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美電商對比:我們差在哪?我們該怎麼辦 零售商研究員

http://xueqiu.com/2215105569/22402259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1年全中國有近2億用戶進行了網上消費,總數達852億人次。然而,中國的電子商務,準確的說,從最近四五年才開始發力,卻已有不小的成績。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消費,購買日常的電子產品、服裝、書籍,還有一些服務。不過,仔細觀察在中國運營的電子商務零售商,卻能發現另外一個不得不迴避的現實:電子商務看似美好,卻難盈利。9月份蘇寧易購以6000萬美金收購母嬰用品電商紅孩子,再一次讓人把目光投向中國這一正在蓬勃而又艱難前行的產業。對比中美兩國電商的發展,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迅猛發展的電子商務

  按照2011年的銷售額,中國最大的十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天貓(15,625)、京東商城(4,787)、蘇寧易購(914)、噹噹網(561)、亞馬遜卓越 (510)、國美(488)、1號店(418)、易迅網(367)、紅孩子(232)。
  成立於2008年的淘寶佔據了將近前十一名電商的2/3份額。這家電子零售商號稱出售一切合法的產品。正是由於其母公司阿里巴巴做創立的支付系統,讓B2C和C2C交易有了保障,促進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往日的支付問題得到解決後,在線評論給了對於電子購物尚待觀察的顧客第一手的市場反饋,間接的讓顧客的聲音得以在網絡流傳,電子平台的口碑,讓一度線下依靠口口相傳的品牌溝通,成為瞬間的事情。然而電商的支付,只是第一步,更多的挑戰,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整合。
  線上方面,各大購物平台和網站,雖然有的打著實體商店買不到的產品,或者是進口產品、海外版等耀眼的光環,卻不能迴避一個現實:線上的產品,正在逐步的同質化。各個電商所銷售的產品本身,已經很難讓經營的電商得以差異化。而精準地促銷,往往被以價格戰為名頭的清倉活動所取代,難以獲得消費者真正的認同。細化的分類和精準的定價,也因為來自投資方的壓力,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今年8月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也因為政府的介入草草收場,未能向顧客展示電商獨有的優勢。而京東發起價格戰的本質是因為投資方的壓力:這家電子零售商正在謀求上市。
  相比於實體零售商,電商的優勢在於便捷,無論是支付還是送貨退貨。這一切都讓中國邊緣地區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不亞於一線城市的消費水平和服務。但從電商的角度來說,這卻對物流造成了很大的挑戰。如今的電商,尚無一家有足夠的規模而降低運送成本,最終達到盈利。大的電商如京東商城,已經開始有計劃地建立自己的分銷中心和倉庫;而小一點的電商只能依靠第三方物流。對於急需盈利的電商,依靠第三方物流顯然很難將成本有效控制。而依靠自己的物流體系,卻是需要長期的資本注入而短期內很難見到回報。如凡客誠品已經把他網絡全國30多個城市的分銷體系減少到4大核心城市。
  相比於物流的挑戰和線上產品及促銷的管理難度,電商還面對實體零售商「越界」的挑戰。蘇寧易購收購紅孩子而進入母嬰用品的電商渠道,被媒體解讀為下一個十年的戰略部署。這樣的實體零售商電商化,並不是簡單的如外界解讀蘇寧正在去電器化。更多地應該看作是線上線下的整合,以及服務的多元化,渠道的多樣化。由於物流的挑戰對電商和實體零售商的本質是一樣的,而競爭卻不同。因此,越界,不過是多元化的一步必經之路。

美國電商業給我們的啟示

  然而相比於中國的電商,起步更早,更成功的美國電商又是如何跨越這些挑戰的呢?對比美國的電商發展,對中國的電商又有什麼啟示?
  美國的網絡購物佔整個零售額的7%,這個比例低於西北歐的一些國家(比如英國為12%,德國為9%),和中國的比例大致接近。這是因為美國家庭擁有車輛比例較高,以致選擇實體店購物的幾率較大,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不夠成功。事實上,無論從消費額總量、電子商務技術、消費理念等各方面,美國都走在全世界最前列。
  按照2011年的數據,美國最大的11家電子商務零售商及其銷售額(單位:百萬美元)依次為亞馬遜(48,080),史泰博(Staples)(10,600),蘋果(6660), 沃爾瑪(4900),戴爾(4610),Office Depot(4100), Liberty Interactive (3760),希爾斯(3604),Netflix(3205), CDW(3,000)和百思買(2950)。
  如果綜合排名前100的電子商務零售商的表現,我們會有如下發現:
  1.亞馬遜是當之無愧的電子商務霸主。它自身的銷售平台,提供給小商家的平台,外加自有信用卡多種結合的方式是天貓可以借鑑的。
  2.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比如家電、辦公用品,電腦電子產品是傳統的電子商務銷售的主力軍。它們起步較早,銷售額巨大。
  3.同樣是這些產品,網絡銷售額已經開始趨於平穩,增長基本都在個位數,像戴爾還出現了負增長。而在中國,不久前,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的價格戰,顯示出國內的電子商務還處在標準化非定製的產品爆發階段。這部分產品利潤較低。
  4.沃爾瑪和梅西等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近年來表現迅猛。以沃爾瑪為例,2011年的線上銷售額增加了20%。2008金融危機後,沃爾瑪有意縮小其線下實體店的營業面積,必然帶來的是庫存量的減少。它們一方面積極擴大線上店的品種;另一方面,推出郵寄到店自己取的方式,為客戶節省了運費。這種模式非常受歡迎。
  5.傳統超市和百貨公司的增長,得益於云供應鏈技術的發展。借助於云供應鏈,商家有效地減少了庫存,加快了流通。原本這樣的技術為像亞馬遜這樣的專業電子商務公司所有,隨著技術的普及,傳統零售商業能得益於此。這對於國內一些想做線上銷售的百貨公司,意義重大。
  6.服裝首飾類發展同樣迅速。特別是在進入一個新國家市場的時候,這類產品通常會先開通線上購物,再考慮實體店。最近美國兩大奢侈品百貨公司,薩克斯第五大道(Saks fifth avenue)和內曼·馬庫斯(Neiman Marcus)(它們在榜單上分居38和41位),都是採用合作開設電子商務的形式進軍中國市場。這樣以較小的代價就可以獲知國內市場表現。這與一些西歐的品牌在華設立店面形成鮮明對比。這對國內的服裝首飾類零售商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是電子商務中的物流問題。和中國的情況不同,由於美國全國境內的消費水平比較均勻,所以建立物流體系相對簡單。美國電商企業一般都是把物流業務外包。國內的電商也許還在糾結於物流外包給第三方難以盈利這個問題,下面的事實也許會有點啟事,亞馬遜在物流這個環節上是虧錢的,幾乎每一次的遞送都是在倒貼客戶,但是正是他們25美元以上免運費這個政策,吸引了大量客戶,在客戶心中牢牢建立起了世界第一的名號。

