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粮西南试水“全产业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8/165382.html

核心提示:在中粮集团打造全产业链的西部战略中,计划5年内在蓉投资100亿元,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并配套发展农业种植、养殖、食品研发、农副产品物流配送,还将投入50亿元开发成都房地产,而整合白酒产业投资会超过10亿。
中粮驾驭着资本的战车,向西部进军,第一站驶向西部经济要塞——成都。

“中粮集团将在5年内在成都投资百亿元,不仅将在成都新津建西南地区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还将投入50亿元开发成都房地产。”2月3日,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成都宣布。

根据中粮集团和成都市签订的框架协议,中粮集团将通过在新津市新建、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完善其在西南地区的产业战略布局,计划5年内在蓉投资100亿元,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并配套发展农业种植、养殖、食品研发、农副产品物流配送及商业地产等。

同时,中粮集团将采取投资控股、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与成都市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储备企业、加工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成都和四川,辐射大西南区域的、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粮食流通、加工平台。

在会上,于旭波向记者透露,投资成都市中粮集团,是“打造全产业链”西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投资的80%,其中整合白酒产业投资会超过10亿,另外20%的投入是用在地产方面,建立围绕“全产业链”而建设“全服务链”。

百亿大扩张

“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机遇。”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向记者透露了投资成都的原因。

据公开资料显示,成都市粮食年产量274万吨,消费量475万吨,缺口近200万吨。

因 此,中粮集团计划5年内在成都投资100亿元。这次该集团可谓是全面出击,打算在成都打造“全产业链”。不仅将投资建设综合产业园,与成都地方国有粮食企 业形成全面合作,在成都发展养殖及肉类加工产业,同时投资成转摘于中国葡萄酒信息网都白酒行业,布局食品及饮料生产与销售,还拟追加投入50亿元在成都进 行房地产开发。

于旭波表示,中粮集团将投资22亿元在新津县建立一个百万吨级的综合产业园。该产业园集粮食贸易、米面油饲料加工、食品 加工等产业于一体,是该集团的粮油食品仓储、物流、贸易、加工业务在全国战略布局过程中规划的重要产业模式。“我们将把张家港模式搬到新津,并有望结合大 连期货交割等交易平台来建设产业园。”建成投产后,该产业园年产值可达80亿元,年纳税额超过2亿元,有望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

除了粮油加工方面的投资,对于四川养殖业,中粮集团也通过本次投资染指其中。

根 据四川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四川省养殖业发达,猪肉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10%,是重要的肉类食品生产基地。成都的生猪存栏、出栏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 城市中位居首位。在签约仪式上,中粮集团有关人士介绍,该集团计划投资15亿元在成都建立若干个年出栏300万头的规模化养猪基地,并布局建设和配套肉类 加工企业。

此外,中粮集团在成都的投资计划中,专门将白酒产业作为一个单行进行投入。

根据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80%的浓香型白酒的原酒源于四川,成都市范围内则形成了以邛崃、大邑、崇州、蒲江为代表的川西原酒与以泸州、宜宾为代表的川南原酒的四川原酒鼎盛时期。

“相中如此好的资源,中粮集团将选择成都市知名白酒企业进行产业投资,投入不少于10亿元打造中粮白酒全国性市场地位。”于旭波告诉记者。

同时,结合成都市场消费特点,该集团将积极研讨旗下的“福临门”油、“长城”葡萄酒、“可口可乐”饮料、“金帝”巧克力、“香雪”面制品、“五谷道场”方便面等在成都的生产和销售布局优化。

“全产业链”西部扩张

“成都的投资计划仅仅是中粮集团‘打造全产业链’的西部战略的冰山一角。”一位中粮集团随行人员向记者透露。

记者从中粮集团内部获悉,中粮集团除了在成都投资100亿布局以外,在陕西、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还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深入合作。

早在2009年,中粮集团通过与中粮科学研究院西安院、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合作,推出了富含13000ppm植物甾醇的新一代福临门玉米油,这个含量值成为同类产品科学植物甾醇含量的标杆数据,该产品也成为行业的革命性产品。

中 粮集团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10年是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周年,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指引,中粮集团持续在我国西部地区 贯彻和推动 “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的“全产业链”战略。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考察发现,西部地区粮油市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西部城市的地方特色非常值 得肯定。

在中粮集团与成都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第二天,记者了解到,中粮集团又与陕西省政府签订战略协议。据于旭波介绍,中粮集团欲把加工 业进一步向以陕西为龙头的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将投资百亿元在兴平打造米60万吨、面30万吨和食用油30万吨的综合基地,还将进一步加强在宝鸡、咸阳中粮 蒙牛奶业基地建设,在陕西兴建生猪100万头、鸡2000万只的畜牧养殖加工基地,与西瑞集团、陕西农垦等农业产业开展广泛合作,还将在陕开发地产酒店等 城市服务综合项目等。

于旭波告诉记者:“中粮集团将在未来几年内,在成都、陕西等西北五省投入100亿资金,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粮油食品加工、粮油贸易等业务,用实际行动促进和帮助成都、陕西等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4

中国邮政携TOM集团试水电子商务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9217.html

电子商务领域屡战屡败的TOM集团,此次欲借“傍大款”的方式寻求突破。

昨天,中国邮政集团和TOM集团的合资B2C电子商务网站“邮乐网”正式启动上线。中国邮政占据合资公司51%股份,剩余股份由TOM集团拥有。

“失败也是经验。”中国邮政集团邮政业务局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陈清这样评价TOM集团。

2004年,TOM集团分拆TOM在线分别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但在门户网站业务和无线业务领域最终不敌各家门户,不得不在2007年9月3日和6日分别从香港、纳斯达克撤离。这也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并退市私有化的中国概念股公司。

此外,TOM在线还与eBay在中国成立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TOM易趣合资公司,eBay和TOM在线分别持股49%和51%,并分别投入4000万美元及2000万美元。但最终不敌淘宝,连年亏损,近年来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而此次与中国邮政合作,TOM集团应该是看中了中国邮政强大的物流体系,而物流系统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邮政线下包 括4.6万个邮政营业网点、3.6万个银行网点以及15万名配送人员,并拥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中国邮政集团也在拓展新的业务,在其最新布局中,还包括 与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营销公司安客诚合作,共同开展中国的直邮市场。

陈清强调,线上服务和线下购买都在同步展开,从去年10月试运营以来,网站已经吸引上千家本土及国际著名品牌上线,在线物品超过2万件。不过这与中国电子商务B2C领域的领军企业卓越亚马逊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卓越亚马逊在线商品包括24个大类,超过150万件。

不过,陈清对TOM集团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因为失败过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而且TOM集团在互联网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陈清举例说,有的公司招聘司机就喜欢招聘出过一些小事故的司机,他同时乐观地表示,“预计邮乐网很快就会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3

新浪試水電子商務 聯合中國動向收購麥考林29%股份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03/2216464.shtml


