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交易权威人士细剖中铝“世纪大交易”流产真相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10/HTML_8KETGN1FD55M.html


真相往往最后才浮现。

6月8日晚9时许,全程参与了中铝力拓交易的一位权威人士终于打破“缄默”,主动向本报记者打来电话。(相关报道详见本报6月9日13版《中铝“力拓残局”求解》)

“市场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电话中,尽管声音仍伴有些许沙哑,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显然已从之前的失望和愤怒中平静了下来。

长达30分钟的交流中,该人士始终保持语速平缓,力求以最简练的语言向本报记者展示这场“世纪大交易”之所以会最终流产的真实原因。

“ 这两天,外界对于力拓毁约的原因做了种种分析,但真实的原因远比外界想象的简单。”该核心人士指出,作为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笔跨境并购交易,外界 之前普遍把交易的阻力对准了所谓的“政治因素”——澳反对党以及澳审查机构——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英文简称FIRB)。

但实际上,力拓此次之所以选择撕破脸皮式的毁约,完全是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3月份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反弹,资产泡沫瞬间浮起,交易继续成立的基石已被无情击碎。”该核心人士指出。

无独有偶。6月9日,之前手机始终无法接通的中铝高层有关负责人悄然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独家专访,“金融危机给了中铝一个海外巨资并购的机会,但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力拓提出的交易条款修改使中铝无法接受,中国企业不能出了大价钱买回的却是非优质资产。”

距离6月5日晨,力拓董事会撕毁195亿美元的交易过了整整72个时间后,中铝及相关利益方正在逐步走出“受伤”阴影,开始积极面对现实。

FIRB并非最终否决力量

全球经济衰退、资源产品价格跳水,欧美资产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已于前一年高点大举买入力拓股份的中铝公司,迎来了创造历史的机会。

2009 年2月12日下午2时30分许,中铝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包括本报在内的全世界媒体高调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 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并将向力拓董事会派出两名董事。

通过引入中铝注资,力拓可以偿还2010年10月前的总计189亿美元的贷款。

迄今为止全球跨境交易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就这样出炉,这一重磅交易迅速引起世界各界的高度瞩目。

“澳政府以及力拓股东对于中铝公司是‘红色企业’的偏见,可能是此次交易能否最终成行的关键。”2月16日,英国一家老牌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如此评价。

该专栏作者指出,今年9月份,即将面临巨额财务压力的力拓集团,之所以选择接受中铝的注资“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要市场不发生大的变化,力拓必将会全力帮助中铝在债务压力来临之前,促成交易的完成。

事态似乎也在朝着外界预料的方向迈进。

3月中旬,中铝力拓交易先后通过澳大利亚反垄断机构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英文简称 ACCC)、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英文简称Federal Cartel Office)两关审查后,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宣布,交易将在原定的30天审查期基础上,再增加90天直到今年6月15日。

公开资料显示,整个4月,力拓的董事会一直在伦敦和澳本土积极召开相关股东沟通会,向反对交易的股东们做出解释。

“不熟知内情的人直到5月底,还在为即将到期的FIRB审批结果担忧。”上述权威人士指出,实际上,进入5月后,力拓董事会已经逐步转向,面对明显好转的资本市场,力拓董事会逐渐明显考虑摆脱中铝的注资交易,转而寻求公开市场配股融资。

5月22日前后,新任力拓董事长杜立石的表态其实在预示力拓已经改变立场,他对媒体表示,面对变化不定的市场,他不会将一个会被否决的方案提交给股东讨论。

力拓底气:配股采用“硬包销”

“ 全程关注本次交易的人士应该可以捕捉到,FIRB的审批并不是力拓毁约的根本动力。”上述权威人士指出,尽管FIRB延长了对中铝力拓交易的审查时间,最 后也正是这90的天时间,让力拓董事会最终坚定了信心,选择通过公开市场的配股以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应付即将到来的财务危机。

但是,FIRB的这个做法符合标准程序,合情合理。毕竟通过195亿美元的交易,中铝将在力拓的持股比例上实现翻一番,达到18%,这个数字绝对是足以引致FIRB进行严格审查的。

4月1日,中铝公司掌门人熊维平在香港参加中国铝业(601600.SH,2600.HK)2008年年报业绩会上时亦明确对外表示,FIRB对中铝力拓交易没有什么倾向性。

“全球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特别是美联储在今年3月份开始开动印钞机以后,全球资本流动性的重新充裕才是导致力拓毁约的根本原因。”上述权威人士指出,力拓之所以在宣布撕毁合约后,马上与必和必拓宣布合资及启动配股计划,力拓的底气就在这里。

该权威人士透露,目前,面对资产市场的全面回暖,摩根大通英国合资公司及瑞士信贷和澳大利亚投资银行麦格理集团已经开始着手为力拓承销高达152亿美元的配股行动。

“据我们了解,这个配股行动中,由于考虑到市场具有充裕的流动性,几家国际投行已经明确表示将采用余额包销的方式。”该权威人士认为,这对于力拓来说,尽管即将花费的承销费用将会较高,但承销商这种绝对的“硬包销”方式,在现在的情况下,将保证力拓能够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融到足够的现金。

来自海外媒体的最新报道显示,力拓集团日前已宣布,将按每40股配发21股的比例配售,力拓英国公司的配股价为每股14英镑,筹集资金约合118亿美元;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配股价为每股28.29澳元,筹集资金约合34亿美元。

6月9日,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中铝高层没有针对是否会参与力拓的配股计划,给出明确态度。

“这几天,包括中铝的牵头财务顾问野村证券在内的中铝相关利益方正就接下来要不要参加力拓的配股进行全面思考。”上述权威人士指出,从目前的市场条件看,如果中铝不参加配股,也几乎已无可能改变力拓能够拿到足够多现金的现实。

“现在不管是中铝还是中铝的财务顾问,我想都已从失望和愤怒中走了出来,理性的态度将会左右中铝最终是否会做出参与力拓配股的行动。”该权威人士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6

