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張圖揭示經濟危機還遠未結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83

現階段金融圈內最熱衷的話題在於,隨著經濟的複蘇,美聯儲(或英國央行)何時會開始加息。然而一份名為“日內瓦報告”的作者卻認為,現在說危機已經結束仍為時過早。

自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經六年,人們普遍期望全球經濟增長能夠減少對債務融資的依賴,從而能夠逐漸回歸趨勢增長。上述報告顯示,全球債務占GDP比重已經達到新高,但全球經濟產出卻出現下滑。

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盡管發達國家已經降低了其杠桿水平,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融資比重卻顯著上升。尤其是中國,其債務占GDP比重顯著上升。

emerging-market-debt-1

其次,受歐元區危機的影響,發達經濟體並沒有實現預期的經濟複蘇效果。下圖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下調了發達經濟體的預期增長。

imf-developed-world-growth-forecasts

報告的作者認為,利率“正常化”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

原因在於:

與充分就業相匹配的均衡實際利率將維持在歷史較低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於較高的杠桿水平,將實際利率上調至高於自然水平無異於扼殺經濟複蘇。

因此,較低的利率水平和較為緩慢的經濟增長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04

創業板非2000年的納斯達克可比,還遠沒到瘋狂的地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5

創業板非2000年的納斯達克可比,還遠沒到瘋狂的地步?
作者:範小明

導語:

15年過去了,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互聯網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模式日臻成熟,用戶基數龐大,變現能力增強,生態型公司強者恒強。把2015年創業板形容為2000年的納斯達克,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我清楚,部分創業板股票存在高估的嫌疑,泡沫已經開始出現,但是也深知,一定程度的泡沫可以引導社會資金配至急需資金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去,並不一定是壞事。

近2年來,在創業板指數上漲過程中,我多次聽人說,創業板的走勢,就如同2000年左右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走勢,言下之意是即將迎來恐慌式的暴跌,以擠出估值泡沫。如果你沒有對創業板公司做出一定程度研究,或者缺乏對互聯網行業的深度比較,那麽很容易被這種言論嚇倒,放棄了對創業板的投資。

現在的互聯網行業,和2000年時相比,有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第一,產品形態更加成熟。2000年左右,當時大多數的科技公司,並沒有找到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產品形態。當時市值最大幾家公司,包括思科、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愛立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是依靠紮實的企業客戶產品獲得成功的。除此以外的互聯網類股票,依然不懂得如何吸引用戶,滿足用戶潛在的需求,更加不知如何來進行流量變現。現在熟知的互聯網運營模式,在當時沒有人知道該這樣做。2015年,美國市值最大的一批科技類公司,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等;中國的代表有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他們的湧現,不僅代表了自身的成功,更是為全球的互聯網公司開拓出了一條獲取用戶,打造平臺型公司的思維。

第二,盈利模式較為清晰。2000年6月30日網易登陸美國資本市場,開盤價15.3美元。那個時候廣告模式尚不成熟,電子商務剛剛起步,視頻產品受制於帶寬,不管是互聯網人,還是資本市場,都不知道如何將門戶的流量進行很好的變現,門戶網站的價值在哪里。網易的股價在2001年跌破1美元,一度面臨摘牌的危險。互聯網行業發展至今天,用戶就代表了現金流,因為變現的渠道實在太豐富了。遊戲、廣告、電商、金融、O2O,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只要將精力專註在研發讓用戶驚喜的產品上,留住海量的用戶,後面如何盈利,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資本市場估值體系更為成熟。經歷了一輪互聯網巨頭的成長歷史,國際資本市場,和中國投資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的成長和估值趨勢變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華爾街不再拘泥於短期的財務目標,更加看重產品的原創性、平臺性、不可替代性。那些為用戶、客戶提供了多贏局面的平臺產品的亞馬遜、蘋果、京東、阿里巴巴,盡管在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的財務壓力,但是估值卻一直高高在上,少則數百億美元,多則上千億美元。資本市場對於高成長性的互聯網公司,有了更多的耐性和期待。

第四,互聯網與實體產業的結合更加緊密。2000年前後,互聯網行業的大佬們,清一色地純互聯網人,他們的產品影響力局限在IT產業內部;2014年左右,實體產業的互聯網化趨勢,以及O2O革命的浪潮,則是席卷了幾乎所有的實體產業,這一次是整個社會都被移動互聯網卷入其中。產業互聯網,減少流通環節、消除信息不對稱、共享閑置資源、更快地撮合服務方和需求方,在方方面面沖擊原有產業的格局和運作方式。由於中國最優質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已經在海外上市完畢,因此創業板中更多地以O2O模式的互聯網公司為主,他們在鋼鐵電商、在線教育、移動醫療、在線旅遊、在線家裝、互聯網保險、信息安全等方面改變著實體產業,雖然短期盈利不甚理想,但是未來的前景可期。

第五,上市公司的供給數量不同。1999年美國IPO受到投資者瘋狂地追捧,1999年有457例,絕大多數都是和互聯網相關的,其中有117支在上市的首個交易日就市值翻倍。只要一個公司同網絡掛上鉤,不管這個公司是賺錢的還是賠錢的,不管這個公司的主營是什麽,股價都會被炒得直沖雲霄,發行新股時也會被搶購一空。美國IPO的註冊制度,使得在行情高漲時上市公司的數量急劇增加,進一步推高了納斯達克的泡沫程度。雖然註冊制度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期目標,但是證監會在掌握發行節奏上,依然有著窗口指導的作用。短期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依然無法完全地市場化,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障已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不至於短期造成巨大的供給泡沫。

我們不能教條式地將當前的創業板和2000年時的納斯達克相提並論,這犯下了刻舟求劍的錯誤。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創業板指數未來的走勢,但是我深刻地感覺到,移動互聯網浪潮已經開始,並且將長期持續地改變中國社會。一大批優質的公司將從小長大,在創業板成長起來。中國雄厚的本土資金,也將持續地追捧那些公司。作為投資人,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朝著明確的產業趨勢,去尋找那些令人激動的小公司,並陪伴它們成長起來。所以,雖然目前創業板開始出現一批泡沫公司,但是成長趨勢不變,股市還遠遠沒到瘋狂的階段。


來源:範小明的互聯網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3

利率市場化還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713.html

利率市場化還遠嗎

第一財經周刊 崔鵬 2015-06-13 10:21:00

大額存單的推出,基本標誌著銀行利率市場化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從投資端講,即使有額度限制,大額存單對於很多一般投資者來說,也還算是種不錯的選擇。