(原文首發於 中國商報超市週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5

封面故事——中美軍備競賽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ca5.html
剛剛開的兩會,關於中國軍費增長的話題,又變成了西方媒體炒作的話題。而且看了前新加坡獨裁者李光耀老哥,在一本新書裡面,大發謬論,說啥中國如果和美國軍備競賽,就會崩潰啥的。
李光耀老哥,用孔聖人的話來說,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尤其是李老哥,關於中國不能實行民主的說法,更是為自己所謂的新加坡獨裁模式,塗脂抹粉。
因為現在的問題是,一提到民主,大家就理所當然地等同於美國那種依靠控制選舉門檻來控制選舉結果的資本精英假民主。所以就搞得好像,要麼就是美國式樣假民主,要麼就搞獨裁。中國當然不能走美國的假民主之路,但是也不能走新加坡李老哥的真獨裁之路,至於如何能夠真正的擴大和實行人民民主,又可以充分發揮專業精英的能力,這個是需要在實踐中找到符合自己國情和民情的配置和平衡。
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這樣的一種調和的體制,並不應該斷絕大家探討的空間。
其實其他很多的運作機制,都可以好好才研究一下,比如說現在天主教們忙著選教皇,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
現在回頭來談一下關於李老哥說的中美軍備競賽。
其實關於這個話題,我在2010 年的新年展望系列裡面,已經比較系統地闡述過了。
這裡就在這個論述的基礎上,繼續發揮一下。
首先,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件事情,就是1840 年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真諦,就說明了一個顛撲不滅的道理,楚人無罪,懷璧有罪。
當你懷裡有寶貝,但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在一個弱肉強食,而且遊戲規則,是人家制定,並可以隨時修改的局面下,鴉片戰爭,到燒燬的圓明園,就是你的結局。
那麼看一下中國今天的情況,30 年改革,雖然造成了令人難以原諒的環境破壞,也確實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而看一下中國的軍事力量,在歷史上的欠帳確實很多。
這幾十年的和平,靠的是政治和外交上的縱橫捭闔,也有向美國老大交投名狀的「教訓小老弟「戰爭。
你說韜光養晦也罷,你說臥薪嘗膽也罷,反正不是靠自己實打實的軍事能力保證的。
當然老一代人,獨立抗衡啥聯合國部隊,不要褲子也要原子,算是為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了一張大虎皮。
但是靠這張大虎皮來撐場面,不好好搞自己的建設,遲早會被人戳穿你的假面具。
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中國的軍費增長,主要還是要還欠債。要解決多年來,中國的軍隊建設和裝備水平,已經被人家美國再次拋離的局面。
畢竟人家美國投入在軍費裡面的錢,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所有的軍費加在一起還要多的。而且人家美軍,不光是訓練頻繁,比如馬上又在黃海訓練了,還是戰爭要年年打,月月打,日日打的。
這種情況下,中國哪有啥資格,和美國搞軍備競賽哈。
中國的軍隊建設,就說裝備技術水平,不要被人家象長跑那樣,給拋離一個圈,而是最好只是50 米的差距而已。
中國的軍隊建設的目標,也不是美國那樣,要到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哪一家不順眼,就立即去踢破人家的大門,毀掉人家的房子,讓人家的人民全世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中國的目的,就是所謂deny-access。就是說你美軍在全世界踢門的時候,別踢我的門就行了。
而中國的門,不光是以前那樣,必須拒敵人於國土之外,還要慢慢開始保護中國的海洋權益,比如說釣魚島、南沙群島這些海外領土。
也慢慢要有一定的實力,來保護印度洋海域上的中國商船的安全。
因此中國是沒有興趣,搞啥加勒比海巡遊這樣的全球霸權的東東的。
基於這樣的考慮,中國是不會和美國軍備競賽的,中國只不過讓自己保護自我的能力不斷提高。
而美國可能必須要進行軍備競賽,因為美國的目的,是要繼續保持軍事技術和裝備上的領先,從而保持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能力。
我認為,在這樣的有限目標和無限目標的競爭之下,中國這個追求有限目標的遊戲者,絕對不會出現李老哥(或者應該叫李老賊?)說的啥崩潰局面。
而且中國依賴自己的成本低廉的優勢,不搞燒錢的軍事技術創新,而是搞省錢的山寨技術跟跑,那麼就會在遊戲中,保持低成本支出。
而中國目前的工業技術需要升級換代,正好可以靠軍事技術的突破,在材料技術和工藝能力上,可以帶動民用工業的升級,反而對中國的發展大為有利。
反而倒是美國,在軍費已經達到高峰的時候,在民生目前困境重重的時候,還要在亞洲搞軍備,才是遊戲的輸家呢。
其實想一下,人家李老哥也不是傻瓜,可能是揣著聰明裝糊塗,做的是戰略忽悠局的角色呢。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寫了「習哥帶領大家繼續挖坑」之後,才看到的。倒是很符合這篇文章的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44

中美歐大打貿易戰 第一季急單湧入 台灣太陽能廠榮景 能持續多久?

2013-04-08  TWM
 
 

 

隨著急單駕到,二○一三年第一季台灣太陽能產業需求急轉直上,太陽能供應鏈股價、營收屢創新高。但這源自於中、歐貿易大戰所帶來的急單效應,恐怕將在貿易戰火退燒之後停止,太陽能產業大好榮景,會同步褪色嗎?

撰文‧顏雅娟

三月以來,中國太陽能產業風波不斷,太陽能巨擘無錫尚德宣布破產保護,英利綠色能源則攜手保利協鑫在三月下旬達成策略合作,走入血腥的產業整併潮。但相較於中國太陽能市場的風風雨雨,在海峽的另一端,台灣太陽能業者則彷似走入好久不見的太平盛世。

即使去年年報出爐,國內太陽能業者幾乎全數慘賠,但相關個股在年報揭露後,股價反以「利空出盡」反映。今年一月以來,歐盟與中國的「雙反」議題熱炒,讓台廠營運明顯升溫,產能利用率與訂單能見度持續維持高檔,國碩更預計將在第二季啟動擴廠計畫。

問題在於,這場太平盛世能維持多久,「雙反」效應會是國內太陽能業者的長期利多嗎?

「雙反」效應 急單轉進台廠所謂「雙反」,指的是「反傾銷、反補貼」。由於中國太陽能廠長期接受官方補助,以低價產品傾銷全球各地,使得美國、歐洲、印度等地的太陽能料源指標大廠面臨經營危機,因此去年年中,美國率先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廠展開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並在十一月祭出中國製太陽能電池輸美,最高課徵二五○%的懲罰性關稅。

除了美國確定祭出雙反大棒之外,歐盟也有樣學樣,從去年九月開始對外放出消息,將對大陸矽晶圓、電池、模組等產品展開雙反調查,並預計最快將在六月公布傾銷稅率初裁。

雖然歐盟雙反案尚未拍板定案,但在消息四竄的同時,已足夠讓大陸業者人心惶惶。「記得去年消息一出,當時大陸太陽能電池廠就開始瘋狂到歐洲市場『倒貨』,深怕歐盟祭出高關稅之後,將使貨源少了龐大的出海口。」業內人士回憶指出,這一輪的中國出貨潮,也是導致去年下半年太陽能報價急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於後續發展,台灣業者表示:「中、美、歐之間的貿易大戰怎麼走下去,是接下來牽動產業變化的主要變數,不同的劇本,很可能讓整個太陽能產業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劇本一,或許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業者最樂見的發展,即是「貿易大戰愈演愈烈」。在美國、歐盟相繼祭出雙反箝制手段後,中國也不甘示弱,宣稱將主動反擊,對歐、美、韓料源廠也祭出太陽能雙反調查。

