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無止境》從外商金融界轉戰本土電子業 海英俊:做事要有「回不去」的決心!

2014-02-03  TCW
 
 

 

是一種想親身參與台灣經濟奇蹟的企圖,是一股應該多做些什麼的動力,讓一位金融界大將決心改變。沒有科技背景、卻能出色地帶領台達電子,海英俊用「學習」讓改變後的人生新局更精采。

撰文‧施禔盈

職場的道路上,五十歲大關該是收割期,該是理所當然等待退休的穩定期,「改變」太冒險,也太不切實際了。尤其如果在原有的領域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已經做到頂尖,那麼,在外人來看,「改變」似乎多餘了些。

二○一二年六月,台灣少數還站在浪頭上的電子大廠:台達電子,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創辦人鄭崇華把董事長的棒子交給原執行長海英俊。這一年,海英俊六十三歲,是他進入台達電子的第十三年;換句話說,海英俊是在五十歲時加入台達電子的行列,而在這之前,他可是一位西裝筆挺,曾在美國華爾街歷練過的banker(銀行家)。

是的,從金融圈到產業界,這麼大的職場轉彎,發生在海英俊五十歲之時,「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走一條少有前人走過的路。)」是海英俊很喜歡講的一句話,事實上,他也是這句話的實踐者。「人生總是應該多做些東西、多看些不同的風景。」海英俊用一貫沉穩的語調,解釋這一段對於常人來講,不太尋常的決定與選擇。

對於海英俊,外界是這麼形容的:溫文儒雅、值得信賴、謙虛有禮;員工是這麼說他的:包容性強、善於溝通、經常能發揮關鍵角色折衝不同意見,而他從不曾發脾氣,「溫和與謙遜」幾乎是他的代名詞。

熱血保釣青年

赴美轉攻MBA,走務實路線很難想像,溫和的外表,藏著難以撼動的民族情感。七○年代釣魚台事件吵得沸沸揚揚,當時就讀台大社會系的海英俊,也起而抗爭,一張歷史照片可以見證他的熱血,海英俊就站在第一排,他是當時活動發起的重要成員之一。

大學畢業後,海英俊拿到獎學金到美國求學,他形容那是一段「讀書讀到眼珠快要掉下來」的歲月。一個小小的研究室,堆滿書本,念德國人用英文寫的馬克思,他得去找出美國人寫的馬克思,才能讀懂內容。後來他發現,這條充滿抽象理論的「社會學」之路行不通,才轉往花費最便宜的德州,念起「務實」的管理學。

拿到碩士學位後回到台灣,海英俊進入花旗銀行(Citibank),他幽默地說,這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原來他以為銀行都是金飯碗;還有一個要命的「誤會」是,他印象中銀行三點半就關門了,所以工作應該很輕鬆、很舒服才是,「沒想到根本不是這回事,天天都要到晚上九點、十點過後才能下班。」雖然因為錯誤的想像才踏入金融圈,但也算是個美麗的錯誤。而當時他與古台昭(前台灣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張孝威(現任TVBS董事長)、宋學仁(高盛亞洲區副董事長)並稱「金融圈四公子」,「頗為不可一世。」一位熟知這段過去的友人這樣描述。

華爾街銀行家

金融界資歷完整,卻不甘舒適圈後來有個機會,海英俊跳槽至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並且任內被派往美國華爾街工作,他見識全世界可觀的金錢流竄,也第一次接觸往後造成風暴的衍生性商品,「有一天帳對不攏,Morgan甚至把這個業務停了半年的時間在清帳,我當時就知道這東西很複雜,風險很難控制。」這一課,海英俊印象深刻,而務實的他,一股不對勁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

隨著Morgan將台灣分行降為辦事處,不希望業務執行上一成不變的海英俊轉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任職,此時的他,同時存有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歷練,嚴格說來,金融圈的閱歷已臻完整。

不過,「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的想法縈繞。緊接著,海英俊想辦法在不變的金融圈尋求改變,他來到了奇異資融(GE Capital)這家非銀行的銀行(沒有銀行執照,不能接收存款),於是讓他再添上個人融資的業務拓展資歷。

這一戰,他打得精采,最知名的一役是奇異資融與裕隆汽車合夥成立裕融,事實上,奇異資融在海英俊擔任總經理的任內是全盛時期,而這也奠下了海英俊五十歲職涯大轉彎的契機。

五十歲換跑道

鄭崇華一對一面授,從零學起一九九四年,鄭崇華已經聽聞海英俊的財務長才,因此邀請他出任台達電子監察人,海英俊則笑稱,擔任監察人不難,「蓋蓋章而已」。

不過,當他與台達電子的接觸越深,企求改變的渴望就越強烈,「金融圈裡,商業、投資銀行,外加個人融資都做了,接下來也就是這樣,是應該到產業界看看了,成就成,不成也沒辦法。」海英俊回想當時心中的聲音,於是他向鄭崇華毛遂自薦,表達加入台達電子的想法。

九九年,海英俊正式從外商金融界轉戰到本土電子產業,「人生是應該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海英俊再次強調。另外,讓他做出改變的最大動機是,他想要親身體驗台灣經濟奇蹟的推動力,「在外面看是看不出門道的,所以一定要進來看,我想要知道這家公司如何從一家四、五個人的新莊小廠,做到全球最大電源供應器廠商。」他笑說,有一點「觀察員」的味道。

從全然的外行,到現在一手訂定台達電的策略方向,海英俊強調,世界一直都在改變,新東西不斷冒出來,除了持續學習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其實,海英俊要加入台達電,不是沒有掙扎,他也擔心對電子業的「零」知識,會是很難跨越的門檻,不過,鄭崇華一句:「你就來吧!」並且讓海英俊動容的是,鄭先生曾花費好幾個下午的時間,一對一面授,講解產品內容與台達電策略。

這讓海英俊鐵了心,他說,他從來就沒有做不來就回頭的想法,「金融或產業,已經不是一個選項;既然決定往前走了,就走下去吧!」此時海英俊堆滿笑容地補上一句:「我回不去了!」

再創職涯顛峰

勇於變革,帶領公司市值衝破百億美元就像他在○四年接任執行長時,於記者會上所發表的談話,「做了過河卒子,只能奮力向前。」這是海英俊不為人知的堅持,而強大的堅持下,也果真創造了一番新局。如今,台達電的市值超過一二○億美元,相較他剛接任執行長時的二十億美元,成長六倍,其中外資持股比率,更是超過七成。

「勇於變革,永續經營」這是台達電子上自創辦人、下至作業員,都嵌在心裡的企業文化,體現在個人身上,海英俊正是因為勇於改變,所以即使已屆一般人心中的退休年齡,還能經營自己繼續創造顛峰。

海英俊曾說,擔任董事長從不在他的生涯規畫中,事實上,他也不是個凡事都一定要規畫妥當的人,但正如觀察他許久的台達電發言人周志宏所說,「海先生的『修身』很到位,做什麼像什麼,當他一直都把自己經營得很好,又何必擔心或惶恐下一步的改變呢?」有一句話是「活到老,學到老」,在海英俊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他的徹底履行,還見到「改變」不分年齡的可能性。

海英俊

出生:1949年

現職:台達電子董事長

經歷:台達電子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奇異資融台灣區總經理學歷: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台大社會系

從紀錄片看盡大千世界

海英俊有個廣為人知的興趣:看電影。他說大學時代花最多時間在「東南亞」,當所有人都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他時,他才帶著微笑緩緩說出「電影院」這三個字。這是海氏幽默。

他喜歡看紀錄片,印象比較深刻的有《教育?教育!》一系列影片,其中一部描寫中國甘肅省鄉下,孩子為了改變命運苦讀的故事,更讓他感觸頗深,「銀幕的開始是一片黑暗,漸漸出現一些亮點,我以為是螢火蟲,鏡頭一拉近,才知道那是一個個學生拿著手電筒照路去上課的畫面,因為那是清晨五點。一到學校,他們進到有燈光的教室讀書,等到天亮了,就跑到操場上讀,他們這樣苦讀,為的是將來可以考上大學,改變貧苦的命運。」海英俊描繪。

這是一個沉重的議題,對這群孩子來說,改變命運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觀;但不改變,就無法從農村出走,所以成不成,都得一拚。

很多人都會問海英俊退休後要做什麼?「我最大的心願是來個影展,然後我就從早到晚一直看電影。」看電影也是學習,海英俊這樣強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8

電子業老董鄧傳馨 收藏慨贈各大學 三天捐40幅朱德群畫作的神祕藏家

2014-05-26  TWM
 
 

 

他是台灣收藏旅法抽象大師朱德群畫作最完整的藏家,不僅出錢幫大師遠赴日本策展,日前還捐出四十幅大師版畫給數所大學典藏,這位神祕客就是馨昌電子董事長鄧傳馨,他是何方神聖?

撰文‧梁任瑋

五月十三日,一位電子業神祕藏家捐贈十二幅朱德群版畫給台大管理學院;這十二幅版畫中,包括原畫作價值逾一億元的《紅雨村.白雲舍》木刻版畫。獲贈單位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說,「這批世界級畫作,已變成該院價值最高的資產。」捐贈事件也成為近日台灣藝術圈最受關注的大事。

旅法華裔的朱德群被封為「抽象派藝術大師」,師承林風眠,也與趙無極、吳冠中齊名,號稱「旅法三傑」。他在一九六三年創作的《無題》,去年十一月於香港佳士得以七九九.八萬美元成交(約二.四億新台幣),成為他畫作拍賣價格最高的一幅作品。

科技人跨收藏

眼光超神準,每年漲倍數願意捐贈這批價值不菲的版畫作品,是台大校友馨昌電子董事長鄧傳馨,而他捐贈對象不只有台大,還包括政大、師大、歷史博物館,三天總計捐出四十幅大師級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創舉。

事實上,朱德群作品成為收藏家熱門標的,正始於鄧傳馨。二○○六年,鄧傳馨以二五八八萬港幣買下《紅雨村.白雲舍》,自此之後,其畫作平均每年以倍數上漲,若說朱德群是千里馬,那麼鄧傳馨無疑就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鄧傳馨收藏的朱德群畫作,在收藏圈裡絕對是最完整、最精采的。」相識近二十年的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說,比起其他藏家,鄧傳馨開始收朱德群畫作的時間或許不是最早,但他認真研究大師每一幅作品的精神,很令人敬佩。

耿桂英說,多數收藏家都不願意主動曝光自己擁有哪些藝術家作品,但鄧傳馨不僅熱心為朱德群辦展覽,還大方捐出自己所收藏的大師作品給大學,「他替朱德群所做的,已經超越一位收藏家的胸襟。」本業從事電子零組件代理業務的鄧傳馨,原本是一位收藏門外漢,第一幅收藏的抽象畫,其實是趙無極的作品。他開始接觸藝術投資後,除了積極跑遍世界各地看展覽、參加拍賣會,甚至研究起與趙無極同時期的杭州藝專畫家吳冠中、朱德群的故事,「我那時鍾情這幾位藝術家,他們每一本傳記我都翻了好幾遍。」也就是在此時,他對朱德群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厚興趣。

