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忽然爆出持有5%麗新國際俠女徐楓真金白銀撐岳少 李華華




2010-9-14  AD


 

一個係麗新國際(191)大老闆林建岳、人稱岳少,一個係湯臣(258)女當家、拍過俠女所以有一代女俠美譽嘅徐楓姐姐,兩個睇落可能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呢,又可能係非常、極度有淵源!

徐 楓姐姐同兩個寶貝仔湯子同、湯子嘉,上個禮拜三(8號)以湯臣名義增持咗116.9萬股麗新,平均每股作價0.66元,埋單都只係77萬蚊,對女俠嚟講當 然係濕濕碎,但亦都係因為使咗呢77萬蚊,暴露咗原來佢地三仔乸之前揸嘅麗新,值成5200萬銀,o依家增持完,持股量就啱啱過咗5%,按例要披露,大家 先知道女俠原來唔嘢小……

至於女俠點解會揀中麗新國際,根據華華同坐華華後面幾位駐將軍澳分析員推斷,理由應該有3個;第一,女俠同岳少N 年前個紅顏知己聶小倩(sorry,係王祖賢至真!)係老友,當年小倩同岳少之間嗰啲咩情變或者情未變,女俠係代言人嚟o架,有幾friend應該唔使問 啦!第二,岳少系內麗新發展(488)俾南豐老闆陳廷驊係咁掟貨,徐楓姐姐可能想發揮下俠女本色撐下老友。

而最後一個原因嘛,咪就係岳少一向同台灣女人好有緣囉!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34

資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縱白銀市場事件全紀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7rd.html

资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纵白银市场事件全纪录

與貴金屬家族中的大哥——黃金相比,白銀的地位是不穩定的。黃金被公認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價物,並被視為貨幣的始祖,正如馬克思的名言:「黃金的本質不 是貨幣,但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黃金」。其實白銀也具備類似的特性,但它的價值相對黃金過低,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又不如黃金,所以經常屈居不太受重視的位 置。經濟史學家認為,古代波斯帝國、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採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了標準黃金硬幣,並為未來600年歐洲的金本位制度確 立了標準;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獲取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為歐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銀本位和現代的金、銀本位存在本質區別,即使是以金幣為基礎貨幣的歐洲國家,也會發行銀幣或銅幣。當時的人並沒有太多的本位或雙本 位概念。東亞地區的局面則不一樣,白銀在官方和民間交易中都佔據上風,可以認為實施了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以至於明清時期中國和日本的銀價都明顯貴於 世界市場(詳細情況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再此不用贅述)。
18-19世紀,銀本位成為了美國和英國的爭議話題。實際上,真正的銀本位在歐美各國都沒有長期實行,實行最多的是所謂「金銀雙本位」。1785年,美國 宣稱實行基於西班牙銀幣的銀本位制度,可是這個銀本位制度實際由黃金和白銀共同支撐,而且白銀價格的不穩定使美國經濟多次遭到打擊。19世紀前期,英國發 現自己無法維持銀本位(實際也是金銀雙本位),不得不於1844年宣佈採取金本位。銀本位無法維持有許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中國的貿易——在 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擁有巨額順差(與英國的鴉片貿易除外),而中國採取白銀結算,於是歐美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使在中國已經不再擁 有巨額順差的情況下,與中國的貿易也導致了白銀流量的不穩定。黃金完全取代白銀作為唯一本位貨幣經歷了複雜的歷程,原因很多,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後屢經顛簸,而白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隨著黃金在國際儲備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銀的價格也日益滑落。 1910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白銀價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則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說,在1910年選擇 持有白銀作為儲備工具的人,在30年後的財富將只有選擇黃金為儲備工具的人的30%。
1960年代以後,形勢明顯有所改觀,因為金本位顯然難以維持,貨幣自由浮動只是時間問題。通貨膨脹的陰影日益明顯,由於美國ZF禁止個人持有黃金,希望 購買貴金屬保值的投資者只能選擇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黃金價格。到了1970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價降低到了23倍,這是20世紀以來的最底點。一年 多以後,尼克松總統宣佈放棄金本位,對美元實施一次性貶值並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後,黃金和白銀的價格終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
1970年代,對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來說都是充滿危機和挑戰的十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難以自拔,中東戰爭導致了石油禁運和產量不穩定,石油輸出國組織登 上歷史舞台,拉美國家出現貨幣危機,而且蘇聯在軍事上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都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了「滯脹」時期,其標誌是 石油、黃金、白銀等「保值商品」的價格飛漲。
 
      
 
       在商品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許多交易商和銀行家把大筆資本投入了商品期貨和現貨投機,期貨價格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石油大王亨特家 族的冒險奇遇。與亨特家族相比,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動性很強的1970年代,亨 特家族居然憑藉其強大的財力和關係,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並促使銀價飛漲。如果不是美國ZF決定幹預,亨特家族將榨乾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 市場的傳奇人物。
 
      
 
       然而,傳奇畢竟終結了。在美國ZF、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交易商的一致打擊下,亨特家族損失慘重,甚至被迫放棄一部分石油產業以換取對手的寬恕。石 油大王投機白銀的失敗,也被許多期貨教科書用作經典案例。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投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嘗試從中吸取有用的 經驗和教訓。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視。這一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於1889年出生在伊利諾 州農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 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為巨富開始於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財產基金會擁有其100%的股份。他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 式,決不對外發行股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成員管理企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後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 威廉-亨特。
 
      
 
       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 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不過後來利比亞政局動盪導致油田被沒收,潛在投資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 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 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ZF學院任教。可以說,亨特家族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滲透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關於亨特家族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拍攝的。為了應對外界質疑,該電視劇的拍攝者不得不一再宣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製作,不過許多陰謀論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為亨特家族企業的創始人,H.L.亨特於1974年去世,他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驚世界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 -亨特作為亨特家族的活躍分子,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他們很快發現,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賺錢比老老實實開採石油或開設酒店賺錢要容易的多, 不過風險也大的多。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並引起一連串驚天醜聞。這些醜聞使亨特家族最後付出了沉重代價。
 
      
 
       尼爾森-亨特出生於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各種冒險。作為老H.L.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他擔任「亨特鑽探與採礦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的 主要業務是在世界各地開採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所以,尼爾森不僅從父親手中獲得了大量遺產,還自己賺取了許多 「新錢」。
 
      
 
       除了開採石油之外,尼爾森-亨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飼養賽馬上。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 的良種馬比賽。良種馬比賽是上流社會的一項經典運動,如果你的馬一直在比賽中獲勝,在理論上你可以獲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養馬者一樣,尼爾森-亨特 參加賽馬純粹是為了愛好而非金錢。在最高潮時期,他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其中他親自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 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在此之前獲得冠軍的賽馬幾乎都屬於歐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德比伯 爵、梅隆家族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這個頭銜相當於足球界的世界盃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後,美國國家良種馬競賽協會不惜溢美之詞,稱尼爾森為「傳奇養馬者」。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亨特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 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 期貨交易。不同的是, 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限制或取締期貨投機。但是,期貨可以以很低 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這起源於期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證金。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富家族成員,尼爾森當然有信心控制期貨交易,並打 敗一切對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一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ZF實施了國有化。亨特家族認為,這個油田可以產生 4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此後,中東形勢不穩定和美國經濟不景氣使石油價格出現了潛在的不穩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來可 以通過石油期貨賺錢,因為原油早已成為交易金額最大的商品期貨。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汽油期貨還在討論之中。當時交易最活躍的期 貨大部分都是農產品,例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金融期貨剛剛被引進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貴金屬期貨是白銀。而且,當時美國對期貨交易的管理非 常混亂。
 
      期貨交易中出現的大規模投機,其規模和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股票投機。例 如,1950年代的投機醜聞發生於一種非常無足輕重的農產品——洋蔥。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 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這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創下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 默。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 格也隨之波動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機商人都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最嚴重的不過坐牢幾年。這無疑給了其他投機商人很大鼓勵,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動的尼爾森-亨 特。
 
      
 
       尼爾森-亨特擁有巨額財富,足以控制許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貨合約。雖然石油期貨尚未問世,但尼爾森已經在農產品期貨中找到了目標,那就是大豆。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走上了美國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 大豆現貨斷貨,ZF被迫暫停大豆出口——對於一種並非主食的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ZF和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大豆。既然這種商品如此受 歡迎,而且如此短缺,豈不是絕好的攻擊對象嗎?
 
