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南车10年股东大会纪要 红一方面军 流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ea1.html

11.05.30 中国南车10年会

 

 

时间:11.05.30上午930

地点:世纪金源大酒店二楼第九会议室

人员:赵小刚董事长,公司高管,不到10名投资者

 

   公司每年都会在会后安排一定的时间来与投资者做交流,并且由赵董亲自解答。在投资者提问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记录一些内容。

 

会议纪要:

 

 1. 问:对信息披露的问题?车的实际使用年限?分红的约定?

答:卲,承诺25%,但实际分配的利润占可分配的30%多。

  

   .,机车的实际使用寿命一般都在30年,报废要看实际情况,有的使用频繁些,20年就废了。在84年左右从美国进口的内燃机车,用了就不到20年,主要是因为后期五零部件维修,只能通过拆解来换。 同时还要看个行驶公里数通常第一次大修是120万公里,第二次80万公里。

 

 

2.问:研发35亿的去处?

答:赵,要使公司的科技水平处于前列。不仅在轨道交通,在延伸产业上也是。公司拥有很多种子业务。要做的是把核心技术怎么扩展到其他领域去。使他们在未来的几年产生大的效益。

 

3.各季度报表业绩不均衡的问题?

答:主要是不同月度生产的品种不一样,利润上会产生差异。货车09年需求开始回升,预计11年接近08年的水平。六月京沪高铁就要开通,所以5,6月的报表会很好看。

 

 交流会

4 问:对股权激励的看法?

  答:赵,虽然量上很少,但是作为一个制度安排,不搞是0,搞了就是1.这次激励也是涵盖了公司300多名人才。

 

 

5 问:大的经济环境对公司的影响?资金需求?

  赵:也看了不少的经济学家的观点,有的认为差不多了,认为中国的发展有过热的程度。目前国家的调结构,铁路的发展是受鼓舞的。南车的业务里也有3~4项受鼓励,有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

   一年前访问美国时也提出修建高铁,还要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计划。

   铁路对节能减排贡献巨大。欧盟统计30%的能源消费来源于交通,而铁路只占消耗的1%多(此数有些记不清了,总之很低)。也在号召中日韩同意标准,实现互联,这样也能促进和平。

 

  中国的中长期规划是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12~13万公里。十二五的投资比十一五增加40%。路网通车里程也在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现在不光一线城市堵,二三线城市也是。轨道交通也是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占交通出行的比例,巴黎是70%,东京86%,北京是50%,上海是36%。空间还很大。

  日本的新干线2000多公里跑着8000量的车。中国8000公里的高铁才有5000辆车在运行。

  采购少是随着新方式和费用上有关系。车辆比建设上有个滞后。上海十年前建的地铁到现在还在增购。目前上海平均每公里5辆车,纽约是14辆车。所以这块还是一个持续的行业。

  海外直接投资业拉动国内产业。

  风电目前有泡沫,但是很多企业还在上。南车进入这个领域时只有20家企业,目前已经七十家。但是很多都是组装没有核心技术。公司已经掌握低电压穿越,(在低电压时也能顶上去。还开发了高原风机。

 

6问:价格问题?怎么确定?铁道部领导更换是否有连锁反应?高铁定位?海外产业创造的价值?

 答:赵,城市轨道交通都有地方的交通公司,招标是市场机制的形成。首先看技术标,各选两名,然后看价格和交货期。不是完全靠价格取胜。目前主体总共有6家,南北车各3家。

  进入这个行业很难,主要是安全门槛。

  铁道部是议价,分析成本,适当加利润。现在公司从铁道部剥离出来后有一定的话语权。

国外也是市场行为,效益比较好,竞争较强。效益是南车的优势,是排第一的,主要是成本,故障低。

  曾经与沙特当地公司合作,对当地高温条件做了两面的调研,最后因为报价低没有做。

 

7问:15年新产业比例?

 答:赵,15年目标20%。西门子,阿尔斯通是从大的电气公司向轨道交通扩展。南车是在电气方面有很多的先进技术,只要做些适应性改进就可以了。在新疆的一个领域测试,各项指标都不错。

 

 IDBT

 IDBT是上个世纪发明的大规模电路。一个芯片上有上亿个元件。公司主要开发6000伏以上的。这个领域以前国内都是进口。南车有个大的半导体企业,08年收购了一家英国的公司,作为研发,原来生产六寸的,国内生产8寸的,两年后投产。

  完成从芯片到切割封装所有的20多道工序。、

  市场容量不是很大,主要应用在电网,机车车辆,高压变频,都是在1700伏以上的

  电动车以后会专门做,高电压的能做,向下延伸就容易。

 

8问:国内招标?海外市场情况?

 答:赵。动车组到明年5,6月前都满了,货车还有一次。虽然高铁降速,但是用的还是380的车。其实采购250的对南车更为有利。京沪线用哪种,最后要看客流。还有一站式,中间停靠的比例,最后通过实践看哪种车更适合。360的车跑时速300公里安全性能更高了。

   目前所有国外项目都是概念,真正开工的只有土耳其。从国外决策机制看没有三五年是不够的。

  CRH6是一种城际列车,主跑160公里,最高可以跑200公里,主要用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的城市之间,市场很大。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9问:研发费用?质保金?

 答:计入损益的是24.5亿,有10亿计入资本开支。质保金主要发生在动车组与风电上。风电占比2%多。动车1%多。总计4个多亿。

 

10问:今年100380动车完成情况?京沪计划92列,最大是多少?250380的生产线能不能一起做?

  答:赵,跨线运输只是个主观的判断,明年四纵四横联网会对客车有个爆发性增长。

      计划会有微调,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四方生产250380的生产线转换很快,不需要调整设备。

 

11.动车组的终身费用是新车的两到三倍,维修基本要送回生产厂,所以后续的收入也不少。动车的作为可以转,向反方向转化座位就可以了。普通工人人均工资在5万左右。380一列4.5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8

銀基集團的分析與遐想 流星524

http://xueqiu.com/2001129767

銀基集團(00886)是我自其上市以來一直關注的企業,股價從2009年4月份上市以外已經有3年多, 一直備受外界爭議,早在2009年IPO不久,就因證券監管部門對五糧液的「調查門」事件而涉嫌「五糧液低價」進貨受到牽連,致使其股價急跌,主要股東兼 主席梁國興更是」為擴闊本公司股東基礎」,冠冕堂皇的減持1億股,減持價格較當時市價3.09元折讓11%的2.75元,從減持價遠低於招股價3.45元 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梁主席真可謂是「菩薩心腸」,大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家境界。然而,銀基集團之後卻走出了一波大行情,配之以當然是高業 績、高增長,更令人心動的則是其高分紅,連續兩年高達98%、99%的分紅率,以及不斷引進新代理的白酒新品種,在恆生指數從近25000點跌至 16000多點的2011年中股價始終堅挺,每逢有大幅調整,都是急速回升,可謂是熊市中一朵難得一見的「奇葩」,梁主席更是於2011年期間不斷高價增 持自家股票逾1000萬股,與2009年的低價減持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此「低賣高買」令人費解,然而到了2012年2月下旬,距離2011/2012年財 報截止日的2012年3月31日已經近在咫尺,梁主席從容減持8250萬股,每股配售價為6.18元至6.62元。

