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背後會不同嗎? 人在中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3.html

阿仙奴之死

寫呢篇既時候,阿仙奴響英超排名倒數第四,俾曼聯入過八球,上個星期連包尾既布力般都打唔過。

面對咁既環境,邊個要負責?

網上好多評論指向領隊雲加。評論既方向大致係,一個曾經經歷重大成功既領隊,過份沉迷於自己過往既成功模式,以為自己依然有點石成金既能力,於是當時代改變,環境不同既時候,呢位老人家既成功模式變得過時,自己被自己既固執同自負所拖累,一步一步咁步向失敗。

表明立場先:我係阿記球迷,亦都係雲加既支持者。

人既其中一個劣根性,係喜歡睇人仆街。一個曾經威過既老人家,死在自己既自負同固執性格手上,呢個劇本,乎合好多人既口味。但係事實又係咪真係咁?背後既故事,會唔同嗎?

當一個龐大既機構、團體出現結構性既問題時,我傾向相信,係一連串集體性既問題,多於一個領導者既執著。傳媒都喜歡將某d響商業社會上發生既事情「電影 化」,令到世界出現左好多英雄般既人物,同時亦出現左好多悲劇角色。正如蘋果既成功,所有人都指向一個Steve Jobs,但Steve Jobs背後,其實有多少個無名英雄?

阿仙奴既問題,早陣子響AM730既專欄曾經寫過,唔再重覆啦。不過以一個老闆既角度去睇,我認為雲加應該係每一個老闆夢寐以求既管理專才,特別係果d要 求旗下管理人要用蔗渣材料,煮出燒鵝味道既孤寒老細,就更加會對佢寵愛有家。響如此一個位置,企到15年,唔係一件容易既事。或者作為球迷既我地,會好不 滿點解佢唔spend some fxxking money去買人,點解佢要死攬住班未成氣候既小朋友,又或者點解硬係要等到轉會窗最後一刻先至去掃貨...不過能夠硬硬淨淨地企到15年,佢必定係有d 野做出黎,好岩老闆心意(只係唔岩球迷如你和我既心意遮…)。至於果d所謂固執、自負、沉迷過去等等…當中有幾多其實係幫佢老闆「硬食」既,我估,應該唔 少。

當然,呢d死貓,佢份人工包左既。

*****

假如我係施老闆


蘋果出免費報,有noise係必然既事。估唔到既係,故事既另一個主角,係AM730。

有關蘋果唔肯幫AM730加印既糾紛,誰是誰非,我唔評論啦。不過星期一,施老闆響
自己既專欄裡面,投訴肥佬黎冇生意道義,我就覺得奇怪。個style,好唔似施永青。

先旨聲明,我本人完全唔認識施老闆,更加同肥佬黎素未謀面。佢地兩位既私底下既關係如何,我完全係無從得知。之所以話個style唔似施老闆,皆因只係覺得,以佢一個富有豐富營商經驗既商人,唔應該會對一件如此既事有咁大既反應。

文章出街之後,我響網上見到唔少文章同留言,對施老闆有好多批評,批評佢愚昧既有,笑佢唔化既又有,話佢唔識尊重合約精神,講一套做一套既又有,款式多到 數唔晒。我傾向相信施老闆並唔係一個怕寫文章會被人批評既人,不過文章內既佢,我一直有懷疑,到底所寫既,係咪真係佢心中所想?

當有關肥佬黎果段「唔幫AM730印會俾人告到仆街」既錄音離奇地外洩後,我就不其然響度諗,佢地兩個,會唔會背後響度夾埋架…比較低B既諗法係,爽報係 咪都要出,報業大戰一觸即發,反正蘋果唔能夠幫AM730加印,損失已成定局,倒不如嘗試為自己份報紙加多一些Noise。連日黎施老闆響專欄裡面既控 訴,我估多少刺激左香港人對呢套『連續劇』既興趣。網上面除左分別有批評施老闆同肥佬黎既文章之外,有唔少message係話,要買定花生等睇戲。如此一 來,佢地會唔會係有心地嘗試將報業戰既焦點,聚焦落屬於佢地既兩份報紙之上,從而得到利益?

又或者,蘋果唔幫AM730加印呢件事,響AM730內部造成好大既怨氣(試諗下,負責賣廣告既Sales,食到埋咀邊既commission,因為蘋果 忽然唔肯加印而要跌返出黎。賺唔成佣不特以,仲要分分鐘俾客戶狂丙,唔谷氣就有鬼!),作為老闆,點都應該講返幾句說話,幫同事們消消氣。儘管明知咁講, 會遭到讀者批評,但大戰當前,同事們士氣尤關,這些話,還是要講。

文章既表面,係施老闆「被人激親」,感覺疑似在發洩情緒,但背後既故事,會唔會有所不同?