      
 
       於是,尼爾森-亨特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他將與美國ZF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不過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而已。
 
      
 
       美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之一。1974年,美國大豆產量超過12億蒲式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豆可以換來80億美元的 現金。1977年,美國大豆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7.67億蒲式耳,雖然市場價格略有下降,但總價值仍然高達100億美元左右。如此龐大的產量,如此巨大 的價值,難道有誰真能夠壟斷大豆市場,操縱其價格嗎?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許多知名的「強盜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進行投機,其中最知名的投機手段就是「囤積居奇」和「賣空襲 擊」。所謂囤積居奇,就是大量囤積現貨,同時買進期貨合約,使期貨的空頭無法找到足夠的現貨來交割,從而不得不認賠出場,承受巨額損失;所謂賣空襲擊,就 是以巨大的財力賣出大量期貨合約,使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使期貨的多頭無法承受損失,被迫認賠出場。「囤積居奇」是用來打擊空頭的手段,「賣空襲擊」則用來 打擊多頭。無論哪一種手段,都試圖在短期內製造巨大的價格波動,使一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與內在價值出現嚴重背離,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機手段不僅會影響期貨價格,也會影響現貨價格。尤其是「囤積居奇」,交易商要同時購買期貨和現貨,這可能造成現貨緊缺,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不 利影響。此外,像大豆這樣產量很高的農產品,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可能囤積居奇的——整個美國有數萬個農場和數千個倉庫都儲存著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時間精 力才能夠壟斷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對國計民生實在太重要了,美國ZF幾乎不可能不干預(我們的ZF不是連一碗蘭州拉麵的價格都要干預嗎?)。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的手段很簡單——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也就是說,囤積居奇僅限於紙上的期貨合 約,並不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的大豆。這樣的囤積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處收購大豆,又不用租用倉庫來儲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交易池裡 不停地發出買進指令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囤積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豆其實並沒有出現短缺,如果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距過大,空頭可以從現貨市場上買進 大豆,然後與亨特家族交割。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將不是現金利潤,而是堆積如山的大豆。
 
      
 
       為了防止單個交易商壟斷市場,芝加哥交易委員會規定每個交易商擁有的期貨合約不得高於300萬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約的5%。這樣小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操縱價 格。於是,尼爾森-亨特發動整個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 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佔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尼爾森-亨特的投機活動招來了許多跟風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縱,所以紛紛加入交易,試圖從波動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佔據了芝加 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簡直是駭人聽聞!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雖然亨特家族沒有囤 積大豆現貨,卻通過操縱市場心理的方式,製造了「大豆正在漲價」的假象,間接導致了大豆現貨漲價。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感到忍無可 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亨特家族聲稱,他們的所有大豆期貨交易決策都是單獨做出的,並不存在家族合謀的問題。此外,亨特家族不僅擁有大豆多頭頭寸,還持有少量大豆空頭,所以亨特 家族購買大豆期貨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機。最後,尼爾森-亨特指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他們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額利潤,於是打算強迫亨特 家族把利潤吐出來,這是徹頭徹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大豆期貨的升值幅度計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 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並且操縱了市場,但是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最後,法庭宣佈無法對亨特家族實施任何 懲罰。美國期貨監管部門的名譽就此掃地。
 
      
 
       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 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 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巨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
 
      現在,亨特家族已經看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軟弱無力,打算在白銀期貨市場上再玩一把豪賭。這次,他們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19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已經從最低點上升了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也很低,與白銀的比價只有23倍左右,這說明整個貴金屬市場都在低點。
 
      
 
       貴金屬低迷可能有許多原因,例如美國和世界各國ZF都限制個人持有黃金,通貨膨脹形勢溫和,股市和債市在1950-60年代表現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 當時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沒有把貴金屬當成一種真正的投資品。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銀上進行投機,但不會長期持有;至於黃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 分投資者的選擇之外。投資者們沒有意識到,黃金和白銀擁有很強的保值能力,並且與股票、債券市場的相關性很低,可以作為投資組合的一個有益補充。他們不知 道,一個通貨膨脹嚴重、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時代就要到來,黃金和白銀注定要在這個時代裡大放異彩。
 
      
 
       1973年,尼爾森-亨特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這一決策非常富有戰略眼光,亨特家族搶到了白銀價格上漲 前最後的平靜時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倉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 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這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
 
      
 
       市場上的白銀很快出現了嚴重短缺——在過去幾十年中,許多銀礦已經因為無利可圖而關閉了,人們對開採新銀礦的熱情也不高。用一句經濟學術語,白銀這種商品 存在較小的「供給彈性」,在價格陡然上升的時候,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後面衝進了白銀期貨 市場,在僅僅兩個月之內,就把白銀價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可是亨特家族並不是市場上唯一控制白銀的人。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墨西哥ZF當時也囤積著5000萬盎司的白銀,而且成本價在2美元以 下,遠遠低於亨特家族的購買價。看到白銀價格扶搖直上,墨西哥ZF樂的合不攏嘴,急忙決定獲利瞭解。5000萬盎司的巨大拋盤立即摧毀了市場,銀價又跌落 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雖然沒有虧本,但賬面利潤已經大大減少了。
 
      
 
       亨特家族終於意識到,要控制白銀這種重要的貴金屬,只憑一個家族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這個世界上,有誰既擁有大筆財富,又有興趣投 資於白銀呢?尼爾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東,那裡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龐大的關係網。沙特王室已經因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來,亨特家族正好和沙 特王子們的關係很好,而這些王子們又控制著沙特最大的銀行——國家商業銀行。於是,亨特家族向沙特ZF和王室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不 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筆投資,還吸引了沙特國家貨幣局的大量外匯投資。對比一下今天我國將外匯投資用於「黑石」這樣的私人股權公司,歷史真是有驚人的相似 性。
 
      
 
       1974年,美國ZF終於批准了黃金期貨交易,黃金價格很快飛漲,不過白銀價格漲幅並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 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現貨和期貨籌碼,同時做了大量偽裝,自稱購買白銀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因為白銀的價值比紙幣更穩定。亨特家族的客戶也買進了大量白 銀,這使得美國監管部門很難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銀。而且,尼爾森-亨特這次學聰明了,主要在現貨市場向白銀生產商和經紀商直接購買,而不是在 期貨交易所中購買期貨合約,這樣美國ZF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隨著時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 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已經持續了幾年,黃金的價格飛漲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銀的價格漲幅 較小,只漲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銀的漲幅和黃金一樣,那麼1979年的白銀價格應該超過20美元,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必將再次震驚世界,把其他交易 商的錢都賺到自己手中——尼爾森-亨特被這種激動人心的前景搞的飄飄然了。過去六年多囤積白銀的努力,不就是為了這個收穫的時刻嗎?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於發動了總攻。他要給緩慢上升的白銀價格推上最後一把,使它像黃金一樣發生井噴行情。商品期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慘劇之一,終於正式拉開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鬥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通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 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個投資公司的性質, 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權結構——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這就是當年「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套路。
 
      
 
       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過許多華爾街經紀人完成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巨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 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國際金屬投資公司」,這家公司在百慕大 群島註冊。經過更嚴密的調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終於露了出來。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後台老闆,這個 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當亨特家族正在操縱白銀的消息傳開之後,白銀價格反而繼續飛漲,許多小投機者湧進了市場。原因很簡單,既然亨特家族在為白銀「做莊」,那麼小投 機者當然應該選擇「跟莊」,這樣雖然很危險,卻有機會大賺一筆。隨著投機者的不斷湧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從11美元上漲到20美元,然後30美元, 到了1979年年底乾脆突破40美元!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下跌到12倍左右,創下歷史新低。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白銀的控制。究竟要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 頭?
 
      
 
       芝加哥和紐約的大型期貨交易商對亨特家族的壟斷行為感到十分擔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 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當時全球白銀交易 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經切斷了白銀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 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看樣子,亨特家族已經觸犯了眾怒,美國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經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廠商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採。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 們翻箱倒櫃找出了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猶豫地送去熔煉,製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於是,市場上的白銀供給增加 了,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戰。雖然尼爾森-亨特竭力不斷買進,但他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無論亨特家族的財富多麼巨大,要與全世界為敵還是有 些不自量力。
 
      
 
       況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敵人還沒有出手,這個敵人就是美國ZF。美國ZF掌握著大量的白銀,其中包括用做聯邦儲備的銀塊以及早年發行之後收回的銀幣,其總數 可能有幾千萬盎司。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也持有大量白銀儲備,雖然任何一個中央銀行掌握的白銀都不可能超過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們聯合對市場進行干預,亨特 家族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白銀價格上漲到48美元,並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與亨特家族為敵的空頭交易商大多已經認賠出 場,再也沒有人敢大規模賣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壓力沉重,因為白銀的價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資本已經很難繼續拉升價格。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 斷,尼爾森-亨特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利息高達19%。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使他們暫時能夠繼續玩操縱市場的遊 戲。
 
      
 
       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經高達30億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總價值可能超過50億美 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個多月之內,向美國各大銀行貸款數千萬美元,從華爾街經紀人那裡貸款2億多美元,幾乎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 最大的借款人。他們每月僅僅支付利息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操縱白銀已經成為了一場燒錢的遊戲,甚至比戰爭還要燒錢。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亨特家族不及時住手呢?他們為什麼不在白銀漲價過程中逐 漸賣掉存貨,最後在價格高點退出市場呢?經驗豐富的莊家難道不應該控制風險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亨特家族要如此瘋狂地玩下去, 即使在白銀價格上漲四倍到八倍之後仍然繼續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經不想陪他們玩了,可他們還是在玩,即使砸鍋賣鐵地貸款也要繼續玩。這恐怕已經不能用「利 令智昏」來形容了,我覺得他們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
 
      
 
       1980年1月21日,白銀漲到了它的歷史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個月裡,銀價上漲了8倍;從10年前算起,銀價上漲了25倍。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商品擁有如此漫長、如此駭人聽聞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

藥店聯盟之變:「真金白銀」入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7/0MMDAwMDIzMTA0Mw.html

隨著醫改的深入,零售藥店行業寒意漸濃,抱團也比之前抱的更緊了。

4月3日,江蘇藥店聯盟理事長楊一峰表示:「江蘇聯盟正籌劃一些實體的聯合,而不僅僅是聯合採購。初步計劃是每個股東出一到兩個店舖,掛聯盟的牌子。」

江蘇聯盟是目前全國九個省級藥店聯盟之一,佔有江蘇10%的零售市場。同很多省份一樣,中小型藥店是聯盟的主體,大型連鎖藥店並不熱衷這種聯盟形式。

不過,4月2日的採購會上,江蘇省內知名連鎖藥店幾乎悉數到場。雷允上、同濟堂、先聲等藥店雖然不是聯盟成員,但由於哈藥六廠、同仁堂、湯臣倍健等企業的參與,令這些區域龍頭也不得不側目。

