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想当这家公司的老板吗?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p9vd.html

假设你经营一家公司,经营五年来,你的负债增加了11.6亿,你的现金增加了1.4亿,你得到股息2亿。

这样的公司你愿意经营吗?

 

 

也许你要问,他的收入和利润是否增长很好?

这就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有些公司净现金收益很低,但收入和利润增长很快,市场为此会给其高估值。

1 这种公司有一些,但是不多,比如海螺水泥,假设这类公司中有的是真的好公司(虽然我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是好公司)。

2 但多数具有此特征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

3 然而我发现太多人持有此类公司后都会找理由支持自己,证明自己持有的是类似海螺水泥的公司。

 

回到前面的公司,这家公司五年来收入增长为原来的2倍。利润为原来的1.6倍。

这样的公司你愿意经营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71

這家搜尋引擎 讓施密特搶先入股

2011-11-21  TCW



如果,你是一家品牌顧問公司的 CEO,擁有Google等大客戶,你會不會為了一個只有自己相信的商機,放下一切,重新創業?

如果,你想要做的是網路搜尋引擎,在Google、Yahoo等搜尋巨擘環伺下,你能不能說服自己,走過一年半沒有週末、窩在四坪辦公室不斷演算的生活, 不放棄的走向未知的終點?

快尋(Quixey)創辦人凱根(Tomer Kagan)做到了。○九年創立,今年中產品雛形初現,就被全球搜尋霸主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個人投資基金看上,「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愛上我們的idea(想法)了!」凱根回憶當時的驚喜。快尋產品推出不到半年,包括施密特個人投 資基金Innovation Endeavors、美商中經合集團、US Venture Partners等重量級創投,都已入主。

就在十一月九日施密特來台前夕,快尋也結束韓國拜會,來到台灣,兩天內會面近十五家行動裝置製造商、電信商等業者,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朱永光說,「大陸 和韓國都已經有硬體廠、電信商要合作了,他們(快尋)兩個星期之後要再回來談細節,也順便見三星。」

兩年前:看到趨勢辭掉工作創業,被說瘋了

為什麼一家小小的App搜尋引擎公司,能快速在各國大廠間引起關注?

「他們用不同的視野做搜尋,而且對市場的敏感度相當高!」中經合集團合夥人王仁中說。快尋與Google、Yahoo、蘋果(Apple)不同,它是幫你 從需求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應用程式(App)。例如,使用者只要輸入「我要吃義大利麵」,就能找到在不同平台、不同硬體設備上的App。「哪怕是一個字、兩 個字、還是一句話,任何你遇到的狀況、難題都可以。」凱根說。

行動裝置發展至今,App已滲透我們的生活,光是Android Market就有超過五十萬種App。不只手機,網站上也有,光是臉書(Facebook)就有超過百萬種。從防皮膚癌、油箱保養、卡路里計算,如今都有 App提供服務。但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這些應用服務即便存在,想使用卻如大海撈針。

不只使用者有找不到的困擾,為了爭取曝光,廣告也成為App開發商一大支出,「以前大家還能靠平台推薦、新品排行被看到,現在新品那麼多,你一下就消失 了!」極致行動科技總經理連建欽說。代理臉書台灣區廣告的CacaFly執行長邱繼弘也表示,來自App商的廣告需求成長快速,目前已占台灣臉書廣告量的 六到七成。

「我們兩年前開始做,那時候大家都說我們瘋了!」凱根笑說,當時正值App應用竄起,他觀察到舊金山附近大家都在做App,「看那個態勢就知道未來會有幾 百萬種App,只是不知道多快而已。」App搜尋,成為凱根腦中抹不去的新方向。

為了信念,凱根辭掉工作,帶著存款、貸款以及親友的資金,窩進朋友四坪大的工作室,展開一年半的實驗。

今年:找到金主六十種語言版本即將推出

一般人找App的方式,約分為三步驟。第一步,發現需求。第二,透過平台推薦、媒體、部落格、朋友介紹,或者網路上搜尋之後,確定哪一支能滿足自己。第三 步才是登入、下載。快尋所做的,就是在需求與下載間,直接連結。

與傳統演算邏輯不同,快尋擺脫關鍵字、語意辨識,回到字元本身。通過統計和出處的比對,歸納結果。以憤怒鳥為例,快尋在網路上比對任何關於憤怒鳥的資訊, 最常出現的是包括三歲、小孩、撞擊、鳥等字元,加上特殊的運算法後,使用者輸入「三歲小孩要玩遊戲」、「用飛鳥撞擊的遊戲」等,就會顯示憤怒鳥等選項。

這種邏輯,也讓快尋掙脫了語言限制,「我們今年就會有六十種語言的版本!」凱根說。但這條路,需要大量計算、編碼、實驗,在凱根連信用卡都要刷爆時,終於 遇見施密特所屬的個人投資基金Innovation Endeavors。

快尋的亞洲拜訪,再次證明了他們的堅持。已有十八個App下載平台的中國, App數量、需求暴增,中國廠商非常樂意嘗鮮。而韓國則是反應最快的市場。硬體廠希望內建新服務,與國際品牌一搏;電信商也追求加值服務收入提高,對快尋 的服務,態度積極。

