資產回報率上打了個平手。

非利息收益貢獻:美國銀行業高25個百分點

對比各時期美國銀行業的收入來源,在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中期之前,美國銀行業的淨利息收入一直在75%-82%之間波動。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 到90年代末期,淨利息收益佔比從75%下降到60%,同期非利息收益快速發展,佔比提升到40%,較國內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高25個基點,而如花 旗銀行這類全能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更高,達到50%以上。更高的非利息收益貢獻提升了美國銀行業整體的收入獲取能力。

淨利差、淨息差比較:美國銀行業勝出

上世紀6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淨利差均值為1.3%,利率市場化期間(1970年-1986年)擴大到2.06%,1987年-1996年的10年間淨利 差均值進一步上升到3.14%,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1997年-2006年)淨利差均值略有下降至2.97%,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54個基 點。金融危機期間利差有所擴大,2010年美國銀行業的淨利差已接近3.50%,較國內銀行高100個基點。

利差擴大的同時,發達的資本市場交易進一步增厚了息差收益。美國銀行業的資產結構中,貸款僅佔58.4%,證券投資佔28.1%,較國內銀行業證券投資的佔比高出13個百分點,而表外的證券化資產及衍生品交易貢獻了更高的淨息差收益。

研究顯示,1970年以前美國銀行業的淨息差均值為3.34%,利率市場化期間(1970年-1986年)擴大到3.58%,1987年-1996年淨息 差均值進一步擴大到4.03%,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1997年-2006年)淨息差均值略有縮小至3.62%,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114個基 點;金融危機期間,證券化資產和衍生品交易出現損失,使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的平均淨息差縮小至3.53%,但仍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 105個基點。其中,大型銀行由於非利息收益的貢獻度更高,息差收益的重要性降低,淨息差略低於行業平均水準,但仍明顯高於國內銀行。

信用成本率比較:美國銀行業落敗

不過,高收益總是與高風險相伴的。利率市場化以後,存貸款的激烈競爭導致美國1987年的儲貸危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國銀行業平均 不良率達到4.4%;1997年-2006年下降到2.1%,較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均值(1.14%)高出近100個基點。其中,以歐美業務為主的大 型銀行不良率略低,在1%左右,而匯豐這類有較多新興市場業務的國際銀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不良率在2%-3%之間。

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的不良率大幅提高,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不良率達到6.3%(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違約率達到9.7%,消費信貸的違約率則 保持在3%-4%),結果,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的平均不良率上升到2.9%,較當前國內上市銀行的不良率均值高出176個 基點。

但大型銀行在上述期間內的平均不良率仍維持在1%-2%之間,其中,花旗銀行1997年-2010年的平均不良率為1.92%,美洲銀行平均為1.25%,分別較國內上市銀行均值高78個基點和11個基點。

剔除信用成本後,中美銀行實際淨利息收益相近

從淨息差中剔除信用成本後,就得到銀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美國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初期,由於信用成本的大幅上升,實際淨利息收益(淨息差-信用成本率)為 負;但長期風險收益體系逐步恢復正常,1997年-2006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實際淨利息收益為1.52%,略高於國內上市銀行1.34%的實際淨利息收 益。

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後,美國銀行業混業經營以來(1997年-2010年)的實際淨利息收益均值為0.63%,低於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但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剔除信用成本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均值仍達到1.47%和1.95%,高於國內上市銀行均值。

 

以上數據顯示,利率市場化以後,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長期來看歐美大行的實際淨利息收益與國內銀行業當前水平相近。

表外業務的貢獻

除息差業務外,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還有大量的證券化資產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作為表外業務,上述資產大多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對資本金的要求也較低,從而放大了歐美大型銀行的表外資產槓桿。

以花旗集團為例,2006年末,公司信用卡應收款的證券化規模已經達到了1124億美元,其中,以證券化方式賣給投資者的達到931億美元,集團內部保留 的僅193億美元;此外,花旗集團還持有名義金額達到28.55萬億美元的衍生產品,其中僅有2665.57億美元的盯市價值(Mark-to- Market)計入資產負債表內,相當於名義金額的0.9%。

上述表外資產雖然佔用資本金少,卻貢獻了豐厚的收益,包括佣金收入、利息收入和多樣化的投資收益,從而提高了銀行的資產盈利能力。以花旗銀行為例,金融危 機前,公司淨利息收益僅佔總收益的40%-50%,手續費及託管費收益佔30%,證券化及衍生收益佔10%,自營及已實現投資收益佔10%,保費佔4%; 即使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衝擊,2010年花旗集團的證券化及衍生品交易收益仍貢獻了總收入的4%。

