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润创业重启收购 30亿元备用零售扩张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4/HTML_45VLGWK4JU8K_1.html


2008年下半年以来,停歇了不到一年的华润集团又开始启动收购征程,记者从华润万家内部获悉,近期,该公司不仅完成了对无锡永安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旗下25家门店的收购,将深圳民润超市纳入囊中也指日可待。

“今年将是华润万家扩张最快的一年。”5月13日,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经理姜艳介绍,“根据公司今年的扩张计划,将以自有资金30亿元进行并购或自行开新店,其中今年计划新增自开门店300家。”

今年年初,华润万家原CEO陈朗荣登华润创业(00291.HK)的执行董事及董事总经理职务后,零售业务的收购扩张更加获得母公司的支持了。

重启收购

据姜艳介绍,从今年5月起,华润万家分5批开始接收、改造无锡25家永安超市,至下个月,这些店面将全部完成改造后重新开业。

目前,华润万家在无锡及周边地区共10家店,公开资料显示,无锡永安超市连锁有限公司是无锡永安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连锁企业。永安超市的25家门店遍布于无锡市区及各主要乡镇,其销售额和利润目前均保持持续增长。

通过此次收购整理,原永安超市的员工、后台体系和采购系统都统一纳入华润万家管理,华润万家店铺网络可以铺满整个无锡市场。

根据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排行榜,华润万家(加上苏果超市)依然以638亿元的销售规模保持在第四位,截至去年底,该公司共有门店2698家,比2007年增加约200家。

根据华润今年的计划,将投资30亿元新增约350家新店,其中新增自开门店约300家,包括大卖场、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多种业态并进。

华 润旗下目前有大卖场、综合超市、社区超市、OLE、Vango便利店及社区购物中心等7种业态。今年3月底,华润万家成功中标成为天津市和广东省的家电下 乡流通企业,之前,该公司参与“家电下乡”项目的门店已经达到281家,覆盖华北、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和华南等共25个城市。

据姜艳介绍,华润万家正在研究对策以最便捷的方式实施“家电下乡”工程,构建零售网络下乡是重要渠道之一,像永安超市这样遍及主要乡镇的网络零售企业将是华润万家青睐的收购对象。

记 者从深圳零售业知情人士了解到,深圳民润超市正是华润万家理想的并购对象,虽然民润超市财务亏损严重,但是在深圳、广州、珠海销售网络广泛,尤其是社区店 面资源有相当收购价值。而今年年初,在深圳市政府的撮合下,深圳农产品正在与华润集团整体商讨民润超市和深深宝饮料资产的重组事宜,华润业是这次华润系收 购的主角。

4月份,华润万家首席运营官洪杰曾公开表态,将民润纳入华润体系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但目前正在了解和考察民润的情况,因此暂 无收购的时间表。洪杰表示,民润的经营管理是以华润派出的班子为主。华润接手民润的经营管理,会对民润门店资源进行整合,陆续关闭一些效益不好的门店,关 闭门店的员工将通过内部渠道重新上岗。

谨慎扩张

据记者从华润集团内部员工了解,华润万家洽购永安超市始于2008年年初,时值华润集团战略扩张期。到去年第二季度后期,华润集团开始暂缓收购项目,控制资本支出。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要是整理内部资产,同时对原来未完成的投资和收购项目进行落实,基本停止了新洽谈收购项目。”上述人士声称,“暂停收购使华润集团手里攒了不少钱,今年总体基调应该还是谨慎扩张。”

据集团首席财务官蒋伟曾透露,去年,华润集团在海外金融危机出现后,有预见性地将融资重点转移至国内,通过人民币银行贷款、中长期票据融资券等多种 方式,在市场上发行了85亿元的长期债,以及25亿中期券(分别为10年、15年),此外,去年6月份,华润集团还在香港市场上成功获得三年期40亿港元 的银团贷款。

今年上半年,华润股份在二级市场再次融资50亿港元,目前,华润创业虽然没有新的融资计划,但是据其2008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存为76亿港元,用于收购的现金流充沛。

去 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的消费需求增幅下滑,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以全国重点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为例,去年第四季度商品销售总额的增速分别是:10月份 10.74%,11月份9.52%,12月份11.24%,大大低于全年累计增长19.19%的水平。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楚修齐认为,市 场形势急转直下对零售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零售企业资产估值迅速下跌,给资本实力强的企业提供收购机会。

对于华润万家前任总裁陈朗看来,危 机过后正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机会。今年1月份,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陈树林辞职由陈朗接任。陈朗2003年进入华润万家,时值华润万家内部管理层动荡,扩张整 合乏力,陈朗上任后叫停了华润集团“5年投资50亿元,达到500亿营业额,5亿元纯利”的“四个五工程”,近6年来,一直对华润万家进行管理整顿,苦修 内功。

上述华南零售业内人士认为,“新任母公司总经理,陈朗自然会对自己一手改造出来的华润万家扶植有加,华润万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内部整顿,加上金融危机过后收购时机,该是出手大肆扩张的时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1

重啟增長週期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html

最近比較忙無暇更新這個網誌,其實也不是沒有想過有什麼題材好寫,但金融市場一片紛亂,坦白講,自己也無法提出什麼新穎的觀 點。
連續幾篇文章都呼籲了大家提高風險意識,當時我認為美國有泡沫,中國有隱憂,香港股樓齊升也開始變得不理性。在指數重磅股節節 敗退之下,說明大資金慢慢已跟隨大潮流“退市”,但港股這個時候通常都細價股熱炒,後知後覺的投資者忙於入市吃魚尾。這裡面也不乏大型基金的手影,其中原 因不外乎基金沽貨後依然手松,經濟氣氛改善沒有多少贖回,這時擺上一兩個百分點的錢找細價股“大幹”一場,實情理之中。
但是,我並沒有想到歐洲事件的發生。小弟不是專家,但也希望借他山之石,來一起探討一下,說得不對,還望指點。
首先,回應文少伯對於轉勢的疑問。我認為,美股在未來兩個月進入整固期,與“蹺蹺板遊戲”一文觀點一致。無論債券,股票市場估 值在短期已經充分,收益率偏低。反映市場風險胃納的垃圾債券已經率先見頂,未來趨於謹慎。
其二,新興市場的各項經濟指標有見頂跡象,也進入了整固期。下麵是BCADRAM價格和貨幣供應圖。