未來:走向收費廣告費、市場分析商機大

回到台灣,電信三雄也對加值服務寄予厚望,以中華電為例,今年加值服務營收挑戰一百五十億元新高,超越去年一百零一億元和今年原估的一百四十億元,明年目 標粗估兩百億元。「另外還有App廣告的市場,大概占了(App消費市場金額)兩成,」王仁中說,一旦在手機、下載平台上建置App搜尋引擎,對搜尋結果 排列收費,「這對電信商、手機製造商都是新的大餅,同時也讓自己的產品做出差異化。」

「除了廣告費,其實他們還點起了更大的商機,」國內電信業者主管透露,快尋的服務,如果放對地方,所累積的使用者需求資料庫,連上了行動裝置後,什麼樣的 使用者有什麼需求,一目瞭然。這對競爭的行動市場中App開發商、手機製造商、電信業者,將是一盞明燈。

快尋的第一波合作,將讓他們的搜尋引擎出現在超過百萬支手機中,當初兩人小團隊,如今成為開發者、使用者、電信商、手機製造商間的橋樑,背後更代表了 App廣告費、授權金、市場分析等大餅。國際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預測,今年App市場中,將產生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收入,走過別人不敢走的 路,快尋的成長,才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97

這家企業你會投資嗎?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9ft.html

有朋友問了一個題:鄰居有一磚廠——生產房屋建築用的大塊」——欲轉讓賣掉,土地+廠房+設備等淨資產大概100萬元,無負債,每年扣除各種稅費+成本後的淨利潤大概20萬元。
    
以各位的判斷,該廠大概值多少錢?

 

個人的毛估估:

 

定性:

由於是磚廠,一般來說廠區應該比較偏,由於取材成本的原因,甚至在山上,所以土地和廠房基本是不值錢的,因此投資基本不需要考慮這塊。

磚廠這個行業,主要是考慮周邊造房子的需求。今年需求旺盛,明年、後年、再後年的需求在哪裡,需要分析。

 

定量:

如果未來馬上面臨需求萎縮,則多少萬收購可能都是高的。因為企業不賺錢,就會賠錢,剩一點設備的折算價值,基本不值錢。那點土地只能長草和供野獸出沒,是一文不值的;廠房三五年沒人住,可能就會倒掉。

如果未來需求可以保持3-5年,則按2年回本可以考慮投資,三年以上回本的,就要重新考慮產品市場需求了,否則你可能就是楊白勞。

 

所以,實業投資進行定位和分析跟資本市場是一樣的,都是需要先定性,後定量。而不同的是,實業投資會更需要保守再保守。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資本市場從來都是泡沫製造者的天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96

用戶如何一年增至兩千萬?這家瑞典創業公司有絕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19.html

Truecaller創立於2009年,它的業務可以說非常平淡乏味,主要是收集學校的舊電話薄並將它轉換為一個全球性的眾包目錄。經過4年的積累,Truecaller的電話薄目錄中的條目總數已經超過了10億條,用戶數量也有一年前的200萬人猛增至2000萬人。

Truecaller的用戶可以通過Truecaller的移動應用和網站按姓名或電話號碼查詢世界上的任何人。由於這個系統可以識別用戶的社交網帳戶,因此即便你不知道你要查找的人的全名,它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幫你把你要找的人給找出來。你可以在與你的電話號碼有關的網絡上建一個社交檔案,然後系統就會通過Truecaller的網絡為你推薦你或許希望聯繫的人。一旦你開始使用Truecaller,你還可以看到誰試圖聯繫你;你還可以建立一個攔截名單來過濾垃圾蟲(發送垃圾信息的人)。

Truecaller收集人們電話號碼的方式可能會令某些人感到不滿。實際上,它會要求用戶共享自己的電話薄的內容。那意味著你的電話號碼可能已經出現在它的目錄中,而你本人可能毫不知情。例如,我通過Truecaller網站上的反向查詢功能發現我和我的老闆莎拉萊西(Sarah Lacy)的電話號碼已經被收錄到Turecaller的目錄中。

Truecaller的服務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可能沒什麼吸引力,因為美國人通常不會給現實生活圈子以外的陌生人打電話,但是這項服務在亞洲和中東卻備受歡迎。Turecaller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用戶位於中東,中東的很多男用戶利用這項服務來找女朋友。這項服務在印度也很流行,有證據表明,印度有3位名人聲稱這項服務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它可以讓他們知道某個電話是否值得打。

Truecaller今日發佈了一份文件,解釋了它是如何利用有限的預算發展到如今這個規模的過程。Truecaller執行了一項包含5個要點的計劃,該計劃幫助它增加了它在Facebook平台上的「喜歡」數和共享數,同時還改善了用戶對其應用的評價。

該計劃的5個要點如下:

1.當用戶搜索並成功找到目標用戶時,只顯示一個「喜歡」按鈕。

2.用戶成功地完成5次搜索後,只要求他對應用評價1次,或在用戶第一次將某個電話號碼標記為垃圾信息時要求他發表評價。

3.如果用戶連續30天沒使用Truecaller,發送一條推送通知,強調Truecaller的最佳功能比如電話過濾。

4.允許用戶通過短信、電子郵件或Facebook向好友發送邀請。

5.利用Facebook的「跑馬燈」功能來顯示其他用戶的搜索行為(但是並不顯示其他用戶搜索的電話號碼)。

上述舉措似乎都很簡單,但是收效卻很大。結果在3個月內,Truecaller將它在Facebook上的每月「喜歡」次數提升了120%,讓其每月共享數增加了2000%,並且讓它的應用在Google Play商店獲得了10萬人次的評價,評分為4.3。現在,Truecaller在Facebook上獲得的「喜歡」次數已經超過了52萬。

Truecaller的業務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它的應用程序接口的訪問權限是有限的,而它上個月已經開放了應用程序接口的訪問權限。其他公司也許會發現,它或許有助於驗證用戶身份。例如,航空公司可以利用Truecaller的服務來改善客戶支持。

Truecaller已經在A輪融資中獲得了130萬美元投資,投資者是MySQL創始人邁克爾維德紐斯(Michael Widenius)發起的一支風險投資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72

這家公司 讓微軟恨、林百里愛


2013-06-17  TCW  
 

 

你只有一台電腦,但可以跑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和蘋果(Apple)的OS X作業系統;你只有一支手機,但它可以執行Google的Android、蘋果的iOS、微軟的Windows Phone 8等作業系統,且切換不需要重新開機。

賦予電腦、手機能夠隨時轉換平台的強大功能,這項技術卻是來自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VMware。

這項技術,等於將打破微軟獨霸個人電腦疆界,「架空」視窗系統。二○一一年,微軟內部高層主管一份簡報發出警戒,將VMware與Google和甲骨文(Oracle)並列,是公司發展策略上的頭號三大敵人。

VMware的虛擬化軟體技術,讓Wintel(微軟加英特爾)不一定要緊緊相依,Mactel(蘋果加英特爾)也可行,根據調研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它占有全球八五%虛擬化市占。

微軟恨它,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發展雲端運算時,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傳出在去年賣股,砸下新台幣四十五億元投資它。

VMware是誰?為何讓微軟這麼怕它、林百里這麼愛它?

它早在一九九八年於美國矽谷成立。十五年前,五位創辦人僅是想解決技術上的一個問題:讓企業主機「多任務處理」。

整合伺服器產能讓上網和收信一機搞定

簡單來說,對企業而言,收發電子郵件需要一台伺服器主機、上網又要一台,功能越多,主機越多台,機房越蓋越大,管理支出越來越多;但每一台機器的「產能利用率」只有一○%到一五%,多數時間都是閒置的。如何一台主機「化整為零」,能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成了這家公司創立的起點。

「虛擬化,這個技術並不是新的。」VMware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談起公司的起家,直言這不是新科技,早在一九六○年代,大型主機上就有此軟體技術,「只是非常昂貴」。

當時PC時代來臨,給了VMware機會。VM,就是Virtual Machine(虛擬機器)的縮寫,簡單形容VMware的產品,就是在一台電腦上,再創造出一台虛擬電腦,而這台虛擬電腦,功能幾乎和一般電腦一模一樣,它們可以分別處理不同任務。

從抓住企業內部需求開始,「起先,因為大家使用的作業系統眾多,彼此不相容,問題多多,」VMware在成立後一年,才推出第一款產品,前執行長也是共同創辦人黛安.格林(Diane Greene)曾在媒體上述說創業之初的困境。

鑽研本業蹲馬步終於被IBM主機內建

事實上,VMware與Google在同一年成立,矽谷九○年代末期是充斥資金與機會的網路泡沫化年代,VMware卻選擇繼續在虛擬化技術蹲馬步,它的創業故事,比起其他網路公司,並不算精彩,但卻為十年後,雲端運算時代來臨,種下決定性影響力。

VMware因多數員工都投入研發,一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產品,但效果不佳,直到二○○一年才相繼和實體企業主機大廠IBM、惠普(HP)及戴爾(Dell)建立合作關係,把軟體內建硬體之中,開始有穩定的銷售通路。

在公司成立之初的五年,年營收不到一億美元,吃不飽也餓不死,但已逐漸嶄露頭角,開始有大廠上門談收購,微軟也是其中之一,但都被VMware回絕。一直到二○○三年底,它才以六億三千五百萬美元賣給一家網路儲存資訊公司,維持其獨立運作。

二○○七年,雲端運算這個新的科技名詞冒出來,VMware也正式從配角,變成雲端運算時代的軟體主角。

雲端商機能蓬勃發展,在於網路環境、頻寬等基礎建設強大與穩定,就像自來水般,打開水龍頭就能使用。看似簡單,但最難的,就是如何讓電腦穩定的將瞬間流量轉換成訂單,VMware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個軟體跨平台通用幫廣達變雲端軍火設備商

