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股361度(1361)及秦發(866)短評(更正謬誤)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8/01361_571733/C118.pdf


董事:


孫先紅先生,46歲,於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加入本集團,並獲委聘為本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孫先生於媒體及營銷行業擁有逾二十年的經驗。於一九八五年十月至一九八八年十月期間,彼曾於煤炭部華北教育電視中心擔任攝影師。於一九八八年十月至一九九四年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四月期間,彼於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擔任攝影師兼導演。


彼於一九九四年五月創立內蒙古先行品牌策略有限責任公司,並擔任主席兼總經理。於一九九四年十月至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期間,彼亦擔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告部部長。彼於一九九九年與牛根生
共同創辦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擔任副總裁。彼於二零零三年曾擔任中國航天基金會的顧問。於二零零二年十月至二零零五年十月期間,彼為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的董事,並自二零零五年十一月起,擔任該公司的監事。


孫先生於二零零三年一月獲國際行銷節評為「中國十大傑出營銷經理人」之一、於二零零四年六月獲第二屆中國策劃大會授予「中國十大策劃專家」稱號、於二零零七年八月獲首屆中國品牌節組委會授予「中國年度十大傑出品牌經理人」稱號,於二零零七年三月獲中國品牌價值研究中心授予「品牌領袖風雲人物」稱號。自二零零二年四月以來,彼一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委員會的委員。


麥建光先生,47歲,於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加入本集團,並獲委聘為本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麥先生於首次公開發售、併購及公司財務方面擁有多年的經驗。麥先生為華雋投資的董事總經理,該公司為麥先生及其合夥人於二零零一年底創辦的新型投資銀行,致力為中國客戶提供跨國併購、企業重組、國際財務顧問等服務。在此之前,麥先生為 Arthur Andersen Worldwide 的合夥人,於該公司最後出任的職位為 Arthur Andersen Southern China 的主管合夥人。


麥先生亦在多家上市公司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主席,其中包括於美國上市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國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凱龍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博(美國)有限公司及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於香港聯交所上市的華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36)、中國動向(集團)有限公司(股份號:3818)及寶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813)。


麥先生還擔任於新加坡上市的沃得精機股份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麥先生於二零零三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四月期間在一家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金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00383)擔任獨立董事。彼於二零零七年六月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期間在一家於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司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3331)擔任非執行董事。


儘管麥先生亦為中國動向(集團)有限公司及寳勝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該等公司與我們存在競爭或被視為可能與我們存在競爭),但麥先生確認其完全知悉作為該等公司各自的董事而向各公司股東所承擔的誠信職責,以及彼作為兩家公司的董事履行其職責時須避免發生利率衝突的職責。麥先生將履行其法定及誠信職責,誠實行事以實現本公司的最佳利益,並根據本公司的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而行事。彼將審慎行事,申報權益,並於出現利益衝突時放棄探討及投票表決的權利。


公司祕書:


蔡敏端女士,40歲,於二零零八年十月加入本集團,擔任本公司的財務總監兼授權代表。蔡女士還擔任本公司的公司秘書。


蔡女士在加入本集團之前,於二零零七年七月至二零零八年九月期間擔任中國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股份代碼:149)的財務總監。彼於二零零六年六月至二零零七年六月期間,擔任華藝礦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559)的財務總監助理;於二零零六年一月至二零零六年六月期間擔任元升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誤植:應為元昇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25)的集團財務經理助理;於二零零四年四月至二零零五年十月期間擔任易盈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299)的財務總監;於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零零四年三月期間擔任聯明電業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的會計及財務經理;於一九九八年五月至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期間擔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的會計經理及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八年四月擔任陳浩賢會計師事務所的核數師。


彼在審計、財務及會計方面擁有逾十六年的經驗。彼獲得英國 Universityof Glamorgand 頒授的會計及財務學士學位,並為香港會計師公會的執業會計師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資深會員。


greatsoup:


361擴張得太快,盈利又突然而來,在去年最後三個月內,營業額達5億,今年9個月已經是24億,較2007年全年營業額3億比較,幾乎是極速增長。


另外,在股權上亦超級分散在幾位家人手上,還有大股東又壓迫員工,加上董事及公司祕書真的是高人之中的高人(公司祕書任職過的上市公司,用以上公司名在博客找一找吧),都要小心一點。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10&searchtext=361&Submit=%E6%90%9C%E5%B0%8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18/01361_571733/C126.pdf



帳面上,應收大幅增加至15.97億,較2007年兩者大約億幾,增加了10倍,以今年估計32億營業額來看,差不多是半年數期。另外原本應付款多過應收款,現在是相反,可見是大舉向經銷商不顧後果地鋪貨,然後大量供應商拖數,才能發展得這樣快。只要這家公司不能上市,錢收不回來,這家公司真的好危險。上市後亦面臨應收款撇帳的風險,盈利會暴跌。


另外一隻秦發用了把澳洲礦業股票入落公司帳上,然後高價賣出book 入盈利,獲利約1億港元,然後派約1.2億股股息,有畫餅造盈利之嫌,若扣除此項,和2007年則為持平。


