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友達、景碩低調布局 隱形眼鏡市場「大咖雲集」 電子業進軍醫材市場的三大挑戰

2010-06-28 今周刊





大立光宣布跨足隱形眼鏡市場,研發進度和動機都令外界相當好奇。本刊調查發現,除了大立光,友達、景碩也默默轉投資,準備進軍相同領域。然背後的醫療法 規、品牌和通路經營,是轉型的最大挑戰。

撰文o周岐原、林宏文

等待三年,股王大立光祕密培養的轉投資終於亮相,答案是隱形眼鏡。當外界仍好奇大立光的能耐時,本刊調查發現,有意爭食這塊大餅的競爭者,數量遠不只大立 光一家!

據了解,面板龍頭友達、IC載板大廠景碩,近年來已透過轉投資,低調研發隱形眼鏡,使這種醫材產品,儼然成為電子大廠另一個競逐之地。

若再加上準備回台第一上市的海昌眼鏡(金可國際),原本玩家不多的國內隱形眼鏡市場,一下子顯得熱鬧萬分。

高獲利吸引業者競相切入

在六月十四日股東會上,剛剛交棒的大立光榮譽董事長林耀英,正式公開隱形眼鏡事業的布局:透過子公司大陽科技,間接持有六五%股權的星歐光學,將是股王揮 軍醫材市場的祕密武器。宣示意味甚濃的股東會後,「大立光要做隱形眼鏡」的消息很快散播開來。

有了股王「開第一槍」,其他電子大廠對隱形眼鏡市場的低調布局,也逐漸浮上台面。最具代表性的新進廠商,就是景碩轉投資的晶碩光學,以及明基、佳世達轉投 資的視陽光學。不受注意的隱形眼鏡市場,因為三家重量級業者的參與,忽然顯得「大咖雲集」;外界好奇的是,冷門的隱形眼鏡產品,究竟存在何種商機,可以吸 引大廠競相投入?

「更好賺啊!」一位熟悉隱形眼鏡的業界人士說,「日拋式(隱形眼鏡)每天都要更換,哪一家(電子業者)的產品能做到這一點?」二○○九年,全球隱形眼鏡市 場規模約有六十億美元,而且市場仍以每年約五%的速度持續成長。這股龐大的消費財,顯然是電子業者跨行搶攻的主要因素。

數字會說話,國內業者精華光學的平均毛利率超過五五%,美國大廠Cooper Vision的毛利率更高達六○%,這種「做一片賺半片」的獲利能力,遠非景碩、友達所能及,就連每年至少賺一個股本的大立光,毛利率也瞠乎其後。

高獲利、穩健成長的市場,正是三大廠商的著眼點所在。

再者,電子代工業長久以來的景氣循環,讓獲利完全取決於訂單多寡,為了從紅海脫身,電子業者看上每年穩定成長約五%的隱形眼鏡「藍海」,也是不難聯想的選 擇。如林耀英在股東會上就承認,選擇轉投資隱形眼鏡,主要是為了培養公司未來成長的第二引擎。

「三至五年內,我們可能面臨成長飽和」,被問到低調進行的轉投資進度時,景碩發言人穆顯爵也坦言,「成立晶碩,就是嘗試更多可能性」。景碩對本業「快要碰 到天花板」的憂心,為電子業者轉投資醫療材料,做了最好說明。

進軍隱形眼鏡的三大挑戰

星歐、晶碩、視陽三家業者,背後雖有龐大的母公司作為奧援,然而想如願吃到隱形眼鏡大餅,這些後起之秀至少需要先克服三大問題。首先迎面而來的挑戰,是生 產良率。

製造隱形眼鏡的主要困難在於,產品本身的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加上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舒適感,稍有不適,即可能釀成消費訴訟。

因此,確保最精密的品質管理,對嘗試量產的業者來說,就是一項不小的考驗。練兵三年的星歐光學,即使已經進入試產,去年度仍然虧損五千多萬元,除了產量尚 未達到經濟規模,還在調整大量生產的良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挑戰,是成本。對習慣工業規格的大立光、景碩來說,隱形眼鏡的規格屬於更高的醫療級;這意味著,從包裝到行銷廣告,業者的行動都必須符合衛生法令規 定。

如果想朝規範更嚴、對手環伺的歐美市場叩關,廠商更需要聘請顧問公司,專門處理人體測試、專利審查事宜。

等待認證時間長、上市初期成本過高,是過去許多國內小廠被淘汰出局的主因;大立光、景碩等上市公司有鑑於此,一律透過孫公司投入隱形眼鏡事業。除了想鴨子 划水、維持低調之外,為了公司業績,避免讓帳上轉投資出現太多虧損,更是主要的考量。

新進者的第三個挑戰,是品牌。拋棄式隱形眼鏡,是不折不扣的消費品,從行銷手法到布建通路,經營品牌的流程,對電子業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課題。

而且受限於嬌生(Johnson & Johnson)、博士倫(Bausch & Lomb)等四大品牌,搶占了全球九五%市場,新品牌一方面要用良好品質建立形象,二方面更要從對手處吸引消費者投靠,可以想見過程將相當辛苦。

多家大廠相繼加入隱形眼鏡戰局,然而此時,業界的「本土一哥」精華光學,仍然老神在在。公司低調地表示,醫材產業和電子業生態截然不同,有許多門檻需要跨 越,語氣顯得頗有自信。

畢竟對電子大廠來說,隱形眼鏡的良率、成本、品牌等挑戰,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克服,想要繳出亮眼成績,自然也得再沉潛一段時間才行。

國內隱形眼鏡主要廠商

公司名稱 資本額(億元) 代表人 母公司名稱 備註精華光學 5.04 陳明賢 無 生技股王,世界第五大隱

形眼鏡品牌

星歐光學 1.55 林耀英 大立光 大立光轉投資之孫公司晶碩光學 3.60 童子賢 景碩 景碩轉投資之孫公司視陽光學 2.00 黃廷佐 明基、佳世達 友達集團轉投資之孫公司昱嘉科技 4.53 陳碧灣 台灣光罩 台灣光罩轉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35

燒錢產業熬出頭 本益比超過電子業 揭開生技高股價的三大祕密

2010-10-11  TWM




國內不少生技股本益比不斷拉高, 與國際資本市場愈發接近,甚至不賺錢的公司,股價也能有突出的表現。生技股股價節節高漲,背後到底有哪些推動因素?

撰文‧林宏文

近年來生技股熱鬧滾滾,股價也屢創新高,以國內八十三家已公開發行的生技公司來看,目前股價低於二十元的公司已所剩無幾,而許多沒賺錢的公司,股價也可以 達到四十、五十元。到底投資人該如何看待生技股的價值?近來生技業股價節節高漲,背後到底有哪些推動因素?

其實,生技公司在還沒成功前,原本就是﹁燒錢﹂的行業,不過一旦熬出頭,就可以享有很高的本「夢」比。這種情況經常可以在歐美大型生技公司身上觀察到,有 些公司即使不賺錢,但若擁有關鍵技術,股價依然很高,至於賺錢的公司,本益比更拉高到三十至五十倍,明顯高過一般電子股的十到二十倍。

若要總結國內生技業高股價背後的祕密,可以從三個面向來探究。

中國業績好,股價不寂寞首先,近兩年來,台灣股市主軸是中國消費概念股,這點在生技產業也發揮得淋漓盡致。ECFA︵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後,兩岸搭橋讓生 技業終於等到春天,並找到一個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發展機會與想像空間也跟著大幅打開。

最明顯的例子是,近來聯合骨科大漲,除了本身的經營實力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工關節被納入ECFA早收清單,關稅從五%降到零。

在中國市場崛起過程中,如今幾乎所有生技公司都有一個清楚明確的中國策略,從藥廠、醫材到保健美容食品產業,從杏輝、中化、永信、慕德、東洋、商之器、永 日、佳醫、中天到雙美等,今年資本支出幾乎都以中國為優先;同時,只要該家公司中國業績大幅好轉,股價自然也不寂寞。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就指出,台灣廠商在大陸醫療生技市場的布局非常積極,實力也相當堅強,許多公司都已布局十年以上。台廠的經營管理,不管 是在研發、通路管理或是成本控制上,都超越對岸許多,這是台灣生技業很大的競爭優勢。

目前,台灣生技廠商在大陸的銷售比率,大部分都只占營收的個位數,但少數公司如雙美的膠原蛋白針劑,則大部分都透過大陸通路商普瑞森銷到中國市場,只是, 五月間,傳出雙美產品被大陸政府認定是奢侈品,意外被課徵三○%消費稅,而讓雙美的業績及股價大受影響,這也成為經營大陸市場可能面臨政策風險的案例。

不過,可以很肯定的說,大陸醫療改革的路是不會回頭的,接下來的兩岸合作協商,對台廠未來的商機將具關鍵影響力。兩岸醫療合作的題材將愈走愈長遠,尋找生 技業的中概股,依然是未來幾年投資生技產業的主軸。

東洋、中天積極曝光

第二,影響股價高低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企業老闆懂不懂得行銷包裝。以國內目前八十三家生技公司來看,由於股本幾乎都小於十億元,因此除非股價超過一 百元,否則市值很難突破百億元,目前僅有精華、東洋、中天、佳醫等四家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元。