「○三年我在法國與朱德群夫婦首次見面之後,對於朱老師的作品完美地將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以西方抽象畫的形式呈現,深深感動了我,因此才陸續收藏。」鄧傳馨說。也因為當時朱德群的作品價格仍處於低檔,他收藏的觸角才有機會擴及朱德群各時期的作品。

鄧傳馨認為,朱德群早年遠赴法國深造,雖然深受歐洲藝術潮流衝擊,轉而以抽象風格為創作主軸,但他在創新中堅持以自己的語彙表現中西藝術融合之美,啟發了鄧傳馨的經營企業之道。除了必須不斷接受挑戰,更必須創造自己的附加價值,才能在變化快速的科技業生存下來。

自掏腰包辦展

與大師結緣,粉絲變至交在本業上的潛移默化之外,藝術也讓鄧傳馨體驗人生難得的挑戰。近十五年來,因收藏朱德群作品而結緣,鄧傳馨有許多機會直接與大師對話,○六年,他認識了一位上野之森美術館的策展代理人,突然想起朱德群一直希望在日本辦展,於是透過這位代理人聯繫,雙方也順利敲定○七年六月舉行朱德群在日本個展。

但距離畫展開幕前半年,上野之森希望由鄧傳馨策畫,時間緊湊加上過去毫無辦展經驗,讓鄧傳馨緊張萬分;甚至,由於過去從未有藏家為朱德群辦展,還引起朱德群的好友、法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戴浩石質疑,提出五十個問題追問辦展的動機與目的。

原本一度想放棄的鄧傳馨,因為已對朱德群許下承諾,仍然咬牙承辦完成,包括向三十位世界各地收藏家借畫的聯繫事宜,都一肩扛起,最後這場展覽一共展出一百多幅朱德群畫作,大獲亞洲藝術圈好評,鄧傳馨終於鬆了一口氣。

有了這次經驗,○八年,鄧傳馨接連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朱德群八八回顧展」;今年五月,又在耿畫廊主辦朱德群紀念展。據瞭解,這幾次辦展數千萬元的經費,多數都是鄧傳馨自掏腰包。

一開始,鄧傳馨只是以一位粉絲的角色協助藝術家,久而久之得到藝術家信任,更與朱德群成為忘年之交。

鄧傳馨透露,幾年前,朱德群曾寫一封信給他,「你對我作品的理解與欣賞、在精神的共鳴相通,我至深激動與感動,更難以言喻與欣慰。」從他幾度受大師託付執行許多任務可以看出,他們的情誼,不僅限於收藏的交流,更成為藝術圈難得的佳話。

真正的喜愛不藏私,這次鄧傳馨決定捐贈畫作,主要就是想讓更多人欣賞藝術之美。

一一年,同時擁有政大EMBA與台大復旦EMBA學位的鄧傳馨,提出由朱德群夫婦與子女捐贈版畫給台灣數所大學的念頭,經由朱德群夫婦同意後,他就展開接洽過程。

雖然朱德群今年三月溘然長逝,他仍依照約定捐畫給學校。鄧傳馨的台大復旦EMBA同學、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說,「傳馨是非常熱心的同學,為了推廣藝術欣賞,還在校內成立『台大雅社』社團,邀請同學一起進入藝術鑑賞領域,可見他是發自內心地喜愛繪畫藝術。」今年五十三歲的鄧傳馨,出生苗栗通霄鎮烏眉裡,家族是烏眉裡最大地主,「烏眉國小的土地就是我曾祖母捐的。」但他從小放學後,不能和同學去玩耍,反而必須與四個兄弟姊妹趕回家幫忙父母務農、犁田。

苗栗農民之子

以信任為資產,闖蕩電子業從聯合工專電機科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進入日商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採購部門,由於日商企業強調實作經驗,每一項工作都必須按部就班,「雖然那時工作壓力很大,卻奠定了我紮實的專業技術與執行力,也逐漸建立我在日商科技業的人脈基礎。」他回憶起剛出社會的歷練,語氣充滿感激。

三年後,三洋電機欲結束台灣分公司業務,但仍有一些事務需要窗口聯繫,希望鄧傳馨能接手負責;一開始,他只是幫老東家服務客戶,後來有許多日本供應商覺得透過鄧傳馨可以省下不少成本,也請他順便銷售產品,之後他乾脆成立馨昌公司成為代理商。

由於當時台灣科技業許多半導體零組件都從日本進口,擔任代理商的鄧傳馨剛好搭上台灣電子業起飛的年代,曾被形容為「代理被動元件小天王」,不過,他穩定的業務都出自於客戶對他的「信任」。

「信任,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鄧傳馨說,二十多年來與日本人做生意的經驗,讓他堅信「信任無價」的道理,一家公司只有建立起信譽,才能在市場生存下去,以他目前的客戶日本通信巨頭NEC為例,當年就是另一家科技大廠TDK介紹而來。

有人說,他為朱德群做的事情,是為了抬高自己收藏品的身價。然而,台灣收藏朱德群畫作的人很多,卻沒有人像他一樣主動替藝術家赴海外策展、砸百萬元印畫冊。鄧傳馨說,自己認識朱德群十餘年,從未私底下向朱德群買過一幅畫,他與大師的交往是藝術精神的交流,事實上,他從藝術分享裡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帳面數字的意義。

鄧傳馨

出生:1961年

現職:馨昌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日商三洋電機株式會社採購主任學歷: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碩士、政大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聯合工專(已改製為聯合大學)電機科

家庭:已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2

當電子業年薪被打三折 出走現場直擊!

2014-12-22  TCW

 

根據韜睿惠悅的報告,科技業高階主管薪資所得在台灣整體產業中,已經從九年前的中段班,在二○○八年之後落到倒數第二名,僅僅贏過產險業。從「科技新貴」到「科技不貴」,台灣科技競爭力出了什麼問題?

現場:竹北台元科技園區走進對門公司,就能在台領中國薪

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張門禁卡,就可以改變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優勢!

今年年初,聯發科最精銳的手機研發部門裡,十一名員工投效港商鑫澤科技,這家公司位於竹北的台元科技園區,今年二月才成立,外界揣測是聯發科的中國競爭對手為了挖角而設立的台灣門戶。

今年晨星與聯發科合併之前,據傳晨星二十多名手機晶片研發部門的員工,已投效同在台元科技園區的訊崴科技,這是中國通訊大廠華為在台灣的分身。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不僅是中國最大晶片設計公司,也在手機晶片領域與聯發科對打。

台元科技園區裡,訊崴與聯發科就在同區;以前,台灣人才被中國公司挖角,還得細細盤算到異地工作的無形成本,現在,連這個都免了,因為聯想、展訊、華為、中興、獵豹等中國公司,以及許多披著「外商皮,中國骨」的企業已經在台灣設點。

想換工作?只要換一張門禁卡,走進對門的公司,就等於走出「國門」;傳統觀念裡,到中國領高薪,起碼要買張機票,搬幾個皮箱過去,現在,連這些都省了。

在台北南港、內湖科技園區裡,手機業者估計,已有近千名台灣員工離開宏達電、廣達、華碩、聯發科等,轉而替中國公司開發手機,壯大他們的全球影響力。

主角:面板業出走大陸員工新合約薪水打六折,仍比台灣高一倍

今年春天,曾啟新(化名)嘆了口氣,終於在工作合約書上簽下了名字。

約四年前,他是台灣面板公司出走到中國深圳,打造華星光電的兩百名種子部隊之一,當時華星開出相當於他在台灣三倍的年薪。短短四年多,華星從無到有,至今已經是中國第二大、全球第五大面板廠,第二座最尖端的面板八代廠,即將在明年底量產。

當初和曾啟新一起去的「華星一期」,超過八成都選擇留下來,但新一輪的合約裡,大家的薪水都被打了八折到六折不等。回到台灣工作,當然是他的一個選項,但是不成文規定裡,曾在中國同業上班的人都被封殺;更現實的是,即使在中國薪資被打折,也還是比台灣水準高出約一倍。

「如果沒有員工分紅費用化,我可能不會離開台灣,」曾啟新說。

這,只是一個縮影,台灣科技業薪資大不如前,成了員工往外走的最大推力,中國的大舞台、高薪資與更多的機會,則是強大的拉力,而這一推、一拉間,也讓兩岸競爭力產生激烈的消長。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說,外商挖角台灣,不是現在才發生,而是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但二○○八年員工分紅費用化的實施,更猶如一把刀,在「電子新貴」與「電子不貴」中間,清楚切割。

科技業高階主管的薪資,更是從七折、五折、三折,節節下滑。

二○○九年台積電中階主管的薪水,大約比前一年打了七、八折,當時急於發展晶圓代工的三星,看準這點大力挖角。

就在這一年,業界盛傳三星一年就挖走台積電數十名中階主管,其中包含台積電前研發處資深處長梁孟松。據傳三星開價三倍薪資,簽約五年,當時一位台積電經理若跟隨跳槽,五年可能賺超過一億元。

員工分紅費用化前,晶圓大廠一位三十、四十歲的研發副理,鼎盛時期年收入逾一千萬元,目前僅約三百萬元。

另一家通訊設備大廠的經理,二○○八年之前年薪一百萬元、分紅卻高達三百多萬元,現在費用化加上實價課稅,一年合計薪酬還不到一百八十萬元,等於打了四、五折。

現場:業界最頂尖公司一軍出走兩、三百人,被當九牛一毛

這些例子比比皆是,員工分紅費用化實現了所得分配不均的社會正義,卻也增加了台灣科技人往外走的動力。

一波波中國公司瞄準台灣人才,不外乎技術研發、工廠管理等領域,由於被挖角的多半是行業裡最頂尖的公司,原本人才吸納力就強過同業,因此不至於到一個團隊離開,就傷筋動骨的程度。

這群菁英出走,從台灣電子業從業人數一百多萬人來看,比率似乎不高。一位中國前面板大廠高層舉例說,台灣一家面板廠五萬名員工中,有技術含量的約兩萬人,就算一次出走兩百、三百人,也只不過是一%,不會動搖根本。

然而,這兩百人卻能讓一家中國面板小廠如虎添翼,從無到有,成為競爭對手倍數成長的養分。這才是值得擔憂的地方。

更現實的是,台灣企業在電腦時代稱霸全球之後,卻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軟體的新世代缺席,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聯想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第一大品牌、小米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華為是全球最大通訊設備公司,而明年全球有十八座面板八代線進入量產,八座都在中國,擴產腳步快,需求的人才更多。

新台幣六千億元,相當於台積電去年整體營收規模,這是中國今年十月成立的第一期半導體發展基金,將用來扶持當地晶片設計與製造產業,第一步已經以控股公司整合展訊、銳迪科(RDA)等設計公司,計畫五年內營收規模超越聯發科。

這幾年,中國不僅培養出大型科技公司,薪水也直追台灣,在深圳,博士畢業生的月薪已有約新台幣六萬元的水準,碩士生也有新台幣三、四萬元的薪水,已經與台灣差不多。

至於五年工作經驗以上的資深工程師,「北京、上海、深圳都比台灣高,資深經理可能年薪就有人民幣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曾長年派駐上海的外商總經理觀察。

