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載]李嘉誠談投資訪談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35b2c0100qpth.html

成功,先花90%時間想失敗

  11月21日,《全球商業》和《商業週刊》採訪團隊一行六人,抵達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警衛團的森嚴戒備下,我們踏入直抵頂層第70樓的電梯。

  這棟樓高283米,由世界著名建築師Cesar Pelli設計(編按:Cesar Pelli設計的重要地標還包括吉隆坡Petronas雙塔、紐約IFC和正在興建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等),以藍綠色玻璃帷幕包裹,比鄰的就是中國銀行(3.37,-0.05,-1.46%)香港分行和匯豐銀行等地標大樓。

  長江實業大廈頂層,居高臨下,足可俯瞰與香港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維多利亞港,這裡,正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遙控55國企業的跨國指揮總部。

  李嘉誠在1950年創業,57年來,他從未遇過一年虧損,歷經兩次石油危機、文化大革命、亞洲金融風暴,他的企業卻能橫跨55個國家,走向日不落。由 「塑料花大王」李嘉誠走向「地產大王」李嘉誠,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李嘉誠,每跨入新產業,他雖不一定是產業的先行者,卻總能先馳得點。

  作為Forbes排名全球十大富豪、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國人對他並不算陌生,李嘉誠捐資籌辦汕頭大學和長江商學院,同為商界菁英和社會所熟悉;坊間也 不乏以「李嘉誠學」為名的商業管理書籍陳列書攤,但皆非李嘉誠最真實的原貌。為了取得第一手關於李嘉誠的真實記錄和對話,《全球商業》特別企劃了本次專 題,結合姐妹刊台灣《商業週刊》的採訪資源,用心製作呈現你所不知道的李嘉誠封面報導。

  為了安排這次採訪,我們與李嘉誠幕僚郵件往來,超過150封,越洋電話更難以計數。其幕僚作業高度縝密,因為極度重視風險控管的李嘉誠,不喜歡意外。在骨子裡,他是個極度厭惡風險的人。一個細節是:在長江中心70層的會議室裡,擺放著一尊別人贈予李嘉誠的木製人像。這個中國舊時打扮的賬房先生,手裡本握有一桿玉製的秤,但因為擔心被打碎,李乾脆將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巴菲特也極端厭惡風險,不喜歡意外)。

  現在,就請讀者們和採訪團隊,一起和李嘉誠對話他57年的日不落經營哲學……

  《全球商業》:大家都很好奇,你從22歲開始創業做生意,超過50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而且還一步步成為華人首富。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編按:香港以風球代表颱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於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考慮失敗(巴菲特自述我每年有50個「思考周」,工作約2周)。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1950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長江(實業)上市到今天,假設股東拿了股息再買長實,(現在)賺錢兩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買入長江(實業),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談風險

  瞭解細節,掌握資訊,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很有趣,一般人滿腦子都想怎麼成功,為何你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李嘉誠: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 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 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我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 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我常常講,一個機械手錶,只要其中一個齒輪有一點毛病,你這個表就會停頓。一家公司也是,一個機構只要有一個弱點,就可能失敗。瞭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全球商業》:哪些細節你一定會緊盯觀察?

  李嘉誠:現金流、公司負債的百分比是我一貫最注重的環節,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針(巴菲特也比較重視這2個指標)。任何發展中的業務,一定要讓業績達致正數的現金流。

  《全球商業》:90%考量失敗,可以說是,全方位預測風險的能力嗎?為什麼這件事比思考成功關鍵來得重要?

  李嘉誠:可以這樣說,就像是軍隊的「統帥」必須考慮退路。例如一個小國的統帥,本身擁有兩萬精兵,當計畫攻佔其它城池時,他必須多準備兩倍的精兵,就是六萬,因戰爭激活後,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料不到的變化;一旦戰敗退守,國家也有超過正常時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禦外敵。

  任何事業均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在經營事業上曾遇到不少政治、經濟方面的起伏。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畫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全球商業》:你相當強調風險,不過外人注意到的卻是長江集團五十年來,屢屢在危機入市,包含1960年代後期掌握時機從塑料跨到地產,89風波後投資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華運動時投資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膽之舉為何都未招來致命風險(逆向思維,不懂不做、不熟不做,不打無把握之仗)?

  李嘉誠:這其實是掌握市場週期起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週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又因為工業的基地轉移、必須思考要增加的投資、對什麼技術需求最大等等的決定,因應不同的項目找出最快達到商業目標的途徑,事前都需要經過精細嚴謹的研究調查。

  能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就是在市場旺盛的時候要看到潛伏的危機,以及當它來臨時如何應對,這是需要具備若干條件的。

  《全球商業》:你所謂的具備若干條件……?

  李嘉誠: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我常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經營一間較大的企業,一定要意識到很多民生條件都與其業務息息相關,因此審慎經營的態度非常重要,比如說當有個收購案,所需的全部現金要預先準備。

  我是比較小心,曾經經過貧窮,怎麼樣會去冒險?你看到很多人一時春風得意,一下子就變為窮光蛋,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事,都是步步為營(巴菲特講的:一生只富一次)。

  有一句話,我牢牢記住:「窮人易過,窮生意難過」,你再窮,你不能吃好的白米,你可以買最便宜的米,還是可以過,人家吃肉,你可以吃菜,最便宜的菜;但是窮生意很難,非常難。所以小心翼翼,可以講,如履薄冰。

  《全球商業》:你剛才提到,在不景氣時候能大力發展,關鍵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機會來臨時,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做出迅速的決 定。1977年,你迅雷不及掩耳的收購香港希爾頓酒店就很經典……(編按:長實以2.3億港元收購希爾頓酒店所屬的永高公司,整項交易用不到一週。這是長 實上市第一次重大收購案)(巴菲特講的:天上掉金子時要用大桶,而不是頂針去接。不要允拇指)。

  李嘉誠:最重要是事前要吸取經營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畫,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你掌握了消息,機會來的時候,你就可以馬上有動作(不斷學習)。

  能買下希爾頓是因為有一天我去酒會,後面有兩個外國人在講,一個說中區有一個酒店要賣,對方就問他賣家在哪裡?他們知道酒會太多人知道不好,他就說, 在Texas(德州),我聽到後立即便知道他們所說的是希爾頓酒店。酒會還沒結束,我已經跑到那個賣家的會計師行(賣方代表)那裡,找他的 auditor(稽核)馬上講,我要買這個酒店。

  他說奇怪,我們兩個小時之前才決定要賣的,你怎麼知道?當然我笑而不李嘉誠心自閒,我只說:如果你有這件事,我就要買。

  我當時估計,全香港的酒店,在兩、三年內租金會直線上揚。(賣家)是一間上市公司,在香港擁有希爾頓,在峇里島是Hyatt Hotel(凱悅飯店),但是我只算它香港希爾頓的資產,就已經值得我跟它買。這就是決定性的資料,讓這間公司在我手裡。

  《全球商業》:這起生意難道沒有別的競爭者?

  李嘉誠:一、因為沒有人知道,二、我出手非常快。其它人沒這麼快。因為我在酒會聽到了,就馬上打電話給我一個董事,他是稽核那一行的,我一問,他和賣家的稽核是好朋友,馬上到他辦公室談。

  你今天坐的地方(手指地上),就是希爾頓一部分地址。那筆交易我買過來後,公司的資產一年增值一倍。

  《全球商業》:你最近看哪些新的產業?

  李嘉誠:今天啊?很多新的東西,我昨天開會,講到Facebook(編按:由兩位哈佛生創立,是美國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點,每天上載850萬張照片。較特別的是使用者大多會留下真實姓名和資料,供交友或尋人之用)。

  從最初的幾家大學開始,有人說2011年還是2012年才達到4800萬名用戶,其實這公司上個月已達4500萬活躍用戶,但是如果你沒有這個information的話,要分析facebook,你的資料就不足夠。

  所以呢,做哪一行都是,最要緊的就是要追求最新的information,做哪行都是一樣(強調語氣)。

  

       

說投資

  不能負債、分散投資、重視現金及時收益

  《全球商業》:在事業上追求最新的信息,在個人理財上呢?

  李嘉誠:這麼多年來,1950年到今天,個人(資產)來講,從來沒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這樣,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有負債(巴菲特講的:不負債、不做空、不懂不做)。我在1956年以後,個人沒有欠過一個債,我的負債是這個(邊桌上有兩隻金屬做大、小北極熊雕像,指著小北極熊說),我的現金是這樣大(指著大北極熊),這個是我今天才運用的(比喻)啊(笑)!

  《全球商業》:個人理財第一個原則不能負債,那投資呢?

  李嘉誠:投資時我就是先設想,投資失敗可以到什 麼程度?成功的多幾倍都沒關係,我也曾有投資賺十多倍都有,有的生意也做得非常好,虧本的非常少,因為我不貪心。公司是從來沒虧過,個人的賺錢、財產,也 是一直增加。但我並沒有賺快錢的機會,因為我比較小心(巴菲特講的:我知道怎樣去快速掙錢,我只是看到我5、10年後會有固定的利潤)。

  《全球商業》:個人投資有沒有哪個時間碰到的挑戰最大?

  李嘉誠:沒有,因為我不是只投資一種行業,我是分散投資的,所以無論如何都有回報,我比較小心。而且我個人(資產),很多是一個禮拜便可以拿得到現金。

  《全球商業》:一週能拿到現金佔你的投資比例有多少?

  李嘉誠:不少於三分之一。例如政府債券、股票,一個禮拜都能拿到。我當然還有其它的投資,例如地產,這不是馬上可以兌換為現金。

  

       

談管理

  掌握拔尖知識、努力做到極致、建立好制度

  《全球商業》:李先生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說成功的三項原則,會是什麼?

  李嘉誠: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information,最好的技術是什麼,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補充:李先生說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傳統字面上那個意思,是best effort,做到極致)。不過,很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如果你判斷錯誤,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敗的代價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

  《全球商業》:你剛剛提過必須有最新的信息,除此之外還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業從零售業、港口運輸一直到石油產業,種類包羅萬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李嘉誠:現在是一個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戰很多。我們業務遍佈55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所以靈活的架構可以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還可以給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甚至讓他們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 公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則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確保創意空間。例如長實,長實在過去十年有很多不同的創意組織和管理人員,他們的表現都很出色,所有項目 不分大小,全部都是很有潛力和有不俗的利潤。

  大家一定要知道,企業越大,單一的指令與行為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會限制不同的管理階層,發揮他的專業和經驗。

  我舉一個例子。1999年我決定把Orange(編按:指原本和記黃埔集團旗下的一家英國電訊業務公司,後高價賣出)出售,賣出前兩個月,管理層建議我不要賣,甚至去收購另一家公司。我給他們列了四個條件:如果他們辦得到,便按他們的方法去做。

  一、收購對象必須有足夠流動現金;二、完成收購後,負債比率不能增高;三、Orange發行新股去進行收購之後,和黃仍然要保持35%的股權,我跟他們說,35%股權不但保護和黃利益,更重要是保護Orange全體股東的利益;四、對收購的公司有絕對控制權。

  他們聽完後很高興,而且也同意這四點原則,認為守在這四點範圍內,他們就可以去進行收購。結果他們辦不到,這個提議當然就無法實行。

  我建立了四個坐標給Orange管理人員,讓他們清楚知道這個坐標,這是公司的原則,然後他到那邊發展時,在這四個原則發揮才幹。但是不能超越我這個四個coordinates(在空中比出四個坐標)。

  這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其實在長實、和黃集團裡面,我們有很多子公司,我都會因應每家公司經營的業務、商業環境、財政狀況、市場前景等,給他們訂出不同的坐標,讓管理層在坐標範圍內靈活發揮。

  《全球商業》:你提到經營企業成功的第三的原則是人才,威爾許說他花六成到七成時間在人才身上,你如何定義優秀人才的準則是什麼?

  李嘉誠: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不斷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不過有些人卻一定要避免。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卻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企業也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或者灰心喪志的員工,更無法容忍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明星。

  我的經驗是,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因此,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聆聽得到沉默的聲音,你要問自己團隊和你相處有無樂趣可言,你可不可以做到開明公平、寬宏大量,而且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不過我要提醒,有原則和坐標,而不是要你當個費時矯枉過正的執著的人。

  可能是我少年憂患的背景,可以讓我在短時間內較易判斷一個人才的優點和短處,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

  《全球商業》:當了五十多年的老闆,對於管理、領導,你有很深切的體悟,也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發表演說,能否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異?

  李嘉誠: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闆,還是一個 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 魅力和號召力。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經營之道

 

  「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全球商業》:今天的對談,你談到許多從經商之道,是否呼應你在今年(2007年)汕頭大學的演講中所說「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你說若能「拈出這四句話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

  李嘉誠: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如果你沒有主意,怎麼樣「不疾而速」?

  「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我們現在大概有25萬個員工,分佈在55個國家,而我們員工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沒有良好制度,你沒有足夠時間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種因素(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成功的藍圖自然展現。

  《全球商業》: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實是在風險管理、信息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才能「一擊即中」。你如何把這樣的成功心法,傳授給你的後代?

  李嘉誠: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讀華爾街財報,從中學商業規則

  隔年,他開始將部分資金投資華爾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軍火的、潛艇的,一點一點買進。他從不按直覺投資,而是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商業規則。華爾街財報是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李嘉誠對《全球商業》採訪團隊強調。去年,他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提出「成功領袖必備條件」,特別強調領袖必須善用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

  

      60年從不間斷……睡前看書、對著電視節目學英語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時半刻很難看得清。「憂患不一定帶來智慧,但會擴大人的體驗,令我們審慎客觀。考驗式的經歷,也讓我們超越既定觀念與偏見的束縛。」李嘉誠語重心長地對採訪團隊說。

  60年後的今天,他仍自學不輟,回家仍必做兩項功課,一項是晚飯後,看電視學英文,一項是就寢前的閱讀。「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

  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辭集,上刻六個銀白色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這本書,收納李嘉誠歷年重要演講與文章,也為他的人生下了註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而後成就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香港中環長江實業大樓第70層紀實

  他在這裡

  遙控55國事業

  未見到李嘉誠前,我們好奇著,這位在14歲以前,歷經家道中落、戰亂逃亡、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身染重症,吃過人世間少見的苦,其後卻贏得人世間少見財富的企業巨擘,他的辦公室,是否光華璀璨,與其地位相稱?掌管龐大事業,他的言詞是否犀利、急切、不耐煩?

