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狼来了:张裕、中粮、华润、光明、青啤、新希望天黑下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588.html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切重新洗牌。

2009年以来,快消品行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重量级并购层出不穷。中投集团收购来宝集团,中粮收购蒙牛,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上实食品控股,后金融危机时代,快消品行业并购吸引了市场大量的眼球。

据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度在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共发生了超过70件并购及资本事件。在该中心推出的2009年度中国快速消费品10大并购榜单中,前10大并购涉及总金额超过300亿元,增长幅度达70%。

在这场国进民退的浪潮中,中投、中粮、光明食品集团等国企均成为了“2009年度10大并购”的主角,“年度10大并购”中有四个主角是国企。金融危机后正是低价买入的好时机,拥有雄厚背景的国企、央企自然成为这波并购浪潮的先行者。

不少分析师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是经济复苏后的朝阳产业,接下来行业集中程度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并购也将不断升级。

“2010年快消品整合可能将主要集中在酒业、乳业和零售行业,这三个领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分析师罗志平表示。

先锋主力:四大集团强势整合

快消行业并购整合,大集团是主导力量。其中,中粮集团、华润集团、青岛啤酒和光明食品集团作为业内整合能力最强的泛快消品集团,接下来的动作最值得关注。

中粮集团一直醉心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凭借不凡的实力,频频发力收购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收购蒙牛,收购五谷道场,收购福临门,收购华夏长城,收购万威客,中粮一口气吞下这么多品牌,并且没有收手的意思。

涉 及粮油、食品、地产酒店、土畜、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的中粮下个目标很明确——白酒。中粮集团对外宣称,为完善“全产业链”将进入白酒行业。据悉,中粮一直 希望切入白酒行业,曾和多家白酒品牌有过接触。“以中粮一贯雷厉风行的做法,进军白酒行业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中粮的 整合下个大手笔在白酒业。

一直以来,华润集团坚持走并购路线,连金融危机也未能让它止步,整合力度也相当惊人。尽管此前一度又归于沉 寂,但金融危机后,华润集团再次亢奋。华润雪花啤酒在金融危机后,趁势疯狂并购,闪电般地并购和新建啤酒工厂近10家,再续此前神话。目前,华润雪花啤酒 销量属行业第一。以扩张并购见长的华润,在接下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动作。

青岛啤酒的并购风格则大大不同于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稳中 求胜,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青岛啤酒风格向来稳健,看准再出手。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是兼并收购最佳时机,有合适的可以 并购。目前,青岛啤酒陆续在四川、山东、江苏建新厂,也在和一些地方企业在谈收购兼并。

但分析师认为目前青岛啤酒的规模已经全国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下一步的主力应该主要放在拓宽销售渠道以及海外收购上,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推动了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影响力,所以不排除未来青岛啤酒布局海外的可能。

上 海国资委旗下的光明食品集团并购动作也非常大。并购成为光明食品“做大主业”的关键途径之一。去年7月,光明食品以15.5亿收购了上实食品持有的光明乳 业(9.65,0.17,1.79%)。接着,光明食品收购了云南最大制糖企业英茂糖业60%股权,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糖业产业集团。

今年1月12日,光明食品又宣布正在与澳大利亚亚西斯尔洽谈收购之事,尽管遭拒,但其并购做大战略思路不变。据悉,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力度的加大,光明食品将加大主业领域的收购兼并的力度,力争年内在英茂糖业等项核心主业并购上实现突破。

酒类:啤酒葡萄酒并购可能性最大

酒类行业并购整合故事最多,各类酒并购整合命运迥异。啤酒和葡萄酒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最具备并购可能性,而白酒和黄酒却被认为缺乏并购想象力。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多比较分散,竞争格局比较混乱,具有整合能力的公司正在观望,未来并购最有可能出现在啤酒行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表示。国泰君安分析师洪婷也认为啤酒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增加。

但是,“青岛啤酒接下来并购的可能性不大,”赵鹏说:“刚刚收购了山东趵突泉的青岛啤酒规模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如果说下一步收购的话有可能在海外”。

目 前,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国内最大的四家啤酒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逼近,2009年年中,华润啤酒占据市场份额16%,青岛啤酒为14%,燕京啤酒 (20.90,-0.20,-0.95%)为12%,仅这三家已经超过40%。万联证券分析师陈荣新认为,40%并非表明啤酒行业已经完全进入成熟期, “离国外60%还有较大距离,依然还有并购空间”。

相比之下,白酒的并购则充满不确定性。“白酒进入相对成熟期,一线品牌并购的可能性较少,并购应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品牌。”上述万联分析师认为,白酒行业相对成熟,格局相对稳定,难有大规模收购动作。

“白酒、黄酒并购机会不大。白酒和黄酒更多在于内部整合。像五粮液和贵州茅台,2010年更多会是整合内部资源。”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类似观点。更多分析师对汾酒和古井贡的并购不太看好。

而国泰君安洪婷认为白酒行业的并购可能性小,阻力并非来自行业集中度的加剧,而是来自于地区性垄断,“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税收流失势必阻止这种并购”。

洪婷认为未来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应该主要来源于行业外资本或者外资。“帝亚吉欧”、“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水井坊”、“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存在。

而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透露,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是必然的,而且很可能为时不远。而1月22日中粮集团表示欲进入白酒行业。而茅台也在近两年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欲望。