主角:不誘人的中型公司企業若沒本錢加薪,恐淪人才培訓班

台灣電子業的國際競爭力,隨著電腦的式微而流失中,人才的流失,也讓台灣電子公司面對「轉型」這個大課題時,資源不斷流出;只有少數跨入新領域的如聯發科、台積電、和碩等指標企業,才能明確說出下一個成長動能在哪裡,也才有持續加薪的本錢。

人才流動,也形成了現在電子業兩極化的狀況;優秀的人才擠破頭要進入尖端公司,中型公司沒有股票紅利的誘因,工作一樣辛苦,但開不出誘人的薪水,成長潛力又被畫上問號,最後往往淪為大公司的人才培訓班。

該走的都走了,產業優勢還會在?鼓勵出走人才創業,才是新正向循環

因此,現在的電子業正需要大破大立,讓僵化、沒有競爭力的大公司自然被淘汰,釋出人才、重新啟動創業的風潮,才能再有新的正向循環。

「人才需要環境讓他不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壯大,今天說不准去(國外),只能在紅樓戲院演小角色,怎麼可能出個『大導演李安』?」富智康前行政總裁程天縱說。

「我認為現在形勢比人強,台灣比不上中國、日本、美國,因為日本是大市場,有各種挑戰在那裡,假如我們這裡舞台已經不夠培養世界級的人,反而應該鼓勵台灣人才去中國盡量學,十八般武藝通通學回來,再鼓勵他們回來創業。」程天縱建議。

正是因為台灣電子業轉型失敗、原地踏步,現在的惡果是,就算台灣電子業人想往外走,被高薪挖角的最後黃金期,大約只剩下三年。

「現在中國對台灣電子業,除了半導體和晶片設計這些前端人才之外,其他的也不太感興趣了,最近已經明顯看到疲態,」一○四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說,「中資以前是『非台灣人不可』,現在是『有台灣人也可以』,香港、新加坡的人才都行。」

現在還能讓中國科技公司用「新台幣換人民幣」,等同五倍高薪挖角的,只剩下尖端公司裡最尖端的人才,「一年半前,中國挖角工程師還開出一.五倍薪水,最近只有一.二倍。」晉麗明說。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也表示,三年是台灣科技業被高薪挖角的最後期限,「該走的都走了,剩下的也不值得挖了。」李瑞華嚴肅的表示。

這幾年獲利不佳的面板業更是如此,一位顯示器公司董事長說,中國對台灣人才還是開出一.六倍的薪水,只是「現在不必他們來挖,台灣面板業的人,自己會打聽有沒有機會去中國。」

過去,台灣人才的能力明顯高於中國,但是現在兩邊已經急速拉近,只剩下部分半導體仍有顯著優勢,如果台灣電子業老闆的心態,仍然只是抱怨員工被高薪挖角、而忘了給員工們有希望的未來與成長的空間,才是整個產業發展最真切的隱憂。

程天縱說了個笑話:兒子看完《西遊記》,跟爸爸抱怨說,這書不合邏輯,因為孫悟空把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將打得落花流水,去取經的路上,遇到小妖魔卻都打不過,還得跑回來找如來佛求救兵,這是怎麼回事?爸爸說,天兵天將都是專業經理人,小妖魔都是自己出來創業,都是拚命的。

程天縱說,台灣過去三十年,產業政策和資源太過集中在大型企業,培養的都是專業經理人,現在中國冒出頭的新公司,則是一些拚命創業的人,雙方交戰,台灣就沒轍了。究竟是薪資低落、人才太委屈,還是我們培養的人才無法因應變化,這才是科技業薪資滑落背後最值得探討的議題。

【延伸閱讀】3股推力 逼走科技菁英!

1. 員工分紅費用化後》高階主管薪資被打3折

2. 中國企業高薪挖角》到大陸工作年薪最高多5倍

3. 海外薪資不如以往》薪水仍比留在台灣多1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77

從做山寨到打進一線品牌 紅色供應鏈全面衝擊電子業 蘋果變心「投共」台灣經濟要脈瀕危

2015-06-08  TWM


昔日被瞧不起的山寨製造大軍,如今已經成為讓台廠坐立難安的勁敵。蘋果供應鏈「染紅」,敲起的不只是台灣高科技產業警鐘,而是我國製造業能否在全球舞台中,持續保有一席之地的課題!這場產業升級的戰爭中,台灣不能輸,也輸不起!

撰文•謝富旭、林宏達 研究員.戴致安「我們很難回得去(蘋果供應鏈)了!」萬旭電業一名高階主管感傷地說。

萬旭電業總公司位於新北市五股區,是一家老牌的連接器製造廠。約在十年前,公司開始為蘋果的筆記型電腦、iPod代工製造連接線後,業績扶搖直上,股價更因打上「蘋果光」而一飛衝天。

最輝煌時,二○○九年,萬旭一年營收曾高達六十六億元新台幣,稅後淨利四.七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六.九元,股價最高曾來到九十五元的價位,堪稱是做電線的「傳產型電子業」因為蘋果而大翻身的傳奇。

四年風雲變色

二十家陸企擠入蘋果供應鏈成也蘋果,敗也蘋果!隨著中國連接器廠如立訊精密等公司的崛起,以犀利的價格、更有彈性的交期對台灣連接器廠商發動訂單爭奪戰後,包括萬旭在內的台灣連接器線材廠於焉節節敗退。

立訊精密的創辦人王來春,原本是富士康電子插件工廠的一名女作業員。在富士康任職十年期間,雖然僅有高中學歷,卻一路升到課長之職。一九九九年,王來春與 哥哥共同出資買下香港立訊,並在大陸設立工廠從事來料加工業務,其最大客戶即是富士康。不過十五年的時間,立訊透過上市募資,不斷進行購併,已茁壯成為一 家市值逾二千億元新台幣,是台灣競爭對手正崴總市值六倍強的中國連接器一方之霸。王來春傳奇性的發跡,可謂是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典型寫照之一。

一三年,陸廠立訊精密透過香港投資公司買下台灣連接器廠宣德二四%股權。丟掉蘋果訂單的萬旭,苦撐待變孤軍奮戰,營收從高峰銳減近七成,公司已連續虧損四年不說,股價更從九十五元跌至不到九元價位。

萬旭的主管說:「其實我們連接器也在中國生產,在『顯性成本』上與陸廠連接器廠是不分軒輊的。」「問題是,身為外資企業,在諸多『隱形成本』上,如勞工社 福支出、研發獎勵、設備補貼、投資獎勵以及種種稅負上的競爭力還是不及中國當地企業,於是只有落得一路挨打的份。」他無奈地說:「蘋果供應鏈,看來是回不 去了,萬旭現在只有往醫療用或工業用的利基性市場找出路!」在蘋果供應鏈的訂單戰中敗下陣來,萬旭並非唯一的特例。蘋果基於國際勞權與人權組織壓力下,每 年皆會公布全球供應鏈名單,名單中顯示,這家一向以對品質「龜毛」著稱的高科技產品巨擘,原本山寨形象惡名昭彰的中國廠商是很難擠入的。一一年時,僅有六 家中國廠商在蘋果供應鏈中,令人驚訝的是,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名列蘋果供應鏈的中國廠商竟已高達二十家之多。

密切追蹤兩岸高科技產業實力消長的巴克萊證券高科技產業分析師楊應超,就曾發表長篇報告提出警訊:「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廠,已經從昔日專為『白牌』或『山 寨』牌服務的游擊隊,經多年的練兵後,變身成為能夠打進國際一線高科技品牌,如蘋果的專業正規部隊!」楊應超更直指,中國當地這群零組件專業正規部隊的快 速崛起,短期內對日本及韓國的競爭對手威脅不大,因為日、韓提供的是較高階的產品,還是與陸廠有所區隔。首當其衝的是台灣零組件製造業者,因為台廠零組件 廠的不少產品線與崛起的陸廠重疊性高,技術層級也較低。「這當中,尤以電聲元件、印刷電路板、電池、機殼或機構件以及組裝這五大產品線最令人憂心。」楊應 超對外國投資者的警告言猶在耳,蘋果訂單被陸廠橫刀奪愛,營運與股價中槍落馬的台廠,哀號聲已經不絕於耳。除了上述的萬旭與宣德外,電池封裝廠順達,因為 陸廠對手德賽電池的競食蘋果訂單,獲利與股價均從一二年的高峰攔腰斬。美律原本的主力產品——手機用微型揚聲器,則面對中國瑞聲與歌爾聲學的強力挑戰,一 度面臨苦戰,幸好轉戰耳機產品,讓公司轉危為安。為蘋果iPad供應強化玻璃的正達,則因中國對手如藍思、伯恩光學的大舉擴廠,致使競爭陷入白熱化,去年 營運出現股票上市以來最嚴重的虧損。

天時、地利、人和

庫克六訪中國 影響不容小覷如果說,中國的電子供應鏈山寨大軍經過不斷的練兵操演,二十年磨一劍,如今已成競逐天下的正規部隊是「天時」條件所打造的話,那麼,造就紅色供應鏈的「地利」,無疑地就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的這個事實。

今年五月,蘋果執行長庫克造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庫克接任蘋果執行長近四年來第六度造訪中國。中國對蘋果的意義,已經不只是最重要的製造基地,而是除美國之外最重要的一大市場。

以今年第一季來說,蘋果全球總共賣出六千萬支iPhone,光中國地區就賣一四五○萬支,占二四%強。以營收分析,蘋果第一季來自大中華區的營收占比為二 二.五%,達一六八億美元,超越歐洲的一二二億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因此,深化與中國供應鏈的合作,對蘋果而言,不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策 略。

有了「天時」與「地利」兩項條件襄助,加上中國政府以國家之力扶植蘋果供應鏈中,技術難度最高、資本支出最密集的兩塊領域——面板與半導體,在「人和」條 件也到位的情況下,紅色供應鏈得以蛻變成一條支撐起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與企業利潤的經濟骨幹,同時,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威脅也日益緊迫。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指出,如果有朝一日,身為台灣工業骨幹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弱化,甚至因紅色供應鏈進逼而被邊緣化,對經濟將造成莫大傷害。

杜紫宸舉例,美國政府曾經漠視製造業大舉外包及遷徙海外的問題,日後社會飽受中產階級弱化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後遺症,如今反而改弦易轍鼓勵製造業回流。他 說:「台灣應記取美國的教訓,嚴肅對待紅色供應鏈崛起帶來的警訊,及早提出對策,以免將來局勢難以挽回!」翻開蘋果一五年供應鏈名單,中國廠商還占不到十 分之一,而且大多卡位在技術層次相對較低階的電源連接器、電池、電聲元件、印刷包裝等等項目。但這並不表示,高階的半導體(以美、日、韓以及歐洲供應商為 主)以及目前仍以台、韓、日供應商為主力的面板,中國會無動於衷。相反地,從近兩年一連串的動作顯示,中國紅色供應鏈對半導體與面板這兩塊大餅,已經磨刀 霍霍,伺機而動。