加上招股書稱,頭幾個月都虧損,今年盈利有機會倒退。加上大股東搞大要好多錢,固定資產已經上去,因此,銀行貸款大幅增加,但是也不夠,所以要錢,於是上市,但效益要在2010年才顯現,所以這隻都是小心勿沾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37

斐文、黃玲文章之謬誤


信報6日斐文、黃玲文章

全文不錯,但是有小錯: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9418

參照澤新遊樂(703)2003年的審計報告,因集團與內地一間子公司的管理人員失去聯絡,以緻失去實際控制權,所以沒有把該子公司的賬目合併。但審計師認為,澤新遊樂仍持有該子公司的股本權益和控制權,按照香港會計準則的規定是需列入合併賬中,因而發出負面意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17/LTN20080717180_C.pdf

董事會欣然宣佈,自二零零八年六月二十日起,本公司名稱更改為 「Future Bright Holdings Limited」,並採納「佳景集團有限公司」為中文名稱作識別用途。

自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起,本公司股份將僅以新英文股份簡稱「FUTURE BRIGHT」在聯交所買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4

對不起及報紙之謬誤(更正富力市值)


(註:謝卓一心的對於富力地產的指正,不然就是我的謬誤,要鬧笑話了。)


關於「蘇麗珍,對不起」那篇文章,因找回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章和雜誌的機構名稱,故我再次看過那封信,原來只是溝通上及文字上的問題,導致,以為是該報紙投訴的,對不起該報紙。

至於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導及雜誌,我應不會轉載,但如果是你們的錯誤報導,我一定會指出來,並不怕你告我侵權的。

至於該報紙,上星期的報章有兩篇報導,有一些錯誤,我特意指出來,讓他們改善改善。

在12月24日,它說「下周二(29日)掛牌的星亮(新上市編號:00955)將以中間價27元定價(招股價範圍29元至45元)」,這句說話一看就知錯誤,27元顯然是低於29元,又何以是中間價呢?


故此,引錄生果日報的一段「下周二掛牌的星亮控股(955)以中間價37元定價」應是正確的價格。

聖誕日出該報紙的TDR報導,寫得真不錯,但是他們在講述股價升幅的表上好像寫漏了一家公司,就是聖馬丁(482,TDR: 910482)了,它在12月17日上市的。


另外,他們沒有研究康師傅(322,TDR:910332)等兩三隻股票,臨上TDR在上市前,香港股價的已經慢慢炒上這個過程,只引某部分專家的言論,並不作實證研究的弊病。


此外,他們亦沒有找過資料,其實友佳(2398)那位老闆實力很大,據台灣的報導,去年,他趁金融風暴的時候,就因此併入歐洲十個廠,目標把香港的成為1家5億美元營業額寫進去,所以覺得他們有點沒有做過分析吧。


不過,生果日報亦有一個小錯誤,在12月23日,富力和兩家民營企業投得廣州亞運城地王的報導中稱,「投單計地價已高於富力地產(2777)昨日收市價計的市值136億港元」,這個可能有點錯誤。


據香港中央登記結算紀錄的數字,該公司現時股票數目有1,015,258,400股,以現時(12月24日“收市價)股價13.56元計,市值約137.67億,但這個只是已發行H股的數目,尚未計算據11月30日月報表稱的,內資股股票共2,207,108,944股。

根據卓一心的指正,該公司市值約436.95億,計法如下:
內資股= 2,207,108,944股
流通股= 1,015,258,400股
12月24日收市價: 13.54元


市值是:


= (2,207,108,944 + 1,015,258,400) x 13.56
= 3,222,367,344 x 13.56
= 436.95億。


 


另外,同日青姐在生果日報中談及「蜆売呢隻老牌工業股,大股東早喺9月提出,以每股1.8元向股東收購已有嘅風扇家電業務」,其實有所謬誤,以孔少林已經講了這隻股有些甚麼,如果青姐有Wisenews的,請查閱他們在2006年6月15日的文章。

 

 


在此,我只引列公告第9-10頁的內容如下:


已分派業務主要包括:


(a)生產及銷售電風扇及其他家用電器及合約生產業務;

(b)物業租賃;


(c)於房地產之投資股份,其中包括持有少數股東權益的物業控股公司,此等公司持有廣州天河區中信廣場之若干零售物業及辦公室單位,另外深圳福田保稅區之工業廠房、於香港柴灣之工廠大廈(本公司之總部亦座落於此)及佛山市順德區其他工業廠房(詳情請參閱本公
司網站所載之本公司之最新財務報表);


(d)其他投資控股,其中包括一間於廣州持有775個計程車牌照的計程車公司、包括若干上市公司債券及股份之小型投資組合(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價值約為4千萬港元);


(e)本公告D節「認購協議」下「償還股東貸款」一段所載列餘下業務結欠已分派業務金額於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約824.4百萬港元(實際金額視乎中國海外發展根據盡職審查結果作出之書面確認而定)之股東貸款(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


