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云計算思考之二:音樂行業的變革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931056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云計算對於各個行業改造的第二篇:唱片行業的變革。

上週我們詳細介紹了流媒體電台Pandora的商業模式,事實上這家公司是整個音樂行業的變革先鋒。在他們位於奧克蘭的總部,大約有十二名頭戴耳機的分析師一邊聽音樂一邊填調查問卷。他們歸類歌曲是「歡快的」還是「憤恨的」,歌手是「氣聲的」還是「啞聲的」,他們註解上能否聽到電吉他、琵琶或者風笛。他們的歸類能幫助形成給7600萬用戶的推薦音樂的算法。

傳統的唱片公司早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代就曾經面臨過巨大的危機,那時候提供免費音樂搜索的網站Napster極大地衝擊了傳統的唱片公司。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免費」。那時候美國的大學生所有人都在宿舍裡下載Napster的免費音樂。然而,最終這個由嬉皮士創立的公司沒有長大,而老闆也在揮霍光了大部分積蓄後搬到了一個小島,和女人,毒品,槍支明天生活在一起(如果有興趣,點拾下次可以專門推薦Napster創始人的故事)。之後,喬布斯二次回歸後的蘋果在2003年推出了iPod的音樂下載服務,每首歌付費0.99美元。然而,在那個PC端的年代,下載音樂還是有些繁瑣。你需要在電腦裡下載歌曲,然後導入到你的iPod,隨身聽等設備。直到今天,在移動互聯網迅速成長,以及3G, 4G大規模普及之後,云端服務也再一次改變了唱片行業的經營模式。類似於Pandora這樣的新一代電台將音樂直接放在云端,而用戶可以直接在云端收聽音樂。他們可以用傳統的方式選擇唱片在線播放,或者直接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類型,聽著由云端分類好的音樂,這樣也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歌手。

毫無疑問,唱片公司將開始新的商業模式。去年全球音樂公司的收益縮水4%,下降到150億美元。下降的最大原因是CD唱片最後的守護者,日本客戶也開始放棄CD行業來。看來,依靠類似於AKB48 這樣的少女組合帶動日本宅男的唱片銷售也無法挽救整個行業的趨勢性下滑。而在中國,我們相信大部分朋友們上一次買CD可能都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但是音樂公司會就此倒閉嗎?當然不會。畢竟音樂公司是打造,簽約歌手的主要載體。沒有這些音樂公司的造星,就沒有今天的周杰倫,張學友,劉德華,羅志祥等明星。通過云端提供服務的流媒體音樂公司並不會去造星,他們只是通過數據分析來分類音樂,並提供給消費者。於是,音樂公司開始通過收取版權費來取得新的收入來源。現在流式媒體有大概2800萬付費會員,還有相當於會員好幾倍的免費版使用者。去年像Spotify這樣的會員制流媒體合計收益超過了10億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一半以上。這個數據中不包括在線電台公司,去年僅在美國他們的收益就達到59000萬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28%。在美國這個最大的音樂市場,2013年全行業21%的收益都來自於流媒體,它的迅猛發展大大彌補了CD銷售慘淡的光景。而流媒體的商業模式和唱片不同。每次音樂被播放,需求方的流媒體服務付給唱片公司三分之十美分,在線電台甚至更少。但音樂發燒友們會反覆播放喜歡的曲目,也許會有上百次,而不像過去的唱片是一次性消費,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便士們也可以積少成多。流媒體用戶一年的花銷大約在120美元左右,這超過了美國音樂消費者平均開銷的兩倍。

很顯然,未來CD唱片會成為和黑膠唱片一樣的古董,可能只有少數發燒友會保留珍貴的唱片。而未來CD唱片行業必然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云端服務下的流媒體音樂模式。對於唱片公司來說,他們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從傳統賣唱片轉向數字化的收費。在音樂行業進入云服務之後,粉絲經濟會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當Pandora,豆瓣FM這種隨機播放音樂的模式變得流行之後,主流唱片廠商比任何時候需要粉絲經濟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音樂會比任何時候都變得沒有國界的限制。一個德國的搖滾歌手非常可能在全世界無邊界的音樂網絡中突然爆紅。
查看原图
結論,在云端服務將徹底改變音樂行業的遊戲規則。未來非常可能從傳統的賣CD賺取版權費轉向云端下載量的點擊數付費。大的音樂巨頭依然會存活,但是他們必須改變目前商業模式,甚至必須要有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而隨著流媒體的成長,他們在專利費用上的議價能力會更高,也將閒置傳統音樂巨頭的發展。

點拾原創

1)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2)  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62

推薦:亞馬遜和Netflix的一季報到底說了什麼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017707
巴菲特說總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讀財報上。現在也到了美國的財報季。看看一些龍頭公司的財報,以及分析師會議記錄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理解行業的發展方向。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們對電子商務以及智能電視的兩個龍頭公司亞馬遜以及Netflix的一季報理解,看看這些龍頭公司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關注。

亞馬遜:

亞馬遜的一季度業績講解會由投資者關係部的David Fildes和CFO Tom Szkutak共同主持。我們先來看幾個數據:ROIC上升一個百分點至9%。全球營收同比增長23%至197.4億,傳媒收入同比增長8%至54.7億。EGM(電子和日用品)業務增長27%至130億,佔到了總收入的66%。活躍用戶賬戶超過了2.44億,而全球的賣家賬戶超過了200萬家。毛利率達到了28.8%。北美地區營收增長26%至118.6億,其他地區收入增長18%至78.8億。淨利潤為1.08億,對應每股收益0.23。

對於二季度展望,營收在181-190億間,或者增長15-26%,經營利潤預計虧損在5500萬到4.5億,而13年二季度是盈利7900萬。

亞馬遜並沒有具體談戰略的問題,在接下來的分析師問答中,我認為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1.      亞馬遜新推出的Prime Pantry服務,作為加強在線購物的優勢。通過這項服務在美國本土的Amazon Prime會員,可以按照網站價格購買最重達45磅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運費只需6美元。這些日常生活品包括:小零食、包裝食品、清潔工具、小服裝等等。不像以前消費者要買很多東西,才能享受低價的運費。

2.      亞馬遜的云平台服務AWS是公司大力發展的方向,也僱傭了很多人力在這一塊。公司3月份的時候將AWS平台中EC2和S3的產品降價,此次降價發生在谷歌對云平台服務降價之後

3.      亞馬遜也進入智能電視領域,將以成本價銷售Kindle Fire電視,然後在軟件和服務上賺錢。此外,亞馬遜也在幾個季度前將其音樂和影像的收費模式改成了付費用戶模式(和netflix模式類似。