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美國銀行業高300個基點

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的貢獻,使美國銀行業的收入能力顯著優於國內銀行。1997年-2006年美國銀行業收入與總資產之比〔(淨利息收益+非利息收益)/ 總資產〕的均值達到5.49%,比國內銀行高出300個基點;即使考慮金融危機衝擊,在1997年-2010年期間,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仍 高達5.26%,花旗銀行更是達到5.75%,而介於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之間的匯豐銀行也達到3.83%,均顯著高於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中間業務和表 外業務的收入貢獻功不可沒。

經營成本較量:中國銀行業有優勢

在收入獲取能力方面,美國銀行業佔優,但在成本控制方面,中國銀行業具有顯著優勢。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信用成本較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高出100個基點,從而抵消了約60%的收入優勢,而經營成本上的劣勢則抵消了剩餘40%的優勢。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一度達到65%以上,此後呈下降趨勢,但目前的成本收入比仍在60%的水平,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25個百分點;花旗銀行、美洲銀行等大型銀行憑藉規模優勢成本收入比略低,但仍在50%以上,顯著高於國內銀行業。

實際稅率:美國銀行業低6個百分點

在稅率方面,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在1986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5%左右,此後,上升到35%的水平,金融危機中的虧損抵補了部分應納稅額,但2010年仍維持在30%以上,平均較國內銀行的所得稅率高出10個百分點。

但美國銀行業不繳納營業稅,而中國銀行業要繳納相當於營業收入5%的營業稅,結果,美國銀行業1997年-2006年的實際稅率為11.1%(金融危機後2010年僅為5.4%),較2010年中國上市銀行平均17.3%的實際稅率低6個百分點。

ROA的較量:中美銀行平手

綜上,美國銀行業更高的非利息收益和表外收益能力使其在收入獲取上具有顯著優勢,1997年-2006年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平均為5.49%,較國內上市 銀行高300個基點;即使考慮金融危機的衝擊,1997年-2010年的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也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200個基點以上;此外,美國銀行業在實際 稅率上享有6個百分點的稅率優勢。

但更高的信用成本和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剔除成本費用後,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總資產收益率為0.98%,有形資產的ROA達到1.01%,較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均值(0.97%)略高4個基點,中美銀行在ROA上打成平手。

 

槓桿率的較量

核心資本的槓桿率:大型銀行槓桿率相當

銀行是靠高槓桿盈利的企業,所以,槓桿率的較量左右著銀行的盈利能力。

對比中美銀行核心資本槓桿率(風險資產/核心資本),儘管金融危機中歐美金融機構的高槓桿飽受質疑,但其商業銀行自身的槓桿率並不高。自上 世紀60年代到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整體的核心資本槓桿率一直維持在8-10倍,國際大型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更高一些,在11-12倍,略高於當前國 內上市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10.7倍)。金融危機後,歐美銀行業掀起一波去槓桿化浪潮,但大型銀行的核心資本槓桿率只微降了0.5倍,與國內上市銀行 的平均水平相近。

總資本的槓桿率:美國銀行業低於國內

衡量槓桿率的另一個指標是總資本槓桿率(總資產/淨資產),它直接決定著銀行的淨資產回報率。

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一直呈下降趨勢:上世紀70年代,美國銀行業的平均槓桿率與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相當,在16-17倍,但此後逐年下降,到 1997年-2006年已降至11倍,金融危機後進一步降至9倍,即使是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在金融危機前的總槓桿率也只有13-14倍水平,顯著低於國 內銀行業18倍的均值。

為什麼美國銀行業的總資本槓桿率逐年降低、並顯著低於國內銀行業?主要是因為併購行為降低了總槓桿率和估值溢價。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經歷了多輪併購浪潮,併購過程中,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左側的商譽溢價,結果,美國銀行業的無形資產平均佔到總資產的2.52%(1997年-2010年均值),佔到淨資產的25.99%,大型銀行佔比更高。

以美洲銀行為例,2006年收購美國第二大信用卡公司MBNA,增加了203.9億美元的商譽,2009年低谷中折價收購美林證券,仍增加了51億美元的商譽,目前美洲銀行的商譽額已累積達到739億美元,佔到總資產的32%。

