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亚迪阵痛:渠道危机“显微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7/2NMDAwMDIxMjY2Nw.html

从二次充电电池到IT制造,再到汽车和新能源产业,比亚迪的每次嬗变都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2000年,比亚迪成为摩托罗拉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借IT产业代工站稳脚跟。两年后,在成为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之后,成功游弋资本市场,登陆H股。

其后几年,比亚迪以“搅局者”身份高调挺进富士康和伟创力盘踞的代工业版图,经过3年多的“富比之争”,代工业已是一种“三分天下”的格局。

其间,有着“技术狂人”之称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在忙于应对“富比之争”的同时并没有闲着,于2003年把比亚迪带入汽车,并创下汽车制造业的神话。

沿着中国产业发展趋势,短短15年时间,借着中国手机、汽车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契机,比亚迪实现了跳跃式发展,成长为一家明星企业。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蓝图的描绘,比亚迪亦步亦趋,新能源产业亦成为公司战略版图产业支柱之一。

但是,过去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能一帆风顺。

曾 称比亚迪汽车将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并成为电动汽车领头羊的王传福,熬过了2009年的金融危机,却在2010年遭遇了有史 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比亚迪汽车“渠道”危机来势汹汹,经销商纷纷割肉赔钱宣布退出比亚迪的销售网络。同时在三季度报表折翼式下滑的同时,比亚迪的汽 车梦以及新能源梦能否延续IT产业神话成为业界关注话题。

豪言“电动车的时代到了,比亚迪的时代也到了”的王传福,能否带领比亚迪再次踩准产业规律的节拍?王传福心里有底吗?

比亚迪崛起

“我活着就会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看看这家公司取得的成绩,历史上没有人取得过。”股神巴菲特承认,他将宝押在比亚迪身上,更大的理由不是因为比亚迪的产品,而是王传福的“个人魅力”。

的确,王传福之于比亚迪,类似任正非之于华为,个人打给企业的印记比较强烈。

从贫寒的身世到中国首富;从一家深圳小厂到行业翘楚;从电池大王到汽车大王、新能源大王;从一名普通的中国企业家,到巴菲特眼中“真正的明星”,“比亚迪之父”王传福身上独有的韧劲和狂性成就了比亚迪的传奇。

15年前,王以官办研究所的一位化工研究人员身份南下深圳创业。8年后,他创办的比亚迪汽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一匹“黑马”。2009年他以财富350亿元名列“胡润百富榜”榜首;2010 年3 月,王传福以44 亿美元资产,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大陆第三。

1997 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 亿元的中型企业。连续3 年,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同年,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本厂商均面临崩溃,而王传福的成本优势 在金融风暴中凸显得淋漓尽致。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也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大额采购订单。

2000 年左右,比亚迪已经通过成本优势,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并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2002 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三大可充电(锂、镍和镍镉电池)技术生产领域中的全球四大制造商之一,在中国则是首屈一指。

代工业之浪淘沙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惨烈的时代。

电子产业兴盛的三十年间,也是全球代工业顺应全球产业分工趋势而发展、壮大,同时又不断淘汰、裂变的三十年。惨烈的成本竞赛既是这个代工行当存在的理由,也是推动它不断改善全球供应链,不断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根本动力。

当 世界成为一个“村子”,人们习惯于使用欧美、日韩电子产品,同时也习为常于看到“MDDE IN CHINA”的标识时,中国也正在为产生像伟创力、富士康这样的全球代工业巨无霸提供几乎完美的条件——充足并廉价的劳工、广袤的土地、优惠的政策,以及 持欢迎姿态的地方政府等等。

进入21世纪,伟创力和富士康也刚刚完成行业重组整合从而形成代工业双寡头格局。其后不久,这家大陆本土企业、 以手机锂电池发家的比亚迪就开始初涉手机代工业,企图虎口夺食的比亚迪面临的是这双寡头已经形成从单纯的“成本竞争”,转向了“规模竞赛”和“产业链竞 赛”的行业生态。

虽然富士康和伟创力都各自强调自己在细分市场以及商业策略上与对手有所不同,但其扩张路径、全球横向和垂直整合模式的形成实际上都反应了IT业发展的几条根本规律。

第 一,成本只会降不会升,围绕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游戏,始终是决定谁能生存下来的第一关;第二,电子产品消费主宰的局面越来越明显,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因而除 了应付成本与利润的问题外,交货周期和供应链管理也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第三,竞争方式改变,电子信息产业应该是人类历史以来变化最快,想象空间 最大产业,这决定了这个产业上下游必须随时保持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胜者为王,所以高度灵活性、弹性都是厂商的基本生存技能。

显然,对于以上三大生存法则的残酷性,处于电子产业食物链下游的代工业体会得是最为深刻的,这也是曾经如日中天的旭电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的原因。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分工的浪潮,也促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厂商们不得不日渐削减本公司的制造业务,扩大外包份额,以期提高本身的综合成本竞争 力和市场反应速度。

比亚迪就是在这种产业背景下闯入代工业的,在成功拿下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订单后,比亚迪前行依旧艰难。

比亚迪能走多远?彼时,王传福或许也并不知道。

“富比之争”背后的“成本底线”

比亚迪的突然闯入并快速增长,以及日趋有限的订单资源,让经历过高度竞合之后的代工业竞争气氛愈加紧张。

2006年8月,富士康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对比亚迪公司发起诉讼,并索赔7000万元。

富士康指证说,先后有500多名原富士康员工投靠了比亚迪,一些高管甚至把多份保密文件带走,在比亚迪定制与富士康相似的生产流程。

生存的巨压之下,争夺有限的订单资源,让原本相安无事的同城代工厂“剑拔弩张”。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此次针对比亚迪的侵权诉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诺基亚及摩托罗拉的订单流向,“订单通常被认为会流向胜诉一方,这是富士康方面预防订单流失的意图所在”。

2007 年11月,法院委派北京某知识产权司法监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结果认为比亚迪有侵权嫌疑。2008年3月,涉案的两名富士康离职员工被深圳市宝安区人 民法院判刑。其间,比亚迪创办人之一及其前执行董事夏佐全也曾因富比案遭公安机关刑拘4天,后因缺乏证据被释放。

2008年12月2日,有争议的一幕再次出现。当日晚,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安部门已撤销了此前对比亚迪的刑事调查,同时指出富士康涉嫌贿赂比亚迪前员工。

这个至今仍在纠缠不休的案件,由于故事的主角是台湾和大陆两大明星企业,案情又曲折离奇,被媒体冠之以“中国高科技知识产权第一案”。

对于该案的普遍解读是:“富比之争”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手机代工厂为争夺相对日益萎缩的市场蛋糕而“被动”厮杀。人们更乐于认为,霸主富士康眼见着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客户的部分订单流向了比亚迪,故才有了“打压”之举。

事 实上,就在“富比之争”缠斗正酣之时,代工业已经发生了质变(从单纯地依赖向劳动力要利润,转向了向劳动力、供应链、规模优势等综合要素要利润),代工业 整体对于抵抗成本上升风险,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抗压性,只要经济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动,全球IT业保持持续创新发展的前提下,代工业受到的冲击并不会太大。

其实,王传福的精力并未在代工业方面停留过久,比亚迪在保证IT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对汽车业的布局已经徐徐展开。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指出,基于此,比亚迪以“扰局者”的角色挺进代工业,其给予代工业上下游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因 为从发展历史而言,比亚迪的从手机零组件开始起家,逐步过渡到整机制造的出身背景,与富士康、伟创力们的当年‘发家史’并无甚根本区别,而要从整机制造逐 步发展壮大至同时具备成本、规模、垂直整合能力、全球供应链管控等等多方面的强大能力,比亚迪比之于富士康,明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至少从目前而言,比亚迪在全球代工业的角色,暂时还只能算是诺基亚等品牌厂商手中的一粒棋子。

踩点新能源

王传福并未在IT代工业上止步。2003 年在正式进军汽车业的同时,比亚迪亦悄然成立了电动汽车研究部。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传统汽车只是一个跳板,电动汽车及以后的储电站、新能源计划才是比亚迪的终点,而后者无不与电池有关。

“王传福对电动车电池的研究始于1998年,如果不是相信自己能够拥有电池——电动车核心技术的话,2003年的王传福或许根本不会选择进入汽车业。”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在收购秦川汽车之后的第四年,2007年比亚迪推出了双模电动车F6DM,电池技术采用的是铁电池。

2008年,比亚迪下线了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6,用的也是铁电池。而目前比亚迪在惠州有一条全自动化的铁电池生产线,产量足够前期电动车面对个人的销售。

王传福说:“这是比亚迪的核武器。这就是我们敢放言在2025年拿世界冠军(全球汽车业销量老大)的理由。”

为求解储能技术瓶颈,比亚迪已经开始太阳能发电站、储能电站的建设。同时今年比亚迪放出风声,要进军家电业,切入点依然与能源有关,即做节能家电。

“比亚迪早就制定了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为主导的新能源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迅速到来,对于比亚迪来说,机遇与挑战 并存。”近日,比亚迪汽车公关经理徐安向记者表示,比亚迪自进军电动车产业以来,就开始利用自身在IT和电池领域的雄厚实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累计投入超过 10亿元,已经扮演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角色。

拿什么拯救比亚迪?

“做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王传福的梦想,更是比亚迪面临的现实战略选择。”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在传统汽车领域,始终处于边缘的比亚迪,想利用新能源轿车的“低门槛”首先抢占市场。

王传福认为自己在新能源汽车上有两大优势:第一,比亚迪是“电池大王”,还是唯一一家横跨电池、汽车两大领域的制造商;第二,他们有低成本制造的经验。

但新能源汽车的门槛并没有比亚迪想象的那么低。

2010年初,比亚迪“渠道”危机来袭,经销商纷纷宣布要退出比亚迪的销售网络。而在此之前,比亚迪的销售额一直在不断攀升。

数 据显示,在2010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十大轿车企业排名中曾一度进入前四,其销量在“十大”中的比例也曾在3月份时达到12.25%的峰值。但在“渠 道”危机之后,比亚迪汽油车的销售已经开始减速,排名跌至第九,在“十大”的总体份额降至5.83%,三季度的利润也开始出现下滑。

在比亚迪公布三季度业绩后,其股价更是应声下跌10%。此刻距离股神巴菲特2010年高调造访比亚迪,仅仅一个月时间。

这些事实意味着比亚迪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被“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形容为“发明家爱迪生和经营鬼才杰克·韦尔奇的混合体”的王传福,该拿什么来拯救比亚迪?

在“富比之争”中至少获得自主创新经验教训的王传福于2008年10月6日以2亿元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但是市场质疑声此起彼伏。亦有人猜测,王传福有意介入半导体代工。

实际上,王传福的野心比这个要大得多。市场人士介绍说,“王传福是想做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要由驱动芯片与电源管理器件组成)的研发和生产,他想要控制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

2亿元收购宁波中纬已经让比亚迪站在了风口浪尖。但为搭建比亚迪新能源产业网,比亚迪或将还需为此决策继续投资20亿元。而在过去6年,比亚迪至少已在电动车项目上投入了超过10亿元。

根据比亚迪公布的2010年中报显示,受汽车销售下滑的拖累,比亚迪二季度的纯利仅7.17亿元,远低于急速飞进的一季度的17.04亿元。随着汽车销售的下滑,原先被掩盖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

最 紧迫的就是资金链。中报显示,比亚迪一年内到期需还款资金达38.9亿元,第二年到期的还款资金达到17亿元,而公司目前只有现金19亿元。此外,比亚迪 近几年还有高达百亿元的投资需求,资金压力非同一般。为此,王传福不得不寻求在A股上市。但按照王传福预期比亚迪于2010年底回归A股,至今尚无动静。

或许,今天我们无法预测比亚迪能否持续当年的传奇。但比亚迪的发展以及转型,作为中国广大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经验教训以及其发展所面临的待解难题,亦将是或正是广大的中国企业所必须经历和正在经受的阵痛。

(本报记者丘慧慧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3

奢侈品觸「電」陣痛:被破壞的經營秩序

http://news.imeigu.com/a/1313190481930.html

孫伶 黃潔瓊

7月20日,歐米茄狀告淘寶案在北京開庭審理。

歐米茄要求淘寶網設立價格過濾機制,封殺淘寶網上售價7500元以下的手錶,淘寶網方面表示不接受這一要求。於是歐米茄一紙訴狀將矛盾付諸法庭。

如果說歐米茄此舉意在「打假」,消除淘寶上的假冒偽劣腕錶,那麼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天梭與噹噹網之戰,則是時尚品牌為維護傳統渠道而進行的「渠道之爭」。