大額存單的推出,基本標誌著銀行利率市場化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

6月2日,央行公布了《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並於公布之日起開始實施。大額存單大概是商業銀行推出的負債產品中看上去最通俗的一個了, 它由存款類金融機構發行,購買這種產品的投資者可以是非金融公司和機關團體,以及個人投資者。只不過現在受到規定限制,大額存單的投資門檻比較高,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額要在1000萬元以上,個人投資者在30萬元以上。大額存單發行吸收的資金對於商業銀行來講歸入普通存款管理。

不過這都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大額存單的利率。大額存單的利率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浮動利率的標準是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Shibor;固定利率 由發行機構根據市場情況制定。這種產品規則的推出對於中國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可以比肩允許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和銀行間同業大額存單的推出。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恐怕是利率市場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了。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最早可以從1996年算起。那年1月3日,中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在央行對35家融資中心進行改革,以及撤銷各商業銀行組建的資金市場基礎上建立。同年6月,央行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的利率上限。之後,在央行的主導下,利率市場化沿著“先大額後小額,先長期後短期”的整體思路推進,預期到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這一變革進行了將近20年。

經濟學家茅於軾曾經極簡地解釋金融的定義:讓需要錢的人得到錢。從宏觀上說這句話是對的。利率市場化則更有利於讓需要錢的人最有效率地 得到錢—這個效率通過錢的價格來調節。2013年的錢荒造成一些商業銀行曾經出現流動性危機,這就反映出市場需求和被管制的價格體系之間的縫隙在極端情況 下所引發的問題。而互聯網應用的深入造成的商業銀行脫媒趨勢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利率市場化變革的速度。

大額存單產品推出後,商業銀行就可以通過發行大額存單,以當時的市場利率吸收資金,以提高其流動性水平。這可以使整個資金市場流動性和價格變得更加平滑—雖然現在施行的全稱對大額存單的發行主體範圍是有一定要求的,但相信這個範圍會逐漸放寬。

從發行端看,商業銀行的大額存單發行有可能增加銀行的負債成本。但是考慮到大額存單吸引的資金會稀釋整個市場的利率水平(大額存單吸引的資金不會是小數目, 在美國市場大額存單的存款占整個商業銀行存款的10%),所以對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造成的成本上升壓力應該不大。

從投資端講,即使有額度限制,大額存單對於很多一般投資者來說,也還算是種不錯的選擇。

銀行大額存單購買後可以質押,也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轉讓或者提前變現。這種流動性優勢會使得其收益低於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講銀行理財產品不到期是不能變現的)。

但是由於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間和理財產品正式開始計息的時間不同步(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有點像一些國家的封閉式基金),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耽誤的時間 回報會高於購買大額存單耽誤的。從總體上衡量,這兩個產品的收益基本差不多。只不過大額存單更加透明,市場也更公開。而很多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就像個黑箱 子,投資者很難知道其中是怎麽運作的。大額存單的安全性也要好於銀行理財產品,相信上市後將對銀行理財產品形成比較大的競爭。

各種移動端上的“寶”類產品,它們的利息收入基本關聯貨幣市場的收益,但是為了保持超高的流動性,此類產品的年化收益可能要稍微低於大額存單產品。但是由於資金門檻低,所以應該不受什麽影響。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88

去年12月M1、M2增速回落 降準還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372.html

去年12月M1、M2增速回落 降準還遠嗎?

一財網 李德尚玉 2016-01-18 14:13:00

盛松成解釋稱,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少於2014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幣貸款大幅減少,二是表外融資明顯萎縮,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導致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

隨著去年年底金融數據的發布,2015年全年社融總量出現萎縮,外匯占款創新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仍然是重中之重。

2016年伊始,央行行長周小川就對貨幣政策定調:“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2014年11月以來,央行先後6次降息、5次降準。從目前銀行間市場的情況來看,利率水平比2014年底有明顯下降。有業內人士認為,央行進一步降息的空間較小,將轉向定向調控,未來總量的政策可能不那麽重要,更重要的是結構性政策。

央行未來如何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全面降準降息還會有嗎?

去年全年社融總量萎縮

近日,央行公布2015年12月金融數據顯示,12月M1和M2呈現出“雙高”局面。“2015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增速為13.3%,較上月末回落0.4個百分點,今年7月份以來M2增速都在13%以上。”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介紹,12月末,M1增速為15.2%,較上月末回落0.5個百分點,第四季度的平均增速為15.0%,較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高8.4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表明市場流動性總體寬裕,國家穩增長政策力度加大,經濟活躍度有所提高。”

然而,據央行最新發布的數據,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41萬億元,比上年少4675億元。盛松成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略少於2014年,主要受外幣貸款大幅減少,表外融資明顯萎縮,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影響。盡管如此,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依然高於5年來的平均水平。

盛松成解釋稱,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少於2014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外幣貸款大幅減少,二是表外融資明顯萎縮,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導致2015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有所下降。

“2015年全年社融總量出現萎縮,意味著融資占GDP的比重在下降,雖然控制表外融資和降低實體經濟杠桿符合監管政策方向,但在經濟下行階段,融資總量萎縮對經濟企穩不利,且會加大實體經濟資金可獲得性的難度。”招商銀行資產管理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表示。

與此同時,2015年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5978億元,也低於市場預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12月新增貸款看似較低,其實該數值包含了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負增長因素,而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在12月進一步減少2196億元。社融口徑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則為8323億元,僅較2015年11月社融口徑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少增550億元,較2014年12月同期還多增1350億元。這一系列數字還尚未考慮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人民幣貸款余額以及新增人民幣貸款的負面影響。如果剔除這一因素,實際去年12月人民幣貸款新增可能接近9000億元。

劉東亮認為,2015年全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增加較多,人民幣信貸占社融比重著提升,顯示寬松貨幣政策對信貸的刺激作用正在顯現,同時央行將表外融資壓回表內的政策效果也較顯著,表外融資風險得到初步控制,值得註意的是,外幣貸款的減少也對提升人民幣信貸占比帶來較大幫助。

同時,2015年全年居民戶中長期貸款增長3.05萬億元,顯著好於2014年的2.2萬億元。在劉東亮看來,這表明地產刺激政策取得效果,有利於緩解地產下行壓力,但關鍵是高增勢頭需要持續;企業戶中長期貸款3.54萬億元,較2014年的3.83萬億元出現減少,但同期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出現放量,企業中長期貸款、債券、股票融資三者合計7.24萬億元,較2014年的6.7萬億元仍有明顯增加,這種變化一方面表明實體經濟對中長期資金的需求並沒有顯著下降,有利於未來實體經濟企穩,另一方面表明在貸款利率下降較慢,而同期債券利率快速下行的背景下,實體經濟中長期融資向債券、股票轉化的特征明顯,預計2016年直接融資占比會進一步上升。