每經記者 鄭佩珊 謝曉萍發自上海、北京
3月2日,一條消息將麥考林、新浪以及中國動向3家公司綁在了一起。當日,麥考林宣佈新浪以及中國動向的子公司將購買麥考林29%的股份。
3家上市公司的合作一度被業內稱為「強強聯手」,而新浪首次明確在電子商務市場展開的行動也表明,包括新浪、騰訊、網易、搜狐在內的中國四大門戶網站,至此已全面進入電子商務行業。
新浪代表將成麥考林董事
此次交易中,新浪以及中國動向的子公司將向麥考林兩大主要股東——紅杉資本旗下的MaxproHoldings Limited和 EverKeenHoldingsLimited協議購買總計1.175億普通股,相當於1678.7萬美國存托股 (麥考林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交易的每一美國存托股相當於7普通股)。其中,新浪將購買7698.7萬普通股,約佔麥考林全部發行股的19%;中國動向將購 買4051.9萬普通股,約佔麥考林全部發行股的10%。在交易完成之後,新浪將指派一位代表加入麥考林,替代將辭去公司董事職務的紅杉資本副總裁余根 靈,成為麥考林的新董事。
新浪以及中國動向此次購買的股價為普通股0.8571美元/股。同時,新浪以及中國動向在此次交易中還將額外獲得來 自MaxproHoldingsLimited和EverKeenHoldingsLim-ited賦予的額外購買麥考林4825.4萬普通股和 1830.6萬普通股的權利,此購買權在完成上述普通股收購後的兩年內有效,價格為普通股每股1.1429美元。
從收購完成日起,新浪和中國 動向將進入一個為期一年的禁售期。同時,紅杉持有的餘下麥考林股份也將進入一個為期180天的禁售期。「新浪與中國動向的加入,也使得紅杉資本可以實現 『完美退出』。」一名業內人士認為,「紅杉資本作為基金持股的公司退出麥考林是必然的。」根據其估算,紅杉此次減持至少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回報 (不包括所餘股份)。
根據麥考林上市時提交的SEC文件顯示,上市前,沈南鵬代表紅杉資本持股75.9%,上市之後股份稀釋到62.8%。此次出售29%股份後,紅杉持有麥考林33.8%股份,仍為第一大股東。
新浪試水電子商務市場
「對麥考林而言,新浪與中國動向的加入後,前者提供的是營銷推廣渠道,而後者則注入了新的產品線。」B2C分析師、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方盈芝表示。
新浪首席執行官曹國偉也表示:「我們非常高興能通過投資麥考林邁入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我們相信我們對麥考林的戰略投資將增強該公司的網上營銷能力,並助 力麥考林成為中國網上時尚平台的領頭羊。」曹國偉指出,考慮到新浪的巨大用戶和流量基礎,希望探索其他直接參與電子商務的途徑,麥考林只是新浪在電子商務 市場的第一步,借此可以獲得更多B2C方面的經驗。
「新浪已經不是第一次介入B2C業務。」易觀B2C分析師陳壽送認為,「這一次新浪與麥考林的合作,或許主要是停留在資本層面。新浪在互聯網領域具有一定前瞻性,投資麥考林說明新浪在戰略上對於B2C的重視。不過,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並不適合直接介入。」
據新浪內部人士表示,入股麥考林對新浪來說是財務投資。從未來10年的趨勢看,中國的電子商務將迎來巨大發展,目前新浪擁有充足的現金儲備,因此在電子商務領域進行嘗試和佈局十分必要,不排除將來可能進行更多相關的收購和投資。
財經作家、BiaNews助理總編輯丁西坡表示,通過與麥考林的合作,新浪豐富了投資方向,展示微博的廣告盈利模式,麥考林與新浪媒體平台和微博平台的結合將更加緊密,這有利於麥考林的品牌與銷售。
中國動向受益或更大
中國動向集團的董事長陳義紅表示:「麥考林的電子商務平台將為我們進入中國潛力巨大的在線運動服裝市場提供堅實的基礎。」
對此方盈芝告訴記者,如今B2C行業的服裝大多定位於時尚人群,設計風格基於前衛、流行的趨勢,但是目前運動裝一塊仍舊是個空白。麥考林作為成熟的網上服飾銷售平台運營商,中國動向旗下的品牌KAPPA可以借用其現成的網上運營模式。
而麥考林董事兼首席執行官顧備春表示,「我們將和中國動向一起在我們的在線平台m18.com建立一個專門銷售運動服裝的頻道,並一同開發新的基本款服飾產品。」
「對於中國動向而言,本次合作或許利益更大,畢竟它可以借用現成的網上銷售模式。」前述業內人士認為,「但對於麥考林而言,旗下品牌眾多,KAPPA的加入影響不會太明顯。」
(每經記者楊可瞻對稿件亦有貢獻)
新聞鏈接
新浪微博用戶過億去年淨利同比增63%
每經記者 謝曉萍 發自北京
昨日(3月2日),新浪公司公佈了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2010年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財報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新浪淨營收1.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9820萬美元增長12%。廣告營收和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廣告營收8250萬美 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0%;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新浪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為2550萬美元,淨利潤為3060萬美元。
2010年全年,新浪淨營收4.026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2%;廣告營收為2.9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28%;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新浪2010年淨利潤為1.139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63%。
新浪CEO曹國偉表示,過去一年中,除網絡廣告業務和盈利能力顯著增長外,新浪已成功將新浪微博建設成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其用戶基礎 在2010年擴大了25倍多,註冊用戶總數已超過1億。2011年,新浪計劃將微博作為新浪新媒體成長戰略的核心,加大投資以求進一步提升優勢地位。
曹國偉表示,中國微博市場還處於發展早期,新浪微博現階段的戰略不是推動該產品的盈利,而是更專注於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用戶體驗和宣傳推廣。
對於盈利問題,曹國偉表示仍在開發各種盈利途徑,包括廣告系統、實時搜索等,這些將來會成為重要的盈利手段,並且還在打造遊戲平台等,與微博平台連接,盈利前景很大。短期內新浪還可以在門戶網站和微博平台之間進行交叉銷售。
另一方面,基於微博的優勢,新浪也正在加快IM(即時通訊)通訊工具的開發。昨日,有用戶發現新浪微博界面上增加了 「顯示在線」和「視頻聊天」等IM具備的功能。新浪內部人士表示,新浪內部網絡正進行IM相關功能的測試,預計將在下周正式推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5

中糧、中海油 試水纖維素乙醇商業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1/2MMDAwMDIzNzU2Mw.html

被稱作二代生物乙醇的纖維素乙醇,再一次敲打其在中國的商業化大門,首座商業化纖維素乙醇工廠最快可在今年底開工。

5 月9日,本報記者獲悉,中糧集團、中海油集團已於近期分別與英國TMO可再生能源公司(下稱「TMO」)簽訂聯合技術開發協議,開始針對纖維素乙醇商業化 項目進行前期準備。根據這份協議,TMO將首先對原材料進行測試,並在今年年底為這兩個項目拿出工藝設計和可行性報告,提供纖維素燃料乙醇的專有技術。

TMO單一最大股東帝沃森基金中方合夥人蔣亞琛稱,兩個項目都選址廣西,年產能達到萬噸級,是真正意義的商業化纖維素乙醇項目。

但TMO在中國市場的命運還存在變數。中糧集團相關人士稱,中糧集團現在有與TMO合作的意向,但還要看TMO拿出的調研報告,由中糧集團高層最終敲定。

雖然中糧集團一直對外宣稱,發展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不會影響中國的糧食安全,但這家央企仍然在謀求擺脫糧食對發展生物乙醇的政策束縛。