白酒行业的并购一旦突破,将是一场旷世大仗。

黄酒尽管存在并购潜力,但仍然缺乏想象发力。而葡萄酒行业并购则让分析师们非常感兴趣。“就酒类而言,葡萄酒的机会最大,2010年各大葡萄酒公司,像张裕和王朝,可能会掀起一番酒源产地争夺战,而新疆是个必争之地。”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表示。

目前,葡萄酒行业大多集中在中东部沿海,中西部还未普及,经济一旦转好,进口品牌以及国内大品牌就会有扩张的需求。大多数被收购的将是那些具有葡萄基地的企业,如去年12月,张裕(000869.SZ)在新疆收购了具有葡萄园的天珠酒业。

“张裕高端的酒庄酒还没上去,消费区域较小,产品还集中在中低档酒类上,此前张裕刚花了十多亿元收购山东一家银行,资金充裕,并购能力不容小觑。”北京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山西证券分析师罗胤告诉记者,最有可能发生并购的是中粮旗下的长城,从去年到今年已分别收购新疆和东北的两家葡萄酒厂,今年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布局。

日化:上海家化琵琶遮面

金融危机后,一向稳重低调的日化企业也开始暗流涌动,竞争日益白热化以及外资巨头咄咄逼人之势,让国内日化企业大声惊呼:“狼来了!”

此前,一向低调的日化巨头上海家 化(600315.SH)不出意料否认了此前媒体报道的上海市政府打算将上海家化集团转让的报道。理财周报记者从上海业内人士处获悉,该转让事宜的确已经 敲定,接盘者为香港新世界郑裕彤。在此方案形成后,双方曾试图打压股价。2009年12月1日,上海家化公告予以否认,上述人士认为,“这是比较明显的利 空打压股价行为。”

事实上,国有资本退出日化行业之意非常明显,而一直反对股权转让、强势的董事长葛文耀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关口,这给上海家化花落谁家再添一层想象。

索芙特(000662.SZ)也处于类似的漩涡中。此前,一直有传闻称,宝洁有意向收购索芙特。索芙特对此态度暧昧,表现不温不火。

从业绩表现看,索芙特近年来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索芙特盈利2005至2008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0.55%、42.19%、35.97%和33.48%,2009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7.10%,颓败之势难挽。

“目前索芙特产品认可度不够高,市场在萎缩,宝洁和联合利华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前的营销策略效果不好,所以未来很有可能寻找战略伙伴进行业务合作。”上海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乳业:小型并购很多,新希望有希望

“乳业基本恢复,竞争领域多元化,竞争强度极有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民族证券分析师刘晓峰说。

众多分析师表示,三聚氰胺导致一些小的乳企生存不下去了,再加上农业部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不规范的乳企将逐渐垮掉,所以乳制品行业的并购速度可能会加快。

陈荣新认为,乳制品如新希望(000876.SZ)等进入资本市场未来将会有并购可能,娃哈哈采取收购地方小公司的方式进行扩张,小型并购很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认为,液态奶三大龙头伊利、蒙牛、光明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购将主要集中在奶粉业。此外,三鹿整合年中完成,小乳企将是整合重点。

“乳业从三鹿阴影中走出来,此前这一块的整合处于空白阶段,接下来行业回暖后,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乳业的整合主要在第二阵营,一些区域性的龙头,比如新希望。”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此类观点。

“未 来新希望将会有大动作。”上述万联分析师称。新希望集团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布局,向北京千喜鹤增资3.2亿元。随后今年1月4日,收购安徽白帝乳业 41%的股权,至此,新希望乳业正式实现对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的全额控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则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新希望今年3月还将收购杭州双峰乳业。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已经在合肥、保定、长春、青岛等地并购12家地方中小型乳业,“最近新希望发了8亿公司债券,我估计是在为下一步的收购 做准备,除此以外,新希望今年将会对这12家乳业进行品牌上的融合,打造自己的品牌,未来新希望应该还将继续收购二三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乳业品牌。”赵鹏 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3

中國電影,狼來了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596.html

2012年2月18日,這一天還是來了。當天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將從13%提高到25%,而中國每年進口美國影片將從當下的20部增加到34部。這一消息在國產電影的深水裡掀起了巨浪。

中國電影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面臨WTO協議的壓力,逐步放開電影市場也是既有承諾,新協議達成依舊脫離不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老套情景。根據易恩 諮詢的數據顯示,2011年度票房突破131億元,雖高於2010年的101.72億元,但是這一年當中,影院的銀幕數量也從6000塊激增到9200 塊,稍加計算就可以發現,票房28%的增幅遠遠低於銀幕數量50%的增長,因此豐富優質的影片成為院線的稀缺資源。而新增的14部進口影片應景進入,院線 也已經清晰地看到票房增長的明天了。

 

其實除院線以外,觀眾更會毫無風險的從中受益。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除了20部分賬大片,其他30部電影以進口「批片」的形式引進。然而 新協議下,進口分賬大片提升至34部,每年進口片的總額將超過60部。這意味著觀眾每星期都可以看到進口電影與國產電影在自己面前短兵相接,而觀眾們需要 做的只是坐享更多優質影片帶來的視覺盛宴。