其中,精華因為獲利好,股價達三百元以上,市值破百億元並不奇怪,但東洋上半年獲利二元左右,中天只賺○‧五元,股價卻分別突破一六○元及五十元,分別乘 上十二‧八億元及二十二‧四億元的股本,市值分別超越二百億及一百億元。此外,佳醫近來市值也曾短暫超越百億元。

相較於低調的精華光學,兩位核心人物董事長陳明賢及總經理周育然甚少露臉,但東洋董事長林榮錦與中天董事長路孔明兩人,近年來則積極在資本市場曝光及運 作,兩人抓住各種法說會或外資論壇賣力演出,積極說明公司的業務成長及布局,堪稱是最懂得行銷的生技老闆。

其中,東洋採取的是對內分割及對外購併,希望透過這兩大策略快速成長。首先,東洋將旗下事業體分割獨立為新公司東生華製藥,接著又買下日商鹽野義台灣廠, 為東生華增加生產動能;至於大陸市場,東洋更結合林榮錦的另一事業晟德及玉晟創投,共同成立東曜藥業,目標是三年內發展出成果後,與國際藥廠展開合作。

透過這些布局,東洋希望三年內集團能新增兩家新藥廠,東洋母公司營業額五年後要達到一百億元。加上近來超級細菌的題材,也讓東洋股價達歷來新高一六四元, 成為生技股市值最高的公司。

至於路孔明,去年九月大膽進行現金增資十二億元,股本擴張超過一倍以上,並以二十八元的現增價進行,一次就募集了三十億元以上的現金,這是國內生技業一次 史無前例的大增資,中天後來股價又不斷創新高,堪稱是近年來生技業操作資本市場最成功的案例。

當時,路孔明保證中天切入抗體庫的效益一年內就可顯現,並請來港星劉嘉玲代言﹁四物鐵﹂,產品除了在台灣熱賣外,也透過大潤發鋪貨中國市場,果然營收逐月 創新高,股價也跟著扶搖直上。

不過,企業老闆重視股價,市場看法其實見仁見智,早期很多生技業老闆多是博士或教授創業,有的不熟悉資本市場運作,也疏於向外界說明公司到底在做什麼,因 此難以獲得投資人認同;但如今生技業老闆願意向投資大眾說明公司的方向與願景,不見得是壞事,只是,若後續沒有業績支撐,或是承諾的事情做不到,股價怎麼 炒上去,當然就會怎麼下來。

而股價高漲的第三個因素,應該就是內行人看門道了!尤其是國內生技業經過多年苦熬及淘汰,其實已有相當多公司逐漸站上國際舞台,不論是在台灣最強的醫療器 材領域,或是在學名藥、原料藥等已取得GMP、美國FDA或CE(歐洲合格認證)的認證,能夠打進大廠的供應鏈,這些企業也成為普獲認同的當紅炸子雞。

FDA查廠成業績保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藥廠有經美國FDA官員的查廠,絕對是未來業績的保證,因為近年來美國藥廠為了降低成本,大量採用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度、台灣、韓 國等原料藥廠的供應鏈,但由於藥品關乎人命,事關重大,FDA官員也要經常飛到亞洲,檢查這些供應鏈的生產品質。

因此,業界也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祕密,那就是一旦FDA官員來查廠,就代表這間廠房的原料藥已打進大廠供應鏈,而且藥品已準備上市,因此,﹁只要看FDA官 員去哪裡,就代表那家公司股票要漲了。﹂這幾年成績特別突出的就是原料藥,包括神隆、台耀、旭富、永日、中化生、展旺等公司,都已在國際間擁有不少的客戶 基礎,也擁有比中國及印度更強的研發量產能力,而且由於藥品範圍廣泛,這些公司的技術及產品都互有區隔,不像國內電子業產品差異化不大,像筆電、面板大家 都做得差不多,因此也不至於有殺價競爭的狀況。

此外,像中橡透過轉投資握有治療龐氏症孤兒藥的專利權,每年可坐收十餘億元的權利金;亞諾法運用台灣電子業的量產優勢,躋身為全球最大的抗體銷售公司;進 階原本以國內的白老鼠等動物細胞培養耗材為主,但如今在海外市場的專業生技服務(CRO)業務每年呈倍數成長,這些都是台灣生技股取得國際認同的明證。

專精生技業投資的合裕管顧公司投資長李世仁認為,美日中三大國,由於彼此間有競爭關係,不見得願意與對方合作,但台灣處於三大醫療大國都能接受的中心位 置,與各國的合作能充分展開,因此,在選擇投資台灣的生技股時,也要考量企業是否具備在國際市場的最佳戰略位置。

3大因素打造高價生技股

1布局中國有成的中概股

佳醫、杏輝、中化、永信、慕德、東洋、商之器、永日、中天、雙美2勤於曝光、熟悉資本市場

東洋、中天、雙美

3與大廠合作、取得國際市場門票神隆、台耀、旭富、永日、中化生、展旺、中橡、亞諾法、進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97

日本電子業敗局:錯失互聯網大潮 份額折近半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2/225713.html

在大地震、泰國水災、日元不斷升值(影響出口)等多重壓力下,曾經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在繼松下、索尼、夏普等主流消費電 子企業集體交出一份巨虧年報之後,日前,索尼傳出消息稱,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決定將裁員1萬人,通過重組來挽救沒落的電子王國。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表面原因是因為地震、水災、日元升值等外在因素,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都表 示,因循守舊,創新能力不足,重硬(件)輕軟(軟件和服務),對環境變化不敏感,讓日本電子業在互聯網大潮面前,由領導者變成了跟隨者。如若不積極變革, 日本電子業在強勢的美國和新興的韓國、中國面前,將進一步喪失話語權。

日本評論家嘲諷說,「我們可以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卻再無能力奉獻Walkman、單槍三束這般風靡一時全球通吃的革命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了。」

日系電子業集體巨虧

隨著2011年年報逐步披露完畢,日本電子業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滿目瘡痍」。

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財年,索尼虧損額2223億日元(約合27億美元),這是索尼連續第四年虧損;夏普在該財年淨虧損達2900億 日元(約合38億美元),這一虧損額也創下了夏普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松下更是出現了7800億日元的巨虧(約合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松 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創下日本製造性企業的年度虧損新高。

主流廠商巨虧背後,是日本電子業由盛轉衰的無奈現實。

在過去40年,日本的電子業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論是計算器、電子錶、收音機、錄影機、錄像機、電視、PC、MP3、相機、遊戲機、手機等領 域,日本企業都曾經佔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遊戲機、夏普彩電、東芝筆記本等等,無一不是領潮流之先。此外,借助完善的產業 分工,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數量龐大的企業,並佔據著本土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海外電子巨頭的產品很難在日本市場取得太多份額。

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在互聯網大潮衝擊下,除了數碼相機、錄影機、液晶電視方面仍保持一定優勢之外,在其他領域,日本電子廠商不斷在淪陷。日系電子 品牌一度佔據全球市場,然而,2010年,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出口9100億日元,進口卻是1.05萬億日元,首現逆差;2011年,逆差增至2000億 日元。要知道,在七八年前,電子產品每年給日本帶來的淨出口就高達近2萬億日元。

另外數據顯示,日本電子產品及服務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1996年的19%,下降到了2009年的10%,折損近半;從2000年到2010年,日本電子產品的產量銳減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業貿易順差陡降超過68%.

內外因積重難返

在解釋巨虧的原因時,索尼、松下、夏普等廠商無一例外地將原因歸結為日本大地震、泰國水災和日元不斷升值。

地震、水災等天災確實讓日本電子業損失慘重,索尼、東芝、日立、佳能的廠房受損,訂單無法完成,影響整個IT產業鏈的運營,直到2011年年底,地 震、水災給日本電子業帶來的衝擊才最終得到化解;而不斷攀升的日元匯率,更是讓日本電子業雪上加霜。2011年年初,一美元兌換83日元,到2011年 底,這一數字變成了76、77左右,8%~9%左右的升值幅度,不但大幅降低了日本電子產品的競爭力,也讓日本電子企業遭受了巨大的匯兌損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地震、水災、匯率等因素不過是導致日本電子企業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讓日本電子業遭遇滑鐵盧的,還是內因。

倪光南告訴南都記者,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從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創新能力大 大低於美國的同行。因此儘管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它們可以將技術和產品做到極致,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 品和服務的時候,它們就顯得反應遲緩,不能引領潮流,而只能做追隨者。「日本電子業的弱點還表現在重硬輕軟,不夠全面,在當今軟件、服務、商業模式等等的 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硬件見長的日本電子業在競爭中就感到被動、受制於人。」

IT評論員、DoNews總編輯洪波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的整體下滑,主要還是由於日本企業錯過了行業的變革。以手機業為例, 全球移動產業都在積極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日本企業長期滿足於原有的封閉的產業環境,對變化缺乏感知和準備。另外,也由於對環境變化不敏 感,日本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佈局上,也明顯落後於三星這樣的韓國企業。這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劇烈的產業變革,也凸顯了日本企業在互聯網產業中的弱勢地 位。目前日本企業仍保持優勢的數字影像和家庭娛樂領域,如果不能積極迎接變革,也將遭遇嚴峻的挑戰。

在日本,近50年來,在電子行業都沒有出現「黑馬」。當新技術出現時,松下、索尼、夏普、富士或日本電氣就會設立新部門。這些公司往往會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猶豫不決,延緩了創造性破壞的進程。