外匯占款持續新低

去年12月,我國外匯占款下降幅度再創歷史紀錄,央行口徑人民幣外匯占款下降7082億元,至24.85萬億元。2015年以來,外匯占款下降幅度屢創紀錄,只有1月和10月外匯占款出現小幅上升,其余月份全部呈現下降狀態。業內人士分析稱,外匯占款大幅減少,其他條件不變,社會流動性趨於緊張,使降準的概率增加。

“外匯占款下降,一是12月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大,伴隨資本流出加快;二是境內外匯差擴大之下,套利投機活動帶來資本流出;三是央行穩定外匯市場的操作也帶來一定數量的外匯占款減少。”連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

實際上,與外匯占款下跌對應的是12月外匯儲備亦創下歷史單月跌幅之最。據央行數據,去年12月外匯儲備報3.33萬億美元,較前月大降1079億美元,這是可查歷史數據以來最大單月降幅。

“12月外匯占款大幅下降,主要與外匯儲備變化即減少有關,外匯準備變化,又與人民幣匯率貶值及貶值預期有關。”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下行,金融風險上升,美聯儲加息,中外利差收窄,使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加強,尤其是“811新匯改”之後,短期資本傾向於流出。人民幣匯率貶值,個人和金融機構傾向於不結匯或增加購匯規模,這也會使外匯儲備規模減少。

連平認為,短期內,人民幣貶值預期難以消退,預計央行仍將一方面通過消耗一定外匯儲備來應對人民幣貶值壓力,另一方面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基本穩定。受資本市場震蕩及季節性因素等影響,資本仍面臨流出壓力。但在央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穩定外匯市場操作及引導預期等影響下,人民幣不會出現持續大幅貶值。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本流出壓力。總體來看,短期內外匯占款仍將繼續在低位震蕩。

降準條件已滿足

外匯占款一度是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方式,屢屢新低的外匯占款使得市場對央行2016年的降準預期加大。

“外匯占款大幅減少,其他條件不變,社會流動性趨於緊張,再考慮到穩增長的需要,這就使降準的概率大大增加。”在周景彤看來,通過降準,可以降低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降低商業銀行向實體企業成本轉嫁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周景彤進一步表示,當前經濟金融環境已完全滿足兩個降準條件:一是外匯占款趨勢性減少;二是經濟下行趨勢不改。“盡管提高中國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長率需要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通過短期需求側管理,穩定經濟增速不僅是解決當前就業等社會問題的需要,也是實施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性條件。”周景彤說。

“預計2016年降準、降息將陸續出現,維持全年降息2~3次,降準4~5次的判斷。”劉東亮甚至大膽預測。

連平也認為,2016年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空間較大,市場流動性將持續較為充裕,利率水平將進一步回落,但2016年中國不可能推行零利率政策。鑒於目前我國總體流動性充裕,未來貨幣政策很可能圍繞“穩增長”和“控風險”兩個核心目標運行,保持穩健寬松的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僅依靠貨幣政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貨幣政策需要平衡多重目標,進一步寬松可能有助於提供更多的流動性,對穩增長有利。但從防風險的角度看,如果流動性大幅擴張,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過多的流動性可能造成更大資產泡沫。目前,我國貨幣政策寬松的空間不大,利率已經下降到較低的水平。

“未來總量的政策可能不是那麽重要了,更重要的是結構性政策。在貨幣政策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條件下,結構性工具越多,貨幣政策的靈活度越強。”曾剛說,此前,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SLF、PSL等定向工具向“三農”、小微、棚改等領域提供流動性,以支持這些薄弱環節的發展。此外,央行可以通過政策性銀行進行結構性的優化,引導資金進入需要扶持的領域,而不只是單純依靠降低利率或者調整無差別降低存款準備金。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62

全球最長隧道在瑞士開通 真空列車離我們還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969.html

據BBC報道,全球最長最深的火車隧道日前在瑞士正式開通。經過長達20年的建設,這條貫穿阿爾卑斯山,全長57公里、深2.3米的雙孔隧道——聖哥達基線隧道宣告完工。它將連接南歐和北歐,為歐洲貨運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聖哥達隧道開通後,將超過日本青函隧道,成為世界最長的隧道,而連接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隧道位列第三。該隧道北至瑞士中部烏里州的埃斯特費爾德,南至提契諾州的博迪奧,投資120億瑞士法郎建造,使用年限為100年。

外媒援引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耐德-阿曼在隧道啟動儀式上的話說:“這不僅是瑞士,也是我們的鄰國以及歐洲大陸的勝利。”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意大利總理倫齊等多位歐洲國家元首參與了聖哥達隧道的開通儀式。儀式結束後,隧道進行首次通車運營,500名通過抽簽贏得首次旅行機會的乘客有幸成為第一批體驗者。

造這樣一條打通歐洲南北的火車隧道的想法最早要追溯到1947年。當時瑞士工程師格魯納就描繪出聖哥達基線隧道的設計草圖,但由於工程審批的拖延,直到1992年這項工程才獲批,1999年才開始動工,於17年後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隧道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始商業運營。屆時每天將有260列貨車和65列客車穿越這條雙孔隧道。有了這條隧道後,從瑞士蘇黎世到意大利米蘭的行程將縮短1小時至2小時40分鐘。到2020年,日載客輛將達到1.5萬人次。

不過,聖哥達隧道全球第一的紀錄能保持多久是個問題。因為它或許很快就會被一項更為雄心勃勃的海底隧道計劃所超越。中國正在籌劃建設一條長超過123公里,穿越渤海的跨海海底隧道煙大隧道。該隧道將連接煙臺和大連,以火車220公里的運行速度來計算,隧道建成後從蓬萊至旅順僅需40分鐘,比目前來往兩地時間超過6小時的時間大大縮短。不過也有消息稱類似於馬斯克打造的Hyperloop真空列車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通行工具。如果傳言屬實,那麽從煙臺到大連的通行時間僅花費12分鐘。

公開資料顯示 ,此前中國真空列車設計公司北京九州動脈隧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忠在今年4月於煙臺召開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公開介紹了真空列車:“就是把一根水管塞進海底,把水抽出來,把人裝進膠囊列車里面。”渤海海底跨海隧道發起者,魯東大學原副校長柳新華研究該課題已有20年,他說:“煙臺蓬萊到大連旅順直線距離只有106公里,現在需要繞道1800多公里,當時就在想如何打破煙臺成長發展交通制約的最大瓶頸,讓煙臺成為一個國際型的城市。”

煙大海底隧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曾對媒體表示,該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至2600億元人民幣之間。不過這一項目建設條件是否成熟的爭論仍然存在。王夢恕說:“該項目2013年上報國家發改委。目前尚未動工,主要的挑戰是嚴格的勘探和技術論證。按照當前的條件,項目開工後10年內肯定能夠建成。”