一代生物乙醇是以糧食為原料,而二代生物乙醇則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包括農業、工業廢棄物,以及生活垃圾等。

中 糧集團目前在廣西北海建有一座年產能20萬噸的木薯乙醇廠。木薯雖然不是糧食作物,但由於可以通過木薯獲得澱粉,因此木薯仍被認為沒有達到二代生物乙醇技 術對原料的要求。而如果以木薯乙醇廠產生的木薯廢渣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就成為了真正的二代生物乙醇,這對中糧集團的生物乙醇業務來說意義重大。

蔣亞琛表示,中糧集團廣西北海木薯乙醇廠產生的木薯渣將可滿足3萬噸的纖維素乙醇設計產能。

中 海油集團尚未在廣西南寧開工木薯乙醇的項目,但已經在廣西南寧建設了木薯種植基地。知情人士表示,中海油集團計劃在南寧建設年產能15萬噸的木薯乙醇廠和 年產能3萬噸的纖維素乙醇廠。這個項目已經上報國家發改委並獲得了路條,但中海油集團希望能夠同時建設兩座乙醇廠,以節省建設成本。

因此,該項目會在TMO提供可行性報告和工藝設計之後再開工,可能與中糧集團項目開工時間基本相當。

但上述中糧集團人士表示,中糧集團尚未下定決心建設這一項目。「現在有很多限制條件,我們還沒有同意。」該人士說。

中糧集團、中海油集團、中石化集團、中石油集團都在對纖維素乙醇進行投資。一方面是希望燃料乙醇替代傳統能源,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生物精煉,使生物乙醇替代石油生產其它化工產品。

「纖維素乙醇現階段的生產成本大約8000元/噸,其中3000元是酶製劑的成本。」蔣亞琛說,「TMO公司則在通過研發嗜熱微生物部分替代酶製劑,爭取把這部分成本降低到750元/噸。」

TMO首席執行官Hamish Curran表示,這次合作之前,TMO與兩大集團進行了歷時18個月的談判,最終被兩大集團選為技術合作夥伴。

蔣亞琛稱,TMO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主要看對方是否有原材料的基礎。「我們希望中方企業能解決燃料問題,我們則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5

打造「大農業」夢想 匯源試水有機農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78701.html

競爭激烈的果汁市場之外,匯源果汁正悄然挖掘下一個新興業務,大手筆佈局有機農業項目。

近日,匯源果汁與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悄然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正式成為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夥伴,業內認為,這標誌著匯源集團正式宣告由果汁產業向農業全產業鏈進軍。

而匯源果汁集團董事長朱新禮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證實,確有將有機農業業務單獨打包上市的計劃,但並未透露具體時間表。

按照雙方的說法,本次合作涉及糧油食品深加工、畜牧業、有機農業推廣、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通過合作,雙方將在人才、產業、上下游鏈條等方面進行資 源整合。而一位知情人士稱,目前雙方並無資金層面上的合作,但不排除雙方將有相互參股的可能。朱新禮亦稱,將來不排除與京糧集團在股權上有深度合作,譬如 互相參股等。

事實上,朱新禮的計劃早已不再侷限於果汁業務,他一直在打造其「大農業」夢想。此前,與可口可樂交易案中,朱新禮即打算將下游業務成功賣出後,成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從農業項目中再打造出幾個匯源。

而近兩年併購案停止後,在佈局果汁上下游產業基礎上,匯源並沒有停下佈局農業項目的步伐,並已悄然發展有機農業。

其在農業項目上的投資則開始於2007年,北京順義一片1.5萬畝的山地是匯源第一個有機農業試驗田。此後,匯源的有機農業項目開始發展起來。目 前,其已擁有在新疆阿爾泰10萬畝的野生沙棘基地,北京密雲1500畝的有機蔬菜基地、還在山東德州和當地政府合作建成了1萬畝的示範基地,開發了有機農 作物種植、養殖場有機肥公司、飼料公司、肉類加工廠等多個項目。

據悉,今年年底,匯源將準備上馬自己的銷售系統,建立有機產品連鎖專賣店,先在直轄市推廣,繼而擴張到省會城市。

業內認為,從主營業務來看,匯源除了中高濃度果汁外,並未在其他飲料細分領域中佔據領先優勢,盈利點較為單一,而有機農業無疑將成為匯源著力打造的下一個盈利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6

試水越南 凡客誠品海外再擴張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5/1NNDE5XzUyMjQ1Ng.html

與國內實施的開源節流戰略不同,凡客在海外則動作頻頻。

2012年9月8日,凡客宣佈其在越南開設的獨立域名網站試運營,凡客助理總裁欒義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凡客在越南的網站運營是與越南ECPAY公司合作,由凡客提供技術支持等軟性投入,而倉儲基地及呼叫中心等具體運營則由ECPAY公司進行本體化運作。

事實上,凡客誠品南下越南已籌謀多時。

凡客內部人士表示,根據此前對越南本地消費調研,發現凡客的品牌美譽度及價格已堪稱白領消費品牌,「介於高端與低端之間,所以定價相對可以稍高,並可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跨境物流成本高,品牌知名度、政策風險及文化差異等問題都會影響海外市場的擴展,如果與本土企業合作就能探索這種海外本土化的運營模式,則能規避上述風險。」欒義萊說。

發力海外

實際上,凡客的海外試水早已開始。

2010 年,凡客便成立了面向全球銷售的跨境全英文網站。欒義萊稱,與現在越南本土獨立域名相比,此前的網站雖然以跨境銷售為主,但庫房及呼叫中心均在國內開設, 國外的客戶並不能享受完整的凡客服務體系。而且由於一直借助ebay等渠道,跨境品牌服裝產品的推廣也存在諸多障礙。

但這並未影響凡客持續推進海外佈局的整體戰略。

欒 義萊透露,雖然目前英文網站的銷售量佔凡客整體銷售還比較小,但各海外市場表現出的潛力卻成為海外拓展時的有力依據。「2010年下半年開始海外業務,目 前東南亞佔比12%,俄羅斯佔比48%,俄語地區超過65%,越南佔比是小於8%,但其在2012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00%,這讓我們看到了潛力,而與越 南合作方的談判也很順利,所以首選在越南。」

凡客總裁助理胡海深就曾表示,凡客將考慮在代工廠的周邊或者當地設立銷售市場,而這也或將是凡客接下來實行擴張的一記組合拳。

一名內部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證實,「我們年初進行海外代工廠的立項,主要是出於對代工廠自身需求的考慮。」

而在國內大環境萎靡境況下,與傳統的銷售模式相比,電商的訂單數量則仍稍勝一籌,「所以即使是獲益少,代工廠也更願意接我們的走量訂單,目前我們有嘗試在孟加拉進行襯衫及牛仔產品的項目。」

欒義萊也同時指出,「下一步會更加深入地進行合作,將嘗試在越南本地製造服裝,並在本地銷售,希望能實現全產業鏈的越南本土化。」

而對於凡客來說,海外擴張的「野心」還遠不止於此。

「下一個地區是俄羅斯,目前正在籌備中。」欒義萊透露。

本報記者瞭解到,凡客還試圖將越南模式進行複製,並拓展到其他國家,「未來如果有機會可能還會包括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凡客在當地有一定品牌知名度。」

擴張還是救贖?

