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EPA簽訂十年 港人憂心急速中國化台灣簽服貿 別步香港過度傾中後塵


2013-09-16  TWM
 
 

 

「香港面臨嚴重中國化,盼台灣引以為鑑」斗大的標題出現在九月三日《自由時報》版面,這則署名「數百位香港市民」的廣告,細訴香港近年來急速中國化的負面效應。在台灣各界因《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吵得沸沸揚揚之際,這篇廣告格外引起關注。

「數百位香港市民」同一天也在港媒刊登廣告,抨擊特區政府過度傾中,使香港急速赤化。這群由環保團體、工運人士、立法會議員組成的「香港市民」,近期正透過各種方式串連,對抗無所不在的中國影響。

廣告刊出隔天,中共黨營的《環球時報》隨即發表措詞強烈評論,痛批這是「港獨分子挑動香港與內地的對立情緒」。身為活動發起人之一的香港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對這項評論,只是微微一笑反問:「他們的反應很正常,但你覺得我像港獨分子嗎?」他強調,「我們只是希望香港還是以前的香港,沒有更多要求了;基於同樣理由,我也希望台灣能一直維持現在的狀況。」「香港已經不像過去這麼國際化,越來越像中國的一省。」在范國威眼中,自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香港變得過度依賴中國,幾乎放棄了原本多元競爭優勢。

相形之下,台灣比香港幸運得多。施行民主且對中國維持相對自主的台灣,雖然過去是港人的競爭對手,現在卻成為民主派港人心之所嚮。范國威決定在台灣媒體刊登廣告,部分原因就是來自這股「只能寄希望於台灣」的複雜心情。

他認為,台灣當然有必要爭取中國市場及投資,只不過必須善用「自主」優勢,築起防火牆,不要淪為現在的香港。

開放陸客

應總量管制 別被全面攻占從香港經驗看,第一個要注意的是,陸客「總量管制」。范國威建議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及服務業投資時,須做好總量管制,以免步上香港遭陸客「全面攻占」後塵。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二○一二年訪港旅客共有四八六○萬人次,其中有三千五百萬人次來自中國,這個數字比起○三年簽署CEPA前成長超過三倍。去年,香港旅遊業產值超過七百億港幣、創造二十萬個就業機會,特區政府便一再強調,陸客自由行是CEPA最耀眼的一顆鑽石,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

只不過這顆鑽石卻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機會遇到。許多人抱怨,運量原本就很龐大的港鐵,因為水貨客「戰利品」而更加擁擠;鬧區空間不足下,陸客轉往住宅區消費,香港國宅「屋村」底下的小店,因而被以陸客為目標的商場、金飾店、西藥房取代,居民只能被迫與陸客購買一樣的消費品。

香港大學亞太研究所教授鄭宏泰觀察,旅遊業雖然產值可觀,但除了相關產業以外,多數中下階層港人其實並未受惠。這些人的生活一旦受到陸客干擾,相對剝奪感就會更加強烈,社會上也因此出現仇視內地人的言論,「當你必須七點半到藥房排隊和內地人搶奶粉,心裡當然會有不愉快。」除了中國遊客壓縮港人生活空間外,中國孕婦為了讓孩子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選擇到港生下「雙非」(父母皆非港人)嬰兒;中國富商高幹投入資金炒樓,讓房價居高不下,更強化部分香港市民對中國人的不滿情緒。

開放服務業

登陸應小心中國行政干擾

眼見港人與內地客衝突日益加深,一向崇尚自由市場的香港政府,過去一年來也罕見地頒布一系列管制措施,包括:不准中國孕婦訪港,杜絕「雙非」現象;任何人不准攜帶兩罐以上的奶粉過關;暫緩深圳以外城市居民「一簽多行」(辦一次簽證,一年內可無限次入境香港);將有販運水貨紀錄陸客列入黑名單;非港人買樓,須另課一五%印花稅等。

CEPA除了陸客自由行以外,還包括貨品零關稅與互相開放服務業市場,但成效顯然不若旅遊亮眼。香港工業貿易署表示,今年截至八月底,約有五三六億港幣的貨品,利用香港「原產地證書」,在CEPA架構下以零關稅進入內地,關稅優惠約人民幣三十六億元;但同一期間,香港對中國的出口額高達一.二兆港幣,真正獲得關稅減免的比例微乎其微。

服務貿易部分,截至去年六月,中國僅對一千五百家港資企業開出「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但中國企業獲准赴港投資,去年就達四六五億美元。

因此,香港業界對CEPA普遍印象是,「大門開了、小門沒開」,而其中癥結就在於,香港市場長期開放全世界企業投資,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審批卻有自己一套規則,讓港資企業申請開業時困難重重。就連十年來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第一家全港資旅行社,也拖到今年六月才得以在內地開業。

不願具名的商界人士就表示,中國對於專業程度較高的產業,保護措施仍相當嚴密,形式上雖准許港商投資,但一切遊戲規則都是中國說了算。

「一開始香港人想的很簡單,就是要吃大陸的市場,覺得機會很大。」香港大學社會系教授呂大樂的分析相對悲觀,「十年來的經驗證明,中國對香港各方面的影響遠超出香港人的想像;香港對內地的影響卻不如預期。十年過去,我們還在尋找改變中國的方式。」香港CEPA可以給台灣什麼經驗?呂大樂認為,從宏觀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沒有拒絕利用中國市場與資源的理由;但絕對不能盲目開放,忽略經濟利益背後與人口規模。「香港人當初就是太天真,只想趕快脫離眼前困境,沒想到後面的問題更多。」他說。

范國威提醒,當台灣對中國開放市場時,也應同步在全球各地尋找機會,盡可能降低對中國的依附程度,「中國絕對有『以商逼政』的想法,但台灣不是沒有機會避開。」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姚思榮也認為,開放是大勢所趨,但應該有更細緻的作法。香港旅遊業近期也扭轉「數大就是美」的觀念,開始思考「與其找更多人來,不如在每個內地客身上賺更多錢。」如果台灣也能在競爭中激盪出新思惟,就能降低對中國服務業的恐懼。

CEPA

香港與中國於2003年6月簽訂首項自由貿易協定──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其後又簽了10次補充協定,不斷放寬兩地之間的產品與服務業的往來。10年來,中國赴港遊客成長3倍,每年創造數百億港幣的產值;但也造成兩地社會緊張,及香港對中國經濟的傾斜式依賴。

現場直擊

自由行

讓香港成陸客掃貨天堂

9月7日午後1點,走出港鐵上水站,還來不及查看路牌,就被後方一波波的人潮推上通往周邊商場的天橋,多數路人拖著規格相似的購物車。這個距離邊境5公里的小鎮,在2009年中國開放「一簽多行」後,成為前往香港採購商品再返回深圳販賣的「水貨客」集散地,每逢周末總是湧入超過當地人口數倍的購物人潮。

緊鄰車站的上水商場2樓,兩家連鎖珠寶店開在最醒目的位置打對台;一位才剛在街上搶完奶粉的主婦,走進店內把購物車一擱,就擠進櫃枱前的矮凳子,就著燈光,仔細比對店員端出的金飾。

一對貌似情侶的年輕男女,正站在店門口,端詳櫥窗裡的飾品。問起為什麼內地人如此熱中香港金飾,他們回答:「香港黃金的質量與成分比內地好得多,珠寶設計也特別時尚,還有朋友結婚前,特地來這挑鑽戒。」兩位妙齡女子手邊的購物車早已滿載,上面堆著好幾盒塞不進車裡的「冰皮月餅」,卻還在考慮要不要買下一整箱洗髮精;他們否認自己是跑單幫的水貨客,「只是幫朋友買些過節的東西,其實我們不常來,一年大概十幾趟而已。」自由行,幾乎讓香港邊境成為陸客自家後院的大賣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11

缺乏總量管制思惟 放任民宿一家家開 清境開發過度 看見台灣什麼問題

2013-12-16  TWM
 
 

 

撰文‧鄭閔聲

從四千公尺的高空俯瞰,覆蓋在南投清境農場周邊的建物,就像是一道道斧鑿留下的疤痕,鋼筋水泥驅逐原生草木造成的創傷,雖然早已結痂,卻也注定無法完全癒合。

紀錄片《看見台灣》讓國人正視自然環境遭過度開發的事實,也讓行政院有如大夢初醒般成立專案小組,因應國土保育問題,並將從清境看見的「土地超限利用」,列為首階段施政重點。

十二月四日,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赴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內政部早在半年前即完成全國國土災害潛勢圖;他也要求營建署在兩周內,將社會關心的清境地區災害潛勢圖與民宿所在位置套疊,全面清查滿山遍野的民宿業者是否有違法情形以及災害風險。但考量房地產暴跌並引起業者反彈等後果,李鴻源一度傾向不公布違法業者名單,引起社會譁然。

迫於輿論壓力,李鴻源隔天主動公布,清境農場周邊一百三十四家民宿,僅有四家是「完全合法」的,並且當場宣示,若非法而且又位於危險地段的民宿業者,內政部將依法拆除;但他同時表示:「合法不等於安全,違建不等於危險;未完全合法的也不見得全然違法。」再加上南投縣政府同一時間宣布,清境周邊有一百多家「合法」登記民宿,雙方沒有交集的發言,讓外界留下滿頭霧水。

至於清境農場究竟從何時開始遭到過度開發?原因是什麼?誰該負起責任?這些問號,更沒有任何單位能提出明確說法。

移民合歡山掀熱潮

○四、○五年民宿建設高峰海拔約一千八百公尺的清境農場,最早是原住民的傳統牧場,日治時代當地被日人徵收,一九四五年以後由國民政府接管,以原住民為主的既有放牧形態始終沒有改變。直到一九六○年代,退輔會認定當地適合種植溫帶蔬果,向地方政府購地成立「台灣見晴榮民農場」,安置退役榮民及其家屬;隨後也有一般民眾上山務農,成為第一波系統性移入的居民。

一九六七年,時任國防部部長蔣經國上山視察榮民生活環境時,認為當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將牧場改名為「清境農場」,希望定居該處的榮民能自給自足,享受如人間仙境般的生活。

但農場始終無法達成損益平衡目標,只得發展觀光農牧以增加收入,為此成立的「清境國民賓館」意外大受歡迎,讓當地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不少農民也開始將多餘房舍出租給旅客,產生了最初始的民宿形態。

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中橫公路中斷,清境所在的南投仁愛鄉成為連結台灣東西部的必經樞紐,住宿需求量快速上升,許多農民索性放棄本業,專心經營民宿。

二○○一年底,立法院修正《發展觀光條例》,授權交通部制定《民宿管理辦法》,鼓勵業者經營民宿;再加上有媒體大力推銷遠離都市的山區寧靜生活,「移民合歡山」遂蔚為風潮,民宿數量大幅增加,種下日後過度開發的種子。

「○四、○五兩年,是清境民宿建設的高峰期,吸引很多外地業者進來,歐風特色的豪華民宿,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之後(合法民宿)就穩定維持在一百家上下。」南投縣觀光處觀光管理科科長黃山如此分析。

台十四甲線霧社到清境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兩旁竟然有超過一百家民宿,建築密度幾乎和台北都會區不相上下,不必透過《看見台灣》的空拍畫面,也能得到開發程度超越土地負荷的結論。因此南投縣自一○年開始,已停止發放建照,不容許業者進駐清境。「其實還是會有人來偷建,但只要縣府發現,一定立刻拆除。」黃山說。

「從清境的發展脈絡可以證明,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過去從來沒有環境負荷與總量管制概念,才會造成今天的過度開發。這樣的情況不是只有清境,廬山、九份這些景點,也是政府放任的結果。」儘管官方強調已積極介入管理,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律師詹順貴仍然十分憤慨。

滿山民宿都合法?

