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息影像技術:科幻照進現實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803.html

1977年的經典影片《星球大戰》中,導演喬治·盧卡斯精心安排了這樣一些場景:莉亞公主通過一個閃爍的3D影像向盧克·天行者與歐比旺·肯諾比發 出求救信息;黑武士與虛擬的立體西斯皇帝頭像對話。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還有好幾處。以今天觀眾的眼光來看,這樣的橋段並無新意,但是你一定不知道,這 其實是「全息影像技術」在大銀幕上的首秀。

自那之後,「全息影像」技術開始成為科幻電影的標配:《第六日》裡栩栩如生的虛擬女管家把硬漢施瓦辛格迷得神魂顛倒;《阿凡達》裡的3D沙盤幫助人 類軍隊模擬備戰;最近上映的《碟中諜4》裡,潛入克林姆林宮竊取情報的阿湯哥用一塊能夠製造以假亂真場景的幕布成功騙過了謹慎的守衛。

從喬治·盧卡斯將「全息影像」的概念搬上銀幕至今已有30多年,人類技術的進步也使當年電影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場景正在迅速變為現實。今年春晚 上,給國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屬那變化莫測的絢麗舞台效果了。薩頂頂演唱《萬物生》時,漫天飛舞的虛擬花瓣驚豔全場,360度全景顯示的仙境般的場景,讓人 彷彿置身《阿凡達》裡的潘多拉星球,而這一切的背後正是全息影像技術的功勞。

以假亂真的全息影像技術

所謂全息影像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且再現物體三維圖像的技術。干涉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光波信息,衍射能夠再現還原這些信息。

全息影像技術是如何呈現出物體的立體形象呢?這就要從它的拍攝原理講起。假設用一束激光照射一個細小微粒,微粒反射的是不斷向外擴大的球面波,此 時,用肉眼看微粒,會發現它是明亮的一點。當用普通照相機為這一微粒拍照時,反射的光波通過相機鏡頭在底片上形成一個亮點。相機底片記錄下這一光點,但是 無法記錄下微粒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所以,最後的照片上也只能看到一個平面的亮點。

而拍攝全息影像時則不同,它是將一束髮出平面波的激光和微粒反射出的球面波一起投射到底片上,整張底片都受到了光照,它記錄下的不是亮點,而是一組 同心圓,看起來就像一根被切成無數薄片的胡蘿蔔一樣。底片沖洗好後,再用發出平面波的激光,以拍攝時相同的角度射向底片,就會看到原來放置微粒的地方出現 了一個亮點,而且這個亮點是在空間中存在的,而非底片上。所以,全息影像技術所呈現的是一個包含位置信息在內全部光學信息的光點,原則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 再現原物體,宛如真實的一般。

全息影像技術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一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丹尼斯·加博爾博士在研究如何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過程中,偶然發 明了全息立體攝像。但當時由於技術限制,加博爾的發明並沒有被人重視。1962年以後,隨著激光器的發明,全息影像技術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1971年,科學界終於意識到了加博爾20年前發明的重要意義,授予他諾貝爾物理學獎。喬治·盧卡斯之所以會在1977年拍攝《星球大戰》的過程中大量使用表現全息影像技術的橋段,或許正是從加博爾的發明中汲取到的靈感。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還記得大約10年前頗為流行的激光防偽技術嗎?那時許多圖書、煙酒包裝上都有一個金光閃閃的小貼紙,望向其中會發現裡面竟是一幅立體的圖像,如果現 在你還在使用諾基亞的手機,打開後蓋,你很可能會發現電池上也有這麼個玩意。沒錯,這正是全息影像技術的初級應用。不過,這種防偽標識感光度很低,色彩更 是單調,還遠談不上以假亂真。

雖然,全息影像技術由來已久,但是在2000年前一直發展緩慢,直到2001年德國國家實驗室開發出的全息膜技術使三維圖像的再現成為可能,這才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此後幾年,隨著材料科技迅速成熟,全息影像技術飛速發展,並且得到愈發廣泛的應用。

2007年,思科CEO錢伯斯在印度班加羅爾的一場發佈會上,向人們展示了全息影像技術的魔力。在台上,錢伯斯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比爾斯面對面親切 交流,但是,錢伯斯身邊這個活靈活現的戴比爾斯只是一個虛擬形象,他的真人遠在4萬公里外的美國加州,奇妙的場景引得現場觀眾發出一陣陣驚嘆。

不過相比之下,日本人則更加大膽。

2010年,日本科技公司「Crypton未來媒體」為了推廣旗下的虛擬美少女歌手初音未來,開始運用全息影像技術舉辦現場「真人」演唱會。初音未 來的首場演出就大獲成功,2500張門票被搶購一空。舞台上,初音未來與真人樂手們配合默契,別有風情。此後,初音未來迅速成為紅遍全球的宅男殺手,先後 在美國、泰國和新加坡等地舉辦了多場現場演唱會,有消息稱,今年她還將造訪中國。童話大王鄭淵潔不久前赴日訪問時,還與初音未來的「本尊」親切合影,令不 少國內宅男羨慕不已。  

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國際品牌開始嘗試利用全息影像技術來配合產品的發布,而且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去年4月,Burberry在北京舉行的3D服裝秀就曾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不過,目前市場上對於全息影像技術的應用大都還停留在展示的階段,應用場景無非就是大型演出、展覽或者產品發佈會上,但全息影像技術未來的前景遠不侷限於此。

舉個簡單的例子,目前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最大的困擾就是無法看到實物商品,經常是東西拿到手後,才發現與網站上精美的圖片相比完全是南轅北轍,尤其是購買服飾時,只能憑感覺來判斷。

將來,全息影像技術完全可以與電商結合,那時,消費者看到的不再是那些華而不實的圖片,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三維圖像,這會解除消費者網購時的後顧 之憂,極大釋放電子商務的消費需求。而且,目前凡客等服飾電商都承諾當場試穿、無條件退貨,這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將來,一旦全息影像技術成熟,消費者完 全可以在下單之前完成試穿環節,為自己和商家都能免去不少煩惱。

電影《鋼鐵俠》則為人們展示了全息影像技術的另一幅圖景。影片中,主人公使用的計算機界面和操作台就是投射到空氣中的全息圖像,史塔克直接對著空氣 進行操作來設計盔甲。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影片中所呈現出的就將變為現實,事實上,微軟公司已經著手開發類似影片中展現的技術,並將這一項目命名 為Vermeer。目前,微軟的研究已經初具成果,不僅可以實現360度的虛擬圖像全方位顯示,還能夠通過Kinect攝像頭實現人與虛擬圖像的直接互 動。

全息影像技術在民用市場的深入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它在科幻電影中展現的巨大潛力卻已經吊足了人們的胃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98

SENSE隨筆130618科幻大師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8/sense%E9%9A%A8%E7%AD%86130618%E7%A7%91%E5%B9%BB%E5%A4%A7%E5%B8%AB/

