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豪裝幹細胞抗衰老問題多

2012-10-04  NM




美容中心用高新科技名詞吸客屢見不鮮,剛被本港創業板上市公司收購的內地幹細胞美容中心,以超豪包裝吸引客人幫襯,事實上資料搞錯,科研經理學歷有問題,負責人更是黑工。

六月底,銅鑼灣信和廣場黃金地段一間名為「香港159抗衰老中心」(下稱159)新開張,該公司於英屬處女島註冊,董事為德籍華人林雄斌,店面豪華高檔; 「159」更經電郵、信件廣發邀請,吸引四百多人到萬豪酒店舉行的豪華酒會,落足本宣傳「自體造血幹細胞」美容療程,原理是先從客人身體抽血,再送到自設 的實驗室以獨創技術「生產幹細胞」,最後回輸入客人體內,可返老還童減少老人病,更可「挑戰一百五十九歲人類自然壽命極限」;療程期間設專車接送客人出入 做身體評估,又有營養師、健身教練跟進,入場費二十萬。宣傳豪氣,又有一條龍服務,「159」更於上月十九日,被創業板中民安園(8085)(現名為香港 生命科學技術集團)斥資一億九千五百萬元收購51%權益。不過,本刊發現「159」表面風光,實際運作問題多多。

問題一搞錯基本概念

「159」印製的宣傳品指療程期間會檢測客人抗衰老基因,包括MMP1,但中大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兼幹細胞及再生醫學項目主管李嘉豪直言,抗衰老中心連基本概念都搞錯:「MMP1同抗衰老無關係,前者甚至會分解皮膚的骨膠原,皮膚鬆咗個人睇落仲老咗。」

問題二誇張宣傳犯法

此外,「159」的宣傳品聲稱,享用療程後,可令「生殖器官年輕化」、「減輕動脈硬化」等,但《不良廣告(醫藥)條例》規定,任何療法不能以治療心臟、心 血管系統疾病,及增強性能力等作廣告宣傳。本刊將有關宣傳品交予衞生署,署方表明已展開調查,如有違例,首次定罪最高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重犯者則最 高可處罰款十萬元及監禁一年。

問題三科研經理學歷成疑

「159」強調有多年豐富幹細胞科研經驗,技術安全先進,惟本刊發現負責監察生產過程的技術研發部經理李貴鈴是吉林省延邊大學醫學碩士,並非她聲稱的藥劑 學碩士,延邊大學回覆本刊指該校不可能發出藥劑學碩士學位。本刊引述校方回應向「159」查詢,對方仍稱李貴鈴本人確認學歷「真實無誤」,但沒有任何證 明,又強調目前進行的測試都顯示技術安全,並指涉嫌犯法的宣傳品「已不是公司目前使用的標語」。

問題四聘黑工

另一名「159」關鍵人物,稱持有吉林大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的技術研發部高級經理石海鵬,來港工作理應申請工作簽證,惟本刊向入境處查詢,卻發現他竟是黑 工!入境處指接獲本刊查詢後,日前已上門作突擊巡查,行動中,一名中國籍男子因涉嫌違反逗留條件而被捕,案件現正調查中;據了解,被捕男子正是石海鵬。 「159」兩名科研高層均「出事」,記者再向唯一在港執業的著名腫瘤科醫生、「159」的醫療主管邵祖德查詢,邵強調公司技術絕對安全,更親證已有客人幫 襯,又指外間的指控是惡意中傷,「159」的科研團隊為中國科學家,但未有直接回應李貴鈴虛報學歷事宜。幹細胞中心可在港營業,全因幹細胞療程在港無註冊 制度,衞生署亦指出,目前本港未有特定法例規管幹細胞美容服務,呼籲市民小心考慮效用及請教醫生。(陳凱敏)

壹判官

幹細胞美容中心成效備受質疑,消費者勿誤信貴一定好!評分:劣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13

《台微體》為藥打 「細胞膜」 劑型也能不一樣 洪基隆靠微脂體 讓全球藥廠找上門

2013-09-02  TWM  
 

 

四十年能做多少事?對台微體董事長洪基隆來說,他只做一件事,就是研究微脂體。這種像是為藥包覆上一種「細胞膜」的新劑型,卻能讓全球藥廠紛紛找上門,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公司專門在生產「細胞膜」,利用創新技術,把「細胞膜」包覆在抗癌藥物外頭,讓治療效果更好、降低副作用。聽起來很科幻,卻是台微體紛紛讓美商、韓商、以色列藥廠都來爭取授權的重要技術,光是今年入帳授權金就超過十億元,它叫「微脂體」。

「你就把它想像成是我們體內的『細胞膜』,『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脂質,用脂質來包覆藥物,讓我們的身體更能吸收。」洪基隆,台微體董事長,今年七十歲,卻花了泰半人生在研究微脂體。

這一切,居然是從五千顆牛眼睛開始!

