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穩定增長是一個神話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ylp.html
有人認為,有的公司可以做到「穩定」增長。雖然我也持有這樣的「穩定」增長的公司股票,但我卻將信將疑。不僅如此,我可能更傾向於這樣的看法,即所謂的穩定增長幾乎就是一個神話,因為幾乎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到。讓我們先來看5家美國的公司。這5家公司分別是沃爾格林、百威英博、高露潔、思科以及百事公司。我截取這5家公司自1998-2007年10年間的盈利增長情況: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沃爾格林  23%   16%     24%   14%   15%    15%   16%   16%     14%    17%
   百威英博  5%    13%     11%   12%   11%    7%    8%    -18%    7%    8%
   高露潔    13%   9%     12%   7%     7%    10%   -6%    2%         28%
   思科公司  7%    12%     25%   32%   14%    14%   17%   7%     -12%   18%
   百事公司  31%   1%     4%     22%   22%   8%     16%   -2%    37%    -2%
                                                   (資料來源:麥肯錫公司)
  之所以選取這5家公司,是因為它們在美國所有大公司中盈利增長波動最低的10%的幾家公司。其中只有沃爾格林1家的盈利增長率始終在14%-17%之間,有7年增長幾乎不變。沃爾格林幾乎是唯一的例子。麥肯錫公司的研究顯示,其他的4家和其餘的500家公司一樣,沒有一家可以維持7年這樣穩定的盈利增加。事實上,只能找到少數幾家有4年或以上的穩定的盈利增長。大多數盈利低波動公司與百威英博等4家相類似。百威英博的模式很常見:在1999-2002年間連續4年實現12%左右的「穩定」增長後,2003年和2004年下降至7%-8%,2005年乾脆下降至-18%。根據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在500家中,有460家公司在這一時期至少有一年的盈利是下滑的。
   再看看A股近年來幾個耳熟能詳的明星股,審視一下它們是否真的穩定增長了。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貴州茅台                17%   31%   15%     56%    40%    36%   34%
    五糧液      31%    64%   16%    18%   6%    -24%    15%    16%    18%   4%
    張裕A      52%     30%   6%    51%    35%   -35%   36%     35%    53%   42%
    山西汾酒    2%     -92%   -25%  323%   128%  -45%    166%   112%    48%   98%
    云南白藥    7%     17%   10%    48%   53%   24%     20%    50%    34%   20%
   
   之所以選取這5家公司,是因為這5家是近年來的高富帥,許多人都認為它們能夠穿越牛熊,但是卻都忘記了它們也曾經歷過那一段的「悲傷史」。查看這5家公司,除了貴州茅台和云南白藥沒有出現負增長外,其他3家都不約而同地出現過負增長。五糧液和張裕各出現過1次,與上面美股中「至少有一年的盈利是下滑的」的說法相當。而且,五糧液和張裕A的盈利在2002年都下降得很厲害,其幅度都超過了上述的美股。山西汾酒的盈利更是出現了3次負增長,下降的幅度相當大。雖然貴州茅台和云南白藥未曾經歷過負增長,然而盈利也波動得十分劇烈,根本看不到有所謂的「穩定」增長的一面。
   實際上這幾家公司的盈利與大多數公司相似,盈利總是不穩定的,即使是最穩定的公司,其利潤也經常會劇增或劇減。在美國股市,曾經在大蕭條時期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包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都出現過淨利潤突然消失的現象。當時美國一些大公司擔負的虧損超過了其他公司利潤的總和,從而導致了整個美國市場出現了淨虧損。因此,我們應當深切地認識到,穩定增長就是一個神話。公司的利潤是不會平穩的,即使出現平穩也只是暫時的,波動才是不可避免的,而大多數情形下主導的就是所謂的「週期」。這也就是本傑明·格雷厄姆認為,公司的利潤為什麼只有在取數年,至少7年的平均值時才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63

「印度與中國的共同挑戰,都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87

中國與印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不同的道路上同時進行改革,被稱為是本世紀最有懸念的一場賽跑。

印度人如何看待兩國的改革進程和各自的路徑?2013年4月,博鰲論壇上,南方週末記者就此採訪了印度公司事務部部長薩欽·派勒(Sachin PILOT)。

南方週末印度和中國兩國的經濟發展過程被稱為「龍象之爭」。你們如何看中國經濟改革,如何比較兩國的經濟改革分別取得的成就和教訓?

薩欽·派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很了不起,大家都看到了,數億人擺脫貧窮。印度改革時間較晚些,還沒有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過去25年間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印兩國人口占了人類的三分之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兩國的共同挑戰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貧富差距問題存在於全世界,這是印度的巨大挑戰,如何在窮人和富人之間搭起橋樑。中國也一樣。這是個長期的挑戰。

南方週末有人認為,中印兩國在擺脫貧困方面走了兩條路:中國「以人為本」地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製造業中心,使幾億人獲得了工作機會;而印度則選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不能帶來大量就業,使大部分人難以脫貧,也就沒有儲蓄和投資,陷入「貧窮的循環」。您怎麼看待?

薩欽·派勒: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印度仍是個6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的國家,因此發展經濟的一大挑戰是這些農村人口無法獲得城市的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工作機會,這也是我們最近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原因。

服務業對印度也很重要,我們必須要加強和提高製造業的基礎,在印度我們擁有技術工人,大部分人會說英語,因此我們不缺勞動力,我們沒理由不成為世界一大製造業基地,我們也很重視服務業,我們必須平衡製造業和服務業。

南方週末中國與印度都是有著龐大人口的國家,這是製造業對於這兩個國家的獨特意義。但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成為了世界製造中心?印度怎麼看待這個事實?將來是否會推出政策來改變?

薩欽·派勒:據我所知中國著力發展勞動力密集的低端製造業這個決策取得了成功,印度則更側重發展高端服務業和製造業。這與中國不同,但不同的國家應該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接下來4-5年裡我們會更強調發展製造業,但是否會選擇低端製造業,還是高端的創新型的製造業,都有可能。

中國過去製造了很多鞋子玩具出口全球,但你們成本也在提高,所以你們也必須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20

專訪:中國工行稱願做流動性穩定器

http://cn.reuters.com/article/wtNews/idCNCNE95P07K20130626


* 工行願意在市場出現波動之際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 希望將來政策的預期能更清晰更穩定

* 這次不是「錢荒」是「心慌」

* 加快存量貸款的周轉,提高信貸資產使用的效率

記者 畢曉雯/謝衡/簡森

路透北京6月26日 - 以資產計全球第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董事長姜建清表示,作為大銀行的工行願意在市場出現波動之際,發揮自身流動性實力雄厚的優勢,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但希望將來政策的預期能更清晰更穩定,以利於該行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整個市場狀況。

姜建清週二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中國商業銀行整體資產負債結構仍較傳統,存貸比同國際橫向比較處於低位,且在資產的分佈上更偏重於支持實體經濟。而未來,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式,必將由新增信貸投放拉動,向重視存量信貸結構調整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轉變。

