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吸納台灣人才 成就中國消費金融之父地位 馬蔚華 與台金融界最麻吉的大陸行長

2012-8-20 TWM



馬蔚華 與台金融界最麻吉的大陸行長誰是全中國最瞭解台灣金融業的第一人?如果馬蔚華說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這位最能親身體驗「台灣金融業之美」的中國金融家,巧妙運用台灣金融業的優勢,一舉將自己、也為招商銀行推向事業高峰。

撰文‧劉俞青

「在facebook(臉書)上,就有超過八億多位實名的客戶,可以做多少零售業務啊!」因為大陸至今仍全面封鎖臉書,令人不敢置信,這句話竟出自中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口中,他的務實,讓全場印象深刻。

八月上旬,中國零售銀行龍頭——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再度來台,不只對臉書的功能侃侃而談,還在公開演講時,大談現在年輕人對Google(谷歌)的依賴程度;偏偏這兩大公司目前都未能突破官方封鎖,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其實今年已經六十二歲的馬蔚華,一路以來,就是靠著這種無視禁忌、靈活應對的態度,才能以十三年時間,打造出全中國最大的民營零售銀行。

「零售銀行」即是以消費金融為主的銀行,招商銀行在中國創下許多紀錄,至今無人能及。

它是中國第一家由民間企業自行成立的民營銀行,也是全中國發出第一張信用卡的銀行,如今中國的招商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有如中國信託在台灣消費金融市場的龍頭地位一般,領導創新的能力,遠超過同業。

「我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來台灣了。」儘管掌握這家在中國擁有六百個據點的最大零售銀行,但在馬蔚華的心中,始終把台灣擺在第一位,因為在中國,恐怕沒有一位銀行家像馬蔚華一樣,與台灣金融市場的淵源如此之深。

人脈深厚

與台灣銀行巨頭皆莫逆

近二十年來,馬蔚華幾乎年年來台灣,有時一年來好幾次,公開、私下拜訪的行程不一,他在台灣金融界的友人,幾乎比許多台灣本地的金融人士還熟悉。

例如這次他唯一的私人午餐空檔,就是和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敘舊,雖然在大中午,但兩人喝起陳年高粱,據說連酒量頗佳的林明成都喝到滿臉通紅。喝完酒,下午行程依舊滿檔的馬蔚華,繼續氣定神閒地和媒體對談,甚至緊接著參加電視台錄影,完全察覺不出一絲酒味。

馬蔚華的台灣友人當然不只林明成,同一天的晚上,馬蔚華就是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家裡的座上嘉賓,而馬蔚華與辜濂松兩人從認識到現在,幾乎等於是一頁兩岸的金融交流史,交情超過二十年。

一九九九年三月,馬蔚華剛剛從中國人行調派到招行擔任行長,當時的招行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民營銀行,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

當時才到任不久的馬蔚華,就接下一個「超級任務」,和台灣的中國信託展開神祕又富挑戰性的兩岸金融合作,這也是兩岸金融的「首航之旅」。

人才輸中

開啟兩岸金融首航之旅

中國信託當時輸出至少二十多位的高階專業人員和技術,把台灣信用卡的經驗複製到招商銀行,讓招行的信用卡發行量快速成長,從此奠定招行在中國金融零售市場的龍頭地位。

雖然近幾年招行因為規模不如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信用卡的發行量被超越,不過論創新力、市場的前瞻性,馬蔚華「中國消費金融之父」的領導地位,無人能撼動。

也因為如此,儘管這項破天荒的合作,後來因故未能成局,但馬蔚華早已是全中國第一位「親身體驗」台灣優秀金融人才的銀行家。

「台灣人才太棒了!」馬蔚華說的絕對不是場面話,不只中國信託為招行打下第一根堅固的柱子,包括招行過去最重要的信用卡部總經理,就是由中信金大陸事業執行長羅聯福子弟兵仲躋偉出任多年。

雖然仲躋偉後來因身體不適退出,但馬蔚華親口證實,至今光是招行總行大樓裡,就有十幾位「來自台灣金融業的專業人才」,例如招行現任私人銀行處總監,也是來自中信銀副總的陳昆德。

尤其這幾年來,招行也跟隨台灣銀行業發展的腳步,重心逐漸從信用卡轉往財富管理業務,目前招行位在深圳的整個財富管理部門,幾乎是由台灣人撐起半邊天。

如果說,招商銀行有今天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信用卡與財富管理業務是最重要的兩根柱子,那麼無疑地,台灣的金融人才絕對是最重要的奠基之一;如此馬蔚華對台灣金融業的情感,豈能不深厚?

一路走來,馬蔚華當然最是領略心頭;因此,當時空轉換,如今中國金融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招商銀行也在二○○二年、○六年,分別在上海與香港掛牌上市,但馬蔚華始終沒有疏於經營和台灣金融業的關係。

每年定期的造訪,已經是馬蔚華的家常便飯,只要有台灣金融高層到深圳,他一定請吃飯;就連與台灣媒體對話,也不像其他行長來訪時處處小心,需要隨行助理不斷提點。馬蔚華從容不迫,要大家儘管問,談笑風生間,連台灣的媒體關係都經營得服服貼貼。

這位和台灣關係最好、也最密切的中國金融家仍寶刀未老,馬蔚華精準地掌握局勢,借力使力,將自己和中國招行一起推向高峰,也為兩岸金融的發展寫下歷史。

馬蔚華

出生:1949年

現職:中國招商銀行行長

經歷: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學歷: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

美國南加大榮譽博士

成績:中國金融零售市場之父;帶領招商銀行成為中國第六大商業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97

聯電與台積電 26年纏鬥啟示錄

2013-03-25  TCW
 
 

 

重新定義自己,可以再創人生的第二高峰,但搖擺不定、見風就轉舵,不但不能創造新戰場,還可能陷入重新定義自己的迷思。

有兩家最具代表性企業的得失成敗,最能代表重新定義的迷思;其中一個誕生於一九八○年,另一個則晚了七年成立,兩家公司投入了同領域,一路纏鬥二十六年到今天;三十三歲的老公司(以下簡稱U公司),一路上不斷創造新話題、屢出奇招;年輕的這一家(以下簡稱T公司),則一路堅持當初設定的目標,堅持要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

先搶先贏?決勝負關鍵,不在起跑點

結果,三十三歲的U公司原地踏步,另一家則是年年高成長,去年雙方營收差了近四倍,市值更被拉大差距超過十倍,這是一個警惕,別把重新定義當成包裝與股市的題材,要堅持自己把價值做到最大、更重要,除非到了價值曲線的頂端,否則不輕言轉舵。

第一個迷思是,最早定義自己、找出市場缺口,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反而只是賽局的開始。