  「你好,我是李嘉誠,請指教。」

  在我們抵達之前,他已在會客室等候,見我們抵達,立即站起,掏出名片,雙手遞給我們。笑容讓他的雙眼如同彎月。財富並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雖擁霸業、卻無霸氣。

  沒有獎盃、照片與文件的辦公室 

  六台電話機最醒目

  手腕上的精工表,市價港幣千元,使用超過10年,他總習慣將它調快20分鐘,以提醒自己準時。身上總穿著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領帶永遠是藍白色系,「這樣比較簡單」,他說。鼻樑上的黑框眼鏡,年齡超過10載,最近因為近視增加,換了鏡片卻沒換框。事實上,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他的眼鏡樣式從沒變過。

  想在他辦公室發現什麼驚人特色嗎?沒有。他的辦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沒有任何獎盃、獎座,沒有文件、照片,沒有音響與電視,甚至連一本襯托學識的書籍都沒有。唯一能證明這間辦公室主人確實是李嘉誠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誠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禮物。

  他似乎刻意讓辦公環境不帶個人感情,假設另一人宣稱這是他的辦公室,似乎也無不妥。簡單到令人懷疑平日究竟有無使用。「我每週來這裡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會留紙,今日事今日畢。」他笑著解釋。

  一個小線索證明他確實高度使用辦公室。右手邊的手提電腦,是他隨身使用、掌握訊息的利器。左手邊的桌上型計算機,桌面顯示長江集團旗下和記黃埔股價, 計算機下方放置一張紙片,以細字列出數十檔他常看的股票名稱。被譽為「亞洲巴菲特」的他,一出手就是上億,被香港股民視為重要指針。

  除了兩台計算機,李嘉誠辦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台電話機。座位後方共四台。第一台,只有最親密的朋友與家人,才能連上線;第二台,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台與第四台,供集團開會使用。左手邊兩台,第一台,直通秘書室;第二台,可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七人座位、六台電話機、兩台計算機,構成他的工作藍圖。長江集團近年重要決策,就在這裡決定。

  三幅真跡字畫透露心境 

  「結中等緣,享下等福」奉為座右銘

  雖然他的辦公室功能性遠超過抒情性,但牆上三幅真跡字畫,卻悄悄透露他的內心世界。它們都是李嘉誠親自挑選。

  第一幅是張大千畫作,名為「李白詩意」,山林氤氳以綠彩潑墨而成,水氣瀰漫、渾然天成,天光則以白粉揮灑,更顯亮麗清朗。題字來自李白詩作「山中問答」:「問予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代表心境很寬。」他說。這幅畫在他辦公桌正前方牆面,抬頭可見。

  第二幅位於櫥櫃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畫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後裔,他歷經明朝滅亡,遭國毀家亡之難,由皇室貴族淪為一介平民,於是裝瘋扮啞,不與人語,後來為避害而出家為僧,被喻為「清初四大畫僧」之首。李嘉誠說,八大山人畫作一般是不開心的,唯有這幅畫是開心、自在的,「光這一點,就值得掛在這裡。」

  第三幅是書法,掛在他右手側牆上,離他最近。詩句為清代儒將左宗棠所做,字為名家所寫:「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字句的意境深遠,李嘉誠很有所感。他說:「對句剛開始的四個字,發上等願、擇高處立,連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這不稀奇。」

  然而,為什麼擇高處立後,要結中等緣?

  「結中等緣是不一定與同一個階級、社會地位的人來往,這不容易。」至於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貴後,能過樸素簡食。

  勤儉兩字,是左宗棠家訓強調的重點,譬如他說,雖大富大貴,亦靠不住,唯勤儉兩字可以長久。這樣的信念,也在李嘉誠的生活中實踐。

  說明對聯意義後,採訪開始。他提筆送給讀者一句話:「不疾而速」。

  相較於廣受中國文人歡迎、規矩穩重的北宋蘇東坡字體,他更偏好元代書法家趙孟的飛揚勁拔,字體反映他內在性格──「不疾」卻能快速達到目的,這是經商處事的境界。他專注簽字。身後玻璃窗外,湛藍的維多利亞港,船來船往。

  《全球商業》採訪團隊與李嘉誠五個小時談話中,身為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董事會主席的他,沒有任何一通手機、電話響起,沒有任何人急忙闖入,打斷我們的 談話,沒有臨時增加的行程,縮短我們的與會時間。他眼神聚焦,專注傾聽我們的問題,不疾不徐地回答。領著讀者,進入他「不疾而速」的傳奇人生。

  

       

悟出金錢真義

  三分之一財產捐助公益

  當你擁有全世界,還會想要什麼?這趟歷時半世紀的探索之旅,李嘉誠獲得從代代相傳的財富觀

  掙脫出來,那一刻的快樂。

  2006年8月30日,在長江實業集團業績公佈會上,李嘉誠宣佈把其私人持有的約28.35億股長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數捐給李嘉誠基金會,以當天長江生命科技的收盤價0.85港元計,這部分股權總值約24億港元。李嘉誠並承諾,未來還將有巨資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會少於我財產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統計李嘉誠身家約230億美元。但這個數字僅限於他對長江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價,並未計算其他私人投資。用最保守的角 度估算,230億美元的三分之一,約77億美元,這將是全球華人私人基金會中金額最高的一個。基金會未來收到的捐款,將隨著李嘉誠私人財富的擴張,只會 多,不會少。

  2007年5月,《時代》雜誌公佈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項,李嘉誠亦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BillwGates)齊名(詳見右頁表)。

  28歲,首度一夜無眠…… 

  有錢卻不快樂,開始探索內心富貴

  金錢,對華人首富到底意味什麼?

  因為他目睹父親從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落魄到一名寄人籬下的職員。他經歷過沒錢就沒有尊嚴、沒有家、無法讀書的困境。年輕時,李嘉誠曾經是金錢主義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歲,李嘉誠創業後六年,他已經躋身百萬富豪。那時候的他,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他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新宅面向維多利亞港,與當時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較,這已經算是「豪宅」。

  但是,搬進新家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數十年後的今天,他都還清楚地記得,那一個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將窗外樹影投射進屋內,風吹得它們 搖搖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從潮州山區倉皇逃離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與祖母相偎而眠的溫暖,到香港後必須搬開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鋪入 睡,創業後以工廠為家,唯有機器運作的聲音能讓他安穩入睡、機器一停他就驚醒的日子……曾有的快樂與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靜、寬敞,顯得多麼不 同。

  「還不到30歲,我就擁有足夠我一生開銷的錢。」變成富翁後,他卻茫然,「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望著窗外,他問自己。

  他走出新家,駕車往山上開,在西半山寶珊道這條單向道盡頭停下,坐在樹下的石頭上,望向維多利亞港思考:「我這麼有錢,身體很好,為什麼沒有非常快樂?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財富能令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李嘉誠發現,金錢帶來的快樂滿足感不能持續。

  思索持續到第二天晚上,他終於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錢什麼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沒有錢一點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將來有機會,能對社會、對其他貧窮的人有貢獻,這是我來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時從那時開始,他對金錢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他領悟出:「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28歲後,他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真正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是1980年,他52歲時,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http://news.imeigu.com/a/1315556132015.html

(i美股訊)北京時間9月9號,紐交所亞洲區總經理楊戈談做客i美股,與與各位網友在線交流赴美上市話題,訪談內容可以登錄楊戈在i美股的賬號@紐約證券交易所查看。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

1、上市時機既取決於市場情況也要結合公司自身

提問:現在市場環境不好,是否企業要等到明年才能重啟IPO?

楊戈:上市時機應該考慮多種因素來決定。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對資本市場的未來預期,競爭對手的上市時間表,企業股東對IPO估值的期望值和要求,等等。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就像土豆,在資本市場最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上市,一定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提問:楊先生,據您掌握的情況,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是否將會擁有一波中國電子商務公司的上市熱潮?

楊戈:有很多電商公司在準備上市,但能否成功,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情況,以及這些公司本身的業績。

2、中概股信任危機還沒過去 

提問:此前由於VIE結構、財務欺詐等事件,中國概念股公司整體遭遇信任危機,並影響到新股的上市進程及估值。經歷過8月份假期後,請問在你看來,上述負面因素是否已釋放完畢?從2011年9月開始,是否也講迎來一波類似2010年的上市熱潮?

楊戈:個人意見:中國概念股的信任危機還沒有完全過去。但是7月份開始,國際資本市場,包括美國股市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大幅下跌,這從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中概股危機。所以現在市場上的主要矛盾是投資者對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的信心,中概股的信任危機反而不是目前投資者考慮的主要問題了。

但我相信投資者最終是逐利的。投資者做空是因為有利可圖,同樣,在某個時點,如果做多能得利,why not不做多呢? 從長遠來看,中概股危機是幫助清除了市場上的害群之馬,有利於中國公司的長遠利益。

從目前情況看,在今年下半年,不太可能出現類似去年9月開始的那樣一波上市熱潮。但是,只要市場穩定下來,仍然會有一批中國公司可以成功IPO上市。就像2008/09 的金融危機之後,市場穩定了,哪怕還處於低位(道指9000點左右),但是仍然可以進行IPO上市。因為市場穩定,就可以讓IPO進行定價了。

3、紐交所調低上市門檻吸引更多中國互聯網企業

提問:楊先生,您曾提到紐交所在2009年調低了上市門檻,可否具體介紹下?

楊戈:是的,紐交所在2009年調整上市要求。此前要求三年連續盈利,或者最後一年收入超過7500萬美元。這樣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達不到,包括百度IPO上市時也達不到這個要求。09年開始我們只要求IPO公司市值達到1.5億美元,IPO融資超過4000萬美元。這樣很多互聯網公司就可以來紐交所了。

所以大家看到2010-2011年目前中國共14個網絡公司在美國IPO,其中9個在紐交所:優酷,人人,奇虎,搜房,噹噹,鳳凰網,​​淘米,網秦,易車. 基本上規模較大的都選擇了紐交所。其中優酷和奇虎是過去10年以來,在全美國的IPO裡面,首日表現最好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一名還是百度)。

但是,紐交所調整之後的標準仍然比納斯達克要高很多。第一,紐交所要求4000萬美元的IPO最低融資金額,哪些融資500萬-3000萬美元的“APO” 或Mini IPO 的項目就不能來紐交所。第二,紐交所要求轉板企業要有1億美元的流通股市值,這樣哪些OTCBB買殼的公司就不能轉到紐交所,只能去其它交易所。

提問:與其他的交易所相比,紐交所對上市企業的主要吸引力在什麼地方?

楊戈:第一,紐交所的品牌-全球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證券交易所;第二,紐交所上市公司的質量- 物以類聚; 第三, 紐交所對上市公司的支持和服務; 第四, 紐交所對中國市場和中國公司的高度重視

4、為何很多在美上市企業流通性差?

提問:很多中國概念股在美國並不受關注,成交異常清淡,很多在國內有些名氣的公司,一個交易日也僅成交幾千股,請問您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

楊戈:流通性不好可能有很多因素,一:行業或商業模式不被投資者認同,或二:投資者關係做的不夠好,或三:投資者構成里大型機構長期投資者比例太高,等等。需要對症下藥:A.進行增發,增加流通比例, B.多做投資者宣傳,等等。總體來看,TMT,新能源行業在美上市公司流通性最好。

5、美國投資者最看重成長性

提問:對於盛大文學、迅雷這種在美國找不著參照公司的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是否會遇到更多困難?

楊戈:在美國如果有很好的類比企業,那當然對投資者的接受程度會很有幫助。但不是說沒有類比企業,投資者就不會接受。比如,奇虎在全世界都沒有類比企業,是一種非常創新的模式,但是美國投資者非常認同它的模式。關鍵還是你的模式有沒有很好的成長性,企業的素質,管理層的水平等等最基本的因素。

6、借殼上市已到盡頭

提問:楊戈先生,您好,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小企業赴美借殼上市的的發展前景?

楊戈:應該說去美國OTCBB借殼上市這種在中國盛行多年的模式,已經到了盡頭。經過中概股危機,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已經非常清楚這種模式帶來的弊端和風險。相信企業家也應該意識到這種模式不是一種捷徑,沒有可取之處。上市還是必須回歸主流,把企業經營好之後,走IPO上市的正規途徑。

7、有進有出是成熟資本市場的特徵

提問:您怎麼看目前美股上私有化退市的中國概念股?私有化有何難度和障礙?退市後重新在其他市場上市的前景如何?

楊戈:有些中國公司在美國股價不好,流通性差,尋求下市,回歸A股或香港,是正常現象。的確,市場不是100%有效率的,不同市場之間,由於對某一行業的認識不同,是存在套利空間的。但是,如果是由於造假等原因被迫私有化退市,那到其他市場的情景也不會好。

8、提問: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TMT領域,貌似NYSE最近1年多也加強了對中國TMT Pre-IPO公司的爭取。請問楊先生怎麼看待鄉村基(CCSC)這樣的消費類公司赴美上市,是否看好中國消費公司赴美上市的前景(鄉村基的換手率目前看並不理想),紐交所是否有計劃加強和中國消費類Pre-IPO的接觸

楊戈:我們非常看好消費類行業的發展前景。中國處於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過去其它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中國目前這個階段,會有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對很多消費行業帶來很多機會。鄉村基雖然目前市場表現不太理想,但是仍有4億美元左右市值,市盈率仍需非常高,說明投資者還是看好它的未來。

提問:除了消費類的,TMT,教育還有什麼行業適合到美國上市,比較收到美國投資者的認可呢?

楊戈:總體看來,主要有五個行業的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TMT,教育,醫療健康,新能源,有新模式的消費概念。這可能涵蓋了90%的到美國IPO的中國公司。當然,去其它美國交易所買殼上市,APO的中國企業就五花八門,什麼行業都有,但這些不是主流。

9、其它赴美上市相關話題

提問:如果在紐交所上市,上市公司每年的支出費用大致得多少?

楊戈:在美國上市,每年的維護費用主要是審計師,律師,投資者關係的費用,這和在哪個交易所上市無關。並且取決於公司規模,聘請什麼樣的中介機構。如果是中等規模企業,請四大會計所,知名律師,每年去美國見投資者,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在150-200萬美元左右。交易所收取上市公司的費用是很小,3萬多美元

提問:有沒有可能一個企業變成事實上的“已經上市”?就是走完了所有交易前的程序,因為市場不好之類的原因,突然停止?有法律依據麼?有先例麼?

楊戈: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概念:Public company, listed company。你指的可能是:一個公司已經走完SEC申請流程,在SEC已經declare effective, 批准成為Public Company, 但是由於某種原因,IPO失敗,沒有開始在交易所交易(Trading)。準確講,這家公司是“公眾公司”,但還不是“上市公司”。

提問:請問一個小白問題,在電子交易時代,紐交所那個交易大廳還有用嗎?