蘋果的面板供應鏈中,雖然還看不到紅色供應鏈的影子,然而,練兵已達十年之久,近兩年來又在中國股市狂漲的資本力加持下,中國面板廠已經成為台灣與韓國必須正視的威脅。

比如說,股價過去一年大漲一四二%的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趁著股價本益比飆到三十倍以上之際,中國證管當局開放讓京東方原本禁售的股票可在市場流通。 (編按:中國股市開放過程中,早期為了不讓籌碼流通太多,規定大股東相當大比率的持股不得賣出)這次京東方解禁的股票高達一三二億股之多,以每股來到五. 一七元人民幣計算,京東方大股東(主要是北京市與重慶市兩地政府)如果將解禁股全數放出市場,可籌到相當於二千五百億元新台幣的現金。這無疑將是京東方刻 正興建一座八.五代廠,以及一座十.五代廠(目前面板最先進的製造技術)的銀彈來源。

籌資優勢大增

京東方等中國面板廠擴產不手軟因為股價飆漲,京東方享有台灣友達與群創難以望其項背的籌資優勢,尤其資本支出密集的面板業,銀彈更是攸關產業競爭輸贏的關 鍵。雖然京東方一四年的營收不及友達一半,獲利也較友達遜色,但在「三十倍本益比」加持下,股票總市值竟高達八七○○億元新台幣,而友達與群創兩家總市值 加總也不過三五○○億元新台幣,還不到京東方的一半。

享有超高本益比的資本優勢,紅色供應鏈中,京東方並非是唯一。與台灣最大觸控面板廠宸鴻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歐菲光,股票市值高達二三○○億元新台幣,是前者的三倍強。製作強化玻璃的藍思科技,股票市值達四六○○億元新台幣,是台灣對手正達的八倍。

中國的電池封裝廠德賽,去年獲利雖還不到新普的三分之一,但股票總市值卻是新普的一.五倍強。這也難怪新普董事長宋福祥抱怨,如果新普到中國上市,市值至少增加三倍,並警告,如果台灣高科技業基於籌資,紛紛轉赴中國上市,台灣股市將面臨危機。

瑞銀證券高科技分析師陳慧明指出,中國股市,尤其是高科技股與網路股的確存在泡沫現象,「關鍵不在泡沫,而是泡沫能持續多久?如果只能持續一年是沒意義 的,而且反而會對產業基本面造成傷害;但如果能持續三至五年,反而是產業發展的大契機!」陳慧明說,小米手機就是最好的例子,數年前他拿小米與宏達電對比 被許多人嗤之以鼻,但拜市場給予高評價所賜,小米順利從市場募到豐沛資金,奠定了如今的基礎。

縮短學習曲線

購併、挖角 強力扶植半導體目前台灣的半導體實力雖然領先中國數年之久,然而,陳慧明也提醒,不要低估中國半導體急起直追的能耐。因為,相對於台灣,中國半導體產業不 論在購併、整合、獎勵政策上,均顯得積極許多。「連半導體大國美國的合併潮已經風起雲湧,中國半導體為了求取蛙跳性進步,政府暗助業者神州龍芯購併美國超 微半導體(編按:三星電子也加入搶親行列,尚未拍板定案)以及江蘇長電購併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封裝廠星科金朋。」透過購併手段,中國在短期內即可扶植與台灣 許多一線大廠平起平坐的競爭對手。

另外,為了縮短學習曲線,中國電子業者對台灣發動挖角戰也已不是新聞,現在甚至不用到對岸上班。從事高階人力仲介行業長達十八年的龍格企管總經理陳玲婉指 出,中國對台灣高科技挖角,對許多具實力的人才所開出的條件,不僅薪資數目不變,貨幣幣別從新台幣換成人民幣,而且還不用遠赴中國上班。

因為,不少中國公司在台灣設立辦公室,只要被挖角的人才點頭,換個辦公室,就能替中國的紅色供應鏈效力,像中國的OPPO(廣東歐珀移動)就在台北設立辦 公室,挖角台灣宏達電員工為OPPO工作;中國的金山網絡旗下公司,也在台北一○一大樓租下辦公室,挖角趨勢科技的程式設計師,設計最新的手機應用程式。 台北一○一大樓的租戶名單中,許多樓層早已被中國企業整層包下。

訂單戰、資本戰、購併戰、挖角戰多管齊下,中國紅色供應鏈已經是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乃至總體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一股威脅。

當中國集合政府與民間之力,發揮集體作戰能力時,更凸顯出台灣高科技產業形單影隻對抗的窘迫,以及缺乏方向感的產業策略。這是我們必須嚴陣以待的一場劫數,度不過,後果難以想像;度得過,台灣將脫胎換骨。

中國產業大軍攻入蘋果供應鏈2011年時,僅有六家廠商擠入蘋果供應鏈,它們分別是:瑞聲(電聲元件)、安潔科技(機構件)、比亞迪(機構件)、藍思(玻 璃)、力神電池(電池芯)與領勝集團(電源供應器)2015年時,已經有多達20家中國廠商,攻入蘋果供應鏈中。他們分別是:

電聲與金屬沖壓件

歌爾聲學︱負責人:姜 濱產品:微型麥克風、揚聲器瑞聲科技︱負責人:潘政民產品:微型麥克風、揚聲器伊頓電子︱負責人:李永強

產品:印刷電路板

汕頭超聲︱負責人:李大淳

產品:印刷電路板

中南創發︱負責人:莊學海

產品:金屬沖壓件

國泰達鳴︱負責人:吳健宏

產品:金屬沖壓件

聯豐集團︱負責人:余 敏

產品:iWatch錶殼

電池與印刷

賽電池︱負責人:劉 其

產品:電池封裝

天津力神︱負責人:秦興才

產品:電池芯

安潔科技︱負責人:呂 莉

產品:鋁材

金橋鋁材集團︱負責人:李大淳

產品:鋁材

深圳富誠達科技︱負責人:文忠澤

產品:金屬加工

深圳裕同集團︱負責人:王華君

產品:包裝盒

玻璃與連接器

藍思科技︱負責人:周群飛

產品:面板玻璃

伯恩光學︱負責人:楊建文

產品:觸控面板

比亞迪電子︱負責人:王傳福

產品:機構件

信維通訊︱負責人:彭 浩

產品:天線

深圳長盈精密︱負責人:陳奇星

產品:連接器

金龍控股集團︱負責人:金紹平

產品:微型開關

立訊精密︱負責人:王來春

產品:連接器

資料來源:蘋果2015全球供應鏈名單

整理:謝富旭、戴致安

不容忽視中國崛起!

——兩岸電子供應鏈實力大PK

中國廠商 市值

(億元) 2014年

營收(億元) 2014年稅後

純益(億元)

*京東方 8717 1803 125.44 *歐菲光 2317 955.5 38.2 藍 思 4593 717.6 58.2 立 訊 2054 361 31.2 比亞迪電子 1429.8 792 36 歌爾聲學 3077 628 82 瑞聲科技 2120 355.2 68.6 *舜宇光學 748 412.8 27.5 德 賽 652.6 316.3 11.6 伊頓電子 1130 130 17.9 汕頭超聲 444.6 197.1 7.9 安潔科技 444.9 35.8 6.2 信維通訊 774 40 3.1

台灣廠商 市值

(億元) 2014年

營收(億元) 2014年稅後

純益(億元)

群 創 1621.7 4081.8 176.3 友 達 1891.3 4286 216.8 TPK 716.8 1295.2 2.8 正 達 58.2 79.4 -21.3 正 崴 307.7 911 17.9 鴻 準 1486.9 839.9 94.0 *美 律 132.3 123 12.4 大立光 4710 458 194 玉晶光 84.2 103.6 -6.9 新 普 431.2 600 33.9 順 達 106.6 258 9.26 F-臻鼎 837.1 760 67.3 欣 興 263 618 5 台 郡 264.5 131 14.9 可 成 2773.4 552.8 178.8 *啟 碁 311.3 403.3 13.8 註:*表尚未打入蘋果供應鏈;市值以5月29日收盤價為準幣別:新台幣 整理:謝富旭、戴致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51

電子業市值打對折 最佳購併時機來了!


2015-08-31  TCW

八月二十四日,恐怖的黑色星期一,電子指數再狂瀉到二百八十四點,今年以來跌幅破二二%,蒸發掉近兩兆元。台灣電子股市值大縮水,已經超過一半的股價跌破淨值,意味著新一波的整併浪潮將順勢而起。

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界出現多起重量級購併案。相較之下,台灣卻顯得靜悄悄,直到日月光無預警宣布收購矽品,才正式引爆話題。

「台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憂心忡忡說:「別人(購併)是主動出擊,我們是被環境所逼,為了要生存。」

目前來看,台灣電子股中許多指標性企業市值都打折到半價以下,過半跌破淨值。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營運正常的狀況下,股價被大幅低估。

便宜的時候,就是最佳進場時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股市崩盤,長期來說反而是好事,至少塑造出環境,強迫大家思考購併的可能性,」黃齊元說。

但,台灣到底準備好被購併,或是購併他人呢?或者我們再往前推一步自問,台灣,為什麼要準備好因應這股風潮?簡單的說:當前戰局,已經成為「你不趕快去購併人家,別人就來併你」的處境。

全球產業大者恆大是一趨勢。此外黃齊元指出,全世界的電子供應鏈,如今已變成「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混血關係,只有台灣還在一味防堵。例如台灣法規 規定,有陸資血統的公司在台灣設立子公司,要遭受不少限制。但目前陸資在全世界大買公司,過去原本屬於美資的台積電重要客戶豪威 (OmniVision),就因為今年被中國清華紫光購併,其在台灣子公司因此染上陸資色彩,而有被迫停止營運的疑慮,台灣相關供應鏈的訂單也被牽連。

「這會讓台灣越來越邊緣化,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自己,」黃齊元說。

當全球購併浪潮方興未艾,陸資與美資、歐資越來越「混血」時,台灣要怎麼因應這股浪潮?

首先看台灣政府的態度。

法規、資金到位政府出資200億,可引出民間800億

今年六月聯發科股東會,董事長蔡明介罕見大談購併議題,開口呼籲政府應該要鬆綁管制。

政府嚴管,會把台灣隔絕在戰局之外。

中美關係的政治敏感度並不亞於兩岸,但在商言商,英特爾都可以二○%的股份入主中國的清華紫光,而聯想也在去年用二十九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以及兩千多項智慧型手機專利。另一家有官方色彩的私募基金,今年還買下美國DRAM大廠芯成(ISSI)。

相較於七、八年前的封閉,政府其實已經有進步。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指出,今年七月剛通過的《企業併購法修正案》,雖然基於國家安全,對於陸資還是有相當限制,但已經簡化了非常多程序,開放許多購買方式。

此外,八月二十日,國發會匡列兩百億元投資基金,對個別購併投資基金以三○%為上限,其投資對象不限定任何產業,最快九月底可實施。這種做法類似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只是非由政府百分之百主導,也不是直接投資產業,而是與民間的基金合併。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對此表示肯定。他認為,政府帶頭衝,可以達到讓中小企業「壯膽」的效果。他也分析,政府的兩百億元可以引出民間七、八百 億元,再透過銀行融資等財務槓桿,創造出三、四千億元的銀彈規模,對台灣的中小型與中大型企業來說,已經足以上場打亞洲盃甚至世界盃。

黃齊元也認為,這個基金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及時雨」,可惜的是看起來並沒有找專業經理人來介入重整,比較像是投信投資。

政府往前跨了,那企業呢?是否有意識到蔡明介所說「企業要有競爭力,購併是必要手段,還(是)要趁『有價值』的時候被併購?」

放下「家產」心態大環境變,有價值時要設溢價空間

如果有能力,那就思考去購併他人。黃日燦觀察,台灣企業太習慣靠「右腳」,也就是自身業務成長去跑,但歐美甚至中國企業,已經很善用「左腳」,透過購併來 不斷壯大。「以前可以靠中國來維持『右腳』,現在整個環境都變了,再不用『左腳』,一定跑不了,」黃日燦說。台彎企業對「下一個階段要怎麼往前走很猶 豫」,但如今,已經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

「全球產業已經出現大轉折,企業要趁有機會用購併手段壯大自己,不要只是斤斤計較購買價格,有時候機會錯過是不會再回來的,」劉連煜說。

如果產業前景不看好,自身規模又小,就要先做好「被購併」心理準備。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購併業務的前主管建議:那就要放下「家產」的心態,趁著還有價值的時候設定好溢價空間,清出足夠的部位,讓買家有機會進駐。

不管如何,都不該原地不動,只是低頭苦作。

危機與轉機是一體兩面,只是被動、不賭注不代表就不會有風險,而是把主導權交給了別人。這,是這場購併風潮,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最便宜打三折,百億元電子股跳樓大拍賣!