說起「科幻」,不同的年齡階層自有心目中的殿堂級作品。 近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有《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星球大戰》系列,還有我最愛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時至今日,科幻已成為一種風格、一種元素,其本源可追溯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或稱科學幻想小說,是描寫想像中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世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 雪萊Mary Shelley 在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 只看中文翻譯本的朋友可能不知,英文書名《Frankenstein》指的是科學怪人的製造者的名字,書中只稱呼科學怪人為the monster。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 – 1992)出生於白俄羅斯,三歲隨父母移民至美國定居紐約市,因小時候父母開設的雜貨店售賣廉價科幻雜誌,從此便與科幻小說結下不解緣。
艾氏十六歲未滿完成高中課程,19歲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二次大戰完結後,28歲回校取得生物博士學位,29歲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35歲升為副教授。
三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氏無所不寫,連非科幻類別,一生著作合計達五百冊。
他曾贏得 五次 “雨果獎”、二次 “星雲獎”以及 科幻界最高榮譽的 “科幻大師獎”。

艾西莫夫是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之一,其餘兩位分別是:
凡爾納Jules Verne,他在1873年發表《海底兩萬里》,尼莫船長的巨型潛水艇令現代人明白,科幻能成為現實。
威爾斯H. G. Wells於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他亦令科幻小說成為一種哲理小說,探討「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

而艾氏於1950年開始發表的「基地系列」及「機械人系列」,則創立了 “銀河帝國”及 “機器人三大法則”。
機器人三大法則是艾氏的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2004年由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智能叛變》,改編自同名的短篇科幻小說集《I, ROBOT》,戲中描述未來世界的機械人如何從三大法則中推導出

「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帶出機器人為保護人類存續而剝奪人類自由的危機。
但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的輿論則認為:「只有很少地方與艾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智能叛變》只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

1999年由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改編自艾氏的中篇小說《正子人》,主角是名叫 安德魯的機器人,它夢想得到人類的身份,不惜把身體替換成會衰老死亡的生物器官,故事探討「到底要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真正的人」。
艾氏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主要是描寫人類與機器人在三大法則下所產生的矛盾,特顯出人性的貪婪無知,以及人工理性如何判斷道德價值的界線。*** 處境例:當一人欲殺害另一人,身處現場的機器人在遵守第一法則下如何行動。

長篇小說《基地》講述「心理史學家」謝頓 預測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銀河帝國,如同羅馬帝國一樣,將因規模過於巨大而終會瓦解崩潰。帝國崩潰後,將出現持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為了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及令混亂時期縮短至一千年,他便計劃帶領數萬名科學家遷移到銀河系邊緣的行星,此行星名為 “基地”。
他亦預料基地將經歷一連串覆滅危機,遂在死前安排基地的各種起始條件,並以錄像指導後繼者們的前進方向。 不同時代的主角們運用智謀,憑藉政治、宗教、經濟的力量,帶領基地克服外圍各專制政權的武力威脅。

艾西莫夫本人最滿意的短篇小說名為《最後的問題》,***討論的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任何封閉系統,不論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能量,最終會趨向混亂失序,能量散盡,達至寂靜的熱平衡狀態。 散失的能量總數即 “熵”的最大值。
儘管人類靠人工智慧電腦不斷突破資源的限制,太空殖民成為可能,但宇宙作為最終的封閉系統,能量都有用盡的一天。 億兆年間,人類以不同的陳述向人工智慧電腦詢問同一問題:「如何逆轉熵的方向?」但都只得一個回覆:「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直至—– 結局留待各位自行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8

埋嚟睇,埋嚟㨂,唔買(科幻估)你就執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4.html
根據信報『神魔之塔=港版WhatsApp?』報導,香港科技大學電腦奇才曾建中以開發商Magic Feature所開發的手機遊戲《神魔之塔》,獲得雲遊(00484:HK)以美金70.00百萬元入股20.00%,間接令Magic Feature估值高達港幣27.00億元。
不過若果和共匪的網上夜冷舖唯品會vipshop.com (VIPS:US)比較,可謂小巫見大巫。受惠於2014年3月4日公佈2013年業績優於預期,唯品會(VIPS:US)單日升32.44%至169.21美元而市值美金94.18億元。由2012年3月23日5.50美元收市價計,升幅在兩年內30.77倍! 
根據2008年至2013年唯品會(VIPS:US)年報所示,銷售由美金1.09百萬美元上升至美金1.70億美元。期內由2008年每股虧損0.01美元至2013年扭虧為盈賺0.48美元。表現扭虧為盈關鍵在於毛利率由2008年18.49%上升至2013年的24.03%。
2010年至2013年營運數據亦表現堅挺,活躍客戶(Active customers)由0.28百萬戶上升至5.70百萬戶,交易單數由0.93百萬戶上升至49.20百萬。活躍客戶平均交易單數由3.36上升至8.63,活躍客戶平均銷售由118.05美元上升至297.66美元。
唯品會(VIPS:US)由沈亞和洪曉波於2008年12月在廣州創立,以「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和「零庫存」的物流管理與電子商務的無縫對接模式運作。簡單來說,便是專營售賣名牌貨尾和一般國內品牌的網上夜冷舖。不過在科幻估和共匪內需兩大Juicy Stories下,也許唯品會(VIPS:US)的故事還是有市場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49

劉慈欣、寶樹、吳巖,這些科幻作者怎麽看 《星際穿越》 ?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3/147905.html

i黑馬:21世紀的科幻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麽?諾蘭也許會回答:參與感。

\這個導演以拍攝燒腦片著稱,“燒腦”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觀看時“需要大量思考才能明白”。於是,對他的新片,5月便有人開始了“科普蟲洞黑洞,備戰星際穿越”。11月12日,《星際穿越》公映,當天的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第二天是9.3,險勝諾蘭4年前的那部《盜夢空間》(9.2分),更遠勝於去年的《地心引力》(7.8分)。然而,在國外著名評論網站Metacritic上,《星際穿越》的評分只有74分;與之對照的,《地心引力》有90多分。《星際穿越》在中國的流行讓人有點看不懂,尤其考慮到,電影里還有堅實、嚴肅的科學內核。

 

讓人看不懂的狂熱

在那本《星際穿越中的科學》里,《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寫了電影在物理科學上的兩條原則:“這部電影中不能有任何元素違背現在的物理定律,以及我們對這個宇宙的已知認識。電影中那些關於我們目前尚不甚明白的物理定律,以及真實宇宙的大膽設想,必須有某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曾經暗示過其可行性。”

就這樣一個故事簡單、背後的科學道理繁難無比的科幻電影,很難想象,可以在中國流行成這樣。

海量的中文影評中,有人提到,“諾蘭能為如此硬核如此嚴肅的科幻拉到這種級別的投資和制作,實乃我輩科幻迷之幸。”於是,某家媒體的報道開頭便找了個理由:《星際穿越》的上映,“最激動的卻是三體迷”——他們激動地討論這部電影,以及,這部電影展現的《三體》拍攝的可行性(某著名影評人語),全然忘記這並不是一個由知名科幻作品改編的科幻電影。根據統計,近5年來,排名前30位的科幻電影中,大部分都並非改編,而是原創電影,只有5部改編自小說。

科幻作家又會怎麽看這部電影呢?我問《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怎麽看《星際穿越》與《三體》的關系,他用慣常的那種北方人的平緩語速回答,“沒什麽關系呀。”

劉慈欣是在電影上映那周的周末晚上才看了,距首映已經過去4天,地點是在一家小影院,“沒什麽人,普通銀幕,沒有IMAX。”