楊戈:至少到目前為止,交易大廳的作用還是不可取消的。比如,去年有一次美國股市在幾分鐘之內,大跌超過10%,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電子交易系統的程序化交易所導致的小概率事件。但馬上在幾分鐘之內又回復到正常水平,主要就是因為紐交所的交易大廳還在維持正常的交易價格,使投資者看到那個價格才是真實的。(i美股wind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3

Zara創辦人 唯一授權訪談實錄

2011-11-07  TCW




對很多人來說,Zara仍是一個 謎:沒有人知道創辦人阿曼西歐‧奧爾特加(Amancio Ortega)是什麼樣的人,也不理解為什麼他的衣服可以賣這麼便宜,如何讓設計水準趕上經典的服裝品牌,又如何持續不斷更新店裡的貨品?他成功的秘訣是 什麼?那時候,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至今,仍有許多人想問個清楚。該企業內部一位高層提供了答案,他總結四個經營之道:「首先是價格,整個運營過程全 部自行掌控,沒有中間人和代理商;其次是低價採購原材料;再就是雇用廉價勞動力;最後則是薄利多銷的行銷模式,利潤空間雖然很小,每件衣服賺不了多少,但 是賣出的量很大。」

還有一個基本要素,是緊跟最新時尚服裝的趨勢。一位Zara的風格設計師解釋說,這個品牌最大的成功,在於能夠迅速捕捉和闡釋時尚流行趨勢,以及顧客的喜 好變化。她說:「英德斯集團(編按:Zara母公司)設立一個由四十個人組成的部門,分派到紐約的舞廳、巴黎的商業區、西班牙的酒吧等各種時尚場所,針對 目標對象,追蹤研究流行趨勢。」

如果還要追問成功理由,我可以再補充一點,這也是最根本的一點:保持庫存的不斷更新,每週有四○%的貨品被換下來,每三天就會有新的服飾發送到店裡。也就 是說,其他公司都是按季一次性推出新品系列,而Zara則是按照顧客需求不斷更新產品,打造「速食時尚」(Fast Fashion)。

只管做好職責,不管頭銜

當英德斯集團第三千家專賣店開幕時,奧爾特加對我說,他一直放在心上的, 就是那家襯衫店的待客之道──永遠不能忽視顧客。當年那個認真勤勞的小夥子, 總是準備隨時幫助有需要的客人。而如今這個大人物依然如故,他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了。

他離開先前那家店,到拉瑪哈當店員。那是一家很大的店,有好幾家分店,姊姊貝比塔、哥哥安東尼奧也在那家店上班。很快他就脫穎而出,被認為很有經商才能, 並提升為部門負責人。

拉瑪哈的老闆十分看重奧爾特加提出的建議,同意由他負責把店裡銷售的布製作成衣,手工部分就由他的大嫂普理米蒂娃來完成,她是個服裝設計師。結果很不錯,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奧爾特加不想把自己創意的附加價值讓給別人,決定不再做銷售員,要做產品加工。在十年的工作經歷中,奧爾特加接觸了很多紡織品生產 商,這使他能夠拿到這個行業的批發價,也積累不少自己的客戶。

有了這些條件,再加上銀行二千五百比塞塔的貸款,奧爾特加在一九六三年和家人正式創建了自己的企業──高亞製衣。剛開始他們建了一個簡易的廠房,主要生產 當時流行的女性棉製家居服,結果賣得比預期的好。奧爾特加把大部分的收益投入生產,接著開始加工服裝,甚至還有部分產品出口到國外。經過了十年,他的企業 已經擁有五百名員工,還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就缺零售這最後一個環節了。

直到一九七五年,奧爾特加在拉科魯尼亞開了第一家Zara店,才終於完成垂直整合的經營模式。在當時歐洲時裝業沒有多少人知道這種模式,一個曾經在這個家 族企業工廠工作過的人說,頭幾年,為了在加利西亞打響新品牌Zara, 奧爾特加夜以繼日的工作。接著他又建了幾家工廠,安裝數條生產線,藉著擴大生產積聚資本,為實現未來的夢想奠定基礎。有一次,奧爾特加對我說:「你看到了 吧,我沒有辦公室。我的工作不在文件堆裡,而是在工廠。」確實如此,我認識他的時候就是這樣,我是在配送廠房、掛著的衣服堆裡第一次見到他。

很多年來,這家公司的人員結構表面看起來,讓人覺得有些不合常規。剛開始時,英德斯集團沒有任何職務,和奧爾特加一樣,同事們也都沒有自己的辦公桌椅,只 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麼,但沒有頭銜。

創業之初,奧爾特加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帶領企業向前衝,凡事親力親為。然而,當業務拓展的事情接踵而來,應接不暇時,他領悟到經營運作不光局限紡織領 域,在不動產領域也是同樣道理。這一點,對公司的進程是決定性的關鍵。「我是一個失敗的建築師,但我非常喜歡看設計圖,即興解釋時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細節。 從最初的規畫開始,我們就不斷劃分工作區,看到一家一家的專賣店規畫成形,我可以感覺到那就是英德斯集團的核心。設立每一家店,我都是全心投入,從拉科魯 尼亞的第一家店開始,到近幾年在亞洲,還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那些店, 只是現在我不再親自出馬,而是委派相關部門的人負責。」

奧爾特加很清楚、同時也知道,保持公司的本色是他的責任:「不久前,我在其中一間專賣店展示間,看見一個角落的裝飾與各店的整體風格很不協調,這引起了我 的注意。我立刻叫來正在布置櫥窗的小夥子,跟他說明這個情況,讓他清楚知道這種失誤的嚴重性,展示與我們企業文化不相符的形象,不僅直接影響這一家門市, 還會連帶影響整個英德斯集團。脫離了自己的市場經營本分,結果會適得其反。」

雖然沒有讀過企業管理碩士,但奧爾特加的工作信念從不曾動搖。當說到自己在高亞製衣打拚的頭幾年,奧爾特加是這樣解釋的:「我是從賣棉製家居服開始的,當 時哪種衣服受歡迎,我們就生產出來賣給客人。我不喜歡那種生意模式。如果顧客想要買的是別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手上衣服漂亮,就硬要賣衣服給他。我那時就 覺得應該要了解顧客的心理,替顧客著想,但是如果想做到這一點,就得自己掌握銷售權。同時,我也看清楚了,沒有人買東西只看價錢,每個人買東西,最重要是 看產品是不是他喜歡的。所以一定要抓準產品定位,這就是關鍵所在。」

打造專賣店,是經營核心

奧爾特加偏愛的業務是產品和門市,也是經營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他採取的行動方式就是「做決定」。做決策,常意味著要冒風險,只有讓時間來證明對錯。就像在 墨西哥開店,是他親自出馬完成的,如今那已是最成功的門市之一了。

目前,大多數的Zara店面都是租賃的,他曾提到過:「以前我都是親自出差,去看這個城市、了解這家店,還有這個國家,一定要做到最好,因為店是企業的心 臟,是公司的主角。我能租到任何一個我看上的店面,因為只要位置好,不管租金多貴,我也能讓它產出更多的效益。」

在服裝界的大企業裡,英德斯集團是唯一一家做到垂直整合的企業。比如蓋普(Gap)和H&M,只設計、銷售,並不生產;班尼頓 (Benetton)也只設計和生產,但其銷售網絡都是以特許合約的方式代銷。但奧爾特加不採這種策略,頭幾年,幾乎所有店面都是買下來的,全是他名下的 財產,除了德國和日本等地有些特殊情況,先以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經營,還有一些國家因為政治原因或社會問題,只能簽訂特許合約代銷。隨著時間流逝,英德斯 集團不斷壯大,奧爾特加改變了開店模式,現在全部採用租賃方式。

我請他聊聊他在開拓國際市場時,令他印象最深的事:「那是一九九○年的某一天,我來到巴黎,公司剛在巴黎歌劇院廣場附近開了第一家店,在巴黎這個創造出無 數奢侈品神話的時尚之都,當說到迪奧或是香奈兒,人們都是懷著無上的仰慕之情。但我一直都認為,人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理解時尚,我的目標是要推廣最佳 性價比的經營模式,也就是讓所有社會階層的人都有權利穿得漂亮。

奧爾特加的歐洲夢一步步實現著,這讓追隨他的人辛苦沒有白費。他們從西班牙西北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工業區,努力打拚到今日的局面。那個曾經迷失在阿斯圖里 亞斯(Asturias)和萊昂之間的男孩,正在實現一個看起來不可能達成的夢想:征服歐洲。(本文摘錄自第一、二、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90

分享《荷爾蒙經濟學》:3月20日新浪微訪談答問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76

比爾-蓋茨說,自己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馬 云說,婚姻就像企業一樣。張茵說,家庭和睦是自己事業的引擎。史玉柱說,找到老婆就退休……著有「富豪三部曲」的財經作家@東方愚 ,3月20日16:00-17:00與大家分享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探尋婚姻對個人成長與性格塑造的影響。

微訪談地址:http://talk.weibo.com/ft/201203204693

訪談內容(共63個問題,15個回覆):

張菁凌-Serena :向@東方愚 提問:寫這本書的過程,瞭解了這麼多夫妻背後的故事,是否也促使您反思自己的婚姻和人生呢,這些對您有啟發嗎?

東方愚: 那天在學而優書店跟讀者分享時最後說到這一點。五年裡採訪和調研了數十位企業家,這是我的工作。真正影響我的,是在看到形形色色的迷惘、無奈、歇斯底里甚至大撤退後,覺家庭和婚姻是第一位的。下午和焦點科技董事長沈錦華電話,他也如此感慨

張桓 :向@東方愚 提問:你如何看待很多所謂成功企業家大都離婚再娶或者有小三的現象?

東方愚: 如果名存實亡,去突破一些宿命的東西是有勇氣的表現吧。

黃慧子01 :對 @東方愚 提問:您好,我對擇偶婚姻秘密這個話題還沒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我想問您寫作的靈感都來自於哪裡?在寫作中怎麼才能體現出自己獨特的感覺呢?

東方愚: 我寫的是非虛構的東西。靈感談不上,機緣是這幾年在南方週末上寫企業家財富史與商業技能,採訪時總會發現其賢內助對一家企業經營和個人性格塑造的諸多影響,這些素材一直留存著,後來橫向對比,發現了許多好玩現象,於是寫下來,有了《荷爾蒙經濟學》一書。

華夏視界 :對 @東方愚 提問:請談談對婚姻的持久性來說,是婚前選擇重要,還是婚後的經營更重要?

東方愚: 兩者不是非左即右的關係。《荷爾蒙經濟學》一書有對這個問題的具體分析。不過許多東西是相通的,英國一位經濟學家好像叫萊亞德寫過本書,關於幸福的經濟學。他提到七大因素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交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價值觀。

荒城張劍鋒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國內企業家夫妻很多都形同陌路了呢?目前那一對比較模範啊 呵呵

東方愚: 比行同陌路值得關注的是「假志同道合」。利益共同體有時很美,有時能讓人得分裂症。「目前」模範夫妻,哈哈。柳傳志和龔國興,段永平和劉昕,李東生和魏雪,江南春和陳玉佳。

羅敏夏 :向@東方愚 提問:你下本書想寫什麼?

東方愚: 「中國棄業家」們,實業的詛咒。已經在做調研和採訪了。現在跟企業家們聊,高頻詞彙之一便是——逃離。

若蘭寶兒 :對 @東方愚 提問:企業家的擇偶標準與普通人一樣,愛情當道。有人說企業家「見」明星就死,凡是有明星沾上點花邊新聞,就完了。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東方愚: 「山西首富」李兆會玩資本和娶車曉兩不誤。09年和他家人喝酒時,他六叔李文傑也誇其為人才。所以所謂「見光死」要麼特指特定的光,要麼誇大了光合作用,要麼發生光合作用的本身就是草包。

雷祖波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當你在寫作財經稿件進入一定階段後,最大瓶頸是什麼?

東方愚: 1、想瞭解真相卻感覺每進一步真相後退兩步的悲催。2、從無知者無畏到對哪怕一些細微事物敬畏的苦逼。3、寫作風格模式化的危機。

米卡zZ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荷爾蒙經濟學裡涉及到的夫妻,有多少婚姻是為了彼此事業的成長而成就的?所謂「挑對老公」「挑對妻子」,這個「對」字裡更多的是不是彼此綜合的考量的指數?其實不關愛情什麼事?

東方愚: 愛情為什麼不是綜合考量的元素。「65後」的那批商人被八九事件和九二講話改變命運和價值觀,大都為事業上的提攜而到一起。

克里桑斯朵朵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你最欣賞的企業家夫妻是段永平和劉昕,原因是?

東方愚: 能放得下很多東西。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且能殊途同歸。

raydezio :向@東方愚 提問:請問婚姻可以用一種簡單易懂的經濟學現象來概括嗎?這樣或許我們能更好的理解,謝謝解答~

東方愚: 《荷爾蒙經濟學》中用了七個經濟學原理對七種類型的商人婚姻進行瞭解讀:帕累托最優原則、風險偏好理論、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凡勃倫效應、比較優勢論、蝴蝶效應、囚徒困境。當然多數人是一項或幾項的混合體。

馨怡之菲 :我在微訪談向 @東方愚 提問:喜歡你的書,角度獨特,內容豐富、風趣而不失厚重。婚姻問題向來屬於隱私,面對記者很多企業家往往選擇避而不談,請問你是如何讓這些採訪對象放下防衛信任你願意和你深度而細緻地交談?

東方愚: 我不是娛記。我只是想從賢內助在其創業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來看一家企業及掌門人管理風格和性格的嬗變。有時問這一話題是水到渠成,有時見縫插針,有時軟磨硬泡,當然,吃閉門羹的也不少

NATeeco :對 @東方愚 提問:中國企業家對擇偶有怎麼樣的標準呢?您是怎麼看待以傍大款為畢生目標的女孩呢

東方愚: 從50後現在的80後,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特徵分別是媒妁之言、事業夥伴和精神寄託,代表人物分別是曹德旺、黃光裕和李兆會

胡瑞婷-magic :向@東方愚 提問:為什麼您如此關注企業家的婚姻問題呢?

東方愚: 「富豪三部曲」前兩部分別關注的是紅火的創業和灰暗的政商關係,現在回歸生活本身。08年的金融危機和這一波國進民退,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萌生退意,至少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東西——健康、家庭等。

陳家菜園 :對 @東方愚 提問:您最欣賞哪對企業家夫妻?