「天梭從未授權噹噹網銷售天梭產品,對噹噹網所銷售的帶有天梭商標的產品的法律責任,應由噹噹網獨自承擔。」當天梭與「當當」之爭上升至「法律議 程」,天梭中國表示,對任何侵犯天梭商標或商譽的行為,天梭都將採取必要的法律行動。此件事情的起因是,噹噹網不久前推出「父親節七五折銷售天梭表活 動」,天梭緊隨其後發出聲明:噹噹網上的天梭表未經授權,非天梭不提供售後服務。其動作的實質是渠道利潤保護問題。

品牌最近有點煩

對許多奢侈品而言,B2C網站的存在是一件惱人的事。而對於電子商務帶來的種種不便,大部分時尚品牌和奢侈品牌都選擇三緘其口。

曾經一度被時尚消費者們看好的新渠道——網絡銷售平台,在中國經過初期發展後,暴露出種種問題,成為讓品牌頭疼的灰色地帶。北京大學奢侈品管理項目總監嚴駿曾經對媒體表示,對許多奢侈品而言,B2C網站的存在是一件惱人的事。

「事實上,『非銷售授權的零售商進行經銷』這種現象在中國零售業內很普遍,尤其是在電子商務中。」劉頌身為一家新加坡腕錶品牌的中國宣傳代表,直言 電商與品牌之間的矛盾。他認為,品牌需要平衡傳統渠道和電子商務渠道間商務的利益均衡,一般會對產品進行統一的定價,並使兩者的最低售價統一為某折扣。倘 若有經銷商的售價低於這個既定折扣,此舉必然擾亂品牌精心佈局的渠道和銷售秩序。這是天梭無法對噹噹釋懷的主要原因。

本報為此聯繫時尚品牌天梭進行採訪,但對方官方回應「此次採訪無法參加」。

和天梭一樣,對於電子商務帶來的種種不便,大部分時尚品牌和奢侈品牌都三緘其口。

基於目前和未來幾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的迅猛發展,大部分電子商務都希望能夠做時尚大牌的生意。就連在網上賣書和賣家電起家的噹噹網和京東商城,也已將售價從幾千與到幾萬元不等的天梭、歐米茄手錶擺上架。

「相比電商們的積極,品牌們的表現顯得很遲緩。因為難以平衡線上線下的利益,許多時尚或奢侈品牌目前還不願向電商正式授權銷售。」劉頌說,「大量未授權的產品已經出現在中國的各種電商平台,未來雙方的矛盾還有可能繼續激化。」

電商賭博價格戰

一場關於時尚產品和奢侈品的價格戰在不同的電子商務網站中硝煙瀰漫,消費者樂於取其低價者,不同的定價卻讓品牌感覺「傷不起」。

「由於在網絡上消費沒有地域限制。一些網站對同一品牌統一產品的定價應該是基本一致,但是會有很多的其他原因例如會有不同級別的代理商甚至是個人使 得參差不齊的價格同時出現。」身為最早一批接觸互聯網的專業諮詢公司艾瑞集團總裁楊偉慶(微博),2010年8月入選首批北京電子商務專家委員會。在他看 來,線下產品並無多大差異,但是網上商品沒有那麼簡單,例如化妝品規格、保質期等,都會使得線上產品價格出現巨大差異。「大部分的產品是正規的,但是也不 排除有其他非正常渠道。」

「網站以低價取勝,一旦規模擴大,必將衝擊品牌門店的產品銷售,整個渠道的價格體系因而被攪亂。」劉頌認為,「但這又很難控制。目前雖然時尚品牌們 都在中國陸續收回代理權,但仍有很多代理存在,尤其是在鐘錶行業,品牌很難控制他們中沒人向電子商務經銷商供貨,以品牌不願意看到的價格。」

上海的年輕白領張婕是位「時尚粉絲」。7年前,她第一次在籬笆論壇通過代購方式購買了一隻Vivienne Westwood帆布大包後,便成了網上代購的忠實擁護者。「上次Gucci官網上的旅行袋打折,只需要2900人民幣,加上代購費10%和一百多元的快 遞費,總價才3000多。在網上找代購商購買,比國內專櫃便宜很多。」她對記者說。

像張婕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正是這些消費者對「非授權」電子商務渠道的追捧,讓品牌感到了威脅。「由於線上產品的差異性與竄貨的現象,有來自不同 區域的貨物,這也會對一些傳統零售渠道已經非常規整成熟的品牌受到一些衝擊。」楊偉慶表示這將會對奢侈品牌在國內的銷售形成一定的影響與壓力。

「品牌為了努力維護好自己的形象,對分銷系統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是也有些品牌沒有很好的掌控分銷渠道,分銷範圍更加大,因此消費者可能會從不同的 渠道購得該品牌的商品,同一種商品也會有很大的價格差異。大多數的奢侈品牌在亞洲只在商場裡銷售他們的商品。像在中國、包括很多其他國家,因為有很多的假 貨在市面上流通。」楊偉慶對記者說,「雖然電子商務對品牌來說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體驗,一些沒有定期折扣活動的品牌,類 似LV就不會利用網絡平台來銷售,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折扣的銷售在網絡上根本沒有優勢。」

被破壞的經營秩序

過濫的電子商務還打亂了奢侈品的經營秩序。這讓那些曾經看好中國網絡消費渠道的品牌們也遲遲不敢「下水」。

除了在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假貨,電子商務的競爭性銷售還將破壞奢侈品牌苦心經營的「尊貴與私密」的神秘面紗,這讓品牌們很難接受。

奢侈品觸「電」陣痛

「對網站來說,與品牌的合作關係是第一的。我們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說服品牌與我們合作,我們與1000多個品牌打交道,目前為止只有280個 品牌在中國與我們合作。」已經取得很多品牌官方授權而進行網絡銷售的時尚購物網站魅力惠總裁Thibault Villet說道,「如今仍然有一些品牌不願意到網上開店,例如愛馬仕、香奈兒、LV。他們認為品牌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消費者服務的體驗只有在實體店裡面 獲得,電商與他們的策略不符。」

除此之外,Thibault Villet認為魅力惠在與品牌的合作中也存在著很多其他問題。「我們是限時搶購制的網站。因為品牌的供貨量不夠,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商品庫存提供給消費 者。還有一些品牌並不願意給出太大的折扣。官方授權使我們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但也使得品牌控制了與我們的合作範圍,以及折扣的尺度。」

售後服務是電子商務給品牌經營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官方的產品定價反映了品牌的售後成本。對於授權渠道,品牌可以把這部分成本加入售價。但對那些折扣過低的非授權產品,即使是正品,品牌也不願意提供售後服務,他們害怕『吃虧』。」劉頌認為。

環境因素也是很多大牌遲遲不肯試水中國網絡平台的原因。「他們並不想與亂七八糟的品牌魚龍混雜。對品牌來說,首先是對網站的信任——信任其經營管理、行業背景和清晰的零售監控;第二是網站對於品牌形象的詮釋。」Thibault Villet如是說。

不同銷售渠道的貨品要面對產品質量保障和售後服務等各種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樂於取其低價者的消費者也不再是奢侈品價格戰中的受益者,將面臨很多購買風險。

「國家要有一定的機制對消費者進行保護,還應有行業內第三方等等,來保證用戶。不然,消費者的售後問題,假貨問題,還有消費體驗遭受損害等問題都將層出不窮。」楊偉慶指出,「我們曾發佈中國電商的產業報告,行業指數等等。以後也會有一些針對奢侈品電商的報告出來。」

儘管存在的問題多多,Thibault Villet仍認為中國的電商成熟只是時間問題。在他看來,以後的網絡零售就像是如今的蘋果體驗商店,「人們去實體店體驗商品,然後回到家網上訂購。在未來的5到10年,線上線下的零售會更加規範,消費者也會更加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99

中小企業轉型陣痛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171.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高素英】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公開表示,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2011年成為中小企業最為糾結和困難的一年。調研顯示,目前60%-70%的企業面臨嚴重的生存困境。

辜勝阻認為,要拯救中小企業,政府就要推動企業升級,要採取放、扶、逼的措施。「放」就是要放開,就是要打破壟斷,完善、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只有這 樣才能減少中小企業升級阻力;「扶」是指應該把扶持三農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業上,實行少取多予,通過減稅、減費,幫助企業輕裝上陣;「逼」是靠 市場倒逼企業轉型。

記者瞭解到,在沒有技術、沒有品牌、沒有自己的土地和房產的情況下,除了一部分已經倒閉的企業外,很多企業選擇轉型或者轉移到外地。

由於廣東做外貿代加工的中小企業比較多,在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都考慮到出口轉內銷,開拓國內市場。

董建秋表示,國內市場運營成本比較高,一個直營店的投入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單店收入比較低,根本沒有利潤。但要開幾十家直營店需要投入上千萬, 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太難了。此外,國內市場收款也比較麻煩,想做國內市場,都搞一個品牌,先鋪貨,國內經銷商也掌握廠家的心理,一些代理商會壓款,高峰期企 業曾壓款幾百萬,現在都不敢發貨。

8月17日,國家發改委在對7月外貿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和動向中稱,目前中國一些出口企業開始將生產環節向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將總部和研發部門留在國內。一些企業將附加值不高、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遷往東南亞國家生產。

但有關人士認為,東南亞轉移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地員工綜合素質也不是很好,產生的效益低,算在每個單件成本上面,人工的成本比國內還要高很 多。而在越南的效率同樣比較低,加上越幣貶值速度比較快,賣出去的產品換回的是越幣,再兌換成美元,最後再換成人民幣,企業的利潤在兌換過程中降低很多, 因此企業一般選擇在當地採購。

無論是轉移還是轉型,對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來說都比較難,如果沒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扶持,中小企業面臨的境地將會越來越難,沉重的稅賦、高成本的人工和原材料、融資難的無奈,一系列問題將加快中小企業大面積倒閉的步伐。

令人擔心的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失衡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此前大量的資金湧向了房地產,一些從事傳統領域的大企業也紛紛涉足房地產,銀根的收緊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中小企業大面積的倒閉潮即將要來襲,那麼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領域的未來、還有工人失業和社會安定等一系問題。因此政府部門不能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同時也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真正出台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有力政策,解決高通脹帶來的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9

凡客陣痛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92.html

跑得最快的,一定最早遭遇坎坷。如今的重重考驗,屬於凡客和整個電商行業。

最近,凡客誠品董事長陳年破天荒地連續幾天通過微博發出聲音——這曾經是他很不喜歡的方式。因為一直備受矚目的凡客,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質疑。

而在僅僅一年之前,陳年所處的還彷彿是另一個世界。

2011年的1月,凡客的銷售數字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與2010年1月同比增長了近5倍。

站在自己公司的年會台上,陳年特別自豪,他甚至聯想到年底的時候,如果公司發展正常,凡客旗下的員工數字量應該遠遠不止1萬——在環境的變化速度遠超過人的意識的變化速度的電子商務領域,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膽的預測。

據業界公開資料顯示,凡客2008到2010年的收訂額分別為3億、7億和20億元人民幣,陳年和他的團隊對凡客體量的「增長加速度」習以為常,他 們都信心十足地等待著一年之後超越預期的滿足感和巨大興奮。所以,2011年陳年和管理團隊在制定計劃時,設定了非常樂觀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外界不斷地猜 測和傳播中,最後到達了 「100億」。

2011年初的一劑強心針並不止於凡客。2010年電商圈一整年歌舞昇平,麥考林上市,10年噹噹IPO,淘寶商城拆分並促成第一個「雙十一」的火 爆、千團大戰正甚囂塵上、無數的資本都在拚命砸向電子商務、電商人才挖角頻繁身價倍增、甚至有很多中小B2C追隨凡客的模式開始創業…… 2011年這場電商大戲在所有人的熱血憧憬下正式開啟。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幾個月後,電子商務整個行業從一個高速運轉、充滿希望的大勢,集體遭遇急轉直下:凡客和拉手網因各自原因遭遇IPO推遲,各種「寒冬論」狼煙四起,資本環境逐漸冷卻。大部分人都有點措手不及,包括陳年。

「失控」的成長

「創業要記住別著急。創業公司餓死的少,大都是撐死的。」兩年前,一個朋友創業,陳年曾語重心長地叮囑他。作為一個在電商行業幾經沉浮的老兵,陳年比誰都清楚企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失控。但是在今天,他還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其實在外界開始質疑凡客之前幾個月,陳年就有所意識。

