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情報零時差 價格他說了算

2010-11-22 TCW




「嘉興節能減排未達指標,當地限電又要展開,滌綸(編按:大陸用語,指聚酯絲)減產五○%……,」訪問聯發紡織董事長葉清澤的兩個多小時中,他的iPhone不時傳來中國同業最新資訊。

看我們好奇,他直接秀iPhone畫面向我們說明,今年來,台灣聚酯絲(POY)一路漲,十月底一開盤就破紀錄,每公斤漲六元、漲幅一二%,「瘋了,是在 漲什麼?問題是我發瘋有人更瘋,訂單都進來,」一經iPhone看到行情大好,他馬上通知部屬,立即停售,再趕緊把聯發十一月僅存的八百噸產能,每公斤調 漲七元,「我要加一塊利潤,不然我替人做白工嗎?」他解釋,這一行,速度影響獲利,非常重要,否則庫存達到高水位、業務推不出去,「還唱高調(編按:指囤 貨不賣),就只有找死。」

聯發是台灣聚酯專業加工絲霸主,因此有能耐反映原料價格迅速漲價。「加工絲五虎(另四家是力麗、宏益、集盛與宜進)中,聯發最晚上市,卻是業界公認產量大,品質又最好的公司。」一位投顧業者形容。

「就像牛車碾過(編按:台語,引申為旁人到其他地方找活路),台灣整個七十五、五十丹尼平台(超細纖維)是我在喊價,我在做leader(領導者),」這位外表毫無霸氣的迪化街紡織家族第二代,卻在訪問中說了三次:「我說了算!」

葉清澤的父親葉進德,與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同為迪化街聞人,早期在台南經營布行,其後北上迪化街,民國六十一年創辦聯發紡織,專營針織布買賣。七十一年,么子葉清澤接掌經營,因紡織產業外移,再從針織轉進聚酯加工絲。

生在紡織世家,他很早就萌生把家族事業做大,立下加工絲領域第一的志向。為了拿第一,他時刻盤算著要有最好的機器、生產效率與產品。七十五年起,葉清澤大手筆從德國陸續購入高速機器設備,九十、九十一年引進的AFK2超高速假撚機,更是稱霸加工絲市場的關鍵。

「你可以娶錯老婆,不能買錯機台。」他形容,娶錯老婆可以離婚,買錯機台卻無處可賣,下場只有粉身碎骨。

光有好機器還不夠,他從管理與技術創新上動腦筋。經過十多年不斷更新軟體與程式,現在聯發除全面資訊化與自動化監控,每部機台也架設管制點,透過網路,實 際生產狀況、績效一覽無遺。而且,聯發的機台由每分鐘一千公尺的最高轉速,提升為每分鐘量產一千五百公尺,平均各機台產能,比中國同業硬是高出三成。

員工績效資訊化!每分鐘、每筆出貨數字,一目瞭然

速度,決定勝負,他把同樣的管理概念導入員工績效系統。八十九年,聯發開始推無紙化,九十二年,葉清澤再藉薪資與績效掛鉤的業務即時管理系統,讓每個人的績效表現攤在陽光下。

杭州聯發總經理李淑雅解釋,沒推該制度前,業務員接三百噸單,乍看營收亮眼,卻可能有應收款淪為呆帳的死角。

儘管改革立意良好,當時聯發的業務卻抵制變革,大量請辭,葉清澤親自到業務系統帶兵穩住軍心,再配合倒帳由公司負擔等政策,終於順利轉型。

目前進階到員工績效全面資訊化,聯發工廠員工每刷一次個人卡片,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每筆出貨的品質與相關數字,都隨時更新,績效一目瞭然。

靠著自小在迪化街培養的人脈力,連很少向外銷售聚酯絲的南亞供應鏈,葉清澤也穩穩切入;站穩台灣市場後,九十五年,他再跟隨台塑集團腳步投資杭州。

工廠系統行動化!帳款兩小時未收,手機馬上示警

「我杭州廠投資一億美金,才用兩百個人,中國工資漲到五千塊我也好舒服。」回想四年前投入比別人貴三倍的錢,打造全中國唯一一座全自動化加工絲廠,他不諱言當時大家都認為他是瘋子。

除了工廠自動化,近年來葉清澤把公司所有訊息盡可能「M化」(行動化),一有異常,系統馬上視嚴重程度分層過濾回報各管理階層,進公司只為處理異常。以應 收帳款來說,兩小時內款項未收會先傳給承辦人,經層層上報仍未解除,七天後,葉清澤就會在他的iPhone接獲警示。

「再細的財務報表都要進來,」為更發揮情報力,葉清澤也要求每月第一天就要看到集團上個月的帳。他強調,經營者要掌握公司最新狀況,才有機會領先同業布局;不只掌握過去與現在,目前聯發正努力開發預測未來接單情況的資訊系統。

外界對聯發的擔憂,主要來自產品與原料來源過度集中;不過,看好基本面,包括永豐、元大等國內投顧仍多次高喊買進,元大投顧更以「前程似錦」形容這家加工絲一軍。而葉清澤那來自迪化街近乎零時差的情報力,正是聯發葉家經營紡織業五十年不敗的實力來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2

該集體決策還是老闆說了算?

2010-12-13  TCW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 簡稱李):今天要與你談的主題,簡單說就是,以老闆為中心的強人管理模式(Dictator Leadership)較有效,還是西方主流的以團隊參與為主(Democracy Leadership)的民主管理較好?這是許多台灣與中國企業正在面臨的領導議題,也是東、西方企業在領導統御上很大的差異處。

多數的中國、台灣企業,執行長都還是最初的創業者,他們本來就喜歡跳脫現有框架、保有決策彈性、以及靈活的做事方法,這種領導,部屬很自然會揣摩上意,或 跟隨老闆的最後決定。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與經理人學習西方民主式的領導風格,以你多年提供中國企業諮詢服務的經驗,你認為西方民主式的管理會是這些企 業的選擇嗎?

強人領導沒出現問題,為何要改變?

波士頓企管顧問資深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麥維德(David C. Michael,以下簡稱麥):如你所說,許多中國企業仍然由創辦人所領導,他們擁有強烈的定見。然而,這類企業常只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生存:第一,它所在 的市場仍有很多空白地帶(white space or open opportunities);第二,它以特定的商業模式,掌握這些市場空白地帶,成功關鍵是快速執行特定的商業模式,強人或威權式的領導風格,很容易在 這種環境下取得成功。

問題在於,當環境改變時,這樣的企業最終會「撞牆」(hit the wall),可能是市場縮小,或者新的競爭模式出現,亟需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創辦人面臨退休,接班卻後繼無人。

李:我同意你的觀點,但對這些強人領導的企業來說,「撞牆期」其實還沒有真正發生,許多企業仍認為它們享有市場空間……。它們非要改變不可嗎?

麥:沒錯,改變很難,但今天這些領導人面臨的改變壓力已越來越大。第一個壓力來自於公司治理,如果公司要上市,從資本市場獲得再成長力量,投資人與獨立董 事會要求企業的治理更為現代化;第二,市場競爭會帶來管理變革的壓力;第三種改變的力道,則來自於人才市場(talent market)。在中國,年輕的人才雖然敬佩有決斷力的領導人,但更渴望具有彈性的領導方式。

我的建議是,在你迫切需要更進階的管理能力前,先逐步建立它,讓自己有能力建立一個多元能力的團隊、能從不同的市場吸收菁英、能在多語環境下執行管理工作,否則,即使機會來了,可能也沒辦法駕馭。

李:但大中華區,許多頂尖人才到跨國企業工作,人才市場的改變壓力,也許沒那麼大?