及(f)本公司所擁有所有註有SMC & Device名稱之中文商標(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電風扇主要為於全球各地銷售之吊扇。已分派業務亦涉及訂約製造光學及影像產品,以及電器及電子產品,且已開始開發及生產紙張處理光學產品及LED燈光產品。


為指正你們,可能有點對你們不敬,在此,我又在此說聲對不起。希望你們在做功課時可以細緻一點呢,我沒錢都可以做到,但你們收錢的,就要嚴格一些了。


後記:  12月24日何車先生在某報的文章及同一集團的一份財經周刊鄭先生的文章,真是不錯,後者寫得很好笑,但他們文章是不能轉載的,未知誰能scan給大家分享一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8

味皇集團的發展(1-更正謬誤)

(謝謝味皇兄給在多數服從少數的靈感)

(現金金額稍有更正。)

上次講到味氏證券如何玩股票後,今次講講味皇集團上市的故事。

味皇集團由賭業起家,後來涉足股票買賣及地產投資及酒店業務,是一個綜合性的集團,因為要把它做成世界最大,故此希望上市集資,籌得資金快速擴張,但由於要慢慢得益,故此先把投資物業部門上市。

這部分,只有5個投資物業,3個現有的,分別在2006年、2007年及2009年落成,出租率一早已滿,盈利為3,800萬、4,000萬及5,000萬,估值10億,在去年味皇利用這3物業融資5億,利率3%,利息支出1,500萬。

味皇利用這筆資金,購入兩個新地盤,正在興建,每年需要投入1億,經過重估後,利潤達到2.38億、7,000萬及3億,並以2009年估值8倍上市,即市值24億,以每股1.2元,發行25%,即5億股新股上市,集資6億,由味皇證券包銷。

上市後,味皇以4億購入2個麻煩地盤,稱甲物業及乙物業公司49%股權,如果成功,回報率達30%,如果失敗,回報率得2%。

2010年,味皇公佈業績,租金部分盈利扣除利息6,800萬,重估利潤扣除稅務3.6億,全年盈利4.28億,每股21.4仙,派息5仙,派出1億元,股價大升至2元。

不幸地,甲物業公司失敗了,回報只有2%,收入400萬,估值下降由4億下降1億。但乙物業公司成功,收入達到6,000萬,估值由4億增至12億(暫未重估),於是有增持乙物業,減持甲物業的舉動,但手上資金短缺,如何辦?

當時,由於味氏證券行的幫助,煲湯成功套現幾億之餘,又取回玩具業務,於是食髓知味,在味氏證券協助,決定把破產公司重組注入玩具業務,易名煲湯實業(玩財技了,仲叫實業?!)現時盤子10億股,每股10仙,市值1億。

味皇集團決定留下1億作發展用途,認購煲湯實業6,800萬的可換股債券,行使價10仙,公司受味皇集團入股,憧慣賣殼的影響,股價上升至50仙,於是以6,800萬注入手上甲物業公司所有股權,虧損1.32億,但同時行使其中4.5億股可換股債券,並以40仙出售,這一來就套現1.8億,賺得利潤1.35億,反過來獲利300萬,並有未實現利潤9,200萬。

受到這情況影響,味皇集團股價,再升至2.5元,市值達50億,因此,味皇集團配售2億股,每股2.4元,集資4.8億元。

現時味皇集團手上有7.28億現金,決以3.6億增購31%乙物業股權。

現時味皇集團在2010年年中資產情況:

物業:                 5.6億+ 10億 + 3.6億 = 19.2億

未計增值            4億

在建物業:         6億

證券:                  1.15億

現金                   4.68億

=========================================

資產                  35.03億

銀行債務             5億

股東權益           27.63億

少數股權          2.4億

==========================================

合計                  30.03億

(不時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3

林少陽: REITs 業績簡評的謬誤(更正)

(已按林先生的捧場者作相應調整,但不改初衷。)

 

網友david395傳來一篇據說由林少陽編寫的REIT業績簡評,內中錯謬連篇,但由於版權關係,轉載是不能的了,現只簡述錯誤之處。

 

1. 經過近日的股價調整,陽光的息率,已經回升至9%,不過當中包括多項財務安排令股息回報提升。扣除有關安排,

 

小股東實際可收取的淨股息回報,大約為6%。據我們了解,泓富及冠君,亦有相關的安排。投資者在計算其股息回報時,應扣除相關的安排。

 


根據冠君(2778)招股書所稱,雖則上市時有利率掉期及放棄分派情況出現,但前者已因2008年的一項掉期調整取消,後者在2008年已經停止,所以不用扣除安排。至於泓富(808),我只發現他們擔保2006年的派息,並沒有相關安排。
 

 


 

2. 若以新意網的自由現金流作為其可分配收益計算,其股價/可分配收益比率只有9.6倍,換言之,若與其他REITs 的派息政策一致,新意網的息率可達10.4%。
 
 
 