一個美麗錯誤 開啟微脂體四十年研究與多數生技廠老闆相同,洪基隆也是所謂的「海歸派」,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念化學博士、史丹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到加州大學癌症研究院(LRL)當研究員,洪基隆與典型的科學家沒有兩樣,一頭栽進微脂體世界,一待就是近四十年光陰。

問他為什麼對微脂體這麼感興趣?洪基隆笑了,全起因於一段美麗的誤會。「當時柏克萊的指導教授問我的第一句話是:『你有沒有立志要拿諾貝爾獎?』結果我跟他說,我不想拿諾貝爾獎, 只想找一個終生都有興趣的題目。」一九七○年代,那是個科學家們把拿諾貝爾獎當作一生志業的年代,科學家們積極做研究,有的立志要改變世界,有的則是以諾貝爾獎為終生依歸。洪基隆沒想那麼多,甚至在成大當助教的那兩年,讀的是核子化學,與生醫領域怎麼也搭不上邊。「我整整花了兩個月在想,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直到他的指導教授在黑板上畫完所有化學結構後,洪基隆確定了,他想做微脂體。

說是微脂體研究,其實在當時也沒有那麼具體,「光線從視網膜接收光譜後,如何轉變成訊號從視神經傳輸到腦部去,我很想知道。」當時,洪基隆的指導教授給他一個任務:用牛眼睛合成一個類似人類視網膜。

這個任務,洪基隆的指導教授做了九個月,沒有任何進展。「我們想要複製出那一層膜,每次牛眼睛一買,就是一千多顆,研究了半天,卻沒什麼結果。」直到那天實驗後,洪基隆的指導教授忘了將研究用的牛眼睛收進冰箱裡。

這對做研究的人來說,就像是基本常識的失誤,「當下我很生氣,覺得怎麼會犯這種錯誤。」但洪基隆壓抑住情緒,決定先勘察「受災情況」,「我把牛眼睛拿去測試光譜,發現居然只有一半無法使用,另一半卻是好的。」原來,為了保存牛眼睛,洪基隆一直在低溫環境做實驗,企圖用各種化學藥劑、合成技術的方式,就為複製出一層像是人類的視網膜。然而,實驗一直沒有進展,卻是在這一次的意外後,讓洪基隆注意到,或許溫度才是實驗的關鍵。「我們唯一沒想到的,就是改變溫度。」有了驚人發現的洪基隆,這成了他於一九七三年《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期刊的重要論文。

跳出思想盲點 在失誤中找出機會與現今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比起來,一九七○年代科學家對於細胞膜的認識,就像是黑箱一樣,看不見也摸不著。在洪基隆看來,科學家對微脂體的未知,反而給了新一代科學家很多機會。

「我老闆做九個月做不出來的東西,我在三個月裡做出來了,結果就是在柏克萊拿到博士後,他願意推薦我到史丹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但前提是,不能再做脂質相關的研究。」洪基隆的話裡,多了一絲苦澀,他停下了對脂質的研究,進到麻醉系做博士後研究,意外將他帶進藥物傳輸的領域。

所謂的藥物傳輸,就是藥物的形式,一般人比較常見的像是針劑、藥錠、膠囊,但做到奈米等級,洪基隆研究的藥物傳輸方式,叫做微脂體。他想要用複製視網膜的方式,複製出一層「細胞膜」,包覆住藥物,讓人體對藥物的吸收更好。

然而,當歐美都將微脂體技術開發視為重要趨勢時,台灣生技產業卻獨缺這一塊。一次回台演講的機會,讓洪基隆有了回來創業的念頭,「二○○二年,創業初期,台微體甚至連實驗室都沒有,我們不停地在訓練人才,就是想把微脂體這項技術留在台灣。」他說。

讓台微體成名的第一個代表作,是抗血癌名藥「小紅莓」。台微體用微脂體的相關技術製造出奈米球,再將「小紅莓」包覆在奈米球裡,治療效果比原來還好,「小紅莓」產生的藥物毒性也降低,讓台微體一戰成名,也讓全球藥廠紛紛找上門來。

不只與台灣藥廠安成攜手,將癌症學名藥技轉給全球最大學名藥廠TEVA,就連美商賽生、韓國藥廠Sam ChunDang(SCD)都紛紛找上門來,就是希望透過微脂體的技術,搶攻市場,連帶地也讓台微體坐擁三百元的高股價。

隨著台微體旗下的研發成績逐漸開花結果後,洪基隆現在把多數的時間花在研究「錯誤」,「以前我也是在別人的錯誤裡找到機會,現在我更常看別人失敗的研究,找到失敗的原因,看能否由我們來改善,或許造就了台微體的下一個機會,也說不定。」洪基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洪基隆

出生:1943年

現職:台灣微脂體董事長

經歷:加州大學微脂體研究實驗室主持人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

研究40年

就為那層膜!

成就:

全球第三家被核准上市的微脂體劑型的藥物。

曾入選《紅鯡》雜誌亞洲100強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2

研究爆造假 幹細胞重大突破逼死人


2014-08-18  TCW  
 

 

八月初,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副所長笹井芳樹被發現在任職處自殺身亡。這起死亡事件背後牽扯的是一則令科學界上半年騷動不安、疑似造假的幹細胞研究。

門生被質疑,日教授自裁

今年一月,笹井的門生小保方晴子在重量級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一項振奮科學界的研究:一道可快速製造幹細胞的簡便方式,而且是能發展成各種組織器官的多能幹細胞(STAP)。

這項驚人發現立刻攻佔媒體版面,被譽為「卓越的重大科學發現」,因為它像徵突破性進展,從商業角度來看,不必藉由胚胎或昂貴的基因工程就可取得幹細胞,無異代表成本驟降,商機無限。一夕之間,小保方成為日本媒體眼中「問鼎諾貝爾獎的有力人選」。

然而,隨著關注而來的卻是更多質疑。除了批評她的研究學理和邏輯站不住腳,也有人指出,理應不同的兩張胎盤照,其實只是加工處理前一篇博士論文中的照片;隨後這份論文還遭檢舉,前二十多頁疑似抄襲美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網路上的文章!

