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替電子商務算一卦 謝文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8992.html

謝文

  眼下中國網絡業湧動著一股電子商務熱潮,新捲入的主要是沒什麼商品生產銷售經驗的網絡業人士,或是沒什麼互聯網常識及從業經驗的傳統產業老闆。雖然背後有五花八門的風險投資撐腰捧場,我仍覺得這事風險甚大,有話要說。

  電子商務熱潮來得很自然。一方面,遊戲增長減緩,門戶老態畢露,搜索門檻太高,Web2.0門都沒找到;另一方面,噹噹苦熬上市,京東天量融 資,淘寶一枝獨秀,支付牌照成真⋯⋯無論對於大公司還是新創公司,選擇都是清楚的,就是向電子商務進軍。於是,我們看到一波波賣衣服的,賣家電數碼的,賣 鞋賣襪子的,賣五金百貨的⋯⋯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上最老的服務種類之一,已有超過20年歷史。核心領域是直接面向用戶的B2C模式,由早期銷售圖書和數碼產品逐漸擴大到日用百 貨。非核心但不是不重要的領域有B2B2C模式(例如淘寶)、網絡支付服務、購物搜索服務、服務類產品服務(例如團購)及線下的倉儲物流服務。

  整合型平台式一體化的電子商務平台正在浮現。例如亞馬遜,集B2C、C2C、B2B、B2B2C於一身,把移動網絡終端、數據平台到云計算合為 一體,即將問世的亞馬遜平板電腦也許會成為世界第一款電子商務專用移動終端;例如Facebook,正在努力嘗試在Web2.0平台上添加電子商務的子系 統,擴展全面真實網絡生活的概念;例如蘋果,將iPhone和iPad上的應用商店添加上商品銷售服務也不難想像。

  互聯網上現在有了數以千萬計的電子商務公司,任何產品都有無數供應商同場競爭。電子商務業也將迎來一次革命。這與我們過去幾年在網絡業發展過程 中看到過的一樣,仍將具有Web2.0革命的三大特徵。第一是平台與應用相分離,單平台、多終端;第二是開放,包括向第三方應用開放,向平行平台開放和全 面數據開放;第三也最重要的是架構改變,從以網絡店舖為中心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實現電子商務的個人化、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

  即將到來的電子商務革命會從兩點引爆。第一點是所謂搜索比價平台的誕生,非常可能由現在的搜索引擎大腕演化而來,例如谷歌和百度,也有一定可能 從具有相當B2B2C基礎或創新性搜索技術的公司而來,例如eBay和淘寶。它們會利用手中的品牌、市場份額、技術能力將平台開放,推廣網站架構、商品陳 列和價格標識的事實標準,引誘和脅迫眾多網絡商家加入,然後利用搜索技術分類排名。這種搜索比價平台的商業模式是廣告和銷售提成。第二點是通用型 Web2.0平台的深化與完善,非常可能由Facebook和蘋果帶動。真實的用戶和用戶關係與專門的商務開放平台相結合,創造出嶄新的商品銷售新模式。

  由此推斷,未來三五年內電子商務領域將演化成四大陣營。第一陣營是專用電子商務平台,例如亞馬遜和淘寶;第二陣營是具備電子商務系統的通用型 Web2.0平台,例如Facebook、蘋果和谷歌;第三陣營是傳統電子商務網站,例如京東和噹噹;第四陣營是傳統產業的網絡銷售渠道。可以肯定,前兩 個陣營將主導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佔據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後兩個陣營將是跟隨者和拾遺補缺者。