從低賣、高買、更高賣的幾次動作來看,是巧合嗎?其實只要是細心的讀者,通過分析定期財報的蛛絲馬跡,就能發現其中奧秘。3年來本人不斷跟蹤其定期報告及公告,今結合其近期公佈的2011/2012年財報,從以下7個方面梳理其上市以來的運作軌跡,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

1、銷售收入(200X年是指截至200X年3月31日的年度數據,200X年末是指200X年3月31日,下同)

銀 基集團的銷售收入從2007年的不到10億元,升至2012年的將近30億元,5年內增加上至升2007年的3倍,不能不說是一個傳奇。雖然收入節節升 高,但國際銷售佔總收入的比例卻一直在下降,由2008年的55.5%下降至2012年的23.5%,管理層曰是「由於我們有效率地發展中國市場之渠 道」,讀者可能會說是銀基後來新代理了許多新品種的結果,但其實銀基的國際銷售收入的絕對金額也是呈現逐年下降態勢,從2008年的8.25億元下降至 2012年我不到7億元,這是否與2009年的五糧液的「調查門」事件有關就不得而知了。銀基集團的收入分部很有意思,酒類一股獨大,香煙、物業基本忽略 不計,也不知道管理層這麼分類說明有什麼意義,在此懇請HK監管部門,就放過銀基一馬,不要披露這收入分部數據了。

2、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

如 果說2012年的銷售收入上至升2007年的3倍很驚人,那麼應收賬項餘額的增幅則超過了100倍,從2007年3月31日的1500萬元上升至2012 年3月31日的15億多元,2010年至2012年呈現跳躍式的增長,2010年3月31日應收餘額還不足5000萬元,到了2011年3月31日就上升 到了7億元多,2012年3月31日進一步上升至了15億元多。2011年度收入22.2億元的當年收入中有6.7億元是沒收到款項的,2012年度則更 有意思,當年29.7億元的收入對應的應收款餘額高達15.4億元(應收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8.3億元)。如果你觀察2011年9月31日的中報,你會發 現2011年9月31日應收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了6.1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我來解釋一下,就是說上年半年的收入16.1億元中有6.1億元是沒收到款 的。

各讓人費解的是資產負債的應收項目表列示,2011年度的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是合併列示的,合計7.1億 元,做財務的都知道,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的風險是不同的,尤其是經銀行承兌的票據,其風險基本為零,而一般的應收賬款如果未做特別說明均是無抵押無擔保, 其風險是要高於應收票據的。我長這麼大,還頭一次看到這種合併列示的。不知道其後管理層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還是出於其他原因,管理層2012年披露的中報 增列了應收票據科目,並對上年的比較數據即2011年末的應收合計7.1億元作了重新列示(應收款4.7億元,應收票據2.4億元)。

更 有意思的是2012年的中報和年報的應收數據,中報中還顯示應收賬款為7.7億元、應收票據為5.6億元。但是到了2012年度數據,應收賬款增至 14.4億元,應收票據只有區區0.9億元了,應收合計15.4億元中的74%為應收5名客戶的款項,而上年應收合計7.1億元中的54%為應收5名客戶 的款項。應收合計15.4億元中的66%為逾期未超2個月內,29%為6個月-1年,而上年應收合計7.1億元中的92%為逾期未超過2個月內。而管理層 也於2012年破天荒的計提了3500萬元的壞賬準備,

應收合計不斷增加,而且應收合計中絕大部分時應收賬款,應收5名客戶 的款項佔應收合計的比例不斷走高,賬齡在增加,壞賬準備也開始計提了,這說明什麼?壞賬風險出現了?以後風險是否會上升?我不知道。一般來說,應收賬款的 真假及質量決定了銷售收入的真假及質量,從而影響淨利潤的真假及質量。

3、銷售費用

銷 售費用佔收入的比例從2008年的5%上升至2012年的12%,(2007年數據未能獲得,所以引用2008年數據),2012年銷售費用為3.45億 元,比2011年的2.03億元上升了70%,而同期報表顯示的收入增幅為34%,同期公司人員數量增幅為13%,銀基集團稱主要是銷售及市場推廣人員成 本以及廣告及宣傳開支增加。是CPI太高?是促銷力度加大?大家自己判斷。

4、分紅派息

公 司自2009年IPO以來,2010年度和2011年度總計每股派息0.815港元(2010年32.7港元/ 股,2011年48.8港元/ 股),與11.9億股相乘,總共派息9.7億元, 與IPO募集資金相比(3億股X3.45港元/ 股=10.3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不到10.35億元),基本把IPO融來的錢分光了。反映到銀行存款餘額來看,2009年末的銀行存款高達9.8 億元,2012年末只剩下1.6億元,1.6億元中的5200萬元還是已抵押受限的。經營來經營去,錢到哪裡去了?分紅去了,計入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去 了。2012年難啊?去年業績上去了,但銀行存款一直在縮水,2012年中期不分紅屬於意料之外,年末分紅5仙則是意料之中了。

5、現金流

一 直感覺銀基集團很特別,不需要投入大額資本開支的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光靠經營就能產生現金流入,賺來的錢全部可以分紅,不需要再投入,多好啊,呵呵。但是 經營活動的前提是收到現金的。2012年中期銀基沒有分紅,美其名曰要為旺季備貨,2012年中期淨利潤4億元多,大家也動動手腳動動腦,看看存貨的上半 年末及全年末餘額增加了多少吧。

6、企業形象

企 業形象大家看看媒體就知道了,1)開店家數:曾幾何時說今年要開店至XXX家,還說到某年某月開店至XXXX家,大家看看現在到底有幾家吧。2)網上電子 商務:連續N期定期報告都提了,千呼萬喚最近一期報告看到了網站地址,網上銷售如何呢?沒看到數據,管理層分析也沒提到,就給了網址,大家自己判斷吧。 3)投資者信心維護:這方面管理層絕對是應對有方,遇到上半年業績差時會說「由於中秋啊,元旦啊,春節啊多是在下半年(會計年度為3月31日,因此下半年 為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因此企業一般下半年業績要好於上半年」;遇到不分紅時會說「備貨應對旺季啊,全年分紅不會少於XX%啊」;遇到分紅少時 則會說「料擴大規模減派息,料帶來更高回報啊」等等。遇到網絡流傳渾水會出報告的名單中有銀基集團時,銀基稱其自己是香港公司,不是內地民企,因此不能一 概而論等等4)形象店電話號:基本上多是XXXX886,,你說NB不NB。