成果瑕疵多,無人重現過

一連串指控像導火線一般引爆科學界大聲撻伐,認為小處都不求嚴謹,整體研究的可信度則蕩然無存。小保方解釋圖片問題為她個人疏忽,但不為學界採納,《自然》七月便以圖片捏造篡改為由駁回論文。

科學界最不能理解之處在於,小保方提出的多能幹細胞培養方法,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實驗室能成功重現。抨擊最力的幹細胞學家諾夫勒(Paul Knoepfler)提出具體疑點外,更在部落格開起擂台,廣邀各大實驗室公佈實驗結果。

這類說法對小保方未必公平。研究共同作者若山照彥就指出,他並非每次實驗成果都能成功;中國科學院專家周琪也認為,無法驗證不代表研究就是假造,他實驗中所使用的老鼠細胞全數死亡,代表建立實驗環境比想像中困難。小保方也一再表示,過去她成功製造出多能幹細胞兩百多次,即使是文字或圖像上的瑕疵也不能推翻這項研究成果。

當她努力捍衛成果之際,始終支持她的笹井卻不敵輿論壓力,選擇辭世。他留給小保方的遺書寫著:「不是妳的錯,請務必讓STAP細胞重現。」新科學或許不須用嚴苛眼光檢視,但小保方在過程中的輕疏卻釀成大禍,恐怕是始料未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06

幹細胞產業前景廣 中源協和南京新百爭奪國內最大臍帶血庫資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925.html

幹細胞產業前景廣 中源協和南京新百爭奪國內最大臍帶血庫資產

一財網 谷東 2015-08-07 20:43:00

8月7日,中源協和與南京新百同時發出公告資產收購事項。有趣的是,兩家擬收購的資產均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

幹細胞產業熱度因兩家A股上市公司爭奪國內最大臍帶血庫資產而再度升溫。8月7日,中源協和(600645.SH)與南京新百(600682.SH)同時發出公告資產收購事項。有趣的是,兩家擬收購的資產均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China Cord Blood Corporation,下稱CO公司)。

爭購臍帶血資產

其中,中源協和公告稱,擬與嘉興會淩叁號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簽署中源協和購買新加坡康盛人生持有的CO公司資產意向書的公告。本次交易將會由嘉興會淩叁號先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康盛人生持有的由CO公司發行的25,000,000美元的高級無擔保可轉換票據和已發行的9.13%的股份。

會淩三號是通過設立在上海自貿區和香港的兩間SPV公司進行資產收購。在與康盛人生交易完成後,中源協和將盡快與會淩三號簽訂正式協議,在滿足相關條件及政府批準的前提下,由公司收購會淩三號所持標的資產。根據測算如果可轉債全部轉股,加之收購的股權,在完成收購後,將占CO公司13.4%股權。

而6月30日開始停牌的南京新百則更為直接,擬以不低於人民幣60億元的價格擬向CO公司發出全面收購其相關中國資產及業務權益的非約束性意向要約函。

南京新百本次要約的標的是CO公司在中國境內擁有的與臍帶血庫業務相關的所有資產和業務權益,包括了相關的中國境內公司的全部股權、CO公司在中國境內擁有的經營臍帶血庫業務所需的全部資產、業務權益和業務資源等,有關資產、業務的範圍以及股權架構將根據盡職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要約收購價格主要參考CO公司收到的在美國市場的私有化要約的價格,如果要約成立則采用現金、A股上市公司普通股、或多種混合方式支付。

在紐交所上市的CO公司,主營業務是臍帶造血幹細胞的存儲,是中國最大的臍帶血存儲企業,獨家擁有北京、廣東的臍帶血庫牌的運營權,同時與中源協和共同運營浙江庫。並在山東擁有山東庫24%的股權。此外,公司通過分別持有CBB和Cordlife 的11.4%和9.8%股權,加強了與新加坡、香港、印尼、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的臍血公共庫信息的互動與合作。

中源協和則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唯一一家以細胞基因工程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一直在打造這一領域的全產業鏈。而南京新百目前則正試圖從傳統的百貨零售業向養老醫藥行業轉型。

海通證券在此前一份研報中稱,根據幹細胞行業報告《Stem Cell Research Market to 2017- GBIResearch 2011》,2001 年,全球幹細胞應用市場3.3 億美元,2004 年已有10 億美元,2007 年逼近20 億美元,平均每年以34%複合增長率增長。根據2010 年幹細胞年鑒,未來20 年內,幹細胞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 億美元。

海通證券認為,從國內幹細胞產業鏈看,幹細胞技術的應用主要是臍帶血庫、新藥篩選和細胞治療三大市場板塊。目前臍帶血的存儲業務屬於最成熟也最重要的產業化項目,而新藥篩選和細胞治療受限於安全性,還沒有產業化。臍帶血成為目前關註度較高的幹細胞來源。衛生部2001 年批準設立7 家臍血庫,2002 年又增設3 家。目前臍帶血儲存只是幹細胞產業的初級階段,未來產業化發展項目主要包括基因診斷試劑、基因藥物、幹細胞產品以及幹細胞移植。

誰將是贏家

中源協和作為A股唯一的運營臍帶造血幹細胞庫多年的上市公司,與中國臍帶血庫的業務多有交集。浙江臍帶血庫就是由中國臍帶血庫與中源協和共同運營。而南京新百則屬跨行業並購。

安信證券認為,南京新百此次收購血庫或是公司切入幹細胞醫學領域的第一個布局,未來或將在此基礎上進行衍化和延伸,整合現有集團醫療資源的同時,外延並購獲取基因檢測、幹細胞治療等技術,與公司及集團醫療養老業務相互促進與協同,真正實現公司醫療大健康平臺的定位,加速全程健康管理產業布局。

與南京新百的全面要約收購不同,中源協和采取了分步進行的策略。以收購CO公司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可轉債和股份方式先行進入上市公司,而不是直接收購控股權。除了與中民投系合作,中源協和早在2014年就計劃發起設立多支總額為50億元並購基金,2015年,其第一支並購基金已經設立。