索尼大裁員,終身僱傭制再成焦點

據日本媒體報導,面對巨大的虧損,剛剛於4月1日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就迫不及待地邁出了企業重組的第一步:裁員1萬人。在解釋之所以要採取裁員之舉時,平井一夫表示:改革雖痛,也要切實推進,已沒有時間猶豫了。

據悉,這次索尼裁減約1萬個職位,佔索尼員工總數6%.1萬被裁減的職位中,一半來自早前宣佈的重組計劃,包括已出售的化工業務;部分裁減則來自電視業務。《日經新聞》稱,索尼在裁員的同時,還將要求包括前CEO霍華德·斯金格在內的7位高管退還獎金。

1萬人的裁員計劃,對於擁有近17萬員工的索尼來說,不算是傷筋動骨,但是,這次的裁員,加上索尼2008年金融危機時裁員1.6萬人,對日本大企 業引以為傲的終身僱傭制是又一次的撼動。在日本衰落十年的大背景下,其對日本社會心理層面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此外,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大企業的裁 員,也會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家對索尼的裁員表示出樂觀的看法,因為裁員對股東來說可以說是利好消息,標誌著日本企業決策由重視員工向重視股東方向轉變,也傳達了高層領導者大幅改革的決心,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重新樹立股東對索尼的信心。

索尼於2000年9月時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如今僅剩200億美元,遠遜於蘋果的5910億美元和三星的1710億美元。信金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基金經理人藤原直樹預期,平井一夫將繼續裁撤無法獲利的部門以重建索尼。

在一片看空日本電子業的聲潮中,著名產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整體並非衰落的,需要全面綜合看待。「我 們不能只關注這些衰退的企業,照相機、攝像機、複印機等市場目前仍然是日本品牌在壟斷。實際上日本在整體的電子產品行業方面並沒有太大衰退。」

相關報導

定位錯亂,日繫手機重返中國欠缺話語權

近10年來,除了佳能和尼康所把持的技術依賴度特別高的影像產業外,整個日本電子產業早已物是人非,行業規則和消費熱點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對而 言,十年來日本的手機產業是電子產業中變革最大的細分領域。例如現在的日繫手機開始大規模採用美國人的觸摸大屏設計和谷歌Android系統。但在「求同 存異」的部分,日本人仍希望保持自己的「驕傲」。最終,卻在被迫西化的浪潮中落得不倫不類。

NEC手機回歸,雷聲大雨點小

日本電子產業慣於把「遲暮」的企業整合起來,以求重振雄風,手機產業也不例外。NEC於2006年退出中國手機市場。除此之外,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業的手機產品亦早已從中國市場消失,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場。

2009年,NEC、卡西歐及日立將旗下的手機業務進行了合併,成立了名為「NEC卡西歐移動通信」的合資公司,這一動作使其成為了日本本土僅次於夏普的日本第二大手機製造商。隨即,這家合併後的公司更宣佈將進軍全球市場。

兩年多以後,NEC宣佈重回中國市場。上月中旬,NEC手機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並發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機NEC909e,採用Android系統,標價與16G版本的iPhone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京東商城作為這款產品先發電子商務渠道,最先將這款產品放到了貨架上。然而對比三星或蘋果的同價位產品,問津者寥寥。僅有的數封評論,亦大都認為該款手機價格過高。NEC手機的回歸,似乎並沒有討到頭彩。

驕傲的品牌只是曾經

高通1Ghz處理器,800萬像素攝像頭,Android2.3系統,NEC909e這款價格接近5000元人民幣的手機並沒有太過突出的配置。除去最大的賣點「軍工三防」外,剩下的似乎只有NEC品牌而已。

不久前,NEC移動終端事業部市場總監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明確表示,回歸中國的NEC手機將堅持走高端路線,原因是NEC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NEC手機退出中國一年後,2007年NEC筆記本亦退出了中國市場。到此為止,NEC品牌真正面向個人消費者層面的只有顯示器等零星的IT產品。剩下的中國業務只有投影儀、服務器、語音通信平台等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的產品。

昨日南都記者隨機採訪了20名20-45歲的普通消費者,談對NEC品牌的印象。其中10人知道NEC品牌,但不知道NEC在中國賣什麼產品。4人知道NEC有顯示器銷售,另外6人則不知道NEC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這6名被訪者年齡在20-25歲。

「就像黑莓手機,很多人聽說過,但真要花錢購買,未必有人願意。」廣東本地一家手機連鎖市場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若放在七八年前,NEC確實能在渠 道商中擁有不俗的話語權。但就目前的情況,若NEC手機要進場則需支付很高的費用。「曾經的品牌確實值得NEC驕傲,但在商言商,現在的NEC手機品牌根 本沒有競爭力。」該負責人如是說。

跨不過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在NEC回歸之前,夏普是中國消費者唯一可選擇的日繫手機品牌。今年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對原索尼愛立信公司的全資收購,標誌著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機重返中國市場。

到此為止,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日繫手機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個品牌。乍看之下頗有日繫手機重振雄風的味道。但仔細看看,除了SONY、NEC、 SHARP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名稱外,進入智能時代的日繫手機長著和三星、蘋果手機差不多的臉面,跑著和HTC、摩托羅拉一樣的Android系統。

「日繫手機有自己濃厚的風格,但過去十年市場證明了這不太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即便是日本本土市場的智能手機,亦普遍使用 Android系統,但這種轉變更像是『被迫』的。」手機行業諮詢公司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無論是NEC定價虛高的三防手機,還是夏普轉戰智能手機 後極力推崇的裸眼3D功能,看得出日系智能手機被迫大量搭載美國人的智能系統後,仍希望保持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和近10年來日本電子產業下滑的病 根一樣,軍工三防、裸眼3D、太陽能這些原本需要大量技術投入才能實現的功能,並沒有觸動到手機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更像是自娛自樂的玩意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7

小玩家停產觀望 電子業出口「內憂外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14/4ONDEzXzQxODk4OQ.html

2012年中國電子出口行業的故事或將以悲情開演。

「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們的出口訂單下滑約四成,但與此同時,人工成本卻上升 15%-20%。」4月12日,環球資源(GOSL:NASDAQ)春季採購交易會在香港開幕,聲陽電子五金有限公司(下稱「聲陽電子」)的翁建業向記者 感嘆,目前電子出口業的生存狀態只能用「內憂外患」來形容。

聲陽電子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迷你收音機,工廠在東莞鳳崗鎮,在深圳設有辦公室,年產值約1000萬美元,主要出口市場是歐美。「不僅訂單大幅下滑,客戶出於減少庫存需要,還傾向於拆單。打個比方,過去是一次下一萬件,現在客戶會分三次,每次訂單量只有三千多。」翁建業說。

訂單荒撩人

這不是個別現象。外貿交易平台深圳一達通在其於4月11日發佈的《一達通中小企業外貿指數一季報》中指出,由於未來經濟走勢不明朗,歐美進口商觀望心態明顯,紛紛採取訂單分拆做法,致使今年以來國內企業手持訂單以散單為主。

由 於訂單分拆,國外進口商有更多的便利和機會更換供應商,市場定價權掌握得更為牢固,出口企業的議價能力明顯下降。而對中國出口商來說,這意味生產成本的上 升。翁建業說,「生產一萬件和生產三千件的成本大不一樣,主要體現在原料採購議價和工人組織上,後者的單位成本顯然要高很多」。

中國出口 商的成本上升中增長更快的是工人工資。最近幾年,由於最低工資上漲、通貨膨脹、部分製造業內遷等綜合影響,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一直處於快速增長。此 前,記者走訪的多家東莞工廠門口都擺出「大量招工」的廣告牌。翁認為,人工成本上升的趨勢並沒停止,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僅這部分成本增幅就在 15%-20%。

「人工成本上升比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更可怕,你知道,人民幣升值是總體緩慢的、可預期。」翁建業說。

在外需萎縮和勞動力成本上升雙重因素作用下,聲陽電子只能採取縮減產能的應對方式。「工人減少一部分,原來需要工人加班,現在就不加班了。」翁建業對記者表示,在他熟知的生意圈中,不少規模較小的工廠已索性停產。

前 文提及的一達通調研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小企業日均進出口頻率1.1次,比上年同期下跌0.1個百分點,這說明企業的進出口頻率放緩。而珠三角外貿企 業訂單同比下降近一成。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8593.7億美元,同比增長7.3%,創下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低。

「中國外貿正面臨過去30年從未有過的困難。」一達通總經理魏強分析說,一方面從技術層面看,去年下半年訂單不足導致今年一季度發貨量受影響;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出現一個新趨勢,即短暫訂單增多,規模相對穩定的長單比例下降。

新興市場期待

「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買賣沒人幹。」翁建業對記者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儘管風聲鶴唳,但外貿嚴峻形勢的持續時間不長,而此次困難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一直到現在也還沒好轉跡象,「這個意義上看,目前形勢比2008年還要麻煩」。

一達通副總經理肖鋒分析說,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需求仍不穩定,外貿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不過有專家認為,這可能導致「馬鈴薯效應」,即歐洲危機等導致國外市場購買力下降,但當地消費者對中國相對物美價廉的商品可能會更加青睞,從而使中國產品因此獲得一些優勢。