而在11月初剛剛拿到了星雲獎的年輕科幻作家寶樹,則是特意趕在上映那日的晚上去了影院,人很多,“快坐滿了”。

“看之前,我以為它會是一個以星際穿越為主的,會出現外星人、外星怪獸之類的一個故事。看完之後,確實有點跟想象的不大一樣。”寶樹給這電影打了四星,算優秀,但不算完美,然後被人埋怨,“如此神作你只打了四星,豈不等於是罵。”

作為科幻作家,也是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科幻的教授,吳巖對這電影的感覺也是類似的。他說,“每個片子出來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期待,創意上的超越、特效上的超越,但這個片子,我感覺創意和特效都沒有(超越)。”

問題拋給劉慈欣,他仍然是那麽漫不經心地說,“肯定是近年來比較好的一部科幻片,但不像網上說的那樣好,它是一部很優秀的科幻片,但沒覺得有接近偉大的感覺,到不了那一步。”“它的優勢在於,這是個比較純粹的科幻電影,整個內容比較集中於科幻的表現。”

同時,這讓人想起了其他好的科幻電影,比如《2001太空漫遊》,“《星際穿越》讓人確信,《2001太空漫遊》只有一個,不可超越。”劉慈欣說,近年比較好的科幻電影還有,“《盜夢空間》,也是諾蘭的,就比這個好。《地心引力》也不錯。”他認為後者“富有詩意”。

 

科幻片的追求

科幻片是電影史上出現最早的類型片。早在1902年,梅里埃那部16分鐘的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就上映了,而且取得很大成功,號稱巴黎萬人空巷。從那之後,電影人認識到科幻可以為電影提供更好地呈現特效的空間。

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科幻電影成了試驗場,不少電影人做了很多有著豐富的特技、卻不註重講故事、更談不上內涵的不入流的科幻電影。大約在1940年代之前,科幻電影被認為是非常低俗的片子。五六十年代開始,有些人開始想把科幻電影拍得好一些,開始嘗試討論一些有點深度的東西,比如《地球停轉之日》。但總體來講,當時的科幻仍然屬於B級電影,故事簡單,拍起來快,成本便宜。

這一切偏見終結於1968年。鬼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用了4年時間拍出《2001太空漫遊》,一下把科幻電影提升了一個檔次。它展現了科幻電影可以充分表現的宏大價值觀,“不是人際關系,不是愛什麽的,而是宇宙。”吳巖說,“當時的庫布里克並沒有把《2001》當作科幻片來拍,而是希望借這樣一個片子來表現自己的價值觀,非常宏大的價值觀。”

《2001太空漫遊》之後,科幻電影變成一個可以表現得比所有的主流片更恢弘價值觀的“高級電影”。之後是1977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系列,“那是個讓科幻電影回歸大眾的片子”,用各種特效,展現電影人的視覺夢想。此後,《銀翼殺手》、《黑客帝國》、《阿凡達》……雖然導演們仍在努力讓科幻電影看上去更有深度,卻已經不再有電影能達到庫布里克的高度。

吳巖認為,“今天,好的科幻電影需要既能滿足人的夢,又能有點高大上的精神追求,這次的《星際穿越》就是希望做到這兩點。然而,遺憾在於,它在這兩方面都沒有什麽特別的創新。”

即使如此,在科幻電影史上,“《星際穿越》大概能排到前幾十,前五、前十肯定排不上”,嚴蓬這樣評價這部電影,他是時光網高級編輯、資深科幻評論家。在豆瓣網上,他也給《星際穿越》打了四星,雖然,“毫無疑問,《星際穿越》是近年來最具野心、視野最宏偉、涉及科學和科幻構思最深入的科幻電影。”

微博上,科幻作家韓松則感慨,“《星際穿越》這部電影,讓人感到恐怖”,西方可以拍出這樣好的科幻電影。韓松說,科幻電影中,特別要緊的是哲思,“那是一種對人類未來命運的終極關懷”——那是類似宗教的東西。

對這種哲思,寶樹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在西方,更寬泛一點講,這是一種對終極問題的追問。宇宙的起源、時間的起源,有沒有神?這類問題。他們有這樣一個情結,去探索世界的彼岸。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另外一邊,他們有很強烈的探索欲望,這表現在很多方面,科幻小說、宗教、哲學很大程度上都是這類東西的表現。在中國,對這類東西的探索就要稍弱一點……”他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更入世一點。”

同樣的問題拋給劉慈欣,他的回答是:“科幻文學的核心靈魂就是人對於宇宙、對於大自然的那種向往、敬畏感,對新世界的那種向往的感覺,這些感覺都有點類似於一種宗教感情的感覺。但它們不是宗教,是一種類似於宗教的感情吧。”他說,“科幻是需要一種科幻情懷的。我覺得,中國的科幻電影,可能最缺的就是一種科幻情懷。我覺得諾蘭就有這種‘宗教’情懷。”

\科幻作家劉慈欣

劉慈欣談 《星際穿越》

人物周刊:作為一個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在中國這麽火,你怎麽看?

劉慈欣:說明科幻電影在中國越來越受到歡迎了吧。《盜夢空間》、《變形金剛》、《地心引力》的票房都很高。

人物周刊:怎麽看《星際穿越》的故事?

劉慈欣:如果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的意識還是比較超前的;但如果是作為科幻小說的話,像這樣的科幻小說多的是。它里面描寫的情節、題材、科幻創意呀,在科幻小說中都很多,包括它進入黑洞的那個場景,就與我們國家70年代末的一部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類似——那部小說是被稱為中國科幻之父的鄭文光寫的,最後的情節也是借助黑洞引力。

人物周刊:怎麽看電影里的時間?

劉慈欣:科幻中經常有這種情節呀,時間是科幻中最常見的一個題材。《星際穿越》中也一樣嘛,時間把人和人分開了。它把一部分生活和另一部分生活在時間軸上拉開了,女兒變得歲數比父親還大。如果時間再發展,再長一些、流逝速度再快一些,人和人就分開了,永遠無法再見面了。

不過,電影里面那個星球上為什麽時間流得那麽慢,我沒看明白。它是不合理的呀。電影里說,離黑洞那麽近,黑洞的引力使時間變慢,但那個星球上的引力不是跟地球上也差不多嘛。(這個問題在下一篇文章,物理學家李渺解讀《星際穿越》里會有解釋哦)

人物周刊:怎麽看電影中的人物?

劉慈欣:整個電影里,都不是什麽太鮮明的人物。我談不上喜歡哪個。這是個典型的科幻片兒,人物在里面不是太鮮明的。

人物周刊:怎麽看電影中的父女之情?

劉慈欣:作為一個父親,我完全理解他呀。為全人類做事情,一個人首先要盡的是他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他要對孩子盡責,為父母盡責,為愛人盡責。然後才談得上對全人類盡責。如果那種連自己的親人都照顧不了的人,還談得上什麽更多的東西?我一直這麽認為。

人物周刊:怎麽看電影里友好的宇宙?

劉慈欣:它畢竟是一部科幻片嘛。描寫的並非真正的太空,真正的太空比《星際穿越》要險惡得多。比如穿越黑洞,當你接近真正的黑洞時,你就完了,或者被潮汐力拉成一串分子,或者被輻射殺死。你根本不可能接近黑洞,更不可能穿越黑洞。當然,在電影里,黑洞可以是很溫和的,那麽一個飛船就可以接近甚至穿越黑洞,這在真實的宇宙中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電影描寫的宇宙不完全是那種真實的宇宙。

人物周刊:怎麽看文學和電影之於科幻?