受貸款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外匯市場變化、補繳法定準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銀行間市場自5月下旬起缺錢狀況逐漸升級,資金價格反覆高漲,而央行並未如市場期盼施以援手。上週四銀行間市場隔夜及七天質押式回購利率創出歷史新高。

「我看這次不是『錢荒』是『心慌』。」姜建清說。

「那幾天對我們來說,也確實有一點緊張,我們也在觀察市場,在看市場到底產生了什麼變化,我們的流動性未來走勢會怎樣,我們的交易對手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也是用了幾天的時間最後把風險弄清楚了,知道市場波動的根源是什麼。」

中國央行上週一就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發函,要求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本週二央行確認,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

「這一次所有因素疊加,加上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做法改變,突然地使市場流動性短缺。但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它只是造成流動性市場出現時點性的波動,中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總體上是正常的、充足的。」姜建清說。

 

截至5月末,工行持有的高流動性資產有4.6萬億元人民幣,在全世界同業中亦屬非常領先。

姜建清表示,大銀行的流動性相對充沛,在市場緊張的時候,可以拆出一些資金。但大銀行要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時,也希望政策的預期更加清晰,更加穩定。

他還提到,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非常迅迅速,包括錯誤的信息和謠言。而等到市場非常清晰地知道這是一個錯誤信息或謠言的時候,已經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

所以在這方面,將來要做好市場的穩定工作,做好預期的穩定工作。同時,對於市場傳謠甚至是操縱市場的行為監管方面要給予懲罰,當然還包括及時的解釋澄清,「像中央銀行這樣權威機構的解釋澄清是非常重要的」。

針對6月以來不斷升級的流動性困局,中國央行週二終於發出將維護市場穩定的清晰訊號。央行稱將積極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及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創新工具組合,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平抑短期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保持貨幣市場穩定。

**提高信貸周轉率**

中國國務院和央行過去一週相繼強調金融資源配置要「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信貸投放「用好增量」是銀行比較容易操作的,而「盤活存量」恐知易行難.

對此,姜建清表示,提高信貸的周轉率,即蘊藏著「盤活存量」的巨大潛力和空間。提高貨幣的周轉速度就可降低對貨幣的需求量,這是提高中國經濟運行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認為,從宏觀層面來講,在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能力、存貸比等多重約束下,商業銀行信貸總量不可能持續的高速增長。而愈見龐大的信貸餘額,對商業銀行而言,管理的難度和壓力亦非常大。

「要加快存量貸款的周轉,提高信貸資產使用的效率。這一塊我覺得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姜建清說。

他進一步解釋稱,現在全社會信貸資金餘額已經達到67萬億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貸周轉率0.1次,大概縮短貸款平均期限一個月左右,相當於通過存量周轉多增加貸款6-7萬億元。



姜建清表示,企業流動性貸款的期限比較短,短期票據貸款周轉性在加快。此外,有一部分貸款雖然是長期貸款,但歸還是短期的,比如個人按揭貸款,每個月都在還款。

「現在有些比較好的項目貸款,也是每個月都在還。我覺得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現象。所以這一塊資金務必要高度重視,重視盤活信貸的存量。」他說。

他表示,要加快整個貸款的周轉速度,就要求銀行自身提高信貸投放的質量,加強風險防控,退出潛在風險貸款,釋放低效率資金的佔用。而銀行不僅要對過剩產能的新增融資嚴格控制,對一些存量的貸款也應及時退出。

工行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該行主動壓縮和退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領域、房地產和產能過剩行業等融資總量4,000億元,清退轉化各類生產無效率、產品無市場、長期經營虧損企業8,000多戶、貸款6,477億元。這些壓縮出來的資金規模,將重點投入到續建項目、小微企業、新興產業和個人消費信貸等領域。

央行此前要求,商業銀行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從嚴控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但不搞「一刀切」。

** 貨幣」空轉」? **

對於央行此次收緊資金面的努力,分析人士認為,是決策層有意整頓社會融資規模過快擴張與銀行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旨在打擊「資金空轉」,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工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的該行新增貸款4,061億元。同比多增116億元,增幅為5.14%。其中工行的票據融資增加了193億元,佔了新增貸款的4.7%。

「坦率地說,大家對票據融資的看法不一,有人說是貨幣空轉,也有許許多多的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確實通過票據融資來解決短期的融資性需求。」姜建清說。



姜建清表示,工行的非信貸資產主要投向了債券、上繳央行的存款準備金,以及庫存現金等。同業融資僅佔該行非信貸資產的3.3%,拆借給一些確實資金緊缺的商業銀行,亦間接地提升了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這些工行的資金投向全部都與宏觀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我看了半天不知道哪裡有『空轉』。」姜建清說。

他並認為,與國際大銀行比較,工行同業融資的比例是比較低的。很多西方大銀行在14%-15%左右,更多地依賴於同業資產。

他表示,確實有些中資銀行的同業業務發展很快,特別是以票據支持或信託受益權資產支持的買入返售類業務增長比較快。這類業務收益率較高,風險權重又較低,所以貸存比較高的銀行都較青睞於此類業務。而在銀行資金來源比較有限的情況下,同業業務就依賴於同業拆借。

這種期限的錯配在過去正常情況下並沒有及時地暴露出潛在風險。這一次所有因素疊加,加上中央銀行公開市場的做法改變,突然地使這個矛盾暴露出來。

「這個情況也是提示了各家商業銀行,可能要改變一下、調整一下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要在流動性和安全性、效益性之間合理地做一些匹配,不能為了利潤而繃得太緊,不能光想賺錢把自己繃得很緊,拆東牆補西牆,錢是賺到了,但是會產生很大的風險。」姜建清說。

央行週二表示,商業銀行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按宏觀審慎要求,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範。

對於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猛增而經濟增長乏力,他列出了幾個重要原因。首先,中國現在處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期間,調整沒有完全到位。「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我覺得就有可能產生佔用兩套、或者說一套半資金。」

同時,融資和投資之間還存在一定時滯。姜建清表示,工行連續幾年來,固定資產投資貸款的90%以上都是投向了在建、續建項目。「在建、續建項目的完成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它們產生的效益有一定的時滯。」

此外,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將更多民間融資納入社會融資規模的統計範圍,加大了社會融資的總量。加之,企業經營的總體狀況現在並沒有根本好轉等亦是影響因素。

而受累於疲弱的經濟表現,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均乏力,與此同時,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雖稍有回落,但依然遠高於13%的目標水平,高貨幣投放並未帶來相應的經濟拉動效果。(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70

穩定盈利的炒股方法,半夜起來,睡不著了,寫點什麼吧。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1b5qj.html
 
現在熊市,很多人一面痛哭一面割肉,我心太軟,為了讓股價不至於跌得太慘,或者是為了讓他們的股票能夠賣得掉,我努力收購,雖然由於力量太小,對股價起不了什麼作用,但好歹能夠接下部分籌碼,不至於讓人家想賣都賣不掉。

   但又覺得在1900點還割肉的股民太可憐,於心不忍,就想寫點什麼,若有一點益處,那也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穩定盈利的炒股方法至少在邏輯上,這種方法應該是可以學習的,並且不會太難,同時可以保證基本的超過銀行定期存款的盈利。