無 論如何,全世界都還離不開中國製造。環球資源展覽部總裁黃譚偉表示,今年環球資源電子展的展位達3600個,同比上年增長逾10%。一項由環球資源進行的 買家調查顯示:85%受訪買家表示2012年計劃增加或保持在中國的採購量,而產品價格上升及消費者消費支出下降將會是買家未來12個月所面對的兩個主要 問題。

「買家調查結果清楚反映出中國依然是首選採購市場。」黃譚偉說,縱然中國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供應商依然為世界各地買家提供最質優價廉、物有所值的產品。

對聲陽電子這樣「做慣了歐美市場」的中國供應商而言,當前局面下除坐等歐美市場復甦,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勢必將真正提上日程。翁向記者透露,今年8月聲陽電子將隨環球資源第一次到巴西聖保羅參展,「老市場不行了,就要花時間開發新市場」。

海 關總署發佈的一季度中國進出口數據顯示,與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268.7億美元、僅增長2.6%相比,中國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總值分別為214.9億 和180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1.5%。而整個2011年中國對東盟、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新興市場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23.9%、 34.5%、42.7%和76.7%,均高於同期全國總體進出口增速。

環球資源也因時而變,分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印度孟買、迪拜、邁阿 密等地舉辦中國供應商與當地買家的採購交易會。2011年11月,環球資源在孟買展上對新興市場買家進行調研,96%買家表示2012年將增加中國採購 量,其中41%表示增幅40%以上;另有25%買家表示中國是他們唯一的海外採購基地。

「我們對新興市場有很高的期待,但最終能不能開發成功,目前還是未知數。」翁建業對記者表示。

在環球資源香港電子展上,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位買家Roman Rodionovskii向記者現身說法:「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出現在俄羅斯市場,它們也因為極高的性價比而越來越受歡迎。」

Roman來自一家移動電源設備企業,儘管他多次表示自己所在公司不能代表俄羅斯市場,但強調俄羅斯消費者喜歡物美價廉的商品。他舉例說,風靡全球的蘋果產品在俄羅斯市佔率不高,俄羅斯人買手機更喜歡HTC,買電腦更喜歡宏碁、惠普,「蘋果產品太貴」。

蘋果周邊利潤率走低

面對難以預期的出口形勢,中國出口商除嘗試開發新興市場,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利潤率更高的產品。

「蘋果周邊」是很多中國企業近年蜂擁進入的領域之一,所涉及領域包括外殼、音響、移動電源、車載設備等。由於蘋果係列產品採用30針接口,這塊「新大陸」又被稱為「30針產業」。蘋果公司也為此制定一項名為「MFI」的外設開放計劃。

「從2008年到現在,這塊市場都非常火爆。」深圳Wellsun公司Stone Ju表示,其所在公司有十多年充電器、電源設備等經驗,蘋果產品興起後,很快也開發出為其i系列產品配套的周邊產品,「相信至少未來一兩年這個市場都還會比較有前途」。

環 球資源提供的數據顯示,蘋果產品周邊配件展區於2010年10月首次在其展會上亮相,參展商不斷增加,2011年4月期展位115個,到當年10月期就上 升到268個,今年4月期的展位已增加到375個。除中國企業涉足,在環球資源電子展的韓國企業展區中,記者也看到很大一部分企業從事蘋果周邊產品。

今年4月10日於深圳會展中心開幕的「2012中國(深圳)消費電子展」上,蘋果配件展區也聚集了大量人氣。深圳市漢科電子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鄒湘蓉對記者表示,目前出口大環境不好,蘋果周邊產品是一大亮點,「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市場需求都還可以」。

但像任何一個消費電子產業,跟隨者的蜂擁而入很快將磨平超出行業平均值的利潤率。Stone Ju不願透露利潤率情況,但強調由於競爭因素行業利潤率在走低,需在研發上進行變化。

鄒湘蓉則表示,競爭日趨激烈,要比拚交貨期、庫存備貨、銷售服務等,「我們公司的策略是走中高端路線,而且我們有工廠比單純貿易商有優勢」。

廈 門廣開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韓資企業,其銷售經理翁小寶對記者表示,公司員工約300人,年營收規模約2億元,「競爭激烈後,買家會關注企業是不是擁有蘋果 授權、外觀是否獨特,以及是否有品牌影響力」。翁小寶稱目前公司在18個國家通過代理商銷售蘋果周邊產品,並申請了30多項專利。

聲陽電子的翁建業則持謹慎態度,「一窩蜂的事沒法做,我們十多年都是做收音機,不會貿然轉向,目前最大期望還是歐美市場能盡快好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2

反駁生果日報樂香園電子業未復蘇之歪論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942&page=

日日寫埋D未到班的評論,我真是不敢苟同。今日忙,只講3點:

1 . 建滔是全球最大印刷線路板生產商,撇除超精密的電腦及手機,細至收音機,大至電子設備,要生產就要找建滔「攞貨」,故其業績可算是電子行業的縮影,亦具有前瞻性。

按: 紙板賺不了多少錢,高檔利基又被日本台灣中國做曬,搞高精密產品又唔夠多,做唔到好單是必然的。你睇瀚宇博德(667)私有化、巨騰(3336)業績反彈的原因都唔明白,回家想想吧,他只能反映是山寨貨、家電下鄉玩完唔掂的現實。

若將建滔去年下半年度盈利與上半年比較,會發現盈利環比倒退 57%,幅度還高過全年盈利跌幅,顯示行業景氣於去年下半年急速變壞,從多家工業股 2011年度業績看,情況很脗合。

按: 對於山寨產品行業景氣是壞,無錯,但是主要他產品質素太低,食唔到生果同三星的單,明明做那些的公司都很賺錢,你看看宸鴻同世達科技(1282)的盈利比較就明白,一家公司中了生果的單和無中生果的單的差別。

再看一看反映盈利能力的毛利率,由 2010年的 20.6%大跌至去年的 15.9%,跌至 3年來最低水平。毛利率下跌包含很多因素,可以是調低價格,可以是產能過剩,又可以是產品不受歡迎,總之係「唔惦」。而廠家通常在產品起貨前 3至 6個月就向建滔落單,連建滔的生意都「唔惦」,故行業又何來復甦呢?

按: 講漏一樣,他那些是基本款多,所以料價才最重要又唔提,毛利低可以是因為料價上升但提價不及所致。正如前述,他做基本款,山寨廠先會用,高檔用日本台灣中國,最近有幾間中國PCB搞緊上市,都做軟板電話板,所以只可反映山寨廠被一線廠打殘,不能說是景氣無復甦。

我覺得他們不如好好反醒,做了這麼多年記者,還可以寫些垃圾出來,然後狂塞自己的誤解,誤導讀者,還要自以為是,真是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08

零利時代下 台灣企業如何因應? 台灣電子業的 三大挑戰與三個解藥

2012-7-23  TWM




微軟與Google推出自己品牌的平板電腦,三星跨入軟體與應用的開發,而台灣企業在硬體價格不斷被軟體應用擠壓下,已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

撰文‧林宏文

零利時代來臨,對於過去在資訊產業價值鏈中,專注在製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挑戰將是歷來最大;而且,不論是從品牌、製造代工及零組件產業,都將受到全面的衝擊。

三挑戰:軟體深度不足、專利戰居弱勢、大廠全面壟斷台灣電子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軟體與應用當道,而且價值遠勝過硬體,但是台灣過去一直專注硬體的開 發與生產,很多公司的執行長沒有軟體經驗,公司內也缺乏軟體的經營及開發人才,無法在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已經轉變的今天,為企業轉型注入新的思惟。

第二個大挑戰則是,關鍵零組件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但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製造,不僅涉及經濟規模更大的研發競賽與專利戰爭,又與品牌廠是否強力支持或出手投資有關,台灣企業的經濟規模不夠大,又無強勢品牌支持,在專利戰上也居於弱勢,未來的處境堪憂。

第三大挑戰則是,以目前最強勢的蘋果、三星、亞馬遜等三家企業為例,品牌廠商已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價值鏈,即使連Google及微軟等公司,都已計畫推出手 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來鞏固本身在價值鏈中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當整個生態體系被大廠全面壟斷後,過去僅在供應鏈管理上比較強的品牌企業,價值立即被 邊緣化,受到的衝擊將難以想像。

這三大挑戰,正是零利時代對台灣企業帶來的巨大災難,對很多公司來說,也是難以跨越的關卡,而且一道比一道困難,要完全扭轉已不可能。而在這三大挑戰中,對台灣最嚴厲的,就是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所指的「軟實力驅動的新經濟」。

三解藥:積極進行整併、加強產品創意、重視軟體應用不過,在因應這些挑戰時,依然有三件事是當務之急,也可視為是台灣企業想走出困境的三大解藥。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最先要加緊進行的,就是積極進行整併。

過去,台灣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源、人才都很有限,在面對國際大廠以經濟規模與上下游整合的競爭模式下,台灣企業規模都太小,已很難與大廠競爭;只有透過 更多的合併,讓資源及人才有效整合提升價值。因此,類似聯發科與晨星、兆遠與中美藍晶等企業的合併,應該更積極進行;讓台灣內部資源更集結,也可避免同質 性競爭而淪落至價格戰。