其實,最早提出晶圓代工這個商業模式的是這一家U公司,但是最早看出市場缺口,並不代表就永遠都是市場第一,跟隨者只要專業、肯下苦功,就有可能超越U公司,第二家T公司雖然比較晚才成立,但後來居上。

出奇必勝?專業沒扎根,客戶綁不住

第二個迷思是,成長過程中專業與扎根比出奇招重要。

一九九五年,U公司出了一個奇招,宣布與北美十一家設計公司結盟,合資成立三家晶圓代工公司,想要用合資合作方式綁住客戶,還乘勢跨入DRAM記憶體的製造,逼著讓T公司不得不跟隨投資技術較為落後的DRAM廠。

這個重新定義客戶與代工者關係的奇招,並沒有取得壓倒性的結果,客戶還是需要專業與服務好的公司,光靠投資合作沒辦法永遠綁住合約,蹲馬步的勝出了。因此兩家公司的差距又被拉開了。

到了二○○○年一月,這時候,U公司它二十歲了,隨著全球景氣翻揚,晶圓廠產能吃緊,又出招了。它將五家子公司合而為一,五合一讓營收與產能大幅增加,讓它的企業規模快追上年紀較輕的T公司,甚至連製程技術也幾乎快追平。

當時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吃緊,誰有產能誰就能搶到客戶,於是T公司只好去併了同業,甚至跟U公司搶二線公司,用當時被認為偏高的價格收購了二線廠,讓雙方在產能上的差距又被拉開。

這個結果讓U公司很得意,認為自己是足智多謀。

插枝展葉?靠包裝炒作,題材難持久

第三個迷思,別被財務操作與股市話題的包裝迷惑了。二○○一年,這家老公司的子公司上市了,這家IC設計公司讓外界眼睛為之一亮,因此U公司接著將旗下IC設計子公司一個個切割上市,被稱為軍團,成為電子業的焦點。

當時更用「插枝法」來形容這個創新的策略,認為T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是一棵大樹,不以硬碰硬正面較量,反而應該透過轉投資與內部分割創業向外開枝展葉,一棵樹很快就能變成一片林,接著讓森林的力量大過一棵樹。

T公司董事長卻這樣說,「我把南科八吋廠也獨立成為一個公司,然後自己投一億、幹部投一億,放一放消息等到股價漲三倍就賣掉,這樣對嗎?那我也可以把我的光罩部門切出去成立公司啊!」

說變就變?仍有價值,不該輕易轉舵

這是第四個迷思,實力才要最重要的,時時刻刻問自己價值曲線是否到了頂點?只要仍有價值就不應該亂轉舵,會讓注意力分散了。

二○○○年到二○○三年才是真正決勝關鍵,那時半導體走向天險障礙最高的一代,○.一三微米的技術世代,主因在於○.一三微米採取銅製程等過去未曾使用的新材料,而且國際大廠也都沒有量產經驗。

當時研究這項技術最久的IBM同時找上兩家公司洽談合作開發,但T公司拒絕了,U公司則是宣布與IBM合作開發銅製程技術。T公司相信,自己不能一直依賴大廠的技術轉移,每一次先進製程技術的移轉,至少要一年的時間,即便合作的結果再好,自己的先進製程就是比國際大廠晚一年,一定不是領先者。

更重要的是內顯的知識,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靠授權只能學到外顯的知識,沒辦法學到內顯的知識,只有學到內顯知識才能讓自己知道技術是怎麼來的,進而自己開發技術。

二○○三年,這場競賽分出了勝負,T公司在不僅○.一三微米技術領先了,更重要的是,走向技術自主這一條路,不再落後國際大廠。隔年,效益發酵了,營收從二千五百五十九億元開始爆發性成長,到去年四千九百九十八億元,幾乎是增加了近一倍。

但,U公司的營收自二○○四年達到一千一百七十三億元之後,不增反減,到去年甚至還是衰退,差距更大是市值,去年市值差距超過十倍以上,技術世代差距超過一年,兩者已被遠遠拋開。

市場最好的客戶只找T公司,U公司只能當二線角色。

這兩家公司就是台積電與聯電,聯電雖最早定義了晶圓代工,且一路上足智多謀,但終究是包裝與股市題材,突然爆發卻無法持久,人與企業也一樣,不是時時要追求轉型與重新定義自己,而是要不斷問自己,自己的價值在哪?有沒有發揮與成長的空間?別遇到困難就亂轉型,會像聯電一樣陷入定義自己的陷阱,最終被台積電遠遠拋開。

【延伸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48

《迷思篇》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世界變了 別再舉貶值救經濟大旗!

2013-12-09  TWM
 
 

 

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正在逆轉,最大出口國中國正在轉向內需經濟,最大進口國美國則正將製造業回流本土,全球貿易增長大幅減緩,出口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衝擊最深,這是安倍經濟學與台灣的共同困局。

撰文‧楊政諭

匯率貶值就能刺激出口產業,出口興盛就能提振就業機會與國民所得,所得增加就能帶動整體消費及內需經濟;接下來,日本經濟就會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以上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簡單流程,其中各自牽涉到一些基本假設。先前,各界爭論的焦點在於出口提升能否轉化為薪資成長,然而在日本今年第三季(七至九月)經濟數據揭曉後,就連原本較無疑慮的假設──貶值能夠刺激出口,如今看來似乎也是一種「假設錯誤」。

全球化年代 經濟由貿易驅動這一季,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年化成長率是一.九%,較前一季腰斬,而安倍力拚的「淨出口」,則較上一季不增反減,下滑○.六%。

貶值無效,這個現象或許會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感到意外,但包含台灣在內的所有出口導向國家,其實也都該用更嚴肅的眼光看待安倍經濟學的意外掉漆;尤其,當你想到日圓先生榊原英資對於日本出口不如預期的那句解讀:「因為時代已經變了,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就連不斷舉債消費的美國,逆差都在縮小當中。」是的,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正從過去的貿易驅動,轉變為內需驅動時代。而榊原口中的「全球經濟轉型論」,其實也已經有了初步的數字可證。

攤開長期歷史數據,可以發現,國際貿易成長率和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間,在不同階段都存在著一定比率的關係:自一九八六年到九五年間,國際貿易成長率與全球經濟成長率相去不遠;這段時間,世界局勢橫跨冷戰後期至「後冷戰」的初期,國際間正在試圖打破貿易往來的壁壘高牆,在這個「全球化」的暖身期,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成熟國家的內需經濟。

一九九六年至○五年,全球化大步向前,歐美國家與新興國家的經濟路線也開始出現了鮮明差異。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新興亞洲國家,在此期間以累積外匯存底為重要目標,努力生產、外銷出口,再用賺來的外匯購買成熟國家債券,形同於借錢給成熟國家消費;相對來說,歐美成熟國家則是不斷拉高債務,以「舉債」的方式維持國家經濟成長。