東方愚: 段永平和劉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93

雪球訪談:熊熊談民生銀行2011年報及投資機會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y88.html
求是: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行在經營上的問題:快不是問題,關鍵是穩.要在效率和風控方面取得成績.在股東層面上,現在的問題是制衡不夠.歷史上,廣大小股東常常被所謂的大股東魚肉.若人壽能成為大股東,對制衡和經營上均會有巨大的作用.怎麼看?

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的效率應該還行,風控這個要經過一輪經濟週期才能看清楚,因為目前民生的不良率是有水分的,特別是商貸通的不良率水分較大。
其實民生銀行的股權結構如果在國外倒還不錯,在國內有個問題,怕被人摘桃子,所以民生的管理層有衝動加快發展,以後如果真被摘桃子,也能有個好價錢。
人壽成為大股東好處自然明顯,畢竟人壽這棵樹比較大。同時人壽如果成為大股東,會是一個「長期股權投資」型股東,可能會讓民生穩健下來,兼顧短期與長期利益。
總體看民生相對很多股份制銀行,還是進步很大的(03-30 11:57)

求是: 民行目 前最為看好的是其組建專業化分行去應對小微企業的難題,同行中還沒有對手.但是其內控/風控和效率能否做好及做高,還要有幾年的時間去觀察和檢驗.目前史 /盧等大佬只是在民行割禾青.由於史已察覺到人壽有意摘桃,就怕管理層會不惜代價地擴張及大佬們加速掏空.對民行未來幾年的高速發展是有期待的,但又極擔 心其治理水平.怎麼看?

熊熊babybear13: 回覆@求是: 呵呵,民生目前這個確實股份制銀行,包括大行學不來,也沒必要學。民生的真正對手是城商行,很多城商行做的比民生好多了,比如台州銀行。民生銀行治理應該 問題不大,至少不比其它股份制銀行大很多,關鍵是商貸通這個風險大,你可以看看民生關注類以及逾期貸款增長很快,但是不良率很低,這裡面有門道的

三大少爺: 熊熊兄,求詳解!"你可以看看民生關注類以及逾期貸款增長很快,但是不良率很低,這裡面有門道的"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三大少爺: 呵呵,是這樣的,民生商貸通現在發貸款對象一般是商圈或者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如果出現不良貸款,直接把不良貸款賣給商圈中互相擔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 上的核心企業,作為回報,民生銀行給這些接收不良貸款的企業優惠的貸款利率。其實這也是民生說的「價格覆蓋風險」,這個其它銀行也有,不過民生做的比較成 體系。

Matthew2011: 回覆@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2011年關注類貸款增了30多億,但仍只相當於其淨利潤一半,而工行中行的關注類貸款每年都遠高於當年淨利潤。民生銀行該類貸款應該還在風險控制範圍內的



討論二:
yotiger: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投$民生銀行(01988)$,最大的風險在哪兒?另外如何評價民生2011年的財報表現?
熊熊babybear13: 最 大的風險在商貸通,其實商貸通類似於次級債,次級債通過保險企業發行的cds降低風險,民生的商貸通通過商圈互保或者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擔保給小微企業放 貸款。次級債這個如果沒有宏觀經濟系統風險,出現問題,保險企業可以理賠,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保險企業hold不住的時候,次級債就玩完了。民生這個一 樣的,其實商貸通在去年就爆發過一次問題,只是被互相擔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吸收,問題是我們不知道這種吸收的能力有多少。用一個銀行業信 貸員的說法,民生就是賭不能發生宏觀經濟危機。

呵呵,可能我說的有點嚴重了,不過對於我來說,民生還有待觀察。

民生2011年財報表現非常好,這個非常好不是基於EPS,而是基於ROE與ROA,以及其它數據。特別是相對於浦發等等股份制銀行。

呵呵,朋友問我對年報的評價,我就先說這個總體的看法,有啥細節的方面歡迎繼續提問
vcvalue: 不錯,民生的商貸通做的是私企,這個鏈條在國內最容易掉。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vcvalue: 其實民生還是比較謹慎的~其選擇貸款對象一般有以下幾種:
1:參與政府項目的小企業
2:大商圈,有點歷史商圈中無不良記錄的小微企業
3:有較大企業作為核心的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
人之初: 去年民生的中間業務收入,財務顧問費和託管費部分增長額特別多,你怎麼看其中間業務增長的質量和持續性?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人之初: 財務顧問這兒基本就是利率轉化的了,民生商貸通利率9%起跳,最高的有14%,而報表上體現出來的是7%,這個多的收益一部分用來吸收不良貸款,一部分轉化為財務顧問費。

託管費這個應該真的,民生這塊不錯。

持續性這個就看民生自己的真功夫了,目前來看還不錯。

問題三:民生與招行,誰是最愛
itsnowball: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你更喜歡那個?他們各有什麼優勢和不足?

熊熊babybear13: 目前來說更喜歡招行~銀行類我目前只握有招行。
從roe,roa上來說,招行不輸於民生。從零售,批發業務的數據上來說,招商也領先民生。風控上同樣如此。
而且關鍵的點是招商的資金成本最低,同樣的roe,roa回報,招商可以不用去冒險就能獲得。

股權上可能招商也相對佔優,招商局是個長期投資者,所以會兼顧招商短期與長期利益,這個我比較放心些。

民生的優勢是相對於招行之外的股份制銀行,其執行力不錯,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做好商貸通,小微企業貸款這事是很難的。當然,民生能做小微也因為其原來客戶基礎就不好,所以可以無包袱的轉向小微企業。

這麼說吧,股份制銀行目前我看好的是招行,然後是民生與興業

金字塔的歸納: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做中小的步子是不是邁得有點過快了?一方面,快速拋棄大客戶後,民生銀行的存款很成問題,制約了其業務進一步做大;另一方面,市場上缺乏優質的中小企業,業務的持續性存在疑問。

熊熊babybear13: 民生銀行這個是沒辦法,因為其原來就沒啥客戶基礎,現在大家都在跑,所以他也要趕緊多抓住小微客戶。存款這個民生希望商貸通客戶的存款派生率可以提高,目前據說提高到了40%。從年報來看民生的存款增長率處於中間水平,還過得去。
13億人口的國家,小微企業的數量還是容得下民生的,這個不太擔心
金字塔的歸納: 發改委在清查以貸攬存,銀行都很緊張,不知道商貸通是否會受到影響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金字塔的歸納: 不會,商貸通那些客戶都是真沒錢的~有錢就不會忍受民生14%的貸款利率了~這也是民生商貸通存款派生率低的原因,不過貌似最近有所改觀。
Matthew2011: 回覆@熊熊babybear13: 在目前小微企業資金普遍偏緊的情況下,能貸到款就很好了,14%比高利貸好多了。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能否詳說一下不良率低的門道?另外2011非息收入的爆發性增長,你認為是否可持續?

熊熊babybear13: 之前回答過,簡單的重複下,就是民生商貸通貸款需要商圈互保,或者供應鏈上的企業,某家出現不良,就把這個不良賣個互保的其它企業,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作為好處,給這些幫忙的企業低利率。

其實目前來說,除了四大以及招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分較少以外,其它銀行都是水,你看民生的顧問諮詢費佔了非利息收入的接近25%。這個非息收入能不能持續,就看2012年是否還存在資金超額需求基礎上的供給不足。個人認為可能不會像2011年那樣高速增長。

Penti:
 對@熊熊babybear13 說: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聽到各方評論認為銀行股整體被低估,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並非如此,請教熊熊兄如何看國內銀行股是否被低估問題?

熊熊babybear13: 
個人認為這個是肯定的,就算在美國,你看巴菲特買入富國的時候pe也就5倍~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中國銀行業的發展空間應該比美國1990年那個時候大吧~呵呵~

云端漫步:對@熊熊babybear13 說:與招行相比,你覺得民生銀行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種差距是不是已經在估值上體現了。

熊熊babybear13: 個人認為差距是全方面的,從批發,到零售,到風控,都與招行有差距,基本上民生處於招行第一次轉型的階段,只不過招行轉型的目標是降低負債成本,民生是提高資產收益。

民生目前的目標是通過商貸通作為批發與零售業務的突破口,那麼這個能否實現,有個不錯的觀察指標:民生中小企業客戶的貸款收益能不能降低,資金成本能不能降低。
道理很簡單:現在商貸通客戶沒錢,沒信用,被民生收取高利率,也沒話說,如果後來客戶有錢有信用了,你民生還宰我,我就不干了,我去招行~呵呵~
至於其它股份制銀行,現在連轉型都還沒看到。

以上是個人看法。

金字塔的歸納: 交行挺神的,資本充足率很是問題,但是不知道怎麼搞了很多低成本的信託和保理,收益一下上去了

云端漫步: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據你觀察招行的二次轉型做的如何?資本消耗過快的問題好像仍然沒有解決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云端漫步: 個人感覺不錯,體現為中間業務這塊很厲害,具體來說,信用卡貸款餘額佔比全行業最高,零售業務利潤佔比大幅增長,資產收益水平原來是墊底的,現在排在中間偏上了。資本消耗這個還是有進步,你看利潤增長40%,核心資本充足率反而提高了,其它銀行還未見到能做到這點的。
銀行朋友告訴我,招商理財經理賣理財產品輕而易舉達到5000億,而四大達到500億就特牛了

Tommy22: 對@熊熊babybear13 說:現在好多銀行都在做中小企業的貸款,你覺得廣發銀行和深發展之類的比較老牌的股份制銀行對民生有衝擊麼?

熊熊babybear13: 
這兩家銀行我不太瞭解,只有深發展的年報今年稍微看了下,相當激進,而且準備做與民生一樣的事,個人感覺不如民生。
目前小微做最好的是城商行,你看台州銀行從06年就開始做小微了,其roe可以保持在35%,不良率更低(這個原因很複雜,沒有可複製性)。
所以目前來看,民生的對手是城商行,當然民生相對城商行有跨區域優勢。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你認為商貸通2.0版有沒有特別之處?從你的角度看,商貸通有無方法措施來降低風險?

熊熊babybear13: 呵呵,商貸通2.0是個很好的升級,如果說商貸通1.0是幫助民生獲取客戶,那麼商貸通2.0就是幫助民生留住客戶,這主要通過如下措施:
1:從單純提供貸款,到提供結算、渠道、財富管理等多項服務,也就是從簡單的信貸服務轉變為綜合金融服務,這個增加客戶粘性。
2: 提高信用貸款比例,這個其實是提高客戶風險識別能力,這個能夠成為可能應該是民生在商貸通1.0這階段有了一定的客戶的數據,在數據量一定大的時候可以通 過統計,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出風險較低的客戶,從而不用抵押。這個才是富國在真正做的事,招行目前也在做這是。也就是把小微貸款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 型。
3:就是對優質客戶降低貸款利率,也就是我之前說的,不能一直對客戶下狠手,否則客戶有錢,有信用了就跑了。

Penti:
 對@熊熊babybear13 說:「香港民生試營業一個多月,到開業時,實現存款190億,總資產規模262億,已實現上億盈利。這是其他商業銀行香港分行開業6-7年才能實現的目標。」,如何看民生這個業績,是體現其競爭實力麼?

熊熊babybear13: 俗話說,開店前三個月的業績都是注水的~觀察個1,2年吧~呵呵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內行啊。就跟新網站的用戶一樣。

云端漫步: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中小民營企業,如果中國經濟持續下行或出現危機,民生銀行會不會首當其衝?

熊熊babybear13: 
個人感覺可能性很大,就看那些互保的或者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能否吸收出問題的小微企業。 不過個人感覺中國經濟不至於那麼糟~呵呵~不過誰知道了~呵呵~

三五配拉圖: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您好,請問民生銀行如何解決存款短板問題,高息吸存再高息放貸的增長模式能不能持續,目前息差是否已見頂,謝謝。

熊熊babybear13: 
存款問題,從數據來看,民生結算類存款的增長速度處於銀行業的平均水平,目前其解決方法是發展表外業務以增加存款,在這點上興業,浦發也是如此,不過表外業務帶來的存款不穩定,同時風險也高些。
民生銀行目前做的小微企業存款派生率不高,因為這些客戶沒錢,這個問題只能等了,民生應該希望是通過商貸通2.0留住其培養出來的,成為有錢人的小微企業主來增加其未來的存款。

高息存款可以持續,高息放貸也可以持續,只不過以後的高息不會如2011年這樣高息了,因為2011年是在之前貨幣猛放後的貨幣猛收,短期內貨幣資金的需求剛性抬高了貸款利率,特別是對於小微企業。

息差在目前利率管制下應該說差不多在頂部了~如果未來利率市場化,優秀的銀行息差會繼續提升。

民生股權優勢討論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民生銀行的體制優勢(民營股東),好像在管理上表現得並不明顯?或者說是不是其實並沒有體制優勢?

熊熊babybear13: 個人感覺有點優勢,不過不明顯,理由如下:
1:民生其實比招行更早上市,如果體制有優勢,為啥一直落後到2009年?一直到2009年為止,民生與除了招行外的其它股份制銀行都無區別,甚至略輸。
2:說其有優勢,是它至少轉型了,目前來看,作為小微至少是能他人所不能,這是個硬骨頭。
3: 但是話又說回來,民生之所以能夠搞小微,是因為其原來就沒有客戶基礎,沒啥包袱。小微企業貸款這個在中國是個勞動密集型工作,就是要靠銀行員工深入商圈, 仔細瞭解,與街頭賣菜的,傳達室的老伯聊天,瞭解風險,所以你看董文標說現在民生的很多網點只做小微貸款,其它都不做。這在其它有客戶基礎,比如招行這樣 的銀行來說根本不可能。這也是浦發啥的因為所處地區與股東背景原因對公業務不錯的銀行沒法轉型小微的原因。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也算是有了點特色了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呵呵,我更偏向於其是被逼的,因為沒有背景,所以沒有客戶,壞事可以轉為好事~呵呵~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你對民生的治理結構有何評價?
云端漫步: 我覺得這些民營股東有點不地道,不在公司上班一年薪酬少則八九十萬,多則上百萬。大家都把民生銀行當唐僧肉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其治理結構還沒經歷考驗,以前出現股東遇到經濟危機拋售股份拿錢過冬的事情,也就是民生目前還缺乏明顯的長期穩定股東,這讓我擔心股東看重短期利益。其次 也發生過股東所在企業向民生銀行貸款這種「犯大忌」的關聯交易,這種事情在97年東南亞危機中重創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的金融系統。
所以民生無論從商業模式,還是從治理結構上,都還有待觀察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我曾經短暫持有過,後來還是換成了招行。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我也持有過,就一個晚上,原因是發現買了民生,至少在目前階段我晚上睡不好~

老農魯庶 : 說起來是民營,但沒有第一大股東,是原工商聯拉郎配,劉永好,張宏偉和盧志強都在爭鬥,原工商聯的老大在時還好,現在各大佬就是能撈一把是一把,反正不是自家的產業,不愛惜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老農魯庶: 所以真是可惜了牌照呀

老農魯庶 :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家族產業還是真的很好!