當你每天上網用YouTube看影片、在亞馬遜(Amazon)買書、在蘋果iTunes下載音樂等,背後都有它的影子。因為,VMware提供企業虛擬伺服器,讓這些業者不用額外建置機房,不用買上百台伺服器,就能從容應付突然出現的「大流量」,以及推出各種創新服務。

鑽研虛擬化技術多年,泰瑩科技新事業開發部主任王偉任用「雲端地基」比喻VMware的角色,因為它的虛擬化軟體,讓企業得以不受硬體限制,發展雲端應用「蓋房子」。

也就是說,廣達要發展雲端運算商機,製造的伺服器只要內建VMware的軟體,就等於是一個跨平台的主機,可以賣給所有企業使用,讓廣達能夠晉升成為雲端運算時代最好的軍火設備商。

蹲了多年的馬步,終於得到市場回報。VMware去年營收四十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七十六億八千萬元),過去五年來營收年成長率達一四四.八%,傲視矽谷的軟體公司,而微軟的成長只有二六%,已趨疲乏。

VMware終於翻身成為當紅炸子雞,雖是時勢造英雄,但要氣夠長,「專注,使它成為規格與標準的制定者」,IDC分析師高振偉如此定位VMware,這也是它與後進者之間的一座高門檻。

【延伸閱讀】苦熬出頭,營收4年成長近1.4倍!——VMware近年營收統計

資料來源:VMware、Google Finance 整理: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43

【新科技】這家想延長人類壽命的創業公司為何值得關注?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13.html

在當時的聲明中,谷歌並沒有具體闡述這個新公司將會做什麼產品、具體投資金額以及利文森未來的具體工作,僅僅是對外公佈了有關利文森的任命決定以及將會保留其Genentech董事長、蘋果董事職位的消息。而據利文森本人透露,自己是在拒絕了多家公司CEO的職位邀約後決定加盟Calico的。

在一次鮮有的採訪中,利文森向《紐約時報》記者透露稱:「這個計劃太瘋狂了,以至於令我對其感到無比興奮。」

最新進展

自此之後,外界就很少聽到有關Calico的消息。但有消息指出,利文森目前已經成功說服業內部分已經功成身退、甚至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專家加盟了Calico。其中,羅氏首席醫療官哈爾-巴倫(Hal Barron)將加盟Calico負責研發工作、Genentech高級腫瘤學家羅伯特-科恩(Robert Cohen)、現年55歲的赫爾布羅姆生物學老化研究中心生物化學家辛西婭-凱尼恩(Cynthia Kenyon)和現年71歲的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教授大衛-博特斯坦(David Botstein)這些聲名顯赫的人物都已經加入了Calico。

雖然旨在延長人類壽命的Calico公司聽起來有些天馬行空,但這一目標卻並非無的放矢,因為以上這些知名學者此前均已為人類抗衰老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在最新一期刊發的《時代》雜誌中,佩奇對外談論到了有關Calico在人類抗衰老及相關疾病方面的研究方式。雖然他沒有就此展開具體闡述,但佩奇強調稱Calico的研究重點是那些對人體衰老有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佩奇表示,Calico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幫助人類更好的防治疾病,並希望通過這一方法對公眾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儘管外界對於Calico的信息知之甚少,但自從有記者發佈了關於Calico的首則報導後,許多學者和研究人員都希望得到亞瑟-利文森的聯繫方式。對於一家才剛剛處於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據多名消息靈通人士透露,Calico方面的大規模招募工作目前已經啟動,利文森甚至已經在幾週前同現任或者已經離職的Genentech員工發送了一封介紹Calico公司的郵件,並在郵件中暗示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主動聯繫Calico」。

有分析指出,Calico所僱傭的首批員工中可能有一大部分都來自於Genentech,因為包括利文森、科恩和巴倫都曾經在該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需要指出的是,利文森曾經為Genentech工作了超過20年時間,直到Genentech在2009年被羅氏收購後才宣佈離職,而他的出走也被業內廣泛認作是公司的一大損失。

前景幾何

平心而論,Calico並不是第一個致力於延緩人類衰老步伐的科研公司,此前曾經有不少財力豐厚的初創企業也試圖解決這一困擾人類多年的難題,只是無一獲得了成功。

事實上,現在仍然運營的大多數同人類抗衰老研究有關的機構大都是非營利性質的,他們缺乏行之有效的產品和商業計劃,總部位於馬塞諸薩州劍橋的生物製藥公司Sirtris Pharmaceuticals便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隨後被英國最大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目前,科研人員和生物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對於Calico的研究側重仍持有不同看法。初創企業Integrated Plasmodics臨床研究總監阿隆-羅伊(Aaron Rowe)認為,Calico將會專注於有助於人類組織再生方面的課題,該公司希望能夠借此延長人類壽命上限,並使老年人感覺更加健康。

曼哈頓政策研究所(The Manhattan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彼得-休伯(Peter Huber)認為,Calico會專注於可以影響人體自我修復機制的基因工程學領域。位於舊金山的生物學領域早期投資人卡米爾-山姆爾斯(Camille Samuels)則相信,Calico的研發團隊將專注於人體的整體老化機制研究,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器官的研究。