成熟國家樂於消費,新興國家大量出貨,這樣的模式讓全球貿易量大增,以平均數字來看,此階段的全球貿易成長率約達全球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這是一個貿易驅動經濟成長的年代。

歐債危機後 歐美轉型引發進口減少這樣的盛世一直維持到○八年,在陸續爆發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後,「改革」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關鍵詞,在美國,改革的重點是「製造業回流」,在歐洲,則是「撙節」,兩者的共同結果,就是減少進口。

於是,二○一一年至一二年,全球貿易與經濟成長率的關係,彷彿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水準,比率數字下降到○.八%。隨著歐美大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進口需求減少,貿易活動將不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力。

在榊原英資眼中,這樣的結構性轉變,正是安倍經濟學「以貶值拚出口」效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殊途同歸的,國內學者亦認為全球經濟結構轉變至此,的確也到了出口國必須重新思考未來戰略的時候。

「過去,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會壓低匯率來提高出口競爭力,追求出超來強化經濟成長,但逆差國家怎麼辦?」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說,出口國長期以壓低匯率提升出口,就會造成國際貿易失衡,「這不是好事,順差國以鄰為壑,在國際景氣不佳時,逆差國家往往只好選擇祭出保護主義。」歐美需求減緩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都將讓出口成長的難度愈來愈高,政府也必須為了刺激出口付出更多資源,愈想「拚出口」,資源愈是傾斜,犧牲的,則是安倍劇本中扮演「經濟轉骨」關鍵角色的「消費」。事實上,○二年日本也讓日圓一口氣貶到一一○元水準,但當時不只薪資未見成長,甚至出現出生率下滑、資產價格浮漲等問題,才在○七年終止這場貶值實驗。

安倍掉漆後

台灣還要繼續拚出口?

過去幾個月來,出口業者不斷要求央行總裁彭淮南降低匯率救出口,「不過,央行在協助出口商部分,真的已經相當努力了,出口商不應該再繼續要求。」許嘉棟說,就算要與主要貿易競爭者韓國比,跟韓元比起來,台幣兌美元不見得貶少漲多。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十月的台幣比韓元還要來得低,出口商以「台幣貶不夠」作為出口不振的理由,其實不盡有理。而台灣長期阻升匯率所帶來的「內需不振」後遺症,其實也值得安倍借鏡。

匯率偏低的直接影響,就是進口物價上漲,進而衝擊國人購買力,影響消費與內需的成長動能。十一月間,一群世新大學財金系碩士生突發奇想,在假油議題火熱之際,他們分析了食用油價格的影響變數,結果,在預設的多項變數中,影響食用油價格的首要因素是國際棕櫚油價格,其次就是「實質有效匯率」。

「如果油廠老闆都很老實,以目前的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來看,油價可能會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學生的結論。當然,這份報告不足以證明食用油與匯率的精確關係,但匯率與進口物價的「反比關係」卻是必然,這也就是彭淮南不斷強調的:「匯價不可能同時讓出、進口商滿意,更要為廣大消費者及一千五百萬弱勢機車族著想。」「連中國都在轉型內需了,你們也應該想想新的成長計畫。」這是榊原英資給台灣的建議。的確,中國正在試圖提振內需,這個計畫走了三年,至今雖然仍在跌跌撞撞,但至少已經正面回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既定趨勢。

仍然卡在「出口救經濟」思惟裡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和安倍的困局相似,是不是該想想,為了「拚出口」,台灣已付出多少成本?而在世界經濟轉型的此時,「拚出口」又能拚出什麼樣的未來前景?﹁停止一味追求出超﹂,或許才是台灣的答案。

實質有效匯率

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index, 簡稱REER),是用來衡量一國貨幣匯率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一籃子貨幣的高低水準指標,由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目前該指數以2010年為基期,當匯率高於對手國的一籃子貨幣時,REER就會高於100,反則低於1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4

一場大氣爆,引爆高雄與台灣石化業存亡困局 毀滅與重生 明天過後 280萬高雄人與4兆產業何去何從?(088-101)

2014-08-11  TWM
 
 

 

驚天一爆

炸出不願面對的真相……

一場劃破午夜寂靜的大氣爆,瞬間奪走三十條人命,讓高雄人痛醒。

原來高雄都會區底下深埋政府官員、業者都說不清楚的地下管路,人、車與石化原料一起在馬路上下跑,丙烯是那麼可怕又致命的原料;更揭開了驚人的事實,石化產業帶來了上中下游四兆多元產值、三十六萬就業人口,但夢時代旁就是石化儲槽、高鐵站蓋在石化廠旁,二八○萬高雄人被石化廠包圍。

人不可能與石化廠、管路當鄰居,經濟、就業機會卻不能一夕抹殺。

大爆炸帶來毀滅,也讓人有機會深思,高雄與石化產業都需要一起重生。

高雄大氣爆爆出台灣經濟與都市發展的大矛盾,昔日十大建設變成了今天高雄市民大夢魘,滿佈地下的管路,有如不定時炸彈。

但貿然停止地下管路,仁武、大社馬上面臨停工危機,光是拆除管路不能解決問題,台灣應該跟上國際潮流,讓石化業遠離人群,建立一貫化的專區,集中管理。

製作人‧謝春滿 撰文‧呂國禎、鄧 寧 研究員‧黃家慧、楊政諭 攝影‧劉咸昌、陳俊銘我的故鄉是高雄,有憨憨笑著的黃色小鴨停泊在美麗的港灣,吸引來自全台各地人們湧入,新光碼頭、真愛碼頭、光榮碼頭重建過後,高雄這座海洋城市變得更加漂亮了!

七月三十一日午夜,氣爆意外發生,隔天一早,我趕赴高雄採訪。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八年,直到這一天,我才發現,原來,過去深埋在高雄身體中的重工業血脈,從來沒有斷絕過。我第一次知道,從停泊小鴨的光榮碼頭往南走到有大摩天輪的夢時代,旁邊碼頭停泊的大船與岸邊一座座的圓形儲槽,裡頭裝的都是石化原料。

東聯化學的乙烯船、李長榮化工的丙烯船,每個月總會載著上千噸的石化原料進出高雄港,卸貨後再經由中油前鎮儲運所或是華運倉儲加壓汽化,將乙烯、丙烯經由地下管線送往大社廠、林園廠、仁武廠。

接著我再趕往楠梓區的後勁五輕,以前坐高鐵回高雄,只看到進站前右手邊荒廢的水泥廠,水泥廠身後則是半屏山,但山頭後是什麼呢?當我登高一望,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嚇不已,密密麻麻的石化煙囪矗立眼前,我相信,恐怕很多高雄人並不清楚,這些冒著煙的石化煙囪,正是擁有年產能乙烯五十萬噸、丙烯二十五萬噸、丁二烯七.五萬噸的中油五輕廠。

從夢時代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卸貨、倉儲的碼頭;從左營高鐵轉個彎,就是石化原料生產、製造的源頭。直到這一天我才知道,二八○萬高雄人,每天生活在被石化工廠包圍的土地裡……。

一場氣爆 炸出多少危機?