其實,以聯發科與晨星合併為例,雖然兩家公司是台灣IC設計業的前兩大,但合併後,營收只能排到全球第四名,次於高通、博通與超微;而且合併後的規模,與第一名的高通差距依然很大。高通市值是聯發科的八倍,營收是四倍,員工數目也有一.六倍。

此外,在產業上下游的聯盟關係上,台灣也要積極進行內部深度的戰略結盟。三星透過垂直整合的關鍵零組件製造,打敗了台灣專業分工的產業形態。至於蘋果、 Google、微軟如今更運用品牌與軟體應用平台,同樣進行綿密的上下游整合。但台灣產業界卻缺乏自己內部的結盟,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近來,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電子業過去被稱為代工製造,但其實應正名為「研製服務」,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說法。但若仔細拆解這個詞,過去台灣偏重在 「製造」與「服務」,但未來「研發」的重要性會更提升,而要拉高研發的比重,台灣上下游產業聯盟關係的強化就是首要工作。

例如,在手機產業中,半導體晶片與手機開發的關係至為關鍵,但是,過去台灣這兩大產業的整合關係太弱,從早期的明基、華寶到現在的宏達電,都以採用歐美晶片為主;而從台灣起家的聯發科,儘管已達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占,但合作對象依然以大陸品牌及白牌業者為主。

面對手機市場也是M型的發展,未來台灣要不要將低價手機全部拱手讓給大陸,這是重要的課題,更是台灣手機產業重新整合的重大契機。

此外,像三星的手機配備AMOLED的面板,讓消費者一看到就不由得發出驚歎的一聲「哇!」這是三星獨特的關鍵零組件,可以為產品帶來無與倫比的加值效 果,同樣的,目前全球的筆電設計製造重鎮都在台灣,而供應筆電的重要關鍵零組件也在台灣,但近年來我們已很少聽到,台灣在筆電的功能配備上有做出什麼具特 色的應用,如今大部分的創新都是跟隨著蘋果的腳步走。筆電如今面臨平板電腦的強烈衝擊,未來若不拿出辦法來,恐怕這項占國內電子業比重最高的產業,包括廣 達、仁寶、緯創、和碩及英業達等公司,兩年後就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

至於第三項解藥是難度最高的挑戰,那就是從軟體與應用著手,去建構企業獨特的競爭力,並走出台灣自己的一條路。六月中上任的三星新執行長權五鉉,已將軟體與應用視為三星未來最重要的工作;而同屬一個競爭陣營的台灣,至目前為止,並未有企業能夠如此大規模地宣示。

近來在大陸竄紅的小米機,就是因為從手機發燒友的另類角度切入,讓粉絲能夠參與手機的設計,這套作法讓小米機成為當今大陸最夯的手機。中國一年手機市場達 三億支,小米才成立兩年,今年手機銷售目標六百萬支,雖然只占到二%,但已 奠立了小米的市場地位,也顯示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只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仍有極大潛力創造出更大的驚奇。

大陸品牌全面崛起

台灣電子業應正面迎戰

台灣科技產業有眾多優秀人才,赴大陸投資的時間也都很早,但早進入的優勢,卻僅限於利用當地的勞動與生產條件,對於品牌與市場的經營並不深入,當然也累積不出較具影響力的3C電子品牌。如今,大陸品牌全面崛起,處於落後態勢的台灣業者要追趕已不容易。

但是,大陸這塊新興市場仍有相當多的機會,是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市場,只有正面迎戰,利用同為華人的優勢,在這個全球最大的3C電子消費市場中,抓住新崛起的商機,才有機會再創台灣電子業的高峰。

聯發科併晨星 老四依舊難及老大

公司 營收

(億美元) 市值

(億美元) EPS

(美元) 員工數

(萬人)

高通 173.6 964.0 2.86 1.6 博通 74.0 186.0 1.40 1.2 超 微 65.4 42.4 -0.83 1.2 聯發科 43.7 120.0 12~13 1.0 註:1. 合併營收及EPS是以2011年計算,市值則以7月2日為準。

2. 聯發科EPS為併晨星後,單位為新台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8

為走進全球市場 三大整併趨勢浮現 金融、消費品、電子業台商掀起併購潮

2012-10-08  TWM




面對經濟波動,台商越來越常以併購創造新的成長動能,由《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金鑫獎評選結果可看出,金融和民生消費品業透過併購整合更大的規模;電子業者則須提早因應產業巨人跨入終端產品帶來的衝擊。

撰文‧周岐原

歐豬債務危機,中國經濟趨緩,電子業遭遇海外品牌更大競爭,金融海嘯已經過了四年,台灣企業的「壓力測試」,仍然還沒有結束。企業面對連綿不斷的挑戰,出路何在?

主動出手併購,或接受併購,可能是最有機會的一條路。

《今周刊》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共同舉辦的「二○一二台灣併購金鑫獎」日前揭曉,本年度得獎案例顯示,當前台商在追求成長同時,除了調整體質因應轉 變,決策者透過併購創造新動能的意願也越來越高。同時,在中國經營有成的台商為進入全球市場,願意由外商收購者也逐漸增加。

趨勢一:

金融業整合 目標仍是中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往年較不顯著的電子業併購、整合潮,今年快速浮現;隨著中國、日本及外資廠商與台商互補性提高,台灣的併購市場未來將更蓬勃發展。對投資人而言,這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整併大趨勢。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則疾呼:「儘管跨國併購交易常常出師不利,潛藏不少未知風險,但在全球經濟走向衰退時,正是台灣業者走出去的良機!」今 年獲得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的五大案例中,金融業就占了兩席,分別是潤成收購南山人壽,以及開發金收購凱基證。由於這兩件併購交易都整合出規模更大的企 業,未來南山人壽及開發金控勢必以此為本錢跨出台灣,進軍中國市場。

二○一一年初,由潤泰及寶成集團出資二十一.六億美元併購的南山人壽,除了關係四百萬保戶權益、交易金額創國內最高單一併購紀錄;由於南山是國內少數達到外商壽險業可尋找合資夥伴的業者,令此併購案更加受到矚目。

在潤成投資入主南山後,將依規定把南山股票在台掛牌。公司規畫利用兩大股東潤泰、寶成資源揮軍中國,會是南山人壽接下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至於開發金控併購凱基證券一案,結合原來業務具互補性的大華和凱基證券,創造坐二望一的龍頭效應。「銀行業的整合相對困難,在主管機關態度鼓勵下,證券業者將持續整併,日後仍將見到大者恆大,與利基經營的兩極化趨勢。」福邦證券董事長黃顯華分析。

大和證券量子基金董事總經理汪怡岳則觀察,如今台灣券商生態和過去十年的日本頗為近似,因為無法充分達到經營差異化,各家業者的經營普遍不甚理想,大和、野村兩大券商的國際化成績單也乏善可陳。

以當前市場特性來看,台灣的稅制與行政管制比香港、新加坡更多,有意投入台灣市場的海外資源,普遍面臨困難而卻步,金融業者應多和當局溝通體制,藉此找出建構華人市場的契機。

趨勢二:

食品業結盟外商衝規模經濟「未來兩、三年,中國、日本和台灣企業間整合的機會非常多,面對握有龐大資源和外匯資金的中國廠商,台灣企業一定要加快腳步才 行。」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的一席話,直指布局中國市場的成功關鍵,就是規模。唯有在短時間內快速坐大,才能和國際級產業巨人一較高下。

基於這個思惟,雀巢參股徐福記,和康師傅收購中國百事可樂兩件交易案,分別被評審選為最佳海峽併購獎及最佳創意併購獎。「零售、消費品的主戰場在中國,這些領域的台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參與併購的機會。」黃齊元指出。

去年十二月獲當局核准的雀巢與徐福記交易中,徐福記優勢在生產中低檔散裝食品、糖果;而雀巢的強項是中高價的咖啡、奶粉及瓶裝水,雙方十分互補。

由於徐福記主力經營中國二、三線城市,在全中國布下逾一萬九千個終端零售點,雀巢將取得相當可觀的通路優勢。對徐福記而言,保有剩餘四成股份及管理權,則可與其他國際大廠競爭者平起平坐,同時享有更好的品牌效益。

康師傅併購中國百事可樂案,代表著史上首次由台灣業者整合全球頂尖飲料品牌。促成此次交易的考量,同樣是雙方極高的互補性。

自去年十一月宣布策略聯盟,一直到今年三月底由中國商務部批准交易,康師傅與中國百事的聯盟,一直比康師傅與Calbee等食品業者的合作更受矚目。原因 是這次交易涉及康師傅成長力最強的飲料產品,對原本集中發展水、茶飲及果汁的康師傅來說,從未發展碳酸飲料是一大考驗。成功結盟的直接好處,就是「康百」 的市占率合計可達一九.九%,屆時將超越可口可樂成為第一大廠。

考量可口可樂過去曾提議全額併購匯源果汁,卻因商務部否決宣告失敗,此次康師傅與百事選擇換股聯盟方式合作,就是要避免造成市場壟斷的印象,最後中國官方果然順利放行。

這樁交易除了有機會催生新的中國飲料龍頭,也印證去年黃齊元「中國市場的零售民生企業,必定是未來併購案主軸」的趨勢預言。

趨勢三:

台日交流升溫 台商價值浮現談到併購趨勢,安侯國際財務顧問副總經理鄭傑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最近幾個月,我們發現洽談的客戶變多了。」他補充:「主要是日商,無論 是台企買日商或日商來台,都比以前熱絡,接下來可望見到這些交易一一浮上枱面。」黃齊元則指出,去年併購市場尚未見到明顯的電子業整合趨勢,但今年從中美 晶收購Covalent Material,仁寶與聯想合資,美商新思(Synopsys)併購思源,到影響全球IC設計業生態的聯發科合併晨星,電子業的併購與整合案不斷,他直 言:「未來電子業的整併將更明顯。」黃齊元指出,觀察台灣前二十大國際品牌排行榜,前三名除了華碩品牌價值微增,宏達電和宏碁市值均較去年減少。「微軟、 Google自行切入平板電腦與手機,將使得台灣硬體品牌業者壓力越來越大。」黃齊元分析,終端消費品牌競爭,將直接衝擊台灣電子業現有生態,屆時企業下 市或由外商、私募基金併購的案例可能越來越多,台灣當局應審慎思考產業的變化,才能對上市電子大廠的未來做好準備。

當台商在全球賽局中,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政府的決策與審核態度,勢必將決定企業整合方向,進而主導經營成敗。

2012年金鑫獎得獎重要案例案例 獲得獎項 獲獎原因潤成收購南山人壽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最具影響力併購獎

最佳企業社會責任獎 ● 國內金額最高併購案。

● 引進本地專業團隊。

● 落實公司治理、確保員工及保戶權益。

開發金收購凱基證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執行速度快,關鍵環節掌握得宜。

● 掌握最佳市場時機。

● 創造坐二望一效應。

中美晶收購Covalent Materials Corporation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產品互補性高。

● 爭取價格空間。

● 台日半導體業整合典範。

雀巢參股徐福記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最佳海峽併購獎 ● 雀巢得以開發中國市場。

● 全方位互補整合。

● 徐福記仍掌握40%股權及管理權。

仁寶、聯想合資案 年度最具代表性併購獎 ● PC品牌與代工合資首例。

● 創造垂直整合新趨勢。

康師傅收購

中國百事可樂 最佳創意併購獎 ● 康師傅得以豐富產品線。

● 百事得以深入中國三、四線城市。

盧明光先生

併購實績 卓越成就獎 ● 成功重整多家企業的併購專家。

● 快速提升被併購企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53

股王大立光、和碩、明基材料匍匐前進電子業搶賣隱形眼鏡 禍福難測

2013-09-30  TWM
 
 

 

在精華光學成功擠進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第五名後,加上F-金可在中國已站穩腳步,更吸引眾多電子業投入這個行業;不過,隱形眼鏡市場水很深、戰線很長,讓包括大立光、和碩及明基材料等公司,都還在努力苦撐待變。

撰文‧林宏文

在國內隱形眼鏡生產廠商中,精華光學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而且是競爭力最難以被取代的一家,此外,F-金可掌握了大中華地區的通路及品牌,也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但對於其他前仆後繼的新加入者,尤其是眾多來自電子業的挑戰者,醫材與電子兩個產業生態截然不同,將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的市場,主要以嬌生(Johnson & Johnson)、視康(Ciba Vision)、酷柏(Cooper 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四大國際品牌為主,四大品牌在二○一一年全球市占率總和高達九五%,至於第五名,就是精華,雖然市占率只有二%,但已是全球五強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公司。

消費者服務是品牌投資重點至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F-金可,主要產品線是在長戴型隱形眼鏡,以及長戴型所需的護理藥水為主,在日拋及月拋等產品比重不高,因此在市占率的計算上仍低。但金可透過中國寶島眼鏡的千家據點,以及綿密的銷售通路策略,讓金可在中國的隱形眼鏡市占率達二八%、護理液市占率四一%,雙居中國市場的第一。

精華與金可兩家公司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公司投入這個行業,從大立光投資的星歐光學、和碩與景碩投資的晶碩、明基材料投資的視陽,以及台灣光罩投資的昱嘉等,而且投入時間短則四年,長則十二年,學習曲線都非常長。

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說,精華光學與日本三大隱形眼鏡品牌有很深很久的合作關係,雖然合作模式稱為「代工」,但事實上,此「代工」與電子業的代工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國內五大筆電代工廠,由於大家做的產品都很像,惠普、戴爾、聯想等大廠來台灣尋找代工對象時,可以因為價格及條件不同,很輕易就把合作對象換掉;但是,隱形眼鏡屬於「侵入人體」的產品,對品質的要求都須達到醫療級的層次,而且,每家公司的產品規格與特性都不同,生產線也幾乎是量身訂做的設計,不太可能輕易就更換。

因此,對於代工業者來說,品牌業者與代工廠商間的合作程度很深,而且不像電子業品牌大廠往往會分散訂單,將產品分給兩到三家公司做代工。

此外,在品牌經營上也有相當大的挑戰。由於隱形眼鏡在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稍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可能釀成消費者訴訟,因此,從包裝到行銷廣告,不僅必須符合衛生法令的規定,消費者服務更是品牌投資的重點。而且這項產業生態是前四強占有九五%市場,都是規模大上千百倍的對手,新進者要打入市場相當不容易,這些挑戰也都是傳統電子業不熟悉也不專精的部分。

由於隱形眼鏡市場的這些特性,讓進入這個市場的許多競爭者,目前都嘗到「水很深、戰線很長」的挑戰。當然,各家公司也都有因應之道,只是目前都還沒有突出的成績,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居台股股王的大立光,雖然在光學鏡頭是龍頭老大,但切入隱形眼鏡也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今年六月,原本帶領大立光的董事長林耀英,把大光立執行長位置交出來,就是因為很清楚隱形眼鏡的進入障礙很高,因此把已經步上軌道的大立光交給兒子林恩平,自己則負責大立光孫公司、已投資九年的星歐光學,要讓以相機鏡頭為主的大立光,能夠在隱形眼鏡市場再下一城。

星歐光學目前的商業模式以製造代工為主,走的路線與大立光的光學鏡頭模式很接近。至於和碩與景碩所投資的晶碩,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主導下,則是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除代工生產,也在台灣經營自有品牌,並以建立自家銷售通路為主。

晶碩的品牌直營店大多設在北部,目前有三十六個,包含中部及南部各兩個,北部據點很多選擇在捷運地下街等人潮較多之處,並搭配會員半價制度,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目前累積會員數目已突破八萬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表現算是很突出。

其實,今年初的尾牙,童子賢就曾與和碩大批主管,每人都戴著時髦流行的瞳孔放大片,變身型男靚女,不僅逗得員工開懷大笑,更為自家隱形眼鏡品牌晶碩大打廣告。此外,晶碩執行長郭明棟也透露,晶碩今年全年有機會轉虧為盈,後續將規畫申請上興櫃,一五年再朝上市櫃邁進。

另外,明基材料於○九年轉投資的視陽光學,目前已推出名為美若康的隱形眼鏡品牌,採用技術以矽水膠為主,這種產品的透氧性優於傳統軟式鏡片六倍,目前矽水膠產品在歐美市場已漸成主流,台灣則仍以水膠產品為主。美若康產品已在今年三月底陸續出貨,並布局國內各大眼鏡通路,但目前銷售情況還有待努力。

至於,台灣光罩轉投資的昱嘉,正式成立至今已十二年,但若計算更早的研發時期則已經有十八年歷史,號稱是全世界第二家推出角膜變色片拋棄式鏡片的公司。昱嘉推出的彩韻與英若華品牌,在台灣也已有一定的歷史,而且早從多年前就已開始獲利,算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公司,去年淨利達二九一七萬元,EPS達○.六三元。

國內隱形眼鏡產業一覽

公司 品 牌 大股東 股本(億元) 業績精華光學 帝 康 陳明賢 5.04 去年EPS23.88元,今年上半年14.87元F-金可 海 昌 寶島科 9.05去年EPS12.09元,今年上半年6.95元星歐光學 星 歐 大立光 7.00 目前仍虧損晶碩光學 水滋氧 和碩、景碩 4.20預計2013年轉虧為盈視 陽 美若康 明基材料 4.19 目前仍虧損昱 嘉 英若華 台灣光罩 4.58 已連續多年獲利

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7

全球數位革命典範轉移 台灣電子業 應抓緊十大科技趨勢

2013-11-04  TWM
 
 

 

宸鴻的暴落,只是台灣整體電子產業競爭力失落的縮影,台灣在這波全球數位革命最重要的領域中缺席,才是造成此次電子股跌得如此慘的原因。

撰文‧林宏文

宸鴻的暴起與暴落,是現階段整個台灣電子產業競爭力的縮影,面對大陸品牌與代工廠的崛起,台灣關鍵零組件業者若無法掌握差異化技術,建立更大的競爭障礙,就很難創造像聯發科、大立光這種可以持續屹立不搖的企業;未來類似宸鴻這種「一代拳王」的例子,顯然不會太少。

其實,台灣近幾年電子業之所以如此辛苦,主因是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大產業趨勢上,台灣在許多領域都已明顯落後,僅在少數項目有所表現,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的電子業都面臨重大的發展危機。

在許多領域都已明顯落後

綜合許多國際大型機構的預測,列出未來最重要的十個科技大趨勢,不外乎是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智慧終端(Smart client)、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通訊基礎架構(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乾淨能源(Clean energy)、醫療保健(Health care)、自動化(Automation & Robotics)、自造者及3D列印(Maker & 3D Printing)。