   購買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公司基本上就可以保證做到穩定盈利:

   1、公司業績未來十年至少可以和現在相彷彿,且可隨通貨膨脹或者GDP的增長而增長。
   2、足夠多的分紅和足夠低的價格滿足分紅除以價格的比值大於銀行的定存利息。

   例:長江電力600900:公司股價6.7元,分紅3毛3,分紅和股價比值約5%。

   長江電力主營三峽發電,輸出的上網電價是1.8毛以及2.2毛,在全國來說是最低價。只要十年後長江沒斷流,三峽沒潰壩,則長江電力賺的錢至少不會比今天更少,若還有電價改革以及所謂的理順資源價格的話,則長江電力的業績還會有所增長。

   當然,具體還有很多細節如資產注入、資產折舊等都是有利於長江電力的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自己看年報找資料仔細分析。反正大體上可以認為三峽發電廠這個公司未來會越賺越多,雖然增長的速度不會很快。

   那麼以今天的價格買下長江電力,假設在未來十年內發生以下三種情況:

   1、股價上漲,則我們可以賺到錢,這不用說,傻子都知道股價漲能賺錢。

   2、股價持平不漲,則分紅日漸上漲,比方說今年5%的分紅,明年5.5%,後年6%,大後年6.6%,第五年7.2%,第六年8%,第7年8.8%等等,十年後還可以以原價將股票賣掉。將錢存銀行,三年定期,就算4.5%,假設利率不變,十年後可以取出存款,很明顯,買股票遠遠強於存定期,若將分紅再買入此股票,考慮一下複利因素則獲利更是非常豐厚。

   3、股價持續下跌,為了容易計算,我假設股價每年跌10%,長江電力的盈利(分紅)和GDP的漲幅接近為10%,然後我們用分紅再去買股票,十年後盈利將翻數倍。若能持續跌二十年,那盈利將翻數百倍或更多,我沒有算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算一下。


   也就是說以現在這個價格買長江電力,不論未來長江電力股價是漲還是跌,我們都可以賺錢,並且賺的錢至少遠遠超過在銀行存定期。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可以以這個價格買了長江電力呢?
   1、它是大盤股,現在是大盤股的超級熊市,在熊市,多可笑的價格都有可能出現。
   2、利用這個方法炒股,每年的盈利只能達到百分之十幾,而大多數散戶都看不上這每年百分之十幾的盈利。

    用這個方法炒股是不是就一定穩賺呢?
   答:不一定,這個方法炒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找到符合要求的公司,尤其是可以很確定的預見業績在未來十年至少可以和現在相彷彿且可因通貨膨脹或其它原因增長而增長,這一點是很難的。大多數公司未來的業績都很難預計,比方說聯想集團、蘇寧電器,你可以確定的預期他未來十年的業績嗎?反正我是預計不來的。業績可以被預見的公司是很少的,所以選對公司是重中之重,若所選公司業績連年下滑,就很難賺到錢了。

   但三峽發電廠(長江電力)是一個可以預計的公司,你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三峽發電廠倒閉呢?1、重新公有化,斗地主,大鍋飯。2、長江水枯斷流了。3、三峽大壩潰壩了。4、......

長江電力的分紅如下(每十股):
2007年:2.3532
2008年:2.9682
2009年:2.1585
2010年:3.7027,十送5股
2011年:2.5579
2012年:2.5462
2013年:3.3157
從長遠看分紅是越來越高的,2009年有個突降,但2010年又恢復了,2011年則是由於分了紅股擴大了股本所以降了下來,若以同樣股份來算,還是有增長的。

   熊市來了,請大家多多買股以助散戶,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47

2013-8-6 讀《穩定不穩定的經濟》1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lsu.html

   海曼.明斯基的那本《穩定不穩定的經濟》,堪為當前許多主流研究的濫觴。

    如克魯格曼(2010)的一篇論文的題目就是:Debt, Deleveraging, and the Liquidity Trap:AFisher-Minsky-Kooapproach。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經典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也極大的參考了明斯基的論點。但是主流研究不太可能完全接納明斯基的分析框架。

     經典的宏觀經濟理論,都是從representative  agent 出發構建的模型。

     而明斯基的分析框架,則將經濟分為:政府、企業、家庭和金融部門。並且通過會計恆等式,來分析這幾大部門資產負債表之間的互動。這種分析思路上的差異,使得人們只是表面了接受了明斯基的洞見,但是很少有人完全的使用明斯基的框架。這兩天用業餘時間讀了讀他那本最經典的《穩定不穩定的經濟》,有一些小感想,在這裡記一記。還沒讀完,陸續發一點。

 

1、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宏觀經濟

     明斯基有著在銀行工作的經歷,因此,他眼中的世界更接地氣。

     從會計上來看,一個經濟體可以簡單的被劃分為政府、企業、家庭和金融部門。其中金融部門很大程度上只是起著中介作用,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將經濟的主體簡化為政府、企業和家庭。

     從會計勾稽關係來看,如果政府出現赤字,那麼對應的將是家庭和企業的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

      對於一個出現逆差的國家美國而言,對外的逆差,必將體現為政府+家庭+企業的總體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於是,當企業盈利不佳,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赤字,實際上是將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轉化為政府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

     比如,1975年第二季度,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比之1974年要高943億美元,同期美國家庭的個人儲蓄增長407億美元,企業總的內部資金增加282億美元,投資減少305億美元。也是政府近1000億美元的赤字,變成家庭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和企業逐步降低的負債。

     用現在時興的話說,政府的加槓桿,換來了企業和家庭的去槓桿。

  

2、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沿著明斯基的思路繼續往下想,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從資產負債表的視角來看,是以政府負債來替換企業負債或者家庭負債。這並沒有真正的減少整個經濟體的負債。

     但是,政府負債的評級是3A,而企業的負債的評級卻遠低於此,因此通過這種負債替代,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定了不穩定的經濟。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以空間換時間的做法。

      而所謂擴大內需的政策,是當經濟體的家庭部門有大量的儲蓄時,通過各種政策刺激消費,通過增加家庭部門的負債或者降低其儲蓄,來實現降低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負債(家庭部門的盈餘必然對應著其他部門的赤字,這是一個會計恆等式的結果)。從負債的視角來看,這也是一種負債的替代。

 

3、資產負債表視角下的經濟危機

     因此如果以明斯基的視角來看,經濟危機可以根據其出問題的部門的不同來進行劃分。

     美帝這次的危機,問題出在家庭部門上,故而可以稱之為家庭資產負債表危機。金融部門作為一種中介部門,其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做是其他實體部門的映射,實體部門資產負債表出現的問題,會反映到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來。

     而韓國1998年的金融危機,其主要的負債部門是企業,可以稱之為企業負債表危機。當然反映於金融資產負債表上,則是大量的壞賬了,表面上看,也是金融危機了。

      至於歐洲諸國此次的主權債務危機,其出問題的部門是政府債務。而政府債務之所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根子在於,歐洲諸國一直用政府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來阻止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上的赤字的擴大。這種替代是有極限的。當到達這個極限時,就表現為主權債務危機。

     天朝的負債,主要集中於企業部門上,政府的地方債,其規模還是不如企業債的大。這種情況下,實施擴大內需的做法,是用家庭部門盈餘的下降,來換來企業部門負債的下降。理論上說,這種企業債務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政府持續舉債,來換得企業部門債務的下降。但是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一策略未必可以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58

當心穩定成長行業的無週期陷阱 李白雨

http://xueqiu.com/5094677457/24795677
                                    李白雨

  人們習慣按照是否受宏觀經濟的影響,劃分週期性行業和非週期性行業。

  有些價值投資人照此標準循序漸進,區分出強週期行業、弱週期行業、穩定成長行業和緩慢增長的公用事業行業。強週期行業如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化工等;弱週期行業如銀行、信託、保險、證券等;穩定成長行業如食品飲料、醫藥、日化、博彩、旅遊等;公用事業行業如民用的供水、煤氣、供電等。

  那麼,作為價值投資者的香餑餑,穩定成長行業是不是就不存在週期呢?