與之相對,國內上市銀行,除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和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在境外併購的推動下商譽佔比提高,商譽與淨資產之比分別達到7.16%和3.33%外,其他上市銀行的商譽佔比均不到2%。

如果說「中國銀行業的淨資產=生息資產-負債」的話,那麼,「美國銀行業的淨資產=生息資產+商譽(估值溢價)-負債」。顯然,美國銀行業的淨資產中已經 包含了併購過程中的估值溢價,併購越多,淨資產中所包含的商譽溢價就越多(雖然併購形成的商譽也會逐年攤銷,但其攤銷速度遠遠趕不上併購擴張的速度,從而 導致淨資產的增厚),而淨資產的增厚又導致了槓桿率的下降和淨資產回報率的攤薄。

進一步,由於淨資產中已經包含了部分估值溢價,所以,隨著併購次數的增多,外部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逐步轉化為企業內部資產負債表上的無形資產溢價,外部市場的估值溢價相應降低,結果,合併後新公司的市淨率也隨之攤薄。

因此,只有從總資產和淨資產中剔除商譽等無形資產後的有形資產才是真實可比的:美國上市銀行混業以來有形資產槓桿率((總資產-無形資產)/(淨資產-無 形資產))的均值為14倍(金融危機後降至12倍),低於國內上市銀行18倍的平均水平,但國際大型銀行的有形資產槓桿率在18-20倍水平,與國內上市 銀行相當。所以,中美大型銀行在核心資本槓桿率和有形資產槓桿率方面的放大倍數一致。

 

中美銀行業ROE比較分析

ROE的較量:正常回報15%-20%

美國銀行業更強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能力,貢獻了更高的金融服務收入;而6個百分點的實際稅率優勢進一步強化了其盈利能力;但更高的信用成本和人力成本侵蝕了部分收入,剔除費用成本後,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ROA水平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的ROA均值。

槓桿率方面,無論是核心資本槓桿率還是有形資產槓桿率,國際大型銀行與國內上市銀行的均值都十分接近,中小銀行槓桿率略低。

 

綜合幾方面因素,在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17.6%,與國內上市銀行2010年的ROE(17.3%)相當,但國際大型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後)較高,達到23%的水平,較國內上市銀行高出6個百分點。

金融危機的衝擊使部分銀行一度出現負回報,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8.19%,不到國內上市銀行均值的一半。但考慮到去槓桿 化背景下,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有形資產槓桿率僅為12倍,只是國內上市銀行有形資產槓桿率的2/3,如果採用相同的槓桿率水平,危機背景下,美國銀行業的 ROE(剔除商譽後)均值為12%。

 

長期中(1997年-2010年),美國銀行業平均的ROE(剔除商譽後)為14.17%,低於國內上市銀行均值;但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後)均值接近國內上市銀行當前水平,分別為16.15 %和19.60%;而受金融危機衝擊較小的匯豐銀行,ROE(剔除商譽後)均值維持在21%以上,高於國內上市銀行。

 

綜上,長期而言國際銀行業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維持在15%-20%水平。

收入能力的差異

中美銀行業收入能力的差異主要源自分業監管以及資本市場發達程度的不同。

1997年花旗集團與旅行者集團合併,從事實上打破了美國銀行業的分業經營限制,1999年美國通過《金融現代化法案》正式打破了分業經營的限制;金融危 機後,沃爾克法則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業從事對沖基金等高風險業務,至此,美國銀行業完成了從分業到混業再到有限混業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美 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佔比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收入與總資產之比也提高到5.5%。

與之相對,國內銀行業仍實施分業監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資本市場業務的發展。當前,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僅為15%,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為 2.5%。未來,隨著中間業務的增長,我們預期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將提升到30%的水平,相應地,收入與總資產之比提高到3%-4%。

以往資本市場的發展一直被視為銀行業的「殺手」,直接融資對間接融資的替代、脫媒化的趨勢,似乎都預示著銀行業的衰落。但從實際發展看,脫媒並不可怕,隨 著資本市場的發展,銀行的角色定位也在發生變化,從資金的提供者轉向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從利息收益轉向非利息收益,轉型過程中銀行的盈利能力並不會下降, 而且,資本市場越發達,銀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務範圍就越寬廣。

如今,美國金融服務行業(含地產投資業務)的GDP貢獻為21.5%;資本市場的規模達到16.7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114%,美國共同基金市場規 模達到11.9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0.95%,證券化市場規模達到11.7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75%,衍生品市場規模達到600萬億美元, 相當於GDP的40倍。