眼看三方貿易戰一觸即發,倘若各國都對大陸太陽能材料祭出高額懲罰性關稅,對國內業者來說,雖害怕大陸廠未來築起垂直整合的高牆,但在另一方面,卻將可能受惠於中國淡出全球太陽能市場之後的轉單效應,自然算是一大利多。

但這套劇本能否成真,目前沒人敢樂觀預期。相反的,劇情截然不同的「劇本二」,目前看來如期上演的機率不小,而在這套劇本中,貿易戰為台廠所帶來的急單效應,恐怕已經快要過了賞味期。

劇本二的基本戲碼,就是「貿易大戰只是假議題」。業者分析,雖然中國宣布將對歐、美上游業者祭出雙反調查,但由於中國境內也有眾多下游整合廠,一旦中國對歐、美、韓多晶矽廠祭出高額進口稅,雖然可保護境內多晶矽料源價格跟著調升,但隨著上游材料價格高漲,也等於對大陸下游垂直整合廠揮了重重一擊。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作法是否確實上路執行,機率恐怕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歐盟雖然從三月六日開始,啟動對大陸的太陽能產品實施進口登記,壓在大陸太陽能產業身上的雙反戰看似勢在必行。但業內人士研判,以歐盟危機四伏的財務狀況之下,啟動雙反調查、引爆大規模的貿易戰,對區域經濟將再度造成新的變數,因此,預料歐盟的動作不過是紙老虎虛張聲勢,調查結果到最後,很可能只是「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換言之,在中國與歐盟都恐怕「只會叫陣、不會真打」的情況下,今年第一季以來國內太陽能業者的「雙反效應」,預料只能算是短期利多,效力不易向後延伸。

不過,這不代表太陽能產業又將重返低迷幽谷,畢竟,在中國一連串的產業風波之後,太陽能產業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結構性」變化。

中國淡出 帶來產業春天一直以來,中國就被視為太陽能產業大幅跌價的最大凶手。為了壯大自家太陽能廠商,中國政府從二○○九年開始卯足勁扶持光電產業,藉著土地、租稅等補助優勢,大陸廠得以用低價產品傾銷全球各地,引來「浪費公帑、過於慷慨」等罵名亦在所不惜。

對此,國碩總經理兼碩禾董事長陳繼仁感嘆:「大陸廠最大的問題在於運用太高的槓桿倍數!」大陸廠有八成資金都是貸款來的,在產業急劇變化之下,自有資金不足,一旦貨款收不回來,就付不出錢給上游材料商,沒有材料供應,就無法再進貨,最終產線停擺。如今,中國太陽能產業就已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當中。

此外,在一代巨人無錫尚德應聲倒下的同時,也可能標誌中國政府積極護航的「金太陽」計畫,很可能隨之落幕,高度仰賴補貼的大陸太陽能產業,將回歸自由市場競爭。

小廠陷入惡性循環,產能不易立即恢復,而中國政府的補貼也將縮手,對全球太陽能產業來說,中國的淡出都算是長期利多因素。在此之下,即使雙反議題為台廠所帶來的急單效應僅屬短線,但國內業者的春天,或許仍然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3

中美搶挖頁岩氣 台塑等著挨打

2013-05-06  TCW
 
 

 

讓美國三年後站上最大出產國、拯救歐巴馬(Barack Obama)連任的新能源,非頁岩氣(Shale Gas)莫屬。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二○一二年國情咨文中,明確支持發展頁岩氣能負擔美國未來一百年所需氣體能源,十年內創造六十萬個工作機會。

兩省儲藏量超過美國可能成為最大天然氣產國

然而,這份好處並非美國獨有。根據中美雙方能源局估計,中國內部頁岩氣的儲藏量世界第一,光是四川和新疆兩個省分,就超越整個美國的總量。這意味著,中國可能取代俄羅斯,成為全球下一個最大天然氣出產國,再推升中國的世界強權地位。

雖然目前頁岩氣開採單位價格仍比不上石油,但對中國而言,無疑是腳踩著以兆美元起跳的金礦,並能在二十年內收割獲利。中國最新十二五計畫中訂下目標,二○二○年,中國頁岩氣的開採量要達到一千億立方公尺,占全中國能源總需求一○%。荷蘭殼牌(Shell)在今年三月底,和國營中石油公司確定簽約合作,預計五到十年內,啟動開發四川地區頁岩氣。

開採必須使地層爆裂光四川五年就有兩次強震

頁岩氣開採必須以「壓裂」(fracking)和「鑽井」技術,往地表下四千到六千公尺的深層頁岩層,用摻入大量化學物質的強力水壓將岩石層壓裂,從而吸收釋放出的天然氣或石油。二○一一年十一月,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發生規模五‧六、近六十年來最大地震,美國專家指出,地震發生和開採頁岩氣使用的地層爆裂有直接關係。

中國四川盆地和新疆塔里木盆地是前兩大氣體庫。然而,四川省在五年內發生兩次規模七以上強烈地震,死傷人數累計超過五十萬人。但中國政府卻在汶川地震後,先後讓美國艾克森美孚、雪佛龍、荷蘭殼牌、康菲石油進入四川和貴州省探勘頁岩層蘊藏量,即使雅安地震發生,也未見官方出面聲明,要求殼牌探勘行動暫停。

鑽井量是天然氣百倍水與大氣污染恐破壞地質

「前兩年鑽井時,用了大量的水,許多是抽的地下水,水混濁不堪,有時還有油垢;現在雖然不打井了,但地下水的水垢比過去明顯增多,水的口感又鹹又澀。」在美國紀錄片《天然氣之地》(Gasland)中,四川威遠縣是中國最早期的頁岩氣試驗井探勘區,村民抱怨著○七年鑿井後,水質每下愈況,且伴隨著難聞的化學氣味。

原來,除了地層危險性,在同樣產量情況下,頁岩氣的井田面積和耗水量是常規天然氣井田面積的十倍以上,鑽井數量更高達常規天然氣一百倍之多。壓裂過程中需要摻入一百多種化學物質,導致排放出的廢水含有高污染性的重金屬、鹽分以及放射性物質。

頁岩氣關於水質、大氣污染爭議及水力壓裂可能破壞地質的質疑,讓法國和保加利亞政府明訂禁止用壓裂法開採頁岩氣,德國頁岩氣探勘也暫時停擺。

即便歐洲反彈聲浪已起,中國國家能源研究所發布《中國能源展望》中明確點明,美國能源靠著頁岩氣自給率迅速回升,緩減了美國實現能源獨立的難度。此外,美國同時控制了歐盟地區未來經濟成長的速度,頁岩氣改變了全球能源格局。

因此,從國際控制和經濟獲利角度,中國有著無法退讓的理由,繼續抱著這顆發展不明的未爆彈,期待如同美國般自足且能輸出。然而,《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卻不看好中國的能源潛力,中國技術不如美國,能源開發是非常危險的工作,中國逾九○%管線由中石油獨家掌握,形同讓政府操弄生產流程,欠缺良性競爭和監察組織,十二五計畫訂下的目標幾乎不可能實現。