不要盲目相信權威 國老

http://xueqiu.com/8018540373/25376924
  麥克在這次午餐上,自始至終都沒有一點食慾。他被巴菲特的談話深深吸引。於是他不斷談起自己在投資上的疑問。想到如今很多投資權威人物的經驗,他問巴菲特:今天的市場上,有很多關於權威人物的投資介紹,對於這些的投資專著出版,其中有很多的投資理論知識,您認為對我們投資者而言是否有益?
   小夥子,包括我給你的指導,你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的經驗。因為它未必適合其他的投資人。我早已經說過,沒有放之四海皆通用的理論,不要盲目相信權威。面對著紛繁複雜的股市,很多投資者都會產生在大海中航行卻失去羅盤的感覺不知道正確的道路在哪裡。這時候,股市中充斥著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以及投資建議就成為了他們的救命稻草。
   很多投資者總結的投資秘訣就是相信股市中名聲最大、最成功的投資者的意見。有 股神之稱的巴菲特自然是無數次地被投資者視為了投資坐標,投資者對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深信不疑,有的甚至已經到了盲從的地步,幾乎每次巴菲特投資後都會有一大批投資者跟著瘋狂購買。但是巴菲特卻提醒這些忠實的擁護者,在投資的時候不要被權威的意見所左右,要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要勇於挑戰權威。巴菲特本人就是因為不盲目地相信權威,敢於挑戰權威才取得了他今天的成就。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投資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理念對當時企業資產評估的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巴菲特卻覺得老師的這個理念存在缺陷,他認為格雷厄姆只看到了企業的有形資產卻忽視了無形資產,企業和其他機構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企業擁有品牌價值,雖然企業品牌屬於一種無形資產,但它卻能為企業帶來非常豐厚的實際效益。而格雷厄姆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評估理念已經產生偏差
    1963年,巴菲特將眼光放在了一家服裝廠上,這個廠家的產品並沒有很大的競爭力,只是股票的價格比較便宜。當然這並不是巴菲特投資的原因,他是看重了這個廠家的無形資產,所以才出手購買的。為了達到能控股的地位,巴菲特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不斷地追加投資,最後這家公司的發展甚至超過了巴菲特一開始的預計,給巴菲特帶來了十分豐厚的回報。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最喜歡的投資方式就是以最低的價位購買股票,然後等到股價上漲的時候拋售,從中賺取差價。本來巴菲特挺讚賞格雷厄姆的這種投資理念的,但是在遇到投資大師費雪之後,巴菲特的觀念改變了。他明白投資股票最關鍵的不是從中賺取差值,而是應該看這個股票有沒有發展的潛力,放在手中還能不能繼續增值,如果不能,不管股票價格多低都沒有購買的必要。巴菲特從兩位投資大師的身上總結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投資理念在投資之前要先對被投資企業有一個全面、徹底的瞭解,在確定這個企業符合自己的要求後,再考慮股票價格方面的問題,而且只有當這兩個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才能出手購買。
   巴菲特不盲目地相信權威並敢於挑戰權威的個性使得他在投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終於成為華爾街上叱咤風雲的 股神。華爾街對他的評價是:巴菲特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的自信和膽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不僅能將格雷厄姆老師創建的理論運用自如,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勇氣挑戰權威並付諸於實際行動。
   投資者不僅應該學習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更應該學習他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對於專家意見,除了虛心學習之外更應該大膽地超越,這樣才能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實戰能力,取得更大的成績。巴菲特曾說過: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我的投資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判斷,只要是我感覺能夠賺錢的股票就一定會大膽地購買。
   當然,巴菲特的判斷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他對所投資企業全方位詳細的瞭解上的。巴菲特說,只要他在對企業進行瞭解後,發現自己滿意 這家企業的狀況,就會義無反顧地購買該企業的股票,至於那些所謂的股市行情、專家意見完全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斷。
  巴菲特之所以對所謂的專家意見嗤之以鼻,是因為他完全不相信有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他曾經給投資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拿出10張圖片,讓被測試的人選出他認為最漂亮的一張,然後看看哪位被測試者選出的照片能夠得到大家的公認。所有被測試者在聽完了介紹之後,在選擇時都放棄了自己的審美觀點,都不去選擇自己認為最漂亮的那幅畫,而是考慮哪張圖片是大家都喜歡的。巴菲特希望能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投資者,預測市場走向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在股市中,那些所謂的專家在進行投資判斷時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他的預測不是自己的意見,而是綜合了市場上所有觀點之後得出來的。所以他們給出的觀點絕對不能作為投資者投資的指南,他們的預測只是反映了市場的一個現狀而已,只能作為參考。
  對於那些號稱自己能夠預測市場的專家,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玩笑話,他說:如果他真的能夠預測市場,那麼即使他只有1美元也足以顛覆整個股市了。如果投資者每天在投資的時候,腦中都充斥了各種各樣的意見的話將很難有大的收益。
  在巴菲特眼中,股票市場只是一個進行股票交易的地方,和任何其他的市場一樣,股票市場也會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未來的走勢永遠是不明確的。所以他絕不會去對股市的發展進行什麼預測,也不會預計股市什麼時候會迎來牛市什麼時候會迎來熊市。當然他更不會相信所謂專家的預測,因為如果真的有人有這種能力那他早就賺一個盆滿缽滿了,絕不會每天靠預測市場走勢來混飯吃。
  巴菲特在公司召開的股東大會上說過:我們公司絕不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對未來的股市進行所謂的長期預測,過去不會,現在不會,將來更加不會。市場投資本來就是一個賭注,如果投資者妄圖通過對市場的預測企圖達到收益的最大化和損失的最小化,那很可能會掉進更大的陷阱裡面。巴菲特永遠都是靜靜地跟在投資者的後面,在他們瘋狂追逐的時候保持冷靜,在他們失望的時候果斷出擊。巴菲特長期投資的策略也是他不去預測股市的原因之一,他覺得股市的不確定性恰恰是長期投資者所需要的,只要能夠堅持長期持有某些股票就不用擔心股價波動帶來的損失,還可以在股價下跌的時候大量買進合適的股票增加未來的收益。巴菲特不僅不會以所謂專家的預測作為投資的指南,甚至會拒絕用 內線消息去投資。1968年,當巴菲特正在進行他收購保險公司的計劃時,他的助手為他購買了價值5萬元的股票。雖然巴菲特知道這5萬元的股票能夠為他帶來利潤,但還是堅持撤銷了訂單。因為巴菲特也得到了這家保險公司將會被人高價收購的內線消息,就在他撤銷訂單的第二天,這個內線消息被公佈於眾,很多員工都為公司失去了一個賺錢的機會而遺憾。但巴菲特說他不可能在自己沒有親自調查的情況下僅僅憑藉一個內線消息做出投資決定,這是他一直堅持的投資準則。
  就像巴菲特一再強調的那樣,大多數人的意見並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想要在投資的路上越走越遠,獲得高收益就要堅持自己的判斷,拒絕隨波逐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00

權威人士稱國資改革意見今年必須出臺 業內:投資高潮將很快形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19

Corruption-Reform-and-China1

權威人士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采訪時表示,根據深化改革小組2014年深化改革工作計劃,多項涉及到國資領域改革的意見今年必須出臺。

該人士表示,目前國企深化改革意見已經報給深化改革小組,如果各方沒有什麽意見,國資委是希望越快越好,今年年底前出臺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在配套細則方面,該人士稱,包括發改委牽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意見,財政部牽頭的國有資本預算、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意見,國資委牽頭的國企分類改革意見目前都已成型,正在進行討論和征求各方意見。

業內人士指出,指導改革的大方案出臺後,改革和投資高潮將很快形成,積累很久的矛盾將迎刃而解,蓄積很長的動力會集中爆發。改革將出現全面開花的局面,在混合所有制、資本經營公司、職工持股等問題上會出現很大突破。

權威人士介紹,有關意見或方案包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施方案、界定不同中央企業功能的方案、中央企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方案、國有企業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此外,還有完善中央企業分類考核、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及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等。

目前,關於國資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時間尚不清楚。9月3日,《金陵晚報》報道稱,由國資委體改中心編寫、原定於今年9月出臺的國資國企改革綱領性方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與《關於完善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指導意見》,今年將不會出爐,國資委內部最新口徑是“延後至明年由中央深改小組出臺”。

對國資改革國家版方案延遲出臺的原因,國資委內部解釋為還有許多內容“尚需修改”。至於何時出臺,國資委人士稱目前內部尚無法清晰地確定。

而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目標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十二五”期間將央企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再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到2020年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將達30%。國資改革國家版方案,就是要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36

權威解讀|政策制定方解讀“水十條”政策會議紀要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81

權威解讀|政策制定方解讀“水十條”政策會議紀要
作者:劉曉寧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政策解讀電話會議紀要