麥: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觀點。事實上,(歐美)跨國企業正面臨人才荒,過去它們提供人才最具吸引力的生涯發展計畫與品牌,但目前許多中國領導人正在建立跨國 企業,在成功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之後,也在管理制度上有了變革。最好的人才會選擇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擁有發言權?或者成為機器中的一部分?我認為,中 國頂尖人才將要求更具參與式與民主式的領導風格。

對員工來說,真的喜歡參與決策嗎?

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參與民主式管理。他們或者想要分享權力,但他們也知道,一旦是由強人來下決定,他們也降低了下決定的風險。

麥: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強人領導,也有不同的風格。有一種是非常負面的懲罰威脅式領導(corrosive style of leadership)。「我所說的,你要百分百執行到底。」這會殺掉主動性,創造表面功夫及決策的盲點。

第二種是比較正面的,我稱之為堅定結盟式的領導(decisive and affiliation building leadership),領導人有明確願景,儘管強勢,他仍會花時間創造一種像是家庭般感受的團隊氣氛,並鼓勵員工的主動性。這仍不是民主式管理,因組織 成員的待遇並不公平,只是人們覺得自己較被授權(編按:民主式領導是領導人高度授權,鼓勵部屬擔負決策責任,強調集體參與,成員權力距離較低,組織有高度 適應環境變化彈性)。

一個好的領導人,有較強的自我察覺力,他們確實了解這兩種風格之間的差別。強人領導的好處是願景清楚、決策過程清楚,但同時,頂尖人才願意參與並貢獻己長,才不會因回饋機制斷絕而造成盲點。

如何讓強人式領導融合西方民主?

李:許多中國領導人對於領導與管理來自於創業與人生經驗,他們年輕時根本沒有受過MBA(管理碩士)的訓練,也未必認為西方的管理方式可行。

麥:我的意思是,對於這裡(台灣╱中國)領導人的真正挑戰,在於管理方式是否能夠進化,並且具有適應環境的彈性。你看,賈伯斯(Steve Jobs),他所創辦的蘋果電腦(Apple)與皮克斯(Pixar Studios),領導風格大不相同,但兩者都很成功。皮克斯的成功是給予創意專業人才舞台,蘋果的供應鏈則擁有像軍隊般的紀律,如果賈伯斯的管理方式不 與時俱進,他不會有今日的成功。

李:我最近常聽到不斷增強的聲音在說,我們(台灣╱中國)應該建立一套符合中華文化特色的管理風格,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想法?

麥:單以西方與東方來區別管理方式,可能太過簡化。許多中國企業放眼全球市場,成為新跨國企業。其中有些已在香港上市,像利豐、德昌電機、敏實集團等,他 們是發展新形態中國跨國企業最佳案例。這些企業多有跨文化團隊,有明確願景及果斷領導風格,又有跨國管理能力,能吸引不同背景人才。

李:許多企業認為管理越簡單越好,因建立制度很麻煩,不如應環境而變?

麥:簡單是好的,但我們要的是適當的簡化,保持簡單的前提是你了解你要採用的管理方式是適合環境挑戰的。有個好例子是肯德基(KFC)中國,現在肯德基(超過)三○%全球營收來自中國。他們成功是因找到適合中國的模式,並快速把這套模式擴張出去。

李:(笑)你知道他們管理團隊許多來自台灣麥當勞?

麥:是的,這也反映肯德基全球總部經營彈性,他們願意聆聽並接受台灣團隊,擁抱人才就是擁抱市場機會。

李:不過,你如果要分權給人才,必須想清楚,如何能信任他們,建立制度化的信任基礎。

麥:有個字眼,我們今天還沒有提到,就是風險。假使領導人只與共事數年、已信任的人工作,因覺得這樣較沒風險,但事實上,環境改變快速,只仰賴那一小群 人,是不足以應付變化的。肯德基沒找美國團隊打中國市場,而讓台灣團隊去找新的營運模式,這種模式其實是風險更小一些。

結論:有效經營離不開對於機會與人才的掌握,而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在,創造一個讓人才實現機會、創造價值的組織平台。在具有獨占機會的環境下,管理的有效性 高低應不至於影響結果;但在快速變遷的競爭環境下,領導風格與管理適配度便扮演關鍵性角色。強人領導模式具有決策快速與行動靈活的優點,但威權管理模式的 紀律很可能抵消組織的創新反應能量。面對跨國營運的管理挑戰,新興跨國企業若能在強人領導與決斷力支持下,兼容多元菁英人才的創新與變革動能,仍可能發展 出文化適配的雙元管理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53

這年頭 中國股票市場誰說了算?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19111040205/

最近,投資界人士的飯局有兩大時令特徵,一是午餐時間延長到一點以後了,因為市場太差無心看盤;二則是大家開始深度探討,雖然市場或者個股——從技術到價值——都說不出所以然。

深度探討的主題往往是:這年頭,誰說了算?

賣方:根本就說不上話

賣方研究員們一般是不好意思在這個話題中談及自己的,基金一哥王亞偉早就定了調——明年的十大牛股一定不在券商的十大金股裡面。

然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年到頭依然勤勉地調研上市公司、認真地計算財務模型,期待著能夠把握行業的整體趨勢、個股的主要信息,能夠在買方機構面前侃侃而談、有問必答,從而,慢慢建立自己的行業影響力以及獲得更多的佣金派點。

「賣方根本就說不上話,能夠把握行業趨勢就很不錯了。」入行兩年後,研究員老馬就想明白了。比如上市公司增發前,老總們的手機全天暢通,一增發結束就立刻忙音。再比如,有個剛入行在外資賣方做的研究員,發佈了一篇某個股的賣出報告,重倉該股票的公募基金一個電話過來,她就下崗了。總之,老馬總結,「上市公司有市值增長需求,公募私募有資金拉動,比什麼模型、價值低估以及新財富研究員推薦都管用。」

公募:我們喪失了話語權

當然,王亞偉也說了,十大牛股也不在基金的十大重倉股裡面。但是,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從巔峰期的三萬億跌落到兩萬億,他們也怒並無奈著。

公募基金投資總監老徐拍著桌子,「把話語權拱手讓與私募,這是公募基金的恥辱!」 基金好漢當年勇,比如當年中國船舶[26.48 1.53% 股吧 研報],眾基金前呼後擁,股價一舉攀至300元。彼時,2005年,公募基金持股市值達到峰值的46.72%,此時,已經跌去了四分之三,一位上市公司的董秘就曾憂心忡忡地詢問賣方研究員,某某基金重倉我們好幾年了,「這怎麼辦啊?」言下之意,公募重倉,就沒有其他「神仙」會來,股價怎麼漲啊?