  面對如此前景,不同陣營的從業者必須作出選擇,選擇錯誤將遺恨終身。電子商務專業平台運營商們不僅要決定是否要開放,把平台與應用分離,還要決 定是否要做架構上的革命,將以商品和店舖為中心變為以用戶為中心。通用型Web2.0平台運營商們要決定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和什麼力度進入電子商務領 域。傳統電子商務網站則要在做平台還是做應用上有所取捨,以不變應萬變一定會被邊緣化。傳統產業出身的老闆們則一定要有自知之明,電子商務的主力軍來自網 絡業,輸贏取決於網絡創新能力而不取決於傳統產業的資源、能力與經驗。弄個網站作為銷售渠道的補充不失為對策,打平微利也並非不可能,但如果想入非非,以 為可以搖身一變成為電子商務的弄潮兒甚至領軍人物,那是一點機會也沒有,歷史已經反覆證明。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8

算一算巴黎的帳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582104/index

巴黎:

什麼才算是投資的王道,我認為只有一個-----長期賺錢的就是王道。
如果你使用你的朝入晚出、巴黎不懂的方法能賺大錢,這就是你的王道,各人頭上一片天,只是大小、顏色是否黃綠的分別吧。

昨天美股大幅上漲,尤以金融業領漲,巴黎持有的一支銀行股也不例外,這支股是我賣出賺10倍PMI後買入的,今天PMI已經在破產保護令下,價值全無的仙股,但轉到這支銀行股卻反升10%,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斯乎?!
(站內記錄了我的銀行轉股收條,PMI是我唯一一支持有二年就升十倍的股,請原諒我的吹噓)

還記得當天加碼轉出匯豐到美銀再轉到此銀行股時,人人說美國已經夕陽,或許今天他們才認識到原來黑暗之後就是黎明的不變的事實。
當然,他們是不會變的,如果會的話,為何,即使你在上年大跌市前的高價買入巴黎有興趣的南車、神威,經過黑暗後,大市只有10%上升,而這兩股卻是20-30%的回報?又為何今天才有所謂專家唱好在70元時已經建議買入的一隻牛君的中移動?!

理論不是決勝的主因,有沒有心智、膽量和能力堅持理論才是關鍵。

在我的站內,你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記錄和對真理的堅持,透過文字,Blog友會感受到我一直想傳遞的這個正面信息。

可能亦是因為此,令我的舊文番看率非常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35

你幸福嗎?讓我掐指算一算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31678.html
你幸福嗎?」「我姓曾。」

這段時間,央視關於「你幸福嗎」的那檔節目,成了大家在微博上熱議的句式,各種演繹層出不窮。

據說,這檔《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旨在「試圖對個人在大環境下的微小感官情緒進行剖析」,引發人們對幸福的討論和深思。

近來的最熱門八卦主角——王石,之前關於「幸福」的定義,也被大家翻出來,更讓「幸福」這一字眼增添了一層別樣的色調。

其實,不光是央視在節目中向採訪對象追問「你幸福嗎」,各地也都在追求「幸福」。

不完全統計顯示,全國至少有18個省(市、區)提出「幸福」概念,勾畫「幸福藍圖」,要把「幸福」列為施政目標。上百座城市提出要建設「幸福城市」、要「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等。

除了「幸福城市排行榜」,還有「幸福指數統計指標體系」,包括健康狀況、經濟狀況、家庭狀況、職業狀況、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和環境條件等方面。

有人說,各地政府把「幸福指數」引入政績考核體系,未嘗不是好事,總比「唯GDP是舉」有進步。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改善和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真正地以人為本,何樂而不為?

國人不是一向喜歡對「幸福」這一命題進行思索和追問嗎?光是叫《幸福在哪裡》的歌就至少有兩首,歌手李天華唱:「幸福在哪裡?朋友哇告訴你。它在你的理想中,它在你的汗水裡。」小朋友們則唱著同名兒歌:「幸福在哪裡?朋友我告訴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夢裡。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識的寶庫裡。」

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問一下「你幸福嗎」,顯得如此做作?

幸福是什麼?