“水十條”的主要特點有:預防和治理並重,兼顧政府引導並引入市場機制,強化公眾參與監督的結合,措施嚴、領域寬,同時新興的手段得到應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十條”強調質量改善,總體目標圍繞質量改善——總體思路,抓兩頭、促中間;兩頭是抓好的水體,和差的水體;中間的水體實現不降級。對地下水、喪失水源供給功能的水體等。

治理措施較嚴——在區域上通過環評進行限批、對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和出水水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體現了水十條對水汙染治理宣戰的決心。

領域廣——一方面從大的水環境、水生態角度出發,對水源地水汙染防治提出要求;一方面對十大重點汙染行業提出汙水收集和處理能力的要求,不達標的企業需要關停改造等;同時,重點強調了對汙泥的處置、配套管網的建設,並擴張到對農村面源汙水治理,港口、船舶等相關的汙染,以及水體養殖上等領域的汙染防治要求。

模式創新——環保部與財政部協同推動水汙染防治的PPP模式,一些新的和“水十條”、PPP相關的政策文件也會相繼發布。像政府采購環保服務,此前國務院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的汙水、工業園區汙染的第三方治理,都是推廣模式上的創新。

另外一種新的模式“環保項目資源組合開發”。由於部分環保項目沒有成熟的盈利機制,突破性提出通過像城市景觀水體治理與附屬地區經濟開發的組合開發項目,是授予治理方環境經營權的創新手段。此外還有金融上如融資租賃等模式上的創新。

新政策——1)重點行業的新汙染物等量置換;2)治理完成情況與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掛鉤,與模範城市稱號等相關的獎懲措施。

Q&A:

一、在“水十條”出臺前,大家猜測該行動計劃涉及2萬億的投資規劃,而“水十條”中並沒有明確投資金額的問題,我們預計這將刺激多大規模的投資規劃呢?

投資需求口徑是不一樣的。在水十條出臺之前相關的汙染物減排計劃都是需要推進,這是存量的投資需求。在這些存量投資的基礎上,水十條出臺前沒要求做的現在要求做了會帶來新增投資需求。“水十條”刺激的投資需求具體實施下來應該不止2萬億,可能帶動GDP5.7萬億的增長。

二、在完善價格機制上,此前財政部已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未來逐步提高汙水處理收費,下一步具體有怎樣的發展。

對於完善價格機制上,收費方面有哪些標準會考慮成本問題,已有包括財政部的幾個部委專門下文,提高收費標準是必然趨勢,但結合各地情況的不同,考慮不同的城鎮化水平,有條件可達到1.3~1.5元。總之,這不會是一刀切的標準。一方面環保會推進PPP模式,引入市場機制是完善價格收費機制是有力的保障。後續會有關於社會資本進入水汙染治理的文件出來,推進價格機制的完善。

三、未來汙泥處置從大的方向是采用由汙水處理廠自己處置,還是引入第三方服務,抑或企業與第三方商榷?

三者都會有,新建項目會同步興建汙泥處置的配套設施,但也有引入第三方專業化處置的可能。“水十條”是提出到2020年達到90%的汙泥處置率要求,但是具體處置方式沒做規定。

四、“水十條”提出專項整治10大重點行業,後續對不同行業的專項處置方案應該會陸續出臺,時間表是怎樣計劃,今年是否會全部頒發?

重點行業的專項方案是否會出臺在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下一步應該會去逐步實施。一方面在中央層面上沒有明確的說法,一方面專項的方案或由地方出面牽頭進行規劃。中央主要負責頂層設計,具體靠地方政府牽頭分別做。

五、“水十條”之後對水質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水質監測方面有哪些利好?

水質標準在“水十條”前已經出了109項,但在自動監測方面尚無指標覆蓋,主要還是采用手動監測。在水環境監測能力方面,會進一步優化網絡。包括有機物、水生生物方面會有要求,監測網絡布點上也會有變化和調整。標準應該不會重新制定。

六、此前媒體流傳的“水十條”版本里強調節水為第一要求,然而這次是將治汙作為重點。

強調水質改善是“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這一文件的出發點,導向是以改變水環境質量為核心。

七、財政部等幾大部委一起在推動環保項目的PPP模式,現在規劃的投資中或將有多少采用PPP模式推出?

PPP項目體現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釋權,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釋權範圍是多少、有多大的量,這無法估計。但最新的PPP實施文件要求對地方財政投資能力進行評價,地方財政支出能力有局限。下一步會有PPP政府專門的推廣政策,水汙染防治PPP會是推進重點,在推進重點區域會與專項資金掛鉤。

八、當前PPP模式的水汙染防治相對多一些,固廢、垃圾處置、收運等方面是否會有變化?

固廢沒有多提是考慮現有垃圾處置,和城鎮汙泥處置上已經比較成熟了。另外汙水和垃圾有相應的補貼機制,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資本都有積極性去做。沒有收費機制或者完善補貼機制,會采取資源項目組合的模式來推廣。

九、將來如何推PPP,方案設計大體的方向是怎樣的?

無收費機制盈利模式上,需要做創新——從項目類型上看,準公益、經營性是有盈利機制,可采取汙染者付費或者政府提供補貼來完成。如無成熟的盈利機制,如城市內河治理,如存在經濟帶動效益,可以授予開發經營權,與汙染治理相搭配。例如對城市景觀水體治理,湖泊保護,這塊是無付費機制的。但治理好城市景觀水體後,周邊的土地資源更具開發價值,那麽可以將水體與周邊的經濟開發打包,將兩者組合成一個項目由社會資本去治理和開發。沒有連帶收益或者回報機制的,像環境監測,可采取政府付費的方式來推動PPP項目。

十、汙水管網的資產屬性界定,以及管網資產投資是否有PPP模式的可能性

管網是公益性比較強,重點可推管網一體化、供排水一體化。在此前財政部的30個PPP示範項目中安徽池州的項目便是廠網一體化。具體可由政府付費、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推進,汙水處理廠結合使用者收費。

汙水的處理廠和管網在一起是合理的,管網是長期的,可加上綜合性的付費方式來解決。采用一些需要使用者付費或政府付費來保障社會資本投資。這樣的實施主體,以具備汙水處理能力、水質提標改造能力的會更合適。

十一、哪些企業做總包會更容易?

PPP項目更強調投資主體。PPP的項目公司本身不一定具備專業能力,可以找社會專業公司來委托運營或建設,專業化公司通過此類形式介入。純粹的汙水處理環保類企業直接進入項目公司,在投資環節後可直接進行運營服務,這樣減少中間環節更合適,但並不是所有環保企業都具備這樣的融資能力。

十二、從“水十條”放眼“土十條”

環境規劃院正在編制“土十條”相關的技術文本,主要在環保部的部內層面。今後在推出之前,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部門間互通意見、中央決策等多個步驟。推出不會那麽快。

十三、對於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有沒有具體案例?

績效合同服務更多強調基於效果的服務模式。我們之前更多是工程建設來付費。未來更多政府購買服務、或者工業企業的汙染物由第三方治理,再由第三方去評價環境效果,達到了要求的質量就按規定付費,如果達不到就會對付費金額進行相應的調整。由第三方治理的案例已經有了,地方在推PPP項目中政府采購付費的時候也是在建立基於績效的合同服務模式。

十四、“十三五規劃”的制定目前哪個階段,具體有怎樣的規劃?