但自2007年陽光私募大規模生長,熊市幾年來,私募精英以正收益的成績單把公募精英逼得灰頭土臉,同時攻城略地,擠佔了資產管理行業的大塊蛋糕。

當然,基金也有無奈之處,比如倉位限制導致的自身擇時限制(假使基金具備擇時能力的話);再比如這麼多年基金也難以和上市公司平等談判,最近重慶啤酒[34.88 -10.01% 股吧 研報]完全不理會大成基金的抗議就是典型案例。

私募:小非說了才算

私募老王這些年重返公募的念頭就沒斷,雖然他這些年也曾問鼎私募業績排行榜。老王發現,全流通的市場,以及隨後的創業板、中小板,中國巴菲特的夢想顯得越來越遙遠。「公募說了不算,私募說了也不算,『小非』說了才算。」老王說,在產業資本的十幾倍、幾十倍盈利的變現需求下,任何資金買盤都是無力的。

老王現在的策略就是,有小非的個股不碰,董事長增持的股票就可以考慮買入。他曾經試圖勸說小非,小非一句話,老王就沒詞了。「給我一個不賣的理由!」某小非2007年以2元成本進入某食品公司,今年公司中小板上市,目前尚有30倍市盈率。此小非不僅一定會變現,而且還非常著急變現,「變現趕緊再入股再上市再變現!」

中國股票市場誰說了算,似乎水落石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0

什麼木頭值多少錢誰說了算?——「國家紅木標準」制定前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17

中國人認為有重量的東西都有價值,所以東西一定要「重」,這是中國硬木流行並珍貴起來的原因之一。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這讓硬木成為惡意炒作的對象。

國家頒佈的紅木標準,不能為藏家認同,也不能為廠家認同,前者認為所謂的科學手段並不科學,後者認為「自己的紅木怎麼沒在標準裡」。

市面上流通著五花八門的木頭標準,標準的背後,是一串串利益鏈。

中國所有軟性木材都是科學命名:榆木家具是榆樹木材做的,核桃木家具取材自核桃樹,但古代中國的硬木木材,在科學分類上都找不出。

「沒有一棵樹叫黃花梨樹,沒有一棵樹叫紫檀樹,沒有一棵樹叫烏樹。為什麼呢?中國早期所有硬木進來時,來的時候就是木頭了。」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說。

這些沉而貴重的木頭,並非中國本土出產。當時的文人憑自己的感受對木頭做出非常直觀的命名,命名多半與木頭色澤相關:剖開是黃的,就叫黃花梨;剖開是黑的,就是烏木。

黑色的紫檀不叫黑檀,是因為剛剖開時這種木頭是紫紅色的,時間長氧化後才成了黑的。

進口的黃花梨在清乾隆年間大肆使用後就沒有了,海南黃花梨又運不出來,就用紅木代替,人們對紅木的關注才多起來。

1985年,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木頭販子按圖索驥,開始將木頭家具走私到國外,同時也讓海南黃花梨身價暴漲。1987年,林業部把海南黃花梨的樹種命名為「絳香黃檀」,其木材則依然統稱為「海南黃花梨」。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確切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對木頭認識的模糊性,使硬木成了惡意炒作的對象。

海南黃花梨從2002年的每噸2萬,炒到2012年最高2000萬一噸——此前木材每斤價格不過一元。為了避免惡意炒作,王世襄曾建議國家能為紅木製定一個官方標準,但這並非易事。

是「紅木標準」,不是「硬木標準」

1998年,中國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楊家駒接到上級要求,為紅木製定一個國家級標準。

「上面只給了1000元經費,在職的不願意搞,就把我這個退休的找來了。」楊家駒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1928年出生的楊家駒,專著涉及核工業、軍事以及橋樑用木等,此前楊家駒對紅木沒有任何涉獵。

他很快發現,作為一個科學家,研究紅木時,他面對著科學外的巨大困難:中國人不瞭解硬木,沒人確切知道這些木頭來源於什麼樹種。

思考了很久,楊家駒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一種木材顯微鏡來鑑定哪些硬木可以稱為名貴木材。

他花了兩個月從北京一路南下到廣州,從故宮和各家老字號工廠取得木材樣本。1000元的研究經費根本負擔不起昂貴木材,他的木樣大多來自故宮建築修繕後的剩木和工廠的廢料。

把這些木材做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測組織構造,再根據觀測到的特徵對照植物學分類,為木頭尋找它所屬樹木的名稱。根據經驗與學識,楊家駒把昂貴的硬木劃分為5屬8類33種。

慎重起見,他還按這33個樹種的拉丁文名,向美國一家收藏樹木標本的博物館要來了對應樣本,進行二次對照。

兩年後,楊家駒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硬木系統。為這個標準命名時,他迎來了一個新困難,「中國傳統硬木」並不是一個學術名詞。楊家駒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叫「紅木標準」,而不是「硬木標準」。

「紅木」在古代並不是硬木的統稱,而是與它們平行的木種,是紫檀和黃花梨逐漸消失後,出現的替代它們的木頭。但「硬木」的名稱和英文「Hardwood」重合——國外所有闊葉樹都統稱「硬木」。

「市場已經大量地把硬木統稱為紅木,把這些硬木製作的家具統稱為紅木家具。」楊家駒決定給這個標準命名《紅木》。「紅木」這個名字在拉丁文里根本不存在,就用拼音「Hongmu」。

「隨著傳統硬木材料被消耗殆盡,哪個東西能進入名貴硬木標準,身價就會漲得非常快,很多非洲劣質的木頭,後面綴上黃花梨字樣,就賣得很高很好。」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藏家說。

「事實上非洲木頭很少能有昂貴的價值,」馬未都說,「世界上最好的木材來自東南亞。黃花梨等硬木之所以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它的木性決定的——它外觀與脾 氣都特好。我們看到的一些南美和非洲木,往往表面看著好,但內在特別不好。容易開裂、變形,內應力不好,按過去工匠的說法就是性大,脾氣大。」
「科學」與「文學」之爭

楊家駒深信自己代表了科學:「以前紅木都是故宮的那批文人雅士搞出來的學術,他們只懂造型與工藝,不能從科學的層面研究木頭。」

當楊家駒用植物學的方法制定了紅木標準,進而強迫市場使用這種方式對紅木進行命名與分類後,他受到了很多質疑,馬未都是其中一個。

馬未都主張用文學與美學詮釋中國硬木,他認為中國硬木從誕生起就屬於文學範疇,用科學解釋文學是無力的。

「很多人不懂科學,就認為科學高高在上。但科學在社會學金字塔中是最底層的。科學上面是文學,再上面是美學、哲學、玄學……科學可以學,越往上越不 能學。」在馬未都看來,用科學研究紅木這個「文學事物」,就像用最先進的計算機來解釋唐詩哪個好哪個不好,「研究的結果就是個笑話」。

與此同時,這份標準要求所有的商家出售家具時,必須寫上科學的木材樹種名稱,問題隨之出現。「即便我把名字寫上去了,你也沒法鑑定。」馬未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世界上鮮有機構可以僅僅通過一塊細小的木片就準確判斷它的樹種。美國農業部下屬的木材解剖研究中心認為:在高放大倍率顯微鏡下通過解剖學特徵來鑑 定,準確度往往只能達到「屬」。一般只有熱帶樹種可準確至亞屬,在罕有的案例中,溫帶木材才可至亞屬。而在楊家駒頒佈的「國家紅木標準」中,硬木的明確樹 種名稱有33種。

紅木標準頒佈後,很多人請楊家駒所在的研究所鑑定木頭。經歷很多艱難的嘗試後,楊家駒也承認,用這種方法做到準確是「非常困難」的事。

「紅木標準」背後的利益

中國人對一種事物的愛與追求往往是毀滅性的。中國市場大部分優良硬木來自老撾、印度與緬甸,東南亞很多森林因此荒蕪。大部分國家對木材出口閉關,市場上很多昂貴木材都通過走私獲得。

商家不斷哄抬黃花梨的價格,為證明這種木材的稀缺,往往把黃花梨的生長期說成500年以上。

「海南黃花梨100年左右就已經長到了自己的極限。它的壽命一般是500年,但成長期是100年,這就像你20歲已經不再生長,但你能活80歲。很多商家偷換了壽命與成長期的概念,故意把它說成是很難成材的與稀少的。事實上,海南黃花梨並沒有稀缺到這個程度。」馬未都說。

在楊家駒沒有主動申請的情況下,《紅木》標準獲得了2001年第一屆中國國家標準獎三等獎。「這個獎的獲得者大部分跟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是對吃、穿、用的東西的一個全面評價。」楊家駒說。