2011年下半年以來,凡客一直處於風口浪尖。

從IPO暫停到庫存規模空前再到最近旗下自建物流如風達收縮規模,凡客一直在縮減成本。

而對於此次南下越南,業內人士則指出,「看似擴張實則是其縮減成本清理庫存的手段,海外的生產與銷售會就地解決部分庫存,而不用為其已經龐大的庫存再做加法。」

事實上,大規模的庫存早已不是凡客的秘密。

本報記者瞭解到,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凡客營收接近20億元,同比增長300%,但規模持續膨脹時,其庫存壓力也日漸凸顯。

據本報記者瞭解,從2010財年到2011財年,凡客的虧損已從6800萬元飆升到4.86億元,同比增長600%。今年3月,市場更是一度傳言凡客庫存已攀升至14億。

而對於此次海外試運營,來自凡客內部的消息稱,目前定為一年內實現1000萬美元營收。「雖然不能明顯改善其庫存,但起碼不會雪上加霜。」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高壓之下,凡客的自我救贖也相繼展開。今年以來,凡客就開始對供應商進行整合,精選供應商資源,截至目前,其供應商已從200多家縮減到100多家。

但上述業內人士透露,凡客高居不下的庫存以及暫停的IPO已然讓其資金鏈捉襟見肘,所以在供應商整合中,凡客主動優化供應商也僅僅是一方面,「也有部分供應商是因為凡客貨款問題而拒接凡客訂單。」

而經歷了去年的IPO暫停後,凡客反而信心十足,並對外宣稱2012年「運營費用將控制在20%以內,毛利率達到40%」的口號。

其內部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證實,目前毛利率已經達到40%,其中,越南銷售因為與ECPAY合作,所以定價權也可自主,「比較像ZARA或優衣庫在中國的定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5

粵鄂跨省聯動,區域碳市試水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903

在全球碳價跳水,碳市場一片哀鴻之下,廣東、湖北兩省正探索碳排放交易權的省級聯動,此舉將為形成區域性碳交易市場並最終連接為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積累經驗。

中國有望形成區域性碳交易市場。

「帶頭大哥」是廣東、湖北兩省。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2012年9月分別啟動碳排放交易試點後,這兩個南方省份即有意探索碳排放交易權的省級聯動。

根據《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其明確了要「探索與其他省(市)建立省級排放權交易機制、爭取國家支持,在條件成熟時啟動實施」。

廣東省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氣候處副處長陳毅軍證實,廣東、湖北兩省的確有開展省級碳排放權交易的設想,上報給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的方案中也有提及,只是目前省級試點剛剛啟動,相關基礎工作尚在進行中,跨省聯動尚無實質性進展。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環境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則表示,對於建立跨行政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廣東、湖北兩省都有意願,國家發改委氣候司也鼓勵嘗試」。

此前,國家發改委設定的時間表是,2013年年底將在試點省市啟動碳交易市場,2015年建成全國性市場。從2012年開始,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和深圳七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陸續掛牌啟動,並著手碳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與各地交易機制設計僅限轄區內不同,廣東和湖北兩省計劃在完成各自基礎工作後,在2014年之後探索省級聯動。按齊紹洲的說法,此舉「以便為形成區域性市場最終連接為全國性市場積累經驗」。

目前,兩省都正在收集甄別排放企業上報的三年歷史排放數據、完善各自的試點管理辦法。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則已到了第八稿的意見徵詢階段。「預計2013年春來的時候,我們的交易春天也會到來。」齊紹洲對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探索很樂觀。

不過,從全球碳市場來看,碳交易依舊寒意陣陣,春天的信號並不明顯。在中創碳投戰略總監錢國強看來,歐盟委員會甚至展開了「碳市場的救世計劃」。

一個月前,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結束的聯合國氣候大會締約方第18次會議(COP18)和《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八次會議(CMP8)上,發達國家拒絕提高2020年以後的減排目標,減排意願的低落給低迷的全球碳市場再添陰影。此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價格一直徘徊低位,為補上EU-ETS第一期發放配額過多、碳排放權稀缺性不足以及經濟衰退造成的「賤價」,歐盟委員會正計劃對下一起的配額實行「折量拍賣」,即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一下個交易期的前三年(2013-2015)中暫停發放碳排放額度,到交易期的最後一年(2019-2020)再投放回市場。


路透社拿到的一份歐盟委員會的文件中指出,如果不如此,配額交易的價格還會繼續下跌,讓原本已萎靡的歐洲碳市場雪上加霜——歐盟碳交易體系一直被看作世界碳市場的標竿。

中國的情況也不樂觀。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註冊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超過5000個,已核准的減排量超過11億噸,中國作為曾經的最大受益國,一面被最大買家歐盟明確告知,不會再從中國、印度等幾個新興市場國家購買項目減排,另一面,碳排放許可認證(CERs)的價格一路暴跌,從高位時的25歐元一度落直1歐元,價格跳水引發了不少針對CDM的違約行為,加劇了碳市場的不確定性。

作為曾經的CDM最大受益國,一些國內CDM業主怨聲載道,一度有民間數據稱,因CDM買賣受阻,國內企業損失超過400億。不過,清華大學教授、CDM執行理事會(EB)委員段茂盛解釋說,基於項目的碳市場價格低迷,只能說中國企業的「賣碳」預期收入降低,而不能叫受損。未來碳市場的復興程度,更多取決於宏觀經濟形勢。

在全球碳市場一片哀鴻之下,廣東、湖北兩省碳排放權交易權試點謀求跨省聯動是難得的好消息。

不過,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董事長李正希更樂於強調「市場」的作用。中國的碳排放市場有兩類,基於減排目標的配額交易市場和自願減排市場,後者並不以行政區劃為邊界。對於碳排放權交易跨省聯動,作為廣東省碳排放交易的指定平台的負責人,李正希有一個疑問:「能否跨省交易的關鍵在於,廣東的配額湖北能不能用,即一級市場配額的有效範圍。」

而對於跨省交易要面臨的諸多制度建設難題,錢國強分析說,美國加州和加拿大魁北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從建立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對接所需要的制度環境,比如堅持同等嚴格的配額,一致的排放報告核查標準,甚至採用一樣的排放配額平台,「即便如此,也不能確保對接順暢」。

就廣東和湖北的省級聯動來看,兩省的配額發放標準是否一致很難確定,雙方先各自建立自己的市場,再對接,在實際操作中有太多困難。而買賣雙方角色如何界定,是否是你情我願的好買賣都不確定。「現在談市場聯動還為時過早。」錢國強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19

券商創新試水OTC

2013-02-18  NCW
 
 

 

在合格投資者缺乏統一定義、 做市商制度尚未建立、 衍生品交易機制不明的背景下,

櫃台市場功能有限

◎ 本刊記者 王申璐 ?鄭斐 文券商創新又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建立獨立的撮合市場。

2012年12月2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證券公司櫃台交易業務規範》 (下稱《規範》 ) ,此舉意味著國內券商櫃台交易市場正式啓動。2012 年底,第一批七家券商獲得櫃台交易業務試點資格 ;到2013年1月底,已有海通證券推出了首批櫃台交易產品,其他如國泰君安亦表示爭取在春節前推出產品,多數券商都已在開發系統。