巧合的是,上個月超級高鐵Hyperloop One全球CEO Rob Lloyd來到中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到2017年,Hyperloop的高速列車將投入商用,希望逐步抵達全球任何地方,公司已經在美國、北歐以及俄羅斯等國進行項目評估,希望將把高速列車的成本大大降低。”Lloyd還表示,來到中國也是對中國雄心勃勃的鐵路建設充滿興趣。不過如何讓政府、技術和資本三者更好地協同,是實現高速鐵路投入運營的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25

目標上海!米其林廚師學校來了,美食指南還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935.html

一家米其林級別的廚師培訓學校即將落戶上海,這不僅是中國第一家米其林級別的廚師學校,也是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這家廚師培訓學校名為銘爾傳(上海)餐飲文化技能培訓學校,投資方是一家港資企業,香港銘爾集團。

香港銘爾集團與法國Alain Ducasse學院合作,在上海開辦廚師培訓學校,教授法國菜的烹飪技巧。Alain Ducasse學院的創辦人Alain Ducasse是法國名廚,旗下多家餐廳共擁有24顆米其林星。

作為大名鼎鼎的美食聖經,截至2016年6月,米其林指南共推薦了全球3.58萬家餐廳和酒店,其中三星餐廳111家,二星餐廳411家,一星餐廳2103家。所謂三星,是指卓越的烹調,值得專程造訪;二星是指烹調出色,不容錯過;一星則是指優質烹調,不妨一試。

誕生於1900年的米其林指南,開創了美食星級評定系統,覆蓋四大洲24個國家,尚未覆蓋中國。不過,米其林官方宣布,上海將成為全球米其林指南系列的第28個成員,《米其林指南——上海2017》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發行。

銘爾集團副主席蔡詠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培訓學校將會針對專業廚師、學生以及業余的興趣愛好者推出不同的課程,未來還將為學生提供酒店餐飲公司的實踐機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單獨設立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所以一直以來,外商從事教育培訓,只能以中外合作辦學的形式來進行,不能獨資。

變化出現在2015年。當時出臺的自貿區2015版負面清單中,把“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放在了負面清單之外,也就是說,在四個自貿區里,外商可以獨資設立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

這也是這家米其林級別廚師培訓學校可以落戶上海的原因。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5月28日的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表示,中國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推進以服務業為重點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高虎城說,中國將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積極探索適應服務貿易發展的管理體制、促進機制、政策環境和監管模式,著力構建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和市場化的營商環境,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服務貿易領域深化合作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公平的競爭環境。

外資是中國幾十年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中國利用外資的金額,已經連續24年排在發展中國家首位。2015年末,中國的存量外資達1.6萬億美元,外資企業總數約83.6萬家。

這些外資對中國經濟社會中的貢獻度是——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的50%,工業產值的25%,城鎮就業的15%,國家稅收的20%。

不過隨著全球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外資流向正在發生變化。從產業來說,更多投向服務業。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中,服務業的投資占總投資的47.6%,到了2015年,已經增長到了61.1%。與之相對應,制造業的占比則從2011年的44.9%下降為2015年的31.3%。

得益於負面清單和兩批54項開放措施的推出,僅以上海自貿區為例,吸引外資的效果很明顯。

5月27日,在浦東商務委和新加坡駐上海總領事館舉行“上海自貿區政策交流會”上,浦東商務委副主任孫永強表示,目前在上海自貿區內新設外商投資企業中,通過備案方式設立的已超90%。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上海市浦東新區新設外資項目近2500個,同比2014年增長56%;吸引合同外資242億美元,同比2014年增長136%;實際利用外資56億美元,同比2014年增長83%。

這些新設和增資的外資項目中,第三產業項目數達到94.9%。占比較大的行業有六類——金融租賃、投資管理、批發貿易、專業咨詢、房地產、交通運輸。

孫永強說,2016年上海自貿區吸引外資的重點,包括職業培訓、外資醫院、獵頭公司、增值電信等重點高端服務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08

剛性OLED近了,柔性還遠

OLED面板今年在手機市場普及加快,連蘋果都宣稱下一代手機將采用柔性屏。但目前即使剛性的OLED面板也供不應求,國內OLED產業鏈尚未完善,柔性OLED的上市還要時間。

到底OLED離我們近還是遠?7月1日在深圳舉行的“2016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群智咨詢副總經理李亞琴預計,柔性OLED面板至少要到2018年以後才能推向市場。

李亞琴同時提醒說,面對迅速變化的行業潮流,中國需要適當在OLED面板上增加投入,同時關鍵是要完善OLED上遊材料和設備的產業鏈布局,並且盡量延長液晶產業的生命周期。

數據來源:群智咨詢

今年OLED面板產值120億美元

全球主要面板廠商近幾年在不同場合都做了OLED技術的宣講。如,三星展出可折疊的手機,折起來是5.5英寸,打開後變為7.8英寸的屏幕;LGD也展示了柔性手機、車載屏幕;國內的BOE(京東方)、和輝光電等也展示了可彎曲的OLED屏。

從產能走勢看,群智的數據顯示,2015年AMOLED產能面積增長45%,主要是LGD把8.5代液晶面板線的產能轉到OLED所作的貢獻。2016年設備投資改造有所放緩,2017~2018年逐步攀升。2018年由於設備投資達到高峰,所以年度成長率達到54%。

從絕對量看,2018年AMOLED的年產能面積將超過1000萬平方米,包含了LTPS(低溫多晶矽)OLED和大尺寸OLED。從結構來看,未來的增長主要來自於LTPS OLED,就是手機用的AMOLED面板產能。

未來幾年,AMOLED的投資將屢創高峰,但在全球面板產能中仍然占比較低。特別2018年以前,以6代線產能為主,在龐大的顯示面板產能中比重仍然較低。隨著2018年後高世代AMOLED產能加入,預計2019年面積占比才會突破10%,到2020年應該是11%~12%。

AMOLED面板至今仍是賣方市場。群智咨詢預測,2016年全球AMOLED LTPS面板銷售金額大概120億美元,預計占到整個顯示面板銷售額大概在10%~11%左右。隨著產能增加以及產品結構提升,預計到2020年這個部分的金額會逐步走高,2020年達到170億美元。

由於剛性的AMOLED面板的平均單價呈逐漸走低的趨勢。銷售額增長一定沒有產能增長那麽迅速。李亞琴說,今年120億美元AMOLED面板的銷售額里面,大概有36億美元是來自柔性AMOLED面板的貢獻,占比在20%~30%之間。