關於歐洲問題,我希望先從更宏觀的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在過往,我們的經濟一直都是處於一個由供給推動的週期之中循環。當過度 投資,導致生產力過剩,並遠超實際需求,最後到達一個極點時,就會自然而然出現金融/經濟危機,以消化過剩的產能,讓市場自我調 節,清理和淘汰效率低下的產能。
目前,歐洲國家遲早會發現靠政府推動的經濟週期無以為繼。當證實了政府開支無法持續增加後(即出現債務危機),該國家就進入了 減債週期。從歷史上發現,幾乎所有的國家,在滅赤週期的初期階段都會伴隨著貨幣的貶值,此其一。
不過,過往的經驗是政府的滅赤行動,可以讓歐洲國家的經濟重拾了增長動力。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除了貨幣貶值外,政府還必須要 削減開支,而非增加稅收。關鍵是啟動私人部門重新擴張。商業部門或須限制薪水,或發展新興行業來提升生產力,最終重拾競爭力,吸引外資流入,重啟低通脹的 經濟增長週期。
那麼歐洲諸國能否渡過危機呢?我認為,救市方案足夠應付有餘,又與美國貨幣互換,等於歐美大國齊心開動印鈔機。我們確實是借錢 給賴帳的人,為了未來能拿回錢,說起來違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觀。但這又確實是歐美強國之道。以債養債,這些“賴帳的人”爭取到了時間來重新回復經濟活 力。總比逼著欠債人破產,弄出個世界大戰的極端政權要好。

歐洲國家能否回復經濟活力?顯然這個問題還待觀察。觀察希臘上街遊行的工人都一頭白髮,要出現日本這樣的情況也非完全不可能。 這個就待真正的研究歐洲的經濟學家判別,不到我班門弄斧了。




回到我們切身相關的問題上來,這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放大到全球經濟的角度來,這次歐洲五豬的問題明顯是冰山一角, 也是繼領頭羊美國出現債務危機之後倒下的同伴。歐美國家相繼結束了金融海嘯之前推動消費的增長模式,de-leverage,貨幣貶值,推動生產力和出口,將成為大潮 流。
在此潮流下,中國也相應順應地調結構,由過往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改為內需和資產膨脹,貨幣升值。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在新 的世界平衡之下,中國走上美國的老路,資產泡沫看來是無可避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3

市场复苏 新世纪造船或重启IPO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xNMDAwMDIxODIxNQ.html

近日,有消息称,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世纪造船”)正计划上半年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中融资5亿-8亿美元。

2008年、2010年,新世纪造船曾两次赴新加坡上市融资,但两度申请又两度撤回。在记者就重启IPO事宜向新世纪造船相关人士求证时,对方表示对这一问题不便进行回应。

“只能说目前的造船市场复苏明显,尽管2009年我们没有接单,但在三年滚动的发展方式下,一直有订单在手,所以并不发愁。”该人士表示。

有业内专家则指出,新世纪造船已为上市酝酿良久,目前的造船市场虽未完全恢复至金融危机前水平,但是2010年造船市场年度成交情况超过1亿载重吨,恢复速度已经超出业界预期。

新世纪或三启IPO

1 月14日,道琼斯援引知情人士表示,新世纪造船本月早些时候提交了上市申请,将于2月份接受香港证交所聆讯,并称此次交易由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BO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负责经办。

如果转战香港成功,新世纪造船将成为继镕盛重工后又一在港上市的江苏船厂。而江苏省内另两家船企东方重工、扬子江船业,均已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2008年,早已成功将新世纪造船从国企改制成民营股份制企业的董事长袁凯飞,把公司最初的上市目标同样锁定新加坡。拟募集资金折合50亿-100亿元人民币,用于海洋工程技术改造和钢结构技术生产改造、扩大生产能力。

袁凯飞彼时表示,选择新加坡是因为它是全世界主要船东的集中地,市场对于船舶制造比较了解。

运气不佳的是,几乎就要上市的新世纪造船,遭受金融危机对航运、造船市场的重大打击,因而不得不搁置上市计划。

2010年5月初,仅宣布重启上市5天后,新世纪造船又一次戏剧性地放弃了上市计划。原本计划的6.66亿新加坡元(合4.81亿美元)的IPO融资金额,也随之错失。

有分析指出原因在于,新世纪造船为新加坡船东Sino Noble所起诉,涉及双方之间撤销原价值1.8亿美元合同而产生的纠纷。新交所接到投诉,称新世纪造船的招股书未披露这一内容。

但袁凯飞曾向本报解释,当时撤单的决定还是受到大环境影响,未能筹集到需要的资金量。

造船市场初步复苏

“应该说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市的环境对于民营造船企业来说是越来越好了。2010年的造船市场年度成交情况超过1亿载重吨,这远超出业界预期。”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梁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新世纪早有上市打算,只是不巧赶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时期。

“确实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09年,我们都没有接单,直到2010年上半年行情才有改善。当时市场波动而不明朗,价格也偏低。”新世纪造船办公室主任黄斌告诉记者。

2010年6月底,新世纪造船公司与希腊船东达能孔公司(DYNACOM TANKERS MANAGEMENT LTD)签约建造4艘32万吨VLCC(超大型原油船),合同总金额3.8亿美元,首艘船舶预计2012年9月交付。

“我们一直在加紧跟船东接触,加强市场关注,并根据自己的手持订单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运行进行适当调整,”黄斌表示,“这张大单也是来自我们的回头客,来自互相合作与信任。”

2010年全国造船业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9倍;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9590万载重吨。

其 中,江苏作为造船大省的地位尤为凸显。统计显示,全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1家企业中江苏省占9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1家企业中江 苏省占20家;全国2010年新承订单超过百万载重吨的12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家。超过10万载重吨的53家企业中江苏省占20家。

过去一年,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扬子江船业、熔盛重工这三家江苏船厂,造船完工量和新承订单高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

机遇挑战并存

不过,在梁志勇等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球造船市场的复苏还仅处于初级阶段,并不是一种全面的复苏,尚无法与金融危机前的综合情况相比。

“量 增但价低,”梁志勇告诉记者,除集装箱船外,目前其它新船的价格涨幅都不大。“船东低成本投机布局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的新船报价,和之前相差大概有 30%-40%。此外,资源型企业如淡水河谷,变身船东实现运力自控,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并且会构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他认为,目前船东或船公司订造新船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船价处于底部区间且已经开始上涨,具有较强吸引力,出于长远发展考虑,需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进行低成本战略性布局;二是全球主要船型的航运费率持续了一定时间的阶段性上扬,尽管也有不同程度的震荡。

2010年,新造船市场进入到一个相对较好的投资周期。新船成交情况(约1.15亿载重吨)远好于2009年成交水平(约5000万载重吨),也远远好于业界2010年初的悲观预期,而且以卡姆萨尔极限型散货船、苏伊士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主要成交船型。

以现代重工业公司为代表的韩国造船企业承接卡姆萨尔极限型散货船超过200艘。三星重工业公司一家船企承接27艘苏伊士型原油船。大宇造船海洋、三星重工等纷纷承接总价超过10亿美元的万箱以上批量集装箱船订单。