“十三五規劃”的大思路已確定,現在進行初稿編制,終稿應該在16年發布實施。具體的規劃會結合相應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來安排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01

專家解惑 權威經濟學家劉利剛:「去中國化」是關鍵 一帶一路真的能上路? 六大提問掌握政經變局

2015-04-13  TWM
 
 

 

「一帶一路」是否為中國的一廂情願?習近平是否真的「夢太大」?

《今周刊》特別專訪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以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視野,為讀者解答六大爭議及疑問。

整理‧楊卓翰、謝富旭

Q1:「一帶一路」是針對新絲路經濟體的海外投資計畫,對中國國內經濟成長真的有幫助嗎?是否會衝擊中國的資金流向?

劉利剛答(以下簡稱答):「一帶一路」的建設,旨在鼓勵企業資本走出去,幫助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提升基礎設施。資本的輸出,短期內對於中國國內的經濟成長,的確不會有直接助益。

現階段來看,中國四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中,有一.五兆美元(約四十五兆元新台幣)是投資在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公債,非常沒有效率。

「一帶一路」另一個重點,就是將這些資金利用得更有效益,透過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跨國金融機構,來投入實體經濟項目上。因為這樣的出資,未來中國外匯存底可能會下降。

另外,我們也看到去年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的資本帳戶有逆差出現,代表資金正在淨流出,同時人民幣最近也有貶值的壓力,都會加速外匯存底的下降。

但這是健康的,因為中國完全不需要現在四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此舉不僅可以分散美元波動造成的匯損,也對中國長期經濟有幫助。

爭議》

海外砸錢 考驗中國人民的世界觀Q2:如果「一帶一路」短期內對中國內部經濟成長沒有明顯效益,那麼計畫的長遠戰略目標是什麼?

答:很多觀點認為,「一帶一路」的目的是將過剩的產能輸出去,但我不認同,比較大的目標應該是,對相對落後的亞洲國家,進行新一輪的工業化。

當初中國、韓國在進行工業化時,日本因為擁有相對成熟的技術及較多的資金,鞏固了他們的製造、重工業在國際上的地位,而且打造的國際競爭力,迄今仍屹立不搖。

所以,中國長期的目標不應該是輸出過剩的產能,而是輸出自己在工業化階段累積的經驗和資本,並增加國際經濟、政治的影響力。

如果中國只是藉此單純輸出本國的低端產能,那麼很快地,各國抵制的力量就會很大,計畫就很難長期走下去。

Q3:中國的大城市如北京,正深受空氣汙染及其他環境汙染之苦,此時政府當局卻提出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計畫,是否會引起一些民怨?

答:的確,現在有一些這方面的疑慮,但是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對外及對內的問題,都要同步解決,因此政策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對於城市汙染,不見得需要硬體的投資,而是從法制、制度面去處理。

這絕對是中國需要加強的地方,也是「十三五」規畫中不能迴避的大問題,同時,考驗中國人民的世界觀,能不能看到「一帶一路」為中國帶來較長遠、規模也較大的好處。

疑慮》

投資石沉大海?不以回報率定義成功Q4:「一帶一路」是否能為中國某些企業帶來競爭力提升的機會?台灣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答:在第一階段,跟基礎建設有關的行業,像是高鐵、能源、建築、鋼鐵、重機等這些「硬需求」的行業,是首先受到帶動的。當中國資金走出去,這些已經在海外發展的基礎設施企業,也比較有優勢。

如果「一帶一路」做得好,就會有第二階段的效果。當交通變得便捷,這些中亞國家從中國、歐洲兩端的進出口,會變得更方便。

縮短商品和服務的時間後,中國整體的製造業,也會享受到競爭優勢。另外,中國中西部的城市,因為這些建設,也會看到直接的經濟增長。

這時候,台灣的優勢就可以出現。不只電子行業,台灣在其他基礎建設也有很成熟的技術。同時,很多台商在中國生產的商品,可以透過「一帶一路」很快地走出去。例如台灣企業在四川重慶、成都的電子行業,透過直通中亞、東歐的鐵路,會比海運要縮短半個月,這樣對台灣的企業也有很大的幫助。

Q5:和美國馬歇爾計畫對比,當時在歐洲投資成功的「民窮國弱、百廢待舉」客觀條件,似乎不存在於新絲路經濟體。「一帶一路」是否「夢太大」?

答:從資金面來說,「一帶一路」的建設國家對長期投資的資金需求,是絕對存在的,而且難以被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滿足。

因此,「一帶一路」只要做到一件事,就能成功:就是對當地的長期融資能夠穩定、持續。

另一個疑慮就是,這些透過亞投行的投資,可能石沉大海,拿不回來。其實,基礎設施硬體的收益率,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應該看綜合的收益率,也就是對於當地市場需求的提升。

當初「馬歇爾計畫」施行,美國從投資歐洲國家復建工程所得到的獲利,只是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馬歇爾計畫」造成歐洲國家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和依賴,才奠定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權的基礎。因此,對於「一帶一路」的成功,也不應該用狹隘的回報率來定義。

回過頭來看,這整個計畫最致命的問題,將存在第一階段。如果一開始的基礎建設沒有做好,各國就會對這個計畫反彈。因此,成功關鍵就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個透明、有公信力的制度。

策略》

組織架構開放透明 淡化「中國成分」Q6:中國該如何做,來化解美國、日本或其他國家對亞投行的阻力?中國又該如何降低「一帶一路」造成「中國力量擴張」的疑慮?

答:最好的策略,當然是邀請他們加入亞投行,就像中國正在做的一樣。

另一個重點,就是中國必須在初期,就要維持透明、開放的組織架構,這就是中國需要這麼多國家加入的原因。

雖然中國在亞投行的出資比率很高,但是有了英國、德國、澳洲等國家,可以引入比較高的國際標準,監督這些融資和投資效率。

亞投行需要被認為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而不是中國的組織。如果這點沒有建立起來,將可能遭遇很多困難。例如印尼在六○年代,就有過反華的風潮;像越南、印度等國,也對中國有複雜的恩怨。

「一帶一路」需要採取一種更開放的策略,淡化「中國成分」,要不然抗拒心只會更強。

劉利剛

現職:澳盛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經歷: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亞洲發展銀行學院資深研究員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7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五問中國經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8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5 11:35 編輯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五問中國經濟
作者:劉曉翠

人民日報25日的頭版頭條聚焦中國重大經濟問題,該報獨家專訪了“權威人士”,其在回應經濟運行風險問題時提到,從一定意義上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

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余額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於高水平。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註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在回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麽辦?”時,該報援引權威人士說,“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至於宏觀調控如何作為,報道提到,“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

該權威人士還指出,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

以下是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的全文: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走勢備受國內外關註。對於當前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向、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理性看待、正確認識、保持定力、有效應對?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聚焦重大經濟問題,回應社會各界關切。

目前增速回落是否合乎預期?權威人士認為,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要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

經濟運行為何出現走勢分化?權威人士表示,這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怎麽辦?權威人士說,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如何看待經濟運行風險?權威人士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註意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宏觀調控應當從何處著力?權威人士強調,宏觀政策要把握好分寸,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矛盾。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

以下是《五問中國經濟》全文,發表在人民日報第二版:

一問:經濟增長速度回落

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總的看,今年以來的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問: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出現進一步回落。4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一季度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相符”。對當前的增長速度究竟應當怎麽看?