剛性OLED近了

從市場、投資、成本看,OLED離我們已越來越近。

首先,市場快速滲透。李亞琴預測,今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AMOLED面板的滲透率會接近三成,高於全球市場20%左右的滲透率。此前,媒體已經報道過,2018年蘋果公司將大量使用AMOLED面板。除了蘋果以外,在中國市場最大的AMOLED手機面板的使用者預計將是OPPO。三星最近幾年積極在中國市場推動AMOLED面板銷售,OPPO、VIVO被作為戰略合作夥伴。

像OPPO,去年AMOLED面板在其手機中的滲透率為20%,今年將達到接近50%,增長非常迅速。“因為AMOLED是賣方市場,供需雙方會決定整個AMOLED的生態。”李亞琴說。而華為與OPPO決然不同,去年AMOLED面板在其手機中滲透率幾乎為零,2016年維持在5%以內。

其次,投資旺盛。”李亞琴說,以全球六代和六代以下線的手機面板產能看,AMOLED到2018年的占比大約達到40%,2020年接近50%的占比。考慮到良率等因素,OLED的出貨量占比會略低一些,預計2020年在6代和6代以下線的手機面板出貨量中占比到40%~45%之間。

第三,成本與液晶(LCD)接近。“這是讓國內業界非常驚訝的一點,剛性AMOLED成本下降速度很快,特別是從2014年到現在。”李亞琴說,AMOLED成本急速下降,5.5英寸FHD(全高清)液晶手機屏的成本卻下降沒那麽迅速。

由於結構原理不同,AMOLED的材料成本占比比LCD低得多,LCD的成本中材料占比接近6成左右,但是AMOLED的成本中材料的占比僅為40%~45%。其他主要就是折舊、攤銷和良率成本。“龍頭企業早期投資的AMOLED產線,部分產線的折舊很快就要結束了。也就是說,占比接近30%的折舊成本會快速下降,AMOLED成本也會快速下降。”

李亞琴預計:“OLED面板的成本將逐漸接近LCD面板成本,甚至在可見的未來低於LCD成本。這將是LCD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怎麽維持自己的競爭力很關鍵。”

數據來源:群智咨詢

柔性OLED還遠

不過,OLED似乎離得還很遠。

首先,柔性面板的到來還沒那麽快。“固定曲率的柔性已經實現了量產,到2018年以前,OLED技術發展的走向應該是圍繞固定曲率面板進行規格改善、規格提升、良率提升。所以,固定曲率AMOLED在市場上逐漸趨向主流化會在未來幾年發生。”李亞琴說。

但是,可折疊的AMOLED屏幕不會那麽快會來到百姓的生活中。李亞琴說,目前已經量產的、將提供給蘋果和VIVO的AMOLED屏幕的固定曲率半徑是5毫米、邊框0.7毫米,觸屏部分仍然是玻璃蓋板。未來的半徑會更小,邊框更窄,觸屏部分將是薄膜蓋板。“真正可折疊的OLED面板,應該在2018年以後,才會來到我們生活,所以柔性沒有我們想的那麽近。”

其次,國內面板廠商都沒有量產柔性OLED屏的專利,一旦量產將會在國際市場面臨專利問題。三星的專利遠超其他所有面板廠商,達到1萬項以上,比國內廠商數高於十幾倍。

第三,國內設備、材料的配套不齊全。李亞琴說,在OLED的制作過程中,核心的材料幾乎都由外資企業壟斷。“因為材料性能、設備性能,一般由面板廠商與材料、設備廠商共同開發。這意味著,中國面板廠推進OLED面板生產的過程會非常艱難和漫長。”目前,美國UDC、陶氏和日本出光興產等公司,占據了全球AMOLED材料80%以上份額。“怎麽跟這些材料廠更緊密合作、共同開發,樹立市場規格,這是中國面板廠未來很重要的問題。”

另外,國內外OLED技術的差距。一線龍頭面板廠商的OLED分辨率已經達到400-500PPI,甚至今年底、明年初會推出2K產品。而且,良率已經達到相對穩定的正常水平。但是國內OLED面板的分辨率和良率仍然偏低。這背後是人才的競爭,目前國內OLED人才多來自海外,而韓國、日本已經有非常堅實的人才基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亞琴提醒說:“第一,中國要保持對OLED面板的適度積極的投資,並且這個投資要跟我們的產品開發、產業鏈建設相匹配。第二,因為AMOLED在未來幾年成長很快,但是在絕對產能占比仍然很低,所以我們中國產業仍然要想辦法維持LCD產業生命力,並且不斷尋找在AMOLED市場中我們自己的定位。”

數據來源:群智咨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41

“義無反顧”來了 房地產稅還遠嗎

房地產稅立法再度成為市場關註焦點。

這次引爆這一話題的是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他在7月23日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稅收高級別研討會上稱,遺憾房地產稅和個人所得稅改革還沒推出來,原因是信息收集能力弱,而且涉及利益調整而受到阻礙。“這是個難題,也是我們的任務,我們要義無反顧地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房地產稅立法草案仍在起草過程中,困難重重。不過,對自然人征收房地產稅所需的信息收集工作正在加快,國土部力推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客觀上有利於摸清房地產家底,為房地產稅的出臺奠定更為紮實的基礎。國家稅務總局今年在全國所有省份推行的金稅三期工程,對自然人進行全員建檔,包含個人房產信息,也為房地產稅改革鋪路。

草案有望2017年露面

與以往只對城鎮經營性物業課稅的房產稅不同,一字之差的“房地產稅”課稅對象將可能涉及所有房產,這包括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這使得房地產稅備受關註。

2013年11月份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提到完善稅收制度時,首次提到“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

2014年樓繼偉在《求是》撰文提到房地產稅構想。他稱,總的方向是,在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礎上,對城鄉個人住房和工商業房地產統籌考慮稅收與收費等因素,合理設置建設、交易、保有環節稅負,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地產稅逐步成為地方財政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房地產稅立法得到空前重視。

2015年8月,經過調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房地產稅正式列入該規劃。另外,房地產稅還在今年和去年同時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當年立法工作計劃,屬於立法預備項目。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修文透露,房地產稅法由預算工作委員會和財政部牽頭研究,調整後的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已將房地產稅法列入了第一類的立法項目。

“目前我們正在按照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的有關要求,對房地產稅改革與立法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論證,同時做好起草草案等相關工作。”劉修文說,待草案比較成熟,並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後,適時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第一類立法項目主要是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排在立法草案的“第一陣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表示房地產稅快的話在2017年底前通過,慢的話在2017年底提交審議,在下一屆人大任期內通過。

7月2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郝如玉在第十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上表示,目前房地產稅仍在起草過程之中,操作難度很大。