  我認為有週期是絕對的,而無週期是相對的。正如物質世界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

要深入的研究,必須打破人們對於週期的固有觀念。因為與宏觀經濟的起落相聯繫的週期僅僅是週期的一種表現形式。

  筆者將週期劃分為行業外週期與行業內週期。上述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關的屬於行業外週期;而一些特殊的週期,如行業內特殊供需週期、產業週期、季節週期、原料供應週期、流行週期等,是與宏觀經濟景氣度無關的行業內週期。

  世上本沒有完美,只有渴望完美的心。穩定成長行業雖天然不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但依然無法擺脫行業內的週期循環。

  以白酒行業為例。多年以來,其穩健、高速的利潤增長一直為價值投資者所津津樂道,但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白酒行業已經歷了多次由生產不足到生產過剩,再由生產過剩到生產不足的供需週期。最近的週期是在1998年形成的第一次白酒泡沫後,國家出台一系列的限制政策,白酒產量從800多萬噸不斷下降到2003年的330萬噸,到達週期底部,然後觸底回升進入黃金十年,到2012年底,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達到1200萬噸(折合成65度的高度白酒),約為240億瓶(按照每瓶500ML計算),假設中國有3億成年男子,那麼他們每人平均一年需要喝掉80瓶高度白酒。這種產量又達到了新一次的週期高點,形成了明顯的行業泡沫。如果說限制三公消費以及塑化劑等是導火索,那麼行業內特殊供需週期到達週期高點才是白酒跌下神壇的真正原因。

 沒有永遠成長的行業,只有亙古不變的週期。倘若投資者踏入了穩定成長行業的無週期陷阱,那麼伴隨而來的很可能是長時間的暗無天日,或至少是階段性的損失。

 概括起來,穩定成長行業存在的行業內週期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行業內特殊供需週期

 這種週期是指整個行業的生產與整個市場的容量之間關係的變化週期。

 實際上,供需週期是週期性行業最典型的特徵,如鋼鐵、水泥行業的產量通常在宏觀經濟的高點前後達到峰值,而市場容量已接近飽和,供大於求;在宏觀經濟的低點,行業經過調整,大量企業去庫存化,產量不斷降低,到經濟開始復甦時,則可能供小於求。但這種週期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屬於行業外週期。

 筆者本文所指的穩定成長行業內特殊的供需週期,與典型的週期性行業的循環本質相同,都體現為供應過剩或供應不足,但時間並不同步,與宏觀經濟的起落不盡一致。比如穩定成長行業內的特殊供需週期循環一次,時間就要長得多。如果不進行區分,我們就難以理解為什麼在同樣的經濟大環境之下,各個行業的表現殊異,股票牛熊不一。

二、產業週期

 產業週期是指產業的出現、成長、成熟和衰退。一般來說,穩定成長行業的產業週期都很長,但是當新的技術出現時,原有的穩定成長模式被打破,也可能形成產業的衰退。比如:

 實體報紙行業在互聯網出現之後呈現逐步衰弱之勢;

 實體零售行業在網上商城興起之後必須依靠轉型得以生存和發展;

 通信數碼行業在每次技術革新之後都要淘汰原有的產業模式。

 這種週期是投資者最要當心的週期。當一種行業處在衰退階段時,優秀的企業也難逃厄運。如柯達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等。同時,這種週期也是最需要研究、關切、追捧的週期------當一種行業正處在勢如破竹的高速成長期時。

三、季節週期

 季節週期是指行業的銷售業績在不同季節存在明顯差異並隨之不斷循環。比如:

 旅遊行業在寒暑假時期是旺季;

 博彩業在公眾節假日是旺季;

 白酒行業在一季度春節期間是旺季;

 啤酒行業在高溫酷暑時期是旺季,而低溫嚴寒時期是淡季;

 熱飲料行業在冬季是旺季;

 雪糕行業在夏季是旺季。

四、原料供應週期

 原料供應週期是指行業原材料的供應價格、供應質量呈有規律的變化週期,進而影響產品的成本和銷售。比如:

 補血止血藥行業的原料三七有收穫週期,其生長情況直接影響採購價格,左右行業的生產成本;

 紅酒行業的原料葡萄有採摘週期,葡萄的質量是年份酒的品質保證;

 榨菜行業的原料青菜頭有生長週期,其優劣直接影響榨菜的口感。

五、流行週期

 流行週期主要指特定事件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反覆發生,且波及廣泛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業績。比如:

 疫苗行業在流行病高峰期業績創新高;

 服裝行業在某種款式特別流行的時期銷售特別旺盛;

 博彩行業在開出大獎後吸引更多的彩民;

 日化行業中的本土企業在每次國貨流行風潮中業績大增。

 只重視典型的週期性行業的週期,而忽視了穩定成長行業存在的週期,也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在行業內特殊的供需週期的高點投入資金,可能承擔巨大的行業調整風險;在產業週期的末端殺入,可能血本無歸;而不瞭解季節週期、原料供應週期、流行週期等,則可能盲目的計算公司的業績,錯誤的判斷企業的價值,比如簡單的以某一季度的業績乘以四來評估全年的業績,就有可能犯下低級錯誤。

 世界是永恆發展的,規律是普遍存在的,一切行業都有不同的週期。我們與其否定週期,不如正確的面對週期、順應週期、判斷週期和利用週期。

                                                                                                  2013年8月8日於廣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20

穩定收息揀中銀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09/blog-post.html
上星期投資市場受到美國有意攻擊敍利亞的消息而波動, 但多間上升公司陸續公佈上半年業績, 令投資者忙不暇及. 筆者當然不放過分析值得投資的目標. 中銀香港上半年股東淨利潤112.52億元, 按年微增0.08%, 每股基本盈利為1.0642元, 派中期股息54.5仙. 平均資產回報率(ROA)為1.27%, 較去年同期下跌0.08個百分點, 但比去年底回升0.03個百分點. 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ROE)為14.87%, 較去年同期和去年底分別下跌1.76個百分點和0.04個百分點. 同其他本地銀行比較, 表現不及恆生(ROA : 1.7%, ROE: 19%), 但較東亞(ROA : 1.0%, ROE : 11.6%)優勝.