與之相對,中國金融服務業的GDP貢獻為12%,資本市場的規模為30.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76.13%。理財市場上,基金總規模2.5萬億元,信 託資產總規模為6000億元,即使加上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也不到5萬億元,僅相當於GDP的12.6%。而證券化市場和衍生品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

欠發達的資本市場一直被視為中國銀行業壟斷性高收益的來源,但其實,資本市場的發展會提高整個金融服務業的價值空間,銀行的平台作用也將得到更大發揮。

成本控制的差異

 

首先,存貸比限制、利率市場化趨勢、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分工和經濟週期都影響著信用成本水平。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大多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在利率市場化初期,一些國家的淨息差縮小,另一些國家的信用成本率大幅上升,剔除信用成本後的實際淨息差都縮小了20%-30%。但長期看,淨息差與信用成本將逐步達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實際淨利息收益並不會有太大變化。

除了利率市場化趨勢外,存貸比的限制也影響著息差收益。與中國銀行業不同,歐美銀行大多不受存貸比限制,除了銀行存款,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都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市場整體的淨息差相對穩定在3%-4%的水平,但信用成本的波動較大。

存款能力與貸款能力的脫鉤催生了專業化金融機構,儘管這些專業化機構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紛紛投靠綜合性金融機構,但專業分工形成的效率優勢仍然打破了大型 銀行的壟斷優勢,市場化競爭下銀行業的實際淨息差收益在長期中處於均衡狀態,高收益與高風險相伴,更高的息差收益必然伴隨著更高的信用成本。

 

最後,金融危機衝擊下美國銀行業的信用成本處於歷史高位,與之相對,當前中國銀行業的信用成本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信用成本的差異抵消了美國銀行業60%的收入優勢。

其次,人力成本的差異。低成本優勢推動中國成為全球製造工廠,但低成本優勢並不僅僅體現在製造行業,在高度依賴於人力資本的金融服務業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0年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61萬美元,金融高管人員的薪酬更是高達千萬美元,結果美國銀行業的成本收入比在60%以上;與之相對,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1萬元人民幣,高管人員的薪酬在百萬元人民幣級,相應成本收入比僅為35%。

人力成本上的差距抵消了40%的收入優勢

 

再次,稅法差異。在稅法方面,中國的稅制一向注重流轉環節,所得稅負較輕,而美國銀行業則採用重所得稅、輕流轉稅的稅收結構。結果,美國銀行業的所得稅率較中國銀行業高10個百分點,但不繳納營業稅,而中國銀行業要繳納5%的營業稅。由於所得稅是以利潤總額為稅基的,而營業稅是以收入總額為稅基的,稅基的擴大使中國銀行業的實際稅負更高:美國銀行業的實際稅率較中國銀行業低6個百分點。

槓桿率差異

巴塞爾協議中對證券化資產和表外資產要求的資本撥備較少,從而提高了歐美銀行業的表外槓桿率,但在表內槓桿率方面美國銀行業並不佔優勢。金融危機前,美國 大型銀行核心資本槓桿率為11-12倍,略高於國內上市銀行;金融危機後,美國銀行業平均的核心資本槓桿率降至6-8倍,與國內上市銀行相當。

 

同時,併購浪潮也影響了總資本槓桿率。美國銀行業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經歷了多輪併購浪潮,併購將資本市場的估值溢價轉化為資產負債表內的商譽溢價,從而使得美國銀行業總資本槓桿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16倍逐步降低至9倍,總資產和淨資產的增厚攤薄了淨資產回報率和市淨率。

與之相對,中國上市銀行中,僅有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進行過規模化併購,行業整體回報率和估值的攤薄效應不明顯,總資本槓桿率達到18倍,是當前美國銀行業平均槓桿率的2倍,相應地,淨資產回報率也高於美國銀行業。

 

但併購浪潮並沒有影響有形淨資產的回報,美國銀行業長期平均的有形淨資產回報率維持在15%-20%的水平,與中國銀行業相當。

 

中國銀行業在國際接軌過程中的收益模擬

非利息收入的上升

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入佔比從20%上升到40%,非利息收入的上升推動了美國銀行業收入與總資產之比的大幅提高,從上世紀70年代的3%上升到5.5%,升幅達到250個基點,顯示了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對銀行收入能力的貢獻。

目前,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非利息收益佔比為15%,我們預期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脫媒壓力的增大,中國上市銀行的非利息收益佔比加速提升,5年後將達到30%的水平,從而使收入/總資產從當前的2.75%上升到3.3%水平。