當然,亦可能只係無聊既我諗多左。生意做得耐,被人昆過無數次,於是不自覺就養成左多疑既習慣。

爽報出街,再加埋早前推出既晴報,中文既免費報紙一下子加到五份。以香港一個只得七百萬人口既城市,要同時容納五份免費報,相信都幾難。幾可肯定既係,不 久既將來,會有參與者被淘汰。我唔知有冇AM730既同事,會睇到我呢一篇文章,然而我作為730其中一個寫手,自然希望我地能夠響呢場大戰之中勝出。坦 白講,論財力,我明白730應該係屬於眾多對手中較為單薄既一員,不過觀乎同事們呢幾年所投入過既心思,我還是堅信,他日大戰落幕時,敗陣下來既,唔會係 AM730。

同事們,祝一切順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28

不同層次的投資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3.html

曾經與一位同事討論股票, 他對股票十分有研究, 也會用很多時間來讀股票資訊 (包括上班時間), 所有市場新聞都追得很緊, 對股票的認識可以是隨你說個號碼他都知道是什麼股票。

他買賣股票都是短線, 追消息, 炒版塊, 認識他的時候是 06年左右, 他在炒中國奧運概念股, 當年很多新股上市, 他大部份都有參與抽新股, 再之前的澳門賭博概念熱以及科網股熱, 他都有參與。

與他討論時, 每當講起哪支股票, 他大多數都會說他曾經持有過, 有些會說支股票令他贏錢, 有些就輸錢, 一講起股災時期, 他就會認為最重要是「走得切」, 講了很久, 討論過很多次, 我都不知道他的投資回報如何。

他會討論很多股票, 但都不是其價值, 不是討論其公司的賺錢能力, 而是這支股票替他賺錢的能力, 例如他會考慮支股票「有冇力上」、「當唔當炒」, 他追消息追了十多年, 到底投資回報是多少呢? 我不是太想知道, 始終這是人家的事情, 平時「吹水」不一定要數身家的, 換轉是人家問我的身家, 自己也不太想回答, 不過從他的描述之中, 他的大約投資回報都可以約略估計得到, 因為很多時他都會為贏得一萬幾千而非常高興。

其實, 每天花心血花精神追消息, 不如好好耐心買入優質資產, 讓它滾動而幫你賺錢好過, 當你建立的賺錢機器滾動了, 沒有這些機器的人要追也追不來, 起初是幾萬元, 慢慢過十萬元, 慢慢過百萬元, 當然最好自己的工作又能升職加薪, 但當機器一步步滾上去, 其實工作的收入對你影響會越來越輕, 到時恒指一萬點又如何, 三萬點又如何, 身家只是時高時低而已, 目標是不停製造現金的機器, 到一定水平時, 再回看那些為贏得一萬幾千股票而追趕消息的人 (好彩會贏, 但不好彩連本都要輸突), 已經是不同層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0

這一次與過去不同?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du5w.html

當滬深300指數平均市盈率再次到達14倍,與2005年6月、2008年10月相近時,有人說,這一次可能與過去不同了。不過,我寧可相信「這一次與過去相同」,也不相信「這一次與過去不同」。確實有「與過去不同」的案例,但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因為它需要大智慧。

第一個例子,與本傑明·格雷厄姆有關。1951年春天,道指約為250點。格雷厄姆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對他的學生說,道指從1896年誕生時起,在 每一整年裡都有一段時間低於200點——教授觀察到道指每年都會跌破200點的規律已經存在了55年了——幾乎每次相同。那一年,巴菲特即將畢業,格雷厄 姆建議他將其投資事業推遲到道指跌破200點之後。但是,巴菲特拒絕了。道指那一年始終沒有下跌到200點以下,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在格雷厄姆提供建議時,「我有大約1萬美元」,巴菲特後來對《華盛頓日報》說,「假如我當時聽從了老師的建議,那麼現在我也許還是只有1萬美元。」