大多申請資料殘缺 難判斷的確,清境農場五十年前幾乎與世隔絕,演變成今天的過度開發,政府部門確實應該負起最大責任。從安置榮民上山定居的退輔會、推動觀光農業的農委會、鼓勵經營民宿的交通部、職司國土規畫的內政部、核發建設許可的南投縣政府,在取用上天賜予的美好資源時,卻無永續發展的觀念,實在令人失望。

然而,並不是沒有政府單位注意到問題。監察院在一○年八月的調查報告就明確點出,位於南投縣的廬山、清境山坡地,有超限利用與違建情形。其中,清境地區共一三五家旅館與民宿,就有三十二家違規營業;但縣府僅對業者罰款了事,並未限期改善或勒令停業,形同置旅客安全於不顧。

監察院當時曾要求主管國土的內政部督導南投縣政府改正,但時任內政部部長的江宜樺顯然沒有積極作為。

南投縣政府在劃定清境風景特定區的政策說明書中也坦承,清境地區民宿業者,「僅少數符合原申請目的」;多數不符規定的業者,多是早年透過鄉公所及縣政府申請經營民宿或農舍使用,但事隔多年資料殘缺不全,難以確定是否符合建築法規及水土保持法令。

自家經營民宿的清境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魏振宇坦言,絕大多數業者都是李鴻源口中的「部分合法」民宿,且絕大多數人都是依合法程序申請建築執照、使用執照,並登記為民宿業者;但不少人確實會在使用範圍之外,多蓋一些庭園、步道增加美感,或加蓋樓層擴大活動空間。

儘管李鴻源承諾,考量民眾的生計問題,內政部不會立即強行拆除違法民宿,但在業者心中,南投縣政府正推動的清境風景特定區計畫當中的「推動民宿輔導合法化機制」,仍然是現階段最佳解決方案。「知道問題在哪裡的話,大多數的業者都願意改善。我們也想心安理得做合法生意,只希望趕快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魏振宇急切地說。

質疑就地合法

環團反對劃設風景特定區

然而,環保人士顯然無法苟同南投縣劃定風景特定區的作法。「現在這樣的狀況就地合法,安全堪虞,若發生災害,清境還有什麼美景可言?」詹順貴認為,清境農場遭過度開發是不爭的事實,政府現階段該做的,應該是針對觀光活動進行通盤環境影響評估,訂出合理的環境負荷量;隨後在總量管制思考下,輔導拆遷可能破壞國土的合法業者與原有居民。至於非法業者,本來就該立即撤出清境。

非核家園大聯盟執行長李卓翰也認為,就算業者縮小建物使用範圍,並改善水土保持措施,位於水源上游的清境民宿不斷排放的民生廢水,對下游河川一樣會造成難以回復的汙染。因此,他反對南投縣政府打著「永續經營」的旗號,一股腦讓所有業者就地合法,「政府放任不作為的代價,不應該讓全民承擔。」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副教授劉曜華則提出折衷看法,他認為南投縣政府應持續推動清境風景特定區,評估當地所有建築物的環境風險,並預先準備因應機制;行政院則應整合退輔會、內政部等相關部會,針對清境開發問題共商解決對策,並延伸為全國類似問題的處理依據。「清境開發是多年的歷史共業,很多『違法』事實的成因,都值得被深刻追究,政府應該釐清官方與業者的責任,不是民粹式地拆幾間房子就能了事。」看過《看見台灣》裡令人怵目驚心畫面的觀眾大概都能同意,無論政府端出什麼樣的方案,清境山林的翠綠植被,短期內已經回不去了。因此,相對該如何拆除眼前的非法民宿,社會大眾更關心的是,政府如何確保類似傷害不再發生。「我們一點也不在乎誰違反了哪幾條法,我們在乎的是五十年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這才是政府該負起責任回答的問題。」李卓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96

不應對4G過度期待

http://read.bbwc.cn/31qljj.html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發佈三張4G牌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獲得「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TD-LTE)」牌照。TD-LTE是中國主導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當前全世界最先進的主流通信技術之一,具有高速率、低時延、永遠在線的顯著優勢,理論下載速度將可高達100Mbps,比目前的3G網速要快數倍乃至數十倍。如同各行業的營業執照一樣,只有拿了由工信部發放的牌照,運營商才可正式經營4G業務。4G牌照的正式發放,標誌著中國移動通訊正式進入4G時代。由此帶來的神奇世界固然值得期許,但也不宜過度期待。

不可否認,4G對中國互聯網經濟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件。首先,它對華為、中興等相關設備商意味著直接的利好。4G網絡的建設耗資巨大,據媒體報導,單2013年,中移動在4G上投資就已經達到417億元人民幣。可想而知,這其中蘊藏了多大的商機。其次,對於中國蓬勃興起的移動互聯網業來說,4G牌照的發放,也意味著利好。在4G之前,由於移動網速瓶頸,很多新技術、新產品並不能完全推向市場,但4G之後,手機視頻、手游、3D導航、物聯網等適用於大寬帶移動網絡下的應用將會成為現實,或將催生新一輪投資創業潮。

4G時代值得期許,但是如果過度期待,則很容易陷入失望。4G時代突降,一個直接影響,將引發電信業標準之爭。目前世界上商用的4G標準根據技術不同分為FDD和TDD兩種,前者是歐美主導,後者則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主要參與推動,兩種標準各有千秋,FDD的優勢是速度快,覆蓋廣,TDD的優勢則是節省頻譜資源。在實際商用中,在世界範圍內,採用FDD-LTE標準建網的運營商居大多數,其中包括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傾向於採用TD-LTE和FDD-LTE的融合組網方式(以後者為主),這次只發佈TD-LTE牌照,中移動拿到130M的頻譜資源,聯通和電信則只各拿了40M,客觀上或會延緩中聯通、中電信邁向4G的步伐。

與此同時, 4G網絡需要終端的大量更新,對手機業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會,但從短期看,卻還無法直接從4G牌照的發放中獲得好處。因為從4G牌照的發放到4G網絡的大規模建成,還有相當一段時間需要等待,另外在終端上,市場也沒有做好相應準備,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手機,大多數並不支持4G標準,而上4G一定要換支持4G網絡的手機。有一部分海外入境的手機或許支持4G標準,但因為FDD-LTE在全世界更為普遍,支持TD-LTE標準的更少。

中聯通和中電信在4G時代很可能會成為輸家。它們在3G時代投入巨大,但由於3G時代壽命過短,導致成本無法回收,這又抑制了它們向4G再次投入的衝動,況且,手裡拿的還是一張不太合意的TDD牌照。就全局而論,當初為了全力推廣自有知識產權的TD-SCDMA標準,使中國的3G時代到來比全世界晚了好幾年,並在中國營造了一張全世界最複雜的電信網絡,從4G一直到2G。但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標準卻很快過時,在4G時代,中國企業還是要面對高通的專利森林。

不得不談的還有資費問題的困擾。由於4G建網投入巨大,運營商很難推出比3G時代優惠太多的數據流量資費標準。而因為4G網速比3G要快,消費者上網時消耗的流量會更多,這將使資費問題更加突出,總之,資費問題不解決,即便網速賞心悅目了,消費者使用也未必會心情愉悅。

即便不考慮資費問題,也不要對4G的網速有過高的預期,現在有許多報導,稱4G作為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網速可以達到3G的10倍以上,下載一部高清電影,4G只需要幾分鐘等,這些報導可能是一種事實,但卻是實驗室裡一個基站對一台工程機條件下的事實,媒體拿實驗中的4G網絡和商用中的3G做對比才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真實的網絡環境下,4G速度不會比3G速度快很多。以中國聯通為例,去年基本完成了全國主要地市的HSPA+覆蓋,今年又開始建設支持更高峰值速率的DC-HSPA+,3G網絡全面升級至42Mbps。絕大多數移動端應用對網速的需求就那麼多,在跨越一定速度門檻之後,無論3G、4G,其實已沒有太大區別。而且,在3G時代,Wi-Fi早已是一種普遍存在,對於用慣了Wi-Fi的網民來說,在速度體驗上,4G也不會帶來太大的衝擊感。

