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天堂到地獄 上市公司祭出四大自救法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450.html

從天堂到地獄 上市公司祭出四大自救法寶

一財網 王娟娟 2015-07-08 12:08:00

面對股價的“一瀉千里”,上市公司如坐針氈,出招自救自然勢在必行。

從最高5178點跌到最點3585點,千股”腰斬“,A股用了16個交易日讓國內上市公司體驗了一把什麽叫“從天堂到地獄”。面對股價的“一瀉千里”,上市公司如坐針氈,出招自救自然勢在必行。《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在上市公司轟轟烈烈的自救路上,以下四招雖然效果各不相同,但最被上市公司青睞,招招可數。

第一招:集體發倡議

所謂知易行難,“表決心”一直是最快最簡單的方式,尤其面對股價急跌,上市公司都流行集體出來想先喊一嗓子。

7月8日,全面救市的第三個交易日,深證、江蘇、內蒙古等各地的上市公敵都借協會喊話要采取積極措施穩定股價。

而在此之前,7月3日,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最先發出四點倡議:加強投資者溝通,消除投資者誤解,樹立市場信心;積極采取有效手段維護維護創業板市場穩定,維護資本市場繁榮;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積極采用回購、增持、暫不減持等一切可能的措施,切實保護全體股東的利益;進一步提升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紮紮實實做好經營,搶抓經濟轉型機遇,用業績的成長回報投資者。

隨後4日,蘇寧雲商聯合中小板50家公司發維穩倡議書。倡議:1、積極采取回購、增持、暫不減持等措施,以實際行動維護市場穩定;2、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堅定投資者信心;3、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爭當做優做強的標桿;4、率先垂範,積極回報投資者,勇當踐行社會責任的排頭兵。而作為倡議書的牽頭者,張近東率先承諾,三年內大股東不減持蘇寧的股票。

同日,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也發行動倡議: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高管暫不減持。

第二招:我要增持

不少上市公司最先喊出的自救口號都是:我要增持。也確實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看不下去”、趁著股價低位抄進去了。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暴跌至今,A股市場先後近190家上市公司獲得高管增持,其中,深市公司最多,有162家,滬市公司21家。凈增持金額合計約為33億元,凈增持股份2.16億股。

從行業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房地產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產業資本增持較多。

在這之中,南玻A獲增持市值最大,為11.85億元。交大昂立、永新股份、中葡股份、博聞科技、香雪制藥、長園集團、衛星石化、新洋豐、易事特、九州通、飛馬國際等11家公司增持市值均超過1億元。

康恩貝的增持則是這些公司中最為賣力的。公開資料顯示,康恩貝已發起4輪增持。從6月29日至7月2日,實際控制人胡季強、管理層、全資子公司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麟分別增持110萬股、47.75萬股、100萬股。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機構人士均認為,上市公司股東此時拿錢增持根本目的就是穩定股價。“短期的反複下跌,無論是對機構、散戶還是上市公司都是不利的,尤其上市公司,有些公司還做了股份質押,沒有公司會料到股價會跌這麽慘。”一私募高管如是稱。

該給高管認為,目前的市場局面下,很多機構、散戶、上市公司都在一條利益鏈上,很大程度上都處於深套之中,都會希望上市公司股價能有機會爬起來。

第三招:回購加“特技”

增持“藥效”不夠,上市公司祭出主動回購,希望給股價加”特技“。

數據顯示,在A股暴跌的6月,也是上市公司購家數最多的一個月,其中萬科A上百億的回購計劃是迄今上市公司推出回購計劃中規模最大的;緊跟其後的是美的集團、TCL集團、中國建築、證通電子、宇通客車等。

7月6日開盤前,萬科A發布公告稱,鑒於近期A股股票市場大幅震蕩,為保護投資者利益,董事會決議提交股東大會審議回購公司A股股份的方案。

此前,TCL集團7月1日晚也公布了三年內(2015年至2017年)回購股份的長效機制。其中,首期擬拿出7.95億元的自有資金,在6個月內,在深交所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TCL集團的股份,回購的股價上限為10.05元。

無獨有偶,6月27日,美的集團公布了首期回購部分社會公眾股份的預案。根據其去年8月制定的股份回購計劃的長效機制(2014年~2016年),美的集團擬通過深交所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回購股份將予以註銷,從而減少公司的註冊資本,並提升每股收益水平。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和增持一樣,上市公司回購公司股票,目前第一原因就是為了自救,為了股價。“如果不救市會出現恐慌式拋售,回購和增持一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股價進一步下跌,也表明公司股價被低估。”楊德龍還認為,回購也表達了上市公司的態度——對資本市場和公司的前景包郵信心,尤其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

終極大招:停牌

在本輪上市公司的自救葵花寶典中,前述三招似乎都難以起到強心劑的作用,上市公司股價該跌還跌。面對這樣的格局,愈來愈多的上市公司只能祭出“消極停牌”,妄圖求個避風港。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7日收盤,滬深兩市A股共計787家上市公司處於停牌狀態,約占兩市上市公司總量的28%,其中多數為創業板和中小板。其中,7日午間,滬深兩市有23家企業宣布臨時停牌,分別屬於醫藥、環保、機械裝備等各行業。

7月7日晚間,滬深兩市再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停牌公告,總數量達到千家左右,兩市停牌股票近三成,數量之多在中國證券史上前所未有。

而上市公司發布的停牌原因,大部分是“擬籌劃重大事項”或“重大資產重組事宜”,有小部分則是“關於籌劃員工持股計劃”或“未披露過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等。

有投資者調侃,此時停牌的上市公司,都已成為“業界良心”,並呼籲未停牌的上市公司“火速停牌”。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78

壽險公司祭出停售牌,儲蓄險越賣越熱 儲蓄險穩賺?拆解四大推銷話術

2016-05-23  TCW

國泰、富邦儲蓄險保單相繼停售,現在不搶會吃虧?