權威人士: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今年以來,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贏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總的看,經濟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

以一季度為例,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這是一個讓人“不難受”的速度,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從主要經濟指標看,一季度GDP增長7%,合乎預期,在全球範圍是很快的,而且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我們的增量也較大;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就業形勢平穩;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同比增長8.1%,各項民生指標繼續明顯改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些新增長點破繭而出。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社會大局穩定。

尤其要看到,在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發展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出現了新的積極變化。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跑出了“加速度”,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明顯。需求結構方面,投資增速雖有放緩,但消費增長比較穩健。收入分配結構也在持續改善,農民收入增速繼續快於城里人,城鄉居民的收入倍差在縮小。一季度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了5.6%。一些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動力在加快孕育。

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問:對於目前的增長態勢,社會反應總體上還比較從容,但也存在一些擔憂和疑慮。如何判斷中國經濟前景?

權威人士:分析經濟形勢,要用歷史的眼光,堅持短、中、長期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東西擺近了看,往往會感覺很大,把它放遠些看,就會顯得很小。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短周期看可能是嚴峻的,需要認真對待,但從更長周期看,它們又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小,但並未出現斷崖式的急速下滑,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經濟波動幅度也比現在大。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儲蓄率和最大的宏觀經濟政策空間,經濟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

經濟增長說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幹,有錢掙”,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正視眼下的困難,一方面堅定信心,頂住壓力,一方面積極應對,搶抓機遇,持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二問:經濟運行走勢分化

“幾家歡樂幾家愁”,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問:今年經濟運行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走勢分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

權威人士:當前確實存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何會這樣?因為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又進入“三期疊加”階段,調整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調整必然帶來分化。

從區域看,東部地區調結構動手較早,開始企穩向好,有的甚至較為樂觀,對在新常態下爬坡過坎信心更足了;而部分地區,包括一些能源資源大省、前些年主要靠投資拉動增長的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有的也知道要轉方式,不轉不行了,但還要一個過程。從產業看,產能過剩行業和“兩高一資”行業用電、生產、投資、效益等指標下降,而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增長相對強勁。從企業看,一些技術含量低、產品缺特色、調整不及時的企業生產經營普遍困難,有的已停產半停產;而善於捕捉市場機會,重視滿足個性化需求、有品牌價值、搞技術創新的企業,日子比較好過。

走勢分化,本質上是結構調整正逐步深化。綜合看,凡是主動適應新常態,註重調整結構、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的,努力走向產業中高端的,發展勢頭都不錯;反之,壓力都比較大。

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問:目前,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的進程在繼續,其間也伴隨著痛苦,這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麽?

權威人士: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調結構必然帶來陣痛,需求結構、生產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等目前都在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產業重組加快。同時,部分領域、產業和地區經濟風險有所加大。必須看到,結構調整是一個需要不斷往前推的過程,也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過程,這一關我們不得不闖過去。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只能主動調、主動轉。早調早轉就主動,晚調晚轉必然被動。這麽多年來,我國經濟就是在一次次闖關奪隘中發展壯大的,一年有一年的問題,不可能都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經濟發展總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我們要扭住調結構不放松,不必太糾結於一兩個百分點的起落,更不能以焦慮心態穩增長,結果事與願違。

三問: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其必然性,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即近期和長期相結合、發展和改革相結合、國內和國際相結合

問: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備受關註,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有的問題還在發酵。您認為該如何應對?

權威人士: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要看到其必然性。這里面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也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有經濟環境變化等客觀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現狀看,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給力的措施。

我們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宏觀政策要保持定力,穩字當頭,並註重“三個結合”:

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行不通了,繼續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增加未來調整壓力的增長也要不得,近期采取的穩增長政策要有利於長期發展政策目標,有利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避免引發更多矛盾,調結構、促升級的政策也要有利於短期增長,二者應當結合起來。不能為了眼前刺激增長就不顧結構、質量和效益了,對調結構有好處的促發展措施也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發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標要求,也要通過改革舉措來落實,改革舉措要以發展為導向,多出臺一些有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舉措。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臺,有一些改革措施從長遠講是好的,但當前可能會加重企業負擔或者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慎重權衡。

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國內因素,也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投資本身要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消費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潛力,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

問:在外需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重量級“馬車”,能否在這方面釋放更多動力?

權威人士: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投資本身有可持續性,解決好投什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首先是方向,必須選對項目,力求有市場,有長期回報,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投入到符合發展方向的地方。其次是資金來源,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很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所以,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適當調工資、增收入、完善社保制度都是必須的,同時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有針對性地挖掘消費潛力。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大量人口由農村流向城鎮,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將會進一步擴大消費。數千萬貧困人口消費傾向最高,加強精準扶貧,增加他們的收入,可以轉化為新的消費熱點。對於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群,應提高消費品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使消費者敢花錢、願花錢。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是可觀的,一個黃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銷售紀錄,關鍵是我們要有令人心動的有效供給,有讓人心安的產品質量。現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對質量好、服務好的消費品和服務性產品需求很旺,如果能有效激活,會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

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問:除了適度擴大需求,緩解下行壓力的根本之策是什麽?

權威人士: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全球看,總需求收縮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靠熬是熬不過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中央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了多項部署,關鍵是抓好落實,抓緊推進。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勁頭,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一定時期內不要說全面收獲,可能早期收獲都見不到。但是,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創新是點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現在勢頭很好,我們要濃墨重彩做好這篇大文章,激發全社會擁抱“創時代”。

四問:經濟運行風險防控

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須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問: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呈現高杠桿狀態。怎麽看待這些風險?在防控風險中需要註意什麽?

權威人士:風險防控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從一定意義上說,防風險就是穩增長。不出風險,經濟就能保持穩定增長。

當前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對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國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76%,比2008年上升了63個百分點。從結構看,這幾年債務增長最快的是非金融類企業,其債務余額已占到GDP的125%,在世界上處於高水平。高杠桿企業主要來自產能過剩行業、房地產行業、部分國有企業,要高度關註這些行業和地方政府債務增長的情況。在經濟運行走勢分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些地區出現連續性下滑,也可能對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實現今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要把握好穩增長和控風險的平衡,特別註意防範和化解各類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中央已經對化解產能過剩做出全面部署,要繼續穩步有序推進這項工作,有些不得不破產的企業應依法、規範、有序處置。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冒進求成,但也不能裹足不前,應當區別對待,積極穩妥。樓市正面臨痛苦的去庫存化階段,有效消化房地產市場庫存是一個現實問題,既關系到啟動需求,又關系到化解風險。要抓住市場調整的有利時機,順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勢,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微觀看,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於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

五問:宏觀調控著力點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在加大力度穩增長的同時,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

問:對於當前經濟形勢,也不乏認為要進行“強刺激”的聲音。宏觀調控應當如何著力?