不過,在這些重要大趨勢中,與這波數位革命帶動的典範轉移最密切的前五個項目,包括移動互聯網、智慧終端、雲端運算、通訊基礎、數位內容等,台灣幾乎沒有表現;而在這些領域最強的公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三星、騰訊、阿里巴巴等,如今都創造了驚人的業績成長與股票市值。

不過,在這五大趨勢中,台灣在智慧終端上至少還有一點點表現,例如台積電、聯發科及大立光等,都是因為抓住智慧終端如手機關鍵零組件的商機,打敗其他競爭者,股價才能重回高點;其他很多停留在代工角色的公司,仍努力要掙脫陷入紅海的PC產業。

至於在後面五大領域中,台灣則有少數公司已投入布局多年,如今正逐步開花結果,並且顯現在股價的表現上。即使在電子股一片哀號聲中,卻仍有少數公司股價可以再創新高,例如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安控大廠奇偶,以及緊抓乾淨能源商機的台達電、在自動化市場布局氣動元件的F-亞德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日前曾提出一個觀念,他認為「工業電腦」應該正名為「智能電腦」;因為這個產業已經轉型了,從過去的「產品驅動」轉變為「產業驅動」,是針對客戶端需求提出平台式的解決方案,而且除了硬體之外,還有更多範圍屬於軟體與服務。研華近幾年著重於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系統、智慧零售等市場,就是依循這樣的原則。

從產業特性來看,其實智能電腦橫跨智慧終端與物聯網的概念,例如當前地球天災人禍不斷,不管是地震、土石流、風災或洪水,都需要透過各種感測元件,將第一線的數據資料回報,讓人們可以做最快速即時的因應。這種改變,也讓國內工業電腦產業族群可以再升級,並維持一定的業績成長。

與智能電腦概念接近的安控,也是台股持續保持高獲利及高成長的產業。在安控廠中軟體整合技術首屈一指的奇偶科技,不僅已連續多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都在六元至八元之間,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前盈利更達八.四六元,股價也創了四年多來新高二○二元。

要更積極才有新機會

至於在乾淨能源部分,LED(發光二極體)、太陽能及風電都屬於這個範疇。在這兩大領域內,台灣已有不錯的公司如晶電、億光、碩禾、茂迪、新日光、中美晶及上緯等,但未來還有更重要的幾個趨勢,其中電動汽車帶動的電池革命,也是重要的技術變革,近來股價一度衝上一五八元,創十三年來新高的台達電,就是其中掌握到商機的企業之一。

台達電在節能領域布局甚久,在電源管理、LED及散熱解決方案已是領導品牌。近來電動車發展,在特斯拉(Tesla)的帶動下快速興起,而台達電在電動車充電站的市場,也取得不少商機;包括在歐洲的挪威、泰國、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都已拿下電動車充電系統的訂單。此外,將於十一月底掛牌的長園科技,擁有鋰鐵電池專利技術,又取得台塑及日本豐田集團的豐田商貿投資,也相當值得關注。

至於自動化發展趨勢,在中國大陸工資大漲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宣示發展機器人。而目前台灣在自動化的布局上,也有不少公司投入多年,以生產自動化生產流程中最重要的氣動元件的F-亞德,目前已是亞洲第二大、全球第三大的氣動元件商,累計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為八.○六元,超越去年全年的七.三六元。

谷歌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指出,過去台灣擁有很多硬體製造人才,在未來雲端大趨勢中,其實機會好得不得了;但須把這種在PC產業上的競爭力,結合軟體與網路,積極地延伸到其他行業。像現在的汽車,其實可以搭載高性能的資訊化設備,可是台灣廠商卻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台灣電子業要更積極才有新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0

電子業回來了!

2014-01-13  TCW
 
 

 

二○一四年第一個週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與執行長沈振來、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等大老,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出發前往美國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CES)。

這是二○一四年第一個科技業大展,各種新趨勢都將在此大展身手,不僅英特爾(Intel)、思科(Cisco)、雅虎(Yahoo)等大廠的核心主管全員到齊,就連汽車業的奧迪(Audi)、福特(Ford)等大廠也跨界演出,讓這場消費電子展,成了跨產業融合的最佳舞台。

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參與消費電子展的景象,彷彿給台灣電子業也隔海打了一劑強心針。

外資調升個股目標價電子股成交值占比重新站回七五%

趕在正式展出前夕,外資紛紛調升相關電子股的目標價,巴克萊銀行、法銀巴黎證券等看好聯發科八核心後的連串新產品效益,把目標價調升到最高五百一十元;美林證券也認為,鴻海今年將受惠於蘋果訂單增溫,調升目標價到一百零一元。

這個場景,對比二○一三年的「電子大悶鍋」,形成強烈對比。電子業一向是台股的撐盤重心,成交值占比超過七成,二○一三年卻只剩下四八.三%,創下近十年新低;二○一三年台股跌幅最大的十檔個股裡,宸鴻、玉晶光、宏達電、正達等過去的撐盤重心,更出人意料的包辦了其中的八檔。

就在二○一四年消費電子展前,電子股成交值比重重新站回七五%以上,沉寂一年後量能再度加溫,這顯示台灣電子業的景氣,正進入反轉的轉折點。

一月冬陽的午後,一群身價合計上百億元的股市中實戶,正舉行每週一次的固定聚會。大家七嘴八舌交換最近的訊息,討論著接下來的投資標的。

其中一位股市大戶透露,這場聚會與過去一、兩個月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子公司被提及的頻率明顯增加,不再只討論傳產股,有人預期,悶了一年毫無表現的鴻海集團,二○一四年有機會翻身,也有人預期,二○一三年表現不佳的指標股宏達電、宸鴻等,雖然陸續傳出單季虧損的壞消息,股價卻已經停止下跌,已有觸底反彈的味道。

美科技股三巨頭領漲蘋果大尺寸、機器人等供應鏈最夯

股市,是基本面的先行指標,過去,台灣電子業的先行指標是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指數,二○一三年底,那斯達克指數最高來到四千一百七十七點,全年上漲約三八%,跟台灣電子類股全年只漲六‧七%走勢,幾乎是天差地別。

美國科技股在漲什麼?其實就是未來台灣電子業景氣榮枯的先行指標。

二○一三年,美股是全球最風光的主要投資市場,那斯達克指數的漲跌,就看三巨頭的表演:Google、亞馬遜(Amazon)及蘋果(Apple)。

Google在一三年十月股價一舉突破一千美元大關,市值越過新台幣十兆元,給全球網路股寫下了新頁,甚至有分析師預估,「軟」實力的Google超越「硬」底子的蘋果,指日可待。

網路零售巨人亞馬遜同樣漲勢驚人,二○一三年夏天,股價首度突破三百美元大關,即使財報數字仍虧損,全球投資人仍然勇於買進。它的股價在二○一三年耶誕節假期前夕,衝破四百美元,結算二○一三年的漲幅達六成,但更驚人的是,它過去五年股價總計上漲將近七○○%。

相較於這兩大網路巨擘,過去幾年扮演全球科技產業火車頭的蘋果,二○一三年在缺乏爆炸性新品刺激下,股價一度從七百美元高峰跌到四百美元,接近腰斬,自二○一二年八月至二○一三年八月股價縮水四分之一,表現溫吞。

然而就在二○一三年底,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發給員工一封備忘錄中,透露二○一四年將會有「Big Plans」(大計畫),暗示蘋果今年的產品將往「大尺寸」移動。除了既有的iPhone、iPad之外,醞釀多時的iWatch、iTV可能也會在今年推出。

從消費電子展到美國三大科技龍頭帶動的科技趨勢,摩根台灣金磚基金經理人葉鴻儒指出,這三大科技龍頭的發展帶出了雲端運算、自動化設備,大尺寸面板與穿戴式裝置等趨勢。

以雲端概念來說,二○一三年亞馬遜業務持續增長,市占率已達五五%,超越其他業者總和。不甘示弱的Google在彰濱工業區投資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八十億元)建設資料中心,要與對手一爭高下。兩大巨擘火併,受惠的是相關供應鏈。

PC代工廠看準雲端英業達砸百億投資、緯創攻上下游

過去三年,因為個人電腦產業而表現失落的國內電子代工大廠,預料將在Google、亞馬遜的帶動下,二○一四年逐步展現轉型成果。

除了早就切入雲端運算伺服器的廣達之外,緯創、英業達等PC代工廠,近年也積極想辦法打入亞馬遜、Google、戴爾(Dell)等雲端大廠的伺服器供應鏈。三家廠商皆已宣布二○一四年要砸下重本,大力發展雲端業務。

廣達預估,二○一四年度雲端相關伺服器產品出貨年增率將有一五%至二○%的水準,雲端相關產業將成為資本支出的重心。英業達發言人游進寶則表示,二○一四年資本支出將再提高一成,達新台幣百億元,其中雲端相關占比將提高到二至三成。

緯創伺服器業務穩定成長,繼續往雲端上下游發展。除了開發雲端軟體應用服務之外,旗下專攻資料中心、雲端機櫃的公司緯穎,今年營收上看兩百億,被視為是緯創未來重點發展的小金雞。