7、投資者接待

最 後再來說說投資者接待,銀基沒有自己的投資者接待部門,委託的是博達浩華財經傳訊(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封電子郵件過去,石頭沉大海。第二封過去,回覆我 說已經轉交管理層,過了若干天回覆來了,內容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她把中報、年報上的數據和文字黏貼給我了。第三封過去要求進一步解釋,回覆我說,已經反映 管理層,管理層說屬於敏感信息,靜寞期。這是我所接觸的上市公司中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

但是在企業宣傳方面,銀基是不乏餘力 的,看看銀基集團網站,你會發現盛事回顧欄和投資者關係欄目中不乏xx酒提價(不好意思,我從沒看到XX酒降價,可能媒體上說的XX酒降價與銀基無關)、 與XX簽訂年度訂貨合同、於XX地會見投資者及分析員、XX投資者會議、XX論壇等等。

8、管理層變動

2010 年9月17日 , 據港媒報導,銀基集團(00886)行政總裁陳升鴻及總財務總監鍾偉文宣佈辭職,下週六(9月25日)生效。銀基當時收市後發出新聞稿,重申二人皆因服務 合約屆滿離任,公司業務將繼續正常運作,並指陳升鴻留任為非執行董事,繼續參與制定銀基業務策略。有機構投資者隨後與陳、鍾兩人接觸,他們稱最初加入銀基 是負責協助公司上市,加上市場有更好發展機會,於是決定離開。銀基委任執行董事王晉東接替鍾偉文,出任總財務總監。陳升鴻留任為非執行董事,原財務總監鍾 偉卻沒成為非執董,是鍾自己決定服務合約屆滿離任還是另有隱情?我不知道,大家自己判斷。

總結及結束語:

從 以上基本面分析,結合股價技術分析,再結合有關銀基集團的各類媒體信息以及大股東的股票買賣行為,不知道讀者有什麼感悟。港股通上有過一篇文章,是由一名 大學教授發表的內容,大概內容是說「凡是最後爆煲的企業,先前總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徵兆」,我當時看到該文,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是觸 動了我的,哪位好心的朋友,可以把該大學教授發表的內容貼出來,以供大家學習。

嚴正聲明:以下只代表個人看法,未通過分析蓄意來謀取違法和任何不當利益,也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特此聲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84

我什麼說配股是一種相對文明的圈錢方式 (招行也不是火星來的) 流星壹派

http://xueqiu.com/3391435809/24555681
 一般認為,定向增發不直接從二級市場「抽血」,有助於減輕再融資帶來的壓力。可實際上,隨著限售股的解禁,定向增發最終還是要公眾投資者一起來買單。而且,定向增發的門檻過低,其實施較少受到二級市場走弱的拖累。即便公司每股淨資產與市場價格出現小幅倒掛,定向增發也並非不可能完成。由此,低門檻與易操作使得更多定向增發出現帶給二級市場總的壓力實際超過配股方式

  假如招商銀行採用定向增發方式,再融資計劃的實施或許不會拖得這麼久過去的一年多中,有的銀行股股價比招商銀行更逼近每股淨資產,但通過定向增發成功實施了總額超過500億元的A+H再融資計劃

     事實上,招行剛拋出再融資方案時,就有部分股東建議不如改為向巴菲特定向增發H股。招行高層對此曾回應,「配股是同股同權,兩地都要配股。如果通過定向增發,H股股東不會同意的。」而在市場人士分析看來,招行之前一次再融資也是採用配股形式,原因同樣因為大股東不願攤薄股權。

  如果招行選擇配股方式有這樣的初衷,對中小股東是好事,反映出大股東對公司長遠發展的信心。

    在再融資「猛於虎」的A股市場上,有必要促使大股東對再融資更加理性與負責,增強對「再撈一把」行為的遏制。

  在無法改變中國這個以圈錢為己任的大環境前, 應該倡導由大股東參與的配股成為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多方面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其一,受到現金分紅政策的牽制,提高股東回報。
其二,減輕再融資帶給熊市弱市的「抽血」壓力,並在配股價格的確定上有利於中小股東。其三,讓上市公司承擔配股失敗的風險,避免再融資「獅子大開口」。控股股東不履行認配股份的承諾,或者代銷期限屆滿,原股東認購股票的數量未達到擬配售數量70%的,即宣佈配股失敗。其四,配股受到規模限制,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30%。


  對招商銀行來說,A股配股申請獲得證監會核准,不等於其實施配股已經沒有了需要邁過的坎。其中,時間窗口的選擇仍是最大考驗。很顯然,操作難度遠大於定向增發的配股,更能體現出市場自主博弈,其結果相對比較理性。

  為何主板在IPO暫停後仍無起色?其實,問題不僅僅在於宏觀經濟欠佳及資金面不寬裕,還與今年以來的再融資規模猛增有很大關係。過度發展的再融資,不利於股市融資功能與投資功能的平衡,加劇了A股市場的疲弱。面對銀行股潛在的再融資需求,以及其他公司可能提出的巨額再融資計劃,建議監管層引導上市公司把配股作為再融資的主要方式,從而給過於「火熱」的再融資降溫,減輕再融資帶給二級市場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0

SENSE隨筆140808流星捕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08/sense%E9%9A%A8%E7%AD%86140808%E6%B5%81%E6%98%9F%E6%8D%95%E6%89%8B/

欲上青天摘星斗 填平東海不揚波 (金世遺詩)
SENSE隨筆140808
流星捕手
執筆人:蟬

〈流星捕手〉
在野外仰望夜空,幸運的話我們可能會看到 流星meteor掠過。 這麼美麗的景象來自一些在宇宙漂流,大小不一的碎片,以極高速度衝向地球,穿越大氣層時磨擦並燃燒所產生。 這些碎片或稱為 “太空塵stardust”,被認定是45億年前大爆炸The Big Bang,各種星球形成時剩餘的物質。 科學家一直希望獲得完整的太空塵,用以研究太陽系形成時存在的物質狀況。Stardust_pre-launch

NASA在1999年發射了一艘迷你太空船:Star Dust號,企圖收集原始的太空塵,然而要“捉住”太空塵並不容易。 它們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漫遊”,要捉住它們有兩種途徑: 或者以低 爆破壓力rupture pressure的物料讓太空塵穿過並吸收它的衝力,原理就像電影中特技人從高處跳下所準備的紙皮箱一樣; 要不則以高爆破壓力的物質,如製作避彈衣的Kevlar物料,去擋住太空塵,但它們便會像子彈一樣受壓而變形。

NASA的解決方案是: 利用一種稱為Aerogel的物料去製作一枝巨型網球拍,以打壘球時接球手的“軟手softhand”方式去接住太空塵。 這個計劃取得很大的成功,Star Dust不負眾望完成任務,經過12年跟隨過3粒彗星後,在2011年退役並從此在宇宙飄浮,成為一顆300公斤的 “太空塵”。
stardust

大家定必以為這種稱為Aerogel的物料肯定是NASA獨家研究的高科技產品。 但其實Aerogel早在1931已被發明,而且可以輕易在ebay買到。 究竟為何一種已被發明80多年的物料會成為NASA太空任務的重心技術呢?

