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杏一陳麗如 從小護士到醫療通路女王 用故事打天下 20年成長千倍

2012-1-2  TWM




說一個好故事感動員工,種下顧客 至上的精神,杏一醫療做到第一名的關鍵,就在於用故事茁壯企業文化。

撰文‧鄭淳予

「你有沒有聽過我說抽血的故事?很經典耶!」杏一醫療董事長陳麗如一說起故事,大大的杏眼就閃著光彩,員工都知道,只要當「陳姊」說起抽血的故事,就表示 她又要提醒「魔鬼藏在細節裡」的重要性。

從第一家二樓小店面到兩岸超過一七○家專業醫療用品專賣店,陳麗如用了二十一年時間建立起台灣最大的醫療用品通路王國,她的創業故事早已是傳奇。要管理這 個橫跨兩岸、員工數目超過一千人的企業,小護士出身的她沒有專業的企管背景,她靠什麼管理這個王國?

走進「杏一」全台門市,迎來的都是親切、具有護士背景的銷售人員,為了讓這群娘子軍傳遞「讓人感動的服務」,陳麗如不用教科書傳授的管理技巧,反而是以最 直接的「說故事」方式,教育員工、管理公司。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刻意要說故事,因為知道沒有人愛聽老闆訓話,所以應該讓人融入情境。」陳麗如說,護理工作和銷售工作之間有著先天上極大的差異;護理人 員接受的是醫療教育,從注射到急救,所有工作都須按既定步驟進行。「因為救命的事情不能有彈性嘛!」但為了讓員工融入銷售情境,她就常常分享前一家店看到 的故事給下一家店的員工。

曾有位罹患咽喉癌的老榮民,在動了切除手術後,必須借助發聲器才能說話,當時杏一並沒有進口這項產品,門市店長不但幫老伯詢問其他醫材行,還替老伯向「台 灣無喉協會」申請入會,最後終於找到了發聲器。老伯收到發聲器的那天,再度來到杏一門市;店長以為老伯領到的發聲器出了問題,老伯卻用發聲器顫抖地對她 說:「店長你好,我要把我的第一聲謝謝獻給你。」用故事感動員工,再感動客人當陳麗如要教員工「服務業永遠不嫌麻煩」,信手拈來就是像這樣一則動人的故 事。儘管她坦承自己小時候個性文靜,讀了護理之後更是不善言詞,但她蒐集自己聽到的各種故事,在各地巡店時就扮演說故事的角色。

說故事達人、和田行銷執行長陳日新說:「談管理很生硬,但說故事輕鬆多了!」要把護理精神落實到每位員工在面對客人的時候,就要確保每個人都聽得到故事, 也把故事聽進去了。因此,陳麗如最在意的就是每月一次的「故事時間」。

她不只用故事管理這支千人護理團隊,還要求她們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的晨會就是五分鐘,講重點!」繁瑣的營業事項在每天例行的晨會完成報告,每個月的 月會就留給各店店長進行說故事比賽。

「陳姊有一次來我們店裡,正好看到一位阿婆要試穿彈性襪,她不顧一身套裝,就單腳跪地讓阿婆跨腳在她膝蓋上!」在說故事比賽的月會上,人人聽得津津有味, 因為大夥兒分享的,都是自己在工作過程中親身經歷的故事。

「故事管理其實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感染力,管理者要到一線聞味道,讓基層員工更重視正在處理的任務,進而鼓勵好的價值系統建立起來。」陳日新說。

故事不只是銷售及管理的工具,也是凝聚公司使命感的重要方法。「十四年前一個颱風天,當時二十四小時的商店還不多,我怕有人有需要,還是決定開店,結果那 天的營業額只有二六○元。但隔天有一位泣不成聲的媽媽打電話進來,感激我颱風天開店,救了她兒子一命。」陳麗如回憶,原來,那二六○元就是這位母親為兒子 買的十根抽痰管。

颱風天的故事感動許多員工,但颱風天上班畢竟還是造成許多家屬的反彈。所以,除了用故事爭取共鳴之外,陳麗如規定颱風天上班一律以加班費計算,交通費與誤 餐費也一律由公司補貼。這樣的「加班費」,陳麗如一天就要多付一五○萬元,但她毫不遲疑。「因為這是我堅持要做的事!」將心比心 故事,不只是說說而已員工編號第二號的汐止國泰店店長彭鳳梅說:「與其說陳姊很會說話,不如說她將心比心,因為她總是用心地傾聽,再真切地表達同理心。」 這位跟著陳麗如十九年的資深員工讚道:「她是值得讓人心甘情願賣命的好老闆!」二○一一年,杏一醫療成立滿二十一周年,陳麗如送給員工一份特別的禮物,就 是和陳日新合作,出版了一本《三心.二意.杏一情》,廣徵上百名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從中篩選潤飾成這本「員工刊物」。

小護士陳麗如靠著媽媽的五十萬元標會款創業,二十一年來,故事力不只讓她培養出一支打天下的千人護理團隊,也讓「杏一」通路王國迅速擴大,年營業額從二四 ○萬元到一一年二十六億元的千倍高成長,成為一家爆發力十足的企業。

杏一醫療

成立時間:1990年

董事長:陳麗如(圖右)

兩岸店數:172家

通路女王故事力心法

1. 以身作則的故事增加員工認同感2. 柔性故事鼓勵之外訂立理性目標3. 帶動員工說故事提高服務親切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1

麻煩事做23年 杏一扳倒勁敵稱王

2013-02-11  TCW
 
 

 

如果,你明知道面對的是一場「輸在起跑點」的仗,你還會接受挑戰嗎?