上述三家公司之中,以新意網的盈利增長動力及資產負債表最強(唯一一家擁有淨現金),估值亦是最便宜。考慮到多家公司的未來增長潛力,我們認為現價最吸引的,
依然是新意網。
 

首先,在評論前,要考慮因為大股東新鴻基因避免公眾持股少於25%的規定,故把紅股單位轉作可換股債券,這部分的票據可換股的股數達1,720,191,635股,為現時的股本達2,329,208,031的73.85%。

該部分可換股票據的換股價為10仙,即現價為換股價9.5倍,潛在利潤驚人,換股誘因極大,況且因該股成交較少,不易售出這樣大量的股份,故若公司願套現,應以回購為主。且如公司回購股份對每股盈利及股本回報有正面效應,按盈利計可提升估值,加上因可換股票據是不可贖回,故換股回購為一對小股民有利的政策,此這不應視為一項股本,故個人認為,應按公允價值視作潛在負債。

如這部分可換股債券換作股份,這部分的金額達18.06億,如果公司以市價回購這批換股後的可換股債券,作相應調整,公司已無淨現金,甚至有8億負債,粗略計算約30%。如按其帳面值來講,約為71.11仙(不計其後派息),價值約12億,如回購後則有2億負債,負債率約為20%,和其他REIT相近或稍好,故是資產負債表強,還是被美化成資產負債表強,不好定論。

再者,根據他的資料,新意網的PB達到1.3倍,相對其他REIT0.4至1倍貴極多,那是否估值便宜呢,大家都應該明白。

這篇東西我只看到林少陽極Graham在證券分析自行調整報表的半桶水功力,並把一隻極貴的股票用文筆改寫成極便宜的對象,實在不太應該,建議在採用資料時,應細心了解該公司是否有其他細節講清,否則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3

「製造=親手做」的謬誤

2012-7-30  TCW




二○一二年倫敦奧運會開幕,日前卻傳美國奧運代表隊身上的衣服,竟然都是中國製造。此事,被美國輿論大肆抨擊。這起事件,正暴露出一般人對經濟運作的誤解。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在美國,有兩種製造汽車的技術。第一種技術,是「底特律做汽車」:用底特律汽車裝配線上的工人與機械,一步步把汽車製造出來。

第二種技術,則是在愛荷華州的農地上,首先撒下麥種,幾個月後收割小麥,然後到港口裝運上船,航向日本,一段時間後,回航的船隻上面裝的是一輛輛汽車。這個技術就是「愛荷華種汽車」。

事實上,第二種技術不過就是國際貿易而已。愛荷華州用它生產的小麥換回汽車,就這個意義來說,愛荷華也是在生產汽車,只不過它並不是把汽車生產線設在美國,而是設在日本而已。

「製造」對一般人來說,就是親手把某個東西做出來,但這種定義是非常狹隘的。如果我們日常生活要用的各種東西,每個都要我們自己親手製造出來,那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比現在窮困很多。

試想,如果某個木匠要吃飯,還得親自去種稻、耕田、施肥,才有米飯可吃,他還有什麼多餘時間去做木工家具呢?這還只能保證他有飯可吃而已,如果他還想吃菜、肉,他也要自己去種菜、養豬,就算一天給他四十八小時也是不夠用的。

要每個人親自去做每一件事是非常浪費的,所以人類才想出了另一種更聰明的方式,來「製造」我們想要的各種東西,那就是:每個人去生產自己最擅長的東西,用 這些東西來交換其他東西,就如木匠若想吃米、菜、肉、咖啡、看電影,他不用親自製造,而是做他最擅長的事︱︱提供木工服務,去交換他想要的這些東西。

這個道理放大到國際貿易也一樣。一個國家每個東西都自己生產,也是一種浪費,美國奧運代表隊身上的衣服,當然可以在美國設條生產線,雇用美國工人自己製造。但這些美國工人被用來製造這些衣服,就不能用來生產其他他們更擅長生產的東西了。

當然,如果其他國家肯免費奉送美國這些衣服,那就再好不過。但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美國也必須製造出別國想要的東西,才能換到這些衣服。美國其實是用 他們擅長生產的小麥、好萊塢電影、醫藥等,來向中國交換這些衣服。因此,這些衣服同樣也是美國製造的,只不過製造出這些衣服的,是美國的農夫、電影導演、 化學藥劑師而已。

拋開「自己親手做」這種狹隘思維,我們就可看清,美國奧運代表隊身上的衣服,同樣是「美國製造」,這才是理解經濟運作的正確角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24

電價緩漲的謬誤

2012-10-08  TWM




電價在政治壓力下又被宣布緩漲了,主因是政府認為電價緩漲會抑制物價上漲,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一般人觀念是「成本決定價格」,也就是生產者雇用勞力、設備、原料,總共花多少錢,然後把這個成本加上一個金額變成產品售價。若生產成本提高,例如勞工工資上漲,就代表成本上升,那麼產品售價也會跟著上揚。