五輕關廠成定局 連帶衝擊南台灣石化業產能這才是七月三十一日高雄大氣爆最根本的問題,台灣石化產業缺乏長遠與整體規畫,石化廠、儲槽與市民、購物中心共同生活,石化原料穿越高雄市精華地帶。除了這一條專屬李長榮化工的管路,還有十六條石化管線貫穿高雄市人口稠密區,掀開了一個驚人事實:高雄市馬路上有人、車通行,地下則是石化原料日夜不停穿梭,有如高雄市的血管,但流著的是能在瞬間奪走人命的石化原料。

被大爆炸驚醒的高雄市政府,才緊急宣佈所有通過市區的石化原料停止輸送,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面臨斷炊停工的困境;隨之而來的是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的不滿,要求五輕如期遷廠、二○一八年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聲浪不斷。

一場大災難演變成一場經濟與人身財產安全的大對抗,訪問爭取五輕延後關廠的石化業者,包括長春集團等業者不願評論,甚至還有人擔憂:「這一次不僅是五輕關定了,連大社石化工業區恐怕也不保了。」一場意外,讓台灣石化業面臨了一場遷廠又無處可去的絕境。

本來,五輕在關廠期限到期前,中油仍不放棄爭取當地居民支持,希望五輕能夠繼續生產;除此之外,中油體系的民間石化業者,例如長春集團就有意合資承租中油五輕繼續生產。但這一爆,爆出了高雄市民對石化產業恐慌,五輕關廠已經變成不可逆的事實。

然而貿然停掉南台灣石化產業,對台灣經濟可能是一場大災難,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以這次受衝擊最大的後勁五輕、仁武、大社三大石化園區估算,目前最新的年產值約二千三百億元,如果算上下游產業直接、間接效果,這三大園區如果因此停產,將影響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三%,最高有四萬九千人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受到衝擊。

如果再放大看台灣石化產業,這一爆如果讓台灣石化產業全面退出或喪失國際競爭力,將影響石化業一兆七千億元的產值,台灣GDP成長率少二.二五個百分點,造成上下游的失業人數可能高達三十六萬人,台灣經濟將面臨大危機。

如果按經濟部的統計,石化業含石油及煤製品、石油化工、化學材料、塑膠製品、化學製品、橡膠製品,去年總產值達四兆多元,佔製造業的二九%,影響更加巨大。對於投資人來說,自八月一日到八月五日,總共才三個交易日,一場大氣爆就蒸發了塑化類股七九八億元市值。

這場氣爆 掀開了哪些老問題?

石化產業可不要嗎?扣除未上市的中油,石化業市值高達二?五兆元,佔台股的十分之一。

梁啟源說,比台灣還要地小人稠的新加坡仍在全力發展石化業,為什麼台灣不要?韓國還喊出要成為紐約、倫敦、新加坡之後,全球第四大石油貿易中心。

為什麼新加坡、韓國搶著做石化,從乙烯、丙烯到丁二烯,它們被稱為工業之母,往下可以做成各種塑膠原料、紡織、橡膠原料,接著變成塑膠杯椅、汽車輪胎、防撞桿、衣服、鞋子,甚至連液晶電視內的薄膜、外殼到手機、電腦的電路板,連F1賽車、波音七八七客機的碳纖維,也都是石化原料做的。

因此新加坡、韓國才會把石化當成重點產業全力發展。而這一爆讓我們發現,中油五輕二十五年就該遷廠,卻長期拖延,任由業者在地下埋管線,最後變成高雄市區埋了多少石化管線,沒有人搞清楚的怪異現象。

此刻除了究責,更該深思台灣石化業該何去何從。

問題一:

缺乏規畫 上游在沿海,下游卻在內陸先讓我們解開謎題,為什麼高雄市區會有石化原料?「整個高雄都會區被石化工廠包圍,馬路下面跑管線,變成一個超級石化廠。」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教授沈建全說,沿著海岸從前鎮區華運倉儲、往南是小港臨海工業區、中油大林蒲廠、林園石化園區,這裡生產汽柴油、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原料,形成沿著高雄市海岸線的石化上游原料生產與進口儲運中心。

接著,從林園往內陸走是大寮的大發工業區,再來是仁武工業區、大社石化工業區,再來是後勁的中油五輕。除了五輕,都是中下游原料生產工廠,演變成為上游在海岸的煉油廠、儲運中心,下游製造在內陸。

若用煮飯做菜來解釋,上游就是放青菜蘿蔔的冰箱,下游是煮飯做菜的廚房,高雄石化業是把青菜蘿蔔放在沿海,廚房卻位於高雄市區與前高雄縣邊界;每次廚房要煮菜,就必須運青菜蘿蔔從港區穿越高雄市區。

偏偏這些原料不像青菜蘿蔔這麼單純,而是遇到空氣就可能會爆炸的丙烯,甚至還有遇熱會散發劇毒的石化原料。這些石化廠剛好把高雄市精華地區包圍起來,整個都會區兩旁都是石化廠,有二八○萬人被七個石化園區包圍,天天上演石化原料從地下管線或油罐車穿越鬧區。

這是第一個大問題,石化業配置與都市發展形成了大矛盾,造成這個問題的是推動台灣經濟起飛的十大建設。日據時代日本的海軍燃料廠設在緊鄰半屏山的後勁部落(含高楠梓區五個裡),後來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接續日本留下的基礎,興建高雄煉油廠,並且興建仁大(仁武、大社)石化工業區,以及林園石化工業區。

十大建設從煉油、石油裂解、塑膠、紡織原料一貫化,推動了台灣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奠定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那時候高雄煉油廠與仁武、大社是緊緊相鄰的,並不需要埋管線穿越市區。

問題二:為了經濟發展 石化廠讓人愛恨交織第二個問題,政府開始亂開支票解決眼前問題,把兌現的燙手山芋丟給後人解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帶動高雄市發展,人口從市區擴散到郊區,逐漸與石化區開始當起了鄰居。隨著台灣環保運動崛起,一九八八年爆發林園事件,當地居民包圍林園石化園區,創下石化業者現金補償當地居民的先例,當時經濟部部長陳履安與林園人簽署的調解書,明確承諾八八年後,林園石化區不會再擴建。

九○年,台灣經濟仍在起飛期,對於石化、塑膠、紡織原料需求有增無減,石化業者拚擴產、增加產能,卻苦無原料供應,呼籲政府再建石化上游的輕油裂解廠的聲音不斷,於是中油準備在後勁興建台灣的第五套輕油裂解設備,也就是俗稱的五輕計畫。