百度名片裡對幸福的定義是「心理慾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並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中文古意則謂「祈望得福」,清代啟蒙思想家和文學家魏源在《默觚下·治篇》中寫道:「不幸福,斯無禍;不患得,斯無失。」

按王石的說法,幸福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幸福要有一種快感;其次,要有一種實現感;最後,還要對未來有一種期望。總之,幸福是一個「快感+實現感+期望」的綜合體。

幸福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從心理機制的角度來說,幸福是這樣一個主觀認知的心理過程:適應、期望、對比、處理能力。

在經濟學家看來,幸福則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提出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慾望。

慾望(Desire或Appetite)如果換成經濟學概念就是需求,效用(Utility)一詞本身就是經濟學詞彙。薩繆爾森在《微觀經濟學》把效用定義為「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務之間進行排序」。在經濟學家看來,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會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能給其帶來滿足的商品和服務上。

在這個「幸福公式」裡,幸福和效用成正比,與慾望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要獲得更多的幸福,要麼使效用最大化,要麼讓慾望最小化。

如果說到效用,又要扯出另一個經濟學理論——「效用價值論」:一切物品的價值來自它們的效用,其效用大小在於滿足人的慾望和需求的程度,即「有用才有價值」。經濟學家陳志武在《金融的邏輯》裡指出,人生一輩子,效用函數的最大化是人的行為的終極目的。

但讓人無比糾結的是,效用的大小有邊界。經濟學有個「邊際效用價值論」對此有解釋:效用隨著人們消費某種商品的不斷增加而遞減。打個比方,如果你正餓著,這時吃了一個包子,那麼它的效用是100,如果再吃一個,效用就只有80。吃到第三個,你飽了,效用為零。民間常會據此原理編些「早知吃第三個就飽了,前兩個就不吃了」之類的段子,用來笑話那些不知足的人。

在慾望不變的條件下,人需要越來越多地佔有,才能達到同等的效用。因此,要知足才能常樂,才能感受到幸福。

如果在效用既定的情況下,是不是慾望越低,幸福指數越高?其實,在一定階段,擁有一定的慾望有正向的作用,因為從人性上來說,人只有擁有慾望,才能有改變和自我完善的動力,比如對事業、學業的追求。

當然,慾望同樣有邊界。如果慾望大於效用,即大於你的一切追求所達到的價值,這時你獲得的不再是幸福感,而是煩惱和空虛。

寫到這兒,我自己都糾結了。這年頭,要想提升效用,忒不容易。何況它還有邊際效應。如果想要獲得儘可能多的幸福,好吧,只能降低對慾望的訴求。

這下我明白為啥人們老覺得問你是否「幸福」,聽著這麼刺耳了。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你的慾望未必真的有多膨脹,而是你所獲得的效用太小了,所以,總體上,你的幸福感就小唄。

有人說了,幸福不在於錢多少,一提幸福就扯錢,忒俗!這話聽著很「裝」,倒是也有道理。因為——好吧,我又要扯出一個經濟學理論了——根據「幸福悖論」,人均收入的增長與幸福的關聯度不大,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再增加物質財富,不能帶來幸福感的增長。比如說,一個億萬富翁賺得一個億的滿足感,肯定不如一個普通人獲得一筆一百萬的幸福感強。

古語說「無慾則自由」,可咱普通人的道行不夠,恐怕達不到這境界。倒是著名女作家李碧華的「幸福觀」更接地氣:七成飽、三分醉、十足收成;過上等生活,付中等勞力,享下等情慾。

如是,則可以答曰:「我很幸福。」

(作者為資深財經媒體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5

動彈不得:給中概股回歸算一算賬

從2015年年中的“結伴返鄉”到現在的“駐足觀望”,不到2年時間里,中概股回歸大潮已然變了模樣。究其最直接原因,正是從2016年年中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頗為微妙的政策風向。在2017年2月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稱,“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這一表態再度引發市場熱議,中概股還能不能回鄉,路究竟在何方?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劉主席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中概股回歸。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不宜將劉主席此番講話直接解讀為“反對”,中概股回歸理論上並不存在障礙。

不過,無可否認的一點是,政策風向飄忽未定逾半年,部分處在返鄉途中的公司已陷入猶豫不決、進退難定的境地,回歸計劃無法按照原有時間表完成是大概率事件。不僅如此,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除私有化中概公司以外,鏈條上的相關機構還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因角色不同,政策的變動對於各方的沖擊亦各不相同。