若這種想法是對的,那生產者何必降低成本?不管成本多高,產品價格也會相應提高,生產者不就永不虧損?世上從沒有如此美妙的生意。

經濟學告訴我們,正確邏輯是「價格決定成本」:產品價格越高,意味著消費者願為產品付的錢越多,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雇用那些可生產出這種產品的勞力、設備或原料。

因此,不是因為台北市土地價格高,才導致台北市房價高──不少專家都犯了這個錯,而是因為消費者願付高價買台北市房子,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買下台北市 土地蓋房子賣給消費者。不是因為養松阪牛成本很高,所以松阪牛排才很貴;而是因為消費者願花大錢吃松阪牛排,生產者才願意花大錢養松阪牛滿足消費者。

因此,所謂「電價緩漲可抑制物價上漲」也是錯誤的,因為這正是「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邏輯。

若一個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沒有改變,例如一支手機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只值五千元,那麼生產者生產手機時所用的電,電價突然上漲了,難道這支手機就從此改頭換面、消費者就願出八千元來買這支手機了?

真相是消費者根本不在乎生產者成本高低,他們只在乎這個產品對他們是否有價值,所以名牌包儘管生產成本很低,消費者照樣一擲千金;用名貴紙張印出一本經濟 學教科書,儘管成本很高,消費者照樣一毛不拔。同樣的,即使生產過程中的電價提高,若該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毫無改變,他們也不會多花錢買,產品價格也不會上 漲,這才是「價格決定成本」的正確邏輯。

而且,電價緩漲不但不會使物價漲幅縮小,反而會使物價漲更多。若電價不受干預的上漲,電力業者就有動機提供更多電,那些生產過程需要用到電的業者,可以生產出更多產品,這就讓產品價格下降。

但若電價不上漲,電力業者沒有誘因提供更多電,生產者能用的電就會減少,生產的產品數量也下降,產品價格反而上漲。因此,電價緩漲的結果,不是使物價漲幅變小,反而是讓物價漲更大。

若壓抑電價可讓物價不漲,那乾脆把電免費提供給所有人,物價不就下跌了嗎?若不拋棄這種「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觀念,那最後衍生出這種荒謬政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39

中國投資者的心理分析:「熱手效應」VS.「賭徒謬誤」 泉銘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56g.html
如果籃球隊員投籃連續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員「手感好」,下次投籃還會得分。在輪盤遊戲中,賭徒往往認定其中的紅黑兩色會交替出現,如果之前紅色出現過 多,下次更可能出現黑色。可是,直覺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實上,第一次投籃和第二次投籃是否命中沒有任何聯繫,轉動一回輪盤,紅色和黑色出現的機會也總是 0.5。
 
就像受「熱手效應」誤導的球迷或受「賭徒謬誤」左右的賭徒,投資者預測股價也容易受到之前價格信息的影響,用直覺代替理性分析,產生所謂的「啟發式心 理」。舉個例子,一家製藥公司的股價長期上揚,在初期,投資者可能表現為「熱手效應」,認為股價的走勢會持續,「買漲不買跌」;可一旦股價一直高位上揚, 投資者又擔心上漲空間越來越小,價格走勢會「反轉」,所以賣出的傾向增強,產生「賭徒謬誤」。
 
「『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都來自人們心理學上的認知偏差-即認為一系列事件的結果都在某種程度上隱含了自相關的關係」。由南京大學商學院的林樹、復旦 大學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俞喬、湯震宇、周建四位學者組成的團隊,利用心理學實驗的方法研究了中國的個體投資者在面對過去股價信息時的交易行 為與心理預期。
 
林樹、俞喬等發表在《經濟研究》8月號、題為《投資者「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的心理實驗研究》的文章發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的個人 投資者或潛在個人投資者中,『賭徒謬誤』效應對股價序列變化的作用均要強於『熱手效應』,佔據支配地位」,也就是說,無論股價連續上漲還是下跌,投資者更 願意相信價格走勢會逆向反轉。根據這一發現,研究認為「在中國股票市場處於中長期『熊市』時,較高知識水平的個體投資者存在預期市場回升的基本心理動 力。」
 
實驗:10000元的抉擇
 
此項研究的實驗對象共285人,主要是復旦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成人教育學院會計系和經濟管理專業的學員以及註冊金融分析師CFA培訓學員,均 為在職人員,來自不同行業,從業經驗4—20年不等。「雖然他們不能代表市場中所有的個人投資者,但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完全無投資知識的個人投資者 將會逐步淡出市場,其投資資金將會由委託專家進行管理,而能自主進行證券投資的個人投資者將是具有一定投資知識與水平的投資者,本研究中的樣本正是代表了 這部分人或這部分潛在的投資人。」文章對樣本選取的範圍這樣解釋說。
 
