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鄧達智堂妹 賣樓修200年祖屋

1 : GS(14)@2016-03-08 16:15:38

逾200年的祖屋,曾荒廢數十年,鄧子怡花了一年多,將它復修居住。



【專題籽:一樓一故】時裝設計師鄧達智是屏山鄧氏後人,多年來宣揚屏山傳統文化,十多年前已將具300多年歷史的祖屋復修及居住,是努力保存屏山傳統的原居民。除了鄧達智,那裏還有其他有心的原居民,就是鄧達智堂妹鄧子怡,四年前,她將跑馬地600呎的自住物業賣掉,部份資金用作復修半間祖屋。她已經在復修後的祖屋居住約半年,她與哥哥希望完成老父心願,將整間祖屋復修。


進入鄧子怡的家前,她先帶我去附近的覲廷書室與其堂伯父的祖屋參觀,連同鄧子怡祖屋,這些舊屋均以青磚建造,但外牆有麻石作底,她說:「屏山歷代人才輩出,不少人有功名,有官職可用麻石建屋。我家祖屋200年前已建成,比1870年落成的覲廷書室更具歷史。」覲廷書室是一級歷史建築物,她與堂伯父的祖屋卻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作為屏山鄧族第26代後人的鄧子怡,對於祖屋不在歷史建築之列,沒有感到可惜,「我在村中每條巷走過,全村仍有19間青磚民居,除了堂兄鄧達智保育祖屋,這是第二間,餘下的大多空置了。」根據香港歷史文物維修資助計劃,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業主,可向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申請資助,資助額最多100萬元,「我不會告訴別人花了多少錢去復修,是超過100萬元,接受資助其中一項條件是需對外開放,我不想我的家變成動物園,任人參觀。」她將跑馬地約600呎的屋賣掉,其中100多萬用來入讀全球最大廚藝學院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學校,餘下的就花在復修祖屋一事。我以為她是新界原居民,先天條件較城市人優勝,男丁有丁權,即使她是女兒身,成功亦可靠父幹,她卻伸出滿是燙疤的雙手給我看,「我是紅褲仔出身,15歲已在叔叔的酒樓幫忙洗大餅(碗碟),在酒樓炒餸出菜。」鄧爸爸是藥劑師,鄧子怡6歲時,鄧爸爸破產,至12歲小學畢業後,舉家移民澳洲珀斯,她憑標致面孔,中學時,每個暑假便飛往台灣及日本拍廣告賺零用錢,大學到英國修讀設計,畢業後做平面模特兒、時裝及珠寶設計師、時裝品牌行政總經理及空姐等,為生活努力工作。