7月的一個下午,因為開會,陳年兩次步行穿過辦公地點和富力廣場之間的通道,他發現下午2點到4點的時間段,一路上竟然能一直看到掛著凡客胸卡的員 工,不是在排隊買奶茶,就是在快餐店門口的椅子上幾個人聊天。「他們看見我還會說,陳總好。我當時都驚了。」這件事讓陳年瞬間緊繃了起來,他一直以為凡客 是一家快速而忙碌的公司,但這兩年公司的發展,自己忽然感覺對於公司失去了控制,「整個管理體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到了必要整頓的時候。」他說。

同時,凡客的品類擴張也到了驚人的地步,不僅絲襪、面膜、家紡,甚至拖把、電火鍋都開始賣。當陳年在倉庫的角落裡,看見倒放著的一堆拖把時,瞬間暴 跳如雷。巨大的憤怒讓他用幾乎怒吼的方式一字一頓地吼出一句話:「用戶-誰-會-在-咱們這-買-拖-把?!」當場所有員工都嚇傻了,而真正傻眼的人是陳 年,他知道凡客的品類擴張太快,以至於很多產品已經完全失去了秩序和意義。

儘管在2011年,凡客的明星產品VT(凡客對Vancl T恤的簡稱)銷售量達到1000萬件,帆布鞋500萬雙。但是大規模SKU的擴張,依舊造成了過多的庫存和錯誤的庫存。陳年認為,這才是凡客犯的最大錯誤 之一。「進了一些不該進的品類,而這個也是互聯網公司過度放權,凡事為先導致的。」陳年說。

2011年8月,陳年把高管們帶到大連開了幾天閉門會議,內部做出了有史以來最深刻的一次反思。陳年當時帶了一本書在身邊,書名是《從大躍進到大饑 荒》。這是陳年在凡客一直加油門的情況下踩了一腳急剎車,而這一腳剎車,勢必和原本巨大的加速慣性產生強烈碰撞,從而使很多問題再一次被放大。

產業勢力的交匯點

整個電商行業是個力學體系。在過去的兩年,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凡客自身的模式決定了它身兼互聯網、零售、傳統服裝製造、物流多個行業屬性,又歷經多輪融資,牽扯眾多投資人關注。在當今詭異的經濟形勢下,各個 行業冷暖變化不均,凡客身處其中,在產業和各種外部勢能多重博弈和擠壓中,所經歷的跌宕起伏和戰略思考,如同一部時代的大電影。

凡客發展的時間軸上,有兩個關鍵點。首先2008年奧運之後到2009年年底,對於凡客來說至關重要——這一年半沒有人談論電子商務。2008年的 2月份,凡客以互聯網推廣的方式進入電子商務。那時還是互聯網廣告、流量資源的低谷,陳年一直覺得,因為這樣一種切入讓這家公司迅速找到了立足之地。「與 此同時,你看過去幾年互聯網門戶的廣告收入的變化,這把火,是凡客點的!」

次年,電商圈就出現瑪薩瑪索、夢芭莎等一批引人注意的B2C企業。根據易觀國際Enfodesk產業數據庫研究顯示,凡客以刊例價近19億分別帶動 了當時電商的廣告投放,夢芭莎和瑪薩瑪索也分別以刊例價4.6億和4.3億追趕加大互聯網廣告營銷,據分析師介紹,業內的刊例價慣例是以2折左右的價格出 售,實際投入可以估算,但這股趨勢一直熱到了今天。

在那個時候,資本的力量已經在逐漸顯現。很多圈裡人對陳年的印象就是,對融資節奏的把握非常到位,帶動互聯網廣告的故事讓凡客在在 2008-2009年這一年半裡面,發生了第三次融資,而2010年,因為巨大的銷量以及V+等平台的出現,讓凡客在4月和10月分別拿到兩輪迅速的融 資。作為力學體系中的重要變量,凡客的拉力無疑催促了整個電商業的轉變。

第二個關鍵點,陳年至今都非常清楚地記得,是2010年麥考林的上市之後。「當時跌得一塌糊塗。」在經歷了首日上漲56.97%上之後,麥考林股價持續下滑,目前跌幅已接近90%。

而凡客卻選擇了在那樣一個時間點,公佈了第五輪融資。這是讓大家記憶深刻的一次融資——1億元的融資金額,並且全部是老股東——給了市場無比的信 心。那個時候,就在外界影響凡客的同時,凡客也在影響了外界,循環往復。當時的資本市場似乎也被搞暈了,大家一起瘋狂地追加砝碼,當時正在風口浪尖的團購 大戰,同樣迷惑了不少資本的眼睛。

野蠻生長的電商環境,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帶有加速和儲備的意識。那個時候,電商圈每天的談資就是,某剛畢業的1年的小孩,跳槽一次變成部門總 監,或者某高管被挖薪水翻了好幾番,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團購網站在慘烈競爭中曝出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惡性挖角事件。在電商跑馬圈地搶佔資源的時期, 阿里、京東以及各大B2C都在招兵買馬,這些外部環境的升溫也對於凡客產生了必然的影響。

一位親歷過2010年底凡客招聘的人這樣回憶一個有意思的細節。那個時候,每天來面試的人車水馬龍,以幾乎平均10分鐘的速度從早晨面試到晚上。 「HR有時候很牛,直接問剛畢業的小孩,給你5000,你來不來? 遇到稍有經驗的就說,1萬,你來不來吧?」但是很多人來了,一時都沒有崗位可放。

直到2011年的4月京東對外宣傳融資15億美元,並宣佈物流戰略的加速;凡客在12月宣佈獲得F輪融資2.3億美元,年底將有近30個庫房,總面 積達到50萬平米。同時,凡客「如風達」物流在能力快速發展之後,開始承接多家外單……就在團購模式遭遇質疑,很多B2C站出來說「電商是個騙局」的時 候,資本和各種電商角力依舊此消彼長。

而更深層的思考是,如今大環境所說的寒冬,究竟是來自電商模式的寒冬?融資環境的遇冷?還是來源於傳統服裝製造業的低迷?

「當我選了凡客誠品這樣一個模式的時候,自有其道理。而且4年過去,也沒有顛覆我對凡客誠品這個模式的理解,而且凡客用4年的成績,也證明了它對中 國互聯網的價值,對中國網民的價值,對中國製造的價值,我覺得這些就夠了。至於說這個遊戲,我的心情很複雜。怎麼樣的心情呢?就是覺得瘋了,但是有多瘋 呢,我也不知道。」陳年說。

事實上凡客今天的問題,並不是一家公司的問題,這個行業的力學體系裡,電商、資本彼此相互的拉扯和牽制。因為跑的很快,凡客正在環境裡加速和被加 速。而在這個過程,很多人在不斷地說服別人和震驚別人的同時,說服和震驚了自己,進而那些曾經被說過無數遍的信條,也會在無數個端口遭遇迷失。

表層之下,人性之上

在商業世界裡,貪婪,會被隱藏成很多種形態,包括過於強烈的進取精神。沒人能跳脫這個原罪。

陳年這個人——圈裡對他的評價是:他對「事兒」非常看重,而非看重「錢」。就像今天,他最大的目標是在中國製造的背景下創造出一個快時尚品牌,而非 資本層面的上市。但是在這麼瘋狂的電商大勢之下,任何玩家看到這樣快速成長的機會,所展現出來的進取心和強大衝力,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可能會轉化為一種毒 藥——使原本的節奏和初衷,與「速度和規模」已經產生加速背離。

這個過程中,陳年的心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切的伏筆就在於2010年對凡客來說,太出乎意料了。

起初,凡客以襯衫的品類,戰戰兢兢的切入了互聯網市場。那時候的陳年一心只想把襯衫這件事做好,不過他逐漸發現這個全新市場本身的需求比想像的旺盛很多,進多少賣多少的經營狀態讓凡客的銷售頻頻超出預期。

從2009年底,凡客開始嘗試多品類,進入2010年的凡客徹底跨界,不再拘泥於襯衫、Polo恤和褲子,而開始賣帆布鞋、短袖T、雪地靴和羽絨服 等等,依然熱賣。2010年,陳年去義烏轉了一圈,回來和兩個員工說,「你們去做絲襪吧。」那兩個人就暈頭轉向開始行動,稀里糊塗也做成了2010年的暢 銷品。這種SKU的迅速擴張意外地給2010年的凡客帶來了巨大變化和收穫。陳年發現」產品驅動「替代「用戶驅動」,正在成為推動凡客高速發展的動力。 「凡客的2010年與2009年,和2008年已經有天壤之別,是用戶群劇烈的改變和產品的改變。」他說。

有這樣幾組數字:

2008、2009年,凡客的複合增長為150%,而2010年則增長了300%。

2010年,VT買了230萬件,僅上線當天,當天帶來的新用戶過萬。

2010年用戶的總增長,是2007-2009年三年之和的兩倍。

經歷了用戶群和產品激增,再保守的人也會激動起來。「所以在2010年下半年的時候,凡客開始對產品驅動寄予了巨大的期待。」陳年說,「這個時候你 真的是希望,種的種子越多越好!」 事實上,今天凡客面對的「拖把」錯誤,都是基於這個邏輯下試錯中「錯的部分」,和當年絲襪產品沒什麼區別。

但當時的凡客正在享受追求規模帶來的極速快感,殘酷的是,凡客的管理文化更加速了這場失控的提前來臨。

整個凡客的文化是成王敗寇。直到今天,這種銷量為王的「結果論」在凡客內部仍然根深蒂固。有的部門只有銷量不斷上升的時候,主管才會給陳年揚眉吐氣地發一封郵件;如果銷售勢頭很猛,那麼這個團隊在公司「基本橫著走」。

這也加劇了內部的競爭。「所有的部門,因為凡客這種競爭的激烈,管理層他要樹立自己的權威,就玩命招人,看到第一部門現在有三五百人,啊,我們才一百人,不行 ……」陳年說。這些招進來的人要找活幹、出業績,從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凡客的品類激增。

相較於對運營和對資本節奏把握的超群能力,陳年對於管理層面的思考顯得相對薄弱。尤其是在企業和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人難免會對自己原有的一些弱 項有所忽視。他這樣描述自己的管理邏輯:「是我故意放權,我以為只要授權足夠了,犯了錯就是你的。這就是人性,其實我也希望看見自己團隊,每天都有不同的 人吹牛,今天我們又做了一個瘦身款,今天的法蘭絨襯衫又賣翻了,明天又做了牛仔布,賣的特別好……」

如今的電商環境,更加深了人們的層層誤解,以為速度、規模、故事能戰勝一切。但是實際上,電子商務是最新銳的行業,同時更是最傳統的行業。如果對那些多年累積的基礎問題、管理方法喪失警惕,勢必造成後期的負累。

「所以大家回頭來看,沒有足夠的授權,其實還真看不出這麼多毛病,這個過程暴露了很多人和問題,所以現在我重新回到一個上了規模以後的公司的管理, 可能對管理層要求更細節,更嚴格。我原來最反感體系化、體制化的東西,可能要管理一個上萬人的公司,這些尤其重要。」陳年自己這樣反思。

凡客的下一步

在幾個月後,眾多質疑開始包圍凡客時,陳年認為不是什麼問題:「我覺得挺納悶,就是我們做了10多年互聯網銷售,最近終於成為了焦點,而且重新來討 論互聯網銷售的價值。做電子商務,我覺得永遠不要忘記的一點就是用戶體驗。因為各種其他的輿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今天有沒有新增長?你今天老用戶的購 買是不是增加了?只要關心這兩點就足夠了。」

這一次,陳年的確也開始從「規模」的角度對公司的管理進行反思,「如果用戶的增長速度沒有超過SKU的增長速度,勢必帶來某種程度的不平衡,從而造 成對未來的誤判和對顧客接納程度的損傷。」這兩年加速快跑的凡客的確有很多問題,品類上急速擴充和試錯讓這家體量快速膨脹的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問題的核心就是發展速度和能力成長之間的博弈。

面對之前所出現的SKU擴張無序、過量和錯誤的庫存、以及內部管理危機,凡客做了一個深層次的調整,內部體系和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立數據中心,重新並調整了事業部的結構。

首先,想要實現互聯網的系統化和數字化的管理,讓任何「數字」變得可預測和可控,凡客成立了一個數據中心。「由一個高級副總裁帶領十幾人的團隊,逐漸成為公司內最累的部門之一。」陳年說。

「我們團隊基本上不睡覺的。」這位高級副總裁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一開始,大家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就是出一些簡單的數據,比如庫存的數量。但是他發 現,數據提出來以後其他部門就會問,那怎麼配合進貨的關係,於是數據中心就開始根據不同的問題,不斷尋找數據與數據之間關聯,並最終把各種關係搭建起來。 大家又說,庫存周轉慢的東西怎麼辦呢?我們就又得從庫存裡面拉出一列關係來。那新用戶的增長呢?他們就把新用戶的增長和每個產品帶來了新用戶的增長,二次 用戶的二次購買,這兩個之間的關係和每一個產品去掛鉤……」