4.      將Prime會員的費用從20美元上漲到40美元,最大的原因來自於物流成本的提高。而且公司剛開始定價20美元的時候只有100萬件商品,現在有2000萬件商品。

5.      今年海外業務是大量投入期,特別是中國這一塊,非常有可能海外業務今年是無法盈利的。(呵呵,中國的錢可不容易賺,那麼多電商在燒錢。。。)

Netflix:

和亞馬遜不同,Netflix的老大Reed Hastings參加了投資者講解會,陪同一起的還有CFO David Wells和CCO(首席內容官)Ted Sarandos。同樣,我們先看一季度數據:一季度新增400萬用戶,其中美國本土增加225萬,海外市場增加175萬。目前所有付費用戶達到4835萬,美國本土為3438萬,海外市場1176萬。公司總營收10億,其中美國市場貢獻8億,海外市場2.6億。流媒體經營收入1.66億,經營毛利率15.6%。淨利潤5300萬,對應每股收益0.86.

二季度展望,預計增加146萬用戶,其中美國增加52萬,海外市場增加94萬。總營收預計11億,淨利潤達到6900萬。

Netflix分析師交流會上,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地方:

1.      Netflix終於開始了提價,將向新訂閱用戶每月加收1-2美元,根據用戶國別的不同。我個人覺得Netflix的提價體現了公司強大的商譽。目前8美元一個月的服務費,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提價是不敏感的。而Netflix通過提價可以用來製造更多的優質自制劇。我個人覺得如果此次提價成功,Netflix會在現有用戶上也提價,這會打開更多成長的空間,因為消費者看重的是質量,而不是價格。當然,由於提價是對新用戶的,短期對於收入端的影響不大。

2.      另一方面是Netflix在美國已經有了大量付費用戶,3500萬的數量比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Comcast的用戶都多。而且由於是流媒體形式,我們可以把這個數量看重家庭。那麼Netflix繼續每個季度增加2-3百萬付費用戶的難度越來越高,這也讓公司在本土市場越來越接近收入的天花板了。顯然,提價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而且這些額外的現金投入到更好的產品製造,也能幫助公司在海外市場用戶數的拓展。

3.      自制劇方面,由於有紙牌屋和女子監獄的成功,Netflix會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制劇。曾經有很多人擔心用戶是為了看紙牌屋才成為付費用戶的,但是Netflix並沒有看到大量的用戶退出比率。同時,這幾年的趨勢是在電視劇的製作投入越來越高。許多電影的大牌演員,製作人都進入這個行業。

4.      紙牌屋二由於有了第一季的口碑,對於公司的影響比第一季還要大。而在自制劇推出的節奏方面,Netflix依然認為一口氣把整個劇推出比傳統的每週放一集的效果好。在這裡,他們認為用戶體驗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經濟效果。只有客戶體驗做好,才會有持續的新增付費用戶。

5.      Netflix也考慮和亞馬遜新的Fire TV合作,亞馬遜雖然也有自己的流媒體業務,但也願意作為一個開放平台。然而這種合作從目前的用戶體驗看,遠遠美國當年Apple TV和Netflix內容的合作那麼通暢。當客戶需要看紙牌屋時,Fire TV需要客戶自己申請連接到Netflix的AP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42

美股財報解讀:LinkedIn和Yelp一季報背後的訊息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160054
雖然美股最近「血流成河」,但是市場不好才是研究的好時候。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LinkedIn以及Yelp一季報的核心內容和分析師交流,希望對您有幫助

LinkedIn:

LinkedIn的一季度業績講解會由投資者關係部的Matt Sonefeldt, CEO Jeff Weiner和CFO Steve Sordello共同主持。我們先來看幾個數據:營收同比增長46%至4.73億,其中Talent Solution增長50%至2.76億,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Marketing Solution增長36%至1.02億。而會員費收入增長46%至9600萬。累積會員數同比增長36%至2.96億,其中有1億用戶在美國。月度的平均獨立訪問者數量為1.42億,同時一季度整體瀏覽的頁面數量達到115億。從訪問數和頁面瀏覽數看,分別同比增長26%和43%。而移動端的互動增長了3倍,43%的訪問量來自於移動端。公司預計移動端到了年底會超過50%的訪問量。EBITDA增長40%至1.17億。一季度虧損1300萬,而去年同比是盈利2300萬。

對於二季度展望,營收在5-5.05億間,或者增長38%,預計全年營收在20.6-20.8億之間。二季度EBITDA預計在1.18-1.2億間,24%的毛利率

在接下來的分析師問答中,我認為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1.       LinkedIn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Talent Solution,其實就是網上獵頭服務。這個市場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呢?如果僅僅看LinkedIn上面的獵頭數量有150萬,另外400萬來自於人力資源部。再根據LinkedIn的會員數,大概能創造出70-100億體量的工作機會。而如果把外包的就業,媒體以及諮詢服務算上,公司目標市場的體量高達270億。而更快速的增長將來自於美國以外的區域。

2.       長期的EBITDA Margin目標是30%。具體拆分的話,毛利率在80%,然後市場費用佔掉25-30%,研發費用佔到10%多,最後是G&A佔到9-10%。公司目前的投資不僅僅是為了短期的利潤,更是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3.       和亞馬遜類似,LinkedIn把中國作為一個很大的目標市場。他們已經推出了中文Beta版的網站。當然,他們目前還在開始階段,申請牌照,剛剛建設了團隊。中國有巨大的學生群體,目標市場很大。

4.       從用戶體驗的角度看,移動端還需要一段時間讓客戶習慣。LinkedIn會更加聚焦在移動端的發力,產品設計等。但因為公司的產品特性,需要一段時間客戶的習慣以及更多改進來改善這種體驗。

Yelp:

我們接著來看美國版的大眾點評,SoLoMo模式的龍頭Yelp。公司的CEO Jeremy Stoppelman, CFO Robert Krolik以及COO Geoff Donaker共同參加了此次電話會議。先看數據:公司的應收達到7640萬,同比增長66%。累計評論數同比增長46%,達到5700萬條。月獨立訪問數量同比增長30%至1.32億。而活躍本地商戶同比增長65%,達到7.4萬個。2005-2006年最早開闢的6個市場累積點評數增長34%,平均商戶貢獻收入4771美元。2007-2008年開闢的14個市場累積點評數增長35%,平均商戶貢獻收入1253美元。2009-2010年開闢的18個市場累積點評數增長45%,平均商戶貢獻收入315美元。移動端月獨立訪問用戶同比增長52.5%至6100萬。一季度虧損260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80萬美元有所收窄。而EBITDA達到850萬美元,相比13年一季度的320萬美元大幅增長。