實驗過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第一步,假設每位投資者中了1萬元的彩票,所得獎金打算投資股市。理財顧問推薦了基本情況幾乎完全相同的兩支股票,唯一的 差別是,一支連漲而另一隻連跌,連續上漲或下跌的時間段分為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四組。每位投資者給定一個時間段,首先表明自己的購買意願, 在「確定購買連漲股票」、「傾向購買連漲股票」、「無差別」、「傾向買進連跌股票」、「確定買進連跌股票」5個選項間作出選擇。然後,要求在投資者在兩支 股票間具體分配10000元,買入股票所用的資金比例作為購買傾向的具體度量。
 
第二步由考察購買行為轉為考察賣出股票的決策。假設投資者手中有市值40000元的股票,現在需要套現10000購買一台電腦,同樣推薦了兩支基本情況相 似的股票,時間段分組也一樣。投資者先選擇「對連漲或連跌股票的賣出傾向」,然後決定為了籌集10000元,打算在兩隻股票上各賣出多少錢。最後,實驗還 要求投資者就連續上漲或下跌的股票在第二個月的走勢以及上漲與下跌的概率做出預測。
 
在每一步調查中,如果投資者的表現前後不一致,研究小組會剔除問卷。舉例來說,如果選擇「確定買進連漲股票」,可投資了更多的錢在連跌的股票上,那麼問卷 將被視為無效。此外,「如果被試對股票市場一點都不瞭解,或沒有投資經驗,則問卷也將在實驗中被剔除」。研究小組最終採集的樣本數為135人,「其中男性 70名,女性65名,平均年齡為28.5歲,被試對股市瞭解程度與投資經驗跨度很大,平均值均不到5。」
 
林樹、俞喬等發現,「在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上漲時間越長,買進的可能性越小,而賣出的可能性越大,對預測下一期繼續上升的可能性呈總體下降的趨勢,認為會 下跌的可能性則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反之,「在連續下跌的情況下,下跌的月份越長,買進的可能性越大,而賣出的可能性越小,投資者預測下一期繼續下跌的可 能性呈下降趨勢,而預測上漲的可能性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這說明,隨著時間長度增加,投資者的「賭徒謬誤」效應越來越明顯。
 
但是,「這種效應受到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瞭解程度、投資經驗、年齡甚至性別的影響」,文章補充說。同樣是連續上漲的情況下,「賣出的可能性與投資者對股票 市場的瞭解程度、投資經驗呈顯著的負相關,意味著瞭解程度越高,經驗越豐富的投資者賣出的可能性更小」,而「股市瞭解程度、經驗又均與年齡呈顯著正相 關」。在性別差異方面,「女性投資者在股價連漲時的賣出傾向顯著高於男性,而男性在股價連跌時的賣出傾向卻顯著高於女性」。
 
最有趣的發現來自於對於投資者股票持有時間的觀察,「無論在股價連漲還是連跌的情況,投資者打算的持有時間均很短,平均只有2.9個月和5.7個月」;而 且「無論在多長的時間段中,投資者在連跌的情況下持有股票的時間都要顯著長於持有連續上漲的股票」。文章認為,前者「驗證了中國投資者喜好短線操作的印 象」,後者則說明「在中國投資者中存在的顯著的『處置效應』」,通俗的講,就是「賺的人賣得太早,虧的人持得太久」。其中,「處置效應」在女性投資者身上 體現更明顯。實驗也發現,投資經驗與知識程度低的投資者「處置效應」高於投資經驗與知識程度較高的投資者,表明後者更加理性。
 
賭徒謬誤、反轉交易與漫漫「熊市」
 
研究小組實驗的目的之一是「檢驗在面對股價連續漲跌序列信息時,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是否與經典假設的情況一致」,也就是,「熱手效應」與「賭徒謬誤」共同作用,強度交替上升,輪流佔據主導地位。可從實驗結果看,中國投資者 「賭徒謬誤」的作用始終強於「熱手效應」,「投資者總是相信股價會出現反轉」,並且隨著連續漲跌的時間加長,這種信念越來越堅定。
 
那麼,為什麼「賭徒謬誤」會起主導作用呢?文章引用的一種解釋認為,「『熱手效應』大多出現在對『人所能及』的序列信息判斷時,而『賭徒謬誤』則多出現在 對『客觀』發生的序列信息反應時」。回想投籃和輪盤的例子,我們似乎不難理解,輪盤出現何種顏色是隨機的,但是投手如果技術好,位置恰當,命中率就高。
 
「可能股價漲跌的序列信息在中國個體投資者看來是客觀的,自身無法影響的,從而更容易出現『賭徒謬誤』。」研究小組推測說。
 
「賭徒謬誤」的結果與「處置效應」很相似,表現為反轉交易,「投資者在股價上漲時,急於拋出股票,實現資本增值,股價下跌時,則不會及時止損,而是繼續持 有,避免實現資本虧損,並且期待著股價會反彈」。研究小組觀察到,不僅連跌股票的持有時間要顯著高於連漲股票,並且「跌得越多,投資者越是持有」,連跌3 個月股票平均持有4.8個月,6個月的平均為5.8個月,如果連跌12個月,那麼投資者的持有時間將上升到7 個月。
 