但是隨著這種背後的計算體系越來越精細,陳年很樂於看見凡客像一個數學公司般運行。與此同時,在數據中心之外,凡客此次調整的最大變化,是關於管理 的部分,重新劃分了事業部結構,要求前端的5大事業部和後端的運營體系,全部執行數字化管理,每週由數據中心進行審核,並及時發現其中的異常。

在此之前,凡客的內部構架是按照業務類型分成的兩大事業部,基礎產品事業部和新產品事業部,並形式了橫向的「條塊管理模式。」即事業部下面包含三個中心——囊括規劃、設計和生產的產品中心、負責網站和內容圖片的營銷中心、以及負責外部推廣中心。

隨著這次反思,陳年發現,這種模式在創業型公司初期的時候,會非常受用。每個層級的人都會專注地做一件事。後來隨著公司規模的幾何型擴大,三大中心之間不但根本沒有相互產生作用力,反而是相互的控訴此消彼長。

「因為當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產品中心逐漸出現傳統的特點,即在傳統的服裝業中,生產的人員會認為是自己在主導其他部門,有拖把就進拖把,有指甲剪 就進指甲剪,完全不考慮其他部門。所有事業部的規劃和設計人員,全都依附於生產。但是,一個拖把和指甲剪對於推廣和營銷的意義卻非常小,根本沒有人考慮營 銷和推廣中心的部分,而營銷中心和推廣中心,對於生產也沒有任何制約能力。」陳年這樣分析。

2011年的產品驅動,讓陳年想通了在整個構架中,最應該首先考慮的是規劃和設計。目前,事業部調整方式是「獨立團的縱向模式」。即以品類劃分為五 大事業部,每一個事業部下面,擁有規劃、設計和營銷。除此之外,把生產部分完整的提出來,成立了三大生產中心,快速地進行供應鏈反應,不再去影響前端的規 劃和設計,由事業部統一向生產中心下單,再由生產中心直接對接外部的製造工廠。

陳年強調,凡客的商業模式注定必須用數據進行考核。對事業部的KPI考核就是銷量和利潤;生產中心的KPI考核是品質、價格、及時,而被獨立出來的 推廣,也需要每天就自身資源和各個事業部對接,新用戶的增長是其考核標準。對於每一部分來說,都有最直接有效的考核機制。對於任何一個快時尚品牌而言,都 應該通過降低運營成本、加快供應鏈的反應能力上下功夫。周轉效率越快,資金鏈和庫存的壓力才能夠被充足釋放。

凡客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中,奔跑最快的一家企業。它當下暴露的很多問題,和所做的反思,比很多電商企業要早,它的新陳代謝也折射出很多電子商務整個行業的現狀。

在整個世界,在任何一個沒有經歷過重大起伏和波折的行業裡,都無法期待它能迅速誕生出真正偉大的公司。從這個角度來看,凡客如今所暴露出來的陣痛,是凡客的幸運,也是中國整個電商行業的幸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44

經濟型酒店管理陣痛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11/5MNDIwXzQ3MjY5MQ.html

這一次,將經濟型酒店行業推到鎂光燈下的,是兩種近乎極端的表現。

6月8日,經濟型連鎖酒店布丁宣佈獲得富達投資、君聯資本、KTB、摩根凱瑞資本、建信資本五家機構共5500萬美金注資。資本的進入對經濟型酒店行業來說,是久違的好消息。

而另一廂,這個行業卻頻繁傳出壞消息:去年5月,如家在吉林通化的一家門店發生火災,導致10死35傷。2012年第一季度,如家、漢庭紛紛出現虧損,股價下跌;今年上半年,接連爆出各種衛生問題更是讓經濟型酒店遭遇信任危機。

這 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似乎將經濟型酒店業推到了一個微妙的轉折點。一方面,經過數年的高速發展,市場空間仍大有可為——從前幾大品牌未來幾年的擴張計劃 看,不但不減速反而可能會加速。例如,7天就計劃在2014年將分店規模擴大到至少2000家;漢庭也將主要以加盟店的模式迅速擴張。而另一方面,急速跑 馬圈地的過程實際是對美好商業模式的稀釋。為了不讓它稀釋,酒店管理者必須通過種種方法讓它「收攏,把線綁緊」,漢庭創始人季琦稱。

站在十字路口的經濟型酒店,如今面臨的是規模化與標準化間的博弈。而只有邁過了這道組織變革與管理升級的「坎」,原先的商業模式與美好願景才有可能持續下去。

問題頻出

從上世紀90年代錦江之星開出第一家門店以來,經濟型酒店在中國已走過15個年頭,形成了錦江之星、如家、7天、漢庭、格林豪泰等幾大品牌,並有4家上市公司,格林豪泰是其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全外資公司。

截 至今年一季度末,「10歲」的如家旗下運營酒店已達1479家,而2005年成立的7天酒店,經過7年高歌猛進後開業酒店達1044家,成為第二個進入 「千店俱樂部」的品牌;漢庭、格林豪泰、錦江之星正在運營的酒店也分別達到675家、「600多家」和582家,如果加上在建的酒店,他們也都接近甚至超 過「千店」規模。

就在各個品牌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去年來頻頻發生的「毛巾門」、「床單門」等各種「門事件」,讓這個典型的快行業始料不及地陷入尷尬。

「最近怎麼會這麼多事情?」7月2日,當記者見到格林豪泰董事長徐曙光時,他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他看來,經濟型酒店發展到今天,「體積大了難免會有個別案例出現」,另外,這也與發展速度有關,「此外,速度快了之後,如果管理系統、人員招聘和培訓體系跟不上,也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漢庭創始人季琦認為,經濟型酒店快速擴張之下,「出問題就出在人身上」。一線的客房服務員被季琦認為是「最難管理」的,「比如有的阿姨以前在農村,她們家擦桌子、洗碗、洗鍋只有一塊抹布,對於他們,只能通過視頻或言傳身教慢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如家、格林豪泰的「毛巾門」事件統統出在加盟店裡。毫無疑問,加盟體系將大大稀釋總部對單店的管控。

於 是,各家經濟型酒店不得不在管理流程上變得更為強勢。目前,錦江之星堅持前3年向加盟商指派店長,3年後加盟商指派的店長必須通過錦江之星的考核後才能上 崗;在一些統購物質上,加盟商也必須服從,例如,錦江之星的加盟商必須在3年內完成床墊的更換,且必須採用錦江之星推薦的3個品牌。

格林 豪泰酒店包括洗髮、洗漱用品等物資的採購,都要求統一的品牌。一些供應商與格林豪泰從若干年前就開始合作,格林豪泰認為,這些產品對客人的健康是比較有保 障的,門店可以根據自身庫存狀況從這些規定的供應商採購物資。「但不排除個別採購人員把非我們認可的品牌拿進來」,徐曙光說,這種現象一旦被發現,將受到 相應整治。

除了加盟模式,成本壓力可能是導致管理危機的另一個因素。以漢庭上海世紀公園店為例,「原來租金為7毛錢/平方米,現在則漲到 2.5毛錢/平方米,翻了四倍」;另據錦江之星副總裁李予愷提供的行業數據,10年前,經濟型酒店行業的人工成本率(即人工成本和酒店營收之間比例)約為 10%多一些,而目前幾乎接近20%。於是,租用「混合樓」被當作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所謂「混合樓」,是指酒店與其它行業的公司共同租賃一個物業,而這 容易引發各種問題。發生火災的如家吉林通化店就是與KTV等娛樂場所共用一棟物業樓,結果如家被樓下其它業態經營者區域內引發的火災殃及。

李予愷稱,從酒店管理角度講,有約10道防線可以防止這次事故發生,比如,前台的報警終端,晚間工作的人員到現場檢查,保安定期巡邏,關閉防火門,提早喚醒客人等。

「這跟平時管理的細節,執行力和抽查、檢查系統都有關係」,李予愷稱,經濟型酒店一些問題的出現,「主要還是管理意識和細節不到位」。

「延伸」組織

隨著管理半徑與管理密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經濟型酒店意識到,要保證持續的標準化運作,「集權」與「授權」變得相當重要。如何將總部的指令通過若干個中間層級傳達到分散在全國各地的門店,保證信息不失真,且被認真執行,考驗著各家經濟型酒店的管理智慧。

最初,錦江之星由總部直接負責門店的管理,彼時,各店的店長們每個月要到總部直接參加時任總裁徐祖榮主持的工作會,總部也直接為門店提供支持、培訓等各項服務。

但 在門店數達到100家時,有些店已經開到了「千里之外」,總部直接管店的方式開始變得力不從心。於是,他們在總部和門店之間設立了「區域」,由區域負責人 直接管理門店。再往後,他們又發現,「區域」直接管理50-60家門店已經是極限,就又在「區域」和門店之間增設了「地區」。

目前,錦江之星共設立了8大「區域」,每個「區域」下轄100-200家店,「區域」下面的每個「地區」管理15家左右的門店,再往下就是店長,他們通常每人管1-2家店。

在這種組織架構之上,錦江之星試圖通過不同程度的「授權」,將中層管理者的積極性激發出來。

虞瑜是錦江之星南方區域公司總經理,管轄範圍是包括廣西、廣東等在內的5個省。總部每年會向她下達年度營收目標,包括門店每個房間的收益要達到多少,開業門店數要實現多少等;作為區域負責人,虞瑜接到營收目標後,再往下分配,並細緻到門店。

在 堅持公司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他們也獲得了一定的主動權,比如早餐品種的本地化。以早餐中的面條為例,虞瑜管轄下的門店提供的多是南方人常吃的米粉、米線 這樣的「細面」,不同於北方的「粗面」,點心的品種也與其它地區不同。「我們更多的是希望把每個省的文化做好,讓外來的客人跟本省的客人都能夠接受。」她 說道。

為保證總部命令的執行,虞瑜每天的工作除了開會,組織大家學習,發佈指令外,更多的是去巡店,查看指令落實的情況。在她看來,總部 下達的命令通常 「比較宏觀」,作為分公司負責人,她首先會在總部命令的基礎上,根據所屬地的特點,增加一些細化的內容,發送給各地區經理,接下來是召開會議進行落實,並 對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及獎懲。

隨著規模擴張,格林豪泰也增設和細化了很多部門。比如,目前其在全國設立了10個大區,再往下是二十幾個「區 域」,在每個「區域」內,為了方便管理,又以地理位置劃分,每20家左右的酒店劃歸為一個「城區」來負責。以大區區域經理為例,轄區內所有的門店管理、新 門店開業,包括員工培養和晉陞都與其最終的獎懲有關。

如家也在2009年門店達到600家的時候,開始在總部與門店之間增設兩個管理層級,進行區域化授權。

然而,這種授權究竟該做到何種程度,不同的經濟型酒店卻答案各異。

以各種節假日價格的調整為例,錦江之星的「區域」公司會對下轄地區進行提醒,由地區向門店徵求意見,門店給出調價方案後,由區域公司最後拍板。畢竟,各地的環境、淡旺季不同,消費群也不一樣,屬地化管理能更迅速的根據當地情況作出反應。

相 比之下,漢庭和格林豪泰的門店就沒有自行調價的權力。當格林豪泰的門店認為有價格調整需求時,他們需要與總部溝通。總部的市場部門再根據該酒店的位置、服 務、周邊競爭對手的信息等綜合考慮後,三個工作日之內給出同意與否的答覆。「我們不希望一些酒店的個人行為影響客人的體驗,這是我們比較擔心的。」徐曙光 解釋說。

「嗯威並施」

酒店業是一個極度講究細節的行業。管理升級不僅體現在組織架構的調整,也反映在對一線員工的細節管理上。於是,獎懲制度被普遍運用到經濟型酒店的管理中。

以 一線打掃客房的服務員為例,他們的薪資通常以「底薪+績效」的形式發放,以此激勵其多打掃房間。但當速度與收入掛鉤時,問題又來了:如何保證打掃的質量? 為此,格林豪泰設定了一個上限,通常是「18-20間/天」,力圖既保證質量又防止員工過度疲勞,而一旦某個房間被值班經理或客人發現打掃不乾淨,則需要 返工,並由客房經理負責培訓。

對於店長,根據國際行業標準,錦江之星設置了一個「0.3‰」的紅線,即每賣掉3300個房間最多只能有1 個投訴,即一家120間房的連鎖店,每月有一個投訴就超過了標準。只要有一個投訴到總部,店長當月的工資就會被扣掉200元;如果連續幾個月都超過 「0.3‰」的紅線,總部就會派人暗訪,如果再沒達標,總部就直接派人打分,如果打分不合格,店長的年底獎金將被削減20%,也失去了在公司評選先進的機 會。