国内,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从法国波邦公司也承接了62艘海洋工程船订单,以10亿美元的金额,创下金融危机以来国内船厂的最大订单纪录。

“全球航运市场短期内(一年以内)的持续上涨并不能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反转’,只能说明这个脆弱的市场已经摆脱了前期低谷徘徊的困扰开始复苏。全球航运市场遭遇阶段性风寒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0

土豆網重新提交修訂版SEC文件 重啟上市進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9/3NMDAwMDIzNTc3NQ.html

綜合媒體報導,北京時間4月29日,土豆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重新提交了最新修訂版招股說明書F1文件,重新啟動上市進程。重新修訂的招股書主要對風險因素和相關數據等進行了更新。

去年11月,土豆網向SEC遞交IPO申請,後因土豆網創始人王微深陷與前妻楊蕾的財產分割糾紛,其上市計劃再無進展。

在土豆網提交的修訂版文件中也對其與前妻楊蕾的財產糾紛進行描述,楊蕾要求獲得王微持有的全土豆(土豆網上市主體)股權的76%,法院已經限制王微轉移、處置他所持有的全土豆的38%的股份。

土豆網還在修訂的文件中披露,到2010年年底,土豆網已擁有7820萬註冊用戶,每日平均視頻上傳數量已經從2007年的1.6萬個增加到了2010年的4萬個。

正望諮詢CEO呂伯望認為,土豆網此次提交修訂版本的招股說明書文件是其上市進行中較為關鍵的一步,意味著土豆的上市步伐加快,或將在近期一段時間完成。亦有相關投行人士表示,土豆網應該會在5月份上市。

此外,其招股說明書未披露ADS(美國存托股票)的發行數量、發行價區間及與普通股的折算比例。

2010年11月15日,土豆網向SEC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擬赴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募集1.2億美元,股票代碼為TUDO。作為董事會主席暨CEO的王微持股13.4%。王微成立的家庭基金First Easy Group持股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4

發改委備案重啟第一單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4480&time=2011-05-01&cl=115&page=all

四家機構獲得發改委備案後,能否如願獲得社保基金的青睞?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陳慧穎 鄭斐

 

  在發改委對私募股權投資企業(PE)的備案新制度發佈細則一個月後,首批PE備案成功。在發改委備案,是PE基金獲得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的必要條件,故成為PE做大的必選項。

  4月22日,春華資本、德同、昆吾九鼎和新希望等四家基金的名字出現在發改委官方網站上。這讓在發改委已完成備案的PE基金管理團隊總數達到 26家。其中,春華與德同,本來就已經在發改委「掛號」,2010年即傳出這兩家基金將備案的消息,但由於發改委決定要為備案定規矩,暫停了備案工作長達 半年之久。

  今年春節後,發改委將《關於進一步規範試點地區股權投資企業發展和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印發給北京、天津、上海三市及江蘇、浙江、湖北三省人民政府。3月21日,發改委在官網發佈了11個與股權投資企業備案相關的文件指引或標準文本。

  與《通知》中規定的20個工作日相比,發改委的這種工作效率可說是剛剛好,但與以前的備案過程相比,發改委此番動作讓人大感意外。一家剛剛獲得 備案資格的PE公司負責人表示,「快得超出預期」。而一位相關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從材料上交到公佈,最快的只用了一兩個星期。」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另有美國私募股權基金黑石和凱雷的人民幣基金,也已開始進入發改委備案流程。這兩家PE投資管理機構一為外商獨資,一為中外合資。如能備案成功,將會進一步擴展在發改委備案機構的光譜。

5億元門檻

  新次備案的最大特點,是發改委已經不再給PE管理者們進行「空頭背書」,體現為管理公司與基金同時完成雙重備案。此前,PE管理團隊可以先在發改委備案,之後再去融資,甚至融資可以「從零開始」。因此,當時在發改委備案的基金管理團隊當中,有很多並未完成募集。

  按照《通知》,資本規模未超過5億元人民幣或者等值外幣的,可豁免備案。其中亦包括所有投資者的承諾出資規模合計超過5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但實繳出資額合計未超過1億元的情況。

  「這一方面擴大發改委備案的範圍,另一方面也等於要求PE在沒有背書的情況下就有融來5億元資金的能力。」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說。

  據參與備案材料準備的人士介紹,5億元的出資額,以投資者的委託投資協議為依據,而1億元的實繳出資額,則需要以驗資報告為依據。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不包括保險公司等出具的有條件的出資承諾函。

  保險公司被認為是PE資金的最佳提供者。保監會在去年9月發文表示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4%可用於投資PE。業內據此估算,整個保險行業符合 投資條件的公司大約在5家-6家,可投資金量在是1500億到2000億美元。但至今為止,保險行業還未有資金正式得到批准投向PE。符合投資資格的保險 公司在出具出資承諾函時會註明,條件是得到保監會的審批允許。

  在這樣的條件下,春華資本的順利備案,令人對其募集資金狀況浮想聯翩。據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春華資本已經拿到了5億元的認繳投資和1億的實際出資。

  春華基金是前高盛投資銀行家胡祖六轉向投資領域之後籌建的基金,註冊地在天津,其人民幣基金正在接觸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各類投資機構。但胡祖六團隊對募資情況頗為低調。今年3月中旬,市場傳出的首期6億-8億美元基金募集完成消息,春華方面始終未予證實。

  幾乎是同時,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上海康鵬化學有限公司(CPC.NSYE)發佈私有化公告,而入股出資方正是春華基金,私有化價格較該公司 2010年11月10日停牌前的股價溢價28.2%。這單投資被認為是春華基金的首筆投資。上海康鵬是中國第二大醫藥研發外包企業,但和行業第一、同為美 國上市的藥明康德(WX.NYSE)的差距較大。

市場化PE挺進

  德同、九鼎和新希望三家公司,早已進入人民幣PE基金的市場。

  德同主管合夥人邵俊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本次德同在發改委備案的是其人民幣母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總規模20億元,募資委託民生銀行私人銀行部進行,LP多為江浙民營資本。據業內知情人士稱,德同已在北京、重慶、成都、杭州等八個城市設立子基金。

  德同資本已在業內耕耘多年,在新能源、高科技、先進製造業和消費連鎖三大行業表現不俗,並在2009年後逐漸倚重醫療健康行業。邵俊表示,德同 人民幣基金的投資方向仍會延續之前的優勢行業。2010年11月獲得德同投資的民營藥企步長集團此次也投資德同。「不是集團出資,是趙濤(步長集團總裁) 個人出資的。」邵俊表示。