然而對於那些曾經躲避好萊塢檔期以求生存的國內電影來說,生存空間無疑在短期內面臨被擠佔的危險,國內電影製片方也自然感受到了壓力。這是當下熱錢湧動的國產電影市場一劑猛藥。

雖然業內已滿是「狼來了」的呼聲,然而好在這種壓力並不陌生,在1994年底,美國電影《亡命天涯》被首次放行作為引進片登陸內地,那是中國電影界 的第一次恐慌。在這近20年的時間裡,從當時引進名額每年僅10部,直到2001年從10部提升至20部,後又逐漸提升到當下的50部。每踏出一步都會引 來不安,但每一步都更坦然。

強力的競爭對手總會強迫中國電影走入更為良性的軌道。如影評人張小北所認為,「粗製濫造的國產電影將遭到殘酷淘汰,那些有機會進入市場的國產製作會 更加重視電影本身,而不是那些非市場因素的運作」。加入WTO十年來,不管國內的電影人是否已經調整好心態,該來的總是會來。雖然這種「陣痛」是短暫抑或 長久尚屬未知,「不破不立」的洗牌過程對於國內電影製作方來說終是繞不過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7

退市狼來了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606/18285575

星期一本欄講恒指見頂,引來兩類電郵,一類駡許沂光,話佢嘅說話不足信,另一類就問去邊處買票聽許沂光、施永青、馮志堅講座。大家想聽六月十日晚上講座嘅話,請打電話去23128800查詢。
恒指是否見頂,見仁見智,不過近期恒指走勢差劣,接連破位跌破150天平均線,加上日股潰不成軍,純粹睇走勢,係令人憂慮嘅。
我地並非日日鮮短期炒家,對股市唔驚得咁多,總之唔炒孖展,以充足現金持貨,可以瞓得着覺,否則嘅話,晚晚美國方面傳來不同消息,一時話聯儲局退市,一時話聯儲局維持買債步伐,足以令到你心緒不寧。目前股市之上升下跌,與央行放水有關,聯儲局係大阿哥,個個睇住伯南克有乜動靜,伯南克講任何一個字,都要小心度過,佢份工真係好難做,開水喉放水梗係容易啦,但何時閂水喉,閂水喉嘅速度,煞費思量,故此有位朋友對左丁山講:「我懷疑伯南克已經部署退市,但又驚一旦突然宣佈,世界股市反應太大,故此依家由聯儲局高層輪流放風,等市場逐漸習慣『狼來了』,聽得多咯,隻狼(閂水喉)先至真正現身,市場反應就冇咁驚慌啦。呢啲係超級強國嘅超級期望管理嚟㗎!」
是否如此,我地無從得知,一味靠估而已,但市場上游資太多,則是事實,既然太多游資到處流走,遲早出現亂子,央行都係慢慢收緊一啲,才是正路。但資金太多,唔等於你我及中小企有錢,只是落在銀行手上,而銀行偏好減少風險,鍾意借錢俾大企業,是故在商界亦出現貧富不均現象,大企業揸住幾百億現金,中小企就缺乏周轉性嘅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美國大消費品(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集團如P&G,Mondelez,Johnson& Johnson,Anheuser-Busch InBev等居然以大蝦細,最近話畀啲廣告公司聽,佢地找數期會延長至75天甚至120天,而唔係現時嘅45天,搞到啲廣告公司紮紮跳,為之嘩然。喂,P&G廣告費要75天先至肯畀錢,廣告公司去邊度搵錢周轉呀?P&G話可以低息貸款畀廣告公司喎,真係搵老襯,明明要找數就唔找住,借番錢畀廣告公司要計利息,利率上升又怎麼辦?不少廣告公司係中小企,點同大企業揮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037

狼來了!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655446

  這一回,狼!真的來了!

  一月九日,中國農產品(149)突然再次宣布合股兼供股,我不以為然;本周一永義實業(616)接著又突然宣布合股兼供股,我馬上驚覺,狼!真的又來了!

  今天,果然又見明豐珠寶(860)宣布合股兼供股,10股合為1股,1股供2股,每股供0.3元,該股剛於去年四月供過股,當時是2股供1股,每股供0.08元,服了吧?

  看情形今年的合股、供股潮又揭開了序幕,爭相倣效者快將陸續有來。

  於是,我不得不把早前於0.118元買入的民豐企業(279)於0.106元止蝕賣掉,幸虧這幾天曾經於0.118-0.113元之間套了兩次價,損失不大。

  也許有人會笑我過於敏感,可我是驚弓之鳥,每見風吹草動必定先避風頭,以免出了事之後才來後悔,何況當日買入民豐企業之後,其股價並未如我的預期般尾隨威利(273)炒高,後者更如我所料般由發出盈喜之後次日最高價的0.199元大幅跌至今天最低的0.129元,跌幅高達35.2%,加之供股潮又似乎正在蔓延中,若說威利及民豐企業不甘寂寞,也快將伸手也不為奇,畢竟是此系股份也是劣績斑斑嘛!怎能不提防?

  別以為這幾天大市回升,形勢大好,看看一些「莊家股」,可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部份的跌勢十足即將供股的「衰款」,例如中國3D數碼(8078),昨天從0.28元大插至0.182元收市,我還道快將宣布供股哩!卻原來是發盈警,今天再進一步跌至低見0.159元,而我仍不敢下手,仍在等其宣布供股的機會才下手。反而是同系的無限創意(8079),剛完成供股一個多月又宣布10股合為1股,拖累股價今天又跌了20%而收0.04元,較其供股價的0.08元跌掉了一半,同時還宣布即將改名為「易還財務」,這個名又確是改得既合時、又夠「絕」!