第二個例子,幾年以後的1958年,道指上漲了39%,股票股息收益率首次下降到低於債券收益。明智的投資者不會認為這樣的變化會一直持續下去。相反,這 是做空的大好機會。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小心翼翼,但是樂觀主義者卻下對了注。這是這一次又真的「與過去不同了」。因為從具有半個世紀曆史的安全觀點看,似乎一個新的估值基準無可辯駁地誕生了。假如有投資者等待股息收益和債券收益的關係回到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那麼他們到現在依然沒有等到。紐約加百利資本集團的執行合夥人J.埃茲拉·默金(J.Ezra Merkin)指出,一旦股息收益開始小於債券收益,過去的關係就再也沒有成立過。那一年巴菲特的合夥人公司贏利上升了41%。

第一個案例的問題在於,誰又有巴菲特的智慧和勇氣,認定可以安全地無視該規則,而說「這一次與過去不同了」?我肯定沒有。第二個案例正如J.埃茲拉·默金 所說的,認識到沒有永恆不變的規則不難,但是知道規則什麼時候不再適用卻很難。規律一旦被打破,就不能再證明其是正確的。

詹姆斯·奧肖西斯在《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中指出,人們總是願意現在與從前不同。而事實上自艾薩克·牛頓在1720年南海公司泡沫中遭受重大損失以來,股 市真正的變化實在並沒有多少。股票的價格仍然由人來決定,而一旦人們的判斷受到恐懼、懷疑、無知以及所有人類情緒的影響,那麼股票價格的錯位就將持續下 去。

股票的名稱會與過去不同,行業的興衰也會與過去不同,各種投資風格更會與過去不同,但決定一隻股票是否是良好投資對象的基本因素卻不會與過去不同。

歷史已經證明,將投資置於長期的視野中,那些相信「這一次與過去不同」的人,大多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只要人們喜歡隨大流的本性沒有改變,不懼獨自前行的逆向投資者就會有大量的投資機會。

文/選自《一隻花蛤的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6

在線視頻用戶規模達3.25億人 各取所需看不同

http://news.imeigu.com/a/1327803184002.html

隨著寬帶的普及、光纖入戶和無線WIFI熱點建設的推進,網民已經習慣了通過互聯網收看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和綜藝節目。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網絡視頻行業的用戶規模已達到3.25億人,同比增加14.6%,在整體網民中所佔比例提升至63.4%。

與此同時,隨著版權管理的進一步加強,在線視頻的版權市場運營也趨於規範化,這也使廣告主對視頻行業的認可度不斷提高。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2011年我國在線視頻廣告收入42.5億元,同比增長42.5%,在線視頻前景大好。

2011年被稱為在線視頻行業發展的「黃金之年」,在2012年,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看什麼?寬帶時代舉辦的倫敦奧運會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細分市場有的放矢

北京公司職員林元鑫有個8歲大的兒子,他告訴記者,兒子最喜歡的視頻網站並不是優酷、土豆這樣的大型視頻網站,而是很多網友並沒有聽說過的淘米視 頻。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專門給孩子看的在線視頻網站,除了兒童動漫還有科普節目和在線課堂,網站上還會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層對推薦視頻進行細分。」

不光有給孩子們看的視頻網站,還有專為老年人服務的視頻網站。影視點播平台風行網在春節前發佈了親情版PC客戶端,以滿足50歲以上老年人的在線視 頻觀看需求。據風行網產品總監付亞平介紹,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親情版在功能上的改進包括增大字體、排版佈局更加清晰、推薦更適合老年人口味的影片,新增 「求片」功能,幫助老年人找到他們想看到的電影。

隨著在線視頻收看用戶規模的擴大,視頻網站開始針對不同收視人群尋找自己的機會,這些創新服務正是在線視頻網站對細分市場的深度挖掘。土豆網也投入 巨資和日本東京電視台簽訂了兩年協議,包括《火影忍者》、《銀魂》等在內60多部日本動畫片,在日本播出1個小時後,土豆網就將播放帶中文字幕的原聲節 目,以此來吸引廣大動漫愛好者的流量。

另一個細分市場「藍海」是手機在線視頻,儘管目前移動視頻市場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網絡條件來支撐起用戶需求,但企業已經預見到了這樣的趨勢,通過開發 移動應用程序、與移動運營商合作等方式來試圖搶奪移動視頻領域的先機。隨著無線WIFI熱點佈局的日益廣泛,移動互聯網的對在線視頻的流量門檻也正在降 低。

進軍上游帶來新節目

在線視頻網站主導的電視劇評選成了一件新鮮事。2011搜狐視頻電視劇盛典評出了最佳電視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等12項大獎,優酷所打造的影 視盛典則根據影視劇在優酷上的播放量,評選出各類獎項。視頻網站為什麼熱衷於給電視劇頒獎?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揭出個中緣由:視頻網站近兩 年以版權為核心的競爭熱度將逐漸回落,搜狐舉辦這樣的評選,正是希望能以此建立強大的視頻媒體影響力,使之滲透至上游電視劇產業鏈。