  趙濤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步長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投資PE,但規模都不大,與步長集團本身的戰略無關。步長集團在去年底完成新一輪募資後,希望把規模繼續做大後上市。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知,趙濤同樣投資了同一批備案的九鼎旗下基金。成立於2007年的九鼎,因其投資、上市、退出的「效率之高」而成為最為聞 名的本土PE機構之一。此次九鼎在發改委備案的為其醫藥基金,九鼎投資董事總經理蔡蕾確認,這只基金規模為6億元。另據業內人士透露,九鼎投資比較激進, 是因其管理費低廉。外資背景的PE一般每年的管理費要收1.5%到2%,而九鼎的管理費往往是一次性收取3%。這也是九鼎投資項目追求上市退出速戰速決的 激勵所在。

  民營企業家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在其PE基金啟動之前涉足多項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業務,包括中國民生銀行(600016.SH)、中國民生人壽保險公司、聯華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

  新希望農業產業投資基金2010年完成10億元募資,確定了單筆2000萬至2億元的投資標準。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說,新希望基金將主要投資 於農業相關的領域,很多投資項目之間可以產生協同效益。這只基金與其他三家企業以1.5億元投資了北京二商集團,後者旗下擁有王致和、六必居、宮頤府、白 玉等眾多老字號企業,並已啟動A股上市籌備程序。

備案之後

  PE們積極備案,下一站目標:社保基金。

  對於社保注資,邵俊表示了強烈的期望:「投資的事情也很早就在談」,而社保基金尚未出資德同的原因,則是「備案的事情一直沒有解決」,「目前還沒聽說哪家PE真的獲得了保險的資金」。

  在今年的海南博鰲年會上,社保基金理事會戴相龍理事長表示,目前社保正在對四家PE進行盡職調查,如果四家基金都能簽訂投資協議,社保基金將新增60億元資金用於投資PE,投資PE的總金額將由150億元增加到210多億元。

  戴相龍透露,上述四家公司有的正在協商,有的準備簽訂協議,有的正在進行可行性調查。他曾提到中信資本的人民幣基金在其中之列。而據財新《新世 紀》記者瞭解,社保基金對中信資本的15億投資已經通過了社保基金內部的投資決策委員會,中信資本該基金的其他投資人還包括中信集團、中投旗下的建銀投資 等,首輪融資額約在30億元。另外,在上海金融產業基金的成立儀式上,社保基金亦明確表示過投資意向。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社保基金目前做盡職調查的基金還包括寬帶基金及軟銀賽富正在募集的人民幣基金,但最終名單,還需社保基金公開確認。此前社保基金已經投資了7家PE管理公司旗下的9只基金,其中包括鼎暉和弘毅各兩隻基金。

  雖說目前發改委備案已經放開,但取得備案僅僅是獲得了進入社保備選的權利。

  「特別是黑石、凱雷的人民幣基金,如果備案成功,將是突破,會成為獲得社保投資的有力競爭者。」一位官員表示。

  發改委《通知》中暗含的另一個突破,是允許外資機構備案。業界理解,以凱雷為例,其北京的人民幣基金可以用其合資的管理公司身份來備案,其中,凱雷的外資股份佔80%。

  凱雷、黑石目前都在募集目標規模50億元的人民幣基金。凱雷在2010年夏天宣佈首期募集完成時,已募得24億元,其中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 心與北京股權投資發展基金共出資11.5億元。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公司則承諾投資黑石人民幣基金的20%,黑石中國團隊負責剩餘80%的融資。黑石人 民幣基金的備案材料,在送上海市對口機關初審後,形成初審意見後上報國家發改委。這將成為上海市新備案PE的第一單。

  本刊記者於寧、王紫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3

訴訟成土豆網重啟上市最大攔路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60582.html

隔5個月之後,土豆網重啟上市的進程。美國當地時間4月28日,土豆網重新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上市申請。修改後的招股書顯示,土豆網創始人兼CEO王微的離婚訴訟仍可能影響上市的進程,而近半年激增的侵權案件,也給土豆網的上市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去年11月,趕在競爭對手優酷網之前,土豆網搶先一步向SEC提交了招股書,但隨後因王微捲入了一場和前妻楊蕾的財產分割糾紛,而使上市進程再無進 展。在此次修訂後的招股說明書中,首次提及了王微與楊蕾之間的離婚訴訟對土豆網的風險,稱楊蕾要求獲得王微持有的全土豆(土豆網上市主體)股份中的 76%,法院已經限制王微轉移、處置他所持有的全土豆的38%的股份。法院並未明確限制令的期限,但根據中國法律程序,保全時間最長不超過兩年。這也意味 著土豆網上市仍具有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財產糾紛之外,在重新提交的SEC文件中,土豆網還提到,在2010年12月,土豆網收到包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派拉蒙、華納 兄弟、維亞康姆、環球城市製片公司等美國影視公司發來的聯名信,告知土豆網存在侵權問題,這封信並沒有明確指出侵權行為或由此遭受的損失。外界稱,五大影 視巨頭的聯名指責可能是土豆網推遲上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土豆網在風險提示中表示:「我們無法向你們保證這些娛樂公司不會起訴我們,這種訴訟既耗時又投入巨大,其結果始終存在不確定性。如果這些內容擁有者最終勝訴,由此產生的責任或許會對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和運營業績都產生重大衝擊。」

版權問題一直是視頻網站揮之不去的陰影。對於視頻網站而言,熱門影視劇動輒上百萬、千萬的點擊量,很容易通過廣告轉變為巨大的現金流。為減小上市的風險,此前土豆與優酷已大量刪除無版權內容,特別集中在歐美電視劇和國內熱播劇,並嚴格審核網友上傳視頻內容。

不過,土豆網最新披露的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版權侵權案件情況顯示:土豆網在此之前共收到362起侵權案件,其中318起已經解決,44起仍 在解決中。已解決的案件中,土豆網有超過半數(160起)敗訴,賠償金額從3000元到5萬元不等,僅贏了16起,62起和解,80起原告撤訴。

對比土豆網首次遞交招股書披露的侵權案件情況,截至2010年11月4日共收到280起侵權案件,已完結221起,其中91起敗訴,13起勝訴,61起和解,56起原告撤訴。

也就是說,在土豆網前後兩次遞交上市申請的五個月時間裡,土豆網的侵權案件數量增加80多起。其中,土豆敗訴案件的比例也由去年披露的27%上升至50%,將近翻一番。

「基於用戶分享的UGC模式注定了視頻網站很難規避版權方面的風險。」易觀國際分析師唐亦之認為,視頻網站需要在擴展版權的購買能力和技術手段兩方 面加強對於版權內容的監管。另有業界人士表示,不排除因為土豆網計劃上市,一些影視內容公司或競爭對手把版權的焦點轉移到土豆身上,造成侵權案件集中爆 發。