撰文/信海光(資深媒體人、前賽迪網副總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8

過度自信與控制錯覺

來源: http://xueqiu.com/1471745203/26823906

本文發表於《投資與理財》2013年第24期文 / 榮令睿有人做過調查,約90%的瑞典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超過一般水平。這顯然不是事實。同樣,大部分人湧入二級市場上進行投資或者投機,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們過度自信。假設我們人人都能客觀的衡量自己,既然股市上是一盈九虧,那麽投資能力(或者運氣)低於平均水平的人,何必來這個市場?問題是我們很難界定或者不願承認自己屬於水平差的那50%。過度自信源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他是指人們過高估計了自身的能力和私人獲得信息的準確性。過度自信可能是我們的本能,比如男人更自信也更容易犯一種自作多情的錯誤:他們往往認為某個對自己示好的女人愛上了自己。在進化環境中,很多雄性留下後代的數目受到跟自己發生關系的雌性個數的限制,一個雄性擁有更多的交配機會無疑會使他可能留下更多後代。犯自作多情的錯誤代價,遠低於低估雌性對自己興趣的代價。就算到了人類今天,自作多情的基因仍在男性的體內。回到投資的討論,過度自信往往會導致投資人的控制錯覺,讓人認為自己對於事情的結果有控制力,但實際上他們通常並非真的有這種控制能力。德 幫德和塞勒(1995)認為在行為經濟或財務的應用上,投資人的過度自信態度增加了信息的異質性,同時也容易低估其所可能承擔的風險。另外,由於異質信息往往是投資人自行篩選、分析、研究加工的結果,里面往往有自己的心血投入等,更容易讓投資人產生控制錯覺。別忘了,我們交易的時候,有人跟我們進行相反的交易。交易的潛臺詞基本是:你比對方水平更高、更聰明、運氣更好,問題是對方也同樣認為。越是過度自信,並有控制錯覺的投資者,在投資或者投機中,可能越有以下的傾向:(1)預測大盤指數,大盤指數是過於複雜的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預測者往往簡單的通過幾個因素的估計來預測指數,結果往往謬之千里;(2)制定業績目標,有投資者喜歡制定明確的過高的收益目標,比如50%甚至一年一倍等,其實投資業績跟自己的意願、努力程度根本不是成正比的,明確的業績目標往往會導致急功近利、忽視風險等;(3)高杠桿融資,在股市上虧損有各種原因,在股市上爆倉清盤的基本都是因為高杠桿融資,貪婪和過度自信導致忽視風險;(4)高估自己預測的準確度,不考慮預測不準的幾率和後果等。投資實質上仍是概率的遊戲,我們的決策都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成分。《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投資也沒有100%確定的事情,無論我們如何努力,也是在處理不確定性,投資業績的好壞、對公司把握準確與否都有概率的成分,特別是短期獲得的業績;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謀事”上,考慮並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回報,業績的好壞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並且很多因素是我們不能控制的。退一步說,投資或者投機跟賭博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不確定性的概率遊戲,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決策也是概率。比如我們坐飛機,飛機如果安全我們的收益是安全抵達目的地,飛機如果失事我們損失是死掉玩完,我們之所以還選擇坐飛機主要是出現後者的概率非常非常小而已。主要是我們如何看待概率這個問題,我們是選擇類似“買彩票”的小概率事件還是選擇類似“坐飛機”的大概率事件。@金石 @梁軍儒 @一念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684

德國財長:德拉吉的財政更給力言論是“過度解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92

德國, 歐洲央行, 德拉吉, ECB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認為,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上周五講話被外界理解為,財政政策可能在推動歐元區增長方面發揮更多作用,這是“過度解讀”。(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接受德國報紙Passauer Neue采訪時,朔伊布勒說他尊重德拉吉的獨立性,還說:

“我很了解德拉吉,我認為他被過度解讀了。”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總結,德拉吉上周五呼籲歐元區加大財政政策的協調性,認為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複蘇的過程中應發揮更大作用。

宏觀經濟學家Gavyn Davies認為,德拉吉呼籲展開的政策類似於日本政府超級寬松的“三支箭”,其中財政政策方面德拉吉認為有必要先期收縮財政,以便對發生危機的歐元區經濟體恢複信心。

上述Passauer Neue報道還提到,朔伊布勒對前任法國經濟部長Arnaud Montebourg對德國“沈溺於”緊縮的評價感到不滿。但這屬於法國國內的爭論,法國總統奧朗德本周初已經讓Montebourg離開了自己領導的內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13

日元在過度貶值的路上越走越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56

日本央行加碼貨幣寬松政策進一步推高了日本股票市場,削弱了日元,從而加強了投資者們對安倍經濟學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日元過度貶值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日元對美元已過度貶值20%

據eFXnews報道,東京三菱銀行(BTMU)近日在一份簡報中表示,但同時,BTMU也認為日元已過度貶值,且貶值之路還未到頭,其簡報中稱:

“日元繼續擴大對美元的貶值,自2012年後期以來貶值已超過30%,美元兌日元匯率已達到2007年11月以來新高。”

日本央行的新舉措導致日元急速貶值在很大程度上緣於日美的貨幣政策的不同走向,美聯儲剛剛決定退出量化寬松措施,兩者時機相重合。由於美國或將提前加息,而日本利率預計將進一步走低,資金急速湧向有望得到高回報的美元

不少分析師認為日元將進一步貶值,稱“1美元兌120日元已納入視野”。(欲知主要投行的外匯交易頭寸最新情況,點擊訂閱eFXPlus

東京三菱銀行表示:

“在這一過程中,日元已經經歷了從顯著高估到顯著低估的轉變。根據我們的長期購買力平估值預測,美元兌日元現在已被高估逾20%,高估幅度與1990年以來的四次高峰相仿。“

x14

未來或進一步貶值直到實現通脹目標

日本央行正在為實現2%的通脹目標而努力,因此不太可能在這一目標達成之前收緊銀根。日元有可能持續貶值到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為止。

東京三菱銀行總結道:

”即使我們註意到由於日元已過度貶值,美元對日元承受上行壓力,我們仍然預計,由於日本央行前所未有的貨幣寬松力度,日元相對於美元將會繼續貶值。“

過度貶值將引發難以估量的副作用

日本共同社4日報道,日本央行加碼貨幣寬松政策暫且帶來了日元大幅走低和股市飆升的預期效果。但日元過度貶值將推高日本進口商品的價格,中小企業和家庭的負擔將增大,流入市場的貨幣量膨脹也包含著引發泡沫的風險。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寬松措施也有可能帶來大規模的副作用。日本央行的豪賭今後能否繼續成功尚無法預料。

一般認為,日元貶值主要有助於出口企業擴大收益,但許多經濟學家指出,對於日本中小企業和普通家庭來說,能源和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將變大。

令人擔憂的是,民間企業的資金需求很弱,即使日本央行供應大量貨幣,銀行的貸款不見明顯增長。如果湧入房地產市場或股票市場的投機資金增加,也有可能引發資產泡沫。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718

國務院參事夏斌:不必過度悲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17

本文作者夏斌系國務院參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既不必過度悲觀,同樣也不能盲目樂觀。正確的態度應是謹慎樂觀:從趨勢看是樂觀的,但這是建立在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及政府采取恰當的調控技術基礎上。

  ■政府要有作為且會作為,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這里,關鍵不取決於調控方向、口號、用詞的辯證思維和描述,也不取決於經濟學上泛泛的理論討論,而是取決於能不能對轉折時期的經濟形勢有個冷靜、客觀的判斷,取決於對“三期疊加”中三個“現象特征”之間是如何影響,以及某種調控技術的選擇又是如何加重或者減弱某一“現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對這些複雜的細節,要實施正確的調控技術,涉及方方面面內容,確實形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細節決定成敗。對此,政府已做了大量的政策安排。

  ■近幾年經濟增速適度下行既然是必然的,因此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不應是“逆調周期”,而應首先穩住整個金融體系。其次,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重要的是調控中的技術細節。當前貨幣調控除要關註結構、定向微調外,在總量指標上,功夫要下在社會融資總量上,而不是下在貨幣供應M2上。

  如何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困難、微妙的調整轉折時期。

  GDP從2010年一季度以來,已連續18個季度增長率減速,長達4年多時間,而且此趨勢目前尚未穩住;大規模的改革重新啟動,經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好的發展勢頭,但遠不足以形成能完全替代過去增長的動能,改革紅利的釋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經濟中過去多年積累的問題與風險正在逐步暴露,也在開始著手解決,但是進程與最終效果如何,現在還難以過早下結論;作為當前經濟中關鍵變量的房市(價格與銷售量)下跌與刺激房市政策重新啟動已同時開始,情況錯綜複雜,穩增長和穩經濟的壓力很大。在此情境下如何分析形勢?

  筆者認為,“三期疊加”的表述是對當前經濟現象最為形象的概括與描述,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但是,“三期疊加”的表述僅僅是對中國當前經濟“現象特征”的表象描述。至於“換擋”換到哪個擋位?會意味著什麽?“調整陣痛”表現在哪些方面?會陣痛到何種程度?前期的問題要消化,消化多少?又會意味著什麽?以及更重要的,這三者不同的動態變化相互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制約與影響的?最後會對經濟大勢起什麽樣決定性作用?以上“現象特征”的表象描述並不能清楚回答全部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

  因此,自然仁者見仁,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會容易作出截然相反的兩種判斷:一是過度的悲觀論,動輒斷言中國經濟“要衰退”、“硬著陸”和“崩潰”等;另一種是盲目樂觀論,看不到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真實困境,只是簡單地根據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歷史平均增速的數據進行外推,斷言增速“築底”之後還會年複一年持續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

  不必過度悲觀

  當前中國經濟確實正處於較為困難、微妙的轉折時期,但是筆者認為對此不必過度悲觀的理由是:

  1.經濟增速下行是經濟內在邏輯發展調整的結果,適度調整有利於中國經濟能持續健康地增長。盡管經調整經濟增速在下行,但是,第一,產業、需求、區域、收入分配等結構指標出現較好的轉折勢頭,資源環境成本消耗在減少。第二,即使經濟增速在適當下行,但中國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若能保持6.5%-7%的速度,相對而言,仍是絕對的高速增長。這樣一種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對自身存在問題的逐步解決提供了進一步的財力支撐。第三,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東西部和城鄉間的差距、逐步崛起的大國消費市場以及充裕的勞動力市場等要素,配之於目前的適度調整,可以相信,中國經濟仍存在持續較長時期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

  2.前期經濟的“超級繁榮”確實在銀行體系內積累了一些問題與風險,但目前的銀行體系同時已有所準備。2014年三季度末,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93%,近250%左右的撥備覆蓋率,2.9%的貸款撥備率,意味著銀行體系已準備了不良貸款翻番增長的消化能力。

  3.中國政府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30萬億人民幣的優質國有凈資產,這是中國經濟防範經濟大震蕩的本線和巨大的財力保障,也是美國危機後美、日等國政府羨慕不已的政府調控資源。

  4.同時,改革速度在加快,在逐步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當期增長中,又在邊際或增量上抑制和減弱了產生過去泡沫和不良資產的制度因素(如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等)。