  其實,公司合股與供股,事前都是有跡可尋的,例如企展(1808),上月八日發了盈喜之後曾經高見0.29元,哪料到隨後天天下跌,幾乎跌足一個月,完全沒有反彈之力,今天最低跌至0.128元,較之0.29元跌幅高達55.86%,而且仍沒見止跌的跡象,唯一的解釋是有春江鴨獲得了消息,今天任何價位賣掉手上的股份,日後可藉某種途徑補回,供股或者是配股就是其中一種途徑。

  再看看華保亞洲(810),自上月初跌破去年九月的供股價0.1元之後緩緩下跌,也是幾乎跌足了一個月,今天午後跌勢突然加劇,大跌15.3%而收0.061元,這種跌法十足十即將合股兼供股的模樣,誰敢撈底?

  所以,近期發現類似的股份千萬不可隨便貪便宜而撈底,寧願真的宣布了合股、供股之後才撈底反而更為安全,就像今天的明豐珠寶,一宣布合股兼供股即大跌46.5%而低見0.038元,我則「膽粗粗」於0.04元撈了底,且看這兩天能否有利可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71

本輪A牛第一個狼來了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259332

626日,在銀行半年結資金緊張及「空軍」肆虐之下,內地三大股指期貨幾乎全跌停板,滬深股市合計有2000多隻股跌停。滬綜指狂瀉7.4%,創今年「119慘案(當日滬綜指急挫7.7%)」以來最大跌幅,與深成指齊創5周新低。「爆倉」重災區深圳創業板指數曾瀉9.06%,收市跌8.91%,創18個月最大單日跌幅。

滬深指數於短短兩星期內從高位瀉近20%,從傳統技術分析角度看,行將進入「熊市」;值得留意的是,相對滬深股市過去一年大漲1.5倍的「槓桿牛」,這樣的調整其實並不算太誇張,悲觀者甚至可以說遠未跌夠。然而,我要再強調,最重要的是,這次集體「去槓桿」主要來自管理層的硬指示;我在26日收市後,就先後收到不同股友有關監管機構在7月前必須收水的消息,部分更是早一個星期的信息,可見內線人早早已經確認A股的出逃信號,前一周起連日拆倉。因此,這跌市不是系統性風險所致;這一刻,亦不算是信心問題;這是要達到管理層的期望。當然,如果管理層指揮棒的時機掌握不好,導致市場信心崩潰,那就要糾正我的上述看法。

Picture 

根據上述推論,A股是否跌夠,關鍵不在估值,也不在圖表上的技術支持,而是看管理層的指揮棒,等阿爺的集結號。A26日暴瀉後,中國證監會當日就急開腔穩信心,表示股市近期大跌,是之前上漲過快的自我調整,是市場運行規律的結果,有流動性波動、投資去槓桿等因素疊加的原因,但強調支撐股市的因素仍在,包括改革紅利釋放、流動性總體充裕和居民總體資產配置等利好因素沒有發生改變;加上經濟企穩趨勢更見明顯,各項「穩增長、調結構、促民生」的措施將持續發力,而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627日,人民銀行減息及定向降準,如此「雙拳出擊」是200810月以來首次,市場推算可釋放4000億至7000億元人民幣。市場分析人行出重拳的原因多多,有說冀挽救A股信心,也有說希臘「脫歐」及銀行破產風險升溫,但不論什麼原因,我個人視之為訊號。

6月調整因關水喉,管理層給股民來一課「狼來了」教學,即中證監所指:「大跌是之前上漲過快的自我調整,是市場運行規律的結果,有流動性波動、投資去槓桿等因素疊加的原因……」現在放水是態度轉向,即中證監提到:「改革紅利釋放、流動性總體充裕和居民總體資產配置等利好因素沒有發生改變……」訊號清晰不過。

當然,儘管A股見底,回升初期的沽壓不會輕,因內地股民習慣保留虧本貨沽獲利貨,所以回升之路將會段段見沽壓。不過,這些都是後來者關心的事,要緊跟市場節奏,最重要還是留意,在調整初期已按指示離場的「醒目資金」是否重新進場,因為這個領頭羊訊號才是關鍵。

Picture

現在看法是確認了,行動依據的執行及判斷則是來自趨勢。根據上證(000001.sh)的中長期走勢,我們不難發現,月線圖中的MA5(五個月移動平均線)是一個簡單判斷市勢的客觀指標。簡單講,上證指數在MA5上運行,繼續執行低買策略;指數在MA5下運行,轉為高沽策略。再簡單一點,MA5上下判牛熊!總之,此刻現水平,A股值博正此時!(但這個結論只限A股,港股還有其他因素要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0

聯準會的三個考量 將讓利率走錯路? 美國六月升息?官員頻喊狼來了

2016-06-06  TWM

經濟成長加快、就業情況改善、通膨接近目標,聯準會用這三個理由暗示六月升息。

但仔細看看,這三個理由似都存在一些謬誤。

美國的利率正在定升,聯

準會決策人要你對這一

點深信不疑。根據聯準會一項會議紀錄,「大多數與會人」都說,如果經濟狀況持續改善,六月分升息「可能是恰當的」。兩個區域性聯準會負責人並且說,今年稍後還會再兩度加息。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近期

