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借互聯網+醫院,醫患幫釋放醫生價值最大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44.shtml

作為首款服務於醫生群體的移動醫療APP,醫患幫與醫生的合作是如何建立的,對此,王鹹毅給出的回答是,“用醫患幫的服務獲取醫院及醫療機構的認可,醫患幫提供的服務可以提升醫院的效率,釋放醫生服務能力。這種情況下,醫院和醫生主動合作的意願就比較強烈。”

據王鹹毅介紹,目前,醫患幫不光跟醫院有合作,甚至跟中華醫學會、外科及內科等各種各樣的機構和組織都有合作。

2014年是中國移動醫療的元年。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的融資不斷飆升,發生的投資事件接連不斷,趨勢也從早期的A輪融資逐漸向B、C輪發展。但是,移動醫療相對於整個“互聯網+醫療”,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王鹹毅表示,看好這個市場的發展,醫患幫的誕生,對於催熟互聯網醫療市場有著重要的意義。未來,移動醫療的競爭態勢會集中於四點:搶醫生、爭入口、拼線下、貼身體(通過可穿戴式設備及時地把信息上傳到網上)。誰能抓住這四點,誰就能在移動醫療中搶占先機。對此,王鹹毅認為,目前醫患幫已經在朝著這四方面行動了。

移動醫療帶來變革,但醫生與患者的主體不變,但會從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生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這三個方面,改變整個醫療的體驗環境。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更多的是線上和線下形成一個閉環,O2O的模式將在移動醫療發展中是必然趨勢。

醫患幫互聯網+醫院是從醫患幫(平臺)到醫院(線下)再回到醫患幫(平臺)的模式,這也是醫患幫獨有的運營模式,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完美就診。互聯網+醫院是傳統醫療與移動醫療的融合,完善了醫院與人、信息、業務、服務等多方面的連接,變革了行業價值鏈;醫患幫互聯網+醫院不僅打通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常規溝通,形成獨特的服務與管理,更是通過移動應用增強與患者的實時互動,完善醫療服務環節,改善醫患關系。提高醫生個人品牌知名度,增強與患者的依存性,同時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緩解就醫難,這是醫患幫互聯網+醫院的責任與使命。具體來講,醫患幫互聯網+醫院,從醫院門牌到大廳服務臺、專屬通道、科室門牌、診室布局與樓層引導,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視覺識別體系。這樣更為準確便捷,優化了就診流程,又增加醫院文化內涵。

眾說周知,醫生是醫療行業最為稀缺最珍貴的資源。王鹹毅介紹,目前,已入駐醫患幫平臺的醫生覆蓋北京地區30多家醫院。在醫療行業,20%的醫生掌握著80%患者,因此,醫患幫前期把精力主要放在了這20%的醫生身上,通過他們來拓展資源。具體來說,就是通常一個醫生帶有二三十個學生,這些學生在二三級城市就診和看病的時候,可以成為醫患幫幫員,這種連鎖反應對醫患幫擴展醫生資源非常有利。醫患幫第一期大概有4000多名醫生加入,其中有300多醫生是可門診預約的,有400多名醫生是做咨詢的。接下來,醫患幫的目標是突破京津冀地區化的模式,打通河北到北京的轉診體系,擴展華北地區的醫生資源,然後向全國輻射。

除了構築針對醫生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外,“醫患幫”還推出了患者微信服務號,患者只需要在微信上搜索“醫患幫”,關註之後便可便捷的享受服務。對於未來是否在患者端也會開發獨立APP,王鹹毅表示,醫患幫前期做產品設計以“輕”為主,以患者最快速度接入為主,因此采用了微信平臺。在產品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會引用LBS+SNS的模式,LBS就是把就近的醫生推送給就近的患者,實現本地化醫療和就近就醫的模式,這個構想微信是無法支撐的,所以,在產品第二個階段會針對性的開發患者APP。“目前醫患幫患者端的用戶規模是40萬,這40萬均是有真實的就診需求人群。”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67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4.shtml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徐嘉子 徐嘉子

輕問診走向死胡同,“熟人醫患”暗坑密布

如果只是看數字,那肯定會被平臺型公司滅掉,因為他們體量大,融到的錢多,並且都會野蠻快速的搶奪市場。

創業兩年多,很高興看到整個移動醫療行業迅速發展和遍地開花,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熟人醫患”模式背後的思考。希望對同行和投資人有幫助。