對於二季度展望,預計營收在8500-8600萬之間,同比增長55%。EBITDA在1150-1250萬之間。2014年全年預計營收在3.63-3.67億之間,EBITDA達到5600-6000萬。

Yelp在分析師電話會議中,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1.       顯然全球市場是這些公司未來的重心。這點看Facebook已經成功做到了,但是許多其他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全球營收還沒有起來,也包括Yelp。公司海外流量同比增長了95%,點評數同比增長了210%,而海外的收入目前佔比還只有3%。公司預計長期看,海外收入的佔比會在30%左右。目前還是巨大的投入期。

2.       公司的優勢依然來自於用戶質量。這些巨大的訪問量都是「乾貨」訪問量,並不是依靠其他平台導入的流量,而是真實需求的客戶。這也是公司長期的戰略,保留以及增長這些「乾貨」用戶。雖然也會考慮做一些行動提高品牌知名度,但最重要的還是把產品做好,把客戶體驗做好。

3.       公司最終的目的是做垂直化一體的服務商。不過有點評功能,還有餐飲預訂,以及支付。

點拾原創

1)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  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11

美股映射到底應該怎麼做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266843
過去一年,整個A股的研究又多了一種新的方向:美股映射。許多券商的策略組成立了專門的小組做這方面的研究,也寫出了非常多的優秀報告。而事實上,美股映射在2013年這一輪全球科技股的大牛市中,也頗為有效。今天我作為一個還算國際化的研究人員,也說說自己對於美股映射的理解,和大家探討。

其實美股映射並不是去年才有,很多年前就有了所謂的中美對比。我記得許多分析師很喜歡把中國的某個行業和美國相比,比如人均汽車保有量,比如人均牛奶消費量等。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某某行業還有巨大的空間。回頭看,當初這種粗淺的研究有些可笑。美國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幾乎在所有行業上都大幅超越中國。如果拿中國和美國相比,幾乎可以看好所有的行業發展前景。卻沒有想過路況,擁堵對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限制,以及冷鏈,消費者口味和習慣對於中國牛奶行業發展的限制等等。之後,有了各種宏觀策略方面的中美對比,比如試圖把中國的經濟,某些行業發展和美國的某個階段去做比較。畢竟,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可能會重複美國,歐洲,甚至其他新興市場的老路。從而去對行業發展路徑做判斷。很多時候,這些研究還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前瞻性的判斷。然而,也有一些時候,很多這種產業鏈,宏觀經濟的比較並沒有把體質,國家競爭優勢,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考慮進去,而只是簡單的「刻舟求劍」。當然,最火的還是去年開始的美國科技股映射。從Netflix的智能電視推薦國內的樂視網,從綠山咖啡的產品創新推薦九陽單杯豆漿機,從特斯拉對電動汽車的顛覆推薦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基本上就是創業板跟著納斯達克炒作,在最火熱的時候,甚至有人隨便拿一個美國上漲比較多的公司,然後找一個國內做類似業務的公司進行推薦。而對於其壁壘,商業模式,增長的驅動力都沒有做過細緻的研究。

我自己粗淺的認為,美國映射最重要的是對商業模式的研究。比如一個公司為什麼能成功,其商業模式有何獨特性?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商業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有時候,越是簡單的商業模式是最好的。為什麼亞馬遜一直能享受如此高的估值,其商業模式的壁壘在哪裡?而不是簡單把他看做一個電商。這種商業模式的研究並不僅僅是拿來用到國內相同行業的公司,可以運用到其他行業中,幫助我們尋找優秀的公司。比如麥當勞這種連鎖的商業模式為什麼能獲得巨大成功?對於國內運用這種連鎖店模式的公司有何借鑑意義等。許多人覺得商業模式不重要,可以被抄襲。但我一直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公司的靈魂,在公司開設最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來了。如同一個人的性格,有基因和先天經歷的影響,之後很難被改變。其次,我覺得對於估值體系的研究也很重要。比如去年我很早就推薦過的Netflix,這種智能電視行業的估值方法是每用戶市值(market cap per user)的估值方法。當初,許多人還是簡單用市盈率去看互聯網公司。同時,我們需要思考為什麼美國不同的公司會獲得不同的估值?Netflix的估值遠遠高於去年被收購的Hulu。兩者的差異在哪裡,而是什麼差異造成了這種估值的差異?再比如,有些行業我們需要去看EBITDA,而不是最終的利潤。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估值體系。這一點,我一直覺得美國遠遠領先我們。事實上,包括會計學,包括CPA,CFA的考試,許多都源自美國。可以說,對於公司財務的研究方式都是向美國學習的。這些方法論的東西才是我們需要向海外學習的精髓。而很多人只是做表面的對比,卻忽視了背後真正的精華。當然,這種美股映射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深入研究,需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在市場火熱的時候快速推薦某些映射海外的板塊。

最後,我覺得一些風險偏好,宏觀面的研究,甚至感覺也是很重要的。當去年我們看到納斯達克的互聯網公司紛紛上漲,以及最簡單的中概股都出現了幾倍上漲的行情時,我們也可以理解在這種風險偏好,全球創新的背景下,國內創業板中TMT公司的上漲。而今年以來,當我們發現亞馬遜,Facebook,特斯拉為代表的美國超級成長股都出現30-40%的回調後,我們也能夠理解今年國內創業板的回調。這是一種全球的風險偏好切換。這也需要對市場中龍頭公司緊密的跟蹤,因為如果僅僅看指數,美股依然在創新高的牛市中,很難發現風向的轉換。而我個人覺得,如果能及時看到風向切換,提醒A股的投資者創業板調整風險,將會是十分有意義的。

我相信很快,中國的資本項目就會放開。A股會進入MSCI全球指數的一部分。用我一個朋友的話說 「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馬上要全球上市了」。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會把中國作為他們新興市場配置中的重要一環。而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之後,全球的各種聯動會越來越緊密。這也會讓「美股映射」的研究重要性越來越高。事實上,今天我已經看到許多朋友,許多我很欽佩的研究員做了很多出色的美股映射研究。而我相信,這個研究未來會越做越好,對我們的幫助會越來越大。

自己一點粗淺的觀點,和大家交流,未必正確,歡迎討論和批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21