從誕生初始,這份旨在規定哪些木材才是中國傳統硬木的標準,主要用途並非體現在學術界,而更多是用於規範市場與指導消費。

紅木曾是個小行業,不太多的資金就能控制整個盤子,最終操縱價格。紅木的身價一般只是一些小集團的利益,利益爭奪的關鍵,就是他們囤的木頭能不能被界定為名貴木材。

楊家駒研究紅木的兩年裡,向上遞交了兩次意見稿,等待國家的修改意見。這段時間,很多工廠對他的研究結果迫不及待,這些工廠大部分是楊去取樣的老字號工廠。在正式稿頒發之前,他們就已經用意見稿去面對市場了。

「買的人不知道,賣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很急,說我就執行你的徵求意見稿了。」楊家駒說,市場混亂,對工廠而言,如果自己的木頭得到國家認可,就能順理成章地讓消費者接受自己的價格。

《紅木》國家標準後,出現了很多新的硬木標準,這些標準的關鍵都是旨在自己增加新木種。

楊家駒辦公桌上,一本《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規定了三類昂貴硬木。楊家駒的「紅木」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類是新木種。這個標準不再由林業部制定,而是與市場更加密切的輕工業聯合會。在贊助方中,南通紫光藝術品等品牌赫然其上。

楊家駒指著這個標準封面上方的編號說:「這只是行業標準,國家沒有批准。只有我的標準才是國家惟一真正批准的。」

「標準頒發後,很多人希望我增加種類,我拒絕了。」楊家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擴大紅木樹種範圍這件事上,他與廠家產生了極大分歧。「如果標準要修 訂,只能是故宮發現了一個新木頭種類,或者民間發現了一個真正文物性質的新品種。如果只是商家想增加,那不可能,你即使增加國家也不承認。」

不過2012年出台的一部《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已然被圈內人稱作「新國標」。

這份新標準終止了楊家駒對紅木的細化,較為寬泛地指出:在選擇紅木家具用材時,可以不斷擴展使用新的樹種資源,包括欠知名樹種資源。也就是說,更多出身不明的樹種、木材,將成為新的「紅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4

永遠郭台銘說了算 衝得過40年天險?


2013-01-21  TWM
 
 

 

龐大鴻海帝國裡,待在郭台銘身邊的一級主管們,流傳一個要在郭董身邊生存下來,必須了解的「撞牆理論」:

「董事長(郭台銘)過來,叫你把那堵牆給我打掉,你知道那堵牆是承重牆,不能打掉,打掉會出事,所以他說打,你說好、好、好,但沒真打。隔幾天他又想起來,說『上次叫你打那牆,你怎麼不打?』你再說好,拿起鎚子、作勢要打。第三次他又說『叫你打,你怎麼不打?要罰你。』你就把那不重要的地方敲掉一點。」

「第四次(郭台銘)再來,發現牆還在!祖宗八代都罵了,『好,你說的喔!你叫我打的喔!』把那牆給打掉了,打掉以後房子當然垮了,下次他來一看,房子怎麼垮了?『欸,董事長你上次叫我打的啊!』他就會回你說:『那我叫你跳樓,你也跳樓啊?』」

一位鴻海集團前高層主管,用這個「撞牆理論」向《商業周刊》形容郭台銘的管理作風,充滿亞洲家族人治企業作風,迥異於西方現代企業的制度管理思維。 鴻海又大又亂!

自創模式,全面衝撞西方管理學

「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這麼亂的公司,還能長到這麼大!」這是一位台灣專精管理學的知名教授,長期觀察鴻海集團後,說出的評語。

這些看似感嘆、又似挖苦的評論,背後只說明了一件事:鴻海管理模式獨樹一格,別想把MBA裡的公式,套到它身上!

鴻海,營收刷新台灣民營企業紀錄,全球最大民營製造業雇主,近一百五十萬名的員工數,直追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規模;郭台銘自己都說過:「我找不到管理一百萬人的書,在台灣,也只有郝柏村帶過一百萬人的部隊!」

三十九年來,鴻海發展出與商學院MBA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一位管理學院教授觀察:「他(郭台銘)正在挑戰這些(管理學)理論!」一邊是百年歷史的西方管理學,一邊是以郭台銘自創的「鴻海模式」,決戰點就是《財星》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四十年的天險。

衝撞一:小老闆O經理人X鼓勵領導人爭權奪利,為集團謀利

如何讓公司規模壯大,卻仍保有小公司的彈性?這是西方管理學發展百年以來,不斷追尋的答案;但誰也沒想到,發跡於台灣的鴻海,竟然做到了!

「他(郭台銘)創造了『Entrepreneur management style』(創業管理風格),怎麼能夠做到身軀龐大又靈活,效率化又有創新,本來就是管理的挑戰;實務上除了鴻海,只有韓國三星電子是比較接近的,」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李吉仁認為。

郭台銘怎麼做到的?答案很簡單,鴻海不要專業經理人,只要一個個小老闆。

兩者有何區別?管理學教授解釋,「你規定的事情,我盡其所能都做了,但不保證一定達成,」這是管理;但郭台銘只會問說,「這事情是不是該你負責?」是,你就要把它弄出來,沒弄出來,晚上都沒睡覺、累垮了也沒用。「這就是leader(領導者)、是『老闆』,而不是『專業經理人』(Business Administrators)。」

但要怎樣讓經理人變成有創業精神的老闆?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利」。

他們得先替自己的事業單位謀利、在集團內奪取資源,達成既定目標,才能在年終時替自己謀利。

一位鴻海主管的月薪可能只有新台幣十五萬元,但如果他達成郭台銘心中的目標,年薪可高達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八百九十五萬元)、甚至兩百萬美元,一差至少就是十五倍。

然而,在這種「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郭語錄)」的氛圍下,企業要付出的成本,是人跟人間只存在競爭,而不是信任,無法互相取暖、互相合作,「大家表面上合作,骨子裡競爭,」一位前鴻海幹部說。

衝撞二:一日三變O組織穩定X避免腐敗生爛,人事架構說換就換

現代的管理學理論中,強調組織變革必須是計畫性的,這是指組織本身依據長遠的願景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調整,而非任意投下巨石。

然而富士康國際控股(FIH)內部流傳一個故事:董事長陳偉良香港出生、七歲移民美國,到FIH後重拾中文,因為鴻海的組織變動過快,因此他第一個學會的中文名詞,就是「組織」。

印尼投資案的負責人,光是去年就換了四位;與學校的合作案,短短幾個月前後指派了六位以上;鴻海的組織架構,只要集團有需要,隨時更動。

「他(郭台銘)深信,穩定之後生腐敗,腐敗之後生爛的道理,因此他不會讓組織有休息的時間,」一位管理學教授指出。

衝撞三:集權管理O共同決策X緊抓權力,全鴻海只有郭董一個腦袋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認為,公司應建立五至七人的決策團隊,決策品質遠比一人決策更好。管理學上因為一個人的決策容易有死角,再加上體力和時間的限制,無法突破八個人的管理極限,稱為「管理跨距」(Scale of Management)。

但這個理論,在鴻海完全不適用。「全鴻海只有一個腦袋!就是郭台銘,」一位鴻海前主管說。這不只是因為郭台銘擁有別人所沒有的獨到眼界,也因為他緊抓住三大權力:錢、跨事業群決策、客戶。

「事業部要打破框架,肯定要投資;要做新產品,也要有錢,這都得郭台銘拍板同意,」一位鴻海前主管說。

二是跨事業群(BG)的協調權。對外,鴻海是一條龍垂直整合,但對內,卻是上下游各事業部互相競爭的,為了保持戰鬥力,彼此看不到帳目,「鴻海人在家裡拿零件,可能比在外頭買還貴,因此事業部主管要懂得拿捏分寸,既要照顧集團利益、又不能損及自家獲利。」