一個月後,中金公司、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等12家券商獲得第二批參與櫃台交易業務的試點資格;更多的券商正在積極布局自身的櫃台交易市場,進行可行性研究,並向證券業協會上報實施方案爭取資格。

櫃台市場出籠

櫃台交易市場被稱為 OTC(Over Th Counter)市場,又稱場外交易市場,即在交易所市場之外的交易。

目前,OTC 衍生品存量規模已遠超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及現貨市場規模。

截至2011年末,美國 OTC 衍生品名義規模已高達648萬億美元,總市值27萬億美元。其中利率類產品占據80% 的份額,外匯產品、信用產品、股票衍生品亦為主要品種。同期全球股票市值僅約50萬億美元,交易所期貨名義規模約24萬億美元,期權約36萬億美元。目前OTC 衍生品交易已構成了主要國際投行交易團隊的重要收入來源,以高盛為例,其交易收入的60% 左右由 OTC 衍生品交易貢獻。

場外市場一般分為三類:上市公司股票場外交易市場、非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場及衍生品 OTC 市場。國內新三板市場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承擔了上市公司場外交易市場和非上市公司交易市場,均為集中托管,剛剛起步的券商櫃台交易市場分散在各個證券公司,以交易衍生品為發展方向。

監管當局人士透露,券商櫃台市場設立之初,各方爭論激烈。券商要求較大地放開力度,監管層則認為應謹慎施行。 “關於監管力度,證監會派人去和券商們爭論了一天。 ”“關於櫃台市場,最初分成兩派思路。 ”上述人士表示,一派指出應建立統一的櫃台交易市場,另一派則比較謹 慎,主張不要建立市場,不進行資格審批, 只審批產品, 走一事一議的流程。 “爭論的焦點就是監管機構參與多少的問題,最後還是採取了謹慎保守的策略。 ”《規範》發佈後,中國證券業協會對幾家小範圍媒體召開通氣會,對櫃台市場業務進行解讀。據《證券時報》報道,券商櫃台交易業務將以協議交易為主,同時逐步嘗試開展報價交易或做市商交易機制。券商可以在櫃台交易市場上,發行、轉讓、交易其創設的產品,或以雙邊報價或單邊報價的方式撮合客戶之間的產品份額轉讓,亦可以充當做市商的角色,進行客戶與券商之間的協議轉讓。

“券商櫃台交易市場主要是做撮合交易。 ”監管當局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最初的想法主要是券商一些流動性不是很強的產品能有個平台做轉讓,比如信托份額、理財產品等。 ”他介紹,券商櫃台交易市場的建設初期,券商在自己的客戶之間撮合,同時券商可根據客戶的轉讓需求開發各種衍生品如信貸違約掉期(CDS)等。

不過,目前的櫃台市場上僅有集合理財產品進行轉讓,撮合交易和做市交易還處於規劃階段,其他創新產品也尚未面世。

銀河證券的一位人士介紹,券商在自己客戶間所做的撮合交易的方式,一般是賣出方客戶所在營業部需要向買入方客戶的營業部補貼一定的申購費用,需要保證買入方客戶用較低的申購價格獲得份額轉讓。

“這種份額轉讓交易做的是數量撮合,不涉及價格撮合。 ”他指出, “一旦涉及價格撮合,交易所肯定要管的。 ”持有券商資產管理等產品的客戶若要求贖回其份額,需要在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上進行。 “如果券商櫃台交易市場也能做價格撮合,交易所會感覺到競爭,因為這樣很多客戶的信息就不再是交易所自己的資源了。 ”

產品潮

按照《規範》 ,權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股權產品、基金產品、金融衍生品等品種都可在櫃台交易市場交易。

據證券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櫃台交易市場早期,交易品種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不少證券公司上報的開展櫃台交易的方案,均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在券商櫃台交易市場的建設初期,將與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創新相互配合。

2013年1月14日,海通證券正式發佈五款櫃台交易產品,為首批上線的櫃台交易產品,距離《規範》發佈僅有半個月的時間。

其中兩周到一年期的人民幣理財產 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從4%-7% 不等,另一採用結構化優先級約定收益運作模式的產品,其約定年化收益率達到5.6%。

根據海通證券網站信息顯示,這五款產品無銷售費用,其中四款亦無托管費用,交易成本較低。其中四款產品還可在存續期的交易日,以報價商報價的方式進行交易轉讓給券商,報價由海通證券決定。

國泰君安證券副總裁陰秀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櫃台交易市場早期,國泰君安以固定收益產品,以及支持資產管理的產品轉讓為主,目的在於提供一定的流動性。將來有望在衍生品交易領域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探索,例如股權類產品。

陰秀生指出,國泰君安櫃台交易市場也為其客戶提了供一些不到期金融產品轉讓的功能,例如轉讓其持有的尚未到期的信托產品、券商資產管理產品等。

1月31日,國泰君安的“君享融通一號”優先級也開始在其櫃台交易市場上掛牌銷售。

目前櫃台市場進行的產品轉讓,剛剛開始面向個人投資者。

證監會有關人士介紹, “券商希望能在個人客戶領域來展開櫃台交易,未來如果做私募股權份額轉讓的交易,則需要定向產品,提高門檻。 ”同時,券商開發的產品需要先向地方監管部門報備,地方監管部門根據風險評估有權力叫停產品。

“銀河證券櫃台交易市場系統已經搭建完成,目前主要是做銀河資管產品份額轉讓交易。 ”銀河證券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

對於一些持有較高份額的客戶,券商更願意搭建平台轉讓其份額,而不願意直接贖回,因為直接贖回將會影響券商的資管規模,相應收取的管理費也會減少。“櫃台交易的系統主要是在銀河證券營業部之間找到可以接手的下家客戶。 ”銀河證券的這位人士說。

中信證券有關人士表示,中信目前的櫃台市場業務並未單獨成立部門,而是由清算部牽頭,經紀業務等部門協調 進行推進。 “目前還是一步一步來,主要是固定收益和類固定收益產品。 ”一家位列第二批試點券商的資管公司負責人表示,券商開設櫃台交易市場,對券商資管來講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多了一個銷售資管產品的平台,但具體如何銷售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東方證券證券業分析師王鳴飛指出,券商櫃台交易市場的建設主要利好兩類券商:一類是綜合能力較強的大型券商,另一類是能有效對接優勢業務的中小券商。

券商櫃台交易市場發展尚處萌芽期,開展櫃台交易對券商主動撮合交易能力,及相關人才儲備和風險控制體系建設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說實話,我個人對開展櫃台交易並不是很懂。 ”一位券商資管高層管理人士坦言。

“櫃台市場是券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未來面對機構投資者和專業的個人投資者提供做市和撮合交易,將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同時也對券商的資本金提出挑戰。 ”中信證券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王錦海表示。

前景幾何

“我個人認為,櫃台交易市場沒什麼前途。 ”接近監管當局的人士直言, “很多產品的流動性問題並不是通過建設一個市場就能解決,是本身就沒有流動性,而且體量也不大。 ”中金公司近期關於 OTC 市場的一份報告顯示,衍生品 OTC 市場應以做市商制度為組織機制,核心參與方均為機構投資者。從目前國內情況看,做市報價和做市交易機制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一些大型券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做市剛剛 起步,並且受限于資本金規模、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匱乏以及協議文件等基本制度不足。