2010年湧現的各省藥店聯盟正逐步開始實體化運作,「覺醒」的小藥店將挑戰大型連鎖藥店市場地位。

聯盟亂局

改變利潤率偏低的局面,是各省藥店聯盟成立初衷。江蘇艾蘭得營養品公司市場總監倪磊介紹:「維持基本運作,一個藥店的平均毛利率必須在35%左右。逼迫藥店去銷售高毛利品種。」

對藥企來說,由於國內80%的藥品銷售額來自醫院渠道,因此除了老百姓、海王星辰等大型連鎖藥店外,中小藥店幾乎沒有話語權。銷售知名品牌藥品過程中,由於利潤空間不足,藥店自然而然轉向低質產品,追逐利潤。

但在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的過程中,大量基礎用藥需求被基層醫療機構取代了藥店的地位。基本藥物涉及2000多個品規,目前只在醫療機構提供,藥店無法以同樣的低價拿到貨源。缺乏優質而又廉價的貨源,眾多藥店面臨市場流失的風險。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表示:「中國目前有28萬家藥店,其中三分之二為分散的業態,醫改中又很少談到藥店的話題。致使藥店與萬億醫改大蛋糕失之交臂。」根據醫改方案,2009年到2011年全國財政對醫改新增投入達11342億元。

藥店聯合看起來是必然趨勢,不過在操作中,各種聯盟沒能取得成功。

2010年初成立的山東藥店聯盟就採取了聯合採購方式,目的是拿到最低折扣。但由於聯盟由不同利益主體構成,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使得具體項目執行起來十分困難。「盟而不聯」的問題出現在浙江、河北等地聯盟。

還 有一些藥店聯盟,實際成為各中小藥店之上的總批發商,由一兩家大企業從中賺取中間差價。這部分利潤率可能高達40%以上,聯盟形同虛設。哈藥六廠OTC事 業部總監許永海表示:「我基本上參與過所有省級藥店聯盟的採購,幾乎都沒有成體系的組織。只是中小藥店受利益驅動捏合到一起,管理非常混亂。」不過江蘇聯 盟讓許永海看到希望。作為此次採購會的最大贏家,哈藥六廠現場銷售302萬元。「這也就是一般連鎖藥店客戶一兩個月的採購量,但是在勢力偏弱的華東能有這 樣的成績,還算滿意。」

哈藥的參與顯然帶動了其他藥企,強生等外資企業也明確表示將參與下一輪江蘇聯盟的集中採購。聯盟秘書長李德宏表示:「我們希望大型企業回歸,開始重視藥店這一市場。」

資本難題

雖然在眾多藥企看來,江蘇聯盟優於其他省份,但還是不能與其他大規模銷售渠道抗衡。

倪磊表示:「我們不排斥聯盟,但也不會積極參與,犧牲自己的利益。」國家對藥店政策的不明朗是他不看好聯盟的原因,「電子監管碼、處方控制等因素限制著國內藥店的發展。」

國 家藥監局力推的電子監管碼要求在藥品的最小包裝上附上藥品的電子信息,目前基本藥物全面使用。但給生產企業帶來大量投入的同時,零售終端的數據卻無法反 饋,導致這一政策無法落實。不過,未來藥監局一旦要求藥店也反饋銷售信息,勢必增加藥店的投入,進一步蠶食藥店利潤空間。

許永海也認為,聯盟規模過小令大型企業不願參與,「前兩年哈藥六廠主要靠廣告投放,今年才開始終端推進。中小藥店正是我們要主攻的市場,前兩年合作的並不多。」

參與率過低始終困擾各省的聯盟。楊一峰坦言:「我們還不足夠撼動江蘇市場,擴大股東規模還是重要工作。」

江蘇藥店聯盟目前擁有9個股東企業,計劃擴張到18個股東,由每家股東企業投資一定數額成立實體公司,並且拿出一家藥店作為聯盟的產業,以此綁定股東企業,進而引進風險投資。在五年內,聯盟計劃將旗下門店統一品牌。

全國工商聯醫藥商會連鎖藥店委員會主任徐郁平表示:「僅有採購商品功能,聯盟可能會走入死胡同。這種以資本關係約束責權的形式剛剛起步,發展壯大之後,股權分配、人員安置、內外整合許多問題會相繼到來。」


虚幻的白银财富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8763&time=2011-05-13&cl=115&page=all

部分投資者津津樂道世界經濟將重歸金銀本位,其實是白日做夢;而希冀白銀提供長期、超額的回報,也只能是水中撈月
黃益平

 

  從2010年1月初到今年4月底,白銀價格從17美元/盎司上升到48美元/盎司,增長幅度超過180%。

  被市場遺忘已久的白銀,一時成為受到熱捧的投資界新貴。從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到中國胡同裡的大媽,都希望通過投資白銀抗擊通貨膨脹、積累巨大 財富。然而,進入5月,白銀價格過山車般地變化,讓白銀投資者驚心動魄。白銀價格在5月的第一週內跌至34美元/盎司,下降近30%。

  白銀投資出乎意料地繁榮,宏觀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流動性氾濫,通貨膨脹風險上升,尤其是美元貶值壓力提高,投資者在走投無路之間再次發現了白銀。

  持有白銀確實是抗擊通脹的投資策略之一,但投資者必須真正瞭解市場走勢和潛在風險。部分投資者津津樂道世界經濟將重歸金銀本位,其實是白日做夢;而希冀白銀提供長期、超額的回報,也只能是水中撈月。

對白銀貨幣屬性的記憶

  支持投資者信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對白銀貨幣屬性的記憶。自從進入以貴金屬充當貨幣的年代,白銀一直是其中最主要的貨幣之一。多數西方國家都曾實行金、銀複本位制。

  不過,自1868年巴黎國際貨幣會議之後,西方各國開始逐步放棄金、銀複本位制,走向古典金本位。大部分國家在1900年之前完成了轉型,對這些國家來說,此後白銀便失去了貨幣屬性,變成了一種普通的貴金屬。

  白銀在東亞經濟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曾經有歷史學家將東亞地區稱作白銀世界。白銀也曾經是亞洲主要國家如中國、印度和日本的主要貨幣,在19世紀,上海、孟買和東京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白銀交易中心。不過,在巴黎國際貨幣會議之後,日本和印度也轉向了金本位制。

  中國是惟一一個堅持執行銀本位制的主要經濟大國,而這一制度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特殊的影響。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因為主要國家放棄了銀本位,全球對白銀的需求迅速減少,白銀價格便開始穩定下降。

  巴黎國際貨幣會議之前,白銀價格一直穩定在1.293美元/盎司的水平,到1900年金本位轉型完成時,價格已經下降到0.648美元/盎司。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使得國內流動性暴增,推動了金融活動的活躍以及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工業繁榮。

  1929年全球大蕭條爆發時,中國因為獨特的貨幣制度,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嚴重衝擊。直到後來世界各國因為經濟危機開始放棄金本位制,才導致中國 貨幣相對升值,影響了經濟發展。不過,給中國搖搖欲墜的銀本位制給予最後致命一擊的,是1933年美國制定的「白銀收購法案」,令國際市場的白銀價格從 1932年的0.254美元/盎司回升到1935年的0.584美元/盎司。大量白銀開始流出中國,給中國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民國政府於1934年決定 放棄銀本位,建立法幣制度。白銀的貨幣屬性從此成為歷史。

  當然,白銀仍然是一種有價值的貴金屬。除了廣為周知的銀首飾,白銀因具有傳熱、導電和易於延壓的特性而成為一種重要的工業金屬。工業用途在目前 全球對白銀的總需求中佔到55%以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各國被用於鑄造硬幣,即使是這部分用途,主要也是基於白銀本身的價值,而非普通的貨幣功能。

  支持白銀投資的信念之一,是總有一天我們會回歸銀本位,而白銀最終將是短缺的。以貴金屬比如黃金、白銀作為貨幣,確實有紙幣系統不可超越的優 點,即貨幣信譽與市場紀律,央行基本上不可能超發貨幣。但問題也在這裡,因為黃金、白銀的供應無法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最終很難逃脫通貨緊縮的命運。這是 世界經濟在80多年前發生大蕭條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後來許多國家放棄金本位的理由,同時也是20世紀7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根源。

  國際貨幣體系確實需要改革,但世界經濟回歸金、銀本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使未來真的有貴金屬重新成為貨幣,也輪不到白銀。白銀不但數量比較 少,而且價值相對比較低,不適合擔任現代經濟貨幣的角色。白銀回歸貨幣定位的想法,如果僅僅是在幻想小說中遐想一下,也無可非議。但如果以此來引導投資決 策,那真的是異想天開了。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投機

  最近兩年國際白銀價格暴漲,所反映的主要是投資者對流動性全面氾濫的擔憂,尤其是在美國,錢發了這麼多,最終必然導致美元不值錢。

  對於投資者來說,當務之急是投資保值、獲利,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就是一個突出的結果。在中國,投資者不是還操作、投機大蒜、蘋果和綠豆等產品麼?其實白銀就是國際投資者的大蒜和綠豆,他們並不關注投資的是什麼產品,只要有升值空間就行。

  現代資本市場的好處,是給投資者提供增加回報的機會,但與此俱來的是巨大的投資風險。價格上漲了,自然會吸引投資者,而投資者多了,就有可能形成泡沫,泡沫一旦形成,終歸要破滅。這樣的情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包括國內的股市和美國的樓市。