劉慈欣:文學和電影講述科幻的區別在於,電影是用畫面去表述,而畫面是文學所沒有的一種東西——科幻中的很多場景只能用電影來表現。當然,有些作家、評論家誇大文字的作用,認為文字多麽多麽了不起,多麽多麽神奇,其實,單靠文字,有些場景,特別是科幻中的場景,再高明的文字也表現不出來,只能靠畫面。所以,我覺得科幻更適合於電影和電視來表現。

留白?那是無奈之舉。留白有什麽用呀,有些東西,科幻中的畫面,用文字根本就沒法描述。就說《星級穿越》里的黑洞,對黑洞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單用文字,你能讓它想象出這種東西來嗎?但(電影里那個畫面),不用多看,就看一眼,勝過多少文字。而且這個跟人的欣賞能力還無關。即使對黑洞全無感覺的人,只要看一眼那個黑洞,它必然就會有震撼。

在科幻中,在圖像面前,文字是軟弱無力的。

人物周刊:怎麽看《三體》拍電影?

劉慈欣:我當然希望。每個作家都希望他的作品會拍成電影。


奇點創投探秘:一支科幻系基金的10大瘋狂項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1/153029.shtml

導讀 : 在以色列投資圈,奇點創投(Singulariteam)屬於後來者,但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投資新貴。奇點創投創始人Adi Sheleg對到訪的創業家黑馬學院以色列遊學第四期學員,詳解了其中的原因。

i黑馬12月1日 王冀 特拉維夫報道

奇點創投的LOGO寓意著創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在以色列投資圈,奇點創投(Singulariteam)屬於後來者,但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投資新貴。這支基金以投資未來科技性極強的項目著稱,許多項目看起來“瘋狂”得不靠譜,比如只能發送一個單詞的通訊應用“Yo”、要給天上的衛星註入燃料的Effective Space,以及研發“機械戰警”的General Robotics等等。

但就是這支“不靠譜”的基金,卻獲得了俄羅斯首富、墨西哥電信大亨,以及中國的騰訊、人人網等互聯網知名公司的投資,並且取得了高額回報。

它究竟是怎麽做到的?11月30日,奇點創投創始人Adi Sheleg對到訪的創業家黑馬學院以色列遊學第四期學員,詳解了其中的原因,並介紹了奇點創投投資的10個代表性項目。

以下為奇點創投創始人AdiSheleg的演講內容。

奇點創投成立於2年半前,已經投資超過30個項目,我擔任董事長的被投企業員工總數達800人。我們表面上是一只基金,但實際上是一家專註於創造最新、最酷技術的公司。我們投資的領域包括衛星、機器人、交易算法、BI技術、生命科學等,並且都是所投項目的第一或第二個投資人(種子期到A輪),每個項目占25-40%股權。

12445

奇點創投創始人Adi Sheleg

我本人曾在華爾街工作了多年,我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一個連續創業家。我們的第一支基金剛成立時規模很小,但回報率達到了200%,所以馬上募集了第二支基金,主要由中國LP投資,包括騰訊、人人網,以及一些非常有名的企業家。我們的第三支基金規模為3000萬美元,如果成功,會再募集第四支基金。我們在俄羅斯也有強大的合作夥伴,俄羅斯10大富豪中有2人是我們的LP。墨西哥的卡洛斯先生(i黑馬註:墨西哥電信大亨,曾經的世界首富)也與我們有合作。我們與好萊塢的聯系也非常強,萊昂納多等明星都和我們一起投資過一些B2C公司。

目前,美國同類型公司的估值比以色列貴4倍,所以我們就在以色列投資了。以色列國土狹小,資源貧乏,要發展只有靠自己的頭腦。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的300家都在以色列設有研發中心。以色列人和中國人一樣,都非常勤勉,不同的是,中國市場巨大,但以色列沒有市場。所以,以色列的創新基因很強,要找最好的早期高新技術,就要到以色列來。

以色列每年誕生的初創項目數量非常驚人,而其中75%獲得投資的項目我們都看過。作為新創基金,我們的反應速度很快,如果遇到喜歡的項目,經常第一次見面就決定投了,6個星期後,資金就會到賬。

怎樣判斷初創項目?我們從不相信分析師的觀點,主要就是看創始人是否有魅力,是否能引領團隊,是否能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如果我喜歡一個創始人,就會給他200萬美元,占40%股份。投資之後,我們會有專人來幫他找辦公地點,上保險,組建團隊,處理法律問題,提供設計師資源,甚至還有專利辦公室。總之,他需要的我們都可以提供,他只需要安心做研發,別的都不用管。如果飛機要起飛,需要很長的跑道,這就是我們的投資哲學。

奇點創投的10大“瘋狂”項目

1.Storedot

研發一種可在30秒內充滿電的電池材料,產品預計一年半後面世,據說三星也對其進行了投資。

2.Getstocks

讓你可以做鏡像投資,也就是跟蹤交易員的投資,從而獲得高額回報。當然,前提是你必須為這種服務付費。

3.Mobli

實時視覺媒體平臺,可以讓用戶在手機端分享圖片和視頻,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具有超強的互動性,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照片共享應用”。

4.Infinity

據說擁有全球最好的增強現實(AR)技術,克服了增強現實環境中的三大挑戰:成本、處理功率和電池壽命,能大大降低增強現實設備的成本。

5.Sirin

奇點創投重金投入的一家公司,要打造手機中的蘭博基尼,從屏幕、電池、音響系統,到安全防護等各個部分均采用頂級配置,售價高達1.5萬美元/部。

6.Yo

一個“瘋狂”的應用,只能發送一個單詞“Yo”,但在不同的語境下,“Yo”可以有成千上萬種含義。其開發只用了8個小時,在4天內就得到了100萬用戶。

7.Genesort

擁有一種癌癥檢測技術,可以提前檢測出癌癥種類。雖然也采用“活檢”技術,但應用了不一樣的設備和運算法則來進行分析。

8.Effective Space

該公司在研發一種小型發射裝置,可以給廢棄的衛星註入燃料,讓其繼續在軌道上運行,或把其送入外太空,避免成為太空垃圾。

9.Beyong verbal

發明了一系列算法,可以根據說話聲音識別你的情緒、意圖和個性特征,讓你找出隱藏的“本我”。

10.GeneralRobotics

研制用於“殺人”和“救人”的機器人。在反恐戰場上,可以偵測敵情,如遭遇射擊可以在1秒內進行準確回擊;在民用領域,則變成照顧老人的溫情脈脈的好幫手。

531

奇點創投辦公室內擺滿了科幻電影中的人物模型,具有強烈的超現實感

32511

普京成了這里的“裝飾品”之一

3211

奇點創投的辦公室,請註意玻璃門上的字跡

2411

喬布斯畫像,風格與眾不同

點擊此處參與以色列遊學活動


這可不是科幻片!絕對讓你腦洞大開的四大黑科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09/153696.shtml