房地產信息搜集加快推進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姚勝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社會經濟各個方面來看,今年完成房地產稅立法工作很困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此前按照財稅改革時間表,樂觀預計,房地產稅立法最早在2017年提交兩會討論,但今年初他改變了看法。他對媒體表示,有關房地產稅的推出現在來看已和原來計劃的時間表不匹配了,現在就看人大什麽時候啟動一審。從口風上來看是要把房地產稅放一放了。

賈康認為,有關房地產稅的內部爭議仍然較大,現在不推出的原因之一是考慮到目前的樓市情況和“去庫存”的主要方向,“一旦推出可能會影響樓市”。

房地產去庫存,需要市場保持一定的交易活躍度,在條件不成熟之時開征房地產稅,有可能逆轉市場預期,增加去庫存難度。

樓繼偉提出上述房地產稅立法一大難題,就是信息收集能力弱。

房地產稅征稅前提是搜集自然人的房產信息,比如一個人在全國有幾套房產、價值多少等。目前國家正在加快相關信息搜集,國土資源部正在大力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計劃2016年基本完成各級不動產登記數據整合建庫,2017年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的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的總體部署。當這些數據信息實現了全國統一聯網後,每個人擁有的房地產產權數量、布局等具體情況將“無所遁形”。

另外,國稅總局正在今年力推金稅三期工程覆蓋所有省份,該工程一大特點正是對所有自然人建檔,包括個人房地產相關交易信息也被錄入,這也將為房地產稅等稅制改革提供基礎數據。

稅率、免征等細節引關註

與房產稅不同的是,未來房地產稅將是一個全新的稅制,其中之一可能就是未來房地產稅不只是針對房屋本身征稅,而是將房屋和土地合二為一來征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曾表示,房地產稅改革要把現有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合並起來。

房地產稅征收範圍、計稅依據、稅率、免征額和免稅對象等都是市場關註的焦點問題。

現行的房產稅征收範圍只在城鎮地區,並不包括農村,除了上海、重慶兩地試點地區外,房產稅只針對經營性房屋,不包括個人住房。未來房地產稅是否會突破上述限制,針對所有的房地產存量價值征收房地產稅?

稅收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朱為群教授曾對本報表示,房地產稅作為一個地方稅種,其征稅範圍理應由地方來確定。各地差異很大,房地產稅即使在全國層面立法,也不能完全無視巨大而複雜的地區差異,因而較為妥當的處理方式就是由各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在公正規範的決策模式下自行決定征稅範圍,而不是強求全國統一。

朱為群表示,房地產稅作為一種財產稅,是按照房地產的價值作為計稅依據的。從稅收公平角度去看,未來房地產稅計稅依據將是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目前上海房產稅計稅依據是按照住房市場交易價格的70%。

房地產稅稅率如何確定,也是大眾最為關心的一大問題。上海房產稅實行0.4%~0.6%的差別化稅率,重慶房產稅為0.5%~1.2%。

目前多數專家認為,房地產稅開征後應該設計免征範圍,只針對超出個人基本住房需求以上的部分才能征稅。

關於免征範圍,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類觀點支持免稅標準按人均居住面積,比如上海試點房產稅按照人均免稅住房面積為60平方米。另一類觀點認為免稅標準應按照房屋價值確定免征額,因為不同地區相同居住面積的價值可能相差很大,按照人均居住面積免稅,就會有利於高價房主而不利於低價房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11

好消息!心臟都能3D打印了,用於器官移植還遠嗎?

一位遭受車禍的重傷員正被擡上救護車,在醫護人員對他進行緊急救治的同時,其全身的損傷數據被掃描並被傳送至醫院,傷者因心臟破裂危在旦夕,醫生立即著手為其打印一顆心臟,當傷者到達醫院被推入手術室時,心臟也剛剛打印好並被植入傷者體內……這看似只在科幻片里出現的場景將逐步變成現實。

如今,通過生物3D打印技術,人們已經“制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那麽,我們離器官打印和應用還有多遠?

什麽是生物3D打印?

細胞及器官打印的概念是美國Clemson大學Thomas Boland教授於2000年左右提出的,2003年Boland、Mironov等在著名國際生物雜誌Trend in Biotechnology(《生物技術趨勢》)上發表《器官打印:計算機輔助的、基於噴墨的3D組織工程技術》一文,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器官打印”這一革命性概念。

2004年,師從Thomas Boland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徐弢利用改裝的噴墨打印機實踐了人類首次細胞打印,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首篇細胞打印論文。該論文一經發表,立即被美國《科學》雜誌作為重大技術突破進行專題報道(Science,2004年9月24,第1895頁)。同年,Thomas Boland、徐弢等三人作為發明人於2004年在美國申請了首個細胞打印專利。

不同於人們熟知的用於工業制造的3D打印技術,生物3D打印技術(學術上稱生物增材制造技術)是一種融合材料學、細胞學、工程學以及3D打印等多學科和領域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先通過計算機處理CAD數據模型,將三維模型分為多個二維層面,再以細胞或者生物構造塊等活性材料為原材料,按照二維層面逐層累加材料,以重建人體組織和器官等生物產品。

為了實現這一技術的產業化,徐弢和同門師弟袁玉宇一起回國創辦了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專攻再生醫用植入器械研發,此舉填補了中國再生醫學高端領域的空白。回國後,兩人先後成為“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在邁普任首席科學家的徐弢同時也在清華大學任教授。

“你看到的就是我們公司即將上市的產品——賽盧,一種個性化顱骨,是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打印出來的,用於修複顱骨缺損。”邁普醫學董事長袁玉宇拿著一個鑲嵌了個性化顱骨的頭骨模型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顱骨缺損大都因開放性顱腦損傷或火器性穿透傷所致,目前醫院最常用於修補顱骨的是一種鈦網。

國產個性化顱骨修補片

袁玉宇告訴記者,由於鈦網是一層薄薄的金屬網片,會給病人帶來諸多不便,包括不能過安檢、撞擊後容易凹入、太陽直射會導熱、冬天金屬冷、不可進行MRI檢查、照X光會有回影、甚至有一定的幾率會刺穿頭皮等等。相較於鈦網,聚醚醚酮(PEEK)則是近年來國外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合成材料,不僅具有與骨接近的彈性模量,力學性能好,較高的硬度和較高的熔點,密度低質量輕,而且生物安全性較金屬植入物好,耐輻射。

由於每個病人的缺損情況不同,個性化顱骨需要定制打印。“醫生先把病人相關數據傳給公司,公司經過三維重建、設計好後傳給醫生確認,確認後再打印出產品,然後通知病人做手術。”袁玉宇說,目前市面上同類型的產品基本上被兩家美國公司所壟斷,且價格高昂、供貨周期長,“而賽盧的上市將打破這一局面,為患者帶來體驗度更好的產品”。

與賽盧相比,另一種聽起來更為高端的生物3D打印技術是營造一個有利於自體細胞生長的環境,促進組織的自我修複、再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排異風險。

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全球高端市場的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睿膜,它被認為是最接近自體、修複效果最理想的人工硬腦(脊)膜。盡管看上去就像一塊膠布,但它內部其實有著千萬個與人體自身結構相似的微孔。

據袁玉宇介紹,將它直接貼合在腦部手術患者的腦膜破損處,可迅速實現傷口縫合的效果。它以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構成網狀結構,為成纖維細胞的長入提供支架,隨後患者的自體細胞會主動進入支架的空隙里生長,一個月就可修補好腦組織。而且,完成使命後,這塊人工腦膜會自動降解為無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目前,睿膜已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3萬多例臨床,效果良好,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附屬醫院、西班牙王子醫院等多個國際頂尖醫療機構,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

人體腦膜(左)與睿膜的對比

打印器官應用還需20年?