另外值得關註的是,8月6日晚,CO公司大股東金衛醫療(00801.HK)在港交所公告,盡管南京新百對CO也提出要約收購建議,但公司擬繼續進行對CO公司剩余股權的收購事宜。不過,不論是南京新百的要約收購還是金衛醫療的私有化要約都是非約束性要約,這也意味著該項要約是隨時可撤回的。

而在資產收購戰中,兩家公司競購同一標的,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被收購公司。A股兩家上市公司公告一出, CO公司股價隨即開盤大漲,當日以6.69美元收漲13.78%。同時,CO公司大股東金衛醫療股價也在8月7日收盤大漲近30%。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86

芬蘭新手遊傳奇,每員工年產值三億元 把員工當細胞管 它超越憤怒鳥

2016-04-11 TCW

研發失敗開香檳慶祝,不拚公司規模、不衝刺產品數,超級細胞僅靠四款遊戲,吸引全球一億玩家,去年獲利逾三百億元。

國內遊戲股去年財報出

爐,十二家公司竟有一半虧損,以昔日遊戲股王網龍為例,當年於線上遊戲極盛時期,股價一度超越宏達電,如今連十季虧損,網龍總經理呂學森直指,產業正經歷從網頁遊戲轉往手機遊戲的陣痛期。

然而,正當台灣遊戲公司還努力轉型至手機遊戲領域時。

一家遠在北歐芬蘭的小公司「超級細胞」(Supercell),剛宣布其全球玩家人數突破一億,其執行長潘納寧(Ilkka Paananen)說:「我們的遊戲玩家遍布地表上每個國家,除了吐瓦魯以外。」潘納寧敢誇下海口,是因為超級細胞正是目前地表上最賺錢的手遊公司。根據統計機構App Annie估計,超級細胞已連續兩年蟬聯手遊獲利王。超級細胞去年營收為二十三億美元,淨利近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二十億元)。比《開心農場》開發商Zynga和《Candy Crush)開發商King還會賺。

驚人的是,這家公司成立五年來,只有一百八十名員工,只發展四款遊戲如《部落衝突》和《卡通農場》等,平均每位員工每年創造一千一百多萬美元的營收,相當於新台幣三億多元。這個數字是電玩大廠藝電(EA)的二十二倍。

每個團隊最多十五人

其吸金力,讓軟體銀行孫正義也砸下至少十五億美元投資,搶當超級細胞最大股東。

超級細胞成功秘密其實是:把企業分裂成很多小細胞。

大多數遊戲公司創辦人是研發背景出身,但潘納寧畢業自商管科系,在創辦超級細胞之前,他曾創辦過一家成功的遊戲公司Sumea,在二〇〇四年將其出售給藝電創辦人霍金斯(Trip Hawkins)的遊戲工作室後,他始終沒放棄再創業的念頭,二〇一〇年,當他看到網飛(Netflix)的扁平組織文化後,他決定創辦超級細胞。

超級細胞的組織管理師法網飛,成立時只有六個人,現在雖有一百八十人,但為保持彈性和效率,超級細胞高度授權每名員工,每一個團隊不超過十五人,就算是每天為超級細胞帶來一百五十六萬美元營收的遊戲《部落衝突》,其組成團隊也少於十五人。

不同於PC遊戲時代,暴雪一款電腦遊戲大作《魔獸世界》就有二百五十名設計師。

潘納寧相信,在手遊產業,團隊小,沒有繁複的決策,才能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我的目標是成為全世界最沒有權力的執行長。」潘納寧接受《連線》雜誌專訪時說。

在超級細胞,他把業界最優秀的人請來,組成各自的小團隊後,他就是百分之百授權,主要的工作只有支援需求。

小組可自行決定遊戲存廢

在超級細胞,團隊可以自主決定遊戲開發進度,甚至決定存廢後,才通知執行長。因為,沒有人會比遊戲製作人,更了解一款遊戲的前景。

組織變扁平,更有利於超級細胞塑造企業文化:只為了追求最好的遊戲而存在,這讓團隊不會為了權力升遷,執意發展前景有限的產品。

截至目前為止,超級細胞只推出四款遊戲,但砍掉未發行的就有十四款,超級細胞遊戲開發主管道威(Jonathan Dower)形容自家公司就像是「遊戲界的連續殺人魔」,因為十款遊戲當中,有七款在樣品階段就宣告腰斬,兩款則是在測試階段就說再見,最後留下來的只有一款。

每砍一款遊戲,公司內部就開香檳慶祝失敗,並分享經驗。團隊解散後,人員到其他團隊再開始。失敗,對他們而言是最好的學習。

超級細胞信仰:簡單、專

注、不求變大。即便公司已年賺新台幣三百二十億元,公司仍維持小團隊運作。潘納寧顯然不想追隨傳統組織的管理邏輯,他說,「我認為人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容易把其他公司的東西照搬過來用。」有意思的是,去年底中國媒體提及阿里巴巴集團組織改組時,多直指這家大公司是在師法超級細胞。因為網路時代決策分秒必爭,大家現在必須學習:如何聰明把自己做「小」。

一隻憤怒鳥,讓芬蘭贏得手機遊戲王國的美名,雖然,憤怒鳥開發商Rovio連續三年虧損,但超級細胞順利接棒,估值突破五十五億美元,成全球最火紅的手遊公司。從Rovio到超級細胞證明了,資源與市場規模不是唯一決勝點,關鍵是你願意為理念,貫徹與顛覆到什麼程度。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42

細胞免疫治療被“緊急規範” 新三板企業或受傷最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69.html