導讀 : 這里提到的很多技術還不是潮流,但在未來,我們的生活卻將因為它們而改變。今後,我們將迎接一個站在機器人肩上去開啟的更為美妙的時代。

i黑馬 蒲鴿 1月9日報道

都說科技改變生活,以往出現在科幻片中的場景已經在黑科技的引領下向現實過渡。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給自己定下了用人工智能(AI)照顧女兒的新年願景,那我們也來看看,未來的生活,將因之發生什麽改變。這里提到的很多技術還不是潮流,但在未來,我們的生活卻將因為它們而改變,同時,技術的創新,也將是我們現在討論的一切互聯網發展的基石。如果說,我們以往的發展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那麽,今後我們將迎接一個站在機器人肩上去開啟的更為美妙的時代。

這里有個小玩意兒,套在耳朵上,連上手機就能用。不過,長長的數據線實在太討厭,在這個高科技層出不窮的時代,連個藍牙都沒接入,的確太不性感了。

但你不能小看它。

這個小東西是百度最新的研究成果DuLight,中文名“小明”。看起來跟耳機別無二致,但小明的作用卻是讓盲人“重見光明”。實際上,它是一個高濃縮的人工智能。小明內置微攝像頭,用以拍攝前方的一切事物,如人臉、路標、食物等,並將圖像傳至手機。手機APP對圖像進行分析,識別出到底為何物,將其以語音的形式告訴盲人。

20150916101108_0892

小明的研發目前還處在早期,無論是在功能還是體驗上,遠不到日常應用的份兒上。不過,類似的玩意紛紛湧現,仿佛在宣告,人工智能也將可以觀察和看懂這個世界,並且還可能遠勝人類。

提到人工智能,就不能不提到深度學習,通過網絡,構建起一座充滿了海量數據的城堡,再結合軟件和硬件,將這座城堡變成一顆能思考的大腦。換言之,構建一個類似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讓機器看得懂外界的信號。看得懂還不行,這張神經網絡還讓機器具備不斷自我學習的能力,看得越多,懂得越多,記憶存儲得越多,學習能力也就越強,識別也更快更準了。就像小孩一樣,睜眼認識這個世界。

人工智能的構建體系,無外乎大數據、軟件(即算法)、硬件(傳感器、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等)。若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那麽數據就是各類食材,軟件即是炸煮炒煎,硬件便為鍋碗瓢盆了,世界的科技巨頭們也就是大廚了。比食材、比手法、比器具,終究比的還是誰家的菜技高一籌,廚子們也努力練就一番好手藝。

谷歌的神經網絡讓你一秒鐘就能在浩如煙海的照片堆里找出特定的人、景和物,還不勞煩你手動輸入,對著話筒發個指令,剩下的就交給安卓吧。同樣,Facebook為了給你省事,也是蠻拼的,聚會照片不勞你親自動手傳給朋友,它認識這些臉,下個命令,它自個兒就幫你都分發出去了。當然,還有老大哥微軟,用Skype泡外國妹子,語言不通這都不是事,它及時就幫你“同聲傳譯”了。

城會玩的谷歌還把電影的對白給機器人都灌輸了一遍,教它說話。閑來沒事,跟這位Mr. robot侃侃大山也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這可不是科幻片,而是實實在在已經實現了。

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人們也開始擔心,人工智能某一天會超越人類智商,從而變得不可控制。如果這樣的智能演變成一股邪惡力量,那麽人類,是不是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為此,谷歌在2015年11月宣布了一件震驚科技圈的事,“開放自己深度學習引擎,讓所有人都可以享用這項服務”。要知道,這項服務原本可是一棵搖錢樹。此後,Facebook,特斯拉,以及YC紛紛跟隨。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讓所有人都來掌控人工智能,從而把它限制在人類可操控的範圍內。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超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危險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人工智能將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比如前面我們提及的“小明”。同樣,Facebook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技術幫助視障人士更好的使用網絡,其“幫扶實驗室”也在研發便於盲人瀏覽網頁的閱讀器和移動設備,為他們重新“裝上”一雙靈動的“機器之眼”。

而以下家庭、出行、穿戴等方面的改變,更是能令你大吃一驚。

一智能家居:懂你的家

2

這個長得像水滴的家夥可不是放桌上的小擺設。這是一個讓你出入房間都會覺得很舒服的小助手。

這是一個溫度調節器,握住水滴上面的金屬左右轉動,就能選擇你想要的溫度,“啪”按一下蓋子,房間的調溫機制就啟動了。它可以與你隨身攜帶的手機對話,感知你是否在家,在家就自動為你營造出舒適的濕度和溫度,不在家自動關閉。它很聰明,可以同時連接多部手機,老人、孩子、成人不同的人在家,它便準備不同的環境。在剛剛開幕的CES電子消費展中,這個小水滴成為最受歡迎的產品。

“讓家變得更懂你”,這句話將在2016年的許多家庭變為現實。比如,Facebook的創始人紮克伯格,也在爭著要做這方面的第一人。

這位年輕的億萬富翁將為他的女兒創建一個絕妙的家庭環境。他在博客中寫到:他要讓家里的物品聽得懂他的話,看得懂他的表情,他不在家時,客人也能刷臉“破門而入”。

或許,你還可以在家有一個pepper機器人,這款由軟銀研發的情感機器人已經在日本面世,它懂得你的喜怒哀樂,可以陪你聊天,在你情緒低落時講笑話,迎接你回家,送你出門,上班時他就在家打掃房間,遙控屋里的互聯設施,做一個讓你最誠心如意的小管家。

3

未來生活在懂你的家里,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呢?

當你回家時,門鎖聽到你的腳步聲,便自動匹配你兜里的手機,開門迎接;到了家,躺在沙發上,智能音響為你播放趕走一天疲累的交響曲,薄如蟬翼的曲面屏4K高清電視自動鎖定你喜歡的新聞頻道,或者你可以直接吼一嗓子,“換時裝秀頻道”,它便瞬間為你切換米蘭國際時裝周的T臺表演。霧霾天,空氣凈化機自然不會忘了在主人回來時“呼呼”地運轉起來。想喝一杯牛奶,吃一些青菜,可是冰箱里空空如也。沒關系,這臺冰箱早已通過它的智能眼看到你每日所須的牛奶和青菜被消滅光了,啟動自動購物功能,外賣在你上班的時候已經送到門口的快遞箱。晚飯煮好火自動會停,用不著操心。看看最近的CES電子消費展,這可都不是夢。

二智能出行:車車相連是怎樣的體驗

4

出了門,上班去,需要自己開車嗎?當然不用。

自動駕駛汽車會比你更安全。它才不會酒駕、也不會打瞌睡,更不會一邊開車一邊講電話發短信。而這,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通用汽車日前正在著手為旗下所有汽車安裝攝像頭,以此讓車輛具有“視力”。攝像頭能監測出前後車輛、行人、路障、路標以及信號燈。有了“視力”,還得有“大腦”。攝像頭將捕獲的所有信息上傳至雲端,以此搭建出對於道路環境的視覺認知網絡。據稱,其視覺不差不會超過10厘米。這比現今所有的GPS都要精確,這對於地圖的構建至關重要,將大大加快自動駕駛的進程。

如今,寶馬、奧迪、奔馳等傳統汽車都在加快布局地圖網絡。

與其說是自動汽車,倒不如說是大數據汽車。未來,車與車之間、車與道路之間、車與周圍的環境之間都能實現對話。當然,這需要在車、道路與周圍設施之間鋪設大量的攝像頭、傳感器及通訊模塊。當前車和後車離得太近時,兩車之間便會進行“對話”,商量著把距離拉開一些。由於所有的信息都將上傳到雲端,這些車便知道哪里堵了,哪里有交通事故,哪里方便停車、哪里的道路通暢,它會自動選擇一條最優的路線,避開堵塞和壞天氣。