熊熊babybear13: 回覆@不明真相的群眾: 其實目前媒體都在喊應該讓民營進入金融領域,似乎民營可以做得更好,其實在體制不完善的時候,民營資本會把金融體系搞得一團糟,這個在東南亞各國有深刻教訓,國內這類事件也發生過

老農魯庶 : 民營是分不同的民營的種類的,向民生這樣,幾個大的家族撮合在一起,是做不好事情的,老農更願意看到一股獨大的民營銀行出現。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但這個不能倒推出不應該讓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行業這個結論吧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老農魯庶: 是的,其實這個結構往小了說,就類似一家小店有4,5個股東,每個股份都差不多~這樣的小店一般都比較挫折。最後能成功,一般都是退出1,2個股東,讓其中一個獲取控制權。
騎著一顆大白菜: 民營的核心是私有產權。
不明真相的群眾 :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用行政計劃思維搞的民營銀行股份結構

熊熊babybear13: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慎之又慎~~先試點,邊試點,邊觀察,邊加強完善相關法律與制度。
東南亞就是放開太快,太急~出了問題,很多民營企業主設立銀行,把銀行作為低成本資金來源給自己企業貸款,放大槓桿等等,最後就出現了金融體系不堪一擊。

明鏡台:
 對@熊熊babybear13 說:溫州台州的幾家小銀行在去年年底之前不良率都極低,但今年爆出來大幅上升,是否說明小微的做法不可持續?

熊熊babybear13: 
目前來說,我也看不清楚。
其實做小微企業目前最成功的是富國銀行,其1990年開始做小微企業,1994年摸索出一條低成本,風險可控的方式。不過美國的經濟環境與我們有大不同,主要體現在兩點:
1:美國大部分的小微企業,也就是年營業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都有長達歷10年,乃至20年以上的歷史。
2:美國信用體系較完善,每個人都有社會安全號,機構可以通過這個查到個人以往的非常詳細的信用記錄。

當然中國的好處是zf不會讓國內出現大的經濟危機,只要不出現大的經濟危機,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應該都能按我之前提到的方式被吸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3

商業週刊:查理·芒格訪談錄 尋道精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79dda0102dwu1.html
2011年5月《商業週刊》特地藉專訪芒格的機會,捉住最後一次機會,請他分析全球經濟大勢及人生智慧。對於美國債務及全球復甦問題,他仍表憂心,但談到中國及比亞迪,卻立刻轉為一片樂觀,被問及一手拉拔的伯克夏熱門接班人索科爾(David 
Sokol)捲入內線交易,臉上難得飄過一絲愁悵,但仍謹守分寸,將發言權交給巴菲特。

專訪內容:
 
  談全球經濟

 

  中國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好得多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美國政府債務過高,會 不會對美國經濟復甦產生負面影響?芒格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債務過高,對於老牌或已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大問題,他們讓消費者貸太多款,太多投 機活動在其中,讓金融部門發展得太投機,是個大錯誤。大學畢業生,都投入了金融產業,連學工程的畢業 生,也不干本行,美國就是這樣,真是個大錯誤。

  問:經過金融海嘯,情況沒改善嗎?你在去年九月認為痛苦未結束,那現在?

  太多債務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

  答:當然改善啦,但還是太多債務沒有償還,眾多衍生性商品至今仍然還未到期,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狀況仍不好。

  問:格羅斯(William H. Gross)說海嘯過後,世界經濟呈現一種「新常態」,你同意這樣說法?

  答:我完全同意,葛洛斯說得對,對西方世界而言,新常態下,實質投資報酬率一定會降低,財富累積的速度變慢。

  問: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儲蓄太多,造成全球失衡,所以希望中國等國家能採取措施。

  答:
中國或印度找到了方法,讓國家經濟發展,財富累積很快擴及到窮人身上,一點也沒錯。我認為,中國照顧好中國人民就好,不用為了取悅外國人行事。

  問:巴菲特擔心債務過高,會讓美元在未來五至十年內,越走越低,你的看法? 

  答:從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來看,強盛國家的貨幣走下坡是有前例的,這現象發生在羅馬身上,也發生在英國身上,假如你看羅馬的銀幣(Denarius)發展, 在五百年發展過程中,通貨膨脹非常快,現在各國不斷印鈔,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中國情況跟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一樣,因為沒有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國人靠著家庭體系、靠著儲蓄,中國的建設,靠的都是經常帳盈餘,人民就是儲蓄機器,也是投資機器,中國現在走的路,跟新加坡一樣,台灣、韓國也走過這樣的路。中國的劇本跟他們差不多,只是規模大得多。中國的發展是種無人走過的境界。

  問:所以,你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 

  答:
當然啦,大家要知道,中國會怎樣發展,真的沒有人知道,人類歷史以來,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以這樣快的速度發展,是一種無人曾走過的境界。這麼多中國人到美國後,短期間內就表現得相當突出,中 國之前經濟沒起飛,完全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本事,中國人口過多,之前陷入所謂「馬爾薩斯的陷阱」,每個人只能求溫飽,沒有多餘的能量,加上政府施政不彰,自 以為是、太坐井觀天,一旦中國脫離愚蠢的政治體系後,跳脫馬爾薩斯的陷阱,開始有剩餘產出,前進的速度就會相當驚人了。

  問:但中國目前遭遇通膨、工資上漲的衝擊,中國人民銀行又陸續提高了利率,中國經濟將面臨轉型,你認為對中國未來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答:身為一個美國的資本家,我認為中國政府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政府好得多,哈哈哈,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奏效的。

  問:但我們被教育說,民主與經濟最終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民主發展與經濟成長不對等,這是一種獨有的體制? 

  答:中國這種制度,運行得非常好呀!新加坡也非常好,有一個強有力的華人政府,我不認為政治體制與經濟有絕對的關係。擁抱資本主義,可以是中國這樣的政權,也可以是美國這樣全面民主的政權,我覺得兩種政治體制都可以實行得來。若中國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你不擔心目前中國的不動產泡沫? 

  答:當然有理由擔心泡沫,這種笨蛋泡沫,造成過多剩餘產出,讓西班牙、英國、愛爾蘭、甚至之前的日本,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但中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抑制過多的炒作,如果任由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去年你與巴菲特訪問中國時,曾表示中國投資機會非常多,既然看好中國,為何去年的年報中,沒有看見伯克夏增持中國股票或是資產? 

  答:嗯
,中國目前盛行一種文化,就是比誰能在短時間最快變為富有,股市有泡沫的傾向,我們不喜歡泡沫,我們投資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時候,股價很便宜呀,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價錢啦。

  問:但你們把中石油全賣啦,從三年前買進比亞迪後,就不見有其它中國投資? 

  答:我們在歐洲也沒有增加多少投資呀!得找到喜歡的公司呀,我們有發現不錯的亞洲公司,而且持有非常長一段時間,那就是韓國浦項鋼鐵,持有5%。對我們來說,韓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差不多,同樣的儒家思想,韓國可以有這樣傑出的鋼鐵廠,中國也會有。
 
  
談亞洲機會
  
  我是王傳福粉絲 會長期跟隨他

  問:比亞迪最近營收下跌,股價更是重挫,你不擔心?(編按:香港掛牌的比亞迪過去一年股價表現,從港幣八十四元的高點,最低曾跌至二十八元左右) 

 

  比亞迪沖得太過頭了,但我不擔心。

  答:不,我不擔心,比亞迪營收連續五年來以倍數成長,但可能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沖得太過頭了,沖太快總是不太好嘛,哈哈哈!此外,此外(停三秒 鐘),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沒有製造業的背景,這家公司靠他一個人建立起來,他才四十五歲呀,一個鄉下的創業家,沒有外國技術的幫忙,我們不希望把比亞迪變 成伯克夏的公司,它是王傳福自己的公司,呵呵呵。

  問:所以他們需要休息一下?
 
  答:汽車產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配銷體系也很複雜,當然會有低谷出現。當我參觀工廠時,我才驚訝發現,汽車電池組裝是這麼複雜的工作,他們從無到有自己摸出來的,其間花了非常多工程人力及技術,我對比亞迪有超乎的信心,我是比亞迪的仰慕者,我喜歡王傳福創造的企業文化,他對待員工的方式、從錯誤中學習的方式。我是王傳福的粉絲,會跟隨他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我們能度過這低潮。

  問:你曾說王傳福是愛迪生與亨利.福特的綜合體? 

  答:愛迪生從早到晚工作,睡眠很少,王傳福也不眠不休,睡眠也很少,他們都不停嘗試新東西,這點真的很像,他們工作方法也很像,只是王傳福手下有更多工程師幫他工作。愛迪生發明非常多東西,但他事業經營上,比起王傳福就不如。王傳福就很多方面來說,比愛迪生優秀。

  問:跟富士康的紛爭呢?

  答:這些年發生很多事情,富士康及比亞迪,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文化,我對比亞迪企業文化比較感到安心。

  問:富士康哪裡不好嗎? 

  答:我不評論其它公司。

  問:最近伯克夏對印度興趣很高,你怎麼看印度的發展? 印度承傳民主制度,貪污卻很嚴重。

  答:印度跟中國非常不同,印度承傳了民主制度,好的壞的都接受了,學習到壞的比好的多,貪污非常嚴重,近年經濟雖然發展不錯,但比不上中國。我從來沒有看到中國有乞丐,但印度非常多。

  問:為何伯克夏對印度的保險業有興趣?

  答:印度與中國在發展上當然類似,印度人到美國發展一樣很成功,伯克夏負責再保業務的經理人阿吉特(Ajit Jain)就是從印度來的,很自然的,我們會喜歡印度。

  問:那伯克夏應該投資中國的保險業呀!例如: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符合伯克夏要求規模大的需求。

  答:沒這麼簡單,而且中國的投資法規,外人不容易大規模投資,雖然我對法規不是很瞭解啦,伯克夏買公司,有時也看巧合(incident)及緣分,像我們投資以色列的Iscar,案子來了,就買了,只是碰巧是間以色列公司,當時,我們也沒有針對以色列有設定什麼目標。

  問:台灣呢?

  答:中國發展起來,對台灣當然是大幫助,兩岸貿易量大增,最不希望看到台灣及中國惡言相向,同樣民族,一樣的儒家文化,我對台灣認識不多,在中國快速發展時,台灣也跟得很快。對我一個外面的人來說,中國、台灣我根本分不出來(大笑),中國很多經濟政策是從台灣抄去的。

  抓到對的機會,也會買台灣公司

  問:我很好奇,台灣公司從來沒出現在伯克夏的考慮之中嗎?

  答:我們也可能會買台灣公司呀!就像我們買以色列的Iscar一樣,我們看歐洲公司也很久啦!但有買什麼嗎?我們投資是要抓住對的機會,好公司來,我們就買,但我們必須買我們瞭解的公司。有些公司會制定一些什麼收購目標或地區呀,伯克夏不來這套。

  問:你曾說成功投資人必須要做到十件事,具備十大檢查表,包括:注意風險等。道理很簡單,但是什麼讓投資變得這麼難,這麼少成功的投資家? 

  答:兩件事讓投資變得困難,第一個是在資本主義中,你要面對殘酷的競爭,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投資這些公司,自然有風險,投資獲利就會受損傷。另外在資本主義下,大家時間都多,很多人會搶一個標的,價格就越來越高,容易變成一種賭博,價格一被炒高之後,怎麼投資都沒辦法了。

 
 談人生價值

  我已經八十七歲 還想做些事
 
  問:你跟巴菲特五十年夥伴關係,彼此沒有過爭吵,對我而言簡直像童話,可否用一句話,解釋為何你跟巴菲特成為這麼好的夥伴?

  答:想法相近的人,就會選擇同一條路,我們太多看法一致了。

  問:合夥關係在東方社會好像很難找到,大家都想當老大。

  答:每個想當老闆的心態,也不壞,儒家文化中,由一個人創了企業,傳給兒子,但華人社會現在也出現一些大企業,並非傳子傳孫。同樣在儒家文化圈,在日本就發展出一套非常不錯的文化,員工效忠的對象不再是家族,而是企業本身,這就是日本重要的長處。我們看上比亞迪就是看上他們的企業文化,他們這樣互助合作的文化,員工的內聚力非常強,這種文化不是經由傳承的,不是上一代傳來的,是一個人從無到有創出來的,對公司的忠誠度非常高,讓我有一股日本企業的感覺,這樣的內聚力,讓比亞迪在短期間內,就表現得這樣成功,汽車製造這行,員工之間必須要這樣的合作。 

 

    我不想談伯克夏的接班人問題

  問:伯克夏應該由類似你和巴菲特這樣的搭檔接手嗎?而非一個獨立的經理人?

  答:每一種公司有不同的經營形態,我不認為有一種經營形態可以適合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公司,應該有不同的系統,同一家公司也應該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經營體系。鄧小平不是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伯克夏對於繼承人的看法差不多就是如此。

  問:可以談談最近的接班人問題?索科爾才離開伯克夏。

  答:我不想談接班,除了一點,就是我一點都不擔心伯克夏未來經營的問題。我真的不想談這個問題,我衷心希望即使我過世二十年以後,我的家人們都還持續擁有伯克夏的股份,哈哈哈!

  問:你希望三十年後,人們怎麼說查理•芒格這個人?

  答:三十年後,沒人會提到我了(大笑)!就算他們對我有意見,我也聽不見啦,但我確信,世人還是會記得,伯克夏是一個有趣的公司,他們用不一樣的方法經營,從小公司開始,最後變成高質量的企業,做好的產品,提供好的服務給大家,股東也享受非常好的報酬,我也非常慶幸能當巴菲特的夥伴,他賺錢不是為了炫耀,他沒有造大船、大房子,只是靜靜的將伯克夏經營成巨人,他過得很簡單。

  問:你也勸告年輕人要培養好的思維習慣,什麼是必備的習慣?

  答:第一個就是讓自己成為值得被信賴的人,若沒人相信你,如何在社會上進步?

  問:你現在還想完成什麼夢想嗎?

  答:當然,即使我已經八十七歲了,還是想在入土之前做些事,我絕不會整天坐在那邊,無所事事(sit on my ass and do nothing)。覺得對社會其它人有用有幫助,能夠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為何要放棄這樣的做法呢!