錦江之星還有一個「連坐」制度,即一旦被總部查到某個一線員工違規,被處罰的是店長、地區和區域負責人。「這不是員工的問題,是干部的問題」,錦江之星認為。

虞瑜稱,她每個月都到錦江之星總部開會,總部會根據暗訪客人的滿意度,抽查,打分的彙總結果,在會上對他們進行獎懲。

「我們這塊的獎懲力度很大」,虞瑜稱,獎懲分明了,事情的落實就有了力度。

除了獎懲制度,漢庭內部還針對一線員工,尤其是一線打掃客房的員工,設立了一個「漢庭基金會」。不久前,季琦剛批准了「好幾萬元」的申請,支助一個家庭困難的客房阿姨治病。

「我認為這個阿姨得到幫助後,一定不會拿擦馬桶的毛巾去擦杯子,甚至跟她一起在漢庭工作的親戚、老鄉也會受到感染,喜歡這個企業,把企業當成自己家的企業對待。」在季琦眼裡,「人心的所向」比冷冰冰的制度更有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57

電商衝擊:深圳華強北遭遇轉型陣痛

http://www.21cbh.com/HTML/2012-7-25/xNNDE5XzQ4MjgxNw.html

被譽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深圳華強北正在步入轉型期。

有人說,華強北一條900米的街每年的銷售額能達到4000億元,但現在情況卻變得有些不太一樣,「生意慘淡,很多人都撤場了,最近兩年這樣的聲音特別多。」華強北電子市場中一名普通的IC元器件銷售人員黃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日前,記者在實地走訪時發現,華強北賽博數碼廣場的二三四樓的確有大量的「旺鋪招租」廣告,大約佔了現有鋪面的三分之一,人流也比較少。

而像深圳國際電子城、賽格通信市場、遠望數碼商城過去都是以山寨手機為主的電子賣場空鋪並不多,但經營的業務卻從過去的山寨手機變為了水貨手機、手機配件和對講機等。在深圳華強電子世界這類以IC元器件為主的賣場,偶爾也會有幾間空鋪,空鋪率並不高。

深 圳市福田區華強北商業街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鄧芬曾透露,從2010年年底到去年8月,華強北商業圈原有商戶3萬多家,其中有3500名商戶離開。而一不 願意透露姓名的華強北業內人士則向記者透露,加上未註冊登記的商戶,華強北其實有8萬多家商戶,所以撤場的數字應該遠大於去年的10%。

「在華強北,應該分為兩種生意形態,一種是賣手機、電腦等電子消費類產品的商舖,他們面對的是普通消費者;還有一種是IC元器件的批發,他們面對的是全球客戶。」

浸淫華強北市場十多年的科通芯城Cogobuy執行副總裁朱繼志對記者表示,大家看到的撤場主要還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的衰敗,過去一些賣山寨功能機的代理商和分銷商趕不上智能手機這一波浪潮,被淘汰是很自然的現象。

「很 多人的購買習慣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實體店越來越難做。」有店主向記者表示,很多品牌的筆記本甚至是零利潤,為的是走量拿到廠家的銷量返利,而山寨手機的 銷售更是慘不忍睹,大多數人已經選擇轉行。可以看到的是,山寨手機、平板電腦目前在賣場中所佔的比例已經很小,蘋果、安卓手機和平板及其配件則佔據了越來 越大的比例。

朱繼志告訴記者,相比出現撤場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商家,另一種生態模式IC元器件的生意毛利潤也在逐年降低,賣一根金士頓內存條只賺2毛錢,因此,很多人選擇了電商再創業。「但真正的整合卻很難,因為在華強北,已有自己獨有的生存方式。」

據工信部統計,2011年中國IC元器件行業市場份額超2萬億元,跟3C、汽車等市場份額相當。同時,據阿里巴巴數據,中國中小企業超5000萬,其中技術製造型企業近500萬家。朱繼志的理解是,在華強北中,做著「微型生意」的人不計其數。

這 一點對於黃磊來說深有體會,他平時的工作之一就是幫朋友找貨,像手機上的一個小部件,打個電話,竄個場子就能找到。黃磊身邊也有很多做IC元器件的「老 闆」朋友,說白了也都是原來跟著老闆打打零工,發發貨的小工,「這行沒有什麼門檻,基本做了一個月就能知道里面的門道,然後跳出來自己開個店,再帶兩個老 鄉,如此循環。」在黃磊看來,他們對未來的要求並不高,一年下來只要掙得比上班多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每個人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圈子和客戶,不大,但是足以 生活。

黃磊對記者表示:「華強北的意義對我們來說就是衣食父母。我不認為華強北正在衰落,或者生意會被線上取代。相反華強北的商業模式已經形成,而且這種模式已被證明是盈利而且是有其生命力的,只是華強北需要轉型和升級。」

鄧芬此前也曾表示,目前,華強北依然存在低端市場、市場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較大壓力及危險格局,深圳市將加大對華強北電子市場的扶持力度,加快產業轉型。

「如果華強北還是依賴櫃檯交易,那麼有限的空間資源,包括道路交通都承擔不了。」鄧芬此前表示,「如果不轉型,我們還是像傳統的科技街拼傳統的營銷模式,那我們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小,最終整個市場還是會萎縮。」

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對記者表示:「華強北目前的發展已經滿足不了現有的需求,正在考慮做商舖的擴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8

民企「參軍」,看上去很美 「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035

「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

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

軍民融合正成為資本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停牌5個月的A股成飛集成近日披露重組預案,公司將獲注殲擊機和空面導彈等軍工資產,交易估值達158.47億元。控股股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防務裝備核心業務及資產將就此實現整體上市。

這也是繼中國重工之後,又一家上市公司獲得巨額軍工資產的注入。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希望把中航工業的每個業務板塊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業母公司作為持股股東。

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相一致,李克強總理也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在經濟大環境的過渡期,受經濟波動影響最小的軍工產業被看好。政策瓶頸被打破後,軍工市場的壁壘也將向民營資本逐步放開。這也被認為是轉型期刺激經濟的利好因素。

然而真正的融合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對進入軍工行業實行的許可證制度,事實上就說明了這個行業既有的制度壁壘,除此之外,人才、技術、資金等等門檻,都在考驗著民企們的智慧與耐力。

軍企民企,誰融合了誰

在軍民融合中,軍隊率先邁開了走向民用市場的步子。由於許多軍用技術可以移植到民用設備的製造中,傳統的軍工廠往往擁有著「一專多能」的生產線。

「軍企要提高效益,因為軍企光吃軍隊的單子是吃不飽的。」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稱。

陝西某國有航空產品公司專注於軍用黑匣子等航空用品生產。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涉足列車上的信息記錄儀。在高鐵快速發展的環境下,軍用生產線得以被雙向乃至多向利用。該公司總經理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民營企業目前還沒有進入軍工領域的優勢,因為生產軍工不以利潤為唯一追求,且涉及政治責任,民營企業看起來「不令人放心」。

《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3》稱,截至2012年底,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軍民結合專項資金或通過其他渠道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資金總額達16.6億元,同比增長33.5%。這些資金有的用於軍轉民專項扶持,有的用於軍民技術雙向轉移。

大規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軍工科技集團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現在的軍民融合多以軍企為主體,為了釋放軍企多餘的生產力,提高效能創造收入,原有的生產線往往按照軍用和民用4︰6的比例進行生產,保證為部隊服務同時,也為市場服務。

軍企大步向前尋找新市場,民企卻面臨這樣的困境:門檻高,前進難。

前述報告同時指出,軍工行業自成體系,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配套相對封閉。一些軍工單位憑藉武器系統總體的優勢地位,在配套任務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內部傾斜,「儘管民企具備承擔任務的能力,但實際參與仍然有限」。

軍工集團亦屬國企,許多還是大型國企,國家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核直接影響未來發展。由於考核的主要依據是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益,大型軍工集團往往在競爭性採購制度並不健全的情況下,將配套任務「內部消化」,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如此還可以爭取到國家投資,加大併購民企配套單位的力度,導致軍工科研生產任務不斷向軍工系統集中。軍民「融合」便可能以壟斷的形式達成。

原本意在使軍隊借鑑「購買服務」的模式,以更少投入在更廣範圍選取優質「服務商」,現實卻削弱了競爭和創新。

以軍企為主體的融合現狀短期內無法避免。「如果說有競爭,那也大多是軍企和軍企之間的,特定領域民企基本無法插足。」上述人士稱。

保密做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有足夠的市場容量,民營企業才會嗅到商機來申請許可證。

《艦載武器》雜誌執行主編石宏這樣描述這個市場的容量,「解放軍大規模的換裝還沒有完全開始呢,市場就已經開始變大了。不管陸海空,裝備還很落後,都需要改進,每個軍種的裝備種類又是成千上萬」。

供不應求是這個市場的寫照。「從殲-10就可以看出來——成飛(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簡稱)那麼全力生產,還是不夠。」一位熟悉該行業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從2005年6月原國防科工委頒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起,到十八屆三中全會,軍工領域的大門一直在為民營資本徐徐打開。市場和政策的利好已經將民營企業推到了路口。

2012年,國防科工局共向60多家民營單位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一份工作簡報的數據,彼時獲得許可證的單位總數超過1800家,其中非公企業超過500家,超過總數的1/4。

石宏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的民企參與的環節其實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後勤物品、材料供應、輕型車輛、無人機等,「後勤、輔助用品、被服防化和邊角的外包工作比較多」。

「隔行如隔山」,橫亙在民企與軍企之間的,還不僅僅是技術與資金。

從市場參與來看,民企與軍企的根本區別在於產品定位。民企著眼於利潤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對於傳統軍企,有許多特種軍品的訂貨量很少,限於幾輛或者幾十輛。這對於追求規模化生產、最大化效益的民品製造商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研製很久,風險就很高,建立生產線、製造模具都很昂貴。」一旦成本過高,多數民企就將望而卻步。

這也是軍企在民用領域開拓數年,效果一般的原因。「你看傳統軍工企業雖然進軍了民用市場,但是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牌子和產品。」石宏說。

《中國國防報》曾報導,瀋陽某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曾參與過軍用汽車的研發和製造,並承攬過聯合國採購大單,為聯合國派往世界各地的維和部隊、急救醫院和科研機構等提供特種車輛。但企業經理人仍坦言,「由於部隊的前期投入幾乎為零,大的研發項目我們不敢做。」

解放軍總裝備部對許多軍選民用裝備的採購模式也能印證以上說法。這種訂購模式被稱為「三自一參與」,即:企業自籌資金、自主研製、自主開發,軍方參與,這就意味著軍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費幾乎沒有。

不固定的資金支持,在面對強調性能達標的軍品訂單時,也顯得無力。遼寧一家生產壓縮機的民營企業在研發科研難度大的軍品時,項目得不到資金重點支持,同時部隊需要的產品型號長期沒有需求或者需求量小,結果生產線利用率低,人才和設備實際上被大量閒置。

另一個問題則是,民企涉足軍工,軍工裝備的核心技術如何做到保密。在實踐中,市場的選擇反倒沒有讓這成為一個太大的問題。類似於代工企業接受委託方的質量監督一樣,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說,部隊和企業之間都會有保密協議,此外還會有專人經常檢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會跟你做生意」。

需要改變既有藩籬

民資在軍品生產中應該佔有更重要的地位,這幾乎成了一個共識。

中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蚌埠艦」贏得世人矚目,據報導,新一代護衛艦是統一招標並交付部隊使用的,具備承製資格的船廠公開競標並簽訂採購合同,大大加速了生產與交付的速度。這樣的公開競標採購模式如何推廣到更多領域中,成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達到性能要求,價格並不是決定軍品採購的唯一標準。但培育適度競爭環境一直以來為軍方所樂見,因為價格信號會促使承製廠所不斷改進核心戰技性能,讓用裝部隊分享競爭採購帶來的戰鬥力「紅利」。

國防白皮書顯示,近年國防支出中,人員生活保障費用、演習訓練等活動維持和裝備研製採購經費投入各佔三分之一比例。據此測算,2014年裝備訂單將近三千億,這比十年前翻了幾番。

儘管如此,這筆支出估計不會讓中國軍隊感到寬裕。應對國家安全複雜局面,軍費缺口和任務需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號稱「貴族軍種」的海軍近年開始密集接收新裝備,但仍存在老舊裝備比例高、新裝備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還需要持續的經費投入。中國軍隊的航母、艦載機、大型運輸機、殲-20、「嫦娥」探月等高新工程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也需要巨額軍費保障,配套建設和不可預測的經費超支讓解放軍捉襟見肘。