作為2015年以來醫療投資市場最火爆的方向之一,細胞免疫治療在“魏則西事件”的持續發酵之下走到了生死的風水嶺。

有內部人士透露,5月4日上午9點,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就規範醫療機構科室管理及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召開了視頻會議,而這次會議主要聚焦在了三個層面:

  1. 細胞免疫治療仍然屬於臨床研究階段,應按照相關程序操作;
  2. 禁止醫院變相承包科室;
  3. 嚴格醫療廣告審查。

此外還要求,醫院開展的相關的合作項目及變相的合作項目均需叫停,已經開展的需要上報衛計委;細胞免疫治療停止應用於臨床,但對於細胞免疫治療的前景予以了肯定,但目前還不成熟,只能臨床研究。

第一財經記者在致電上海衛計委內部人士時,得到了有關這一消息的確認。不過他強調:“細胞免疫治療臨床應用一直就沒有被正式放開,尤其是進行收費治療的項目。本次會議針對細胞免疫治療並沒有增加新的規定,只是此次事件之後對於該項目的監管會更加嚴格。”

此外,針對近日有關“除了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檢測也會在不久後被叫停”的傳言,第一財經記者也予以詢問。對於這一說法,該衛計委人士予以了直接否認。

事實上,一直以來細胞免疫治療在國內就以既不屬於藥物監管,又不屬於放開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的尷尬形式存在。從前,衛計委“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企業尚存在“遊擊戰”的空間,此消息被傳出後,不少業內人士疾呼“估計很多公司、從業者要全部玩完”。

在二級市場中,受此次魏則西事件影響最深的當屬中源協和(600645.SH),此前的3月4日,中源協和曾公告稱,將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以11億元人民幣收購柯萊遜100%股權,而柯萊遜正是此次事件核心風波公司。事件發生後,5月3日中源協和申請臨時停牌對相關事項進行核查。

但除了中源協和,其他涉及免疫治療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也並不少。海欣股份(600851.SH)、安科生物(300009.SZ)、冠昊生物(300238.SZ)、香雪制藥(300147.SZ)、康恩貝(600572.SH)、北陸藥業(300016.SZ)等公司均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或並購免疫治療相關公司,開展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研發。受5月4日消息影響,這些相關股票近日表現均不佳,持續走低。

而作為一項尚未得到臨床應用準許,重在研究領域的技術,對於新三板相關上市公司以及各類中小型研究機構,影響或更大。

據第一財經記者的梳理,在新三板的上市企業中,至少有7家主營業務涉及DC-CIK細胞免疫治療服務的掛牌企業,這其中包括邁健生物、弘天生物、合一康、康愛生物、安集協康、順昊生物、漢密頓等。以邁健生物為例,在其2015年的2150萬營業收入中,技術服務收入為1945萬元,占比超過90%。而在報告期內,該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中有三家為部隊醫院,為主要銷售收入來源。

新三板企業面臨被整肅風暴,中小型研究機構更多面臨的是大浪淘沙後的洗牌風險。

“畢竟哪怕是技術公司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持續運營,過去盡管技術本身不賺錢,但至少前景樂觀,還有投資領域的資金支持。而此次監管加緊後,短期內勢必也會影響投資方對該領域的關註和謹慎程度,融資恐怕會變得較難,日子可能會變得比較難過了。”一位細胞免疫行業內部人士劉峰(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不過,也有人持有不同看法。“挑戰與機遇並存。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實力高低不均。或許此次監管趨嚴,對於產業來說反而是大浪淘沙的好機會。真正的‘華大’、“‘Juno’才會更容易在風暴中被分辨出來。”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海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一年半前,基因檢測領域實際也處於類似的“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尷尬境遇。2014年2月,食藥監總局和衛計委一紙通知叫停了當時同樣頗受爭議的臨床基因測序,原因是相關產品和技術並沒有通過審批。未經審批就做診療,算是非法行醫,屬於嚴重違法行為。但此後,在不少院士、專家的不斷呼籲之下,僅僅過了四個月,在2014年6月30日,食藥監總局就批準了二代基因測序產品上市。六個月後,2015年年初,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產前診斷機構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自此,二代基因測序的熱情在產業和資本層面都被迅速點燃。

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4月,在Clinicaltrials.gov登記的正在中國開展研究的CAR-T臨床試驗數目僅次於美國,為37個,占全球註冊的CAR-T臨床總數的25%。除此之外,至少還有幾十家企業尚未在此登記、註冊。上百家相關細胞免治療的企業技術、能力參差不齊,此次風波帶來的監管驅嚴必將給行業帶來洗牌。

王海蛟對記者透露,目前在美國細胞治療技術是按照藥品管理,須嚴格進行一二三期臨床試驗。而國內以前是按照醫療技術管理,屬衛計委管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此次衛計委的態度十分鮮明,第三類醫療技術要在臨床應用須得到嚴格審批。這意味著缺乏核心技術、沒有確實療效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徹底退出,提高門檻淘汰違規、沒有技術能力的公司,長遠看來對行業發展有益。

事實上,哪怕是在本次會議中,都對細胞免疫治療的前景予以了肯定。據以上內部人士透露,此次會議強調的是“基層醫療機構”,此舉為具備臨床應用資質的醫療機構留了一個口子,開展CAR-T、TCR等細胞療法須與專業的高水平醫療機構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94

牙髓幹細胞:“種子銀行”的大買賣

相比起已知的通道和路徑,現階段,人體幹細胞的寶庫還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保存“生命火種”