發表談話指出,在美國經濟持續好轉的前提下,未來數月之內就會調升利率水準。

這個說法,立刻被解讀成聯準會極有可能在六月中旬或七月底的利率會議中做出升息決定。

不只葉倫,包括費城、舊金山、聖路易等三地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近期也都大談升息,搭配美國經濟數據的正面表現,市場上已經有愈來愈多人相信,美國升息已經箭在弦上。

物價未超標

卻想收緊金融政策

這麼說,提高利率,已經廣獲聯準會內部的支持,現在欠缺的只是令人信服的道理而已。

根據聯準會的會議紀錄,選在六月加息基於三項考量:「經濟成長腳步在第二季加快、勞工巾場情況持續改善、通貨膨脹逐漸接近(聯準會)二%的目標。」

經濟回春與勞工市場走穩

可以讓人放膽加息,但將它們本身視為加息理由,卻好像是中央銀行必須採取行動,不能讓這些好消息傳得太瘋一樣,很不合情理。

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出現漲幅過高的可能,倒是提高利率的奸理由。但根據這項會議紀錄的說法,通貨膨脹目前明明還在標準以下,聯準會卻已經迫不及待,要先動手收緊金融政策。

克利夫蘭聯準會估計,市場預期今後十年的年均通貨膨脹率為一.七五%。所以說,既然還沒有達到自己宣布的通膨目標,聯準會這時提高利率也於理不通。

或許它有其他考量。會議紀錄中出現「正常化」的字眼透露出一些端倪。許多人認為我們享受低利率的時間已經過長,這情況很不正常,聯準會也有同慼。

或許這些中央銀行的決策

人,也想多爭取一些一旦經濟不景氣時運作的空間:利率已經這麼低了,就算再想降低也低不了多少,既然如此,何不在經濟表現還不錯的時候先將利率調升?

此外,聯準會訂的通貨膨脹「目標」,可能根本不是目標。因為如果是目標,聯準會對於超標與不達標兩者的關切應該大體相當。

通膨設上限

恐將扼殺景氣復甦

但在實際操作上,聯準會似乎非常刻意要避免通膨率超過二%,而不在意通膨率不到二%。換言之,所謂「目標」其實是一種上限。

看起來通貨膨脹率低於二

%,似乎是一件好事。但聯準會應該搞清楚它的目標究竟是什麼。一再達不到目標,也會損及這個目標訂定之初的價直。

設定一個通貨膨脹目標的

好處是,它使物價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預測:你可以確定明年物價會比今年高二%,後年物價會比明年高二%。

但聯準會讓通貨膨脹低於

目標的時間持續越久,實際物價水準偏離目標的幅度也就會越大。

但當通膨跌落,經濟出現我們在二00八到0九年經歷的那種收縮時,為通膨設立上限的作法也有危險。

如果在非常時期維持通貨

膨脹上限,聯準會不會容許為了彌補前一次通膨跌落,而出現的暫時性補漲——這樣的政策會扼殺景氣復甦。

換言之,聯準會如果真想取得更大斡旋空間,以便日後經濟出現萎縮時可以採取行動刺激經濟,就應該重新考慮它設的上限,而不是考慮調高利率。

同時,聯準會應該「正常化」利率的觀念也有問題。因為有鑑於非中央銀行所能控制的經濟狀況,低利率或許才是往後新的常態。說「高利率本身就是死胡同」這話的時機已經近在眼前。

似乎我們也只能用這樣靠

不住的假設,才能解釋聯準會目前的計畫了。

聯準會應該「正常化」利率的觀念也有問題。

非央行能控制的經濟狀況,低利率或許才是新常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2

狼來了?高凈值人士如何應對CRS

隨著中國政府就CRS(金融資產共同申報準則)實施有序推進,很多高凈值人士對於個人金融資產信息透明化日趨重視。在“狼來了”的高呼中,各類關於CRS的解讀鋪天蓋地,卻往往導致盲人摸象的結果。所以,我想借此梳理一下CRS的適用人群等基本內涵,讓大部分不必為CRS擔心的高凈值人士釋懷。當然CRS是一個涉及反避稅的嚴肅話題,本文也將通過探討CRS引發的稅務影響提起相關人士對於稅務合規性的關註。

CRS涉及人群

一日收到一位朋友的問詢,CRS實施後6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銀行賬戶將被申報,我該做什麽呢?我問他,你有海外銀行賬戶或其他金融資產嗎?他說沒有。我又問,難道你不是中國公民?他說,是中國公民。我告訴這位朋友,CRS的申報與你無關,因為CRS涉及的只是“非居民”金融賬戶。作為中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賬戶,屬於“居民”賬戶,不是CRS的申報範圍。

如果讀者的情形與這位朋友相同,大可舒一口氣,也不必再深入研究下文中關於CRS的技術探討。反之,如果你作為“非居民”在任何CRS協議簽署的101個國家/地區擁有金融資產,那就有必要細讀了。

涉及申報的金融資產

大家需要了解,CRS協議國家/地區會參照經合組織(OECD)的範本來采集申報信息,範本中對於涉及申報的金融資產可以大致歸納如下:

1.非居民在協議國家/地區銀行賬戶中的現金及各類理財產品;

2.非居民在協議國家/地區保險機構購買的保險產品;

3.非居民在協議國家/地區設立的投資基金中持有的LP投資份額;

4.非居民在協議國家/地區設立的信托;

5.非居民設立的海外公司在協議國家/地區銀行賬戶中的現金及各類理財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OECD的範本沒有對資產設定最低申報額,只是對金融機構實施客戶盡職調查的繁簡程度以100萬美金做了劃分,這便是我們看到中國稅務機關起草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以600萬元人民幣賬戶余額來劃分不同盡調程序的出處。在一些CRS的解讀中,人民幣600萬元以上的賬戶被說成了稅務稽查的對象,或認為個人將賬戶分拆到600萬元以下即可避免申報,豈不笑哉。

稅務影響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了中國居民應就其全球收入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CRS申報的第三方信息將幫助稅務機關了解納稅人的收入狀況,以加強征管。因此,對於本應就全球收入申報納稅的中國居民必須對於自身的稅務合規性引起重視。

同時,CRS所涉及的稅務合規性還不止於個人自身。上文提到個人設立的海外公司賬戶,也屬於CRS的申報範疇,稅務機關收到CRS報回的信息後,可能會註意到一些海外公司其實與某個中國企業存在關聯關系而進一步詢問與企業相關的稅務安排(比如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是否合理等)。

CRS的應對

對於CRS的應對,首先要明白,信息申報並不等於全額納稅,因為有些金融資產的收入並不涉稅(如保險的投資收益)。因此,你對於自身資產的涉稅性質要有所了解,而不是一心去逃避申報。其次,盡管目前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中還沒有相關反避稅的規定。但“實質重於形式”的征稅理念已被各國稅務機關廣泛接受。所以個人應對CRS的稅務規劃必須遵循這一理念,而不是簡單地做一些連自己都無法解釋的安排,如自稱他國公民,卻終日住在中國境內等,結果只會適得其反。而擁有海外企業賬戶的人士也應在CRS正式實施前自我評估海外企業賬戶信息報回後的稅務影響,積極完善企業自身的稅務合規。

隨著全球數字化的迅猛發展,國與國間金融賬戶信息自動交換指日可待。這預示著各國的稅務征管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高凈值人士在關註CRS落地的同時,更應密切留意中國稅務機關對於個人反避稅的實施進程,依據自身與家族的特質制定合理的籌劃方案,以坦然面對這個全新征稅時代的到來。屆時,釋懷這個詞將適用於每一個積極面對、合理籌劃的高凈值人士。

(本文作者為普華永道中國私人客戶服務中區主管合夥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67

豐田電動車聯盟成立 中國車企面臨“狼來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025.html

W020180105565461597932.thumb_head

曾被輿論稱其在電動汽車領域頗為“保守”和“搖擺”的豐田汽車在公布其電動汽車產品規劃後不久,就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據外媒報道,日前,日本鈴木、斯巴魯以及豐田集團的大發工業和日野汽車4家公司決定加入由豐田汽車公司主導的電動汽車技術研發新公司,以共享相關知識、降低成本、加速研發進程。

此舉雖屬情理之中,但在意料之外,令不少人大跌了眼鏡,沒想到一旦決定走上發展純電動汽車道路的豐田汽車,會在日本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聯盟。部分國內人士開始擔憂,在大眾汽車之後,豐田汽車的動作也如此迅猛,在國內市場本就略占優勢的自主品牌電動汽車企業,是否將再度面臨“狼來了”的境地?

近日,據共同社和《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鈴木、斯巴魯以及豐田集團的大發工業和日野汽車這四家公司將承擔部分研發經費,並在2018年1月以後陸續向新公司各派遣數名技術員,但上述四家公司暫時不會向新公司註資,而是視研發情況再作決定。如此一來,加上原有的豐田、馬自達和電裝3家企業,這家新電動汽車公司將成為7家大型日本企業的聯盟。值得強調的是,它們在共享電動汽車領域最新技術的同時,還將充分發揮各自強項,鈴木、大發主攻小型車、斯巴魯則致力於中型車、日野將以商用車為中心,從而構建起一套適用於各種車型的完整電動汽車基礎技術體系。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始終堅守在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領域的豐田汽車“野心”之大,布局之廣、之深,超乎想象。

豐田為何會有此舉?原因很簡單。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全球汽車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在美國發展得“風生水起”的豐田汽車,也不得不在丟失了2016全球銷量冠軍寶座之後,重新開始審視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產銷國,其總裁豐田章男就多次公開表示:“中國市場是豐田最重要的戰略市場,是牽引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目前特殊國情決定,純電動汽車才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主力軍,既不是豐田力推的混合動力,亦不是其引以為豪的燃料電池汽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共銷售60.9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總量為50.4萬輛,占比超過八成。

至少在當下的中國,純電動汽車就是王道。已經成為全球銷售汽車最多的大眾汽車尚且及時作出調整,並早在2016年巴黎車展上就宣布I.D.純電動車品牌問世,並承諾首款量產車將在2020年上市,同時通過南北大眾和江淮大眾迅速在華展開布局。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豐田汽車又如何能坐得住?

那麽問題來了,隨著跨國車企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日益重視,並頻繁動作,中國電動車企業的未來就因此而堪憂嗎?