“券商在銀行間當做市商也很難,因為資本金低,即使貸款,也是按照資本金授信,比較難撬動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場。 ”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說。

“上市券商的融資渠道很多,不一定依賴銀行的借款,完全可以通過發行債券等其他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王錦海指出。

據瞭解,多家獲批櫃台市場資質的券商推出的產品多為其資產管理部門旗下券商集合產品。

“這個市場當然是需要產品的創新和開發,特別是衍生品方面,但目前看不少券商還沒有在這些方面開始籌備。 ”一位證券市場資深人士表示。

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目前國內券商在 OTC 市場推出的產品,依然主要面向個人投資者,而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衍生品 OTC 市場投資者幾乎為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而個人客戶則是以上市公司股東等為主的高端客戶。

《規範》要求參與櫃台交易的投資者應是合格投資者,券商應當建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並符合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

“目前合格投資者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未來在櫃台市場的實際操作當中,產品轉讓可以是個人投資者參與,交易對手方仍會大量引入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都須滿足專業投資者的標準。 ”一位接近櫃台交易規則制定的知情人士透露。

王錦海介紹,高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客戶本身就具有比較專業的產品和風險判別能力,另一類客戶盡管專業方面弱一些,但承受風險的能力強。 “前一類客戶主要是提供合作式服務,後一類客戶則需設計產 品,並充分解釋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 ”櫃台市場的互聯互通亦是業界關注的問題之一。證券業協會發佈公告稱正在籌備私募產品機構間報價轉讓系統,有市場人士認為該系統將促進券商櫃台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

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監管層的確正在就互聯互通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但存在分歧意見。 “一方認為應 先從制度、市場基礎設施、數據接口等方面做到統一,以備將來互聯互通。另一方則認為應待櫃台交易市場自然發展,摸索出合適的產品再討論互聯互通問題。 ”“券商櫃台交易市場前景尚不清晰,未來是不是需要互聯互通,應該等待市場自然派生需求。 ”一位券商高管說。

王鳴飛指出,證券公司若要在櫃台交易市場建設上有更大作為,相應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將是關鍵。目前券商做市商機制、衍生品交易機制等基礎性制度尚未建立,券商櫃台交易市場事實上功能有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70

“三馬”衆安在線試水

2013-03-18  NCW
 
 

 

在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領域,互聯網巨頭馬雲、馬化騰和金融大腕馬明哲強強聯手,各有抱負,遊戲規則將因此改變◎ 本刊記者 符燕豔 李小曉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文備受矚目的“三馬”網上賣保險已經腳步漸近。一個月前,保監會批准衆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衆安在線)籌備,進行專業網絡財產保險公司試點。3月12日,衆安在線的官方微博發佈籌備組網站上線的信息,意味著這家基於互聯網的保險公司,踏出運營第一步。

這家由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阿里巴巴) 、深圳市騰訊計 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稱騰訊)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集團)等公司共同發起的保險公司,因中國互聯網巨頭馬雲、馬化騰和金融界大腕馬明哲的“三馬”跨界合作,十分令人關注 。

此前,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僅在嘗試滲透中互相提防。對諸多傳統領域衝擊巨大的互聯網業界,在金融領域卻一直受制于牌照、資質等。阿里巴巴和騰訊一面從監管模糊地帶的第三方支付切入,一面保持著與金融機構的相安無事。但這次,與平安集團正式合作或將打破格局。在贏家通吃的互聯網領域,互聯網巨頭和金融大腕強強聯手,各有抱負,遊戲規將因此改變。

從保險突破

在保監會2月17日對衆安在線的批文中,明確其業務範圍限于互聯網相關的財產 保險業務,不設分支機構。事實上,互聯網企業在涉及金融業務的過往表態中,多含羞帶臊,並不明言介入金融,而是打著為互聯網業務服務的旗號。

衆安在線3月13日的官方微博談其初衷,就指出互聯網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不同于傳統行業的風險和瓶頸。阿里巴巴、騰訊、攜程等互聯網領先企業,基於保障和促進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初衷,與平安集團一起打造一家創新型保險公司,充分發揮保險在互聯網經濟中風險保障和社會管理功能,為互聯網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但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對金融領域覬覦已久。 在2011年,因平安集團收購深發展,將之與平安銀行合併,原平安銀行牌照將被注銷。當時,為避免銀行牌照損失,深圳政府曾希望由騰訊等公司成立一家網絡銀行。

一名深圳本土銀行高管告訴財新記者,對此,騰訊曾有顧慮,因為擔心會破壞與其他銀行的合作關係,不敢獨立做銀行。但考慮再三,騰訊又曾積極推動此事。只不過,到2012年,當深圳政府提交報告至銀監會後,這一建議被銀監會以時機不成熟為由拒絕。

而阿里巴巴方面,從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到“信用支付” , 馬雲從不掩飾其金融野心。國信證券的一份互聯網金融專題研究報告指出,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已累計投放小貸280億元,客戶13萬戶。阿里金融是數據技術與金融的完美結合, “但是,由於沒有銀行牌照,不能吸儲和跨區經營,限制了發展規模” 。

此次聯手騰訊與金融主業的平安集團合作,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所延伸的運費險或許曾給馬雲啟發。據華泰保險的一名內部人士透露,最高峰時期,阿里巴巴運費險一天的保費收入曾達到1000萬元。

接近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一名公司高管告訴財新記者,馬明哲兩三年前開始關注互聯網金融。 “馬明哲與那些科技界領袖交流後,曾說馬雲他們簡 直是外星人, ”平安集團這名高管說,“他們想的和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不久前,馬明哲在內部講話時也談到,金融業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傳統金融機構,而是與科技公司的競爭。

因此,在繼綜合金融戰略後,平安集團又提出科技金融的戰略,並不斷在多個領域進行嘗試,包括已經成立的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陸金所) 。“三馬”與其他投資人在怎樣的機緣下相互撮合,達成協議,外界不得而知。上述高管表示, “很難說誰先找了誰。 ”可知的是,風雲際會下,他們選 擇互聯網保險為切入口。

能夠在保險領域首獲突破,除了平安集團在保險業內的地位外,保監會應該也樂見其成。深圳市慧擇網保運通負責人唐進向財新記者指出,保險行業一直難有發展,社會形象一向不佳,有騰訊、阿里巴巴等明星企業的加盟,或許會改變其行業形象。

模式考驗

衆安在線對自己的定位是服務互聯網,即希望通過產品創新為互聯網的經營者和參與者提供一系列的保險保障整體解決方案。

衆安在線內部人士表示,和向日葵、大家保等網銷保險公司不同,衆安在線暫時不打算銷售其他公司的產品。 “打個比方,中國平安會在自己的網站上銷售中國人壽的產品嗎?我們就是一家保險公司,不是保險中介。 ”這將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如何開發新的保險產品,如何結合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優勢與金融企業的定價能力等,對於衆安在線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唐進告訴財新記者,不管是否基於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保險必須針對剛性需求。基於此,他判斷,虛擬財產的保險將只是個華而不實的噱頭,而衆安在線的真正業務方向應該是立足于電商企業的整體解決方案,比如針對京東的整體供應鏈提供保險方案。