.公司名:聯電(2303)股價(元):10.4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6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台積電,半導體業內整併

.公司名:群創(3481)市值(億元):995股價(元):10.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1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友達(2409)市值(億元):898股價(元):9.34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3股價淨值比:0.48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彩晶(6116)市值(億元):94股價(元):2.9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2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仁寶(2324)市值(億元):719股價(元):16.5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7.2股價淨值比:0.80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打造從品牌到代工一條龍產業鏈

.公司名:宏達電(2498)市值(億元):367股價(元):44.3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1股價淨值比:0.5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碩、小米、樂事,拓展手機業務

.公司名:宏碁(2353)市值(億元):321股價(元):10.6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8股價淨值比:0.54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華碩,PC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晶電(2448)市值(億元):251股價(元):23.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51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消滅競爭對手

.公司名:華邦電(2344)市值(億元):6.3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4股價淨值比:0.62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亞科、南亞科,DRAM上下游整併

.公司名:健鼎(3044)市值(億元):223股價(元):42.5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8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欣興(3037)市值(億元):170股價(元):11.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6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南電(8046)市值(億元):150股價(元):23.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6股價淨值比:0.4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註1:市值對比2015年1月5日,購併對象與目標為本刊自行推測,不代表企業官方立場註2:此表篩選標準為市值百億以上公司、股價淨值比在1以下、有被購併傳言或業內整併可能者註3:股價資料為8/25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08

昔日打敗一代拳王魔咒,現在拚購併轉型電子業最強贏家 聯發科「快老二」模式失靈



2015-12-14  TCW

曾經,台灣高科技公司靠「技術至上」征服全球市場,現在,沒了模仿對象,看不清市場需求,物聯網時代的必勝新秘笈在哪?

十二月二日,蔡明介參加一年一度的工研院院士會議,與會者還有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人,幾位科技業大老聚在一起,商討如何讓台灣高科技產業逆轉勝。

僵局:除了購併,沒招了?

外資看衰,毛利率恐創近年最低這場會議,最後以鼓勵青年新創家,與跨產學研發兩個結論收場。但現實中,這兩個方向已經無法應急,就在六個月內,聯發科已經連續購併四家公司,迥異於過去有機成長的方式。

「現在聯發科不是想做伺服器、SSD控制晶片?我就告訴你,(這些產品)量這麼小,做了也沒多少錢(指營收),所以(除了購併)就沒招了啊!」台灣隨身碟與記憶卡控制晶片龍頭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打趣說,「你幫我問他,要不要把群聯併進去?至少明年(營收)多五百億元。(編按:概數形容,非財測)」聯發科技,台灣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晶片設計公司,光一家公司就貢獻了全台灣約三七%的晶片設計業產值,不靠設備投資,靠一群人就創造台股第九大市值企業;你今天用的Sony、華為、小米、聯想、宏達電等品牌手機裡面,都有它的晶片。

原本,市場預期它今年4G高、中、低階產品全部到位後,明年將是營運大爆發的一年。但外資卻看壞其發展,十一份報告中,只有一位分析師建議買進,最低目標價只有兩百元,約是十二月四日收盤價的七四%。

聯發科的股價,從年初高點五百元一路走低至腰斬,甚至有外資分析師斷言,它明年毛利率可能跌破四〇%防線,創近年最低水位。

「這是蔡明介有史以來最難的一場戰役!」聯發科前財務長喻銘鐸說。

「公司兩、三年內要轉到其他產品線,轉往哪裡?我不知道,那是老闆要想的,」一位聯發科中階主管煙三日,對於未來,「如果公司(確定)不好了,再去對岸。」他沒有放棄希望,但十一月初,競爭對手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台灣媒體的放話令他心驚:趙偉國說:「展訊可以不賺錢(搶單),聯發

科能不賺錢嗎?」

現在,蔡明介是一家公司對上一個國家的競爭。

手機晶片龍頭美國高通(Qualcomm)已經妥協。今年,中國以「反壟斷法」砍向高通,讓它在上半年繳出新台幣三百多億元的天價和解金,約為它上季獲利的五一%。

手機品牌廠商如小米、聯想等,更集結拒繳授權金給高通,高通只能被迫不斷調降授權條件。

這讓聯發科想與中國有進一步的合作與妥協,因為目前它已經陷入僵局。往高階走,高通不惜連三季毛利率下滑,跌幅超過二七%,用價格戰防止聯發科坐大;往低階走,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訊也流血殺價,以取得今年營收成長二五%的突破。

兩難:要市占還是毛利?

能搶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了「現在老闆只能決定,要『市占率』還是『毛利率』,能搶的市場越來越小,」一位聯發科中階主管私下透露。

用購併的方式,去得到一些沒有的技術,換取營收成長,也得到更多轉換與談判籌碼。潘健成說,若是換成他在蔡明介的位置,也會這樣做。

潘健成直言:「先活再說,至少先保營收啊!這是抉擇,我也會做一樣的事情(購併),先保營收,獲利少了、還是賺錢,但如果營收掉下來,你的市占率、你跟晶圓廠談判的力量也會變小!」展望前景,目前尚無任何研究機構提出,聯發科會像宏達電或是威盛一樣,走向虧損之路。但確實,大家看不到該公司下一個成長引擎在哪裡。

只是,常勝軍聯發科如何走到這個境地?它的故事,之於台灣產業最大的意義,又是什麼?

蔡明介被尊為台灣晶片設計教父」的主因,是他成功帶領聯發科打破「一代拳王」(指只有一個明星產品)魔咒,一次又一次的跨界轉型(詳見下圖),是台灣唯一一家三度轉型成功的晶片設計公司。

台大副校長、電機系特聘教授陳良基認為,聯發科的成功史,就是台灣高科技產業以「快老二」取勝的經典案例。

「快老二」策略指的是,不一定是第一個推出該產品者,卻能夠快速模仿市場領先者,透過快速轉移到更便宜的生產基地,或是以更大規模的產量、更短的開發時間,提供更便宜,效能更好的產品,擠入前二名的市場地位。

IBM當年個人電腦商業化的腳步落後於蘋果,於是下定決心當「快老二」,採用大量外包——向微軟採購作業系統、向英特爾購買中央處理器,不到一年就推出產品,兩年內就取得三分之二的市場;威盛也曾經靠著「快老二」,看準英特爾晶片組在PC133規格的市場空缺,乘隙推出產品,最高曾拿下全球約四成市場。

聯發科總能後發先王,三次重大轉型的戰爭都打得漂亮。第一次是二〇〇〇年左右,從光儲存(CD-ROM/DVD-ROM))領域,跨足到消費性電子(DVD player)取代美商橡華(OAK)與卓然(Zoran),成為全球第一。

第二次是二〇〇四年左右,開發研發功能型手機晶片,擊退美商德儀(TI)、英飛凌(Infineon)、ADI 等大廠,一度拿下中國七成以上手機市場(第三次轉型詳見上圖)。

只要性能做得比他人更優異,價格能壓得更低,就能贏。這是台灣一直相信的成功圭臬。

然而,要做後發先至的策略代表著:你必須有模仿與追隨對象,還有,產品在模仿後,還有兩到三年的好光景,而不是不到一年就淘汰,再快的後進者也沒有甜頭。

危機:沒有模仿對象

需求不明,後發先至手法不管用偏偏,下一個戰場:物聯網,都不具有上述條件。

聯發科不是不想跳到下一個戰場,但物聯網的戰場裡,沒有PC時代中的老大英特爾與微軟,或是手機時代的晶片龍頭高通,可以快速被追隨模仿,甚至市場需求也仍混沌不明。

在混亂又找不到下一個技術出口的時代,品牌廠商也不再強化技術跑最快的價值。

蘋果自行開發的手機晶片,沒有聯發科「十核心」的行銷話術吸睛,但單核心的效能卻最能體現蘋果手機的優點,這樣的差異化,讓它可以囊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超過九成的獲利。

現在,從蘋果到第三大品牌華為均網羅數千人,自己成立手機晶片部門。品牌商自行開發晶片,不一定比聯發科更便宜、更先進,卻能夠跟其他人造成差異化。

「他們(聯發科)一直認為,我只要深耕技術,往下走到五G,就可以一直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問題是環境變了,別人有不同的考量啊!現在(手機)大廠都是垂直整合,就是不用你的晶片,那你怎麼辦?」台大國企系所教授湯明哲說。

轉機:別靠降成本一招走江湖品牌差異化、跨界投資都是突破點這一役,在提醒聯發科與台灣。贏的方式,絕非只有一種。過去,「大家只有一招,就是只是尋找更低成本的地方,延長競爭力,」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

發揮想像力是一種可能。例如,原本面板偏光膜占營收比重超過九成的明基材料,眼見面板產業快速薄利化,於是以同樣的化學核心能耐,往高毛利率的醫材、綠能等方向轉型,發展出來的隱形眼鏡,已經是台灣矽水膠領域市占率第一,未來五年內營收比重將達五成,已可與偏光膜分庭抗禮。

建立品牌差異化也是一條路,例如三司達(Shimano)在自行車的變速器上,發展零組件品牌(component branding),讓大家買自行車時,會想指定其變速器。

跨界投資也是台灣應該熟悉,但太陌生的路。「台灣本來幾年前就該做,跳開原來領域的購併,但我們都沒有好好做,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腦袋瓜去做這種事情。」黃日燦說。

如九月中,中國三大網路公司之一的騰訊宣布成立電影公司。以它的龐大用戶流量,可以幫新電影打廣告、賣電影票。越來越多的網路文學與動漫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騰訊是第一手掌握內容來源,成為其跨界優勢。

我們詢問聯發科董事會成員,這十年來的重要建議與決策,他們確實錯過幾次卡住對手的漂亮時機。

十年前,大家曾建議,應當仿效英特爾與三司達的策略,發展零組件品牌模式,在手機領域打造聯發科品牌,可直接向消費者溝通:我們技術最好。但直到去年聯發科才發表自有品牌,但聲勢已經明顯落後。

還有一次,在展訊還沒有併入紫光集團之前,也曾有董事會成員向蔡明介等人建議,利用帳上豐沛現金的優勢,讓客戶放帳兩個月(晚兩個月才付晶片貨款給聯發科),如果當時此招一出,持續虧損、不可能讓客戶放帳的展訊,勢必流失大量訂單,也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營運規模。

但高層對這些提案的回答一律是:我們幹嘛做這種事情啊?就把技術好奸做,就好了!