利用有限的軍費投入,實現既定建設目標,倒逼著軍方必須轉型。

西方國家的民資同樣在軍品生產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一開始就是。從演變過程上看,中國的發展路徑和西方恰是相反的過程,西方是以民資私營為起點,而在我國,則是以軍企自營為起點。

在更早一個時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從組織形態上看軍民融合反而是比較融洽的,當時動用全國一盤棋的國有資源支援「兩彈一星」、核潛艇等重大工程,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軍用與民用各自走向獨立發展,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集中優勢資源辦軍工,制度建設已顯滯後。

上海政法學院海權戰略與國防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倪樂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19世紀中葉,西方國家政府開始介入私人軍火產業。核心技術掌握在私企手中,西方國家政府開始與軍工企業簽訂保密協定,並控制軍火生產計劃。「由政府派人監管,並規定武器生產數量。」倪樂雄說。另一方面,一些軍工企業家也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任職,由此也帶來了嚴峻的後果。

二戰以後,各國的軍工領域的製造商紛紛面向民用,樹立市場規則,在釋放生產力的同時,通過「軍民兩用」的技術和產品使全民受惠。

1994年,美國國會技術評估局在《軍民一體化的潛力評估》研究報告首次提出「軍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科技工業相結合,形成統一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軍隊高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美國國防部不支持關鍵武器系統主承包商間的合併,且主承包商須將所獲的合同的2/3-3/4交由分承包商承包。

美國政府頒佈的《最優購買力指導方針》規定,同一項目在採辦過程中應存在兩家以上的競爭廠商。俄羅斯對於參與競爭者的數量也有相同的規定,並在國防採購中推行競爭談判機制。

由於武器裝備的特殊屬性,不少設備研製生產定向供貨獨此一家,天然壟斷。這也造成許多民企在技術門檻面前難以突破,「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先要從小的來。你如果讓吉利、奇瑞去生產裝甲車,首先裝甲鋼材料就達不到標準。」業內人士表示。

這就需要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讓民企從小處做起。

英國政府讓世界最大的國防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其供應鏈,比如龐巴迪宇航、波音、空客等。日本的軍工生產壟斷嚴重,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5家主要軍工企業裝備訂貨一度佔防衛省訂貨總額的60%左右。日本防衛省對付壟斷的辦法大同小異,提高公開招標合同的比例,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競爭。

市場終將叩開軍工生產的大門,倒逼體制變革。但需要改變既有藩籬,建立市場規則,增強競爭,也正如前述軍工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所說,「陣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86

民營油服進入 「反腐陣痛期」

2014-06-30  NCW
 

反腐敗調查重壓之下的敏感時期,剛剛向民企打開的油服市場大門重變狹窄◎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楊國興下海到石油行業打拚已經有20多個年頭。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中石油長慶油田做鑽井工程服務的民營企業家之一,但今年將是他在這個行業「最艱難的一年」 。

從2013年開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大幅度縮減了資本開支,今年的計劃數還將繼續減少7%,其中油氣勘探開發的資本開支減少約3%。財新記者獲悉,中石油今年上游鑽探業務的工作量計劃比去年減少600 萬米鑽井進尺,下降16%。

在蔣潔敏時期以「大幹快上搶產 量」著稱的長慶油田壓縮最巨。其鑽井相關業務量相比去年銳減70%,鑽井進尺比計劃(近1000萬米)也減少了一半。

長慶油田是中石油重點打造的 「西部大慶」 ,2003-2012年間,生產的原油和天然氣折合油當量從1000萬噸激增至4504.99萬噸,一舉超越大慶油田,成為國內產量最大的油氣田。期間的兩任總經理王道富、冉新權因此受到原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的賞識。但在2013年8月27日,兩人同時因嚴重違法違紀遭調查後,對長慶油田一味追求產量和儲量、不惜涸澤而漁的批判日高。

楊國興直接感受到了這一變化。 「今年我們施工隊伍的工作量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之前公司的營收在2億元左右,今年預計只有1億元上下。 」最多的時候他擁有24台鑽機,現在只留了12台,很多工人放假,井架和設備只能晾著。

信貸資金的短缺更是讓已經攔腰折半的業務規模雪上加霜。中石油一般要到年底才會結算當年的工作量並支付合同額,民營油服公司通常需要靠借貸維 持資金周轉。楊國興把去年5000萬元的銀行貸款還上,今年想貸一筆周轉資金就吃了閉門羹。

「過去可以將當年的工作量做抵押,得到保底貸款,但今年銀行知道油田的工作量壓縮,民營隊伍基本都拿不到貸款。 」楊國興的公司是在長慶油田討生活的1200多家民營油服企業中規模較大的一家,他預計很多更小的民營公司經歷這輪重創後,只能倒閉或者轉行。

2013年長慶油田的鑽井工程,動用鑽井鑽機共1034部,計劃今年僅需要500多部,不到去年的一半。財新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包括國企和民企的鑽井隊伍在內,處於閒置狀態的鑽機數量約為600台,因設備閒置所產生的折舊攤銷、人工維護等費用損失每天至少1500萬元。

「資本支出降低是因為我們會更加注重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性發展。 」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在3月的年度業績發佈會上表示, 「2013年是我們公司重要的轉折點,公司從重視規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發展。 」可以想見,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石油的油氣開發投資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擴張,可供民營油服公司分食的市場「蛋糕」有限。

與此同時,在中石油腐敗窩案仍在查辦並不時有新的經理被抓傳聞的背景下,為清理招標過程中長期存在的腐敗尋租空間,今年伊始,長慶油田啟動了首次井筒類工程(包括鑽井、固井、試油、壓裂等工程)的公開招標。中石油內部隊伍佔據了中標隊伍的大多數,不少往年在長慶油田拿到同類項目的民營企業被拒之門外。

今年4月,幾家民營企業聯合上書,反映長慶油田在招標過程中設置過高的技術、資質門檻,讓國有企業入圍而排擠民營企業。但5月長慶油田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對民營企業反映的情況進行的回應中稱,中標的民營鑽井隊伍達到420支,加上固井、錄井、試油、壓裂隊伍,民營企業中標比例佔到54.3%。

一位上市民營油服公司的高管亦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些年來中國石油勘探產業處於大發展的態勢,不同業務水平的民營企業都可以有活幹;現在投資放緩、工作量減少,讓誰幹和不讓誰幹,需要一種公平的辦法挑選隊伍。

「中國的油服市場這幾年好容易比較開放了,發展起來了一批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民營油服公司,並且伴隨著中國油公司走出去的步伐,在國際市場贏 得了與斯倫貝謝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的機會。 」他說, 「這裡面確實存在招投標腐敗問題,但不能因為存在腐敗就把門重新關上,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 」

長慶油田樣本

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油田開發從來都是難以染指的領域。而陝北的「油老闆」們卻經歷了兩次從開放到收緊的跌宕起伏。

位於陝甘寧蒙地區的長慶油田,是典型的低滲、低壓、低丰度的「三低」油氣藏,單井產量低,開發邊際效益低。1994年,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陝西省政府簽訂《關於開發陝北地區石油資源的協議》 ,從長慶油田和陝西延長油礦管理局已登記的探礦區內劃出1080平方公里,交由市縣組織開發。後因地方政府屬下鑽采公司缺乏資金,開始向民間資本招商引資。

在全民開發油田熱潮中,1994年開始的近十年間,陝北地區一度是國內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然而好景不長,國家經貿委和國土資源部等聯合陝西省政府下發文件,叫停地方政府越權審批下放油田的開採權和收益權。

2003年6月7日這個日子深深印在楊國興的腦海裡。當天,他和上千名在陝北的私人投資者油田資產被一紙文件收歸國有,被回收的油田資產總價值超過50億元。

「這些民營公司還剩下五分之一繼續留在行業裡,給長慶油田做油田工程服務,其餘大多數已經轉行做餐飲或者房地產開發了。 」楊國興說。

油田收歸國有之前,楊國興擁有價值1億多元的油田資產,但國家只以一年交到煉油廠的噸數作為產量,給了580多萬元的補償。歷經油田國有化風波之後,他通過與長慶油田和下屬採油廠建立聯繫,轉行做油田服務,因曾經有上游開發的經驗,從井位的審批、鑽井、試油、測井等一系列流程都很熟悉。

2008年開始,前任總經理冉新權治下的長慶油田提出建設5000萬噸 「西部大慶」的生產目標,每年僅鑽機就需要800-1000部。按當時每部鑽機2000萬元、最少50人計算,需另外組建600支鑽井隊,投入100多億元,新增3萬餘員工。這還只是鑽井需要,不包括壓裂、試油試氣、測井、固井、修井設備和專業隊伍,以及後勤服務保障的配套。

長慶油田內部鑽井和油服隊伍數量不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勘探和產能建設,民營油服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長慶油田民營鑽井隊伍和油服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比中石油其他油田都高,其中民營鑽井隊伍有500支,國企鑽井隊伍400支,全國一半以上的民營油服公司在長慶油田開展業務。

在楊國興看來,中石油內部的油服隊伍,管理和後勤保障機構臃腫,運營成本高,生產效率較低。民營油服公司的加入雖然侵佔了部分中石油油服公司的市場,但總體對中石油利大於弊。還是以長慶油田為例,據 《中國石油報》報導, 2008年以來,進入長慶進行鑽井、試油作業及地面工程建設的民營隊伍,一度達到參建隊伍總量的70%。而通過開放市場,長慶超低滲油田單井綜合成本降到300萬元以內,蘇里格氣田單井綜合投資由1300萬元降到800萬元;通過市場化運行,長慶油田每年新增五六百萬噸油氣產能,節省投資近20億元。

規則制定者

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上市改製之後,將油服和設備公司作為乙方仍留在集團內。

石油工業發展初期,國內鑽井工程服務市場處於封閉狀態,尤其是東部和東北地區的老油田,鑽井工程多採用 「一對一」的服務模式。這些油田經過多年開發已進入穩產期,每年鑽井作業量總體變化較小,原來配置的鑽井工程隊伍基本能夠滿足,油田外的服務公司較難進 入,即使有少量鑽井業務需要油田外企業參與,招標範圍也僅限於集團公司所屬的鑽井工程服務企業。

而以長慶油田、塔里木油田為代表的新上產油田,已開始採用油公司與鑽井工程服務隊伍分離運作的模式,通過市場化公開招標的方式,從全國範圍內 選擇鑽井和油服隊伍。像長慶油田這樣的「三低」油田,價格是選擇外部鑽井油服的主要考量因素,但因為無法保證長期的工作量,項目基本是一年一簽。

根據中石油的規定,鑽井工程等項目要求超過200萬元就必須招標,物資採購、業務外包和技術服務等項目,則是100萬元以上必須公開招標。 「但是過去長慶油田基本沒有進行過公開招標,多採用邀請招標或內部議標的方式,這也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 」長慶油田分公司一名參與招標工作的人士表示,以前的招標事務處形同虛設,管工程和物資的具體業務部門有專門的招標辦公室進行操作。在油田公司層面設立了招標中心之後,才將招標管理和執行分開,業務和程序分開。

長慶油田的 「一對一」隊伍只有川慶鑽探和中油測井,在保證其工作量要求外,其餘工作量都已經市場化。在年初進行井筒類工程招標之後,長慶油田還對剩餘工作量進行了招標。上述長慶油田人士表示,西部鑽探、渤海鑽探、川慶鑽探等中石油企業實力比民營隊伍強,為了給民營企業多爭取工作量,陝西政府部門還曾經給長慶油田發過文。

儘管在程序和規則上試圖做到公開透明,但在實際操作當中,拿出哪些項目、拿出多少項目進行公開招標,主動權完全由中石油掌握。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工程技術公司的人士表示,引入外部隊伍的前提是首先保證中石油內部隊伍工作量,所以計劃中屬於內部工作量的部分不會對外招標。在今年工作量大幅減少的情勢下,拿出來招標的項目自然比往年要少。

另外,技術資質審定、裁量空間和選擇彈性也在中石油的控制之中,獲得資質認證之後方能參與油田的投標。

根據中石油集團 《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及施工作業隊伍資質管理規定》 ,油服企業按照 「兩級審查,一級發證」的原則,由各地方石油管理局和油氣田公司組織初審,集團公司組織終審並核發資質證書。

楊國興稱,嚴格地說,大部分在長慶油田的民營隊伍都沒有中石油一級單 位授予的資質,只持有集團授權長慶油田分公司提供的「資質審查合格證」 ,便可以得到在當地的作業資格。