業務成本的上升

收入的增長和規模效應推動了近幾年中國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的降低,但是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高度依賴於人力資本的金融服務業,其成本收入比在長期中仍將呈上升趨勢,我們預期5年後成本收入比上升5個百分點。

信用成本的上升

目前中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率僅為1.14%,處於歷史最低水平。未來隨著地方融資平台風險的釋放,及零售貸款的風險暴露,我們預期信用成本率將呈上升趨勢,長期中達到2%-3%的水平。

中國銀行業的ROE變動趨勢

 

假設中國銀行業未來5年非利息收入佔比從當前的15%上升到30%,淨息差維持當前2.48%的水平不變,稅率結構也不變,但信用成本率上升,同時 成本收入比從當前的35%上升到40%,那麼,在信用成本的上升幅度小於63%的情況下,非利息收入上升的正面貢獻將抵消業務成本和信用成本上升的負面影 響,ROE水平進一步提高;但如果信用成本上升幅度超過63%,ROE將呈下降趨勢。

模擬測算顯示,如果上市銀行平均不良率上升到2.0%,則ROA將下降2個基點,ROE(剔除商譽)輕微降至16.9%;如果不良率上升到2.5%,則 ROA將下降10個基點,ROE(剔除商譽)降至15.4%;如果不良率上升到3.0%,則ROA將下降18個基點,ROE(剔除商譽)降至13.8%。

 

我們預期上市銀行長期中不良率維持在2%-3%之間,由此計算,中國上市銀行的ROE(剔除商譽)在14%-17%之間,略低於當前上市銀行的均值水平,即,信用成本的上升將抵消非利息收入上升的貢獻,但長期中,ROE仍將維持在15%左右。

杜麗虹為中航證券特約顧問、貝塔策略工作室合夥人,郭懿為中航證券金融行業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69

毛估中美兩國國家總財富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a4.html

昨天我毛估了一下中國和美國的國家總財富,大概中國是184萬億人民幣,美國是100萬億美元,大家覺得這個數靠譜不?

中國今年GDP46萬億人民幣,美國15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總資產周轉率是0.25左右,美國是0.15。

我是這麼估的,中國GDP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4:6,過去30年,GDP可比價格每年10%增長,那麼總資產就是46萬億/10%*40%=184萬億;美國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2:8,GDP每年3%增長,那麼總資產是15萬億/3%*20%=100萬億美元。

當然,這個財富是有形的、已經開發並在利用其增值的資產。中國過去30多年,主要靠消耗資源來刺激增長,所以實際財富,匯率折算後美國應該不止是我們的3倍。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邊的公式,主要的幾個變量是GDP增長率、積累比例、匯率。

一、如果GDP增長率放緩,那麼公式結果是財富額增大,反之減少。從目前的情況看,GDP增長率放緩是大勢所趨,看起來這會導致公式的結果增大;

二、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目前發達國家的比例大概是2:8,中國一直在用投資拉經濟,積累比例高達40%。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強調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刺激國內消費,所以,積累的比例未來會降低,即第二點會與第一點相互抵銷;

三、匯率,假設人民幣繼續升值,只要升破1.84:1,那中國的財富就能超美國,最近幾年貌似這一趨勢非常明顯。你看我們去年才為09年超過日本而歡聲鼓 舞,今年差不多要比日本高出30%,日本已經是過去式了。美國目前是我們的2倍,如果GDP每年相差7個點,印刷廠多加點班,通脹高它3個點,人民幣一年 升5個點,那麼一年就能追15個點。同志們,5年後,即2017年我們就能超過美帝,稱霸宇宙!一想到這個,我就有看新聞聯播的衝動了啊。當然,萬一,我是說萬一,人民幣變成冥幣,像金元券或津巴布委幣一樣,那。。。。。

以上推測純屬笑談,謹以此文,紀念偉大的胖子,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他追隨卡卡和登登,飄然而去了,地獄之門早已為他們敞開,三缺一,下一個是誰,同志們,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9

中美招股書比較:美國由律師執筆 中國保薦人執筆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4543/

2012年2月1日,臉譜(Faceboo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S1註冊表,其主體部分為招股書。業內一般認為,美國招股書質 量較高,可借鑑之處較多。近年來,美國招股書也確有「擴張到亞洲」的現象。最近幾年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國企業,例如建行、工行等,其招股書均由美國律師撰 寫,而不是由香港律師或者中國大陸律師撰寫。