中美能源戰場風雲變色,台灣是否能搭上這波順風車,擁有能源獨立的可能性?可惜的是,台灣工研院報告指出,台灣各處頁岩氣儲藏量非常有限,成本考量下都不具備鑽井探勘價值。

此外,由於中美替代能源崛起將直接衝擊台灣石化業生存。因台灣石化如台塑、南亞等,都是以「石油腦」(Naphtha)為原料生產乙烯,頁岩氣興起後,中美以頁岩氣生產乙烯的成本價格,比石油腦便宜五○%以上,且產出品質相當。

如此一來,頁岩氣如同關稅一般建立起不公平的成本門檻;工研院指出,台灣在下一波能源戰爭中,除了隨時掌握國際頁岩氣發展趨勢,更應積極研發生產差異化的產品,以免在新能源革命中,讓傳統石化業瀕臨消失不見的命運。

【延伸閱讀】中國開採技術不如美國,但儲藏量世界第一—2012年全球頁岩氣估算區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71

中美就交換審計文件達成協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5

中美兩國於近期達成審計業務協議,協議給予美國會計監管機構從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獲取相關審計文件的權力

此項協議具體細節將於近期公佈,該協議可幫助美國財務監管機構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師的涉嫌欺詐行為進行調查。

該協議將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U.S.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調查中國審計公司的相關審計記錄和其他相關文件。中國財政部和證監會將協助PCAOB獲取必要文件。目前有四十七家中國審計公司在PCAOB註冊。

超過一百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因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問題受到來自監管機構、審計師和空頭的質詢。當中國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時,投資者的損失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因此,PCAOB主席James Doty說:「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舉措。」

中方監管機構在聲明中表示,該協議的制定為中美審計監督及跨境執法合作進程中的重大舉措。Doty表示,此項協議的簽訂表明,中方正在修改他們與美國監管機構的合作方式。

美國監管機構已經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了超過兩年的調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對十幾家中國企業的涉嫌欺詐或其他不當行為提出指控。

但美國監管機構展開的調查卻受到了一定阻力,一些位於中國的審計公司拒絕向美方機構移交相關審計文件。美方認為,中國法律將中國企業的審計文件在某種程度上視為國家機密。因此,美國監管機構在獲取相關審計文件時難免遇到障礙。此外,中方已經拒絕允許PCAOB檢查中國審計公司的工作狀況以評估其業務表現及會計規則的遵守程度。

去年12月,SEC對國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位於中國的分支機構開展行政訴訟,堅持要求它們(在開展審計業務時)遵守美國法律並與美方相關委員會進行業務合作。行政法法官已開庭審理此案,並預計將於今年10月做出裁決。如果本案的最終裁決符合SEC的意願,相關審計公司可能將被剝奪對在美上市公司進行審計的權利。

雖然SEC並非是最新協議中的任何一方,且該協議無法解決SEC目前所關注的中國五大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問題。但Doty表示:「SEC非常清楚該協議將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

該協議允許PCAOB在提前知會中方相關機構的前提下與SEC進行文件共享,但不允許SEC將PCAOB視為獲得相關文件的專用渠道。

Doty表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隨意提出查閱文件的請求,除非我們的目的與PCAOB對審計機構進行監督的目的存在相關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9

中美典當行的對比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4366068
關於現在的金融改革,放開民營銀行,除了參股銀行,很多人去炒一些金融租賃公司,典當公司,擔保公司,小貸公司,估計還是一陣風,改革的落點和進行方式還要進一步確認,這些公司是否能夠長期受益還是未知,上述的幾個類型公司進入壁壘並不高,存在大量的同類競爭者,雖然可能資金已經掀起了一股炒作風,但炒作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把一些蒐集到的關於中美典當行的一些對比,共享一下,供大家參考。

$Cash America International(CSH)$  $艾茨克普(EZPW)$  $第一富金融服務(FCFS)$

經營範圍

上面列的是美國的三家典當行上市公司,應該算是金融機構了,美國典當行的經營範圍要比中國的寬泛,主要包括典當、商品銷售和金融服務這三大類。在其經營範圍內,相關業務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典當業務:典當貸款的利息和相關費用收入;絕當物品的銷售; 商品銷售:包括舊貨和新貨的變賣、拍賣、寄售、零售。典當行可以像商店一樣收進新貨,在店內銷售。

金融服務:小額、短期貸款的發放;支票兌現;信用證明等等。

我國對典當行的經營範圍進行了嚴格的約束,相對美國而言,其中商品銷售和金融服務業務都明確被禁止。《典當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典當行的經營範圍包括: 動產質押典當業務; 財產權利質押典當業務;房地產(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房地產或者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在建工程除外) 抵押典當業務;限額內絕當物品的變賣;鑑定評估及諮詢服務;

該辦法同時規定典當行不得經營下列業務: 非絕當物品的銷售以及舊物收購、寄售; 動產抵押業務;集資、吸收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存款; 發放信用貸款;未經商務部批准的其他業務。

可見,我國對典當行的經營範圍嚴格限制在了傳統典當業務方面,物品銷售也只限於限額內絕當物品的變賣,明確禁止了非絕當物品的銷售以及舊物收購、寄售,以及信用貸款發放等等。

當金限額

美國通過典當立法,規定典當行必須遵守的當金上限,著重突出典當行的小額金融借貸特色,這使典當行質押貸款的小額性質打上了法律的烙印,成為在典當交易過程中不得任意突破的法定數額。據統計,美國典當行發放的當金數額每筆平均為70~100美元,但低的僅為20美元,而高的則可達數干美元或更多。然而,由於各州的典當法律不同,故各州典當行的典當金額上限頗有差異。南卡羅來納州的典當金額上限最低,該州《典當法》第40章第5條第3款規定:"任何典當行都不得發放2000美元以上的當金。"即典當行只能向當戶貸出低於2000美元的款項。《佛羅里達州典當法》則規定:典當行發放當金的上限為5000美元,較之南卡羅來納州要高一些,但同樣未超出小額借貸的範疇。

典當期限

關於典當期限,美國50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典當法規不盡相同,甚至出入頗大。1998年4月最新修正的《得克薩斯州典當行法》規定:當期最長為60天,到期不贖即為死當。1996年9月最新修正的《緬因州典當法》亦有規定:60天是當期上限,而當戶提出續當一次至少31天。據統計,美國一些州立法規定的當期通常平均在60天左右,即使允許當戶續當,續當期限也比較短暫。有些州甚至立法不允許續當。在美國,當期最短的一般為30天。如《亞拉巴馬州典當行法》、《蒙大拿州典當法》、《密西西比州典當法》等,都有類似的明確規定。

另外,美國有些州的典當法律,是根據當物的類型來確定典當期限長短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從典當行的切身利益出發,目的在於考慮當物存放在典當行的時間過長,會由於市場行情的迅速變化而導致典當行處置死當難以變現。如《路易斯安那州典當法》規定:典當珠寶的當期最長可達6個月,而其他當物典當則當期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又如《特拉華州典當法》規定:凡當戶要求續當的,除服裝類當物最長續當2個月外,其他當物最長則一律可續當4個月。

典當限額

我國法律對當金限額的規定相當高,《典當管理辦法》中做了如下規定:
典當行對同一法人或者自然人的典當餘額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25%,典當行財產權利質押典當餘額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50%,房地產抵押典當餘額不得超過註冊資本。註冊資本不足1000萬元的,房地產抵押典當單筆當金數額不得超過100萬元。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房地產抵押典當單筆當金數額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10%。