商業模式的溢價:對京東蘇寧,優酷樂視市值差距的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430464
上週最觸動我的毫無疑問是京東的上市,這個曾經不被很多人看好,在劉強東的一路堅持下成為了中國企業在美國最大規模的上市(雖然這個紀錄很快會被阿里巴巴所打破)。看了劉強東帶領京東的心路歷程,不得不佩服他的企業家精神。然而,在京東上市的同時我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京東的市值接近300億美元,大約是1800億人民幣。而幾年前完全看不上京東的蘇寧電器市值只有400多億人民幣。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估值上的巨大差距?我認為這是典型的商業模式所造成的估值溢價。

許多人認為商業模式對於中國的企業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在互聯網時代,任何優秀的商業模式都可以被競爭對手快速倣傚。然而,我一直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的核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競爭力,代表的是企業家本身對於行業的理解。同樣是賣家電,為什麼一定不可一世的蘇寧目前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京東?蘇寧不光有自己的電商平台易購,還有數量眾多的實體店,為什麼蘇寧的市值會大幅落後沒有一家實體店,只有電商平台的京東?我認為核心的關鍵點還是京東的商業模式更強大,或者說護城河更深。我們曾經深入分析過,京東最強大的護城河就是物流體系。京東的商業模式和亞馬遜更像,擁有自建物流體系。而淘寶的商業模式和EBay更像,是通過開放式的物流體系來做。物流體系最終反映出來的就是消費者的體驗。比如我今天上午在京東下一個訂單,下午就能收到,並且能隨時追蹤到訂單的情況。這些看似簡單,確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燒出來。京東在劉強東的堅持,甚至可以說是瘋狂下做到了。我相信再也沒有任何電商能夠在自建物流上燒那麼多錢。這就是京東的護城河。京東通過這個護城河,可以從傳統的電子類電商向品類擴大轉型,成為一個真正的全平台電商。我看到京東已經在做了,而且很可能會成功。反觀蘇寧,公司的商業模式顯然面臨轉型的困難。一方面要收縮實體店,另一方面又要在電商,O2O上投入資金。而公司的物流體系目前看給消費者的體驗大大落後於京東。這些看似不大的差距卻造成了兩家公司在市值上的巨大差距。

另一個觸動我的例子是優酷土豆和樂視網。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模式溢價的故事。優酷土豆今天依然是全國視頻網站流量第一的公司,而且是毫無疑問的龍頭,UV數大幅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然而公司的市值目前僅僅30億美元出頭。相反視頻流量上的追趕者樂視的市值卻是優酷土豆的一倍,去年也一度是市值最大的創業板公司。這種差距讓人覺得相當震驚。想當初樂視剛剛上市時,公司只是視頻行業中的小弟,許多人也將樂視作為一個騙子公司。當年樂視剛剛宣稱要做超級電視時,資本市場以兩個跌停回應了樂視的創舉。而今天的樂視已經在商業模式上大幅領先其他視頻網站。軟硬結合,注重用戶體驗和生態圈。樂視的商業模式創造了客戶粘性,這種客戶粘性是大部分其他視頻網站所沒有的。就其商業模式看,樂視領先其他視頻網站的遠遠不是硬件的入口(雖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是軟件端的內容創造力,UGC模式的社區用戶反饋,以及最純正的互聯網思維。而其他許多刻舟求劍,也開始推廣自己「超級電視」的硬件廠商完全沒有任何做成的跡象。究其原因,還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能夠馬上照搬的。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告訴了我們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對於股票的投資,許多人更看重估值,行業空間,壁壘等,卻忽視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我個人覺得,商業模式代表著企業家對於行業的理解,以及未來發展的判斷。這種理解並不能簡單通過財務報表,ROE的對比來解釋。然而,我一直認為投資一個公司的核心在於對於其管理層的投資。亞馬遜,谷歌,騰訊能有今天的豐功偉績,和其偉大的管理層無法分開。即使在傳統行業中的沃爾瑪,通用電氣,麥當勞,耐克等企業的成功,也來自於其管理層對於商業模式的正確定位。而在移動互聯網盛行的今天,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會被更加放大,最終體現在估值中的商業模式溢價中。

點拾曾經和大家分享過,在投資中我一直認為行業和空間比估值要重要。今天,我把投資中的核心因素再增加商業模式這一條。但是坦白說,對於商業模式的理解需要大量行業知識的積累,並無法通過看幾份報告,做一些數據比較就能得出。這種理解需要的是對於公司佈局的理解。這種感覺如同拼圖,需要在不斷學習中把公司的模式拼裝完整。這也是為什麼偉大的公司回頭看非常清晰,但是在那個時間點能夠把握住的人非常少。那麼到底如何把一邊學習的過程中把握這種具有商業模式溢價的牛股呢?點拾會在下周的思考中和朋友們分享,歡迎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18

2014年是硬件的回歸,兼討論科技股的板塊輪動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536979
2014年是硬件的回歸。

板塊輪動是許多投資者喜歡的投資方法。特別是在過去經濟週期處於強週期的時候,許多人通過板塊輪動,一步步跟隨經濟復甦的脈絡,一直買入在經濟復甦景氣度高的行業而賺了大錢。然而,板塊輪動的方式並不僅僅限於對於經濟週期的把握,在科技股投資中我們也發現了清晰的板塊輪動節奏。每一輪的科技股牛市都是先通過硬件的突破,再向軟件,應用發明的大爆發。

這一輪的移動互聯網盛宴,也是先由蘋果推出iPhone後的硬件突破而開始的。雖然蘋果的iPhone技術真正成熟以及大規模的換機要到2010年6月推出iPhone 4之後才開始,但看蘋果股價過去五年的走勢圖我們發現,蘋果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主升浪」,從2009年100美元的水平一路上漲到2012年9月的700美元水平,四年上漲七倍。蘋果的上漲來自於對於硬件端的創新。iPhone的偉大在於推廣了智能手機的理念,也推動了各個品類智能手機的發展。包括三星,小米,HTC等。
查看原图
隨著智能手機的滲透率提高,帶動了互聯網平台商的使用和價值。我們看到互聯網社交平台公司Facebook的上漲是在2013年的6月開始到2014年的2月。股價從25元的水平一路上漲到70元。Facebook從上市之後,股價幾乎橫了一年。一方面和上市時高額的估值有關,包括上市前夜的業績變臉。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智能手機滲透率提高後,才慢慢體現在公司的快速增長中。
查看原图
而大家在社交之餘也開始使用更多的互聯網應用,軟件等。於是我們也看到比如類似於Yelp這類SOLOMO的本地應用公司也在2013年出現了暴漲,股價從2013年2月左右的25元一路上漲到最高的100元。顯然,彈性比之前的社交平台網站更大。
查看原图
從這一輪的科技股週期中,我們看到了比較清晰的板塊輪動路徑。先從硬件突破開始,再到社交平台的爆發,最後到軟件以及應用。市場的炒作從硬件開始,到軟件結束。而事實上,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也有類似的路徑。板塊輪動也是從IBM對於個人電腦的硬件突破開始,伴隨著思科對於互聯網寬帶的硬件突破。之後市場輪動到美國人民大量連接上網的AOL,當初的軟件巨頭微軟,最後到亞馬遜,Priceline這樣的應用崛起而結束。那時也是亞馬遜和Priceline的第一輪泡沫炒作。