五輕計畫遭遇楠梓區後勁居民強烈抗爭,最後變成激烈的反五輕運動,當時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夜宿後勁,終於讓五輕順利的投資。用通俗話來說,冰箱擴大了,青菜、蘿蔔的供應量也增加了;但面臨高漲的環保意識,成功推動五輕的代價,是中油與當時經濟部部長蕭萬長承諾撥出十五億元「回饋金」,以及「二十五年後」遷廠的承諾。

這個承諾一開,讓高雄居民更有信心,一九九三年,當時的經濟部部長江丙坤和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在高雄市國賓飯店,承諾大社工業區於二○一八年和五輕一併遷廠。

這是當前台灣石化業發展的三大瓶頸,五輕要遷、大社也要跟著遷、林園不能擴建,都是當年官員開的支票,卻成了今天抗爭的源頭;而高雄大氣爆之後,反對的民眾更有理由要石化業關門。

問題三:石化廠建不成 讓危險管線穿越市區第三個問題,缺乏長遠完整規畫,輕油裂解廠建不成,就開始埋管線。當石化上游原料取得愈來愈困難,爭取進口變成替代的選項,八九年,華運倉儲成立,功用就是扮演進口原料的儲運輸送,搭配進口原料。石化業者開始挖管線,從高雄港一路挖到了仁武、大社,今天肇事的李長榮丙烯管線,就是那時期興建的。

於是,竟然演變成為「冰箱」放港口,「青菜蘿蔔」運進內陸,一條條管線興建穿越高雄市區,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說:「相較於化學槽車在馬路上行駛的風險,地下管路效益高、安全性也比較高。」這些問題 為何錯失解決良機?

其實今天港區進原料、市區扛風險,加工廠在郊區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二十四年來有三次機會能讓台灣石化業擺脫今天現況,還能升級提高競爭力。

第一次機會是九○年代,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取得六輕投資許可,為平衡中油與台塑體系,中油體系的東帝士集團與中油分別取得推動七輕及八輕,打算選擇一塊靠海土地,將上中下游都整合在一起,提高競爭力。

七輕環評不過、八輕取得土地難其中,七輕由東帝士集團的大東亞石化公司負責,選上台南濱南工業區;八輕則由中油及國喬等中油體系的石化業者為主,成立「八輕籌備處」,由當時國喬石化公司董事長吳春台兼任籌備處主任,投資地點則是人煙稀少、土地面積廣大的屏東台糖南州糖廠。

結果東帝士選上的廠址遇上了黑面琵鷺,環評過不了關;八輕則始終處於土地無法取得的狀態。只有台塑集團在一九九四年七月動工,也就是今天的麥寮六輕。

八輕團隊失敗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市場的誘惑。由中油等石化廠組成的八輕團隊,在一九九八年,包括台聚集團、李長榮等業者,另赴中國尋求開闢台灣石化中心的投資,爭取中國石化市場,於是八輕一分為二,成為西進派與本土派,但隨後碰上了政府不開放石化上游赴中國投資,八輕沒了、中國投資也沒戲唱。

第二次機會,二○○二年,台塑集團再度加碼六輕推動擴建工程,當時中油董事長郭進財決定重新啟動八輕計畫,八輕籌備處復活;然而這樣的模式並沒有取得當年業者全力支持,盼望政府開放中國投資者裹足不前,二代八輕團隊陣容遠不如當年,台聚、李長榮等還是沒加入。

最有機會的國光石化因環保被判出局接著第三次登場,也就是○五年提出的國光石化,由中油與民間業者共同組成一家公司(國光石化),不再是個別獨立單兵作戰,由中油扮演最大股東,接著兩大民股股東分別為遠東集團與長春集團,然後是中國人造纖維公司,甚至連非石化業的富邦金控也進場,最小的股東則是和桐化學。

這是非台塑體系石化業者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從屏東南州、雲林離島工業區到彰化大城,堅持了長達六年,國光石化碰到白海豚保育,以及世界各國對於地球暖化議題的重視,國光最終宣告出局。

二十五年快過去了,石化業有機會找一塊完整土地,遠離人群建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模式,但都失去了。

台灣石化業未來如何重生?

這三次機會失去了,反而讓高雄市埋下更多未爆彈。整合機會沒了,只好獨善其身,拚命挖管路進口原料,長期推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的沈建全指出,「從林園、中油大林蒲到大寮、仁武、鳥松到大社,過去八年來總共新建了十三條地下管路。」因此五輕一關,石化原料仍然會源源不絕穿越高雄市區到大寮、仁武與大社,這些業者不會受到影響。

短期解方:加強管路檢查 讓產業不因工安停擺沈建全強調,這等於在高雄市的人口稠密區又多埋下十三個未爆彈。然而石化業者說:「沒機會更上一層樓,還是要求生存。」更重要的是,應該趁大氣爆重新思考台灣石化業的重生之路,梁啟源指出,短期加強管路安全檢查,讓石化業繼續運作,避免台灣經濟受到嚴重衝擊。

中期解方:廠區臨海、集中化 危險管線撤出市區中長期,梁啟源建議,目前高雄小港區大林蒲洲際碼頭二期工程約二五○公頃土地,中油使用二百公頃、石化下游使用五十公頃,足以建立一個臨海的石化垂直整合體系,梁啟源說,「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靠海邊、集中化,管路不再通過高雄市區。

東聯化學總經理蔡錫津更建議,中油應該切割,煉油與石化事業個別獨立出來,以輕油裂解為主的石化事業獨立成為民間公司,並且與中下游業者整合合組新公司。他強調,以目前國際石化市場的競爭狀態,上市的石化公司單一公司就只做單一種產品的模式,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其二,蔡錫津贊同梁啟源的建議,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石化園區這一帶,正好緊緊相鄰可以互相供應,足以建立年產規模二百萬到二五○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把中下游各石化工廠都整合在一起。但長春人造樹脂總經理蘇士光說,以目前大林蒲的土地來看,面積仍不夠用。