〈果凍是液體還是固體?〉
大家應該吃過 果凍Jelly,即使沒有吃過,也應該接觸過果凍狀的東西, 例如護膚品,理髮用品等,它們是一種 “凝膠gel”: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的狀態。 以果凍為例,一旦放進嘴裡便會“溶化”,變成液體。

到底凝膠是甚麼東西? 30年代美國一名原為農夫的化學家Samuel Kistler便提出這個問題。 他認為所謂的凝膠是被固體包圍住的液體,其外圍的固體呈現網狀mesh。
果凍外圍的網是由 gelatin明膠(a.k.a.魚膠)形成,由膠原蛋白collagen衍生出來。 膠原蛋白是身體內製造皮膚和韌帶等連接結構的原料。 明膠的溶點是攝氏35度,當我們將果凍放進嘴裡,體溫會令明膠網溶解並釋出當中的液體,造成果凍的獨特口感。

Kistler在發現這個網狀結構是連結著的整體後,便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凝膠的網狀結構和液體是可以分離的。*** 他嘗試將凝膠內的液體蒸發,但結果連網狀結構也一併分解,直至他在McBain和Charles的協助下完成一個相信靈巧的實驗。
他們先以酒精替掉一種凝膠內的液體,並將其置於高壓釜內,以酒精浸住並加熱。由於外在壓力太大,即使溫度已經高過沸點,凝膠內的酒精只能在原地氣化,並且留在凝膠內。 由於氣化在網狀結構內完成,結構得以保存。

Kistler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認為明膠作為網狀結構實在是太脆弱了。 接著他作了很多嘗試,分別以 氧化鋁、二氧化錫、卵清蛋白和 二氧化矽等造成凝膠狀,皆能成功地提取其網狀結構。 1931年Kistler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他的研究結果,並將成功提取出來的網狀結構稱為Aerogel。***

〈掌中的天空〉
在眾多成份的Aerogel當中,以二氧化矽所做的Silica Aerogel SA最為特別。 它佈滿著氣孔:超過99.8%是空氣,剩下來的是相連的矽。由於極低的密度,它的重量只有空氣的三倍,握在手上幾乎感覺不到重量。aerogel_peter

在淺色的背景中的SA是幾乎完全透明的,好像只是一團霧,它甚至比同樣以矽製造的玻璃更難察覺得到。 雖然SA沒有玻璃那麼透光,但由於它密度極低,而且矽的結構細小得幾乎沒有可折射的平面,令它看起來有一種奇幻的感覺。

而在深色的背景中,SA會變成天籃色。 這是由於顏色不同的光擁有不同的波長,反射的程度也不一樣。 人們之所以看到藍天,是因為一種稱為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光學現象。 但瑞利散射只在空氣粒子量相當多時才會出現,即使在一個極大的空間也難以發生。 然而SA充滿空氣和迷你平面的結構讓散射出現在極小的空間之內。

Aerogel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其超級隔熱的性能。*** 它就好像極多層的隔熱玻璃一樣,能有效地阻礙熱力的傳遞。 由1996年開始,NASA已經大量採用Aerogel來做太空船內的隔熱部件。試看附圖便可觀察其隔熱效能有多好。Aerogelflower_filtereda

然而時不與我,在Aerogel發明的那一年,Ernst Ruska發明了電子顯微鏡,物理學界蜂擁研究各種物質的分子結構,發明出眾多高效的大眾物料,如尼龍nylon、鋁合金和玻璃纖維等。加上當時能源成本低,Aerogel的最佳應用— 隔熱功能,遂英雄無用武之地。可憐的Aerogel先後用於顏料、羊用防蟲膏和汽油彈等,始終礙於成本昂貴無法成為商品原料。
鬱鬱不得志的Kistler在1975年去世,死前無緣見到這種世上最輕的固體脫穎而出。

 

參考: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2014) Mark Miodowni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04

SENSE隨筆140808流星捕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8/08/sense%E9%9A%A8%E7%AD%86140808%E6%B5%81%E6%98%9F%E6%8D%95%E6%89%8B/

欲上青天摘星鬥 填平東海不揚波 (金世遺詩)
SENSE隨筆140808
流星捕手
執筆人:蟬

〈流星捕手〉
在野外仰望夜空,幸運的話我們可能會看到 流星meteor掠過。 這麼美麗的景象來自一些在宇宙漂流,大小不一的碎片,以極高速度衝向地球,穿越大氣層時磨擦並燃燒所產生。 這些碎片或稱為 “太空塵stardust”,被認定是45億年前大爆炸The Big Bang,各種星球形成時剩餘的物質。 科學家一直希望獲得完整的太空塵,用以研究太陽系形成時存在的物質狀況。Stardust_pre-launch

NASA在1999年發射了一艘迷你太空船:Star Dust號,企圖收集原始的太空塵,然而要“捉住”太空塵並不容易。 它們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漫遊”,要捉住它們有兩種途徑: 或者以低 爆破壓力rupture pressure的物料讓太空塵穿過並吸收它的衝力,原理就像電影中特技人從高處跳下所準備的紙皮箱一樣; 要不則以高爆破壓力的物質,如製作避彈衣的Kevlar物料,去擋住太空塵,但它們便會像子彈一樣受壓而變形。

NASA的解決方案是: 利用一種稱為Aerogel的物料去製作一枝巨型網球拍,以打壘球時接球手的“軟手softhand”方式去接住太空塵。 這個計劃取得很大的成功,Star Dust不負眾望完成任務,經過12年跟隨過3粒彗星後,在2011年退役並從此在宇宙飄浮,成為一顆300公斤的 “太空塵”。
stardust

大家定必以為這種稱為Aerogel的物料肯定是NASA獨家研究的高科技產品。 但其實Aerogel早在1931已被發明,而且可以輕易在ebay買到。 究竟為何一種已被發明80多年的物料會成為NASA太空任務的重心技術呢?

〈果凍是液體還是固體?〉
大家應該吃過 果凍Jelly,即使沒有吃過,也應該接觸過果凍狀的東西, 例如護膚品,理髮用品等,它們是一種 “凝膠gel”: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的狀態。 以果凍為例,一旦放進嘴裡便會“溶化”,變成液體。

到底凝膠是甚麼東西? 30年代美國一名原為農夫的化學家Samuel Kistler便提出這個問題。 他認為所謂的凝膠是被固體包圍住的液體,其外圍的固體呈現網狀mesh。
果凍外圍的網是由 gelatin明膠(a.k.a.魚膠)形成,由膠原蛋白collagen衍生出來。 膠原蛋白是身體內製造皮膚和韌帶等連接結構的原料。 明膠的溶點是攝氏35度,當我們將果凍放進嘴裡,體溫會令明膠網溶解並釋出當中的液體,造成果凍的獨特口感。