不過,雖然生物領域學者對於Calico研究的側重方向和看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相信「Calico有望帶領我們在人類抗老化研究領域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如果我們希望直接對抗人體老化這一課題的話,我們似乎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因為政府不太可能支持這類工作,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也不可能為此類製劑頒發證書。但是,由谷歌強大資源所支持的公司卻有可能帶領人類觸及前人未曾觸及的這塊處女地。」休伯最後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361

【案例】羅賓遜:這家百年物流公司,如何老樹發新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7/58693.html

羅賓遜全球貨運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已經成為美國第一的卡車運輸公司,全球貨運排名第七位。 全球超過218家分公司,其中美國占到158家。經過商業模式重構,在創立98年之後,羅賓遜在納斯達克上市。它放棄自有貨車,建立了整合運輸商的物流系統。15年間收入增長5倍,利潤增長38倍,成為北美最大的物流公司。本文來源於《創富誌》,作者謝伊嵐,i黑馬分享本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羅賓遜是北美最大的物流公司,但沒有一輛貨車。它輕資產運營,用1.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創造了114億美元的收入、4.5億美元的利潤。羅賓遜可謂是老樹發新芽,它創立了98年之後,才於2003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它的新生,始於1997年的商業模式變革,那年它放棄了自有貨車,建立了專門整合其他運輸商的物流系統。在第二年,成果便顯現出來,當年收入雖然比前一年只增長了11%,利潤卻增長了近三倍。經過商業模式的重構,到今天羅賓遜的業務範圍已從美國發展到全球,15年間收入增長5倍,利潤增長了38倍。羅賓遜的運作核心,是其自建的貨運網絡信息系統。該系統分為兩個平臺。一是TMS平臺,用來連接運輸商。二是“導航球”Navisphere平臺,用來連接客戶。具體的操作方式是這樣的:首先,公司向客戶提供免費的“導航球”。客戶註冊賬號,並填寫貨運目的地、日期等完整資料。然後,TMS平臺會根據客戶對時間、價格的要求,幫助他們搭配物流組合,最後給出各種解決方案,展現在導航球上,讓客戶選擇最佳方案。羅賓遜的盈利來自於差價。它向客戶收取物流費,再付錢給運輸商,賺取中間的差價。不過同樣的路線,不同的運輸商,所付的運費價格是不同的。羅賓遜設立質量控制部門,跟蹤、記錄運輸商的服務質量,並用記分卡給他們評分,據此給予不同報價。TMS平臺功能強大。它會自動記錄下來每一次物流運輸,現已儲存了全球4.8萬個海陸空運輸商的信息,包括時間、人員及貨運價格等。累計服務近4萬個客戶。公司全球辦公網點235個,他們根據客戶所選的方案,每天增加並改進TMS平臺的信息,以提供最新的物流信息。傳統的運輸商,也願意利用羅賓遜的系統。他們不想放棄對貨車等固定資產的控制權,也沒有能力在貨運網絡信息平臺上投入大量的資本(羅賓遜的TMS平臺每年的維護費高達5000萬美元),因此合作對雙方都有利。羅賓遜服務的客戶,很多是大企業。如瑞典著名的食品加工和包裝企業“利樂公司”就是它的常年客戶。利樂公司需要為165個國家提供食品加工服務,利用TMS平臺,可以得到最優化的運輸路線和食品保鮮技術,大大節省了利樂對運輸系統的資金投入。羅賓遜也提供有保證的支付服務,主要是用於“整車運營商”與“運輸商”之間的交易。整車運營商可以先將應付賬款,存放在羅賓遜的T-Check系統。等到運輸完成後,羅賓遜再將資金轉給運輸商,並收手續費。這項附屬服務在2012年帶來大約五億美元的凈收入。羅賓遜還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客戶設計方案,以節省時間及貨運成本。這項服務可以讓客戶不用通過羅賓遜的系統,就可以直接聯系運輸商。該業務在2012年為它帶來了12億美元的收入。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謝伊嵐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59

沒這家台商 露華濃會斷貨兩個月

2014-02-17  TCW  
 

 

一開年,國際化妝品品牌大廠露華濃(Revlon)、歐萊雅(L'Oreal)旗下卡尼爾陸續退出中國市場,為這兩家代工的彩妝製造商太和集團本應擔憂不已,沒想到總經理郭靖凱卻一點也不擔心。因為這家亞太彩妝製造業龍頭,早於兩年前,將代工重心,從國際品牌轉移至中國本土品牌。

二十年前,郭靖凱看到中國低價代工優勢,把位在高雄大發工業區的工廠,全數搬遷到中國上海,當時的產能規模僅次於義大利的瑩特麗(Intercos)。二○○九年,太和集團在上海松江擴充二廠,擁有露凡西與麗鑫生技兩家化妝品公司,不僅成了台商產能規模最大,還小贏瑩特麗,成為亞太彩妝製造業龍頭。