美國典當行的客戶群體特徵:平均年齡:36.6歲,家庭收入:US$ 15,000~50,000,現住址平均居住時間:2.5 年,距典當店舖平均距離:2公里之內,80%的客戶在職,82.9%的客戶高中學歷(或相當)包括各種種族典當物品由於受法律上當金限額的限制,美國典當物品基本上都屬於價值相對較低的日常物品,常見的有名貴字畫、高檔珠寶、高級服飾、名表、電器、樂器、收藏品等等;而在中國,雖然也從事日常物品的典當交易,但從交易額上看,典當物品以房產、汽車、股票為多,佔交易額的70%左右,這類物品的平均交易額約60萬;日常物品的交易額佔30%左右,平均交易額為2萬。

美國典當行業的客戶群體主要是中低收入群體。該群體在銀行沒有賬戶或信用額度,約500-600萬人,佔美國消費群體的28%左右,無法從銀行取得短期融資。 從交易金額上看,我國典當業70%的客戶是中小企業,30%是個人客戶。

絕當物品處臵

美國法律賦予了典當行(也包括後文提到的房屋抵押貸款機構)自行處臵絕當物品的權利,可以自由拍賣、變賣;而我國法律則設臵了金額限制和品種限制:

絕當物估價金額不足3萬元的,典當行可以自行變賣或者折價處理,損溢自負; 當物估價金額在3萬元以上的,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雙方事先約定絕當後由典當行委託拍賣行公開拍賣。拍賣收入在扣除拍賣費用及當金本息後,剩餘部分應當退還當戶,不足部分向當戶追索;

典當行處分絕當物品中的上市公司股份應當取得當戶的同意和配合,典當行不得自行變賣、折價處理或者委託拍賣行公開拍賣絕當物品中的上市公司股份。

由此可見,我國典當行在處臵超過3萬元的絕當資產時,不能自行處臵,在處臵時間和效率上費時費力,而對於上市公司股權的處臵則更為艱難。並且,超過3萬元的絕當物品拍賣後,「在扣除拍賣費用及當金本息後,剩餘部分應當退還當戶」,在美國,絕當物品的處臵收入全部屬於典當行,因此構成其收入、利潤的重要來源,平均而言,美國此類絕當物品的處臵毛利率在40%左右。

典當費率

美國各地的典當費率極不相同,主要因典當市場大小、當金供求情況、各州法律規定而形成差異,一般月費利在2%-3%的較為多見。而且,美國的典當費率實行兩種模式: 一是非差別月費率。如亞拉巴馬、夏威夷、堪薩斯等州均如此,其中最高月費率為25%,最低為3%。無論金額高低、期限長短,每月固定不變;二是差別月費率。如緬因、羅德島、弗吉尼亞等州皆這樣,其中有的州根據當金數額大小決定典當費率;有的州根據典當期限長短決定典當費率;最高月費率達到25%,最低則為1%。

我國法律也對典當收費的最高上限做了規定,在最高限額上,明顯低於美國的上限:動產質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42‰;房地產抵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27‰;財產權利質押典當的月綜合費率不得超過當金的24‰。

絕當比率

美國典當業的絕當比率在25%左右,因此,美國典當行十分重視絕當物品的變賣和銷售。

我國由於典當市場的發展不平衡,絕當比率也各地不一,在典當發達的浙江,2012年的平均絕當比率只有不足1%。


三家美國典當行情況分別如下:
$Cash America International(CSH)$  :市值13.33億刀,折合人民幣81.8億元

該公司建於1984年,1990年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典當連鎖公司和美國最大的跨國典當公司及典當上市公司。公司總部位於得克薩斯州沃思堡市,其連鎖典當行不但分佈在美國國內,而且在英國、瑞典也有分支機構,如該公司在全國共有連鎖典當行465家,平均每州可達9.3家,其中在佛羅里達州有49家連鎖典當行。而且,這400多家連鎖典當行中有近一半都是在1995--1997年這三年中開張營業的。由於通過連鎖經營和管理能夠較快地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故該公司一度成為美國典當業名列前茅的"龍頭板塊"

$艾茨克普(EZPW)$:9.91億刀,折合人民幣60.8億
其總部也設在得克薩斯州,在美國已開設了280餘家連鎖分公司。

$第一富金融服務(FCFS)$:14.93億刀 折合人民幣91.7億
位於得州阿靈頓市的,在20世紀最後幾年中,其連鎖經營發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連鎖分公司也達到了兩三百家以上。

從這些公司目前的盈利情況看,市場給予的市盈率並不高,其中最高的是第一富金融服務,有17.71倍,其餘兩家都只有13.41倍和7.26倍

而估值離我們最近的,如香港上市的多金控股,向大中華商業機構,收購Ability Wealth Holdings Limited的51%權益,總代價1,400萬元,目前的市值只有1.53億港幣,市盈率也只有7倍。

總結:

國內目前的典當行,在制度上其實受到的約束很多,而且在經營風險的控制上,並沒有一套可可控和可以迅速複製,全國適用的方法。而且規模普遍偏小,相對於國外這些動輒過百連鎖的典當行而言,國內目前不管是香溢融通還是其它有設置典當行的公司,都只能算是小不點。


美國的典當行更多是連鎖規模經營,而國內的都是屬於不同的企業分散經營,沒有形成連鎖的規模。美國的典當行更像是國內當鋪+寄賣商店+小貸公司的綜合體,而國內則顯得經營比較受限。

在美國典當業的發展已經到了和銀行並駕齊驅的程度。參與典當融資的人口比例相當大,它不僅成為低收入階層的"銀行",更多的中產階級消費者也開始向典當商求助,典當的範圍包括名貴字畫、高檔珠寶、高級服飾、名表、電器、樂器、收藏品等等。通過連鎖經營,各連鎖店將在典當、寄售、拍賣等領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營網絡資源共享,實現錯位經營和差別化管理,並在評估、銷售、管理等多方面實行統一的管理標準和操作流程。連鎖經營的現代化管理手段為典當行實現規模經營帶來了極大的裨益,主要表現為管理一致、控制力強、中心穩固、接近客戶、獲利性高。

我國典當業仍處於低水平、小規模的發展階段。典當行如何借鑑國外知名典當公司的先進經驗,在制度上進行更好的改革和放開,或許將迎來中國典當行發展的一個新時期。不知道,金改是否也會涉及這一方面的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2

封面故事: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和賣拐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f6w.html

看來大家都對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感興趣哈。

今天就講一下這個,正好手頭上在看一篇外交政策雜誌上的文章,是在提醒美國不要錯失掉中國這部未來世界的機會列車。

這篇文章的作者,叫做StephenRoach,是摩根斯坦利的同學。看來中國已經成功把柺子賣了出去哈。投行的同學是帶路黨,呵呵。這篇摩根同學的文章,大家可以和社科院那篇讓中國趕緊申請TPP的文章對比來看。社科院,也可以稱為美國在中國的第五縱隊某支隊吧,呵呵。他們的那篇文章,是美國政府向中國賣的拐,就是「中國經濟要玩完了,趕緊加入TPP吧,不然的話,就要被人家踢你的屁屁了。」