Kistler在發現這個網狀結構是連結著的整體後,便提出一個有趣的說法:凝膠的網狀結構和液體是可以分離的。*** 他嘗試將凝膠內的液體蒸發,但結果連網狀結構也一併分解,直至他在McBain和Charles的協助下完成一個相信靈巧的實驗。
他們先以酒精替掉一種凝膠內的液體,並將其置於高壓釜內,以酒精浸住並加熱。由於外在壓力太大,即使溫度已經高過沸點,凝膠內的酒精只能在原地氣化,並且留在凝膠內。 由於氣化在網狀結構內完成,結構得以保存。

Kistler並沒有因此而滿足,他認為明膠作為網狀結構實在是太脆弱了。 接著他作了很多嘗試,分別以 氧化鋁、二氧化錫、卵清蛋白和 二氧化矽等造成凝膠狀,皆能成功地提取其網狀結構。 1931年Kistler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他的研究結果,並將成功提取出來的網狀結構稱為Aerogel。***

〈掌中的天空〉
在眾多成份的Aerogel當中,以二氧化矽所做的Silica Aerogel SA最為特別。 它佈滿著氣孔:超過99.8%是空氣,剩下來的是相連的矽。由於極低的密度,它的重量只有空氣的三倍,握在手上幾乎感覺不到重量。aerogel_peter

在淺色的背景中的SA是幾乎完全透明的,好像只是一團霧,它甚至比同樣以矽製造的玻璃更難察覺得到。 雖然SA沒有玻璃那麼透光,但由於它密度極低,而且矽的結構細小得幾乎沒有可折射的平面,令它看起來有一種奇幻的感覺。

而在深色的背景中,SA會變成天籃色。 這是由於顏色不同的光擁有不同的波長,反射的程度也不一樣。 人們之所以看到藍天,是因為一種稱為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的光學現象。 但瑞利散射只在空氣粒子量相當多時才會出現,即使在一個極大的空間也難以發生。 然而SA充滿空氣和迷你平面的結構讓散射出現在極小的空間之內。

Aerogel最重要的特性在於其超級隔熱的性能。*** 它就好像極多層的隔熱玻璃一樣,能有效地阻礙熱力的傳遞。 由1996年開始,NASA已經大量採用Aerogel來做太空船內的隔熱部件。試看附圖便可觀察其隔熱效能有多好。Aerogelflower_filtereda

然而時不與我,在Aerogel發明的那一年,Ernst Ruska發明了電子顯微鏡,物理學界蜂擁研究各種物質的分子結構,發明出眾多高效的大眾物料,如尼龍nylon、鋁合金和玻璃纖維等。加上當時能源成本低,Aerogel的最佳應用— 隔熱功能,遂英雄無用武之地。可憐的Aerogel先後用於顏料、羊用防蟲膏和汽油彈等,始終礙於成本昂貴無法成為商品原料。
鬱鬱不得誌的Kistler在1975年去世,死前無緣見到這種世上最輕的固體脫穎而出。

 

參考: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2014) Mark Miodowni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96

恆星寡而流星眾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6lo.html

       在投資史上,有兩位大名鼎鼎的價值投資者,一位是比爾·米勒,一位是安東尼·波頓。比爾·米勒掌管的萊格·梅森價值信托基金曾經連續超越市場15年,被認為是共同基金業“最偉大”的管理人之一;安東尼·波頓執掌的富達特殊情況基金30年間則以20.3%的年回報率戰勝英國基準股指,被譽為“歐洲股神”。但是,2008年比爾·米勒由於錯誤投資了金融股而敗走麥城,資產由165億美元直線下跌至43億美元,損失了58%。而安東尼·波頓從2010年起管理的富達“中國特別情況”基金,由於中國的一系列投資而折戟沈沙,僅3年時間就虧損了15.7%。
       兩位著名投資者的失敗曾經激起了投資界的極大關註,由此還引發了一場大討論,許多觀點都很在理。當時我也寫了一篇有關比爾·米勒失誤的文章,認為這是因為比爾·米勒偏離了自己的投資原則、超越了自己的能力圈所致。比爾·米勒在總結投資失誤時認為,自己“還是缺乏經驗”;而安東尼·波頓則宣稱,“錯誤不在我的交易策略,也不在於這個不成熟的市場,而是我把自己的策略放在了這個不成熟的市場。”一位擁有長期投資生涯的人卻說自己“缺乏經驗”,一位則直接歸結為“水土不服”。雖然既有投資界的討論,又有兩位投資者的辯解,但是近幾年來我依然還是困惑。
       最近讀了約翰·伯格先生的一些文章,發現原來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釋。伯格先生是先鋒集團的創始人,他專註於基金行業的研究超過了60年。伯格先生註意到,創建於1970的335只股權基金在此後的36年間,居然有223只基金已不複存在了,比例接近2/3。而幸存下來的60只基金,它們的年收益率也遠遠落後於標普500指數,差距超過1%。只有24只基金的年收益率超過市場基準收益率,也就是說,每14只基金中僅有一只。即便是這24只基金中最出色的15只基金,年收益率超過標普500指數的幅度也不足2個百分點。這樣的成功率只好讓人感嘆,基金經理的成功與其說來自技巧,莫如說是運氣。
       在《常識投資:確保你獲得應得收益的唯一方法》一書中,伯格特地討論了萊格·梅森價值基金,他認為,在股市下跌的時候,“第一名將成為最後一名”,基金收益回歸均值是不可動搖的規律。“因此,共同基金領域造就的明星很少是真正的恒星,更多的不過是流星而已,如閃電般劃過天空,便消逝在茫茫的天際之中。”投資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成本的高低。而大部分基金卻具有最高的經營管理費和顧問費、極高的換手率以及非常高的稅收效率。於是,股票市場的博弈成為一場輸家之間的遊戲。在這場遊戲中,任何投資者實現超額回報、取得非凡成就的幾率都是微乎其微的。彼得·林奇幸虧及早退休,總算功成身退。實際上,麥哲倫基金最輝煌的時代在1978-1983年,那時年均回報26%,使其資產從最初的3000萬美元增長到20億美元。接下來的10年也不錯,從
1993年的310億美元增長到1999年的1020億美元。但是從1993-2012年,其年均收益每年都比指數落後2個百分點。2012年,麥哲倫基金的資產已大幅滑落至150億美元。均值回歸的特征十分顯著。
       彼得·林奇退休時在一次接受《巴倫周刊》的訪談時也坦誠,“標普500指數在10年內增長了343.8%,這絕對是一個本壘打。而一般的股票型基金的增值率卻只有283%。因此,目前的經營趨勢正在不斷惡化,所有專業化帶來的價值侵蝕作用也正在愈演愈烈。”大衛·斯文森則積極佐證之: “在所有基金中,只有區區的4%的基金能夠超越市場,而這4%的基金也只能獲得每年0.6%的稅後超額收益。”所以,投資於這種基金的人,只能看著“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讓你的淚落在我肩膀”了。
       難怪納西姆·塔勒布在《隨機致富的傻瓜》中會說,基金經理的成功“是徹頭徹尾的運氣”,在一個既定的股票市場上,具有良好歷史業績的經理人數更多的取決於初始時的人數,而不是他們的盈利能力。費城Aronson Johnson Ortiz執行合夥人泰德·阿倫森更有趣,不知道他從那里得到的數據,他說,“在正常情況下,要從統計上證明一個基金經理的成功源於能力,而不是運氣,大概需要20-800年的時間。要以95%的準確度證明基金經理的成功不僅僅來自運氣,最少也需要1000年的時間。”
       由此得知,如果能夠正確理解基金業的運作模式,也能夠理解比爾·米勒和安東尼·波頓的失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8

投資人說:早期過於耀眼的公司,更有可能淪為流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923/158896.shtml

投資人說:早期過於耀眼的公司,更有可能淪為流星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早期過於耀眼的公司,更有可能淪為流星

在多數情況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一群日理萬機的聰明人往往還比不上一個人。

文 | 姚亞平

在創業過程中,很多人有著這樣的疑惑:

“我到底應不應該去跟風口,畢竟站在風口上更容易拿錢?”