太和集團每年生產出來的睫毛膏、口紅、唇油、眼影、粉餅、腮紅等彩妝產品,供露華濃、歐萊雅、雅芳(Avon)、博姿(Boots)等大品牌銷售。少了太和集團,露華濃「粉」系列產品,會斷貨兩個月,博姿一年耶誕節的營收,可能會少了一半。

敢變革!燒近半股本研發不脫妝產品

想要成為國際化妝品品牌大廠的代工廠,或許不難,但要讓國際大廠「倚賴」,還要牢牢的「黏」住,不是件容易的事。敢與捨,是太和集團「黏」住客戶的兩大絕招。

為了控制產品的質量,太和集團比同業敢砸錢,以一二.五%的股本,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建立七間實驗室,取得中國化妝品製造業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唯二認證書的其中一張。

他們還以新台幣近億元請來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前研發主管、曾是法國化妝品協會的主席當研發顧問,以符合國際化妝品大廠的需要,光顧問費約佔年營收一%。有同業笑他傻,「沒有他,我們得不到想要的品質,魚與熊掌要有取捨,」郭靖凱說。

太和集團一路走來,歷經過兩次轉捩點,才能躍居龍頭。第一次是在二○○○年,第二次是在二○○六年,將每一次的捨,轉換成下一次的得。

二○○○年時,它決定擺脫利潤較低的彩妝禮品市場,放棄傑西潘尼(JCPenney)、沃爾瑪( Wal-Mart)等知名客戶,改走國際化妝品大廠代工路線,營收一度掉了近兩成。二○○六年,大膽引進烤粉技術,才讓他們的代工技術被歐美、日韓的大廠看見,甚至成為共同研發的夥伴。

烤粉技術為什麼重要?化妝的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天熱或是氣候乾燥,臉上的妝很容易糊掉,或是不容易上妝。烤粉最大的作用,就是讓「粉」類的產品,可以服貼在臉上,不易脫妝,還有薄透感。而該技術的難度,在於生產過程中,水、油比例的掌握,「油跟水比例沒算好,會出現分層或分離的現象,做出來的產品不能賣,」必延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吳勝豐說。

但當時,全球只有義大利的彩妝製造廠有這項技術,且價格很高,太和即決定全力朝此進軍,不但跟義大利買下專利配方、生產設備,還燒掉近一半的股本,花費一年才摸索到量產的訣竅。

拚量產!交貨期減半,獲中國大單

這是該集團的轉捩點,尤其金融海嘯時,女性對化妝品消費支出縮水,轉用價格較便宜的品牌,譬如露華濃就在那五年內股價上漲九倍,太和集團提供的烤粉技術即是其業績大發的功臣之一。

這項技術也吸引韓、日的大型化妝品業者使用其產品。接下來,太和集團還想把跟義大利廠交貨的四到六個月時間,縮短到兩個月內。跟國際大廠往來的成績單,成了該集團進軍中國市場的入場券。二○一二年,中國化妝品協會評定,太和集團是中國前四大製造商中,唯一的台商。

在國際化妝品大廠退出中國市場時,中國本土品牌抓到成長縫隙,中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百雀靈,今年預計營收將達人民幣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億元),提前在二○一三年第四季與太和簽約下單。目前中國前十大化妝品品牌中,就有一半是太和集團的客戶。 但中國市場夠大,競爭也激烈。瑩特麗和韓國的Cosmax就緊咬著太和不放,論集團規模、產品種類、研發技術,甚至是客戶,都是讓太和不能掉以輕心的對手。

「中國市場很大,陷阱很多,只要一個環節出錯,都有可能讓公司的營運陷入困境,」富蘭德林諮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說。台灣化妝品GMP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鍾興春則提醒,太和集團在中國的規模不小,必須處處小心,才不會因為中國極力扶植本地化妝品製造廠,成了別人的墊腳石。

因懂得捨去眼前的「小利」,花大錢研發與建構標準實驗室,才夠資格成為國際化妝品大廠的合作夥伴,這也是其過去三年裡,能達到平均年營收成長率約三成、毛利率約二五%到三○%成績單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86

晟田從食品充填機做到航太零組件 這家高雄工廠 讓波音、空巴買單(074-075)

2014-06-30  TWM  
 

 

靠著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接力賽精神,從高雄小巷子裡、土法煉鋼的平凡機械加工廠,到波音、空中巴士的飛機都要向它買產品,這是晟田的故事。

撰文‧何佩珊

冰箱裡的可口可樂和天上的飛機好像毫無關聯,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兩項產品背後,卻都有一些技術來自台灣。

走進位於高雄的晟田科技,還沒進到辦公室,濃濃的機油味就飄了出來。只見展示間裡擺著一排銀色零件,滿是你叫不出名字的物件;但每個產品都大有來頭,因為這些關鍵航太零組件,全都賣進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成了飛機的一部分,而它們最初都來自高雄一條小巷子裡的家庭工廠。

三菱教練駐廠

把技術與管理磨到國際水準說他們是黑手起家,其實不為過。「高雄有太多和我們一樣的公司,工作時雙手要沾黑油,團隊才二十幾個人,就這樣一路做起來。」他是晟田董事長謝永昌,高雄應用大學模具工程系畢業,創業時靠著一身技藝,從加工製具等產品做起。