當雙方各自謀利、無法達成共識時,郭台銘就是最後的仲裁者。

郭台銘以集團利益至上的方式考量,對於因而損及利益的那一方,則用年底分紅來彌補。事業群間拍板的權力抓在郭台銘手上,「雖然他必須花很多時間與精力處理此類議題,但換來的是『所有人都要聽我的』,」一位學者指出。

客戶也知道,一百五十萬人的集團,最後能拍板的只有郭台銘,因此最關鍵的議題一定留到最後跟他談。這也是郭台銘為什麼永遠交不了班,因為其他人都必須授權自他,不僅永遠也做不到他的格局,也永遠都要郭台銘來做最後決定。

衝撞四:拖到最後O時間管理X不到最後一刻,無法確定下個行程

西方管理學中,認為要把時間精確切割、確實利用,才能創造效益最大化。但在鴻海,就連郭台銘也說不定隔日的行程,不到最後一刻,沒人說得準他會不會現身。

以二○一二年底富士康中國年度盛事──「富士康之星」為例,有十五位得獎者必須由郭台銘親自頒獎,為了搭配他的時間,舉辦日期與地點一波三折,時間從去年十一月延到十二月、今年一月,最後在大會舉辦前五天,定案為十二月二十九日,地點也從原訂的深圳突然改到河南鄭州,近四百人的行程跟著他變動。

衝撞五:小事也管O分層授權X沒有郭董簽核,主管不准出差或休假

郭台銘直接管理的人,約有上百人。這上百人的出差單,郭台銘不僅會逐一閱讀,而且還是親手寫下批示,絕不假手電腦。

出差申請單裡,必須詳填哪一天出門?班機?出機場後要見誰?幾點回飯店?會議目的與效應?何時回來?精細度是以每小時為單位,絲毫不得馬虎。

只要郭台銘覺得層級不合適(例如鴻海高層只見到對方的中階主管),或是效益不顯著,就直接駁回。但送出差申請單的時間也是門大學問,提早送,會被責問:「那麼早送來幹嘛?」太晚送,又趕不上出門,因此主管們一送出,就開始提心吊膽。

鴻海的高階主管別說任意安排休假,就連出差沒有郭台銘的核准,誰也不得任意出門,因為開會時若無法隨傳隨到,可能會有被「炒」的危機。

面對成長趨緩的現實,郭台銘認為,危機在別人、不在我,因為亙古不變的是,一定要製造,這不會被取代。李吉仁也認為,只要郭台銘在位,鴻海就能化險為夷。

只是顛覆了管理學鐵律後,現在,郭台銘要面臨的是「財星五百大」的天險極限。

四十年的平均壽命,來自西方上千家大企業的平均值,已邁入第三十九年的鴻海,還有一年就碰到這個「成長的極限」,郭台銘能否以東方帝王學般的管理風格,衝破《財星》五百大企業四十年壽命魔咒,是郭台銘站上高峰後下一個最大挑戰。

【延伸閱讀】郭台銘徹底顛覆管理理論

管理學這樣教:推崇專業經理人效率來自穩定的組織5至7人共同決策效益最佳;1個人受限體力與時間,最宜管理8人以內時間管理透過事先規畫,達到指引與優先排序

鴻海這樣做:郭台銘只要小老闆組織一日三變郭台銘高度集權,一個人管上百人郭台銘與主管不到最後一分鐘,都難確定行程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44

政府說了算VS按市場規則辦 北京銀行監事長更迭風波

http://www.infzm.com/content/85713

一條微博,引發一場上市銀行高管任命的大爭論。人們希望,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在一次次這樣的摩擦中日益清晰。

「任大砲」又發飆了!

2012年1月15日下午1點多,短短幾分鐘,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以北京銀行董事的名義,連發數條微博,在他有著1300萬粉絲的新浪微博上,向北京國資委「開炮」。

他抗議北京銀行的二股東——北京市國資委,未經股東大會同意就以行政命令撤銷任期未到的原監事長,任命不是監事的人擔任監事長,「令中外所有董事震驚和憤怒」。

當晚,北京銀行發佈一則公告,披露了新任監事長強新的誕生過程。公告稱,1月8日該行第四屆監事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同意史元辭去監事長之職,同時依照法律程序,經該行監事會提名委員會資格審查,選舉強新擔任監事長。

新監事長強新的簡歷顯示,她此前曾擔任北京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等職。於是,一場關於「央企高管任命行政化」的討論在網上發酵。

然而,在此之後,任志強卻沉默了。當晚,他將相關微博刪除殆盡。

「先上車,再補票」

北京銀行新監事長任命過程是典型的「先上車,再補票」。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任志強和外資股東方之所以沒有繼續抗議,是因為他們和有關方面已經達成了諒解。政府方面承諾,北京銀行今後的高管任職會按照市場規則辦理。

該名知情人士還稱,事實上,政府方面還把說服外資股東不採取行動的任務交給了任志強本人。所以任志強發完飆之後,才會在微博上又稱:奉直接領導指示,此事不宜公開討論,故將相關微博言論刪除。

根據北京銀行三季報顯示,華遠地產所在的母公司華遠集團持有北京銀行1.34%的股權。在北京銀行十大股東中排名第七。北京市國資委下轄的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銀行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8.84%。來自荷蘭的外資股東ING BANK N.V持有13.64%的股權排名第一。

南方週末聯絡外資股東ING BANK N.V採訪,未得到回應。

就在任志強發飆的15日當晚,北京銀行發佈《關於監事長更替的補充公告》,對更換監事長一事作了補充說明。公告稱,2012年12月27日,該行根據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定,依法召開職工代表大會選舉強新同志為北京銀行職工代表監事。

此前的2013年1月10日,北京銀行已發佈了兩份公告,一份《關於監事長辭職的公告》,稱該行收到了監事長史元的辭職申請,並對史元的貢獻表示感謝;另一份是《第四屆監事會第18次會議決議》,稱1月8日的會議上,通過關於選舉強新女士擔任監事長的決議。

北京銀行的連串公告,意在說明更換監事長符合法律程序。

輿論由此開始質疑任志強失職和混淆視聽,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上市公司早已發佈公告廣而告之的事情,作為董事卻毫不知情,只能怪你自己失職;二是北京銀行佔股比例為5.08%的第三大股東——北京能源(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也是北京國資委全額控股公司,兩者股份相加為13.92%,超過了第一大股東,北京國資委不能算是小股東。

對此,知情人士表示,任志強自2004年6月就開始擔任北京銀行董事,目前已經擔任了三屆,職工監事的選舉不用通過股東大會,也不需要知會董事,只需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選舉,這些他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發飆,主要還是北京銀行的公告和選舉程序有問題——北京國資委對新監事長任職的決議是2012年12月27日發出的,在公告之前。

也就是說,在北京國資委下發了對新監事長的任命15天後,北京銀行才於2013年1月10日公告和1月15日補充公告前任監事長史元辭職、強新當選,這個過程是典型的「先上車,再買票」。

至於北京國資委並非小股東的問題,該名知情人士表示,北京銀行那些對此不滿的中外股東,包括任志強,都認為,北京國資委不直接持股,無權直接免除現監事長並任命新監事長。如果「硬要做」,也應該通過持股股東來行使權利,比如由持股股東推薦。

至於監事長更替的原因,北京銀行給出的理由是史元到了年紀。不過,任志強早前在微博上就曾經回應過,史元前任的幾任監事長均為高齡任職,這個理由並不合理。

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任志強既是微博控,同時也是體制內人,他當然知道那些微博並不會留存太長時間。但任志強還是選擇公開大喊一嗓子,主要是希望能讓政府相關部門引以為戒,今後不要再做出這樣侵害股東自主權利的事情。他不再公開發聲,也是選擇相信北京國資委經過此事後會改變做法,尊重股東在公司治理上的自主權利。