因此將面臨一項大挑戰就是遷村徵地,這又是一個大問題。然而放眼國際,當台灣興建五輕的時候,新加坡石化業仍不如台灣,如今已經成為亞太石化中心、新加坡經濟的大支柱,韓國則成為全球前五大的石化強國,蔡錫津說:「中國更兩、三下就把台灣超越了。」眼前之急是集中石化業者在高雄大林蒲到林園這一帶的西南沿海,原料進出直接用管線,不用再穿越高雄市區到大社、仁武、大寮,而且擁有經濟規模之後,才有足夠資源能夠自主研發,開發高值化的石化產品。蔡錫津說:「如果每家業者都不賺錢,每年怎麼有辦法撥營業額三%到四%的經費投入研發;又說去日本引進高值化的石化原料生產,試問人家如果正在賺錢,怎麼可能授權給你,讓你與他競爭,一定等到不賺錢了,才會放出來給台灣。」長期解方:建立規模經濟 爭取頁岩氣商機因此最重要的是建立經濟規模提高競爭力,有錢之後才有辦法研發。最後是能與國際頁岩氣開發熱潮接軌,蔡錫津預估,如果中油體系與台塑六輕加起來,乙烯年總產能將達到五百萬到六百萬噸,將有足夠經濟規模收購或爭取頁岩氣資源;不管是直接投資頁岩氣,取得頁岩氣運回台灣加工,或者將生產基地設在國外,將石化上游原料運回台灣加工,都有足夠的條件。

毀滅與重生就在一線之間,三十條人命的慘痛代價,應該讓台灣人重新思考都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人不可能再與石化廠當鄰居,高雄市區應該避免危險的石化原料穿梭;但除了要求兌現五輕、大社石化工業區遷廠,也應該在此刻找出石化業長遠與安全發展的機會,一次解決高雄市民的危機,並創造石化業的生機。

一分鐘看50年石化發展史

──台灣石化產業大事紀

1968年 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內的第一輕油裂解工廠(一輕)開始啟用,1990年關閉。

1973年 十大建設之一的林園石化工業區開始動工,1975年啟用。

1975年 設於高雄楠梓煉油廠的二輕啟用,1994年關閉。

1978年 高雄林園石化工業區內的三輕啟用,2012年除役,2013年新三輕啟用。

1984年 高雄林園四輕完工啟用。

1994年 設於高雄後勁的五輕啟用,預計2015年關廠。

1998年 設於雲林麥寮的台塑六輕第一期工程完工,並開始營運。

2011年 政府宣佈不再支持國光石化於彰化設八輕廠。

石化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石化上中游主要業者與下游產品

上游

原油 輕油

乙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乙烯(PE)台塑、台聚、亞聚乙二醇(EG)南亞、東聯

下游產品

塑膠袋、牛奶瓶、雞蛋盒、保鮮膜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丙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聚丙烯(PP)台化、榮化

下游產品

保險桿、布丁盒、食物容器

丁二烯 中油、台塑化

中游

ABS

台化、國喬、奇美

下游產品

家電外殼、樂高積木

芳香烴

苯 台化

中游

苯乙烯(SM) 台化、台苯、國喬聚苯乙烯(PS) 台化、台達化、奇美

對二甲苯(PX) 台化

PTA 台化、遠東新

下游產品

保麗龍、泡麵碗

聚酯纖維(衣服原料)

整理:鄧 寧

韓、星、中、日拚石化

台灣該放還是衝?──四國石化產業發展政策韓國 ● 近年來韓國石化產業透過更新工程,提升乙烯產能,逐漸拉開與我國的差距。

● 相對台灣石化產業鏈強調專業分工,因此對於上下游消費形態變化較能掌握。

● 韓國在附加價值較高的石化產品投入,也比我國早;目前高值化石化產品的市場規模,尚不及大宗石化產品。

新加坡 ● 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下,積極發展石化業。1999年新加坡推出製造業2000計畫,訂定以裕廊島作為新加坡發展世界級化工業聚落之基地。

● 2012年,新加坡乙烯產能達280萬公噸,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新建100萬噸的乙烯生產設備於2013年完工;殼牌東方石化綜合中心計畫,在2014年擴充20萬公噸的乙烯產能,屆時新加坡乙烯產能將達到400萬噸。新加坡政府希望該國的乙烯產能擴充至600~800萬噸。

中國 ● 在十二五規畫下,中國陸續將13座石化煉油廠產能擴充,這對台灣的石化業者是一大挑戰。

日本 ● 日本石化大廠早已專注開發高科技產品上游的關鍵材料,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上已具關鍵地位

整理:呂國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5

產雞蛋的牧場 為何能與台積電齊名?

2015-02-02  TCW 
 

 

為什麼台灣南部一家養雞場,能讓年營收逾兆元的日本前五大商社登門取經?

  位於高雄市阿蓮區的石安牧場,不僅在兩年間吸引日本丸紅、東西株式會社兩大商社拜訪,更於去年十一月,與台積電、台達電一同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成為史上第一個獲獎的農牧業者,靠的就是把「雞糞變黃金」的能耐。

  石安牧場能扭轉農牧業低技術形象,一顆石安牧場雞蛋在7-Eleven售價更達十四元,將近一般傳統市場的快兩倍,全是因為石安牧場董事長謝石泉、總經理謝文峰比同業更早運用現代化科技養雞。

  早在十年前,就率同業之先,為雞蛋打造「身分證」,記錄孵出、防疫、運送等過程,讓它在禽流感肆虐之際,超商銷量逆勢成長,「至少成長三成。」統一超行銷群鮮食部經理梁文源說。

  現在,石安牧場的下一步,則是斥資四億元、蓋再生綠能廠,連年營收比它大兩千倍的日本商社,都特地組團考察,「他們看了也很驚訝:『你們怎麼做到這樣?』」謝石泉說。

  走進石安牧場,映入眼簾的除了雞舍,還多了一套快六層樓高的厭氧、發酵、貯氣設備,這是全台第一座由養雞場興建的沼氣發電廠,由於石安牧場養雞數量多達七十二萬隻,雞糞量足以做沼氣發電,相較一般只有三萬隻雞以下、年收入不到百萬元的業者來說,「根本不可能這麼做。」台大動科系助理教授蘇忠楨表示。

不只追求食安用雞糞發電,月省200萬電費

  過去,養雞場習慣直接曝曬雞糞,雖然方便,卻造成汙染,石安牧場則把雞糞變黃金,每天處理八十噸的雞糞,除了發電供應牧場使用,每月最多節省近兩百萬元電費,還能將多餘的電賣給台電,預估每月再多一百多萬元收入,連以往每年須花三百多萬元運送雞糞的費用,也一併省下。

  「我們想的不只是食品安全這個部分,社會責任也要兼顧,大部分業者想說,現在這樣處理(雞糞)就可以,我只是走在比較前面。」謝石泉說,之所以堅持下去,全因為比別人更早一步意識風險。

  謝文峰回憶,十多年前,當石安牧場的養雞數量只有現在十分之一時,台灣氣候受溫室效應影響越來越明顯,南部夏天開始出現近攝氏四十度高溫,一般雞平均五天只可以下四顆蛋,產量頓時只有一半,牧場每月收入下滑近三成,「真的是蛋雞變米蟲。」謝文峰說。