這種滲透其實正是視頻運營商試圖打造自有平台核心競爭力,提升在線視頻平台在產業鏈中的控制力。在線視頻網站一方面和電視台深入合作,以台網聯動的 方式幫助電視台進行電視劇推廣。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在線視頻運營商、傳統電視台以及其他存在差異化的資源,以視頻運營商為平台,形成整合和互補。從內容上 看,則是通過曝光、人群、地域的互補以及播放週期的延長,促進收視率提升,獲得更優化的傳播效果。

另一方面,它們也在直接介入電視劇生產環節,隨著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的攀升,在線視頻網站希望能在產業鏈中獲得更大的議價權,以此獲得上游產業的分 利機會。優酷推出《泡芙小姐》和《十一度青春》系列劇,還有最近推出筷子兄弟的微電影《父親》;搜狐直接參與了湖南衛視2012年開年劇《落跑甜心》的聯 合投資;騰訊宣佈將和華誼兄弟在2012年共同投資拍攝1到2部電視劇,並負責這些電視劇的新媒體版權經營;土豆網成立了動漫製作公司,意欲打造首席國產 動漫視頻平台。

寬帶上的奧運視頻

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歷史上首次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全程參與直播的奧運會,不過限於帶寬、用戶習慣等因素,當時新媒體的參與主要通過文字和圖片報 導來體現。經過3年多的發展,在線視頻消費已成為網民的普遍網絡行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尚有數月,各大視頻網站早已在這個戰場上競爭得硝煙瀰漫。

如果單說網上看比賽,那自然離不開中國網絡電視台(CNTV),作為倫敦奧運會的官方互聯網、移動平台轉播機構,其新媒體報導的策略是將電視節目的 網絡延展和網絡自身的原創內容採用最新的新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多終端平台進行新媒體傳播,也就是說電視上來不及呈現的比賽和賽前賽後花絮,到時候都能在網 上看到。

沒有賽事視頻直播和點播權的其他在線視頻網站則把目光投向了賽場之外。騰訊瞄準了運動員,聘請鳳凰衛視主持人梁文道開辦原創欄目《中國茶館》,視頻 欄目在倫敦奧運新聞中心附近租下演播室,騰訊網絡媒體總裁劉勝義介紹說,騰訊已與181位運動員建立獨家合作夥伴關係,將在賽前和賽時為觀眾呈現精彩的談 話節目,「在實時網絡時代,運動員本身已經成為播報賽事的重要資源」。

搜狐推出的原創奧運視頻欄目則形式多樣,在「7」電影項目第二季中,將有七位女性導演去倫敦拍攝奧運相關短片,此外,還有關注運動員家人的「人生故 事」等等,搜狐網總編輯劉春表示,視頻報導將是搜狐此次奧運報導的一大亮點。「搜狐將創新、研發一系列視頻欄目,包括評論、脫口秀、紀錄片、微電影、網絡 劇等。」(經濟日報 陳 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2

評估江湖:同一標的不同評估 價格相差近4倍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3MMzcyXzQwNDY3Mg.html

21世紀網 是14.86億元還是20.62億元抑或53.43億元?在2008年三一重工收購三一重機的公告中,我們看到同樣的一個標的,不同的評估方法得出了上述不同的結果。

對 此,全國人大《評估法》立法起草組成員,全國資深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資產評估師崔太平近日向21世紀網表示:評估本身不同於數學計算,不可能1加 1等於2。不同評估方法,得出不同的評估結果,這很正常。因此,評估師需要選擇合適的評估方法,並對於評估結果進行取捨。

不過,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聰明的企業或者負責人根據需求在這些方法中遊走,尋找對自己最為有利的估值。

差異的結果

2011年11月,廣州越秀區法院開庭審理中聯資產評估公司在廣州評估一塊地少算2.3億元一案。

據 悉,中石化勝利油田旗下的東營大明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國有公司,這家公司在廣東全資控股了廣東美洲原野山莊開發有限公司。大明公司決定,美洲原野 公司擬由註冊資本1000萬元增資到5000萬元,由深圳光大嘉華投資有限公司注資人民幣3600萬,持有美洲原野公司72%的股權。