但此前,騰訊一名內部人士曾向財新記者指出,針對釣魚網站和盜號木馬的猖獗,衆安在線如果能夠提供虛擬財產的保險,與QQ 用戶相結合,或許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對此,唐進認為,虛擬財產價值認定存在困難,開發難度高。而目前來講,保險業內也非常缺乏精算師等相關人才, “目前國內精算師只有幾十名” 。同時,由於目標保險費率僅在千分之一左右,如果虛擬財產規模不大,其保費規 模也非常有限, “所以不值一提” 。

對於其業務定位,衆安在線內部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亦指出,目前明確的產品方向主要是基於電商服務, “現有的這個需求已經夠大” 。而對虛擬財產是否提供保險,也有待與監管部門的溝通結果。 “這個東西(虛擬財產)的歸屬完全沒法界定,而保險首先要有個歸屬。如果說國家法律不允許,我們不會去做的。 ”衆安在線內部人士表示, “虛擬財產險”是否納入業務範圍尚無定論,但衆安在線最主要的還是做網購運費保險、旅遊險等傳統財險,只是客戶、銷售途徑都來自電商和互聯網。

衆安在線除了“三馬”之外還有六家股東,分別是攜程、優孚控股、日訊網絡科技、日訊互聯網、加德信投資、遠強投資。

衆安在線內部人士表示,九家股東公司不會派駐代表到衆安在線,但一定會統籌各方的資源為衆安在線所用。可以確定的是,平安保險將會分享其保險行業的經驗 ;加德信等投資公司也並非純粹的財務投資,會貢獻一些投資領域的意見。

該人士表示,現在各大保險公司的收入大部分都來自于投資,衆安在線也不例外,未來一定也會用險資投資。

此外,衆安在線內部人士也肯定了外部的猜測,即攜程的加入是否意味著衆安在線將涉足旅遊保險 : “我們未來不排除根據攜程網絡旅行、酒店相關方面的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開發。 ”對於三家公司的合作,傳統金融業界並不都看好。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信息技術高管稱: “互聯網金融,第一是資質,第二是資源。阿里巴巴和騰訊是否願意貢獻他們的資源和數據很難說。如果拿出來,則對他們自身的支付業務,即支付寶和財付通,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在他看來,三家公司合作的可能性只有合作開發針對互聯網的新險種,意義不大。

但國信證券分析師邵子欣則認為,衆安在線能否成功確實是未知數,但無論如何,它的象徵意義是巨大的。

未來攪局者

國信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互聯網通過海量信息傳遞和處理,打破僵化的壟斷 體系,進而改變中國。

首先是淘寶的出現打破商業分銷體系;其次是微博打破傳媒壟斷;下一個互聯網產生深遠影響的領域將會是金融行業。

對此,上述平安集團高管亦向財新記者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確實具有顛覆性, “而且這波會來得很快,比我們想象的快” 。在現實中,互聯網企業和金融機構, “兩邊都在挖隧道,傳統的金融機構向互聯網那邊挖,互聯網企業向傳統金融機構這邊挖,兩邊對著挖,看誰挖得快” 。

“平安這幾年,一直在做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嘗試,包括陸金所、衆安在線等,不斷培育孵化創新的項目,嘗試新的模式。 ”平安集團一名內部人士也認為,平安集團之所以與騰訊、阿里巴巴合作成立衆安在線,主要是看中兩者在互聯網方面的優勢和地位。 “將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速度會很快。我們必須跟他們學習,才能快速成長。 ”國信證券分析師邵子欣認為, “由於信息流直接可以帶來交易,而無需物流體系的支撐,金融具有天然的網絡屬性。 ”而在這場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中,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並不處於對等的地位。 “從互聯網介入金融,比從金融介入互聯網更容易。互聯網的語言,是金融機構很難學習的。 ”騰訊的一名管理人員向財新記者指出,衆安在線只是一個進門的起點 ;而騰訊最終的目標是“以點突破, 再逐步鋪開” 。據其透露,騰訊一直以來有金融方面的規劃,即成為一家龐大的金融電商平台, “如果我們有資質,這個市場肯定是我們的了,我們有用戶也有技術。銀行根本就不是我們對手” 。

不過,他亦指出,騰訊作為上市公司,金融並非騰訊的主業,也不擅長,所以騰訊不會自行落地,需要借助與第三方合作的平台。 “如何能夠做成,這家公司的市場規模應該是萬億元級別 的,甚至能達到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規模,將來單獨上市都是可以的。 ”對此,邵子欣指出,如果將來騰訊 定位為網絡金融服務商,提供交易的平台,那麼憑著騰訊的優勢,不排除未來衆多金融機構淪為騰訊的打工者。

不過,對於這場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攻堅戰,上述銀行信息技術高管則認為,單純就支付寶和財付通來看,它們仍是“小孩玩具” ,缺乏安全性,只適合做“二傳手” 。

“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要有百年打算。 ”同時,在國家金融領域,互聯網企業也很難撼動傳統金融機構的地位, “因為銀行具有信用” 。

邵子欣則分析認為,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機構各有優勢。互聯網企業通道效率高,具有成本優勢,只是缺乏定價能力,因此就看互聯網企業能否揚長避短。 “至少它們對金融機構而言,是一個很關鍵的變量,能夠打破金融行業的壟斷利潤,起碼是個攪局者。 ”邵子欣指出,由於互聯網特點是贏家通吃,因此,對於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在這場互聯網金融競爭中,金融機構具有主業優勢,通過找准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也能贏得這場戰爭。

本刊記者馬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53

銀河證券試水H股

2013-05-13  NCW  
 

 

在A股持續低迷背景下,這只中國券商股上市,將試探海外投資人對於中國經濟

和股市的態度

◎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戴甜 文罕見的巨型承銷團,為了一個不過100億港元的項目。5月7日中午,港島香格里拉酒店熱鬧異常,21家券商擠在狹窄的通道里,一字排開,翹首等候到來的投資者。

中 國 銀 河 證 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06881.HK,下稱銀河證券)正在這裡舉行香港上市推介會。此次承銷交易的券商達到破紀錄的21家,他們共同銷售這個最多集資13億美元(約合106億港元)的IPO。

銀河證券的 IPO 給沉悶已久的香港資本市場帶來一絲興奮。年初至今,除同在進行招股的中石化煉化工程(02386.HK) ,未有其他集資額超百億港元的IPO。

銀河證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試水的作用,不僅預示未來交易活躍程度,更重要的是,在A 股持續低迷背景下,這只中國券商股上市,將試探海外投資人對於中國股市的態度。

對投資人而言,交鋒不會停歇,定價將是當下選擇的決定因素。

21家齊承銷

銀河證券本月6日展開上市路演,此次在香港 IPO 擬發售15.68億股,其中90% 為國際配售部分,10% 為零售投資者部分,集資最多106.2億港元,招股價介乎4.99港元至6.77港元。交易的保薦人為摩根大通、高盛及銀河國際,作為賬簿管理人的參與投行還包括農銀國際、野村、瑞銀、建銀國際、德意志銀行及渣打銀行等共21家。