此外,土豆網最新招股說明書對之前的部分運營數據也進行了修訂。文件顯示,土豆網2008年營收為2622萬元,2009年營收為8915萬 元;2010年營收為2.86億元。盈利方面,土豆網2010年全年淨虧損3.474億元;2008年、2009年淨虧損分別為2.216億元和 1.448億元。對比土豆網之前公佈的數據不難發現,土豆網將2008年、2009年營收有所調低。而王微的持股比例也有所下降,從原來的13.4%將至 12.7%,下降0.7個百分點。

對於土豆網來說,五個月的時間不算短。這段時間裡,優酷已經上市,視頻網站PPTV融資2.5億美元,百度奇藝與搜狐視頻正在迎頭趕上。唐亦之表示:「土豆再次啟動上市對它重振軍心有著積極的作用,但視頻網站的競爭已經變得更加激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3

華能新能源重啟香港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8/yMMDAwMDIzODgyMg.html

經過不到半年時間休整,華能新能源準備好再次衝擊港股上市。

5月17日,華能新能源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公司正在計劃於近期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但對於有外媒稱該公司將「在5月23日那個星期開始香港上市推介,計劃募集資金約10億美元」的消息,他表示仍沒有確切定下來具體細節。

華 能新能源是華能集團旗下以風電為主的全資子公司,曾於去年11月29日在香港召開上市推薦會、12月6日進行招股,但與大唐集團旗下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 司上市「撞車」,因認購不足,不得不選擇暫時擱淺登陸港股的計劃。華能集團總經理曹培璽表示,華能新能源去年放棄上市,主要是估值被嚴重低估。

華能新能源目前是國內第三大風電開發商。今年1月,華能新能源總經理趙世明在2011年工作會議上表示,華能新能源在「十一五」期間實現了發電量、營業收入、總資產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0%,裝機和利潤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裝機規模由十幾萬千瓦發展到380萬千瓦。

趙 世明表示,2010年華能新能源年投產200萬千瓦,實現電量43.4億千瓦時,其風電在建規模和新增裝機列行業第一,新開工規模和發電量排列第二。華能 新能源7000多萬千瓦的風電資源分佈在全國20個省區138個縣,「十二五」期間擬建225個風場,據此規劃了23個區域公司。

此外,華能新能源在去年中標甘肅金昌和寧夏青銅峽兩個光伏發電特許權項目,共計50兆瓦,並獲得開發江蘇大豐潮間帶風電示範項目以及6兆瓦海上風機示範項目。同時,華能新能源去年有21個項目被聯合國批准為CDM項目,總數達到28個,年總收益超過2億元。

而上市工作則是華能新能源今年工作的核心任務,趙世明稱,將做好一切準備,捕捉資本市場有利時機,確保實現上市目標。

公開資料顯示,華能新能源今年仍大舉投資風電領域,分別在云南的紅河縣、綠春縣、黑龍江富裕縣、廣東潮州市、山西忻州市和大同市進行30億元、50億元、30億元、45億元、50億元的風電開發投資。

按照華能新能源的規劃,其在「十二五」期間將保持每年200萬千瓦的增長速度,預計2015年裝機達到1430萬千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34

銀行破產立法重啟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0228&time=2011-07-16&cl=115&page=all

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起草為何舉步維艱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宇哲 溫秀

 

  「中國銀行業很容易陷入對增長的迷戀。但過分追求規模,常常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比如大量的損失,甚至走向破產的邊緣。」一位大行分管風控的副行長,如是評價當下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貸款風險敞口逐漸浮現的銀行業,而高敞口且流動性又非常緊張的小銀行承壓最大。

  「流動性脆弱是銀行天生的缺陷,因為短存長貸本身就存在期限的不匹配,存款人隨時可以支取,但貸款的回收則有一定期限。過高的存貸比極易引起流 動性的崩潰。」他說。而6月起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已成為一些小銀行最大的難關,為做大存款以拉低過高存貸比而爆發的各種存款大戰,已成為業界不間斷的談 資。

  在最壞的事情發生之前,監管部門需要做些什麼?財新《新世紀》獲悉,《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下稱《條例》)的起草工作近期已重新啟動,由銀監會負責牽頭,央行參與起草。

  銀監會相關負責官員透露,目前正在參照其他國家的銀行破產情況以及相關先進法律制度,做一些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包括一些框架原則、條文等,離廣泛徵求各部門意見尚早,「仍在初級階段」。

  上一輪的《條例》起草工作,停滯於2009年,「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條例》今年初已納入了《國務院2011年立法工作計劃》,但是何時會推出,是否會和存款保險條例同時出台,還沒有時間表,要看國務院的安排。」前述官員表示。

  「在經濟週期變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往往成為各類損失的集中吸納者。」前述銀行高管認為。

  美國FDIC的數據表明,2010年美國共有157家銀行破產,高於2009年的140家,創下自1992年以的歷史最高紀錄。其根源就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過多地承擔了風險、積累了問題,中國銀行業在鏡鑑的同時更需借鑑其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構建金融機構的破產法律制度。

制度模糊

  中國至今未就銀行破產專門立法。儘管2007年重新修訂的《企業破產法》已為市場競爭淘汰的企業提供了可遵循的法律框架,但金融機構並未納入其中。國務院明確了對金融機構破產將另行規定,但至今《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的制定仍很緩慢。

  曾參與《企業破產法》起草制定的全國人大有關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金融機構破產仍要遵循《企業破產法》,只是在部分環節上有所區別。

  他強調,這個《條例》的確很難制定,涉及面很廣,一旦處理不好,可能產生連鎖反應,乃至系統性風險,比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能輕易因債務無法償還就申請破產,「破產過程要慎之又慎,有時一點風吹草動,市場傳聞,就會引發擠兌等風險」。

  前述銀監會官員介紹,《條例》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問題,如破產管理人由誰來擔任、金融機構破產後由誰來接管,各方仍存在分歧,通常應該由主管機構進行接管,但也有建議認為可由中央匯金公司等充當。

  在加人WTO及銀監會設立之後,中國立法機關及政府部門已越來越重視對銀行市場准入和持續監管,然而在市場退出的法律方面卻鮮有實質性改變。現 實中,部分地方銀行尤其是農信社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並不在少數。目前,農信社近3000家,經營狀況較好的農信社只有幾百家,不到總量的十分之一。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相對成熟並適用國際規則的銀行監管標準,但如何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長效機制已十分迫切。

  「連市場都找不到,談何市場退出機制?」一位銀行業資深研究者說。

  在實際操作中,中國政府對於銀行退市問題總是個案處理,一事一議。許多資不抵債的銀行往往是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救助,而缺乏相應的法律指引。通 常,除了監管機構,當地政府也會參與問題銀行的救助。由於擔心會危及社會穩定,各級政府一直不願讓倒閉銀行通過破產程序退出市場。