權威人士: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現實中的經濟現象、經濟矛盾、經濟特點,比我們已知的要複雜得多,宏觀調控也需要適時轉變思路、不斷創新方式。總體上還是穩字當頭,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同時註重統籌協調、均衡搭配。

把握好分寸,是宏觀調控的關鍵,既不過頭,也避免不及。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註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麽樣的有效措施。宏觀政策要有一定力度,達到穩增長的效果,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但是,如果采取大規模強刺激和拼投資等老辦法,可能會積累新的矛盾,使包袱越背越重,結構調整步履維艱。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有質量、有效益的GDP,這是“發展是硬道理”戰略思想的內在要求。

因此,既要加大力度穩增長,又要堅定不移調結構、防風險、化解過剩產能、治理生態環境、努力改善民生,正確處理好這幾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速滑出底線。積極財政政策要名副其實,在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時,加大降稅清費力度。目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全面上升,財政政策要把為企業減負擔、降成本作為政策重點,謹防出現經濟放緩、企業利潤減少但稅負增加的“逆周期”現象。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現在價格總水平漲幅較低,常規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有所加大,但也不能放水漫灌,而要註意“度”,註重精準滴灌,既有利於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又防止增加宏觀經濟的總負債率和杠桿率,在穩增長和降杠桿之間找到平衡點。

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要堅持“三個不變”

問:穩定的經濟離不開穩定的預期。請問在穩定社會預期方面,還需要做些什麽?

權威人士:受複雜局面和多種因素影響,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市場預期與經濟發展可以彼此促進、良性循環。預期穩,信心增,有利於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進而轉化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應當看到,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企業家的支持是一貫的。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轉自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82

中澳正式签署“自贸协定”(商务部权威解读)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71

导读: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澳大利亚贸易与投资部部长安德鲁·罗布17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出席签字仪式。中澳自贸协定,在内容上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十几个领域。



中澳正式签署自贸协定

据新华社17日消息,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于20054月启动,历时十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11月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 期间,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共同确认并宣布实质性结束谈判。此次协定正式签署,为两国分别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使协定尽快生效奠定了基础。

中澳自贸协定在内容上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十几个领域,实现了“全面、高质量和利益平衡”的目标,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迄今已商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整体水平最高的自贸协定之一。

在货物领域,双方各有占出口贸易额85.4%的产品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减税过渡期后,澳大利亚最终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达到 100%;中国实现零关税的税目占比和贸易额占比将分别达到96.8%97%。这大大超过一般自贸协定中90%的降税水平。

在服务领域,澳方承诺自协定生效时对中方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服务部门,成为世界上首个对我国以负面清单方式作出服务贸易承诺的国家。中方则以正面清单方式向澳方开放服务部门。此外,澳方还在假日工作机制等方面对中方作出专门安排。

在投资领域,双方自协定生效时起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澳方同时将对中国企业赴澳投资降低审查门槛,并作出便利化安排。

除此之外,协定还在包括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等“21世纪经贸议题”在内的十几个领域,就推进双方交流合作作了规定。

澳大利亚是经济总量较大的主要发达经济体,是全球农产品和能矿产品主要出口国,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及治理模式。中澳自贸协定 签署,是我国在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进程中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对我国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起到重 要的促进作用。中澳自贸协定也是继韩国之后,我国与亚太地区又一个重要经济体签署的自贸协定。这对于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 区(FTAAP)进程以及加快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澳自贸协定的签署是中澳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澳两国一直互为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1369亿美 元,是2000年的16倍。截至2014年底,中国赴澳各类投资总额约749亿美元。目前,澳大利亚是我国海外投资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目的地。我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将进一步促进两国资金、资源流动和人员往来,推动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向 持久和深入方向发展,使两国产业界和消费者广泛获益,造福于两国人民。

链接:自贸区能带来啥福利?

【澳大利亚:红酒龙虾,快到碗里来!】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美食众多。鲜活的海鲜、香嫩的牛羊肉、独特的时蔬、品质上好的奶酪和橄榄油,还有醇香爽口的澳式啤酒以及品质上乘的红酒。

根据中澳自贸协定谈判结果,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这意味着,美味澳洲大龙虾今后可能从高档酒店“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大家也有更多机会品尝澳洲牛排和澳大利亚红酒。

所以,小伙伴们可以尽情呼喊:澳洲红酒大龙虾,快到碗里来吧!

【韩国:抢购化妆品无需再等“双十一”】

2004年中韩双方宣布启动民间可行性研究,到今年最终完成实质性谈判,中韩自贸区谈判可谓“十年磨一剑”。

根据双方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

这意味着,在中国销路一直不错的韩国服饰、汽车以及电子产品的售价有望更“接地气”。同时,韩国的美容机构将有机会把诊所开到中国境内,让中国消费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韩国的美容服务。

韩国化妆品受到许多中国年轻女性消费者青睐,但不少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水涨船高”,“火了”国内的代购生意。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这一价格差异有望缩小。想买韩国化妆品,也许不必再等“光棍节”。

【新西兰:不必再“抢奶粉”】

新西兰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虽然人口只有400多万,但新西兰的乳制品出口量居全球第一。

200847日,中国和新西兰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该协议规定,中国将从2008101日起逐年降低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关税,并于201711日前取消鲜奶及奶油、黄油、奶酪的关税,于201911日前取消奶粉关税。新西兰奶制品有望成为更多中国“奶爸”和“辣妈”的选择之一。

【东盟:优质水果平民价】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区,同时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自2010年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自贸区极大促进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实惠十分明显。山竹和榴莲等来自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在国内市场日益普遍,泰国大米、越南绿豆糕、菲律宾芒果干、印尼黄金糕、越南和马来西亚咖啡等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北方的腊月想吃热带水果?没问题!

【智利:好酒不只欧洲有】

提及葡萄酒,许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地中海,习惯把葡萄酒与法国划上等号。但是,地处南美洲的智利凭借其气候优势、独特的葡萄品种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酿酒工艺,其葡萄酒产品不仅有欧洲风味,同时兼具南美特色,具有多个知名葡萄酒品牌。

中国-智利自贸协定2005年签署,2006年正式实施。物美价廉的智利葡萄酒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下次买葡萄酒,别只盯着法国品牌。

【瑞士:拉近名表距离】

中国-瑞士自贸协定今年71日正式生效实施,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和全球经济前20强国家达成的第一个双边自贸协定。

根据中瑞自贸协定,瑞士参与降税的产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其中降税幅度较大的产品有纺织品、服装、鞋帽、汽车零部件和金属制品等。

瑞士的诺华和罗氏都是全球顶尖的制药公司,零关税有望降低中国部分进口成品药和原料药的价格。同时,钟表是瑞士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随着关税降低,瑞士名表的境内外价差望逐渐缩小。也许过几年,瑞士手表的价格也会变得“亲民”一些。

(文章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自商务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81

解盲不過還有機會?浩鼎前景關鍵三問 風暴解讀》權威生技股分析師與醫師專業分析

2016-02-29  TWM

浩鼎解盲後首次法說會,參與者人山人海,盛況空前,顯見話題熱度極大。本刊專訪多位權威生技股分析師及專業醫師,從不同角度分析本次浩鼎解盲臨床試驗的結果,提供讀者參考。

Q1》法人如何解讀

浩鼎解盲結果?