據記者了解,盡管目前多數項目在時間方面仍有余地,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但項目所涉資金成本不斷推高、外匯政策不排除進一步生變等因素也決定了,多數中概股根本“拖不起”,需盡快做出決定,退守有道。

微妙的風向

從曾經的熱情澎湃到如今的前路漫漫,政策風向的變換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直接原因。

中概股回歸熱潮緣於2015年6月,彼時,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被業內解讀為有望突破目前普遍采用VIE結構的中概股回歸A股時制度和政策上的約束。

而在2016年,“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這一項被從“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正式刪除;證監會罕見對“暫緩中概股回歸”作出表態,稱高度關註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下稱“借殼新規”)發布實施;證監會稱正在對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昔日中概股回歸的政策暖風已然不複,但在2017年初,中概股“歸途”現轉機。2017年2月,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去年初中概股回歸一度盛行,應認識到,在美國上市不回來,一樣也是服務國家戰略。另外,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標準不比美國等其他市場低。”

在部分市場人士看來,2015年私有化回歸的中概股絕大多數是通過借殼上市方式實現回歸,境內外市場套利空間巨大,也進一步助長了國內殼資源的炒作,劉士余此番表態或是意味著“不鼓勵”。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信號得到明確之前,不宜過分解讀劉士余講話。

“目前看來,監管層對於私有化進程中的中概股公司暫時還沒有正向的信號釋放,對於借殼回歸也還沒有明確鼓勵或支持的態度。”君合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組合夥人馮誠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無獨有偶,投中信息高級咨詢顧問陳偉也分析認為,監管層當前本身並不想對中概股回歸有有過多幹預,而中概股回歸對A股的影響力也並非外界渲染的這麽大。“處理再融資和IPO堰塞湖是當下監管層的重點,除此之外應該沒有更多余力盯住中概股,同時中概股就算回來,其估值在整個IPO池子里的占比也不算非常大,影響也不一定如想象中大。”陳偉說。

一位已完成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的投資部總監對記者表示,公司“歸途”受阻礙的原因質疑是戰略新興板被取消,這打亂了很多中概公司的上市計劃。就政策風向而言,他認為在明確政策落地之前,不宜將劉主席講話解讀為“反對”。

中概股眾生相

時間拉回2015年的夏天,中概股回歸的火熱狂潮令市場銘記。狂潮達到頂峰之時,僅6月便有14家公司宣布私有化,包括世紀佳緣、世紀互聯、人人網、奇虎360、陌陌等知名企業均加入了私有化大軍。到了2016年初,即便A股遭遇幾次調整已經告別牛市,聚美優品、愛奇藝等企業仍紛紛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約、意欲踏上返鄉列車。

如今,規模空前的中概股“返鄉潮”已成為歷史。縱觀當前的中概股眾生相,激流勇退者有之,黯然收場者有之,迎頭而上者有之,駐足觀望者則占到大多數。

2016年6月15日,歡聚時代接到董事長雷軍和CEO李學淩的通知郵件,郵件宣布因“近期市場狀況欠佳”,不再推動歡聚時代私有化。以歡聚時代為開端,2016年下半年,世紀互聯、愛奇藝、陌陌、汽車之間等中概股紛紛激流勇退,表示放棄或暫緩私有化計劃。

不過也有公司選擇繼續負重前行。2017年2月22日,萬里股份公告稱,終止與搜房網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公司給出的原因是,截至目前關於海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上市相關政策尚未明確,此次重大資產重組進展無法達到交易各方預期。

這也就意味著,搜房網自2015年11月起籌劃的借殼回歸事項經歷一波三折之後仍未成功,借殼回鄉計劃正式告吹。2016年1月20日,萬里股份發布重組預案,因涉及金融業務上市問題,引來上交所23個問題問詢。2016年5月,證監會表態稱,對中概股回歸A股殼資源炒作等應高度關註,給正值興頭上的搜房借殼事宜澆了一盆冷水。隨後的6月,又受獨立財務顧問西南證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牽連。