  問:威斯科併入伯克夏之後,你就不再是董事長了。

  答:我這一生根本不在乎頭銜,我只要覺得能為我在乎的人做些事情,能解決一些事情,感覺自己是有用的就行了,功勞是不是我,我不在乎。

  問:你現在是大家的導師,成就又高,還會害怕嗎?你最近一次害怕是什時候?

  答:大概是昨晚做惡夢時吧(大笑),我想惡夢都趁你睡覺的時候到,當然沒有安全感。我八十七歲了,還會做惡夢,真的是,但我昨晚真的做惡夢呀,一定是我有某種的不安全感,做惡夢就像是某種人類的防衛機制吧!世界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7

雪球訪談投資香港房產信託基金

這個訪談剛剛完畢,談了很多房產信託基金的話題,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希望大家喜歡。

http://xueqiu.com/talks/item/201204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08

投資札記【405】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雪球訪談】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8g.html

摘記: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一隻花蛤

雪球訪談:一隻花蛤談「我的投資理念」——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

(對於訪談,我是第一次,由於在短時間內要回答的問題實在太多,像我這樣打字速度慢、思維較遲鈍的人,實在是勉為其難。因此今天只好重新整理一遍,可能與原文有很大出入,敬請諒解。)

 

問:看你的投資基本都是不太熱鬧的股票,人棄你取的公司。

答:我喜歡被人冷落的公司,熱鬧的地方不要去。事實上這樣的公司,因為無人問津,價值才會呈現,而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失寵的公司。

 

問:您會投資高科技企業嗎?為什麼投或不投?

答:我不會投資高科技公司,原因是我看不懂,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任何優勢。並且,我以為高科技企業給人的印象是,在面對永無止境的科技變革的時候,它就像在 泥石流上求生,它必須永遠保持在泥石流的上面流動,稍微一停頓下來,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而事實上能夠避免滅頂之災並保持「基業長青」的可謂鳳毛麟 角。

 

問:您覺得醫療商業和醫療器械的前景如何?

答:醫療器械我不知道,但如果是醫療服務我很感興趣,這個行業的前景大有可為。目前市場上就有這樣的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馬應龍等等,只是其中的一些公司有的價格已經不低了,因此應該謹慎投資。

 

問:如何應對買入冷門價值股,股價仍然不斷下跌的局面,這種承受的想法會隨著浮虧而動搖?有什麼資金分配的感悟嗎?

答: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 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它有可能會被冷落一年,甚至兩三年。因此對它們必須有極強的價值 感,否則當它繼續下跌的時候,最後可能會放棄。關於資金的分配,我認為經常保持20%-30%的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無法應付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比 如有的股票下跌了50%,你可能覺得它價值嚴重低估了,於是你開始買入,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繼續發威,有可能繼續下跌了20%,這時候如果沒有現金那將 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問:現在消費、醫療股票整體PE感覺比較高,是否可以投資?

答:並不是所有股票的PE都比較高。如果是熱門股堅決迴避,但如果仍然是冷門股,則應該可以投資。

 

問:詳細說說你如何去挖掘有潛力的公司吧?

答:真正能夠做到挖掘有潛力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應該看懂這樣的公司,這是能力圈的問題,其次應當長年追蹤觀察。有潛力而未能表現出潛力的公司 一定有某種事件讓它無法表現出來。這裡舉一個例子,通策醫療。這是一家購買了人家的殼資源上市的公司,其股東又是從事房地產的,然而卻偏偏要深入到口腔醫 療服務領域,因此投資者有所疑慮。他們兼併了幾家醫院,開設了幾個門診部。有的做得不錯,有的做得很差。做得最好的一家醫院,其淨利潤佔據了公司80%的 份額。醫院是非常傳統的行業,然而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醫院重在管理。如果能夠服務周到、收費合理,那麼前景可期。那時通策醫療的價格在11、12元左 右,2010年它的每股盈利0.31元。後來它上漲到14多元,然後又下跌到8元。看上去它的市盈率可不低,因此在9元開始購買,但卻不敢重倉。我買入的 價格大概是當年28倍的市盈率,2011年則下降至20倍。我的實際想法是,只要它的另一家醫院的盈利能夠直追盈利最好的那家醫院,價值就能夠得到呈現。 至於它後來的舉措,進入云南昆明、與英國醫療機構合作,更是增厚了公司的內在價值,這裡就不多說了。「挖掘有潛力的公司」講起來多少有點賭博的意味,如果 我能做得好,也只能說我的運氣不錯而已。

 

問:有沒有什麼先行指標去判斷企業未來盈利成長性?

答:可以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將過去7年或10年的盈利狀況,時間越長越好,把這些數據連接起來考察,一般可以做出一個判斷。

 

問: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情緒應該如何調整?

答: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般的投資者對價格太關注,而對價值又太漠視。實際上,股價下跌了,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樣的,股價上升了,也並不意 味公司做得很好。然而一般人卻無法抗拒價格的誘惑。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視股票為企業,你的情緒大概也不會隨著股價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動了。因此要永遠記住價 值,價值,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只有心中具有強烈的價值感,才能抵抗恐懼的情緒。

 

問:價值投資是企業的發展重要,還是企業的市值重要?銀行業績一直在增長,市值一直在下降,假如幾年錢買了銀行等於看對了企業看錯了市場,這是不是價值投資的尷尬?

答:如果價值投資者尷尬了,我懷疑他可能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銀行股是典型的失寵的公司。關於這一點,最近wjmonk先生寫了一封十分精彩的《致信璞 員工的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們今天親眼看到銀行業的大明星被粉絲們拋棄的壯觀場面。如果你在幾年前告訴某人能以1倍淨資產買招商銀行的股票,那人 肯定說你瘋了,要不就是有特權。但今天,招行股票在淨資產附近的賣盤似乎是無窮無盡。要知道,2011年招行的淨資產收益率是25%,即使將來跌一半,也 有12.5%。作為中國最好的零售銀行,1倍多點的PB怎麼看也是有點過分了。……招行過去幾天劇烈的股價變化只能用專業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來解釋。他們變 心了。」

 

問:面對現在市況,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答:一個很好的問題,霍華德·馬克斯強調不要把事情做錯,而不是把事情做對。我的理解是,當市場極端下跌之時,萬千投資者逃離之日,此時採取的策略應該積 極進取,而不是小心謹慎。不要在應該積極進取時變成了小心謹慎,而在應該小心謹慎時卻變成了積極進取。那樣的話就把事情做錯了。

 

問:我們都在學習價值投資,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開始認可這種方法,我的問題是隨著價值投資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或者說這部分人的資金量佔比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要通過什麼方法保持自己的優勢呢?

答:我在學習價值投資差不多10年中,我到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價值投資者加人到我的身邊,「價值投資從未蔚然成風」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因此,如果真的 學習價值投資的話,你本身已經具備了優勢。如果你要保持自己的優勢,應該不斷地、有效地學習。賈森·茨威格認為成功投資需要依賴的四個支柱:對金融理論的 掌握、有關金融史的實用知識、對金融心理學的領悟,以及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的理解,這是「小的思維格柵」。查理·芒格基於包含一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學科如物 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的原理,則是「大的思維格柵」。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形成投資的全新思維方式,才能進而形成自己的優勢。 不過,看起來這也實在太難了,我也做不到,所以說,價值投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

 

問:投資中,您碰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從中收穫了什麼?

答:投資要不犯錯誤的話,那就是神了。我的股票不是做得很好,比如今年就有一隻股票創了新低,害得那些跟隨我買進股票的童鞋大吃苦頭。當然,投資是自負其 責的事,但我還是為之難過。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談股票的原因。我的最大的收穫是,通過10年來的從無間斷的學習,囫圇吞棗地苦讀了幾百本書,我終於能夠獨 立投資了。我不是一個聰穎的人,金融投資也不是我的專業,因此我需要大量的閱讀。也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改善我的人生。這個人生並非只有賺錢,它還包含了 志趣、理想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問:醫藥股中片仔癀的市值將來能超過1000億嗎?

答:我一向對未來持不可知的態度,因此並不知道它的未來的市值究竟能值多少。

 

問:「頂尖的管理層是成功投資的保證。」這句話很在理,但博主認可的優秀的管理者有哪些特質,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一管理層的品質(特別是無法面對面對管理者進行考察的時候)?

答: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我以為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就如同判斷一個人,你可能會認為那個人很「優秀」,而對於另外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很糟糕。 如果說判斷一個人需要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那麼,考察一個管理層是否優秀,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很多的時候,我們判斷時,可能靠直覺就可以了。不 過,就是直覺可能也不會告訴我們什麼。還記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一個故事嗎?巴菲特曾經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於是巴菲特決定拜訪那家公司的CEO。當巴菲特與 那個傢伙共進午餐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人是混球!巴菲特跟芒格先生說了此事,於是他們悉數將其股票拋出。但是數年以後,這只股票上漲了好幾倍。據說,從 此以後,巴菲特便很少拜訪公司了。

 

問:最近與博友就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博友認為:無論國內國外,其實銀行股很難看懂,其內在價值無法判斷,起伏很大;既然無法判斷,明智的選擇就是避開銀行股,即使可能有暴利。博友認為銀行股根本就不具備安全邊際,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答:先把銀行股的有沒有安全邊際放在一邊,因為wjmonk先生已經解說了這個問題,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從投資成本的角度來問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生意讓你 去做,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你願不願意去做?銀行股現在就是,如果你把整個銀行買下來,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這還是靜止盈利狀態,是考慮增長率為零的 情況下。就算有一年它的盈利全部拿去填了死帳,也不過是多一年收回成本而已,但是這樣的概率有多少?

 

結束語:每個價值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我提出什麼建議。還是段永平先生說得好,「我覺得價值投資者不需要我建議,如果他不是價值投資者我的建議也沒有什麼用,其實也不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24

[轉載]雪球訪談鄧春明:惠理集團投資價值簡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lc.html
 
   訪談:鄧春明談惠理集團投資價值與謝清海投資理念

    訪談時間:6月14日(週四)15:00-16:00

    雪球此次邀請到資深財經博主鄧春明先生與大家交流惠理集團投 資價值與謝清海投資理念。那麼惠理這樣的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我們投資呢?它應該值多少市值呢?在研究惠理集團時主要應關注哪些指標?謝清海投資理念的核心是 什麼,如何去學習掌握?歡迎大家就上述問題與鄧春明先生交流。
———————————————————————————————————————————————— 

    雪球只談及部分內容,此為全文。

 

    行業屬性與回報

    資產管理行業,曾經和正在上演著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過去25年,漲幅前25名中,第一(富蘭克林資源——漲幅64224%)、第三(伊頓范斯公司——38444%)和第二十名(伯克夏——漲幅19424%)均為資產管理公司。

    明星基金經理林奇曾經懊悔痛失的驚豔:Dreyfus基金公司的股票由1977年的40美分,上漲至1986年的40美元,9年時間上漲100倍;同期,富蘭克林資源更是上漲了138倍。

    如果說,美國股市「天時、地利和人和」是天生的誕生傑出資產管理公司的溫床,那麼,其他地區的優秀同行呢?

    華夏基金1998年註冊資金0.7億,2000年增資到1.38億,2009年合併中信基金,再次增資到2.38億,構成歷年股東的全部出資。華夏基金給予股東的回報——現金分紅達到40億,2011年公司股權價值200億,14年回報200倍。

    其他幾家基金管理公司如嘉實、易方達和博時,其股東回報估計均超過100倍。

    惠理集團現價4.03港元(2012.05.29,下同)仍不足上市最高價的50%,5年來給予二級市場股東的回報為負值。原因有二:上市時正遇牛市巔 峰,市場估值過高;5年來港股一直在熊市中震盪下沉——仍未著地。事實上,惠理帶給其兩位創始股東的回報,同樣震撼:1993年,謝清海和葉維義合創惠 理,管理資產560萬美元,謝清海投入150萬美元,約佔23%股份,葉維義約佔14.5%股份。今天,惠理價值70.7億(熊市估值),謝清海持有股權 價值20億(5.0億*4.03)港元,19年二人的回報均超過180倍,加上分紅,回報不亞於華夏初始股東。難怪葉維義食髓知味,乾脆辭去新昌主席,再 創兩家新基金。

    證券、保險、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皆歸屬於金融服務行業。

    證券業靠天吃飯,市道低迷時大打割喉價格戰,市道暢旺盈利則被管理層大肆蠶食。保險業的絕大多數保費入不敷出,其關鍵點在於善用浮存金的能力。銀行業若干 年積累的好光景,大部分注定被遲早到來的不景氣抹殺。看看花旗和匯豐,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銀行現在賺取的利潤,總有一天要減記和撥備。尤其在中國特色的 土壤上,長出能幹和有良知的銀行家,可能是個另類。

    基金管理行業造就的傑出公司,遠遠大於其他金融行業的比例。其盈利模式優於其他金融服務業。

    貸款如果不能悉數收回(注定難),銀行便要以利潤和自有資本金償付,儲戶鐵定連本帶息取回。收取的保費能夠抵消賠付和費用的保險公司,成本控制已是相當了 得,保費寄留在保險公司手中的時間是那樣短暫。基民可以連本加利豐收,也可以折損本金歉收,基金管理公司並沒有責任原銀奉還。長期損毀基金價值的機構,客 戶會舍其而去,最終被強者取代。最壞的結果是除費用外其自身資本並沒有損失。當然,失去的聲譽比本金更重要。

    虧損概由客戶承擔,盈利可參與分享。利潤和風險完全不成比例,這實在是一門美妙的生意。引得阿貓阿狗都要來私募一回。

    2008年,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純利潤300億,從業人員6000人,人均創純利500萬元。同年,107家券商純利潤1200億元,註冊從業人員10萬,人均純利120萬元。前者是後者的4.2倍。

    2008年,成立僅3年的匯添富基金,管理費收入7.2億元,公司註冊員工130人左右,人均純利554萬元。同年,擁有20多年歷史的申銀萬國,員工2623人,純利21.97億元,人均純利83.79萬元。前者是後者的6.6倍。

    惠理2004——2011年平均僱傭員工80人,年均純益4.85億港元,8年時間經歷了完整的牛熊週期,人均年創利600萬元。

    有些行業天生就是勞碌命,比如鋼鐵行業。有些行業卻可以憑藉極少的投入,賺取豐厚的利潤,比如資產管理行業。

   

    基金團隊

    基金公司核心的資產是人(基金經理)。波克夏萬億市值的巨型航母,主要由巴菲特和芒格兩人駕馭。

    誠實、規範和睿智的基金經理或團隊將構成一家基金公司的競爭優勢所在。投資優秀的基金公司其實就是投資優秀的基金經理或團隊。

    謝清海和葉維義1993年攜手創立惠理。

    葉維義深得做人、投資之精髓。瞭解自己,準確定位,知人善任。20年前便識得摩根建富研究部主管謝清海,懂得投資在值得投資的人身上,讓其幫助自己的財富 增值。葉知道自己的性情和能力擅長當伯樂,卻不適合做基金經理。葉維義識人眼界和用人膽量,今日足證卓越,其為人胸襟,更令人歎服。公眾場合,葉維義極少 標榜自己是惠理創始人,多讚揚和感恩合作夥伴;任職期間,惠理支付員工為全亞州最高花紅,葉維義卻分文不取;1996年公司步入正軌、風生水起之時,更是 急流勇退,現只掛名譽主席,甩手不掌櫃。正是這份難得的舍和做人之道,葉維義坐擁12億(2.93億股*4.03港元)身價,20年前的投資增值200倍,遠遠超越早年加盟惠理落手落腳的基金經理們。

    做事先做人,投資先做人。一個不孝順父母、不善待家人、朋友、夥伴,沒有做人底線的人,很難想像,他能夠將事業和投資做長,做大和做強。假如葉維義當年凡 事爭功,寸利不讓,謝、葉倆人恐怕早就分道揚鑣了。這類事例國內俯拾皆是: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私募夥伴各立山頭。中信證券擠走范勇宏、王亞偉絕非明智,離 開范、王的華夏基金還是華夏基金嗎?