文章認為,「賭徒謬誤」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者的代表性啟發式思維,「人們傾向於認為如果一件事總是連續出現一種結果,則很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來將其『平 均』一下,正是這種思維使投資者更加相信股價反轉出現的可能性」。而且,研究者推斷,投資者因為相信連續漲跌的股票會出現反轉,對這種類型的股票出現集體 賣出或買進的行為,極有可能導致證券市場中「羊群行為」,即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進而造成股價的過度反應。
 
如果「賭徒謬誤」佔據主導作用時,股價越是下跌,投資者認為反轉的可能性越大,買進的越多,那麼之前中國長達數年的漫漫「熊市」,為什麼很難發現明顯的真 正反彈跡象呢?林樹、俞喬等認為三個原因導致了「賭徒謬誤」效應的弱化:(1)心理學實驗主要針對個體投資者,而在市場中的比重與作用越來越大的機構投資 者更為理性,其拋售止損的投資行為促使行情持續低迷;(2)實驗者均為受過較高水平教育的投資者,而市場中相當部分個體投資者教育水平較低,他們的「非理 性噪聲」行為可能暫時抵消了反轉交易行為;(3)實驗的研究方法,「僅僅考慮個體投資者面對股價連續漲跌序列信息時的交易行為與預期,沒有涉及其他因素尤 其是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市場信息失真,上市公司的低質量,公共政策的搖擺,股權分置,國有股流通,以及悲觀情緒在投資者群體中的感染、傳遞等」。
 
「本研究的意義僅在於,我們發現市場股價持續下跌時個體投資者中確實存在著一種支持股權回升的基本心理因素及與此相關的較穩定的行為方式,而這種市場需求方向的內在因素能否發揮顯著作用,則取決於外部條件的滿足程度。」研究小組最後解釋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5

傳統智慧謬誤 RaymondJook祝振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6402970101f4d5.html
iMoney原文(簡體版),20-06-2013。

最近一個多月,投資市場風起云湧,預期美國聯儲局退市的看法令美國長債孳息率急升,環球股市,債市,外匯市以至商品市場無不大受震盪。很多傳統智慧投資剎那間由盈轉虧。

過往賺錢不等於將來賺錢
由於美國的量化寬鬆,過去數年,連師奶都深信黃金及白銀最保值,價格只會長升不跌。但結果美國不但沒有通脹,更由於新興國家例如中國等經濟放緩,大部份商品今年均墜進熊市。無知中國大媽低搶購黃金,結果立刻成為壯烈犧牲者。

長勝股債並不存在
因為股市長期處於熊市,高息債券和防守性高息股如領匯房產基金(00823)等成為投資者寵兒。單一手持領匯者在過去數年跑贏起碼九成以上的基金,坊間已深信領匯只升不跌,馮跌必買的神話。結果領匯由5月高位下跌了18.9%。以往高息股債因為受惠於超低利率環境,所以一直跑贏大市。但利率總有一天會回升,所以沒有長勝的股票和債券。

另一個傳統智慧,大股東增持必屬利好。去年會德豐(00020)主席吳光正多次增持令股價大升102.7%。恆基地產(00012)主席李兆基於去年8月至今年6月初亦多番增持,持股量由62.19%提升至64.19%,股價也由44.59港元輾轉上升至5月高位52.36港元。但利率上升的恐懼,加上港府各種打擊樓價措施開始產生效應,恆基股價一個多月便下跌至現時的44.7元,幾乎打回原形。筆者在數月前看淡香港地產前景,趁李生增持時拋空了恆基,這次回落亦已鎖定了利潤。結論是再有財力的大股東,到最後也是敵不過市場的力量。

散戶一直認為內銀股是最穩健板塊,視作長期投資對象。但在海外投資者眼中則是充滿著壞帳的計時炸彈,認為其盈利一直被高估。外資看淡中國經濟,結果內銀股長期跑輸大市,甚至出現多家公司市帳率低於一倍(意味市場認為該公司應處於虧損狀態)。

成功投資要看透趨勢
投資領域裡,基金經理每天都必須居安思危,今天成功並不能保證明天能繼續。市場每天在變化,資訊汜濫且充斥著各種噪音,投資者很多時作出草率反應的錯誤決定。曾經是索羅斯(GeorgeSoros)旗下量子基金最成功的基金經理及首席投資官德魯肯米勒(StanleyDruckenmiller)(其最著名一役於1992年索羅斯策劃空英磅)說過發人深省的名言,他認為成功的投資在於能否有能力看透未來一年後的趨勢並把握之。簡單地說,投資永遠是向前看而非往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34

SENSE隨筆140115悔不當初:沉沒成本謬誤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15/sense%E9%9A%A8%E7%AD%86140115%E6%82%94%E4%B8%8D%E7%95%B6%E5%88%9D%EF%BC%9A%E6%B2%89%E6%B2%92%E6%88%90%E6%9C%AC%E8%AC%AC%E8%AA%A4/

SENSE隨筆140115

悔不當初:沉沒成本謬誤

Tony執筆

 

〈例子3〉某小姐試圖減肥, 報讀美容中心價值6萬元的瘦身課程。 上了一半課,她絲毫沒感受到預期的成效,對此課程全然絕望,決定退學。 她與美容中心洽談, 希望可以退回部分學費, 得到了 「如果自願放棄原先的課程,則學費的一半,即3萬元, 可用來支付另一個收費為4.5萬元“更適合她個人體質的課程”的部分費用。」的邀約。 除此以外,任何百分比的學費退回一概免談。

換了是你會怎樣做? 究竟該怎麼分析這事態才好?