別急!先有正確觀念,才不會被業者話術牽著鼻子走。

央行頻頻降息,讓不少保險業者深感吃不消,最近兩大壽險國泰、富邦先前熱賣的儲蓄險保單都宣布喊停,業界預估,在利率水準還有可能走低的壓力下,之後會有更多業者停賣儲蓄險。

每逢此時,「停售效應」戲碼便會再度上演:理財專員們乘機對民眾搬出「正式停賣前,要搶要快」、「現在不搶,以後費用調漲才買會更吃虧」等話術,鼓吹民眾砸錢購買。

話術一:安全、穩賺不賠

但決定是否投保儲蓄險前,民眾應先破除錯誤觀念,別被理專或業者行銷話術牽著鼻子走,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關於儲蓄險,一般民眾最常聽到的推銷話術之一是:「儲蓄險既是儲蓄,又有保險性質,是很單純又安全的商品,穩賺不賠!」換言之,業者或理專喜歡如此勸誘你:倘若你不懂投資理財,或有「強迫儲蓄」的需求,儲蓄險是不二選項。

事實上,民眾應建立

觀念:任何標榜利率超

過銀行定存的金融商

品,理論上都隱含比定

存高的風險和機會成

本,儲蓄險也不例外。

比方說,不少業者和學者都直言,儲蓄險並

非針對一般年輕人或上

班族的商品,因儲蓄險的保費堪稱昂貴,這可能是多數民眾沒察覺的。

「儲蓄險保費金額很高,常是有錢人拿閒錢買的。」永達保經董事長吳文永觀察,保儲蓄險的客戶,保費達一、兩干萬元者大有人在,泰半是有錢人為規避稅費而投保,或做為資產配置其中一環。

「一般儲蓄險的保費,年繳數十萬元跑不掉,躉繳的可到上百萬元。」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提醒,以正常情況面言,儲蓄險非月薪寥寥數萬元的上班族能輕易負擔的。

話術二:保證拿回本金

中國信託人壽商品發展一部副總經理賴玉菁也說,一般小資族就算買儲蓄險,能投入的保費通常不高,累積財富效果不大,資金不多者,不建議優先考慮此商品。

關於儲蓄險,常聽到的話術之二是:「儲蓄險是保本商品,保證能拿回本金。」但,業務員或理專不會告訴你的是:投保後,要是在前幾年解約,幾乎都拿不回本金,更不必談利息。換言之,若提前解約,通常都虧錢收場。這與定存解約,僅僅是少拿一點利息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保單中,常會附上「解約金表」,詳列每年的解約金,基本上,解約金都是隨保單年期遞增而逐年降低,民眾購買前應詳細比較,短期內若有現金需求,不宜貿然投入儲蓄險。

話術三:利息遠高於定存

第三種話術,也是民眾最易被沖昏頭的推銷說法:「預定利率逾二%」或「期滿N年後,以二%以上複利增值」,標榜利息遠高於定存,不買可惜。

尤其是二代健保制度上路

後,銀行定存的利息收入被納入課徵保費的範圍內,業者更順理成章的端出「與其放定存被迫繳費,不如轉入儲蓄險,省保費兼賺利息」的說詞。

不過,和其他保單一樣的是,所謂的「預定利率」,並不等於實質報酬率,而要看IRR(內部報酬卒,又稱折現率)而定。理財作家李柏鋒指出,市面上不少儲蓄險,十年內的IRR都沒有比定存高到哪裡去。

一般Excel軟體有內建IRR 公式,可供民眾試算。如某

張六年期儲蓄險保單:年

繳三萬六千七百五十四元,期滿後每年以二.二五%複利計息。該保單顯示,六年期滿後可領回二十二萬九千零九十五元,計算後發現:這六年內,IRR為一.〇九%,竟連現在一年期定存利率(一.一二%到一.

一三%)都不如。

就算六年過後繼續投入資金至第十年,以每年二.二五%複利試算後,該儲蓄險的利息也只比同期間的定存多了約一萬三千元,這還尚未計入這段期間若升息,儲蓄險利息收入不變、定存利率增加的可能性。過程中想解約、轉入定存,還要承受拿不回本金的風險。

話術四:組裝套餐超划算

第四種話術,是隨著近期業者推出的「組裝套餐」而生,聽起來也誘人:投保某儲蓄險,再拿儲蓄險提供的利息,去買長照、重大疾病、醫療其他養老商品,為退休做準備。

不過,吳文永提醒,以目前儲蓄險的利率水準,利息高到足以再買另一種保險,保費本金要達上千萬元,才有可能。

郝充仁也說,五十五歲以上、財力雄厚到一定程度且有養老規畫需求的保戶,較適合考慮這種組合方案。

最適有閒錢、險種完整者

到底要不要買儲蓄險?答案因人而異,不過做判斷前,應該先問自己:究竟想要透過「儲蓄」來累積財富,還是想替自己的人身安全、健康買一份「保險」?也就是說,不會有一種商品,滿足你所有需求,更不會有白吃的午餐。

「儲蓄險大部分都訴求

IRR比定存高,但其實保障不多。」賴玉菁建議,在所有純粹保障性質的保險,像是壽險、醫療險等,都已購買齊全後,再考慮儲蓄險。

多數專家都建議,手頭上有一筆「一定期間內確定不會動用」的閒錢,或已擬定一個十分明確的中長期理財目標,再考慮買儲蓄險,最為妥當。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