如何退出

  由於缺乏一套法律框架和司法制度及配套的監管框架,問題銀行的清算重組過程非常漫長、效率極其低下。中國金融史上第一家被行政關閉的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13年來至今仍在清算過程中,仍沒有實施破產程序。

  「一旦《條例》出台,海南發展銀行就應該可以納入清算程序。」前述銀監會人士表示。

  2010年底,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撰文指出,目前監管層很有必要設立機制來管控銀行道德風險的發生,小型銀行可倒閉破產,大型銀行也能平穩退出市場。王兆星已兩次公開表達類似觀點,業界認為,這顯示監管層考慮不再「護短」。

  一位業內律師指出,無論是《商業銀行法》還是《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規定》,在針對陷入危機的銀行採取措施時,所用的字眼都是「可以」,而非「應該」,「監管者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有關銀行破產的規定散佈在不同的法律法規之中。《公司法》《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破產規定也適用於銀行。《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 及《人民銀行法》中都有有關銀行退市的規定。此外,有關法規和部門規章,如《金融機構撤銷條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規定》也都約束銀行破產退出市場 問題。但是在前述條例中,對監管機構採取行動的觸發標準均不明確。

  比如,根據《商業銀行法》規定:在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該銀行實行接 管。但法律並未對「信用危機」一詞作出定義,監管者會在什麼情況下採取行動的具體標準並不明確。《金融機構撤銷條例》第五條規定:金融機構有違法違規經 營、經營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銷將嚴重危害金融秩序、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的,應當依法撤銷。這兩條規定都沒有就關閉一家銀行與接管一家銀行的條件作出明確 區分。

  2004年制定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借鑑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中的「立即糾正措施」 (promptcorrective actions),將資本充足率作為監管性破產(regulatory insolvency)的衡量標準。對於資本充足率低於4%,或核心資本充足率低於2%的銀行,銀監會可以要求銀行調整高級管理人員;或依法對銀行實行接 管或者促成機構重整,直至予以撤銷。

  在中國金融業,迄今為止,只有兩家證券公司(大鵬證券和南方證券)和一家信託投資公司(廣東國際投資信託公司)是通過司法破產程序解決的。目前尚未有銀行破產的先例。

  對於處置問題銀行時的市場退出效率何以如此低下,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指出,目前在處置問題銀行的思路上,監管部門按照「誰的孩子誰抱」的處置方式,「這只能是權宜之計,很難實現有效率、低成本的重組問題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如一位業內專家指出,海南發展銀行之所以關閉,就是始於之前不成功的金融機構救助,屬於「拉郎配」性質,通常政府會鼓勵並協助健康銀行收購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但即便如此,有關併購應遵守市場規律,「然而海南發展銀行一案卻並非如此」。

  1997年底,在當地政府和銀行監管機構的指令下,自身經營並不健康的海南發展銀行收購了當地28家大多資不抵債、經營不善的農信社,就此陷入絕境,並最終爆發了支付危機。

  這位專家指出,一方面,這是國有銀行體制的遺留問題,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現有銀行市場退出制度的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中國尚沒有一例顯性的破產事件,但過去十幾年,中國80%以上的銀行已進行了徹底的財務重組,重組規模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工農中建四大行財務重組、改制上市之前,在技術上可以說都應破產了,只是沒有以破產的名義操作,而是進行了財務重組,現在應該對以前的做法加以規範總結,以建立長效機制」。曾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爭議仍存

  前述官員介紹,早在2007年,銀監會曾啟動《條例》的起草工作,但其後2009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條例》的初稿影響很大,特別是雷曼兄弟 破產後帶來的負面效應,使得起草者不得不改變初衷,儘量以避免商業銀行不破產為原則,以行政主導的接管為主,引導銀行重整,「工作層面仍停留在論證可行性 的初級階段,以及理順和相應司法破產重組的對接。」

  王君認為,建立破產制度的目標正是儘可能減少破產,但到了非破不可時也應絕不手軟。「如不能破產,銀行的道德風險就太嚴重了,真正需要破產的銀行(dead bank working)就會增加。

  曾參與起草討論的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在討論中,各方爭議較大的重要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被認為是《條例》的並行條件。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央行已經開始與銀監會合作著手制定有關存款保險制度的規定,金融業中最為孱弱的農信社將全部納入存款保險制度,2010年,央行 已將存款保險機制的方案上報國務院,但目前何時推出仍無時間表。

  其次,是有關監管行為與最後破產法律程序的相互關聯問題,即破產管理人由誰承擔?在大多數情況下,銀行的破產程序都是由銀行監管者發起和管理, 在清算前階段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更換現有的管理層。銀行破產往往可以劃分為清算前和清算兩個階段,作為監管部門,主張將監管行為放在其中——在清算前階 段,監管機構會通過各種措施救助銀行。只有當救助無望時,破產銀行才會進入破產清算。在這一階段法律應明確規定監管機構採取行動的標準,以及可以採取的救 助措施,限制其自由裁量權,避免監管姑息;而在清算階段則應明確監管機構的權力。但也有觀點主張,破產程序中不需要監管介入,因為監管本身在《商業銀行 法》中有過規定。

  再者,破產標準非常難以界定。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2010年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在銀行破產條例制定過程中,破產的標準爭議較大。他認為,通 常情況下,銀行的流動性出現問題,不能夠支付到期債務,並對社會產生影響,就需要馬上對其採取措施。不過要將這些條件在條例當中予以量化並以條文的形式表 現出來,特別是作為法定標準加以規範,還是存在較大難度。

  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的英國等國家,對銀行機構的破產主要採取單獨立法和單獨就銀行破產制定相應規定的辦法。金融專家指出,各國銀行破產制度有一 些基本特性,其中之一就是作為金融企業,在採取破產重組或者通過整合以後,儘量走債權人的程序,而不是打著破產重組的名號重新整合。

  蔡鄂生認為,中國的銀行破產程序制定面臨幾個重要問題:一是監管部門如何對整個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進行整體防範,並且合理介入企業或機構破產法律 程序,特別是處理大的企業或機構的破產問題。二是接管層介入問題。相關部門對接管行為是否應該與法律中的企業或機構破產程序相關聯,爭議較大。三是由於涉 及到銀行和金融機構破產重組的部門較多,由誰來主導統籌這些部門之間的合作仍存在問題。他認為,目前看,誰主導都不一定能夠完成,需要多部門配合,但是配 合中的先後問題也需要解決。

  王君指出,技術上的難度都可以解決,關鍵還是如何明確銀行破產的責任,即由誰承擔損失,及如何得到具有可信度的實施。「這涉及政府的治理結構,即政府在這一破產機制中的定位。以往沒有銀行破產機制時,最終都由政府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7

