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20131015 非理性繁榮 傳染性貪婪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des6.html

昨天看到 Shiler得到炸藥獎,有點覺得好玩

大概上個星期和Kevin聊天 問他論文題目時候,說起小樣論文中引用的證券市場相關數據都是跑Shiler個人網站抓的。跑網站一看原來是他。

因為我大約05年前後開始寫blog,最開始在space 就是用的這組名詞


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 /Robert Shiler

傳染性貪婪infectious greed/Alan Greenspan


非理性繁榮正是Shiler 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書名。單就書名就抽象的表達了幾乎所有的內涵。


沒想到隔了一個週末就看到他得到炸藥獎 有趣。


話說為何我用這兩個名詞作為博客的題目


說來兩個緣由

第一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提醒 雖然最後還是在金融危機中虧錢哈

看來無論如何的提醒總是沒法避免犯錯。


第二 我覺得這兩個英文比較難記哈

特別是exuberance哈。所以為了記住單詞特意選了英文做博客名字 每天可以看到。


其實呢在我看來何為非理性,何為傳染性。這是結果論還是前置的?

這是泡沫過後的貌似睿智的批評還是後視鏡裡看到的全貌?


要是真牛B 就應該學Paulson 直接在非理性和傳染性中賺上10B刀,那才是牛B這才是可證偽的。

這才是需要在沒有成功前承受足夠壓力。以至於要去中央公園跑步。

事後的評論不過是理論正確更多是學術價值。更多是歷史性描述和一般性的積累。

價值比事前判斷小99%


so 經濟學教授去炒股如果不是內幕消息我相信不會比普通平民老百姓好多少。


當然社會需要知識的積累 這是另外層面的東西。


總結下,非理性的繁榮 和傳染性的貪婪幾乎是泡沫的充要條件。

但是文字的描述無法前置判斷。

以此恭喜shiler 得到炸藥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02

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傳染性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46

中國的金融結構與國際金融市場是相對隔絕的,最簡單的實例就是,過去一年裡新興市場出現的多次動盪都絲毫沒有影響到中國,人民幣仍然維持穩步升值之勢。然而,鑑於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國際市場對中國影響有限,並不代表中國不會影響國際市場,比如說,中國建基項目的降溫已經導致澳元匯率大幅下跌。

與實體經濟影響相比,中國金融市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一直都被忽視了,特別是因為全球化深化以後,中國本來就從未爆發過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至直接信貸市場的違約也鮮有嚴重的事件發生。

可能正是從未發生才是可怕之處,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又有誰想過會演變成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呢?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的確遠遠不如美國,但對潛在風險的低估可能正是令風險轉化為大規模危機的催化劑。而且與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同,澳元貶值的過程是相對「溫和」,但金融市場危機的傳染就是傳染病一樣,具有極高的爆發性和極強的衝擊力。特別是考慮到中國龐大而混亂的影子銀行市場最近頻繁出現無法償付貸款的問題,沒人知道中國信託市場打破「剛性兌付」會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也沒人知道會不會傳染給國際金融市場,但我們不應該忽略這個風險。

過去幾年,海外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持續增加,特別是中國政府在08-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製造的「信貸狂潮」以後,下圖顯示了各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的變化:

(白線代表歐洲銀行,黃線代表英國銀行,藍線代表法國銀行,紅線代表德國銀行,橙線代表美國銀行,綠線代表澳大利亞銀行;注意它們的縱坐標是不一樣的)

 

因此,西方銀行對中國大陸的總敞口高達7090億美元。澳大利亞銀行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明顯是增長最快的。另外,香港銀行也對中國大陸有約1500億美元的敞口。

鑑於澳大利亞實體經濟本來就高度依賴於對中國的出口,同時澳大利亞本身的經濟規模就相對較小(其銀行敞口占澳大利亞GDP的9%),所以應該可以認為,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是最容易給中國傳染的。