牙齒里面究竟藏著多少尚未開發的生命礦藏?科學家們很可能已經喊出了“芝麻開門”。

“如果錯過了為孩子儲存臍血幹細胞和胎盤幹細胞,在他們換牙的時候保存牙齒,儲存擁有更多數量幹細胞的牙髓幹細胞,或許是一個收益更大的方式。”北京大學口腔醫學博士後、歡樂口腔集團創始人、CEO孫延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每個脫落的牙齒都應該被存儲起來。”是孫延經常會向身邊親友的提出的建議,在這個北大的口腔科博士後看來,那些把孩子牙齒隨便包起來做個紀念的方式,無異於“暴殄天物”。

“每顆牙齒都包含著豐富的幹細胞‘資源’,在健康時儲存下來,將來在有疾患需要時培育分化幹細胞,甚至可以救命。”孫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自2000年人類發現牙髓幹細胞以來,科學家經過10余年的研究發現,乳牙牙髓幹細胞的活性是骨髓幹細胞的三倍,且可多向分化成結締組織、神經、骨骼、肌肉、牙齒等組織細胞,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事實上,未來糖尿病、脊髓損傷、中風、心臟瓣膜病、牙周病等都有望利用牙髓幹細胞得到治療。

“牙齒也好,口腔也罷,其他細胞也好,都是相通的,只是擁有自己的特性。人類只有牙齒擁有兩套系統,掉了乳牙才替換為恒牙,人體別的器官都從一而終。乳牙里面為什麽有幹細胞,直到現在我們仍所知甚少。很多幹細胞都能治病,關鍵問題是哪些更適合臨床應用,現在業內都在爭論,都在鉆研各自的領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口腔醫學院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施松濤對此表示說。

曾首次分離和培養了牙髓幹細胞,嬰兒牙齒幹細胞,牙周膜幹細胞,根尖乳頭幹細胞等的施松濤被稱為“牙髓幹細胞之父”——從女兒第一顆乳牙掉了的時候產生了好奇,當女兒第二顆乳牙要掉的時候,施松濤做好準備,牙齒一脫落,他就把它裝進有培養液的試管,並連夜趕到實驗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了乳牙里面確實含有幹細胞。

施松濤認為,口腔幹細胞活性比自體骨髓幹細胞強三倍,取材方便安全、免疫排斥和交叉感染風險小、功用別於臍帶血幹細胞,所以醫用價值極大。可以用於修複缺損牙齒及牙齒再生;可治療免疫系統疾病,如足癬、白癜風、濕疹、多發性硬化癥、二型糖尿病、脂肪肝、老年癡呆癥等;可促進皮膚傷口愈合及再生,延緩衰老;或可治愈失明。此外,牙齒幹細胞還可治療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燒傷、中風或軟骨受損等,用途廣泛。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祖澤在也曾公開表示,現在有60%以上的人存在牙周炎問題,而清潔牙齒等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通過幹細胞再生將為牙周炎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脫落的牙保存起來,建立一個牙庫。如果需要,就可以通過提取牙齒里的牙髓幹細胞,來治療牙周炎了。”吳祖澤談到。

也正因為全球科學界都註意到了口腔幹細胞的價值,在現今幹細胞研究普遍收到倫理限制不能深入展開的時候,先進行牙髓幹細胞存儲成為了業界的廣泛共識。

2015年7月25日,國內首家GMP級口腔幹細胞庫落戶北大醫療產業園,目前最有效的采集源是兒童的乳牙和20歲前青少年的恒牙和智齒,由於排斥反應小,這些存儲的幹細胞資源在未來將為更多的家庭健康服務。

隨後,華大基因與深圳市美華牙齒再生技術共同運營的“牙髓幹細胞”儲存業務開始在廣州、深圳兩地先行試點。華大基因在基因檢測和細胞儲存方面實力較強,而深圳市美華牙科再生技術有限公司在國內牙科領域平臺先發優勢明顯,雙方預計這一業務將在2016年下半年起在全國其他地區逐步推開。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戶部產品總監周梅珍介紹,牙髓幹細胞最易成功的采集來源有健康的乳牙和智齒。20顆乳牙都可用於提取牙髓幹細胞,每一個換牙期的孩子都值得一試。成年人如有拔除智齒的意願的話,也可嘗試進行牙髓幹細胞儲存。而且由於牙髓幹細胞的免疫原性較低,排斥反應少見,除了自己可以用,其他直系親屬也有很大的希望可以使用,也就是“一人儲存,全家受益”。

幹細胞“再生牙”

但現實的狀況是,由於各國政策的限制,牙髓幹細胞的商業應用依然被嚴格限制。存儲的牙齒究竟能在什麽時候發揮作用?這對高度政策管制性的醫藥行業來說還是未知數。

2016年3月,國內最大的口腔連鎖平臺歡樂醫療集團正式宣布與哥倫比亞大學牙學院合作啟動“幹細胞再生牙”研究及跨平臺培訓合作等項目,通過一系列世界頂級的科學研究來解答和解決牙齒健康和牙齒再生的問題。

“其實我們在2015年就開始跟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啟動人類牙齒組織再生計劃了。”孫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認為,與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牙齒再生實驗室一起開展研究,讓幹細胞誘導蛋白誘導生成新的牙齒牙髓細胞,並通過這些生成的牙髓細胞,慢慢地再生成新的牙本質,最終目標是長出一顆牙齒,這在人體所有再生工程領域中都是最先進的。

而這樣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了幹細胞研究中的倫理問題,可以順暢地將科學盡快落地產業化,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雖然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5倍,但中國口腔及牙科疾病的患者雖然數量多於美國的口腔患者,但實際牙科患者卻明顯低於美國。所以牙髓再生及牙再生如果能夠實現,在中國的應用前景及市場規模都是不可限量的。”該專利持有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牙醫學院毛劍教授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