他亦表示,資質合格證的頒發主要取決於市場,市場需要的時候,對資質 要求就放寬,市場不需要的時候就會卡在資質上;工作量多的時候,民營公司的註冊資金達到一定額度,設備狀況良好,再申請到地方安監局的安全生產許 可證,並提供參加內部生產培訓的證明,中石油的工程技術管理公司審查之後就視同你符合資質要求。

前述上市民營油服公司高管認為,施工資質和許可由中石油集團下屬的資質管理委員會頒發並不合理,這部分職能應該由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承擔。

「民營公司要想獲得資質,先要報給地方的油公司甲方,再報給中石油總部。

而工程技術分公司又是中石油內部油服公司的上級單位,這就變成是你的競爭對手能決定誰有資格參與。他們也是運動員,卻還充當裁判的功能。 」

何處突圍

瑞銀的一份報告指出,中石油、中石化體系內企業佔據了價值1500億元的油服和裝備市場85% 的市場份額。國內民營油服公司有將近2000家,但只分享10% 的份額。目前民營油服公司主要專注於一個地區的油田,業務分佈比較集中,跨地區經營的仍然較少。

在此背景下,民營油服公司存在重組需要,具有一體化整合服務能力的企業將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瑞銀分析師指出,對於規模較大的民營油服公司,中石油今年的業務量縮減造成的影響不會太大,至少在下半年之前不會顯現,因為還有一定規模的在手訂單。此外,像安東油服(03337.HK) 、傑瑞股份(002353.SZ)這樣已經上市的民營油服公司,都已把拓展海外視為重要方向,以減少對國內油公司的依賴程度。

有資本市場人士表示,油服行業不僅僅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更具有「客戶資源密集型」的特徵,在其中競逐的民營公司主要仰仗於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業務分配。包括安東油服、華油能源(01251.HK)在內的幾家上市民營油服公司,和5月底剛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文件的派特羅爾石油鑽井技術服務公司,其初創團隊和高管多是在中石油或中石化體系內部從業多年。

去年遭受反腐敗調查的長慶油田,多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被調查或進行了崗位輪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招標或設備採購問題。一位在西安從事油田技術服務的人士稱,在長慶油田,一種常見做法是,民營油服公司或者工程建設公司通過設立一家第三方中介公司,給油田公司的領導遞送 「公關費」 。他所在公司今年的業務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原有的合作關係因為油田機構或人員的調整需要重新建立。

前述上市油服公司高管認為,在石油這個高度壟斷的行業,民營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依賴通過關係獲得訂單,有了訂單才能談得上提升能力;等企業成長起來,有了技術實力,就希望建立公平公開競爭的健康機制,但如果不付出灰色成本,訂單還會給那些和自己當初一樣的關係驅動型企業。他總結道: 「這就是壟斷釀就的悖論。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32

虛擬運營商進入“陣痛期”

2014-09-08  NCW
 
 

 

從第一批發牌到現在,25家虛擬運營商只發展了20萬用戶。近百家企業爭搶牌照的熱情已被冰冷的現實熄滅◎ 財新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經歷了上半年聲勢浩大的宣

傳以及熱鬧的發“卡”售

“餐” ,市場上使用虛擬運營商號碼的用戶仍少得可憐。一些還在申請或已獲牌但還沒啓動運營的後來者放慢腳步,開始觀望。前者如百度,後者可列出一長串名單,在已獲牌的25家企業中真正開始運營的不足半數。

“現在,各家的用戶數量都不理想, ”一位中小型企業的虛擬運營商負責人很無奈, “即便打出了市話、長途、漫遊合一,即便推出了無月租、無套餐、流量分享,甚至開展購物送話費、玩遊戲送話費,也架不住運營商給出的重重條件限制,要麼做得越多虧得越多,要麼被運營商的條件緊束得無法動彈。 ”所謂“虛擬運營” ,即企業從基礎電信運營商處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有品牌並銷售給最終用戶。工信部稱之為 “移動通信轉售業務” ,虛擬運營從去年開始強力推動,按計劃將開展為期兩年的試點。

根據試點方案,虛擬運營試點申請受理時間為2013年5月17日起至2014年7月1日,試點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31日。自2013年12月工信部發放第一批虛擬運營試點牌照以來,時間已過三分之一,虛擬運營商們的發展卻陷入困境,當初申報時的熱情也在冰冷的現實面前漸次熄滅。現在,他們能期待的,只有中國為了鼓勵民營資本進電信而對虛擬運營採取非對稱監管措施,比如強制運營商給出更具彈性的批發價格。

迅速冷卻的熱情

8月25日,工信部發放了第三批共6張虛 擬運營試點牌照,將虛擬運營商陣營擴 大到25家。財新記者從接近工信部人士處獲悉,工信部還將發放第四批虛擬運營牌照,預計最終參與試點的虛擬運營商會控制在40家左右。

由於競爭中處於弱勢,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比中國移動要積極得多。據財新記者瞭解,從虛擬運營合作伙伴申報總量上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不相上下,分別上報了26家、25家合作企業,中國移動則上報了17家;從申報時點上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去年年底就分別上報了16家、14家合作企業,其中11 家企業被兩家同時選中。工信部下發的第一、第二批共計19張虛擬運營試點牌照都是這兩家運營商的合作企業。中國移動則直至今年5月才上報了第一批合作企業,剛剛下發的第三批虛擬運營試 點牌照主要是針對中國移動。

“工信部分批發牌,但對於運營商和合作企業來說,申報只有兩輪。繼去年年底之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開啓了第二輪申報通道,再次向工信部上報了十多家合作伙伴。今年7月,工信部已經關閉申請通道,不再接受新的申請。 ”上述接近工信部人士說。

今年4月才想要做虛擬運營的聯想趕上了第二輪申報。聯想雲業務集團運營商業務前副總經理董志升向財新記者介紹,第二輪申報明顯比第一輪理性。

“由於瞭解到前兩批虛擬運營商的情況,大家在保證金、用戶目標上都比較現實,不再是動輒幾百萬的用戶規模,大多控制在幾萬,最多幾十萬的規模。 ”從開啓虛擬運營申報通道以來一直積極爭取的百度,在第二輪申報中竟主動放棄了上報材料。業內專業人士分析,百度本希望通過虛擬運營打造新的移動端入口,現或已不看好虛擬運營作為移動入口帶來的用戶量,轉而投向其他更有價值的入口或借力現成的入口。

誰也沒想到局面會這麼快冷卻下來。中國電信一位負責虛擬運營合作伙伴評審的主管至今仍記得企業申報時的盛況:七八十家企業一擁而上,每家的申報材料都是厚厚一摞,爭先恐後, “生怕自己搶不到名額,火得不行” 。

2013年5月31日,三大運營商迫于工信部政策壓力,幾乎同時發出公告招募虛擬運營合作伙伴,開啓企業參與試點的申報大門。自2012年就苦盼通知的企業們興奮極了,紛紛聘請咨詢公司包裝自身業務、準備申報材料,向運營商提交精心炮製的合作意向書。

第一輪申報企業近百家。據財新記者瞭解,在去年5月的申報中,83家企業向中國移動提交合作申請,86家企業向中國聯通提交合作申請,向中國電信提交合作申請的最多,達92家。這些企業來自各行各業,有手機終端廠商聯想、小米,有互聯網公司百度、盛大,有做家電連鎖的蘇寧、國美,甚至還有煤礦企業和做服裝的紅豆集團等。

野村綜研(上海)電信行業研究副總監陶旭駿當時告訴財新記者,如不重複計算同時與三家運營商洽談的企業,約有96家企業參與了此輪申報,這意味著多數企業同時與三大運營商談合作。

“當時申報的企業基本沒怎麼談價格,有的企業甚至揚言‘運營商給什麼價都可以接受’ 。提及用戶發展目標,一個個都野心勃勃,拍著胸脯一報就是四五百萬,少的也有幾十萬, ”一位參與第一輪談判的虛擬運營商人士說, “這主要是一開始大家以為只有6張牌照,是稀缺資源,都想先占住。就算自己發展不好,還可以賣殼。 ”京東移動轉售事業部總經理閆小波分析,在明知運營商主導著遊戲規則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還願意去申請虛擬運營試點,主要是看好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行業的大方向。 “信息化是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通信業仍有不錯的前景,民營企業進入仍然大有空間。我們都想給自己一個站在風口上的機會,哪怕這種機會只是可能。 ”它們沒想到的是,站上的不是風口,而是一條狹窄而擁擠的隧道。

市場裹足不前

幾乎所有虛擬運營商都在慘淡經營。上述接近工信部人士透露,初略統計,目前虛擬運營商發展的用戶總數約為20萬戶,京東、阿里、蝸牛移動發展較好,其次是蘇寧、國美、迪信通等大型渠道商, “一些中小型虛擬運營商,尤其是主打企業級市場的,用戶少得可憐” 。

京東是最早一批拿到試點牌照的虛擬運營商。閆小波介紹說,京東通信是京東的虛擬運營專屬品牌,最早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家運營商簽約,分別在50個、 35個城市獲得開展業務的許可,京東通信自今年5月推出試商用產品,目前擁有超過5萬個活躍用戶。

與京東一樣,蝸牛移動也拿到了第一批入場券。蝸牛移動總裁陳燕介紹,蝸牛移動專注于中國聯通一家,獲得了在34個城市發展用戶的權利。今年4月,蝸牛移動率先在10個城市開始試商用,同時積極配合運營商進行網絡優化測試,以保證用戶體驗。8月初蝸牛移動正式商用,目前發展了五六萬用戶,用戶數量在所有虛擬運營商中排前三。

至於阿里的 “親心”品牌電話卡,在5月12日開放預約當日就有17萬人預約。之後兩天,阿里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重慶、深圳、珠海的號碼預 約完畢。從目前發展的虛擬運營用戶總數來推測,預約阿里“親心”卡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未轉化成真實用戶。

中小型企業發展虛擬運營業務更艱難。財新記者瞭解,第一批拿到牌照的某家中小型企業鉚足了勁往前沖,從宣傳、產品設計、代理渠道上都下了工夫,但至今用戶不過4000多戶。

陳燕認為,目前,虛擬運營的發展進度比市場預期慢了一拍,用戶原本可以發展得更多。在用戶規模欠佳的情況下,大部分虛擬運營商並未想方設法急著推廣。實際上,5月扎推發佈虛擬運營品牌的營商們在最近這個月偃旗息鼓,不僅減少了宣傳造勢,在自己網站上都不再力推虛擬運營號碼預購入口。

以京東通信為例,5月15日,京東召開了聲勢浩大的發佈會,正式發佈通信產品:流量0.15元 /M,語音0.15元 / 分鐘,服務費10元 / 月,長話漫遊與市話統一計價。為了體現京東通信 “為京東網購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的定位” ,針對京東的用戶尤其是高級會員,京東推出了 “網購2元贈送一分鐘語音和一兆流量”活動,同時銀牌以上會員5月至6月入網免費送 “500分鐘語音 +500M 流量” ,還可享受購買特權商品、物流免費配送等服務。該款產品上市五個小時內預約用戶達8萬,一度在北京、廣州、成都等地掀起搶購熱潮。但6月之後,該款產品的宣傳、推廣已了無痕跡。

據財新瞭解,京東通信已下沉到京東商城的三級頁面,不再大力宣傳。 “我們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放號計劃,目前主要精力是練好內功。 ”京東通信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任務是不斷提升已發展用戶的體驗,同時研發新的產品運營體系,預計年底上市新品。

一位虛擬運營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囿于種種不利政策,虛擬運營市場目前有點裹足不前。大一點的企業依托自身資源、實力都在等,希望時間能讓各方磨合出更合理的遊戲規則。

等不及的企業已開始尋找出路。 “有的中大型企業直至今年7月才發佈自己的虛擬運營產品,中小型企業有的業務還沒動靜,有的已開始尋求合作賣殼。 ”第三方咨詢公司人士介紹,最近已有不少國內外企業與其接洽,探討與缺乏資源的虛擬運營商合作的可能性。這些企業不少是跨國電信運營商,包括美國、澳大利亞、香港幾個主要運營商。目前,由於國外運營商還在觀望盈利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雙方並未開展實質性合作。

價格到底有多高

卡住虛擬運營商脖子的最大難題是運營商給出的批發價格。財新記者採訪的多名虛擬運營商人士大呼:價格太高啦,按這個價格發展用戶越多虧得越多。

運營商到底給了虛擬運營商們一個怎樣的價格?一位虛擬運營商高層向財新記者透露,中國聯通給出的標準價格是流量0.2元 /M、語音0.15元 / 分鐘,在標準價格上打七折,等於給虛擬運營商的價格是流量0.14元 /M、語音0.105 元 / 分鐘。中國電信幾乎照搬了中國聯通的定價模式,給出的價格完全一樣。