  5.更為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中國政府對當前經濟中的系統性風險是心中有數的,是居安思危的,並且已悄悄開始了逐步化解風險的行動。其實縱觀歷史,釀成一國經濟發生危機或“崩盤”的最大風險往往不是其他,而是首先來自於政府對風險喪失警惕、持有“這次不一樣”、“我國不一樣”的僥幸判斷和認識。如2007年次貸危機前的美國政府和美聯儲,錯誤認為當時的世界經濟不平衡是可以持續下去的,美國經濟問題不大,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降息,才產生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機。可以說,中國政府自危機以來對系統性風險並無麻痹大意和樂觀,“三期疊加”的判斷、主動積極的調整與深化改革,這是對中國經濟不必過度悲觀的最基礎因素。

  也不能盲目樂觀

  1.現在有些人分析宏觀形勢往往只是糾結於GDP增速多半個百分點或少半個百分點及其對就業、物價等的影響,以為這就是宏觀經濟分析的全部內容。看不到經濟增速在連續的上升和持續的下行時期,同樣變動半個百分點增速是具有完全不同的重要意義,看不到今天的經濟是基於昨天經濟運行的持續性影響籠罩之下。具體說,中國2009年以來巨額的貨幣投放還在對當下經濟的運行帶來深刻的影響。若以貨幣供應量M2衡量,2008年 底47.5萬億元,2013年末110.6萬億元。2009年-2013年5年內貨幣供應高達63萬億元,竟超過1949年以來前59年47萬億元的貨幣供應。如此之多的貨幣已經在各個行業、領域中鋪開了數以萬計、幾十萬計的項目投資,形成了金融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債權債務長鏈條。其中,絕大多數項目仍在建設之中,遠未達到投資回報期。

  現在,當國際需求萎縮、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市場規模縮減,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減少,有些企業還不了貸款本金與利息,其結果,必然會產生一些瀕臨破產倒閉企業,這是自然的,若不破產倒閉才是不合乎市場經濟的情理。同時,只要有部分企業破產倒閉,就會開始引起銀行對同類項目的謹慎放貸,或同類企業本身也會減少新的投資欲望,結果,全社會貸款規模收縮。其效應再經企業間上下遊的連續發酵與傳染,就有可能帶來債務緊縮螺旋形沖擊,形成整個經濟的內生收縮,產生新一輪企業的生存危機。2014年8月的統計數據已表明,當期的貨幣供應和社會融資余額增速幾乎沒變,但工業增加值降幅嚇人,已降到2009年初來的單月最低點,僅6.9%的增長,微觀企業感到日子越來越難過。這些周期現象正如龐巴維克的迂回生產理論和哈耶克的信用周期理論所指出的,曾經的由過度貨幣供應所引起的經濟“超級繁榮”最終必然會以經濟的大震蕩或危機來收場,從而才可能開始一個新的經濟循環。

  今天,當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時,如果看不到曾經的“超級繁榮”和貨幣超量發行對以後的影響,看不到當經濟增速過快下行時曾經高杠桿下形成的企業債務鏈的斷裂和系統性風險蔓延的必然性,以及未做好“防患於未然”的一系列政策準備,仍是如同往常,分析經濟的軌跡僅僅關註當期GDP增速與就業、物價的簡單彈性比例關系計算,那是非常危險的。在當前,從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出發,若要聚焦討論經濟增速問題,關註的重點除了由就業所引起的社會穩定問題外,不是其他,恰恰應是如何防止一系列債權債務鏈斷裂現象的蔓延,這是當務之急,這是大局。

  2.不能不看到當今實體經濟表面還未出現嚴重的震蕩或大批企業破產倒閉的危機現象,恰恰是與現象背後隱藏的一系列非正常的經濟行為相關,在掩蓋著或拖延著問題的解決,如高利貸、龐氏融資、貸款交稅、商品交換與償債中的“以物易物”、僵屍企業的無效率存續、對互聯互保問題的幹涉與救助以及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等等。

  3.更重要的也是必須要看到的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在增速下行過程中之所以還能保持經濟較為穩定的態勢,恰恰不是政府在盲目樂觀、在任其市場發展,而是居安思危,考慮到“三期疊加”因素,在防範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思維下,瞻前顧後,統籌考慮,已經主動出擊,一邊全面深化改革,一邊在貨幣調控、投資、房地產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幹預政策。可以說,如果沒有一定的政策幹預,也許更大的問題早已出現了。

  因此,作為簡短結論,我們既不必過度悲觀,同樣也不能盲目樂觀。正確的態度應是謹慎樂觀:從趨勢看是樂觀的,但這是建立在對當前形勢的正確判斷及政府采取恰當的調控技術基礎上。

  什麽是底線思維?如何底線思維?

  謹慎樂觀是有條件的。當前的中國經濟,如果任其市場自然發展,政府不去作為,經濟硬著陸是必然的。但是若一味采取總量刺激政策,忽視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不準備忍痛付出代價,那只是拖延系統性風險爆發的時間而已,其結果同樣是危險的。怎麽辦?不能走極端,要走中間道路。而兩者之間的“度”又怎麽把握?換句話說,政府要有作為,又不過度作為,如何基於底線思維有作為且會作為?

  何謂底線思維?美國政府盡管不用“底線思維”這個詞,但是在危機中其貨幣政策的底線意圖同樣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圍繞影響社會穩定的就業率目標。至於圍繞實現底線目標的貨幣政策手段,在學術理論上是對還是錯,其溢出效應對他國是利還是弊,美國政府與美聯儲從來是不管不問,不在乎的。

  於中國國情而言,底線思維可以在回答“三期疊加”現象描述背後的疑問中展現:

  經濟增速換擋期,換擋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增速要下來。我們能容忍下到什麽地步?底線在哪?筆者認為:一在穩就業,穩住社會能容忍的較低的失業率;二是穩風險,在經濟增速下降中允許一些企業破產出清,但不能引致傳染以致最終導致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兩者說到底,均為確保社會的穩定。

  結構調整陣痛期,調整意味著什麽?意味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直面風險暴露並帶來陣痛。那麽,改革速度怎麽掌握?底線在哪?底線在“部分陣痛”可以,但不能因陣痛加劇而引致“生命危險”,也就是不能引發國家的全局性、系統性風險。譬如資本賬戶開放改革,當國內諸條件不成熟,且資產泡沫風險猶在,如果一下子完全打開資本流動大門會引起中國經濟的混亂,那麽該項改革只能是“部分陣痛”,漸進推進。又譬如土地制度改革,在其他財稅改革和條件還未充分準備前提下,土地使用權轉讓收益短期內若全歸農民,會引起中國經濟甚至是社會極大的混亂,則易徐圖進之,不能冒失求快。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消化意味著什麽?意味著要付出代價。面對由前期貨幣政策刺激起來的畸形的超級繁榮,遺留下了長期過剩的產能和僵屍企業,就要淘汰破產,要市場出清,相應地銀行要減記資產,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要縮水。此底線是什麽?全國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縮水,金融可以去杠桿,企業可以破產,但是不能對當前的經濟增長從而對就業有劇烈的沖擊,也不能因部分企業債務問題連鎖引發全國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和經濟危機。換句話說,對業已存在的風險,只能用時間換空間,力爭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機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歸納以上所說,說到底,底線思維是什麽?是政府在實施各種調控技術中,必須牢牢確保就業穩定和不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大局。這既是出於對經濟的考慮,同樣也是出於對社會和政治大局穩定的考慮。若確實能做到這二者,GDP增速再低一點,改革步伐再快一點,並不可怕。從這個角度考慮,底線思維其實又並不是一種新思維,而是30多年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的另一種表述:“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

  因此,在今天國民經濟遇到重大困難與轉折時期,政府應是毫不隱晦,直面坦承,處理好改革(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增速)、穩定(經濟與社會風險)三者間的平衡關系,這是關鍵。理論家也不應簡單地拿書本理論分析當今中國經濟,市場人士也不宜簡單地用外國分析數據套用當今的中國經濟。

  基於底線思維的宏觀調控技術討論

  基於上述底線思維的思考,如何把握宏觀調控技術?筆者在2014年6月間撰文:“當前的經濟困局與應急對策”,談及四部分內容:一、當前經濟走勢關鍵看房市;二、房市下跌已成必然定勢;三、系統性風險的引發、傳遞及後果;四、非常時期的非常對策,提出了政策建議16條。今天,筆者依然堅持文中的基本觀點,即面對當前經濟處於困難、微妙的轉折時期,政府要有作為且會作為,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的關系。這里,關鍵不取決於調控方向、口號、用詞的辯證思維和描述,也不取決於經濟學上泛泛的理論討論,而是取決於能不能對轉折時期的經濟形勢有個冷靜、客觀的判斷,取決於對“三期疊加”中三個“現象特征”之間是如何影響以及某種調控技術的選擇又是如何加重或者減弱某一“現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對這些複雜的細節,要實施正確的調控技術,涉及方方面面內容,確實形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實性。細節決定成敗。對此,政府已做了大量的政策安排。在此,筆者僅從個人認識出發,選擇若幹重要領域中的某些關鍵和重點細節作進一步的探討。

  1.關於經濟增速與就業問題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問題,學術界尚存諸多探討爭議,仍需進一步根據實踐加以研究。但筆者認為,一個簡明的道理是:預測短期增長(如2015年),絕不能用過去超貨幣供應刺激下“超級繁榮”時期的歷史平均增速數據作簡單外推,也不能在基於歷史數據簡單外推基礎上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系列預測數據中去尋找2015年的預測值,因為那是中國歷史上難以再出現的“超級繁榮”特殊時期的歷史數據。據此預測未來僅僅是一種可能性,不能無視預測期內外環境已發生的巨大變化。如前文所述,經濟運行具有歷史延續性。“路徑依賴”意味著今天的預測能否變成明天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天的現實問題、矛盾以及系統性風險隱患因素是如何解決的。解決速度的快與慢、不同的解決方法與軌跡,將決定明天不同的命運。

  筆者認為,2015年經濟增速必須穩定在一定的水平範圍,堅持穩定就業和防範系統風險的底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刺激拉高經濟增速,並不意味著不能容忍2015年的增速相對於2014年仍會有少許的下行,並不意味著穩就業的壓力只能在提高經濟增速上釋放。

  經各種數據推測,明年的經濟增速保持在7%左右較妥,這也是多方機構能接受的預測值。7%的速度可能仍會存在來自於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就業壓力。但是,追求更高的速度,一是不現實,二是會積累新的風險。在穩就業問題上,應直接著眼於“穩增長就是穩就業”這一目標,在這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首先,從總體趨勢看,2015年後全國新增勞動力總量步入拐點,新增就業壓力明顯減弱。與此同時,近年來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同為一個百分點的增長,對就業的貢獻完全不一樣。因此進一步加快簡政放權、減稅優惠、支持新經濟業態、鼓勵自我創業,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就業。