  在市場價格如此劇烈的上下波動之中,有人獲得了暴利,有人血本無歸。現在回過頭來看,賺錢的往往是瞭解市場、懂得退出的理性投資者,而賠錢的往往是不明就裡、被人忽悠著撲進去的散戶投資客。

  這就引出了投資專家的職業道德問題。做投資顧問的第一條原則,是必須真正瞭解你的客戶。道理很簡單,每一個投資者對風險理解、承受的能力是不一 樣的。同樣一個投資產品,適合一位投資者,但不一定適合另一位投資者。比如操作大蒜價格,如果投資者知道價格上升的原因和必然下降的規律,那麼惟一需要做 的首先是找到貨源,然後是聯繫下家,最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出手。但如果投資專家忽悠一位胡同裡的大媽去炒大蒜,就違反了其職業道德,投資損失在所難免。

  我通常反對投資者聽從專家的建議做投資決策。首先是因為大部分專家其實並不能準確地預測市場走勢,如果他們手上真有一個水晶球,相信他們自己已 經賺到了足夠的錢,不需要再辛辛苦苦地做專家了。即使專家對大勢的判斷是準確的,市場卻是瞬息萬變的,需要投資者自己根據最新的信息做投資決策。

  現在國內通脹上升,尤其是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為負,大家都感受到了貨幣購買力日益下降的壓力,因此投資衝動非常強烈。應對通脹的最好辦法是投資,但嚴酷的現實是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做投資尤其是做投機。

  比如,持有銀行存款的一位退休了的大爺,如果繼續將錢留在銀行,會有損失。但這位大爺是否應該將錢拿出來投機,完全取決於他對市場與風險的理解把握能力。不然,與其最後傾家蕩產,還不如將錢留在銀行。這聽起來很殘酷,但現實就是如此。

白銀價格將在震盪之後回落

  我並不反對投資白銀。在通脹壓力巨大的環境下持有一部分黃金、白銀,確實可以起到保值的作用。但貴金屬的特性是除了漲價再無其他收入,沒有現金流。如果看過去兩百年的黃金、白銀價格,可以發現並不存在單向性升值的持續性趨勢。

  有的投資者喜歡以過去兩個時點的價格之差,來說明白銀投資回報的潛力,但那並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投資者有餘錢,而且能夠隨時跟蹤市場,準確把握進出的時機,也許仍然有利可圖。

  但現在的客觀事實是,白銀價格已經遠遠偏離了供求的基本面。5月初白銀價格下跌,是因為美國擊斃拉登、紐約商品交易所三次提高保證金要求,以及 歐元區債務風險再次提升。因此,有的投資者認為這些因素消除之後,價格仍然有反彈的空間。但支持上漲的動力是什麼?流動性氾濫、通脹壓力上升、美元沒落和 白銀再次成為貨幣本位?

  但是,這些因素都可能很快發生改變。全球央行已經開始退出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將逐步開始收緊政策環境。而試圖依靠工業需求來支撐當前的白銀價格,則毫無可能。事實上,白銀高價已經開始鼓勵工業用戶尋找、研發白銀的替代品。

  因此,國際銀價可能在經過一個階段的震盪之後顯著回落,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至於部分投資者認為只要手上有白銀,就可以打贏國際金融大鱷,實在是天真得厲害。

  國際投資者並不需要白銀,白銀只是一個普通的投資中介而已。況且一些金融巨頭在5月初之前大撈一筆以後,已經離開這個市場。這個時候,如果投資者再試圖通過積累大量的實物白銀,來打一場新的世界金融戰,將來大概只能看著客廳裡一堆顯著貶值的銀磚發呆了。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財新《新世紀》首席經濟學家


兵敗白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3534&time=2011-05-27&cl=115&page=all

經歷此輪暴跌,白銀市場重現商品屬性,做多白銀的市場氛圍是否一去不返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宇哲

 

  不同於以往凱歌常奏的組團炒房、炒煤以及炒其它品種,溫州的「炒銀團」發現,他們在錯誤的時間投資了一個錯誤的品種。

  「本來從去年底進場到4月底的最高點,我應該能賺1000多萬元,因為沒出貨就全跌回去了。」一名溫州炒銀客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他的境遇並非最糟糕,七成以上溫州「炒銀團」都虧了,有些炒家二三個月之內賠了2000多萬元,更有人損失上億元。

  4月底、5月初,伴隨美元指數大幅上揚,黃金、原油和基礎金屬大跌,白銀期貨的價格一路走低,從每盎司近50美元的高點,以「自由落體」的態勢下跌至每盎司36美元附近,跌幅近三成。

  經歷此輪暴跌,白銀市場的投機資金被打掉,做多白銀的市場氛圍是否一去不返?「相較於黃金保值避險的貨幣屬性,白銀將更多體現為貴金屬的商品屬性,未來金銀價格的分化可能會愈發明顯。」金銀交易商高賽爾的分析師熊科認為。

  一位貴金屬投資基金經理也認為,佔白銀需求半壁江山的感光材料行業(包括攝影膠卷、相紙、X光膠片等)已逐漸被數碼所取代。在工業需求和首飾需 求同步疲軟的同時,投資市場相對於工業市場很小,需求也並未有效放大,白銀價格長期大幅上漲的基礎基本不存在。相對於國外微小的市場,30年一遇的白銀連 跌停行情,也再次凸顯國內市場交易機制的缺陷和風險。

交易所缺陷

  與黃金一樣,中國白銀市場的投資品種主要有實物白銀、紙白銀、白銀T+D交易。自2010年隨著黃金價格的水漲船高,一些資金規模相對小的投資 者湧入白銀市場,其中,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的白銀Ag(T+D)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交易品種之一。金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g(T+D)業務 日交易量已超過200萬公斤,接近於去年同期的10倍。而此輪暴跌中虧損最嚴重的,正是白銀Ag(T+D)的投資者。該期貨品種是指以分期付款方式進行買 賣,槓桿率可高達7倍到10倍,交易者可以選擇合約交易日當天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同時引入延期補償費機制來平抑供求矛盾。目前Ag(T+D)的交易單 位為1手,即1000克。實際操作中,必須準備更多的保證金才能保證不會因為價格波動而被迫平倉。

  頗為尷尬的是,金交所的跌停板制度,在這次30年未遇的白銀「過山車」行情中暴露出了明顯缺陷。

  按照金交所跌停板制度,一旦當日白銀價格波動達到跌停板幅度,就會終止當日交易,如連續幾日遭遇跌停板幅度,使得跌停板打不開,則銀行就無法採取強行平倉制度。「強平不了,一些倉位比較重的客戶就會欠銀行的錢。」興業銀行資深黃金分析師蔣舒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蔣舒介紹,以前從未出現數日連續跌停的情況,「五一節後一週之內,居然出現連續七天跌停,跌幅高達25%-30%,銀行強平不了,多頭、空頭都 無法反向交易彌補風險,多家銀行都出現了被動穿倉(指客戶不僅將開倉前賬戶上的保證金全部虧掉,而且還倒欠銀行的錢,俗稱爆倉)。」

  直至5月16日,金交所已在十天之內連續五次調整白銀Ag(T+D)合約的跌停板幅度、六次調整保證金比率,自5月5日起,金交所將白銀 Ag(T+D)合約保證金比率最高調整到20%,以降低槓桿率,同時放大漲跌停板幅度最高為15%,是此前的2倍。此次金交所還將白銀Ag(T+D)合約 的延期補償費率由萬分之二點五調整為萬分之三。

  目前,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工行等十幾家商業銀行都可在金交所開展代理個人黃金和白銀(T+D)合約交易。各銀行調整後的白銀Ag(T+D)合 約保證金比例不盡相同。例如,興業銀行的保證金比例從15%提高至17%,強平保證金仍維持在10%;工行的保證金比例從15%調整至18%,強平保證金 從14%調整至15%。

  「我們的客戶還比較理性,後來把錢補給銀行了,雙方看重的是長期的合作關係。」蔣舒表示。

  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要麼無漲停板制度,要麼採取日內調整的方式。比如國際原油期貨市場漲跌停板只有五分鐘,五分鐘之後恢復正常交易,而非金交所這種一旦出現漲跌停板,就封死一個交易日無法交易的機制。

  「漲跌停的限制是否可以更靈活一些?」多位市場人士表示。

危險的遊戲

  「投資白銀可以在一個月內翻番,也可以在短短幾天之內爆倉。」業內人士認為,各路投機資金才是此次白銀價格暴跌的真正幕後推手。

  「白銀炒家的數目遠遠大於黃金炒家。」這位業內人士解釋說,與黃金相比,白銀的價格便宜許多,波幅更大,暴漲暴跌,「類似於小盤股,更容易被炒作。白銀作為黃金的替代品,有史以來都比後者表現出更大的投機特性。」

  上述人士直言,與黃金市場不同,白銀市場的參與者缺乏包括央行在內的大機構,因此很容易受到資金的推動。「白銀炒家有相當大一部分是這兩年才進入市場的新手。」熊科表示。工行浙江省分行今年一季度統計顯示,溫州的白銀交易量已位居該省第一,浙江又居全國前列。

  相對於黃金的保值避險屬性,白銀更多地呈現出它的商品屬性,風險更高。而白銀的體積比黃金大得多,實物白銀的存儲、變現不如黃金方便。白銀價格的波動幅度比黃金更大。與紙黃金相比,紙白銀交易手續費率更高。