中美兩國招股書披露的差異有哪些呢?本文從四個方面做簡要討論,包括兩國都要求披露但存在差異的要求或做法、有中國特點的披露要求、有美國特點的披露要求以及影響披露差異背後的因素。

一、都要求披露但有差異的要求或做法

早在10年前,中國證監會就頒佈準則,對招股書披露的內容和格式做了要求。現行有效的準則於2006年修訂,俗稱「一號準則」。對於招股書的格式和 內容,美國也有類似格式準則。美國發行人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比如臉譜此次發行,適用S1表格,外國發行人的IPO,比如2005年百度的發行,適 用F1表格。一般而言,美國的披露準則與國際證券組織(IOSCO)對招股書披露的要求一致,符合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主要資本市場的披露做法。從包含的 大體內容看,我國的「一號準則」僅在一些細節與美國存在差異。

比如,對於募資運用,就美國來講,S1註冊表的第4項規定,發行人應披露募資主要用途以及每一用途大致金額。發行人若目前無明確用途,該項規定允許 發行人做出相應披露但要說明發行原因。實踐中,許多發行人在招股書中披露募資將用於「流動資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臉譜披露的理由是為了A類普通股的公 開流通市場,以便於進入資本市場、獲得資金以及便於老股東逐漸退出。據筆者理解,我國「一號準則」沒有明確說明發行人是否可以說資金沒有明確用途。同時, 「一號準則」對許多用途又做了披露要求,發行人對每一種用途都需要根據格式準則要求做出詳細披露,包括是否獲得審批等。

二、中國特色披露要求或做法

由於中國發行人的特點,「一號準則」包含不少「有中國特色」的披露要求或做法,比如,要求對同業競爭做出詳細披露,這和我國發行人存在控股股東有 關。美國的披露準則對此問題不太關注,不少美國上市公司股權分散,持股比例為5%以上的股東已經非常少見,持股30%甚至更多的股東則更為罕見,同業競爭 並不普遍。當然,美國也存在高科技企業、私人企業上市時創始人持有大量股權的情況,比如扎克伯格目前持有臉譜約36%股權,但對於這些大股東可能帶來的同 業競爭問題,美國SEC通常要求他們以簽署不競爭協議等方式來管理,而非通過在招股書中強制披露要求控股股東承諾來管理。

從一定角度來看,「有中國特色」的做法和中國市場的發展階段有關,與中國市場特點有關,並不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的問題。美國之所以對這個問題不夠關注,也是與美國市場歷史上形成的較為分散的股權結構有很大關係。

三、美國特色披露要求或做法

不僅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披露要求,美國也有不少有該國特色的披露要求或做法。比如,臉譜有一章披露「今後可以出售的股票」,這是S1表格要求披露的。 這一章的核心是告訴投資者,上市後還有多少老股可能被出售、有多少僱員股權激勵計劃下的股票可能被出售,投資者可由此預期後市售股壓力,有點類似於我國的 「大小非」。

這一披露要求的主要原因在於,就首發前發行的股票而言,比如,向私募投資者發行的股票、向創始人出售的股票,屬於美國法律意義上的「限制性」股票。 公司上市後,限制性股票的出售,除了要受持有期(類似於鎖定期)限制以外,這些限制性股票的出售還要滿足其他條件。比如,即便過了一定期限,這些股票也不 能隨便公開出售,如果要公開出售,則應由公司替老股東到美國SEC註冊,其程序類似於首發流程;或遵守相關規則允許的出售方式和限額,比如每3個月期間不 能超過公司股本的1%,或前4周的平均交易量,以高者為準。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註冊制的一個具體表現:公開發行或者出售股票都需要向美國SEC註冊, 不論是新發股票,還是老股東出售股票,除非符合某些豁免規定。「限制性」股票的含義、相關規則以及披露要求,都是比較有美國特色的規定,根據筆者瞭解,我 國大陸以及香港地區都無類似要求。

美國還有一些披露要求,屬於國際通行的披露做法,但國內卻不常見。比如,臉譜招股說明書有一章描述承銷,對於誰是承銷商、承銷報酬情況等都有比較詳 細的披露,這在我國企業的招股書中通常是沒有的。又比如,臉譜的招股書正文和財務報表是合在一起的,兩者共同構成一部完整的招股書,而我國的招股書則不含 財務報表,為了增加對財務信息的披露 ,我國招股書有專門一章或者一部分披露「財務信息」,主要是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重要附註進行解釋。