所以科技股本身隨著創新的節奏,會有自身的板塊輪動。如果抓住板塊輪動的節奏,也能夠在一個週期的泡沫中收益頗豐。點拾認為2014年將會是硬件的回歸,因為2014年將會出現一系列的硬件創新。這一輪的創新依然由2007年領頭的蘋果所帶領。雖然最新的iPhone 6在技術上沒有很大的突破,但是這是過去幾年市場期待最多的一款手機。第一次我們看到眾多新技術放入到iPhone 6中去,包括藍寶石,超級指紋識別功能,眾望所歸的大屏幕,以及內置NFC等。而之後蘋果更加推出包括iTV,iWatch在內的一系列新產品。特別是以iWatch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可能如同之前的iPhone一樣,開創一種新的流行品類。而年初在谷歌收購智能家居公司Nest之後,也會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初,推動更多智能家居方面的創新。我之前一直認為這一輪科技的進步來自於一二級市場互相推動。許多二級市場股票的高估值,甚至收購都推動了一級市場的創新熱情,然後互相影響。比如蘋果最近對於Beats耳機的收購,谷歌之前的Nest收購都是硬件方面的大手筆,也將轉而推動更多來自於一級市場方面的創新。從這點看,2014年有許多來自於硬件的創新。而點拾在年初的思考中也說過,隨著這些創新,市場越來越重視硬件入口的價值,導致硬件的價值被重估。這點和過去一年因為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創新,重估了軟件入口的價值類似。最終又回到互聯網最原始的話題,入口和流量才是真正的王道。

總結而言,我們認為科技股中也有明顯的板塊輪動節奏。從硬件的創新開始,到軟件端滲透率飽和而結束。而2014年我們會看到更多硬件端的創新,也非常可能是硬件回歸之年。特別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和智能電視三大領域,今年出現的創新或許將在未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液態。伴隨著這些創新也會有一些新的互聯網平台以及軟件公司從中崛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引領著這次創新的蘋果公司股價應該會突破之前的高點(注,點拾成員不持有任何蘋果股票的多頭倉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486

為什麼我認為美股的牛市還能延續到2015年末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641334
對於美股的看法,點拾曾經在4月24日的文章中觀點鮮明的指出 「美股又到買入時」,認為這個5月應該是Buy in May而不是 Sell in May。回頭看,標普和道瓊斯已經創了歷史新高,納斯達克中的科技股也收復大量失地。一個多月的判斷基本是正確的。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自從2009年以來,美股已經連續上漲5年了,美股是否要進入泡沫逃頂了?今天和大家分享GMO老大格蘭桑最新季度報告中關於美股走勢的看法,我也非常認同。

首先,他對泡沫的定義是超過兩個標準方差。用這個標準去看,過去100年人類歷史上出現了6次符合標準的大泡沫。分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之前,1965-72年的漂亮50泡沫,1990年的日本股市泡沫,1991年的日本房地產泡沫,2000年的美國股市泡沫和2005年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每一次泡沫的結束都非常慘烈。其中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次全世界的資產泡沫,從美國房地產,到歐洲房地產,到印度文物,中國字畫等,全部進入泡沫階段。歷史上僅有的另一次全球資產泡沫出現在1929年。目前美國股市在什麼水平呢?1.4倍的Sigma,標普要上漲到2250點才會達到泡沫區域的兩倍Sigma。

美聯儲是獨立的嗎?格蘭桑同學笑而不語。他認為美國股票的波動來自於聯儲的貨幣政策,而美聯儲的動作有很明顯的總統週期(president cycle)。從1964年以來,每一次總統週期的第三年都有很大的正回報。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你在總統第三年的十月買股票,第四年的四月賣出,你大概能獲得這個週期的所有回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為了配合選舉,如果經濟在第三年有任何問題,美聯儲都會出手相救。
查看原图
還有一月法則。很多時候一月份市場的表現能預示一年市場的強弱。基本上一月前五個交易日能預示一月整體表現,進而預示整年市場表現。從統計的角度看,如果一月前五個交易日,以及一月整月都是上漲的,1932年以來發生了22次,平均2月到12月的2收益率是11.6%,只有一次低於平均,那就是1987年。同時有14次,前五個交易日和一月都是下跌的年份,最終市場平均下跌6.6%,只有1982年出現比較大的漲幅。要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所謂的前五交易日和一月都整體下跌的 「down down」年份。而且也是總統週期中最弱的第二年開始。

為什麼這個法則還能有效?因為大家都不重視,覺得這種數據比較毫無意義。

對於未來兩年的猜測:1)今年2月到10月1日還是下跌的多;2)但是從10月1日開始到明年的4月甚至之後,進入最強的總統週期第三年,市場可能一路上漲,甚至標普突破2250點;3)到了選舉的時候,泡沫破滅,股價下跌超過一半,跌幅多大看美聯儲能做什麼

價值投資者應該在那個時候離開市場,執行嚴格紀律。

結論:我目前挺同意格蘭桑的看法。今年接下來的日子會進入震盪區間,許多公司還是要看盈利。但從一季度有62%業績超預期的情況,以及一季度極端天氣讓domestic demand的公司業績受損。我認為二季度業績會繼續超預期。未來股票會分化,提估值的階段過去了。然而美股還沒有到頭,無論是從統計學中的總統週期,還是經濟復甦的節奏,以及這一輪的科技創新。而疊加總統週期第三年的美聯儲明年加息時間最終可能低於市場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0

當資本遇上足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702051
2014年世界盃已經開幕,這兩天的朋友圈被精彩的比賽不斷的刷屏,可見資本市場上也有大量的球迷。不僅如此,資本跟足球的接觸也是越來越緊密,馬云前些日子就剛剛以12億收購了廣州恆大俱樂部50%股權。今天和大家從資本的角度聊聊足球這門生意。