就連重披戰袍的宏?硌釣う欓I振榮也宣示,新宏?眭甄鄎炳N朝雲端服務前進,拋棄過去個人電腦時代的舊思維,朝向美國科技巨頭所帶領的軟硬體整合之路,在一月七日宣布與網路家庭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連合作,正式讓宏?眴舅W雲端。

無人競賽炒熱自動化工業電腦族群受惠,本益比已逾25倍

Google與亞馬遜去年在美國進行一場「無人競賽」大戰,替台灣電子業開出一個新題材。為了這場無人大戰,Google併了八家機器人公司,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也喊出「無人機」送貨的概念。這讓全世界把焦點轉往自動化生產與物流設備。

中國「十二五規畫」將工業機器人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國際機器人工業聯合會(IFR)則指出,中國在過去一年工業機器人銷量成長一七%,預估未來三年成長幅度將大增至三成。

這個概念對應到台股,就是自動化設備生產業者台達電與鴻海。其中鴻海計畫斥資百億元,預計產出一百萬台工業機器人。

在國內外大廠聯合拉動下,台灣產業鏈越來越成熟,工業電腦族群率先受惠,包括研華、飛捷、樺漢、陽程……等,在業績支撐下,本益比從不到十倍,到一三年年底已達二十五倍以上。

周邊相關廠商如工業電腦晶片通路商安馳、台灣伺服器機殼龍頭勤誠等,驅動零組件的東元、士電、上銀,平台控制的松翰、F-亞德,人機控制的微星等,也都是在這趨勢下可望反轉的電子族群。

葉鴻儒指出,自動化設備現階段仍屬初階,若技術成熟,有望引爆第三波工業革命的產業,可望廣泛取代傳統產品、零件原型或傳統人力。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也認為,機器人產業將是繼汽車、PC產業後出現的新興的大型高技術產業,潛力十足。

然而最能拉動台灣電子業反轉的,還是引領科技產品趨勢的蘋果。在庫克揭示「大計畫」後,蘋果一系列產品朝「變大」發展,將直接貢獻在台灣電子業的景氣上。因為變大,從面板、觸控模組、印刷電路板、電池組、機殼等與面積有關的零組件,營收將會直接跟著「變大」。

第一金投顧副總陳奕光表示,蘋果二○一四年不僅產品更多元化,在市場催逼下進行大動作改款,尤其大尺寸iPhone6相當令人期待,加上蘋果粉絲原本就有高忠誠度與高消費實力,第二季新品預估將陸續出籠,供應鏈業績應該會更勝二○一三年。

陳奕光進一步指出,二○一三年美國蘋果股價從下半年推出新品後,股價由在四百五十至五百美元間整理約莫三個月,該年底前來到五百七十五美元,股價創高,二○一四年下半年要回到六百美元大關並非難事,對在台蘋果供應鏈股價有激勵作用。

二○一三年第四季營收大翻身的蘋果供應鏈,可說各擁題材,除傳統的鴻海、大立光、宸鴻等外,機殼廠可成日前投入三十億元大手筆擴產,臻鼎上調一四年資本支出二○%,可看出全力為今年產能擴充衝刺。

在技術革新上,一四年蘋果將大量啟用藍寶石相關材料,應用在指紋辨識與水晶玻璃螢幕上,預計將帶動國內相關廠商如兆遠、越峰等發展,加上擁有高速傳輸影音晶片技術、受iPad系列大量採用的F-譜瑞,這幾家蘋果供應鏈中的新面孔,後勢可說是相當看好。

四大慘業「提早」回春需求大增,電腦出貨衰退率僅剩三%

在美國領先突圍的科技股帶動下,台灣位居技術領先的電子業族群景氣二○一四年將出現新的成長動能,就連市場最看壞的台灣四大「科技慘業」,竟然也「提早」演出大逆轉劇情。

最令人驚訝的,是四大「慘」業之首的DRAM產業,已連續走了五年以上供過於求的下跌走勢,卻因供應端陸續洗牌、退出,反倒在一三年的電子業寒冬中演出大逆轉,華亞科股價漲幅達四.六八倍,排名位居上市台股第五名,華亞科本業預估將交出每股稅後盈餘三元的亮麗成績單。

第二大慘業LED,剛經歷史上最慘烈調整期,業者期待LED照明能盡速起飛,擺脫只靠筆電、電視背光模組過日子的命運;但消費者卻嫌LED照明設備價格仍太高,不願拋棄便宜的節能燈泡。

這場拉鋸戰,近期終於逐漸取得平衡,已連三年虧損的LED產業,終端售價終於跌到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甜蜜點」,需求因而被激發,產能「滿載」的消息,從中下游的磊晶、封裝、一路往上游的藍寶石基板傳去,部分供應鏈甚至傳出供不應求的好消息。

不僅如此,業界盛傳,蘋果今年可望推出穿戴式裝置iWatch,並將使用藍寶石基板做為保護表層,再從蘋果向歐洲專利局申請的可撓式螢幕專利,採用藍寶石技術,未來蘋果可能將此技術延伸用到手機、甚至筆電上,這等於給藍寶石基板打了另一劑強心針。

就連○八年一路走軟、供過於求的太陽能,也在一三年底傳出景氣好轉的佳音。受惠於日、中、美等需求湧現,市調機構Solarbuzz認為,一四年太陽能需求將比一三年大增三六%,而且產業結構將從過去歐洲市場獨大,逐漸走向區域平均的健康態勢,有助於太陽能整體產業的反轉向上。

最後,就連台灣電子業占比最高、最重要的個人電腦產業,也傳出了觸底的消息。

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統計,二○一三年第四季全球電腦出貨量的衰退率只剩下三%,結束接連幾季都是兩位數衰退的慘劇,產業景氣循環觸底的跡象慢慢出現。顧能並預期,二○一四年電腦業頹勢減緩,進入穩定階段。這等於是說,過去一年多來,壓得台灣電子業喘不過氣的不利因素,正逐漸減輕。

當美國那斯達克科技股引領新趨勢,培養出台灣新的科技成長動能,而占台灣電子業比重最大的個人電腦產業出現止跌訊號,甚至四大慘業演出一個個出人意表的反彈行情,就連央行也放手讓新台幣貶值,台灣電子業二○一四年將迎向景氣反轉年。

【延伸閱讀】美股帶頭創新高!台灣電子股能否補漲,就靠這3股復甦力道——美國Nasdaq與台灣電子股歷年指數走勢

力道1:電腦衰退減緩顧能估計2013年第4季全球電腦出貨量衰退率將只剩下3%

力道2:台股指數上攻台股日均成交值要重回一千億元、電子業必須撐盤

力道3:電子業灌入利多基期低的電子產業,稍加灌入利多因素,投報率更高

註:2014年數據統計至1/6資料來源:鉅亨網 整理:王毓雯

【延伸閱讀】搭上4大科技新概念,19種題材正熱門

●受惠概念:雲端 廣達 2014/1/7股價(元):69.50 2013前3季EPS(元):3.42 相關題材:亞馬遜平板電腦代工、蘋果iWatch代工

緯創 2014/1/7股價(元):24.752013前3季EPS(元):2.12 相關題材:伺服器與雲端應用

英業達 2014/1/7股價(元):26.45 2013前3季EPS(元):1.47 相關題材:蘋果iWatch代工

●受惠概念:4G+光纖

F-眾達 2014/1/7股價(元):94.90 2013前3季EPS(元):3.67 相關題材:光收發模組

波若威 2014/1/7股價(元):94.20 2013前3季EPS(元):3.71 相關題材:光通訊零組件

中磊 2014/1/7股價(元):59.00 2013前3季EPS(元):3.13 相關題材:網通設備代工

●受惠概念:機器人(自動化與工業電腦)

鴻海 2014/1/7股價(元):79.00 2013前3季EPS(元):4.91 相關題材:蘋果全系列組裝

台達電 2014/1/7股價(元):164.50 2013前3季EPS(元):5.38 相關題材:自動化設備與電源感測

研華 2014/1/7股價(元):204.00 2013前3季EPS(元):5.45 相關題材:中國物連網概念

飛捷 2014/1/7股價(元):114.00 2013前3季EPS(元):5.73 相關題材:工業端點銷售電腦(POS)

安馳 2014/1/7股價(元):31.80 2013前3季EPS(元):2.10 相關題材:專攻工業控制應用領域(IPC)的半導體通路

勤誠2014/1/7股價(元):36.85 2013前3季EPS(元):2.10 相關題材:伺服器機殼

●受惠概念:蘋果大尺寸新產品

可成 2014/1/7股價(元):194.50 2013前3季EPS(元):13.76 相關題材:手機、平板機殼

大立光 2014/1/7股價(元):1,180.00 2013前3季EPS(元):46.26 相關題材:全球第一相機模組

順達 2014/1/7股價(元):84.70 2013前3季EPS(元):4.00 相關題材:發展無線充電技術

F-譜瑞 2014/1/7股價(元):245.00 2013前3季EPS(元):4.66 相關題材:高速影音傳輸晶片

台郡 2014/1/7股價(元):100.50 2013前3季EPS(元):5.74 相關題材:手機必備軟板供應

兆遠 2014/1/7股價(元):29.10 2013前3季EPS(元):-1.70 相關題材:藍寶石水晶材料

越峰 2014/1/7股價(元):44.00 2013前3季EPS(元):-0.69 相關題材:藍寶石光學應用

整理:王毓雯、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