為 此,東營大明公司委託了中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對美洲原野公司進行資產評估。中聯公司出具的中聯評報字[2007]第746號文《美洲原野公司 擬增資擴股項目資產評估報告書》,將美洲公司的1000畝土地使用權放入「存貨」一項,評估報告給出的1000畝土地評估價為6891萬元。這1000畝 土地在2007年8月的價格是人民幣3億元,中聯公司的資產評估報告使得土地價格被人為降低,降低份額超過2.3億元。

無獨有偶。去年年底「深鴻基也陷入因為評估帶來的紛爭。

2011年4月,深鴻基以1.58億元的價格將新鴻業66.5%的股權轉讓給賽德隆。賽德隆當時並沒有付款,而是承諾以其持有的西安深鴻基40%的股權應分得的利潤和收益償付股權轉讓款。

6月,深鴻基以2.06億元的價格購買百川盛業所持有的西安深鴻基40%的股權,與賣出新鴻業40%應收款1.58億元相抵消後,賽德隆不僅不需要向深鴻基支付新鴻業的轉讓款,深鴻基反而向百川盛業支付4831萬元的差額補償金。

據悉,深鴻基賣出新鴻業的溢價率為78.24%,而買入西安深鴻基時溢價卻高達354.08%,兩相對比,差距明顯。

遊走在不同方法

雖然上述事例中出現的數字差額較大,但嚴格來說評估結果並沒有多大的問題,問題出現在評估方法身上。

大連國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岳陽向21世紀網表示:目前我國評估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等,資本市場上還有市盈率比較法、市淨率比較法、EV/EBITDA倍數法。不同的評估方法得出的結果相差較大,有時出現的差異令人咋舌。

崔太平告訴21世紀網:在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的情況下,用市場法得出的評估價格肯定要高於收益法得出的評估價格。這就會導致市場價格較高的房地產,如住宅要靠租金收回投資,就幾乎不可能。因為要50年甚至100年。

崔太平的觀點在深鴻基一案中得到了體現。

岳 陽表示:深鴻基以1.58億元的價格將新鴻業66.5%的股權轉讓給賽德隆時,評估機構對新鴻業存貨採用成本法評估,價格相對較低。而深鴻基以2.06億 元的價格購買百川盛業所持有的西安深鴻基時,評估機構則對西安深鴻基的存貨採用假設開發法評估即收益法,其價格較淨資產溢價則更為明顯。

「都是慣用評估方法,你能說哪個是公正的,哪個是錯誤的嗎?」岳陽反問道。

若不同標的用同一評估法得出的結果差異並不明顯,那同一標的、不同評估法得到的評估價格或更會讓人驚訝。

在2008年三一重工收購三一重機的公告中,三一重工列出了數種評估方式與對應結果,最高與最低相差近4倍。

首先三一重工利用市盈率比較法計算除了三一重機的價格。

三 一重機2008年預計淨利潤為1.456億元(扣除證券投資虧損後的淨利潤為2.1億元),2009年預計淨利潤為3.8億元,則2008年和2009年 按股權價值19.8億元測算的模擬市盈率為13.60倍(扣除證券投資虧損的市盈率為9.43倍)、5.21倍。若取可比公司2008年平均市盈率 14.06倍,計算可得三一重機的股權價值在20.47億元(扣除證券投資虧損的股權價值為29.53億元)~53.43億元之間。

隨後,三一重工以市淨率比較法計算出三一重機的評估值。

三一重機2008年6月30日淨資產為40,946.24萬元,若取可比公司平均市淨率3.63倍,計算可得公司股權價值為14.86億元。

此外,三一重工還以企業價值和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的比率(EV/EBITDA) 倍數法計算出了三一重機可能的市場價格。

由 於三一重機2008年預估的淨利潤為1.456億元(扣除證券投資虧損後的淨利潤為2.1億元),EBITDA為1.95億元(扣除證券投資虧損的 EBITDA 2.39億元)。若取可比公司EV/EBITDA倍數15.8倍,計算可得三一重機股權價值為21.04億元,扣除證券投資虧損的股權價值為28.04億 元。

同一個標的,最少評估值為14.86億元,最高的可以達到53.43億元,相差近近4倍。若上市公司運用最高評估值購入,對中小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評估方法是影響評估結果的一個關鍵因素。雖然不同的評估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評估思路、評估前提和運用條件,但其本質功能是用來揭示資產公允價值的技術手段。但現在評估機構為滿足相關者的需要,人為選用不適當評估方法的動機較強。