對於一個行業或者一門生意來說,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是其商業模式。首先從財務角度分析一下俱樂部的營收和支出模式。我們以最為成熟的歐洲五大聯賽的豪門俱樂部舉例說明。通常,一傢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自3方面:比賽日收入、電視轉播費和商業運作收入。以下是引用騰訊體育的數據,可以看出主要俱樂部的營收結構比例。
查看原图
以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為例說明。皇馬2012/13財務年度總收入為5.209億歐元,較上年增長了1.3%。為世界上唯一一支連續兩年總收入在5億歐元以上的體育俱樂部。其比賽日收入收入主要來自主場比賽的門票收入,包括每年固定的19場西甲聯賽,不固定的(取決於成績)的杯賽(歐洲冠軍杯、國王杯等其他賽事)。理論上,在比賽日不變的情況下,收入高低取決於球場座位數量、球票定價和場均上座率。在歐美成熟的足球市場,各俱樂部都有大量的死忠球迷(這一點很重要,後文還會再分析),因此上座率都不成問題,售出的球票大多數是賽季套票。球票定價水平方面不同聯賽有明顯區別,總體英超的物價水平最高。如2012/13賽季德甲和英超各隊對比,德甲的價格低很多。最高的季票價格是多特蒙德的823英鎊,但是這個數字甚至還不如英超的中下游球隊西漢姆聯,而拜仁的550英鎊還不如降級隊雷丁,其季票的價格也只有英超阿森納的四分之一(阿森納季票最低985英鎊,最高1955英鎊)。另一個很重要方面是球場大小了。巴薩的主場諾坎普能容納10萬名觀眾(超過了奧運會對主體育場的要求8萬觀眾,也是鳥巢國家體育場的大小),皇馬伯納烏球場8萬觀眾,曼聯的老特拉福德7.6萬觀眾。但有很多中小球隊的球場只能容納2-3萬人,球場容量的大小體現在一個賽季的比賽日收入差別可能就是幾千萬歐元。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前些年英超俱樂部阿森納為何要不惜背負巨債也要投資新建和搬遷到新球場的原因了(原主場海布里球場3萬多人,新主場酋長球場超過6萬人)。所以要想比賽日收入高,就得有個大球場,並且定個高價。

電視轉播權的分成也是各大俱樂部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而這主要跟各大聯賽的運作模式有關。多數聯賽是以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為代表的整體出售轉播權然後各隊分成的模式。以英超為例,其轉播權按3年出售,而英超自2013-2014賽季開始的3個賽季的英超聯賽國內轉播權達到了創紀錄的30億零1800萬英鎊,幾乎相當於之前3個賽季英超轉播權售價的2倍,加上國內轉播費,英超在全球的轉播權超過50億鎊!各隊轉播費將會根據英超積分榜最後的排名以及轉播場次的多少而分成。2014年英超冠亞軍曼城和利物浦都分別獲得了大約9900萬英鎊的獎金,而最後一名卡迪夫城獎金最低的也達到6400萬英鎊!這都歸功於英超聯賽近年來影響力的上升和商業運營的成功。歐洲冠軍杯的轉播分成也是類似模式。2012/2013賽季,所有32支歐冠聯賽小組賽參賽球隊,最少獲得860萬歐元獎金。冠軍得主獲得3740萬歐元獎金,其中並不包括市場份額分配。而西甲採用的是俱樂部單獨談判轉播權的制度,這對皇馬巴薩等豪門球隊則更加有利。

最後是商業運營收入,這包括球衣合同、贊助合同、球衣和衍生品銷售收入等。對於豪門球隊而言,還多了大牌球星的肖像權收入等模式。比如皇馬差不多各花一億歐元引進的C羅和貝爾,皇馬都擁有兩位球星的部分肖像權,不僅他們的球衣暢銷,而且能夠分享他們的商業開發帶來的巨額收入。

而在支出方面,俱樂部除了日常運營所需要的開支以外,最大的支出就是球員薪資。2012年,幾大英超俱樂部的球員薪資支出佔比分別是:曼城87%、曼聯51%、阿森納58%、切爾西66%。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礎條件(球場、大股東等)不變的條件下,足球俱樂部的比賽日收入是相對固定的,要想提高收入,就需要獲得更高的轉播分成和商業運營收入。而這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球隊成績。對於豪門球隊,盡力奪取聯賽和歐洲冠軍聯賽的好名次以獲得更高的轉播分成,同時能夠培養或者引進大牌球星提高商業運營收入。而對於中小球隊,如果能夠盡力打進冠軍聯賽或者歐聯杯,則下賽季就會多出一塊巨額的冠軍聯賽收入。而獲得好成績,就需要好的球員和教練,這也是為何球員工資佔如此高比例的原因。而俱樂部的淨利潤,則取決於支出(球員投入)和收入的平衡。

每一傢俱樂部的風格不一致,具體運作也不一致。甚至同一傢俱樂部的不同時期管理層也不一樣。皇馬一向是大手筆買球星,創造更高收入。而一些球隊則走青訓培養的路子,低成本創造收入。甚至很多球隊在球員成名以後以高額轉會費出售給其他球隊,這就是類似營業外收入了。但別說,好多球隊靠這掙了不少錢呢,只要主教練和球隊有像投資高手一樣發掘未成名球員潛力的眼光。例如,英超熱刺隊在2007年5月25日500萬英鎊購買貝爾,2013年9月2日以9100萬歐賣給皇馬,6年時間足足賺了十幾倍。

近年來,一些俱樂部也公開上市成為了上市公司。2012年8月10日,曼聯登陸紐交所,IPO融資1億美元;目前市值28億美金。2012/2013財年曼聯收入3.63億英鎊,淨利潤1.46億英鎊。按此基礎計算市盈率,曼聯僅有12倍PE。美國市場還是比較理性的,並沒有給予著名俱樂部以簡單的高估值。

回到馬云收購恆大的事件。如果單從當前財務角度的估值看,這筆收購略有高估。根據網易發佈的《2013中超商業價值報告》數據顯示,恆大2013年的總收入約為5億元,盈利超8000萬。而估值達到了24億元,相當於曼聯的七分之一。PE達到了近30倍,以PS的角度計算也達到了4.8倍,與曼聯的4.6倍基本相當。

但恆大的優勢在於中國足球市場的成長性。與歐洲俱樂部相比,由於過去幾年中國足球市場處於低谷,因此中超俱樂部基本沒有轉播權收入分成,其收入只有商業贊助和門票收入。但中超上座率很低,因此門票也少的可憐。只有去年奪得亞冠的恆大球市很好,門票收入超過了1億元。中國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球迷群體,如果未來國內球市持續回暖,那麼中超俱樂部的收入和利潤還有比較大上升空間。