行駛的時候,當檢測到車況出了問題,它便立即剎車,告訴你剎車是不是老化、油箱是否在漏油、發動機是否需要潤滑,告訴你該修理保養了。然後自動聯系維修點,將維修信息傳遞過去,並提前預約好修理時間。當然,不止小汽車,貨車、巴士、摩托甚至自行車都可以加入整個網絡。

這並不是說說而已。美國紐約如今正在開展一場這樣的試驗,將1萬輛車互通互聯,包括出租車、貨車、巴士等;不僅如此,道路、設施、標示也加入連接。車輛將以匿名的方式共享出行信息、周圍環境和實時路況,以此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網絡,以此排解路面擁堵,降低尾氣排放。數據顯示,實現所有聯網機制後的交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通暢,且路面事故較往常下降80%。在懷俄明州,同樣的措施也在試行,通過將重型貨車進行聯網,提升當地運力。而事實證明,效果異常顯著。

此外,在將來,電動汽車將成為主流。電池越來越便宜,充電速度越來越快,一次充電將支持跑更多的里程。除電池外,氫氣也將成為一種新的供給燃料,實現廢氣的零排放。

除了技術上的革新外,商業模式也將演化得更為徹底。在不久的將來,也許你並不需要一輛車。與其買車,不如使用叫車服務。輕點幾下手機,車便上門接送。Uber和滴滴並不是出行共享經濟的極致,未來,車輛共享將變得更為普遍,也更為方便。

凱文·凱利近日在斯坦福大學不厭其煩地宣稱,人工智能將影響交通狀態、影響快遞這樣的行業和司機行業的人。“真正的革命是,這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今後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BTW,關於出行還有幾個酷炫玩意,有空不妨試一試。比如磁懸浮的滑板車,讓滑板車離地飛起來;還有科技大牛馬斯克正在啟動的連接洛杉磯和舊金山的超級高鐵Hyperloop,據說速度能達到每秒340米,這明明就是連接兩個城市的過山車嘛。

三可穿戴:一身會說話的數據

5

這雙鞋看著和其他款鞋子並沒什麽不同,尤其對女孩來說,毫無吸引力。

不過,穿上這雙鞋,女孩子在冬天可不會冷。敲一下手機APP,它便自動加熱。也許它還有一個讓女孩買單的理由,那就是可以幫助減肥。穿上它,它便自動記步、追蹤你每天的卡路里消耗,要是運動量沒夠,恐怕脫不下來吧。這雙能自動張開,自動閉合的鞋子,省去了你系鞋帶的煩惱,還能根據腳型自動匹配最舒適的松緊。這樣看來,是不是上手一雙也是蠻不錯的選擇。

這正是今年CES上紅得發紫的大明星。除了它,還有智能襪子、智能褲子、智能內衣、智能腰帶、智能項鏈、智能戒指、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等,將你團團圍住,另外,還會有智能筷子、智能秤、智能血糖儀等遍布生活的四周,它們比我們更懂我們的身體。

在未來,智能物體將無處不在。這些玩意不斷收集我們生活中的數據,並將數據及時傳輸至雲端。連接手機,我們得以隨時查看身體的變化,為自己制定更為恰當的飲食、運動等安排,在數據出現情況時,還可以及時將其發送給醫生,以便第一時間全面了解體質的真實狀況。

未來,當你每天打開手機時,幾十組數據便一一呈現眼前,有來自智能筷子對於近期飲食習慣中蔬菜肉類比例、卡路里攝入、就餐時間的分析,有來自智能秤關於體內脂肪比率、肌肉比率、水分、骨密度、新陳代謝的趨勢走向分析,有血糖儀記錄的近期體內血糖指數的高低變化,還有智能手環關於睡眠時間、有氧運動時間、心率及活動範圍的報告……

而戴著智能戒指的漂亮的你,要是哪天被劫持了,智能戒指上有一鍵報警和發送地理位置的按鈕,千萬別忘了。

四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已走向現實

人工智能在硬件方面最大的創新,則將體現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上。

雖然是全新的概念,不過在以往的科幻片中早已不陌生。在《鋼鐵俠》中,男主角站在房間里,用手一揮,空間中便出現一塊全息屏幕,同手機屏幕一樣,用手在上面滑動,這塊屏幕就可以執行任何操作;男主外出,戴上增強現實眼鏡,不僅可以看到日常肉眼所觀望不到的景象,還能結合雲端數據,將周圍環境的實時信息及時反饋到眼前;而在《盜夢空間》里,虛擬現實正如這一場場夢境,可以實現同時在幾個不同的世界穿越的神奇變幻。

虛擬現實,簡單而言,就是沈浸式的空間體驗。即戴上頭顯,用戶將置身於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在2015年這個額概念早已被炒熱,但現在縱觀全世界,代表頂尖水平的硬件仍未上市。不過,索尼、Oculus以及HTC的三大PC頭顯將在2016年輪番推出,三星移動端頭顯也將於不久面世。

6

屆時你可以用HTC的手柄在虛擬空間里畫畫,想象一下,畫筆在這片空間里隨意勾勒出高山流水,煙火大地時,當紅黃藍綠伴著點點星光就縈繞在你的頭前身後時,將是何等的美妙。絕不亞於《星際穿越》中的五維空間。當然,在你離開虛擬空間,返回現實時,可以將這幅真正的立體圖片保存,等下次你的朋友進來時,可以觀看到你的大作。

7

此外,雙腳踩踏在圖中的圓盤上,你便能飛檐走壁,前撲後傾,在虛擬空間中肆意徜徉,在遊戲世界里快意恩仇。

消費級硬件設備的上市將帶動整個市場布局虛擬現實的勢頭,遊戲、影視、旅遊、教育、房產、新聞等在2016年必將帶來領域內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比之下,增強現實在2015年顯得有些形單影只。與虛擬現實不同,增強現實並不另造一個虛擬的世界,而是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增加全息影像,讓虛擬的信號疊加在現實中,解決特定的需求。比如,教小孩子認識恐龍,平面的紙質書顯然不夠有趣,那麽OK,拿手機中的AR軟件掃一掃,小孩子透過手機便能看到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3D恐龍,不僅可以360度觀摩,還可以與之互動。

增強現實在技術上比起虛擬現實會難一些。不過2016年,隨著Vofuria、Metaio,以及國內亮風臺等開發工具的不斷優化,以及微軟Hololens的上市,增強現實將在教育、購物等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

雖然在2016年,這些玩意兒還將披著笨重的外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不過,用不了多久,也許所有的技術可以集成到一片美瞳貼到角膜上,眼睛往哪里看,所需的一切信息便出現在那里;也許可以做成指頭上的一只戒指,手往哪里揮,全息屏幕就出現在哪里;也許什麽都不用,直接刺激腦電波,就如《黑客帝國》——科幻電影才不是騙人的。


雨果獎又迎來一部中國作品,國產科幻遊戲還要沈寂多久?|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31/158484.shtml

雨果獎又迎來一部中國作品,國產科幻遊戲還要沈寂多久?|黑馬薦文
袁婷 袁婷

雨果獎又迎來一部中國作品,國產科幻遊戲還要沈寂多久?|黑馬薦文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一流的故事,距離我們做出受歡迎的國產科幻遊戲還要多久?