虛擬運營商在此基礎上還需支付最高11%的增值稅。

“我們拿運營商們都在力推的4G 套餐價格比較,幾乎每家運營商的價格都低於批發價。以中國聯通為例,不算促銷折扣,中國聯通130元可包1G 流量+500分鐘語音。就算虛擬運營商按批發價定價,僅1G 流量成本價就要150元,哪來的市場競爭力?”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說。

運營商內部人士則稱,首先虛擬運營商不應對標運營商的套餐價格,畢竟套餐價格包含運營商的營銷成本。虛擬運營商對標的應是標準價,在標準價之下設法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其次,虛擬運營商的定位應是運營商的補充,利用自身差異化資源,創新業務模式,帶來新的增長點,而不是想靠差價獲利。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辯稱,批發價和市場價嚴重倒掛,而通信行業講究規模效應,為了吸引用戶,必須補貼用戶。問題是這不是補貼用戶10%、20%,而是補貼用戶50% 乃至100%。這麼補下去,再好的商業模式也玩不轉。

針對價格問題,虛擬運營商們向工信部反映過多次,回應寥寥。一名參與過工信部組織的虛擬運營商大會的高層說,工信部的態度是 “政府靠後,市場向前” ,將市場的交給市場,任由虛擬運營商與運營商自主談判,政府不會過多干涉。

不少虛擬運營商將工信部的態度歸咎于那些打出 “免費”招牌的同行們。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抱怨,不少虛擬運營商天天喊著“免費” ,譬如蝸牛移動,可能給工信部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工信部可能會覺得虛擬運營商在現在的價格下還能免費,能承受得住當前的成本。

“蝸牛移動推出的‘免卡’ ,並不是說用戶不用付出代價。用戶需要打很長時間的遊戲、排很長的隊才能獲得一定的免通信費權利。至於蝸牛移動的免商店,確實是用戶在免商店下載應用免流量,但這並不是基於虛擬運營業務,免商店完全可以像其他主流應用商店一樣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進行後向流量付費合作。免卡和免商店的運營策略是完全分開的。 ”陳燕稱,蝸牛移動的 “免” 提倡的是一種互聯網精神,並不能成為處理價格問題的參照。

碼號資源同樣令虛擬運營商頭痛。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介紹,運營商要求號碼激活率超過50% 才能申請新號碼,且不按地區分別計算激活率而是算整體激活量。假如運營商給每個城市1萬個號碼,北上廣可能很快全發放出去,蘭州、成都等地可能慢很多,所有城市加起來,整體激活率或達不到50%。按照規定,虛擬運營商不能申請新的碼號資源,同時因號碼有地域限制,虛擬運營商不能直接將碼號富餘地區的資源轉給 匱乏地區,造成虛擬運營商發展放緩。

除此之外,互聯互通、後台系統對接等問題也困擾著虛擬運營商。 “若價格、碼號問題比較敏感,至少可以先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譬如互聯互通。虛擬運營商一旦接入了某運營商的網絡就可以直接與其他兩家運營商互聯互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要虛擬運營商一家一家去談。 ”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稱。

問題林林總總,遲遲得不到監管部門回應,上述虛擬運營商高層表示理解,因為價格涉及複雜的頂層架構體系,工信部一直試圖解決,但也力不從心。接近工信部人士稱,為了解決虛擬運營相關問題,在工信部指導下,虛擬運營商行業協會不日將成立。該協會將掛靠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由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副會長、原來的中國電信集團黨組成員、紀檢組長苗建華擔任會長,三大運營商及鐵塔公司各出一名副會長,再從虛擬運營商當中選擇五名副會長。

目前,該協會一邊在民政部報批,一邊已開始具體協調工作,將推動三大運營商很快拿出調價方案,所謂的動態價格機制也在醞釀中。

虛擬運營商們普遍認為,虛擬運營能否發展好,關鍵還是要看國家的政策方向以及監管部門的支持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55

10月工業及投資數據點評:去產能陣痛 寬貨幣護航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0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14 08:14 編輯

10月工業及投資數據點評:去產能陣痛 寬貨幣護航
作者:海通宏觀姜超、顧瀟嘯、於博





11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4年10月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其中10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為7.7%。10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14.4%。

總體判斷:
110月工業同比增速回落至7.7%,工業品通縮風險升溫,工業生產勢頭仍較為疲弱。
210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在14.4%低位,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速降至11%的新低,去產能令經濟短期陣痛;而政策放松推動基建和地產投資反彈,使得總投資增速得以低位回升。
310月地產銷量降幅大幅收窄至-1.6%,新開工和土地購置面積增速大幅回升,但持續性需觀察。
410月工業下滑預示4季度GDP增速回落,經濟下行壓力未消,高融資成本仍是主要風險,預測政策寬松趨勢不改,寬松貨幣政策將為經濟去杠桿保駕護航。



一、工業增加值具體表現:繼續回落

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7.7%較9月降0.3%,低於市場預期的8%。從季調環比看,10月份比上月增長0.52%。10月中采PMI從9月的51.1下滑至50.8,而匯豐PMI受益於就業指數的反彈略有回升,但無論是中采還是匯豐PMI,生產和新訂單指數均有所下滑,與10月PPI同比下降2.2%、降幅繼續擴大相印證。當前PPI已連續32個月處於負值區間,工業品通縮持續,工業生產勢頭仍較為疲弱。

10月中遊行業增加值回落明顯。下遊紡織、食品、農副產品加工、汽車均小幅回升,醫藥繼續下滑。中遊加工組裝各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均有所回落。中遊原材料漲跌互現,電力、非金屬礦、橡膠塑料增速上升而化學原料、鋼鐵、有色增速下降。上遊采礦業增加值增速回升。

10月主要工業品產量增速漲跌互現。10月日均發電量增速驟降(從4.1%降至1.9%),和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一致。分行業看:偏上遊的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中遊的鋼材、水泥產量增速回升,但乙烯、有色下降;下遊汽車產量增速回升。

預計11月工業增加值增速降至7.4%11月以來煤鋼價格企穩,但油價大幅下跌,預示工業領域通縮風險仍將延續,抑制工業增加值增長。此外11月以來發電耗煤增速又有下降,我們預測11月工業增速下降至7.4%,全年工業增速8.3%。

二、固定資產投資具體表現:制造業去產能、基建投資加碼、地產投資反彈

10月固定資產投資單月增速小幅回升。固定資產投資10月累計同比增速為15.9%,不及前值和預期值,但10月單月投資增速由上月的13.8%小幅上升至14.4%。

中央項目投資增速回落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速走平。10月,中央項目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回落,從9月的12.2%回落至10.4%。地方項目投資累計同比增速為16.2%,較9月走平。穩增長效應消退後,中央項目投資增速不斷下滑。

民間投資增速持續回落。10月民間投資累計增速為18%,較9月下降0.3個百分點,占比為64.7%。民間投資增速回落與當前貸款利率高企,融資困難,產能過剩等多因素有關。

投資的資金來源增速走平。10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累計同比增速12.4%,較9月增速持平,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速有所反彈(由9月14.1%升至14.3%);國內貸款增速走平為11.2%;利用外資增速和自籌資金增速均微幅下滑。財政支出增速在3季度大幅放緩是投資資金來源低位徘徊的主因。

10月制造業投資增速小幅下降,去產能短期陣痛。10月的制造業投資單月增速從12%降至11.3%,反映制造業去產能持續,而這也是經濟短期陣痛的主因。從制造業分行業投資來看:偏上遊原材料的非金屬礦投資增速略反彈,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增速下降;偏中遊加工組裝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下滑,鐵路船舶軍工、電器機械增速走平,計算機通信電子增速略反彈;偏下遊的汽車制造投資增速微幅回升。采礦業投資增速繼續下滑,從9月的3.6%跌至2.2%;公用事業中,電力熱力的投資增速微幅回升。

10月基建投資增速大幅回升。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幅度較大,從9月的16.0%升至23.2%,一方面源於去年同期低基數效應,也與10月以來發改委密集批複鐵路等基建項目相關,反映了政府穩增長政策的加碼。其中,交運倉儲郵政、水利環保市政增速大幅回升,而電力熱力燃氣水增速大幅回落。未來經濟下行風險未消,而基建投資仍是穩增長主要著力點。

政策放松推動10月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增速短期反彈。10月房地產投資單月增速由9月的8.6%回升至11.8%。且10月地產銷量降幅大幅收窄至-1.6%,新開工和土地購置面積增速大幅回升。但11月上旬地產銷量降幅再度擴大,高房貸利率依然制約地產銷量的持續改善,因而無論地產銷售還是投資回升的持續性都需要繼續觀察。

服務業投資增速整體略升。10月教育業投資增速、衛生社會工作投資增速上升,文化體育娛樂投資增速下降。

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逐步下行。展望未來,產能過剩及工業通縮約束制造業投資,高貸款利率環境下房地產投資回升持續性存疑,僅基建投資可以倚重但獨木難支。我們預測11月投資增速為13.1%,11月地產投資增速為8.2%。預測全年投資增速為15.5%,全年地產投資增速為11.5%。

三、政策預測:寬松趨勢不改、寬貨幣保駕護航

經濟下行風險未消,高利率是主要風險,寬松趨勢不改,寬貨幣保駕護航。10月工業增速的再度回落預示4季度GDP增速大概率將繼續下滑,我們預測將降至7.1%。而3季度金融機構自主貸款利率仍在上升,高貸款利率是經濟主要風險。我們預測15年CPI將降至1.5%,GDP增速將降至7%,泰勒規則下對應的R007應在2.5%以下,比當前低50bp以上。預測未來正回購利率仍將繼續下調,降息周期也可能啟動,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寬松貨幣政策為經濟去杠桿保駕護航。

消費低位盤整――10月零售數據點評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4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6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745億元,增長8.3%。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118億元,同比增長12.0%。10月零售數據的主要看點:消費低位盤整。

1)10月零售增速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限額以上零售增速8.3%,社消零售名義增速和限額以上增速較9月微幅下滑,而社消零售實際增速較9月走平。
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農村消費增速繼續快於城市;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增速繼續快於餐飲。

3)通訊器材增速42.3%、繼續領跑各行業,石油及制品僅增4.3%、取代汽車在各行業中殿後。
4)必需品零售增速漲跌互現,糧食漲、服裝跌,可選品中汽車依然不佳、家電繼續回落,房地產相關商品中建材回升、家具回落。
5)10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或助於提振未來消費。



具體情況為:
第一,10月零售增速11.5%、較上月下滑0.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限額以上零售增速8.3%、較上月下滑0.2個百分點。10月社消零售名義增速和限額以上增速較9月微幅下滑,而社消零售實際增速較9月走平,符合我們的預期,顯示消費增速低位徘徊。

第二,農村消費增速繼續快於城市,商品零售增速繼續快於餐飲。按經營所在地分,10月城鎮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走平為11.4%,農村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微幅回落至12.4%,農村消費增速繼續快於城市。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同比增速回落至11.7%,餐飲消費增速上升至9.7%,商品零售增速持續快於餐飲。

第三,通訊器材增速42.3%、繼續領跑各行業,石油及制品增速僅4.3%、繼續在各行業中殿後。10月,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增速42.3%,較9月大幅回升12.8個百分點,繼續領跑各行業。石油及制品增速僅5.3%,較9月回落1個百分點,繼續在各行業中殿後。

第四,必須品零售增速漲跌互現,糧食漲、服裝跌,可選品中汽車依然不佳、家電繼續回落,房地產相關商品中建材小幅回升、家具小幅回落。必需消費品方面,食品類由7.5%大幅回升至9.5%,服裝鞋帽從11.1%小幅下跌至10.9%,日用品類從12.5%回落至11.9%。
可選消費品方面,汽車從6.7%回落至4.5%,家用電器從8.5%回落至6.5%。房地產相關商品漲跌互現,家具類從12.9%下滑至11.7%,建材類從9.2%回升至11.2%。10月地產銷售面積同比增速跌幅縮窄至-1.6%,但11月上旬地產銷量降幅再度擴大,預示房地產相關商品零售增速難有起色。

第五,未來消費有望提振,但預計短期內零售增速將繼續回落。10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或助於提振未來消費。但考慮到地產銷量長期負增、汽車銷量依然低迷,仍將拖累經濟下滑,預計消費短期增速仍將緩慢下滑,11月消費增速將繼續回落至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