我們可以用毛主席的那句口號來回答這個問題:“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首先,從消費需求端來看,SUV已經用鐵的事實證明,自主品牌並不比合資品牌差,中國消費者也早已過了只有合資品牌好的非理性消費階段,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汽車消費者願意選擇自主品牌,並相信自主品牌,排除補貼等因素,這一趨勢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也將愈發明顯。

其次,從生產端來看,只有中國企業才能更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近年來,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在產品質量、性能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目共睹,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也是如此。況且“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具備先發優勢的自主電動汽車企業已經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占據了一定市場地位,並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大眾還是豐田,從戰略布局到產品上市,恐怕在近期還是難以迅速從根本上撼動自主品牌純電動汽車企業的市場地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應該正視中國純電動汽車企業目前在研發體系、產品競爭力方面的現狀,提升空間還很大,只有拋卻各自為政的錯誤理念,在電池、電機和電控三大核心技術領域開展持續的協同創新工作,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保持優勢地位,並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更好的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71

金融開放不是“狼來了”,防範金融風險亦是核心命題

新一輪中國金融開放的序幕已經拉開。

“一行兩會”近期密集發力,諸多促進金融機構對外開放的措施已經有條不紊邁開腳步,一批外資金融機構已經在路上。例如,4月27日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獲得銀保監會批準籌建,這是首家獲批的兩岸合資消費金融公司;5月2日,銀保監會發出關於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複通知。從金融監管看,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先後下發監管文件。

“無數例子已經證明,合理有序地推進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繁榮和發展,反之則會帶來危機和蕭條。”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5月19日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不過,如何在這一輪金融開放中把握先機,防範金融風險,仍然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金融開放需要有效發揮“鯰魚效應”,促使境內外金融機構形成良性競爭;另一方面,面臨中國經濟轉型,在推動金融開放和防範金融風險兩大核心命題下,練好內功顯得尤為關鍵。

加速市場國際化的必然之舉

回顧過去四十年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成就不難發現,中國目前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規模也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金融的國際化水平、監管水平、業務產品均還跟不上。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指出,這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經濟需求不符,與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中產階層增加、財富增加、人口老齡化等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不符,因此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市場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數據顯示,中國資本市場占全球比重已從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三大債券市場,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從45%提升至65%,中國的保險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前景也十分廣闊。

但比較而言,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國際化程度依然較低。比如外資銀行資產規模占比從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外國投資者在中國股票市場股份占比僅為1.15%,在中國債券市場僅占2.44%,外資在保險業占比最高,但也僅為6.1%。

“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嚴重落後。”朱民表示,“因此,開放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個和國際接軌的國際化的中國金融市場。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做的。”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此前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宣布的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正是金融業實現自身改革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金融業開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場準入;二是金融業務全面放寬;三是信用清算、評級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業開放,增強市場透明度和競爭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資本市場以“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舉措進一步保駕護航。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必然要求中國的金融業走出去,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會產生‘鯰魚效應’,將使國內金融業更具國際競爭力,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從而給全球補充流動性。”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指出,加速金融開放不會有“狼來了”,目前中國的銀行業已經全面領先全球,在防風險和監管標準上更是執行最高要求。例如,中國銀行業在全球率先全面實施了《巴塞爾協議Ⅲ》,而美國、歐盟都沒有完全實施。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祁斌認為,推動金融開放的政策需要真心實意地落地,希望世界上先進的金融機構到中國來並取得成功。首先,如果這些外資金融機構成功了,中國就有更強大的金融體系、更強大的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崛起;其次,有真正優秀的競爭者,中國金融機構才會成功。

不過,金融業對外開放要註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陸磊稱, 第一,標準的一致性是市場主體和市場本身變革的基本趨勢;第二,行為監管工具箱的創新是監管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在這樣的趨勢下,陸磊認為,中國依然存在亟需加強的短板。他舉例說,比如人民幣的儲備功能建設,在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之後,人民幣跨境使用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據IMF統計,2017年官方儲備中人民幣儲備規模為1128億美元,占比為1.23%,還遠不足以肩負穩定全球貨幣市場的功能。

有效平衡開放與風險的關系

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指出,引入的外資機構必須具備優秀的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雙方監管機構保持良好的溝通。

陳文輝說,我國對外開放必須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開放不是“一刀切”,要講互利互惠。那些贊同開放、支持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就能從中國乃至全球金融開放的成果中受益,那些懼怕開放、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和地區,只看重短期的收益,長期競爭力一定會受損。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有擡頭的趨勢,中國一定要倡議開放共贏,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與會專家達成共識的是,金融監管與金融風險防範應當為深化金融改革和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從理論上分析了金融市場混業經營的弊端,他表示,混業經營的業務在增加金融機構業務多樣性和競爭力的同時,也放大了道德風險和利益沖突,對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管理和金融監管形成了挑戰,帶來了跨行業、跨市場、跨區域的風險傳遞。混業經營帶來的風險可以被歸納為:業務不透明的風險、道德風險、監管套利、投資者保護不力。

總結混業經營的四個風險可以發現,混業經營自身存在一個內部矛盾,孫國峰把這個矛盾稱為“混業悖論”。他強調,金融控股集團內部不同的金融業務存在著跨行業、跨市場傳遞的風險,因此需要建立內部的防火墻以隔離這個風險,進行穿透式監管。