    領航惠理的舵手謝清海,人稱「東方巴菲特,」雖不能和巴菲特的投資能力和人格魅力相提並論,但不妨礙定位為一個出色的基金公司管理人。

    謝青海,家境貧寒,出身草根,正式的學歷只有初中。在一個相對健康和規範的社會,從赤貧奮鬥到20億身價,既有個人努力,更加貴人相助。貴人憑什麼助你? 既看能力,更重人品。首進香港報社,再入摩根建富,皆少不得貴人提攜。同創惠理,則是葉維義對其能力和人品的透徹瞭解和認可,除了自身盡力,亦拉來新昌家 族加盟。起步的560萬美元中,400萬靠葉維義鼎力。

    功成後謝青海能和創業夥伴葉維義一起分享,對一眾同事下屬亦不吝嗇:蔡雅頌、何民基、洪若甄和蘇俊祺均有股權慷慨分配。能和合作夥伴愉快合作20年、同事 下屬傾心追隨20年,這本身就不簡單,充分說明謝清海的人格魅力。葉維義對他的評價亦相當正面:投資能力超卓,為人誠實,不求虛名。

    學歷不高,天分一般,卻取得亞洲區首屈一指的成就,謝清海靠的是幾十年來從不間斷的閱讀和學習。這也說明:投資成功因素中,學習、耐心和紀律比天分和學歷更重要。

    2008年和2011年的投資失利反思不夠深刻,將巨虧歸由於外部因素,自身及惠理的投資錯誤總結甚少。這將為以後重複犯錯埋下伏筆。

    1998年,惠理和謝青海受到港交所公開譴責:收市前令5家公司股價異動及其他一些問題。原因在於惠理髮展過快,謝清海身兼數職導致的管理漏洞。20多年來,謝清海公開可考的污點無從查證。能像麥道夫一樣將欺騙隱瞞20年,世所罕見,當屬個案。

    在尋找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過程中,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管理者我們沒有絲毫興趣,那是最大的謊言和欺騙。對恪守道德底線、遵守遊戲規則、重視聲譽和己利與他利同向的管理者,我們才將資金託付。

    基金經理的團隊建設上,惠理側重於內部培養。

    資產管理行業依靠天才基金經理和從內部將普通人培養成基金專才都獲得了成功。波克夏的璀璨就是巴菲特的傳奇,還有芒格。全球上市資產管理公司排名第一的富蘭克林資源,擁有20世紀最偉大基金經理10位中的3位。

    排名第二、擁有70年投資歷史的普信集團,其基金經理絕大部分是從內部嚴格甄選。自從2001年以來,普信的分析師們已經23次倍美國權威雜誌《機構投資 者》評選為年度「最佳買方分析師」,超過美國任何其他的資產管理公司。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普信的股價表現優於巴菲特的波克夏。

    惠理走的是類似普信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任公司核心高層的蘇俊祺、洪若甄、何民基和蔡雅頌(1996年加入,2006年辭任)均從公司研究員中選拔。激勵機 制比較健康,核心高層都擁有惠理股權,近40%的股權被管理層持有,每年的稅前利潤的20——25%都用於員工花紅,有能力的員工能得到職務陞遷。物質與 精神的雙重激勵,使公司的團隊保持相當的穩定。員工的自身價值在惠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烈。除蔡雅頌服務逾10年辭任外,基金經理無 一跳槽。辭職的顏偉華、孔邁凱和陳尚禮均為公司綜合業務管理高層(基金公司的非核心),變動仍過於頻繁,原因與影響有待觀察。

    一個激勵到位超級穩定的基金經理團隊,有助於產品業績的一貫和延續。投資經驗無可替代,沒有經歷過完整經濟週期或牛熊週期的基金經理是不成熟的。謝清海30年、何民基20年、洪若甄16年、蘇俊祺15年、周綺雯13年,惠理團隊的投資能力經受住了多個市場週期的殘酷考驗。

    房地產,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資產管理,人才、人才,還是人才。如何培養和甄選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勵人才管理自己的資金一樣管理客戶的資產?這是資產管理需要探索的極為重要的課題。不單單給面包,更要鮮花、尊嚴和榮譽。

   

    惠理往績

    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參考其一個週期或多個週期的歷史收益。儘管過去並不能完全代表未來,但你更不能在歷史表現低劣的狀況下去賭未來。

    惠理的資產管理能力談不上傑出,還算優秀。旗艦基金——惠理價值成立19年,14年錄得盈利,5年虧損,年均復合淨回報16.9%,同期,恆指年均回報率為7.1%。惠理回報超過恆指9.8個百分點。

    三個大的熊市,惠理價值基本上與恆指同步,2000——2001年因為抓住了中國B股行情故跑贏恆指。牛市能領先恆指。上市以來的表現驗證了這個特徵。 70%的基金公司擇時無效,惠理是其中之一,通過選股和構建組合來迴避市場下跌風險,在大級別的熊市中無能為力。掌握港股牛熊運行規律,在高估區間降低倉 位或對沖,是惠理有待加強的短板。

    任何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如果不能創造長期收益,最終必將走向衰亡。惠理既往19年的優異往績,不可以用一時的好運來解析。

    

    財務特徵

    表1:惠理財務概要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平均

營收增長率             32%      207%     71%      -83%     9.0%     133%     -36%    

純益增長率              42%      261%     66%      -95%     379%     105%     -74%

淨利潤率         46%      49%      58%      56%      16%      69%      61%      24%      47%

負債率           22%      23%      37%      55%      4.0%     13%      13%      9.0%     22%

總資產收益率     42%      35%      56%      52%      9.0%     26%      23%      7.0%     31%

淨資產收益率     53%      45%      88%      117%     9.0%     30%      27%      7.0%     47%

 

    惠理創造收益的利器主要依靠人——基金經理和分析員,不需要採購、工廠、生產和實物銷售,也沒有存貨,少量的營收賬款,壞賬風險較低。除辦公場所外,不需 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沒有銀行生息負債,抵禦經濟低潮能力較強。各項盈利指標強勁:淨利潤率8年均值47%,總資產收益率均值31%,淨資產收益率均值 47%,絕大多數行業盈利能力難以望其項背。

 

    產品結構

    產品多元化和客戶粘性度是衡量基金型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價值的另外兩個重要維度。

    惠理目前的產品結構單一,只有股票基金,債券和貨幣基金幾乎空白。惠理的策略是只選股、不擇時,大部分時間都重倉或滿倉持有股票,指數劇烈波動時,惠理管理的AUM(客戶資產)和業績也隨之劇烈波動。這也很好地解析了惠理自上市以來,與恆指亦步亦趨過山車式的劇烈波動。

    從另一個方面講,惠理產品的空白,也是其潛力所在。

   

    客戶粘性度

    基金要想取得良好的長期表現,離不開睿智的基金經理和高質素的投資者。再高明的基金經理,遇上熊市低估時大舉贖回,牛市高估時卻全力申購的基金投資者,只 能徒嘆奈何。瞭解股市運行特徵,認同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的專業機構是基金的優質客戶。惠理的客戶組合,80%是專業投資者,其中機構投資者客戶佔四成多,退 休基金佔兩成多,低質素的散戶不到一成五。金融海嘯最為艱難的2008年AUM從569億港元跌至248億,減少56.1%,客戶贖回比例僅為年初的 10.9%,其餘是恆指大幅下跌46.4%所造成。

    歐債危機的2011年,申購減去贖回,惠理AUM淨流入8.47億港元。客戶認可惠理的長期表現,不離不棄,長期追隨。極大地降低了基金經理的管理壓力,價值投資理念能得到更好的貫徹。

    除2008年次貸危機外,惠理所有年份基金申購大於贖回,管理資產淨流入。年均申購率為AUM的38%,贖回為29%。申購高於贖回9個百分 點,AUM2011年7月達到92億美元,超出2007年高峰時73億美元19億美元,或26%。長遠看,惠理的AUM是穩步增長的。

 

    進軍內地

    惠理打的也是中國牌,而且正是時候。

    截止2011年上半年,國內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2.48萬億元(合0.39億美元,美國的4%),各類基金數量達到829只。

    同期,美國共同基金資產規模接近12萬億美元,基金數量接近7600只。

               表2:中美基金份額與GDP比率           單位:萬億美元  

             2011年GDP       2011年基金管理資產規模         共同基金與GDP比率  

美國          15.1                 12.0                         0.79

中國          7.30                 0.39                         0.07         

   

    10年後的2020年中國的基金管理資產可以達到多少規模?假設未來10年GDP保持年均5%的增長,屆時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基金管理資產達到 GDP50%的比率是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8萬億元,15倍的成長空間。80%的比率則可以達到60萬億元,25倍的增長空間。之前美國基金業40年 的發展歷程我們用8年走完,美國後50年路徑我們能不能用10年到達,需要觀察。

    20世紀80年代,金融創新,稅收優惠,401K大發展,推動美國共同基金進入成長的黃金歲月。今天,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持有基金,基金資產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基金資產以其超過銀行存款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更受美國人的青睞。

    中國基金的總體規模較小、市場的結構不均衡(偏股型的基金比重過大),偏股型的基金佔比超過70%(股票型基金佔49.98%,偏股混合型基金佔 21.19%),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佔比非常小,只有6.02%和4.99%,而美國市場這兩類基金的比重分別達到了22.07%和22.2% (表1)。

  表3:中美兩國基金市場結構

  

 

總資產

基金數量

平均規模

股票基金佔比(%)

債券基金佔比(%)

混合基金佔比(%)

貨幣基金佔比(%)

其他(%)


中國

23562.98億元

829

35.49億元

49.98

6.02

27.76

4.99

11.72


美國

118206.8億美元

7581

15.59億美元

49.46

22.07

6.27

22.2

-

  數據來源: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Wind ICI 2011 factbook.

  *中國數據截止日:2011-7-14

  

    無論是資產管理規模,還是產品結構,國內都處於起步階段,與美國相比,差距巨大,這也折射出該行業在我國的發展潛力驚人。

    中國人均GDP今年將接近5000美元,中產階層數量日趨增 多,2011年,百萬美元家庭全球第三,達到140萬戶,與2010年相比,激增了19.3萬戶。中國的億萬富翁家庭數量由2010年的538戶增至 2011年的648戶,排名全球第五。由於投資渠道和標的的缺乏,居民海量的可投資資金在藝術品、理財和房地產等投機性市場左衝右突,興風作浪。一旦經濟 走出低估,股市調整到位,賺錢效應吸引,如潮的資金將湧向基金和股市。

    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中國漸入老齡化社會,瘋狂的投資和出口難以為繼,內需消費型經濟不得不成為第一選項。資本市場將以融資為重轉向投、融資並重,甚至偏重於投資。稅收優惠、產品創新等一系列鼓勵基金和資本市場發展的措施將次第登場。

    利率市場化的開啟,儲蓄自己逐漸脫離遺憾體系,進入資本市場,過人的理財意識不斷加強,更多資產將尋求更佳的保值增值途徑,儲蓄資金向基金和資本市場轉化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熊市已持續5年,越來越接近其生命極限終端。中國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2006年的4000多億,增長到2007年的3.5萬億,除了2009年短暫到過3.1萬億外,其餘幾年一直在2.1——2.5萬億區間窄幅徘徊,低迷被壓縮到極致。壓抑逾久,爆發力愈強。

    潛在的發展空間並不能說明什麼,理性的投資者當然不會將全部資金投到朝鮮。只有在各方面因素都發展到臨界狀態的時候,爆發才可以水到渠成,中國基金業正處 於這樣一個前夜。扎堆、趕潮流和一窩蜂是國人的傳統,下一個牛市,有可能重複2005——2007年基金的超常增長。美國人用了40年的時間,才將基金數 量從0發展到800家,資產管理規模480億美元。我們只用了8年,就從0膨脹到800家,資產管理規模5年前便達到3.5萬億人民幣。

    惠理有理由在即將到來的基金業饕餮大宴中分一杯羹。

    亞州區首屈一指的品牌聲譽,20年的優異投資往績,經驗豐富(平均從業逾15年)、誠實和睿智的基金團隊和合理長效的激勵機制,將保證惠理跟國內同行同台 競技時處於上風,作為在自由市場經過20年殘酷檢驗的惠理,我們認為其綜合實力,當不輸與華夏、嘉實和易方達,有潛質進入第一陣營。反觀國內,在同一家基 金公司任職年限滿19年的目前只有華安基金的尚志民以及匯豐晉信基金的林彤彤。激勵機制的缺位導致基金經理流動頻繁。儘管,金元惠理不全是惠理集團的原班 人馬,但我們相信,惠理輸出的投資理念和管理,可以將其香港的成功在內地複製,畢竟,價值投資不分地區,投資標的也都以內地企業為主。當然,金元惠理從倒 數第一,躍升到前五,有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這,需要時間。

    惠理大中華擴張行動中,我們看好內地的公(金元惠理)、私募(上海惠理)和台灣的基金投資平台(惠理康和)。短時間難以成效,需要3——5年的培育期。但 前景展望正面,充滿樂觀。對云南股權基金持保留態度,不看好四川的小額信貸義務,基金投資需要聚焦,持續出類拔萃,實屬不易。

 