不只領先同業用丹麥技術,克服法規限制

  一般養雞場面對危機,多在飼料裡添加藥品,維持雞的體能,而石安牧場標榜零用藥,自然不可能採取此做法。於是,石安牧場便開始想辦法從根本解決溫室效應問題。

  想在逆境中找到機會,傳統雞糞產生的大量沼氣,就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最大元兇,如何把它回收、再利用,則是唯一解方。但其中過程,並不容易。

  工研院綠能所新能源技術組組長萬皓鵬說,台灣養雞場規模小,無法產生足夠雞糞用於發電,一般則以養牛、養豬場較常投入沼氣發電,加上雞糞偏乾,處理手續繁雜,台灣沒有提供完整設備、技術的業者,導致養雞場投資意願低,「石安是台灣第一個敢做的。」

  也因為走在業界之先,當石安牧場引進丹麥技術,準備整地,卻被政府擋了下來,「施工反而沒有那麼難,政府的阻礙更困難??。」謝石泉感嘆。

  原來,高度將近六層樓高的厭氧、發酵設備,不符合政府的都市樓高規範,只允許蓋三層樓高,如此卻無法容納石安牧場的雞糞量。

  於是,謝石泉透過農委會和各單位協商,也曾趁前行政院長江宜樺來訪時反映,仍然未果,光申請手續,就花了快一年時間,最終才得以特許方式動工。

  除了法規問題,技術也是一大難題。

  為了打造全台第一座養雞用的沼氣發電廠,把雞糞變黃金,還得經過調和、發酵、抽氣等超過十個步驟,其中,光設備高度、壁面面積大小、承受重量??,每一道工程該設定多少參數值,才能處理每日八十噸雞糞量,都是謝石泉和技術顧問反覆討論而定。「董事長還會進去(發電設備)看焊接品質,焊給人家看,說哪裡要敲掉重做。」謝文峰笑說。

  不只如此,石安牧場對環保的投入,早在十年前就可以看出。當別的養雞場連汙水處理系統都還沒蓋,它卻效法可口可樂等國際食品大廠,建立碳盤查機制,從各項電器設備,到每隻雞每天產生的碳排放量,連運送雞蛋到賣場的貨車,都需要記錄、分析,並且逐年檢討成效,統計精準到連小數點以下第四位,都不放過。

  正因為清楚認知到,農牧業靠天吃飯的宿命,梁文源說,「他們一直在想的就是如何差異化。」早年石安牧場從改善產品品質,率先引進國際設備、通過各項認證,到現在投資綠能,為的是提升品牌形象,這些印在它產品包裝上的一個個標章,正是消費者願意花兩倍價格埋單的證明。

不只擺脫汙染用碳交易權,將為台灣爭光

  從幾排雞舍起家,到現代化養雞場,如今石安牧場擺脫外界對農牧業的高汙染印象,成為正夯的綠能產業,預計明年滿載發電後,還能替場區減少七五%碳排放量。

  永遠比別人提前看到風險、做出不一樣的對策,是石安牧場的成功關鍵。剛蓋完再生綠能廠的謝石泉更透露,接下來,他還準備申請碳交易權,「未來就可以到國際交易所交易!」證明台灣小農也能為國爭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037

中鋼構同時承包新北與台中工程 為何台中出事? 土木技師公會:三大錯誤釀災!

2015-04-20  TWM
 
 

 

台中捷運綠線施工發生鋼箱梁掉落,造成四死四傷的慘劇。負責組裝、吊掛的中鋼結構未按照SOP規定施工,是引發不幸事件主因,讓人重新省思公共工程的安全監督機制。

撰文‧賴若函

「雖然我不在現場,但基本上兩地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並無不同。」中鋼構副總暨發言人沈修蔚面對︽今周刊︾詢問,中鋼構負責的新北市環狀線新莊部分路段與中捷的鋼箱梁吊裝工程,施工方式有何不同時,他如此回答。

台中捷運工安事故發生以來,各大媒體不斷以新北市施工作業的嚴謹,來對比中捷的疏忽。但大家可能沒注意到,負責中捷的中鋼構其實也是新北環狀線的施工單位之一。換言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前未出事 只是僥倖

中鋼構承包新北市環狀線的新莊路段,及台中捷運工程,都是承包遠揚底下的鋼構工程。新北市部分,中鋼構三月中才完成鋼箱梁吊掛作業,未有工程意外。既然是同一施工單位,為何作業管理大不同?本刊進一步追問中捷工安事件是否因趕工造成,沈修蔚回應「一切進入司法程序」,不願多談。

四月十日,台中捷運綠線文心路、北屯路口工程發生鋼箱梁掉落意外釀成四死四傷,台中地檢署調查,認為負責組裝、吊掛二○九噸曲形鋼箱梁的中鋼構不只一次違反施工SOP,之前沒事只是僥倖。

根據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余烈點出:「一定有趕工,施工單位在工程的SOP上明顯犯了三個很大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連接鋼箱梁和橋墩的螺絲,總共有二五四○顆,實際鎖上的可能只有四十顆,等於只靠吊車鋼纜支撐,當吊車鋼纜提早鬆開,才會從橋墩上掉下。第二個錯誤是沒有先在地面上組好四節鋼箱梁,卻採取三節組好,再至空中與第四節組裝,這樣等於讓鋼箱梁騰空,下方沒支撐力,易搖晃導致墜落,非常危險。

最後一個錯誤,則是沒有按照規定,將鋼箱梁從內側先組裝,而先組裝外側,由於出事的是彎曲路段,鋼箱梁的形狀是曲梁,其重心在外側,容易搖晃導致墜落,往外傾倒。

至於媒體質疑未裝設支撐架,余烈則認為,只要前面三個作業流程徹底執行,未必一定要裝支撐架。也有人質疑,吊梁選在下午四點、尖峰時刻進行,帶來安全疑慮。對於吊梁作業是否一定得在半夜,新北市捷運局工程處官員表示,沒有一定的規範,只要做好交通管制,也可以確保施工安全。

造成整起不幸意外的中鋼構,規模在國內鋼構公司可排進前三大,董事長陳明漢,公司資本額二十億元,承接過高鐵左營站、台北一○一、高捷美麗島站等許多重要公共工程。

業界風評不惡的中鋼構這次犯下大錯,除了透過檢調釐清事由,各級政府當務之急,是對承攬公共工程的廠商,建立更完整嚴謹的監督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7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外交部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1日表示,註意到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與臺灣斷絕所謂“外交”關系。中方對此表示贊賞,歡迎聖普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

問:據報道,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發表聲明,決定自即日起與臺灣“斷交”。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我們註意到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當地時間20日發表聲明,決定同臺灣斷絕所謂“外交”關系,中方對此表示贊賞,歡迎聖普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

一個中國原則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和13億多中國人民的感情,也是中國同世界各國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前提和政治基礎。當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中國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眾所周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758號決議,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該決議所確認的一個中國原則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