  第二,在嚴厲打擊一些高校謊報假就業統計數據的同時,針對前幾年拼命擴招,學科設置趕時髦,專業設置供需不合理的教訓,財政可撥付一筆臨時經費,鼓勵已畢業或將畢業大學生“返校”回爐,改變求職方向,一則為國家培養緊缺的操作性技術人才,二則可以暫時延緩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此同時,要認真檢查落實國務院對大學生自主創新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要讓每個大學畢業生對此有全面的了解,鼓勵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新。在財政上全面落實對全社會包括對大學生的職業培訓、失業救助等政策。

  第三,結合社會救助政策,再通過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企事業單位在困難時期,對職工可停薪、減薪但不停職,齊心協力共度難關,穩定社會,服從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局。

  2.關於投資問題

  自美國危機後2009年以來的5年間,中國GDP中三駕馬車各自的貢獻率和拉動作用呈明顯分化。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除2010年情況稍好外,其余年份均為負值。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是先升後降,未能持續獨當一面。因此投資自然成為穩增長的關鍵。但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和拉動變動波幅較大。2009年和2010年投資貢獻率分別為87.6%和52.9%,分別拉動增長8.1個和5.5個百分點;2011和2012年投資貢獻率和拉動有所緩和,消費未能拉動GDP增速保持上升,更使得2013年經濟增速必須靠投資重新發力。這說明,消費主導型經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長期的努力轉型方向。但是,眼前要堅持底線思維,維持一定的穩定增長速度,則投資仍是穩增長的關鍵,必須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

  問題是如何穩住投資?今後房地產投資的刺激只能是要求房地產需求回歸消費屬性而不是重燃投機屬性,在逐步建立長效制度框架下,通過“去行政化”、扶持改善性民生需求等政策調整挖掘新的增長動力,這是邊界,“刺激”絕不能重燃房市投機之火。在制造業投資,其增長動力最終只能通過市場來解決。政府要有所作為,也只是通過政策法規去實施企業重組,削減過剩產能的繼續增長。由此,投資中剩下可作為的只能在基礎設施投資上動腦筋。

  基礎設施投資從總體說,政府要有所作為,也能有所作為,但需會有所作為。中國目前一方面還存在相當大的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另一方面又是一個資金相對富裕的國家。從現象看,需求與供給是完全能平衡的。但實際存在的問題是:①加快簡政放權,歡迎社會資本加入,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然而迄今進展仍然緩慢。②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後,盡管允許發地方債,但要有思想準備,今後幾年,地方融資規模從總量上肯定不是放大而是在縮小。③可以通過發政策性金融債擴大基建,但國開行是準財政信用,不能沒有制約,不能不講投資回報和效益,預計明年不可能一味擴大籌資規模。

  因此,進一步思考如何加快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這一重點,關鍵不是有沒有投資空間和項目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金、如何籌集資金的問題。為此,2015年的政策發力應重點著眼於:第一,鑒於政策性銀行發債或由中央銀行再貸款給政策性銀行實質均為國家信用,是在實施放水貨幣政策,其政策力度是有限的。為此,首先,應用好現有的國家財力,加強預算管理,學會盤活用好臨時閑置的巨額財政存款。如果全年財政預算中由此產生某些月份暫時的支大於收狀況,應該向改革要資金,鼓勵財政向央行發行改革開放以來幾乎討論已30年仍尚未解決的真正意義上的“短期國庫券”,以解決財政臨時收支缺口。第二,在加快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戰略布局下,從推進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股減持中找資金,同時通過國企改革助推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重大轉變。第三,把從上述財政預算和國有資本預算中騰挪出來的資金,不只是以國有名義進行簡單的全額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而是部分選擇有投資回報、微利的項目,以貼息、補貼、PPP、基金等各種方式,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引導、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第四,各級政府要以過去30多年來吸引外資的那種創新精神與積極性,從政策等各個方面大力支持組織國內的PE資金,加快松綁自己手腳的各種思想束縛和制度限制。

  3.關於房地產市場問題

  當前,首先要明確當前房地產政策調整的目的和意圖。

  目前房市政策的某些調整確實有配合刺激投資、穩定增長的短期目的,但是,同時目前出臺的任何一項房市調整政策,應是和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碎片化的逆周期政策又不完全一樣,它既有上述穩增長的短期意義,又是銜接中國房市長效機制建設的方向,是針對長期以來長效制度體系不完善的逐步補充與糾正,是長期意義上的制度建設。

  那麽,長效機制制度的方向是什麽?對此,迄今社會上可能仍有不同意見。筆者一貫堅持若幹年來始終不變的觀點,即中國房市要健康發展,必須要把中國房地產市場引向以消費品為主導的發展方向,而不是朝金融資產的方向引導。政府調控房市的目標是要“管制度”,而不是“管房價”(制度建好了,房價自然不用擔心)。在這個問題上,中國要學德國、新加坡,不能學經濟運行以金融市場為主導背景下的美國、英國。要鼓勵居民買房是為了“住”,而不是像買股票目的是為了“賣”,不是投機囤積待價而沽。而且要讓市場明白,當前政府對房市政策的某些改變,客觀上存在穩房價和逆周期的效果,但又不能僅僅理解為是簡單的調控房價和逆周期調控,而是在擇機尋找出臺銜接未來房市長效機制下的制度(如取消行政限購),也是未來長效制度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當房市下跌、市場認為從調控房價需要調某項制度但與長效機制目標發生沖突時,從改革與轉型大局出發,政府不應也不會再葉公好龍,選擇有違於長效機制目標的臨時性碎片化政策。因此,市場應明了,盡管房地產市場投資在目前整個投資中“四兩撥千斤”,但我們不能指望在房市長效機制所指向的制度之外,把穩經濟增長的寶全押在房市政策的調整上。

  為此,在取消行政性限購政策的同時,當前如何長短利益結合,進行房市政策的進一步調整?

  ①國家應按照“住有所居”的要求,起碼以國務院條例的形式而不是以央行部門規章的形式,根據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和居民未來收入增長前景,對首套自住型購房明確首付比例、優惠利率(財政可貼息)的法律性硬約束標準。例如,可測算未來中國經濟20年增長中一對大學畢業中產階層夫婦20年的收入增長狀況,倒算確定20年按揭貸款時可承擔的首付比例。如此測算,首付比例肯定大大下降,勢必進一步提前釋放和滿足一大批剛性需求。此舉短期內明顯利好房市,長期看也不會累積新的泡沫。同時,廢除首付比例作為央行的調控工具,以可以隨意修改的部門規章軟約束“文件”進行臨時性調控的做法。

  ②對暫時無能力購買第一套住房的居民應大力鼓勵租房。但國家應出臺鼓勵房屋租賃的優惠政策,更應出臺重點傾向房客的租房管理規定,在租金、稅收、合同約束內容等重要問題上予以明確的指導。這項工作恰恰是近幾年來房市長效機制建設中最為薄弱和被忽視的內容。

  ③對當前巨額的棚戶區改造資金的使用,應根據各地住房庫存狀況,實事求是,靈活掌握,不搞一刀切,絕不為今後留下新隱患。允許棚改資金在市場上購房或經適當改裝後作為棚改安置房或保障房提供,也可采取貨幣化安置和租金補貼等形式。同時對各種形式的“經適房”、“軍改房”等既市場化又非市場化的住房給以規範。

  ④短期內為防止取消限購政策後可能重燃投機炒房熱(事實上此預期在減弱),可策略性地根據時機,依據未來房產稅制度的基本內容,對第一、第二套和第三套(抑或第四套?可仔細測算),提前公布未來對不同的基本住房消費、改善性住房消費、投資與投機等房屋功能將采取輕重不同的稅收政策原則。例如,結合人均居住面積,對基本住房消費基本免稅,改善性住房消費征輕稅,投資性住房征較高的稅,純投機炒房高征嚴厲重稅。並同時提前公布,房產稅的詳細細則內容待具體研究後公布。

  4.關於貨幣政策問題

  面對經濟增速下行,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在哪里?是否一定要完全體現逆周期調控的目的,將經濟“下行”硬調控為“上行”?筆者認為,近幾年經濟增速適度下行既然是必然的,因此貨幣政策調控的邊界不應是“逆調周期”,而應是:

  首先,一定要穩住整個金融體系。只要金融體系是基本穩定的,就能確保整個經濟運行基本穩定,不會硬著陸,這是底線,也是任何一國政治、經濟、社會運行的必需。當美國爆發了百年一遇大危機後,無奈的選擇、首先的出路也是給金融體系盡快註入流動性,穩定整個金融體系。但是,他們是“馬後炮”,我們要當“馬前卒”。

  確保金融體系的充足流動性,客觀上會起到一定的逆周期調控目的,但是要註意,目前宏觀經濟的調控不能完全指望貨幣政策。基於歷史發展而來的當今中國經濟既然已是“三期疊加”,則調低經濟增速,加快結構調整與改革,消化前期歷史遺留下來的房市泡沫、僵屍企業、產能過剩和地方債務風險等問題三者中,哪一個都指向、都要求關閉破產一些企業,都需要通過穩健貨幣政策來營造中性適度的金融貨幣環境,都需要有其他宏觀政策的配合,因此在發揮貨幣政策作用時絕不能一味片面追求寬松的貨幣政策。

  其次,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重要的不是貨幣政策口號、用詞的描述與解釋,而是調控中的技術細節。在技術細節上,當前貨幣調控除要關註結構、定向微調外,在總量指標上,功夫要下在社會融資總量上,而不是下在貨幣供應M2上。調控中不要太在乎M2多增長半個百分點還是少增長半點百分點的目標。為什麽?M2是表示銀行系統的負債,而與實體經濟直接相關的是金融、銀行系統的資產方,是由貸款、股票、債券、票據等所構成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但是這一指標近幾年增幅波動太大,很不穩定、不穩健。社會融資量的季度增量,2011年四季度環比增長48%,2012年四季度環節只增長2.4%,2013年四季度又增長12%。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該指標背後的各項融資活動是被央行、發改委、證監會政策所左右,各自步調不一,缺乏有效的部際協調。建議明年應由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央行統一加以協調,提高整個宏觀的調控水平與效率。