鄧子怡所住位置是祖屋的後門部份,圖中還未翻新的屋頂是正門,快將進行復修。

屋內門前的對聯,是九十多歲的鄧爸爸親筆所提。

客廳原是天井,所以地下鋪上大麻石,復修時在兩旁加建屋簷,封簷板雕有立體花鳥圖案。



二樓的飯桌由屏風改造而成,屋頂樑瓦中仍保留傳統瓦頂屋的透光窗,並以玻璃封起來。

設計師用鄧子怡堂兄留下的雀籠作大廳的燈飾,傳統與現代並存。

鄧子怡是廚藝導師及食譜作家,常在家中鑽研烹調技巧,西式廚房中設有灶君。



交通意外重傷 學廚走出陰霾

祖屋在他們移民後空置而荒廢,尤其鄧子怡現居部份,老房子在七十多年前被一分為二,「我居住這邊是後門,祖先有養馬,現在我丈夫畫室的位置,原本是馬槽,而現在全屋佔地最多的廚房,以前是穀倉。」十多年前,她回流香港生活,祖屋的木樑已霉爛斷裂,瓦頂長滿野草,部份牆壁倒塌,當時她已計劃為父親實現復修祖屋的願望,這計劃卻一直待至2014年才正式開始。2010年,時為空姐的鄧子怡發生交通意外,盆骨嚴重受傷,雙腳肌肉萎縮,「雖然身體很痛,還患有抑鬱,但如果整天困在家中,往後只會這樣生活下去,所以逼自己走出去,學自己喜歡的廚藝。我從小已經煮中菜,師傅要我幫他教廚,要我考廚師牌,2011年我獲粵港澳專業廚藝大賽冠軍時,整個人都貼滿運動肌肉保護膠布。」如今她已康復,活動自如。2012年賣樓,2013年到法國學藝一年半,2014年中回港,聘請古蹟復修專家協助維修祖屋,「當時這裏佈滿高至腰的野草,我擔心有蛇,朋友不停揮棍,確定沒有蛇才敢進來。」為取代損壞的青磚,她要向儲下倒塌祖屋青磚的鄉親購買,復修專家亦用浸過防蟲藥水的木柱做新木樑,又到內地訂製瓦頂、陶瓷窗花、陶瓷欄杆等,亦經常與任職工程師的哥哥商量,「為了復修祖屋,我看過很多關於傳統建築的書,了解建築結構及圖案寓意。現在的客廳原是天井,加了封簷板裝飾,板上的雕花參考鄧氏宗祠及覲廷書室的封簷板設計。」鄧子怡說。一般民居使用綠色陶瓷窗花及欄杆,但她改用藍色,「我曾修讀設計,認為灰色青磚與藍色陶瓷對比較強,這隻藍色我稱為景泰藍色,在國內工廠訂製,燒了三次才成功燒出我需要的藍色。」這景泰藍色是參考覲廷書室的陶瓷窗花,但鄧媽媽卻認定它是不祥色,裝上藍色陶瓷後,九十多歲的鄧爸爸就因病入醫,至今已在老人院休養逾四個月,仍未親眼見到完成復修的半間祖屋。鄧子怡的童年在這間屋度過,「天井在風水有聚財作用,但我小時候覺得天井很潮濕,希望有舒服的家居環境,曾叫爸爸把屋拆掉,起一間三層高的新村屋。」及後她在澳洲、英國及法國住過,想法有所改變,「這是我出生的地方,從前圍村女渴望往外走,現在反而想回歸。世界不同地方會努力保育他們的文化及建築,我住在一間有200多年歷史的屋,為甚麼不去珍惜它?現在屏山只有屋可以保育,四周環境已經完全改變。」屏山文物徑是香港首條文物徑,1993年12月開始,串連新界傳統村落祠堂、書室及廟宇等歷史建築,變成旅遊景點,既有旅遊收入,又可保育歷史建築,構思兩全其美,至今屏山仍常有中西旅客參觀。不過,除了被列為景點的歷史建築,屏山在這廿年經歷巨變,大部份兩層高的青磚屋,早已變成三層高丁屋,四周平原變成馬路、鐵路及高樓大廈。



鄧子怡收藏不少外婆從六十年代起親手縫製給她與哥哥的香囊。

兩歲的鄧子怡坐在門檻前拍照。



九旬老父住院 趕工重建回憶

原本計劃用三個月完成復修工程,結果需時一年零三個月,既花時間又花錢,後悔嗎?「雖然沒有金錢回報,但值得的,因為是爸爸的心血,大部份是按他的回憶作藍本,加上我的設計去做,用600呎的屋換上現在1,600呎的屋,還能去法國學藍帶,不是很划算嗎?」餘下半間祖屋會在數個月內展開復修工程,「現在爸爸住在老人院,這屋是爸爸的,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心願,以免變成遺憾,所以要盡快復修,他稍後可以回家看。」復修祖屋既是鄧子怡的個人感情,也是傳承父親的希望,還能宣揚保育,鼓勵其他擁有舊建築人士珍惜歷史。



復修前,屋頂長滿野草,部份瓦片也掉落。

祖屋復修前,逾90歲的鄧爸爸(右)在天井拜神,祈求工程順利。



宋朝扎根新界 建祠堂書室

鄧氏是新界五大宗族之一,新界屏山鄧族歷史悠久,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鄧族粵派一世祖鄧漢黻因官位「承務郎」,由江西遷居廣東岑田(即新界錦田),至十二世紀,粵派七世祖鄧元禎與獨子鄧從光由錦田遷居屏山,鄧元禎被尊稱為屏山派一世祖。鄧族在屏山定居後,先後建立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及洪屋村等「三圍六村」。800多年間,興建不少傳統中式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用作供奉祖先、團聚族群及教育後人,不少仍保存至今,如鄧氏宗祠、聚星樓、覲廷書室等。如今屏山已被高樓大廈及鐵路包圍,屏山鄧族仍保存一些習俗節慶,象徵鄧族的文化,也反映香港新界傳統習俗。



有700多年歷史的鄧氏祠堂。正門不設門檻,以示五世祖身居要職。

鄧子怡復修祖屋時,參考了覲廷書室的藍色陶瓷窗花及封簷板。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8/195200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2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