【背景資料】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位於非洲中西部幾內亞灣,由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附近一些礁、嶼組成。面積1001平方公里。人口12.2萬,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7月12日獨立,成立民主共和國。

1975年7月12日,中、聖普建交。1997年5月6日,聖普宣布同臺灣建交;7月11日,中國政府宣布自即日起中止同聖普的外交關系。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位置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71

金錢誘使聖普與臺“斷交”?外交部:中國從不拿原則做交易

近日,關於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決定同臺灣斷絕所謂“外交”關系的相關問題成了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的熱點。

據人民日報22日消息,在今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我們看到臺灣方面表示,臺當局無力滿足聖普向臺提出的巨額援助要求,北京利用金錢外交誘使聖普與臺灣“斷交”,臺方對此表不強烈不滿。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我們對聖普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正確軌道表示贊賞和歡迎。這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一個中國原則豈能用金錢做買賣?!中國政府從來不拿原則做交易。對於臺灣方面個別人的言論,我只能說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21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華春瑩已就類似問題做出過回應。

當記者提問稱“中國政府是否許以金錢援助換取聖普政府與臺灣“斷交”?金額是多少?”時,華春瑩即回應道,“你很有想象力”。

華春瑩表示,我想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聯大2758號決議所確認的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認為,聖普政府決定與臺灣當局“斷交”體現的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21

堅哥與台灣: 阿爺的手 葉一堅

1 : GS(14)@2013-10-22 00:03: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21/18472831

                  我們肥老闆在台灣的壹電視,搞了三年幾,燒了近百億台幣,結果因擁有頻道的富豪巨賈拒絕租出頻道,最後十五億賤賣離埸。
當時心想,台灣真係好黑暗。
到上周魔童基哥的香港電視亦不獲發牌,才驚覺香港原來一樣黑暗。天下烏鴉一樣黑,天下做傳媒一樣辛苦。
表面上,我們壹傳媒比魔童的香港電視跌得傷跌得痛,因為燒的錢比較多。其實不然,起碼壹電視很清楚自己失敗的原因,但基哥是死得不明不白。人誰無死,不明不白的死應該最慘。
回想起壹電視申請牌照的歲月,依然令人又好氣又好笑。
台灣負責發電視牌照的主管單位叫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由傳播及法律學者等組成。這些象牙塔裏的學者最懂甚麼呢?教科書。
教科書沒有教新聞可以用動畫呈現事情發生的過程。壹電視會用大量動畫。不發牌。
哦!原來書沒教偷拍採訪,沒教卧底偵查,記者也就不可以這樣做?
教科書有教新聞道德,有教不要羶腥色。壹電視的姊妹刊物《蘋果》及《壹週刊》在這方面常為人詬病。壹電視將來也會一樣。不發牌。
哦!原來你姊妹係雞,你將來也會是雞?
但無論這些學者多麼不吃人間煙火,多麼萌塞難纏,經過幾次公聽會,經過無數次的溝通。壹電視答應動漫盡量不用在暴力新聞,聘請學者成立電視自律委員會等等,壹電視最後還是拿到牌照。
記得NCC主任委員彭芸,在審批壹電視申請牌照中途曾說:「台灣是法治國家,不是共產國家。不可能擋一輩子,讓壹電視拿不到電視執照的。」當時社會上反對給壹電視牌照的聲音仍很大。
是的,台灣不是共產國家,壹電視最後是有牌照的。這跟基哥的香港電視完全拿不到牌不同。
但殊途同歸,壹電視最終仍因頻道巨賈不租出頻道,而無法在最普及最入屋的電視上播放,最終被迫出售。
擁有頻道的這些富豪巨賈一開始時,都顯得非常樂意租出頻道給壹電視播放。這個本來就是頻道的生意模式。但到後期,卻全部突然拒絕。給的理由狗屁不通,似是而非。
這些富豪巨賈,十個有十二個(多出嚟嗰兩個,一個可能佢個仔,一個可能佢大陸條女)在大陸阿爺度有幾十億,過百億生意。
真正的理由是甚麼?大佬,畫公仔唔使畫出腸啦!
阿基哥,如果到今日你仲係覺得死得不明不白,不妨參考吓我們台灣經歷,或者會恍然大悟,死得明明白白。
阿爺的手,無遠弗屆。台灣海峽都伸得過,伸過深圳河話咁易啦!

後記
睇香港《壹週刊》動新聞。其中一段大標題字幕,話基哥「失電視牌死因一作風似黎智英」。
吓!咁都得?堅定流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61

台灣副總統外訪過境紐約擕妻與台僑敘餐

1 : GS(14)@2016-08-20 11:41:45

台灣副總統陳建仁「仁翔專案」出訪加勒比海島國多明尼加,返台前在紐約短暫過境停留,行程低調。台灣駐美國代表高碩泰、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徐儷文,晚上在當地設宴歡迎陳建仁,吸引逾百名台僑出席,陳建仁沒有回應在場記者提問,僅點頭示好。駐紐約記者:鄭柏齡陳建仁周三完成多明尼加訪問行程,周四取道紐約返台,他在紐約停留約廿四小時,沒有公佈行程及安排採訪活動。離開紐約前,台灣駐美代表、駐紐約台北經文處晚上私人設宴,邀請陳建仁及多個台胞僑社參加,同樣不設採訪環節,賓客進場前亦必須放下手機,保安嚴格。晚宴結束後,陳建仁即前往紐約甘迺迪國際機場,乘坐凌晨出發航班返台。陳建仁及其他官員,於晚上約7點40分,由紐約警察局(NYPD)警車開路下,抵達晚宴場地、位於皇后區法拉盛的喜來登酒店。陳建仁與妻子羅鳳蘋手拖手進場,全程面露笑容,又向記者揮手示好,惟沒有回答問題,僅微笑道「你好,謝謝」。晚宴中,陳建仁在台上發言約10分鐘,內容主要代表蔡英文政府,感謝海外台胞的支持,承諾繼續推動國內司法改革、年金改革等。另一名領袖則表示,陳建仁提到「踏實外交」政策,表示新政府會以實際方式支持友邦,達到互惠互利,並邀請海外僑胞到台灣觀光訪問及提出改進意見。陳建仁伉儷於晚上約10時離席,離開前與僑胞握手及合影留念。獲邀出席的大紐約台灣同鄉會會長張君麟在晚宴前表示,台灣再次實現政黨輪替,希望可帶來一番新氣象,並完滿解決國內熱炒的年金改革問題;另外張君麟指,在晚宴上直接向副總統反映海外台胞對台灣的期望及看法,「讓他知道外面的台灣人,一直很努力把台灣的聲音帶進聯合國」。陳建仁日前獲多明尼加總統梅迪納(Danilo Medina)邀請,到當地參加總統就職典禮,為其5月就任副總統後首次外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20/197438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