此外,臉譜的招股書中披露了創始人扎克伯格的一封信,對臉譜的理念、文化等做了比較有激情的描述。這種做法不屬於強制性披露要求,在其他發行人的招 股書中似乎也並不常見,更像是臉譜在承銷商、律師的策劃下進行的一個獨特披露。美國SEC是否接受這樣的做法,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這一做法目前尚不能確 定,但這也體現了美式招股書在嚴謹的大背景下的某些創新做法,只要沒有虛假陳述,超出格式準則要求之外的做法也可嘗試。

四、招股書撰寫的差異

中美兩國招股書格式準則的差異、披露做法的不同之處很多,難以一一列舉。但美式招股書質量相對較高,似乎是近些年來業內的共識,強調審核過程的公開 是其水平較高的一個原因。每一稿招股書都公開、美國SEC的審核意見要公開、發行人的回覆也公開,撰寫人要為此承擔壓力,但這也利於其知識的積累。今後解 決類似問題時,相關律師可在美國SEC網站或相關數據庫進行搜索,借鑑以往項目的處理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招股書的寫作投入很大。在美國,招股書均由律師執筆,雖然業務章節等部分可由投行協助,但最終潤色仍由律師完成。臉譜首發註冊表的首 頁,除了列出公司首席執行官外,緊接著列出的是公司律師和承銷商律師的名字,既有律師事務所的名字,也有主辦合夥人的名字。同時,美國SEC只同律師及會 計師溝通,而不與投行溝通。所以,律師在註冊表的準備、招股書的撰寫和整個首發流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律師的職業特點(善於和文 字打交道)和收費模式(按小時或固定費用收費而不按發行金額比例收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招股書質量的提高。

在我國,律師在招股書的寫作過程中參與不多,整個招股書製作基本由保薦人/承銷商負責,這似乎是我國的一個特色。實行保薦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不多,即 便在實行保薦制度的香港,招股書的撰寫仍然主要由律師負責。雖然不能得出保薦機構撰寫招股書的質量不如律師所的結論,但一是從保薦機構的職業特點來看,比 如對財務數字、市場敏感,對文字則不一定敏感;二是從保薦機構的收費模式,比如根據融資額按比例收費,這二者似乎都會影響招股書的寫作。從這個角度來看, 中美兩國披露規則、披露實踐的差異,不僅在於規則本身,也不僅在於字面上的要求,可能還在於規則之外的實際運作。我國在進一步完善招股書撰寫和審核機制的 過程中,這些差異性也都是可供借鑑和參考的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0

中美晶、聯電、晶電攜手 搶藍寶石基板龍頭新兆遠三強聯盟



2012-5-7  TWM


 LED抗韓新支柱台灣LED業再傳合併!中美晶旗下中美藍晶日前宣布,將與聯電和晶電合資設立的兆遠合併,台灣太陽能、半導體和LED三強合作,除了坐穩 國內藍寶石基板第一寶座,更有機會挑戰全球龍頭,成為台灣LED業「抗韓」的重要支柱。

撰文‧林宏文

四月二十五日,中美晶旗下中美藍晶,與聯電和晶電合資設立的兆遠宣布,雙方進行合併,暫定換股比例為中美藍晶每股普通股換發兆遠科技一‧八九六七股普通 股,合併後實收資本額約為新台幣十六‧八億元,預計合併基準日為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合併後的「新兆遠」將成全台最大LED(發光二極體)藍寶石基板與材 料廠。

這是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出手的第十六次購併案,與之洽談的是聯電董事長、同時也是兆遠董事長洪嘉聰。「合併後,兆遠科技為存續公司,但董事長由中美藍晶董 事長姚宕梁出任,總經理則由原兆遠團隊選出,聯電有面子,中美晶有裡子,雙方皆大歡喜。」業界人士分析。

聯電有面子 中美晶贏裡子藍寶石基板為LED主要的上游材料,去年LED景氣奇慘無比,藍寶石基板材料價格大跌七成。隨著藍寶石基板廠業績觸底,業界吹起整併風,去年 鴻海轉投資的兆晶與鑫晶鑽已先開第一槍,進行合併。

事實上,「新兆遠」合併的正是時候。隨著LED景氣翻轉,今年LED電視新機種推出,加上LED照明趨勢帶動,藍寶石基板廠供不應求,第二季產能滿載,漲 幅平均五%至一○%。兆遠雖然今年以來客戶大幅成長一倍,但競爭者虎視眈眈,令龍頭地位備受威脅。