生息資產平均餘額較2012年底增長665.63億元或4.32%, 不過, 無息資產大增15.14%, 導致生息資產佔總資產比率由88.55%下降至87.52%. 正面因素包括客戶貸款平均餘額增長6.38%和客戶貸款平均收益率提升7個基點, 以及債務證券投資平均餘額增長2.44%和債務證券投資平均收益率提升9個基點, 帶動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提升5個基點至2.32%. 筆者留意到上半年公司貸款較2012年底增加8.16%, 但受到政府實施進一步壓抑樓市措施令交易量顯著下跌, 個人貸款增速只有3.55%, 公司貸款佔總客戶貸款比重因而由69.33%上升至70.25%, 幸好, 期內公司貸款定價上升. 另一方面, 無息負債(包括無息存款和股東資金)平均餘額較2012年底增長358.37億元或8.73%, 無息負債佔總負債比率由23.6%上升至24.31%, 加上客戶存款和銀行同業存款平均付息率分別下跌7個和15個基點, 總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下降9個基點至0.74%, 帶動淨利差由2012年底的1.44%提升至1.58%, 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因而上升11個基點至1.67%, 在量價齊升的有利情況下, 淨利息收入較2012年底增加12.42億元或10.3%.
10.3%,

至於市場關注的貸款質量方面. 期內減值準備淨撥備按年大增2.44倍至3.71億元. 當中, 按個別評估客戶貸款減值準備淨撥回0.93億元, 按組合評估客戶貸款減值準備則有淨撥備支出4.61億元, 主要原因包括個別企業貸款的評級被調低, 以及對組合評估模型中的參數進行定期更新. 特定分類或減值貸款比率維持在0.26%的低水平, 但總減值準備及監管準備則上升7.03%, 導致總準備佔客戶貸款的比率由2012年底的0.48%上升至0.5%. 此外, 住宅按揭貸款拖欠及經重組貸款比率由2012年底的0.02%上升至0.03%, 而信用卡貸款拖欠比率則由2012年底的0.17%上升至0.26%, 情況有所惡化.

2009年至2012年金融市場飽受美國金融海嘯,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內地經濟結構調整等影響, 中銀香港於4年期間共派股息425.3仙(每股), 平均每年派息106.325仙(每股), 而且派息比率維持在60%至65%之間, 顯示派息穩定而且可持續性高, 屬於長期收息的優質藍籌, 52週高低位分別為28元和22.85元, 相差只有5.15元, 表示即使把握到最低位買和最高位賣也只能賺到22.5%, 因此投資中銀香港應該以收息為主要目標, 預期今年派息每股134仙, 以現價24.45計算, 預期股息率為5.48%, 是月供股票的好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08

穩住不穩定的經濟

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43900

「our economic leadership does notseem to be aware that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oureconomy leads to financial trauma and crises, inflation, currencydepreciations, unemployment, and poverty」

---HymanMinsky

「我們經濟的領導者並沒有意識到,正是我們經濟正常的功能導致了金融創傷與危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失業和貧困」 ---海曼·明斯基

明斯基(HymanMinsky)的《穩住不穩定的經濟》(Stabilizing an UnstableEconomy)一書,從機制上解釋了經濟系統固有的不穩定性,非常值得一讀。他在書中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在本質上就是不穩定的,其根源就在於資本的投資/融資過程。這一過程引入了內在的不穩定力量。

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投資,尤其是投資購買資本資產。這些資產能產生長期價值,也需要長期投入,必須通過融資的方式獲得。而在自有資金之外融得的資本有很大一部分是債務。這樣就會有三種債務融資方式:對沖、投機、龐式。對沖融資,其收入可以支付本息。投機融資,短期內收入只能償還利息而不能償還本金,必須債務展期。龐式融資,收入連利息也還不上,債務不斷增加,必須再融資或變賣資產。在從上一個衰退剛剛走出時,債務融資的安全邊際很高,經濟體中以穩健的對沖融資為主。而隨著經濟的穩步上升,由於資本的逐利屬性,經濟體中投機和龐式融資逐漸增多。當投機、龐式借貸人比例太大時經濟就變得不穩定。

明斯基分析的一個特點是把企業、銀行、政府都視作經濟中的基本單位。他把所有的經濟實體都視作銀行來進行分析。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發行債務而收購資產,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信用),問題是這些創造出的貨幣(信用)能不能得到接受。這本質上與RayDalio的說法是一致的。Dalio舉例說,「當你用信用卡到商店購買東西,你就創造了信用。信用其實就是承諾未來交付錢。」現代經濟是基於信用的經濟。信用的創造與毀滅,在融資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對金融危機有著直接的影響。

另一個角度看明斯基

明斯基的觀點,如果結合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以及RayDalio的「經濟機器」分析框架,會非常清楚。當利率很低時,資本資產(包括土地)變的有利可圖,回報率很高,而且資產本身還會隨需求的增加而進一步升值。這樣一來,大量的企業通過債務融資的方式投資於資本資產。從奧地利學派的觀點看,政府人為壓低利率,扭曲了正常的經濟機制,催生了信用泡沫,造成了大量的資本錯配和不良投資,這就埋下了金融危機的種子。而在RayDalio看來,在有穩定收入情況下,個人/公司可以借貸進行消費/投資。一方的消費/投資就是其他人的收入。收入隨借貸-〉消費/投資的循環不斷增加,繼而不斷增加借貸,形成良性循環的上升債務週期。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複雜系統的自組織。政府降低利率,增加信用創造,提高槓桿,從而形成了上升的循環。這種循環具有自我實現的正反饋作用,讓信用進一步膨脹,甚至有可能「超指數」增長。在「超指數」增長的過程中,系統的內在不穩定性逐漸增強,直到崩潰。

在上升週期,經濟持續增長,信用持續增加甚至氾濫,融資非常容易,即使無法償還本金的投機融資者也可能因為收入增長或者得到進一步融資而升級為正常還本付息的對沖融資者。而連利息也還不上的龐式融資者則也有可能因為收入增長,獲得新的融資和賣掉升值的資產而升級為投機融資者。與保守的對沖融資者相比,投機和龐式融資者的槓桿更高,同樣條件下獲得的回報率也更高。投機和龐式融資者在經濟上升週期的成功,進一步鼓勵了更多的投機和龐式融資者加入。形成了強烈的正反饋。