“創業的失敗率這麽高,那他們背後失敗的第一因又是什麽?”

“早期創業的真理是什麽?”

“為何大家公認的‘早期創業需要快速叠代這一方法’,可能存在陷阱有哪些?”

“創業者與投資人到底該如何相處?”

“之所以出現‘資本寒冬’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有“VC投資狙擊手”之稱的沸點資本合夥人姚亞平,對於創業者的這些問題,有著自己的思考,這源於他十年互聯網投資行業的歷練。

以下內容為姚亞平在《投資人說》中的分享精選:

正視經濟周期

有人說創業與投資像爬山,但在我看來,這兩者更像是沖浪,趨勢是一波接一波地更替向前的。試想如果你在一波3米高的小浪上,你可能翻幾個跟頭,贏得一些掌聲。而如果你能遇到一波12米高的大浪,你就能有機會連翻幾個花式的跟頭,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實際上大浪是不常見的,大部分時間里你能遇到的都是小浪花。大浪沒有來就只能等待,一旦大浪來了你也要能抓得住才行。浪的大小對於創業者而言是運氣,對於企業就是周期

創業者需要跳出自己所在的那個圈子視野,站在整個行業發展的周期來看。比如互聯網創業,大概是每兩三年一個小周期,六七年一個大周期。一家公司的發展差不多需要五到七年,那這中間一定會經歷兩三個波峰波谷,我們看到每一個周期都會成就幾家偉大的公司。

真正考驗一家公司的時候就是在低谷。市場好的時候並不體現你的優勢,在這過程中創業者需要正視經濟周期對市場的調節作用。市場是很聰明的,一般陣亡的公司都是應該陣亡的。

過去這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明星的公司很多,但長壽的公司很少,很多公司的隕落不過轉瞬間。從中你會發現一個規律,其實每個年代都有公司火過,1903年當萊克兄弟試飛成功後,很多做飛機制造的公司都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明星。當時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差不多有350家都是與飛機相關的,但除了波音公司,它們當中沒有幾家能活到今天。

h1.webp

*奧維爾-萊特(左)和威爾伯-萊特(右),攝於1905年。

我剛進投資行業的時候,請教過前輩一個問題:既然投互聯網這麽掙錢,那為什麽還有人會投其他的行業?他告訴我說,其實你不知道,每一個領域都曾經紅過。這讓我意識到,或許我現在所擅長的東西,很可能很快就變成了屠龍之術;我所忽略的行業,則有可能成為下一片藍海

我的六點投資感悟

我從2006年開始做投資,一路走來有六點感悟想與你分享:

第一點:這個世界上從不缺乏機會,即使在BAT已經占據絕對優勢的今天,留給你的機會仍然還很多

我最初做投資的時候,對於所接觸到的創業者,都會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件事新浪跟進了,你怎麽辦?因為當時我們覺得新浪就是無法逾越的公司。如今還有很多投資人也會問創業者類似的問題,如果你做的這個事騰訊做了,你怎麽辦?但後來證明這就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我們看到即使在BAT這類互聯網巨頭的重壓之下,雷軍還是做出了小米,程維也做出了滴滴等。所以我說,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機會,相反,缺的是發現且高度認可這個機會並迅速執行的人

第二點:拋棄臆想出來的用戶需求,創業者要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

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死」在什麽地方?

在我看來就是「死」在自己所臆想出來的用戶需求之中。目前有不少的創業者都在追逐一些熱點,但實際的情況就是,有些需求只是隨著行業被熱捧而浮現的偽需求。

那如何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呢?

創業者在研發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從用戶的強需求切入在滿足用戶強需求的過程中,你還需要不斷地接收用戶的反饋並快速叠代。

需要註意的是,要避免陷入快速叠代的陷阱之中。一些創業者都強調快速叠代,但這只能在你找到方向、確定目標後才能發揮作用。在未確定方向之前,快速叠代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你去做用戶調查不是為了讓用戶告訴你他要什麽,而是驗證你的假設是否有偏差,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三點:專註是早期創業一個很簡單且非常有效的真理,但大家卻經常忽視

每當我看到有創業公司同時開展幾項業務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很納悶。早期創業就是沒錢、沒人、沒資源,你能將一個點做好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的A業務投100萬能產生30萬利潤,你的B業務投100萬能產生40萬利潤,那你為什麽還要堅持做A業務?實際上福布斯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富翁一輩子都只做成了一件事,如果你能集一生的精力去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第四點:選擇合適的合夥人非常重要

我比較反對在網上征集合夥人,因為這樣招來的人沒有信任基礎,產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會較高。如果你與合夥人的關系就是這樣的,那你們成功的可能性會相對降低。

如果你們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我就知道,你們誰打誰一個耳光,都不會讓你們的關系鬧到分崩離析的地步。作為投資人,我們很在意這個公司的合夥人氛圍。我們會在私人的場合組織大家一起吃飯,然後觀察合夥人之間的關系,比如筷子掉的時候誰去撿,誰給誰倒水。這些雖然是小事,但足以讓我看到你們關系中一些本質的東西。

第五點:成功的公司都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了消費者一個隱藏而簡單的本質需求

在商業社會當中,如果你解決的消費者需求足夠簡單就意味著這個市場足夠大。2006年的劉強東還在中關村賣刻錄光盤、移動硬盤,當時整個數碼產品市場賣假貨的風氣盛行,消費者只是想買一個便宜且有保障的光盤或硬盤,但沒人能夠滿足。而劉強東正是捕捉到消費者這個需求後,便下定決心要為消費者提供有保障的商品,正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決策卻給創業早期的劉強東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現在我們再來看給用戶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這件事,實操起來難嗎?不難。悟到這一點難嗎?也不難。但做到這一點難嗎?非常難。因為當時整個中關村數碼產品的經營者都不以此為目標,如果你這樣做無疑就是在向他們宣戰,同時你還不知道這樣做後自己能撐多久。

相信對於一些創業者而言,做這樣一個類似的決定顯得異常艱難。也正因為下定決心堅持這樣簡單的道理成本太高,很多創業者都想著做一些一勞永逸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就是隨了大流。