最後,作為球迷的點拾也想說,其實足球不單單是一個觀賞性強的表演項目,而是一門包含著諸多文化和精神的競技運動。它很好的體現了團隊精神,也能培養英雄式的球星。不論是國家隊和俱樂部,它都是球迷情感的寄託。一個球隊的強大和崛起,甚至能激勵一代球迷的成長。如果到歐洲,不論是著名豪門,還是低級別甚至業餘聯賽的小球隊,都有著很固定的球迷群體。有些是全家或者世代的傳承,球隊是融於其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生活中的信仰。也許只有某一天,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有著自己的球隊和忠實球迷,那時的中國足球市場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4

從紅杉資本看對股票投資的啟示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124001
紅杉資本(Sequoia)是全球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旗下投資企業包括思科、蘋果電腦、甲骨文、雅虎、Google等著名企業。創立於美國的紅杉資本素有「硅谷風投之王」之稱,以互聯網投資著稱。最近Facebook以190億美金收購WhatsApp的案例中,紅杉總部僅憑6000萬美元初始投資獲得的19%股份獲利近30億美元,便是最近的一個極好例證。

而在中國,紅杉中國也是PE界尤其是互聯網投資領域的領跑者。京東、聚美優品成功上市、唯品會併購樂蜂網、大眾點評獲騰訊戰略投資,這些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都有紅杉中國的背影。在併購上市的大潮中,紅杉資本賺得盆滿缽滿。

根據紅杉官方披露,其部分在美國投資的創始人和公司有:

SteveJobs, Apple(蘋果電腦)

LarryEllison, Oracle(甲骨文)

Sandy Lerner andLen Bosack, Cisco Systems(思科)

Jerry Yang andDavid Filo, Yahoo!(雅虎)

MichaelMarks, Flextronics(偉創力)

Larry Page andSergey Brin, Google(谷歌)

Chad Hurley andSteve Chen, YouTube

ReidHoffman, LinkedIn

......

部分在中國投資的創始人和公司:

陳淑寧,文思創新

陳歐,聚美優品

丁列明,貝達藥業

劉強東,京東360

沈亞、洪曉波,唯品會

汪靜波,諾亞財富

汪建、王俊,華大基因

王興,美團網

姚文彬,掌趣科技

周鴻禕、齊向東,奇虎360

張濤,大眾點評

......

提到紅杉中國,就不得不說到沈南鵬。沈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曾經是奧數冠軍,上海交大畢業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耶魯大學學習MBA。畢業後在美國雷曼證券、花旗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分別工作過。1999年,剛剛30歲的沈南鵬與梁建章、季琦,模仿全球最大在線旅遊公司Expedia商業模式,創辦了攜程網。攜程之後,沈南鵬又創辦了如家酒店,天使投資過分眾傳媒和易居。

未來的資本市場,將是一二級市場更加緊密、充分互動的市場。因此,兩者的投資理念也會發生更多的交集。從沈南鵬的言論和紅杉的投資案例,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些投資的啟示,儘管紅杉是專注一級市場,但對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同樣有很好的啟發。

1. 下注於賽道,而非賽手

紅杉美國三代投資人理念清晰而專注,瓦倫坦投資風格被歸納為一句話:「投資於一家有著巨大市場需求的公司,要好過投資於需要創造市場需求的公司。」因其過於強調市場對一家公司的意義,多年以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更通俗的「下注於賽道,而非賽手」。

在中國,賽道的選擇對紅杉中國的投資起著關鍵作用。2008年之前,紅杉大部分投資項目集中在傳統企業,投資業績並不理想。2008年寒冬前後,紅杉中國開始梳產業邏輯與行業脈絡。紅杉中國的合夥人周逵整理了一份移動互聯網「產業地圖」,圖上面有運營商、SP(電信增值服務提供商),遊戲公司等產業鏈環節,並標明各個環節的關係。對著這張圖,紅杉中國開始研究有哪些點應該去看一看,有哪些點可能會有機會。「紅杉在未來的投資中沿著這個圖解不斷深入和補充,因此能捕捉到一批今天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因為那時這張圖解,讓我們提早佈局。」沈南鵬說。2009年春,紅杉中國在長城公社下面開了一個互聯網被投企業年會。年會的主題就叫「Mobile Only」,「我們就是想給大家一個警醒,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到來了。」

因此,紅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行業趨勢的前瞻性判斷,然後選擇最有前途和投資機會的領域去投資,也就是買最好的賽道。

相比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投資自由度更大。以紅杉方面的說法,按照慣例,並不會投資一個領域內兩個競爭對手。而在二級市場,可以盡情的選擇該行業/領域/產業鏈中的相關公司。當然,我們需要一個自己所熟悉和能理解的未來產業地圖,作為自己的長期投資研究方向。

2. 如何選擇賽道

沈南鵬認為投資人一定要看大量的公司,如此才能看到怎樣的趨勢正在產生。從單一個體,所看到的是一個願景和一個商業模式,但如果今天訪談10-30個創業者,得到的就是一個行業大致版圖,當然,這不是讓投資人盲目聽從某創業者的想法,而是要形成自己的一些意見和觀點。

同樣,二級市場優秀的投資者都需要勤奮和頻繁的調研,尤其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宏觀經濟的波動幅度減小,經濟轉型和創新的方向是未來的大趨勢,二級市場投資者不僅需要跟上市公司多接觸,還要打通產業鏈,把海外領先企業(包括國內的海外上市公司)、產業鏈上下游和未上市公司納入視野,才能敏銳的把握投資方向。

3. 注重自己的體驗

彼得林奇說過,從日常生活或身邊的公司中發掘牛股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路徑。特別是對於很多消費和科技行業,用戶體驗是一個企業是否能夠做好長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投資中必須注重自己對公司產品或服務的體驗。很多投資經理發現牛股就是從一個微小的體驗開始,繼而深入研究發現投資機會的。

同樣也是紅杉選擇投資標的的因素。「在無線互聯行業,用戶體驗是重要的參考因素」,「我總擔心別人投出了我們沒有發現的好苗子。我們其中一個核心投資領域是互聯網,然而今天的互聯網應用的用戶是90後年輕人。很多產品恐怕是我和周逵自己不會經常使用及擁有第一手用戶感受的,這種年齡差距是我擔心的。」

4. 幫助企業

紅杉美國認為,花時間幫企業和不幫企業,投完以後至少會有20%到30%的差別。當然,花時間能夠幫到企業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懂公司,不然的話就是瞎幫忙。