怎樣成為上市銀行監事長

強新的公開履歷顯示,她早年在西藏電力系統工作,後在西藏駐京辦任職十餘年,2007年進入北京市國資委後,主要分管黨群工作處與離退休幹部處。嚴格說來,強新實際上並沒有5年以上金融從業經歷。

從北京銀行的公告可知,強新是先被選為職工監事,然後再被選為監事長的。

根據公司法相關條例,職工監事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會中代表職工利益,檢查公司財務,監督董事經理活動的,由職工民主選舉產生的職工充任的監事。

新任強新公開履歷顯示,她現年58歲,從2010年8月擔任北京銀行黨委副書記,是北京銀行的職工,並非從北京市國資委空降。被職工大會選為監事,並沒有不合法之處。

不過,於2005年初至2011年擔任過深發展銀行兩任監事的管維立告訴南方週末,上市股份制銀行和一般上市公司不同,受到證監會和銀監會的雙重監管。

上市銀行監事會的組成成員有特別要求,分為股東監事、外部監事、職工監事三類,各佔一定比例。前兩者需要通過股東大會選舉通過才能擔任。職工監事則只要職工大會選舉即可。

但所有監事在提名之前,必須先通過銀監會的審核。對監事任職審核是根據2002年6月7日開始實施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來進行的:第六十一條對監事的任職資格、產生程序、權利義務有具體的規定,其中提到監事應當具備履行職責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並符合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條件。

對於強新被北京國資委提名為職工監事人選,管維立認為無可厚非,和外部監事及股東監事相比,職工監事相對沒那麼嚴格。但對其能否擔任監事長,他覺得應該仔細考量。

指引第六十二條提到,監事長至少應當具有財務、審計、金融、法律等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

根據2000年3月24日開始發佈實施的《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擔任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董事長、副董事長、監事長、行長、副行長,應具備本科以上(包括本科)學歷,金融從業8年以上或從事經濟工作12年以上(其中金融從業5年以上)。

一位擔任上市證券公司獨立董事的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教授則認為,如果在上級主管單位分管相關金融工作,也算金融從業。

不過管維立並不同意這種看法。對於監事長的任職審核之嚴,他有切身感受。

2005年他作為股東監事進入深發展銀行監事會,一年之後,被大股東提名為監事長人選,但最後他沒能當選,因為銀監會的審核沒通過——理由正是認為他沒有5年以上金融工作經驗。

事實上,管維立過去不但在國資委前身——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擔任了三年的企業司副司長,之後還曾在美國通用電氣金融公司擔任亞太地區副總裁多年。但銀監會要求很嚴格,就是沒通過。

在管維立的印象中,當時銀監會對監事長卡得很嚴。畢竟監事長的主要職責就是防控風險,擔任者必須要非常熟悉銀行的全面工作。因此所謂的工作經驗,必須是擔任過銀行實職工作至少5年以上。即使是作為上級主管單位分管金融工作也不算,如果沒分管過,就更加不行。

強新的履歷,是否符合上市銀行監事長的嚴格要求?

公開履歷顯示,她是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專業是經濟管理。她的任職經歷,則是從1987年開始任西藏山南地區沃卡電廠黨委書記、副廠長,此後進入當地電力局,1992年起任西藏駐京辦副主任、主任多年,直到2007年進入北京市國資委,兩年後任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中心管委會委員。

在北京國資委工作期間,強新主要是分管黨群工作處(黨委組織部、黨委統戰部)、離退休幹部處。從媒體的公開報導看來,強新也主要出現在黨建工作領域。

如此看來,強新實際上並沒有5年以上金融從業工作經歷,很難說具備監事長任職資格。

截至發稿前,南方週末曾就此問題多次聯繫北京銀行董秘和銀監會相關部門,均未得到回覆。

上市公司中的前政府官員

「上市公司中的前政府官員」這一現象並不罕見。

事實上,像這種政府官員進入上市公司的情況,並不罕見。

《投資者報》曾經在2010年中旬就上市公司的官員比例做過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發現,截至2009年末,A股1676家上市公司中有768家聘請了前政府官員甚至現任官員作為公司高管。

這些公司聘請的前官員總數達到1599人,佔A股全部三萬多名高管總人數的比重達到5%。超過七成的官員是去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這些前官員中,有275人的原官職為科級及以下級別,其餘1324人的官職均為處級或處級以上,有11人為副部級以上高官。

在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到不少上市銀行的高管是前政府官員:光大證券董事長唐雙寧曾為中國銀監會副主席;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曾為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監事鄭力曾為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南京銀行董事長林復曾為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工商銀行獨董許善達曾任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興業銀行獨董許斌曾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管維立認為,如果行政安排的高管人選的確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加上他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歷練和人脈,對上市銀行來講,是好事。

但他並不否認,職工監事這個途徑,完全可能淪為政府變相安排上市企業高管的制度通道。

畢竟,現實中雖然有銀監會和證監會的雙重監管,但政府部門在有國資背景的上市銀行安排高管並不困難。

目前,對於國資背景上市銀行的高管,尤其是「三長」(董事長、行長、監事長)的上任,一般做法是先由組織任命黨委書記等相應職務,再走董事會、股東大會等公司決策相關程序,而後當選董事長、執董或監事長,「象徵性」地完成一個公司治理程序。

組織任命過程並不會徵求股東意見,即使是大股東。在組織任命之後,董事會和監事會即便有不同看法,通常情況下也難以改變什麼。而選舉職工監事的職代會、工會等組織,本身就更加容易被控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67

示範區廠商資格誰說了算?

2013-08-26  TWM
 
 

 

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雖上路,但有個問題卻須先釐清,那就是誰來決定哪些廠商可在區內經營?

廠商若在示範區內經營,其收入高於區外經營收入,二者差距構成區內廠商的租值。這意味著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乃是一種稀缺資源──誰可在示範區內經營,誰就可獲得較高收入。

這個資格既可使廠商創造較高收入,它就會引進爭奪,也就是說,這個資格是有價的,這就如天上掉下一塊餡餅,也會因眾餓漢爭奪而有價,只是這個價未必是市場價格,而會因分配方式不同而有不同形式。

如果「在示範區內經營的資格」是由政府分配,它就須設立某些標準來篩選眾多競爭此資格的廠商,但符合這些標準的廠商,未必是能在區內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而要符合政府設立的這些標準,廠商就要付代價,或許是經營者或業主要有什麼特殊身分、登記地須在何國,或是跑公文與官員送往迎來,廠商為符合這些標準所付的代價,抵銷了他在區內經營時可提高的收入,對社會生產毫無貢獻,這就是租值消散。

如果這個資格是以市場分配(例如拍賣)進行,廠商想進入區內經營,須出價競標打敗其他競爭者,出價最高者,將會是預期能運用此資格創造出最高收入者。若某廠商預期無法在區內創造出更高收入,它在競標過程中,就會敗給那能創造出更高收入的別人,市場確保能進入此區經營的人,就是能發揮「在示範區內經營」這項稀缺資源最高生產力之人。

在競爭之下,廠商願付多少錢競爭這個在區內經營的資格?在邊際上這個資格之價,將正好等於廠商在區內、區外經營收入之差。假如某廠商在區內經營的收入現值,比他在區外經營收入現值高出一百萬元,那麼在邊際上他願意花一百萬元買下這個資格。