目前來看,搜房網回歸A股已經陷入窘境,不過這也絲毫不妨礙後來者前僕後繼。3月1日晚間,去哪兒於宣布完成之前與遠洋管理控股有限公司於2016年10月19日達成的私有化收購協議計劃。交易完成後,去哪兒網將從納斯達克股票市場退市。

除去哪兒以外,從京東集團拆分出的京東金融也於近期完成私有化交易,估值500億元。京東金融私有化的這一步被不少業內人士解讀為:京東金融為回國上市鋪路。據一位接近交易人士透露,根據計劃,京東金融在上市之前還將進行至少一輪融資;A股是其上市首選。

對於眾多已經完成私有化、私有化尚在進行之中的公司來說,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則是更為普遍的狀態。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其接觸到的中概股公司中大部分已經暫停了回歸的步伐。“對於他們來說,現在的情況是海外那邊已經起飛了、完全離地了,但這邊的機場卻找不到落腳點,在上空盤旋。”

“拖不起”

回鄉路變得蜿蜒崎嶇,但至少在目前看來,此路仍通。不過,由於中概股私有化及回歸A股的進程中牽扯環節眾多,政策變數目前已經給相關機構帶來了沖擊。

除私有化中概公司自身以外,政策的變數引發的種種成本,使中概股公司及背後資金方首當其沖。鏈條上包括要約收購方、實際出資方、律所、財務顧問等相關機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首先,回歸受阻的出資人與公司率先將會面臨“合約真空期”的風險。所謂“真空期”,是指回歸公司在已經融到錢的情況下,合約保障措施期限與行為實際落地期限之間,有一段“無法得到保障”的期限。

在這期間之內,出資人所持境外公司股份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取得質權,不存在變現價值,對實際出資人而言沒有完全的保障。簡言之,國內借殼和上市沒有實際落實前,境外私有化主體的價值無法得到國內資本市場的承認,升值也無法得到體現。

馮誠指出,在境外私有化退市以及回歸後重新上市的程序里,往往涉及金額較大,需要國內PE基金、銀團等為私有化提供過橋資金支持。PE基金和銀團在簽署合約時一般會提出一個留有余裕的時間計劃表,以限定私有化和重組上市的完成時間,當沒有按照計劃表落實工作時,就會觸發一方違約。

另外,PE基金和銀團的融資存在期限和成本,中概股回歸計劃沒有按時實施,導致直接後果就是背後的過橋資金預期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已經完成私有化的中概企業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大量的過橋資金來做回歸。而且通常來說,企業不具備單純靠自身盈利來償還過橋資金產生的巨額成本的能力。”張毅表示。

不過,馮誠也認為,此類風險目前尚不足為懼,市場上存在的融資資金合約大多期限跨度較長,目前大部分中概股存留的緩沖期較長,還未達到爆發風險的時候。

張毅亦表示,中概股回歸在設置期限時,首先是預判在A股上市可能用的時間,此外再給風險事件以1年左右的過渡時間,因此通常期限為“2-3年+1年”風險期,合計不會超過4年。“從這個角度來看,政策方面明顯出現‘卡殼’到現在也就半年多,留給中概股的時間尚有余裕,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拖著不解決。”張毅補充道。

對於回歸路行至半途的中概股而言,如果失敗或主動放棄,則意味著公司管理層和外部投資者的獲利空間都會消失。“如果要約投入的資金在公司整個資金池里占比比較大的話,麻煩會更大一些。凡是有套現需求的股東,在私有化回歸終止這件事上都是受傷的。”陳偉表示。

“在所有中介機構里,受沖擊最大的是券商。由於企業本身不認識那麽多有過橋資金的機構,券商在這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受影響也比較大。”張毅對記者表示,券商因直接對接監管機構,一旦項目處於停滯狀態,便會非常被動,需要不停地去和監管層溝通。其亦坦言,對於財務機構來說,不少公司背景相對過硬,所以影響有限。

對於提供中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和審計機構來說,影響則更小一些。資深證券集體訴訟律師郝俊波表示,服務機構往往將退市和上市進行分開收費。陳偉亦告訴記者,一般公司會先付一部分費用,私有化完成後再補足剩下費用,即使合同終止,中介機構依舊會收到60%~80%的終止費用,因此對於律所和審計機構等來說損傷不大。

退還是留?