記得2013年8月我們創立“青蘋果健康”的時候,當時醫患溝通類型的公司全中國只有兩家,好大夫和春雨醫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做診前的醫患溝通,好大夫那時已經做了5年多,春雨醫生還剛開始做。但是他們都不能解決一個問題 —— 互聯網上的信任問題。當用戶進入互聯網,找到了一個叫xx醫生的互聯網用戶,總是會疑惑對面回複他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醫生。醫療行業,信任是最重要的。而信任是需要品牌沈澱的,不是說有就有的。

輕問診將走向死胡同

對於“輕問診”這個概念,我一開始我就不看好這個方向,原因很簡單,它的替代品太多了,不會有付費轉化。用戶不會覺得提供的信息有價值而為之付費。一旦要收費,用戶就會回到百度,回到各種論壇和群里去到處打聽。說白了,輕問診沒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最終會走到一個死胡同。而且從宏觀層面看,是一個倒退,本來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的信息,現在需要浪費人工的時間來回答很基本的問題。所以輕問診這個模式對於整個社會並沒有創造價值。

經過這些思考,我們當時果斷放棄了“診前溝通”這個方向,選擇從診後溝通切入,這樣又可以差異化,模式又比較靠譜能落地。當時我們覺得我們在做一個醫生的“隨訪工具”,然而經過上百次的陌生拜訪,我們意識到超過50%的醫生會誤解“隨訪”這個概念。在臨床,隨訪意味著需要收集病人病例資料,並且對病例資料做出識別和分析,最後可能會成為醫生寫科研論文的素材。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想做的。

於是,我們就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一件什麽事情?因為青蘋果健康平臺上的病人都是醫生看過的門診病人,或者是手術病人,所以相對於網上的完全陌生的用戶來說,青蘋果上的醫生和病人是熟人,於是我們想到了一個詞——“熟人醫患”模式。我們用這個模式成功融到了A輪,也用這個模式迅速從100個醫生用戶擴展改到了幾萬個醫生用戶。後面我們很高興“熟人醫患”模式被行業廣泛接受並且複制,變成了一個行業的標準。

但是,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知道這個模式背後的邏輯,只是效仿了“熟人醫患”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模式能融到錢。(中國的創業環境就是這樣,矽谷創業首先要差異化,中國創業第一句問這個模式美國有沒有,中國還有誰在做並獲得了融資,大家更加喜歡去效仿被證明過的模式)。

誰需要“熟人醫患”App?

在“熟人醫患”模式中,最重要的是醫生和他看過的病人。只有醫生不行,那就不是熟人醫患,是醫生社區或者媒體;只有病人也不行,那就跟百度和各種論壇很像。

不過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在做“熟人醫患”的同行和部分投資人,只關註醫生數量,這絕對是一個很深很深的坑!“熟人醫患”模式能運作起來的根本是醫生上來,把自己的病人也放上來,然後運用這個平臺完成一系列的服務。所以這個模式需要很多病人的醫生。

哪些醫生有很多病人?肯定是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的醫生。全中國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所有的三甲醫院醫生加起來,也就是30萬左右。其他醫院醫生的病人沒有那麽多,他們根本就不需要“熟人醫患”app!這30萬中,還需要去掉一部分醫生,有部分年紀大的醫生不會用手機APP,  有部分醫生比較滿足於現狀(比較懶),有部分醫生想用但是院長主任不允許,所以最後剩下的可能也就是10萬醫生會在移動醫療平臺上為病人提供服務。好大夫做了10年了,也就是幾萬的活躍醫生。

另外,“熟人醫患”並不是一個社交網絡,有1萬醫生和5萬醫生是沒有太大的區別的,每個醫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者,跟他自己的病人互動。比如河南的醫生並不會因為山東的醫生都在用,而去用某個移動醫療app, 熟人醫患這個模式並不具備“網絡效應”,反而跟很多OTO模式(從線上到線下)如外賣比較相似,一個個城市布點,但是布點前商業模式一定是清晰的。或者跟開酒店連鎖相似,一定是在第一個地點已經盈利了,才會去考慮大規模擴張。