為了買下這個資格,廠商須先對社會生產有貢獻,也就是先創造出一百萬元的收入,才有錢買下這個資格。或廠商須先貸款,買下資格後至少創造一百萬元收入。不論如何,出價得標者,必是對社會生產有貢獻者,因此由市場分配稀缺資源,是不會有租值消散的。

同時,區內經營資格若由政府分配,就不容易看出這個資格對廠商助益有多大。但此資格若按價分配,大部分廠商如果預期在區內無法創造比區外更高收入,他們就不會去競標這個資格,這個資格就會跌價,這是最快也是最能看出自由經濟示範區這個政策有無效果的方法。

既然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那就將自由經濟進行到底,想發揮這個政策最大效果──也就是使區內廠商發揮最高生產力,就先從區內經營資格由市場分配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38

德國究竟是不是標兵?經濟數據說了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008

上週,德國媒體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默克爾手機,德國召見美國駐德國大使,奧巴馬緊急出馬,安撫默克爾。

德美外交風波還未得到完全緩和,美國本週將矛頭指向德國。

週三,美國財政部公佈半年度匯率報告,攻擊德國經常賬戶的巨額盈餘對歐元區乃至全世界經濟造成通縮壓力。

週四,德國迅速還擊。德國經濟部發公告表示,德國的貿易順差一方面反應了德國強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表明全世界對德國產品的信賴。德國議員Michael Meister認為德國因為自己的成功(經濟競爭力強、失業率低)受到了指責「令人難以理解」。

那麼德國究竟是不是「標兵」?我們讓經濟數據來回答:

經濟增長:據IMF 最新公佈的預期,2013年,德國GDP預期增長0.5%;2014年,GDP預期增長1.4%。德國經濟增速相比美國要慢,美國2013年GDP預期增長1.6%,2014年GDP預期增長2.6%。

失業率: 德國經濟的緩慢增速並沒有影響到德國的勞動市場。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德國目前的失業率為5.2%,為1991年來最低的水平。德國目前的低失業率主要依靠高效的生產率。10年前,德國對其勞動市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場改革起初進展得也不順利一一2005年4月,德國的失業率高達11.5%。今天,德國希望歐元區其他國家倣傚德國的勞動市場改革。2008年3月,歐元區的失業率是7.3%,2012年,歐元區的失業率是12.2%。

貿易:2012年,德國經常帳戶盈餘佔德國GDP的6.9%。2008年以來,德國經常帳戶盈餘佔GDP的比重一直在增加。IMF預計,德國經常帳戶盈餘會持續增長到2018年。這對德國經濟可能是有益,但會造成歐元區其他國家的不平衡性。

通脹:德國10月CPI年率是1.2%,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年率是0.7%。德國專注出口的政策對歐元區其他地區造成了通縮的壓力。

德國政府債務2012年,德國的債務佔GDP的比例達到了峰值一一81.9%,遠遠高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60%上限。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內實現財政盈餘來降低債務比例。IMF 預計,2018年底,德國債務佔GDP的比例將下跌至68%。

德國家庭債務:2011年底,德國家庭債務佔GDP的比例為59.8%,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家庭債務佔GDP的比例為69.1%。2010年底,德國家庭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91.1%,而美國同期數據為122.5%。

德國國債收益率:目前,德國10年國債收益率是1.69%,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是2.56%,日本是0.58%。 市場認為德國政府不會很快就出台新政策。如果投資者認為德國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會出現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拉動內需的政策引起的),那麼德國的國債收益率將大幅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86

杜琪峰:看哪部電影都是女生說了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25

《單身男女2》海報 (豆瓣/圖)

“其實現在香港女演員能選擇的越來越少,都沒有什麽新出來的、比較適宜的演員。舉例出來的人,能講可以的也就是張柏芝了,但她搞成這樣子,誰敢要她去搞愛情啊?”

“以前是英雄時代、大俠時代,女人只是男人旁邊的一個配件。現在女人可以主導一個公司,甚至主導一個國家。”杜琪峰的《單身男女》無論1還是2,都是女生占主動優勢,幾個男生等著女生來做選擇,這是一個童話,還是社會現實?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帶你了解導演杜琪峰。

“這次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低俗’和‘通俗’這句、哎呀,好得不得了。”香港導演杜琪峰的普通話還是不太標準,但這並不影響他能熟練地使用“中國夢”、“中央造”,以及剛剛學會的“暖男”,“低俗是很爛的玩法,就是笑笑算了,沒有腦筋的嘛。通俗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有自己基本的可以流傳下去的玩法。”

2014年10月末,杜琪峰和他的老搭檔韋家輝來到廣州為《單身男女2》宣傳,這是銀河映像出品中,“通俗”的部分。

作為光棍節檔期電影,《單身男女2》確實符合這個檔期的觀影需求:一個坐公車上下班的公司女白領高圓圓,一個不會泊車的“女司機”股神楊千嬅,讓三個有錢、有才、有貌的男人,古天樂、周渝民、吳彥祖,爭得頭破血流。

英雄主義的銀河映像,一拍愛情片,就變成了女性主義。編劇韋家輝自認這是“看什麽片女人說了算”決定的,也是中國的社會現實。

這是他們一個月第二次到內地來——半個月前,杜琪峰循例參加了《南方都市報》一年一度的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頻次超過去香港電影金像獎。

杜琪峰的《毒戰》,打敗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這是他第三次獲得這個獎項的最佳導演。

“我對中國的電影獎項沒有興趣。”杜琪峰知道這句話會得罪人,“但不管有沒有獲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叫我去,我一定會去。”原因是:評審透明。

還活在大俠時代,行不通了

知道:《單身男女》無論1還是2,都是女生占主動優勢,幾個男生等著女生來做選擇,你們覺得這是一個童話,還是社會現實?

杜琪峰:這是時代的問題。以前女人的話語權比較低,1950年代、1960年代,男人可以決定,但女人不能決定。現在,女的進大學的越來越多,女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公司高管也都是女的……整個人類都要發展,根本沒有男人應該怎麽樣,女人應該怎麽樣。將來基本上大家的發言權都是一樣的。

知道: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從你這里說出來還是有些奇怪,因為銀河映像出品的電影,給人的感覺應該是男性主義。

杜琪峰:以前是英雄時代、大俠時代,女人只是男人旁邊的一個配件,並不是在第一位的,這個背後是整個文化背景下,很深層的根基。但是時代在變,在普適世界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公平、要尊重。你不能當自己是英雄就什麽都不理。這和以前小時候的電影教育是不一樣的。

現在女人可以主導一個公司,甚至主導一個國家。雖然我們都是那個時代長大的,但你不能抗拒時代。我們這些差不多五十多歲的人去寫現代人的愛情,你還要在講英雄,沒可能的。尤其是在選擇看哪一部電影的時候,都是女的來決定的。

知道:什麽時候發覺到這種變化的?

杜琪峰:我比較晚,差不多是這十年八年,韋家輝早就發現了,他寫《孤男寡女》和《和平飯店》,都是女的主導,女的比男的重要。我是沒有殺到我面前,不會變的那種。基本上,從我懂事以後,從來都是男的主導的。不論是看電影還是看書,女人只有在旁邊的。你是真的感受到時代在改變,你才會變,不然你還在英雄世界里。

知道:很多香港商業愛情片都喜歡用楊千嬅,是不是在電影里讓她幸福,票房就會好?

杜琪峰:我不曉得。在創作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主意的,角色的設定,需要一個蠻單純的人物,不是太年輕,也不是太成熟。其實現在香港女演員能選擇的越來越少,都沒有什麽新出來的、比較適宜的演員。可能香港電影已經變成中國電影的一部分,你能去舉例出來的人,能講可以的也就是張柏芝了,但她搞成這樣子,誰敢要她去搞愛情啊?