    惠理的投資策略

    惠理踐行價值投資,在數千家中國概念股中,從下至上,研究走訪低估的由出色管理層,長仺與短仺結合,前者為主。與巴菲特以合適價格買進優秀管理者管理的傑 出企業,集中投資,長期持有不同。兩者都取得了成功。投資路徑沒有唯一,價值投資亦有多種方式。凡是能夠持續成功的投資都是有價值的投資。

 

    機構認同

    一家企業能獲得業內同行或競爭對手的認可在公司中持有股權,可以作為我們選股時的一個重要參考,畢竟,業內專家的判斷更全面、客觀和理性。

    AMG,世界知名的專門投資優秀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其理念核心是,「尋求利基市場公司規模較小,提供特殊的直接所有權管理服務,擁有自己獨特的 資產管理方法和企業風格的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公司掌舵人肖恩·希利(前高盛投資銀行家)認為,「這些企業的特質你在那些大型上市資產管理公司身上是無 法找到的。我們相信,它們身上隱藏著更加富有吸引力的長期成長機會。」他們只友善地收購相關標的的部分股權,為其銷售和客戶方面提供幫助,不參與公司投資 與管理。讓管理者仍然持有公司的主要股權,保持擴闊公司盈利的動力,一起分享企業的成長。

    1997年AMG上市以來,成功地投資了30家資產管理公司,其中就包括克利福德·埃斯內斯(高盛資產管理公司量化對沖基金業務的 奠基人)創立的AQR資本管理公司、哈丁-盧沃納證券投資管理公司、第三大街資產管理公司、吉恩希斯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價值行動資本公司等。其中,哈丁-盧 沃納證券投資管理公司是一家非美國性質的、全球知名的證券投資管理企業,由洛克菲勒家族投資經理人所創立;第三大街資產管理公司的創立者是馬丁·惠特曼, 他是一位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吉恩希斯資產管理公司則是一家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新興市場投資企業;價值行動資本公司是由三名投資經理人創建,其中的傑 弗裡·厄本恩,是一位激進主義的投資者。
    自從1997年上市至2007年,藉由旗下眾多璀璨群星的表現,AMG的每股純益年均複合增長高達21%。股價年均復合上漲23%。

    肖恩·希利和AMG成功了,他們破解了資產管理行業由來已久的難題,:如何找到出類拔萃、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定性其工作方式和科學地安排其股權結構,從而使其具有持續擴大投資收益的積極性。

    毫無疑問,他們認為謝清海和惠理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旗下璀璨群星中的一員,他們以7.81%的惠理股權來證實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相同判斷和行動的還有美盛,持有惠理9.03%的股權。

  

   惠理的AUM

   資產管理規模是基金公司賴以生蛋的母雞,管理費和表現費都從中而來。持續優秀的投資能力又反過來影響AUM,盈利的增加和客戶的申購使其不斷增多。不斷升 高的AUM又助推基金公司的盈利基礎。惠理19年,經歷過多個基金週期和經濟危機,但管理的AUM大漲小回,金額持續刷新,既往保持20%的複合增長。

   表4:惠理AUM變動情況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AUM(億美元)      23       25        45       73        32       55       79       72     

增長率                 9.0%      80%      62%       -56%     72%      44%      -9.0% 

  

   惠理的估值

   表4:惠理歷年AUM認購及贖回表現

   

百萬美元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期初AUM  1,888  2,322  2,484   4,515   7,297   3,247   5,547   7,154
認購  1,104    609  1,601   2,542   1,410   1,260   2,586   2,933
贖回   -737   -761   -852  -1,860  -2,200  -1,180  -1,320   -2,086
表現     67    313  1,283   2,100  -3,260   2,220   1,120   -1,630
期末AUM  2,322  2,484  4,515   7,297   3,247   5,547   7,933   7,134










管理費    157    164    247     434     331     234     344     491 百萬HKD
表現費    166    305  1,234   2,076       7     220     709     140
其它     47     16     19      30      82       6      22      58









  平均
管理費率 0.96% 0.88% 0.90% 0.94% 0.80% 0.68% 0.65% 0.88% 0.84%
表現費率 1.01% 1.63% 4.52% 4.51% 0.02% 0.64% 1.35% 0.25% 1.74%
合計費率 1.97% 2.50% 5.43% 5.45% 0.82% 1.32% 2.00% 1.13% 2.58%










  

    過往8年,惠理管理費與AUM的比值年均0.8%左右,管理費跟固定支出之比為3:1。除1998AUM(2億美元跌至1.3億美元)過低外,在無任何年份虧損。恆指現值只要不發生50%以上跌幅或AUM跌破30億美元,惠理應無虧損之憂。

    公募基金只收取0.8%左右的管理費,作為對沖基金的惠理既收0.8%的管理費,還要收取15%左右的表現費。其淨利潤率均值和淨資產收益率均值高達47%,遠超公募基金的30%。惠理的估值理應高於公募基金估值。

   

    7年回本估值

    過往,惠理AUM年均複合增長20%,收入(管理費加表現費)與AUM的比值年均為2.6%,淨利潤率年均值為47%。假如未來維持此等狀況,則惠理未來7年可產生總利潤116.3億港元。

表5:惠理估值模型

市值:68.3億港元                         AUM:79億美元   合613億港元

AUM年均複合增長率:20%                   收入與AUM的比值:2.6%

淨利潤率:47%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AUM        736       883          1059         1271          1525         1830          2196

收入       19.1      23.0         27.5         33.1          39.6         47.6          57.1

淨利潤     9.0       10.8         12.9         15.5          18.8         22.3          27.0

合計                                                                                    116.3

 

    我們能夠接受的最高出價不超高過公司7年淨利潤之和,即7年回本。惠理7年的股東總利潤為116.3億港元———合理估值,折合每股6.6港元。以合理價 格買進,就要忍受市場的波動煎熬,也不可能獲得超額收益。我們必須要求一個相當的安全邊際,以合理估值的5——3折的價格買進,及3.3——1.98港 元。

 

    市場估值

    表6:市值/AUM估值——高點

時間            2007.12.03       2008.05.30        2010.03.08       2011.01.05         均值

股價(港元)     8.75             8.00               6.56             8.56

股本(億股)     16               16                 16               17.5

市值(億港元)   140              128                105              150

AUM(億港元)    566              497                411              613   

比值             0.25             0.26               0.26             0.25             0.26

 

    表7:市值/AUM估值——低點

時間            2008.11.26         2009.03.12              2011.09.23               均值

股價(港元)     1.47              1.85                       2.69

股本(億股)     16                16                         17.5

市值(億港元)   23.5              29.6                       47.1

AUM(億港元)    233               411                        658 

比值             0.10              0.07                       0.07                  0.08

 

    惠理上市以來,基本上經歷了一輪完整的牛熊,幾個低點市場給予的平均估值為AUM的0.08倍,高點為0.26倍,中間值為0.17倍。中間值可以認為是合理估值,惠理價值104億港元(79*7.76*0.17=104),每股價值5.9港元。

 

    機構估值

    2009年11月9日,美國資產管理公司AMG受讓惠理高層5.05%的股權,當中,謝清海7073.8萬股、蘇俊祺504.5萬股、洪若甄504.5萬 股,合計8082.8萬股,每股作價3.45港元。惠理其時管理AUM388億港元,交易價格相當於0.14倍AUM.   

    2011年7月6日,再度增持4959萬股或2.82%,每股作價6.06港元,相當於0.15倍AUM,持股量增至7.81%.

    AMG的主業就是投資傑出的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30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先後收購了近30家出類拔萃的資產管理公司的部分股權,應該能夠理性和恰當地給惠理估值,0.14倍AUM他們認為物有所值。

    另一家資產管理巨頭美盛持有9.02%的股份中,均價7港元左右,相當於0.16倍AUM左右。

 

    動態估值

    惠理奉行的是重倉(90%以上)或滿倉持有股票,只選股不擇時,即使贖回較少,資產保持淨流入,但由於港股週期性波動劇烈,AUM隨之大幅波動,根據某一時段的AUM估值,結果往往大相逕庭。

    要想擁有較大的安全邊際,只有在港股熊市底部區間買入才可行。如何判斷港股熊市底部區間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樂觀預期

    如果惠理2018年的AUM能夠增長到2200億港元,現值613億的3.6倍,2009——2011兩年時間,市場上漲加上淨流入,AUM從230億港 元升3倍至706億,6年時間,如果期間牛市再來助力,2200億AUM當屬保守。市場樂觀時0.26倍估值惠理價值572億港元,合每股33.港 元,3.88元的買價,可收穫8.5倍的回報,成績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25

港股訪談節目的記錄 八戒港股手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838ff0101ckot.html

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9/325a420c-a0f5-4d2c-839c-9143ef382cba.shtml

 

由於準備未充分,面對鏡頭怯場了。還是謝謝大家的支持,努力做得更好。重點在後端,對老千手段的總結。

 

1、  歡迎回到新財富報告,這個環節我們為您請到的是香港富昌金融中國區策略師莊少峰,莊總您好,我們知道您投資港股已經有十幾年的 歷史。

 

今天我們就港股展開探討,對於A股投資者而言港股給大家最大的印象就是沒有漲跌停板,可以做空,衍生產品非常多,資金自由流動 等。首先,這兩個市場,您覺得哪個市場風險更大呢?

 

港股股票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市場規則相對漏洞較少法大於權,違規成本高,新聞、資訊等完全公開,散戶跟機構對市場資訊基本可以做到同步接收,更趨向於價值投資; A股制度薄弱,信息不對稱, 散戶、企業機構投機性較強。香港貨幣(港元)匯率跟美元掛鉤,環球資金自由出入引致市場的波動加大,經常收歐美消息面影響,港股環球基金云集,國際機構經常會有多空的博弈;A股的政策敏感度會高點,概念性炒作強。

 

 

A股是交易機制T+1;港股交易機制T+0。在目前市場下,A股散戶只能做多,香港在另一塊特點在有豐富的做空品種選擇:窩輪、直接沽空股票、牛熊證、期權。不同類型的槓桿產品可以根據投資者需求自行選擇。

 

市場投資品種,根據自身情況合理配置才是王道,沒有最好的投資環境,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2、  有些股票看起來便宜往往是陷阱,有些漲了很多可以剛起步。這裡涉及到如何估值的問題,請您就這個問題談談你的看法?(比如舉例 0999說明如何估值)

 

首先判斷是否老千 ?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核心競爭力等

思考為什麼低估?量化業績報告。

 

我舉個例子,2009年發覺的一隻10倍股I.T(00999)I.T是香港本地零售股。大股東持股是否超過50%符合;核心競爭力的佼佼者(有小思捷之稱),當時更是金融風暴之後擴大內需政策下台。

 

 

當時股價是0.7元,引起我關注他原因是,全年純利減少75%,至4256萬.純利的減少,集團總結有兩個原因:一、中國部份商譽的減值;二、非現金購股 權的開支。如將上述兩項撇除後,純利實質減少了27.7%至124,500千元。單單商譽撇帳就有6000千萬之多,是因為公司期內收購前中國合營企業 「I.T China Limited」之股權,但由於中國大陸業務未如理想,導致I.T需要為收購作商譽減值,導致I.T內地業務錄得虧損。報表內唯一的易患是經營性資本開資 大增40%。

 

I.T每股賬面值NAV為1.05元,現價0.83元,PB只有0.79倍。僅以該點,我們可以認為該股值得買入。我們可以以08年度財政為藍本,估算 I.T今後三年之每股溢利加上中國業務之帶動,年增長30%。09年每股溢利0.15元,10年為0.195元,及11年的0.25元。以合理的消費股 15倍PE計算三年後市值大約43億,與企業5年目標市值40億不謀而合。

 

09-10年之間,香港市場熱炒香港的本地消費概念,I.T(00999)漲了10倍,派息率也隨即增加。

 

 

3、  在香港,老千股也是非常的多,它們是如何欺騙散戶,手法都有哪些?

 

大股東通過對股權操縱行為達到套現行為 把股票變成鈔票 圍繞股權作一系列文章  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高,一般在10%-20%之間  股本很大,有幾十幾億股,但每股可能才幾分錢

 

1、大比例供股、合股。供股數量可以大至1:10  攤薄股東利潤,跌至0.01的時間就合股10:1.(00273)

 

僅僅從1999年開始到現在,公司就經歷了2合1,5合1、50合1、25合1、10合1、5合1。簡單算一 算,2×5×50×25×10×5=625,000,亦即假如你與1999年買入62萬5千股,今天則僅僅擁有1股。再查其股價,1999年合股前的價格 是5分錢左右,如果你當年以30萬港元買入六百二十萬股威利國際,那麼閣下今天這筆「投資」將變成5角錢,損失達99.99984%!

 

2、注入項目(礦場為主)

      這招用的是可換股債券(CB),化整為零的手段,把股票慢慢的散出去。

      一般注入的資產為礦業公司,而且還是遠在美國、阿根廷、非洲等地,關鍵點在於,我們無法監管到境外第三方評估公司對資產的評審準確性。要是被市場發現有問題了,可以把責任推卸到評估機構身上去。

 

         合興(0047)收購前股本才5億,發行了93億新股去收購吉野家。

 

        股價某日急升接近30%,收報0.59元,以已發行普通股股數約5.2億股計算,市值約3.07億元。以半年盈利5,952萬元計算,如果將其年率化,今年度預測市盈率不足3倍。

 

不過,不要忘記集團是以發行可換股債券支付快餐業務的收購代價,如果該批債劵獲悉數行使,將令發行股數大幅增加93.9億股,連同一些認股權證和購股權,將對每股盈利產生攤薄作用。

 

集團上半年度每股基本盈利為11.47仙,而攤薄每股盈利,則為0.6仙。若簡單地將之年率化,現價其實相當於約49倍預測市盈率。

 

3、拆股

    這種情況多次會出現大股東,買殼不久,股權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這樣就可以四兩撥千斤,用少量資金把股價迅速炒高N倍,然後在宣佈拆股,把股價拆細,方便散戶入場散貨

 

4、名人效應

吹噓名人有三類:

娛樂明星:一個上市公司跟某位女明星關係很好,給了一筆錢(幾百萬)女明星讓他買入自己的上市公司股份,還告訴他一定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女明星相信了,在市場上買了貨,然後跟身邊的朋友說了這只股票,莊家就可以做突破的技術形態,引散戶買入該股份。

富豪、金融專家

索羅斯基金:中國澱粉(03838)近日交投增加,市場傳出,中國澱粉主要股東王瑞云,於市場配售4.6%舊股,涉及2.66億股,配售價0.68元,涉及金額約1.8億元,認購人包括多個基金,其中包括國際著名投資者索羅斯旗下股票基金。

 

包括國內政策親戚關係名人,有什麼好的項目會注入公司,讓社會上一些有地位的一起參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