岳陽表示:「現在資產評估已經成為某些上市公司輸送利益的工具了。在現階段採用單一的方法評估,容易出現有失公允的現象,在評估的時候,最好採用兩種以上方法相結合。」(21世紀網 陸曉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72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財務自由不同階段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0.html
由一名打工打奔向財務自由之過程, 有幾個階段, 而很多人在不同階段停了下來, 於是永遠都不能財務自由。


早段靠省錢

第一個階段是理財、儲蓄, 在這個階段, 多數資產都是靠平日省下的人工累積出來, 誰儲蓄得多誰就越快累積資產。在這個省錢階段, 打工仔的人工是重要的, 人工多寡及花費多寡會對結果影響甚大。這個是「人搵錢」及需要省錢的時間, 省錢尤其重要。


中段靠花錢

之後一個階段就是投資, 通過了之前的階段, 打工仔都已經累積到一定資產及財富, 可能是年薪的倍數, 在這個時候會發現薪金的多寡對身家的影響再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例如, 年薪30萬 (即每月2萬多) 的打工仔, 銀行已經累積了100萬, 每年加人工10%、20%, 或每月花費多省10%、20%, 對總財富起不了甚麼大作用。

相反, 銀行裡的100萬財富的增長就顯得十分重要, 它的10%、20%變化已經可跟收入的年薪作比較。因此, 省錢的影響力在這個階段已經消失了, 反而要學習如何好好運用這個銀行裡的資產, 這是轉型的時候。要好好運用銀行裡的資產, 就要學習如何花錢, 不是花錢在消閒或支出上, 而是花錢在購買資產的知識技術, 讓「錢搵錢」。

這是最多人不能突破的階段, 實在聽到有太多人誤解財務自由, 而並沒有真正的知識作基礎, 在第一階段儲蓄起來的血汗錢, 一到這個階段就會亂買東西, 聽消息、聽冧巴、聽專家、估後市, 雙手將血汗錢送給股市大鱷或樓市炒家。


尾段懂享受

如果之前的花錢階段都能修成正果的話, 應該已經達至財務自由, 但還有一個階段, 就是要再轉型至懂得享受及回饋社會。如果人生只為追求財務自由, 那麼真的得到財務自由之後豈不是可以歸西? 事實並不是這樣, 來到這個階段, 應該好好享受人生, 找尋自己興趣及理想, 好好思考如何幫助這個世界, 或在這個世界上想得到什麼。

我對一些新聞個案會有點反感, 好像什麼隱形富豪過身, 過身時身家數億, 但住在公屋, 平時出入很低調, 連身邊朋友或家人都不知道這個富豪的財產。我會想, 這樣的社會資源落在這個守財奴手中又有何用呢?


簡單分析財務自由的不同階段, 當然有些人是不需要通過每一個階段的, 例如含著金鎖匙出世的, 或者一出來就做生意的老闆, 他們的概念不一定相同。不知道大家又到了哪個階段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9

分享: 前海金融改革有何不同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0/100413127.html

在前海金融改革中,有兩方面的具體創新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跨境雙向貸款的創新。人民幣回流渠道的缺失一直是制約其國際化的一大阻力,在境外人民幣市場尚未形成規模、缺乏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以 及境外機構或個人持有的人民幣流回境內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也相對有限。作為離岸人民幣的主要市場,香港人民幣存款到今年5月末 已達5539億元,但流動性不足,特別是回流管道不暢正限制著香港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向前海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實際上打通了一條 人民幣回流渠道,也落實了廣東一直在探討的跨境人民幣貸款回流機制問題。

  對於這一渠道的發展來說,還需關注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跨境人民幣貸款也意味著資本項目將進一步開放,由於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並不可逆,也帶來一定 風險,必須注意資本項目的開放仍需循序漸進,不應該過快、全面放開。二是與跨境貿易、直接投資以及證券投資相比,跨境貸款並非是主導性的貨幣回流模式,也 不應過於誇大和依靠其作用,還要充分關注其他方面的機制創新。三是要注重跨境人民幣雙向貸款同步發展,實現人民幣資產的有效流動。四是在起步階段,要避免 純粹為促進人民幣回流而推動「大額」貸款,更著眼於利用境外人民幣貸款滿足內地的中小企業、創業企業的融資需求,而非都是「兩基一支」領域的貸款。

  其二,股權投資母基金、人民幣債券等金融創新業務也是業內預期較高的政策內容。一方面,發展股權投資母基金,將有助於深圳成為私募和創投中心。 按照已有政策信息,深圳強調在現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隻國家創業投資基金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設立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這不僅能夠切實服務於具體行業產業發展,而且能夠發揮母基金的引導、帶動和支持作用,進一步增強深港民間私募和創投基金的活躍度。