在美國訪問期間註意到毛劍這一技術後,孫延就開始了將其引入中國的計劃。作為毛劍專利技術在中國的投資方,孫延正在向中國國家藥監局註冊報批,預計三年左右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幹細胞會成長為什麽東西,是經過人體一些細胞信號和調節的,如何誘導、刺激這個幹細胞,讓它向牙髓去改變,牙髓再去分化,最終變成一個牙齒。”孫延告訴記者,“以前補牙要把感染的壞死的牙神經從從髓腔里面抽走,然後用一些補牙材料把它封死;現在新的方法是往髓腔內打入這種誘導蛋白,吸引骨髓內的幹細胞重新進入牙髓腔,同時刺激幹細胞分化成牙髓細胞,牙髓細胞再分裂變成牙髓,牙髓再去重新恢複牙齒的活力,讓牙齒變得健康。”

公開資料顯示,再生牙對於再生醫學這一領域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多能幹細胞在2006年,也就是十年前,被發現後,各個學科的醫學工作者均希望將其應用於相應的器官再生。但是到目前為止,尚無任一器官完成再生,而再生牙在眾多器官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因為牙是一個結構性的組織,它具有嚴謹的調控及礦化機制,所以再生牙有可能在器官再生的研究中,走在前沿領域。

據悉,目前,歡樂口腔已經參與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牙齒組織再生科研團隊,同時與中國幾大院校開始做臨床實驗的合作和推進。

“一旦開始應用,我們認為此項技術在中國一年就可以挽救上千萬顆牙齒。今年10月,我們還將與哥倫比亞大學牙學院共赴巴黎,參與第三屆世界牙齒再生大會,共同探討幹細胞再生牙齒項目。”孫延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20

細胞免疫治療:行業期待更嚴格的規範監管

“魏則西事件”後,細胞免疫治療被限定為只能開展臨床研究,不得進行臨床應用。對於已經有大量資金和技術布局的企業和機構而言,大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在規範監管的同時,實現整個行業的發展。

近日在接受采訪時,上海吉凱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學軍表示,目前是規範我國細胞治療監管的最好時機,也是行業健康發展重要的轉折點。

吉凱基因是國內最大的疾病診療關鍵基因研究服務供應商,2013年9月開始布局以CAR-T為主的腫瘤免疫治療。今年初獲得1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

博生吉醫藥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林也表示,細胞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申報、臨床研究規範、臨床應用準入等監管細則均未出臺,短期內對部分技術型公司有所沖擊,但長期是利好。

博生吉的主要業務為開發細胞治療技術(CAR-T、CAR-NK、aAPCCTL和aAPCNK技術)和抗體靶向藥物。安科生物(300009.SZ)持有博生吉20%股份。

CAR-T的未來

靶向藥物的廣泛應用及細胞免疫治療技術的發展,推動癌癥進入“精準治療”時代。目前,全球癌癥免疫治療主要包括三類:針對新抗原的特異性T細胞治療,在國際上已經開展了大量臨床試驗,針對PD1及CTLA-4的抗體已被批準上市;以基因修飾為核心的CAR-T、TCR-T免疫細胞治療;免疫檢查點抗體治療。

其中,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免疫治療,是業界非常看好的腫瘤治療技術,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布局。

CAR-T,全稱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具體來說,就是把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體外通過生物技術改造,令其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然後把這些細胞輸回給病人,達到識別、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慢病)》及2017年科技部《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都明確將基因修飾細胞免疫治療列為個性化腫瘤治療重點專項進行研究。

長海醫院血液內科主任楊建民表示,他目前關註細胞免疫治療,關註嵌合抗原受體技術,這應該是未來10年治療包括白血病在內的腫瘤性疾病的新手段,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會有顯著提高。楊建民是我國最早開始接觸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臨床醫生之一。

目前上海長海醫院與吉凱基因共同開展CD19-CART細胞治療難治複發白血病的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已經治療的14例患者都得到了不同的控制,其中12例患者完全緩解(CR),2例癥狀穩定(SD),至今無一例病人出現嚴重並發癥而死亡。

作為一種個性化治療方案,CAR-T療法需要解決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問題,首要的就是安全性。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病例,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例和患者的治療反應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而且每一例患者的CART細胞都要經過嚴格質量檢測才可進行回輸治療。

楊建民說,目前長海醫院對CAR-T的使用原則是,當其他療法都不起效的時候,再試試CAR-T。

如何監管?

為確保安全,監管部門該如何監管?是作為藥品還是作為醫療技術進行監管?

國內對細胞免疫治療的監管,經歷了主管部門從原食藥監到原衛生部的變動,也經歷了監管類別從藥品到醫療技術的變動。

2003年,原食藥監局發布《人體細胞治療研究和制劑質量控制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底,免疫治療的管轄權轉到原衛生部,並且從藥品管理,變為臨床技術管理。

2009年,原衛生部公布了《首批允許臨床應用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目錄》,“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NK細胞)治療技術”被納入其中。不過,2015年7月,國家衛計委下發通知,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並發布《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2015版)》目錄,同時廢止了2009年發布的《首批允許臨床應用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目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並不在限制目錄內。

“魏則西事件”,則揭開了國內細胞免疫治療行業整個產業鏈內缺乏行業標準,更缺乏監管的狀況。

楊建民說,從醫院的角度,目前主要是通過各自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查,術前告知患者CAR-T治療是臨床試驗,且不收費。

余學軍建議,根據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流程,國家食藥監局和國家衛計委在監管上應該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CAR-T細胞免疫治療包括兩大核心環節:一是用於制備CAR-T細胞的基因修飾載體的生產,即CAR慢病毒載體的生產(具有特殊活性的生物工程產品);二是CAR-T細胞的制備和應用,包括采集患者的免疫細胞、體外細胞培養、轉染、擴增和回輸等制備和治療過程(醫療技術)。