餐飲板塊:IPO重啟激發做多熱情 行業軟肋難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5MMzA4XzQwNDY5Mg.html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出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成立大會時表示,上市公司中需要有更多的消費服務企業。此言一出,A股餐飲板塊立即給予積極回應。

數據顯示,本週A股3家上市企業均現不同程度上漲,全聚德(002186)(002186.SZ)漲幅8.90%、湘鄂情(002306)(002306.SZ)漲幅6.94%、西安飲食(000721)(000721.SZ)漲幅4.39%。同期大盤漲幅3.50%。

「顯然,郭樹清的講話是支持更多消費服務企業與資本市場連接起來,對於未上市的餐飲企業是一大鼓舞。」三甲金融港股研究員曾燕玲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財商》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在已上市的餐飲企業中,分析人士較為看好湘鄂情、稻香控股(00573.HK)、大快活集團(00052.HK)等個股。

餐企IPO或重啟行業軟肋仍難解

「對消費服務企業,我們過去往往有某種偏見,以為像商店、飯館、旅館都不那麼重要、不那麼複雜,其實是完全錯誤的。」郭樹清在會議上的公開發言被業界認為是餐飲行業IPO大門重啟的開始。

「經濟政策主基調是支持、促進內需。」北京和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李澤剛對記者表示,郭樹清的表態對已上市餐企並不構成直接利好。

據 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僅9家餐飲公司IPO。A股方面有全聚德、湘鄂情,H股有味千(中國)(00538.HK)、小肥羊(已被收購)、唐宮中國 (01181.HK)、稻香控股、喜尚控股(08179.HK)、名軒控股(08246.HK),紐交所有鄉村基快餐(CCSC)。A股已經兩年多未見餐 飲業新股。

國泰君安證券日前發佈報告稱,2011年整個餐飲業的總收入為2.05萬億元。產值與上市數量的不匹配一方面緣於餐飲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無法達到上市融資的要求;另一方面餐飲企業的財務不透明性和管理不規範導致證監會對餐飲業IPO較為謹慎。

雖 有利好傳出,但是真正放開餐飲企業的IPO並非指日可待。中銀國際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餐飲企業未來肯定要走集團化、產業化、連鎖化的道路,需要有很好的投 融資渠道,證監會的表態可能就是緣於這個。「但風險控制確實很難,現狀對投資者不利。上市那塊不一定會放開,畢竟之前有很多公司已經在排隊了。」

在 香港IPO市場,港交所2012年1月16日在其網站上掛出《香港交易所登載有關從事餐飲業務的申請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在指引信中,港交所 對欲在港IPO的餐飲企業披露文件提出了新的七大要求。包括「供貨商、食材來源及其價格」、「同店銷售額及桌/座流轉率」、「現金管理」、「商標」、「擴 充」、「定價政策」以及「食品安全質量監控及投訴」等。

曾燕玲認為:「這些披露要求無疑對餐飲業IP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確實,食品安全、財務信息透明度等一直以來都是餐飲企業的監管軟肋。李澤剛認為,制約餐飲企業上市的主要問題是本身是否適合上市的問題。

「食 品的來源和安全受到更大監管,企業在IPO時面臨更多質疑。股權投資者PE對餐飲業持有謹慎態度。」曾燕玲認為,目前的一些中小餐飲公司,必須要得到資金 的幫助才可以擴大經營規模以達上市要求,但目前股權投資者PE對餐飲企業的興趣並不大。「他們主要考慮到餐飲企業未必能在上市時受到市場歡迎而有更高定 價,所以轉而投資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行業。」

業績與股價齊升板塊隱憂尚存

近階段,餐飲板塊跟隨大盤反彈,部分個股表現頗為搶眼,特別是幾家港股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月以來,稻香控股漲幅15.82%、味千(中國)漲幅17.58%、大家樂集團(00341.HK)漲幅10.16%、唐宮中國漲幅9.33%……

「港 股餐飲板塊近期走勢不俗,應該是投資者憧憬公司業績理想所致。」港股評論員岑智勇(微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餐飲板塊去年總收益高達900億港元, 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形容『創歷史新高』,較前年升8%,其中中式餐館收益佔半。其中第四季收益價值236億港元,較前年同期增7.4%。」

但業績和股價的上行並不能轉移投資者對餐飲板塊風險的擔憂。

成本控制一直是影響餐飲企業業績的重要因素,租金、薪金、食材價格也都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表現。岑智勇認為,成本控制會是重要一環,管理層如何節約成本、開發新菜式從而提高毛利,對業績至關重要。

「餐 飲行業擴張到一定規模之後就會進入成熟階段,比如大家樂集團和味千中國。通常到了成熟階段之後,企業經營和現金流都比較穩定。」曾燕玲認為,漫長的成熟期 是餐飲企業最大的投資價值所在。「成熟期唯一的風險就是食品安全,如果一旦食品出現安全問題,便會直接把企業推向死亡,沒有衰退期。這個是餐飲行業的特 徵。」

在A股已上市的3家公司中,分析人士較為偏愛湘鄂情。華泰證券(601688)分析師張芸在22日發佈的研報中稱:「作為目前A股 唯一民營餐飲企業,我們看好湘鄂情在發展過程中靈活的戰略機制,並且對未來各一線城市的直營門店業績穩定增長保持信心。一、二線城市未來大眾餐飲的加盟店 將是今後業績增速的亮點。」

興業證券(601377)也在20日發佈的餐飲旅遊行業週報中,將湘鄂情列入推薦行列,同時上榜的還有全聚德。

曾燕玲表示,不看好西安飲食的原因在於,公司想增發股份以改善和增加經營網點。在增發集資期間,公司股價將逐步下降到接近增發價,短期上漲可能性降低。

H股方面,分析人士認為稻香控股、大快活集團或許值得關注。

曾燕玲表示:「雖然面臨成本上升壓力,但稻香控股在成本控制上得宜,不僅毛利有所上升,內地業務貢獻也大幅增加。」

岑智勇則認為:「從價值投資角度出發,大快活集團淨資產收益率(ROE)為28.14%,高於同業;市淨率為3.13倍,略低於同業。此外,大快活的市盈率也較同業為低,所以顯得此股相對具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9

電改十年記:改革重啟需自上而下推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yMNDE3XzQyNjEyMw.html

轉眼,電改步入了第十個年頭。

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亦稱「五號文件」)。電力體制第二輪改革啟動,確定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和競價上網五大任務。

如今,五項改革仍然在繼續,然而10年光陰終究沒磨出一把好劍,電力市場並沒有最終形成。

現存的市場格局讓外界甚為感慨:政企分開不到位,廠網分開不徹底,主輔分離形成新壟斷,輸配分開陷入停滯,電網統購統銷,電力調度不獨立,發電企業與大用戶不能直接交易,電力市場監管乏力……

以至於國家電監會第一任主席柴松岳在2012年「兩會」期間連連擺手,「電改沒有達到當初(2002年) 中央設計的目標」。

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因改革滯後,電力市場化改革與計劃體制交疊,電力工業矛盾重重。「猶如一個壯漢,被捆住手腳,限制自主發展。」一位電力改革派專家說。

是什麼讓電力改革如此步履艱難?