  第三,在當前經濟轉折的微妙時期,既然央行已經發出明確的穩健貨幣政策的信號,因此在操作上,一是市場信號一定要明確,預期要清晰,不能發生讓市場、機構去猜央行意圖的混亂現象,影響銀行中長期貸款的發放和經濟增長大局。二是既然講穩健貨幣政策,就要講政策細節的實施結果,最終是應看實體經濟層面可得的資金量狀況。而社會融資余額月均增速,2009年約30.2%,“四萬億”之後的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到了2013年月均已降到20.3%。進入2014年前10個月月均增長又降到15.8%,這降速是否有過快過大之憂?在市場出清機制未落實,存在地方政府和房企較高融資能力的擠壓,難怪出現在穩健貨幣政策的口號下,民營小企業融資仍不穩健,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很好解決的現象。

  最後,貨幣政策的調控同時要有準備,要與其他政府部門緊密配合,做好房市和經濟增速如果出現“斷崖式”下跌的政策儲備。只有做好了防意外準備,才能從容有備,真正去實現經濟軟著陸。

  5.關於市場出清問題

  筆者之所以在今年3月北大一論壇發言時強調,經濟結構調整要堅持市場出清原則,是因為市場出清問題是我們今天在講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中講得最少、做得最差、政策最不配套的一項工作,直接影響了深化改革的效果,影響了經濟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進程。應該認識到,我們既然已容忍經濟增速的下行,又承認當今的時期特征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那麽理應必須承認,市場出清是該市場邏輯的必然和後續。而且,在經濟增速與周期下行時期,要真心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關鍵就是要打破“八個瓶子七個蓋”的局面,要關閉破產一些企業,才能優化配置社會資金,才能真正降低融資成本。目前面臨著一部分民企、中小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人們試圖從多成立一些民營銀行中找出路,方向是對的,但民營銀行的經營動力也是利潤第一。在“現存的市場”運行下,銀行已難以尋找到大批既安全又有高回報的可貸項目。因此政府如果沒有其他的特殊制度安排,新增設的民營銀行並不能成為解決當前民營、中小及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主要制度安排。特別需要指出並予以關註的,曾經在經濟增速上升時期發生的、一度被人贊譽並大力推廣的企業間“互聯互保”經驗,當時確實發揮了擴大信貸杠桿力的作用,部分解決了小企業的資金問題。今天,當經濟增速進入下行時期,曾經的企業“互聯互保”又恰恰成了收縮企業信貸的杠桿,已引起連續、成片的債務鏈糾紛。

  為此,為了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期,不至於出現因部分企業資不抵債、債務鏈中斷而波及更多的企業特別是互聯互保中小企業,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①要對一些確已資不抵債的企業(包括房地產企業),堅決實施關閉破產,沖銷股東權益和銀行債權。

  ②對地方債存量風險問題,財政部已提出初步方案(財政部43號文),表明了中央財政“不兜底”的態度,這同時意味著2015年相關地方政府要做好變賣地方國有資產還債的一系列準備,相關銀行、債權人要做好沖銷壞賬的準備。

  ③對覆蓋面較廣的互聯互保中小企業,債權債務鏈複雜(類似過去的“三角債”),但牽連的企業並非都是壞企業。對此,應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盡快出面協調與指導,各地方政府、銀行及相關債權人加快磋商,籌建臨時資金池,梳理錯綜複雜的債務鏈,隔離好企業、較好企業與差企業,以最大幅度降低被牽連的企業數量。

  ④當前的輿論不應片面突出“一片救”、“政府救”的聲音(包括理財中的“剛性兌付”問題),而應宣傳市場紀律,宣傳市場解決債務鏈的經驗,宣傳一些企業在關閉破產或“關停並轉”過程中如何安排好職工利益、穩定社會的經驗,宣傳依法處理理財產品糾紛的經驗。

  6.關於城鎮化問題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同時加快城鎮化進程,是改革和發展的結果,是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伴隨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同時,近期內如果能快馬加鞭,盡可能加快推進這項工作,對擴大短期內的投資與消費,釋放“三期疊加”時期經濟工作中的矛盾與壓力,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此,在落實關於城鎮化規劃的進程中,國務院可以一定的行政指令約束各級地方政府,在2015年全面推行戶籍制度改革,關鍵是要求公布承諾農民工市民化諸要求的進程時間。由此,去主動暴露一些地方在教育、醫療、養老公共產品不足的問題,暴露一些地方的財力不足問題,倒逼加快簡政放權、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服務領域的投資,倒逼加快財稅與轉移支付的改革。財稅制度是國家經濟運行中最基礎性的制度,積累的問題錯綜複雜,我們不可能指望在某一天對其有個徹底梳理之後即刻全面調整,因為經濟的日常運行不能中斷。而財稅制度中的土地財政問題恰恰又是當前被扭曲的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影響既廣且複雜,如果抓住其在短期內欲徹底改革,難度高、震蕩大,將引起投資增速直速下降。恰恰此時如果抓住戶籍制度這一看似局部性的改革,短期內能釋放強制性儲蓄,提升消費,中期內能提升投資。而暴露的問題主要是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是公共品建設中國家財力如何挖潛與分布的問題,以及市場與政府職權邊界中簡政放權的改革問題,這一切正是目前改革規劃在急需推動的。

  7.關於“走出去”問題

  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消化始於美國危機後全球救助策略大背景下中國過多的貨幣存量和過多的產能,已成為宏觀政策選擇中不可或缺的思考。這一思維如果在美國危機後的2008年底提出還不易為國人理解的話,閉幕不久的北京APEC會議傳遞了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明確信號,亞投行、互聯互通、絲路基金……等一系列決策,其信號已非常清晰。追求進一步的亞太經濟一體化,不僅有利於消化國內產能和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而且可以促進亞太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促進世界經濟平衡發展中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內外共贏的正確抉擇。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同時具有中國大國外交和國際地緣政治上的長遠意義。

  在鼓勵“走出去”問題上,政府已有諸多的政策與制度安排,作為補充,筆者認為,要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應進一步關註:

  ①面對巨額外匯儲備已成為負擔與壓力之時,可以動用國家資金(央行和財政資金),更重要的是應動員民間資金。在此方面,除需配合資本賬戶有關規定之外,應徹底放開企業、加快放開自然人的本幣與外幣自由跨境直接投資、PE投資中的各種行政限制。這有利於培育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和提高國民福利,同時有利於減輕國內的貨幣供應壓力。

  ②除20國基礎設施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外,應“兩條腿走路”,盡可能繞開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因素對我戰略實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市場力量,鼓勵民間及國內金融機構與境外機構合資成立各類中外合資銀行、基金等銀行、非銀行機構,去實施“一路一帶”和亞太經濟一體化戰略。

  ③鼓勵企業“走出去”,更應鼓勵人民幣走出去,這是中國“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相結合的另一層面的長期思考。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企業和居民所持人民幣到境外貸款與投資,除同樣能起到消化國內過多產能外,還有助於逐步追求和形成擴大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空間,逐步提高中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財富再分配能力這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根本目的。在短期內,擴大人民幣國際結算中的在途資金規模、在全球形成多個離岸市場中的人民幣滯留,本身均有助於部分沖減國內貨幣供應的壓力。因此,在今後資本賬戶逐步開放過程中,主管部門應更多選擇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主要載體的通道,加快通道建設(包括上海自貿區和滬港通等),逐步放大通道“額度”,減輕外幣大進大出的不可控壓力,增加中國央行在利用人民幣實施資本賬戶開放中的調控主動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89

民間借貸劄記(二):“過度競爭”的集資企業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219/270369.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慶寧 如果不是同屬河南省衛輝市企業的河南省鐘利晶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鐘利晶矽”)利息更高、“出手更狠”,河南省三聯豆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聯豆業”)這家地方政府座上賓,或許不會在最近兩年多的時間內兩度資金鏈斷裂。

2011年2月,三聯豆業落戶河南省衛輝市產業集聚區,一期投資1.2億元,占地50畝。該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自稱擁有全球第一條“非轉基因”大豆高科技生物生產線,並聲稱他們利用高低溫豆粕在一條生產線上可連續提取“非轉基因”大豆濃縮蛋白質、異黃酮、大豆纖維、皂甙、低聚糖、核酸、短肽,大豆鈦等產品。

三聯豆業在對理財群眾宣傳時屢屢強調,該公司以用“10塊錢的成本創造出100塊的利潤”,“年利潤高達2.5億元”等等。

盡管成立以來便資金不足,但自稱“擁有農業部、科技部、國家農科院、衛輝市委市政府的關懷支持”的三聯豆業,常以“大公司、效益高、實力強、國家、省重點科技發展企業”的形象面向理財群眾。公司自2012年開始,與天津市升瑞基金合作在河南一些地市設立集資網點,吸取民間資金。

多位理財群眾與三聯豆業簽訂的借款合同顯示,三聯豆業承諾的月息多在2.5分以上,合同中不乏包括“年終分紅”在內的5分、8分這樣的高月息。

上述種種,使得大批理財群眾對三聯豆業趨之若鶩。官方信息顯示,三聯豆業僅在河南省駐馬店一市就吸收1.8億元的民間資金。該公司的集資網點遍布河南安陽、鄭州、駐馬店、洛陽、平頂山、三門峽等市。

三聯豆業的集資合作方天津市升瑞基金因在天津濱海新區違規操作資金被依法取締,導致三聯豆業資金鏈首度斷裂。2013年8月,三聯豆業公司制定《妥善解決駐馬店市場“三聯豆業借款合同”的合同更換決定與還款承諾》(豫三聯文〔2013〕第0184號),確定還款計劃,並保證“在沒有完成承諾期間,公司不因任何因素影響正常還款,如因公司個別人不作為影響還款,公司承擔所有後果。”

維持正常的生產銷售或許不是還款的唯一來源,自2013年下半年,三聯豆業開始在豫西一地級市吸收民間資金。囿於資金鏈已然斷裂過一次,三聯豆業的承諾月息有所下降,多在2分到2.5分之間。

該地級市理財群眾群眾透露,三聯豆業曾租賃數輛大巴車,拉上他們前往該公司實地考察,全程路費、餐費全免。“臨走之前,三聯豆業還贈送了我們一些產品,每瓶價值四五百元。”不過,這些理財群眾提供的三聯豆業產品外觀上,均未註明“食”“藥”“健”等標識。經濟觀察網記者未能從官方獲悉三聯豆業產品進一步的詳細信息。