  上世紀8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後,黃金一度達到850美元/盎司的天價,同時作為附屬品的白銀也是水漲船高,最高達到50.35美元 /盎司。貴金屬分析師龔山強認為,黃金當年的大漲基本得利於市場需求,白銀卻是因為其市場規模過小、價格過低而引發的人為炒作所致,從這一點來說,「白銀 的歷史最高價格缺乏說服力」。

  白銀牛市始於2003年,比黃金牛市的起始時間晚了兩年多。銀價從最初的4美元/盎司左右,漲至35美元/盎司,而市場在今年4月底最瘋狂時, 銀價離1980年50美元/盎司的歷史高點僅一步之遙,這輪行情所用時間不到一年,幅度超過之前任何一次上漲。市場的多頭氛圍因此被調動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長向松祚說,最沒有實用價值的大宗商品往往會先跌,白銀就是如此。

後市走向

  5月25日,上海黃金交易所Ag(T+D)遞延交易品種收盤於每公斤7969元,較前一交易日報價上漲250元,共成交163.53萬公斤。現 貨市場上,上海華通鉑銀交易市場1號白銀現貨每公斤報價7975元至7985元,2號白銀現貨每公斤報價7960元至7970元,3號白銀現貨每公斤報價 7945元至7955元,較前一交易日報價上漲270元。

  「今年美元加息的可能性小,所以下半年白銀會是震盪向上的行情,後市仍有沖高50美元/盎司的可能。」蔣舒認為。

  銀價是否會就此逢低走高?高賽爾的研究表明,在銀價暴跌之後,會不斷地進行調整,在未來半年時間之內,不會再出現爆發性行情,當美國和全球進入加息週期,那麼白銀很可能迎來更大的回調。

  另一位資深分析師認為,白銀屬於並不昂貴的貴金屬品種。雖然可以列為貴金屬,但和黃金相比,白銀並不像黃金那麼稀有,也不像黃金那麼難於開採和冶煉。一旦價位高企,銀礦業者可以很快擴大產量,增加需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財新《新世紀》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認為,除了廣為周知的銀首飾,白銀因具有傳熱、導電和易於延壓的特性而成為一種 重要的工業金屬,工業用途在目前全球對白銀的總需求中佔到55%以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各國被用於鑄造硬幣,即使是這部分用途,主要也是基於白銀本身的價 值,而非普通的貨幣功能。

  今年一季度,由於銀價高企,多家世界主要白銀生產商宣佈增加產量20%-30%。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供需矛盾造成的價格偏離價值無法長期維持。

  本刊記者楊娜、鄭斐對此文亦有貢獻


幾個我看到能夠賺到真金白銀的次新股、新股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uszd.html

在新股、次新股中,多數我都看不到令人信服的能夠賺到真金白銀的證據,雖然他報表業績可能年年增長。

 

但有幾個我看到確實過去它賺了大錢,當然不能保證他未來也能賺。

他們是:神冠控股、中國高精密、微創醫療、奧博控股,當然還有我喜歡的銀基。

 

如果其中有跌倒15倍pe的,我會很感興趣。

 

其他的要麼幾乎沒賺錢,要麼賺得很少。



金益鼎 ● 一年煉出二十二億元真金白銀 莊清旗工友變身「竹科煉金王」

2011-8-29  TWM




撿破爛、收舊貨,也能成為營收 二、三十億元公司大老闆!金益鼎董事長莊清旗出身農家,當過工友、工廠領班,最後卻以電子廢料白手起家,二○○六年上櫃後營收就翻了四倍,莊清旗如何從庄 腳囝仔變成竹科煉金王?

撰文‧方沛晶

車子沿著西濱快速道路奔馳,我們在尋找傳說中的竹科煉金窟「金益鼎」。金 價狂飆,令我們對這家一年可生產八百公斤黃金的上櫃公司充滿好奇。但是一路上,只見廣闊的藍天之下,聳立著一座座大型風力發電機,帶著鹹味的海風陣陣呼 嘯,怎麼看都看不到一家公司的影子,連計程車司機都狐疑,這裡真的有黃金嗎?

接近新竹香山的海邊,金益鼎終於現身。一進廠區,膚色黝黑、笑 聲爽朗的金益鼎董事長莊清旗,就握著一塊價值近五百萬元的金磚,迎上前來,大方地對本刊記者說,「來來來,你沒拿過重三公斤的金塊吧?感受一下,這可以在 新竹買一棟透天別墅咧!」

「庄腳囝仔」想出頭

帶兒子到處收舊貨 每天工作十八小時以目前金價來看,一公斤黃金賣出價約為一七八萬元,一公斤白銀價值約四.五萬元,金益鼎去年生產八百公斤黃金、近十七噸的白銀,等於 「煉」出了二十二億元的金銀財寶!

有意思的是,藏著這些真金白銀的,不是什麼金山、銀山,而是來自新竹科園學區台積電、鴻海、奇美電等大廠 的電子廢料。

如果說,竹科是台灣經濟的「心臟」,那麼包辦九成竹科廠電子廢料的金益鼎就是台灣經濟的「靜脈」。這些原本被當作垃圾的電子廢 料,經過回收、處理、提煉之後,會變成價值不菲的貴金屬,再依前月黃金均價回銷給電子廠利用。

然而,莊清旗這位坐擁幾十億元貴金屬的「現代 煉金士」,卻是出身於貧苦的花蓮農家,從撿破爛開始發跡。笑說自己出身「艱苦底」,所以身體一直很硬朗,小時候全家只靠著一塊旱地過活,所以從小就得幫忙 家裡種田,後來大哥開始做資源回收貼補家用,他也得幫忙跟著搬運重達數十公斤的廢家電和舊五金。

考上花蓮高工的莊清旗,在當時可算是高學 歷,在村裡走路有風。但是,會讀書對家庭經濟無法有立即的幫助,畢業後莊清旗為了讓家裡有穩定的收入,選擇到花蓮女中當工友。

雖然生活安穩 了,但他不甘於一輩子就在打掃校舍、修理桌椅中度過,自己偷偷地在下班後念書,考上當時還是國營企業的台肥,被分發到新竹廠當作業員。「我這個人閒不下 來,庄腳囝仔也想出頭天啊,所以有空就多賺點錢。」莊清旗一面在台肥上班,一面利用下班時間做資源回收,一到傍晚就帶著念國中的大兒子莊瑞龍到處收舊貨, 每天工作超過十八個小時。

收舊貨的過程中,他發現竹科的電子廢料價值比一般回收物還高,但是對回收廠商的要求也特別高,不僅要有合法執照, 也要交代回收後的處理方法。為了切進這塊堪稱處女地的高門檻市場,莊清旗成立觀鼎企業,經過環保評鑑後拿到廢棄物清除執照,開始專做竹科廠的生意,包括聯 電、工研院電子所的第一次報廢工程,都委由他處理。

辭台肥領班自己創業

為搶料煉金 處理費不到同業十分之一下班後做資源回收,莊清旗也沒有荒廢白天的工作,他在台肥二十年,一路升為領班。「當時月薪就已經有七萬元,換算成現在的幣值,應 該超過十萬元了吧!」他笑說。但當上主管後事情都讓下面人做完了,不忙碌就會心慌,而且他發現回收生意的利潤更豐厚,索性在一九八八年辭掉工作,專心經營 自己的事業。

「當時要把廢料給我們,電子廠還得付我們處理費。」莊清旗笑呵呵地說,這個世間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收垃圾不但可以向客戶收 錢,還可以拿到東西賣錢,根本是兩頭賺!

觀鼎僅是將電子廢料拆解、分類,轉賣給新加坡廠商,年營業額就能達到上億元,但莊清旗卻在公司發展 順遂時看到了未來的危機。他發現,愈來愈多人進入電子廢料市場,處理費的價錢也愈來愈低。

「要生存,就要升級!」莊清旗決定向上往「廢棄物 處理」發展,他在一九九七年正式成立金益鼎,隔年取得甲級廢棄物處理機構許可證(目前全台僅發出二十八張),並與工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現為能源與環境 研究所)合作,以技術轉移的方式,斥資五百萬元自行研發大型提煉設備,又挖角當時在該所擔任副研究員的宋宏凱(現為金益鼎副總),開始「土法煉金」。

為 了拿到足夠的煉金原料(電子廢料),莊清旗使出「處理費十分之一」的狠招,果然拿到九成竹科廠廢料的訂單。「我們拿到的是全台第二張(甲級廢棄物處理機構 許可證),拿第一張的廠商每公斤收三六○元,我只收二十五元,比人家的十分之一還便宜,客戶當然通通跑來我們這裡。」

品管嚴吸引國際大廠

全 球客戶逾五百家 毛利率比同業高四倍金益鼎的業務量快速成長,同時間也進一步要求品管。「我們從到電子廠載送廢棄物開始,就要上環保署網站登錄,收了多少公斤、到哪一個處 理廠,處理廠收到廢料後再登錄一次,全程用GPS 監控。」金益鼎總經理、莊清旗的二兒子莊瑞元說,資源回收算是良心事業,當時一顆IC市價一百元,廢品只賣三塊錢,如果把廢品賣到市場上,轉眼間就有幾億 元的暴利,但金益鼎就是不賺這種錢。