第六,創業者要用平等的心態和投資人打交道

我們看到很多的創業者初次見投資人時,都會用一種仰視的心態去看投資人,這類的創業者多半成功不了。

在我看來,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關系就像是老師與學生。很多創業者在早期的時候需要投資人給指點一二,這就好比一個高中老師可能正在教一個未來要考上哈佛大學的學生,這個學生將來是肯定要超過這個高中老師的。

同樣,創業者也是會不斷成長蛻變的。優秀的創業者一定會成長為比投資人優秀得多的企業家,我們投資的創業者要有能力讓我們產生抱未來大腿的沖動。我們也很關心他的身上是否有執著、不服輸的精神。哪怕是被打倒後仍然不舉手投降,心里還想著如何打回去,甚至是賣掉房子也要再來一次,這種All in的心態我們非常看重。

融資的真正價值

近來有許多創業者、投資人都呼籲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在這當中又牽扯到另一個詞「商業模式」。那什麽是好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你從客戶身上獲得的收入要大於獲得這個客戶的成本,邊際收入一定是大於邊際成本的

h3.webp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老先生曾就好的商業模式提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隨著油罐的增大,油罐的表面需要的鋼鐵將以平方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將以立方增加。

既然大家創業都想著去賺錢,那為何還會有補貼現象發生?這不是與商業的本質相違背嗎?其實並不違背。《聖經·福音》里有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社會學上的馬太效應,放在互聯網創業投資上則更為明顯,具體表現就是贏家通吃。

從2000年到現在,每一個垂直領域里,只有成為第一名才能生存,第二名與第一名的市場份額相差甚遠,更不用說第三名了。同時,行業第一名的公司在融資上也很占優勢。如果你在行業里排名靠後,要想得到資本的青睞,那現有的業務數據至少要比領頭羊公司好很多且領頭羊公司足夠差。因為只有這樣的數據表現,才能說明你有潛力與執行力,有可能後來居上。正因為如此,很多公司現在才會瘋狂地補貼用戶,希望搶占市場的第一名。

實際上所有的生意,只有壟斷才能掙大錢。創業方向的選擇,應該從壟斷小市場開始,不要一開始就選擇大而競爭激烈的市場。如今有很多的創業者還不太清楚融資的真正價值是什麽。其實融資是幫助你拉開你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加速你形成行業壟斷的利器

最好的創業時代

如何理解現在大家所說的資本寒冬?

ff24bf5d2f3e6b4

我是這樣來看的,將股權看成資產,股權投資就是一個資產與資本相匹配的過程。既然是匹配,就難免會出現資本過剩或者是資產過剩的情況。十年前,市場是錢(資本)供小於求,現在是錢(資本)供過於求。

如今的資本寒冬完全是一個經濟周期的產物,屬於一個正常的市場變動。就好比大家所說的公司估值,其實這並不是投資人或創業者一方就能決定的,而是由當時的市場行情所決定的。市場熱的時候,估值自然可以往上升;市場遇冷的時候,估值自然就往下跌

之前有人問我,目前的創業環境是不是變得比以往更艱難了?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我們正處在人類幾千年歷史上最繁榮的創業環境中。再早幾年全國風險投資機構的數量非常少,如果你不是哈佛的畢業生,沒有相關的海外背景,你基本上是很難拿到錢的。

現在市面上有成千上萬家的投資機構。試想你在這樣環境下仍然沒有拿到錢,這很有可能就說明了你的項目是存在問題的,或許你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的項目。

雖然現在的創業環境變得更好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告訴你市場上又出現了什麽新模式,哪個項目又獲得了多少的融資。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在媒體上看各種投資的新聞,尤其是不喜歡看到我投資的那些公司的新聞,因為我相信早期太過於耀眼的明星公司將更有可能淪為流星公司。 

如果將做投資看成一場賭局,這就意味著你想贏錢,那就必須要有人要輸錢。投資就是這樣,你要掙別人因判斷失誤而輸掉的錢,如果你跟別人的判斷都一樣了,那你還要怎麽掙錢。

如果我做一個投資,我的同事都和我說,你這個投資決策太正確了,那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決定。一旦在一件事情上大家都達成了共識,很可能就意味著這件事情變得無利可圖了。

其實無論創業者、投資人還是普通人,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都需要面臨一個相伴你一生的問題:如何持續性地做正確的決定而非容易的決定?

因為現實告訴,我們那些容易的決定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損失。

在多數情況下,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一群日理萬機的聰明人往往還比不上一個人。集體智慧顯然小於集體中每個個體的智慧之和。委員會的人越多,快速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越小。請記住,大議不賴眾謀!對於創業者而言,你必須要享受創業路上的孤單,你必須要有將自己關在小屋子里獨自做重大且艱難決定的勇氣。

最後我想再以一段自己的投資感悟作為結尾:

一張手紙只有10%的面積是用來擦屎的,剩下90%的面積是為了防止手沾到屎。換而言之,我們的投資生涯應該只有10%的時間是用來做交易的,剩下90%的時間是用來思考,保證投資不出錯的。

投資人 流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30

挑戰馬里亞納海溝 “蛟龍”號帶你去看“流星雨”

5月23日,“蛟龍”號下潛4811米,中國向世界最深處挑戰首潛告捷。

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科考船22日抵達馬里亞納海溝作業區。本次下潛任務是:潛水器全面技術狀態確認與功能測試,驗證潛水器的機械手、高清攝像等作業工具的技術性能; 近底觀察、航行拍攝海底巨型底棲生物和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使用多參數傳感器進行環境參數測量;用8升采水器采集近底層海水樣品;視情況用“蛟龍”號機械手采集巨型底棲生物和巖石樣品,用Pushcore(插管)采集沈積物樣品。

載人潛水器23日在世界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進行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一潛。

當地時間7時9分(北京時間5時9分),“蛟龍”號布放入水。當地時間7時20分,由主駕駛員唐嘉陵駕駛的“蛟龍”號向深海潛去。當地時間9時49分,“蛟龍”號到達4811米的預定深度,開始作業。

前往深海世界本身,便是一個充滿新奇和時有驚喜的過程。“就如坐在宇宙飛船里漫遊太空,不時能看到流星劃過一樣,……這些亮點和“流星”很大的可能是磷蝦類浮遊生物發出的光。……這些一閃即逝的光亮,豐富著“蛟龍”號前往深海世界的旅程。在周圍一片黑暗和靜寂的深海,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躍動。”

“蛟龍”號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43

從明星到流星 陳歐和聚美優品哪錯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2/1127344.html

廝殺慘烈的中國電商市場從來不缺故事,而聚美優品的話題性在於作為後來者成名太快,但跌得也夠狠。

2014年,趕在京東、阿里之前成功上市的聚美優品一度讓頂著紐交所最年輕的中國企業CEO的陳歐風光無限。聚美優品上市當天開盤價為27.25美元/股,市值達到56.5億美元,但短短三年後,遭遇重重困難和危機的聚美優品如今市值已經只有3億多美元,市值蒸發將近95%。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