 

〈經濟學原理〉

Def. 「沉沒成本sunk cost」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舉例:不可回收的資本投資,如食肆的裝修費用,eg. 牆紙。同理,停牌破產的股票也稱為 “牆紙”。

 

Th.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決策者而言是不可控制的成本,沒有變現價值,所以不應該影響當前的決策和行動。****

換句話說,無論運營與否,或者如何運營,那筆支出都永遠不可以收回來。

一般錯覺以為繼續運營下去,就有可能賺回那筆錢,其實不是這樣。 對當前的決策人來說,持續運營如能獲利當然運營下去, 那是 “新的利潤”,與沉沒成本無關;反之,運營下去不能獲利便應結業,也與沉沒成本無關。

 

例子1:公司已進行了幾個月的廣告計劃,但反應大大不如預期,因投入了很多資金,中止計劃被視為“血本無歸”。 決策者的謬誤是沒有正確認識到:“血本已然不歸”。

 

例子2:嗔男怨女心知肚明這段關係再糾纏下去亦毫無意義,幸福結局渺茫。 他們想分手,但遲疑不決,因為之前已投入過多的心力和情感, 放棄之感覺上所失者太多。 他們沒有正確認識到:失敗已成定局,各奔前程,另創新局,對雙方都有好處。

 

〈例子3〉原課程學費的一半,即3萬元,不管她繼續上課,單純輟學,抑或變更為其他課程,都不可能退款。 這3萬元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考量中應該忽略它,當作已丟進水溝裡去了。 但餘下的3萬元似乎有所不同,由於可用來支付其他課程的部分費用,它看起來並未全然沉沒。

其實此時合理的決策考量,只在於應否以「1.5萬元」 換一個 「“訂價4.5萬元” 的“更適合她個人體質的課程” 」。***  如此設想,就可看清6萬元經已全部沉沒,決策時不應掛懷。 如果捨不得那後3萬元而另掏腰包上新課程的話, “萬一”(或者 “合理地”) 新課程又全然無效,某小姐便陷於二次上當,要兩番追悔了。

 

例子4: 當年超級超音速飛機 “協和號”是國際級的燒錢坑,英法兩國明知不能指望它正式商業營運,卻不斷大舉加碼投資,只為了保存顏面,中途放棄便是向世界示弱。

1976年協和式客機正式投入航線,至此時止,兩國政府已經在計劃上投資了超過8億英鎊,超出最初預算1.5億英鎊近6倍。 1977年時,協和式客機實際價格為2,300萬英鎊(4,600萬美元),也超過預計價格600萬英鎊。 然而,據當時的預算,要售出至少64架才能收支平衡,結果巨額開發成本根本無從回收。

看來 國家層級的決策人和 “嗔男怨女” 有時相差無幾。

 

〈生活實踐引論〉

我們在生活,工作甚至投資方面的每個決定,終歸是在某種不確定的環境下作出的,有的最終也許會心想事成,但也有許多事與願違。 其實在每項行動進程當中,不管什麼時刻,都可以離開原本規劃好的路徑, 當機立斷,終止某項計劃,並勇敢接受隨之而來的後果。

這在投資,謂之「止蝕」;在人生,謂之「調節」。 止蝕與調節是投資與人生的難處。****

大部分人因為之前已付出不少時間、金錢、精力、感情,而不會也不想中止行動,因循苟且,殆誤時機。這都是中了「沉沒成本謬誤」的心理陷阱。

 

股民更是沉沒成本謬誤常見之受害者。 他們中很多人習慣以 “買入價”作為離場參考,這是相當不理性的做法。 更有甚者,當股價越跌越多,就越死守不賣,覺得賣出就是賠錢。

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到當前的股價才是 “變現值”, 錢已經賠了出去,無論你變賣與否。 即是說, “買入價”作為記賬成本,已經沉沒,當前的決策,應該在 “現價” 和 “投資評估值” 之間進行取捨。 真正重要的是股票之未來行程會如何,及有否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

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這樣才能夠帶來信賴感,反覆無常是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推翻昨日的我實在令人痛苦萬分。 要承認自己犯錯,會無面、自責、內疚;反之,選擇繼續錯下去卻可延緩面對現實的痛苦。 其實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很多其他很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爛理由—– “我已經投注許多在這上頭”。

理性作決定可以忽視這些已押上去的成本, 真正須考慮的只是當下境況,與及你所決定的未來!

 

資料來源: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2011)

作者:Rolf Dobelli

譯者:王榮輝
商周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