推薦人:麻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8分鐘

推薦理由:做科幻不易,做中國科幻遊戲更難。本文分析了中國科幻題材遊戲現狀,並提出了一些觀點和暢想。

雨果獎宛如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去年剛折桂,今年郝景芳再獲殊榮。足以證明,國產科幻小說是有能力產出比肩西方科幻大作的產品的。遺憾的是,相較於科幻小說取得的成就,國產科幻遊戲一直表現平平。如今,文學IP在資本熱捧之下,不斷被改編為多種形式,但涉及到科幻題材,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科幻遊戲,始終沒有一件像樣的作品出來。如果說受限於國內的技術水平,尚不能制作出高水準的影視作品,那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呢?科幻題材天熱與遊戲有著天然的契合度,既然我們已經有了一流的故事,距離我們做出受歡迎的國產科幻遊戲還要多久?

冰火兩重天:科幻題材在國內外的不同命運

受眾狹小,國內科幻難出頭

提到國內的重量級科幻作品,多數人茫然不知,答得上來的也只能說出一部《三體》。遊戲和電影作為文化的表現形式,需要相應的民眾土壤。換言之,群眾們不愛看的,相應題材的作品自然就少。

QQ圖片20160829134404

來源:今日頭條

實際上,科幻作品在我國還屬於邊緣作品,一眾科幻作者的知名度遠沒有韓寒、南派三叔等人高,科幻題材的受眾也遠沒有其它網絡小說廣。這種情況反映到遊戲上,就是仙俠、武俠和玄幻風題材的手遊紮推出現,玩家想要換換口味,只能求諸於歐美和日本的遊戲。有統計稱,自2012年開始,國內出版的科幻圖書,包含引進的在內,每年也不過一百多本,這點也得到了劉慈欣本人的印證,他曾感嘆過,“人家(美國科幻)一年出版超過1000本新小說,我們一年不到100本”。

國外大作搶占國內市場,國產科幻遊戲何時發力?

而科幻之於歐美,正如武俠之於中國。在一個主流娛樂偏向於科幻的國家中,誕生出無數經典科幻遊戲也就不足為奇了。

看起來,在國內做科幻的小眾題材似乎沒有出路,但和慘淡的科幻出版業比起來,國外的科幻電影和遊戲在國內卻有著較好的反響。不管是《火星救援》《地心引力》在國內的高票房,還是《星戰前夜》(EVE)、《沈默年代》(the silent age)等科幻遊戲在國內的高知名度,都說明國內有實力消化科幻題材的作品。國產采用科幻題材作品獲得成功的少之又少,但國外進口科幻題材作品在中國市場的反應卻屢創新高,這表明中國市場對於高品質的科幻作品是有需求,畢竟題材小眾不等於市場狹小。問題是,中國的科幻遊戲什麽時候能出頭?

有好題材不等於有好遊戲,國產科幻遊戲緣何難出頭

創意不夠IP湊,國內缺少做好科幻的誠意。

如果說國產科幻電影的失敗是因為技術,那麽遊戲的原因則在於創新能力。近年來,遊戲的制作水平逐年上升,隨著3D引擎技術的提高,在科幻題材的畫面上已經毫無壓力,我們缺的,只是讓遊戲變得“好玩的能力”。

科幻,說白了就是腦洞大開的遊戲,將主角換成太空、機器人、機甲,並不能改變遊戲的本質。科幻元素只是外皮,內里的科幻精神才是關鍵。國內在沒有足夠的創意之下,往往選擇一個科幻IP來換皮改成所謂的科幻遊戲。

IP本身沒有錯,但在IP的利用態度上,國內比較急於求成,一個IP還沒培養好,便進行一系列的開發。西方科幻產業的利潤中心經歷過從雜誌到暢銷書,再到影視遊戲等轉移的一個過程。我們沒有時間按照西方的步驟來,遊戲、動漫、電影一起上陣,同步開發,美其名曰“IP全產業鏈”。科幻IP的開發不同於二次元、音樂,需要的專業度較高。具體到遊戲上,則不能和仙俠和玄幻一樣,換個人物模型、UI,簡單植入科幻劇情就了事,而後者正是大部分國產科幻遊戲的做法。

長期讓玩家失望,國產科幻遊戲還能被信任嗎?

在國產科幻遊戲長期發育不良的時間里,大多數科幻迷轉而投向了《輻射3》、《生化危機》等國外經典科幻遊戲的懷抱。也曾有國產科幻作品試圖從國外大作雲集的市場上突圍,如去年眾籌失敗的某國產太空題材的沙盒遊戲。最初,該作以震撼人心的宣傳片博得了一致好評,從遊戲畫面和透露出來的玩法看,均有較高水準,科幻範兒十足。雖然欣賞的玩家不少,但這款遊戲的眾籌還是以失敗告終——且籌集的資金僅僅達到了目標的3%。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玩家對於國產遊戲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不少人認為宣揚的概念炒作大於實際,宣揚的外太空+硬科幻的風格固然吸引人,但在中國當前的制作水平下,很難達到宣傳中的效果。再結合眾籌近年來的浮誇風,說不定又是一場炒作。

如果在資金和技術都充裕的情況下,國產科幻遊戲還有可能交出一份讓玩家滿意的答卷嗎?

國產科幻遊戲要怎麽做才能從市場中突圍?

在細分領域下,科幻迷們仍是一個不小的市場,同時國內手遊市場的發展已經快要觸頂,出海已是眾多廠商的選擇。要想打開全球化市場,科幻遊戲是最好的題材。

目前,已有眾多大廠在布局科幻遊戲。騰訊代理《無盡之劍》;盛大代理《無主之地OL龍圖第二款遊戲是《星際傳奇》;中手遊在CJ期間將公布代理《星球大戰:指揮官》……這些動作也側面反映了科幻遊戲在國內大有可為。

在確定有足夠的資金和實力布局科幻市場前,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還很多。

1、 選擇適合的題材,是模擬探險還是星際戰爭?科幻遊戲在ACG領域比較常見,就像超級英雄之於漫威。國產科幻確實有不少優異的作品,太空、戰艦、多維空間等已經是諸多科幻遊戲的標配。確定題材後,需要思考的就是做成什麽類型的遊戲,是策略、解謎還是格鬥,抑或是其它?如《沈默年代》(The silent Age)中的末日背景,可以做成拯救世界的格鬥,但制作方選擇的是燒腦類型的解謎,既保留了科幻元素,又避開了與重度化大作的競爭。對於實力不足的中小廠商來說,小而美的遊戲類型是不錯的選擇。

2、 重度化的大趨勢下,有實力的廠商應該做成S級大作。16年上半年是端遊老廠集中爆發的一年,由端遊IP改編的MMO手遊霸占了這個暑期的榜單。一代人記憶中的端遊IP即將耗盡,下一步何去何從?端遊不可取代,在玄幻、仙俠霸占的端遊市場,一款精良的科幻題材端遊會不會讓玩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許下一款現象級手遊IP就是由科幻題材的端遊改編而來。

3、 VR發展迅速,將是科幻遊戲的天然良機。對於虛擬現實而言,科幻、格鬥、射擊都是最佳題材。從現階段VR的表現形式來看,偏場景化的內容和空間感的體驗會讓更讓用戶有驚喜感,那麽以星際探索、外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遊戲顯然更能滿足用戶的感官體驗。

“請不要再問我們飛向太空有什麽意義,請問若幹億年前生命從海洋走向陸地有什麽意義?”這是劉慈欣在《三體》中的一句話。科幻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擁有所有的可能,做科幻不易,做國產科幻遊戲更難,但正如生命經歷千萬年的磨難才成成就人類一樣,一步步的嘗試才能觸碰到可能性。中國的技術已經不成問題,美術功底也不遜於國外,剩下的,就是資源整合和腦洞迸發的時刻。科幻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期待遊戲從業者有朝一日能給國產科幻遊戲不一樣的可能!