今年5月,三聯豆業資金鏈再次斷裂,該公司負責人高甲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上述豫西地級市警方采取強制措施。彼時,三聯豆業已清償駐馬店投資民眾8千萬元,尚有1億元未還。

“上次(資金鏈斷裂)是受到天津私募案影響,屬於外憂。這次因為家鄉人的過度競爭,出手太狠,算是內患。”兩位三聯豆業相關前員工證實,三聯豆業此前在這一豫西地級市的集資生意一直平穩推進,按時付息還本,資金周轉尚可。“後來,同屬衛輝市企業的鐘利晶矽也開始在這邊設立集資網點。三聯豆業月息兩分,鐘利晶矽月息三分、四分。不僅如此,鐘利晶矽還挖走了不少三聯豆業的客戶經理,那些客戶經理又帶走了一批三聯豆業的投資群眾和資金。就這樣,三聯豆業很快撐不住了,自今年4月15日開始無力按時付息,本金的兌付更成問題。而後不久,投資群眾前往公安機關舉報,董事長高甲春被抓。”

經濟觀察網記者未被獲準進入三聯豆業廠區,該公司是否正常運轉暫未可知。而讓三聯豆業再次資金鏈斷裂的鐘利晶矽,來頭同樣不小。

工商信息顯示,鐘利晶矽同屬衛輝市企業註冊資本2300萬元,法人代表錢菊芹,經營範圍包括石英巖的開采、矽石、矽粉的加工、銷售等等。第一財經日報援引警方消息透露,鐘利晶矽一方面本身即是“空殼”企業,另一方面與河南歐陸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屬於“兄弟”關系。河南歐陸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多人早在2012年已被河南警方控制,今年7月分別獲刑3到8年多不等。

鐘利晶矽在將三聯豆業“擠垮”之後,未能獨善其身。官方近期通報,鐘利晶矽涉嫌分別在新鄉市區、衛輝市、封丘縣及焦作、商丘、洛陽、鄭州、漯河、三門峽等16個縣市雇傭代理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初步報案群眾300人,涉案金額6000萬元。該公司法人代表錢菊芹已於今年7月2日被衛輝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69

(借鑑)2014牛市中自信過度而破產的故事(轉)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4814103

(借鑒)2014牛市中自信過度而破產的故事(轉)

悲催的2014年已經過去,盡管辛酸但總要去面對。

2013年獲得職業炒股生涯第一個100萬,也在同一年底經歷了職業生涯第三次破產,這次破產並不是踩上了如重慶啤酒 那樣的黑天鵝事件,而是一年3倍多的驕人戰績以及資產首次突破100萬的過度自信讓我采用了融資融券高杠桿的做法,當時加上融資最高操作資金達到300多萬,以為2013年可以創造職業生涯的神話,但萬萬沒有想到噩夢就此開始。

2013年十月份之前已經有了近3倍的收益,但十月份開通融資融券後,開始還大賺,但十一月末到十二月初短短十幾個交易日,卻虧損了80多萬,融資看就虧了30%多,但自有資金算卻虧掉了近80%,幾乎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融資融券困住手腳並在連續暴虧的情況下心理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暴虧後總想著繼續超重倉一舉翻身,但迎來的卻是更大的暴虧。

現在想想那時就像是中了魔,現在真正明白融資融券是把雙刃劍,好的行情可以讓你加倍暴賺,但糟糕的行情虧得時候卻會讓你加倍暴虧,並且虧損之後你的融資額度會相應加倍減少,你已經無法再用到之前的高額度,這就意味著虧損之後你要想回到虧損前的額度,就得再賺雙倍的收益,這個難度對於操作水平一般的人來說可以算是巨大,還有一個融資的股票限制使許多不符合模式的票強行去操作才能用上融資,再一個就是融資滿倉一票是多麽極其危險的一件事!

總之融資做和沒有融資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模式,當你的模式不適合當前的市場行情或是當前的市場行情極度糟糕時,你還在用沒有融資的模式進行融資的高桿杠操作,那是極度危險的一件事,我個人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希望對於正在融資高杠桿操作的朋友能有所幫助,也許現在你的模式適應當前的行情或是行情非常好而你的節奏又踩得很準,你正在通過融資高杠桿操作暴賺,你也看不起我的這些言論,但行情永遠不會一個模式走下去,當行情轉向,你的模式不再適應市場時,前方遲早會有一個坑會讓你深刻明白這個道理!

2014年的破產對於我的打擊前所未有,職業生涯的輝煌與再次破產沒想到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當時操作的信心已經幾乎完全喪失,戰戰兢兢,恐懼,害怕讓我亂了方寸,所有的操作都嚴重變形,突然之間發現自己不會炒股了,開了個實盤貼也是自欺欺人,想給自己一點安慰一點鼓起勇氣的信心,卻還在自己假裝騙著自己,你不是超人或是毫無感情雜念的機器人 ,巨大的虧損破產之後你心理承受的壓力會讓你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一個甚至連剛入市的新股民都不如的人,而身在迷局當中惡性循環自己卻無法突圍,那種痛苦簡直讓人快要瘋掉。

今年五月初相戀四年的女友離開了我,從2010年相識,整整四年我們風雨同舟,從未分開過,2013年十月份我們確定了來年買房結婚,十一去了四川旅行了七天,那是我人生最美的一段時光,想著這些眼角濕了,是我親手毀了我們之間的感情,七月初我得知她訂婚了,和一個家境殷實的男人,看著他們親密的合照,站在她身邊的人應該是我啊,我知道她的笑里有多苦澀。

那一晚我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直到眼睛里再也沒有留下來的淚水,我站在房頂,一只腳已經邁了出去,想一躍而下痛快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也許一個悲涼淒慘的生命在那一刻就那麽結束了,一瞬間的想法是多麽的可怕,當時幸虧我的朋友趕了過來,在他們的勸導下,我才慢慢走了出來,打消了這種可怕的念頭,我還有愛我的父母,關心我的親人,如果我就這麽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將是多麽不負責任。

我破產之後親戚沒有責備我,而是鼓勵我,他們說相信我,讓我有錢了慢慢來還,沒有了就算了,這是我幺爸對我說的原話,年初當我告訴我幺爸我破產了之後,他只是嘆了一口氣,然後很平靜地安慰我,這是多麽偉大的親情啊,而我內心的自責卻與日俱增。

我女朋友家里是農村的,家里父母身體都不好,還有兩個弟妹在上學,生活壓力也很大,她是個非常孝順的女孩,想讓家里人過上好的生活,而我如今自己什麽也給不了她,在一起的最後幾個月我們更加相愛,但更多的是默默淚水,好幾次早上醒來發現她的枕頭都是濕的,當時的情況換做任何一個女人可能都無法承受,就連我自己也幾乎快要奔潰了,我想要去快速翻身我想要去拯救我的愛情可是這樣的想法越重,操作就越變形,最後泥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破產後的各種壓力已經使我的操作嚴重變形,就像是莽夫在做困獸之鬥,最終心力交瘁而沒有任何功效,我已經意識到自己不再適合繼續留在這個市場上了,七月中旬我選擇了清倉,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我一個人放下股票去了很多地方,深圳,上海,杭州,西安等等,很多都是我和女友從前待過的地方,在那里我回憶著過去的美好,同時也深刻反思著自己,心里也從來沒有覺得這麽安靜過。

六年多時間幾乎每天在電腦前的時間都超過十小時,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股票上,現實生活中除了學生時代的幾個好哥們外幾乎沒有新的朋友,生活有時顯得很乏味,身體越來越差,心里遭受折磨,選擇職業炒股失去的遠遠比獲得的多,真不知道這樣的堅持值不值得?

當年大學金融學本科畢業,除了國際證券分析師之外獲得了證券行業的所有證書,以我的資歷隨便可以在深圳或上海找到一份年薪10W以上的工作,生活也許會過得很輕松,可如今了事業三次破產,身負債務,還失去了想陪伴一身的愛人,身心備受摧殘。

幾年前看到魚鷹兄寫過一篇關於《職業炒股就是與魔鬼簽訂的一份協議》,當時還不以為然,如今卻深刻地感受到了,做股票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容易,新進入市場的股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有的事聽別人說不以為然,唯有自己撞得頭破血流才會真正明白,希望更多的股民朋友不要走我的老路吧!

七月份到十月份的行情我都沒有參與,遠方出行收獲最大的是自我的反省和心理上的升華,十月中旬去除融資小資金試了試手找了找感覺,11月10號開始23萬的資金操作,昨天收盤賬戶是43萬多,算上上周五轉出的3萬塊(悄悄給前女友打了兩萬塊,也許她現在馬上就要結婚了,但還是希望看到她今後的生活能夠過得好一些,畢竟這麽多年的感情我已經把她看做我的親人,還有一萬是自己的生活開銷),收益率剛好翻倍,雖然這段時間比起大多數人這個收益顯得微不足道,但我自己已經很知足了。

最後說一句,2014你大爺的,2015大爺你好!