但是,當信用增長過快,由正反饋機制推動了長時間的「超指數」增長後,社會融資由正常的,收入可以支付本息的對沖融資為主,變為無法還本的投機融資與連利息也還不上的龐式融資為主,造成系統的內在不穩定。當投機和龐式融資者的比例越來越大,系統就變得極端不穩定,最終走向崩潰。在崩潰的過程中,正反饋一樣非常強烈。按照奧地利學派的觀點,消費者固有的對當前/未來的偏好不會隨人為扭曲的利率而改變,最終會重新建立起消費/儲蓄的平衡,減少儲蓄增加消費。這樣,支撐投資的儲蓄嚴重不足,限制了企業的融資能力。首先,最薄弱的一環,龐式融資者由於無法獲得進一步融資而無法償還債務不得不違約。由於經濟是相互關聯的一個複雜系統,一個企業的經營現金流會受到利潤、上下游企業的應付/應收款和等流動資金變化影響。一個企業的問題往往會影響上下游及相關企業。龐式融資者有可能拖投機融資者下水,讓其收入下降,經營現金流萎縮或者無法獲得新的融資,因而無法償還利息,墮落成龐式融資者。而大量的投機、龐式融資者也可能把正常的對沖融資者拖累,讓其收入銳減,經營現金流萎縮,從而墮落成投機,甚至是龐式融資者。這樣一來,就進入了RayDalio所說的去槓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用收縮,投資減少。由於企業無法繼續借貸並持續投資,相關各方的收入就減少。收入減少,也就不能繼續借更多的債,從而相關各方的對外投資/消費也進一步減少,繼而影響到更廣泛的經濟層面。與此同時,由於回報下降,企業無利可圖,不得不減少對資本資產的投資,而資本資產的價格也就不斷下降。這樣一來,所有那些在信用擴張週期自我實現的正反饋過程,都在信用收縮週期逆轉,讓經濟陷入蕭條。

在這個過程中,央行其實並不能掌控一切。央行雖然可以控制利率和準備金率,但卻無法直接控制信用的數量。信用創造具有自我實現的正反饋機制。這是個加槓桿過程,央行並不能具體控制。而且央行的控制能力總會被金融機構的「創新」,如表外的隱蔽負債等所規避。同樣的道理,去槓桿過程中的信用收縮,也不是央行能簡單控制的,除非直接印錢。可以說,央行用低利率開啟了「超指數」增長的正反饋機制。這個機制一旦建立,央行能做的就很有限了。因此,奧地利學派對央行的強烈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把央行的罪過誇大了。同樣,也不要寄希望於央行拯救經濟。實體經濟的結構不理順,民營部門繼續受到壓制,企業家精神受到抑制,央行對經濟根本無能為力。

投資與融資

無論是明斯基還是奧地利學派,投資與融資都是分析經濟危機的重點。投資與融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活動。而經濟的不穩定性,危機的根源,也是來自於這個核心過程。

從投資方面看,投資的效率,資本配置的效率,要從較長的時間才能判斷。凱恩斯早就在他的《通論》第十二章指出,投資是基於未來收益的預期。這種預期部分是基於當前的現實,部分是基於未來的事件。由於現實比較確定,未來極不確定。在做預期時,把非常不確定的事情設成很高的權重是不明智的。正因如此,當前的現實情況對形成長期預期有著不成比例的重大影響。我們通常的做法是以當前的情況推斷未來。只有我們有相當確信的理由認為未來會有改變時,我們才會對預測作出一定程度的修改。另一方面,我們決策所依據的長期預期,並不完全依賴於我們所能做的最有可能情況的預測。這一長期預期狀態還取決於我們對預測的信心。當經濟在信用週期的推動下不斷通過正反饋快速增長,無論是現實還是信心,都容易讓決策者做出過於樂觀的預期,從而造成資本的錯配。反之,當經濟在信用週期下行的壓力下掙扎,正反饋讓形勢不斷惡化,無論是現實還是信心,都容易讓決策者做出過於悲觀的預期,從而造成投資的不足。

但在RayDalio看來,蕭條並不是心理上的信心問題,而是信用、貨幣、貨物與服務等供需關係的作用。在一個基於信用的經濟體,投資/消費的能力其實是借貸能力的延伸。要使放貸/借貸能夠發生,放貸者必須相信兩點:第一、將會獲得超過通脹的回報。第二、能將債務轉變為錢。在去槓桿過程中,即使債務人忘掉一切,有充足的信心,但由於槓桿太高,債台高築,仍然無法償還債務,也就無法進一步借貸進行投資/消費。而且,人們通常認為的貨幣其實大部分是信用。與很多人認為的不同,信用確實是可以「無中生有」產生出來的。很多人認為的財富,實際上也是建立在極度膨脹的信用泡沫之上,可以「無中生有」,也可以「來去無蹤」。當虛幻的財富消失了,基於紙上富貴的投資/消費也不得不停止。

從融資方面看,融資的方式可以是股權,也可以是債權。但是,從所有者的角度看,債權只是在未來有限的一段時間裡與他人分享一部分有限的未來收益,但股權則是在未來永遠與他人分享所有的未來收益。從股東回報的角度看,用簡單的杜邦公式可以發現,在同等條件下,借債提高槓桿給股東帶來的回報ROE更高。因此,債權融資是追逐利益的資本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股權是永久的,債權是有時限的,當投資的長期前景極為不確定時,投資者不願意把資金投入股權中冒大的風險。因此,債務融資在長期仍然會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特殊情況

中國雖然特殊,但中國經濟的核心仍然是投資/融資。而且,中國經濟要比成熟的市場經濟更強調投資。與之相應的,中國的融資也更重要,而融資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更嚴重。

中國目前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是土地這種重要的資本資產的泡沫,是建立在更為龐大的信用泡沫之上的。而信用泡沫的產生,一部分是由於出口導向與固定匯率機制;一部分是以增長為目標,強調投資的經濟政策引起的。從中國的情況看,政府主導的投資讓決策中的預測與信心都無關緊要,投資只是龐大計劃的一部分。但投資決策如果不是基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就如同是賭博,全憑運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初期,這種賭博的勝率很大,高速發展的經濟能讓過剩的產能得到消化。但是,如果把過去無限延伸到未來,恐怕運氣就要受到考驗。在融資方面,中國經濟與一般的市場經濟的區別在於,即使現金流不足以償付本息,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企業/政府還會進一步借貸,銀行還會進一步放貸。這樣一來,債務週期的上行幅度被強行加大了。債務槓桿上行的速度比一般市場經濟快許多倍。但是,中國經濟與其他市場經濟一樣是基於信用的。經濟高速發展有賴於信用的創造,在去槓桿過程中也就不能避免信用的消失。信用是如何產生的?當一筆貸款借出時,信用就產生了。當貸款被償還或者變成壞帳後,信用就被摧毀了。政府可以強行推動貸款給無法還債的投機和龐式融資者,如鐵道部。但是,政府無法違背經濟規律,讓壞賬復活。政府的擔保並不能讓被摧毀的信用死而復活。政府新增的貸款也只是讓投機和龐式融資者苟延殘喘。當新的貸款無法抵消壞賬的作用時,信用仍然會收縮。而且信用收縮一旦進入正反饋,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不斷惡化。因此,由於中國的特殊性,債務危機的發生會被拖延,但程度也進一步加劇了。債務週期的下行可能也會更劇烈。