同時,不少金融業內人士和學者已經意識到,技術帶給金融行業的沖擊。陸磊表示,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對金融業構成了系統性沖擊,“可以看到,金融要素新業態對整體的金融供給造成沖擊,由此形成了對經濟行為一系列的供給沖擊。”

對此,陸磊給出金融監管三個變革的基本方向。第一,標準的一致性是市場主體和市場本身變革的基本趨勢。第二,行為監管工具箱的創新是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可以預見未來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信息的準確性及其濫用。據此,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技術演變方向在於,“一要以更為權威的數據庫及時校正和對沖虛假信息,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統籌建設金融業綜合統計和金融業基礎設施;二是要建立雙峰監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勢或被誤導的事中消費者保護和追索機制。”陸磊稱。第三,則是要在法規上借鑒涉眾欺詐處理中的集體訴訟的合理內核,全面提高欺詐的社會成本。

“最後一點,金融業對外開放要註重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陸磊表示,面向新時代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國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引進來、走出去那麽簡單。

科技對金融監管帶來沖擊,反過來科技也能夠為監管所用。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總裁董俊峰的觀點是,監管科技有助於降低監管成本,提升行業發展健康程度。他認為,發展監管科技的意義主要是有助於應對金融創新帶來的挑戰,有助於覆蓋市場多層次主體的風險識別,有助於把控安全性與便利性的平衡。而評估監管科技對於行業各方的價值,他認為可以從監管、市場和公眾三方面來探討:監管科技將顯著助力監管部門,將有效服務市場主體,最終實質上將服務於民。

金融監管敢於亮劍、敢於碰硬

陳文輝指出,要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銀保監會將始終堅持“監管姓監”,堅決落實好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各項要求,有效解決金融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逐步建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

堅持“嚴”字當先、敢於亮劍、敢於碰硬,堅持嚴罰重處,始終保持整治銀行保險亂象的高壓態勢,紮緊制度籠子,防止野蠻增長,為對外開放保駕護航。同時,監管幹部還要努力做到“忠、專、實”,成為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監管人才,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當前,銀保監會正在進一步修訂完善《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制度,並在加緊制定出臺關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保險代理人等一系列新的監管配套制度。同時,我國正在自主推進的保險監管制度體系——“償二代”建設,已在全球與美國RBC標準和歐盟償付能力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並向亞洲國家和地區推介。

陳文輝指出,金融監管法規也將和國家經濟安全制度做好銜接,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做好配套制度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根據銀保監會在官網發布的《穩中求進從嚴監管切實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前三個月共處罰銀行業、保險業機構646家次,罰沒合計11.58億元,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12家次;處罰責任人員798人次,罰款合計2861.85萬元,取消任職資格及禁止從業107人。

銀保監會指出,下一步,將繼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深入分析金融亂象成因,進一步加強補齊制度短板工作,從根本上、源頭上遏制金融亂象的發生;始終堅持強監管、嚴處罰的執法導向,提高監管能力,增強執法科學性;以罰促改、懲前毖後,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保障金融穩定。

全球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協會(GARP)總裁、首席執行官理查德·阿波斯多利克(Richard Apostolik)提出了在緩解系統性風險方面的一個提議,即建立一個獨立的、能夠進行全球性合作的、得到監管部門和業界信任的研究機構,利用保密且脫敏的數據進行分析、開發、研究,高效地、準確地為需求方提供分析結果和解決方案。他也強調了風險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在整個組織內部提升對於風險的認知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是解決整個問題的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48

姚余棟:金融開放不是“狼來了”,而是會帶來鯰魚效應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必然要求中國的金融業走出去,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會產生‘鯰魚效應’,將使國內金融業更具國際競爭力,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從而給全球補充流動性。”5月20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當前中國金融行業對外開放措施加速落地,4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銀保監會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舉措》,其中包括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等多條對外開放具體舉措。

以此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擔憂的聲音。例如中國市場對外資銀行大幅度開放,中國的銀行是否能經受得住沖擊,是否會威脅中國金融安全與穩定?

姚余棟認為,加速金融開放不會有“狼來了”,目前中國的銀行業已經全面領先全球,在防風險和監管標準上更是執行最高要求。例如,中國銀行業在全球率先全面實施了《巴塞爾協議Ⅲ》,而美國、歐盟都沒有完全實施。

5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資產質量方面,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余額1.77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85億元;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03個百分點。利潤增長方面,一季度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5222億元,同比增長5.86%,增速較去年同期上升1.25個百分點。

姚余棟指出,銀行業現在壞賬已經逐漸減少、利潤猛增,今年是拐點,明年可能就會否極泰來,銀行業會有一個大的發展。此外,直銷銀行雖然是國外發明的,但成就在中國。中國直銷銀行發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國外銀行已經無法相比。此外,姚余棟指出,過去幾年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資產規模已經發展壯大至12萬億元,螞蟻金服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企業出海輸出金融科技,都代表中國金融行業實力已經大大增強,如果加速開放,會產生鯰魚效應。

中國金融行業加速對外開放,未來老百姓可以獲得哪些外資金融產品?姚余棟指出,保險和養老服務可能是將來外資金融機構發力的重點。他指出,中國將來也會進入超老齡社會,需要在全球分散老齡金融產品的風險,包括保險產品具有很大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