  另一方面,在港發人民幣債券也具有重要意義。對香港來說,近年來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受到挑戰,債券市場的薄弱也降低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 性。以推進人民幣債券為契機,香港可盡快發展一套包括支付清算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使其債券市場發展獲得有力支撐,進而彌補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產結構 缺陷。對內地來說,這必然會增加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規模,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同時,以人民幣債券促進香港債券市場發展,反過來也會對內地債券市場產生激 勵作用。當前內地債券市場也相對較弱,人民幣債券在港推出,將會加快內地債券市場在基礎設施、交易規則、產品和規模等方面的發展。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前海人民幣業務的創新,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進行人民幣回流機制創新,二是建立人民幣「走出去」的新渠道,三 是通過促進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跨境流動和創新,來創造人民幣的投資和儲備需求,配合併促進貿易結算需求的提升。對於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來說,一是提供了 更有效的貨幣流動性支持,二是提供了機構和人民幣資產的支持,三是為香港金融業提供了更大的擴展和盈利空間,增加離岸業務積極性,四是提供了政策信心的支 持,五是加快了粵港澳一體化的大背景支持。

  總的來看,前海金融政策與目前國內討論的金融改革有許多不同點。目前國內探討的金融改革,範疇和內涵都比較廣,從國家層面來看,重點還是金融政 策、金融管理體制、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等大的層面。從地方來看也有幾種類型,一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其相關金融改革與國家層面的政策突破直接 相關;二是溫州金融改革,重在解決民間資本、小企業融資等「草根金融」的困境;三是諸多城市的金融中心建設,重點還是在於如何集聚金融資源,服務於當地經 濟增長和政府財稅。

  與內地其他地區金融改革相比,前海金融改革最大的不同點,一是開放性的,即最終目標是金融市場的內外雙向開放,金融資源流動性的提高;二是國際 性的,即圍繞粵港澳金融一體化的大思路;三是邊際性的,即在不突破國家現有政策約束的前提下,在有限範圍內進行政策創新和試錯。

  目前的國內金融市場改革,最需要考慮下述問題。一是加快進行頂層設計,從中央層面創新金融管理及改革推動機制,明確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內涵,掌握 好金融市場分散化和集中化發展的平衡;二是金融市場的改革發展,不能過分偏重於比較優勢部門,如工業產業、基礎設施、大企業等,而對小企業、民營企業、農 村領域的創新支持明顯不足;三是金融市場發展要避免為創新而創新,也就是說,創新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增加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利益,而最終是為了服務於實 體經濟,服務於企業發展和居民福利的需要;四是目前自下而上的金融創新的動力最終也應該落到「草根」身上,而不是地方政府行政主導;五是政府推進的創新往 往缺乏活力和效率,應該進一步放鬆管制,發揮技術等因素的促進作用,給予市場主體以合理規避管制的創新空間;六是加強國家、地方、草根三個層面的金融發展 和創新的銜接和互動,避免發展脫節,努力實現共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64

【記者觀察】不同的衝動 不同的未來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32

為何地方政府如此積極?

「保增長是根本原因,但也不排除,這裡面有一些地方政府趁機搞政績工程,獲取中央政策支持。」廣東社科院教授、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告訴南方 週末記者,在這些地方投資計劃中,出發點都是為了保增長,但有的是在保增長的同時,調整產業結構;而有的地方,則是在完全走以前的老路。

在他看來,中國的下一步發展,不能再依靠傳統路線,而應該注重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經濟師陳容秋也向南方週末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實際上,早在金融危機時,廣東就已經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彼時,廣東還提 出了「廣貨北上」計劃,著力打內銷市場,省府領導們親自「站台吆喝」。2012年8月27日,廣東再次啟動「廣貨網上行」活動,政府將投資5個億,支持廣 貨「觸網」。「這些計劃,都是一脈相承的,其目的是促進消費,而這正是調整產業結構應該做的。」陳容秋說。

在他看來,媒體將近期各地出台的各項投資計劃,籠統地稱為地方版的「四萬億」,不大合理,因為,各地情況不一。

不過,有趣的是,已經完成換屆的地方政府有更強的「十二五開局」投資衝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季度,中國未完成政府換屆的地區,青海、重慶、海南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回落幅度,遠遠高於已完成地區,比如江西、河北、廣西等。