在《Stabilizing an UnstableEconomy》一書中,明斯基對強調投資,以增長為目標的經濟發出了質疑。他認為「強調投資和『經濟增長』而不是就業的政策目標是錯誤的。一個全面就業的經濟必然擴張,而意圖通過促進資本密集型的私人投資而加速增長的經濟不但不會增長,而且還會增加收入分配不公,技術選擇的無效,以及經濟整體的不穩定。」這不禁讓我聯想起中國的情況。其實,投資與融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強調投資必然帶來融資的增加,而融資隨投資的大規模增加必然帶來內在的不穩定性。雖然中國不是私人主導的資本密集型投資,但偏重投資所帶來的分配不公顯而易見。一個以增長為唯一目標,嚴重依賴於投資的經濟,必然讓投資/融資者,而不是消費者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樣一來,收入就自然向少數掌握了大量資本,具有強大融資能力的個人聚集。在資本密集型的拼投資,拚融資的競賽中,技術進步就是一個次要的因素。而快速增長的融資則催生了大量的投機和龐式融資者,讓經濟陷入不穩定中。

至於投資的種種好處,明斯基是這樣說的:「很難判斷強調資本密集型生產是理論的失敗還是政策的失敗。毫無疑問,有一種無根據的說法強調投資作為所有好的事情的源泉:就業、收入、增長、價格穩定。但是,事實上,不恰當和不合適的投資及對這些投資的融資阻礙了全面就業、消費、經濟增長和價格穩定。」

( 對照閱讀《把脈當下中國經濟》 :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5942?page=1強烈推薦韋森教授的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14

銀監會磨刀霍霍向信托:分類牌照監管、成立穩定基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071

監管層對信托監管定調。銀監會表示,未來信托業要建立起八項科學合理的機制,並醞釀讓信托機構按資產或資本規模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成立專門的信托穩定基金。對目前68家信托公司進行監管評級分類,對不同的公司實行差異化的牌照制度,不同類型的公司允許經營的業務範圍將會有所區別。同時警示信托產品並不是固定收益產品。 籌劃穩定基金僅僅是監管層強化事後監管的一個步驟,銀監會還將采取多項措施強化對信托公司的管理。銀監會表示,未來信托業要建立起八項科學合理的機制,包括“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產品登記制度,分類監管,分級經營機制,以凈資本管理為基礎的資本約束機制,社會責任機制,以生前遺囑計劃為核心的恢複與處置機制,行業穩定機制和監管評價機制。” 昨日銀監會非銀部副巡視員閔路浩在參加2013年中國信托業年會期間表示,將修改完善對信托公司的監管評級辦法,對目前68家信托公司進行監管評級分類,對不同的公司實行差異化的牌照制度,不同類型的公司允許經營的業務範圍將會有所區別。他還強調信托產品的投資人必須意識到,信托產品並不是固定收益產品。 閔路浩在參加2013年中國信托業年會期間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對這套評級指標進行重新梳理,修改後的指標還將進行全行業全覆蓋的測試。68家信托公司各有各的不同,要通過全行業指標測試和調整來實現公平、公正。” 據新華社援引信托業年會透露的信息,通過這套監管評級辦法,未來至少要將信托公司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最好的,可以做所有業務以及創新業務;第二類是發展類,可以做市場上的成熟業務;第三類是成長類,可以做基礎類業務。 經濟參考報稱,銀監會正在籌建信托產品系統,該系統將對信托產品建立一套審批、分類、糾錯、信息披露以及交易的功能,最早將於2014年內完善推出。該系統平臺是在銀行業協會原有信托合同登記平臺的基礎上,嵌入監管功能。 在資本約束方面,銀監會指出,要有合理明晰、分業的資本風險管理辦法、建立資本平倉制度、建立補償機制、相應的制裁機制、社會責任機制、恢複處置機制、行業穩定機制,以及監管評價機制。並且,在適當的時候,還將建立信托行業基金,按照大數原則化解不良資產,促進行業穩定,以保障行業的穩定和投資人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1

尋找適合自己的穩定盈利模式:精選個股,波段操作,風控第一,倉位動態配置 淡然1102

http://xueqiu.com/4115804172/27424926
不知道神馬原因,近段時間雪球上粉絲數突然大增,經常有球友私聊問一些做T的方法,倉位管理的方法等。沾沾自喜的同時,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斤兩,在投資的路上,只是初窺門徑,入門都還談不上,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從第一次朋友介紹雪球到現在,也快一年了,其間從雪球上學了很多東西,球友們的無私分享,對我2013年的投資幫助很大。本著一顆感恩的心,今天正好宅家,也把自己的一些投資思考和方法與大家分享,拋磚引玉,歡迎拍磚,歡迎交流。
  首先到這個市場,正確分析自己端正思想是第一步,自己處於人生哪一個階段?自己做投資的優勢劣勢是什麼?想和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建議認真看下:雪球匯: Sosme:洞悉自我、張弛有度,我的投資策略
http://xueqiu.com/2552920054/25924582
sosme老師的投資思路和動態再平衡策略對我影響很大,隨時提醒自己,風控放在第一位。
   就我而言,人生的第一筆銀子還是從實實在在的做實業積累來的,第一輛車,第一套房子,第一筆保險,第一次有閒錢投資基金、股票。。。不過真正有一定限度的財務自由:到了超市和菜市場,不用看價格;可以有時間,隨意四處旅遊。。。還是從上一輪大牛市開始,那時才認識到,除了辛苦工作,還有其它方式可以更輕鬆更快的積累財富,也慢慢開始有意識的看相關理財股票書籍,結交這方面的朋友。
 認真分析自己各方面的情況,我的優勢是:1,資金是自己資金的閒錢投資,心態平和;2,完整經歷了一輪大的牛熊,鍛鍊了盤感;3,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經過時間檢驗的朋友,他們各有所長,但都是這個市場的勝利者,大家可以經常交流討論。
所以,在2012年底和2013年初,我們這個小圈子,基本達成共識,未來幾年,A股會有一輪較大的牛市,大家還開玩笑說,我們經過這輪牛市也差不多可以退休了,財務自由,環遊世界。[大笑]基於認可未來幾年有一輪牛市的前提,我當時還訂了個自己的目標,5年平均年收益率38%,復合收益就是5年5倍了。現在看來,2013超額完成任務,2014還要繼續努力啊!(PS:2013結果來了個創業板的局部牛市,我一位朋友擅長做題材渣渣股的,收益率結果很一般。[滴汗]
 上面廢話那麼多,也是為了讓大家瞭解,先要分析清楚自己,再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情況,制定正確的長遠點的投資目標,計劃長遠點,這樣再分解為每一年,每個月,每個交易日,自己該怎麼做,不至於為一時的市場情緒或者股價走勢所迷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標。
一:精選個股,波段操作。
精選個股,一定要是高景氣度行業中的龍頭,這一點雪球上已經討論太多了。建議認真看下歐奈爾的《笑傲股市》,這一本勝過其他很多本。查看原圖具體我在倉位上,粗淺的分行業進行了個股配置。2013年的主要持倉個股是:網宿科技,電科院,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和佳股份,北緯通信,國電清新,天喻信息,碧水源。。。目前網宿科技110左右暫時止盈,還會買回來。電科院因為對基本面有了點疑問,止盈清倉觀望。華誼兄弟止盈清倉,影視板塊,更看好光線傳媒王長田。和佳股份止盈清倉,醫藥換了復星醫藥。手游北緯通信65左右止盈清倉,掌趣一直在觀望,一直覺得太高,沒有再買了,可能錯了。[想一下]天喻信息,年報預告業績不如預期,35左右止盈清倉。國電清新,止盈清倉過一波,再介入後被套突然關門等復牌。碧水源、紅日藥業、上海凱寶、達實智能。。。等還有些試倉的個股,表現較弱而先後或止盈或止損清倉。13年底的痛苦回憶是,當時覺得創業板可能見頂了,為了防備大盤的二八轉換,買了中信證券、桂東電力、亞盛集團,結果全部跌到止損位割肉出局。[哭泣]
2014年目前看好的板塊和個股是:(加粗個股為8只持倉個股)
醫藥:復星醫藥
新能源:陽光電源,森源電氣
科技類:網宿科技,啟明星辰,同方國芯,廣聯達
軍工:目前持有中航電子,其餘還在研究中
環保:國電清新,科達機電
冷鏈:煙台冰輪
影視:光線傳媒
 