統一投顧分析師張立群認為,浩鼎短、中期的主要目標,至少有授權國際廠商,進行臨床三期實驗,在全球最大的癌症研究平台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發表完整解盲數據,及申請國內藥證等項。

PFS(無惡化存活期)初步結果未達主要治療目標,影響的是申請國內藥證這一項,但由於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對浩鼎而言,衝擊程度應該較輕。

張立群指出,各界解讀浩鼎臨床試驗結果,態度好比瞎子摸象、各說各話。

「台灣摸到尾巴,認為大象尺寸就這樣,像掃把」;但實驗整體的企圖心、收穫都很大,「好像一隻非洲象」,例如三四九位受測者中,為數二三○人的試驗組的結果頗為理想。對比之下,該藥品較其他重要藥品反應率更高,副作用則更低,所以在國際上,應堪稱為成功的實驗。儘管如此,過於樂觀的預期落空,仍是投資人大砍手中持股的原因。

Q2》解盲的完整數據,何時可供檢視?授權進度?

依照ASCO規定,在該會議發表前,研究數據不可對外界披露,因此最快可能要等到六月,完整臨床與解盲數據才能公告,作為解讀基準。

對於浩鼎乳癌新藥OBI-822的前景,工銀投顧協理廖昌亮認為是「先中性看待」,須檢視完整的臨床數據後,才能確認療效的優劣。若數據不錯,則有助於未來進行全球三期臨床試驗,與國際授權合約的談判;若數據不如預期,未來變數可能較多。

在國際授權方面,「追求者一定有」,廖昌亮認為,畢竟人體二期臨床試驗是概念性試驗,若解盲數據如公司所言樂觀,則此作用機轉與途徑是明確的,未來仍有機會授權給國外廠商,其後透過適當試驗設計、選擇恰當的主要療效指標與給藥頻率,相關療效性臨床試驗成功機會頗高。

假設解盲數據顯示療效佳,則授權金可能越墊越高,且依照過去案例,數據披露半年內,大概就會有授權案出現。

亞洲藥廠透過授權取得收入,代表首推韓美製藥(hanmi pharmaceutical)。韓美製藥去年大放異彩,最大的一筆交易是授權賽諾菲公司(Sanofi),共同開發降血糖藥物,藉此取得四億歐元預付款,及三十五億歐元的研發、管理費;另外在銷售淨額中,韓美製藥也可抽兩成。

除了賽諾菲,韓美製藥還向多家藥廠授權肺癌、糖尿病用藥,結果,韓美製藥股價去年暴漲超過七倍。由這個例子不難推估,當浩鼎解盲數據全數公告後,授權國外藥廠的時機,大概也不遠了。

Q3》國外有無新藥臨床試驗不成功,重啟實驗後,最終取得成果的藥廠?

全球藥廠不乏研發碰壁,後來柳暗花明的例子,浩鼎絕非單一事件。分析師舉例,美商瑞傑納隆(Regeneron),就是經典案例。

瑞傑納隆股價目前高達三九五美元(約新台幣一.三萬元),市值達四二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四兆元),比代工龍頭鴻海市值還多出二千億元。可觀的是,統計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瑞傑納隆股價累計上漲達二十一.三倍,是美國股市爆發力最強的個股之一。

二○○○年前後,瑞傑納隆股價一度在個位數浮沉,能夠擺脫這個命運,原因是公司一連串新藥。其中,治療黃斑部病變的采視明(Eylea)問世,尤其關鍵。

最初與瑞傑納隆合作的是知名消費品業者寶僑(P&G),但寶僑對新藥研發較陌生,認為采視明缺乏商業價值,雙方最終拆夥。

其他業者眼見「連寶僑都玩不起」,紛紛打退堂鼓。一度與瑞傑納隆合作的安萬特(Aventis),在被大廠塞諾菲(Sanofi)購併後,也不再看好,歸還所有權利之餘,還額外提供二千五百萬美元補償,平白讓大好商機溜走。

後來,藥廠Genetech(已被羅氏藥廠購併)成功發表與采視明用途相近的諾適得(Lucentis),各家藥廠才察覺,瑞傑納隆有一隻隨時下金蛋的大金雞,紛紛前來示好;但瑞傑納隆拒絕幾乎所有藥廠,只開放全球銷售權給拜耳(Bayer)、獲利五五分,還保留采視明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權。

究竟這款藥品一一年上市以來有多熱賣?采視明全球銷售額從一三年的十八億美元,暴增至一四年的二十七億美元,整整增加五成,讓瑞傑納隆營運因此大幅上揚、擺脫虧損。

國外藥廠的故事,結局看來很美妙,但投資人可別忘記,研發采視明的過程備嘗艱辛,一路忍受、不離不棄,多年後終於歡呼收割的股東,畢竟是極少數。

目前浩鼎除了身為台股排行前五名的高價股,也是上櫃市值最大的公司,光是持股五張以下的股東,就有將近一萬戶。法人分析,以解盲後首次法說會湧入逼近三百人,其中將近半數是散戶股東來看,市場正面看待浩鼎的熱絡氣氛,現階段仍將維繫其股價;不過若將時間拉長,擔心結果不理想的拋售潮,恐怕仍將令股價大幅波動。

「數據就是不及格」

專業人士疑慮未除

除了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強烈質疑,浩鼎對解盲結果過於樂觀,在人山人海的浩鼎法說會,也傳來陣陣不看好的竊竊私語。

一位要求匿名的生技業資深分析師便憂心指出,病患生存率是末期癌症藥物療效的關鍵指標,以這次解盲對照組是生理食鹽水、而非其他主要癌症藥品來說,如果實驗結果不顯著,對於延長病人存活時間的目標,其實就是沒有幫助。對於後續研究固然有亮眼的醫學價值,但「臨床就是臨床,有過就是有過,你考出來,就是沒有及格嘛!」「數據出來,就是fail(失敗)了。」該分析師直言:「我不懂他們(經營團隊)為何笑得這麼開心?」他強調,無論公司如何解釋,當年設計的臨床試驗過程有哪些細微誤差,當解盲結果不顯著,公司卻持續傳達「出乎意料的成功」等多為正面的看法,恐怕會讓這次臨床試驗失焦。

這位分析師指出,浩鼎解盲未盡理想,無形中也打破了台灣資本市場經常流於造神的迷思。他舉例,好比台積電、台達電,一度插旗太陽能事業,儘管創辦人都是國內名號響叮噹的企業家,但轉投資的經營成果終究是差強人意。「所以每一家公司能否成功,其實都是獨立事件,投資人切勿因為名人加持,就一味看好。」另一位享譽國內醫界的資深內科教授,冷眼旁觀這場資本市場的大事,心裡卻深有感慨。他分析:「從學術上,打了某個東西可以產生抗體,可以寫一篇論文;翁啟惠很開心地說,理論得到證實,但投資人要的是理論能拿來製藥,就這一點來說,(本次解盲)是沒有。」他進一步說:「今天就事論事,不管學術怎麼樣,解盲結果能不能變成藥,看來是不行。」這位教授直言,他個人對台灣生技產業不樂觀,當年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群聚效應曾吸引美國《商業周刊》製作「WhyTaiwan matters?」專題;相較之下,他研判台灣生技業恐怕永遠不會有這一天。

為什麼?「因為我們口袋沒有其他國家深,沒辦法燒大錢投入長期的研發計畫,人才也不夠多。」

(周岐原)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33

權威人士


引述內地文章的計算,去年至今,人民日報上共出現了7次「權威人士」。

再往前數,2014年,14次;
2013年,11次;
2012年,14次;
2011年,18次;
「權威人士」出現次數越來越少,但「權威人士」的分量卻更重了。

猶記得一月初人民日報拋出權威人士大談經濟,期時重點有三:
一,經濟L型、
二,政策主線由需求側變供給側、
三,多次提及讓殭屍企業壽終正寢,
四個月過後,這份有如政策決策話事影子人又再登上頭版,L型不變之餘,對經濟、問題及政策的表述,來得更白,更到肉,比一月份更為有份量。