但現在,只把事做好,確實還不夠。

這是聯發科以它的困局,提醒台灣最寶貴一堂課:沒有永遠贏的策略。唯有看清與承認這點,我們才可能在下一個新局形成前,卡住位置,再戰一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81

台灣電子業最寒冷的冬天

2015-12-21  TWM

紫光大動作侵台,一定有政治後座力,這會是2016年新政府最燙手的問題, 而台灣電子業的崩壞,可能也是箭在弦上!

竹科正歡度三十五周年,一個竹科的擘建,為台灣電子業帶來數十年的好運,這本來是一樁大喜事;可是,此時的台灣電子產業,正像國民黨在這場總統大選面臨著崩解的命運,因為購併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學者說,台灣產業正赤裸裸攤著被搶。

原因是代表紅色供應鏈的紫光大軍進擊台灣,先前︽今周刊︾報導中國半導體業的「土豪」─ 紫光集團趙偉國,正率領大軍來台攻城掠地。繼先前紫光以溢價近五%,每股七十五元拿下力成增發新股二.五九億股,紫光最大的動作是希望拿下矽品二五%股權。

大動作 紫光一天買兩台廠先前與日月光股權大戰,在股東大會敗下陣的矽品董事長林文伯,十二月十一日下午透過重大訊息宣布,將增發新股十.三三億股,以每股五十五元,由紫光拿下二五%股權,這個價格比上次日月光入股矽品的非合意購併價又增加了十元。紫光這次共斥資五六八億元;而同一天,矽品持股一四.六九%的南茂科技也宣布增發二.九九億股,紫光斥資一一九.七億元,拿下南茂二五%股權。

紫光集團從十月三十日宣布入股力成,再到十二月十一日宣布矽品與南茂各二五%股權,南茂的一一九.七億元,力成的一九四億元,矽品的五六八億元,紫光斥資八八一.七億元新台幣,這麼大手筆的入股行動,在台灣是第一次見到。目前日月光的全球市占率約一八.六%,二至四名的矽品、力成及南茂約占一七.四%,假如紫光順利入股,那麼台灣封測產業的半壁江山,將落入紅色供應鏈手上。

矽品宣布這一消息的第一時間,工研院的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主任杜紫宸,第一時間即透過臉書,批評矽品引狼入室。

杜紫宸說,他贊成台積電到南京設最先進的十六奈米廠,也支持聯發科尋求適當比率的陸資入股,但是他反對矽品以私募讓紫光入股二五%,成為最大股東。因為矽品現階段並沒有關鍵擴廠計畫,祭出這一招,只是為了對抗日月光,對產業發展並不合理。杜紫宸的這一席話,後來引出矽品林文伯的女兒與他在臉書互槓。

不過,杜紫宸登高一呼,立刻引來學術界兩百多位教授連署,台大林宗男、交大李忠憲及林盈達等教授,共同發起「反對服貿協議開放資通訊產業聯盟」,公開反對開放中資投資台灣IC產業。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也表示,封測業迎陸企,不宜集中一家,因為這會排擠其他更好對象入主台資企業的機會,工業局局長吳明機也強調,一定會好好把關。

就在矽品私募引進紫光新聞喧騰三天之後,矽品最大股東日月光也跳出來,宣布以每股五十五元現金收購矽品全數股權,總共斥資四十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一二八○億元。日月光已斥資三五二億元,掌握矽品二五%股權,這次乾脆使出全數收購的戰略,再度展現日月光張家的口袋深度,讓矽品大戰日月光的戲碼持續延燒下去。

衝擴產 立訊閃婚美律展現企圖心除了紫光之外,另一檔是先前已入股宣德三○.九五%股權的立訊精密,這回也宣布以每股六十元拿下美律增發的六三○○萬股,成為持有美律二五.四%的最大股東。美律董事長廖祿立在關鍵一刻引入立訊精密,也跌破大家眼鏡。

立訊精密是中國最大的連接器廠,董事長王來春一九八八年進入富士康成了插件廠女作業員,三十二歲離開富士康自行創業,先是在九九年買下香港立訊,然後在二○○四年回到深圳設廠,一○年股票上市。

短短十年光景,立訊市值迅速膨脹到四二七億元人民幣,讓台灣中小型連接器廠也相形見絀。即使是當年鼎力協助立訊創業的正崴,如今市值也只有立訊的十分之一。

立訊從連接器起家,不斷轉型升級,如今已是Apple Watch獨家供應商,同時也是Type C的領導廠商。這回要進一步切入電聲產品,未來將所有有線零組件整合在一起,於是拿下美律主導權。美律已是老牌的電聲產品公司,從七五年就設立、生產揚聲器、免持聽筒到藍牙受話器,九八年股票上櫃,二○○○年上市,美律在電聲產品老早起跑,但速度卻比○一年才涉足這個領域、○八年才上市的歌爾聲學及瑞聲科技慢。

這兩家後起之秀,如今瑞聲科技在香港上市,市值直逼三千億元新台幣,歌爾聲學在深圳中小板掛牌,如今市值也高達四○○億人民幣,大約二○○○億元新台幣,美律不過才一○○億元新台幣出頭,在同一領域形成小矮人對大巨人的戰爭。這次美律引立訊入股,不無想要借立訊之手突圍的意圖,也看出這位出身富士康的王來春,對台灣零組件廠的強大企圖心。

很划算 美光拿下華亞科只花一八五億元第三個震撼全台灣的是華亞科,這回由台灣美光以每股三十元、溢價三○%,總價約一三○○億元,收購華亞科全數股份,未來華亞科將成為美光全資的子公司,且會在台股下市。而這其中,南亞科會將手上二四.二%股權以四七六億元全數賣給美光,南亞科再以三一五億元取得美光私募股權。美光收購的一三○○億元資金,其中有八○○億元在台灣透過銀行聯貸,三一五億元是南亞科私募股權,美光只自籌一八五億元就拿下華亞科。

這個消息在十日下午宣布,表面上看不出有紫光影子,但其實數月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突然請辭,跑到紫光擔任副總裁,為紫光規畫DRAM版圖,後來紫光欲併美光,遭到美國商務部反對,要併SK海力士,韓國政府也不同意,後來透過持股一五%的威騰電(Western Digital)拿下SanDisk,這次很可能是高啟全操兵,用台灣美光名義,規避陸資身分,其實台灣美光背後可能就是紫光。

這三樁個案看起來,除了與零組件有關的是立訊主導外,與半導體相關的全都是紫光,可以看出中國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雄厚企圖心。目前除了市值三.六兆元新台幣的台積電仍然昂首屹立之外,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從IC設計到封測,全都籠罩在紅色供應鏈入侵的陰影中。

眼前紅色大軍襲來,台灣能使力的看起來有限,因為中國有強大市場,加上資本市場給力,台灣電子業愈來愈難招架,未來紅色大軍殺過來,最慘烈的會是台灣發展三十五年的電子產業拱手讓給紅色大軍。

就以這次紫光透過私募拿下增資新股來說,不管力成、南茂或是矽品,紫光都拿下二五%,立訊拿美律也是二五.四%,以台灣電子業經營者持股普遍偏低,像矽品林文伯只有不到三%,家族持股也不過一二%,一旦紫光拿下二五%股權,雖然說只要一席董事,在股權十分分散的台灣電子業,其實很容易﹁整碗都端走﹂。紫光若拿力成、矽品、南茂各二五%股權,這等於拿下台灣封測產業的半壁江山,這個影響不可說不大。況且在利率很低的情況下,若透過融資,根本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主導權。

像這次華亞科一三○○億元的私有化,其實台灣美光只拿出一八五億元的資金,其餘都是別人的錢,此時台股市值偏低,根本就毫無招架之力。如果政府沒有把關,台灣發展三十幾年,用了人民血汗錢以獎勵投資培養出來的電子產業,很容易被紅色供應鏈整碗端走。

稅害的 證所稅讓台灣無招架之力矽品宣布引入紫光,《自由時報》即痛批證所稅遺禍台灣,讓台灣變得無招架之力,關鍵在台灣上市公司本益比及市值都偏低。過去三年,中國用盡各種力量推升資本市場,股市崩盤還用公安站崗查空頭,台灣卻用證所稅把自己整死。這三年下來,一上一下,兩岸產業局勢完全改變。

以紫光來說,紫光在二○○○年以後,股價大約都在二十元人民幣以下盤旋,一直到去年股價才上衝,今年一度衝到一三九.五元人民幣,股價大漲也墊高了實力。以十二月十四日紫光收盤九十八.二三人民幣來算,紫光股份市值二○三.四三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一三二.八倍;反觀台灣的聯發科,去年EPS三十元以上,今年前三季EPS十三.七七元,全年約十七元左右,目前本益比約十三倍,這意味了紫光賺一元,股價可以反映一三二.八元;聯發科賺一元,只能反映十三元的股價,紫光要併聯發科,自是輕而易舉。

目前同在高科技的硬體製造,兩岸產業本益比呈現強烈對比,像是日月光可以斥資四十億美元現金收購矽品,是因為張家口袋深,但是一○年日月光張家用一七八億元私有化環隆,一二年易名環旭電子在上海掛牌,如今市值是三○三.五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四十五.四八倍,環旭對日月光的助力,當然不可小覷。

差距大 本益比低是台灣產業隱憂其它的產業都可看出兩岸日漸懸殊的對比,像當年,在晶電眼中是吳下阿蒙的福建三安光電,不斷成長壯大,如今市值是五七九.八四億人民幣,本益比三十一.一九倍;如今台灣晶電股價二十元,市值二二○億元,晶電市值約為三安的十分之一。再看觸控面板,歐菲光電快速崛起,如今市值二五三億人民幣,本益比四十六倍,但TPK宸鴻市值只剩二九五億元。面板的京東方,在○四年面板全盛時代,京東方只能算小廠,如今市值一○五○億人民幣,約新台幣五二○二億元,相較台灣的群創市值九三七、六億元、友達八九七.七億元,過去這兩家面板老虎市值合計逼近一兆新台幣,如今,加起來不到二○○○億元新台幣,市值還不到京東方一半,由此可看出台灣產業的悲歌。

台灣的資本市場不給力,使台灣電子業的競爭力節節敗退,最後可能出現兩種效應,例如台灣企業轉往深滬股市掛牌,像環隆電氣變成環旭電子。○七年在台灣下市的鼎新電腦,現在改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改名為鼎捷軟件,目前市值一二四.四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二一二.七三倍,現在的市值幾乎是當年鼎新電腦在台下市市值的十倍,這種易地上市市值大增的現象,一定會引來台商「起心動念」。

例如,台灣新普科技董事長宋福祥經常感嘆本益比太低,新普科技年年賺超過一個股本,但新普股價降至一○○元上下,本益比只有十倍,可是新普的競爭對手德賽電池目前是六○.九八元人民幣,市值一二五.一六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四十七.五一倍,德賽電池營收與獲利都與新普科技相差甚遠,但是,新普市值只有德賽一半,當然宋福祥董事長有不平之鳴。

兩岸相同產業本益比差距太大,將是台灣產業最大隱憂。例如,精誠持有二○%的四方精創在創業板掛牌,目前市值是八十七.三九億人民幣,本益比高達一五九.八六倍,如此高的本益比,將來一定會讓台灣的產業動心,移地上市。

台灣還有一個難言之隱,很多第一代創業者打拚有成,但第二代接班意願不高,於是只要有人出得起高價,願意現金入袋的比比皆是。紫光的趙偉國向記者說:「你們台灣是不是快完蛋了?為什麼大家都來找我?」紫光在台大展拳腳,除了放話的高姿態,其實有不少是台灣業者主動找上他,這也是台灣電子業無奈的寫照。目前台灣美光背後是否有紫光仍不得而知,但是紫光大動作侵台,一定有政治後座力,這會是一六年新政府最燙手的問題,而台灣電子業的崩壞,可能也是箭在弦上!