因為品管嚴格,國際大廠也慕名而來,例如國際繪圖晶片大廠NVIDIA就把全球廢料都交由金益鼎獨家處 理,其他國際級客戶還包括全球最大記憶卡品牌SanDisk、藍牙晶片廠CSR等;甚至連全球最大的廢金屬回收商SIMS,都選擇和金益鼎策略聯盟,引進 Google、北電等國際級客戶,目前金益鼎全球客戶已超過五百家,營收也自○六年上櫃以來,從四.四億元攀升到去年近二十八億元(合併營收),毛利率更 超過一四%,比同業高出四倍。

之所以維持高毛利,是因為同業跨足下游靶材和金鹽製造,需要向外買進黃金、白銀等原料,而金益鼎堅持只做回收 提煉,料源百分百來自回收廢料,等於把進料成本壓到最低。

另一方面,金益鼎的設備成本也比同業低。輔大物理系畢業的莊瑞元,算是金益鼎的 「總工程師」,他知道能從哪些地方取得技術、人才和基礎設備,也能夠把設備組裝成最適合的機組。因此,其他業者要從德國花兩億元買設備,金益鼎的「國產拼 裝貨」卻只要一億元,「你看,我們這台拼裝車,效能不輸德國進口的!」莊清旗指著外形看起來很普通的大型輾碎機自豪地說。

隨著愈來愈多電子 廠到中國發展,金益鼎也開始在九○年代跟著客戶的腳步前進對岸,陸續在浙江、天津、連雲港合資成立廢棄物回收處理公司,即將在第四季正式投產的連雲港榮鼎 熔煉廠,將可產出二萬噸電解銅、一噸黃金、十噸白銀等貴金屬,整廠年產值預估達五十億元新台幣以上,預計後年起中國業績貢獻將會是台灣的一倍。

中 國布局「有錢大家賺」

不設熔爐煉金 委由當地廠商處理不過,相較於其他人追求上下游整合,金益鼎的中國布局卻是「有錢大家賺」。例如天津泰鼎擁有獨家回收執照,就不設熔爐、不提煉貴金屬,將 熔煉生意委由當地廠商來做;而連雲港榮鼎則需要很大的廢料量,也會委託其他回收業者供應。

「為了大家好,自己賺少一點又有什麼要緊?」懂得 留一口飯給別人吃的莊清旗說,別人到中國開合資公司都會遇到問題,但金益鼎的夥伴卻從來沒有給公司找過麻煩,「甚至很多和我們合作的,都從散赤郎(台語: 窮人)變成身價上億!」日前辦理現金增資案時,為了公司更為國際化,莊清旗一改前例,開放讓客戶和碩科技入股達三%,希望藉此引進和碩的管理制度,減低公 司的家族色彩,以當時三十四元的現增價換算成目前股價來看,等於讓和碩現賺超過四千五百萬元。

「有量更有福」是莊清旗的事業觀,也是人生理 念。「卡早(台語:以前),收舊貨是個沒有社會地位的工作,實在沒想到後來可以上櫃,還變成明星產業。」在垃圾堆裡「淘金」三十年,累積超過二十億元財富 的莊清旗,對今天的一切充滿感恩。已七十三歲的他仍堅持每天上班,因為他說企業經營無撇步,認真堅持地做、心安理得地賺,才能「真金不怕火煉」!

莊 清旗 (右)

出生:1938年

現職:金益鼎企業董事長

經歷:台肥 新竹廠總領班

學歷:花蓮高工化工科

身價(估):20億元

金益鼎企業 Profile

成立:1997年

負責人:董事長莊清旗、總經理莊瑞元

資本額:6.5億元

主要業 務:銷售銲錫用錫條66%,錫絲15%、錫球16%、其他3%年產量:金800公斤、銀16.8噸、銅3000噸,及其他鈀、鉑等貴金屬金益鼎「垃圾變黃 金」模式

5.5噸 IC 電路板

=1公斤黃金 ( 市價:178萬元 )



房地產還有「白銀十年」 弓也爸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402d7601013fjk.html

房地產黃金十年後,批判者眾,但於情於理於發展,恐怕中國並未做好房地產「十年荒年」的準備。

 

於理,80後的「嬰兒潮」二代都置業完畢了嗎?他們願意常住保障房嗎?60後都改善居住條件了嗎?工資成本不漲,未來不通脹了嗎?配套了醫院學校超市的房子就要回到當年毛地的價格嗎?房價到了收入上漲無法消化的泡沫階段嗎?

 

於情,目前中產階級財富的主要載體就活該貶值嗎?買不起房政府就沒責任解決居住問題嗎?

 

媒體喜歡荒唐的類比,老拿日本來唬人。89年日本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房價下跌70%仍然是家庭年收入的7倍。以本人所在東部三線城市為例,一套三房約120萬元,下跌7成再除以7年,折算一個家庭年收入5萬元。這個收入是與實際不符合的,況且我們的收入仍然在增長。

 

歷史無法重演,但憑藉「可住、可租、可保值、可槓桿」的天然屬性,房地產「白銀十年」仍然可期。

 

一個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的市場,行業龍頭是大受其利的。公司的管理層必須久經考驗,並已擺脫「人治」的階段。他們期待合理的「類製造業」的利潤,注重周轉 和財務安全。他們的願景確實是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致力於蓋「有人住」的房子並不斷改進服務,提高業主生活品質。他們樓盤的物業經營一定是可持續的。

 

但回到股票還不盡然。他們需要重視股東利益。

 

還有最關鍵的,就是好好利用Mr.Market的愚蠢和偏見,在「絕對低估」(而非相對低估)、「絕對恐慌」(而非相對緊張)的時刻,擦一把冷汗,堅決的做優質房產股的股東。然後用十年去驗證「白銀」的成色。

 

在一個錯綜複雜的行業保持「常識的判斷」並不容易,但我們仍要去努力,特別是當我們都還年輕。

 

 

房地產實證組合

公司名稱

投資成本

市值

累計分紅

備註

瑞安房地產

2.04 / 35000

112000

/

上海等五地商住開發商

SOHO中國

4.57 / 18000

109080

4610

京滬中心地段辦公開發商

萬科B

9.45 / 6000

62160

/

內地大型住宅開發商

招商局B

10.01 / 4000

58440

/

深圳為中心大型開發商

合計

250400

341680

4610

 

 

交易記錄

瑞安房地產

SOHO中國

萬科B

招商局B

11-10-11/1.99/25000

10-5-25 / 4.17 /10000

12-4-17/9.45/6000

11-9-28/10.01/4000

11-11-21/2.15/10000

10-9-29/中期紅利1300

 

 

 

11-5-27/末期紅利1640

 

 

 

11-9-26/中期紅利1670

 

 

 

11-11-21/ 5.08 /8000

 

 

 

 

 

 

 

 

 

 

 

 

 

 

 

 

 

任志強:房價上漲的N個原因

2012-4

 

房價的問題已爭論多年了,2001年就有了泡沫與春東之爭,而今年與2001年相比房價已上升了許多,這種泡沫與冬天的爭論還在繼續,房價也在叫罵聲中依舊保持著上漲的趨勢。

 

導致房價上升的原因有許多,導致房價下跌的原因也有許多,問題在於中國現有的發展階段中,導致房價不斷上升的因素在積極發揮著作用,而導致房價下跌的因素尚未成為主流,因此部長們得出了未來20年仍處於上漲的壓力的結論:

 

我所觀察的主要因素大約有如下幾點,讓中國的房價處於可持續上升的階段:

 

一、 中國的人口數量與結構決定著住房高增長的需求。

 

中國的人口數量的增長讓中國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住房生產。改革前的三十年中國並未合理的解決人口增長與居住的問題,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6平方米,低於建國初期4.7平方米的水平。雖然改革的三十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市場化之後,每年的開復工總量都在擴大,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縱觀全球曾經發生過的房地產泡沫中又有哪個國家或地區是在人口告訴增長中發生的呢?當人口增長下降且住房能滿足基本需求時,房價就失去了上漲的壓力,如現在的德國家庭總數少於住房總套數,房價自然也就難以上漲了。

 

中國的人口結構也決定著家庭分裂的速度。中國的家庭人口平均數已從1990年的3.96/戶下降到了2008年的2.96/戶,並在不斷的下降中。正是因為70年代之後的高生育率決定的,80—90後的家庭分裂速度在不斷加速,這種加速會延續大約至少十年。

 

中國的城市家庭新增戶數從2000年的約700多萬戶上升到2008年的約1100多萬戶。而每年市場化竣工的住房大約只有500多萬套,僅能滿足不到一半新增家庭的需求。如果不能加大投資與供給,長期的供不應求現象無法緩解,政策的調控可以平衡一時的供求關係,但不等於滿足、釋放了需求,最終反而讓鎮壓中的需求膨脹,嚴重的衝擊市場的穩定性。

 

二、中國的城市化需求。

 

中國正處於經濟數十年持續的高增長中,這個增長中的貢獻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城市化的需求。沒有哪個國家的房地產泡沫是在這個國家經濟的高增長中出現的,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不實現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實現經濟的高增長。

 

歷史上中國遺留下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城鄉的二元結構所引發的貧富差別和發展不平衡問題。改革前的三十年中國是重重工業而輕城市化的進程。世界上,特別是亞洲的多數國家都在二戰之後迅速的用低成本完成了本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多在人均1000美元GDP時實現了城市化率65—70%。而我國1949年時僅有城市132個,市區人口僅為全部人口的7.3%。到1978年只有城市194個,城市化率僅為17.92%,處於城市緩慢發展的階段。而1978—1995年期間承包制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城市化率開始加速。1995年已有城市640個,城市化率達到了29.04%

 