「沒有人像我這麼笨啦!」一九九○年,杏一醫療用品董事長陳麗如隻身創業、打入醫療用品零售市場。如今,杏一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醫療用品通路,並且在去年年底登錄興櫃,即將成為業界中首家上市櫃公司。但是,在所有人看來,杏一的崛起、成為第一,都是場難打的仗。

十萬元開一人公司沒資金人脈,搶嘸醫院店面

好的戰爭,來自可敬的對手。二十三年來,杏一最大的競爭者,一直是早一步創業、長居業界龍頭達二十年,同為醫療用品通路商的維康醫療。

二十三年前,護士出身的陳麗如,自林口長庚醫院對面的二樓店面起家。

緊握十萬元創業基金、堅持不外借的她從一人公司做起,包括進貨、銷售、送貨都一手包辦;為了趕送貨,當時懷著身孕的她甚至曾經發生從二樓摔到一樓的意外。

相較之下,在杏一創業維艱的同時,早一年自南部起家的維康醫療,早已進駐各大醫院,搶得院內的黃金店面,以兩年開十餘家的速度快速展店。有十年時間,杏一只能在醫院外求生存,直到一九九八年才開出第十家店。

「他們兩個,簡直就像『龜兔賽跑』!」業界人士透露,維康董事長賴調元曾任嬌生全國業務代表,擁有深厚的醫療體系人脈,維康母公司美德耐甚至有美國藥廠入股,在經營能力、口袋深度、業界關係上,都不是當時身為「商場門外漢」的陳麗如所能匹敵。

陳麗如坦言,當時的她沒有資金、人脈,也完全不知道「做生意」是怎麼一回事。不會記帳,所以只好把收進來的錢綑成小包計算;不懂進貨,所以只能成天假裝是病患的家屬,抓著醫生問東問西,「我曾經每天都回家和老公哭、哭了一個禮拜!」

但是,二十年過去,曾經不被看好的杏一以後進者姿態,一路追趕,開始從醫院外走進院內,逐漸與維康各據山頭、分庭抗禮。

到了去年,總店數甚至達到一百六十四家,超越維康的一百六十家,正式成為國內醫療用品通路龍頭。

標榜服務人員專業九成員工皆護理科系出身

「她很早就知道,經營醫療用品通路所用的邏輯,和一般通路完全不一樣!」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弘暉,一語道出杏一為何能後發先至的關鍵原因。

業界人士分析,以維康為例,專業經理人跨足通路經營,一開始想的都是規模、配貨、資訊系統等能「方便管理」、快速展店的方法;但是基層出身的陳麗如卻是從產品、服務面往回推,小至口罩、大至輪椅,她都要求服務人員必須在售出時詳細解釋用法,因而拉長銷售流程,管理上相對不易。

不過,長期來看,不求「速成」的杏一也因此在市場中做出差異化,鞏固既有客群,因此能後來居上。

「醫療用品不像便利商店的商品,能拿了就走,每一項商品的用法、用途都需要解釋,因為我冒不起賣錯的風險,也不想讓顧客買了卻不會用!」陳麗如說,醫院能做到的,一般往往只是醫院內的照護與追蹤,病人回家後,才是他們獨自面對漫長復健的開始,所以,她一直希望杏一能成為「回家前的最後一站」,提供病患需要的商品,並補足醫院來不及說的復健知識與建議。

為實踐杏一的專業性,陳麗如只選用具護理背景的人才,因此,杏一員工九○%是護理科系出身、八○%擁有專業證照。

解說訂SOP要顧客一次購足少跑一趟

而為了讓護士們能說、更懂得賣,陳麗如從創業第一天起,便親自寫下銷售SOP(標準作業流程),要求店面人員從觀察顧客開始,針對對方的病情做判斷,包括五天、十天後會有哪些症狀、應該如何處理,都要一併告知,讓顧客一次購足,不要一跑再跑,「我連什麼時候要笑,都寫得清清楚楚!」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看不見獲利、沒有人要做的麻煩事!」李弘暉說,杏一限制選才條件,其實容易阻礙自己的發展速度,而這也正是造成杏一一開始成長緩慢的原因。

他也分析,其他醫療通路用品業者,在經營模式上普遍向便利商店靠攏,重視速度,所以像陳麗如這樣重視一對一銷售流程,對第一線人員多所要求,常會墊高內訓成本,在業界非常少見。

不過,她的土法煉鋼、穩紮穩打,也正是讓杏一能在二十三年長期抗戰後,獲得最終勝利的原因。

某醫療用品製造商就透露,隨著杏一與維康的競爭逐漸白熱化,許多小型供貨商也面臨「選邊站」的困境,「陳姐(陳麗如)知道我們賺得不多,所以很少殺價,不會拿大公司那套來壓我們,而這也是很多人決定『挺』杏一的原因!」

一位不願具名的杏一董事會成員也笑道,杏一長達二十年毫無借貸紀錄、也不開放加盟,全是因為陳麗如「不懂」而非「不做」,不過,也因此讓杏一財務狀況格外健全、透明,「哪有人要上櫃,還把『倒退嚕』的EPS(每股盈餘)秀出來?真的單純得很可愛!」他同時也透露,許多董事會成員就是看重陳麗如行事正派、單純,才接受杏一邀請,「杏一的成功,證明傻人,真的會有傻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