紫光先後入股力成、矽品、南茂,引發軒然大波,但官方全數放行的機率不高,圖為南茂董事長鄭世杰。

在2004年,京東方只能算小廠,但如今,群創、友達市值加總還不到京東方的一半,由此可看出台灣產業的悲歌。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401

索尼大復活 為何存在感越來越低? 元件丶PS4爭氣 淨利稱霸日本電子業

2016-02-08

索尼(SONY)擺脫巨額虧損,二0一五上半會計年度淨利為日本電子業第一,令人刮目相看。但索尼產品在全球各市場的存在感逐漸降低,榮景能持續到何時?正受到密切關注。

同一家公司、同一個管理團隊,卻讓業績有這 大的轉變。索尼(SONY)在二0一五年四到九月這半年的淨利為——五九億日圓,是日本六大電子製造商中的第一名;全年度淨利預計會是一千四百億日圓,相較於上一年度的一二五九億日圓虧損,改善幅度非常大。

大約一年前,外界曾批判索尼社長平井一夫等管理團隊是「電子業的輸家」、「索尼這家公司已經完蛋了」。原本視為成長支柱的智慧型手機不賣,一四年九月時,宣布手機事業提列減損一千八百億日圓(編按:帳面價值大於可回收金額時,其超過部分即為減損),並向下修正一四會計年度(一四年四月到一五年三月)的損益,而且決定不配息,是一九五八年股票上市以來首見。

金雞母:元件、遊戲技術領先擁壓倒性優勢

金融海嘯後,索尼累積了約一兆日圓的虧損,現在卻突然翻身。本年度最賺的,預料是以索尼人壽為中心的金融事業(營業利益一七五0億日圓)、元件事業(營業利益一二一0億日圓),再來是遊戲事業(營業利益八百億日圓)。

其中,元件與遊戲都大幅成長。蘋果、三星、華為等知名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不約而同採用索尼的CMOS影像感測元件,這是智慧型手機內的相機所不可或缺的。索尼的CMOS在高感度化、低雜訊化、小型化等層面,都以高超的技術領先競爭者。一四年的全球市占率近五成,如果只看蘋果的iPhone等高價位智慧型手機,市占率估計達六、七成,這也是近年來索尼產品中,鮮見的壓倒性優勢。

牽引遊戲事業的是PS4(PlayStation遊戲機),發售後兩年就在全球累計賣出三千萬台,這在PS史上是最快速的一次,凌駕微軟與任天堂的競爭機種。

索尼的反擊,轉捩點在於手機事業提列巨額減損及不配息。一般來說,不配息是一種背叛股東期盼的行為,但投資人不僅沒捨棄索尼,反而搶購股票。據巴克萊證券分析師伊藤和典的分析,原因在於「大家都知道索尼手機部門提列減損,處理了改善收益必須做的事,下一年度(一五會計年度)就會獲利。」

索尼股價於是大漲,原本約二兆日圓的總市值,一口氣擴大到近五兆日圓,還高過在金融海嘯後復甦最快的模範生Panasonic及日立。趁著這一勢頭,一五年六月,索尼又宣布要透過公募增資與發行可轉換公司債,籌措四千四百億日圓,用於投資CMOS影像感測器。

但當下的利潤,可以說是「喬」出來的。在平井社長上任第一年、一二會計年度中,索尼從上一年度的六七二億日圓營業虧損,轉而創造出二三0一億日圓的營業利益,靠的是出售資產。索尼採用美國會計準則,出售資產的利益,依日本的會計準則會視為特別損益,但美國卻同樣列入代表本業利益的營業利益中。只是,到了一三會計年度,營業利益又大減為二六四億日圓,最後變成大幅虧損一二八三億日圓。

甩賠錢貨:電腦拚組織重整大舉裁員

接下來,索尼靠的是組織重整。曾以「VAIO」品牌風靡一時的電腦事業,一四年賣給了投資基金公司;原本連續十年度虧損的電視事業,獨立為子公司。與0八年三月底相比,一五年三月底的集團員工人數已經減少近三成,剩下十三.一萬人左右。在這些舉措下,一五年度獲利可期。

只是,索尼依然缺乏新商品。一位前員工說,「看看產品組合,沒有一種是消費者想買的。」全盛期的索尼有隨身聽、Handycam數位攝影機、特麗霓虹電視等劃時代商品,「但是自PS問世以來,就沒有再出現類似商品。」

索尼除了元件與遊戲事業以外的電子產品,都面臨十分嚴峻的狀況。電視等過去的招牌商品,銷售量都在減少;雖然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擴大,但面對蘋果與三星,完全束手無策。

在始於本年度的三年中期計畫中,平井社長把元件、遊戲與網路服務、電影、音樂定位為「帶動成長」的四大項目,但核心電子產品沒有一件包括其中。已成熟的數位相機等產品屬於「收益穩定」項目,不再大幅投資;智慧型手機與電視則屬於「事業變動控管」,以減少投資、降低風險與追求獲利為優先考量。

對索尼來說,這固然是合理的判斷,但也可以說是放棄了電子產品。其實,索尼先前就透過子公司化,開始篩選旗下事業。手機與遊戲事業原本就由獨立公司經營,但一四年時索尼把電視事業切分出去,去年又把影音事業切分出去,今年四月則是把最賺錢的CMOS事業也切分出去。

平井表示,用意有三:「更明確知道誰該為成果與說明負起責任」、「在經營事業時能夠一直謹記著要創造利潤」、「加速決策、提升事業競爭力」。

在中期計畫中,索尼希望於一八年三月底前創下一0%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從股東立場來看,「把電視等不賺錢的電子事業賣掉,資金用來發展遊戲與半導體等獲利性高的事業、提高企業價值,才合邏輯。」一位投資人表示。

最有可能的一招,是把已上市的金融子公司——索尼金融控股公司(SFH)獨立為完全子公司,把發展主軸放在娛樂與金融上。

SFH總市值約八千億日圓(一月二十一日),索尼目前約保有六成股份,若溢價以三成計,要取得剩下股份,得花費高達四千二百億日圓的收購資金。索尼先前籌措四千四百億日圓資金時,就有人猜測是否為了這件事。

另一個選項,是對外宣稱的改善電子事業獲利性。若打算在成熟市場中再次成長,不可或缺的,是認真想要創新的態度.不光是創建新事業的播種之舉,有無眼光也很重要。但面對眼下狀況,並不容易。

留校察看:電視全球沒贏家不賺恐出售

在電視方面,雖然是已成熟市場,競爭卻很激烈。三星自0五年起就維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但由於單價下跌及新興市場的成長減緩,三星的家電事業獲利正急速下滑。成長驚人的中國業者,獲利也沒有多好,全球電視市場已成為一個沒有贏家的泥淖市場。

索尼的電視事業在一四年度出現十一年來首見的由虧轉盈,假如因為競爭更形白熱化而難以改善獲利,隨時可能出售與退出電視事業。

在相機方面,雖然一四年度約有五五0億日圓獲利,但也樂觀不得。在原本由佳能(Canon)與尼康(Nikon)寡占的可交換鏡頭機市場,雖然索尼攻下第三名,相機市場本身卻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崛起而在縮小當中。截至一四年為止的五年間,內建鏡頭的數位相機全球市場規模就縮減了一半。

最慘的是手機事業,全球市場雖然擴大,索尼的出貨量卻在減少。一四年度由於減損的損失,最後虧損逾兩千億日圓;雖然改革過事業結構,預計本年度仍會虧損六百億日圓。

一二年上任時,平井曾把手機與CMOS、遊戲同樣設為核心事業,積極發展;然而投入龐大開發經費,仍不敵蘋果與三星,一四年秋也只好改走縮小戰線的新方針,不追求規模,走高價機型路線。但就算改革奏效,索尼的手機打不進美國與中國,這兩大市場要想成長依然困難。

欲振乏力:手機打不進美、中固守日、歐

在美國受到蘋果的壓制,在中國則有小米、華為的高性能低價位產品圍攻,如今只能靠日本市場,以及過去靠著索尼愛立信打下的歐洲市場。但日本政府去年十二月公布了「減輕智慧型手機費用負擔」及「手機銷售合理化」的方針,使得「零日圓手機」之類的折價金額減少,市場可能萎縮。

「過去針對可攜式號碼發給換機補貼金的手法,已經不流行,如果加上空機價格上揚,消費稅又要增加,換機的週期可能拉得更長。」日本3C消費資訊網站BCN分析師森英二指出。

運動攝影機方面,美國的GoPro一四年創下約一千七百億日圓的營收,這和過去五年內索尼在影像事業失去的營收一千九百億日圓約莫相當,十分諷刺。「以我們的技術,一星期就做得出來。」索尼某一工程師說,但為時已晚。

在無人機方面缺席,也很可惜。由於歐美日等各國政府放寬法規,無人機原本只有軍事需求與極少數興趣用途的利基市場,預計會擴大為逾一兆日圓的民需市場。目前中國的大疆創新科技最有存在感,在電影等攝影用無人機方面市占率破七成,已漸漸成為「無人機界的英特爾」。

一般預料,暫且讓業績起死回生的平井,將於今年春天交棒。只是,要想維持當前的成果,索尼依然缺少「五到十年後要靠什麼獲利?」的願景,也依然缺少指引方向的路線圖。

假如電子事業繼續萎縮,索尼目前的最大資產「品牌力」也將受損,並導致產品滯銷的惡性循環。「SONY」的保存期限,正慢慢迫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4

一支蘋果「手臂」,連工業機器人龍頭也緊張 機器人世紀大戰 台電子業最受惠

2016-06-06  TCW

緯創、金寶日夜運轉的代工廠,是台灣首先採用協作機器人的廠家,全球新舊大咖搶進新戰場,正式宣告「機械同事」時代來臨。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起跑,一向低調的四大工業機器人家族也浮上檯面。其中,以全球最大工業級機器人廠商ABB今年的首次參與,最受矚目。

小小的台灣,為何會成為他們眼中的重點戰場?四大家族神秘面紗背後,又有何盤算?