此番上市的銀河證券母公司為銀河金融控股(下稱銀河金控) ,由中央匯金和財政部分別出資78.6%(55億元)和21.4%(15億元)于2005年成立,持有銀河證券89.4% 的股份。因此,中央匯金為銀河證券實際控制人;此次 IPO 後,銀河金控持股占比將降至69.58%。

銀河證券共引入七家基石投資者,共認購3.6億美元的股份,約占總集資額 的三成。其中包括認購1.0億美元的馬來西亞主權基金 Khazanah,各認購0.5億美元的 AIA 友邦保險(01299.HK)和生命人壽 Sino life,各認購0.3億美元的中國人壽和通用技術Genertec,認購0.2億美元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以及最後一刻被拉進來的中石化盛駿,認購0.8億美元。

據中國證券協會統計,銀河經紀業務淨收益由2008年至2012年排名第一。

招股書指出,截至去年末,銀河證券在中國有經紀客戶557.3萬人,副董事長顧偉國指出,其中包括19萬高端客戶,客戶數量比海通證券多約100萬戶,比中信證券多200萬戶。

根據招股書顯示,去年前九個月,銀河證券總收入在同業中排名第六,較上一年全年下滑一位,市場份額為 3.89%,經紀業務淨收入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5.23%,去年前九個月股票和債券承銷量及資產管理淨收入,分別排名同業第8和第24名。

銀河證券最初計劃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但在去年底中國證監會凍結 IPO 審批後,便放棄了在內地市場同步上市的打算。

不過,招股書指出,公司正準備 A 股 IPO,並計劃在可行時儘快開展。

銀河證券過去三年年度利潤分別為 27.9億元、15.8億元和14.3億元,按年分別下降43.2% 和9.6%,主要與股票交易量下降和傭金費率下跌有關,反映出A股市場受挫和證券行業競爭激烈。

銀河證券 IPO 將于5月15日定價,22日于港交所掛牌上市。同業比較一位參加完銀河推介會的投資者聳聳肩說, “從基本面看,銀河證券似乎缺少亮點,如果是低端的價格,會有興趣。 ”這並不是一位投資者的看法。銀河證券的招股價介乎4.99港元至6.77港元,相當于1.19至1.49倍的市賬率(PB) 。

“在路演中,投資者感興趣的價格多為低端價格, ”一位參與銀河證券預路演的人士指出, “投資者想要的價格大概介於1.1-1.2倍之間。 ”銀河證券的管理層一度希望發出較高的價格。 “目前海通證券(600837.

SH;06837.HK)大概是1.4倍的 PB,中信證券(600030.SH;6030.HK)大概是1.5-1.6倍的 PB。銀河證券整體不如前兩家,又因為是新股,應該有個折讓,因此低端的定價,可以獲得投資人的接受。 ”上述人士指出。

不過,在銀河證券管理層看來,證券業結構性的向上預期,成為此次銀河證券IPO賣點之一。

結構性增長包括券商的主要收入將由原來的股票市場拓展到包括債券、期貨、衍生品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和跨境市場等。 “ (證券)行業處於周期性向上的開端,下行風險較小,上行潛力較大。 ” 銀河證券副董事長顧偉國說。

較高的股本回報率(ROE)是管理層路演中,經常提及的一個要素。在2012年,銀河證券的 ROE 為8.5%,而中信證券的 ROE 為4.9%,海通證券的ROE為5.8%。

不過,一名海外機構投資人指出,“銀河證券雖然比另兩家證券公司擁有較高的 ROE,但其資產回報率(ROA)低於另外兩家, 所以它的杠杆率更高 ;而銀河的杠杆率,主要來自于更高的客戶保證金總資產占比。按照銀河的發展規劃,股權集資主要用于發展創新業務,如果創新業務帶來的回報不理想,可能反而會稀釋ROE。 ”銀河證券首席財務官祝瑞敏指出,中國證券行業的杠杆率平均是2.5倍,銀河證券去年杠杆率是3.7倍,自有資金是1.4倍,美國證券公司在金融危機後還有10倍以上,未來隨著監管放開和更多融資渠道,會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與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不同,銀河證券的業務並不分散。2012年收入中,經紀業務占83.8%,而中信證券及海通證券約占35% 及30.6%;銀河證券投行業務占收入的11.5%;資產管理業務占1.2%);包括海外業務在內的其他業務占3.5%。 “最近幾年,銀河證券大的業務指標都沒有怎麼發展。 ”香港一名投行分析師指出。

不過,由於經紀業務占比較重,因此有投資人希望, “A 股交投活躍起來後對銀河證券股價有利。 ”對於銀河證券的管理風格,兩位投資者稱 : “比其他兩家感覺更像央企,效率方面有待改善。 ”現年55歲的銀河證券董事長陳有安,兼任中央匯金投資公司副總經理。

在機構投資者推介會上,陳有安特意強調了自己的背景,稱自己曾在中央國家機關、地方政府、央企和地方企業有豐富工作經驗——國務院進行了七次改革,其經歷過四次——還曾擔任過甘肅省省長助理。

整合預期

陳有安將銀河證券比作東方雄獅,以王者歸來的氣勢借上市為契機實現騰飛。

“騰飛”的一種解讀是,銀河證券的上市被認為是將作為整合“匯金系”券商的平台。 “匯金系”券商資產整合平台之爭長期存在。自2008年證券公司“一參一控”政策出台以來, “匯金系”券商去留備受關注,而整合重點就在其絕對控股的銀河證券、中金、申銀萬國等上面。

一名銀河證券的人士指出,在去年公司年度會議上,陳有安提出要以銀河證券作為整合平台。該人士說,第一個可能整合的是中投證券。中投證券之前高管離職頻繁,原因之一是認為自己在並購後不太可能獲得好位子。

陳有安在記者會上回應財新記者時說,中國114家證券公司,和發達國家相比行業的集中度不夠,中國前十家證券公司的收入的市占率還不到45%。無論是監管當局的導向、或市場經濟的法則,行業並購乃是大勢所趨,會根據公司發展需要和市場情況擇機進行選擇。

一名參與銀河證券路演的人士指出,銀河證券無論從股東亦或資源背景來看,都是一個不錯的整合平台。

“不過,整合併非易事,且如果並購中投證券,對銀河證券市場份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協同效應有限。 ”一名券商行業的分析師指出。

整合預期對發行並無明顯影響,而市場窗口並不在最佳時機。

根據湯姆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3 年迄今香港 IPO 規模較上年同期下降20%至10.5億美元。

一名承銷商高管稱 : “銀河證券在路演當天,已經超額認購了。機構投資者反映踴躍,現在已超額認購數倍了。 ”瑞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5月8日撰文指出,投資者對於經濟與股市的判斷從來都是互有交鋒。從其客戶群體來看,對中國經濟與股市持樂觀態 度的海外基金經理也不在少數,如來自 Capital、Fidelity 等最大海外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另一方面, “唱空中國”的聲音亦不少見。

上述承銷商高管表示 : “最後定價會隨行就市。 ”一名海外機構投資者說 :“對 A 股雖然並不樂觀,但如果銀河證券發到1.2倍以下,是可以炒上一炒。長期看來,更願意持有龍頭公司。 ”本刊記者鄭斐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