摩根同學賣的是中國的另一個拐,是向美國賣的。這個拐,就是「中國的經濟轉型肯定會成功,快到北京朝聖去吧。晚了的話,你連渣都沒得撈了。」好像陸克文同學剛剛和習哥通了電話,時間不等人哈。

大家首先要瞭解,希拉里利用Web2.0技術,來施行美國霸權外交政策,已經徹底失敗了。主要是挨了兩把刀,第一把是阿桑奇,第二把是斯諾登。關於亞洲再平衡,也同樣失敗。主要是美國自己三心二意。自己玩兩面派。這邊,剛剛給人打強心針,鼓動人家沖上去。那邊,又和中國搞雙人椅子啥的,把小狗狗們都嚇呆了。

所以這次這個戰略對話,和上次的習奧會一樣,小狗狗們是沒有機會參加,很怕怕的。你要把這個戰略對話,和前一陣子朴姐姐訪華聯繫起來。還有最近日本表態,釣魚島沒有主權爭議,但可以當成外交問題來談。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就結合摩根同學的賣拐文章,大致向大家介紹一下。

主要是大背景,就是中國的經濟轉型。因為以前,大家都記得寶寶同學,用了4個不可。這個在英文,就是「un」。

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unstable、unbalanced、uncoordinated、unsustainable。

其實大家早就知道,中國經濟必須從出口/投資為主,轉型為內需/消費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寶寶同學的任上,並沒有多大的建樹。目前看來,這一屆是要動真格的了。不過這樣一動,就可能發動起全世界最大的一個消費市場,所以全球,包括美國人,口水、眼淚和鼻涕,都嘩啦嘩啦的淌下來了。

這個對美國非常非常重要。大家知道,目前美聯儲放水放得手都軟了。但是就是這樣放法,美聯儲也明確表示,力有不逮。在失業率7%,就停水。所以如果可以搶到中國這個新消費市場的大餅,對美國不能承受的高失業率——理想是5%,是非常重要。

其實有朋友曾經問過我,美國炒作解放軍黑客的事情。我的看法,在週報裡面大家也看到了,就是美國希望用這個新的平台,來敲打中國,從而得到經濟的對價。首先就是美國號稱,你中國搞了我多少多少商業機密,導致了我多少多少經濟損失。你要讓我不追究,就得開放這個市場,那個市場給我。其實主要就是保險和理財產品哈。以前就是人權問題,盲人問題,300年殖民地同學問題,未未同學問題啥的。或者就是西藏啊,新疆啊,你給我好處,我就不大聲嚷嚷。

我曾經批評過中央的政策,在西藏,軟夠軟,硬不夠硬,在新疆,硬夠硬,軟不夠軟。後來這些政策都有調整,你好好表現,多給點好吃的,你要搞事情,我就雷霆萬鈞。所以美國的這些老招數,所有對中國經濟勒索的平台,都不靈光了。

因為如果美國在新疆和西藏問題,立場過於反中,連美國自己在中國的第五縱隊,都大部分要急眼了。只有極少數的,還會支持。所以不好用,必須開發新平台。

總之,就是美國習慣於空手套白狼那一招。但是當美國沾沾自喜的時候,香港冒出了個斯諾登。這一巴掌,把美國打得夠嗆。本來美國的想法,就是要分別處理,我搞你軍事和政治情報,理所當然(因為人家說了,大家都搞哈,又不是我一個),但是你搞商業情報,就是不行。不過人家可以把斯諾登提供的文件,讓大家看一看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的法德的空中巴士的東西,如何轉給波音和麥道,來搞商業競爭。

所以這個討論下去,估計不會有結果。既然你沒有證據,中國政府在搞你,但是我有證據,你美國政府在搞我。就算你假使中國搞你的事情成立,也是大家半斤八兩,憑啥我要用經濟讓步來平息糾紛?因此看來美國需要真金白銀來解決問題。

根據賣拐同學的分析,那麼中國經濟轉型,關鍵是3點。

第一點就是需要有一個社會安全網。這個包括社保和全民醫保。因為這樣的話,你解決了大家擔憂的問題,那麼大家就肯多花錢消費了。

第二點,就是小強同學說的城鎮化。大家知道,中國的農村你蓋個房子,全村人過來幫忙,是沒有GDP的。基本上是屬於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你把他們全部城鎮化了之後,就全部去GDP了。最主要的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平均是農村居民的3倍。2012年,中國有52.6%住在城市。比1981年多了20%。那麼現在的目標是2030年,到70%。不過大家問,這麼多人進城,沒有工作咋辦?這個就是關鍵。

第三點,就是服務業要興起。因為如果你產生相同的GDP,服務業,比製造業和建築業,要多吸納30%的勞動力。這個也是美國為啥產業空心化,製造業沒了,還可以有這麼多工作的原因。所以基本上,中國可以解決同樣的就業人數,但是GDP增速可以降低到7%。因為同樣的就業情況,你搞製造業,需要10%的速度,搞服務業,需要7%。

現在中國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是35%。當然我們不會學美國那樣,搞到71%。但是今後3-5年,搞到40%。之後到2023年,搞到45%,都還有較大的空間可以發展。最主要的是,服務業和城鎮化的結果,是增加居民收入。

這個是賣拐的同學,給美國人的具體分析。

談起城鎮化,我看過英國的金融時報,調查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內蒙的鄂爾多斯,這個是作為壞典型的。一個是浙江的長興,這個是作為好典型的。前一陣子,長興的同學,上街遊行,敲鑼打鼓的。警察沒管,也沒出武警。因為出動上街的,不是屁民,而是屁官,呵呵。因為湖州市想把長興給吞掉,成為湖州市長興區。而長興,不想自己的財權被收走,想自己成為長興市。所以官員們上街遊行示威了。

這個就是「城鎮化」,而不是「城市化」提法的原因。所以你的城鎮化,必須和服務業發展一起,然後產生更高的收入,不然搞成房地產項目,就沒戲了。當然,這一切必須要國家提供一個安全網。尤其是現在的養老金、退休金,是遠遠不夠的。之前主要是要把大家加到社保和醫保計劃裡面,之後就是要把錢扔進去。

如果中國搞得成功的話,基本上你可以知道有三個結果。

第一個,就是中國的GDP,今後10年,會在7-8%。這個速度,應該足夠解決就業問題,也可以提高大家的收入來保證社會和諧。

第二個,服務業的比重增大,導致資源密集的製造業比重下降。那麼受到影響的,估計主要是澳洲、巴西、加拿大和俄羅斯,這些資源提供國家。但是中國的GDP會比較乾淨,比較綠色。這樣大家的空氣和環境污染情況會減輕。

第三個,就是服務業的發展,可能會救活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同學。

因為這一塊,會從2012年的3.5萬億美元規模,增加到2025年的15.9萬億美元。洋鬼子們尤其是看做中國缺乏經驗,或者做得不好的行業。比如奶粉啥的。

所以柺子同學說,這個12.4萬億美元的增長,可能會給洋鬼子們帶來4-6萬億的收入哈。所以這個也是美國人這次開會要關注的問題哈。

美國千萬不要錯過啊,必須配合中國,完成轉型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72

圖解中美影子銀行體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367

「影子銀行」在全球兩大經濟體大行其道。分別來自美聯儲和高盛的研究讓兩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你面前。