因此,余學軍說,國家食藥監局應該對CAR慢病毒載體的生產企業實行備案制,並實行GMP生產管理認證,自覺接受國家食藥監局的產品質量飛行檢查制度。

同時,應該按照衛計委《限制臨床應用的醫療技術(2015版)》規定,進行臨床試驗研究開展申報。對未來可應用的CART細胞治療技術,也應按規定進行申報和審批。

毫無疑問,監管的規範化正在加快行業洗牌,但對研發型企業尤其是有核心技術儲備的企業,則意味著更多的機遇。

楊建民說,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起草行業規定,從草案看規定非常嚴格,門檻定的也比較高,把濫竽充數的企業踢出去,讓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成長起來。“我希望標準越嚴格越好。任何一種醫療技術,安全是前提,療效是最終目的。”

余學軍告訴記者,吉凱基因已經投資數千萬元,在上海張江建立了占地1200平方米、符合國際標準的GMP級CAR慢病毒生產基地,用於CAR-T細胞臨床治療研究。目前已開發出多種慢病毒CAR產品,可滿足不同腫瘤治療的CAR-T細胞制備。

參照美國FDA基因治療相關產品質控標準,吉凱基因慢病毒CARs載體的生產,已完全實現工業級工程化生產,最高批次生產已突破2000人次的治療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69

對抗衰老和癌癥的細胞自噬拿下2016諾獎 尚未產業應用或令市場失望

幾個小時前,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開面紗,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京都工業大學大隅良典因其在自噬性溶酶體方面做出的貢獻而摘得桂冠,並獲得獎金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25萬人民幣。

大隅良典的研究側重於酵母細胞自噬,在該研究中他“朝著闡明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意義,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該點評來自於2012年京都獎,大隅良典是那一年生命科學相關的京都獎唯一獲獎人,在此之前,2010年諾獎得主山中伸彌在2010年也曾獲得了京都獎)。

在諾獎公布的獲獎原因中,對於大隅良典的研究貢獻官方是如此表述的:他的工作不但揭示了一種基本的細胞基質,更多許多疾病的闡明鋪平了道路。

尚無產業應用

不過相比較去年屠喲喲獲獎的“滿屏漲停”,此次諾貝爾醫學獎恐怕會使二級市場的投機者失望了,第一財經記者通過了解得知,相比較此前被媒體和學界高度猜測的基因編輯以及腫瘤免疫治療,細胞自噬目前在全球範圍尚未觸及真正的臨床產業應用,仍處於研究階段,並且距離產業技術的落地還有比較遙遠的一段距離。

“細胞自噬比較類似細胞雕亡,雕亡和自噬是細胞死亡的兩種途徑。它是一個科學研究的現象,結合大隅良典研究的這個途徑,有可能在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作用,從而產生藥物開發的靶點。”上海東富龍醫療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勞昕元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是細胞自噬本身並不是一個平臺級的技術,所以不會有很大的產業熱點,因為它無法在某個領域馬上應用去治病。相對來說,免疫治療和基因編輯雖然還沒有獲得諾獎,但這兩個技術在產業界卻是多面手。有很多實際臨床應用的案例,所以在熱點度上來說,細胞自噬肯定是差很多的。”

另一位醫療領域投資人高特佳投資合夥人王海蛟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的布局中,還沒有發現與之相關的產業化研究。細胞自噬在抗衰老和帕金森相關疾病的的應用機制上研究更早一些,而抑制腫瘤領域目前是一個潛在的研究方向。”

如何對抗衰老?

“和細胞自噬產業化相關的最主要是關註與藥物相關的靶點和臨床進度,它是一個現象,目前並沒有直接很廣泛的應用。”勞昕元說。

自噬,是一種細胞處於壓力之時消化蛋白質和細胞器的自適應過程,以下幾種情況會導致自噬現象的發生:第一種情況是異源自噬,當一些感染性的例子進入細胞後,細胞就會啟動自噬程序,清除異物,這在細胞消滅病原體上有著重要意義; 第二種情況是細胞的自我修複,在運作一定時間後,一些細胞就會出現受損。自噬能夠吃掉這些舊的細胞器,並把消化後產生的大分子原料用於新細胞的合成。

細胞自噬近年來受到熱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這些機理與疾病的關聯,其中,首當其沖便是對抗衰老。

細胞自噬的典型特征是形成自噬體並呈遞給溶酶體,這一過程在蛋白質和細胞器質量控制中起基礎作用並維持了細胞能量的穩態。一些研究表明,自噬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參與蛋白酶和自噬相關調節的BAG蛋白家族中BAG3/BAG1比值在複制性衰老時增高,且BAG3在細胞衰老時能介導自噬的激活。研究還發現在Ras誘導的細胞衰老進程中亦可觀察到較高的自噬活性。

除此以外,對於抑制腫瘤細胞自噬也讓學界充滿期待,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許多調節自噬的藥物被用於臨床腫瘤治療的研究中。

不過,對於許多細胞生物學的科研人員來說,相比較細胞自噬,細胞雕亡這個名詞可能更為親切:2002年“細胞雕亡”就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而這次,14年後,與之一脈相承的細胞自噬再次獲得了諾獎評審委員會的屬意。

根據科研公開資料,“細胞雕亡”(又稱“程序性細胞死亡”)規律的發現曾讓人們更好的了解了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而如今,細胞自噬恐怕將會賦予臨床更多的探索意義:它可以幫助人類更有效的延緩衰老、攻克腫瘤疾病,這些臨床應用的領域包括癌癥、帕金森癥、阿爾茨海默以及心肌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34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3日揭曉。上午11點33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托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醫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

大隅良典是日本京都工業大學教授,世界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