但似乎大家並沒有看明白或者有意忽略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在過去1-2年中, 出現了很多同行無腦拼命獲取大量的醫生,為了充大醫生用戶的數據,還會把護士,醫學生,實習生和任何在醫院工作的人都拉上來,都叫“醫生用戶”,偷換概念。三四線城市的醫護人員收入少,就通過下載給補貼或者禮品的方式來獲取用戶。有些公司還每天公布他們的醫生數量,似乎覺得這非常值得自豪,在我看來是非常幼稚的表現。仔細想想,大部分的小醫生和護士用戶其實並不需要“熟人醫患”,出現了大規模卸載,用戶留存慘不忍睹的現象。於是,他們忙著解決如何讓用戶留下來的問題,反而忽視了用戶的真正需求。後面就出現了各種抽獎,八卦,娛樂新聞等等。看上去非常熱鬧,其實已經越走越偏了。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坑是用戶,很多公司會偷換概念,混淆“病人”和“用戶”。 病人是生病的人,他們的價值和普通的用戶是完全不一樣的,可能是幾千上萬倍的差別。獲取一個普通用戶的成本相對比較低,獲取一個真正的病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他們散落在人群中,識別度是很低的,需要通過有效的模式去獲取。一個普通用戶很有可能是互聯網上打遊戲的人,這些人可以成為用戶,但是並不太會產生後續的使用和付費。互聯網有各種手段可以完成野蠻粗暴的用戶獲取,但是移動社交時代這種方式已經失效,也因為線上獲取用戶成本越來越高,並不可持續。所以投資人在看公司的時候,需要問清楚用戶是什麽渠道來的。

我有很多投資圈的朋友,很多是校友或者同學,他們好幾個人跑過來問我對於單病種的移動醫療公司(專做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等)的看法。包括我們之前聊得投資人也問我,為何青蘋果不從一個單病種切入。其實我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要做單病種,那麽整個公司的運營模式和需要的人都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單病種的移動醫療平臺,用跟我們一模一樣的地推方式去獲取醫生,每天看醫生數量,看病人數量,看日活,那麽這個公司很快會消亡,因為這些數字對於單病種的公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夠解決什麽問題。

如果只是看數字,那肯定會被平臺型公司滅掉,因為他們體量大,融到的錢多,並且都會野蠻快速的搶奪市場。單病種的公司對於這些是沒有很強的抵抗力的。單病種和全平臺的公司的目標和願景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選擇,沒有好壞,都可能很有價值,單病種的平臺需要思考自己的真正價值在哪里。

作者:徐嘉子,青蘋果健康創始人兼CEO,青蘋果健康成立於2013年8月份,總部在上海。2013年獲得王剛天使投資,2014年獲得金沙江領投的A輪,,2016年年初完成了B輪融資。

青蘋果健康 輕問診 熟人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0

歐耀佳:政府毀醫患關係

1 : GS(14)@2016-07-15 05:07:54

【本報訊】醫委會改革方案掀起今屆立法會最後一場激戰,病人組織與醫生團體在議事廳外角力逾3周,醫患關係面臨最嚴峻考驗。有周旋於政府、病人組織、醫生業界多月的資深公院醫生透露,政府原打算撤回草案兩項最具爭議內容,但因猶豫不決,草案過了二讀,無法再抽起修訂,令醫患距離越走越遠,認為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斥以為夠票懶理反對者

廣華醫院外科顧問醫生歐耀佳,由6月29日立法會展開草案二讀辯論開始,便與醫生團體靜坐。行醫逾20年,與業界、病人組織,甚至官員都有良好關係,他指很明白病人組織希望將弱勢聲音帶進醫委會,自年初也多次與病人代表會面,聆聽意見。但他認為,草案最大問題在於政府太急,以為數夠票便可懶理反對聲音,令他決定挺身支持醫生,「但我心入面係想支持草案通過多啲,過咗就唔會再撕裂(醫患關係)……其實最好嘅做法,始終係撤回第4條(增加業外委員及產生方法)同11條(修改聆訊法定人數及委員比例),對各界都有交代」。歐稱為了繼續幫業界發聲,今日「終極一戰」會再親臨立法會示威區。■記者于健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15/196954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