盡管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中概股回歸無法按約完成的風險還未到集中爆發期,留給中概股公司的時間尚且充裕。但實際上,因為項目所涉及資金成本隨時間推移越來越高,加上外匯管制政策也不排除進一步生變,多數中概股根本“等不起”、“拖不起”。

目前,中概股需要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便是:退回美股,還是繼續推進回歸A股的進程?然而,並非所有中概股都能享有這一“自主選擇”的權利。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倘若中概股公司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回美國市場相當於重新申請在美股上市,程序繁瑣且會面臨SEC更為嚴格的審查。換句話說,這類公司若要退回去,道路可能更為崎嶇。

上述投資總監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從美國退市回來,基本無法回頭,最佳選擇就是在國內資本市場尋求“落地”。“實在(在A股)落不了地,最壞的打算就是去香港。雖然港股的估值未必趕得上美股,但兩害取其輕,對於我們來講這總比落不了地好,因為資金使用的成本一直在發生,拖不起。”

私有化已經完成的公司基本“無路可退”,而對於私有化還未完成的公司來說,就需要詳細算一筆成本的賬,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綜合考慮“返A”是否劃算。

除資金使用成本之外,記者了解到,由於美國的市場環境中提出集體訴訟的成本較低,私有化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中小股民的訴訟,因此在訴訟和審查上的律所支出也不容小視。

邵春陽則表示,部分中概股也會遭遇外資PE因基金存續期到期而提前撤離的壓力,因此也需要註意來自海外的融資情況,以及公眾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第三方關系處理可能帶來的壓力。“除此之外,私有化回歸時員工股權激勵和投資人所投價格差,以及稅收、外匯等複雜問題會給成本帶來的壓力,也需要納入考慮範圍。”邵春陽說。

除了成本方面和投資人關系之間的考量,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需要分析公司所處行業的屬性,進而決定去留。

“普通生物醫藥公司做一個產品到臨床一期或二期大約需要4~5年,這期間一直在做投入但卻沒有收入,在國內二級市場無法上市,但在美國,同階段已經可以上市。另外在創新藥主要市場還是在歐洲和北美,中國的本土醫藥公司會比較難打入這些市場。”上述投資總監建議,基於行業屬性,生物醫藥行業公司也不妨考慮返回美股。

另據記者梳理,2015年中概股掀起的回歸熱潮里,以科技、媒體和通信(TMT)為首的行業個股成為主要力量。針對TMT行業公司的情況,一位曾參與操辦中概股回歸的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存在以下5個特點的TMT公司可以考慮放棄私有化,返回美股。

第一是在美已經有標桿性的公司且估值極高,如滴滴有對應的UBER;第二是用戶市場主要在美國和歐洲的公司;第三是已搭建VIE結構,處於市場領先地位且有直接強大的競爭對手的公司;第四是潛在市值逾千億美元,短期內A股還不具備承載能力的公司;第五是如博彩類身處國內政策法規灰色地帶的公司;第五是以全球資產配置考慮為優先策略的公司。

上述投行人士還表示,有些TMT公司應堅持返回A股。其舉例稱,具有行業敏感性的公司,如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公司等;由於國情迥異海外投資人難以理解的公司,如互聯網醫療、部分生活O2O、秀場類公司等;用戶和消費群體基本在中國的公司的互聯網品牌公司;以及海外先天估值較低的公司,如遊戲、媒體類公司選擇留在A股發展會更有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