根據今年前三月營收,兆遠第一季達三‧五九億元,鑫晶鑽則達三‧六八億元,已超越兆遠;至於晶美的營收為三‧四三億元,也快逼近兆遠。中美藍晶第一季營 收,則約為一‧一億元左右。

也就是說,兆遠雖是國內LED藍寶石基板的先進業者,但第一名位置已動搖,若加上中美藍晶,則可將競爭者遠遠拋開,尤其是鴻海集團的鑫晶鑽。

兆晶董事長謝建福與鑫晶鑽董事長郭莉莉為藍寶石廠的夫妻檔,兩家都是鴻海的轉投資,去年兩家公司合併,整合兩家公司強項,產能規模超過兆遠,今年首季果然 繳出一張亮眼成績單,令兆遠不敢小覷。

兆晶與鑫晶鑽合併 威脅兆遠兆遠與中美藍晶宣布合併時,正在上海參加國際新光源新能源照明展的鑫晶鑽董事長郭莉莉接到電話,並沒有很驚訝,好像已有預感。她覺得LED景氣已 見復甦,大家都應更努力,擺脫去年大虧損。在藍寶石基板大者恆大趨勢下,業界分析鑫晶鑽不排除有新一波合併動作。

中美藍晶與兆遠的合併案,引起業界注意,主要是背後股東都大有來頭,這等於是國內太陽能(中美晶)、半導體(聯電)和LED(晶電)三強聯盟。合併後的新 兆遠,最大股東中美晶,持股高達四三%,至於第二大股東晶電與第三大股東聯電旗下宏誠創投,分別為四‧八六%及二‧三三%。

嚴格來說,兆遠雖有晶電及聯電宏誠創投的投資,但比重都很低,兆遠董事長由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擔任,很大因素是洪嘉聰個人有投資。如今引進中美晶,解決過去 兆遠沒有關鍵大股東的問題,加上中美晶在企業購併及重組的經營績效,讓市場對新組合的後勢發展樂觀看待。

三強聯手抗韓 布局中國業界認為,中美藍晶與兆遠合併,除了提高競爭力,對中美晶、聯電集團和晶電可謂三贏。對中美晶而言,藉由與聯電、晶電結盟,從太陽能產業大步轉向 LED業;對聯電而言,藉中美藍晶、兆遠技術,擴大布局LED產業;對晶電搶食LED應用商機,有最穩固的料源保證。

韓商三星電子大舉切入LED,進行深度的垂直整合,讓台灣LED產業面臨嚴厲挑戰。四月中,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燈光照明暨建築物自動化展中,三星品牌館 展現驚人氣勢,大規模展出一百多項產品。

一位在現場參觀的台灣業者說,三星在二○一○年才積極進軍LED照明市場,但短短兩年,已展現與歐美日大廠競逐的氣魄。不僅去年把台灣LED產值擠到全世 界第三名,還逼近傳統LED照明大國日本。

此次LED景氣復甦有兩個驅動力量,一是LED電視背光市場,二是LED照明。如今三星一方面是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品牌廠,一方面積極發展LED照明。更重 要的是,過去三星採購不少台灣的LED晶粒,但現在自己垂直整合,對外採購大幅降低,台灣業者將首當其衝。

「新兆遠」有了更強而有力的股東結構,必須整合各方資源,尤其與晶電的上下游整合最為關鍵。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說,新兆遠可縮短投資速度、提升研發品質, 加上股東晶電也很認同,合併後同業很難跟進。

中國市場相當大,新兆遠若好好鎖定發展,有機會突破困境,成為台灣LED業「抗韓」的重要支柱。

新兆遠搶龍頭

——三強聯手布局全球藍寶石基板市場兆遠與中美藍晶合併前規模

項目 兆遠 中美藍晶

股本(億元) 9.2 4

董事長 洪嘉聰 姚宕梁

總經理 彭志強 姚宕梁

主要股東 晶電、

宏誠創投 中美晶

平面藍寶石基板* 51萬片 13.2萬片

圖案化

藍寶石基板* 10萬片 9.2萬片

合併為新兆遠的規模

股本(億元) 16.8

董事長 姚宕梁

總經理 彭志強

股東結構 中美晶43%、晶電4.86%、宏誠創投2.33% 平面藍寶石基板* 今年底達80萬片

圖案化

藍寶石基板* 今年底達51萬片註:*指月產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