從世界各國情況看,30—70%的城市化率為加速和快速發展的階段,70%的城市化率之後為穩定發展的階段。而我國正處於這個高速和加快的城市化率階段,1995年至今城市已達660個,城市人口已超過6億,城市化率已達45%,雖然低於49%的世界水平,但仍以年均1.26%的速度在增長,最高年份達4.65%的增長率。

 

中國用了三十年的改革時間解決了2億農民的進城問題,但還需解決4億農民的進程問題。如果同樣的速度將需要60年的時間,必須以成倍增長的速度才有可能在未來的20—30年,當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一時實現城市化率65—70%的水平。

 

中國現有存量住宅約145億平方米,至少還要建設240億平方米才能在不斷拆舊與拆除中實現這一目標,而長期的供給嚴重滯後,尚無法滿足這個城市化率的需求。

 

從近十年城市化進程的情況分析,外地非農戶籍人口約佔用城市住房的16.4%,外地農業戶籍人口約佔用城市住房的15.3%,兩者合計約佔用30%以上。不管這些房子是用什麼方式提供的,至少應有這麼多數量的住房,而目前的生產能力是無法達到滿足條件的,市場化的供給條件只能在其中擇優錄取了。這個競爭與選擇的手段大約就是價格了。

 

三、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中國現有城市建成區的面積約3.84萬平方公里,僅佔國土總面積的0.4%,而農村宅基地的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1.75%。如果拿出1%的國土面積來建設城市,則至少可以解決14億人的居住問題。實際中國是不缺少土地的。

 

但中國面臨著土地制度的約束性條件,無法讓農村的土地,特別是宅基地產生集中的效應,並讓農民的宅基地可以變成進城的資本。尤其是中國對糧食安全的顧慮不 得不出台嚴守十八億畝紅線的政策。於是土地在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生產與城市發展的多項選擇中成為了資源極度稀缺的產品。

 

土地是再生的資源,但土地的用途則是多樣性的。目前國土的可耕種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17%,但實際的農田只剩了18億畝多一點,其中約13—15億畝用於糧食的生產,其餘用於經濟作物等。但從土地利用的變化看,變成只剩18億畝耕地的原因與建設用地的增減直接關係並不大,而最大量的則是退耕還林的生態保護。

 

而全國的建設用地中又有基礎設施用地、工業項目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旅遊用地、軍事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等多項。城市建設用地中又有商業、辦公和住宅用地之分。住宅用地中還要分保障性住房用地和商品房用地等多類。結果最終的全部建設用地中房地產用地只剩了4.5%,而商品住宅用地就更少得驚人了,於是土地的稀缺性就埋下了招拍掛中不斷出現天價的種子。

 

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升。

 

都在抱怨政府天價地太黑的同時,也許大多數人將注意力放在了地價與房價上,尤其是關注政府的地價收入上。其實政府的地價收入都多重新回到了城市的土地之中,變成了房價上漲的基礎條件。

 

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中一個明顯的特徵正是城市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之中,所有的城市政府都在努力的改變城市的形象,不斷的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 的投入。大量的城市在建高速鐵路、公路、輕軌、學校、醫院、文體設施以及城市花園和改善城市面貌,因此許多地王的出現正在於公路、輕軌的作用;正在於城市花園的環境改變;正在於學校與醫院提供了轉項的需求。不但所供的土地被社會與投資者重新認識了,周邊的房價也在市場中得到了價值的重新認定。

 

環境的改善讓價值被重估本就是件合理的事情,而城市的建設與政府的投入又有哪個不是希望提高國民的財富與城市的價值呢?難道會有一個政府專門去想讓國民的 財富不斷的貶值、讓國民的財富越來越不值錢嗎?如果有這樣的政府,也一定會很快被國民推翻的。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與提高國民財富價值是同樣重要的事,要嚴 厲批判的恰恰是那些想用國民財富貶值來達到推翻政府執政目的的短視者。

 

而政府的大量投入和環境的改變難道不同時應提升房屋的價值嗎?

 

五、價格的提升也是一種貨幣現象。

 

請問:除黃金作為貨幣發行的後盾因素之外,又有哪個國家的貨幣是永遠升值的呢?有的貨幣在對其他貨幣升值時,對本國的購買能力也許仍然是貶值的。既然貨幣是一種長期貶值狀態,相對於不動產而言就一定是貨幣的升值。

 

請問:三十年前十元錢能買多少東西,而今天能買多少同樣的東西呢?這就是典型的貨幣現象。請問:三十年前的工資收入是多少,而今天又是多少呢?那麼收入的增長基礎除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之外,則一定是貨幣的貶值,因此才有了貨幣流動性過剩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的理論。

 

如果用銀行存款來計算,所有人都會認為存款的貨幣是在貶值的,同樣的錢辦了不同樣的事情,買不了同樣多的東西了。那麼對其他產品而言的貶值,在不動產上也同樣存在。

 

六、成本因素的變化。

 

沉默因素導致產品的價格上漲是個經濟活動中的基本現象,當糧食的收購價格提高時,糧食產品的價格也會提高,房地產也是如此。

 

土地的價格在提高,鋼材、水泥等建材的價格也在提高,使用的新材料提高了質量的同時價格也在提高,連工人的工資也在提高,最終的產品——房子的價格自然也會是上漲的。總不能購買者的收入在提高時,讓生產者的工資收入下降吧。

 

重要的是中國浪費了三十年低成本實現城市化發展的最終時機,如今不得不承受高成本城市化的現實。在石油每桶2美元時我們失去了機會,只好在大多數國家已在低成本時就實現了高城市化率的競爭中掙扎。煤、鐵礦石的低價時代已不會再來了,正視這個成本加速增長的現實,就必須容忍不動產價格的上漲。

 

七、不動產的多重功能作用。

 

從歷史的經濟週期看,不動產是幾乎所有產品中抗通脹能力最強,保值率最高的產品,許多人會在住、用的同時用房屋作為財富保值的工具,使住房在居住之外增加了許多其他的功能。

 

在所有的商品能用於起到金融槓桿作用的融資工具中,住房也是可抵押性最強、抵押率最高和最容易變現的。同時還是數額巨大、政府法律支持和允許的、有清楚的產權制度保護並且是難以作假的。

 

這種融資作用不但可以提高幫助消費,也可以有助於提供投資、生產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未來的收入流和消費能力變成今天的投資能力和實現消費的。

 

正因為多重功能的作用同時集於一身,因此增加了民眾對住房的偏好,特別是供不應求讓升值的預期長期並穩定,更促成了價格的上漲。

 

八、中國的傳統文化。

 

有恆產才能有恆心中國的歷史一直給社會一種成家立業要先置恆產的觀念。山西的大院就正式是這種傳統文化的典型表現。從零開始的置業到逐步具備規模的大院,讓人們安心和後顧無憂。

 

同時將遺產留給後人的文化,從歷代皇帝傳江山開始演變為民間的一種潛意識。沒有遺產稅,讓這種傳承的文化成為現代大多數老年人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而對年輕的一代則成為沒有私有住房的財富作為生活安全的保障就無法成家立業,讓祖孫幾代人共同為置業而奮鬥。

 

現代的農村也同樣,第一桶金大多不是用於再生產的投入,而是首先用於滿足居住改善與擴張的需求,哪怕還有吃穿的困難也要先蓋房。產的概念已超越了現實生活的能力,但卻無法改變這種觀念的存在。

 

九、精神上的一種追求。

 

支撐和維繫這種傳統文化的恰恰是生活對比中的精神需求。租被看成是一種無能和恥辱。其實房改之前全社會不都是在租房住嗎?但那時是制度讓人們無法擁有財產的權利,一旦這張網被撕破之後,潮湧般的爆發出了一股置產熱的力量,讓社會與市場在毫無準備之中被沖得七零八落。

 

於是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情況,人口普查中發現:低收入階層的住房私有化率最高,整體的住房私有化率中的高低與收入的高低成反比,反而是最高收入階層的住房私有化率最低。同樣的反比則反映在租房上,最高收入階層的租房比重反而是最高的。

 

這正是生活的對比中高收入不再為自己的生活地位與消費能力發愁,有沒有祖產不是最重要的,生活質量的好壞是最重要的。反之,最缺少精神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則不得不靠擁有住房財產來保住尊嚴與地位。

 

正是這種對比中的作用讓人們在實物財富的擁有中和精神需求上形成了反差。開著一輛小拉達車的年輕人會對奔馳車表示讚賞,並看不起電動摩托車。同樣擁有住房 的騎自行車的年輕人則不願嫁給只有拉達車而無住房的對象,互補中的精神與物質的追求中,更多的人會以擁有住房資產而驕傲,甚至看不起那些租用住房而追求高 生活質量的大款們。

 

住房在這種精神回家的追求中成為可靠的港灣,也變成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價格則伴隨著這種精神的需求而不斷上漲。

 

十、不可忽略的收入增長。

 

幾乎全社會聽到的都是中國高房價的怨聲載道,更培育出了無數的泡沫夢幻。既有人用不正確的計算方式中的房價收入比的概念來說明中國的泡沫,也有人用房價租售比來證明這個泡沫將要破裂,但卻從來沒有人承認房價的增長幅度與數倍遠遠小於收入增長的幅度與倍數。

 

如果用價格與收入的同比計算,1998年房改貨幣化時的全國商品房住宅平均價格只有1854/平方米,同樣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425/年,家庭平均為3.16/戶,則家庭年收入為17143/年,一年的收入可以購買當年的商品房為9.5平方米,8年約購買74平方米的住房。全國1998年的住房中位數面積為62平方米,則房價收入比在17以下,也就是說大部分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在16以下,少數地區的房價收入比在18左右(因為收入合理應用中位數,房價也應用中位數價格,則全國的平均房價收入比都在16以下)。