選好個股後,大概有一個月的試倉期,一是看股價走勢是否符合預期,二是看在板塊中它的表現,三是看我試做T順利不,和我有沒有緣分。大概一個月後,走勢最差的個股去掉,其餘結合季報和行業新聞,股價走勢等繼續跟蹤。這個階段,持有個股就會每天復盤,在雪球上看相關新聞了,進入波段持有做T降成本。再過段時候後,如果個股基本面出現問題,或黑天鵝,或業績增長不如預期,或股性太死等,再淘汰。如13年持有過的上海家化,貝因美,達實智能。基本面變化了,當初買入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當然要堅決賣掉。
 我的波段操作是兩個概念,一是股價走勢大波段,二是日內高拋低吸小波段。目前我做得較好的是日內T+0的小波段,成功率基本在80%以上。做得不好的是股價走勢的大波段,尤其是對主升浪止盈的把握,經常是邊拉邊賣,沒有把利潤做夠。
 關於T+0的方法,推薦參考:查看原圖  我是2012年買的這本書,很有啟發,比較實用,不曉得文秋明在雪球不?[大笑],當然實際操作中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方法,後面還會聊到。
二,風控第一。
 
股市第一要素:不能虧本!對我這個風險厭惡者而言,風控永遠排在盈利前面。
  除了用板塊、個股的分散投資來防範風險,主要還是倉位控制。
 13年,雪球很多大神都用了融資融券等槓桿,大大提高了收益率,我倒是從來沒用過。一是覺得自己的水平還把握不了,二是自有資金都覺得用不完。[大笑]當然不是資金量超大,而是我不止一次發現半倉或半倉以下持股的時候,心態最平和,漲跌都不影響生活品質,該工作工作,該看書看書,該旅遊旅遊。。。6成以上,會時時想到股票;8成倉,就覺得壓力有點大了,晚上上網四處找個股相關新聞;至於滿倉,13年初追加了股市資金量到現在,還沒敢試過。。。
  暫時不用的資金,一般打逆回購,最常用的是204007,204001,偶爾也用204014,131810等,根據情況套做,原則是每個交易日都有逆回購到賬,2點半左右再做回逆回購,總之,股市下班,資金不下班,實現資金利用的最大化。
13年,我的賬戶收益其實來自三個方面:1,精選的個股,公司本身成長帶來的股價上漲收益;2,波段操作,包括我比較擅長的T+0帶來的股價波動的收益;3,國債逆回購的收益。
三,倉位動態配置
倉位動態配置也包含兩個方面,
1,是根據大盤情況的總體倉位配置。大盤相對低位時,可持倉多點,如1月20日左右,當時看空的很多,但是我和朋友們討論後,覺得大盤相對低點了,根據我們的經驗,再差這裡也該有個吃飯的紅包行情或春季行情,21日,我的總體倉位就加到了全倉的7成多。本來是準備持股過年的,結果大盤走勢尤其是創業板出人意料,創了新高,手中個股漲幅已經達到了我的預期,這個時候,反而感覺風險大於收益了,於是手中個股開始收割,誰漲到了預期就先減誰。到27號,總體倉位再減到了2成以下。1月30日收盤時,總體倉位保持兩成,其餘全部打了逆回購。
  1月份操作中,最要檢討的是:網宿科技,因為預期春節前後上100就滿意了,所以,從98我就開始減倉,109.88全部清倉,主觀認為股價漲幅已經透支了業績增長和其他種種利好。結果。。。後來想想,從趨勢投資的角度說,趨勢未盡時,為何不享受泡沫?趨勢轉變再走也不遲啊。其間 @毛毛286 反覆提醒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觀臆斷,想在100左右再接回,重新建倉╮(╯▽╰)╭[好困惑]
2,個股不同時期的動態配置。簡單來說,就是長期跟蹤,對基本面有把握的個股,在它的基本面發生變化前,震盪其間,跌的時候,倉位要減,重要支撐位站穩了再加。板塊輪動,主升浪期間,倉位要加上去,這個階段以持有為主,少做T了。
 工作不是太忙或者沒旅遊的時候,一般週末我會花幾個小時左右復盤,看看上週手上個股的總體走勢,拋開了交易日內的股價波動,看得更清楚。再結合大盤和板塊其他個股的走勢,看看目前的倉位配置合適不,想想下周操作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不?具體到每隻票,基本倉位是多少股,盤中最多可買到多少股?最少收盤時要留多少股?提前做個一週大致預判,做到倉位的嚴格控制。還有個股的重要壓力位,支撐位,這些都要一一看後記在筆記本上的。
 至於T+o的操作方法,手中當時活躍個股,我一般盤後會花1小時左右復盤,再結合個股公告啊行業新聞啊,先預判下個股明天的漲跌,再結合30分鐘線日線周線,看下短期的重要支撐位壓力位之類,訂個分單買入或者賣出的計劃。因為長期持有的個股股性啊,基本面啊已經很熟悉了,很多時候,其實半個小時就搞定了。我試過很多次,晚上復盤後掛單的操作,準確率往往高於盤中臨時下單的操作。同時在T+0時,我一般用了分單的方法,比如光線傳媒,12月份,35就是一個重要支撐位,從成交量來看,處於震盪主力吸籌期,因此那段時間,我基本每天早晨分幾單低掛,從36開始,最低每天都掛到了34.02能買到就買到,買不到就算了,買到就看當時倉位,多出配置的高拋。網宿科技這種變態,日內就更好做T了,分單買入,分單賣出,倉位配置保持不變,簡直就相當於主力隨時發點零花錢啊。
   最後總結下:咱們股市小散,論資金量論消息渠道不如機構主力,論超短線技術不如實力游資敢死隊,要想在這個聰明人打堆,弱肉強食的股市生存,只有堅持毛爺爺指明的戰略戰術了:打持久戰,打游擊戰!
  2014年,很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總體指導思想:風控第一,保存實力,抓住機會,短平快操作,等待真正大機會的來臨!
 大年初二,拜財神,再祝各位球友:馬年投資順利!

另:球友有看好的軍工股,歡迎交流分享,這方面我確實太太太外行了,先謝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