此外,澳大利亞的銀行業還高度依賴於海外的短期融資。雖然上圖沒有顯示海外銀行對中國敞口的期限,但它們的期限要長於澳大利亞銀行資金來源的期限毫不奇怪。

西方銀行增加對中國信貸敞口的原因莫過於被借錢給中國客戶所能賺取的更高利息所吸引,畢竟主要西方國家長期實施的零利率政策已經衝擊了銀行業的淨息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95

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傳染性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46

中國的金融結構與國際金融市場是相對隔絕的,最簡單的實例就是,過去一年里新興市場出現的多次動蕩都絲毫沒有影響到中國,人民幣仍然維持穩步升值之勢。然而,鑒於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國際市場對中國影響有限,並不代表中國不會影響國際市場,比如說,中國建基項目的降溫已經導致澳元匯率大幅下跌。 與實體經濟影響相比,中國金融市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一直都被忽視了,特別是因為全球化深化以後,中國本來就從未爆發過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至直接信貸市場的違約也鮮有嚴重的事件發生。 可能正是從未發生才是可怕之處,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又有誰想過會演變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呢?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的確遠遠不如美國,但對潛在風險的低估可能正是令風險轉化為大規模危機的催化劑。而且與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同,澳元貶值的過程是相對“溫和”,但金融市場危機的傳染就是傳染病一樣,具有極高的爆發性和極強的沖擊力。特別是考慮到中國龐大而混亂的影子銀行市場最近頻繁出現無法償付貸款的問題,沒人知道中國信托市場打破“剛性兌付”會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也沒人知道會不會傳染給國際金融市場,但我們不應該忽略這個風險。 過去幾年,海外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持續增加,特別是中國政府在08-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制造的“信貸狂潮”以後,下圖顯示了各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的變化: (白線代表歐洲銀行,黃線代表英國銀行,藍線代表法國銀行,紅線代表德國銀行,橙線代表美國銀行,綠線代表澳大利亞銀行;註意它們的縱坐標是不一樣的)   因此,西方銀行對中國大陸的總敞口高達7090億美元。澳大利亞銀行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明顯是增長最快的。另外,香港銀行也對中國大陸有約1500億美元的敞口。 鑒於澳大利亞實體經濟本來就高度依賴於對中國的出口,同時澳大利亞本身的經濟規模就相對較小(其銀行敞口占澳大利亞GDP的9%),所以應該可以認為,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是最容易給中國傳染的。 此外,澳大利亞的銀行業還高度依賴於海外的短期融資。雖然上圖沒有顯示海外銀行對中國敞口的期限,但它們的期限要長於澳大利亞銀行資金來源的期限毫不奇怪。 西方銀行增加對中國信貸敞口的原因莫過於被借錢給中國客戶所能賺取的更高利息所吸引,畢竟主要西方國家長期實施的零利率政策已經沖擊了銀行業的凈息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97

胡曉煉評接管安邦 「規模大傳染性強」

1 : GS(14)@2018-03-12 02:05:06

【明報專訊】中保監上月宣布接管安邦人壽,被問及往後會否發生私營企業被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接管的類似事件,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在政協記者會上指出,部分機構規模大,一旦發生風險市場傳染性比較強,會跨市場、跨機構和跨領域傳染,對這些機構的風險需高度關注。

胡曉煉指,有問題的公司出現高負債、迴避監管、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資產負債表脆弱的問題,當市場環境、監管環境變化,便會暴露風險。處理風險的過程中,當局採取分類施策的做法,對槓桿過高的公司督促去槓桿,對偏離主業的公司要求回歸主業,對於極端情況監管機構會直接接管。由於風險化解和處理平穩,不會在過程中出現再產生重大風險。

中財辦:成立金穩會為填補漏洞

她續稱,除了處理風險,還要積極填補漏洞,當發現機構套利、規避監管、在灰色地帶遊走,監管機構立即出台監管辦法,才可令一個或幾個機構的問題,不會演變成多個機構的問題,「不會從一隻狼弄成狼群」,最後造成系統風險。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則補充,國務院去年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就是要監管現有機構監管不到位的制度漏洞,因為過去這類集團跨行業,可以鑽監管漏洞,所以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採取一些措施,相信隨著監管到位,可化解風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26&issue=20180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6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