 

今天2009年的全國商品房住宅平均價格為4445/平方米,同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年,家庭平均為2.96/戶,則家庭年收入為50838/年,一年的收入可以購買當年的商品房為11.44平方米,全國的住房面積中位數約為68平方米,則8年的收入可以購買91.5平方米的商品房,6年的收入正好購買68平方米。房價收入比都平均在1:6之內,換成中位數技術,則仍是絕大多數地區房價收入比在16之下。

 

再看各自的增長情況,房價從1854/平方米增長到4445/平方米,增長了1.39倍,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從5425/年增長到17175/年,增長了2.16倍,很明顯收入的增長遠遠高於了房價的增長。

 

問題只在於平均數中只反映了一種統計中的對比情況,實際的生活中則一部分人大大的高於平均收入,而另一部分人則大大的低於平均收入,於是就出現了一些人可 以用更高的價格、更大的面積改善居住條件,而另一些人則只能靠政府的保障解決住房問題。恰恰是略低於活略高於平均收入的一群人,既不能納入政府的保障範圍 之內,又沒有充分的能力可以任意的選擇消費,但又有較高的消費慾望,於是成了被美譽為夾心層的一群,也成為不管實際情況如何也要攻擊房價與社會的主力。

 

問題還在於中國的商品房住房生產量每年僅有500萬套上下,按城市現有家庭戶數計算大約只佔2.5%(城市人口約6.07億,2億多戶),只能優先滿足那些收入高於平均值的家庭,只有當供給量大量增長時,才能用不同的產品覆蓋更大的受益群體。

 

因此在收入的增長中,特別是高收入群體收入的快速增長中,房價也就停不下上漲的腳步。試想能在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中停下收入增長的腳步嗎?試想能在資產價格 的增長中停下土地價格增長的腳步嗎?除了擴大供給之外,缺少供求平衡的條件時,房價只好承擔更多的上漲壓力了。中國加快國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只會提高民眾收 入增長的速度。

 

也許還能舉出更多的理由來說明房價必然上漲的原因,但只希望房價上漲的速度不要過快,不要超過了收入增長的條件。

 

我同樣可以舉出許多房價會下跌的理由,但至少目前這些國際上曾經出現的讓房價暴跌的理由尚未在中國出現。

 

如果經濟的下滑、房貸中的高槓桿率(中國一次性付款購房的比重超過了50%,貸款只佔全部銷售額的19%),人口的下降、家庭分裂速度的下降(這些大約都在2020年之後才開始),如果政府投入的減少、貨幣的高速升值(日本當年升值了4倍多),以及大量失業導致的收入減少、城市化率的減速等等。

 

而當下降的因素尚未出現、上漲的因素佔主導地位時,必須正視這種目前發展階段的特徵,並用對症下藥的方式解決供給量增加的問題,才有讓房價平穩增長的可能。

 

用政策的強壓硬將房價打下去的可能在中國是存在的,非市場化的經濟運行中政府的力量是可以強大到指揮經濟運行軌跡的。但這種強壓下的市場是政府的主導目的嗎?會讓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強大嗎?

 

房價只有在正確的認識與分析中才會具有理性!

 

為何要買白銀?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話說止凡除了投資下股票, 還會間中買下黃金, 買黃金的方式是在特別的紀念日子與老婆一起衝入金舖, 買了就儲起來, 錢是花了, 跟買紀念品無異, 但相信若干年後這些金飾將會價值不菲吧。

連紀念日子都拿來投資, 幸好老婆又贊成, 黃金永遠都保值, 比銀紙更甚。近年, 又加多項, 就是儲蓄白銀, 透過美國戶口買白銀ETF, 買入又是不理會, 希望他日可以有金有銀上等人。

先討論一下我對貴金屬的見解吧。雖然巴菲特曾經說過黃金是沒有用的東西, 甚至說過把全球黃金都放在一起, 可以打造一個64立方呎的正方體, 但就一無事處, 沒有利息, 沒有用途。可是, 一直以來黃金都是保值之選, 就算美國在1971年廢了金本位, 今日黃金的價值亦沒有動搖過, 看了貨幣戰爭一書之後, 對此概念更強。

說實點, 黃金的確沒有多大用處, 只要有一天所有人突然放棄對它的追捧, 它的價值可能跟石頭沒有分別, 最多只是能發出金光的石頭。這個情況會發生嗎? 可能會吧, 但我知道自從利用黃金作交易單位代替「以物易物」以來, 黃金變得一文不值這事情從未發生過, 為何在這個世代會發生呢?

閱讀過多幾本富爸爸的書籍都會知道, 作者對白銀投資非常著迷, 原因跟黃金投資概念大同小異, 但白銀比黃金多一個好處, 就是它有廣泛的工業用途, 這會把白銀消耗掉, 即日子久了, 白銀會比黃金有更大需求。正所謂物以稀為貴, 到時黃金跟白銀的價格比率自然會拉近。

不過話說回頭, 我的投資主力仍然是股票或物業, 只不過在 QE1, 2, 3之下, 儲蓄貴金屬算是多一個有利可圖的投資選擇。但請留意, 我買貴金屬亦是以儲蓄形式, 算是豐富資產類品, 我對炒賣貴金屬實在不懂, 亦沒多大興趣, 希望大家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 就去拿貴金屬炒賣一番。

投資白銀的20個理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1

SilverPriceAdvisor專欄作者Mark Thomas預計白銀價格將會在2014年底達到每盎司60美元,這意味著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銀價會翻倍。同時他還預計在未來十年內,白銀會成為表現最好的單一投資。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出了20個投資白銀的理由。

1.目前每年白銀消耗和被消費作為投資的數量超過了每年銀礦的產出,而且這種現象已經持續多年了。其間的空缺目前依靠出售白銀的人售出現存白銀來填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將很自然地轉化成價格的上漲,直到供需平衡。

2.工業領域和投資領域對白銀的需求增長速率都超過了銀礦產出的增長速率。而目前可用白銀庫存較低,慢慢這一供應會越來越緊。這都會導致白銀供需情況越來越緊張。

3.相比於昂貴的黃金,白銀目前每盎司30多美元的價格對於小型投資者和散戶有很大的吸引力。

4.大部分白銀都不是在採礦地點被擊中發現的,銀通常與其它的金屬混合在一起;許多白銀其實是鉛或銅的附屬產物。過去幾十年以來,從獲利的角度來講,這些原因使得純銀礦投資缺乏吸引力。而目前銀價終於有些許恢復,讓新的項目投資變得更為可行。所以該領域有新的投資注入,但要等這些投資形成產量的提升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5.上一次大規模發現集中的白銀礦藏導致銀價大幅下跌還要追溯到18世紀的內華達州。當時Comstock Lode礦地產出大量礦石,含銀量高達25%-50%。現在這種情況基本上沒有了,通常每噸礦石中的含銀量僅有2盎司。

6.白銀是地球上傳導性最好的金屬,黃金的傳導性也很好但價格昂貴,所以白銀的工業用途很高。

7.有1萬多種商業應用中都用白銀作為工業金屬,手錶、多層陶瓷電容器、導電粘合劑、太陽能電池、DVD、甚至一些鏡子都會用到白銀。

8.如今是數碼時代,在越來越多的電子小配件中也不乏白銀的身影,每個電話、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中都要用到白銀。電子產品的熱潮會增加對白銀的需求量。

9.2010年,白銀的工業需求是4.87億盎司,預計到2016年,這一需求量會上升60%至6.66億盎司。而目前白銀年產量僅為7億盎司左右。

10.歷史上開採出來的500億盎司左右白銀總量中,與估算僅有5%左右作為地上庫存可以供買賣交易,這是因為被工業應用消耗的白銀通常不具備回收再利用的價值。

11.黃金的情況就不同了,50億盎司已開採黃金量中,據估計有25億盎司的黃金都能夠進行買賣交易,比白銀的保存要好很多。

12.白銀的供需平衡極度緊張,目前的白銀庫存僅剩下不到一年的用量,而上世紀70年代的白銀庫存夠用11年左右。

13.ETF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開設白銀投資項目,隨著投資者的增長,這些ETF也會購買實物白銀,可交易的白銀市場的白銀存量也會越來越少。

14.白銀還有許多醫療用途,這也是一部分需求所在。

15.從2000年以來,美元的購買力大降31%;從1971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制以來,美元更是失去了82%的價值;從1913年美聯儲創建以來,這一損失達到了95.6%。從這個角度來講,貴金屬的確是保持財富的一個好選擇。

16.黃金和白銀的特性很難被其它事物所取代,其不可替代性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都一次次得到證明,也許未來也將永遠不可取代。

17.白銀與銀行賬戶不同,與美元鈔票不同,與債券也不同,這些都是有交易對手的資產或債務,白銀實物的持有不存在交易對手風險,其價值永遠不會歸零。

18.目前在實物白銀市場可供交易的白銀總量價值僅有700億美元,而黃金市場已經超過了4.3萬億美元,白銀的市場規模要比黃金市場小得多。流動性匱乏和極度槓桿作用的利用,使得白銀的價格會產生劇烈波動。

19.黃金市場的總規模是白銀市場的61倍左右,隨著白銀帶來的利益逐漸增加,有理由期待銀價上漲。

20.從二戰以來,美國政府已經出售了超過50億盎司白銀,目前並未報告有庫存。既然大量的庫存已經消失,供需平衡的問題將有很大變化。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