在現今的二級市場,也越來越會有投資者或者分析師利用自身的研究積累和各種資源,為上市公司提供增值服務或者業務、戰略層面的合作。

5. 組合投資,承擔風險

新經濟、新產業總是伴隨著高風險的。投資必須要有承擔失敗的能力。有時很多二級市場對股票的投資類似於PE/VC的想法,給予了過高估值,同時也對應著較高的風險。這就必須要有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能力。

紅杉中國也有麥考林這樣的失敗案例。二級市場上,無論是納斯達克,還是中國的創業板,都有大量曾經輝煌但後來沉寂的公司。但組合中一兩個成功的高回報案例,就可以彌補其他投資標的的損失。客觀來說,要在很早期就發現Google、奇虎有後來如此大的空間是很難的,但是要相信,行業趨勢是確定的,一定會有類似google或者奇虎這樣的公司出現,這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的重要性:買賽道而不是買賽手。

個人思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19

中美煙草行業的對比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0206473
本文來自於點拾的群友沈望若熱心投稿,他是一名熱衷於行業分析的普通人,畢業於同濟大學MBA。非常感謝他的熱心投稿,也歡迎其他朋友給我們投稿。

煙草向來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一個國家巨大稅收的來源,同時它又給這個國家的吸煙者帶來生理傷害和精神依賴。各國對煙草行業都儘可能的避而不談,不允許其廣告和宣傳。所以大多數的國民對這個行業的品牌十分陌生。

全球排名前三的煙草公司是菲莫國際、英美煙草、日本煙草。其著名品牌有:萬寶路、555、健牌、樂富門、登喜路、柔和七星等。其中菲莫國際的市場份額最大,它旗下的萬寶路品牌更是家喻戶曉。這三家公司一年的利潤更是驚人,根據2013年英美煙草年報顯示:英美煙草2013年的營業利潤高達55.26億英鎊(約94.78億美元)。2013年中國IT企業的老大騰訊集團的利潤只有27.99億美元,相當於騰訊的3倍。

查看原圖

中國是世界第一煙草生產消費大國,2013年中國全年銷售卷煙5011萬箱。其中以上海和廣東聯合品牌雙喜·紅雙喜銷量最大,達到426萬箱;第二是云煙342萬箱;第三是白沙294萬箱。2013年全國卷煙交易金額(不含稅調撥價)為8005.04億元,同比增加601.62億元,增幅為8.13%。以中華牌交易金額最大,高達794億元;第二是云煙625億元;第三是雙喜·紅雙喜585億元。2013年全國財政收入12.9萬億元,煙草行業稅收佔比約7.5%。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由於受到各國的政策影響,國外煙草品牌這兩年銷量正在下降。其中最有名的萬寶路2013年的銷量為805萬箱,比2012年下降了30萬箱。於此相反,國內的煙草品牌這幾年正在經歷快速的擴產。2011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了「532」、「461」的發展規劃,其中「532」指的是在五年時間內,在全國範圍內培養2個年銷量500萬箱,3個年銷量300萬箱,5個年銷量200萬箱以上的重點骨幹品牌;「461」指的是行業爭取到2015年,著力培養12個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的品牌,其中6個超過600億元,1個超過1000億元的高價值、高影響力的品牌。

從2013年的銷量和銷售收入能看出來,這個品牌架構體系現在已初步成形。中華牌由於品牌的歷史性原因,被冠以「中國人最好的卷煙」。它的品牌價值2013年被胡潤評估為940億,同時它也是毛澤東主席最喜歡的卷煙品牌。因此它已穩步佔據中國卷煙中高端市場,成為最有希望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品牌。

但是該品牌同樣面臨幾大未來的威脅。第一個是國內這幾年正在大力實施「反腐倡廉」,中央的「八項規定」中也明確指出不允許使用公費購買高檔煙酒。對於佔據中高檔市場巨大份額的中華牌將面臨較大的考驗;第二個是系列產品種類太少。吸煙的人提到中華牌馬上會聯想到兩個名字硬中華、軟中華。而對於中華牌的其他系列如5000中華、全開式中華等等是鮮有所聞、少人問津。相比之下萬寶路系列多達十幾個,包括萬寶路(大家俗稱紅萬)、特醇萬寶路(大家俗稱綠萬)等等都是廣為大家所接受。

上海廣東聯合品牌雙喜·紅雙喜則成為了最有可能成為超過年銷量超過500萬箱的品牌。雙喜·紅雙喜,一個是來自於廣東的「雙喜」,一個是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這兩大同根同源的「喜文化」品牌原本都是「一家人」,同時在市場佈局、產品佈局等多個方面形成較強的互補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出「1+1>2」的品牌合作效果。在市場佈局上,來自於廣東的「雙喜」其核心銷售區域主要是集中在以珠三角為主的華南市場;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其核心銷售區域主要是集中在以長三角為主的華東市場;一個是南方市場,一個是北方市場,強強聯合的「雙喜·紅雙喜」形成「南北合力」,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在產品佈局上,來自於廣東的「雙喜」其產品線主要覆蓋了零售價60-1000元/條;來自於上海的「紅雙喜」其產品線主要覆蓋了零售價70-200元/條;強強聯合的「雙喜·紅雙喜」現已經是該價區中最具競爭力的領導品牌之一。

同時該品牌也將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個是國內其他品牌的競爭壓力。在成為500萬箱的品牌路上還有其他幾個強有力的對手「云煙」、「紅塔山」、「白沙」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煙草品牌,云南一貫是煙葉種植大省。云南系煙草品牌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佔據原料的絕對優勢。第二是來自國外品牌未來市場份額的降低。雙喜·紅雙喜的品牌定位和國際主流的煙草品牌價格是重合的,所以將來一旦市場的大門對國外品牌打開,那第一個遭受打擊的就是和國外品牌處於同一價格區間的煙草品牌。

從煙草的發展趨勢來言,在未來時期,世界煙草發展面臨許多風險和挑戰。從世界煙草發展的規律性趨勢看,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儘管面臨來自法律、政策、市場等方面的重重約束,但世界吸煙人口仍將繼續增加,煙草市場剛性需求仍然強勁,煙草企業依靠創新驅動仍可實現持續發展。由於受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和卷煙稅收與價格持續提高的影響,預計2014年世界卷煙市場銷量繼續下滑,下降幅度在2%~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雪茄市場依然穩定增長,同時世界知名企業都在進一步推進新一代煙草製品的研究和開發,比如菲莫國際在意大利投資6.8億美元建立低風險煙草產品工廠、英美煙草成立「下一代煙草製品」部門並積極研發營銷電子煙產品等等。國內煙草行業應加強溝通和合作,抱團做大,以面對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