「當時沒日沒夜,有什麼單子就做什麼。」說話的是與謝永昌一同打拚創業的晟田科技總經理黃寶文。正因晟田規模小、不挑客人,就在他們眾多客戶中,遇到了日商台弟工業。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事了,合作多年的台弟工業要幫晟田引薦日本三菱重工業,這對晟田來說,可是一次不能錯過的機會。早在雙方會面前,三菱就已派人來過台灣兩趟,想要尋找供給可口可樂、麒麟啤酒、金車等飲料大廠使用的無菌食品充填設備供應鏈夥伴,卻苦尋不到合適人選,最後透過台弟工業牽線找上晟田。

然而,大客戶的訂單可沒那麼好拿。一開始三菱對晟田的能力也是半信半疑,只願意給晟田小量訂單試作,但這在謝永昌看來,不是大問題,「我們就是事情都要做到好,三更半夜也要拚出來。」謝永昌坦言,一開始接觸日本客戶時,確實覺得日本人「龜毛」。當時為了讓雙方的合作更順利,三菱還派了「駐廠教練」來台,合作前八年就派了三任,從生產、設計製造到工廠管理,親自把晟田的技術與管理拉高到國際級層次。

謝永昌印象很深刻,第一任三菱「駐廠教練」剛來的時候,針對晟田的產線提出很多規畫和要求,他聽了直覺就想:「這哪有可能?」儘管心中有所質疑,為了達到三菱的要求,謝永昌還是硬著頭皮,按照「駐廠教練」的指示一步步做,最後都能如期達標。

謝永昌形容,就像跑接力賽,每天二十四小時無休,「我過去和黃總都是做工起家,是土法煉鋼。」但如果晟田要走上國際,就要有不一樣的作法,就是謝永昌的這個念頭,每個環節都重新調整,滿足三菱的挑剔。

正因三菱嚴格的要求,將晟田的產品品質又向上推了一個層次,最後還吸引了三菱的競爭對手來下單。謝永昌也很老實,第一個反應竟是去問三菱駐台代表,對方也很直白:「如果你去幫別家做東西來打我們,『奇摩子』(感覺)會很不爽。」「就憑這一句話,我們不接。」謝永昌說,後來同樣的事又發生了好幾次,他一律回絕,這可讓三菱對晟田更加器重,把更多訂單都轉向晟田。如今晟田不再只賣零組件給三菱,也開始替三菱做整機產品,從泡麵食品包裝機做到石化業掃灰機,都交給晟田生產。

切入航太供應鏈

供貨全球五大航空引擎廠

為了三菱推掉不少訂單,但也因為三菱,讓晟田有機會開啟另一片天。謝永昌笑著形容:「其實是客戶『呷好逗相報』,先是台弟把晟田介紹給三菱,然後三菱又帶來更多日本客戶。」原來,三菱無菌食品充填設備所採用的零組件材料是不鏽鋼材質,這層加工經驗成了日後晟田跨入航太用鈦合金、超合金加工的關鍵橋樑。這也是為什麼一九九六年當漢翔從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轉型國營,接單供不應求,必須釋出部分零組件訂單委外時,晟田會在漢翔的口袋名單之列,並得以藉此跨足航太產業。

二○○一年,日本住友精密工業也上門了,要晟田幫他們做飛機的熱交換器零組件。這一路走來,從飲料充填機做到飛機零組件,聽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謝永昌卻不這麼認為,「對我來說都是機械加工。」後來,住友甚至把飛機起落架的訂單,從波蘭生產基地移轉到晟田,介紹更多航太客戶給他,讓晟田從食品設備商轉型航太零組件供應商。由於航太對品質要求真的很高,像是高階生產設備都必須從日本進口,不只設備單價高,從製程到客戶端都要認證。

正因航太品質要求嚴格,一旦切入航太供應鏈,幾乎可說是長久訂單保證。「像是這個鈦合金零件,晟田生產到現在已經長達十七、八年。」晟田科技協理黃堃宇拿起一個航太零組件,證明晟田品質夠好,產品才賣得進奇異、勞斯萊斯等全球前五大航空引擎廠供應鏈。

不只如此,目前波音、空中巴士客機上,就有晟田出產的零組件,讓晟田航太產品貢獻營收比重高達七成。

「我們就是被客戶逼得不斷成長。」謝永昌說,他沒有想過有一天晟田會是一家年營收近九億元、員工超過四百人的公司,更沒想過自己做的東西會用在飛機上;但他知道,將在七月掛牌上櫃的晟田,已經不是當年小巷子裡那家工廠,而是承載更大夢想的公司。

晟田科技

成立:1987年

負責人:謝永昌

資本額:4.42億元

主要業務:航太產業發動機機匣、起落架及次系統相關零組件、無菌食品充填設備相關零組件等主要客戶:漢翔、三菱重工、住友(終端客戶為波音、空巴等)

近年獲利:

2012年 2013年

EPS 1.13元 2.23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7

ProductHunt:這家只有1名員工的網站如何融了600萬美元?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3/146009.html

i黑馬註:最近有一個才上線幾個月叫Product Hunt的網站已經火遍矽谷,中國也已有山寨者。這個網站用超級簡單的模式讓用戶UGC新產品信息。9月中旬,Product Hunt獲得矽谷著名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 公司領投的600萬美元A輪融資。

\9月中旬,Product Hunt獲得矽谷著名風投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的600萬美元A輪融資,距其拿得100萬美元種子輪投資剛過一月。

兩個月內輕松獲得兩筆融資的Product Hunt與應用商店精品推薦類似,最大功能是為用戶推薦新奇有趣的新APP。它的頁面極其簡單,新應用按投票數量降序排列,點擊應用名稱可跳轉到該APP的網站,註冊用戶可以對這些應用進行投票、評論,應用開發者也會被邀請過來與其他人交流。

這個專註每日最佳新APP排行榜的網站不僅在兩個月內輕松獲得兩筆投資,而且已經成為開發者、媒體人以及矽谷紐約許多投資人必去的網站之一。能夠得到快速認可的原因在於,Product Hunt對應用商店的海量應用進行挑選和推薦,而其制定的推薦機制又能夠有效保證信息篩選公正性。

專業遴選+大眾推薦

在Product Hunt之前,新APP要想快速提高知名度除了需要做好產品外,大多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辛勤運營和推廣,或許還需要一點運氣——被知名人士使用進而得到傳播,而後進入更多人視野。

Product Hunt為優秀的新APP推廣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如果新APP能出現在Product Hunt上,便意味著它已經出現在眾多投資人眼中。這無疑是一條捷徑。因為發現新產品非常迅速,Product Hunt被眾多投資人、開發者所關註。

得以在Product Hunt的信息流中呈現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首先,它需要被專業人士推薦。在Product Hunt所有的用戶中,只有2%的人擁有推薦應用的資格,他們由專業的投資人、創始人、設計師組成,Product Hunt創始人Ryan Hoover還設計了邀請機制,以便招攬更多專業人士進行推薦。

被專業人士推薦後,APP會呈現在Product Hunt的信息流中,如果它能吸引到足夠多的投票,那麽它會名列最流行的新APP榜首。開發者可以在網站上與用戶進行交流,接受各種提問。

如果了解Product Hunt曾經推薦過哪些APP,或許能更加清楚其的影響力。比如,極簡社交應用Yo就是從Product Hunt開始流行開來的。

在Twitter開始大規模談論Yo之前,一位產品營銷經理Dan Leveille在5月19號首次把Yo推薦到Product Hunt上,很快,其他有影響力的科技界人士在Product Hunt談論、投票支持這款APP,最後Yo以71票當選當時最流行新APP。借由這些專業人士的傳播,Yo被大眾所知,迅速建立了知名度。

瓶頸與未來

盡管Product Hunt風頭正勁,但人們對其能走多遠依然心存疑慮。

Product Hunt的信息篩選機制並非其首創,在它之前,社會化新聞網站Reddit和Hacker News已經采用了同樣的信息篩選和推薦方法,Product Hunt 也常被稱為“產品人的 Hacker News”和“專為優秀產品出現的 Reddit”。也因此,Product Hunt被認為創新空間不足,發展後勁乏力。

另外,Product Hunt借由專業人士推薦APP的方式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推薦的APP領域比較局限。

不過,與Product Hunt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成就相比,質疑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這個由推薦列表郵件發展起來的網站,從2013年11月開始一直到今年6月份都只有一名全職員工——創始人,其他三位技術人員和一位設計師都是兼職。這個由一個全職成員和四個兼職成員開發的網站有著讓人稱道的信息展示方法:以信息流方式,將過往的每一天的榜單都陳列於網站上。與Reddit和Hacker News相比,用戶獲取信息的門檻更低,易於獲得連續性的信息,便於持續關註。

得益於這一設計,上Product Hunt尋找矽谷的“the next big thing”已經成為很多投資者、開發者、媒體人等科技界有影響力人士的日常習慣。

在每日最佳新APP這一功能之外,Product Hunt團隊也在挖掘更多可能。今年8月18日,Product Hunt向開發者開放了11個API,通過這些API開發者可以對 Product Hunt 上發布的產品進行簡單的數據追蹤分析,或者開發有趣的功能,比如當一個新產品得到150個upvotes時“Yo”用戶一下。還有Product Hunt排行榜,展示了所有時間內的新應用投票數量、推薦人等信息。

在海量信息時代,Product Hunt能夠積攢一票科技界人士的註意力,已經十分成功。盡管其運作方式並不新鮮,但是專註挖掘新APP的定位讓其在大量科技博客中迅速勝出。

在目前的向好局面下,Product Hunt也在挖掘自身潛力,探索挖掘高質量的用戶和數據資源。這一探索實際上已突破媒體範疇,只是實際效果如何,仍有待後續觀察。
----------------

歡迎TMT領域的創業者加入QQ群170400703,一起研究創業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