不過,對於這樣的投資衝動,許多人卻心懷擔憂。浙江省浙商投資研究會秘書長蔡驊十多年來幫助浙商出外尋找投資,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據他觀察,各地 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已經進入惡性競爭時代,拼的都是優惠政策,比如土地、稅收等。而且,在GDP高壓之下,各地政府都傾向於上馬一些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 工業項目,比如他曾在呼倫貝爾大草原考察過一個工業園,綠綠的草地全被水泥覆蓋,而當地招來的企業卻寥寥無幾。

「在這一波經濟下行週期中,我們更應該提防各地政府為了做大GDP,不擇手段上馬一些短視項目。」蔡驊說,「畢竟,下一個三十年,我們不能再這樣發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01

一定要與眾不同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68

      在產品設計領域,人們一直試圖在滿足消費者需求和創造消費者需求之間找到完美結合。德國美諾(Miele)集團是世界上第一台洗碗機的發明者,董事總經理 Reinhard Zinkann近期在上海與《第一財經週刊》記者趙蓉分享了他的觀點:為消費者生產適合的產品,需要考慮的是,消費者明天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德國美諾(Miele)集團在1899年創立,時至今日,公司仍然由兩個家族攜手經營。目前全球年銷量達27.7億歐元,僱傭1.6萬名員工,其全資擁有的銷售分支與進口企業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Reinhard Zinkann博士生於1959年,是德國美諾集團的第四代家族繼承人,在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一職。他在德國柏林技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前,曾在德國弗萊堡、美國哈佛大學以及德國科隆學習過經濟學、工商管理、歷史與音樂史、哲學。

 

C=CBNweekly
Z=Reinhard Zinkann

 

  C: 和其他高端消費品相比起來,高端家電行業有什麼特點?


  Z: 其他奢侈品玩的是潮流趨勢,像是服裝、珠寶行業等,每年有好幾季的潮流趨勢,其要點就是最及時和快速的變化。而家電行業其實強調持久,尤其是高端家電,人 們希望使用時間比較長,有至少20年的使用壽命。我們這個行業和汽車行業比起來有一些相似。相同點在於對工程、設計、電子技術的關注,目標消費群和市場營 銷的方式也差不多。不同點在於,汽車的細分更繁複一些,比如有商用車、家用車、城市車、越野車等等,而家電的分類更直觀明晰,強調功能而非概念,有時候某 種產品只是以尺寸大小在分類。


  C: 要保證產品有20年的使用壽命,你們同樣也要把握趨勢。如何能做到為20年之後做設計?


  Z: 從我的曾祖父創立公司起,我們一直在延續不斷超越的精神,要研發最超前的東西。我們做大量的市場調研,瞭解消費者的需要,瞭解競爭對手做出的產品,然後一 定要做出與眾不同的東西。從長期來看,研發一直是公司最大的投入。有一些機制來確保我們把握趨勢,並領先整個市場。第一是看家電行業的歷史發展,同時看其 他行業—比如汽車行業,會比其他行業運用新東西早一些,鋁合金最早就用在汽車上—把這些來自各個外部行業的信息和自己行業的信息綜合起來,互相印證來發現 趨勢。第二是在全球各個市場發現當地的趨勢,比如公司在1929年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洗碗機,那是經濟大蕭條開始的第一年,人們都說,連工作問題都沒解 決,誰會需要昂貴的洗碗機?但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認為Miele生產家電的目標是要讓人們從繁重的家務中解放出來,他們看到了洗碗機這種新產品的未來。這種 事情我們經歷過很多,也讓我們瞭解到,最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要與眾不同,鼓勵超出常規的想法,從而發現新的趨勢。


  C: 那麼,如何平衡可能失敗的風險?和過去相比,現在「為20年後設計產品」更容易還是更難了?


  Z: 失敗和成功一樣也是生意的組成部分,風險只可能最小化,但無法避免。我們沒有辦法預見未來,只能為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這個行業裡打持久戰,做最後的贏 家。公司處於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市場地位時,面對的挑戰是不一樣的。在我父親和祖父那一代,他們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和週期性的經濟大蕭條,整體經濟環境沒 有這麼好,而競爭對手又非常多,比如1960年以前,僅德國就有至少50個公司或品牌在生產洗碗機,而現在只有不到5個公司在做。我們存活至今並取得了相 對成功的因素就在於堅持與眾不同,那意味著兩件事,一是質量更好,二是技術更高。現階段公司的挑戰則在於我們已經有48個國家的市場,每個市場的需求不一 樣,內在功能上,我們要讓產品的功能更多樣化、針對不同的文化和使用習慣;而外觀設計上,大家的品味越來越全球一致化,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做到簡潔、經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