美國

下圖來自紐約聯儲的研究,美國影子銀行全圖(點擊圖片可見大圖)。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影子銀行信貸流的全景。

考慮其複雜性,如果你想要瞭解這張圖的每一處細節,你可以參閱紐約聯儲的論文

 

中國

中國影子銀行系統概覽如下:

 

高盛認為,中國影子銀行與正式銀行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如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4

新媒體生意,中美大不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115.html

2012年,沃倫·巴菲特就像趕上超市大降價的家庭主婦,總計用1.42億美元收購了美國63家報紙,一年之後,美國百年老報《華盛頓郵報》宣佈接受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2.5億美元報價,將未來交付給互聯網巨頭來打理。中國也並未在這場席捲全球的風波中倖免於難,根據媒體報導,2013年北京的報刊亭日均營業額較去年下降超過50%,微薄的利潤讓大量的報刊亭相繼關門,當問到報刊亭慘淡經營的原因時,業主們表示「主要還是受到了網絡的衝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獲取信息」。

然而,同樣作為受益者,美國和中國的新媒體在發展方向上卻步入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美國新媒體產品長於模式,側重產品設計,通過互聯網基因進而「顛覆」傳統媒體,而中國新媒體產品則優於運營,主推產品功能,通過互聯網優勢而「取代」傳統媒體。這種差別,讓中美在新媒體上的商業模式、投資環境、競爭手段等都各具特色,「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效應十分明顯。

科技博客:TechCrunch vs 36Kr

TechCrunch是全美影響力第一的科技博客——這個結論經得起任何質疑,其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曾被美國《新聞週刊》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互聯網意見領袖Top 10,在創辦TechCrunch之前,邁克爾·阿靈頓的職業是律師和會計師。

因為熱愛科技行業,邁克爾·阿靈頓在2005年自掏腰包購買了博客建站程序WordPress的VIP系統,搭建了Web2.0聚合站點TechCrunch,用於刊發自己和圈內好友所寫的科技文章。因為Michael Arringto的人脈關係,加上網站內容確實精緻,TechCrunch在半年之內即突破了千萬人次的月度訪問量,繼而趁勢成為了美國流量最高的科技博客之一,硅谷的創業項目皆以能夠被TechCrunch報導為榮。

2010年,AOL收購了TechCrunch,並在次年因為理念衝突而解僱了繼續在TechCrunch擔任主編的邁克爾·阿靈頓,不過這並未影響TechCrunch的發展,時至今日,TechCrunch仍是美國科技資訊的第一手發佈平台。除了在線廣告之外,TechCrunch通過舉辦展會獲取更高的收入,比如由TechCrunch每年舉辦的Disrupt大會,所有申請出席展會的創業公司都需要向TechCrunch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才可換來在大會上向投資者展示自己項目的機會,由於TechCrunch的明星效應,每年用於出售的席位總是供不應求。

作為TechCrunch的忠實學徒,中國科技博客36氪一度叫做「TC中文站」,域名也是TechCrunchChina.com,後因過分山寨遭遇風險而於2010年改名為36氪,但是在內容來源上仍廣泛「摘錄」TechCrunch等美國科技博客的文章。2012年,36氪宣稱與TechCrunch有著「合作關係」,不過TechCrunch在中國的合作夥伴始終是動點科技,2013年更是授權後者代理成立了正版的Techcrunch中文站點,所以36氪始終被人詬病未經授權轉譯他人文章。

不過,36氪的創始人之一、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劉成城曾表示36氪的運營思路「更加偏向於互聯網,而非媒體」,所以內容更新只是36氪吸引流量的方式,當流量足以支撐36氪的品牌之後,一個在線融資服務平台則成為了36氪橋接創業者與投資者的殺手鐧。36氪有著專業的融資顧問作為僱員,對站內提交的創業項目進行甄別和篩選,然後選擇合適的風險投資商進行接洽,向成功投資案例收取佣金成為了36氪的主要盈利模式。

回頭再看TechCrunch,它一向秉承「只報導,不介入」的原則,在AOL尚未收購它時,邁克爾·阿靈頓曾以私人身份投資過不少創業團隊,而TechCrunch出於「避險」,會主動降低這些創業團隊的曝光幾率,即使報導,也會特意標註「該項目已獲得邁克爾·阿靈頓投資」,避免可能有損TechCrunch公信力的事件發生。

社交問答:Quora vs 知乎

2008年,當Facebook CTO亞當·安捷羅決定辭職創業時,各大風投機構都紛紛表示希望能夠成為他的第一位資本靠山,其創業產品Quora還未上線時,投資者就給出了8000萬美元的估值。

Quora是一個社交問答平台,與傳統問答平台(例如Yahoo Answer、百度知道)不同的是,Quora提倡實名參與,並在初期通過邀請制來發展硅谷精英與社會名流,鼓勵他們回應位於自己職業領域中擅長的提問。有投資人在Quora回答問題時說:「我寧願從1000個高質量的內容來源那裡獲取信息,也不願從來源更多的整合性渠道獲取信息。」

貢獻智慧並幫助他人改善問題,是Quora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很長一段時間裡,Quora的首頁文案都是「不斷改進的問題和答案——來自每一個使用Quora創造、編輯和組織問答內容的用戶——的集錦」,亞當·安捷羅也承認Quora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維基百科的色彩,很多人擁有知識,而這些知識卻沒有共享給有需要的人,Quora的誕生就是為瞭解決這一矛盾。除此之外,一些並不在規劃範圍之內的效果也在Quora上被一一發掘:馬克·休斯,一名業餘編劇,因為在Quora上撰寫了一篇極為優秀的回答,而被福布斯錄用。

2012年,Quora完成心B輪50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到4億美元,這些資金被用於人才招聘、基礎設施採購以及風險儲備上,但是在關鍵的商業模式的建立上,Quora顯得較為遲鈍,亞當·安捷羅亦表示Quora會嘗試廣告、有償訂閱或者專家諮詢等收費模式,但是「擴大規模遠比盈利重要」。

「之乎者也」,本是用來諷刺對方說話咬文嚼字的描述,被出身Meta搜索項目和創新工場的三名聯合創始人取了前兩個字改為「知乎」,作為中國最大一家類Quora網站的命名。幾乎與Quora一模一樣,知乎也採取了嚴格的邀請制度來發展早期用戶,也正是因此,知乎也重蹈覆轍了Quora曾經遇到過的瓶頸:由於創始團隊的人脈侷限於科技行業,導致話題大多集中在科技這個小眾圈子裡,難以「大眾化」,嚴重限制了用戶數字的增長。

在知乎上,有一條名為「知乎和Quora的差距在哪」的問題,吸引了23個回答,其中大部分用戶反應知乎在專業性上遠不如Quora,賣弄觀點的居多,真正貢獻知識的偏少。與Quora不同,知乎有時也會呈現出較為另類的媒體屬性,尤其是在一些熱點事件產生時,知乎會湧現出許多圍繞事件話題徵集看法的提問,時機性很強,卻不如Quora那樣對知識沉澱有著上佳的處理方式。