科幻 遊戲 雨果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動畫】母子同一子宮出「科幻小說」也成真

1 : GS(14)@2016-10-10 04:28:21

瑞典一對母子關係「特別」--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子宮的。30歲的埃里克松(Emelie Eriksson)天生沒有子宮,一直以為跟生兒育女無緣,但她勇於嘗試,數年前接受了母親的子宮移植,順利誕下兒子。埃里克松近日接受美聯社專訪,講述這次如「有如科幻小說情節」的故事,希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婦女。埃里克松是全球第一位移植母親子宮而誕下寶寶的人,兒子現在差不多兩歲了。她15歲時發現自己仍未來潮,一查之下才知天生沒有子宮,懷孕無望。不過她未有放棄,20多歲時留意到子宮移植技術,然後她聯絡到這方面的專家、瑞典醫生布倫斯特倫(Mats Brannstrom),她的生命開始改變。埃里克松53歲的母親瑪麗十分支持︰「我還以為這是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我跟她說,我老了,我不需要我的子宮,我不想要更多孩子。」母女二人進行測試後,決定讓她們進行這項創舉。埃里克松坦言一開始並沒有把握,只是抱著一試的心態。她丈夫也懷疑這種技術是否可行,甚至認為這「難過中彩票」。最終,手術成功完成。手術後一年,埃里克松的身體適應了新子宮,準備好懷孕,她與丈夫透過體外授精技術成功孕育胚胎,亦成功移植進她體內,經過重重艱難,終誕下兒子阿爾賓(Albin)。埃里克松說:「這就像科幻小說!這是你會在歷史書看到的事情,將來你讀到這事時,是關於我的。」她希望跟她有類似情況的家庭知道,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將來她和丈夫也會把這個神奇的故事告訴阿爾賓,不過她笑言:「我不知道他會不會聽懂。」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9/19795707

科幻賽車

1 : GS(14)@2017-01-07 00:29:08

Louis Vuitton創作總監Nicolas Ghesquiere設計偏向科幻未來路線,但今個早春系列,設計靈感轉移到巴西里約熱內盧,向兩位巴西藝術家Helio Oiticica及Aldemir Martins致敬,融滙當地文化及加入運動與賽車元素,大玩拼色和layering。2017早春新裝有不少修長而又不規則剪裁的拼色長裙,以層叠方式穿着,印上獨特的graphic和賽車格子,同時用上浪漫女性化的荷葉細節。至於服飾放上足球和植物圖案,是向以此聞名的Aldemir Martins致敬。



薄尼龍面料的parka和運動褲頻頻出現,原來設計靈感來自繪畫、文學與建築相關風格的「新即物運動」巴西先驅藝術家Helio Oiticica的作品「Clothes of Light」。拼色parka拉鏈外套以satin混絲打造出輕薄透氣物料,配獨特剪裁呈現隨風擺動的輕柔輪廓。



拼色風褸未定價黑色開衩絲質短褲$10,100黑色短靴$12,800

黑色ruffles皮革上衣未定價黑色高衩運動褲$9,050漆皮涼鞋$9,900
V Speedy耳環$7,900

軍綠色jeresy dress未定價白色漆皮涼鞋$9,900
TWIST PM手袋$29,300


LV鞋袋聯賽

賽車元素大量地用於配飾上,曾經紅爆的Neverfull手袋,換上賽車場上的格子和搶眼的紅藍綠細節,煥然一新;Deep Sea短靴就用潛水物料製造,加上波鞋底,設計玩味。



■Janice Man之前穿上早春新裝,出席品牌於巴黎的時裝騷。

Neverfull MM Printed手袋$13,000

Travel Pouch$4,690



Wonderland印花短靴$13,900

Deep Sea短靴$9,150

造型、撰文:顏英儀攝影:周樂恒示範:Laura of Calcarries化妝:Chris Lam of Philetus Bridal髮型:Kyo Lee of Philetus Bridal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06/19887542

What we are reading:真假科幻

1 : GS(14)@2017-12-18 04:49:44

我常取笑姚太三十幾歲人才讀金庸,是香港人中的異類,但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枉我自命好看書,亦是四十幾歲才讀Isaac Asimov科幻作品。真正的科幻小說,必定以科技發展對人的影響為中軸。像《星球大戰》這類故事,無論有多精采,都只是以未來世界包裝的典型英雄故事,若把時空換作中國的宋朝,Luke Skywalker就是段譽或虛竹,換成非洲大草原就是獅子王,所以不能算作科幻故事。Asimov寫的則是貨真價實的科幻小說,成名作《Foundation》於1940年代面世,故事設定正是現時當紅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若你以為八十年前的「科幻」,今天讀來必然老套過時,就大錯特錯了。今天Amazon和Netflix憑大數據「預測」用戶喜好,已算頗了不起;試想像在幾千年後,電腦運算能力幾何級數進步,加上人類活動數據大量累積,預測能力會有幾強?本書主角、一位心理學家兼數學家,發明了「心理歷史學」,正是一種超強大數據系統,能分析及推算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系統預視銀河帝國會步入衰亡、分裂,文明、知識和科技會大倒退,進入一萬年的黑暗時代。主角同時計算出,假如能在帝國邊垂開拓一個小殖民地保存知識,作為日後帝國重生的種子,則有望把黑暗期縮短至一千年。殖民地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亦沒有軍隊,僅憑「食腦」輸出知識技術,發展成地區商業樞紐,及巧妙的外交手段,在狹縫中找生存空間,誘導虎視眈眈的強鄰打消吞併念頭,改為「長期利用,充分打算」。以上脈絡,認識香港歷史的人讀來特別有共鳴(儘管現實中的香港最終難逃遭帝國吞噬命運)!
Asimov明言有參考羅馬帝國似是順着不可逆轉歷史大潮,由大盛到衰亡的過程,以及後來憑伊斯蘭文明保存知識和科技的血脈,重新注入歐洲創造復興這段歷史。《Foundation》也涉及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究竟人類歷史發展軌迹是否和科學一樣,遵從「心理歷史學」推演的定律?原來Asimov構思故事時,仍只是二十歲的學生,他從物理課得到靈感,幻想個人就像氣體粒子,縱使每個個體活動充滿不確定性,加起來的整體仍必然順從物理定律。書中多次重演的一幕是,故事人物自以為以自由意志行事,其實最終都走不出「心理歷史學」的預測,也甚有希臘悲劇的味道。因此亦有不少人認為,本書嚴格來說其實也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用科幻包裝的歷史哲學寓言。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7/20247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