2015年8月《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首次發布,稱全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

如果器官可以打印出來,將完美解決供體短缺問題。那麽,現在既然已經可以打印人體組織,是否意味著用於臨床僅一步之遙?

袁玉宇說,“雖然在醫療領域,生物3D打印技術已經有了許多應用,但從人體細胞、組織到器官被‘打印’出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光‘打印’出來是沒有用的,要真正應用於臨床,要讓器官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我認為還需要20年。”他說。

現在來想象一下生物3D打印機打印器官的過程。首先,它需要原材料,也就是人體細胞。由於每個器官都是由許多不同的細胞組成的,那麽就要先提取出幹細胞,並通過生物化學手段,使它們分化成不同類型的其他細胞。隨後,對某個受體進行非常精確的測量,以保證打印出來的器官能與其匹配。接下來開動生物3D打印機,讓細胞去到該去的地方,並用特制的“膠水”讓它們粘在一起。再次,將打印成型的器官放入培養箱中,讓不同種類的細胞互動起來完成有機結合並發揮生理功能。最終,被移植入人體。

而為了實現上述的過程,至少要解決以下問題:用於打印的生物3D打印機如何制造?由於幹細胞具有演變成腫瘤細胞的風險,如何避免體外分化誘導技術的安全隱患?如何保證受體的數據收集精確到能夠設計出完全與之相匹配的器官結構?作為細胞生長支架的特制“膠水”用什麽材料合適?如何讓細胞在體外仍能一直保持活性?要設計出怎樣的環境才能完全模擬人體內環境?又如何對打印出來的器官進行功能訓練使其符合移植標準?如何使打印出來的器官與身體的其他組織相結合?

“我們必須看到,生物3D打印技術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特別多,材料、生命科學、醫學、機械、制造都有,這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產業的企業家的合作。”袁玉宇說,“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打印體外器官,如心臟和腎臟,但這些體外器官並不能真正的使用。所以這事兒不能操之過急,還要做許多的研究”。

生物3D打印還能做什麽

除了打印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生物3D打印還可以做些什麽?袁玉宇給出的答案是“醫學3D打印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基於患者病患部位的影像數據,經三維重建和設計後,利用3D打印機制造出病變部位的實物模型。

袁玉宇認為,醫學3D打印模型將在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醫生可以根據打印的疾病模型,更好的評估病變部位與毗鄰組織的解剖結構,設計手術入路。同時,還可以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模擬,不僅提高手術的精準度,還可使手術時間大為縮短,有效減少出血量,從而更有利於患者的康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總體住院費用。其次,直觀的模型可以讓患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醫生的手術方案,使醫患之間的交流更順暢,加強彼此之間的理解。

此外,還有助於醫療教學及手術技能方面的培訓。“如今,用於醫學院校教學的屍體要麽短缺、要麽處理或儲存費用相當昂貴。利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等比例人體模型,可以克服傳統屍體模型帶來的一系列不足。同時,不同材料可以打印出不同密度的人體各個部位,對於醫療培訓和理解人體的解剖結構十分有益。”

不過,說起來簡單,要實現模型的“精準”並非易事。打印出來的模型要想為複雜、疑難手術提供解決方案,那麽前提就是模型與患者的真實情況是一致的。如何做到?袁玉宇說,這有賴於設計軟件以及醫院提供的影像數據。

“我們現在用的重構設計軟件是經過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認證的,它有一套嚴格的數據標準,每一個想要打印模型的臨床案例我們都會要求對方按規定提供高精度的數據,否則公司會拒絕。舉個例子,用於二維面上觀察的普通核磁共振只需掃描幾張圖像,而我們的3D打印重建則需使用幾百張的影像圖片,從而保證了原始數據的完整性。”

而且,使用的也是特殊的3D打印機。這是因為打印出來的模型中每個組織的材質必須和人體接近,從而使得醫生進行預手術時,處理起來的感覺與真正手術相接近。

目前邁普醫學的此項服務已經完成了近500個臨床案例,反饋良好。同時,由於成本並不高,美國和日本也都在大力推進3D打印模型在醫學中的應用。

據了解,日本中央社會醫療保險協議於2016年1月20日批準將3D打印臟器模型輔助手術的醫療手段納入醫療保險支付範圍。美國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也於今年2月份明確提出關註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術。與此同時,美國FDA相關法規已經允許3D打印模型和3D打印手術導板用於臨床。

“此外,生物3D打印也將對藥物開發產生深遠影響。藥物研究大多需要各種級別的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而未來以3D打印的模式器官來代替試驗,不僅有利於縮短臨床藥物研發周期,節省上億美元研發費用,還將避免潛在的人體試驗損害”,袁玉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6

200萬享受5分鐘 太空旅行還遠嗎?

(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Ken、Alex和Wilson(從左至右))

花一間房子的錢,享受五分鐘奇妙的太空之旅,你願意嗎?