中國在線美妝第一平臺和連續七個季度盈利光環的聚美優品遭遇的第一次重擊來自上市當年的那場電商打假風波。

2014年,7月底,一個名為“祥鵬恒業商貿有限公司”的供應商被曝向幾乎所有的知名電商供應的奢侈品均為假貨,而聚美優品也是祥鵬恒業涉及的電商平臺之一。

盡管陳歐很快出面強調“假貨風波,只是聚美的第三方手表業務,而非核心化妝品業務線”,但資本市場對於陳歐的回應並不買賬,祥鵬恒業事件曝光後,聚美優品股價一路下跌,4個月內縮水六成,並接連遭遇多家美國律所起訴。

2014年,隨著聚美、京東、阿里的先後上市,中國電商市場已經被放在了顯微鏡之下。而曾經一直困擾著各大電商平臺的假貨問題,成為懸在各家上市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於聚美優品而言,不幸的消息是奢侈品“售假門”風波的後遺癥尚未完全消失,自家核心化妝品業務線很快也被拖下水。

有自稱聚美海外業務的員工發郵件爆料,聚美涉嫌采購海外來路不明的,甚至是假冒的化妝品。聚美位於北京的貨倉被查,海外業務孫姓總監以及兩名業務人員被帶走調查。雖然陳歐對此迅速發布圖文並茂的長微博辟謠,但消費者對於聚美優品化妝品貨源的疑惑並沒有就此消散。

事實上,聚美如此境遇並不突然,早在上市之前,“假貨”這樣一粒懷疑的種子已經埋下,而現在不過是遇到了一個引爆點。

因為看不到化妝品電商采購的上遊流程,即便看到了商家的承諾,消費者也很難放心。而且,這會造成化妝品越是便宜,消費者越不放心的尷尬局面。此外,一般非專業的機構,很難鑒別化妝品的真偽,這也會加重消費者的顧慮。

由團購起家的聚美優品一開始團購業務采用的是自營模式,2012年選擇開放第三方平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化妝品的品牌商依然處於強勢地位,畢竟當時規模還不夠大的聚美優品議價能力有限,貨源方面會受到限制。而平臺模式更有利於擴展品類和搶奪市場並且對於資金流的需求遠遠沒有自營那麽大,可以緩解處於成長期公司的資金壓力。但開放平臺由於商品並不入庫,而是商家自行發貨,質量難以把控。

最終,售假問題纏身的聚美優品決定砍掉第三方平臺上的奢侈品業務,並且將第三方平臺美妝業務全部轉為入庫自營來加強供應鏈質量把控。

但“斷臂”平臺業務轉向直營模式,將盈利模式從服務費轉向了采銷差價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此前在業績上一路高歌的聚美優品不得不面對轉型帶來的業績下滑。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聚美優品凈虧損達8690萬元(約1367萬美元),是自2014年第一季度以來聚美優品首次虧損。

2015年12月,聚美優品股票再度開啟跌跌不休模式。這一次,陳歐在平靜面對暴跌三個月之後以股價被嚴重低估為由出手決定啟動私有化,以7美元一股的價格提出私有化方案。

要知道,2014年5月聚美優品在美國IPO,上市首日股價最高達到28.28美元,2014年8月聚美優品股價達到發行以來的最高位,接近40美元。計劃以不足發行價1/3的價格進行私有化的聚美優品引發了眾多小股東的發難。

讓小股東們決定維權的重要原因是,聚美優品上市以來共500多個交易日,僅僅有21個交易日股價是低於管理層的7美元私有化要約價,而這21個交易日也正好是聚美優品管理層提出私有化要約的前21個交易日。陳歐也因此多了個外號“陳七塊”,聚美優品這次的私有化也被眾多投資者視為“蓄謀已久”。

而這背後尷尬的現實是,曾經憑借美妝這個細分市場異軍突起的聚美優品在京東等綜合電商加大在這一領域的布局力度之後,重度垂直的市場份額很難承受住資本市場對它的高期望,特別是電商集體布局跨境電商之後,聚美優品的優勢領域美妝已經成了各家巨頭的必爭之地。隨著流量紅利的消失,互聯網上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電商零售的經營成本逐年上升,品類單一的垂直電商原本黏性不足的劣勢更加凸顯。

和那一批宣布回歸的大多數中概股類似的是,聚美優品最終的私有化並不順利。私有化進程受阻之後,聚美優品的股價繼續下行,如今徘徊在3美元左右。

2012年,一句“我為自己代言”帶火了陳歐和聚美優品。自帶IP屬性的“網紅企業家”陳歐從普通創業者到成為創業明星用了四年,但跌下神壇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在聚美優品的主業電商遲遲不見起色之後,陳歐開始頻頻跨界。去年年初宣布進軍影視文化業成立的聚美影視,在經歷了一年半之後至今還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陳歐還切入智能家居領域,推出“REEMAKES睿質”空氣凈化器。今年5月份,陳歐又進軍共享經濟領域,宣布以3億元現金投資共享充電寶街電,卻被王思聰在朋友圈怒懟,“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

不論是影視業、空氣凈化器,還是共享充電寶,都與其老本行美妝電商漸行漸遠。如此頻繁地更換跑道也給陳歐帶來不少質疑聲。作為網紅CEO,陳歐曾經發一條微博,就能給聚美優品帶來上千萬的銷售。但當“創業偶像”、“為自己代言”的網紅光環褪去之後,留給陳歐的難題恐怕是如何能帶領聚美優品活下去。

(來源:第一財經,記者:趙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13

朱孝天擺酒 F3《流星雨》掀高潮

1 : GS(14)@2016-09-06 04:42:10

■新娘韓雯雯自彈自唱,朱孝天亦有唱情歌冧老婆。



台灣影星、F4組合成員朱孝天前日在峇里,與內地女星太太韓雯雯舉行婚禮,晚上擺婚宴,當中吳建豪早已答允出席,而之前稱因工作撞期的言承旭玩驚喜現身,令四子中有三子合體,獨欠周渝民一子。婚宴以星空為主題,朱孝天與韓雯雯跳華爾茲出場,大跳貼身舞,之後他又在台上大唱情歌給太太,當中包括Frank Sinatra的《I Love You Baby》,韓雯雯亦有彈結他自彈自唱,一對新人為婚禮忙足十八小時仍精力十足。



在敬酒環節時,朱孝天與太太四出多謝賓客,當走到吳建豪與言承旭所坐的枱時,現場奏起F4的經典歌《流星雨》的音樂,朱孝天搭實言承旭膊頭,心情high爆舉高手,三人以「F3」合唱,全場賓客亦跟着大合唱,掀起婚宴高潮,仔仔若能現身會更為完美。撰文:唐如


■一對新人前晚跳華爾茲出場。台灣《蘋果日報》

■(左起)朱孝天、言承旭及吳建豪合體唱《流星雨》,掀起婚宴高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5/19760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