知道:香港人也會介意?

杜琪峰:全世界都一樣,誰會相信她有真的愛情呢?你個人的發展對你的事業確實是有影響的。

10月22日,《單身男女2》編輯韋家輝、導演杜琪峰、主演高圓圓、古天樂出席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 李琰/圖)

不用獎項去交換明星來,這很重要

知道:聊聊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吧,你說只有這個獎項,不管是不是自己得獎,他們叫你參加,你一定會參加,為什麽?

杜琪峰:很簡單,我對中國的電影獎沒有興趣。很多獎項根本是為了想讓誰去參加活動,就給誰頒獎。《南方都市報》的這個獎,是真的因為影片好壞去評的。

拿獎重不重要?不重要。是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思考,由很多成熟、各式各樣觀點的評審去評的,這是對制作人的尊重,而不是用獎去交換讓哪個明星來。現在這個獎慢慢大了,我希望它還能保留原有的尊重,保持原有的評審的機制,讓不同的電影制作人保持理想。所以不管能不能拿獎,他們叫我來,我就來。

其實,你給我多一兩個獎,少給我一兩個獎,對我都是沒用的。

知道: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每年評審後,都會把評審內幕曝光。

杜琪峰:這就是透明度嘛。評審出來,透明很重要。這次《毒戰》拿獎那個晚上,我跟賈(樟柯)導演一起吃飯——他是評審主席——他說評審會上,大家吵得有多厲害,鬥得有多厲害。我說,哎呀你不要管,我是杜琪峰嘛,少給我一兩個獎沒關系的。他說那不行。

藝術一定有不同喜好,有些人永遠不看動作片,永遠不給動作片投票,有人就對它評價很高,專看動作片。有的就很喜歡文藝片,又有人說文藝電影太慢了,都不講什麽東西。

我看了一些內幕,很清楚很好,每一個評審要為自己的話負責,這就是尊重。這些內幕對學生、對追求電影的人有幫助。對我來講,透明度是很重要,我當過很多評審,感覺就是透明度不夠。

知道:你也當過威尼斯和戛納的評審,它們都不夠透明?

杜琪峰:不夠。每個獎項都有它自己的玩法,其他先不去講,一個很清楚的領獎,現在就只有這個。

知道:每年評審內幕,你看了多少,它會對你產生多少影響?

杜琪峰:不會全看,對我也基本上沒有影響。我和韋家輝兩個,在電影、電視圈混了快40年了,什麽都經歷過。我們要的就是,不管藝術片還是商業片,只有一句話:原創,沒有抄。只有原創才能成功,抄抄撿撿,只能是一個複印機,對整個電影沒有幫助。

知道:我幫你把所有這些年跟你有關的評審內幕都看了,討論最多的有兩點:第一,銀河映像的風格化;第二,你的反抗性。這兩點你們認同嗎?

杜琪峰:銀河映像的發展能夠更大了,我們想的東西和香港整個市場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走商業電影。2000年的時候,我們說差不多了吧,應該拍一些觀眾會花錢的電影。然後拍了《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其實沒有一個很定的東西。當問你們兩個拍電影是怎麽,我們說是“拍自己”。有人說我們背棄自己。但那個自己什麽,我們也不曉得。我們自己就是原創。作為一部香港電影,你應該盡量去為觀眾去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09

台灣媳婦鄭華娟:德國人花錢 一切邏輯說了算!

2015-09-14  TWM

實地觀察〉他們年輕人的理財觀念如何養成?

德國人不談「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 所謂理財,就是「為了未來的生活,你現在必須做什麼事」。 這樣一套「從未來回推現在」的理財決策過程,是德國年輕人在踏入社會前的必經修鍊。

編按:身兼歌手、詞曲創作人、作家等多樣身分的鄭華娟,一九九三年遠嫁德國,發表多本觀察德國人日常生活的散文小品,皆膾炙人口。

擅長從尋常日子取材的鄭華娟,強調自己的所見所聞不能代表台灣與德國整體文化差異,但在接受《今周刊》越洋採訪時,鄭華娟仍能隨口舉出鮮活故事,凸顯德國年輕族群的金錢觀與財務邏輯:一種以「能夠財務自立」為傲的基本價值。

故事,就發生在採訪的前一天:昨天遇到一個孩子,今年十九歲,他正面臨一個掙扎:「我要養一隻狗呢?還是要把錢存下來,去自助旅行?」這個問題,他必須自己做出選擇,沒有人會幫他決定。於是他問我,養一隻狗需要多少錢?

我 們坐下來分析:在德國,養狗要繳稅,每個城市稅率不一,你得按照所居住的城市規定繳稅,一隻狗每一年要繳的稅金大約是八十到一二○歐元(新台幣二千八百到 四千二百元)。再來,每一年打預防針、做檢查等等費用,大約是七十到一百歐元。如果狗生病或有其他特殊開銷,看情況,可能是兩、三百歐元,甚至四、五百歐 元。

該養狗,還是去旅行?

十九歲的德國孩子 列表比較預算後才決定這還沒完,飼料每個月平均多少錢,出遠門時,必須把狗交給別人幫忙照顧,在德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幫你,當你必須出遠門,往往就得花錢解決問題,這通常又是每天十五歐元的費用,林林總總,這都要仔細分配,計算清楚。

他接著問我,一隻狗大概要養到多少歲,要出去自助旅行大概又需要多少花費……。

其實他已經列出一張表,記錄了目前自己存錢的狀況,於是他可以立刻比較預算。

最後,他很清楚地選擇「去旅行」。另一個結論是,他考慮把養狗計畫往後延,也許到了三十歲,總之要等到經濟足以負擔了,再做計畫。

經過這個簡單的過程,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思考已經具備了德國人一貫的邏輯性:事前預算規畫做得詳實,之後就不會有「意外插曲」,因為這些選項都仔細評估過了。怎麼規畫預算以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難題,這是每個年輕人都得學會的,他們的責任感,真的是從小就開始訓練。

在 德國,不管就業、實習,沒有車子是行不通的,所以德國年輕人在他們高中會考(Abitur)之後,需要存錢做兩件事情,一是考駕照,二是買車。考駕照需要 三千到五千歐元(含駕訓課程,費用隨地區不同),駕照和買車的錢,通常都得自己想辦法,這是他們給自己的成年禮物。大部分的德國青年,會自己存錢購買這兩 樣最重要的必需品。

欲望,不超過可負擔範圍凡事都得靠自己努力 養成財務自主觀念為此,他必須妥善規畫預算,這也成為德國青年建立財富管理的敲門磚。我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就一般情況來說,每位學生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財務自立」,就是他們在通過會考之後第一件必學的事。

當你能通過「靠自己備齊駕照與買車」的試煉,不只證明你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財富,也證明你能夠獨立生活。所以在德國,「可以自己負擔駕照和買車費用」,這是年輕人能夠對自己感到驕傲的兩件事。

完成這些事,與家境好壞無關,就算家裡能提供孩子賓士汽車,油錢也得孩子自己賺,有人就開車去發廣告……。無論如何,必須自己努力,只有藉著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財務自立的目標。

你問我德國人的理財觀,其實,我覺得德國人不會談論「理財觀」這個名詞,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為了未來的生活,你必須做什麼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直接。他們的欲望是建立在「你可以做多少事」,當欲望太大、超過自己能負擔的程度,你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在臉書提到一位德國知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他有一句很有名的金句:「一切答案都在邏輯之中。」當你一切按照邏輯進行,過程前後就不會有意外。這是德式教育的思考概念,前面有計算,就能確定後面的答案,如果答案和想像的不一致,那前面計算一定是錯誤的。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