一位體制內官員如是對本報記者評價,「目前,無論項目建設、電量交易、電價形成、發電量分配都掌握在政府部門或壟斷企業手中,根本沒有電力市場。如果不加緊推進改革,再過十年,仍是現在的格局。」

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未來的電改需要高層自上而下強有力的推進,否則又將進入下一個徘徊期。

改革的與未改革的

電改的成就之一是讓經濟告別「硬缺電」,但「軟缺電」揮之不去。

2002年廠網分開以來,國內發電裝機快速增長,到2011年底,9年時間新增裝機7億千瓦,相當於1949——2002年53年全部裝機容量3.5億千瓦的2倍。

廠網分開使電源建設由計劃轉向市場競爭,競爭降低火電工程造價。國家電監會《「十一五」期間投產電力工程項目造價監管情況》專項通報稱,「十一五」期間新建火電工程決算一項可減少投資約196億元。

與此相比,電網企業造價控制的內在動力有差距。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投產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單位造價比「十五」上漲17.93%。

同樣來自電監會的統計顯示,2010年主要電網企業輸配成本合計4222.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0.92%。而2006年,這一數據是2000億元左右。

在電改過程中,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一次能源價格出現大幅上漲。這是改革之初沒有預料到的。」原能源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朱成章說。朱本人深度參與第二輪電改思路論證。

基於煤價快速上漲,作為過渡方案,2004年我國出台煤電聯動政策。但該政策並沒有執行到位,自改革至今煤炭價格出現2.5倍以上的上漲,但電力銷售價格僅增長30%——40%。

改革十年來,煤價大幅上漲、輸配電成本提高,但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卻由政府管制。基於此,火電企業盈利能力走弱,甚至虧損。

華電集團政策法律部主任陳宗法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板塊連虧4年,累計虧損達923億元。同期,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也超過國資委85%的高限。

與多元的發電端不同,電網環節始終集中度高且透明度不足。「電網輸配電價實際上是購銷差價,是壟斷、粗

放的經營方式。」發改委內部官員說。

在電量交易中,電網統購統銷,並掌握電力調度權,這種模式使電網和電廠處於不對等的地位。正因此,發電企業尤其是火電企業改革重啟的呼聲大。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專職顧問姜紹俊說:「應放開發電市場和售電市場,改進中間輸配電網環節的監管,建立M個賣點、N個買點的格局,多買多賣。這才叫真正的電力市場。現階段,電網統購統銷只是一個過渡階段。」

「電網公司應變成輸電公司,擔當電力輸送責任,國家核定輸電價格。電網在電力交易中獨立出來,由供需雙方自主談判。」姜紹俊說。

但現實的問題是,電網企業不斷逆勢擴張。2002年,國家設立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華中五大電網公司。但目前,國家電網上收區域電網權限,區域電網被架空。此外,以國家電網收購許繼等兩家電氣設備為標誌事件,電力體制改革陷入尷尬境地。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說:「這一輪電改,中央定了規則,有頂層設計。但企業不執行,甚至走回頭路。即便出現了問題,也沒有人被問責,這種狀況讓各個方面很尷尬。」

競價上網尚難實施

五號文件確定「競價上網」的改革思路,但實施與否仍有懸念。

2004年5月到2006年,國家在東北區域、華東四省一市曾實行競價上網改革試點,並建立多個電力交易中心。但這一期間,我國出現嚴重電荒,競價上網宣告擱淺。

國家電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劉寶華說:「競價上網是電力交易的高級形式,可以實時發現價格信號,調節實時供需,引導長期電量合同和投資。但前提條件是電力供需基本平衡,或者略有富餘不會出現大幅盈虧。」

2000年美國加州爆發電力危機,危機過後,2001年3月,美國開始實行雙邊合同主導的新交易規則。英國也用雙邊交易為主的新市場機制,取代實施10年之久的競價交易模式。

朱成章介紹,世銀出具的一份名為《美國加州電力改革與危機:發展中國家電力市場應汲取的教訓》的報告認為,電力體制引入競爭需四條件:一、是否有足夠的裝機容量;二、電網是否覆蓋全國各地;三、是否有完整的電價體系;四、電力監管機構是否有經驗。

「競爭性電力市場必須有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電網輸送能力有較大富裕、有健全的電力法規體系等,中國不具備這些條件。」朱成章說。

取代競價上網,電力行業希望明確獨立輸配電價,開展大用戶直接交易。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僅在福建、江蘇等少數地方試點,交易電量僅佔全社會用電量千分之幾。

目前,大用戶直接交易難以規模化推進。主要受兩方面掣肘:一是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沒有形成,二是國家部門之間尚未達成共識。

輸配分開走什麼路徑?

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電改進入深水區。輸配到底分,還是不分?兩大陣營各有說辭。

4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中國電力與能源》一書發佈。在書中,國家電網公開表示堅持輸配電一體化和電網調度一體化。這一表態讓輸配分開再添懸疑。

中電聯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協會內部討論認為,現階段輸配沒有必要分開。可以選擇地區做輸配分開試點,對比輸配分開的優劣,然後下定改革的決心。

「此外,若輸配分開,配電網交給地方,不利於地方電網建設、投資、運營和農網改造,有礙電網發展。」上述中電聯人士說。

作為電力行業專家,姜紹俊親身參與並見證電力體制改革全程,其認為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後,必須堅持輸配分開。「電網可以繼續橫向切分,形成北中南三個勢力相當的電網。配電公司下放地方後,可以調動地方發展的積極性。」

輸配到底如何分開?國家電監會選擇在蘇州和深圳開展輸配財務獨立核算試點,但這被指不是改革的核心領域。

「有一點要注意,必須放開配電網,接納新能源,鼓勵建微電廠。全世界都是這種運營模式,而我國在項目審批上設置障礙。當輸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建立後,探索合同供電模式,使電力調度中立。」前述發改委內部專家說。

姜紹俊提出更為審慎的方案,作為過渡方案,在輸配分開前可逐步放開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但輸配要分開核算,成本公開。」姜紹俊說。

首先,放開年用電1億千瓦時,用電負荷大約2萬千瓦用戶;兩年後放開年用電10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0千瓦及以上用戶;再過1~2年,放開年用電100萬千瓦時,用電負荷200千瓦及以上的用戶。

在此基礎上,實施輸配分開,成立配電公司參與市場交易,代表小用戶及居民進場購電,統銷給低壓小戶和居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