正如《星際穿越》、《地心吸力》等電影所描述的,以往遨遊太空的都是專業宇航員,他們都帶著科研的任務。現在,普通人也即將可以上太空了,不僅可以體驗失重的感覺,還可以欣賞到只有外太空才能看到的極致景色。

環宇太空(XCOR Space Expeditions Corporation)亞洲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偉賢(Alex),8月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環宇太空2017年下半年有試飛計劃,預計試飛期要9到12個月,試飛完成就可以載人上太空,預計最早可在2018年實現。

準宇航員Ken

不同於一般旅遊,上太空前需經過相關的專業培訓。林仕超(Ken),便是一位準宇航員。

Ke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本身有畏高癥,但自小有太空夢,他的家族生意本身是做太空棉的。2015年,一個偶然機會,他認識了Alex,便提前買了環宇太空的“船票”。

環宇太空的一張太空旅遊的“船票”售價是15萬美元,人民幣要200萬元(包含稅費、保險、部分訓練項目等),如果加上專業培訓的費用則需300萬元人民幣。不過,對於身為盛諾集團(01418.HK)旗下的子公司賽諾家居總經理的Ken來說,他仍然願意接受挑戰,去實現自己的太空夢。

2015年,Ken到環宇太空的荷蘭訓練基地,接受第一站的專業培訓。

首先是飛行模擬器的訓練。它能模擬駕駛艙無限制地旋轉。Ken說,前面有屏幕,讓你感到飛機往前走、往上飛的感覺,同時有速度的聲音,讓你感受到重力,會有點想暈的感覺。

其次是花式飛行的訓練。先學會控制飛機的基本動作。接著和專業飛行員一起,在不同壓力下,做各種空中飛行的動作。在戰機中飛行的30分鐘,就像進了“空中甩幹機”,感到上升的超重、俯沖的失重和回旋的眩暈。“眩暈大概有2~3秒”,Ken說。

第三是重力飛行的訓練。要學會使用氧氣面罩和彈射座椅。然後在L-39戰機中飛行30分鐘,這次是坐在後座。Ken說,比起花式飛行,這次飛得更快、更高、更穩,4G的壓力下持續30秒,還有倒掛飛行,零重飛行持續了10秒,但“這次感覺舒服多了”。

接下去,Ken還需要兩站培訓,包括在俄羅斯的失重培訓,以及在美國的跳傘培訓。所有這些培訓通過後,Ken才有機會在2018年或者2019年登上山貓二號飛船,飛往103公里之外的太空。

太空飛行商業化

與你想象的太空之旅不同的是,環宇太空提供的特殊旅程,最精華部分只有五六分鐘。

Alex介紹說,由於環宇太空飛船的升空速度高達3700公里/小時,因此從地面飛上太空只需5分鐘;然後,在高達103公里的太空享受五六分鐘的太空景色後,飛船會花40分鐘滑翔回地面,整個行程近一個小時。“與喝杯咖啡的五分鐘不同,這是人生的極致體驗”。

顯然,太空旅行,正處於真正實現商業化的前夕。目前,全球僅有三家航天公司具備私人太空旅行執行標準——維珍銀河、環宇太空和SpaceX,後者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的老板馬斯克的旗下企業。

環宇太空是目前唯一一家能面向中國開放“船票”預訂的私人航天公司,另一家美國民航太空公司維珍銀河目前暫不對中國大陸市場開放。公開資料顯示,Space X去年已接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訂單,將於2017年發射太空船運載宇航員前往國際空間站,目前尚未有向中國市場開放的信息。

這三家太空旅遊公司的技術、服務和票價,也不盡相同。Alex說,維珍用的不是重燃火箭,而環宇太空用的是重燃火箭,飛船返回後,火箭經檢查、重新裝入燃油便可再次發射,這大大降低了太空旅遊的成本。

其次,維珍用大飛機帶小飛機升空,上升過程中會出現一次輕微下跌,然後再次飛升騰空,而環宇是一次性直接極速升空,比較接近民航的起飛、降落過程。

另外,維珍一次載六位乘客,像坐頭等艙;而環宇太空一次載一位乘客,且乘客坐在副機師的座位,前面是一塊4.5平方米的大玻璃。“我們會為每位太空旅客拍攝五分鐘的紀錄片,你將是主角”。Alex比喻說,維珍好像太空巴士,環宇太空則是太空專車。

票價方面,維珍的船票是25萬美元,環宇太空是15萬美元,而目前Space X只接受NASA的訂單。

2003年,俄羅斯曾由科學人員帶幾個普通人,乘坐太空船到太空站,去了8天,每人付費2000萬~5000萬美元不等,這是民航史上的第一次,也吸引了維珍投入資源,來發展民航太空事業。

而1999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的環宇太空,由一群NASA前火箭推進器的研發專家組成,他們在太空計劃解散後,出來成立了這家新公司,同時繼續幫助NASA制作火箭。2006年,他們決定把研發出來的重燃火箭,應用在“山貓一號”飛船上,至今做民航太空已有十年。

“正是重燃火箭技術的突破,使太空之旅的成本大大降低,逐步走向商業化。”Alex說。

看好中國市場

Alex介紹說,環宇太空2013年在中國香港成立亞太分公司,因為亞太區與美國、歐洲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太空旅遊市場。他與環宇太空結緣也是偶然。他的家族生意是做鞋的,環宇太空一位荷蘭的投資人,有一支賽車隊,Alex鞋業生意的一位合夥人曾是這支賽車隊的贊助商。

自小喜歡太空的Alex,便機緣巧合地成為環宇太空亞太分公司的負責人。他在2014、2015年已完成前述所有三站(荷蘭、俄羅斯、美國)的太空飛行的專業培訓。

在亞太區中,Alex說,中國市場尤其被看好,因為中國富人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環宇太空至今已賣出300多張‘船票’,其中30多張由中國人買走。”

這30多位購票者里,不少是藝人明星和企業家,其中一位便是知名華人女歌手鄧紫棋。鄧紫棋更於2014年成為環宇太空的亞太區代言人,她與Ken一樣,現在也是一位準宇航員。

環宇太空亞太分公司成立後,Alex一直在尋找中國區的商業機會,後來他認識了在國內做品牌策劃的程威(Wilson),大家很投緣,決定成為合夥人,2016年一起籌備成立合資的環宇太空中國分公司。

環宇太空中國執行董事Wilson說,環宇太空中國分公司的總部尚未落定,有可能在北京或者上海,目前先放在廣州,是因為與位於香港的亞太分公司溝通、銜接更加便利。

“由於環宇太空用的是重燃火箭,太空飛機飛行一個小時後,休息2小時並補上燃料,就又可以飛上太空,所以一天最高峰可以飛四次,即送4個人上太空。全年約有100天的天氣適合,所以一年約有400個名額。”Wilson說,其中每年有50個名額可以給中國人報名。

“盡管環宇太空真正送人上天,最早也要2018年,但是上太空前還要經過1年半的專業培訓,所以即使現在報名,時間也剛剛好。”Wilson說。

即便這樣,Alex預計,民航太空的市場遠未飽和。他推算,環宇太空一年400個名額,加上維珍和其他太空旅遊公司的名額,一年全球可提供的太空旅遊名額頂多2000個。“將來出現更多太空旅遊公司、競爭更激烈的時候,票價才會下降,而現在市場還在培育期,需求提升可能還會拉升票價。”

按國際慣例,穿越“卡門線”將成為全球認可的宇航員,並獲得認證。卡門線的高度是100公里,而山貓飛船的飛行高度是103公里。過去47年里,全球共有508名宇航員,其中10名是中國宇航員。你,願意成為中國第11名宇航員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