陶冬陶老爺對權威人士掌握性較強,一月權威一出,老爺就揚言供給側在權威人士筆下,等同意味違約上升、經濟政策實為收緊,奈何二月數字實在差強人意,始令當局急忙變陣,突然推出需求側。

字裡行間,最新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表述,利淡大於利好,但對剖析問題及回應市場關注,卻是發出點點正能量。

權威人士明顯衝著外來質疑之聲,並為年初補飛而來。

承認靠了老辦法撐首季經濟,夠坦白!! 有別於國家統計局、發改委不斷義無反顧唱好,權威人士一句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實在可圈可點。

何謂新問題,權威人並無明言,但相比一月,權威人在兩個確保工作上,明顯表明「樹不能長到上天、高槓桿必然帶來風險」,多次強調高槓桿屬問題,套用陶老爺說法,政策目標未變,惟具體執行或已暗生變掛。

權威人士眼中,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股、樓、債、等等投機波動,很大程度上是寬鬆貨幣的結果,為谷經濟,卻造成小事變大事,世上豈有兩全其美,竹蔗兩頭甜?

權威一出,超寬鬆或已告盡頭,其實不限於陶老爺觀察;至少,權威影子人之前,人行季報忽然加上「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九個字、而影子人出現同日,逆回購規模大減、未幾,新華社接力,強調貨幣池水已不少、活水更活入經濟,勢需靠改革破解。

有人會問,影子人是誰?

之前大紀元甚至猜測、權威人士正係習近平本人,但客觀分析就應該機會不大,反而可以為供給側改革定調、會是參與政策制定及部署,最大機會正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鹤。

按內地運用權威人士一貫造法,權威很大程度是決策層的代表。又有人會問,既然要擲地有聲,幹什麼不正名川長、總理及主席,豈不是更權威,更有說法力?

哈,唯今之世,經濟及市場大混亂,今日不保,難料明日不小保,到時政策跟指導方向預期有誤差,責任豈非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326

王小川力推 “搜狗明醫”,未來的醫療信息會更真實、權威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9/155688.shtml

王小川力推 “搜狗明醫”,未來的醫療信息會更真實、權威嗎?
i黑馬 i黑馬

王小川力推 “搜狗明醫”,未來的醫療信息會更真實、權威嗎?

唯有讓真實、權威的醫療信息觸手可得,才能夠真正幫助到用戶,這是搜狗明醫誕生的初衷。

近期,“魏則西事件” 引發了有關醫療信息商業推廣的激烈爭論。百度在這場事件中成為焦點。在事情發酵後不久,同樣有搜索業務的奇虎 360 公開表示,“360 搜索放棄一切消費者醫療推廣業務”。但搜狗 CEO 王小川昨晚發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搜狗明醫。

“搜狗明醫”的功能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將優先展示非商業、真實、權威的醫學信息。而非像360搜索那樣宣布放棄一切消費者醫療商業推廣業務。

文章發出後迅速在社交平臺引起廣泛轉發和回應。華映資本的投資人張寧認為:此前看過類似的項目,醫療垂直搜索如果能做出來質量和口碑,優化搜索還是很多機會。騰愛醫生運營部某從業者直接轉發並點評“贊”。

但筆者認為“搜狗明醫”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畢竟要讓這個醫療健康行業能夠健康有序的發生發展下去,最離不開的就是患者和大眾願意為可靠信息買單,然而搜狗名醫能夠提供的幫助也很有限。

因為專業醫療咨詢服務遠比想象中的複雜,工作量也非常巨大,網上的信息越繁雜,鑒別其真偽的難度就越高,需要專業人員和專業知識的協作,這是目前的“搜狗明醫”很難有效解決的。當然,這也讓我們對“搜狗明醫”的未來充滿了好奇和想象。

以下是王小川的公告全文:

這幾天魏則西事件持續發酵,牽動著全體國人的心。朋友們、網友們帶著對另一家搜索公司的憤怒與失望,期盼著搜狗說些什麽,做些什麽。

抱歉讓大家久等了,今天搜狗搜索發布了新的產品功能:搜狗明醫,我們更願意以這種方式交出搜狗的答卷,請大家檢閱。從今天起,當用戶發起與醫療相關的搜索請求時,搜狗搜索將優先展示非商業的、真實、權威的醫療信息,並引導進入搜狗明醫頻道,該頻道提供包括維基百科、知乎社區、學術期刊、丁香園等網站的權威內容,以及正規大型醫院、疾控中心、世衛組織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內容,並與國外知名搜索公司合作提供國際前沿的英文學術論文。

醫學信息涉及的專業性極強,不僅真假難辨,一些診斷、療法本身也有很強的爭議性。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教授上個月還對我說,據他估計,中文網上和大眾媒體有關健康的資訊大部分是錯誤的、甚至虛假的為主。雖然我們深知醫療搜索在整體搜索中具有特殊性,與用戶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但面對難以甄別的信息,很羞愧此前我們沒有足夠作為,沒有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此次魏則西事件發生後,有搜索公司宣布放棄醫療商業推廣服務,吸引了一定的社會關註。但冷靜思考後不難發現,這種做法並不能如他們所說“杜絕虛假醫療信息給用戶帶來的傷害”,因為即便是沒有商業推廣服務,正常的搜索結果也良莠不齊,對於急切想獲取權威知識和幫助的用戶,結果是同樣的無助,甚至會帶來誤導和更大的傷害。

比如這次的“細胞免疫療法”,我因家人得癌癥的原因之前就接觸到了這個概念,不僅病友強烈推薦,也是成都市最正規的醫院在開展的業務,初聽起來挺靠譜的。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絕大多數中文資訊也積極描述此項服務。作為患者家屬,必然認為自己看到了希望。直到我聯系了哈佛醫學院的朋友,才知道這項療法幾無效果並已經被淘汰。

唯有讓真實、權威的醫療信息觸手可得,才能夠真正幫助到用戶,這是搜狗明醫誕生的初衷。知恥而後勇,魏則西事件加快了搜狗明醫的面世,團隊表現得異常團結一致,所有其他研發都為此項目讓路,自發通宵加班,爆發出極大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充分展示出良知與技術才能,我很為搜狗的技術、產品團隊驕傲和感動。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搜狗一直秉承不作惡、不作秀的理念。這次我們切實開始推動醫療相關搜索的改進。第一版上線的產品可能還存在若幹的不足,但我們已經邁出了紮實的第一步。後續我們還會持續改進,把產品功能打磨精致,讓用戶面對醫療信息不再焦慮,真正做到明明白白看醫生。

隨著對微信和知乎內容的獨家索引,搜狗得到了更多用戶的喜愛,無線搜索量快速成長,今年年初重回搜索行業市場第二,成為搜索行業壟斷者唯一的挑戰者。今年搜狗還會持續有新的功能發布,給中國搜索行業註入新風。推動競爭,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服務,這也是搜狗存在的意義。歡迎大家使用搜狗,給搜狗提意見。

讓我們相信美好,執念前行。

搜狗CEO王小川 2016.5.8 於北京

王小川 搜狗 搜狗明醫 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3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