堅持不動

http://guba.eastmoney.com/news,gssz,13940684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02

央行張曉慧:既防經濟慣性下滑 又防過度放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79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惠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2014年的貨幣政策取到了良好效果,預計2014年末M2增速接近10萬億,符合目標。新常態之下,2015年貨幣政策重點就、是為改革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既要防止經濟出現慣性下滑,同時也要防止過度“放水”。

張曉惠指出,2014年國內經濟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速總體符合預期,就業和價格形勢較為穩定,結構調整步伐有所加快,但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增強,增長對債務和投資依賴過高等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暴露有所增大,資源環境的過度承載和約束也更加凸顯。受債務率高、風險溢價上升以及結構扭曲等複雜因素影響,企業融資成本上升等問題引起各方面廣泛關註。

央行方面,2014年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2014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平穩適度增長,市場利率回落,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總體有所下行,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有一定程度緩解。

張曉惠預計,2014年末廣義貨幣M2增速基本運行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內,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接近10萬億元,社會融資總量與2013年大體持平。

文章提到,2015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調控也面臨著老矛盾和新挑戰。比如軟約束與結構性矛盾突出,杠桿率高,以及數量型調控難度增大等。

張曉惠稱,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審慎和穩健,重點就是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這要求根據經濟基礎條件的變化適當調整力度和節奏,做到不多也不少,在基礎條件出現較大變化時適時適度調整,防止經濟出現慣性下滑,同時也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桿水平

以下為張曉惠全文:

2014年貨幣政策的著力點

剛剛過去的2014年,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處在深刻的再平衡調整期,總體溫和複蘇,但增長動力依然不足,區域經濟運行和宏觀政策分化明顯,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地緣政治等非經濟擾動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仍處於三期疊加階段,經濟增速總體符合預期,就業和價格形勢較為穩定,結構調整步伐有所加快,但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增強,增長對債務和投資依賴過高等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結構調整過程中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暴露有所增大,資源環境的過度承載和約束也更加凸顯。受債務率高、風險溢價上升以及結構扭曲等複雜因素影響,企業融資成本上升等問題引起各方面廣泛關註。

面對複雜的內外部環境,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總體思路,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之間的關系,在區間管理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定向調控,在穩定經濟運行的同時強調支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深入推進改革,激發經濟活力。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動作為,不斷補充完善調控方式和政策工具,提高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堅持總量穩定,並註意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預調微調,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二是促進結構優化,用調結構的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三是寓改革於調控之中,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疏通傳導機制,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圍繞上述工作主線和重點,2014年貨幣政策操作的著力點放在了以下幾方面。

不斷補充完善和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2014年以來,人民銀行流動性管理任務更趨艱巨和複雜,不僅面臨來自資本流動變化、財政支出變化及資本市場IPO等多方面的擾動,同時也承擔著建立價格型調控框架、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務。在外匯占款渠道投放基礎貨幣出現階段性放緩的情況下,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平穩適度,人民銀行增強主動提供基礎貨幣的能力,根據流動性需求的期限、主體和用途豐富和完善工具組合,提高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分支機構常備借貸便利(SLF)試點,完善中央銀行對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正常流動性供給的渠道。創設中期借貸便利(MLF),向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通過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為開發性金融支持棚戶區改造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額度。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預調微調作用,合理把握操作的方向、力度和頻率,根據短期流動性供求複雜多變的特點,適時將公開市場正回購操作期限由28天縮短至14天,搭配使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等彌補臨時性資金缺口,有效應對多種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動性波動,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2014年,公開市場累計開展正回購操作30210億元,開展逆回購操作5250億元,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6200億元。

適時運用價格型工具,引導利率水平適度下行。更加註重量價結合,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彈性,通過調節流動性總量著力引導市場利率。2014年全年四次引導14天期正回購操作利率共下調60個基點,促進貨幣市場穩定運行。自2014年9月份起適度下調抵押補充貸款資金利率,並通過中期借貸便利在提供基礎貨幣供給的同時發揮其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根據經濟基本面變化,2014年11月22日采取非對稱方式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引導融資成本下行,促進實際利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2014年末,銀行間市場3年期、7年期AA級企業債到期收益率分別為5.85%和6.34%,較2013年末下降1.50個和1.27個百分點。2014年12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2014年1月份下降0.6個百分點。

改進合意貸款管理,發揮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逆周期調節和信貸結構引導功能。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金融機構資本水平、穩健性狀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適時調整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有關參數,並適當加大了對支小支農貸款較多的中小金融機構的調整力度。2014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末,分別調整宏觀審慎管理指標,拓寬合意貸款空間,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支持。第四季度又對支小支農力度較大、資本水平足以支撐貸款進一步增加、未出現較大風險案件或風險隱患的定向降準機構,通過調整政策參數滿足其有效貸款缺口。

實施“定向降準”,建立引導金融機構提高“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比例的正向激勵機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通過開展定向操作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成為主要經濟體央行的新動向,2014年,人民銀行也嘗試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結構調整。4月25日起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分別下調2個和0.5個百分點。6月16日起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8月29日,下調魯甸地震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新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構建中央銀行抵押品管理框架。人民銀行於2014年初新設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包括支農再貸款和支小再貸款,通過優惠利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全年多次調增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並完善相關管理,對涉農、小微企業票據優先辦理再貼現並要求再貼現票據的貼現利率低於同檔平均利率,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部署在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廣州分行開展試點,以信貸資產質押方式發放了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初步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取得了預期效果。2014年年末支農再貸款余額、支小再貸款余額、再貼現余額均較上年同期進一步增加。

繼續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增強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2014年11月22日,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2倍,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並,金融機構自主定價空間進一步擴大。放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為進一步推進外幣存款利率市場化進行有益嘗試。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逐步擴大自律機制成員範圍。穩步推進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為發行面向企業及個人的大額存單探索經驗。2014年,銀行間市場已陸續發行同業存單998期、8986億元,二級市場交易金額4113億元。

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加大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力度。2014年,人民銀行基本退出常態化的外匯幹預,繼續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3月17日起,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7月1日,取消商業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買賣價差限制,銀行可自主定價,至此銀行對客戶外幣掛牌匯價區間限制全部取消,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0.36%。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2014年1~11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8%。先後推出人民幣對新西蘭元、英鎊、歐元以及新加坡元等貨幣直接交易,促進人民幣跨境使用。以貨幣掉期等多種方式向銀行提供外匯資金,支持企業“走出去”。

加強貨幣政策的宣傳與溝通,引導和穩定好市場預期。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加快發展和貨幣政策框架逐步向強化價格型調控轉型,穩定預期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對政策工具的補充和探索增多,做好與市場的適度溝通顯得更加重要。人民銀行高度重視與市場的信息溝通和預期引導工作,通過《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央行官網、央行微博以及窗口指導等平臺和方式,適時向市場傳遞央行對宏觀經濟的分析判斷,及時披露貨幣政策工具完善和使用情況,更加主動地呼應社會熱點和市場關切,宣示政策立場,適度提示風險,引導和穩定好公眾預期。

總的來看,穩健貨幣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2014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平穩適度增長,市場利率回落,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總體有所下行,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有一定程度緩解。預計2014年末廣義貨幣M2增速基本運行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內,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接近10萬億元,社會融資總量與2013年大體持平。2014年下半年以來,貨幣增速和社會融資總量增長有所放緩,與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表外融資收縮、部分軟約束主體擴張放緩以及監管措施強化等有關。貸款結構繼續改善,小微企業和涉農貸款增長快於全部貸款。貨幣金融環境的穩定為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造了較好的宏觀環境。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形勢穩定,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有望實現2014年主要宏觀經濟預期目標。

面臨的形勢及貨幣政策展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速換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階段,結構調整的陣痛以及調整和改革所激發的活力交織,傳統增長引擎減弱與新興產業發展並存,增長、就業、貨幣、物價、環境等經濟變量之間的匹配關系發生變化,經濟運行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和新常態。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和韌性較大,經濟社會領域改革持續推進激發經濟活力,長期持續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化。但也要看到,面臨的內外部形勢依然複雜。從國際上看,發達經濟體複蘇和貨幣政策仍將呈現分化態勢,美元將進入加息通道,歐日經濟複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際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和跨境資本流動可能進一步加大。從國內情況看,內生增長動力尚待增強,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對未來物價走勢的爭論增多,同時全社會債務和杠桿水平仍在上升,經濟結構調整過程難免伴隨一定的風險暴露,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推進也會對全社會投資行為等產生影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金融調控也面臨著老矛盾和新挑戰。一是我國仍處於“新興加轉軌”的階段,軟約束和結構性矛盾仍較為突出,來自其他領域的擾動也比較多,這使貨幣進入經濟體系後的運行規律發生變化,表現出更加複雜的結構化特征,凱恩斯主義的全面刺激政策效果遞減。二是長期依賴高投資的增長模式,導致貨幣信貸總量已經較多、杠桿率總體較高,進一步擴張的空間有限,同時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和軟約束主體仍占用大量金融資源。三是隨著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加快發展,數量型調控面臨的挑戰增大,而健全和完善價格型調控機制的任務還十分繁重,轉型期的貨幣政策兼顧“量”與“價”平衡與轉換的難度上升,對引導和穩定預期的要求更高。此外,定向調節措施在信號顯示和結構引導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貨幣政策本質上還屬總量政策,若結構化調節不當也可能影響總量穩定,並造成新的扭曲,需要把握好兩者的平衡和協調。四是我國經濟金融體系已經融入全球化,開放宏觀格局下其他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都可能向國內傳導,美元走強以及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有效應對的重要課題。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都在變化,而其核心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改變。在這樣的宏觀經濟大背景下,必須處理好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總量政策之間的關系。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貨幣政策總體應保持審慎和穩健,重點就是為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這要求根據經濟基礎條件的變化適當調整力度和節奏,做到不多也不少,在基礎條件出現較大變化時適時適度調整,防止經濟出現慣性下滑,同時也要防止過度“放水”固化結構扭曲、推升債務和杠桿水平。與此同時,要切實加快結構調整和改革步伐,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突破,重點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經濟活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也有助於拓展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領域和空間。

下一階段,要更加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總體思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寓改革於調控之中,把貨幣政策調控與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更充分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疏通傳導機制,通過增加供給和競爭改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受外匯占款增長放緩、金融創新加快、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更趨複雜、資產價格波動加大等因素影響,流動性管理的難度趨於上升。要進一步加強對流動性和市場利率走勢的監測分析,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及其對流動性的影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調節流動性,保持貨幣市場穩定運行。同時,繼續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

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繼續發揮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逆周期調節和結構引導作用。結合支小支農貸款投向、資本充足率高低、風險內控狀況、機構新設、區域發展五大“元素”,合理確定並適時調整政策參數,更好地體現差別化和針對性,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實際需求和季節性規律更好地安排貸款投放節奏,同時將更多的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繼續探索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的機制和手段。

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棚改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格控制對“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促進產能過剩矛盾化解。積極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通過多種方式盤活信貸存量。同時,繼續通過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完善銀行公司治理、清理不合理金融服務收費、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金融供給、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等舉措,標本兼治,著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央行利率調控框架。進一步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繼續推進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探索發行面向企業及個人的大額存單,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範圍,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促進形成均衡合理的利率水平。加強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繼續培育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和貸款基礎利率(LPR),完善利率傳導機制。建立健全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控框架,加強預期引導,強化價格型調控機制。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加大市場供求決定匯率的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發展外匯市場,豐富市場產品,擴展外匯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為基於實需原則的進出口企業提供匯率風險管理服務。密切關註國際形勢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

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督促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內控和風險管理。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對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發展潛在風險的監測與防範。加強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和償債能力的跟蹤監測,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範預警和評估體系,防止出現金融體系的大幅波動和順周期問題,采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