或許也是為了突出優質內容的存在感,知乎在2013年推出了移動應用產品「知乎日報」,由編輯精選問答案例來滿足用戶的求知慾,同時也邀請了部分用戶開通了「知乎專欄」,塑造明星作者的標竿形象。

在盈利問題上,知乎也不著急,曾經傳出「因為無法盈利而遭投資方創新工場撤資的消息」,知乎聯合創始人之一成遠也否認了消息,並表示在不傷害用戶體驗的前提下,通過廣告來實現盈利是最妥當的模式。

移動新聞:The Daily vs 今日頭條

2011年1月,默多克旗下的新聞集團與蘋果公司公開宣佈,iPad上將推出由雙方共同合作開發的移動新聞閱讀應用The Daily,並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潮流」。不到兩年,由於The Daily持續虧損,默多克宣佈停止The Daily的運作。

喬布斯生前與默多克私交不錯,The Daily方案亦由喬布斯過目,屬於新聞集團與蘋果公司都高度看好的項目,趕在紙媒哀鴻遍野的時刻,祭出媲美《紐約時報》的內容產品,並且正好搭乘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順風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起來,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然而,The Daily死得悄無聲息,在App Store中收取40美元年費的The Daily,巔峰時期的付費用戶只有10萬人,一年400萬美元的收入,相比3000萬美元的年度虧損額度,顯得過於恐怖。不過問題在於,The Daily已經是App Store中收入最高的新聞類應用,這顯然意味著要麼The Dail的運營成本超標,要麼新聞類應用就不應該走上收費的道路,因為它注定無法盈利。

The Daily嘗試過削減自己的運營成本,在關閉前半年,默多克從The Daily的170名員工中裁員了50人,但是沒有刪減內容,即使如此,虧損依舊沒有止步,而默多克發現再繼續裁員的話,The Daily則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局。當The Daily這種新媒體陷入危機時,美國正在轉型中的傳統媒體卻紛紛加大了競爭力度,《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在移動端的投入逐漸增大,在讀者流失加劇的情況下,The Daily被迫選擇黯然退出了歷史舞台。

那麼,新聞類應用就應該免費——而依靠其他方式的盈利嗎?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匹黑馬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今日頭條」是2012年異軍突起的一款移動新聞應用,這是一個幾十人規模的創業團隊的作品,如今已有4000萬註冊用戶,其下載熱度在App Stroe資訊類應用排行榜中與「騰訊新聞」、「搜狐新聞客戶端」不相伯仲。

「今日頭條」不僅奉行中國市場上一貫的免費策略,而且它做得更為徹底——連記者和編輯都不需要,其團隊僅僅提供技術支持,在用戶通過微博等社交網站帳號登錄「今日頭條」之後,「今日頭條」將迅速咀嚼用戶的信息興趣並預判需求,最終向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頭條資訊,與傳統媒體「千人一面」的閱讀體驗全然不同。同時,「今日頭條」所提供的資訊全都來源於新聞門戶,用戶點擊標題之後則會跳轉到對方頁面閱讀,「今日頭條」不僅沒有版權顧慮,由於能夠給內容源帶去流量,也免於被封殺和禁止抓取的待遇。

「一張再好的報紙也只有一個封面,一名再牛的主編也只能照顧一種風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讓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來挖掘他們的興趣所在和價值取向,有價值的信息就會推薦,有興趣的內容就能看到,這就是用戶至上的最好體現。」抱著這樣的態度,曾供職於酷訊、微軟、飯否的工程師張一鳴在選擇創業時做了「今日頭條」這款產品,當重金打造的The Daily遭遇滑鐵盧時,更為輕巧和安全的「今日頭條」卻另闢蹊徑,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或許也是中美互聯網的環境差異使然。

只是,「今日頭條」投機於技術處理,卻難以對門戶巨頭們對移動新聞重拾重視而產生足夠的防禦壁壘。2013年,四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均對移動新聞市場投入血本,試圖挽回失地、創造入口,其中搜狐和網易更是在移動新聞應用產品上先後宣告突破1億用戶規模,這讓「今日頭條」失色不少。利用自主訂閱的設計,門戶的移動新聞應用同樣實現了個性化的推送和更為集中化的閱讀體驗,在此衝擊之下,做二手採編工作的「今日頭條」未免有些單薄和被動。

……

未來,媒體產品之間的「新舊」邊界將變得愈加模糊,投資及併購交易亦成為資本巨頭整合媒體資源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除了前文提及到的TechCrunch之外,AOL近年來還接連收購了Engadget(美國電子科技主題博客)、Huffington Post(美國新聞博客)等新媒體,而在中國,浙報傳媒投資虎嗅網(商業科技博客)、入股華奧星空(有著國家體育總局官方背景的體育門戶網站)都是類似的案例,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的生意經倒是頗為「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15

鳳凰醫療-對比中美公立醫院託管 思知諮詢合夥人

http://xueqiu.com/1661202893/26389789
鳳凰醫療上市,在醫院託管領域可謂先河,財報顯示超過2/3毛利來自供應鏈業務,也就是採購藥品等,顯示中國典型的以藥養醫的局面。其詬病在於公立醫院處於壓倒性優勢,在資源應用,診療上缺乏監管機制,過度診療,非合理診療,資源浪費導致就醫方便度很低的局面難以短期內改善。下面簡單分析一下美國公立醫院的託管模式,其採取第三方獨立託管,和政府撥款,消費稅掛鉤的模式,給予其動力避免資源浪費,以保證財務情況。

美國的公立醫院主要病人是來自於政府計劃下的病人,多數為medicare和Medicaid病人,很多屬於弱勢群體,年老和貧窮,因此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種用第三方來管理公立醫院的方式,即保證醫院的公益性質,有能通過第三方保證其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在財政撥款上則直接和當地消費稅掛鉤,這樣給予託管機構動力去保證服務質量。

舉個案例,Miami的公立醫院託管機構Public Health Trust,2012年收入65%來自於病人就診,這其中大部分是聯邦醫療計劃下覆蓋的病人,包括Medicare Medicaid,以及managed care,此處主要指合作內的醫療網絡所提供的服務,對於託管機構及其屬下的公立醫院,有兩種方法能獲得政府的補貼(佔總體收入的1/4),一種是政府直接撥款,通常來自於地產稅,另一種(佔較大比例)是消費稅中一定比例的錢會被劃撥給託管機構和旗下的公立醫院,邁阿密的這個比例是0.5%,比例是當地居民投票決定的。這種方式保證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同時也和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管理上採取企業式的手段,由獨立的第三方來負責運營,招聘,績效考核,以及最核心的服務,衡量其服務的標準包括服務質量quality of care,以及就醫方便程度access to care。託管機構有足夠動力去保證醫院的服務,因為病人,也就是納稅人,對消費稅撥款比例有直接投票權,他們對醫院的滿意程度緊密維繫醫院的財務撥款。

由於美國的龐大商業醫療體系以及私立醫院為主導的體系,公立醫院服務的對象與政府更加掛鉤,和當地經濟情況緊密相連,所以在經濟不好消費低迷的時候,託管方也不得不節省開支,控制醫療支出,這再一步講,就是更有動力去保證就診的有效性,杜絕過度診療和醫療資源浪費,一方面有政府保險計劃做限制,一方面自身財政管理需要合理,可以說在監督的情況下,才不會大量出現醫生亂開藥,亂診療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