在理解之前,你得先認識工業機器人。它,就是安裝在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手臂,它們可舉重超過上百公斤,比人類手臂更靈活,不僅能三百六十度旋轉,還能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是「三K」產業(即太髒、太辛苦、太危險)老闆最得力的員工。

這些工業級機器人遍布全球工廠,當你我還在夢鄉時,它們把食品加工廠的餅乾和披薩配料包裝並堆疊成品;它們也和人一起工作,幫蘋果手機、戴爾電腦焊接、拋光、上塗料。

為何不先選中國?

因為研發能量都在台灣

當全球製造人力短缺,其已是全球製造業的解方。新科總統蔡英文把「智慧機械」放入她的經濟施政藍圖裡,五二○就職後不到兩週,經濟部就找來科技廠英華達、宏碁、研華,會議現場擠滿各行各業代表,大家都在問:如何用機器人?

除了ABB外,包含強調人機協作(見後文)的小型機器人公司,如丹麥的優傲(Universal Robots)分公司六月也在台灣開張。

其實,台灣早已是這些工業級機器人大廠的指標性部署之地,如同全球般,台灣七成市場,一直被四大機器人家族長期獨占。它們,分別是來自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Kuka)、日本的發那科(Fanuc),以及另一家日廠安川電機(Yaskawa)。在四大工業機器人家族進軍中國前,台灣是它們的亞洲基地。

最早來到台灣的是發那科,它在一九八六年就在工具機大本營的台中工業區設立子公司;最慢的是安川,遲至二○○一年九月來台設公司。

「因為所有研發能量都在台灣。」兆和豐科技總經理張錦濱說,身為台灣夾爪龍頭,張錦濱和四大家族打交道已經十多年,是四大家族的客戶。

張錦濱進一步解釋台灣對四大家族的重要性:台灣在半導體、3C電子製造業、工具機產業等,都是研發源頭,「一間蘋果機殼廠,一買(機器手臂)就是兩千台,台灣是規格制定者,中國只是生產基地而已。」台灣有何重要性?

廠商、系統商逾400家

一位四大家族的台灣經理人也說,工業級機器人在生產線上追求高度穩定性,一旦經過台灣大型製造廠商如鴻海、可成等認可,中國製造廠雖多,但全都跟進台廠所要求的規格,譬如打磨機器人的軟硬體條件,速度要多快、搭配什麼製程等。

台灣小,但有四大家族無法忽視的重要性,這從台灣機器人廠商有十五家(兩家本土,十三家外商),並衍生出多達四百家的系統整合商(SI)可見。

過去,四大家族能夠壟斷這門生意,是因為他們牢牢的掌握六十萬件機器人的多數專利。它們在全球各自有其擁護者(見表)。

這次登上電腦展,是年營收最高的ABB,它是由瑞典與瑞士兩家百年公司合併而成的全球最大電氣工程公司,機器人所屬的自動化部門貢獻其三分之一營收。台灣包含鴻海和和碩旗下的機殼廠鎧勝,都是它的客戶。

剛被中國美的收購的德國庫卡,其機器人在全球汽車工業的應用率排名第一,舉凡通用到保時捷、BMW與法拉利等,全是它的客戶,號稱是精品級的定位。有人以為,庫卡是為了「錢」把自己賣了,但它二○一四年才剛剛迎來創十九年來新高的營收和淨利,引進中資,其實是為了搶進中國市場,只好找來強而有力的靠山。

發那科,包含台灣工具機領導業者、機殼大廠等都用它,也是四大家族最賺錢的一家,當其他三家淨利率在三%至六%不等,它卻以二八%遙遙領先。

最後一家是日本百年企業安川,和ABB電氣起家背景類似,安川開發的核心機器人著重在焊接、裝配、噴塗、搬運。

更多業者來搶灘!

蘋果「鐵同事」受歡迎

有意思的是,這次的機器人大戰會浮上檯面而受到矚目,關鍵在於,另一群破壞式創新者正登陸台灣,跟四大家族叫陣,甚至正大舉搶下擁有最多預算的電子業客戶。

過去,電子業雖然預算高,但是自動化的進度卻不如預期,張錦濱說,「關鍵在電子業產品生命週期短,兩至三年換一條(生產)線,」生產線一換,工業機器人軟硬體設定就要全面翻新,風險高,且投資過大。

然而,新挑戰者推出的協作機器人,體積小,重量在三公斤到十公斤左右,售價可以低至新台幣二十萬元,是四大家族價格的三分之一,訴求的是:彈性。因為輕巧,工廠不需要用安全圍籬把它們和人隔離,增加工廠效率之外,它們也不需要工程師在旁監看,被定位為作業員的「同事」,隨時能帶著走。

據了解,包括緯創、金寶、仁寶等代工廠,用的機器人不是四大家族的,而是優傲和Epson等新業者的產品。

台灣電子產業的缺口,被一群協作機器人廠商補足。來自丹麥的優傲短短八年間,從無到有,營收從零一路狂飆到新台幣二十億元,稅前盈餘高達三億一千七百萬元,淨利率高達一五.八五%。在一位四大家族高階主管眼裡,它們正帶來改變。

這次ABB決定參加電腦展,浮上水面,就為展現它首款協作型機器人迎戰對手。

「機器人以前是做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手臂又大又重,但現在是要取代人手可做的事。」ABB台灣協理蔡景淳說。

其餘的新進者甚至包含:蘋果。今年三月,蘋果發表新機,但四大家族主管們緊盯的不是手機,而是那一支在十一秒內完全拆解iPhone的機器手臂「Liam」,第一時間,他們都在問,「那是誰家做的?」後來,得知那是出自蘋果之手,各家更是心慌慌,因為這代表蘋果越來越不需要它們了。

其他新進者,包括廣達集團旗下的光電廠廣明、連接器正崴集團等,也正開始生產自己的機器人。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報告指出,全球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將在未來三年內增加一倍,且可為台灣製造業省下兩成二的勞工成本。雖然工業機器人早在過去三十年就出現,但隨著競爭者眾,單價降低,未來勢必將更普及。

機器人變成你我同事的時代,正式到來。

【延伸閱讀】蘋果、賓士都少不了它們!從做飲料到裝手機,機器人包辦—四大工業機器人家族日本 發那科(全球累計銷售量第一)

1958年成立

客戶:蘋果、特斯拉等

營收:60.81億美元

淨利率:28%

主力應用產業:工具機、電子日本 安川(日本第二大機器人廠)

1915年成立

客戶:分散各產業

營收:36.57億美元

淨利率:6.2%

主力應用產業:半導體

德國 庫卡(歐洲車廠市占率第一)

1898年成立

客戶:BMW、賓士、可口可樂

營收:33.34億美元

淨利率:3%

主力應用產業:汽車

瑞士 ABB(全球最快累計銷售到達20萬台) 1988年成立 客戶:Ikea、蘋果等 營收:354億美元 淨利率:5.4% 主力應用產業:電子、食品註:庫卡此處淨利指的是稅後收入(EBIT)。安川財報年份是2014年,其他三家皆為2015年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發那科、庫卡、安川2015年年度財報 整理:顏瓊玉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8

電子業整合正熱 投資人趁機賺購併財 選股方向》三指標 發掘下一檔矽品

2016-06-06  TWM

日月光、矽品牽手後,國巨旗下智寶也吃下凱美過半股權,尋求綜效的案例將持續出現。 投資人以董監持股搭配本益比,可篩選出潛力標的。

經過近一年爭鬥,日月光與矽品從勢不兩立到攜手同行,創造台灣罕見購併模式,也在股市掀起一股波瀾,心態「有為者亦若是」的狙擊紛紛出擊。尤其景氣低迷,紅色供應鏈節節進逼,電子股評價普遍低落之際,一些本益比在十倍上下,甚至股價跌破淨值、董監事持股又低的公司,紛紛成了購併行動的絕佳標的。

國巨集團旗下智寶電子,去年發動的購併戰,就是此種邏輯。二○一五年七月三十日,智寶突然公告分別取得凱美、光頡股權,比率分別達六.六%、四.七%。隨後,智寶一路加碼凱美,截至今年五月二十六日,智寶持股凱美增加至四六%,換句話說,智寶可望在今年股東會改選董監事時,順利取得經營權。

整併行動怎麼看?

公司買對方股權 未來整合起手式凱美有什麼特色?它的營收比重七成是生產鋁質電容,這與智寶接近;此外,公司本益比經常在二十倍以下,股價更長期低於淨值。而且自○六至一五年,十年之間,凱美只有兩年未配發股利,連金融海嘯的○八年度,凱美也配發○.八元現金、○.二元股票,自然成為國巨集團的理想選擇。隨著國巨加碼,凱美自去年八月至年底,漲幅最高超過五成。

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曾經說,想整併其他業者「像日月光和矽品,若沒有先買部分股權,雙方很難坐下來談。」以國巨集團的手法來看,顯示加碼股權來表現購併決心,會是台灣資本巿場進行整併時的基本要件。

就拿日月光併矽品的開始為例,當時矽品董監持股,枱面上合計頂多六%,但前十大股東有新加坡主權基金等知名法人,持股達三○%,日月光卻依然發出購併通知書,可見基於強化自身未來競爭力,日月光乃至於國巨在內,都有其勢在必行的考量。

電子業在大者恆大的壓力下,預料將會有更多張虔生、陳泰銘伺機出手,對這些企圖心強烈的電子業老闆而言,股價淨值比及本益比偏低,且具備持續配發現金股息實力的公司,只要董監持股有限,豈非成為產業整合前提下,率先進入眼簾的標的?

哪些個股有機會?

力成獲大戶加碼 宏正業績穩健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又該如何從中找到投資機會?留意獲利穩健但本益比低,且籌碼流向持續集中的績優股,依舊是值得布局方向,即使無法提前得知購併訊息,分析籌碼流向,仍可看出大戶默默透露的操作訊號。譬如,電子股中的力成、頎邦、京元電、宏正等,頗值得投資人關注。

去年封測市占率五.四%的力成,從籌碼面看,持股一千張以上占比達六九%,與一二年二月相當,但股價與當時仍有約一成距離,顯示儘管經濟部投審會,暫不審查紫光私募入股力成二五%的投資案,但本案已獲力成股東臨時會投票通過,大戶似乎普遍看好,投資案日後應可水到渠成。

先前,力成董事長蔡篤恭就已強調,無論紫光入股能否實現,都不影響公司目前營運,意味著本業成長依舊。財報也顯示,力成今年第一季營業利益率達十三.七四%,為近八季以來最高;法人看好,力成下半年隨著西安新廠加入量產,逐步提高產能利用率,營收與獲利可望更上層樓。

另一方面,KVM大廠宏正,則是連年維持出色業績、股權相對較分散的公司。就籌碼面而言,宏正董監持股一一.七%、前十大股東持股三三.七%,比重都不算高;但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宏正稅後EPS達一.八三元,較去年同期成長,擺脫去年獲利小幅衰退的陰霾。

此外,過去八年,公司營業利益率逐步由八%成長至一八%,且連年高配息,今年股息殖利率仍接近六%,不失為一檔進可攻、退可守的標的。

智寶大買凱美,陳泰銘的國巨集團可望再添成員,是電子業整合最新案例。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